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备战训练须注意的几个问题-ag尊龙app
上传:axi521 2021-11-17
摘要:分析东京奥运备战训练中长时间低负荷“有氧训练”依然盛行,训练监控基本不能与竞赛目标表现状态控制相耦合,对竞赛目标表现状态(系统)结构实体化与质能关系原理认识不清等问题,提出:竞赛目标量值表现实际上是一个由目标训练生物经验时域限制的、实体化的生物能量系统训练变异动态关系自组织过程的节点状态,所有备战工作如管理、监控、体能训练、营养与各种科技助力等,均须落位在提升与稳定实现目标量值“表现”的任务上;体能训练的本质是通过力量训练及其调节发展能量输出质比,基础体能练习是动力链的能量输出质比训练(包括动力链力量整合控制训练),专项体能练习是动作链的能量输出质比提升转化训练(包括动作链目标总功、目标时间限制性能量代谢秩序及其稳态环境下的极限训练);在发展动作链能量质比关系的同时,按照竞赛目标质能结构关系倒计时组织的时域定态(小周期为主)专项训练,是目前备战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路径。
关键词:目标量值;体系化目标进程管理;小周期定态;体能训练;系统适应;东京奥运会
竞技训练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目标成绩参数训练组织与生物系统自组织客观规律关系的正确把握,竞赛节点运动员表现量值的稳定性取决于目标系统(动作链)实体化过程生物结构能量秩序振荡关系自组织定位的即时状态。“以赛带练”(年度竞赛节奏平台)为我们展示了运动员通过竞赛经验节奏达到稳定控制动作链能量秩序振荡关系的生物过程,从客观上证明练和赛质能关系的统一性。如果我国其他奥运备战项目能像乒乓球、跳水一样践行以奥运实战目标成绩生物实体化为标准的体系化管理与目标定态小周期节奏训练平台,就可以在实践层面规避传统周期训练组织安排的逻辑弊病,从生物效应上确保训练组织过程实战目标结构能量秩序的连续有效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创造佳绩。
1竞赛目标
“标准”(量值)设定的训练学意义与小周期定态训练逻辑目前,我国无论是训练管理单位下达比赛任务还是教练员申报参赛目标,大多是报比赛名次而非具体的成绩指标。客观上,名次是竞赛表现量值比较的结果,不具有对竞赛目标成绩的逻辑约束性,而清晰具体的目标成绩(量值)对训练进程的引导与约束,是运动员实现目标生物网络动态质能关系状态的生物学基础。对高水平教练员而言,训练难点不是具体的专项技术,而是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让运动员在赛时达到预定的状态。东京奥运会竞赛目标实际上是运动员在竞赛节点的强制性成绩量值。不进行竞赛目标成绩标准的论证与设定,训练进程控制就缺乏标准与依据,就无法实现对竞赛目标训练时间策略过程的体系化管理,这是目标量值必须程序化设定的训练逻辑。中国体操队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1]与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失利,实际上就是目标“套”训练时间差异的逻辑实证。所以,加强对训练状态与目标状态差值的管理是进行有效训练的必要措施。多年来,我国多个奥运项目已经形成各自的管理方式与习惯,但相较于“跳水、乒乓球”等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尤其是落后项目大都缺乏有效的体系化竞赛目标训练进程管理。其共同特点是:模糊的东京奥运竞赛目标(物理量值)成绩标准;无目标系统生物定态连续效应定位控制观念;缺乏各类相关人员目标成绩进程关联管理;未建立与个人收益关联的目标进程绩效挂钩制度;训练过程仍是传统周期训练组织路径;等等。中国乒乓球队训练管理经验有:运动员、教练员都有明确的竞赛目标标准(竞赛第一);具有生物有效性的时序目标经验定态;依据竞赛成绩进行关联绩效考核,形成团队立体化目标时序效应动态竞争组织管理;人员工资、绩效与竞赛成绩挂钩,没有达到目标罚款,达到目标奖励,用荣誉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丛林法则,队内竞争排位,优胜劣汰。中国乒乓球队通过以上5点实现目标体系化过程管理,完成对东京奥运备战训练过程的有效监控。这种管理体现出系统训练原理与系统生物效应时序定位逻辑,是“以赛带练”目标系统原理倒计时的最优训练整合办法。所以,建立具有各自项目特征的目标进程训练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2传统周期安排与“目标定态小周期”生物平台的认识迭代
“目标定态小周期”生物效应平台=训练结构量值稳定=动作链时序负熵流稳定=目标状态稳定(优化),符合目标系统实体化构建的经验自组织生物原理。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不管目标定态小周期训练还是大周期的三段式“分期”“急性应激”“有氧大运动量”训练,都事关训练组织是否按照系统质能关系原理、是否遵循人体生物适应自组织规律。选择大周期分期训练就是主动踏入破坏目标状态生物结构的多元能量循环平台陷阱,而目标定态小周期节奏循环等于在训练生物效应上形成用目标能量定态标准约束的系统信息负熵流,达成对训练目标质能过程时域关系的自然控制,从而实现对系统节点状态进程的有效把握。定态小周期训练避免了传统周期分段训练、整合分期、应激-适应训练、超量恢复、能力训练、模型训练、生理参数训练等与目标系统实体化生物机制的矛盾,从生物原理上实现训练认识的科学迭代。理论上,“目标定态小周期”符合系统“赖负熵为生”“遭正熵而病、而亡”的广义熵适用原理。对竞技训练而言,熵就是能量秩序约束的时间生命秩序状态,按照复杂生命系统与环境的自调适平衡原理,专项系统能量标准的持续性训练就是生命状态与系统生物质能关系目标结构动态关系的再平衡。客观上,“目标定态小周期”重复训练就是目标能量生命态秩序流的重复训练,所以,小周期定态效应过程实现的就是负熵流训练控制。它不仅在实践上避免了传统周期训练导致的多元生物效应,而且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训练中分期负荷破坏目标系统状态“质能”(负熵)生物定位连续性的训练生物逻辑问题。依据薛定谔热力学第二定律,负熵水平越高有序化程度越高,其本质含义是训练时序能量秩序水平趋近目标状态的程度,运动实践中就是趋近目标成绩的能量离散质比关系。“目标定态小周期”的时序安排解决了训练过程中目标系统能量容量状态过程的标准定位问题,告诉我们训练结构参数的时间发展必约束于目标系统秩序结构构筑与优化的竞争自组织生物原则,目标的一致性过程(负熵)与目标动力秩序是建立竞赛表现目标标准的基本生物原则。专项功率极限发展的限制性动态关系是自适应动态的,通过绝对力量与体重相对值的增强提高运动成绩。美国的竞技表现优化训练模式opttmmodel如图1所示,其竞技表现优化是递进关系,充分表达了力量与动作链功率最大化发展是绝对力量与专项功率时序极限发展的动态进化关系。中国跳水队和体操队的训练已把小周期定态平台效应的训练组织方式演绎得十分清楚。简单来说,在不图1美国的竞技表现优化训练模式(opttmmodel)[2]同项目7~14天的训练小周期(或阶段)内倒计时安排不低于4~8节的目标标准实战训练课就可以维持目标状态的生物效应,基本解决训练多元组织影响目标能量结构稳定性的问题。实践中可以看到,除跳水、体操、射击、乒乓球等项目外,小周期实战重复训练或以赛带练在自行车、拳击、柔道、赛艇、激流回旋、皮划艇、武术等项目中也日益成为训练主流。可以认为,小周期目标定态平台时域(不低于8~12周)过程生物节奏排列训练程式是目前走出传统周期训练模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在解决训练重点问题(如目标极限稳态等)上,可采用板块强化效应程序化整合训练控制方案。小周期能量总功分段递增训练与代谢极限突破练习相融合,既可以通过连续板块训练解决重点问题,也可解决与倒计时系统训练的时间矛盾问题[3],在保持竞赛状态方面更具操作性,符合专项质能控制实体化的发展逻辑与原理。
3基础体能、专项体能区分的逻辑依据与训练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坚持体能是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确定各项目基础体能达标标准,不达标者不得参加奥运”的备战训练管理政策,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增的体能教练职称序列,反映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能问题的重视与决心。强化体能训练,提高力量,改善专项动作链能量质比关系,是提高竞技表现水平的正确路径,但须改变跟随式的“洋为中用”体能训练现状,从竞技体能训练逻辑上正确定位体能。体能“补缺”训练认识的逻辑问题。目前,我国东京奥运备战队伍的体能训练一般都采用针对动作薄弱环节的补缺训练,表面上“补缺”可以改变薄弱动作环节的动力状态,却不会改变动作链能量总功。动作链总功只有通过改变能量输出的质比关系,才能在动作链的能量生物秩序上实现。所以,“手术刀式”的精准补缺训练表面上合理,实际上对动作链秩序无直接作用,甚至由于局部力量增强改变动作动力平衡而破坏原有动作链能量秩序。这也曾是某些教练员诟病体能训练的原因之一。因此,从理论上必须厘清体能补缺训练对提升竞技表现的局限性,须在补缺训练的同时加强时间限制条件下目标总功的能量秩序整合训练,从而提高竞技表现。区分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的必要性。在竞技训练中,体能训练是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不与专项紧密结合的体能训练不仅挤占了训练时间,还会在时间结构上形成与专项竞赛目标主结构效应竞争的复杂生物效应,直接影响竞赛目标状态实体结构的稳定发展。“同时发展多种能力会降低训练效果,身体不能同时适应多种训练刺激。”这是目前部分教练员诟病体能师而欢迎医生或者at(防护与康复师)、pt(物理体能治疗师)的原因之一。为了保证目标动作链生物网络质能关系动态实体化稳定发展,须厘清基础体能与专项体能,保证体能训练方向与定位的正确性,避免误导体能训练。提升基础体能是发展动力链能量质比,提升专项体能是发展动作链目标能量质比。前者关联人体通用动力链能量协同,后者在于发展与提升专项动作链目标能量表现水平。体能是全身动力链系统能量秩序平衡关系的状态。通用的体能训练可表现为各种运动形式所表达的动力链三维空间(如深蹲、高翻等)定位关系,专项体能则是改善与提升目标动作链能量秩序或动作链总功的能量容量状态。动力链与动作链虽然都内在为生物能量,但各自发展目标涉及的能量结构领域不同,专项体能内含了竞赛目标标准与被目标表现标准整合的系统性质。与动力链相关的运动形式涉及踝、膝、髋、腰、躯干、肩、头颈的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等3个面的拮抗与协同动力线,改变动力链的力量状态即为发展基础体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与肌肉力量质比的“量速关系”原理,改变力量输出的质比是体能能量效率发展的核心促动因素。专项体能与目标动作链能量秩序训练。面对东京奥运会,运动员保证赛时专项动作链目标能量秩序稳定实现是一个严格的倒计时训练,除了意识与中枢控制因素形成的神经生物动作链反馈网络外,专项体能训练至少包含被目标成绩约定的总功、时间限制的动作链能量功率秩序及与之相应的内环境稳态调适水平等3个基本训练因素。其中,除目标总功由于动作链质比关系被约定外,动作链功率秩序水平与稳态调适演化的动力关系极为复杂,在时域基础上的专项力量质比、输出能量容量、能量动员速率与内环境氧恢复动态关系,都对动作链能量秩序分配产生直接影响。由于动作链目标能量实现的约定性及其发生过程的生物复杂性,要求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在训练手段与控制程序安排上进行精细设计。必须注意,训练手段与训练执行程序是2个概念,手段正确不代表训练程序正确,手段只是实现程序性结构的参数基础,训练手段组织的程序性过程(负熵效应过程)才是达到有效训练效果的途径。一种训练手段发生效应,不仅在于训练课次被约束于目标标准,而且在于标准效应必须在时间过程上达到8~12周的最低时域,这样才具有标准效应的初步生物效果。训练过程只有同时满足时域要求与有效参数标准2个因素,才能引起生物系统的有效自组织调适,系统的目的性结构效应才能发生,否则就是无效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核心是时间限制条件下的能量效率容量与功率分配秩序的发展问题。为保证能量训练与倒计时训练紧密连接,做法如下:第一,目标总功时间约束下的实战代谢稳态极限练习。例如,拳击、柔道项目常用的得意技车轮战练习,3组×4min,短间歇递阶,血乳酸须达到25mol/l左右。第二,发展绝对力量速率相对值,提升能量峰值效率,专项动作力量质比趋近于2.5左右,例如慢起手倒立等。第三,稳态环境调适极限训练与动作链能量秩序关系整合训练,如拳击,5组×3min车轮战,18~20min包干。第四,重视力量功率与生物能量持续、体系化发展,限制时间的极速功率表达与恢复时间比例的融合递进,如目标功率训练10s×10组,间歇时间从5min向5s递进。在目标成绩限制的条件下,动作链总功与能量秩序控制为定态。系统总功或动作链时间能量容积效率是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与根本要求,其中,节点目标总功是定值,目标定值通过动作链的功率秩序与代谢环境状态生物极限的正时性互动训练而实现。以上我们厘清了只有加强专项体能训练才能提高运动成绩的道理。依据能量容量的时间限制性原理,采用时间限制条件下的目标质能标准进行专项体能整合、提高动作链力量质比的训练,是提高竞技成绩的通用训练逻辑(图2)。目标小周期训练生物效应是确保有效训练的基本方法。
4训练监控“空白”及科、训“两张皮”
在我国训练监控实践中,虽然多学科团队化运作形式已基本形成,生物学观念及数字化监控技术如稳态分析的各种生物学技术、影像与细胞代谢及组学分析技术、量化训练装备、可穿戴数据技术等也有了很大提升,但传统监控认识的局限性限制了现有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脱离了监控必须围绕提升竞技表现的本质。目前,在备战训练监控实践中存在以下“空白”:训练策划的合理性分析,训练计划程序时程效应动作链状态的连续定位分析,训练手段时域能量标准的关联时程分析,以及目标小周期主结构内容与标准的生物节奏分析,目标动作链质比、脑与中枢疲劳、专项系统适应过程状态等,从国家队科研团队训练监控材料中很难看到对以上问题的监控数据或分析。缺乏训练策略分析评价,生物学指标不与竞赛表现状态的训练学指标关联,缺乏训练结构效应与专项系统适应关联分析指标等,造成严重的科、训“两张皮”现象,导致监控与训练脱节。客观上,竞技表现提升是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与科研人员工作定位的结合点,不仅是系统训练组织的基本逻辑,也是从理论与实践上解决科、训“两张皮”,提高训练效率的途径。使监控落位于目标表现的生物体自组织适应相关分析,转变教练员、科研人员对监控的认识,让监控与训练过程发生直接关系,才能真正从团队层面整合科技资源,做好科技服务,为东京奥运会取得佳绩提供帮助。美国运动生理学家爱德华·福克斯说:“比赛的本质就是能量。”运动竞赛比的是时间节点上的状态,所以,运动员竞技表现状态结构的生物网络空间与能量标准的连续分布结构都基于人体对刺激的生物效应自组织适应原理与能量耗散的生物性质。系统训练监控不仅要求科研人员全程融入训练过程,而且要求其深刻理解竞技训练中目标标准定态的结构性与网络构建及其对脑活动进行调制的自主适应原理,从竞技训练定态标准的能量耗散维度与时间维度、网络空间结构度分布与系统状态网络形成的关系等方面,提高对运动员状态变化节奏的有效控制,为东京奥运会取得更好成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文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625.
[2]clarka,lucettc.nasmessentialsofsportsperform-ancetraining[m].wolterskluwer,2010:10.
[3]lewindond.high-performancetrainingforsports[m].humankinetics,2014:600.6
作者:李捷 单位:广东省体育局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奥运备战训练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1-07-26 15:52:31 阅读:23
推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