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创新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6 00:47:54
价值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服务价值链企业价值创新竞争优势
一、保险企业服务价值链的构建
1.服务价值链基本介绍。服务价值链的思想是20世纪末哈佛商学院heskett等学者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利润、顾客忠诚度、顾客满意度、顾客获得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员工的能力、满意度、忠诚度及其生产率之间存在直接、牢固的关系,利润和回报的增长来自忠诚的顾客,顾客忠诚又来源于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受感知的服务价值的影响,服务价值是由那些满意的、投入的、生产性的员工创造的,员工满意产生于对信息技术和培训的投资及员工授权的政策。
具体应用到保险企业,服务价值链认为,保险企业的利润和回报的增长来自忠诚的顾客,顾客忠诚又源于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受感知服务价值的影响。进一步推导,顾客的满意是来自于员工的服务,员工的服务主要来自员工的满意度。因此,归根到底,保险公司的服务价值是由那些满意、投入的、生产性的员工创造的。保险公司员工满意来自于岗位设计、工作环境、员工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及服务工具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等。保险公司员工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及其对企业利润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2.保险企业服务价值链的构建。服务价值链的根本点在于服务价值链主动地把相关的企业与机构组织起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时间的服务。同时,服务价值链是一个不断与顾客沟通、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发现问题,设计并调整方案,为顾客解决问题,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控制和评估。同时,由于顾客服务导向型特征,专业服务非常具有针对性,强调每个顾客的特殊性并凸现各个客户的独特性,为顾客提供度身定制的服务。因此,服务型企业的价值链具有定制化特色,不像制造企业价值链那样定形和标准通用,往往会因不同的顾客和需求,甚至合作关系的持续时间而发生变化。
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服务价值链就是要把各项工作串起来,形成上工序为下工序服务、职能部门为基层服务、领导为员工服务的意识和氛围,并为此建立相应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流程畅通无阻,最终给客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企业服务价值链,需要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流程重组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条主线进行规划和实施,保证各种业务活动单元价值观的一元化和在创造“最大化”价值时的同向性,从而提高协同的效率。同时服务价值链需要向上下游拓展,实现与外部价值链的对接。
二、保险企业价值创新路径分析
1.企业的价值创新的基本理论。企业价值创新是w·钱·金和勒妮·莫博捏在蓝海战略中所提及的,在他们的逻辑框架中,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企业价值创新的战略逻辑是,企业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打败竞争对手上,而是放在全力为买方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飞跃上,并由此开创新的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彻底甩脱竞争。
对于企业价值创新而言,“价值”和“创新”同样重视。一方面,如果只重价值不重创新,就容易使企业把精力放在小步递增的“价值创造”上。这种做法,虽然也能改善价值,却不足以使你在市场中出类拔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只重创新,不重价值,则易使创新仅为技术突破所驱动,或只注重市场先行,或一味追求新奇怪诞,结果是常常超过买方的心理接受能力和购买力。因此,要把价值创新与技术创新及市场先行区分开。
研究显示,开创蓝海的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分水岭,不在于尖端技术,也不在于“进入市场的时机”。这些因素在更多时候并不存在。只有当企业把创新与效用、价格、成本整合一体时,才有价值创新。如果创新不能如此植根于价值之中,那么技术创新者和市场先驱者往往可能会为他们所用。
2.保险企业价值创新的路径。保险企业需要对价值创新的全过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从行业内部来看,客户与保险企业之间彼此链结,相互关联,组成了行业内的“价值系统”。再进一步,如果将保险企业至于金融行业作为流通大环境中的一个价值环节来考虑,那么保险企业的整个价值传递过程包括从保险订单、服务的供应到保险中介及销售渠道、再到终端客户、消费者等所有环节。
保险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销售服务。保险企业的目标是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工作,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保险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策略只有转变为价值链竞争,即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的服务竞争,企业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保险企业的任务不得不从销售提升来创造和传递价值,而企业创造和传递价值的过程就是为客户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比客户重要,只有员工管理好了,才能管理好客户。因此,企业价值创新的核心环节在于,企业应首先打造好企业内部的服务链,通过企业服务价值链驱动外部价值链。因此,打造企业服务价值链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将客户的价值系统纳入企业的价值系统即企业的服务价值链,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因此,保险企业价值创新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说是价值链系统中的一个传输增值环节,企业的价值创新链需要向两端延伸,向上下游拓展,实现保险产品在整个价值系统的增值。
三、服务价值链是保险企业价值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1.价值创新驱动来源之一:服务价值链可以优化顾客价值链,提高顾客价值。实际上,企业竞争差异性优势的来源有两个,即要么使客户的价值链更有效率,要么能增加客户的价值链的差异性,进而使得其产品和服务具有差异性。保险企业服务价值链的构建有组于保险企业优质服务的提供。保险行业是服务性较强的产业,顾客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更有赖于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全过程的服务,也包括提供一揽子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的服务。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通过为顾客提供送货、培训、安装、咨询、售后等一揽子服务,增加顾客价值是保险企业差异化营销的重要手段。
同时,服务价值链的构建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柔性。高新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比较快,为了避免顾客的损失,打消顾客的疑虑,产品的柔性(兼容和升级)非常重要。提高产品的柔性就意味着提高了顾客的价值。
2.企业价值创新来源之二:服务价值链能够发挥价值信号的作用,提升顾客的价值认同。产品的独特价值能否创造有效需求有赖于顾客认同。保险产品市场买卖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影响产品独特价值的发挥。产品价值的不易感受性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之前不可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独特价值和企业为实现这种价值所做的一切努力。因此,企业能否使顾客清晰完整地感知、认同其产品的独特价值对于企业差异化竞争战略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应该认识到,保险企业的价值链和买方的价值链等对企业机制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否拥有高效率、高质量的上下游价值链就成为能否获取价值创新,进而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之一。
3.企业价值创新来源之三:员工满意驱动企业价值的创新。员工满意度是员工对其工作中所包含的各项因素进行评估的一种态度的反映,据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5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
(1)员工忠诚度推动员工生产力。忠诚度是指员工对其所属社会团体的目标、象征和宗旨等方面的坚信不疑的品质。高忠诚度的员工在处理单位内成员之间的问题时通常坚持单位内的规范和信条。同时,他们在面临外单位比本单位有更好的经济待遇时,仍然会选择继续坚持留在本单位工作,且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忠诚是效率,是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忠诚管理可以带来可观的回报。相反,对企业缺乏忠诚的员工给企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使生产力下降和顾客满意度降低。经验表明,员工不忠将会影响20%~50%的公司业绩。
(2)员工满意度推动员工忠诚度。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就如何对待顾客。正如顾客忠诚度取决于顾客满意度一样,员工满意度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对企业不满的员工将会导致其对企业的“不忠”,员工对企业不忠会导致顾客流失。对员工而言,满意乃指“对工作付出”与“从工作获得”之间的关系,且“满意是经由对工作评价后,所产生的喜悦或正面的情绪状态”。将员工视如内部顾客,使其能感受到如同外部顾客一样地满意,继而造就出更为忠诚的员工,甚至为企业带来实质的收益。
据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5个百分点;员工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平均利润率增长要高出同行业其他公司20%左右。因此,为使顾客满意成为一项事实,企业必须先让员工满意。只有员工拥有了这样一种对企业满意的正面情绪,才可能对公司忠诚。员工满意与忠诚,最终将决定顾客的满意与忠诚。
参考文献:
价值创新范文篇2
少数学者研究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oswaldd.rfalse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投入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梁莱歆,金杨,赵娜从动态角度探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对衰退期的企业,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二者呈正相关,包括直接正相关和中介效应,少部分学者认为相关性不显著。探究其原因:一是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技术创新投入不一定能够立即获得市场认可。很多学者用研发费用投入来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没有考虑到科技研发的产出率。二是技术创新投入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差异,导致对企业价值产生了不同影响。
2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作用路径
hanssens,rustsrivastavafalse指出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作用路径的研究寥寥无几,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哪些因素作用于企业价值。gaiaruberafalse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对企业价值产生直接影响,并且技术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的广告投入强度去解释企业价值的波动。王清伟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价值创造乘数模型,指出价值乘数值取决于创新有效使用率、竞争取胜率、创新成果流失率。刘璘琳以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指出,企业创新会促进市场业绩增长,持续良好的市场业绩反馈就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创新绩效。企业创新绩效和市场绩效共同影响企业价值,产业异质性并不会改变这种因果关系,但是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会产生显著差异性。在考虑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影响滞后性情况下,周亚虹,许玲丽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在投入实施一年之内就对公司的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程宏伟和张永海指出技术创新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会逐年减弱。学者们主要从创新能力产出效率、产业异质性,时间滞后性角度,探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更多的侧重于科技研发能力,一般而言,企业为了更好的促进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而且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基础结构,将原有知识基础作为创新的起点。
3评述与未来展望
目前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局限于科技研发能力,指标选取没有考虑到投入产出率。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多的集中于静态研究,关注在技术创新能力能否促进企业价值的增长,没有考虑到企业价值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即企业价值存在内生性问题。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不但催生出新产业,还能够改进现有商业形态,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那么选择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避免技术性创新中的产业异质性影响,而且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未来研究将会从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创新资源管理能力、知识结构三大维度对企业价值进行研究。
作者:周俊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江雁,何文龙,王铁民.企业创新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中国移动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4).
[2]王燕妮.1998-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分析[j].当代财经,2004(07).
价值创新范文篇3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被看作是由一系列价值活动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物质创造和转移的基础活动,以及对基础活动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之后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的价值分析中。波特价值链的中心思想是价值增值,其面向的是企业的职能部门,资源在各部门流动并实现其价值增加的过程。对于创新活动而言,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通过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进而获取超额利润,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技术知识的投入产出过程。索罗更是提出了技术创新的“两步论”,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实现发展。技术创新以其思想新颖和商业实现为特征,通过将技术和知识转变为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实现其价值。因此,创新活动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适用于价值链分析。hage和hollingsorth最早提出类似概念“思想-创新链(idea-innovationchain)”,并指出思想-创新链包括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发展研究;中间部分,以开始部分的研究结果为基础的实验阶段;结束部分,包括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化。学术界最早准确提出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valuechain,ivc)这一概念的是hansen和birkinshaw在哈佛商业评论中的一篇文章,他们提出创新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包括创意产生、创意转换和创意扩散三个阶段,以及内部导入、跨部门导入、外部导入、创意筛选、创意开发和创意扩展六个关键活动。roper等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是知识来源、知识转移和知识开发的递归过程。khumkitti将创新视为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甚至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并在“两步论”基础上将创新链划分为研究和发展、生产和商业化两个阶段。我国学者张晓林、吴育华将创新和价值链概念进行结合,提出了创新价值链的雏形,并对其运作机制加以分析,但缺乏对创新价值链概念详细界定和深入探讨。张慧颖、戴万亮也提出了区域创新价值链的概念模型,支持区域创新价值链包含创新动力、创新产生、创新转化、创新实现和创新反馈五个阶段,将创新价值链描述为一条知识循环流动的闭合链条。综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外学者都认同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价值链。在现有关于创新价值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价值链不仅包括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市场营销、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等构成的基础活动,还包括思想产生、资金运作、人才培养与引进、设施设备管理、政策标准制定等辅助活动。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属于创意产生阶段,产品设计、工业生产属于创意转化阶段,市场营销、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售后服务属于创意推广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的协同创新链的产生分析
创新价值链完整地体现了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创造和增值活动,它能够给创新模式带来以下两点启示:一是当把创新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时,很难认清创新主体的优势所在。创新主体的优势来源于众多相互分离的价值活动,因此必须结合创新主体实际情况,对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以了解创新主体在创新工作中的地位和优势。二是价值链各个环节的集成程度对创新活动绩效起着关键作用。协调一致的价值链,能够有效提高创新工作的成果率和绩效。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扩展的方式来加强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但是在当前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中,“大而全”“小而全”的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了更加快速、经济地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仅仅依靠企业单方面的创新能力和资源是不够的,必须与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主体相互合作,将他们的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资源整合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弥补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这些创新主体就共同构建了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创新环境的支持下,创新体系中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和金融投资机构均通过各自功能的发挥来提供价值活动。首先,由高校和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然后,在科技中介机构等服务部门的扩散作用下,将创意产生阶段的研究成果转移给企业;再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创意结果进行产品设计和工业生产,实现创意转化;最后经过企业的市场营销,将创意产品推向创新的目标要素———市场,满足用户需求,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标,实现将知识、技术从科学理论向市场价值的转化。在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活动的风险性较大,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等)或制定各种标准加以引导和扶持。价值链上的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他们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相互联系和作用,就构成了一个网链式结构———协同创新链。
三、协同创新链特性分析
协同创新链是协同学原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理论的有效融合。本文提出的协同创新链概念是指,围绕主导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在不同创新环节中相互合作,实现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协同创新链是知识研究、转化、扩散和产业化的基本单元。协同创新链具有以下特性:
1.虚拟性。协同创新链是由不同创新主体为了完成特定的创新任务所组成的临时联盟,组织结构、协作方式和合作规则都是开放性的,根据创新任务的变化调整链条成员及其在链中扮演的角色,因此协同创新链是虚拟的。
2.交叉性。某个协同创新链中创新主体可以同时是另一个协同创新链的成员,众多的协同创新链就构成了一个交叉的网状结构。不同协同创新链的交叉在给创新活动带来新思想的同时,也加大了创新链协调管理的难度。
3.复杂性。协同创新链是由多个、不同类型,甚至不同地域的创新主体所构成,因此协同创新链的机构模式更为复杂。另外,知识、技术在不同创新主体内以不同形式存在,因此协同创新链必须能够实现多样性知识和技术的表示、存储和交流。
4.动态性。协同创新链的形成、存在和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而发生的。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改变,协同创新链中的创新主体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协同创新链组织结构及合作方式也可能发生调整。
5.主导性。在任何一个协同创新链中,都必然存在一个主导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主导者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国内很多学者都将协同创新链的主导者定义为企业,然而笔者认为,企业确实在大多数协同创新链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但企业绝非唯一的必然主导者。创新活动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特别是在产业孕育期,由于市场和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缺乏大规模进行投资创新研发和市场化的动力,往往是由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研发经费与领袖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组成协同创新链,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启动和发展,因此政府在产业孕育阶段的协同创新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价值创新范文篇4
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存在问题
本文提出的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创新研究中,必须预先分析总结现阶段该类型企业价值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由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新型特点,传统评估方式无法适应其高速发展的需求,以往针对企业价值评估中选取的评估指标应用到中小科技型企业中适用性较弱,无法代表企业价值。其二,考虑到中小科技型企业自身价值体系十分复杂、多元,而传统评估中,主要关注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对政府税收等相关问题考虑较少,导致其评估结果的置信度低。其三,传统评估往往会被企业的财务报表所“牵着鼻子走”,导致其评估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出企业价值,因此,需要通过现实量化考核的方式提高其评估的精度。
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创新
在分析得出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中小科技型企业自身特点,将评估创新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分别为:创新选取评估指标,并量化,通过评估企业价值发展指数,得出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结果。针对上述3步流程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文所述。选取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指标在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过程中,必须预先选取该企业价值评估指标。考虑到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本文在影响其企业价值的众多因素中,选取3个主要指标作为其价值评估创新的关键指标,分别为: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总资产贡献率。企业总资产报酬率指的是企业通过自身的运转、经营能够获取的报酬总数,该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指的是在该企业正常经营的过程中,股东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净收益,能够直观反映出该企业的价值、利润点。总资产贡献率指的是该企业在创建至今以来的经营业绩,通过此指标还能够侧面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中,包括:企业股东、债权人甚至是政府带来的税收等一切相关因素。综上,3点为本文创新选取的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指标。量化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指标在选取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指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评估的置信度,本文通过量化的指标的方式,将指标通过具体数值加以体现,以便于更加直观地反映出该企业的价值。首先,量化企业总资产报酬率,设企业总资产报酬率的计算表达式为式(1)。a=(d f)/o*100%(1)公式(1)中,d指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利润总额;f指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利息支出;o指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资产平均额度。通过公式(1),能够计算得出企业总资产报酬率,而后,量化净资产收益率,设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表达式为式(2)。e=y/r*100%(2)公式(2)中,y指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本期净获得的利润额度;r指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通过公式(2),能够计算得出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后,量化总资产贡献率,设总资产贡献率的计算表达式为式(3)。c=(d f=g)o*100%(3)公式(3)中,g指的是政府征收的税金。通过公式(3),能够计算得出企业总资产贡献率。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算,求企业价值与三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具体公式为(4)(4)式(4)中,p为企业价值,以某科技型企业的销售数据为例,经过式(4)的计算,得出企业价值与三项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为0.98,在[0,1]区间内,证明企业价值与三项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由于企业价值与上述3项指标成正相关关系,因此上述3项指标数值越高,则该企业价值越高。如果文章里能体现出证明企业价值与上述3项指标成正相关关系就更好了。评估企业价值发展指数通过上述研究后,本文以企业价值发展指数作为企业价值评估创新的核心指标。在对企业价值发展指数的评估与研究中,可综合企业早期发展水平,及其未来在市场的发展能力,以此可作为发展的核心指数。而通过此种方式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也可结合企业在市场近三年的发展数据执行,常规情况下,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式较多,涉及的指标项也较多,包括企业社会产值增长率、企业在市场发展的逐年收入增长值、企业在市场发展的逐年销售增长量、企业税务在企业价值中的占有率、企业资本与固定资产总值、企业生产中在高新技术引进方面的增长率、企业生产中在高新产品引进方面的增长率、企业销往市场的产品价值等。而在现代化西方的价值观念中,有关研究学者提出,要想实现企业在市场的做大或做强,应先从企业发展核心层面分析,即企业在市场的规模可以较小,但企业的综合实力一定要充足。因此,在对企业价值发展指数进行实际评估与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从企业规模、企业的综合实力两个方面,对企业市场运营近况展开分析。并以此作为评价企业综合实力的依据,综合上述分析,设定评价企业市场发展价值的四项指标。分别为:企业每年在市场的盈利率、企业新产品生产线的价值增长率、企业利润值逐年在企业固定资产中的占比、企业逐年销售量增长值等。要想实现对企业价值的有效衡量,从上述提出的盈利率、增长率、增长值、占有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指标权重,可通过合成权数贝塔值加以表述,得出其综合评估结果。以此,实现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创新。综合上述分析,通过中小科技型企业价值评估创新,能够为该类型企业的投资理念提供全新的视角,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盈利能力、经济效益、营运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综合评估企业的成长力,作为该企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多项指标的带动与影响下,完成对本章评估企业价值发展指数、设定评估指标、评估参数的研究。
结束语
价值创新范文篇5
关键词:教育专业化;高校;教育价值;创新特色
高校教育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社会各界纷纷追问:读书何用、高校教育价值到底何在?高中毕业生辍学了、父亲反对女儿上学,称读大学不值等事件屡屡发生,其中《财富中文网》中的女孩家境不错,考上了某所重点大学,但其父不允许其去读大学,因为她父母算了一笔粗账:读四年书花费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就是16万,读完大学,即便找到了一个工作,月薪也就两三千元,浪费钱和时间却是四年。可见关于读大学的意义、高校教育的价值问题亟待思考,本文从教育专业化视角出发探讨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一、教育专业化
专业(profession)不同于一般的职业(occupation),表示的是一种在某个领域内所擅长的技能,是指对一种事物的了解达到非常透彻的程度。奥尔托加•加塞特撰写的《大学的使命》郑重指出大学必须把普通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医生、法官、数学教师或历史教师等。教育专业化是指把整个教育行业变成一种“专业”,可以向社会提供某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公共服务。具体可以包括教育者专业化、教育内容专业化、教育方法专业化等,本文着重于讨论的是“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教育内容的专业化重点突出的是教育内容的独特性,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卓越,高等院校的教育专业化所要达到的是一种“高”、“精”、“尖”的状态,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是其他院校学生所不具备,因此高校之间的存在也是一种竞争状态,可以借用奥尔托加•加塞特的话来说就是让整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高度的“竞技状态”,人人具备“奥林匹克精神”,但是这种状态也会出现弊端,严重的时候会回归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因此要求高校教育价值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二、高校教育价值的追求与创新
(一)必要性。学生在追问、父母在追问、整个社会都在追问
“高校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足可以看出大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回溯历史,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是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他撰写的《教育论》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的大小却不一样。斯宾塞之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价值”,波德则提出教育价值的“社会性标准”的概念,他指出:判断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价值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受教育者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比较好的了解。然而以上这些都是对教育价值的笼统表述,并没有把高校教育价值单独提炼出来。随着社会发展更多学生以及家长对高校教育的误解,使人们对高校教育价值的探讨越来越激烈化,因此,高校教育价值不该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追求与创新,来符合时代变化的要求。
(二)追求与创新。对高校教育价值的探索,时至今日,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仍在孜孜以求,大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价值需要不断探索与追求:
第一,强调教育主体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文化铸校亦或传统荣校等强调的都是教育内容的专业化,教育内容组成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可以包括知识、能力、立场、胆识、境界……以牛津大学为例,据统计英国有27位首相毕业于牛津,政府内阁成员和各洲、市长90%是牛津毕业生,目前全世界现任的总统、首相、王子等国家元首中,有53位就读过英国牛津大学,如此之多的政治精英的出现和其教育主体、教学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充分体现其追求的教学价值便是教给学生学会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多出政治家。
第二,坚持特色立校,专业化教育教学内容,打造全国知名品牌。面对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日趋大众化、多样化的教育状态,众多学校就如同散落到不同地区的多胞胎姐妹,教育模式趋同,教育内容大同小异,这对人才的专业化培养极大不利,同时高校间的“优良的竞技状态”举步维艰,因此高校能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特色立校,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一所名牌大学,身先士卒,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1950年被正式命名组建成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新型社会主义大学,于是教育目标应是“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近年来十分注重发挥学校的特色,重视自身的办学传统,弘扬自身的文化精神,明晰自身的目标定位,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社会主义大学。通过对我国高校各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查了解发现,基本所有专业学科都会开展外语以及政治教育,然后是各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选修知识,专科所学科目数量平均为23门,本科所学科目为25门,研究生所学科目为18门,同一专业在不同院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理论课程方面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所培养的学生基本上差别不大。再者来看,a大学有会计电算化专业;b、c、d大学也有会计电算化专业,全国众多院校中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难以胜数,那么学生选择哪所大学最合适变成了难题。倘若如前所述,授课内容主体上基本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个大胆提议:假设仅有a、b、c、d四所学校有这个专业,并且是重点专业,国家花费重资打造这四所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而其他学校———efghj的重点专业为工商管理,以此类推,每几所高校与其他院校均有不同,如此一来,各所学校各有侧重,攥紧拳头,重点突破,每所学校都可打造成为全国知名专业品牌,当然,这个提议还很值得商榷。
价值创新范文篇6
一、精准定位,夯实岗位价值管理基础
自2012年以来,云驾岭矿整合固有文化,引进五精管理,实施拓展延伸,以“三精三诚”精诚文化品牌为主要内涵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三年三步走”战略完美收官。云驾岭矿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五精管理样板矿、全国煤炭工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品牌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煤炭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持续推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提升和优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发展效益,是摆在煤炭企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云驾岭矿根据当前煤炭行业发展形势和自身生产经营任务,深刻认识到,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岗位价值导向,建立健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岗位创新、大众创效,才能推进企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营。基于以上精准定位,为进一步夯实岗位价值管理基础,云驾岭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利用电视、广播等舆论阵地,通过标语、排版等宣传手段,召开专业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岗位价值研发实践的必要性和客观要求;同时,成立课题公关小组,创建实施方案,外出“拜师取经”,严格考核兑现,在全矿形成了分工精细、协调联动、全面推进的生动局面。
二、有序推进,掀起大众创新创效热潮
云驾岭矿按照《岗位价值管理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岗位价值管理实践。一是实施tram责任目标管理。以安全为中心、以质量标准化为重点、以成本管理为关键、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持续开展“一纵”“一横”和一个“环形”闭合圈管理,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考核传递链条,做到岗岗有标准、人人有目标,实现了全员、全岗位、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二是推行全员绩效考核管理。健全全员绩效考核运行机制,完善以矿领导层、单位管理层、班组层和员工层为主体的“四位一体”考核体系,将井下单位生产任务、安全、质量标准化、成本管理、班组建设等各项工作全面纳入考核范围,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到单位班组个人,做到“有岗即考、有人即考”。比如销售科将所有岗位工资的50%作为浮动工资,向技术工种、脏累险岗位倾斜,激励员工干劲,效果显著。2016年10月份,商品煤销售突破18万吨,创建矿月度煤炭销量最高纪录。三是实施“1 1 1”岗位增值管理。成立领导小组,细化责任分工,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在全员全岗位中开展“1 1 1”岗位增值创效活动,即每人每年岗位创效1000元,每人每年岗位节约1000元,每个岗位开展“十个一”活动,即节约一张纸、一滴油、一个螺栓、一米钳丝、一团棉丝、一块道夹板、一个托盘、一度电、一个电缆钩和一个备件。2016年,全矿各岗位创新创效节约资金2560多万元,采纳合理化建议139条,征集40多个精优作业法,提炼了36个卓越管理法。四是推行“四位一体”综合考勤管理。健全内部分配机制,细化用工定额管理,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井下考勤系统、矿灯房智能管理和区队上报等“四位一体”综合考勤管理系统,实现立体化的人员考勤综合管理,提升了全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将全矿12个生产区队的“五大员”合并为一名综合办事员,其余管理人员安置到井下相关岗位。严格法定节假日出勤管理,月节约用工3200多个,节资20多万元。五是推行“双五”岗位管理。第一个“五”,就是持续完善五精管理,通过三功两素修炼、九力团队打造、七路英雄并进行动、岗位“双述”和五精示范岗等现场锻造,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第二个“五”,就是健全“五工并存,动态转换”管理,实施优胜劣汰,竞争上岗,激发职工立足本职、干事创业、争当星级员工的工作热情。六是推行“毫米秒克厘”精确管理。在生产作业、工程施工、设备加工、质量验收等岗位上推行“毫米”精确管理,做到装备设施配套精密,安全环境完美无缺,安全操作规范无误,确保工程质量优异,巷道贯通毫厘不差。在设备运行、车辆行驶、装运等岗位上推行“秒”精确管理,做到准时、及时、零延滞,最大限度地缩短工期,提升了工作效率。在化验、检测、计量等岗位推行“克”精确管理,做到纤细毕至,精确无误。在财务、考核、结算等岗位实行“厘”精确管理,使经营价值精打细算,杜绝了浪费和大手大脚现象。
三、管用实用,促进企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营
价值创新范文篇7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力求受教育者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创新性表现在要求突出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价值,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模式、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性与就业性等方面寻求突破和创新,鼓励院校培养面向“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创意与创新,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等模式创新,以及鼓励面向院校大学生的教育性突破以及职业、岗位的创意及创新等。其次,实践性表现在更注重育人的实践性和落地性。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深入田野调查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创新创业相关配套政策等一系列实践举措,这些实践操作可以检验以及预判创新创业教育效益等,都是实践性的突出表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的内涵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大体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内涵分为:家国情怀、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并热爱劳动、热情和责任感、诚实和谦虚,以及自信自强。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具有政治性和渗透性特点。首先,政治性表现在要求价值观教育趋向政治化、正向化以及时代化。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多元发展的态势,其中不乏错误的价值观,这对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产生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坚持政治性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渗透性表现在显性渗透和隐性渗透,显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综合性渗透价值观的灌输,隐性渗透是教育实施者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建设,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或领略到内在的价值观。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意义
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步入社会对待创新创业的直观态度、行为取向以及在创新创业职场上的价值选择。因此,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有效促进教育改革。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实施与落地、课程思政的融通等。其次,创业教育涉及商业模块课程的设置,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以及心理等课程的设置。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大一大部分学生对待创新创业仍处于迷茫阶段,大二和大三学生存在功利化和自我化现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价值观引领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所了解,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责任意识、敢创会新意识和国家层面“大我”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
价值创新范文篇8
一、有利条件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
为了展开分析我们的问题,首先有必要确切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看似老生常谈,但不少分歧都与此有关。商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充满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其次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与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他们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他们千方百计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它小于社会价值,力争以较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能够被市场认可为较多的劳动耗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发挥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商品的社会价值有个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会价值的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其一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历史经验证明,劳动者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方面的差异相对说来要小得多,而他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的差异要大得多,发展变化的潜力几乎是无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说在手工劳动时代是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那么,随着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进步,情况就大变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这一变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制约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方面,前一标准条件更加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决定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不少人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
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技术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它所起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我们探索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时所关注的焦点。
二、先进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率先使用比社会平均技术优越的先进技术,能使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从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创造较多的社会价值。这就提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即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究竟应如何认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在生产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马克思还明确说过“自然力本身没有价值”,“它们进入劳动过程,却并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如果单从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说,或者单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在分别考察的场合,由于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个别厂商使用先进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当然会相应降低。同样,如果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已被普遍采用,已经成为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当然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在分别考察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创造价值的原理是一目了然的;同时,自然力本身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技术越先进,利用自然力的水平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不但不会相应提高,反而只会相应降低,从而根本谈不上它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从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进一步分析,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比如,某个厂商率先使用了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把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但在市场上却仍能按同一价值出售,具有同一(社会)价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那么,如何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一现象呢?如何解释上述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部分的成因呢?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思路。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认为仍应归因于操作使用先进技术的工人或“总体工人”的活劳动。理由是先进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是物化劳动,如无活劳动启动操作,它就无法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它在活劳动操作使用于生产时,既然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因此,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源泉也不在它那里。为了自圆其说,这种观点进一步强调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操作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的素质必然不断提高,其活劳动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高,认为这才是产生上述差额部分价值的源泉,至少也是这部分价值的来源之一。笔者不能苟同这种观点。我感到这种观点无论从历史事实看还是从逻辑分析看,都未必恰当。
先从历史事实看,近200年来先后经历三次重大科技革命。在此期间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生产中使用先进技术的活劳动与使用正在被淘汰的技术的活劳动相比,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劳动的复杂程度在逐步提高;虽然如此,仍要看到在有些重要场合情况并非这样,甚至恰恰相反。比如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逐步淘汰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时曾深刻地总结说:“使用机器的基本原则,在于以简单劳动代替熟练劳动,……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减低到简单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的水平。”他引用了大量资料,指出英国当时纺织品等重要部门机器生产中,作为简单劳动力的童工、女工已占工人总数一多半,于是“从事各种不同形式活动的比较复杂的劳动消灭了,代替它的是简单的机器劳动”马克思还多次指出由于大批女工、童工等更简单的劳动力被资本雇佣,使熟练的男劳动力也贬值了,从而直接间接地促使相对剩余价值乃至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这就说明上述观点并不能全面概括丰富的历史事实。即使在今天,就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说,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传统第三产业
与新兴第三产业之间也有重大差别,需要具体分析,不宜一概而论。
再就逻辑分析说,上述观点无法摆脱这样一个悖论:操作先进技术的劳动越复杂,它所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不但不会进一步降低,反而会相应提高,从而只会缩小而不会扩大这一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而且,如果它过于复杂,以致使这一差额趋于消失,就会出现类似马克思所说过的那种情况,即它只不过是一种劳动变换而已,生产力却并未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一技术的先进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分析还会看到,当这一先进技术被普遍使用时,这一个同样的活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到上述个别价值的同一水平。这也说明了上述活劳动复杂程度有所提高这一点,虽然在许多场合的确是事实,但它只能制约或影响上述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差额的大小,而不是产生这一差额的根源。
看来上述观点失误的原因在于未注意区分马克思所说的两种不同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应该明确复杂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作用与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所起的自乘劳动的作用是不同的。拙作《生产力高的劳动创造更多价值的成因》对此曾作了分析,这里再强调一点:前一种自乘作用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或在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时,都是存在的,都会产生增加相关价值的作用;后一种自乘作用却不同,它在分别观察商品的个别价值或社会价值时都并不存在,只是当观察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或矛盾运动时,它才存在,才会起到自乘劳动的作用。这是因为前者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活劳动本身的特点,后者产生的根源则在于活劳动使用的技术的特点。因此,对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说,真正需要进一步分析的不是活劳动的复杂程度是否提高及提高多少,而是本身复杂程度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没有提高的活劳动何以能够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这种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种活劳动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下面为了在纯粹形态上分析我们的问题,不妨运用马克思常用的方法,暂且舍象活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这一变量。
三、马克思的提示:机器的生产率
关于上述劳动的为什么具有特别高的生产力,以及特别高的生产力为什么能够使这一活劳动起自乘劳动作用的问题,马克思有一个提示对解决这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就是他关于机器的生产率的提示。马克思指出利用机器进行生产的“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接着他对生产一台机器本身所费劳动与使用该机器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量的关系作了分析,强调“物化在机器本身中的劳动,总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劳动少得多”。他并强调指出“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的。……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
从马克思这些论断中可以梳理并引申出几点重要思想:(1)作为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不论是手工工具还是机器,都具有一种利用自然力以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力支出的功能,从而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劳动效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肯定了这一点。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在社会生产中,通过劳动资料的使用所可达到的节省或代替人力的平均水平。而使用先进技术于生产则意味着节省或代替人力的水平已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才导致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这一结果。需要明确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机器可以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主要指的并不是形形色色的具体劳动,而是抽象劳动。否则他就不会在机器所费劳动与所代替的劳动之间进行量的比较。鉴于今天科学技术又比马克思当时有了惊人的发展,它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更有效地节省或代替了各种体力劳动,而且还在节省或代替脑力劳动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还需要明确指出,在商品世界,各种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节省或代替人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方面所采取的形式虽然各种各样,但实质上都可归结为对人类抽象劳动的节省或代替。(2)机器所以能够在用于生产时具有节省或代替人类劳动的功能,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制造机器所耗费的劳动一定要比它在用于生产时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少。否则就没有必要制造和使用机器了。应该指出,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当代各种生产技术。(3)机器这种所费劳动与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之间的差额,马克思又把它称为“机器的生产率”。这是两种既相通又有所不同的表述。我们假设这一所费劳动为a,所可节省或代替的劳动为b,那么,马克思所说的差额就是指b减a的结果,而机器的生产率则为b/a。一个是绝对差额,一个是相对比率。两者可以互相换算。从分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说,采用b/a更简便适用一些。这种机器的生产率,实质上体现着使用机器于生产时所可被生产者无偿利用自然力以代替人力的水平。技术越先进,这一水平就越高,于是用它生产的单位商品的活劳动消耗就越少,从而其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这就是马克思在提出机器的生产率后,还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矛盾运动的角度对有关剩余价值的问题所作的分析。他说:“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使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便宜,从而间接地使劳动力便宜,而且还由于它在最初偶尔被采用时,会把机器所有主使用的劳动变为高效率的劳动,把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提高到它的个别价值以上,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在机器生产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他接着又说:“随着机器在同一生产部门普遍应用,机器产品的社会价值就降低到它的个别价值的水平,于是下面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资本家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恰恰相反,是来源于资本家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可见利用机器生产剩余价值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这里的提示值得深思。他一方面把超额利润或超额剩余价值当作相对剩余价值的一个特殊部分,另一方面又对二者的成因有所区分,并未简单等同起来。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里他把超额剩余价值的成因归为机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并被垄断使用,从而即使是女工、童工更简单的劳动也能因而具有特别高的效率;而当机器在生产中普遍采用时,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到这一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时这同一个工人的同样的劳动就不能继续起自乘劳动的作用了,从而超额剩余价值就消失了只是在这种条件下他才说于是“这个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是因为这时机器生产率不论多么高,它都只等于社会平均达到的同一水平,因此谁都不再能够靠使用这种机器就比别人节省更多的人力。于是,机器除了照旧在生产中转移自身的价值外,不会再为个别曾经垄断使用它的企业继续带来超额利润了;但与此同时,相对剩余价值却普遍增加了,这种增加意味着资本家对“雇来使用机器的劳动力”剥削的加深。
马克思的这一提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超额剩余价值同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被垄断使用密不可分。在这种条件下,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小于社会价值,但在市场上却好象仍然耗费了与社会价值所代表的同样多的抽象劳动。这样看来,正是由于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以它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产率,在生产中相应节省或代替了更多的人类劳动,才既创造又填补了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当然,一旦这种先进技术普及了,商品的社会价值降到上述个别价值的水平了,这种在价值创造中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西洋景就被揭穿了;同时,超额剩余价值也消失了。但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又会出现,新一轮在更高水平上利用自然力“冒名顶替”人力的现象又会产生,并继续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所默认。
四、技术创新劳动自身的价值创造
先进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这是创造和填补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部分的根源所在。但是,先进技术并非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并且不是一般劳动的产物,而是创新型复杂劳动的产物。因此,归根到底,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又是这一根源的根源。因此,以上所说的先进技术在创造价值中的特殊作用,实质上正是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的特殊作用的体现。在市场经济中,这种技术创新劳动通过作为它的智慧结晶的先进技术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在商品世界普遍存在着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中,永不停歇地起着拉动各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价值不断降低,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历史火车头作用。技术创新劳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这一无可替代的贡献,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的丰富内涵与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那么,技术创新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又应如何认识呢?由于技术创新劳动结晶在它所发明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先进技术上,因此,问题可以归结为先进技术本身所费劳动或它的价值应该如何估量。
在这个问题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先进技术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混为一谈,不要用它的使用价值去估量它的价值。当然,各种先进技术的使用价值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但从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问题的角度看,其使用价值可以说正好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更高的生产率上,即体现在用它生产时所可无偿地代替人力的更高水平上。事实上,率先买进它用于生产的厂商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这正是它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原则上明确肯定了这一点。他说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机器所费劳动要远远小于它在使用中所可代替的劳动一样,先进技术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而且,先进技术既然比社会平均水平的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它的b/a必然更大一些。这意味着它所费劳动增加的幅度一定比它可代替的劳动增加的幅度小一些。这正是一切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必须具有的共同特点。因此,如果以先进技术所可代替的劳动量去估计它的价值,就会偏高了,甚至会否定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事实,从而否定了这种技术的先进性。
由此可见,先进技术的价值仍应从发明创制它所费劳动的角度去分析。不过,这里会遇到一个问题,即先进技术既是技术创新劳动的成果,那么它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独家生产的特点,还只有个别价值,缺乏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价值。但它的个别价值又不能过高,以免率先购买使用它的厂商不能使自己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丧失购买它的必要性。与商品社会价值相比,这种仅只体现在个别价值上的实际劳动耗费量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某些不确定性,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交代了这一点后,下面还要对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耗费量作些探索。
首先,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当然是一种复杂劳动,但又与那些可以由许多人同时分别重复进行的一般复杂劳动有所不同。它以在不同领域内与不同层次上率先成功实现了某种从人类未知到已知的独创性为特点,别人一时都还未能取得相同或相似的成果。
其次,如果说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需要以一定的教育培训为基础,劳动者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从事某种相关的重复性复杂劳动,并相应地进行商品价值创造,那么技术创新劳动则有所不同。他们虽然需要接受甚至更多的教育培训,但有了这个基础还很不够,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进而从事艰巨的创造性的探索,并率先取得创新成果。只有这样,他们的艰辛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被市场承认。因此,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上所要冒的风险就比一般重复进行的复杂劳动所冒的要大得多。这正是这种创新劳动的特点之一。
再次,技术创新劳动虽然一时还只形成个别价值,但它仍是一种市场需要的社会劳动,因此,还需要从整个社会着眼去估量这种劳动的耗费。事实上技术创新劳动虽仅由某人或某单位率先取得创新成果,但在此之前与在此同一期间往往还有其他若干探索者在从事类似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虽还未开花结果,但他们探索中取得的某些进展与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失败是成功之母。率先成功者往往因善于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才少走了弯路而拔得头筹。因此,社会地看,这种率先成功的技术创新所耗费的劳动中,还应该包括其他尚未成功的探索者的复杂劳动的一个合理部分。如果缺乏这一部分,该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就可能相应推迟,需要继续付出的创新劳动反而可能更多。
根据以上分析,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可以看作是某种倍加的复杂劳动。
总之,作为技术创新劳动的产物,先进技术的个别价值必然是比较高的。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先进技术在市场上一时还处于独家垄断的有利地位,因此还可以在一定幅度内以高于自身价值的垄断价格售出。这就涉及先进技术的发明与使用所带来的利益(首先体现在用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上),如何在不同人群中进行瓜分或分享的问题,对此笔者拟以后另文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价值创新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近些年来,群众文化活动成为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活动也应在创新管理的基础上,体现出新时期的时代价值,使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资源得到丰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一、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其对于精神层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文化软实力”则充分发挥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为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尤其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到关键时刻,若想有效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必然要进行文化活动事业的创新工作。除此以外,当前我国的生活节奏以及工作节奏正逐渐加快,致使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流动性增强,该状况的出现增添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压力。一旦压力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直接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能够尽量帮助人们释放工作与生活中的各方面压力,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在文化活动之中疏解心情、缓解压力,进而调整好状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俗语云:“磨刀不误砍柴工”,持续利用文化活动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可逐渐使其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二)有利于开展社会管理。人民群众是文化活动开展的核心与主题,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以及身心状态,可真正投入社会管理工作当中去。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管理与文化活动是相通的,开展以及推广文化活动能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逐渐发展和改善的过程中,与全新的时代要求相符合,对管理形式以及管理效率进行优化与提升。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了提高,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开始增加,不再拥有以往和谐亲密的邻里关系,该现象给社会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在原有基础上对社会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迫在眉睫。不论是社会管理还是文化活动,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尽管内容有所差异,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通过文化活动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拉近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沟通,让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协助相关人员完成社会管理工作,并在事件中积累经验。此举有助于提高人们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感,提升其社会责任感,还能在帮助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同时,促进社会管理工作更加深入进行。(三)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开展文化活动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寓教于乐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通过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在感受到趣味性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净化以及思想上的升华。与此同时,人民群众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国家的各项政策以及倡议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切实起到弘扬主旋律、崇尚文明、传递正能量、提升人们素质以及促进核心的作用。(四)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人们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扩展视野,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提升自身知识素养。与此同时,开展文化活动应将社会文明作为背景,人民群众在参与时,便自然而然传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除此以外,不同地域还有着不同的文化活动,尽管各地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差距,但却能够展现出各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可以将文化活动看作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在参加活动的行为本身就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还能让各地的风俗习惯广为流传。由此可见,我国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活动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时代价值,加强对其管理和创新。
二、文化活动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管理机制。尽管当前我国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为了确保活动的意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跟随时代潮流,更加科学化与合理化地对文化活动展开管理。文化活动开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在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时应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对其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避免违法等不良现象出现。在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时,相关管理者需时刻了解我国的政策,并在实践中丰富自身管理知识,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在实际管理中,起到提高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感的作用。管理者还需扎根于人民群众,与其充分交流与沟通,明确在文化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应在文化活动工作开展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新的管理机制中纳入预防策略的内容,以免同样的问题在后续的文化活动中反复出现。任何政策的落实都不能缺乏政府的支持,因此需要确保各地方政府为此投入资金,让文化活动管理者能够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而促进本地文化活动的发展。(二)创新活动形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过快,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致使其精神需求持续提升,而文化活动开始成为人民群众缓解心情、舒缓压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往往受思想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追求的精神生活具有较大差异性。在该背景下,一旦活动形式过于单调,不仅无法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有可能会让其在文化活动的长期开展中丧失积极性、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对文化活动形式的创新应根据时代潮流的变化而进行,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进行改善,从原本单一的形式向多元化转变,开展各种主题形式的文化活动,提升人们的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便是落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所以主旋律内容也应该体现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这同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的进步与发展。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风情,使得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我国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让各种类型文化活动活跃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才能真正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是实现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人民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基础责任。(三)创新活动内容。文化活动的内容应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管理者需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在思想上指导群众,切实提升参与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由于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众多,如果继续沿用以往传统的活动内容,既会误导人们的思想,还会使文化活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管理者在对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和开展时,有必要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引导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下逐渐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念。在该背景下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能够确保文化活动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另外,管理者在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时,应秉持先进和科学的思想观念,让人民群众的思维能够时刻进步,增强思想活力。良好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对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有着直接关系,文化活动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对其引导,可以帮助群众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由此可见活动内容创新的重要性。唯有对文化活动内容进行积极的创新管理,开展各式各样趣味性强的文化活动,才可以真正起到吸引群众的作用,在培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提升其道德水准。由此可知,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创新能够启迪人民群众的心智,陶冶情操,振奋其精神。(四)创新活动设备。公共文化空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基础,从目前看来,尽管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致使人均面积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对于开展文化活动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公共空间不足制约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再加上我国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活动设备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求。而且,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有众多的组织管理人员作为支撑,当前相关管理者不足是制约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总的来说,文化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文化活动,另一种为无形的文化活动。其中无形文化活动主要是通过精神进行交流,而有形文化活动则会借助工具。如果是进行有形的文化活动,那么活动设备的损坏与老旧则会降低文化活动开展的质量与效率,难以对人们起到舒缓压力、愉悦心情的作用。所以相关部门需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设备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辅助设备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优秀的文化活动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还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我国应创新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改变以往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与内容,使其与现代化发展相符合。同时,政府应加大文化活动设备的投入力度,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董永国.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价值初探[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9(8):194.
[2]徐静.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研究[j].参花,2019(15):158.
价值创新范文篇10
关键词:资本运作;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创新主体思维的多方位发展,创新逐渐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资本运作逐渐成为驱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并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创造了新的契机。然而就整体上来看,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并没有充分、有效地发挥,需要借助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来加以良性引导,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长期持续发展。
一、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中的价值
资本运作是通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本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对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来说,资本的有效管理是一项关乎自身长远发展的事情,而资本运作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日常运作能力,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企业发展的实力。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角度来看,资本运作所具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经营管理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虽然实现盈利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均有赖于其做掌握的资源,即企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来通过一定的模式获取相应的经营利润。而企业所有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资本,企业只有掌握了足够丰富的资本运作实力,才能够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准确定位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与策略,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行为。同时,在当前市场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的情况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采取量力而行的经营策略,即根据自身的资源综合量来确定发展战略,而资本运作是对企业资本进行管理的一种常规方法,是企业在进行相应战略制定时重点考虑的内容。(二)资本运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综合实力中的关键指标。在当前市场开放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让资本能够在运作的过程中实现增值,成为企业的赢利点是众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考虑的重中之重。资本自身所拥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只有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并且在运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丰富,这就要求企业要具备相应的资本运作能力,能够根据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无论是金融性企业还是其他企业都将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核心力中的重点,将资本运作人才的吸引和培养视为企业创新力增强中的重要砝码,而一些资本运作能力薄弱企业失败的案例也从实践的层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实现资本运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的路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是企业综合实力中的主体。而如何充分实现资本运作在经营管理创新方面的价值既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艺术的一定展示。具体来说,企业实现资本运作有效价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正视资本运作工作。资本的价值是通过其为企业所创造的实际利润来衡量的,因此,企业要明白资本所具有和应当发挥的价值,避免因为资本观念方面的问题而束缚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在当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能够主导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创新,企业只有通过将资本作为实现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资源来看待,才能够避免因为过分保守或者过分激进所导致的经营失败情况。(二)准确把握市场形势。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任何决策和行为只有围绕市场这一核心来运转才能够实现发展的目标,而资本所具有的市场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只有紧跟市场形势的发展才能够持续运作,因此,企业要根据所搜集和掌握的市场信息来对市场发展进行定位与研判,提升资本运作的效率和效果,避免市场波动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基于企业经营管理链条的创新工作还是基于资本运作视角的创新工作,企业都要通过资本的视角来审视资本运作的市场形势,提升相关创新工作的有效性。(三)注重资本运作人才的吸收与培养。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价值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来实现,换而言之,资本的价值只有通过不同的运作模式来流动才能够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并且资本运作所具有的技巧与手段并非一般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驾驭,因此,企业要注重资本运作创新人才的吸收与培养,通过招聘、猎头以及内部培养等方式来打造优秀的资本运作队伍是企业在当前形势下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一些企业成功的经营也证明资本运作创新人才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无限的空间与实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资本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不仅影响到企业常规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接下来的经营管理决策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企业要正视和充分利用资本运作手段来提升经营管理创新的实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价值分析 2023-03-24 09:54:16
武术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理性审思 2023-01-28 08:58:46
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2022-10-09 10:52:27
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2022-10-09 10:39:21
船舶科研档案价值实现困境 2022-10-08 10:35:58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实践 2022-09-30 14: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