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2 12:11:52

价值

价值范文篇1

档案价值本体论是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基石,是研究档案价值本身的存在及其方式和状态、特点、性质等的理论。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

(一)档案价值概念及其内涵

档案价值是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档案价值概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档案价值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它是通过档案与人们主体需要的关系得到体现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产生对档案的利用需要,另一方面又联结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使两者相互作用,从而把潜在的价值关系转变为现实的价值关系。档案价值,即档案客体对主体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并且也最终是社会实践活动促成了档案价值的实现。第二,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档案价值作为“意义”或“作用”,不是一种实体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概念,表示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客体——档案及其属性,是档案价值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所谓档案价值;主体及其利用需要,则是档案价值得以体现的必要条件。因此,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第三,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二)档案价值的根源

档案价值的根源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人类的历史记录——档案文献,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主体对档案文献的需要,而正是这两者产生了档案价值。社会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得以形成和实现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社会实践活动是决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

(三)档案价值的性质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主要是由档案及其属性、主体及其需要以及联结档案价值客体和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的。

档案价值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档案价值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是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档案价值的相对性,主要是指档案价值的条件性,即档案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因客体、主体、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档案价值的惟一性,是指档案价值这一事物独一无二的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四)档案价值形态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档案价值形态实际上就是指档案的具体价值或具体的档案价值。

1.档案的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从档案的具体有用性而言的,是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利用者的具体(特定)意义或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档案的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

2.档案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又可以称为现行价值,既包括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也包括对其他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现实利用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某些档案的利用价值其时效性可以扩展到遥远的未来,具有长远的保存和利用价值。

3.档案的第一价值和第二价值

档案的第一价值,是指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档案的第二价值,是指档案对社会即除档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

4.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

档案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是由美国的谢伦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所指的证据性价值,是指由被证明事物即文件产生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价值。情报性价值指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

二、档案价值认识论

档案价值认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认识本质、结构、方法以及认识运动规律的相关理论。该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认识的涵义和内容

档案事实认识和档案价值认识是档案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档案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档案本质、属性、特征等的认识;一二是对档案作用、效用、意义等的认识。前者主要是就档案事物本身的认识,即研究档案“是什么”,属于档案事实认识;而后者则涉及档案与主体(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档案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档案价值认识。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思维对档案价值客体的反映。档案价值认识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等同于档案事实认识。档案价值认识包括档案价值认知和档案价值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档案价值认识的系统结构

档案价值认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结构:

1.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主体系统主要由公众、档案利用者和档案工作者主体所构成。

2.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系统。档案价值认识的客体就是档案价值,它具有认识客体的特性: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和规律性。

3.档案价值认识的中介系统。档案价值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工作和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实践活动,是档案价值认识的重要中介和中间环节。

(三)档案价值认识的形式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以意识、观念的形式反映或掌握档案价值客体的过程。意识、观念包括各种不同的形式,最基本的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和理性思维的形式。

1.档案价值感性认识形式。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感觉、档案价值知觉和档案价值表象三种形式。

2.档案价值理性反映形式。档案价值理性的反映是主体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观念地或理论地掌握档案价值的高级形式。它主要包括档案价值概念、档案价值判断和档案价值推理三种形式。

(四)档案价值认识方法

1.辩证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档案价值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对档案价值本质的认识。

联系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是在普遍联系中产生和存在的,档案价值不仅与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且其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主体认识档案价值,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采用联系的方法。

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档案价值会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目光而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来认识档案价值,注意研究和把握档案价值的运动方式和运动规律。

2.逻辑方法

档案价值认识,是主体观念地反映和把握档案价值客体的一种形式。这种观念的把握,需要主体进行一定的思维。思维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活动规则和基本方法,这就是逻辑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到具体等方法。

3.历史的方法

档案价值是历史的东西,它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档案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显著特点。我们应运用历史方法,考察和探索档案价值客体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具体历史前提、条件,档案价值存在的各种形式及其转化,档案价值发展经历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档案价值运动的历史规律等。

4.定量分析方法

在档案价值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方面,可以而且必须运用适当的定量分析方法。档案价值认识研究领域,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如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定量分析方法。但是,定量分析方法应该同定性分析方法结合使用。

(五)档案价值鉴定

1.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和含义

档案价值鉴定,是指档案工作者主体在档案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对档案客体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估和预测,并据此决定档案的存毁。档案价值鉴定概念及其定义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档案价值鉴定是档案价值评价的重要形式,是档案价值评价在档案管理工作领域的具体反映;档案价值鉴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档案价值鉴定决定档案的存毁。

2.档案价值鉴定的活动过程

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进行档案价值鉴定,首要的工作就是确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使所有参与档案价值鉴定的档案工作者“有标可依”。档案价值鉴定标准是一个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实践标准、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性或方法性标准和档案价值鉴定技术标准。

获取档案价值信息。在确立了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以后,档案价值鉴定主体——档案工作者还需要获取档案价值鉴定客体——档案价值的信息。档案价值信息主要包括档案价值客体——档案的信息和档案价值主体——利用者的信息两个方面。

形成档案价值判断,确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价值的判断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层次:一是判断档案文件是否有价值,从而确定档案文件是否应该保存或继续保存;二是判断这种档案价值的程度,以便确定档案的具体保存价值及档案的保存期限。

3.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

档案价值鉴定的制约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档案价值鉴定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影响档案价值鉴定质量和效率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因素、档案工作者素质因素、档案工作法规、政策因素。

(2)对策

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理论研究;加强档案价值鉴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成立档案价值鉴定专家委员会,对全国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实行宏观监督和指导;修订和完善档案价值鉴定标准,建立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提高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素质;消除档案价值鉴定人员的某些“心理影响”,使档案价值鉴定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只有档案价值鉴定实践逐步展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充分暴露,才能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档案价值实现论

档案价值实现理论,是关于档案价值实现本质和内容以及档案价值实现规律的相关理论;档案价值实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档案价值实现的涵义

档案价值实现,是指主体利用档案客体、档案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过程,它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档案价值实现是档案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还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认识而未被实现的档案价值。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主体产生的实际效应。档案价值的实现,就是从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档案的现实价值。

2.档案价值实现本质上是档案客体主体化。所谓档案客体主体化,是指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对主体产生一定效应,使档案客体成为主体社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体现在档案工作实践活动中,就是利用者主体占有、吸收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档案,把档案客体的属性、规律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充实和发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巩固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1.时间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双向影响规律。档案价值同时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档案价值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对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大体上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上升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增性的规律,档案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实现其价值;一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价值呈下降趋势,档案价值呈现出递减性的规律,档案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本质上看,档案价值的递增和递减是统一的、不矛盾的,正是这种价值递增和递减才真正反映了档案价值的运动规律。

2.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性递增规律

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更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档案从主要为政治斗争服务逐步转向主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发展服务,由主要为统治者少数人服务而转向为全体人民服务,档案价值的社会性日益增长。档案工作也逐步由“国家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

价值范文篇2

告别了可以尽情纺织梦幻的学生岁月,带着深深的失落感,我回到了莽莽群山下偏僻安静的母校。说实在的,我不愿意再回归大山,但我终究没能飞高飞远。现实折断了理想的翅膀,我彷徨了,我会热爱这个职业吗?这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吗?面对滚滚的商潮,难道我就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怀揣着教本、教参回到了家,为了使沉重的心情轻松一点,我边听音乐边看书,耳边传来了刘欢的“……我的心充满惆怅,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那古老的歌谣……”我的心被触动了,家乡贫穷落后,这跟教育上不去也有很大的关系,你不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吗?那就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吧!当天,我在日记中写道:“我要为家乡的繁荣、为家乡的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

调整好理想的坐标后,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但教书育人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没有爱心、耐心是不行的。还记得刚走上岗位时,我不知在暗地里哭过多少次。娇小、不满十八岁的我在学生眼里充其量就是个大孩子。工作困难可想而知,嗓子哑了,喉咙干了,而孩子们依然无休止的喊叫、吵闹。我苦恼过,我茫然过,也动摇过,退却过。然而在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每当我重现讲台时,学生们求知的目光又会燃起我的希望与热情。我坚信一位伟人说过的话:“要让你的学生爱你,首先你得学会如何去爱你的学生。”我努力地做着,用我的爱心去关心、爱护我的学生,千方百计地亲近他们、了解他们,耐心引导他们,用爱的甘露滋润他们。付出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回报。教师节,那一张张小小的卡片,那一句句亲切的“老师您好!”,使我感到莫大的幸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就我个人经历,我觉得与其向他们讲一百个道理,倒不如以我们的一言一行来启发他们、引导他们。

还记得劳动课上,我指手划脚地分配任务,丢下句“快点干,等一下来检查”就走向宿舍,可当我要验收时,来到现场一看:有的蹲在地上,正在玩“五子棋”,有的三五成群地小声议论着,有的甚至倚在墙上闭目养神……,我发怒了,大声喊道:“你们……”可底下的话却说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我带的头?想到这里,我的脸阵阵发烧,于是,我接过同学手中的锄头,带头干了起来,只见他们互相看了一眼,也都积极地干起来。这件事使我深深理解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处处以身作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我自己一定做到。

在教育基础落后的地方,要取得一分成绩,要付出双倍的努力,没有真实的才干,再好的愿望只会变成空谈。为了强化自身素质,我参加小教专科自学考试,并已顺利通过。98年学区派我到南安市进修美术,我也毫不考虑其它因素,毅然答应了,不为别的,只为了明天的太阳不再晚起!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但我始终按照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用真、善、美去启迪一颗颗心灵,用知识的钥匙帮助学生打开神秘的科学之门。十二年,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我却认为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值得!

价值范文篇3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谢伦伯格的本意,谢氏认为,档案对于原机构的价值是由文件当初被产生和被积累的特定目的决定的,这说明档案的原始价值包括文件价值(由文件当时的作用大小决定)与档案的初始价值(文件产生机构积累的意义)两部分。而档案的从属价值是由其原始价值衍生而来的价值,表现为对文件形成者以外的利用者的意义和作用。当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实际上,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指出:“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的双重性及过渡性。从双重性来说,档案时机关的作用,可称为第一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可称为第二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可见,档案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双重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过渡性。当档案由第一价值(原始价值)过渡到第二价值(从属价值)时,其价值发生了扩展,我国档案界称之为“档案价值扩展律”。其实,从实质上看,档案价值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转化过程中。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在讨论美国国家档案馆所逐渐形成的那些鉴定标准时,我要提到两个问题:(一)公共文件内关于产生它的那个政府机关的机构组织和职能运行的证据;(二)公共文件关于与政府机关有关的个人、法人团体、问题和情况等情报资料。因此,公共文件有两种价值,即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谢伦伯格只谈到政府机关形成的公共文件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没有涉及到政府机关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延伸开来,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地位越高,职能越重要,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档案价值就越小,谢伦伯格认为:“在考察证据价值时,档案工作者也可能会同时保存具有其它价值(不仅对于行政官员和行政管理研究者有价值,而且对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一般学者有价值)的文件”,(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并进而认为,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我国档案界一般将档案的情报性价值表述为“参考价值”,或通俗地称为档案的“参考作用”,指的就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对于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参考意义。所以,档案的参考价值又可分为多种具体形态,如行政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知识价值等等,这是由于人们参考档案的角度及所运用的领域不同决定的,在此,不必赘述。

3.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也就是说,一提起档案价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即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某份工程设计档案成为有关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直接依据;某份车辆管理档案成为处理某起交通事故的原始凭证等等。上述中的“参考作用”、“直接依据”及“原始凭证”都是指的档案具体的利用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绝对的;从微观上讲,档案是否具有价值,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此时有价值而彼时则没有价值。这里所谓有没有价值,则是以有没有某一具体的利用价值为衡量标准的。”(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所以,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有多种具体形态的,多层次的。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也有人认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挑选和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保存以及保存多长的时间。因此,鉴定档案价值,更确切地说,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注:陈兆@①、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页。)可见,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总之,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存在状态或表现状态可将档案价值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处于“休眠”状态时的价值形态,此时的档案没有被纳入主体的活动范围,档案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这就是档案价值的隐含性。档案价值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毕竟不像档案实体那样具体。档案实体是档案价值的载体,档案价值是档案载体的灵魂。无论是档案的凭证价值还是档案的参考价值,平时都表现为潜在价值,只有被人们利用时,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外现,即转化为现实价值。如一份合同,平时只是放在档案室或档案馆里,这时,它只具有潜在价值而不具有现实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相对于其潜在价值而言,是档案正在被利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由于档案被利用,从而对档案主体造成一定的效应(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所以说,此时的档案价值表现为现实价值。一份房产证为某起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证据,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这一过程使该房产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由上述可知,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的,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我们从实践角度衡量的,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过利用档案的主体——人这一中介,档案利用主体是实现档案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5.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别的不说,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在当时来说,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完整程度高时,其价值相对小,完整程度低时,其价值相对大。

6.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

所谓档案的自在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未必为人们认识实现的档案价值;所谓档案的自为价值,是指已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不依赖于档案价值认识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对于档案价值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来说,一切档案价值都是自在的,都具有自在性。但是经过人们的实践、认识、评价以后,人们就可以观念地把握档案价值。譬如,“高龄”档案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直到迈斯耐尔提出“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原则之前,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在一开始也未被人们所认识,档案的这些价值就表现为自在价值。因为档案的这些价值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未被人们认识、发现和观念地把握而已。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并在观念中把握档案价值时,档案的自在价值就转化为自为价值。档案的自为价值是其自在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档案自在价值的已知形态,是档案自在价值的近似反映。

档案的自在价值如果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就可能永远是自在的,不能得到实现。档案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关系是存在与认识、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档案的自在价值向自为价值的转化,是以档案利用主体实践、认识和评价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的自在价值是未知的、无限的,其中的某些自在价值转化为自为价值,并不等于说,档案客体就无自在价值了,相反,档案客体仍有其它自在价值需要人们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档案价值不断地从自在形态转化为自为形态,再转化为潜在形态,最后到现实形态,档案价值就是始终处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

7.正价值与负价值。

档案价值最终表现为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由此可知,档案价值应当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所谓档案的正价值,就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正确的、积极的效应;所谓档案的负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反向的、消极的效应。那么,档案价值如何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呢?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知道,档案价值是通过人们的利用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目的,而且这种目的往往是由特定需要决定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形成人们的动机,动机又形成目的。可以说,人们利用档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但这不等于说,“满足需要”就是档案价值。其实“满足需要”只是形成档案价值的一个必经环节,它不是档案价值的标志。档案价值的标志是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档案主体的需要是产生档案价值的出发点,没有档案主体需要,也不会产生档案价值。当档案主体的需要是正当的和健康的时候,那么,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正向的、积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正价值;档案主体的需要不正当、不健康时,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反向的、消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即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档案只能产生反作用。用设备档案来维修机器,用历史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用城建档案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档案主体的正当需要而利用档案;相反,为了沽名钓誉而篡改自己的人事档案,法庭作证提供假证据等等,这样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不正当的需求,档案价值必然表现为负价值。可见,决定档案价值正负的因素是档案主体需求的性质,

8.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其实就是指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档案价值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谓档案的眼前价值,就是指档案对于人们眼前或近期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所谓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对于人们将来的、长远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一般指档案的正价值,它们是按照档案功效的长短来划分的。档案功效的长短既与档案客体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会受到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的影响。

首先,档案功效的长短受档案客体本身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类型档案,其功效的长短自然不同。如一般而言,会计凭证的功效要短于会计报表的功效,机密档案的功效一般长于非密档案。不同内容的档案,其功效也不同。如一般的事务性通知只具有短期功效,而与其同一个立档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无疑具有长期功效;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长,反映立档单位次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短。即内容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长,内容不太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较短。

其次,档案的功效也与档案主体的社会档案意识有密切关系。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档案价值在档案主体头脑中的映象,即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当然,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是建立在档案主体对档案客体及其属性价值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档案价值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档案价值意识强,档案意识就强;反之,档案价值意识弱,档案意识就弱。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对同一档案客体,具有不同档案意识的人,对于档案客体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档案意识弱的人,可能只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而档案意识强的人,既能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又能预测档案的长期功效。档案意识的形成与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档案作用的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31年,就表现出其关于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思想。当年,他在党中央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上亲笔批示:“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种,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注: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价值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城市经济城市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我们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新纪元.新世纪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然而,城市竞争力一个内在的决定因素就是这个城市固有的价值.城市是房地产活动的场所与载体.不同城市的价值与城市房地产的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认清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从而达到顺应市场规律因地制宜、增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活力和进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目标.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把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两者分而述之.对城市价值的探讨往往以城市竞争力为题来进行多因素的分析,而房地产价值分析则往往从传统的价值规律进行论述.也有学者对城市价值对房价的显性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但仅仅从量上论证不足以揭示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城市固有的内在价值与不同城市的房地产价值,两者具有独立性,但同时也有不可割裂的关系.城市价值本身就是城市所具有的资源和影响力的综合评估,为微观主体的房地产开发活动提供了隐性的竞争力,理所当然是主体和载体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概念界定

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目标反之,城市的价值同样也是由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因此,城市价值可以描述为:根据一个城市的环境和区位优势,聚集利用和优化配置更多的资源,为所在地区和人们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的能力.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房地产价值描述为:房地产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外在的市场力量,通过对人的消费和生活品质追求的导向获取利润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房地产包括房产和地产两个部分.所以,房地产价值也由这两个部分的价值构成.具体的房地产价值我们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

二、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的关系

(一)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当今的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而房地产正是城市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城市内部,房地产行业与城市的关系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主体而存,主体因环境而变.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房地产价值提高的根本保障.房地产价值的确立和提高依赖于城市价值的各构成因素的大力支持,没有这些因素的促进,房地产价值就难以实现和提高.所以,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

1、城市经济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城市经济是城市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作为一个系统运作和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了该城市的购买力水平、资源配置和利用水平、配套设施情况等.经济全球化来临,商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时代主题,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例子可以看出,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商业化越是发达和成熟.经济基础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化使人们日益富裕,从而使人们的购买力不断提高,同时在生活品质的追求上也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使得城市自身在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上也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作为商品,房地产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已经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首先,经济发达城市中的地产价值和生产房地产过程中消耗的可变成本皆提高,这两种价值正是房地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城市的资源是房地产运作的基础,原材料的供应情况、技术资源供应情况、人力资源供应情况与基础设施情况都影响房地产的开发和运作效率,所以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房地产价值的产生和循环最后,我们知道市场化的程度和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发达的城市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市场化的程度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对房地产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起到间接催化作用,使得房地产业不断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品质,传递价值.所以,城市的经济状况不但是一个城市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同样也是城市房地产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2、城市文化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毫无疑问,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城市文化作为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具有的城市特点和文化模式,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城市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写照,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等等.城市文化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含着自然环境、历史积淀、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言等文化特色.当今社会的城市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城市文化在内的复合竞争,人们更多地从文化、景观、生态等角度认识城市、评判城市.城市要提高其竞争力,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与文化个性,唯有发挥文化的独特影响力,才能树立鲜明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城市文化是怎样提升城市价值的呢?首先,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城市文化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起着统率和导向的作用其次,城市文化成为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个新特点、新趋势.城市文化不仅是种精神活动,它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文化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的统一第四,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文化对房地产有着比较深刻的影响.首先,人们对城市生活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城市文化的追求,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最基本就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要素的提高,优秀的城市文化在积攒城市人气、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房地产等基本生活要素潜在的价值其次,城市文化影响着房地产产品存在的特点,城市文化作为一个物质和精神有机统一体,房地产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和组成部分,城市文化中包含的价值成分其中一部分就已经在精神气质层面向房地产产品实现了价值转移最后,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的追求,比如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历史积淀等的追求,间接地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3、城市的其他要素对房地产价值的影响.城市的其他要素是指除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外包括政治、地理、科学技术等一些其他基本要素.这些要素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血液和灵魂,是城市实力的重要内容,对城市价值与房地产价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氛围对其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经历了很多不同制度的更替,通过历史和市场的检验,从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出,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包容的、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这种积极政治氛围下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经济文化繁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越来越具有吸引力,房地产价值也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提升.地理要素也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地理优势通常可以表现在是具有战略地位或者交通便捷,那么这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通常都比较发达,房地产价值也相应的较高.中国沿海、沿江等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业往往比内陆的一些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业具有更高价值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各要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城市的发展和体现城市的价值.综合起来:房地产作为一种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根本上讲,城市价值是房地产价值的外生影响因素,城市的价值决定着房地产价值.(图

二)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内生影响因素.城市与房地产是整体与个体、载体与主体的关系,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城市价值决定着房地产价值,房地产价值同样也影响着城市价值.在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的发展处于基础性的位置.房地产是大众生活和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房地产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之一,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出来后就具有一定的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其自然属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房地产的社会属性对城市价值的影响或许远远高于其自然属性.首先,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问题是城市问题的重中之重,而城市的和谐稳定关键是要保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要求,住房的要求和住房的品质无疑就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其次,房地产本身就包含很多独有的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文化中蕴含的建筑之美、科学技术、自然和文化景观、风俗习惯等,无不是映射出城市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城市的价值.最后,房地产是一个城市的通俗名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城市,而人们在对城市的选择过程中,最初的选择也是基于生活品质提高的要求,最直观的评判就是从城市房地产的评价开始的.(图

三、建议与启示

本文论证表明:城市价值决定房地产价值.政府应该明确地进行城市定位,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提升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城市社会和文化建设,改善城市的环境,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增大城市的内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和推广.另外,政府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规划统筹,合理地开发和指导房地产活动的进行,使城市价值和房地产价值相统一,顺应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从而打造出城市和房地产的综合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价值反作用于城市价值,房地产价值是城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开发也应该用可持续的眼光,合理指导,优化配置资源,使房地产产品在使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与城市相统一并有所提高,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价值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价值范文篇5

“公允”是公正恰当,不偏袒。“在会计中,‘公允’一方面是作为会计原则或标准出现,比如公允反映。另一方面是作为会计对象或会计方法出现,比如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从会计对象角度看,公允价值是会计反映的对象,从会计方法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的方法。”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指在自愿交易的双方间进行现行交易时所达成的资产购买、销售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市场价格。而公允价值会计主要是研究如何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

随着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的主要筹资场所以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会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认同。如,针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使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一文中,鲜明地倾向采用公允价值,并意图将其运用领域由金融工具扩展到其他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资源分配的决策依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必然。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亦将成为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新发展

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审慎引入公允价值概念。

2.1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为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奠定了基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资本市场逐渐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场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明确指出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是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这说明了引入公允价值概念的必要性;第42条规定,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五种,公允价值是其中之一,明确了公允价值的法定地位,确立了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方向。

2.2给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规定,公允价值是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定义看,强调公平和自愿,排除了清算性或强制性的交易;熟悉情况指明了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不存在逆向选择,公允价值是金额而不是价格,表明公允价值可以是市价,也可以是依据市价和相关信息的估价。

2.3基于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尚不发达的国情,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审慎的态度。目前,我国部份生产要素二级市场尚不活跃,发育不完善、不统一。公平开放的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一些会计要素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取得公允价值。因此,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3.1强调了历史成本原则的主导地位如上文所述,基本准则第4条规定表明了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表达了会计信息的首要特征是可靠性,因此,基本准则第43条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2.3.2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前提基本准则规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是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持续取得并可靠,即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会计要素所在地有活跃的市场;二是能够从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会计要素的市场价格及相关信息,从而对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地估计。这说明准则制定者为防止企业在实务中滥用公允价值,对应用公允价值给出了苛刻的条件。

2.3.3突出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有限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用于初始计量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等;公允价值用于后续计量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公允价值既可用于初始计量又可用后续计量的有《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3.4强化了公允价值的“参照物”的作用虽然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但当成本显失公允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这时候公允价值则起到了“参照物”的作用,譬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11条,“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但当成本显著低于公允价值的,应当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规定确定入账金额,类似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等。

2.3.5提出了我国公允价值估价的等级系统企业会计准则立足国情,将公允价值估价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估价是所参照信息是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格,二级估价是所参照信息是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格。同时,相关准则又规定,应根据市价和相关信息对相应的会计要素做出合理估计,而不是直接按市价入账。

2.3.6规定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披露内容包括: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金额及其对当期损益的影响。通过这些信息的披露,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能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情况,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3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方向的深层原因

公允价值会计已获得了法定地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对会计计量做出规定,提出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作为第一层次的基本准则是用来指导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在基本准则中提出公允价值,意味着当时机成熟时,公允价值可以运用于各项具体准则,一方面说明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说明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复合计量模式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基本准则规定企业会计计量属性的首选是历史成本,只有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时,才可选择其他四种计量属性。充分说明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计计量将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复合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有赖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市价,市价产生的前提是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完善阶段,只能对某些市场发育成熟的会计要素采用公允价值,这也是新准则对公允价值采取审慎态度的深层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必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允价值。

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②基于我国国情,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继续采用公允价值,但对公允价值会计却采用了审慎的态度。③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计计量将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导的复合会计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3_158.

[2]吴江涛.谈公允会计:我的会计哲学观[j].财务与会计.2006.(3):65-66.

[3]黄中生.论资产计量[j].会计研究,2005,(4):15-19.

[4]于永生.美国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最新动态[j].财务与会计.2005,(3)56-60.

价值范文篇6

实际上在我看来价值仅仅是一个反映某种相对关系量值,和其它物理学中的速度、重量等概念一样,价值是反映了事物间相互依赖程度强弱的量值。例如我们说:“商品的价值、艺术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科学的价值、生活的价值、运动的价值”等等,这些都是说在这些事物中相对某种目标具有的某种依赖性的关系的表达,这种价值的大小则是这种相对依赖关系强弱的反映。

价值是一个相对的量值,任何有价值的事或物,都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对象而言的。例如,甲说:“空气是没有价值的。”乙说:“空气是有价值的。”显然,他俩所说的“价值”并不是相对同一基准得出的量值。甲是相对商品交换的价值而言的,即“空气”是不具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物品;乙是相对人的生命的维持而言的,即“空气”是具有维持生命的价值。他们谁也没说错,只是他们各自评价事物的相对基础不一致而已。假如,我们不考虑相对的基础而单纯地问:“空气有没有价值?”这就会使我们很难回答了。因为,我们说空气的价值时总是要相对一个明确的对象的,如相对汽油发动机的运转是有价值的;相对于生物的生长也是有价值的;相对于保护生物免受太阳辐射的损害是有价值的,等等。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

对于价值的理解上的错误,最主要是出现在把许多不同基准的价值混在一起,这就使我们更加难以分清价值的含义,也使我们对价值概念的定义上带来了混乱。实际上,对于价值的理解与对其他量值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最主要在于价值它的相对性更加重要。象物体的重量我们很少会在理解上产生混乱,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相对于地球引力而言的重力量值,所以尽管我们在谈到物体的重量时,并不要每次都提到是相对于地球引力而言,我们也不会因此而在理解上发生误解,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而象物体运动速度的理解也很少会让我们出现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肉眼看到物体运动的快慢,所以我们说:这只猫跑的速度很快!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我们看到的猫在奔跑的情景,实际上,就是相对于地面而言它的奔跑速度很快的意思。这些几乎是我们在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而形成的一种默切。

和物体的重量、高度一样,价值的量值也必须在一个确定的相对物的基础上才能存在。例如我们说:“这块砖头的重量是1.5公斤;它的高度是30厘米”。这就是说这块砖头相对于地球其重量是1.5公斤,而它的高度是相对于地面而言是30厘米。离开了它们的相对物体其重量和高度是无法确定的。在物理学中把这种相对物称为参照系,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的量值都是在明确了参照系之后才能够确定的,如重量、高度和速度等。价值的量值实际上也和它们一样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参照系才能确定价值的量值。

例如,对于一幅油画来说,当把审美作为它的参照系时我们说它的价值大小是指审美价值;当把它作为商品交换作为价值参照系时,我们说它的价值大小就是指它的商品交换价值;当把它以收藏文物作为参照系时,我们说它的价值大小就是指它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了。显然,同一个物品,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它的价值就是不同的,我们把这种确定价值大小的相对基准称为价值参照系。

价值参照系的确定对于我们分析价值体系,确定价值大小是必须的,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说电视很有价值,是指它的商品交换价值呢,还是指它能为我们带来视听享受或信息呢?这就看你把衡量它的价值参照系放在那个方面了。如果是以商品交换作为价值参照系的话,那么它的价值大小可以和得到它时所花费的货币价格的价值来衡量;如果以视听享受或获得信息作为价值参照系,那么它所具有的价值就依每个人的感受体会的不同而不同了。又比如,对“水”这种东西,有些人会说它很有价值,而有些人也许会说它没有价值。前者一般是那些很需要水来干活和维持生命的,如农民、沙漠中的人;而后者一般是那些经商的人。之所以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们各自在阐述“水”的价值时所相对的价值参照系是不同的。

价值参照系是决定价值的内涵的。可以这样说,在不同的价值参照系上产生的价值其性质是不同的。例如,以审美作为价值参照系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和以商品交换作为价值参照系所产生的价值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其价值的内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以个人的需求满足为价值体系所产生的价值体系和以社会需求满足为价值参照系所产生的价值体系也是不同的两个价值体系。所以我们说,价值的具体内涵决定于它是在什么样的价值参照系上产生的。

价值范文篇7

“价值”原为经济学上的语汇,例如“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等,用以表示产品对人而言的要求、有用与相对稀缺。据国外学者考证,这一范畴引入哲学、人文科学之中,始于19世纪下半叶赫尔曼?洛采所创立的价值哲学。[9]自此以后,“价值”成为一个伦理性的概念,用以表达人们的某种需求或对事物的相关评价。按照哲学界的一般说法,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与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10]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表征着作为价值主体而言的人的主体性意识,同时也代表着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契合程度。

价值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审美价值、法的价值等,法的价值只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那么,什么是宪法价值呢?这是研究宪法价值冲突问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宪法价值作为法的价值的一部分或者特殊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应当从法的价值的角度去理解宪法价值。对法的价值,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日本学者川岛武宜认为:“法律所保障的或值得法律保障的(存在着这种必要性)的价值,我们将其称之为‘法律价值’……各种法律价值的总体,又被抽象为所谓的‘正义’。”[11]

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在解释“价值观”时指出,“价值因素包括:国家安全,公民的自由,共同的或公共的利益,财产权利的坚持,法律面前的平等、公平,道德标准的维护等”。[12]

在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是标志着法律与人关系的一个范畴,这种关系就是法律对人的意义、作用或效用和人对这种效用的评价。因此,法的价值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法律对人的作用、效用、功能或意义。……第二,人对法律的要求和评价。”[13]

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是一定的社会主体需要与包括法律在内的法律现象的关系的一个范畴。这就是,法律的存在、属性、功能以及内在机制和一定人们对法律要求或需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通过人们的法律实践显示出来的。……法的价值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的内在要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社会主体对法律的需求。如果主体没有法律需求,法的价值就是若有若无的,更谈不上评价法的价值问题。第三,要有法律实践这一重要环节。”[14]

有的学者认为:“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阶级、社会需求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既取决于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能否满足一定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15]

有的学者认为:“严格意义的法的价值应该是指在法的功能与作用之上的,作为功能与作用之目的的之上目标与精神存在。只有法基于自身的客观实际而对于人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或人关于法所设定的绝对超越指向,才是最严格的法的价值。法的价值是以法的物质存在为基础的精神存在,是以法的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超知识范畴。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16]

对法的价值的描述与界定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因为法的价值问题是法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因此对法的价值下一个完全精确的定义显然是不明智的。[17]不过,为了研究的方便,仍应对法的价值进行界定,笔者认为,最后一种观点更具有合理性并加以采用,即认为法的价值是指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是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

基于以上对法的价值的认识,结合宪法作为法的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宪法价值是指以宪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宪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人关于宪法的绝对超越指向。具体而言,宪法价值这一范畴包含如下意义:

第一,同价值的概念一样,宪法价值也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是由人对作为客体的宪法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宪法的价值不是以人受制于宪法,而是以人作为宪法的本体这一关系得以存在的。宪法无论其内容或是目的,都必须符合人的需要,这是宪法价值概念存在的基础。

第二,宪法价值表明了宪法对于人们而言所拥有的正面意义,它体现了其属性中为人们所重视、珍惜的部分。也就是说,宪法的价值意味着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在宪法中经常提到的自由、正义、秩序、人权等,都是人们为了生存、合作所必须确定的一种理想状态。

第三,宪法的价值既包括对实然的认识,更包括对应然的追求。宪法价值的研究不能只以现行的实在宪法为限,它还必须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判断的方法,来追寻什么样的宪法才是最符合人的需要的。这种追求就是所谓的“绝对超越指向”,是指宪法价值在主体处理主客体关系时对于主体始终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目标意义。“绝对”是指宪法的价值具有永远的、不断递进的、而又不可彻底到达其极致的性质;“超越”是指人总是无限地接近宪法价值,并在这种无限接近中得到发展,也是指宪法与宪法价值的实现状况总是无限地接近于理想的状态;“指向”是指宪法的价值具有目标、导向等含义。

二、宪法价值冲突

根据上述对宪法价值概念的分析,宪法价值系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庞大体系。因为,宪法对于人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人对于宪法又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这些“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追求”造成了彼此的相互矛盾与冲突,这便是宪法价值的冲突。

宪法价值冲突或者是指宪法价值准则、观念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实化;或者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在价值观念、认识、选择等问题上的相互对立情形;或者是指宪法规范、宪法制度、宪法实施之间冲突所蕴涵的价值对立状态。

首先,宪法价值冲突指的是宪法价值准则与宪法价值观念本身固有的矛盾。宪法价值准则是人们将其固定化了的、具有一定共识性质的关于宪法价值的原则、目标等。宪法价值准则代表着人们的价值期求,也是人们评价一定宪法现象的价值标准,其内容非常复杂,人们的认识也不尽统一。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公认性质,作为现代宪法的价值准则,其中至少包括人民主权、宪政秩序、社会发展、社会正义等。宪法价值准则是人类生活中逐步固化与精炼形成的基本观念。人类活动的多目标性,既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多种目标就意味着多种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这些选择与追求之间会存在某种冲突是必然的。这些矛盾一旦体现在社会的实际生活之中,他们就成为了社会现实的价值冲突。宪法价值观念是宪法价值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形态,是指人们对于宪法价值的认识。宪法价值观念如同其他法的价值观念一样,包含着人们对特定价值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大部分,人们对宪法价值的理性认识,一般以学说、理论的形式出现。例如,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地域的人往往有着宪法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一般是对特定宪法价值的感性认识上的冲突;不同法学流派的法学家们往往也存在着宪法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一般就是对宪法价值的理性认识上的冲突。

其次,宪法价值冲突也表现为不同的价值主体在价值观念、认识、选择等问题上的相互对立。这是由宪法价值主体的意识性与多元性所决定的。只要价值主体是有意识的,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甚至同一价值主体自身就会产生在价值上的矛盾情形。就不同主体来说表现为相互之间在价值问题上的不一致、互相矛盾。就同一主体来说,则表现为在相关问题上的迟疑不决、自相矛盾、彷徨痛苦、无所适从等。除了人的意识属性会导致价值冲突之外,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同样是价值冲突的根源。由于人有意识存在,人又以多元的状态存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乃至人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价值上的矛盾情形,从而构成价值冲突。这些价值冲突如果是与宪法相关或者是存在于宪法的某个方面与环节,就形成了宪法的价值冲突。宪法价值冲突如同其他价值冲突一样可能是不同主体在观念上的分歧,也可能是在认识上的差异,还可能是选择上的对立,也可能是同一主体在这几个方面的难以抉择。

最后,宪法价值冲突也大量地存在于不同宪法规范、宪法制度、宪法实施之间。不同的宪法制度之间会存在着某种价值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市场经济宪法规范与制度的价值必然不同于计划经济宪法规范与制度的价值;民主社会宪法规范与制度的价值必然不同于专制社会宪法规范与制度的价值。当不同性质的宪法规范与制度并存或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时候,宪法规范与宪法制度的价值冲突就会表现出来。从宪法制度意义上说,市场竞争的宪法规范与制度首要保障的是自由、效率等价值的实现,而社会保障的宪法规范与制度更侧重的是公平、秩序等价值。在宪法规范上,有些针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侧重于保障公民权利及其实现,而有些针对社会管理的规定则侧重于公共秩序而对公民权利予以适当制约。在同一宪法制度中也会存在价值冲突。这是因为一个宪法制度,乃至一个宪法性文件中,所调整的都不是单一的社会关系,涉及的也不是单一的价值主体,所追求的都不是单一的价值目标。所以,在同一宪法制度之中也会有规则之间的价值冲突。宪法制度、规范等都蕴涵和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念,遵循和追求着特定的价值目标。从宪法自身的表述到对社会纠纷的解决,都有着价值上的取舍,价值冲突当然存在其间。

三、结语

本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法的价值的角度来界定宪法价值的概念。笔者列举了国内外几种对法的价值的理解和表述,并采用了其中我国学者卓泽渊的观点,从而进一步得出了宪法价值的概念,即指以宪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宪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人关于宪法的绝对超越指向。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宪法价值冲突的存在及其基本含义,即指宪法价值准则、观念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实化;或指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在价值观念、认识、选择等问题上的相互对立情形;或指宪法规范、宪法制度、宪法实施之间冲突所蕴涵的价值对立状态。从而理解宪法价值冲突这一概念。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31

[2]梁治平.法辩.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6

[3]范毅.论宪法价值的概念、构成与内涵.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9):56

[4]朱福惠.宪法价值与功能的法理学分析.现代法学,2002,24(3):25

[5]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16

[6]董和平.论宪法的价值及其评价.当代法学,1999(2):3

[7]杨海坤.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与评价(上).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79-80

[8]吴家清.论宪法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形态.中国法学,1999(2):48

[9]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王淼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73-574

[10]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休谟问题及其解决尝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9

[11]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246

[12]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920

[13]严存生.法律的价值.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8

[14]乔克裕,黎小平.法的价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40-41

[15]孙国华.法理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4

价值范文篇8

例如,邓传州(2005)认为,证券投资账面值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在历史成本的账面值基础上无相关性存在。路晓燕(2008)选择在2006年年报新旧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中以“当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损益的金融资产计入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的项目披露运用现行会计准则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差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以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后的公允价值调整额缺乏增量的价值相关性。谢荣、王风华等(2008)、朱凯、赵旭颖、孙红(2009)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实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前后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余信息价值相关性相比,在实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的当年,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并没有显著增加。陆宇建,刘翠翠(2011)、伍中信,李思霖(2012)以沪深两市金融类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费尔萨姆—奥尔森提出的价格模型及其演化模型加以借鉴,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存在与否进行检验。所得到的结论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显著性都不强。学者们在分析不相关原因时,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及投资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很严格,公司对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持谨慎态度。公允价值计量的比重在公司会计核算中所占比重很小。此外,我国的证券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公允价值具有弱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会计学者以金融类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一些学者发现,该类公司公允价值具有很弱的相关性。例如,1995年,wahlen&petroni研究了美国56个财产保险公司1985至1991年期间的情况,发现流动性差的投资价值相关性较弱。eccher等人(1996)对于在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很小,笔者认为可能因受到经验数据所属年份的影响。2003年,kim和khurana研究了1995年~1998年期间,美国银行的有关数据,对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进行了检验,发现公允价值在公司缺乏信用透明度,金融工具市场不够活跃的背景下未必会优于历史成本信息含量。同年,nissin通过研究金融工具指出,银行管理当局对某种金融工具的控制程度与其公允价值相关性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前者越高,后者越弱。

三、公允价值存在强相关性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有相当多的学者针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开展研究,研究证实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barth(1994、1996)研究发现,贷款、长期债务,以及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均有价值相关性存在,尤其是与历史成本相比,贷款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更强。银行业务的健康程度越高,银行经理,以及投资者越熟悉公允价值披露,公允价值信息在估值技术越先进的情况下具有越强的解释股价的能力。1995年,takeda&ahmed研究了152家上市银行控股公司,对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已实现投资损益公允价值相关性较好。nel-son(1996)研究了银行普通股市场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仅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1992年对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解释力更强。1998年,eccher使用相对指标,以1992年~1993年间300家银行的数据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净贷款和相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存款、长期债券以及证券投资和相对指标价值存在相关性,此外,只有将与历史成本相关的控制变量加入后,表外金融工具披露才会与相对变量产生相关性,值得一提的是,由1993年的数据可知,这些相关性正逐步趋向于弱化。陆宇峰(1999)借鉴ohlson(1995)的剩余收益模型,通过对1994年~1998年期间拟合优度r2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方面,会计盈余,以及其与净资产相结合均趋于增强,不过在对股价的解释力度方面,净资产一直处于比较弱的局面,在1994年和1995年这两年的t显著性检验中均未通过,所以会计盈余与股价具有相关性。2005年,张莉、周雪,以及王跃堂研究了国内实施现行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计量,结果表明,按公允价值计量和调整后的减值数额具有价值相关性。邓传洲(2005)以ohlson(1995)提出的收益模型,以及演化价格模型为依据,研究了b股非金融类公司,对规模影响通过每股数加以消除,对遗漏变量,以及样本差异等问题借助面板数据加以克服,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证实,公司遵循ias39并进行公允价值调整后,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与股价具有价值相关性。张烨,胡倩(2007)、李杰,宋智勇(2008)、伍中信,李思霖(2012)分别以2002年至2005年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和2007年一季度到2008年一季度的五个季度、2008年至2010年沪深股市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以选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类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提高,提供了有用的会计信息供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所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前后,上市公司股价与公司实际价值、股票收益与公司盈利能力得到了较大改善。罗婷,薛健,张海燕(2008)研究了2004年、2005年和2007年a股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实行了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后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执行了现行准则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影响程度存在行业差异。同年,潘金凤、李琴及朱凯研究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6年以旧会计准则及现行准则为依据所披露的会计报表经验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ohlson(1995)价格模型,研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股票定价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公允价值对股票定价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前者越高,后者就越高。再者,刘斌,徐先知(2009)研究了2005年至2006年的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中投资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之一公司,对于股权流动性差异和价值相关性借助报酬模型,以及价格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股权投资流动性弱的非上市公司与股权投资流动性强的上市公司之间在价值相关性方面后者显然高于前者,此外,上市公司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其股权投资存在价值相关性。王玉涛、薛健、李路(2010)以2007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价格模型开展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验证,检验结果显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具有价值相关性。同样地,王建新(2010)、刘永泽、孙翯等(2011)、张凤元,符建华,易晓微(2013)分别选取我国2007年~2008年、2007年~2009年与2007年~201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价格模型开展公允价值价值相关性进行验证。研究显示,公允价值在我国2006年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引入,使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一步提高,而且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四、结论

价值范文篇9

在人类的历史上,最初的建筑主要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祛暑,能躲避外界暴力具有实用功能的栖身之地,是人类为了抵抗残酷无情的自然力自觉建造起来的第一道屏障。人类用建筑遮蔽了自己,与自然界分开来,建筑的作用是隔离性的和保护性的,它第一次以人工的手段把神秘的自然空间划分出一个人化的空间,满足了人类的生存需要,也使得人们有了永恒而安宁的“家园”。这时的建筑主要是为了实用,但也积淀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具有某种审美的因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越来越对其“庇护所”具有深刻的感情,“家”的概念越来越有必要超越其居住的实用功能而趋向审美功能。人们对于建筑不再满足于实用了,更多的注重其艺术的特性,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把自己的精神渗透到建筑之中,这是建筑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第一次碰撞。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洞穴居住到仰韶文化时期房屋的出现,建筑从最初的实用性到受彩陶文化的影响建筑表现出一定的审美萌芽;夏商时期阶级分化在建筑上形成了穴居与宫室的分化,宫室内部陈设华丽,建筑物也有些雕饰,建筑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秦汉时期,建筑材料瓦当的出现以及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应用,是建筑设计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丰富了中国建筑,南北朝石窟的建筑与雕刻的装饰花纹以及建筑构件的多样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得到了很好的拓展;隋唐时期的建筑设计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敦煌的藻井图案和壁画的发展趋于成熟,唐朝的建筑风格气魄雄浑,华美而不纤巧,是建筑与雕刻装饰融化的典范;宋、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室内的梁架、斗拱、垂莲柱以及具有各种棂格的格子门、落地长窗等既是建筑功能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又发挥了装饰作用;明清时期的建筑由于建筑构件比例的改变,使得建筑呈现出沉重、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这也体现出建筑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内在联系。清中叶以后,建筑装饰上过分追求细致和繁琐,出现了不必要的装饰,建筑的审美价值过分的被人们去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削弱,使得建筑缺乏生气。从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建筑师们都认为建筑设计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实用和功效在设计中处于第一位的,因为没有一种建筑不是为了谋求某种特定的生存空间才建造的,或者供人居住,或者为生活生产提供设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又被称为“实用艺术”。但建筑的“美”,并不在其实用性方面,而在于建筑空间的营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建筑只能是供人居住或使用的“机器”。从这点可以看出装饰所带来的审美功效,尽管从属服务于实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称得上建筑艺术精品的建筑物,无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融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

2从设计流派看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

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上,强调前者的典型是功能主义的建筑师们。功能主义作为一个流派,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方向。对功能问题的重视,可以上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它一直被视为建筑学的经典公式。包豪斯校舍作为早期现代建筑的典范,体现了注重实用要求、发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性能和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的风格,具有极强的功能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在设计中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调整形态间的组合关系,整个建筑按功能分成几个部分,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美国建筑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及现代主义建筑的灵魂。这种流派强调功能,强调形式追随功能,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后来发展为“功能至上”就太过片面了。国际主义设计流派的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了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原则,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倾向。他们反装饰、求简洁,认为美即功能,以技术代替艺术,把使用者抽象为生理或物理上的人,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的精神及审美要求,把形式变成技术功能的产物,导致了“方盒子”建筑的泛滥。国际主义为了追求少的形式,甚至不惜牺牲功能,抛弃人文关怀,把实用功能和装饰绝对的对立起来,也就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绝对的对立起来,这是不可取的,终将被社会所抛弃,在处理建筑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另一种倾向是过分重视建筑的外在形式及装饰,不注重建筑的内在功能。其典型代表是巴洛克建筑风格和洛可可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的装饰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是凡尔赛宫。这两种建筑风格虽然有肯定的因素,但因注重建筑的装饰,过分强调了建筑的审美价值,而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3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看当今的建筑设计

价值范文篇10

1微信营销的价值

1.1微信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微信的推出仅仅有了6年的时间,注册用户却已经突破9.2亿,且还在不断增长。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增长态势,证明了微信的营销潜力,微信营销拥有能够让品牌推广拥有极短的时间为大众所熟知的可能。微信是一种网络实时通讯软件,用于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特别多,微信营销上的品牌推送信息能够在同一平台上相互传播,更加快速方便,更有利于营销品牌的推广,迅速提高知名度并扩大基础客户群。微信营销的方式在巨大数量的微信用户群体上必然拥有更广泛的营销潜力。1.2微信拥有广泛的涉及领域。微信作为实施通讯的网络软件,其用户的身份、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千差万别,用户分布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内。因此微信营销可以推广到各个行业领域内。对于具有特定性质的营销产品,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品牌来说,在最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营销推广才能找到最准确的用户群体,才能最快速地开发市场。微信所拥有的用户的广泛领域为营销产品推广到最准确最需要的特定人群提供了极为迅速的营销途径。1.3微信拥有低廉的营销成本。对于商业产品来说,成本是最需要控制的环节,成本的高低最大程度上决定了销售价格,销售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控制商品成本达到最低水平,意味着企业能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商品的推广和知名度也决定了企业商品的销售成绩,对于企业的商场开发和占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用较少的营销费用,达到较高的营销成效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微信营销就为企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营销方式。微信营销不需要广告场地、不需要广告设备,只需要在微信平台上把创意营销广告推送到用户面前就能达到较好的营销效果。营销费用相对媒体广告或实体广告而言十分低廉,对降低产品售价、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微信营销的现状

2.1微信营销的主要模式。微信营销的主要模式和途径就是微信上的主要网络功能,如朋友圈、二维码扫描、漂流瓶以及公众号平台等。朋友圈是相互之间较为熟悉的群体相互动态的应用,在朋友圈里营销推送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二维码可以集成各种营销类的广告信息、优惠信息、营销平台信息等,让产品的营销传播更为便捷高效。漂流瓶应用对于用户来说更具有趣味性,漂流瓶中的营销推广会给用户更深刻的印象。厂商可以根据营销需要,设置特定的网络参数,使得广告信息等在特定时间内扔出的漂流瓶数量大大增加,提高用户捞到营销漂流瓶的概率。公众号平台是目前最主要的微信营销方式,厂商可以在公众号中推送投放各类广告、优惠等营销信息并长时间保留,方便用户随时查找感兴趣的内容。厂商也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开展营销活动,提高用户的兴趣和关注度。2.2微信营销的平台有待完善。由于微信营销尚且处在探索推广的起步发展阶段,因此微信应用并没有建立更多丰富稳定的微信营销平台。目前阶段,微信主要推出免费的营销策略,在提供营销平台的同时,开发新的应用功能,吸引更多地用户使用。当前微信营销的主要问题在于只能单方面地由厂商推送消息,用户无法有效快捷地进行反馈和咨询,大幅度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消费欲望。2.3微信营销可能威胁用户隐私。当今的网络时代面临的重要问题就在于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问题。微信营销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隐患。微信运行的模式原理在于商家通过微信应用向客户群体传递发送营销信息,用户的接收方式一般是利用自己的手机号等作为账号,这样在厂商等方面没有对用户进行积极有效的安全保护时,极有可能造成用户的安全信息泄露。另一方面,顺应微信营销的发展热潮,会有很多不法分子建立伪造的公众号或者直接入侵厂商的公众号,盗取大量的用户私人信息,对用户的网络安全以及现实生活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是损害。

3微信营销的策略

3.1优化微信推送的品牌营销内容。由于微信营销只能够在虚拟网络上看到厂商的产品信息等,所以用户对此必然不会完全相信,为了提高微信营销的有效性,优化微信营销的推广方式和推广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方面在微信可行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下,利用微信的多种应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活动,激发用户的兴趣和购买欲望,丰富用户的活动感受。另一方面,对于向用户推送的营销广告等信息,一定要保证较高的创意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让用户产生求知欲和阅读冲动,保证微信营销的有效性。3.2打造人工服务的优势。目前阶段微信营销主要是由厂商到用户的单向交流方式,只能够传播大众化的营销信息和广告内容,不能够满足特定用户对详细信息的咨询,不利于厂商得到及时的反馈以及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3.3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由于网络安全隐患的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在接触网络上的推广商品时都会有较强烈的戒心。厂商在开展微信营销时,首先要做的就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技术手段等措施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并向消费者宣传安全保证措施,保证绝不在任何情况下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用户私人信息,让消费者在接受微信营销时能有较强和安全感和信任度,促进微信营销目的的有效达成。由于微信拥有极为庞大的用户基数,涉及到广泛的行业领域,因此微信营销具有十分可期的发展潜力。针对目前微信营销的发展现状,选择趣味性的创新营销内容,提供人性化的人工客服服务以及注重加强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对与企业开展推动微信营销具有有效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丽敏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艳红.浅析微信在企业网络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3(28):85-86.

[2]郑亚琴,郭琪.基于微博的关系行为对企业品牌价值影响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