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土工程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6 17:33:15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1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3水土流失与泥沙堆积原因分析
3.1降雨侵蚀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而且降雨强度大、历时长,铁甲大干渠及沟系堤坝边坡均在1:1.5-1:2.0之间,坡长均在7.0-11.0m之间。在雨季,堤坝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润,边坡土壤含水量逐渐达到了饱和使坡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水层,顺流而下,若遭遇到强降雨,就会严重冲刷坡面,造成坡面侵蚀。
3.2风浪侵蚀铁甲灌区北依丘陵山脉,南邻黄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速较大,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6m/s,风期较长六级以上大风全年平均60d左右。大风使渠道内水面形成波浪冲刷堤坝边坡,沿坝体坡脚向上侵蚀,特别是渠道凹岸遭受波浪及流速的双重作用,侵蚀较为严重。重力侵蚀灌区浅层土质大部分为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一般深度为1.5m左右。灌溉排水堤坝的坡面由于土质松散以及坝体填筑质量较差,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坝坡土体达到饱和,增加了滑动力矩,土体在自重及雨水冲击等作用下产生滑坡。
4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的防治
4.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具有良好的草灌草植被,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一般截留率10%-30%,另一方面,改良了土壤的抗蚀力,防止雨滴击溅土壤。四川省从1998年9月1日起,连续13年拨款4.8亿元,用于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08万hrn2,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4%提高到23%,使川西基本绿化,这项工程,利在当健,功在千秋,要抓实抓好,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森林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能。将原林业系统职能从以伐树改为植树造林,放下手中的斧、锯,由砍树人变成植树人,管理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划定采樵区,严禁乱砍烧柴。
4.2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泥沙淤积对灌排渠系危害最大的是滑坡和塌岸侵蚀,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削减堤坝断面威胁堤坝安全。因此,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轻者采用土工织物袋装土固脚,上部土层重新回填夯实,回填土要控制含水量。滑坡部位要切成阶梯状,使新老土有效结合。重者采取干砌石固脚、护坡、固脚深0.8-1.0m,护坡厚0.3-0.5m,采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施工简便易行,减少了砂子碎石的运输堆放等工序,省工又省力,施工进度快,灌区近几年利用此法处理堤坝滑坡五十余处,效果很好。
4.3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是防洪的又一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易涝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注意旱生和水生作物的比例,使之减轻在洪灾发生过程中的最小损失,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低洼易涝区,可种植菱藕或养鱼,挖出的土可填高周围农田,再种庄稼。可选用易涝品种调整作物播栽时间,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膜料防渗施工;探寻研究
在日常农田灌溉中,主要使用的灌溉方式是渠道输水,传统的输水渠道为了使工程施工更加快捷所以一般使用土渠作为输水的主要渠道。虽然就地取材帮助农田在基础设施上节省了一定的资金,但同时也因为土渠的对水的渗透性较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土的完整性,造成水土流失情况发生,在经过不断的科学研究,目前采用膜料进行水渠的覆盖,有效的防止更多的农田使用水发生渗透现象。
1农田水利防渗复合材料的使用优点
在农田水利防渗工程建设中,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混凝土或者砌石等材料,那么最终的防渗效果和进程后的使用时长都无法达到最佳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防渗复合材料出现,并因为其具有轻便、耐用等被快速广泛的运用于农田水利工程中,新型防渗复合材料主要由沥青玻璃布油毡、上层镀有柔性膜料的塑膜组成,对农田灌溉过程中的渠道有着很强防渗作用,想要效果加倍,还可以在膜料的防渗层上方添加例如混凝土的刚性材料作为保护,从而延长膜料防渗层的使用寿命,两种材料相互结合,扬长避短。而这样使用复合型材料的优点还有许多主要有:
1.1成本低。在单一使用混凝土材料进行防渗施工时,建设的厚度要保持在10—14cm之内,但如果使用新型膜料进行渗透防护后在使用混凝土进行保护后,整体厚度可以下降一倍以上,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膜料总体使用使用量和成本。并且复合型材料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可以抵御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侵蚀,保证长时间的使用,而不需要定期进行维修和养护,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日常管理费用。
1.2施工便利。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田内的灌溉渠道都需要进行防渗处理,而这些旧渠普遍都还在使用中,一旦开工就会与农田的灌溉相冲突,及影响了灌溉的效果也影响了施工的速度,而用新型膜料,可以在渠道外进行混凝土模板的定制,之后只需在渠道停止供水期间进行铺设即可,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工程施工。
2复合材料膜的铺设前期准备工作
2.1挖开地基并对其进行清理。首先铺设之前需要将要想进行改造和铺设的地基进行挖开,将内部的树根草根、碎石等杂物进行清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理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并且全面,如果出现杂物为被清除的现象非常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体防渗层的稳定性。清除后将土工膜进行铺设,严格注意不能出现不平整,裂纹的出现,并对需要防渗的范围内喷灭草计,防止杂草二次生长影响防渗效果。
2.2复合材料膜接触面。复合材料膜接触面与保护层之间的防护层,用粒径小的砂土或粘土层铺设厚度≥30cm。填方先填到铺膜高度,上部与保护层填筑,沿一定方向铺设,铺设平顺,松紧适度,填土应分别夯实,其密度应符合沟填方标准。清除的淤积物和其他杂物,另行堆放。渠槽土基要夯实、整平、顺直。遇到岩石或砂砾石基槽,用适宜材料整平,铺设防护层。预留10cm左右的边,焊接用专用热焊机焊接,土工布用缝包机缝合。
2.3质量控制和检查验收。开挖地基按设计标准,基槽的高程和断面尺寸严格按制,以符合保护层的厚度,开挖地基防止超挖。开挖后,检查验收符合各项要求,才能开始铺设膜料。
3膜料防渗施工方法
3.1膜料加工与铺设方法
3.1.1膜料加工。膜料加工主要是剪裁、接缝等工作。成卷膜料应因材施剪、因材施接,结合基槽断面尺寸大小,以及每段长度剪裁。纵向铺膜按基槽断面尺寸,计所需膜料的幅数。横向铺膜的长度为一幅铺设基槽断面。膜料具有伸缩性,基槽实际轮廓长度长约50%剪裁的长度,同时应满足大块膜料搬运和铺设的方便。
3.1.2铺设方法。搭接法用于小型的膜料防渗渠道,或大中膜料施工的现场的连接,以20cm搭接宽度。膜层应平顺,层间要洁净,上游膜料一幅压下游一幅,缝口吻合紧密。铺设方法重点介绍焊接法,首先铺一层稍宽于顶部的平整的报纸或水泥袋纸在横架顶部,沿接缝口拉顺、拉齐、铺平、擦试干净下层膜料齐模架。铺上层接缝膜料,再铺一层纸,用预热至规定温度的调温电熨斗,以30cm/min的速度沿膜架顶均匀加压行进。焊缝现场检测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焊缝现场检查一般情况多为目测,看两条焊缝是否平整、清晰、无皱、透明、无挟渣、气泡漏点、熔点或焊缝泡边等。或者将焊缝之间用焊枪焊死,用带有压力表的气筒,夹住气针,穿进焊缝之间的一个孔,检测的每段间距为:1.5m≤间距≤3.0m范围为宜,复合材料测试规程要求压力的控制在0.5mpa≤控制≤2mpa,时间范围30s左右。焊缝里面的气不会泄漏,就视为连接合格。或者用显微镜检测,放在可疑处,发现有漏点、虚点、就用焊枪或胶粘剂处理。可用手提封包机对复合材料上的无纺土工织物的缝合,松紧适度,使膜与织物联合受力。要求工作人员应穿软底、平底鞋,铺好后及时覆土以免破坏铺设平整。
3.2填筑保护层的方法
3.2.1浸水泡实法。砂土、湿陷性黄土等不易压实的土类作为保护层,填筑过程把填土稍加拍实,留10%-15%填筑断面尺寸的沉陷量。放小水逐渐使水位升高,反复浸水沉稳定后,缓慢泄水。在填筑保护层裂缝,拉实,整修成设计断面。
3.2.2压实法。保护层填土时,首先把土中含有的杂物拣出,使用湿润松软的土料填第一层土,由水流方向由上向下填土,填土注意排气。保护层根据需要的厚度,一次回填或多次回填。采用人工夯实,铺土20cm为宜,采用覆带式拖拉机碾压,铺土30cm为宜,切勿使用羊角碾压实。靠近膜料处,应小心夯实,采用木夯、小铁柞等轻型夯具。按设计要求控制夯实干密度,层与层需洒水、扒松,使层与层之间结合处更夯实。按斜面衔接接茬处,回填段交错行夯,形成牢固的整体。边坡宽需出20cm-25cm,便于削坡。严格控制保护层高程和厚度。
3.2.3粘贴法。以砂砾料和刚性材料作为保护层时,必须在铺好膜料后,先铺膜面防护层,以保护膜料的作用。然后再铺砂砾料保护层,铺设符合级配要求,振压密实或逐层插捍。关键是防护层的铺设,注意防止刚性材料撞破膜料,发现有孔洞或被穿破,要立即采取粘贴法修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的灌溉是保证农业实现最终产量的重要工作,随着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灌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输水渠道的防渗方面。传统的土渠已经无法满足农田的发展,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我国在逐步使用新型膜料进行防渗施工,而这中防渗施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灌溉用水量,还可以节省农田水利的财政支出,非常值得进行农业生产中进行运用和推广。
作者:杨明娟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农垦设计院
参考文献: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3
1.1产业兴旺。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全产业链开发不够;乡土特色产业挖掘不足,乡村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重产量、轻质量,重产值、轻生态的现象仍然存在。乡村产业兴旺,要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以及服务“三农”的乡村服务业和服务城镇居民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注重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尽可能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1.2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些年农村人居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6年底,全国还有近1/3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户比例不到一半,80%的村庄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短板。生态宜居,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为抓手,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3乡风文明。乡风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村民对待生产、生活、家庭、社会和自然的态度。当前,部分乡村陈规陋习仍然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拦路虎。移风易俗要树立价值引领,突出文化熏陶,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推进农村文体事业发展,提升农民素质,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社会风气。1.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农村基层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各种诉求和纠纷不断增多。原有的治理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治理有效,要以公平正义的法制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差异化自治为核心,注重激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力,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协调配合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1.5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农民收入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增长幅度,农民生活水平已有很大改观。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逐年加大,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比2012年增加了8895元。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创业的积极性,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1.6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根据党的十八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中国在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打破,城乡之间要素市场仍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1.7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在观念上、认识上、工作部署上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主要体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工作部署、规划引领、投入保障、督导考核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上来。1.8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当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工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差距更大,全国还有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硬化。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腿和短板,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小康,实现与工业和城镇协同发展,同步迈入现代化。1.9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是中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国小农”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到2050年中国仍将有1亿左右的小农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促使两者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构建“农户 合作社”“农户 公司”等新模式,更好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1.10责权一致的管理新格局。责权一致是履行职责、提高效能、考核问责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管理职能分散,不同程度存在“九龙治水”现象。2018年在原农业部基础上,新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分散在国家发改委、财政、国土、水利等诸多部门的农业投资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整治项目、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职责整合到农业农村部,中央农办设在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工作统筹,形成了“三农”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2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农业工程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工程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1农业机械化工程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高效、精准、节能型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不断突破,169kw以上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实现量产,高端农机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逐步打破,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9.88亿kw,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500多家。2004~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从6台增加到13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2.2农业水土工程促进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国水土资源不足并且分布不均,农业生产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条件趋紧的状况,针对上述问题,农业水土工程长期以来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农业绿色高效节水、农业旱涝灾害预防消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为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土利用效率、改善水土环境、确保粮食安全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中国耕地面积1350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78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节水灌溉面积3432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农业用水量3766亿m3,比2012年减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4万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可以说,在中国耕地资源、水资源等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农业水土工程科技创新为实现农产品旱涝保收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装备基础。2.3土地利用工程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中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不足。2016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973m2(1.4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0%。且中、低等级的耕地占比达67%以上,50%的耕地无有效灌溉条件。近年来,土地利用工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复垦、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攻关研究,在耕地质量变化快速评价、耕地保护监控预警技术、区域基本农田保护技术、砒砂土与沙复配成土造田技术、井工煤矿边开采边复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以来,全国整理农用地3533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2687万hm2,补充耕地185万hm2,其中,补充耕地70%来源于土地整理复垦,保证了全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单产平均提高10%~20%。2.4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在农户储粮、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与加工干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农产品减损保质、节本增效和附加值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中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5农村能源工程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十二五”以来,农村能源工程以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生产和生活节能为主攻方向,在生物质发电与热电联产技术、生物质燃气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和太阳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生物质炉具研发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根据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户用沼气4057万户,年总产气量97.6亿m3;规模化沼气工程11万处,年产气量26.1亿m3;省柴节煤灶10676万台,节能炉2769万台;70020万t秸秆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得到有效利用。2017年全国生物质发电量约798万kw•h,比2015年增长了60%。农村能源工程的不断发展,为大幅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有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2.6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畜禽粪污沼气工程和堆肥发酵技术模式研究,“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养殖等种养循环模式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据行业统计,2016~2018年,全国建成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00余个,项目区内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可达到30%以上;有力推动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守住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支撑。2.7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近年来,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快速发展,形成了日光温室主动蓄热放热系统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工艺、植物工厂化生产技术与配套控制装备、畜禽新型健康养殖技术与工艺、池塘陆基和浅海设施养殖以及网箱工程技术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为中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根据行业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设施园艺面积370万hm2,占世界设施园艺面积的80%;连栋温室面积99.9万hm2;作为装备水平最高的玻璃温室,全国有9000hm2,位居世界第二。全国设施蔬菜播种面积400万hm2,占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7%;设施蔬菜产量近3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38%,产值98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7.9%。与露地生产相比较,设施农业通过稳定的环境调控,实现了周年生产,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以设施园艺为例,单位面积的年平均产值比露地生产高3~5倍,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2.8农业农村信息化工程促进智能农业发展。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十二五”以来,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时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农业图像识别技术、农作物遥感监测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科研体系初步形成,研发推出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产品。智能农牧场、智能渔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化农产品加工车间相继建立,智能农业蓬勃发展。2.9农业农村规划设计科学谋划“三农”发展长期以来,为科学确定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目标,明确发展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的重点举措,扎实推动“三农”事业全面发展,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包括全国和区域的五年发展规划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工程等一批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既是“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又是有力的工作抓手,为有效统筹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统领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3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的主要任务,其中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3.1产业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1.1迫切需要提升农业水土工程技术水平,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障粮食生产能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实现藏粮于地。2016年中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49.7%。中低产田占比仍然较高,高标准农田只占耕地总面积23.8%。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农业稳定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限制因素。《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确保到2022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7×108hm2(10亿亩)。这给农业工程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发适宜不同地区的水土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农田耕地质量提升及改土培肥等工程技术、模式和装备。3.1.2迫切需要提高农产品加工贮藏工程技术水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当前,中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比美国低2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比美国低1.8个点。迫切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全产业链技术研发,着重在农产品减损、商品化处理、副产物综合利用、保鲜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等重点环节上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3.1.3迫切需要提高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设施农业等农业工程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农业生产效率依然不高。据相关测算,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德国的1/5、日本的1/9、韩国的1/5;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水平和设施农业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这亟需在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设施智能生产、农业遥感与监测技术、精准农业和智能装备、农业大数据等农业工程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以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3.2生态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3.2.1迫切需要提高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化肥施用量全球第一,但平均化肥利用率仅为35%,明显低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农药平均单位面积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畜禽粪污约38亿t,40%以上未有效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物质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22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物质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适用装备,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装备支撑。3.2.2迫切需要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技术水平,促进生态宜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好的硬仗。2018年,中国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粪污治理、村容村貌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在继续做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农村改厕、清洁生产、村庄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力度,提升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集成创新的能力和水平。3.2.3迫切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水平,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水生生态修复,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国土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大行动,加强矿区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自然岸线修复,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工程等。这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修复治理项目涉及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土地利用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诸多领域,亟需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提出适合不同地区切实可行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和技术实施路径。3.3人才振兴对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课题。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给农业工程提出了十分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这些都是亟需破解的难点课题,需要大批农业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集中攻关,才能得到解决。当前,农业工程人才明显不足,全国高校中仅有70余所设置了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8所高校具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亟需加强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4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需要广大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新形势,围绕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课题,重点做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4.1树立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和集成作用。乡村振兴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农业工程涉及生物、工程、机械、信息、经济等诸多要素,是高度融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时序性和动态平衡性等特征。在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创新思维模式,树立系统思维,坚持科学统筹,提高战略谋划能力,围绕行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综合集成农业工程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提供整体、全面、有效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4.2聚焦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质量兴农之路。在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上,也要树立高质量发展导向,由注重增产向提质增效、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推出一批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工程技术和装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绿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3强化循环发展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当前,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不相协调,成为乡村振兴推进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亟需在农业工程技术创新、规划编制、项目策划和工程设计中,全面统筹农业农村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村庄空间布局,研究提出种养循环化、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模式生态化的产业发展路径和工程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推动建立项目微循环、村庄小循环、乡镇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农业循环体系,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村镇居住相适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农业农村发展格局。4.4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数字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要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和智慧农业发展。2017年technavio咨询公司报告提出,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农业应用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3%。针对数字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要抓紧建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服务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突破数字农业应用的理论、方法和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一批农业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作业和智能服务等重大数字农业技术产品,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4.5突出融合发展,做好乡村振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农业工程科研机构要发挥专业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强的优势,统筹编制好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规划中,要突出融合发展。一是注重城乡融合,坚持城乡空间布局相统一、产业发展相促进、公共服务相一致、基础设施相匹配。二是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坚持全链条发展和龙头带动,构建利益链接机制,推进品牌强农。三是注重功能融合,坚持绿色生产与生态保障相促进、农业文化旅游相结合。四是注重产村融合,坚持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盘活农村资产,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五是注重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坚持推进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全程可追溯和数字乡村建设。六是注重要素融合,坚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吸引人才下乡返乡。七是注重协作融合,建立规划编制的部门协作机制,充分调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积极性。4.6加强学科建设,开设急需专业培养急需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农业农村规划、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数字农业、农业遥感、设施种养工程、农村能源工程等相关领域专业人才。但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没有开设上述学科和专业,有条件的院校应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行业发展需要,开设相应学科和专业,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业工程人才培养。
5结论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4
关键词: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两个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应运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岩土工程学。它既是一门应用性的工程学,又是一门社会学。它把技术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新型学科。
1.环境岩土工程定义
环境岩土工程(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一词,源自1986年4月美国宾州里海大学土木系美籍华人方晓阳教授主持召开的第一届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其著名的“introductoryremarksonenvironmentalgeotechnology”论文中,将环境岩土工程定位为“跨学科的边缘科学,覆盖了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地质微生物圈等多种环境下土和岩石及其相互作用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在不同环境周期(循环)作用下水土系统的工程性质。
2.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及分类
环境岩土工程是研究应用岩土工程的概念进行环境保护的一门学科。这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涉及面很广,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农业、化学、医学、工程学等等。
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环境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来抵御由于天灾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抗沙漠化、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等。这些问题通常泛指为大环境问题。
(2)环境卫生工程。主要指用岩土工程的方法抵御由于各种化学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城市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污泥的处理等。
(3)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打桩时,由于挤土、振动、噪声等对周围居住环境的影响;深基坑开挖时,降水和边坡位移等。
3.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
3.1基本观点
(1)岩土实践的范围是地球表层,而地球对于宇宙来讲是一个子系统,它的变化受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它们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与人口相比越来越小,所以我们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能盲目地掠夺式地利用,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3)人类无计划的活动会毁灭人类自身;
(4)自然界在不断地变化,有一些直接危害人类,反过来人类要避开危害,就必须采取措施;
(5)虽然岩土工程曾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它是由于人类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
所以从理论上讲,所有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它依赖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岩土工程技术的进步和法制建设的健全。
3.2研究方法
环境岩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许多学科领域,所以在研究中应从学科间的交叉处着眼,以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应用岩土工程的观点去改善环境,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存需求。
4.环境岩土工程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环境岩土工程相关的学科有: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地质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学。
工程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地质学,指导它的理论主要是自然历史观1它的基本理论是认为地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决定地质体的工程特性,相应地在研究方法上就是从地质体局部特性的研究,探索地质体在生成时的地质环境以及形成地质体的地质作用和演化过程,从而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地质体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发育规律,并进一步探讨和预测它在工程建筑物作用下的表现和工程行为。
工程地质学的服务对象完全是人为设计,人为施工的建物。这一应用性决定了工程地质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等特性。所谓边缘性指它处在地质学科的外层,位于和工程学科接壤的部位。所谓交叉性表明在它的学科发展中不断吸收工程学科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并和地质学结合起来。所谓综合性是指工程地质学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它是借助于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的成就来综合地工作的.
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学在研究对象和目标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是密切相邻的学科。但是岩土力学属于力学学科的边缘,而岩土工程属于工程学科的边缘1虽然对岩土的地质认识是建立岩土力学模型和本构关系的重要基础,但岩土力学更偏于模型及建模后的力学研究。岩土工程是将岩土作为工程结构物的一部分工程学科。不过岩土力学和岩土工程与其他的力学或工程学科相比,需要更多地质学科的支持,或者说更需要与地质学科的结合。
5.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公害事件的显现,人们不断探索,反思,并已取得了基本的共识。目前国外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垃圾土、污染土的性质、理论与控制等方面,而国内则在此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就目前涉及的问题来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这类问题的动因主要是由自然灾变引起的。例如地震灾害、土壤退化、洪水灾害、温室效应等。这些问题通常称为大环境问题。第二类是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工程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共同作用问题。它的动因主要是人类自身。例如城市垃圾、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液、废渣等有毒有害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工程建设活动如打桩、强夯、基坑开挖、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等。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统称为小环境问题。
6.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展望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步向内陆扩展,高层建筑、地铁、道路交通、隧道等等的建设以及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向环境岩土工程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地震、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温室效应的加剧,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大环境问题,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岩土工程工作者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工程建设时期,有许多工程问题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面临严峻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在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上,未来几年应重点研究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其中,西部问题,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区域稳定性与地下工程。东部问题,包括大城市地面变形不稳定性、悬河化水资源、水环境等。在一些应用方面还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下:卫生填埋场的设计问题;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区域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评估;城市施工影响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手段在环境的治理中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缪林昌刘松玉环境岩土工程学概论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方江华等对环境岩土工程几个问题的探讨岩土力学2005年第4期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5
工作任务:
(一)水利建设。对于我市来讲,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也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命脉,水利建设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汲取这次旱灾的教训,综合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着力构建“四大水安全体系”,即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协调发展的产业安全体系。最关键的是要力争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十一五”期要加速建设和完善以骨干工程为支撑的调水补水网络,尤其要加快小井沟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步伐,确保在“十一五”中期开工建设。要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大型灌区建设的前期工作。要完成全市374座水库的标准化整治,狠抓已成灌区配套建设,治理旱山村100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公里,新建50万亩的农田灌溉渠系,50万米保水蓄水塘坎,确保农田保灌面积达到70%以上。要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抓好城乡特别是农村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建设和保护,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今冬明春要紧紧抓住当前农建的黄金时节,抓好以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旱山村治理、渠系配套、水毁工程、病险水库整治、日元贷款生态建设等项目为载体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新、改建蓄水池2327口,新、改建山平塘644口,新改建排灌渠316.95公里,整治石河堰18处,新改建提灌站24座,建设保水蓄水塘坎12.86万米,整治病险水库7座的任务。要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完成打井5.04万口,新、改建10处集中供水工程和一批分散供水工程,完成59座饮水功能水库的标准化整治,有效解决2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要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动群众实施以“四水”(水池、水窖、水塘、水井)为代表的集雨节灌工程,严格实行节水管理措施,发展节水灌面2万亩。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环境监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今年我市工程蓄水仅为汛末蓄水计划的73%,大田蓄水为去年同期的60%,难以满足明年春灌需求。要高度重视蓄水、保水、提水,加强宣传,利用每次降雨过程,采取堵溪截流、拦河扎堰、引水入库等措施进行蓄水,严禁弃水发电和放水捕鱼,并适当增加冬季囤水田面积。
(二)道路建设。农村道路是“十一五”交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省上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十一五”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村级道路3780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其中60%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基本形成农村公路运输网络,基本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我市要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今年村道建设任务已经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8号文件印发,就是要新、改建村道1101.913公里,其中硬化404.315公里。建设任务不减,规划不变,必须确保完成。
(三)农田建设。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解决我市农业面临的地缺土劣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大力提高田土质量,以金土地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抓好农田建设,使我市在“十一五”末,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到70%以上。为此,在“十一五”期,将实施金土地工程40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以上;大力组织实施以中低产田造为中心的耕地整治和以秸秆还田、平衡施肥为主的“沃土工程”,完成中低产田造40万亩,其中今年10万亩,推广配方施肥90万亩,每年18万亩,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今年实施12个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1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要抢抓农时季节,大力组织人力投入,确保8个地方投资项目在11月20日以前全面完成,沿滩区和大安区的2个省投资项目在12月10日前全面完成,完成整理规模7.76万亩,新增耕地1.28万亩,要确保其余的两个项目在年内动工。要坚持“调改结合”,调整水旱结构,按照“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对不具备灌溉条件的水田及时改走旱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公务员之家
(四)农能建设。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外延在逐步拓展,除了上述三项建设任务外,还要统筹抓好其它各项建设工作。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并以此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确保“十一五”期新建沼气池10万口,其中今冬明春完成1.5万口,2007年完成2万口。要加强农机抗旱服务队和机电提灌设备建设,“十一五”新增提水控灌设备3050台、21900千瓦,维修机电提灌设备1.5万台、15万千瓦,今冬明春要抓紧开展机电提灌设施建设、维修,新增提水控灌设备610台、4380千瓦,维修机电提灌设备3000台、3万千瓦。要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扶贫新村为载体,搞好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大力推进以“六个联”为主要内容的重点村建设,2007年建设“六个一”户办工程2.5万户,“六个联”重点村40个。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6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护坡;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水环境的政治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转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因此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不仅要使堤岸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保护、建筑艺术等多种内容。生态防护保护技术的建设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逐渐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防洪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对因为工程建设而遭受生态破坏的边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生长能力的功能系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来实现边坡的抗冲刷、抗滑动、边坡加固以及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生态护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河道护坡满足防洪抗冲的标准要求,要点是构建能透水、透气、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平台。第二,河道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即要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盐滩地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
生态护坡的一个关键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动植物组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营造一个健康的林草符合系统,有利于边坡生态正向演替,既能通过先锋植物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护坡功能,还能使得绿化边坡长期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们模拟自然所要达到的较高目标。
二、生态护坡形式
生态护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恢复河流天然属性,应该尽量的选择天然组合材料。天然材料产生于自然、耐久性好,与河流不相排斥,即使发生化学反应也是很漫长的过程,而人工合成材料却难以做到这一点,天然材料的另一特性就是容易在河道中形成新的自然平横,较快恢复河道天然景观。
目前生态护坡的形式主要有:植被护坡、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和水泥生态植基护坡。
1.植被护坡
发达的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效果,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能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求。但是这种类型的护坡形式也存在着问题,比如,护坡容易被冲刷形成深沟,相对来说护坡的效果不明显,植被易于加大降水入渗,优化地下水的补给环境及促进边坡深层水岩化学作用,危及边坡稳定:其有限的蒸腾作用并不能遏制暴雨或连续降雨期间斜坡地下水位短时间内的大幅抬升,不能显著改善边坡的稳定状况以防护深层滑坡:同时由于在植被恢复的初期,草本对边坡的适应性,往往优于乔灌木,因而采用单一或者混合草种的情况多于采用乔灌木。其结果往往是前期效果不错,但植被系统相当脆弱,容易遭受破坏:再者栽植草本植物时,过多地引进国外草种,对于乡土草种的选择利用与开发注意不够,可能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如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损失等。
2.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
这种护坡方式主要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门新技术。三维土工网是一种类似于丝瓜瓤状的植草土工网,以加入炭黑的尼龙丝加工制成,丝与丝的交叉点熔合粘接,相互缠绕,之地蓬松,孔隙率在90%以上,在其空隙中可填加土料和草种。植草穿过网垫生长后,其根系深入土中,植物、网垫、根系与土合为一体,形成牢固密贴于坡面的表皮,可有效地防止坡面被暴雨径流或水流冲刷破坏。
3.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这种类型的生态护坡形式采用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缓解肥料和表层土组成,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骨架,具有较高的透气性,同时保持了被保护土与空气间的湿、热的对流。该种护坡类型能较好地抗冲刷能力,在最表面的覆草具有缓冲的性能,这种护坡受水位剧降的影响比较小,在季节性的寒冷地区,有利于排除和降低保护土内含水量,减少冻害破坏。
4.水泥生态植基护坡
采用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多孔性材料。固土物质包括适合于植被生长的土壤、肥料、有机质和由低碱性的水泥、河沙组成的胶结材料等。在植基土体物质之间,由稻草秸秆等多孔材料组成间隙,以方便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三、防洪护坡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注重技术的创新
防洪工程中的提防、河道保护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通过技术创新来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和节约的工程护坡形式,是水利工程设计和防洪建设的一大课题。人们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对生态护坡的要求越来越高。将生态护坡功能与安全功能同等考虑,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的工程护坡形式。边坡的绿化是施工技术要求很高的生态恢复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实施的效果。比如生态立体护坡类型的出现时以根系生长深、能抗水流冲刷、耐粗放管理、节水、兼顾美观等作为草种条件,选择结缕草、野牛草、黑麦草等十几种以及1、2种野花做点缀,构成一个立体的生态防护系统。
2.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互协调
植被种类应协调好绿化短期效果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合理配置草灌品种,杜绝护坡“半年绿,一年黄,两年枯”草本植被易退化的现象,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保护为主,构建桥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
3.注意材料的选择
河道堤防护坡工程建设耗费大量的块石、混凝土预制块或其他材料,其成本占工程总费用的比例大。因此,一定要重视护坡原材料、半成品生产的技术创新,加快开采、加工、运输各环节配套升级,制定既开放竞争、又保证规模生产的产业政策,将护坡工程技术发展的切入点定在半成品生产创新上。比如,根据坝坡的特点和管理方式,保障坡面植物的速效性、长效性和适应性,使之能互相补充,并形成良好植被,所选择的草籽品种必须具备如下特性:是暖季性草,且为多年生,冬夏季皆能生长;生根性,能有效地固土、护坡,并从较深地层中吸取水分和养分;适应力强,管理粗放,无需养护,与杂草竞争力强,无病虫害。
四、良好的生态护坡经济研究
研究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对发展生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有一个明显的防洪工程生态护坡措施,然后有工程和无工程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防洪工程生态护坡的作用和影响。任何一个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从实施到建成,都有一个过程,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段。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对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分析、产业布局、农业灌溉和水产养殖、水电开发、旅游经济、环境安全等六个方面来促进经济发展。
1.直接效益
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采用生态护坡后的防护过程投资节约值,加上植物本身创造的经济效益。目前防护工程的生态护坡工程成本比较难控制,工程质量和效果与工程造价并不成正比,并不是造价越高工程效果就越明显,一定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施工。应该优先适用植被防护铺以适当的工程保护得到防护的效果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的统一。比如植被生态护坡形式,应对冲刷深度给予足够重视,因为坡脚的毁坏是河岸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当采用混凝土的方式加深坡脚的深度,才能延长河岸植被工程的寿命,达到经济节约效果。
生态护坡的建设标准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匹配度,通常认为,生态护坡的形式越好,但是好的生态护坡标准需要投入众多的财力、物力,在没有能力使江河堤防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的时候,分析生态护坡在沿江经济系统和谐度,有利于进行轻重、主次分明的防洪生态护坡的保护,之要保证整理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就是最好的方式。
2.间接效益
生态护坡的建设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可以减少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制氧、减少尘土、调节气候、改善水质等。防洪工程的生态护坡与传统河道护坡的工程设计相比,生态护坡过程首先围绕着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景观设计为主,通过河道水位、流量、水质调查,当地土壤、气候、气温调查,当地河道水生物、陆生动植物、生物链等生态系统调查,确定当地可行的生态模式。选择合适的植物,达到恢复生态环境、治水、净水、美化环境加固堤岸的目的。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7
1.1工程管理范围
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工程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工程管理范围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涵管及渠系配套建筑物。管理范围为:①输水涵、渠道管理范围,灌溉渠两侧2~3m;②坝塘管理范围,大坝轮廓线向外不少于50m;③溢洪道,由工程外侧轮廓线向外100m;④其他建筑物,从工程外轮廓线向外不少于20m;⑤坝塘保护范围,由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1]。坝塘管理范围的土地应与工程占地和库区征地一并征用,埋设管理界桩并办理确权发证手续,等工程竣工时移交管理站。
1.2工程保护范围
工程保护范围为工程管理范围边界线外延,主要建筑物不少于200m,一般不少于50m;坝塘保护范围为坝址以上,库区两岸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的陆地。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确定后,应绘制界图,定权发证,制定管理办法,工程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不得征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界内禁止毁林毁草、开荒、爆破采石、建筑等活动,并且在工程附近要搞好工程绿化。
2施工管理要点
坝塘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及输水涵管等。管理单位对工程各项枢纽设施及其附属设备等都应进行经常养护,随时维修,以保持工程完整,设备完好。
2.1工程巡查
坝塘管理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设施及非工程设施,包括大坝、输水涵管、溢洪道、库区及管理设施等;及时通报并制止坝塘违章、损坏水利工程设施等违反水法规行为。2.1.1大坝。检查有无滑坡、塌陷、坍坑、表面冲蚀及裂缝;背水坡、坝基、坝肩、护坝区有无散浸、漏水、错动;反滤排水设施的渗水有无异常;护坡有无缺损、松动、塌陷,草皮护坡植被是否完好;坝顶路面是否异常变形,防浪墙是否完好;表面排水系统是否通畅,有无损坏、淤积;坝身各部分是否有白蚁危害、杂草生长,是否有弃土、垃圾及杂物积存。2.1.2输水涵管。检查回填土区域内坝顶、坝坡、进出水口、边墙和底板等有无裂缝、渗水和损坏;工作桥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断裂。输水期间洞内有无异常,停水期间检查出口是否流水,出水口有无冲刷;启闭机及闸门是否启闭灵活、损坏,配电等辅助设施是否工作正常[2]。2.1.3溢洪道。检查溢洪道的底板、边墙、泄槽、消力池结构有无磨损、裂缝和损坏,溢洪道有无淤堵现象。2.1.4库区。有无打井、爆破、取土、采砂和埋设管道等危害水库安全和损坏工程的活动;管理范围有无兴建房屋、埋坟、堆放杂物,晾晒粮物、毁坏林木等违章行为;库区有无排放有毒或污染物等影响水质的现象;有无非法取水的行为。2.1.5管理设施。检查坝塘的观测、通讯、上坝防汛道路、安全防护设备及附属设备是否损坏、障碍,管理房及启闭机房是否完好。巡查要求如下,一是及时发现不正常迹象,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二是巡查分日常巡查、年度巡查和特别巡查三类。日常巡查,坝塘管理人员在初蓄水期或水位上升期间每天或每2d一次;在正常运行期间,汛期每天一次,非汛期宜7d一次,汛期高水位时应视情况增加次数。年度巡查,管理单位每年汛前、汛后、用水期前后,组织对水库工程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一般每年不少于3次。特别巡查,是指当坝塘遇到严重影响安全运行的情况时(如大暴雨、大洪水、有感地震,以及库水位骤降或持续高水位等),坝塘管理单位应立即组织巡查,必要时组织专人对可能出现险情的部位进行连续监视。三是对巡查中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应及时进行养护处理;对巡查中发现的较大问题或险情,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并提出处理意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水位、雨量汛期按防汛报汛要求执行,要有完整的日常记录。每次的巡查记录应认真填写,针对巡查结果进行分析,准确记录,并将记录本(表)、图件等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2.2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原则,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5个分区,即枢纽区、料场区、弃渣场区、临时堆土场及施工营地区。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防治。2.2.1枢纽工程区。枢纽工程区由大坝、输水涵管、溢洪道组成。主体工程在施工结束后全部为建筑物占地,因此本方案不在考虑新增水土保持措施。2.2.2施工道路区。施工道路占地,待施工结束后对路面进行全面土地整治,将其恢复为原旱地功能。2.2.3土料场区。土料场区占地,开采前在料场上缘开挖临时排水沟,排水沟为梯形断面;对剥离表土进行临时堆放,采用编织袋装土临时拦挡;待料场开采结束后对料场进行全面土地整治,旱地将其恢复为原功能,林地整地后对开挖平台覆土并栽植树营造水保林。2.2.4施工营地区。施工营地区现状为耕地,包括施工生产生活区。根据原土地利用情况采取植物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新生地表,从而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待工程完成,整地后对开挖平台覆土并栽植树造水保林。2.2.5弃渣场区。本工程共布设1个弃渣场,可满足建设期间施工产生的全部弃渣的堆放要求。根据地形和实际情况,设置挡渣墙进行挡护;待工程结束后,渣面覆土并栽植树营造水保林。
2.3环境保护措施
2.3.1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工程实施对植被造成破坏,使影响区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主要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其措施设计详见水土保持方案设计。2.3.2对“三废”及噪声的防护措施。生产废水采用凝聚沉淀池方式处理后外排,有害生活废水送入化粪池处理。大气污染废气采用喷水、洒水等湿式作业的施工方法和完善通风设施,给施工人员配备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进行防治,个人防护措施按施工期人数人均30元/a计。固体废弃物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仅限于施工区,主要对施工人员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措施按施工期平均人数人均50元/a计。施工生活用水应定期进行化验、消毒。本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费按一至四部分建安工程费的0.5%计列,环境保护工程投资见概算。
3结语
纳板河坝塘这座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主、兼有防洪任务的小坝塘建设工程,在水库建成后,通过水库水量调节,可改善灌区灌溉条件,改善下游用水水质,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用水质量。工程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对工程区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由此要做好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作者:何彩玲 单位:景洪市勐养镇水务站
参考文献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8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总面积275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072km。历史上,这里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林丰草茂,百鸟啁啾,流水潺潺,人们逐水而居的好地方。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曾经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的自然景象遭到了严重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贫瘠、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存环境已不复存在。为了加快区内生态建设,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下,原州区自2003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农发一期“马什好”项目、农发二期开城项目2个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农发“马什好”项目区3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8.4kmz,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486.67hm,造林2133.33hm(乔木林780hm。,灌木林1033.33hm,经济林320hm),人工种草933.33hm,封禁治理2860hm,保土耕作4426.67hm,修建治沟骨干工程4座,谷坊、土圆井等小型水保工程297座(眼),修建乡村道路83km;农发开城项目区3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87km,其中兴修水平梯田1553.33hm,营造乔木林480hm、灌木林613.33hm、经济林100hm,人工种草480hm,封禁治理245.33hm,实施保土耕作860hm、特色种植160hm,新修田间道路33km、小型水保工程84座。经过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已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以有效控制。治理期末,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拦蓄径流438.74万m,占总径流量的23.4%;拦泥50.8l万t,占侵蚀总量的54.1%,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200t/(km•a)减少到2500t/(km。•a)。随着治理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粮食产量逐步增加。治理期末的2005年,粮食单产达到1618.5kg/hm,年粮食总产量达1837.7万,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47.4kg,新增基本农田增产324.8万kg,占粮食总产量的17.7%;各业总产值7686万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5倍,年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治理前增长了1.3倍。治理程度和水保措施防护功能的提高,使区内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到总种植面积的40%,产值比治理前增长了l5%,群众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治理期末,项目区贫困户由治理前占总户数的15%下降到2.5%,有97.5%的农户解决了温饱;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提高到31.2%,生态环境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2主要做法
2.1加强领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原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发“马什好”项目和农发开城项目建设,把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确立为农村重点建设工程。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项目建设,按照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局在固原市召开的关于项目启动的会议精神,原州区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由财政、发改、水利、林业、农牧、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在项目建设所在的乡(镇)召开了由实施单位、工程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参加的项目启动动员大会,部署了项目建设计划、方案、步骤和任务。项目启动会议之后,及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为单位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了对农业、林业、科技、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按照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深入项目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了“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部门协作机制。
2.2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
结合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专题报道、典型图片展览、树立宣传牌、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项目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在项目区设立大型宣传门龙1处,制作展板5块集中宣传2次,设宣传橱窗2个、公示栏2个,印发宣传材料1000余份。同时,利用有线电视报道2次、《固原日报》报道1次。由于宣传到位,一方面助推了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不同阶层的人切实认识到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项目jin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2.3合理布局,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在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配置上,原州区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根据流域的自然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按照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道等依次布设相应的防治措施。
(1)在坡面措施布局上,统筹治理措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挥其整体防护功效。具体布局是:梁峁上部及退耕陡坡地以植物措施为主,通过封山育林和疏林补植,以不同的整地方式营造人工草地和灌木林;坡面下部耕地和村庄周围以坡耕地改造为主,通过冬小麦改制、覆膜穴播耕作大面积推广冬小麦种植,为干旱山区粮食增产、农民解决温饱提供保障;退耕缓坡地和坡面中部实行灌木林与人工种草相结合,在绿化荒山的同时,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避风向阳的壕掌地以发展高效农业经济为主,栽植早酥梨、红梅杏等经果林,实行果草、果粮等间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2)在沟道工程布局上,充分发挥骨干坝的拦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反季节利用,开城项目区修建小塘坝6座,“马什好”项目区共修建骨干坝11座、中小型淤地坝4o座,有效地控制了流域水土流失,提高了项目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益。
(3)在建设从梁峁到沟口、从坡面到沟道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中,致力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是完善了村级道路网络建设,方便了项目区群众的交通;二是通过实施水窖、谷坊、涝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把庭院、场地、道路的地表径流集蓄起来,解决了农村人畜用水问题。
2.4以科技为支撑,提升综合治理开发水平
在农发水保项目建设中,一是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组织120多台推土机等农用机械投入坡改梯、道路、小型水保工程、造林整地等工程建设,除大大减轻工程建设对人力需求过大的压力外,又便于控制工程标准、质量,加快了工程建设进度,提高了建设规模和标准。二是通过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工程。经过认真选址,在开城项目区内规划建设果粮结合型、果菜结合型、金银花(中药材)种植园区等200hm,园区内配套机井、大口井窖和灌溉管道,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以退耕种草为契机发展舍饲养殖,围绕“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积极引进良种母牛、肉用型良种公羊和良种猪,充分挖掘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做大畜牧产业,同时为农户配套牧草加工、舍饲圈棚等设施,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四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在清水河上游东岸、河滩地和西岸诸支沟大力营造乔灌林,建成了清水河东岸的生态景观林带、清水河两岸的护岸林带和清水河西岸诸支沟的水土保持林带3个生态景观林带。五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和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在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
2.5引资开发,建设水保生态旅游区
南河滩水上公园是固原市近年来建设的一处水上景观。在开城项目区建设中,原州区贯彻以人为本、持续和谐的发展观,将环境绿化工程纳入项目建设内容之中,以绿化美化环境、发展水保园林经济为中心,充分体现水土保持与园艺的有机结合,在入121处以上的银平公路旁,栽植了以云杉等为主的常绿树种,绿化面积8hm。另外,根据项目区的柳沟、双泉、大马庄等地的现有骨干坝、淤地坝、涝池等,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建成垂钓园3处,形成了集旅游、休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旅游区。
2.6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农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中,原州区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略,完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措施体系,树立“尊重自然,依靠自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指导思想,把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切实改变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生态修复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大面积的生态自然修复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项目建设中,一是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管护网络,依法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封育管护;二是采取封禁、补植补播等人工辅助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三是通过发展舍饲圈养,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项目建设区林草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各种伴生植物繁衍生长,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数量开始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9
关键词: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水土保持工作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一)山区可持续发展内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需求,同时又能够保障未来的发展潜力。根据我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其实是能够科学节约、高效利用、环保地进行地区发展。本文阐述的甘肃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能够运用科学办法节约资源的同时,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保障生态环境整体不受伤害,并通过一切努力促进经济长久发展。基于甘肃山区可持续性的本质内涵,探讨其与水土保持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来维持或者支持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工作与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水土保持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人工干预,缓解地区生态的恶性失衡,让失衡生态向有序、良性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是国土整治、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水土资源情况关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会给地区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物种的生存,也会影响人类正常的农业生产,给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保持良好的水土状况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土质疏松、资源匮乏、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发的甘肃山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域条件恶劣,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每年甘肃山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据甘肃全省的85%以上,总水土流失面积达1.1×108hm2。甘肃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之大、地域之广,尤其到了夏季,随着雨水增多,更是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水土保持工作是保障山区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任务,更是促进和维系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水土保持工作对甘肃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经过水土保持工作的优化,甘肃山区普通梯田能够增产30%~50%,使山区农业生态逐渐变好。此外,如果能够配合推行节水灌溉以及精耕细作,就能让山区的贫瘠荒地转变为“三保田”,实现土地保水、作物保土、土壤保肥,提高甘肃山区的粮食总产量。由于甘肃山区一些地方不适合耕种农作物,即便是进行了水土保持工作,一些盆地、深谷、丘壑等地也不适于耕种劳作,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林或是发展草、畜产业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地区经济。
(二)对山区农民收入的贡献
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河流治理等水土保持工作,修复甘肃山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甘肃地区的农副产业,使农民不仅发展传统种植,还可以依靠林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增收,也可以根据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发展旅游业,推动手工业、餐饮业等的发展,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
(三)对山区经济结构的优化
甘肃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经济发展长期受到恶劣水土环境的影响。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强,山区生态的治理,甘肃山区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经济效益上,梯田的建造以及经济林的养护,增加了甘肃山区农民的整体收入,使得人均纯收入在10年内翻了一番;其次,在生态效益方面,河道治理工程、封山育林工程、植树种草工程以及蓄水保土工程等让甘肃山区的土壤结构发生了改变,土壤的渗透力和蓄水力得到加强,提高了对抗雨水冲刷的能力,强化了保水保土保肥的能力,实现了防风固沙、排洪减沙等效果;最后,在社会效益上,地区生态环境的转好,不仅解决了地区温饱,也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水土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改善了山区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的土壤肥力不断提升,有机物含量逐步增加,植被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由于植被情况的改善,甘肃山区涵养水资源的能力提高了,有效改善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五)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
为响应新农村建设,甘肃山区农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积极通信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丰富了山区人民的视野。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环保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一些技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积极用先进的理念建设新农村。
三、促进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思想认识
水土保持工作能够给甘肃山区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便利,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首先应该提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改善生态环境是维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认识到生态环境就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充分重视对于山区的生态整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工作,切实将山区水土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需要各级部门相关人员积极协调,认识到甘肃山区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联性,推动甘肃山区生态向好发展,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
不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不仅要“治”,也要全面“防”,将“防治”一体化,才能有效对抗甘肃山区的特殊地域环境,使其长远、稳定的发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就是要统一规划治理内容和体系,在管理上形成小的治理单元,明确各个单元的防治细节,依据其地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治理方法,有效选择防护对策,进行科学管理,实现区域化、特色化的水土流失防治。例如,对于一些植被稀疏的防护林,可以依据当地土壤情况,进行科学的分层耕种,增加防护林的密度和层次,保持水土,丰沃土壤,涵养地下水。同时,也要在基础防治工作上加强科研投入,不断改善区域防治工作,不断强化防治工作的成效,真正实现科学管理、科学研发、科学应用的特色化防治机制。
(三)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各个防治区域管理的有效性,要不断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监督管理政策。可以实行责任、权利、利益一体化的管理办法,不同区域负责人需要完善本区域的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管理办法,进行定期考核。在人员管理上,应该加强技术职称考评,技术职称与岗位职务、工资收入等进行关联,对于积极参与科技研究并应用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收获实效的,应当列入技术职称考评的加分项,推动地区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实现内部竞争机制的健全,促进水土保持工作与科学研究的融合,推动当地科学治理技术的发展。此外,应当加强相关监督执法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于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及时阻止,严肃处理,维护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果。
(四)使水土保持最优状态
由于甘肃山区所处自然地理环境恶劣,目前治理的成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当前的治理效果毁于一旦。因此,甘肃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松懈,必须要重视起来。一方面,应用科学技术提高目前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监督管理杜绝,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提前防护,保持最优的水土保持状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用社会经济发展来反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断提升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投资力度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治理工程,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资金,但是甘肃山区相对落后,发展资金欠缺,为了让甘肃山区水土保持工作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要增加投入,要积极吸纳政府财政、社会机构、商业投资等,建立多元投资管理体系,多方位筹募资金,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落实。一方面,积极向国家申请资金投入,促进水土保持惠民工程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企业投资,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为当地水土保持工程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当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互惠互利,共同进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和回报体系,不仅吸引企业,也可以吸引团体、群众,甚至个人投资,统筹多方面的力量,促进甘肃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支持。
(六)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合作
由于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是一个繁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例如,退耕还林工作需要涉及到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土保持部门等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要统一规划,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甘肃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对甘肃山区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等都有促进作用,可以说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是甘肃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要加强水土流失保持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持续性,深化综合治理,明确各级权责,加强监督管理,提高防治意识,强化部门合作,开放融资体系,促进甘肃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炳慧.浅析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发展的关系[j].农民致富之友,2014(14):282 157.
[2]谢艳艳.水土保持与甘肃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9.
农业水土工程范文篇10
[关键词]化德县;应急抗旱;供水工程;设计
1工程概况
本次化德县达盖滩抗旱应急水源集中供水工程位于化德县七号镇境内,距离化德县约65km,项目区常住户数78户,常住人口210人,牲畜2400头(只),耕地面积286.67hm2,流域面积为18km2,项目区农作物主要为玉米。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灌区缺少必要的水源,灌区抗旱能力逐年下降。本次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一可以缓解当地水源供需矛盾,增加当地灌溉水浇地面积;二可以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可以促进当地种植结构调整,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四可以提高项目区抗旱应急综合能力,确保当地粮食安全。本次化德县达盖滩截伏流抗旱应急水源集中供水工程设计截伏流水源工程1处,新建集水井1眼,检修井2眼。目标是灌溉农田66.67hm2,使达盖滩在干旱年份内全村210多人受益。
2工程布置
根据达盖滩河道水流情况,经实地踏勘,充分考虑灌区地形、地貌特点,经综合考量分析后,化德县达盖滩截伏流工程主要由集水廊道、复合土工膜防渗、集水井、检修井、排水井、检查井、输水管道组成。集水廊道为全断面截留,长度为235m,通过集水廊道将水引入集水井;集水廊道垂直于河床布置,设计最小铺设坡度5‰。集水井布置于集水廊道的右端,因集水廊道较长,在廊道上布设检查井2个。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截伏流工程设计取水流量为0.02m3/s,设计灌溉面积66.67hm2,抗旱等级为中等干旱。因此,确定本工程等别为iv等,主要建筑物为4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3工程设计
3.1集水廊道设计。本次设计的集水廊道断面为矩形,长235m,宽2m,高3m,廊道埋深为地面3m以下。廊道上游为干砌石,干砌石每3m设置1m宽的浆砌石柱体,廊道下游为浆砌石,浆砌石每3m设置1m宽的浆砌石柱体,底部铺设土工膜作为隔水层,即廊道底座在黏土上,底部纵坡5/1000,集水廊道底部混凝土厚0.25m,混凝土标号为c30。混凝土层下为土工膜和30cm厚的粘土两层。集水廊道为钢筋混凝土盖板结构,墙外部回填反滤层,防止泥沙进入廊道,反滤层共3层,由内至外,粒径由粗到细,排列次序是第一层铺卵石,厚0.5m,粒径30~50mm,第二层是0.5m厚,砾石粒径5~20mm,第三层为0.5m厚的粗砂、极粗砂,粒径为2~8mm。廊道右岸修建连接池,通过管道与集水井连接。工程完工后回填河道卵砾石,以便于地表基流进入集水廊道。截伏流工程集水廊道渗入流量按下式计算:q=k×h12-h222r×l式中q—集水廊道渗入流量,m3/d;h1—含水层厚度,m,h1=3m;h2—集水廊道底至集水井的水面垂直距离,m,h2=0.5m;r—影响半径,m,r=67m;k—渗透系数;k=126(粗砂夹砾石含水层);l—集水廊道长度,m。l=235m。经计算:q=1933m3/d=80.56m3/h。3.2集水井设计。在南岸设集水井一座,以便将集水廊道中的水自流汇集到集水井里。集水井全部采用圆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井内径为2.2m,深7.5m,井壁厚0.4m,底板厚0.6m,均为c30钢筋混凝土,井底板下设0.1m厚砂垫层,集水井较集水廊道低1.5m,集水井底高程为1355.6m,井顶高程为1363.4m。井壁内预埋ф20间距为30cm钢筋爬梯。井盖现浇c30钢筋混凝土圆形井盖,直径2.2m,厚度为20cm,井盖预留进人口,以便于检修、清淤。3.3防渗设计本次截伏流工程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长235m,防渗墙开挖深3.5m,坡比1∶1.5,土工膜采用1200g/m2,pe土工膜铺设采用埋压式,下部铺设0.3m粘土,要求干密度为1.66g/cm3,压实度97%。防渗膜顶部距离地面0.5m。
4经济效益分析与国民经济评价
本工程总投资300.62万元。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得玉米增产20万kg,渠道清淤量为5200m3,可以创造直接以及间接经济效益96.0万元,水利分摊系数取0.6,因此水利效益为57.6万元。根据国民经济指标表可以看出,该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显著,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即:本工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线率(eirr=12.31%)>is=8.00%);经济净现值为160.10万元,大于零(enpv≥0);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354大于1.0(ebcr≥1.0)。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经济效益良好,工程可行。
5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加工、养护和浇筑等施工产生的碱性废水,生活污水如果进入水体,会造成河道的水质污染。施工过程中粉尘、废气等有害气体散发到大气中,造成气体轻微污染。施工期间大量人员和机械设备进驻施工现场,施工区内机器轰鸣、各种施工设备的运行均可产生较大噪声。治理措施为:①在施工区域设沉沙池,对施工废水尽可能重复利用;②在施工道路和开挖现场及时洒水,防止产生扬尘污染,对施工车辆加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对大气污染排放;③对施工施工设备安装隔声罩或隔声屏障,施工车辆应禁止鸣笛。
6综合评价
- 上一篇:社会与公共政策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新农人”返乡,迎接新挑战-华北平原未... 2023-03-28 09:12:48
推进乡镇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探讨 2023-03-24 10:40:24
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优化研究 2023-03-22 17:49:56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2023-03-22 10:15:09
宜机化改造对农业创新探索 2023-03-22 10:12:42
区块链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 2022-12-30 08: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