建设与发展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6-01 11:00:31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1
1深入基层教育大有可为
四川教育学院紧紧围绕“立足四川,服务城乡统筹和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培养农村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新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创新之路,通过与陶行知研究所的合作,曾对省内几十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学校诊断建设与指导,积累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丰富经验。2010年,学院在进行5期1000多名四川省地震灾区中小学校长参加的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地震灾区学校在推进课改、“减负”、“提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为此,启动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学院把项目视为近年来的一项重点工作,项目开展一年多,充分发挥了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学院党委书记曹子建、项目首席专家姚文忠教授为首的院办、教育系、数学系、中文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四十多名专家、教师,先后深入四川省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青川县清溪小学、崇州市廖家中学、绵竹县拱星小学、都江堰市八一聚源中学、西昌市普格中学、成都温江区海科实验学校、南江县赶场中学、南江县第四中学等13个中小学校,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为三个主要诊断与指导方向,从学校改进目标的制定入手,在其已有的教学经验上寻找实现和达到目标的合适途径和方法,从落实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开展的合理性、教师的教研活动、学校的文化景观等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学校诊断建设。外语系黄亚宁、王国艳等十来位老师,从学院成都温江校区到彭州市通济镇,多次来回奔波,帮助通济镇蓝天小学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撰写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调查方向提纲》,制定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细则》,形成了《彭州市通济镇蓝天小学发展和建设方案》。该校第二课堂科技活动“我要飞”,就是在外语系老师们的具体指导策划下组织实施的。另外,外语系的老师们还为蓝天小学组织安排了课堂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成都市知名小学的校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也赶来“捧场”。实践表明“,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充分显示了师范院校在灾后重建促进灾区学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大有可为。这种“院校合作”模式,对四川省农村基础教育、高校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开展诊断与建设成效突出
目前,项目实施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5月)已经完成,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2.1深入调研,拿出了科学的诊断方案。
项目首席专家姚文忠教授认为“项目学校在学院的指导和帮助下,摸清了自己学校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诊断方案,大多数找准了突破口,破除了学校的发展瓶颈。”学院专家组给崇州廖家中学制订了“建设成都市一流的农村中学”的发展目标,并以“快乐学习”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让老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将快乐融入到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去。绵竹拱星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专家组为其制定了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创建有特色的农村小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改革重教轻学,让学生“问”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灵”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2项目开展,促进了项目学校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项目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项目学校教师创造走出去、开眼界、转观念的机会。首先,项目组利用学院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了,联系成都市一流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项目学校开设讲座,传授新理念、新思维、新教法。其次,让项目学校与成都市的强校结对,崇州廖家中学与成都七中育才三圣分校,绵竹拱星小学与四川大学西航港小学,彭州通济蓝天小学与成师附小“牵手”等,开展同课异构、教研讨论等活动,提升了项目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学院还利用自家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现代化先进条件与强大师资力量的优势,对项目学校年轻教师进行《教师口语》、《多媒体教学技术》、《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等课程培训。
2.3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指导项目学校进行校本科研
针对项目学校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项目组帮助他们进行校本科研。姚文忠教授先后为南江县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现代学校制度”、“教育的乐趣”等讲座,对南江县二小的四川省教育科研重点资助金项目《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的开题进行全程指导。还将项目学校教师吸纳入学院已有的基础教育课题项目中,通过课题参与、讨论分析、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2
关键词: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建设来实现,并促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就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进行了一些思考。
1当下环境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很多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选择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导致污染物排放量飞速增长,甚至已经超出当下环境能消化的荷载。各种环境问题此起彼伏,如全球变暖、森林剧减、干旱洪涝、土地沙漠化等等,导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也与日俱增,现在已经包围我国大部分城市,很多城市空气质量经常达到红色指标。这些问题都是由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生态建设提上日程。
2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社会想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与自然、资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作为一个经济飞快发展的人口大国,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投入廉价资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已经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环境承受能力越来越差。生态保护已经不再是环境问题,它现在已经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了,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重视,一起努力才能优化。近年来,由生态恶化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在提醒人们生态建设的紧迫性,只有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与日俱增,在推进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已经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下,人们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发展最快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取得一系列成果,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人类生存活动中,生态环境一直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而经济的发展建设也离不开自然的帮助,因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应将环境治理视为首要任务,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议
4.1提升社会的环保意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也意识到世界没有足够的资源供给发展,因此,已经不能再单纯只重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必须受到重视。为做好建设生态环境的工作,首要任务是提高大众的绿色环保意识,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明确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绿色环保社会氛围。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但仍在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环保教育与环保宣传的工作上应该不断调整,由点到面,让生态保护融入到大众生活中,成为大家共同的生活理念,从而提高环保的工作效率。4.2政府应树立科学健康的政绩观。为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政府应树立一个科学健康的政绩观。错误的政绩观使得政府干部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问题,不能促进良性循环而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正确的政绩观更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将环境污染破坏等因素也加入到经济考核的指标中,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的同时,也注重质量的提高,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4.3提高企业责任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提高环保意识,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生产线的素质提高以及产品质量提升。可以通过回收用过的产品、建立相关评估制度等方法降低浪费。对于一些浪费严重或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调整,在项目审批之前,将污染影响问题列入考虑范围内,从根源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综合考量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此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不仅能保护环境,更是促进绿色社会的积极建设发展。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不仅要实现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更要推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从而实现建设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州委常委、副州长吴彦承.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n].农民日报,2012,08:29003.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建设;体育赛事;体育发展;关系研究
城市是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发展的主要平台,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城市随着人类的进步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结构逐渐完善,为群众提供良好生活空间的同时,也为文化进步创造了良好空间。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更加迅速,在群众生活和社会生产中具有的优势越发明显。我国城市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方面的突破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变得更加完善、环保。在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属于重点,城市建设需要和体育发展相结合,建设特点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1城市建设的内容概述
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教育、交通、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各种因素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每一种因素都会对城市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城市建设也有特殊的作用。当前城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文化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市政环境建设等方面,要体现精神文明和现代属性,根据现实的发展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配置,做好理论研究,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1]。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建设要注重规划城市体系,以满足多个行业的基本发展需求;从微观上讲,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城市稳定运行的基础。城市建设包含多种因素,属于综合公共服务部门,需要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支撑,同时还要受到文化、社会、体育等方面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现象,一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缺失等问题逐渐凸显,必须合理应对,才能保证城市快速扩张。当前,一些城市已经采用旧城改造的方法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对城市面貌进行改造,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2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我国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体育事业逐渐被视为重点,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国民体质,在党与政府的带领下,体育事业经历了艰难阶段,目前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体育事业发展中需要吸取历史经验,为体育事业日后发展提供助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事业实现多元发展,体育呈跨越性进步,在我国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体育事业已经发展到全新纪元。体育事业发展始终遵循党的正确领导,在制定体育事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体育总体部署,满足体育强国的根本要求,做好发展技术性工作,深化发展策略,促进体育事业稳定快速发展。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体育事业发展结构做出了巨大调整,各行各业都需借助体育发展的巨大收益,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发展需要重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体育整体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全民综合身体素质,让我国社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在奥运会舞台上,我国各项体育都处于排名前列,这也是体育发展结构完善的最好证明,对于巩固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都有着促进效果。日后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需重视人才培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实现长远发展。体育事业需要重视创新能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进行融合,根据市场情况不断深化体育事业发展措施,优化体育教育、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技以及体育作风等,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实现体育管理现代化与科学化[2]。
3城市建设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背景下,我国城市已经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化建设,城市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在城市硬件设施角度来看,城市建设需要做好初始阶段的规划,利用已有城市资源完成建设。目前,在城市建设中仍将硬件设施作为重点,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若是城市规划不合理,则会导致资金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生。在城市硬件设施建设中,主要包含社区、街道、体育设施、广场以及绿化建设等,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要将体育事业作为重点。体育建筑风格相对新颖,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部分体育建筑已经成为城市标签。很多城市将精力放在大型运动设施建设方面,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在城市建设中需要合理融入体育文化,大型体育设施属于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并且为体育竞技和文化传播提供了平台。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逐渐加快,为居民生活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娱乐活动开展都有着正面影响[3]。城市发展需要和体育文化与体育服务相结合,达到现代化城市建设标准。
4体育发展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
4.1体育赛事举办和体育场馆建设,推动了市政设施的完善
体育赛事举办对城市建设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也是时代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举办大型体育比赛时,首先需要良好的交通通信和体育场馆,顺利举行大型运动比赛,可以为市政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提供动力。在举办大型赛事的开始阶段,需要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对北京地区所有旧房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同时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北京以全新面貌迎接世界的目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为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创造了场所,也优化了城市形象。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可以借助体育赛事凸显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4]。
4.2体育发展为城市文化进步提供助力
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城市也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例如:城市需要具备游泳馆、台球厅、滑雪场、剧院、音乐厅、文化馆、主题公园等场所,才能实现体育事业多元发展。多种体育运动场所的建立,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并且也在逐渐改变城市面貌,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创造力,使城市文化价值不断提升。2008年顺利举办北京奥运会是体育事业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最好表现。奥运会成功举办,增强了北京市民的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大量关于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市民文化素质进入全新阶段。比如:广州顺利举办亚运会,丰富了广州市民人文生活环境,对城市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举行大型体育赛事时,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市民需要积极配合政府,不断改变自身文化素养和自身形象,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手点,消除已有的不良习惯与社会陋习,建设文明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4.3休闲体育事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
休闲体育快速发展,可以带动群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保证企业之间产生关联性,休闲体验与覆盖范围相对较广,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长久创造特性。例如: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体育产业作为提升社会就业率的主要方案,通过有关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休闲产业总值逐年递增,为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经济稳定发展。对于经济处于持续增长的城市而言,城市经济增长需要重视公共服务状态,寻找合适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逐渐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状态,确保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5]。目前城市发展模式相对成熟,但是仍需重视体育建设方面的投入,明确体育事业发展重要性,协调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体育事业发展具有非营利性特征,但是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条件,合理应对城市发展遇到的多种问题,分担城市发展经济压力。在城市建设角度来看,经济因素有着决定性作用,城市需要获得足够的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对于部分城市而言,体育事业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虽然体育投资占比逐渐增加,目前仍然缺少完善的体育经济发展方案,体育发展和城市建设无法达到协同发展目标,城市建设需要融合建设观念和体育文化,逐渐体现体育发展的价值,确保城市稳定发展与建设。城市发展中需要明确体育服务体系,增加体育收益效果,增加体育受益人群。
4.4通过公共服务方法为体育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良好途径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占比相对较大,两者发展需要考虑物质文化以及群众精神文化,将传统体育发展模式和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结合,创建融合发展模式。对于经济发展不足的地区而言,需要在发展中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体育事业,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模式,确保为城市发展提供助力。城市建设与体育事业融合发展中,需要在初始阶段制订发展计划,创造共赢发展模式,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关注体育发展状态[6]。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一般,整体完成发展改革,根据实际需求制订发展方案,观察社会动态,确保制定的发展路径符合现实需求。城市建设需要积极关注体育事业,及时收集体育事业发展数据,引导体育发展建设投资服务体系,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基础。
4.5城市建设与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由于城市建设包含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建设文化体育场所可以促进城市稳定发展。虽然建设体育文化场所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但可以提升城市建设潜力,充分借助已有资源实现长远发展。部分地区需要积极了解体育事业发展的供给能力,帮助体育发展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目前体育事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体育发展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中,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保证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关注体育事业发展重点。城市建设和体育发展需要制订合作方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建设大型体育场所,完善体育事业发展内容,为城市建设创造更多途径。由于体育资源作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主要优化地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使用现代化发展手段,在满足市场需求背景下,实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发展中,除了政府直接投资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发公益渠道引入社会资源。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属于多元、复杂性工程,其中主要包含城市硬件建设和软实力建设,城市建设和体育发展之间会形成互相促进效果,城市中在拥有标志性体育建筑的情况下,可以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档次。另外,体育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进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都有着促进效果,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廉洁、创新的城市形象,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为城市品牌打造创造了机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卫星,王颖,孔垂辉.筹办冬奥会促进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建设效应及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23-31.
[2]苑琳琳,李祥林.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韧性建设关系及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1,42(4):91-103.
[3]张龙.娱乐性体育项目开展对中小城市体育发展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6):9,15.
[4]陈晓峰.以“体育 ”发展模式促进上海健康城市建设[j].科学发展,2020(12):84-91.
[5]张宁.城市与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7):22-23.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4
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正确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关系。作为我们中国,一个主要的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另一方面,我国处于发展中,要发展必须占用耕地,这是一对客观成立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或者说怎样正确处理?我浅要论述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并转变为城镇人口,推动大批新城市的建立。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占用一部分土地,包括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低,人均耕地少,且日益减少。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以每年一千多万人的速度增加,经济建设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吃饭”和“建设”给耕地带来的压力,有增无减,并没有缓解。
客观上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必定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是,城市又不能不发展。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发展城市与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在发展城市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如何切实地保护耕地,做到协调和统一,在发展城市中尽可能地减少耕地的占用。
二、发展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化利用关系
如何做到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两不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走集约利用土地、节地挖潜的路子,一是整理宅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发展城市化建设,有利于实现粗放用地变为集约用地,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是积极有效地保护耕地的思路。城市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可以把空闲出来的宅基地和非农用地变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
三、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因而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4、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
城市的发展建设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多地通过实施旧城改造,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增加城区容量;搞好城市规划工作,坚持城市建设不求最大,只求最佳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必要的耕地浪费。把粗放型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土地。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服务。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是把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这些信息网通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数据当作城市重点要素,从而达到技术和产业以及服务于管理,还有生活方面的智能化目标。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和社会以及环境这三者的共同发展。还包含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功能,智慧政务指的是政府应用信息通信这项技术,完善组织构造和运行制度,解决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促使管理和服务都能够网络化,从而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下面将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吴新龙 杨定功 单位:天津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6
(一)区的区域特点
区位于市的中心地带,因驰名中外的“”而得名。区是一个文化教育发达、文物名胜荟萃、科技力量雄厚、商贸繁荣的城区。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71万,人口密度3.2万/平方公里,为西北之最。区地域轮廓成船型,东西长9.1公里,南北宽4.37公里,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
区地处关中平原,聚十三朝古都之精华,凝八水绕长安之灵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有堪称中国“金石宝库”的博物馆,挺拔秀丽的唐小雁塔,“道教圣地”八仙宫,雄伟壮观的明城墙及各具风格的东方古塔建筑,巍然展示出金石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和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全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9.96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和72%。工业总产值实现32.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4亿元。
现代商贸业是区的立区之本。区位居市中心,交通发达,旺铺集中,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04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6%。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的强区之源。区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13年的开发和建设,在城东建起了集生产、研发和居住为一体的花园式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工程、环保节能、新材料、软件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截至2011年,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6亿元,工业总产值131亿元,201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6.26亿元,工业总产值24.3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8%。
区还是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区。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14所,在校学生9.02万人,2011年高考专科以上录取率达到79.49%,居全省第一名,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区域内有包括省体育场、省图书馆在内的体育、教育、文化单位20家,医疗卫生机构43所,拥有病床位4733张,卫生技术人员4950人,其中中西医师(士)1880人。区社区服务网络健全,全区102个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156个,便民利民网点4000多个。
(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商贸立区、科技强区、旅游兴区”的经济发展三大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区的主要优势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发展科技战略是以市为中心,而区历来是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居全省之最,达到98%。城市功能设施比较完善、市民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创业发展环境。
二是商贸繁荣。全区人口密度大,商气旺盛,目前除固定人口外,流动人口每日可达40-50万人。区内有西北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东大街、南大街,拥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117家,大型购物中心21家,大、中型超市和连锁服务机构30家,专业市场、批发市场53个。密集的商圈聚集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了上下产业链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文物古迹遍布,被列入部级保护单位的有4处,省级6处,市级1处。区域内汉唐文物、古代建筑、民俗宗教文化、城市观光和购物休闲等门类众多、设施齐全,2011年辖区内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818万人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商机。
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区域发展的空间受限。我区地处全市最繁华的商业闹市中心,人口多、面积小,缺少新的可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的土地,难以形成大的产业群体。地域空间的制约一方面使得区内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后不得不离开我区另觅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大的产业项目无法签约落户。
——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需要提升。一是虽然第三产业对我区gdp的贡献率较大,但规模化、品牌化的程度不高,税收贡献率较大的支柱企业还比较少;二是旅游业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金融保险、现代运输、邮电通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区服务无论从服务项目还是服务水平上都有待继续改进。
——区内资源与市场结合得不够紧密。特别是区内科技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不多,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区域中介组织和支撑服务体系的规模和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区科技能力分析
多年来,区积极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科技能力逐渐增强:
一是科技资源密集。全区拥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光机研究所、热工研究院等53所科研院所,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首批30个国家实验室就有2个在我区。全区目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5万名,科技人力资源占地区人口的12%,居全省第一位。2011年,全区的专利申请数为552件,专利授权数为310件,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0510万元,当年通过鉴定的应用型科技成果308项,实际成果转化为74项。
二是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加大。近年来,我区的科技三项费投入大幅增长,2003年和2011年,我区科技三项费分别投入300万元和350万元,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在加大区级科技三项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为5500万元,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5.5%。
三是科技信息平台领先西部地区。区电子政务工作已纳入国家863计划“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目前已建成以区机关办公大楼为核心,以国产软、硬件为主体,集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党政专网、大厅led全彩电子公告屏和触摸屏为一体的电子政务平台,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区内信息管网密布,建起了校园网、科研网、党建网和社区网,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数码测绘产业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区数字化建设进展顺利。
四是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特色鲜明。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与雁塔路电子一条街、兴庆路科技一条街首尾呼应,形成市中心有显著影响力的科技产业板块。目前孵化基地支撑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孵化服务功能日益突出。两条电子、科技街也已初步搭起产学研、技工贸一体的发展框架,正成为全区今后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雁塔路电子一条街还被授予全国七大it社区之一。2011年入驻商家达1600余户,年交易额35亿元,上缴利税3000余万元。
五是政策制度环境不断完善。近年来,区狠抓政策落实、实行民主决策,先后出台了《科技强区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专业特色街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为保证科技工作开展、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截止2011年底,我区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493家,发展势头良好。
六是科技氛围较为浓厚。“千米画廊进社区”工作进展顺利,科普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社区居民科学生活方式日渐形成,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名列全省之首,近几年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和“2002-2008年度全国‘科教进社区’先进集体”四项部级荣誉,为“科技强区”战略的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解决的重点和关键问题
今后五年区的发展,必须立足区情,充分发挥我区的科技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走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区域科技资源的最优配置途径,健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培养品牌优势,在企业做大做强、做出精品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构筑富有活力的科技、人才、经济高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中的科技含量,解决好区域产业布局、经济环境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开发等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支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一手抓科技进步对加快城区建设和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撑,一手抓科技进步对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文支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进程,把区建设成为城区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文明城区。
三、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为主线,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为目标,以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重心,不断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全区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全区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示范区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奋斗目标:
——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15%左右的年经济增长速度,到2012年末,全区gdp达到125亿,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做大现代商贸业,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将“三纵一横”科技街区建成西部最大的it商圈,实现技工贸收入70亿元;做强高新技术产业,使其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60%;全区平均r&d投入强度不低于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要达到1.1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7.5%;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业的营业规模达到10亿元;全区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700元。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使达标率提升到10%;全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建设学习型机关,全区公务员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目前的45.9%提高到55%;加强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每年争创3—5个市级以上科普文明社区,到2012年全区85%以上的社区达到市级示范社区标准;五年内15个“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全面启动,完成部分村的改造。
——资源环境方面,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示范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示范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使单位能耗和单位水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推行清洁生产,2012年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减少10%,工业废气、废水的达标率分别达到100%。空气污染指数低于80的天数达到300天,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或接近于100%,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40%,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发挥电子政务的带动效应。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的宽带信息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数据库,使数字化建设覆盖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社区,带动生产、商贸、旅游、建筑、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娱乐等各行各业,初步实现“数字”目标,人均邮电业务量达到2000元。
(三)科技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1、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带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商贸业是经济的命脉,今后五年必须继续贯彻“商贸立区”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拓宽内涵增效的途径。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在雁塔路和兴庆路电子、科技街的基础上,培育太白路科技信息一条街和友谊路科技发展综合街为重点,利用5至8年的时间,把“三纵一横”四条街道建成我市科工贸一体化发展的基地,建成“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科贸结合、前店后厂、商气浓厚、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环境优雅”的新型科技街区,成为全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建设骡马市商业步行街过程中,突出科技对现代商贸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能化建筑为突破口,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央商务区。
——在“科技兴旅”方面,一方面努力构建南门(仿古入城仪式)——书院门——博物馆——明城墙——下马陵——卧龙寺一线全方位、立体式的旅游购物新格局,建立完善旅游资源数据库,通过门户网站和网络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和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拓展以卫星测控中心——西工大航空馆——杨陵农科城——高新开发区为主线的“科技旅游”项目,促成有条件的公共实验室和科研中心对外开放。
2、积极培育“楼宇经济”,以小空间换取高效益
要突破我区发展空间不足的瓶颈,发挥科技资源的优势,必须走“楼宇经济”的发展道路。
——挖掘和利用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尝试“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按照“新建一批、盘活一批、培育一批、转入一批”的工作思路,形成科技创业楼宇集群,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通过培育科技产业推动楼宇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将总部或研发机构落户区,到2012年,力争引进10家世界500强企业、30-50家国内500强企业。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今后五年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完成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二次创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功能整合,进行整体改造,建设以优势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的扶持力度,以产品换代、质量升级、节能降耗、提高效率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内涵增效、树立品牌,大力发展信息、生物医药、橡胶、机电、轻工五大优势产业,培养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积极谋划建立新的科技基地。一是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将腾出来的土地建成一些小型的科技孵化基地(商务楼);二是积极与长安、高陵、临潼、周至等周边区县接触,加强区域合作,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4、整合区内科技资源,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加速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的重要途径,要探索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利用区级科技计划进行引导,建立与驻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区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以科技中介组织为媒介,促进政、企、学、研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充分发挥区生产促进中心、区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和区知识产权局的职能,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技术信息、法律援助等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每年举行2次科技成果推广会。
——由区人事局牵头建立“区科技人才交流中心”,区科技局组建区民营科技企业网站。着力引导、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类企业开办创业服务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心、科技咨询中心等新型科技服务机构。
5、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展现“数字”新景象
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发挥电子政务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整合区内各类信息资源,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区能够基本实现“数字”的目标。
——继续加强电子政务的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宽带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办公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初步构建交互式虚拟政府环境。
——推动社区信息化进程,建立社区公共信息门户,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使社区所有服务项目通过信息网络进入千家万户;推动企业的制造业信息化进程,鼓励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以及多媒体教室和常规电教器材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
——在各行业大力推广it技术和网络应用,深化全区数字化建设,应用遥感技术、地理测绘技术、宽带网络、仿真虚拟等技术整合全区信息网络资源,推动城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6、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我区“生态化”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坚持走以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提高人口素质、环保生产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利用为导向,推动循环经济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进军营,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降耗技术的新项目,建立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
——加强生态保护、提倡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小区的创建,积极发展区内环保产业,培育环保产品市场,评比奖励绿色环保示范企业,
7、深入开展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的精神,坚持“一手抓创新、一手抓科普,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不断加强科技进社区工作,贴近百姓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市民的素质,唱响先进文化主旋律,推动全区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
——始终坚持以“树立科学意识、提升社区品位”为主线,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组织体系建设,开展特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充分发挥“科技之春”和“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带动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综合示范活动。
——区教育局、区科协每年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大赛、少儿科学幻想绘画展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科普报告会等活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四、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科技进步和“科技强区”工作的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主任,区科技局局长为副主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区经济贸易局、区街道工作局、区教育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各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强区实施办公室”,加强领导、组织、实施和考核工作。各街道办事处也要指定一名领导主管(兼管)科技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二)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和企业创业发展环境,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完善各项科技管理制度,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发展政策,将科技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下大力气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规范一厅式办公和“六公开”服务,开展诚信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学习型机关的建设活动,大力提高环境综合竞争力,不断改善投资软、硬环境。
(三)强化资金投入支撑体系。
一是将科技三项费用列入区财政预算,每年拨付的科技三项费用不少于当年财政支出预算的1%,并随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科普经费每年按照全区人口每人每年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二是争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其他渠道对我区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三是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以参股的形式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四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作支撑,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四)实施“人才高地”工程
实施“人才强区”的发展思路,将优秀的人才集聚到科技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中来,发挥区智力密集的优势,形成“人才高地”。建立“高起点引才、高质量育才、高效益用才”的人才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加强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科普志愿者等一系列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的管理和交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竞争、评价和流动四大机制,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库和人才市场的建设,建立人才的“绿色通道”,奖励科技进步带头人。
(五)加强科技规划和软科学研究。
示范区建设规划要与省、市科技发展五年规划合拍,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完善目标责任制管理办法,确保全区科技进步和发展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大关系全区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调研力度,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大项目建设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听取政、企、学、研各方意见,推动科学决策机制的形成。
五、科技示范区建设的优先项目和重点工程
(一)雁塔路“三纵一横”科技产品市场
发挥雁塔路等四条街道it资源密集的优势,打造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it商圈。依靠项目带动和区内智力支撑,积极引进企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等各类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构筑市中心城区的特色科技板块,形成“东有科技一条街、中有电脑一条街、西有信息一条街、横有科技综合发展一条街”的“三纵一横”科技产品市场品牌。到2012年,在街区内形成各类大型电子、通信、网络产品、信息家电等专业市场、商务楼宇30座,营业面积50万平米,实现技工贸收入70亿元,税收2.5亿元。代表性项目包括:
——东新科技贸易中心扩建工程:东新科贸是国内第2家开业的大型电脑城,是雁塔路电子一条街的龙头企业,现入驻企业500家,经营面积20000平方米。改建工程将投入资金1.5亿元,新增面积30000平方米,建设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电脑城。
——赛格电脑城改建工程:作为全国电脑城十强之一,盘活周边楼宇,新建20000平方米的电脑卖场和it技术贸易中心。
——交大思源智能化电器及cad工程研究中心:集智能化电器、3c产品销售和科技研发中心为一体的综合科技大厦,实现年创造税收1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
——西科大厦:科技大学与台资合作项目,计划建成面积7.3万平米的科研、办公商务楼,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研发项目和技工贸一体化发展。
——颐高数码大厦:引入国内知名的数码连锁企业浙江颐高集团和浙江民间资金,建设数码产品连锁市场和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基地,总投资2亿元。
(二)区中央商务区建设
坚持“科技兴贸”的商贸发展思路,利用现代科技为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采取政府引导、支持服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区域商贸资源,准确定位街区功能,着力打造一批专业街、品牌街、文化街等特色街区。优先项目包括:
——骡马市现代商业步行街:实现科技与商贸的全面对接,进行步行街电子商务示范、现代物流示范和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引入国际金融、保险、信息、咨询、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巨头,建设西部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总投资10.9亿元,占地68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照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仓储便利化、经营特色化的建设标准,融会汉的浑厚与唐的大气,明的雅韵和今的时尚,不仅使之成为市民、中外游客的购物天堂,更为新添一处亮丽的景点。
——长安国际广场:总投资18亿元,以国际化主流商务模块为基础,在市南门外建成面积26.6万平方米,占地47.87亩,集金融、商贸、酒店公寓、写字楼、顶级物业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引进全球著名的酒店物业服务公司进行管理,将成为集团公司总部、跨国公司、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管理咨询公司和国际经济发展合作机构进驻的首选之地。
(三)加快科技产业孵化基地改造步伐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功能整合,进行整体改造。全面实施企业化运行模式,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软硬件环境,提升基地功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建设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基地。
——东新城市花园(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项目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东旭孵化中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东新e时代广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东橙国际创业大厦(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入运营。
——大力实施“五项开发”,即环境开发、服务开发、科技开发、品牌开发和人才开发,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五年争取实现技工贸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带动区域产业升级。
(四)科技创新示范项目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每年筛选出10—20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近期对“固态焊机相关技术和软件项目”、“富荣得高效环保节能热水器项目”、“高压帽产品扩大规模项目”、“gm型系列超细研磨机项目”以及“高可靠性银行营业网络安全智能互锁控制系统”等项目重点予以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培养和扶持20—3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年产值上亿元的知识型“小巨人”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信息交流,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电子政务二期工程
继续在区电子政务系统中推广国产软、硬件以及“linux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nc)”的应用模式,争取将我区列入国家科技部“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863专项的示范区县。总投资250万元,加强区机关大楼外各委、办、局和八个街道办事处、社区的信息网络建设,普及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实现全区部门间、市各区、局的网上协同办公和无纸化办公。
(六)农业科技园示范工程
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以科技资源为支撑,加大与周边区县的合作力度,推动当地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区农业科技园:按照市农业技术示范园标准,在周至马召镇桃李坪村建设杏类果品新品种及绿色标准化栽培管理示范园。通过对235亩示范园的杏果品品种的培育和改良、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储藏保鲜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研究与转化,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大兆中药科技种植园:以药业股份公司为主体,在长安区大兆建成500亩gap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种植连翘、金银花、地黄、蒲公英、菊花等特种药材,在规范化种植的基础上从种植条件、田间管理、采收方式、炮制过程、成份检测参数各个方面控制药材的质量,保证成药质量的可靠稳定,形成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
(七)社会发展促进行动
今后五年,将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建设、文化、防灾减灾和社会安全保障方面,实施一系列的示范项目,以科技进步促进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区“循环经济”试点工程:以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绿色能源示范社区、医院中水回收利用等一批项目为载体,使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和谐社区示范建设:创建一批省、市级科普文明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文明学校;实施“社区联万家”信息化工程,继续实施“千米科普画廊进社区”工程,同时在全区每个街道建设一块社区科普电子屏,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反对伪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实施社区服务综合示范项目,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7
(1)确立“强村富民”的理念,对于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强的城市郊区农村,需在城市化进程中定位和引领乡村转型,强化城乡经济融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新农村建设要吸取“冒进式”城镇化发展带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教训,确立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理念,以土地整理与统筹城乡用地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村社区。(3)新农村建设应确立城乡整体规划和平等发展理念,把农村发展同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乡村文化的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重视建设多功能高效现代农业园区,壮大农村特色经济和生态文化产业。
2.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2.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区域主导模式
首先,按照城镇化进程及效应,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性,如近郊区、远郊及城镇周边区、传统农区和山区农村等;其次,凸现农村生产发展的主导性,如都市型农村经济、生态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基地、企业群体集聚等;再次,明确农村发展的制约性,如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科教文化落后等条件。
2.2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操作主体模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是理念倡导、规划引导与示范引路。农民是建设的主体,但须有积极性和组织性。提高农民勤劳、自立与合作的精神伦理也十分重要。因此,在促进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进程中,要充分体现农民自主择业和创业的主体性,优先扶助农村创业性职业农民及其专业协作组织。
2.3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实践模式
新农村建设首要标准是生产发展。对区位与资源条件相似的农村,要实现农业资源由农户分散式利用转向股份合作制和产业化经营,促使“生计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发展;对专业市场活跃的农村,需拓展与其他经济的联系,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与社会化;对经济先发地区的农村,推行区域优化开发和城村“一元化”建设,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
3.适应乡村转型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策略
3.1遵循城市化和农村发展阶段性与地区差异性,是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决策的科学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区域密集型的中心城区和分散化的农村城镇两极失衡的问题,发展壮大城镇化体系的中间层面。为此,应扎实推进以新城和中心城镇为核心、以新农村与新社区建设为支撑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策略。
3.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与提升农村生产力相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特点,新农村建设要创新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产业联动、经济互动的长效机制,推进“三整合一提升”的战略,即空间整合,逐步推行迁村并点;组织整合,建设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产业整合,发展现代农业与股份制企业,着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及其创新发展能力。
3.3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文明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8
关键词: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品牌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最初主要以商业街为主,零售百货、餐饮、娱乐等业态相互较为独立,围绕人气旺盛的核心地段集聚。而新型的商业地产如综合体、cbd、专业街区等都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2010年开始,随着普通住宅市场紧缩调控大幕拉开,过剩的资金被挤出,加上新经济创业人造开始兴起,商业地产呈爆发增长,2010年-2011年两年办公楼和商业经营用房销售增长率均保持在2位数。但自2012年以来,商业地产泡沫已成定局,二、三线城市尤为严重,新增投资和建设增速逐渐放缓,市场趋于理性。2016年国年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允许将商业用房按规定改建为租赁住房,土地年限和容积率不变,土地用途调整为居住用地,商改住政策必定为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带来新的机遇。浙江省无论是整体城市化水平还是经济活力,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领先位置,建设和发展商业地产品牌的条件优越,但本土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和发展上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浙江商业地产发展现状、及商业地产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思路和发展的对策。
一、全国及浙江商业地产发展现状
随着2018年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行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一轮洗牌,一些中小型房企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而大型房企也在2018年加快了内部调整的进度,重组、转型、合作、共享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旋律。商业地产在早几年已经经历了一轮降温,2018年看似一如既往,但实际也有了很多变化。例如万达商业更名为万达商管,专注商业管理运营,而地产开发则移交给新成立的万达地产;万科与印力联合收购凯德在我国的20个购物中心项目,并更名为印象系列等。从商业地产界在2018年发生的诸多大事件不难发现,各大地产商开始围绕地产项目进行多元化、精细化经营,而弱化纯粹的地产开发建设的标签;此外,地产企业与零售、文化娱乐、餐饮品牌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以实现风险共担、资源共用、收益共享。概括而言,就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行了阶段性的平稳期,快速的规模扩张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因此在成熟区域,商业地产的投资重心应从新增建设,转为精细化运营,而在空白区则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例如万达计划未来十年将有1000座万达广场开业,直接覆盖中国九成有消费能力的人口。浙江省2018年新增商业项目51个,商业面积超过3万平米,总体量超过400万平方米,相比2017年均有增加。这些新增项目分布于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湖州、台州和金华,其中杭州新增22个,占比为43%。杭州新增项目中不仅有知名品牌大悦城,为全国第10座,这座超大综合体在开业季6天内总客流量仅80万人,70多家零售店铺多的区域销售冠军、100多个店铺开创店铺最好业绩,更有乐町、三只松鼠等品牌轻松拿下全国销售冠军。同时还有阿里“新零售”的试验田亲橙里,融合了天猫国际、淘宝心选、盒马鲜生等线上成熟品牌;而作为万科在杭州的首个“知识消费体验场”,坤和万科•黄龙万科中心k-lab集合了华为智能生活馆、得到大学、艺术跨界店、科技体验馆、新媒体数字美术馆等新物种商家,为杭州市民打造了全新知识体验消费场所。随着杭州影响力的提升,不仅一些全国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纷纷将目光投向杭州市场,同时近两年下沉至三四线市场发展也十分迅猛,例如新城开业的项目7个吾悦广场,分别位于宁波慈溪、台州黄岩、嘉兴平湖、台州仙居、金华义乌和玉环。从体量上看,浙江本土企业开发的项目集中在5万方-10万方,超过10万方的大体量项目则依然掌握在资金和运营能力更强的全国连锁品牌开发商手中。商业地产的发展与区域的经济、城市化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除了北、上、广、深,浙江与江苏两省经济规模、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率、基础设施完善度以及要素引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全国前列,因此不仅是省会城市杭州成为各大商业地产品牌的必争之地,省内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竞争也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与万达、万科等全国性的知名品牌相比,浙江省内目前的地产企业的商业地产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品牌建设与发展能力、经验等都较为欠缺。未来的商业地产运营必然需要深根细作,浙江商业地产本土企业应加快学习领先者的经验,及时卡位,建立起根植于浙江,又可全国甚至全球发展的商业地产品牌。
二、商业地产品牌建设经验及案例———以万达广场为例
商业地产全面爆发前,是零售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商业项目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商户之间的产品和价格竞争,这种竞争形式相对粗放,且商业地产开发商一般不参与其中。随着商业地产业态的多元化,地产开发商业更多地参与到自主经营中来。发展至今,以综合体形式为主的商业地产竞争,已经集中在开发商品牌层面的竞争。在国内外诸多商业地产开发商中,万达集团是最响亮的商业地产品牌之一,其发展路径及品牌建设思路值得学2019年8期总第893期经济视野习和借鉴。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万达集团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包括1988年-1991年的奠定基础期、1992年-1997年的实力积累期、1998年-2001年的跨区域发展期以及2002年至今的转型发展期。可以说从一开始万达集团就不是以纯住宅地产为基因的地产企业,通过旧城改造积累的工程开发经验,以及组建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并夺冠积累下的品牌,万达集团在20世纪末就已经将经营领域向机电、制造、酒店、餐饮等多个领域延展。21世纪初的两年,万达集团快速明确了商业地产开发为支柱产业,并与沃尔玛、时代华纳、欧倍德等世界著名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发展战略。万达集团准确把握住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脉搏,在商业地产开发上占得先机。从2000年到2004年,万达商业地产快速完成了从第一代万达广场到第三代的迭代,从单个盒子式的建筑形态,演变为由盒子、街区及高层组成的综合体,业态、商家和运营模式也不断多元化。万达商业地产以城市综合体的形态出现,在任何地域都占据着核心商圈的黄金地段,在巨大的客流支撑下,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和发展,唯一的问题就只有开发商“做文章”的能力了。万达的第三代商业地产产品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包括高级酒店、高档写字楼、大型综合购物中心、酒店式公寓、独立商铺及街区、市民广场及高档住宅社区等,从而形成一个城市或区域总可自行运转的内核。当该综合体已经可以实现工作、生活及休闲中的所有功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层次符号时,商业地产的品牌发展将形成乘数效应。目前已经成为符号的万达广场、万达影院、万达酒店、万达城等,以及包括企业高层的个人营销,都在不断强化万达商业地产品牌的覆盖率和渗透度。
三、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思路
总体而言,浙江本土房地产企业实力在全国来看相对较弱,在浙江位列第一的绿城,在2018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品牌价值50强的排名仅为第11名,而且绿城主要以普通住宅开发为主。在未来绿城也将以生活为核心,加快开拓理想小镇、美丽乡村、运动系列、tod系列等产业为导向的房地产细分蓝海市场,多元化布局生活服务、房屋科技、代建管理、资产管理等轻资产业务,致力于“理想生活综合服务商品牌”的打造。浙江本土地产企业很多是从制造业和零售业积累的原始资本,缺少大资金大规模运作商业地产的经验。加上市县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商业的空间集聚不明显等特点,导致大体量商业综合体缺乏成长基础。因此,从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建设,必须从浙江的地理空间、经济、城市形态、人文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出发,才能有选择地吸收优秀品牌的成功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品牌发展路径。首先,浙江商业地产具有鲜明的水平发展特征。与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浙江省内核心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市县,商业业态主要以轻型制造设计、批发零售为主。在空间形态上主要以县、镇为单位,地级市的商业活力有些还比不上下辖的乡镇。因此,在城市空间上难以找到一个相对鲜明的核心地带,发展立体空间的综合体所需的人气不足;其次,以万达为代表的城市综合体开发商,其品牌影响力主要覆盖城市白领阶层以及连锁商铺品牌,以集中办公、消费和娱乐为主要功能,而浙江省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普通的符号化消费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但从万达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到的是,商业地产的品牌必须通过多元化的业态和经营模式不断开发和强化,才能渗透到不同用户的需求中。
四、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发展对策措施
进入后地产时代,无论是“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还是个大地产商纷纷转型综合服务提供商的探索,都已经表明商业地产的开发经营进入了新的时期。浙江商业地产品牌发展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适当降低高档写字楼的比重,加强主题式娱乐休闲项目的开发。暂且不论浙江省内城市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度,基于城市空间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核心一、二线城市随着产业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在下一阶段必定从单核或双核集中,走向多中心格局。这就意味着城市中的人口就业在空间上更加分散,更加靠近居住区。因此对于单个商业地产项目而言,过多的高级写字楼、高级酒店可能最终空置率会上升。而通勤时间节省下来将带来更长时间的购物及休闲娱乐,特别是创意性和体验性更强的多人或集体娱乐项目更受欢迎。第二,联合浙江省产业特色和创新优势,更多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浙江省地产企业背靠雄厚的民营经济,以及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互联网 ”经济势力,更有可能实现新一代商业地产的创新,将万达的第三代商业地产产品打造成以艺术、文化、创意、交流、体验为主的城市新空间,从对地产空间的运营升级为对空间内部高附加值的服务内容运营。第三,加强品牌标准化建设。商业地产内部包含的业务和经营模式众多,实际上对于开发商而言是较难形成符号化的品牌的,一般都要借助街区或商圈的群体力量。但随着商业地产开发商更多地参与诸多业态的自主经营或者合作经营,开发商及项目本身的符号会更多地出现在项目的各个角落,因此对于还没有形成跨区域发展的强力品牌的浙江开发商而言,加强企业级项目本身的品牌标准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菁.商业地产项目定位及后期运营模式的研究———以苏州建屋乐活城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8(10).
[2]温梓康,金环.浅析万达集团对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借鉴意义时代金融[j].时代金融.2018(08).
[3]陈轶.论新时代背景下商业地产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05).
[4]吕俊.游乐观光设施在商业综合体的布局与分析———上海大悦城案例[j].中国设备工程.2018(02).
[5]潘振宇.商业地产开放化对管理的影响研究———以杭州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7(05).
[6]王舒豪.浅析杭州商业地产影响因素与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8(01).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9
现在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卫生体制改革目的意义,以及改革的目标。这次改革是全国性的,既涉及到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涉及到医疗卫生系统体制性的深层次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必然会带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锐意进取,永葆先进性,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医院生存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按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为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要求,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加大力度,主动适应,做好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开创医院工作新局面。
一、党风是生命的源泉
《决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全面加强党的基本建设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党风好,对待人民群众态度好,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正确,人民群众就会拥护。一个政权也好,一个党也好,一个医院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信任和支持,一定会亡党,一定会垮台,一定会失败倒闭。所以,国务院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三大改革: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②同时进行的医疗机构改革,建立新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③药品生产流通体制的改革,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医院以什么作用、什么态度来实行三大改革,医院的党员和领导干部们是怎样将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对诸于行动?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从事这项工作?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和特点?所有这些,都属于作风范畴,医院好的党风都是通过为病人服务的每一件具体事务以及表现出的风格、特点而体现出来的。所以,医院必须以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搞好党风建设,给全新形势、新任务,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抓好科教兴医,抓好医疗质量,抓好服务态度,抓好创新与发展,建设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美舒适医疗环境,以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取信于病人。
二、抓核心,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代表群众的利益,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设优美舒适的医疗环境,抓好降低医疗费用水平,提高优质的医疗服务,一切以病者的利益为重,这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医院的具体表现。
㈠继续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今年初,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成功地完成我院首例肝脏移植手术,到现在为止,患者已经存活7个多月。推荐申报360多个科研项目,完成《消化性溃疡出血抑酸治疗最佳方案及疗效》等6项科技成果的鉴定工作。在各类杂志上123篇,其中中华系列杂志21篇,卫生部主管杂志27篇,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逐步形成的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不断地得到巩固。全面提高了一大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为优质的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㈡抓好医德医风,提高整体服务素质
全院职工要发扬“仁心仁术、方便为怀”的院风,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治学严谨,对技术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视病人如亲人”的崇高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对服务窗口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切实转变观念,从语言、仪表、礼仪、服务及职责等方面实行规范化管理,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如护士们通过理论学习和自编剧本,自我表演,相互点评等,加深对护士仪表规范化的认识和遵守护士仪表规范要求的自觉性。行风评议的问卷调查,到我院就诊、住院的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90%提高到底98%。
㈢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过去的看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看病贵”却成为困扰患者的新难题,成为医患关系一个新的矛盾焦点。住院费的年增长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市民普通关注新的热点问题。如何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降低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落实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作为贯彻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来抓。宣传降低医药费用目的意义,提高职工认识,消除存在的某些不正确思想。①实行联合招标采购药品,规范药品进货渠道,降低药品价格,让利给病人。中标后的药品零售价格比国家最高限价下降14.7%。②合理分配药比指标,促进用药实用性。以2000年各科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为基础,根据各专业科病种的不同,以分别下降一定的百分比为指标下达到各科,医院定期对指标的执行发问进行考核、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001年1—3季度我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由去年的51.6%下降到47.6%,病人平均住院费用也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㈣加快推进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卫生市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运用市场纽带、利益机制,成为医院后勤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医院后勤服务的改革要以满足病人合理要求为改革目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用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坚持用有利于提高为临床第一线服务的水平,为病人服务的水平来判断其工作的是非得失。所以,近两年已经实行医院职工饭堂、洗衣部的半承包方法。所有的临工工资、奖金分配都实行与工作量、生产总值挂钩,服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通过竞投标,实行由专业清洁公司负责全院的清洁卫生,达到降低经济投入,卫生水平大提高目的。今年,进一步实行木工泥水班、空调维修组的社会化管理。
今后,要抓住机遇,加快医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要考虑“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既医院后勤按“宏观控制,总额包干,超额不补,节余留用”的方针对医院后勤实行经济费用开支总额全面承包。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后勤人员经费,能源消耗、专项开支、材料消耗、库管消耗等经费在内总额经费的确定;②后勤服务工作的任务和制约条件;③医院和后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在承包权限范围内,后勤对人、财、物三权的相对独性。医院后勤“综合目标责任制”改革目的意义在于控制后勤经费支出总量,合理使用资金,调动职工工作劳动的积极性,努力开源节流,有利于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㈤“克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歪风”,做好医院的总体规划,落实医院的建设发展
规划是医院未来发展的蓝图,要面向现代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医院规划发展,才能实现最优目标,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目光远大,胸怀开阔,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我院始建于1899年,前身是城西方便医院,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医院现占地面积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开放床位约980张,近年来的每年平均门诊量达130万人次,已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临床科室设置齐全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由我院历史悠久,地处老城区,使医院的内部环境、科室布置显得十分拥挤与局促,且长期以来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总体规划。根据现代化医院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就医环境在康复治疗和医院发展中的基础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要求我们的规划阶段就主动落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在规划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人性化设计和新的技术,更好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满意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根本”的服务宗旨。
总体规划大部分实施完成的时间应考虑在2010年前完成,共为分五期工程。
一期工程,以90年代建成的建筑物为主,包括有门、急诊大楼,一期磐松楼、制剂楼、供应楼,建筑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
二期工程,将建成的手术科大楼,配有7台电梯,设置楼宇自控及综合布线系统,中央空调,太阳能环保供应热水系统,手术室全部实行空气净化,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
三期工程,建设影像大楼及二期磐松楼病区,建筑面积为1.1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2004年。在建设三期工程的同时,在该范围内建设园林小区。
四期工程,建设内科大楼,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同时建设有一定数量停车位的车库,以及一定面积的绿化小区。考虑完成时间为2007年。
五期工程,建设科研教学大楼,建筑面积约0.6万平方米,考虑完成时间为2010年。
建设与发展范文篇10
[关键词]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社会力量
近年来,我国从“社会协调、政策制定、实践运行”等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相继制定了多项宏观指导政策,不仅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公共文化机构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开始探索自身的社会化建设,开辟出提高自身活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道路。
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内涵
1.1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含义。当前,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含义的解释并未达成共识。依据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即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指引为基础,引领第三方(社会组织、公司、公民)等主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制定、资金供应、实践运行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它需要不同社会力量和资本的参与,构建非盈利文化组织,增强社会竞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活力。在建设中,公民、政府和社会机构形成了相对协调的社会关系(如图1)。为提高社会公共文化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政府不但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关的政策,而且进一步落实了“放管服”的政策,并通过权力下放的方式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竞争性,发挥了市场的主体作用[1]。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协调的关系,通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资金供应、实践运行和配置方式的不断优化,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多层次共同参与、共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系。1.2社会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目前,我国要以现在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资源并不能支撑起公共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应当继续加强政策管控和资金支持[2]。当然,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外在表现除了投入资金之外,还有人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在参与方面的表现包括社会各层面的共同管理和思想磨合。另外,我们虽然强调政府应当发挥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要想全方位施行公共文化相关的政策,也离不开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文化社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乡镇级别的政府部门。虽然在中央多次强制要求下建成了相应的编制,但是一人身兼多种职位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很多管理者肩负着远超其承载能力的职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应当继续壮大志愿者队伍,虽然现在一百多万的志愿者数量看起来已经不少了,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社会构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的人力缺口。在这方面,我国大陆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国台湾人口将近两千万,其中却有五百万余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分工明确,在社会各阶层中均能发挥力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总之,我们需要调动社会各层面的力量,除了保证资金供应之外,还应当投入更多的人力。
2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实践的主要形式
我国公共文化社会化的形式主要有:志愿者文化服务、文化事业与产业交融、社会力量联合政府、社会力量单独构建、政府单独构建。笔者通过对这五大类实践进行调查,梳理出了相应的内容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案例为代表,总结出社会化实践主要形式(见表1)。
3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实践的特点
3.1法律政策保障促进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我国针对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已经出台了专门条文规定、相关法律法规、上位法律政策3个层面的法律政策。上位法律政策主要包含《合同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由国务院、财政部、工商局等部门根据上位法律制定出来的具体法律条例和要求,例如《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专门条文规定主要是由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与社会力量相关的条文或指导意见,例如《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总的来说,法律法规对于公共文化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3.2政府购买是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形式之一。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今,已经大量实践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目前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机构的服务、产品以及管理运营。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有65%的县政府以及78%的市政府都进行过服务、产品、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活动。我国政府在将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方式社会化之时,同样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注意购买的范围和尺度与民生所需相结合,还需考虑到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与基本公权力有关的基础文化服务[4]。3.3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引入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占比较大。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进程总体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的发展十分迅速。根据调查可以发现,到2019初,各地已经有700多个乡(镇、街道)级文化站、9300多个村(社区)级文化机构采用了社会力量代为运营管理的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采取社会化服务形式的却不到800个,远远比不上乡(镇、街道)级和村(社区)级的公共文化机构[5]。如今政府正处于职能转变和编制精简的大环境之下,出现这个现象一方面说明政府以购买的形式聘用社会工作者或者是外包给社会组织进行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将成为一种常态化模式;另一方面说明在一些基层部门,比如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府等,所需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体量小,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所以很适合采取社会化管理运营的方式。3.4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了定义并且进行了明确区分,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今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特点,也加快了公共文化向产业化方向融合的步伐,在公共文化滋养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两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如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引入文创团队,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培养文创团队的道路上实现共赢的目标,推进文旅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公共文化和地方文化进行融合,不仅提升了文旅产业的内涵,同时还有效补充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和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激起文化组织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扩充和繁荣文化市场,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如今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要立足于文化基本属性与个性服务的融合,以及标准服务与优质服务的融合。
4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建议
4.1树立共赢的合作理念。自《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和政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相继推出了多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政策文件。在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机关要考虑到自己和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共赢,平等协作。各相关部门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全力推动公共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建设,各组织和机构也应当遵循政府的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建成由政府主导、各社会组织和机构广泛参与的正向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4.2增加传承地方文化的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引导公众的意识、思想和价值观为目的,通过公众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提倡的主要思想,进而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由于政府的人力、物力有限,为了弥补政府在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各级社会机构和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注入自身的力量。在这一工作中,政府要把握好社会主流价值观,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在文化服务过程中不断创新,以满足公众需要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参与,这应当是政府在社会文化工作过程中的主流任务。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深,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当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地方文化、打造先进惠民文化为工作宗旨,并在先进文化的指引下,不断拓展并丰富相应的文化产品。增加服务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1)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众应当自发参与公共服务工作,并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特色文化,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进程。(2)各社会组织和机构应当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从民风民俗、红色事迹、自然风光等角度出发,不断拓展本地潜在的文化资源,同时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渠道,以新型文化服务方式,增大本土文化软实力,并使用户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化、规范化[6]。4.3构建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保障、监督、评估等层面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和方针。(1)政府应当以优化文化服务市场环境、促进文化服务行业整体实力提升为目标,持续完善相关法律,将政府和社会机构或组织的权责、义务划分清楚,并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7]。(2)政府要做好相关社会组织或机构的引导工作,将社会力量在进行委托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外部效应考虑在内,如在协作关系破裂时就可能引发逐利心理,共同利益受到破坏就可能引起目标导向的错位。如此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政策进行约束,在政府、公民和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下,进行社会承接方的资质考量,从而完成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加佳.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的背景与现实意义[j].区域治理,2019(34):180-182.
[2]张晗.2009-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合作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9(5):83-87.
[3]陈慰,巫志南.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中政府主导实现方式分析——以上海、宁波、株洲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0(4):62-68.
[4]王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初探[j].大陆桥视野,2019(12):67-68,72.
[5]关思思,刘晓东.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及特点[j].图书馆建设,2019(3):1-8.
[6]陆和建,姜丰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性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7):5-14.
建设与发展范文
时间:2022-06-01 11:00:31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3-02-15 09:03:52
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模型研究 2023-01-29 09:30:07
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探讨 2023-01-10 09:42:22
制造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2022-12-30 08:18:42
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建设探讨 2022-12-29 08:36:52
金融支持未来乡村建设研究 2022-12-28 09: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