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技术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5-17 05:11: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科学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物科学技术

摘要:生物化学是我院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程,是生物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面对社会发展情况,为满足新形式下国家对生物化学相关人才的需求,本论文对目前生物化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为新形式下高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做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形式;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一新形势下,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生物科学作为一种污染小,可再生,成本低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物化学是生物相关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为了满足新形势对学生教育的新要求,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知识点变化比较大,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很难理解[1]。生物化学虽然说是理论课程,但是新形势对生物化学相关实验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2]。新形势下,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而生物化学这门看似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课程。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着眼未来,着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生物化学课程的课时数与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重视程度的目的。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

生物化学是我院在学生大二时期开设的课程,是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化学是各种生物实验的必要基础,比如生物解剖过程中的消毒,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都需要用到化学的相关知识。生物化学是针对生物科学课程内容需求,将繁多的化学知识进行筛选简化,提炼精髓用于生物科学研究,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们课程的难度[3]。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物化学课程的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占用了学生越来越多的学习时间,导致生物化学课程占用的时间,学分相对减少,在学生课程比较繁重的情况下,学生难免会忽视该课程的有效学习。尤其是在新形式下,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是知识,学生的学习经历不再像之前那样停留在课本或者课堂上了,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相关技术实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知识多样性的需求。这样的情况造成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下降。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因材施教,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公正评价每一个学生,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授应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维品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科学技术化已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明确的要求:“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是生物学教学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有错误概念和学习上的困难,鉴别教学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为改进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评价,让优秀学生增加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其新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提供咨询的机会,引导和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和恢复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因此,笔者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改革以往的教学考试评价,建立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备课阶段,思路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把评价作为活跃和改进教学的一种方式,把教学改革的责任落实在评价上,把良好的教学和合理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生物学考试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时间上,重在平时考查;二是内容上,重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三是方法上,闭卷和开卷考核并存。即评价由平时表现、实验技能、实践活动和纸笔测试四部分组成。此外,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一项特殊加分。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表达的观点、平时作业、小测验成绩;实验技能包括探究技能、观察技能、操作技能、报告技能;实践活动包括学生主题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实践活动、新课标内容中的活动建议;纸笔测试即测试,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是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达成的有效方法。特殊加分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另设的加分项目,如各类生物竞赛获奖,为生物角的建设作贡献,为保护学校环境尽力量以及获得学习进步奖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课堂参与的考核、课外探究的考核、课外阅读的考核、观察能力的考核等。目前,初中阶段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而且会考权又给了学校,这就为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行性。因此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地进行考试的改革与试验。

新课标下的考试与评价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重且道远。笔者将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参与并努力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愿与所有参与该课题研究的同仁一起,不断将考试评价体系推向成熟!

本文作者:殷丽丽工作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白塬乡教育管理中心

[摘要]生物科学素养概念的出现使世界范围的生物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我国生物学教学也确立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本文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解读了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等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指导我国中学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摘要:本文从以学生为本出发,结合新教材教学,对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摘要:本文从以学生为本出发,结合新教材教学,对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生物教学;学生;教师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我们教师经常探讨的问题。然而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依然把生物教学变成了灌输式教学,把生物知识变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这样,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死气沉沉,结果却收效甚微,课堂效率低下。现就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编写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教材编写体系的特点一改传统高中生物教科书的知识传授体系,将教科书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旨在构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活动转化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造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单一的“师者”而是“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协作者存在。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精炼地展示了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学生不仅从中获得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也领悟了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1]。不仅如此,初中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本文笔者将从具体的初中生物课堂来阐述如何将初中生物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生活经验和技能的阵地。

关键词:生物学;生活;技能;探究

1初中生学习生物学进程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学生从认识生物开始进入初中生物的学习,通过生物的基本特征来辨别生物与非生物;接着,第一单元从总体了解生物圈的组成,以及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细胞层面上表现的细胞分裂、分化;单细胞生物;构成动植物的组织和器官,以及人体由不同器官构成的系统;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植物的种类、植物生长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到开花结果;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类的进化史,人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人体器官以及由不同器官组成系统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他的生物。生物圈中动物的类群,每一种类群的结构特点、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以及在进化上更加高等的地方。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运动形成机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及其意义;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与人类的关系。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植物、各种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基因控制人类的性状和性别遗传,生物的变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如何健康地生活,传染病和免疫,用药和急救,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了科学发现过程,科学家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在有的章节后面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对中学生进行的职业教育。从课程的编排和学生学习的进程可以看出,初中生物的学习有一定的模式[2]: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生活方式、繁殖方式、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与人类的关系上,学习生物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在理解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用生物学原理来指导我们健康生活,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学说,用生物科学的方法来思考、探究新问题。因此,对于初中生能够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并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初步形成应用科学方法来探究问题,能够模仿科学家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也就具备了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

2课题思路的引子

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思维,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是我坚持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促成了我对生物课堂教学的思考。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材有这么一句话:不仅是萌发的种子,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要进行呼吸,所有的生物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有学生便问:“老师,那我们人体的细胞也进行呼吸吗?通过皮肤表面对细胞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吗?”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深深地感觉学生缺乏的不仅是发散思维能力,更是联系生活实际的慎思。初中生肯定都知道人类需要通过鼻子进出气体,用肺呼吸,只不过他在问这个问题时并没有联系实际。在学习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讨论了食物的保藏方法,介绍了高盐分高渗透使细菌脱水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举例是咸鱼、盐鸭蛋;有同学问道:“老师,为什么鸭子下的鸭蛋是咸的,而鸡下的鸡蛋就不是咸的呢?”此时,我又一次体会到现在的学生因为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很难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也是我对生物学课程的一个反思。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学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一、学科现状分析:

(一)师资现状分析:

2005年我县生物学科一线生物教师总数为72人。初中45人,其中,非本专业初中教师17人,占初中教师总数的37.8%。在28位初中专业生物教师中,专科学历11人,占39%,高级职称2人,占7%,初级职称17人,占6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9人,占68%;高中教师共27人,全部为本科学历,其中,高级职称6人,占22%,初级职称14人,占52%,,35岁以下年轻教师20人,占74%,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有8人,占30%。

通过上述数据表明,生物教师中,初中的非专业教师比例较大,专科教师比例较大;高中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比例较大,初、高中整体青年教师人数多,初级职称教师比例大;队伍相对比较年轻。

(二)课堂教学状况:

[摘要]研究医学院生物科学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发现、完善、优化培养方案,建设、优化实习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并针对性地进行毕业论文专项训练、完善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生物科学;医学院校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产)实习,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安徽省首个医学院校设置的生物科学专业,目的是培养既懂医学知识,又具有分子生物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教学背景特殊,教学资源配备多围绕医学教育,毕业论文规范制度建立时间晚。如何在医学院校做好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系近年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本文总结了相关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

1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作为保障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着眼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2]。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学团队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有很大促进作用[3]。1.1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及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本学科主要采取“传-帮-带-引-培”相结合的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自身师资的培训,注重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齐头并进。经过近十年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目前本系教职工32人,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9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2人,绝大多数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近几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科技部基础平台建设项目子课题2项,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各类教研和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medline收录30余篇,获省、校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1.2教学资源建设措施及成效。优质的教学资源是高水平教学质量的保障。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我们抓住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和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的好机遇,加强教室、实验室和教学设备等资源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电子监控全覆盖和深度开放的制度;同时注重学科和课程建设,重点将生物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建成一批精品课程群,着力打造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与医学结合的特色。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开放并共享教学资源。经建设,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目前已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1个省级生物医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慕课,2位教师成长为省级教坛新秀,多位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得丰硕成果。

2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优选实习基地保障毕业论文的实施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价值

从教育层面上看,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技术的了解程度,实现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此,教师要立足高中生物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多方面的强化措施,使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生物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物课程的发展特性。在生物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联,以严谨、客观、积极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使学生能够保持“以人为本、科学创新”的发展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表现

新课程改革之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传统文化更加广泛,其内容十分丰富、实施措施更加完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探索生命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和实验探索,增强高中生物学生的德育范畴,在生物学中探索“植物细胞结构”、“生物进化规律”和“植物生长经验”,逐渐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加深学生对生物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细胞的分裂、分化中领会到生命的神奇,从而更加尊重生命、珍视生命。在对生物科学的探究中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生物知识,形成客观的思想和认识。(二)凝聚思想价值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学生不但要借助于生物实验,体验学习乐趣,更要在生物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学科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中,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关切之情、理解生物学中的“进化与适应”思想,使学生能够透过生物教育的现象看本质,养成珍惜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观念。除了要具备和谐的发展意识,还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感恩之情。此外,在基因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性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跳出生物教育的局限性,在思想上更加健康,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思维和能力。(三)端正生活心态“珍爱生命、远离烟酒、拒绝、关注健康”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生物科学知识的渗透,能够促使学生将“识毒、防毒”和“生命、健康”信息融入实际生产、生活中,自觉的运用生物技能,处理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生物科学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入,弱化高中学生承受的升学压力,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继承优秀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总体上呈现出了积极的发展态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蓄的力量和知识直接体现出时代的精神特色,融合健康的道德观念,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教育的相互结合。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物课堂是他们探索知识的重要空间,也是继承优秀文化的发展阵地。发展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优势。除了让他们能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还能将“礼、义、仁、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被学生继承下去,将优秀的文化发扬光大,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遭遇的瓶颈

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的心理,难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从而在自身习惯、生活心态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受独生子女的影响,任性、自我的思想负面层次不断上升。(一)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高中生承受着较为繁琐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生在处理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进一步适应青春期的心理问题,这些压力如果不经过正确的疏导,就会使高中学生出现潜在的心理隐患。在人际交往、青春期教育上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相关工作者通过训练、辅导等形式,促进生物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发展成效。(二)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缺乏融合一直以来,生物教育被广大教育者认为是一项技术性、探究性的专业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需要在课程方法、评价措施、课堂内容等方面进行多方的探索。在生物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仍然存在着空缺。缺乏相关著作文献和技术探究。特别是发展领域的空白使生物教育和传统文化难以融合,学生无法获得更加高效思维形式,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无法得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