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论文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5-03 19:11: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物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一、利用课堂主阵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1.以游戏教学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农村中学教学设备相对较差,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将游戏教学与学生生物学习进行巧妙结合,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教学中,诸如体循环、肺循环、血液成分的变化等内容比较抽象,单纯地借助挂图和模型教学,学生不仅不容易理解,且学完也就忘了,为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并指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场上画出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用蓝色粉笔画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用红色粉笔画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上课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地方放上红色小球或蓝色小球,让学生拿着小球沿着循环路径跑,规定学生跑到流动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红色小球,流静脉血的血管和腔的地方要拿蓝色小球。在一个小组的同学跑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当“裁判”,最后看哪个小组跑得又快又准确,就颁发一份奖品给他们。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体循环、肺循环等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还培养了同学之间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孤立于世界的抽象存在”的表现之一,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们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农村,与之相关的信息会润物细无声般地进入学生的脑海。如在学习“植物的嫁接”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你们亲自嫁接或见父母嫁接过哪些果树?如何嫁接的?”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嫁接方法,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嫁接。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课堂中合理利用这些素材,会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不是空中楼阁,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主动的观察、探究周围的生命现象,这样就可以将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教学中应注意及时排除生活经验对学习的干扰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不高。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延续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忆的模式。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习成果不佳。
2.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往往墨守成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所控制,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仅限于短暂的上课时间,这样不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即使有疑难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请教教师,长期积累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明确实验要求
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初中阶段生物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和具体班级里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实验要求,对学生实验的引导要讲究艺术,不能蛮横地向学生灌输生物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现代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开始前必须为生物实验作基础知识的准备。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我们要根据实验的内容,了解与该实验有关基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复习,让学生具备完成实验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后,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还能为实验中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复习,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在学生实验前作一些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要围绕该实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展开来、全面的复习,那样的话,就会消耗很多时间。会耽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做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茎结构的知识即可,没必要复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地去操作实验,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引导学生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动手实验,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课后我们可以对此实验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一节优质的实验课堂需要我们学生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方能真正的发挥实验优势,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能力。
2明确自身责任
发挥指导职能一节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不仅仅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同样义不容辞。新时期,教师要精心指导关键实验环节。对于生物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密切注意的环节以及技巧较强的操作,都需教师精心指导。同时反复指导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相应的标本,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
一、自作合作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首先其具有主体对象的特点,它注重的是教学主体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有关教师;教师起引导作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自主合作模式包含有自由探索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探索知识等方式来达到教学效果。更进一步地来讲,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自由阐述、开放提问、合作探索、相互分析讨论等行为来达到完美教学的目的,还可以提示他们以个人或者组建小组的方式解决有关学科知识的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经教师点拨,能够自主解决相关学科题目,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次,自主合作模式具有活动参与性与相互合作的特点。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听教师讲课,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其效率也不强,所以对于教学活动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经过相互探索合作才能容易掌握相关课堂的知识。最后,自主合作模式表现为开放性,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应是自由开放的,而不是压抑沉闷的;在问题题目的编排上面,其问题答案不是死的,要让学生进行开放思维,表达他们的想法疑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措施
(一)题目引导措施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把生物学科知识编排成一些列让学生开放解决的生物问题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想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果只是照搬教材内容,一层不变去讲解,那么整个生物课堂就会变得沉闷、压抑,在加上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学生就没有心思去学习。经过详细地编排题目,可以生物知识要点很好地融入其中,降低学生学习以及理解知识难点的难度,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如光合作用、生物演变、新陈代谢等,进而解决相关生物问题。
(二)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措施
一、概念图的概述
关于概念图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于儿童是否能理解抽象概念的大讨论[4],直到1984年诺瓦克等人才首次提出了“概念图”及其相关理论。此后,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和表示知识的工具[5],通过由若干概念名词串联为命题的形式来显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将某一范围内不同层次的概念整合成知识网络。如图1所示,“绿色植物”、“氧气”、“二氧化碳”等概念名词通过彼此间可形成命题的连接词相连,介绍了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生态系统中的流通状态,形成了如“绿色植物制造氧气供自身或读物呼吸”等生物学命题。
二、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重要概念教学
1.运用概念图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重要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的灵魂和骨架,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及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新课中都会根据学习目标强调教学重点,而运用概念策略凸显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有的放矢。例如,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下,“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排除废物和多余的水”[3]是重要概念。为了使学生对关于“泌尿系统”的重要概念进行整体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如图2所示的概念图,强调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和功能,而且为废物和多余水(即尿液)的排除过程作了铺垫。利用此概念图能够凸显出这一重要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主题性,在准确把握学习重点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2.运用概念图优化教学中重要概念的传递方式,深入理解重要概念。
一、通过分组合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平时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分组合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告诉他们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做一些较难操作的工作;幽默的学生,可以适时调节小组中的工作气氛,让小组成员疲劳的神经得以舒缓;沉默耐劳的学生,可以多为小组成员做一些具体的服务工作;组织能力强、善于掌控大局的学生可以担当组长,给其他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教师在分组时,尽量让每个小组同时具有不同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的学生,优化小组组合。让学生明白分组合作、合理分配任务可以有效弥补每个学生自身的弱点,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强项,在小组中共同协作,有效提升任务的完成效率。教师可以在分组前把生物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能力都列举出来,做成表格,分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具备的能力上面画对号,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例如,在讲授苏科版教材“昆虫”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个学生担当“观察员”,观察实验过程中昆虫出现的相应反应;然后选出一个擅长书写的学生担当“记录员”,把与实验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选出一个分析能力强的学生担当“分析员”,分析出实验数据所反应的本质情况。在这个分组分工的协作中,学生不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可以从其他学生身上学习到自身欠缺的东西,这显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制定出一套实验方案,让不同的小组分别以空气、温度、阳光、土壤为控制变量,来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把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上。
二、选准分组合作的时机,注意课堂秩序
教师只有正确把握分组合作的时机,分组任务型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分组合作这一方法,需要教师在课堂讲解传授的知识,教师还是要详细地给学生讲解;需要用实验来证实的知识,教师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盲目的分组教学,大大提升分组任务型教学的积极意义。教师应该把生物课中值得探讨研究的教学内容作为分组任务的课题,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探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讲解“食物链”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食物链的每一级所具有的特点,把每个食物链用正确的表达方式写到纸上,研究其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会大声说话,有的学生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这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合作时注意保持课堂秩序,教师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边讨论边思考,也可以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担当起维持各自小组秩序的任务,教师则适时到各个小组中巡视,及时给予指导,这样既保证了课堂的活跃氛围,又保持了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独立测验,检测分组学习的效果
为了检测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分组学习之后,对每个学生进行单独的测验,并让学生分别总结出自己所在小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教师还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分数以及小组的总分数统计出来,进行小组间评比,对于表现最佳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可以让学生认清自身的差距,激发小组的团队合作荣誉感,让他们在以后的合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在优势,为自己的小组做出更大贡献。
一、让学生自主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针对上述缺陷,我们应当改变传统以老师演示为主的实验方式,积极推广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要求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去操作,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可以与他人和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第三,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去完成,这样创造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则可以让他们去认真思考。当然在让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讲解中必须注意适当的方法,不能全部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例如,在检测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示用石灰水来检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不仅让他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于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对于次要知识可以一笔带过。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置相关问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等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例如,关于青蛙的结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肯定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可想而知,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必定能更加全面。老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比如,老师在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可以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安静思考一会。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提高。另外,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更高。
三、设置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依据新的课程要求,探究式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必须具备探究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非常关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时,不必拘泥于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带领学生去郊区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定期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主要原因有:(1)人们的日常活动总是依照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是社会常识进行,这些经验和常识都是在问题基础上进行验证的,一般不会轻易出现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现问题。(2)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总是过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进行日常活动。因此,原有的经验意识掩盖了对发现新问题的意识,导致人们不会主动寻找问题。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隐藏在事物的背后,极不容易被人轻易地发现。除了隐蔽性外,问题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哪一个环节问题就出现了,寻找问题没有具体的方向。如果问题一旦被提出,那么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样也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某些知识点故意留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探究。如在人教版生物教材“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的研究,调查光合作用产生的条件、原料以及产物。通过研究表明,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根据这些概念,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实验活动。在进行实验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根据概念提出问题,例如,“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是否相同”“植物生长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对策。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1.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师非常关注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训练,不体察学生的兴趣和态度,教师片面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能主动的参与和交流,这样的单一讲授型课堂模式,不适合原本活跃、爱动的初中生身心特征,结果是束缚了初中生的思维和能力。一部分学生不理解教材,甚至当成文科知识死记硬背,自然在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疑惑,有的学生因为枯燥的课堂模式,干脆失去了听课的兴趣,放弃了生物学科的持续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在互相探究和讲解中,将难以理解的问题或者争议问题更好的解决,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沟通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为将来走向社会更好的进行协助与人际沟通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得出自主合作探究的结论,会印象深刻,从中获得学习生物学科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热情。
1.2分层教学法
初中生正在生理发育期,部分学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教师要注意把握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关注学生的言行与情感的异常举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基础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能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人体的呼吸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学优生的问题梯度要深一些,对学困生可以设置简单问题,让他们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创设和谐的生物课堂氛围
一、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一)创设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
教学中,教材上呈现的情境虽然也贴近生活,但是数学信息总是比较清晰地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学生自然省去了收集信息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减少对信息的加工,让学生经历在凌乱的数学信息中进行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过程。
(二)创设只有问题的情境。
在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只有问题的情境,这个情境要有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要解决问题必然需要一些数学信息,教学时,教师可以用“放电影”式的办法根据学生的需求逐个出示数学信息,这样用另一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了寻找数学信息的策略。
二、重视探究的过程,关注策略的形成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