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电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1 12:26:24
科教电视范文篇1
1科教电视节目界定
科教电视节目旨在传播科学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科技博览》等就属于自然科学教育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历程》、《绿色空间》等节目则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电视节目。[2]按照节目的表现形式,科教电视主要分为演讲型、示范型、图解型、记录型以及混合型等。
2科教电视与平面媒体的互补
平面媒体是指以纸张为载体新闻或资讯的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等。它们具有受众广、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图文并茂且易保存等优点,弥补了广播电视转瞬即逝、不易保存等不足。同时,它们又能为受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提供服务及信息指南,是广播、电视的补充。[3]电视作为“视听媒介”的代表,其突出的特点是视听兼备,综合了广播和平面媒体的优势。近几年来,人们对科学素养的重视为科教电视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不竭动力。在这种形势下,平面媒体与科教电视进行合作,优势互补,是现代信息时代所应采取的举措之一。下面,就平面媒体中的报纸、杂志这两类媒体与科教电视的合作分别加以叙述。
2.1报纸报纸和电视早已在无意识中成为一个互补的整体。报纸将读者的兴趣点放大,在通过放大兴趣点吸引读者的同时,又将这部分读者送到了电视机前。科教电视应该利用好这一点,加强与报纸的合作,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一些重要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或即将推出的新节目应通过报纸进行前期宣传,使节目在开播之前就成为受众的关注热点,提高节目在开播前的知名度。(2)报纸可以通过介绍节目的创作过程、幕后轶事等,加强观众对节目内容的理解,同时使观众了解节目的制作过程,拉近观众和节目的距离。(3)像《每日农经》、《致富经》等示范类的节目可以通过报纸与观众实现互动,报纸上可以登载农民朋友们关于新技术使用心得的文章,增强观众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举办观众有奖征文的活动,拓宽节目的素材来源。
2.2杂志杂志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形式,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谈论读者喜欢的问题。杂志在形象性、时效性等方面没有电视的优势,而电视也没有杂志的深度性和细分化。[4]科教电视和杂志展开合作,可以进一步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面向受众群体,既整合了资源,又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目前已经开始了许多电视与杂志合作的尝试。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代表的规模化经营模式使其从单一的平面媒体业务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覆盖世界100多个国家区域,[5]该频道通过杂志和电视片的配套发行,创造了新的产业结构和利润来源,实现二者优势互补。
3科教电视与广播的合作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第二代现代媒体,在电视出现后,广播曾一度被人们认为将会退出媒体舞台,但是随着它调整了制作方式,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近几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呆在汽车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广播的听众也将随之扩大。面对广播的传播优势,将科教电视和广播进行结合也成为可能,尤其是那些演讲型和记录型等不需要画面呈现就可以达到较好播出效果的科教电视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就非常适合于在广播媒体上进行传播,这对于那些在偏远地区不能收看央视科教频道的人们来说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办法,对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升节目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科教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媒体成为传媒帝国的生力军。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只有加强和互联网的融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聪明的电视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纷纷搭建起电视的网络家园,使得电视借助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4.1我国科教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电视与网络的最早的结合方式是由电视台在网络上开辟自己的站点,介绍本台的情况,如组织结构、电视栏目的设置、节目表的安排、节目广告价格等内容。[4]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网络的交互性,各个电视台的网站也逐渐充实内容,提供电视直播、在线点播等功能,观众收看电视节目不再受时间的限制。科教电视在最近几年的网络飞速发展阶段也开始大大加强与网络的合作,大体上也主要采取上述的两种形式:(1)全国各个电视台的科教频道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的网站就很好地实现了以电视节目为中心的网络互动功能,整个频道网站分为视频点播、频道栏目地图、频道推荐、频道切换、相关空间等几个版块。视频点播提供所需播放器下载,观众下载安装后可以点播自己喜欢收看的栏目;频道栏目地图提供科教频道全部栏目的链接,观众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感兴趣的电视栏目,直接查看与栏目相关的内容;频道推荐板块列出了近期播出的观众评价比较高的节目视频;频道切换提供了央视其它频道的访问链接。相关空间板块提供最新的节目内容介绍、播出节目的内容精选、与观众的互动设计等。观众可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栏目空间进行视频点播、网页留言,节目的主创人员也可以随时在栏目空间里看到观众的反馈,以便对节目做出相应的改进。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网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教育电视台或科教频道的代表。(2)网络电视。目前互联网上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网络电视平台,如pplive等,虽然节目种类繁多,但是科教类的节目偏少,主要以娱乐节目、影视剧为主,pplive作为网络电视的典型代表,也仅有“探索发现”一栏的节目与科教电视有关。观众如果想通过网络电视平台收看到高品质的科教电视片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科教类节目的资源短缺就成为网络电视开办科教电视频道的主要难题。科教电视节目一般制作成本比较高,如果要放到网络上就要涉及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问题,而我国现在的网络电视在这一方面管理混乱,一般无力支付昂贵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费用,也就无法提供经典的科教纪录片资源。这一点还需要网络电视的运营方进行适当的改革,并且与节目的提供方达成播放协议,双方互利,最终使网民受益。
4.2科教电视与互联网融合成功之道(1)打造品牌,优化资源整合。无论是科教电视节目本身,还是科教电视频道的互联网站,归根结底,拥有高质量的节目资源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科教电视创作者们努力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需求,不断推出像《百家讲坛》、《走近科学》一样具有影响力的科教名片。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观众们才会主动通过除电视以外的各种渠道来了解节目信息,或者在网上直接点播视频。(2)招纳专业人才,提高制作团队的素质。科教电视与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媒体的融合需要了解新媒体的属性,需要了解不同的技术方法,而这些都需要人才。不仅需要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还需要熟悉新媒体市场运作的管理人员,更需要了解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关系的高端人才。[5]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教电视与互联网更快地融合,实现二者的利益共享。(3)搭建科教电视专门的网络电视平台。如果全国或者某一特定的区域能够集中资源、人力优势,汇集各地的科教电视生产部门、各省市教育电视台、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创办一个集制作、播出一体的科教类节目的网络电视平台,同时引进国外的科教名片,搭建一个丰富的科教电视资源库,对我国的科教电视界来说将会是一大幸事。
科教电视范文篇2
1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制作的现状
90年代以来,在改革的深化进程中,科技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同时,科学分科化趋势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成为必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以视听方式传播科学的科教电视节目较之以往有了更多的登场机会,也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但受限于我国受众的需求,以及科教节目在科学传播中的具有的历史地位与现状,我国科教电视节目从内容到形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科教电视频道少,精品科教栏目少数据调查显示,1997年每个美国人平均收看电视432小时,其中72小时是科学类节目。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数亿电视观众的国家里,科教节目占电视播出量的比例,还不到1%。③尽管如今从中央到省市各级电台都相应的加大了科教栏目的播出力度,也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如今很多省市开设的某某农科频道而言,很多时候为了提高收视率,其农科类节目从播出时间到内容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充斥大量广告和其他类型节目,这表明我国的科教电视频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我国,虽然不乏精品科教栏目,但节目数量和资金的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
1.2科教电视节目的市场体制不成熟在全球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下,电视行业也在为着收视率拼得你死我活。在我国,科教电视节目发展停滞不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的科技电视节目创作者和电视机构还缺乏相应的市场意识。我国的科教电视就像温室的花朵,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的考验,也就不能很好的提高科技电视节目的质量。科教电视节目在观众定位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局限,加上脱离市场,可谓举步维艰了。
1.3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点科教电视虽然承载着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职能,但也不能因此而将科教片制作成简单的说教片,节目内容和形式过于严肃和单一都很难吸引观众的眼球。在表现手法上,国外的很多科教片都在科教片娱乐化、故事化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经典的科教系列《dis-covery》,适当的采用了戏剧化的情节、主持人和演员的表演、特技闪回等表现手法,使节目极具观赏性。我国的科教片虽然近几年对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效仿,但很多时候却收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究其原因,脱离内容的娱乐化、故事化的尝试只能是苍白没有生命力的。
1.4节目制作程序繁琐,制作效率低下一个完整的科教电视节目的最终产生,往往需要经过漫长而繁琐的工序。如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相互转换。④不同设备、软件所属厂商不同,摄录标准也不同,造成后续工作中大量的格式转化工作和兼容性问题。虽然如今摄、录、编数字化的提出和实践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这种程序,但考虑到技术实现以及设备更换所带来的高成本等问题,目前要想实现全数字化的制作还有待时日。另外,如今的很多科教片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制作模式,在市场化的运作过程中可能代表了一些第三方利益,而在内容取舍上忽视或者不能兼顾受众的需求,语言生涩难懂,信息量过大或过小,有些甚至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严重的后果。另外,节目特性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宣传功利化、异化现象反思稀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我国科教电视的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教电视节目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并逐渐尝试与其它类型节目相互结合,力求挣脱泥潭。
2.1科教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数字化是实现科教电视节目变革的关键所在。如今,网络技术以其强劲的影响力迅速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电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流式压缩技术、流式传输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加快了电视媒体的网络化进程,电视最终将成为完全交互式的新型媒体。科教电视系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制作出高水准的科教片,通过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对受众进行交互式的传播,在增加影响力和受众范围的同时,优化整个科教电视节目的运行机制。
2.2以受众为中心的科教电视节目的制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与个人的关联更加的密切,由此也决定了科教电视节目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如今电视和互联网更加融合,数字交互式电视应运而生,并可以按照观众的要求在普通数字电视节目中加入各种增值服务,如视频点播(v0d)、远程教学、电视购物等。⑥观众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而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科教电视节目的科普性也将得到更加明确的展示。这种由网络技术和电视技术的整合与发展带来的交互性和生动性,将使得科教电视节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将给教育电视台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空间。
2.3科教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娱乐化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无论是娱乐内容,还是娱乐形式,都是为了娱乐观众,或娱其身,或乐其心。⑦这意味着电视要给观众带来的是感觉上的轻松而不能是一味说教的沉重,科教电视也不例外。将科教电视故事化、娱乐化,也是对“寓教于乐”理念的一种全新的诠释。当然,科教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娱乐化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科教节目形态全部娱乐化,而是逐步改变现有的科教节目中单调、枯燥的节目表现形式,对于经过长时间检验的好的节目形态要继续保留,使荧屏上的科教节目出现多样、活泼的局面,将严肃性和娱乐性完美的融于一体,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4更加注重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教电视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手段,电视节目的内容也就等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科教电视节目在其内容展现等方面更应该采用新的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的应用,人本理论的贯彻,从制作者自身开始意识到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制作“用之于民”的电视节目。
科教电视范文篇3
一、中国电视科技传播现状
(一)中国电视科技传播逐步规模化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传播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电视台的关注,各种科技节目、科普栏目甚至是专业化的科教频道不断涌现,使电视科技传播逐步走上了规模化轨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从部级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到地市级科教频道的格局,甚至有些县级电视台也建立自己的科教频道,科教频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笔者统计,我国现有部级科教频道1个(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科教频道10个,地市级科教频道31个,比2007年增加了8个地市级科教频道。
(二)电视科技传播实现经常化
中国电视科技节目播出频次和时间不断上升,除了科教频道外,各级电视台的其他频道也有一定的科普(技)节目播出。根据201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19.67万个小时,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总时长为24.30万个小时,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7.56%和10.92%。
(三)电视科技传播形态多样化
有关学者将我国电视科技传播的节目形态分为电视科技新闻类、电视科技专题类、电视科技教学类。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科技类节目越来越受到制作部门的重视,同时依托不断发展的电视制作技术,我国科技类节目形态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笔者在有关学者分类的基础上,将我国电视科技传播的节目形态进行了细化(见表1)。
(四)电视科技传播方式娱乐化
以往的电视科技节目带给受众的是单调、枯燥的印象,无法达到同一般娱乐类节目等同的效果,但将科学和娱乐有效结合,能成为一种更为高雅的娱乐,并通过这种高雅的娱乐进行有效的科技传播,引导人们培养积极健康的电视消费模式和审美情趣。电视科技节目的娱乐化并不是推崇“娱乐至上”,而是逐步改变以往电视科技节目中以刻板体现严谨、以枯燥的形式显示权威的误区,力求集严肃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从而更好地传播科技知识、普及科学观念、宣传科学精神,服务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如央视科教频道的“走近科学”、“探索?发现”这两档节目,较为成功的借鉴了美国探索频道的表现手法,注重讲故事,将众多科学知识点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五)电视科技传播内容生活化
近几年在电视科技节目制作、叙述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少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严肃的话题或内容变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对于一些生活规律、常识的内容,通过科学的提炼和归纳,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如北京卫视的《养生堂》、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有嘛别有病》等健康类栏目都是通过课堂式的讲解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误区和常见疾病通过电视手段加以表达,运用电视语言将复杂的原理通俗化,邀请专家讲解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方式和方法,并且在节目现场,主持人、嘉宾与观众形成有效互动。
(六)电视科技传播宗旨服务化
电视科技节目的传播目的就是让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走进普通公众的生活,增强公众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公众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从而促进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电视科技节目传播宗旨得服务意识越来越浓厚,如北京卫视的《科学实验室》栏目的主打实用性、功能性风格,提出“服务市民、以人为本的宗旨”。内容涵盖大量日常的生活科普知识,揭示与人们生活、健康、安全等现象原理,得出正确结论,既实践已知的生活科学原理,还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和认识。
二、我国电视科技传播发展策略
(一)注重加强电视科技节目的舆论引导
陈力丹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而且传播速度更是惊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科学技术不仅给人类带来灿烂美好的前景,也会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此时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有责任告诉公众真实的科学技术,坚持正确的科学技术舆论导向,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然而,在报道重大科技事件时,一些电视媒体缺少一种严肃、严谨的报道态度,没有秉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是恶意炒作吸人眼球。在电视科技传播中,缺乏正确的科学技术引导,片面追求科学新闻的轰动效应,对科学进展和科学家负载了过多的形象、声誉甚至行政包袱,或者发生媒体“越位”现象,这都将是科学不能承受之“重”。[4]因此,要注重加强电视科技节目的舆论引导。
(二)努力深化电视科技节目的分众传播
随着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增强,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受众为中心模式最早由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mcquail)和瑞典学者斯文?温德尔(sven?windahl)提出。受众为中心是指受众为传播系统的主体,媒介的一切传播活动均以受众为中心,传者应根据受众需要及受众反馈信息来进行相关传播活动。也就是说,目前大众传播已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传者中心转向受众中心。电视受众也由集群化转向分众化,观众主体地位日益加强。电视科技传播也应顺应潮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众,侧重满足某一层次范围观众的需求。只有节目受众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才能使目标观众群形成稳固的收视习惯。如重庆电视台的《科学十分钟》就主要针对少年儿童观众,把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转换为一个个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学小故事,从而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增长科学知识。
(三)积极推进电视科技节目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就是指把电视台承担的制作任务分离,由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承制,电视台只管节目的购买和播出。有关学者将我国电视节目制播分离分为以节目为依托的制播分离、以内部机构为依托的制播分离等不同层级。目前,我国电视科教频道的节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制播分离。可以采购优秀国外电视科教节目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然后进行本土化改造;也可以社会影视公司独立投资,确定选题并制作节目,电视台向其选购节目。如北京绿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环保前线》近几年发展势头良好,2006年起开始在一些科教频道播出,目前已在全国百家电视台播出,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人口近9亿,而且美洲、亚洲、欧洲等地均有覆盖;还可以电视科教频道负责投资和选题甄选,委托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节目,电视台独享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或与节目制作公司共享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当然也可以联合制作,电视科教频道具有节目策划主导权和终审决定权,实施节目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结合社会融资,打造品牌电视科教节目和栏目。
科教电视范文篇4
2)教育警示作用。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3)服务社会。科教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中,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如当时金陵大学拍摄的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施教效果很好。
科教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观看和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性太强。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观众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感觉都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拍摄者自身缺乏科学知识。科教片反映科学的最新发展,但科教片的拍摄者往往缺乏这种科学素养,造成拍节目的人并不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的人却不会拍节目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3)故事性不强。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枯燥难懂一直困扰着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科学专用词语、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觉得晦涩难懂。
4)新技术应用不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发展,科教片也开始运用电脑动画来表现不易拍摄的镜头。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技术的运用还是不够。
科教片能给观众展示平时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能满足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如神奇的自然、神奇的宇宙等,所以观众对于科教片的需要也是迫切的,科教片也是很有市场的。那么科教片的发展有什么策略,我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1)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科学并不是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神明,而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贴近现实,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如北京有线电视台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引进的《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索》,这2档节目自引进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在有线台名列前茅。因为这2档节目是以一种平等的、互视的目光去打量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撞击,才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2)编剧和拍摄的沟通很重要。科教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的内容,而是讲述的目的。在科教片的拍摄过程中,人员选择很重要。编剧和拍摄者必须要沟通好,编剧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得首先把要拍摄的东西吃透,把握好片子的主导思想,通过看似散碎的镜头讲述科学知识。如刷新科教片收视纪录的《宇宙与人》在短短60分钟里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了宇宙的故事,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成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3)故事化。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知识融入到个别事例中后,才会有悬念,有情节,让观众更感兴趣。将知识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于人有益才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致富经》《今日说法》等栏目,总是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来传播经济、法律知识,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为人们释疑解惑。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这是讲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
科教电视范文篇5
1研究对象概况
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
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
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
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
(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
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
(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是从生意人那里得到。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类节目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报道时常滞后于农产品交易;二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信息类节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及时报道和持续跟踪的需求;三是两个村庄的村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不同。在三间房村。村民认为。只要在卖马铃薯的时候知道今年的价格怎么样就行了,其他信息相对而言,没什么大的用处:而南朱庄村则不同,村民多以打工、经营小本买卖为主。必须随时关注市场信息。
(3)科教类节目在帮助村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方面有成效
能否帮助村民增加科学文化知识,是衡量科教类节目是否起作用的重要指标。从问卷上看出,两村村民普遍认为电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中认为很有帮助的接近25%,较有帮助的超过50%。
调查发现,村民对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坛》等节目普遍欢迎,甚至鼓励子女多看这类节目,以增加科学文化知识;而另一方面,村民对cctv-7讲授技术类的节目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讲授的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二是有些讲授的内容难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困难很大。南朱庄村有22.73%的人认为,科教类节目能满足增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三间房村则有24.0%的人持相同观点。
(4)综艺影视类、法律类节目对村民接受新观念的影响较大
法律、综艺类节目、电视剧、电影是影响村民观念的主要节目类型。调查中发现,女性对这四类节目的欢迎程度明显高于男性。《今日说法》是南朱庄村大部分村民午间休息必看的节目,主要原因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我”;晚间的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更是凭借娱乐性、故事性吸引了大部分女性观众。
这些节目提供的内容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现形式是故事、娱乐,这种表现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甚至改变老百姓的观念。被调查人提到,《今日说法》里面很多故事情节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新的观念通过节目传达给受众,又在受众的讨论中被筛选和甄别。保留下来的会形成一个广受大家认同的共识,而村民观念的改变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同理,电视剧、电影传播的理念也遵循这个轨迹。
2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影响
(1)市场信息类节目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欠佳
调查中发现,村民对电视中传播的市场信息不太满意。三间房村只有20.0%的人对此满意,与此同时,有68.0%的人认为电视中的市场信息完全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国的电视在传播对农市场信息时,常面临着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大,涉及多种农产品品种、价格等的信息。而cctv-7作为我国唯一的部级有农业电视节目的频道,面对需求差异如此之大的受众,再考虑到受众观看此类节目的时间与农活冲突等因素。确实很难满足部分人的需求。
对于一年的收入主要靠土地产出的农民来说,市场信息是否能及时送达决定了他们最终收入的多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善电视传播市场信息的效果,可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因素。
(2)科学技术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专业技术知识方面乏力
调查显示,电视在传播农业新技术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有“长袖善舞”能力,然而对农民急需的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却不尽人意。调查发现,三间房村只有12.0%的人认为能学到有用的农业科学技术,而64.0%的人认为不能学到有用的农业技术。
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视作为“一遍过”的快速消费媒介。在传播复杂高深的科技知识的时候常常“讲不透”。再加上有时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不符、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因素,其传播效果较差。
在三间房村。由于距离中国农业大学和内蒙农业科学院的旱地农业实验站不远,其人际传播作用远远好过电视传播科技的作用,专家可以非常准确地了解当地需要种植什么品种、怎样种植最合理。并可以手把手的教村民,村民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专家手里,然后专家据此进行调整,村民及时接受新技术的指导,信息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
(3)部分综艺影视类节目有弱化传统文化的倾向调查中了解到。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是村民最经常收看的节目,部分热播的影视节目中有意传递出家庭婚姻的自由观信息,使得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未婚同居”的观念。调查中了解到,“未婚同居”在以前被看作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而现在受到影视节目的影响,最保守的村民也开始理解这一现象。除了电视。没有任何媒介能持续提供如此形象直观的信息,这导致村民原先坚守的所有价值观受到新的考验。人的主体需要和观念也这样一步步地被电视影响着改变着。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电视文化传播对村民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传统风俗习惯方面影响的分析,发现:电视在传播政策、法规等方面给村民提供了很好的感性认识,但并没有深入地引导村民对自身政治环境的关注;电视可以帮助村民了解宏观的市场供求信息,却无法给村民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电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时力度很大,尤其在处理突发性公共事务时效果明显,但无法持续提供专业的农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电视在提供时尚、新鲜元素时具有优势,但也影响到了传统的风俗习惯,给村民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困扰。
通过入户调查和访问,观察村民对电视的接触程度和电视对村民的影响,结合我国电视节目的特点。针对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消极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应挖掘市县级电视台从业人员的潜力,及时提供对位的涉农市场信息
调查中发现,对于以种植、养殖为主要收入的三间房村,农产品市场价格是他们最关心的经济信息。但是。受频道数目和节目时间的限制,我国的经济信息类节目常常不能顾及到普通老百姓的需求,这必然会给广大农民的生计带来许多不便。
为此建议开发市县级电视台的潜力,利用其贴近群众、便于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特点,为农民提供相对比较详细的农产品信息、务工信息、实用信息等。
2应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充分发挥其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作用
调查表明,cctc-10的科教类节目在村民中的影响很大,赞誉度也最高。虽然家长们常常抱怨电视让孩子忘记了学习,但是他们却鼓励子女经常收看中央十套的节目。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媒介特有的优势,不断发挥科教类节目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传播学中的“说服理论”认为:由于传播讯息内容的特质,传播者的特质,以及被传播者的特质之间的差异,会影响传播的效果。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应根据村民看重科教类节目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孩子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一特点,继续加大科教类节目制作的投人,提高农民科学素养,推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
3电视传播科学技术要把握“通俗度”
对于农村广大受众层来讲,电视媒介从业人员应将农业科技节目的“通俗度”放在中级(初中一兼顾小学文化层)层面。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深奥难懂的科学内容化为浅显的通俗的易懂的广大农民容易接受的信息。农民作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之一,国家电视媒介机构肩负着举足轻重的重任。
4加大制作优秀的影视节目的力度,发挥电视文化传播“干预”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
由于综艺类节目、电视剧、电影对农民观念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制作优秀的影视节目的力度,利用电视先进的传播手段及时引导农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如弘扬尊老爱幼、正确的婚姻观、恋爱观、子女教育子观等。使农村文化生态朝着正向的积极的方面发展。
科教电视范文篇6
论文摘要:科教片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占据特殊的地位,研究科教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于科教片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教片的现状谈起,运用相关的科教片实例论证了科教片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keywords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actuality;strategies
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guofeng,lihuanqin
abstract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playsaspecialroleinthedevelopmentofgreatstratagem,soitisimportanttostudythe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thisessaydemonstratesthe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illustratedbysomeexamples.
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中,科教片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受到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1)宣传自然与科学知识。科教片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宣传科学成果的最新发展,拓宽广大收看者的知识视野,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多数人都印象深刻。
2)教育警示作用。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3)服务社会。科教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中,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如当时金陵大学拍摄的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施教效果很好。
科教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观看和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性太强。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观众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感觉都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拍摄者自身缺乏科学知识。科教片反映科学的最新发展,但科教片的拍摄者往往缺乏这种科学素养,造成拍节目的人并不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的人却不会拍节目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3)故事性不强。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枯燥难懂一直困扰着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科学专用词语、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觉得晦涩难懂。
4)新技术应用不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发展,科教片也开始运用电脑动画来表现不易拍摄的镜头。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技术的运用还是不够。
科教片能给观众展示平时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能满足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如神奇的自然、神奇的宇宙等,所以观众对于科教片的需要也是迫切的,科教片也是很有市场的。那么科教片的发展有什么策略,我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1)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科学并不是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神明,而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贴近现实,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如北京有线电视台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引进的《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索》,这2档节目自引进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在有线台名列前茅。因为这2档节目是以一种平等的、互视的目光去打量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撞击,才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2)编剧和拍摄的沟通很重要。科教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的内容,而是讲述的目的。在科教片的拍摄过程中,人员选择很重要。编剧和拍摄者必须要沟通好,编剧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得首先把要拍摄的东西吃透,把握好片子的主导思想,通过看似散碎的镜头讲述科学知识。如刷新科教片收视纪录的《宇宙与人》在短短60分钟里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了宇宙的故事,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成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3)故事化。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知识融入到个别事例中后,才会有悬念,有情节,让观众更感兴趣。将知识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于人有益才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致富经》《今日说法》等栏目,总是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来传播经济、法律知识,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为人们释疑解惑。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这是讲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
科教电视范文篇7
关键词:科教片现状策略
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中,科教片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受到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1)宣传自然与科学知识。科教片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宣传科学成果的最新发展,拓宽广大收看者的知识视野,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多数人都印象深刻。
2)教育警示作用。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3)服务社会。科教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中,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如当时金陵大学拍摄的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施教效果很好。
科教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观看和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性太强。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观众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感觉都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拍摄者自身缺乏科学知识。科教片反映科学的最新发展,但科教片的拍摄者往往缺乏这种科学素养,造成拍节目的人并不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的人却不会拍节目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3)故事性不强。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枯燥难懂一直困扰着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科学专用词语、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觉得晦涩难懂。
4)新技术应用不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发展,科教片也开始运用电脑动画来表现不易拍摄的镜头。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技术的运用还是不够。
科教片能给观众展示平时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能满足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如神奇的自然、神奇的宇宙等,所以观众对于科教片的需要也是迫切的,科教片也是很有市场的。那么科教片的发展有什么策略,我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1)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科学并不是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神明,而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贴近现实,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如北京有线电视台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引进的《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索》,这2档节目自引进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在有线台名列前茅。因为这2档节目是以一种平等的、互视的目光去打量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撞击,才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2)编剧和拍摄的沟通很重要。科教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的内容,而是讲述的目的。在科教片的拍摄过程中,人员选择很重要。编剧和拍摄者必须要沟通好,编剧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得首先把要拍摄的东西吃透,把握好片子的主导思想,通过看似散碎的镜头讲述科学知识。如刷新科教片收视纪录的《宇宙与人》在短短60分钟里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了宇宙的故事,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成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3)故事化。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知识融入到个别事例中后,才会有悬念,有情节,让观众更感兴趣。将知识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于人有益才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致富经》《今日说法》等栏目,总是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来传播经济、法律知识,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为人们释疑解惑。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这是讲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
科教电视范文篇8
2)教育警示作用。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3)服务社会。科教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中,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如当时金陵大学拍摄的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施教效果很好。
科教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观看和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性太强。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观众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感觉都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拍摄者自身缺乏科学知识。科教片反映科学的最新发展,但科教片的拍摄者往往缺乏这种科学素养,造成拍节目的人并不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的人却不会拍节目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3)故事性不强。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枯燥难懂一直困扰着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科学专用词语、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觉得晦涩难懂。
4)新技术应用不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发展,科教片也开始运用电脑动画来表现不易拍摄的镜头。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技术的运用还是不够。
科教片能给观众展示平时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能满足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如神奇的自然、神奇的宇宙等,所以观众对于科教片的需要也是迫切的,科教片也是很有市场的。那么科教片的发展有什么策略,我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1)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科学并不是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神明,而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贴近现实,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如北京有线电视台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引进的《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索》,这2档节目自引进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在有线台名列前茅。因为这2档节目是以一种平等的、互视的目光去打量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撞击,才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2)编剧和拍摄的沟通很重要。科教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的内容,而是讲述的目的。在科教片的拍摄过程中,人员选择很重要。编剧和拍摄者必须要沟通好,编剧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得首先把要拍摄的东西吃透,把握好片子的主导思想,通过看似散碎的镜头讲述科学知识。如刷新科教片收视纪录的《宇宙与人》在短短60分钟里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了宇宙的故事,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成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3)故事化。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知识融入到个别事例中后,才会有悬念,有情节,让观众更感兴趣。将知识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于人有益才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致富经》《今日说法》等栏目,总是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来传播经济、法律知识,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为人们释疑解惑。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这是讲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
科教电视范文篇9
关键词:科教片现状策略
一、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中,科教片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受到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1)宣传自然与科学知识。科教片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宣传科学成果的最新发展,拓宽广大收看者的知识视野,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多数人都印象深刻。
2)教育警示作用。科教片以自己特有的严谨和严肃,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教育警示价值。如2005年是全国煤矿事故频发之年,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尤为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拍一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电影科教片《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防治》。
3)服务社会。科教片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村缺少培训和学习的环境中,科教片的运用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在电影刚刚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内最早拍摄的电影系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在农业和科技培训中。如当时金陵大学拍摄的很多农业方面的科教片,播出后农民学习热情,施教效果很好。
科教片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通过观看和调查,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科学性太强。传统的科教节目长期以来都是向观众“灌输科学知识”,观众在面对科学的时候,感觉都是高深莫测,无法理解,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2)拍摄者自身缺乏科学知识。科教片反映科学的最新发展,但科教片的拍摄者往往缺乏这种科学素养,造成拍节目的人并不了解科学,而了解科学的人却不会拍节目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3)故事性不强。由于知识的抽象性和深奥性,枯燥难懂一直困扰着科教类节目的发展。一些科学专用词语、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让观众理解和接受起来觉得晦涩难懂。
4)新技术应用不够。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发展,科教片也开始运用电脑动画来表现不易拍摄的镜头。但是总体来看,这些技术的运用还是不够。
二、科教片能给观众展示平时接触不到或者很难接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能满足很多观众的好奇心,如神奇的自然、神奇的宇宙等,所以观众对于科教片的需要也是迫切的,科教片也是很有市场的。那么科教片的发展有什么策略,我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1)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科学并不是距离我们十万八千里的神明,而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教片在制作过程中应该贴近现实,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引起共鸣。如北京有线电视台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引进的《自然探索》和《科学探索》,这2档节目自引进以来,收视率就一直在有线台名列前茅。因为这2档节目是以一种平等的、互视的目光去打量观众,只有这样,才会引起撞击,才会勾起观众的好奇心。2)编剧和拍摄的沟通很重要。科教片最重要的不是讲述的内容,而是讲述的目的。在科教片的拍摄过程中,人员选择很重要。编剧和拍摄者必须要沟通好,编剧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得首先把要拍摄的东西吃透,把握好片子的主导思想,通过看似散碎的镜头讲述科学知识。如刷新科教片收视纪录的《宇宙与人》在短短60分钟里用一种平等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了宇宙的故事,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而有趣,成功挑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3)故事化。故事化是科教类节目通俗化和吸引广大观众最有效的手段。知识融入到个别事例中后,才会有悬念,有情节,让观众更感兴趣。将知识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是故事的参与者,科学知识于人有益才会引起人们的关心。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致富经》《今日说法》等栏目,总是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来传播经济、法律知识,通过对事件的深入分析为人们释疑解惑。把事件当作知识的载体,这是讲故事的需要,同时也是电视形象化表现的需要。公务员之家
科教电视范文篇10
[关键词]科教影视;两种文化;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科学的人文价值
世纪之交,邪教和伪科学在中华大地上为非作歹,多行不义。在反对邪教和伪科学的斗争中,科学被政府和公众反复地强调。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声。作为科学传播的主体和方式,科教影视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在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对立的背景下,我国的科教影视忽视了人文文化对科学文化的关怀,在作品中排斥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内容,使它不仅弱化了自身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竞争力,而且影响着对公众的科学启蒙,公众无法从科教影视中全面认识科学,反思已成为中国科教影视的必然过程。
一、我国科教影视的困境
90年代以来,在改革的深化进程中,科技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同时,科学分科化趋势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成为必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以视听方式传播科学的科教影视较之以往有所突破,也有所创新。但参照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教影视,相对于科教影视在科学传播中的应有地位,我国科教影视的滞后与肤浅是显而易见的。
1.播出量少,栏目稀缺
调查显示,在美国,1997年每个美国人平均收看电视432小时,其中72小时是科学节目。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项目负责人李大光通过另一项调查获知,我国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分别是:通过报纸、杂志渠道的有56.7%,图书为7.9%,广播11.9%,电视66.1%。就是在这样一个拥有3.5亿台电视机,而且观众对它的依赖性较强的国度里,科学节目占电视播出量的比例,还不到1%。
在电视节目进入栏目化生存的阶段后,节目类型的寿命和制作与栏目的数量和质量息息相关了。1995年,我国第一个大型科普栏目《科技之光》在武汉电视台创办,同时武汉台也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地方科技频道。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正式提出,中央电视台才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创办《科技博览》和《走近科学》两大科普栏目,而独立的科技频道在部级电视台中仍是一个空白点。与此同时,各地方台还大量引进美国“探索”和“国家地理杂志”等科技影视频道的节目进行重新包装。但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科教栏目依然寥若晨星。
2.知识量大,精神稀缺
不管是科教电影厂制作的“拷贝”,还是科教电视栏目策划的节目,知识科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我国的科教影视以青少年或所谓的“科盲”为受传对象,以传授作为物质层面的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视听语言浅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解读和介绍。考察中央台的两档栏目,《科技博览》被放在黄金时间播出,节目长度为5分钟,它主要是介绍最新的科学发明和科技信息;《走近科学》又分为《科学生活》、《科学关注》、《科学人物》、《科学发现》和《科学论坛》五大板块,除《科学人物》涉及到了科学的人文价值,其他板块依然是偏重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技信息。与之相对,作为精神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我国科教影视中却体现较少。从传统意义上讲,所有科学知识都很重要,但知识是永无止境的,而且具有更替性。可是和科学相关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人文的、精神的东西,它们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忽视了这些内容,观众对科学本质的把握将是片面的。
3.功利宣传泛化,异化现象反思稀缺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在《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这篇文章中指出:“传统的科学普及把自己规定成一个科学知识的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过程。这个规定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科学技术都是好的,都是有正面价值的。”①在我国科教影视中,这样的前提预设的确根深蒂固。因而通过科教影视表达的都是科学的“工具理性”,即科学万能。科学的异化现象在科学影视中却遭到排斥。这样的后果便是受众在观看科教片或科教节目后,只能感受到科学控制自然、改造人类社会的力量,产生对科学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相互关系的单向认定,同时他们在现实中目睹的异化现象却不能得到解释,从而导致科学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科教影视在创作和策划时,应全面理解科学的技术价值,适当地在节目中传播科学的异化现象,让观众全面审视科学技术。反观西方的科教影视界,他们的认识要深刻得多。在经历了工业社会的熏陶后,面对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他们提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因而在科教片中,科学的异化现象得以揭露。除此以外,他们还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科教片中注入了生态伦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反异化理念,使节目有了“人味”,传播效果非常显著。
4.社科类精品多,自然类精品稀缺
科学的外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科教影视也有自然科学题材、社会科学题材和人文科学题材之别。1985年以前的我国科教影视,社科类作品相对较弱,而自然类作品则硕果累累。从1955年至1985年,自然类科教片在国内获奖180余次,国际获奖37次。进入90年代,伴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以人类学记录片为代表的社科类题材飞速发展,涌现出《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神鹿啊,神鹿》等人类学纪录片精品,不仅给观众以审美享受,而且为人类学研究和普及提供了宝贵的视听材料。但是,自然科学题材的科教片却走入了低谷,精品难产。直至2000年,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推出《宇宙与人》获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才引起了科教影视界的轰动。尽管如此,我国科教影视界存在的题材发展的不平衡性仍未被打破,自然类精品目前仍是被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科教影视的观念误区
我国科教影视发展之所以困难重重,投入有限,市场运作不善,制作水平不高等因素都还是次要的。发展缓慢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误区,即在我国科教影视的创作观念中,严重忽视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排斥科学的人文背景。误区的存在实质上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在科教影视创作观念中的投影。对于一个尚处于“前现代”的国家,在现代化的艰苦历程中,两种文化的矛盾似乎成为一种必然。西方已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因而当发达国家从工业化社会迈向后工业化社会的时候,两种文化的整合在反思中便成为思想潮流。在整合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的科教影视才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相对来说,两种文化在前现代背景下的中国正重复着西方过去的对立和分裂,科学的技术价值和物质层面被绝对化,科学的人文价值和精神层面被忽视和否定。如此,我国科教影视在内容上失去了“人性”,呈现出单向度的科学价值取向。当然,两种文化的对立带给我国科教影视很多负面影响,不是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科学观、科普观和科教电影传统等观念形态的异化来实现的。
1.科学观的误区
科教影视的编导或策划人在构思、拍摄和编辑时,创作意识上总是受一定科学观的制约。全面反映科学本质的科学观,必须引导科教影视的制作,既有效地传播科学又给观众以审美享受;片面或错误的科学观,则会误导科教影视的价值观照,最终误导受众。
现阶段由于受实证主义科学和功利主义科学观两种片面的科学观的影响,我国科教影视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科学精神的传播;偏重宣传科学的功利性,忽视科学的异化现象。实证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与人文两个世界的截然区分,它强调自然科学是唯一种类的科学,强调认识世界和体验世界的异质性,强调只有自然科学在认识上才是有意义的,而一切人文文化在认识上是无意义的。胡塞尔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总结非常精练,就是“科学观念被实证地简化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②既然科学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中被等价为“事实”,那么作为“事实”的解释形式,科学知识自然成为科学传播的要义,甚至是唯一要义。而科学的人文价值却由于认识和体验的分离在“简化”的过程中被隐去。科教影视作品也因此没有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家、科学美,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只有科学的知识外壳。这类科教影视作品播得越多,居高临下的教化感就越强。
相对于实证主义科学观,功利主义科学观对我国科教影视的观念误导要隐蔽得多。它将科学、人和社会作为统一体来思考,强调科技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科学不仅应当服务于人,而且能够服务于人;强调科学是造福人类的唯一手段,不具备终极意义。由于功利主义确立了科学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一致性,肯定了科学在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进步作用,因而吻合了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我国科教影视作品为宣传“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种战略,很容易就迎合了这种观念。在屏幕上,观众看到的只是科学的全能,是科学作为另一种“万能的神”的存在。其实,功利主义隐藏了自身的缺陷。首先它以“科学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一致性”在逻辑上偷换了“科学价值(包括技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与人的价值的一致性”,消隐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所以在我国科教影视作品中,观众只能看到科学技术多么伟大,而科学人文价值的空气相当稀薄。其次,功利主义忽视科学的异化现象,科教影视作品也对此视而不见,从而造成观众的迷茫,上文已作了分析,此处不在重复。
2.科普观的误区
科教影视是科学普及的形式之一,科普观的发展必然影响科教影视的走向。吴国盛教授认为:“1949年以后的科普创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以提倡应用性,实用性;第二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用于论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品不少。屈从于这‘两个服务’的科普作品很难有自己长久的生命力。”③尽管吴教授强调的是文字作品,然而在科教影视领域,这种观念依然存在。1962年第一次全国科教片会议之后,聂荣臻题词道:“科学教育电影是普及生产斗争知识和科学实验成果,宣传唯物主义的一件有利工具,应该努力加强这方面的工作。”④只要回顾中国科教影视的历史,就能发现从1949年到1985年,科教影视作品大多是关于农业生产和医疗保健的。可见不管在政策上还是在实践中,“两个服务”的痕迹在我国科教影视领域中是非常明显的。90年代以后,中国的科普观虽然突破了“两个服务”的无形框框,呈现出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可是整体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
传统科普观支配下的中国科教影视呈现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科教影视的异质性。在我国是用“意图”来衡量科教片,认为科教片的作用主要是知识传播;在西方是用“效果”来衡量科教片,主张科教片的作用是传播科学精神,唤醒或激起人们对科学的热受。因此,我国的科教影视作品人的内容少,物的内容多;科学精神少,科技知识多;科学审美少,科学认识多。其实世界影视历史上有些经典作品的创作初衷纯粹是个人感悟和审美追求,但在学术上仍有科普价值和科研价值。众所周知,弗拉哈迪摄制的《北方的纳努克》标志着人类学纪录片的诞生,它为研究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习惯和生存状态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埃里克·巴尔诺却认为:“弗拉哈迪从事这项工作,与其说是由于学术上的原因,不如说是出自深远的个人原因,但结果都是一样。”⑤因而我国的科教影视要有质的飞跃,科普观的更新是重要前提。
3.科教电影传统的误区
回顾我国科教影视的历史,电影制片多于电视制作,并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在科教电影的传统中,有两点片面认识值得关注,因为它们至今仍存在于科教电影中,并已扩散到科教电视节目。
第一是对“科学内容”的片面认识。在传统观念中,我国科教电影强调科教片必须有严格的科学内容,而科学内容又被简单化为科学知识。至于科学家及其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被局限于纪录片或故事片的范围。“尽管那些纪录片、故事片触及的题材都和科学有关,但这两个片种都不深挖科学内容,一掠而过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事迹。科教片则完全不同,主要是讲述科学知识……任何以纪录片或故事片来冒充、顶替科教片的做法都是有害的。”⑥像这样的观念在当时只能是传播科学知识的物质外壳,科学的人文内容被排斥到了其他片种,两种文化在科教电影的传统中尖锐对立。
第二是对科教片艺术性的片面认识。传统的科教电影观虽不完全反对借用一些艺术手法来丰富科教片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借用”有着严格的题材范围,被限定于地理风光和科学考察两种类型之中。自然类科教片在当时是不允许存在艺术性的。传统观念认为:“科学知识本身就很有趣,很有魅力的,也是充满曲折和斗争的,并不需要游离科学内容硬加什么艺术性。”⑦诚然,矫揉造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科教片必然弄巧成拙,然而传统观念否定的“艺术性”并非纯然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了科学的人文内容。
[page_break]
三、我国科教影视的突破途径
我们不能否认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即使是传播科学精神等人文内容,也要依托科学知识。可现实却是两种文化的对立造成的对科学人文价值的忽略,从观念上抑制了我国科教影视良性循环,作品中的人文内容稀缺。走出困境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在传播内容中注入人文因素,突出科学的人文价值,使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统一于科教影视创作之中。科教影视作品的人文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主题——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对于中国科教影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恐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当务之急,更应看作长远战略,将之作为传播内容的重中之重。对于大众,科学曾被理解为物质的知识体系,其实科学也是一个思想体系、精神体系。科教影视要实现铲除邪教和消灭伪科学的社会功能,就必须在传播效果上使受众完成从科学的物质形象认识科学的精神形象认识的转变。因此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必然成为我国科教影视的主题。科学思想除本身具有十分丰厚的哲学意义,而且还强有力地影响着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和人文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科教影视的创作群体应着力于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出丰富的科学思想,揭示科学思想和人文思想的联系,通过影视手段沟通两种文化。科教影视所传播的科学精神,不仅包括追求逻辑上的自洽和寻求可重复的经验证据这两个学术层面,更应延伸到伦理道德领域,突出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精神。观众在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下便自然而然领悟到科学的本质意义,激起对科学的热爱。
2.背景——自然与科学的人文环境
1999年8月11日出现千年最后一次日全食,土耳其的三个城镇是全球最佳观测点,观光者和专家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当地居民的生活秩序被打乱,甚至在三座城镇之间发生了矛盾。这是土耳其科教片《影子掠过的时候》的主要情节,这部科教片获得了2000北京国际科教电影电视展评会特别奖。它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拍摄到了新奇的自然现象,而是揭示了千年最后一次日全食背后的人文景象——土耳其城镇和观光者,使自然现象在人文的大背景中得以展示,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自然的人文背景才能成为连接自然与人的桥梁。
另外,表现科学活动的人文背景也是十分必要的。科学与文化活动一样,也是一项人类的历史活动。它根植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土壤里。它也受时代、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离开人、社会、历史和文化这些人文背景来反映科学,是十分肤浅的。科教影视注重从人文背景的角度反映科学,有利于强化科学的社会意义,带给观众更开阔的视域和更深刻的内涵。
3.叙述——科学研究主体的活动
科教影视既要重视科学研究的课题——物质和知识,也要重视科学研究的主体——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科学史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萨顿认为:“自然的研究必然是由人研究的。尽管这种研究是客观的,并且科学家们试图使它尽可能的客观,但是它仍然是以人类的经验和价值来观察解释一切的。科学不过是自然界以人为镜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始终是在研究人。因为我们只能通过人的大脑才能理解自然。”⑧科学研究主体的活动是人文性质的,就其本身而论更是一项高品位的认识活动、精神活动或文化活动,它涵纳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这就给了受众一个机会,通过解读科教影视作品的人文内容达到了解科学的目的。具有人文意味的科教影视作品应该以科研主体的活动为叙述主线,结构全篇。特别是对于传播科学精神,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精神,其自身的抽象性是很难通过画面直观表现的。它的内涵都外化于科学研究主体的活动中。科教影视通过展现科学活动,让观众领悟其中的精神因素,从而激起观众对科学的热情。“国家地理杂志”创作的《开天辟地》可谓是一个范本。这部科教片要告诉观众关于“生物进化”的过程。但它并非以知识传递的形式简单交代这一过程,而是以达尔文出海考察为主线,通过他的野外研究揭示生物进化现象。在达尔文的考察中,观众不仅能了解进化论的一般知识,更能体察到进化论产生的背景以及达尔文个人的精神气质。如此观众便很容易理解达尔文反对特创论的坚毅,从而受到启迪。
4.细节——科学家的情感
科学家在从事科学活动时,除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外在目标,还有特定的价值目标,那就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于这种思想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之中,凝结了科学家的深厚情感。用情趣性细节表现科学家的情感,是科教影视不能忽略的关节点。一部科教影视作品有了情感,才能打动观众,让观众主动地接受科学知识。“探索”频道的《星际探巡》在揭示情感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伽利略”号探测艇进入木星大气层后是否能够在被蒸发前传出数据,牵动着从事这项工作的科学家们的心。《星际探巡》用一位科学家的谈话和他的表情表达了当时复杂的情感。科学家说:“我就像参加最后的审判日。第二天,我不是在天堂就是在地狱。”接着镜头就切换到指挥中心的现场,再现科学家们焦急的等待以及成功后狂喜的情景。情趣性细节的使用立刻便使整部科技片具有了“人”气,令人过目难忘。
除了传播内容要注意观照科学的人文价值,在制作技巧上的创新也使科教影视富于浓烈的人文意义。风格化叙述和真实再现是较为有效的方式。风格化叙述是指解说词叙述的个人色彩鲜明,说话者的语调不像一个教育者,更似一个交流者。另外,人物访谈也不时穿插其中。人物访谈在这里已不再是背景的交代,而是和解说词一样成为推进叙述展开的方式,实质上也是风格化叙述。真实再现是用演员扮演和模拟场景的手段再现历史情景。国外的科教片经常用真实再现追叙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科学活动或某些历史人物创新活动,节目引人入胜,人文意味强烈。
对于当今的中国大众,科学精神比起科学知识似乎更为急迫。因而科教影视必须突破传统的重围,在人文和科学的共同基点上传播科学,走向两种文化的融合。
注释:
①吴国盛:《用“科学传播”替代“科学普及”》,《光明日报――读书周刊》2000年11月2日第2版。
②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形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0页。
③吴国盛:《科普著作点评》,《文汇报》2000年12月30日。
④《科教电影简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30页。
⑤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相关文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研究 2023-01-30 08:39:16
初中学科教学中法治教育渗透策略 2022-10-09 08:48:13
高校本科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意识 2022-10-08 11:33:36
网络教学在麻醉学科本科教育的优势 2022-10-02 10:27:09
交通工具设计课程新工科教学改革措施 2022-09-26 10:40:49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2022-08-25 09: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