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论文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5-05 17:01: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工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工程论文

摘要:在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中,将“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和“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等多门实验课程有机地统一成一体,整合为更具连贯性、系统性和设计性的综合性实验———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改革后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实践和综合创新能力及科研兴趣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践体系

分子生物学以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干学科.基因工程是分子生物学的工程应用,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对生命现象进行工程改造的新兴技术学科.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是生命科学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在医疗、制药、食品、农业、化工、环境保护和能源等行业,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效益.例如:基因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制药产业,用于药物和疫苗等的研发、改造和生产,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巨大推动力;植物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对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1].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生物技术产业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生物工程专业在这些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和就业前景,相应地也需要以基因工程为主干内容的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综合实验不断改革发展,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创新发展的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产业需求[2].

1改革的必要性

1.1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概述.生物工程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综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手段而成的,实验性和应用性极强,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3g4].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别在«生物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5]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2011年)中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列为核心实验课程,在生命科学另外2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也被列为核心实验课程.国内外不同大学的生物类学科都开设了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验课程.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对相应的课程实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复旦大学的基因工程实验内容不但包括原核生物,也包括哺乳动物细胞系,并加入基因可变剪接、功能分析和表达水平定量分析等内容,不但将较新的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同时也让学生对于基因工程过程有更全面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6].湖南师范大学的袁婺洲等利用自身科研平台,将制作转基因斑马鱼引入基因工程实验课,从通过进行动物表达载体构建和通过显微注射进行转基因,到筛选和鉴定转基因或嵌合体后代,让学生系统理解完整的动物基因工程流程[7].内蒙古的林晓飞等,在基因工程实验中加入制作转基因拟南芥的内容[8].这些教学改革注重综合性和创新性,结合科技发展前沿研究成果,教学成效较好.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自2003年起,开始在生物工程专业开设基因工程实验.为了对接生物技术产业,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创性地提出了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改革方案,设置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生物工程中游技术实验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整合取代原有的实验.该方案于2005年4月通过了广州大学教务处组织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改革”论证,2名全国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指委成员参加了论证.随后,陆续为生物类不同专业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包括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生物工程专业,64学时)、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生物技术专业,48学时)、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科学专业32学时).其中,后2门实验课程是从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中精选的与专业相关的实验项目.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将“分子生物学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及“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等多门实验课程,有机地统一成一体[9].将这些实验课程整合成若干项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技术.实验技术也更加接近本学科的前沿,包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转化子的筛选;dna和rna的提取;基因表达的rtgpcr分析;质粒的提取、酶切和凝胶电泳;多聚酶链式反应(pcr);pcr产物的纯化、克隆和转化;转化子的鉴定等.实验上一环扣一环,前一次实验的结果是后一次实验的材料.所以学生对待每次实验,都必须小心谨慎,课前需认真预习,实验需严格操作,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科研态度明显改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系统掌握很多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包括:dna、rna提取和质量分析;dna的限制性酶切和目的片段的分离;质粒的扩增和提取等.这些基本实验技术将为后续的基因工程等实验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在基因工程和微生物遗传育种实验技术方面,始终围绕本实验室研究较多的蛋白质(如拟南芥生长素反应因子8或钙调素5的生物工程实验技术而展开,从蛋白质的编码基因着手,利用pcr扩增该基因,将该基因克隆于适合在受体菌中表达的载体,并将表达载体导入到受体菌,然后利用表型、选择标记或者分子标记进行转基因后代的筛选和鉴定.学生通过实验,可清晰掌握上游技术实验的精髓.以此为基础,田长恩主编的«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手册»,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应用生物技术大系系列图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10].1.2目前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的问题及改革设想.尽管如此,目前的生物工程上游技术实验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初步建立的实验项目体系中,使用拟南芥生长素反应因子8基因的片段作为实验对象,尽管可方便基因克隆和鉴定,但却无法通过方便的rtgpcr和表型观察分析其表达情况.在优化的实验项目体系中,用拟南芥钙调素5基因作为实验对象,既可方便基因克隆和鉴定,也可用rtgpcr分析其表达,但却无法方便地进行表型观察.因此,找到一个方便观察表型的基因十分重要.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分子不大,其编码蛋白在蓝光下具有绿色荧光,观察十分方便,设备要求简单.故本研究在实验项目优化中首先构建方便遗传操作和转基因产物观察的、载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化、鉴定获得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大肠杆菌,用于实验教学.其次,原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以及对受体菌的筛选和鉴定,均是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内容,而没有包括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内容.因此,在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过程中,加入高等植物的基因工程,利用原生质体转化,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水稻,构建外源目的基因的瞬时表达体系,并对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利用荧光显微镜表型直观观察绿色荧光.再次,实验课程教学方式也可进一步优化.目前除最后一次为设计性实验外,本课程大部分实验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学生参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预实验和实验准备不够,造成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机械重复实验方案,求知欲不强,学习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影响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验整体技术路线和原理的理解,造成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理解不够,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较差.

2改革内容

摘要:饲料生物工程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生产联系比较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分析饲料生物工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内容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提高饲料生物工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饲料生物工程;教学手段;改革;创新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技术在饲料工业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饲料生物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影响。饲料生物工程课程具有课程内容范围广、理论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随着生物技术、饲料工业技术不断更新,生物技术在饲料业上的应用日益深入,若在教学中继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教学,对其章节之间相互联系不够深入,不能很好联系实际,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须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案例教学和专题讨论环节,加强引导学生建立各章节知识网络,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饲料生物工程”为动物科学(饲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以现代生物工程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并以饲料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不断发展的一门创造性的新兴学科。它是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为对象,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的原理和技术手段,研究和开发新型的饲料资源和饲料添加剂(如功能微生物制剂、饲用酶制剂、免疫调节剂、生长调节剂等)的一门分支学科,最终达到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减轻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变传统饲料生物工程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教学建设以及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有利于学科建设及院校自身的发展。如不对课程教学手段及模式进行创新,该学科就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在行业竞争中就不具备明显优势。第二,对动物科学(饲料科学与工程方向)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手段改革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把握就业机会。在面对饲料资源的缺乏、有待开发饲料资源、饲料的高效利用等问题,生物技术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饲料生物技术的支持,饲料工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也迫切需要将饲料科学和生物技术二者有机结合的专业人才。教学手段和模式不改变就无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无法确保学生在职位上起到引领作用,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二、改革前的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

尊敬的领导:您好!从学院的网站上获悉贵校正在招聘生物工程方向的老师,我相信我能够胜任,请允许我毛遂自荐。

我叫xxx,本科就读于安徽农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年9月,考入xxxx大学生物工程系,导师xxx教授,读研以来,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在20*-20*学年,荣获学院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参与科研项目3项,20*年,参与四川省教育厅《xxxxxxxxxx》课题研究,20*年底,完成了该课题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酿酒科技》上发表2篇论文。承担xx市科技厅《xxxx及其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20*-20*年,参加了xxxxxx公司的“xxxxx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论文《xxxxxx》被通过食品科学杂志的终审。在相关专业期刊上,10余篇。在辅助导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讲授了《蒸馏酒与酒精工艺学》部分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注意把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我边钻研教材并深入到xxxx酒厂实习学习将近一年时间,连续两年为学校和四川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联合招生的白酒酿造工培训工作,培养学生近40人次。

20*年10月,应系学生会及学院图书馆馆委会的邀请,分别作了关于毕业和考研方面的报告,12月份,应研究生处邀请,做研究生学术论坛“美拉德反应产物与中国白酒的香和味”的报告。三年来,多次协作导师带本生生到五粮液、泸州老窖、旭水酒业、自贡啤酒厂等企业完成毕业实习,并独自指导了5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受到导师、教研组组长和各位老师的一致好评。

鉴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学实践经历,我相信自己能够从事好生物工程方向的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校的一名生物工程方向教师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恭盼回音。

最后,衷心祝愿贵校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生物化工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是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涉及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目前,生物化工工程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发酵工程、食品工程、油脂化工、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诸多学科中去,成为这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课程。作为工程类课程,其中既包含了许多生物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包含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许多实验设备、工艺流程以及工艺原理等的介绍,内容庞杂,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一些反应动力学的公式与推导更是枯燥,即便是生物工程本专业的同学亦感到难记忆难掌握。那么,如何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生物化工工程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同学们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能够真正为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已成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生物化工工程课程教学的教学改革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一、生物化工工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生物化工工程教学模式以《生化工程》课本为基础,仿照生物工艺流程的线性关系,主要描述从培养基灭菌到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反应动力学直至发酵工程下游技术。从生物工程专业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科教学大纲来看,其中的许多基础理论和《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酶工程》以及《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种重复知识点的讲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轻视情绪,降低学习热情。另外,生化工程涉及许多枯燥的公式推导,有时整堂课都是“公式复公式,公式何其多”,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学生思想疲惫,注意力涣散,经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化工工程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生化工程的主要前修课程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以及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生化工程本身又对后面的酶工程、生物工厂设计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可谓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三、生物化工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生物工程产业的新发展对我国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素质结构与专业内涵建设方面进行分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教学改革;内涵建设;生物工程

生物工程产业其创新性和发展趋势日新月异,产业的新发展相应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索不同育人模式和创新机制,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建设重要环节,是高校专业发展由规模化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1]。“生物制药工艺学”(biopharmac-euticaltechnology)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学科基础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多门基础学科,为药物生产提供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以生物性成为为原料,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发酵、酶工程、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提供产品和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综合性强,集合了生物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体系,该课程的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类人才培养目标、素质结构及专业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目标与人才素质结构培养

生物工程类专业包括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和合成生物学专业,生物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发展,也推动生物检测试剂、抗体疫苗等产品的生产需求。如何挖掘新的专业特色、培养兼具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生物工程类专业人才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目标,对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满足新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在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生产、生产管理、工艺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实现“知识 能力 素养”综合化、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药物生产工艺原理及其控制,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学生在学过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离与纯化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类生物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结构等特征,并按照不同工艺的特点,确定天然原料、工程菌、细胞系、动力学等过程工艺与生产方法,并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2]。通过掌握生物工程科学原理和工艺技术过程等基础理论和技能,培养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推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生物药物制备的技术原理、生产工艺和纯化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运用生物工程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生物工程制药的能力;运用生物工程知识进行制药工艺的改进、技术创新以及新药的研发,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生物制药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求实创新的精神。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开展专业实验,包括制定方案、处理样品、开展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等。

2“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方法革新

【摘要】针对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堂日常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性有效练习、多元化考核标准、建设良好班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六个方面对大学生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对日常教学管理的改革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思维网络,进而提升整体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高校教学深化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课堂;日常管理;教学改革;生物工程专业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门对深化高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政策,实现体系化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以《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为基本方针,始终强调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开展全面教学改革工作,形成专业特有教学改革模式[1]。生物工程专业即需要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生物技术、工艺技术过程、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又需要培养学生生物技术、工程领域的管理和新技术的研究等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成为专业领域优秀人才。而在教学改革与改革创新的进程中,日常教学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突出强调学生和老师的配合在教学环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如果老师能够合理安排每项教学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工作能进一步提高日常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并可以改革和创新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日常教学管理是指引学生大学生活学习的标杆,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现针对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日常教学管理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1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重视,目标不明确。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远远比以前的大学生要多很多,现在的学生们思维跳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能够很好吸收当代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社交能力强范围广,在全民自媒体、偶像明星、网游电竞等新兴产业不断涌出的年代,他们将有更加开阔的视野[2]。但由于不少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与阅历,心理成熟度不够高,政治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因此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认识不够,那么在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后,普遍缺乏理性思考能力,极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对事情发生后产生的结果的利弊无法作出较准确的权衡,尤其是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且极具诱惑力的事物时,缺乏自控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易发生偏差,从而受不住诱惑,甚至是盲目模仿和跟随[3]。那么对待如此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就要求高校辅导者不能再沿用以往的灌输、强制式模式来管理学生,而是要转变为引导,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行参与到学生工作管理中来。江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些同学在上课期间“睡不醒”“不想听”“玩手机”“闲聊天”等现象较为严重,上课随意走动,旷课和迟到现象非常普遍,以上种种行为成为现在学生课堂日常管理的重点[4]。现如今,我国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强,大部分学生只要受到学习以外一点负面情绪的影响时,学习效率便迅速下降,同时无法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此外,如今的大学生们因为他们往往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是受到万般宠爱的,任课老师的批评会让他们感觉自尊心受挫,易形成极端的偏激性格。1.2学校管理制度滞后化,学业指导僵硬化。高校教师在履行教学管理职能时,更容易倾向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承担着上传下达的任务,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常依赖于行政权利和权去指导教育学生,而这种管理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反叛心理并侵害学生在校的基本权利[5]。当前,很多教师还不能将自身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效的衔接起来,重视讲授课本知识却不考虑学生该如何去吸收消化课堂上的内容,这给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影响。如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越来越呈现复杂化发展状态[6]。再加上一些教师通常采用强制施压的管理模式,缺乏与学生的直接沟通,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无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帮助他解决问题,以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此外,个别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仅凭主观情绪主导,未能去充分了解事情真相,直接对学生做出惩处,不公平的待遇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直接对管理工作成效产生不良影响[7]。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的东西越来越普遍。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新鲜感,使得他们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自己,没有坚实的抵抗力,许多学生因为抵御不了外界诱惑,不停地逃课旷课,对自己的学习任务秉持敷衍态度,失去学习的兴趣。

2日常教学工作采取的措施

[摘要]生物工程设备基础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由于该课程信息量大、计算量大、实践性强,且学生缺乏对实物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使得该课程存在难教和难学的问题。为了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生物技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过程及相应设备的配套设计与选型,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科研经历,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考核模式等进行了改革。结果显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关键词]生物工程设备;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效果

生物工程设备基础是西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既涉及生物过程设计,又涉及该过程上、中、下游相应的处理设备。在该课程中,学生结合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等专业知识,学习生物工程设备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配套设计、选型、操作等技术问题,从而提高设计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专业技能。然而,生物工程设备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计算量大、实践性强、学习难度大等特点[1],尤其是对于结构复杂或功能多样化的设备,由于学生缺乏对实物的认识和实践经验,课堂讲授时常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因此,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科研经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核形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重视绪论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大三学生往往处于专业困惑期,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部分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对象看不见(如基因)、摸不着(先进的仪器、大型的设备等)、关系复杂(如细胞系统代谢)、计算难(如动力学、设备设计)等,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受到了影响。因此,绪论绝非是课程正式开始前可有可无的部分。绪论课容量很大,内容丰富,可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讲解绪论时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可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凸显课程的重要性。如人们经常使用的青霉素是怎么发现的,又是如何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随着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强,相关研究人员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疫苗是如何做到只产生抗体而不具有侵染性的?相应地,这类生物药品的研发思路和生产工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突破的?针对目前世人所担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基于生物工程技术,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采用了哪些思路、使用了什么方法及设备来生产再生性洁净能源或解决由矿产资源开采及炼制所产生的水、土、大气的污染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不再远离现实,任何一种新生物制剂的诞生或传统发酵工艺的改革都与每代“生工人”的付出有关;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目前生产工艺上的不足需要他们每个人去努力解决,借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章节,我们在讲授前都安排了绪论课,设置了一些与关键内容相关的问题,告诉学生本章需要掌握的重点,明确应重点学习的内容。同时,讲课时告诉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引导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二)重视实例教学,促进学生立体整合所学知识。生物工程设备基础的教学内容囊括了生物反应过程上、中、下游全程的工艺及相应的设备,不仅每步过程间的操作紧密相关、井然有序,而且所有设备的产能都应配套[2]。结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我们邀请太白酒厂、宝鸡啤酒厂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一起,从上游的菌种改良、培养基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到中游的基于“三传一反”的发酵罐选型与发酵过程控制,再到下游提纯工艺设计及相应设备的选型,讨论并优化教学内容,设计酒精和啤酒的生产实例教学。该模式可促进学生结合实例深入理解各单元知识,从而掌握酒精等大规模发酵产品的发酵工艺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与选型。教学内容由简入难,理论结合实际,并且理论计算融入实际生产。在课堂教学环节,我们深入分析典型的发酵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发酵过程出发,多思考、多计算,优化过程设计,培养学生从工程学、生物学等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三)重视前沿科研动态及成果介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渊源古老但年轻的学科,所支撑的生物技术产业众多,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3]。如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课程中介绍了糖酵解酶-丙酮酸激酶,该酶的缺乏可引发红细胞糖酵解酶缺陷性溶血性贫血,现在有效的治疗方案源于生物工程产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深入剖析了我国氨基酸发酵与日本、韩国等氨基酸强国的差距及其成因,分析了我国酒精工业发酵的研发与美国、英国能源部研发重点的异同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同时结合bio360的生物产业化发展动态,在相应章节适当介绍相关的国际化进展。从教学效果来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热情。

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阶段重要的实践环节,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合乎应用型特点的选题方案,对毕业论文所涉及的五个环节做好过程管理,以期达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障本科论文的工作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原则。

关键词:毕业论文;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1背景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以地方化为主,以服务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实践环节,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具有生物产业相关研发、生产、质检等环节高阶性的思维能力。同时本科阶段肩负塑造学生开拓进取、诚实守信精神以及良好科学素养的责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做好对学生在生物相关产业的延展性思维的引导。此类高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合乎应用型特点的选题方案,对论文的实施过程中,结合本类型高校的实际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保障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量、系统性以及创新性三个原则。

2毕业论文选题

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生物类本科专业。依据培养目标,力求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环节培养学生文献的查阅、论文的撰写、实验的设计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科学真理的求索精神以及刻苦的专研态度。本科毕业论文阶段是本科生综合性素养的养成的重要环节,力求通过该环节使学生能够身体力行,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以更蓬勃、更具朝气的状态在未来学业和工作中迎接新的挑战。首先,从选题的专业性上看,避免空泛的选题,选择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题目的设置能够使学生有一定的参与感,避免学生有空中楼阁的感觉。如果能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设计、任务书的下达更合适。如果条件允许,进行面谈非常有必要,在面谈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覆盖度,将为毕业论文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充实的保障。总之,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去设置题目将能起到真正地因材施教。生物类本科论文所涉及的题目主要(1)生物资源的普查及其多样性研究;(2)生物制品工艺的优化;(3)天然产物的提取、活性研究及其生物制品的加工;(4)质检方法的延伸和拓展;(5)生物体遗传转化以及分子改造;(6)生物信息学;(7)工厂的设计等。题目的设计要综合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促使学生有的放矢地根据题目去思考。题目设计的优劣以是否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实验为考量的标准。其次,从选题的深度上看,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甚至略微偏难。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阶段,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保证论文工作量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压力促使学生进行开拓性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环节中会遇到意外状况,例如菌种污染、细胞凋亡、提取率过低、pcr无条带、方法设计不合理等。指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突发状况,做好合理的补救措施。所以论文的选题设计中要加应对意外的时间阈值,激励学生迎难而上的勇气,开拓和创新的精神。毕业论文的选题要能拔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前提,给学生一个深入的切入点,学生通过努力,通过积极地调配软硬件资源条件可以达到的合理高度。近年来,高校新进博士教师增多,这类人群特点是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有限,往往以博士期间的想法去设置题目,导致选题过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面对过难的论文题目而不知所措,在教师的按部就班的实验设计下草草结题,没有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以及违背了论文环节的初衷。在目前高校背景下,要做好新老教师业务上的匹配互补,做好论文选题工作。再次,选题的系统上来看,生物类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选题的设计要有一个出发点,学生通过科学问题的思考、文献查阅、实验设计、结果呈现到最终结果拿回到文献中进行深度性地总结讨论。从而形成完整的思维闭环。论文的整体篇幅上有层次推进的逻辑性,而不是空泛性的漫谈。论文严谨的思维逻辑性的呈现就需要指导教师能够依托学术背景进行合理毕业论文的框架设计。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性的引导,学生的论文推进是以导师事先设置好的思维导航点进行逐层深入的。学生在论文整个环节中进行文献查阅、思辨,以及进一步的实验实施,和指导教师讨论,最终回归到事先设置的科学问题上。学生在整个环节能够切身体会到科研的严谨性和慎思性。

【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与文艺报社、武汉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时代文艺的发展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针对高新技术时代文艺的发展方向及其特征、网络文化及信息技术革命对文艺功能的深刻影响、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本期除以笔谈形式刊发的一组文章外,还重点发表了中共中央党校龚育之教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崇杰教授的两篇专题论文,前者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进行的人文思考中论述了“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意义,后者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进步的概念、高新技术时代艺术形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精神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摘要题】科技与文艺

【正文】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顾影自怜地抗议技术对艺术的压制和不战而降地接受技术对艺术的收编,都毫无必要。我们要做的是冷静地考察科学技术怎样影响了艺术的“出场”。

作为人类进化制作活动的手段和作为一种器具或物品的技术会对艺术产生影响,但这只是表层的现象。技术通过手段和物品透露出一种观念,这观念是技术赖以理解世界并展开改造制作活动的出发点,如生物工程技术便显示出这样的观念:生命组织中隐含着代码且代码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决定着生命体的状貌。技术观念表明了人类通过科技对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理解,因而它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支撑其感悟方式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科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包括“美学感觉”的变化,即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注:〔美〕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84,第211-213页。)。从艺术中所包含的感悟方式来看,作为人类理解自身存在状态和一种意识交流的形式,艺术从技术那里领受的影响,大多发生在有关生命形态和人际交流的技术观念范围内。只有那些作用于人的生命形态和交流方式的技术,才可能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将它所赖以产生的技术观念注入艺术。在现代高新技术中,生物工程(其隐含观念是:生命体的性状是由代码及代码组合方式确定的)和电子信息技术(其隐含观念是:人可以在超空间状态下进行一种代码化的非物质性交流)对艺术的感悟方式影响最为直接,因为它们暗含了一种对艺术最为关切的人生问题的解答视点。

摘要:生物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专业,由于该类专业所涉课程实践性很强,大多数课程均包含理论、实验或实践教学,一方面,理论教学可以指导实验或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临床实践或实验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吸收效果,教师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实验和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和对所遇问题处理应变能力。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活学活用,通过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生物类专业起到桥梁学科的作用,既是基础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桥梁,又是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转化的桥梁。由于该专业各学科课程信息量大,很多知识间有紧密的联系,且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学生对专业知识难于掌握和吸收,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验、实践和临床应用能力。为此,其理论、实践和实验教学亟待改革,我们在“生物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注重学生实验和实践技能培养,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六方面:

一、明确教学专业目标体系

李凌岩等[1]总结发现只有制定和建立好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动物生产类应用型人才,使大学生更接近了解基层,为推进就业开拓新思路。目前很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针对性和实践性不强等特点,学校应基于学校办学特点和特色,建立相应教学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存在科研基础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问题,但可以增强实践实习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此,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可以为技能性学校学生培养提供基础[2]。针对当前农林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条件较差,为此强化了临床应用,为同类院校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3]。天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通过系统性教学体系设计,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多层次的考核模式,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进行深入改革,获得较好的效果[4]。姜锦鹏等[5]总结得出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调研提出了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修改调整建议,为提高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对相关行业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先后开展动植物检疫专业现状调研。通过调研反馈信息,为完善动植物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系统地加强本科学生专业科研技能、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其他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生产类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6]。

二、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