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基础理论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7-23 09:34:27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1
1大赛概况
1.1基本功大赛的宗旨。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是检验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水平,展示参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规格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教学类赛事。基本功大赛的宗旨是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与发展,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展现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精神风貌,推动广东省学校体育迈上新台阶[2]。通过基本功大赛为各高校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培养质量。1.2基本功大赛的主要变化情况。3届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和竞赛制度总体变化不大,只是在专项、分值设置、评分标准和参赛人数等方面上作了一些调整,如专项,第1届有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第2届有田径、游泳、足球、体操、武术,第3届有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第1、2届的分值设置是教学技能35分、专项技术45分、教学能力20分(说课5分、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15分),第3届是教学技能35分、专项技术40分、教学能力25分(说课5分、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20分);评分标准,第1、2届都是达标20%、技评80%,第3届改为达标40%、技评60%。由此可见,提高了体现教学能力方面的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的分值,降低了技术评定的分值,从而减少了评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1.3基本功大赛的内容及分值设置。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专项技术评价内容包括田径、游泳、体操、武术、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8个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评价包括说课及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两部分[2]。其中,说课时间4分钟,内容包括教学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简单介绍;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时间为10分钟,包括动作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与纠正错误、队伍调动及学生练习安排,比赛中学生至少有一次练习方可进行转换组织教学。1.4基本功大赛的规模及奖励办法。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规定每单位报领队1人,指导教师不超过8人,参赛学生除第1届24人外,第2、3届都是16人(报名24人,参赛16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4人,共有来自全省13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参赛。计分采取团体总分制和个人总分制,其中个人总分包括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大部分,每个学校所有参赛运动员各项名次得分累积为该校的团体总分,然后决出团体一等奖6所学校、二等奖7所学校,学生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若干人次。1.5基本功大赛的比赛结果在团体总分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体育学院位列第一梯队,继续保持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优势;广州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和惠州学院全面布局、突出特色,分别在各个单项上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占据第二集团的位置;其他高校也认真组织、积极备战,在团体总分和各单项成绩方面与第一、二集团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2大赛特色
2.1突出教学能力。“体育教学能力”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体育教学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资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也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指标。体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解示范能力、口令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队伍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体育原理解释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3]。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充分借鉴全国和其他省市基本功大赛的经验,针对基本功大赛的内涵,结合广东省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从培养中小体育师资的角度出发,将竞赛内容分为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等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其中教学能力评价包括说课及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两部分。在竞赛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竞技为目标的比赛,做到“技”“能”并重,将基本技术技能和教学技能摆在重要的位置,让更多的学生领悟基本技术技能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抓住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为培养优秀体育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2.2专项项目设置围绕核心课程展开。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田径、体操、武术、游泳、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体操是培养身体姿态的重要手段,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游泳是掌握生存技能和南方地区的特色项目,球类则是中小学生最受欢迎的项目,这些运动项目都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广东省3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设置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8个项目进行专项能力评价。基本功大赛在术科项目设置方面充分体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情况,比赛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基础性和反映各项目的特点。术科项目设置和考核内容较全面地反映出现代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技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2.3比赛形式多样化。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等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比赛形式多样化,分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有体现教师备课能力的教案设计,有体现教师调动队伍能力的队列队形操练和广播操,有体现教师运动能力的专项技能展示,有体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说课,有体现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组织教学与讲解示范,这种比赛形式能够全方位展现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专项技能和教师素养。2.4评价体系科学合理。优化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促进比赛科学化和规范化,将教学基本功大赛与竞技比赛区别开来,使比赛由“短期功利化”向“长期效益化”方向发展。在教学技能评价方面,构建系统、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考查学生的教学能力。在专项技术评价方面,从前两届的技术达标(20%)和技能评定(80%)到第3届的技术达标(40%)和技能评定(60%)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说明对专项技术的评价方面把技术达标和技能评定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技术达标成绩,同时也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将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评价相结合、技术达标与技能评定相结合,充分体现基本功大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参赛学生掌握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水平,从而较好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3大赛存在问题
3.1竞赛内容设置不全面,重“技”轻“文”。基本功大赛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体育教师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其中,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事体育教学、课余训练与竞赛、组织体育锻炼和学生管理等方面;专业能力主要有运动能力、教学能力、指导训练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分为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两部分,教学技能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3个内容;专项能力包括专项技术评价及教学能力评价,具体内容为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8个项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全国和其他各省市的基本功大赛均设有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只有广东省连续3届基本功大赛都没有基础理论知识测试,难以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说明基本功大赛内容设置不全面,重视学生自身的运动技术技能而轻视基础理论知识,这种导向容易使教师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产生重“技”轻“文”的倾向,而学生也易简单地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理解为“技能传授”。殊不知,体育教学依旧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旦失去了教学中的教育成份,体育教育的内涵在无形之中就发生了改变,教育内容也将大大地缩减。3.2选拔流程不合理,造成尖子生比赛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竞赛规程只对参赛运动员的资格有相关规定,而没有对参赛队员的选拔流程进行相关说明。每个参赛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都针对大赛设定的竞赛内容对学生进行初选、二选、三选,最终挑选出综合能力最好的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优秀教师和场地资源对层层选拔出来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使这些学生在短时间里得到较大提升。这种方式选出的参赛学生只能代表参赛高校的顶尖水平,而不能代表参赛高校整体平均水平。同时其他落选学生也丧失了享受公平和优异的培训机会,造成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不合理现象,既违背教育公平原则,也与基本功大赛的办赛宗旨相背离。3.3备战时间过长,不能真实反映常态教学水平。通过调查获悉,参赛高校基本都是从9—10月份开始成立基本功大赛筹备委员会,通过专项老师的推荐或选拔出综合能力较突出的学生组成规模较大的集训队伍,每个学校都经过2~3个月的短期集训,并在集训期间又经过2~3次的筛选,最终挑选出16名学生代表各校参赛。短期集训无疑是好事,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得到提高,但是参赛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举办基本功大赛的目的是检查、评估教学质量,是要让全体学生水平得以提高。由于各校学生集训的时间较长,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比较大,所以不能真实反映各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现状和整体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常态下的教学水平,只是提高少数尖子学生的综合素质,却不能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有悖于举办基本功大赛的初衷。3.4给参赛学生开“绿灯”,破坏教学秩序,违背大赛初衷。通过调查了解到参赛高校为了在基本功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制定大量激励措施确保参加集训的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备战中。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1)集训学生可以免上本学期的专业课;(2)集训学生可享受不参加期末考,由学校统一给期末成绩;(3)集训期间发放营养补贴;(4)集训后期集中住宿,统一管理;(5)利用早上、晚上、周末等课余时间集中训练。这种为集训学生开“绿灯”,参赛学生享受“免学”“免考”的做法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以赛代学”“以赛代考”,顾此失彼,这些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4改革设想
4.1增设基础理论知识比赛项目,完善比赛内容。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于是培养技能型还是综合型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重术科轻学科理论到重学科理论轻术科再到学科理论与术科并重的发展过程。2016年9月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别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维度提出培养有文化、有内涵、有批判性思维、敢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总体目标[4]。广东省连续3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都没有设置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体育教师这个职业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文化基础作为教学支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因此,增设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非常必要:(1)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学科与术科同等重要,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2)更全面地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符合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客观要求;(3)与全国和其他省市开展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相接轨;(4)符合当前体育教师招聘必须进行基础理论知识考试的需求。综上所述,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应进行改革和完善,增设基础理论知识比赛内容,改革后的基本功大赛竞赛内容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3部分。(1)基础理论知识是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直接方法,可参考教育部2013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定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主干课程和《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就使得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扎实掌握体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夯实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满足对高质量体育教师的时代诉求。(2)教学技能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也是今后能否胜任体育教育工作,是否具有职业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志,包括队形队列操练、广播操、教案设计等3个内容。(3)专项能力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师的特殊技能,是反映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准,主要包括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核心课程中的田径、体操、武术、游泳、三大球、三小球。全面的竞赛内容设置和合理的分值比例将全面反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建议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3部分的分值比例为2∶3∶5。这样的竞赛内容和分值比例将使学生既重视自身的技术技能、教学技能,又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指引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4.2改革选拔流程,采取随机抽签形式,确保教育公平和参与的权益。基本功大赛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办学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功的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参与的权益。因此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流程,避免尖子生比赛造成的教育不公平,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参与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真正挑选出能代表各参赛学校整体平均水平的学生参加基本功大赛。建议组委会可从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三学生中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定24人(男18人,女6人)作为备赛名单,允许每所高校从24名备赛名单中选出其中16人(男12人,女4人)作为正式参赛名单,另外8人(男6人,女2人)为替补名单(当参赛名单中的人员出现伤病或其他意外时可从替补名单中进行增补)。这种选拔流程将更加科学合理,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和确保教育公平,也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基本功的实际水平和参赛学校的整体平均水平。4.3随机抽签选定专项项目,全面考察学生的专项能力。基本功大赛专项比赛项目的设置应符合各参赛院校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和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每届基本功大赛可从田径(跑、跳、投、跨)、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武术(南拳、长拳)、游泳(蛙泳、自由泳)、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中随机抽签选定6~8个项目作为基本功大赛的专项比赛项目。这样的项目设置突出了对学生基本功的全方位考察,避免个别高校为应对比赛,仅针对某些项目进行日常教学,最终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4.4缩短集训时间,展示常态教学成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获悉,全国和各省市开展的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都存在备战时间过长,不能真实反映参赛学校常态教学水平的弊端。而如何有效阻止各参赛学校急功近利应付比赛,很多专家和学者提出缩短报名抽签与正式比赛的时间间隔,只须为主办单位预留好编排秩序册和参赛学校购买保险、服装和做好赛前组织工作的时间,大概10天左右即可,这样就能避免参赛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组织集训应付比赛的现象,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参赛学校的常态教学水平。4.5多维度评价,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评价体系,力求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平衡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分值,制定简便和可操作的评价方法,适当增加计量与计时的评价项目,完善技评项目的评分细则,统一标准、统一认识、统一尺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基本功大赛竞赛内容包括:(1)基础理论知识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进行客观评价;(2)教学技能采用主观性评价;(3)专项能力采用主观与客观、技能达标与技术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参赛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和专项能力的掌握程度,从而较好地衡量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4.6规范评委选派,加强监督和管理。广东省3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的相关项目评委都是由主办单位抽调全省各项目组的专家组成,其中大部分评委来自参赛学校选派,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由于基本功大赛主要从教学能力和专项能力两方面对学生编写教案的规范性、组织调动队伍能力、完成动作质量和临场应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主观评价所占的分值比例很大。在主观评价中来自参赛学校选派的评委易给比赛的公平性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建议主办单位应从非参赛单位中抽调相关项目评委,对评委进行上岗培训,加强监督和管理,有效抑制人为因素干扰比赛公平,确保参赛者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竞争。4.7搭建交流平台,对比赛结果进行评估和诊断。开展基本功大赛的目的是为高校搭建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评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功的情况,提升体育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因此,建议在公布比赛成绩的同时召开领队、指导老师的联席会议,针对比赛结果对参赛学校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对参赛学校在比赛中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整体评价,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方向进行科学指导。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知识结构
abstractalongwith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continuouslythorough,theathleticsis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functionin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heathleticsteacher’seducationspacetothestudentisfarlargerthanothercourseteachersfar.thistextcarriesontheanalysisandstudiesforthe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problemfromfiveaspects.puttingforwardtheexcellentathleticsteachermusthavetheknowledgestructureoftheintegrityandtheabilitystructureofthereasonable.
keyword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knowledgestructure
一、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教育特点。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中不仅以传授技术、技能、知识。运用教学训练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而且以仪表、个性、品德等表现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运动特点。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保持较高运动水平,全面掌握好各项专业技术以及教学训练方法。能随时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各项技术要领。
(三)职业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裁判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突出成绩,才能获得社会尊重,提高职业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专”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本手段、方法;“泛”包括其它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根据对知识的“专”与“泛”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教育学、训练学、技战术理论、裁判法等。
2、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另外,也需懂1~2门外语。
3、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了解政治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间接吸取他人先进的经验。并努力获得直接的时间经验。
三、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能力是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指出:人的能力范围十分广泛,是一个多元的混合体,其形式有7种: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动觉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分为3种:①基本能力;②工作能力(创造力、模拟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③特殊能力。根据体育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具有人的共性能力外。应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自我专业能力结构。
1、优良的教育能力
(1)以人为本: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为人师表:体育教师的仪表、个性、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无论是在组织学生运动时的语言方式、手式,还是带领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比赛时所表现出的风度、气质,都应考虑到是否是在对学生作正面教育。
(3)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时。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反应出教师的教育能力。
2、丰富的教学能力
(1)组织能力:对不同性质、项目的体育活动在不同场地、时间采用合理的组织方法,减少教师主导时间,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2)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专业术语,在编写教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赛场指挥等方面做到言简意赅。
(3)示范能力:动作示范力求标准、重点突出,示范方向、角度选择正确。
(4)观察分析能力:对战局的变化,能采取正确的调整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能抓住要点,予以纠正。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学会用电脑,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并对学生受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3、执著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体育科学研究,了解体育发展动态,总结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心得体会,在广泛吸取别人先进经验基础有所创新。
4、永恒的自学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研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理论,掌握新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培养自学能力。
5、友善的处世能力。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音乐、美术等方面修养,增强处世交往能力。
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针对其师范性,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好书、育好人;针对其综合性,教师要广泛学习其它学科理论,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其实践性,强调多进行体育课、训练课的观摩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结成绩,吸取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构建;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思考
体育院校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篮球专业人才,教师首先要对相关的课程改革要求和专业教学目标进行彻底的明确。然后,在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发展禁锢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全面开展探究式教学。篮球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的加强专业教学的科研力度,将先进的教学成果融入到实际的篮球专业教学的每个阶段。不仅要充分的开展篮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同步的增加实践教学的设置,这样才能确保最大限度的发挥探究式模式在篮球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有作用。
1在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教学中全面推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1使学生能掌握系统的篮球理论知识。在体育院校教学的过程中,篮球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了篮球规则、篮球技术与战术、篮球历史文化等三个方面,篮球历史主要是介绍自篮球发源以来到现代的一些派生文化和主流文化。但在开展传统的篮球球迷这次教学的过程当中,受到体育科学的限制,教师往往只能够完成部分的主流文化的教学,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篮球的派生文化了解相对较少。而在全面的利用探究式教学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好和兴趣特点进行相关的知识研究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模式来学习更深和更广的篮球基础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进行传统篮球派生文化的街头篮球(三对三)和花式篮球知识的探究和学习。1.2全面提高学生篮球战术知识的掌握。篮球专业教学当中的技战术主要包括战术知识和技术知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侧重点不同的篮球技术知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控球后卫的战术知识侧重于传球、持球变向冲刺跑、持球冲刺跑、控球等,而篮球大前锋的技术知识侧重于背转等。教师通过探究式篮球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术动作,然后学生就可以和教师、同学进行相关的篮球实战练习或者技术动作探究。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不同的篮球技术动作和要领,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情况来进行技术动作的优化和调整,以确保在实际的篮球练习和对战过程当中自身始终能够保持最佳状态。篮球战术主要要求团队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是在篮球团队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学习。而利用探究式模式来开展篮球战术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不同战术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通过有效的配合和练习提高团队人员的战术认识程度,进而能够在具体的对战过程当中采取有效的团队战术。1.3全面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全面的开展篮球专业教学,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打破将战术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之后要求学生反复进行练习的教学常态。而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堂形式,教师除了完成篮球战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实际的进行篮球技术的练习和革新,要求学生在合作练习和对战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升自我。这样不仅能够为后续的篮球教学营造具有创新性和愉悦性的氛围,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篮球自信心和篮球学习兴趣。
2全面构建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2.1深入打好教学理论基础。与普通院校的篮球专业教学不同,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教学本身的教学难度更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标准也更高。部分的篮球专业学生本身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篮球知识和篮球技能,有的学生甚至经受过较为系统的或者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在此情况下,教师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开展篮球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就必须要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篮球专业学生的要求,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合作、自由、开放的篮球教学氛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和篮球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与篮球有关的知识和衍生文化有学习和探索,在确保能够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视野的情况下,全面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研究能力和探究能力。2.2全面优化篮球教学结构教师。可以全面的利用应用评价、自主练习、构建知识、学生探究、创设情景等的五维探究法的开展篮球专业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篮球专业的整体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构建较为完善的篮球教学结构体系。由于篮球专业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篮球水平和篮球素养,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与篮球有关的故事或者篮球战术影像,并在这过程当中提出与篮球知识有关的具体问题。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欲望,在自主思考完成之后能够积极的进行相关的问题讨论。在学生探究的过程当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以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思考,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具体问题讨论和分析,然后通过平台交流的方式总结出最佳答案。在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讨论之后,本身对于篮球这个篮球技战术得掌握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篮球知识体系和篮球技战术体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练习和对战的过程中利用已掌握的技战术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验证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学生运用纯熟的战术来进行实际的篮球对战,并通过同学和教师之间的评价和互比来掌握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科学的对自身的技战术进行优化和改善,这样能使学生的篮球水平和篮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结语
教师在全面引进探究式教学模式之前,必须要把握体育院校的教学特色和教育目标,全面的对篮球专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在教学过程当中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篮球学习欲望和实践兴趣的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充分的不同阶段篮球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情况下,对当下的篮球专业课程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具有较强可行性和持续性的篮球专业课程体系。这样不仅能够确保篮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全面实现体育院校篮球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欣.新时期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师友,2017,40(5):45-46.
[2]赵鹏.专业体育院校篮球专项教学使用微课教学的可实施性价值研究探析[j].考试周刊,2017(51):152,160.
[3]张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方案比较研究[d].广州体育学院,2017.
[4]何永飞.微格教学法在高师体育院校篮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5]张健.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院校篮球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2):346.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体育心理学;理论性知识;应用性知识
一、引言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体育类课程,不仅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综合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程,主要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首先,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研究范畴仅限于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因此,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广泛性、广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既涵盖了体育教育的领域、运动训练的领域,也涉及了锻炼心理学的领域。
二、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中国,先秦时期已有“问题教学”的萌芽。西方的“问题教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即“问答法”。无问、无答,则师者不可以授业解惑也。pbl教学方法(problemsbasedlearning)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提出在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现代问题式的教学法应用于教育领域各个学科,或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作有水之源,或与自主探究相融合,穿针引线,或与课程资源相匹配,化繁为简。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通过呈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究,通过协作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评价,对问题做出结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深入理解学习的知识点,在解决问题中强化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
三、问题教学法在体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资源和工具,体育心理学教材涵盖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三个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性知识。教学既要立足于教材,也要充实于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钻研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些丰富和创新的过程离不开对教学的思考,离不开问题导向。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和应用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单独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而服务。1.问题教学法在体育心理学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理论性知识,尤其是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识记性较强,趣味性相对弱化。体育心理学来源于心理学学科,其基础理论以心理学理论为出发点,如各流派的心理学理论、焦虑理论、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等。体育心理学中的三条主线包括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和大众健身领域中的心理现象。无论哪一条主线都涉及学习和行为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体育心理学课程中将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作为基本理论和概述性内容予以呈现和讲解,即从心理学的基本学习理论作为出发点,解释体育运动这一情境下人的学习行为。对于这一基础理论性知识的教学从以下四个部分的教学环节来呈现:(1)从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导入新课①提问:人的行为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呢?②校园暴力影片《悲伤逆流成河》赏析,暴力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呢?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解决问题,学习理论,应用于实践①实验一:儿童的暴力行为之习得过程②提问:为什么案例中儿童会有暴力行为?设计意图:解释学习行为的获得方式之一——模仿。引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基本观点s—r。③实验二:斯金纳的操作箱。设计意图:解释学习行为的获得方式之二——强化。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模式。④教学案例分析: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设计意图:引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⑤提问:为什么案例中部分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暴力行为?设计意图:通过反差对比,引出认知心理学理论s—o—r。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总结:模仿的本能,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内在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学习行为实现的基础。(3)引出新问题,激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分组辩论:这三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学习行为的机理,这三个理论孰优孰劣呢?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引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合作探究,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4)梳理总结,巩固掌握设计意图:从基础理论出发,对学习的理论知识点进行系统性梳理,内化理解,促进学生进一步记忆、掌握所学知识点。2.问题教学法在应用实践性知识中的应用。体育心理学中对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离不开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即结合体育运动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育心理学中的应用实践性知识既包括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现象的分析,也包括对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运动成绩、心理变化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有对一般健身人群锻炼的前因、心理效应等问题的探索。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同时涵盖了三方面的人群。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并应用于体育实践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对于这一应用性知识的教学从以下四个部分的教学环节来呈现。(1)从近期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导入新课问题情境一:6月17日10点58分,四川宜宾发生地震,重庆人民同时陷入了“伪恐慌”。其间,有的同学几十秒钟从楼梯逃离了高层,请问逃生的过程是本能还是技能呢?设计意图:从近期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解决问题,学习基本理论①逃生的意识:本能。逃生的本领:技能②问题情境二:什么叫作技能呢?有的同学是网游高手,有的同学是运动达人,这些技能都是与生俱来的吗?如果很长时间不去操练,是否依然能保持“高手”和“达人”的水平呢?设计意图:通过对技能特点的介绍,引出运动技能的概念和特点。③问题情境三:大家能列举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吗?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体验,引出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④案例分析:引出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泛化阶段。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到泛化过程的动作特征张三是某大学的一位公体课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篮球的他在选课时选了篮球。开始学练时,他运球动作僵硬、不协调,经常低头看球,篮球常常从他手里“跑掉”。请问,张三同学的这些动作和自我感觉正常吗?设计意图:引出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泛化阶段。让学生在思考中了解到泛化过程的动作特征。请大家设想一下,张三同学继续练习篮球技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分析、整理在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特点。(3)引出新问题,学习致用结合运动技能学习的特征,分组探讨在运动技能学习的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哪些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对运动技术的掌握。设计意图: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策略。(4)梳理总结,巩固掌握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强调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的普遍性,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问题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角度开发其学习的潜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挖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深化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从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体育心理学的教学经历和体验,一方面从理论的层面呈现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过程,另一方面从实践的层面突出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途径。将二者贯穿于体育心理学教学的全过程,既有助于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集中体现了人才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慧贞.问题教学法在《现代汉语修辞》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黎志东,徐志凯.基于案例的问题式教学法在微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9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体操教学;问题;对策
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体操教学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对体育教学改革发挥着关键的推动作用,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此外,对大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及素质教育有重要价值。我国的高校体操教学伴随社会的发展已经不符合高校教学实际所需,主要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过于追求竞技体育的内容与方法,不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容易出现体操教学模式单一化及教学方法程式化等一系列问题,这有悖于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等理念,其前景令人堪忧,不仅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推广,也不利于体操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根据多年的体操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高校体操教学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体操教学的改革途径。
1高校体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尚未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
伴随着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教学指导思想的日益转变,推动了高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然而仍然难以扭转传统的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体,以提升大学生竞技水平为中心的教学现状,这意味着在整个高校体操教学改革过程中尚未彻底转变思想,难以跟上时展步伐,这也阻碍了体操教学整体改革的步伐。
1.2不注重对大学生各种教学能力的培养
编操、带操、指挥、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等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能力,可就总体而言,各高校普遍对口令、指挥、讲解与示范、保护与帮助等几个方面的教学能力缺乏必要的重视,因此不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3教学内容不够合理
多年以来,各高校一直沿用以竞技体操为主体结构及内容的模式,再加上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忽视体操教学内容多样化特征。基本体操作为体操教学的重要内容却往往不受重视。体操课程偏重竞技类教学内容,大学生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教学能力非常有限,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致使高校体操教学演变成竞技体操教学,使得大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单一,该教学现状难以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当然也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1.4缺乏相对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若过于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同时也会降低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局限于大学生能否完成技术动作,致使大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核,不断屡次不得不完成缺乏实质性的动作练习,该过程会增加其对体操运动的厌恶情绪。此外,此评价方法难以充分体现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大部分学生因为考核不理想而更加厌恶体操项目,直至放弃体操学习,致使目前选修体操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少。
1.5教学方式落后
高校体操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填鸭式”的教学为大学生灌输知识,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体操教师将课堂重点集中于技术动作教学上,忽略体操教学的娱乐性和健身性,致使难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思维能力,体操教学质量因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2提高高校体操教学效果的对策
2.1提高对体操教学的重视程度
体操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力量、柔韧性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从而为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各高校应该从思想上开始重视体操教学,并为体操教学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条件。
2.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作为高校体操教师应该依据实效性原则来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同时将高校的具体情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还需留意该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较好的锻炼效果,从而充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此外,高校体操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将当前教学内容和外部内容相结合,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推动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内容。
2.3切实提升高校体操教师的整体素质
体操教师作为体操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确保体操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以各高校应该重视对体操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体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各高校需通过对体操教师的在职培训来提升其业务能力,有效促进其知识更新,进一步提升其教学与科研水平,同时需制订体育教师的培养计划,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对其实施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提高体操教学效果。
2.4重视体操理论教学
体操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体操教学基本知识、观赏及健身知识等等。基础理论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的途径,针对目前高校体操教学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所以,应适当增加基础理论课比重。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如掌握一套体操动作相对容易,然而要编排一套动作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这需要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此外,作为一名称职的体操教师,仅仅掌握体操技术是不够的,还需掌握通过何种手段去传授知识与教育学生,这需要体操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训练学等知识。由此可见,重视和增添体操理论课时是体操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2.5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除了用于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它还可以促进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制定高校体操教学评价体系时需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次,需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在评价过程中,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第三,注重评价客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评价内容除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还包括大学生的进步幅度、努力程度和情感态度等内容。
2.6加大对体操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
各高校无论是体操场地器材,还是电教设施等都难以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这影响到体操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各高校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对体操教学的投资,增建体操教学场地,增加体操器材及与体操教学相关的电教设施,从而为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结语
体操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够间接影响到高校的全面发展。现阶段,伴随着国家不断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体育教学已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然而体操教学改革仍然属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难点。对此,各高校体操教学需要将理论基础与教学环境有效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标准,最终提升高校体操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好习惯。
作者:张骏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院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梅,范连友.重庆高校体操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2):101-104.
[2]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2):137-138.
[3]加金轮.陕西省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1(7):151.
[4]马飞,张战毅.普通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路[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1):116.
[5]吕顺田,柴九昌.河南省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5):95-98.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6
一般身体能力除包括身体的基础活动技能(走,跑,跳,投,攀蹬,爬越)外,还应包括对动作的判断,分析,理解,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只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改造和单纯的传授知识、技术,使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我们体育教师应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融汇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的作用。
1.1利用各种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1.2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过去教学中的“要我学,要我练”改变为“我要学,我要练”。使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从而养成自觉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2.独立进行锻炼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至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2.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比如,学生掌握了篮球投篮的各种方法之后,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对各种方法的理解进行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2.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3.培养审美和自我监督与评价能力
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从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净化人的心灵和陶冶人的心性。
体育教学通过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来塑造健美的形体,培养学生养成站、立、行、走等良好的身体姿态。通过竞技比赛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通过各种不同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人体运动,使学生不仅会欣赏美的旋律和动作,更重要的是学会正确的动作技能,使自身的各种动作正确而富有美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应注重知识性与健身性相结合,在理论课上既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文化知识,又能掌握运动原理和运动保健方法。也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在锻炼中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锻炼中运用医务监督的习惯。
3.1通过学科类教学,让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的意义及身体全面发展的作用。
3.2生物、健康、卫生方面的知识。
3.3运动营养、医疗保健知识。
3.4运动原理,运动文化,科学锻炼的方法,原则,规则裁判知识。
3.5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的方法等。
总之,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功能。能力和技能是概括化和类化了的知识,知识是能力和技能的经验总结和基础,在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能力和技能,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吸收,消化和迁移,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扩展和运用。正因为这种关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体育能力,才会逐渐养成自觉锻炼、良好行为、自觉支用医务监督自我保健的习惯。在教学中将知识、技术、提高身体素质与能力教学体系有机的统一起来,冲破传统的框架,建立一种体力与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体育运动学》
[2]《医疗保健学》
[3]《体育基础理论》
[4]《体育教育》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体育;终身体育;增强体质;促进
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课程应根据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自然班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实施适合中职学校特点的体育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培养出适应将来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才,推进了学校的体育发展。在此,笔者就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现存的问题以及改革策略谈一下体会。
1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简陋:中职学校存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不合理等主要原因。另外学校因为资金等原因,体育教学设施又大大逊色于一般中学,如场地小、器材短缺等,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1.2生源素质差异性较大,各班男女比例不合理: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中学,他们在初中接受的体育教育有好有坏,参差不齐,已经养成了不同的体育习惯,导致个体差异较大,给正常的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中职学校受专业的限制,各班的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如计算机专业男生较多而女生只有几个,财会专业则女生较多男生则寥寥无几等现象,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活动设计。1.3体育观念相对滞后: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1.4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体育课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1.5体育课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现行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在身体素质、掌握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受遗传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现行的评价方式是由理论基础、考勤情况等几项考核组成。统一项目、统一标准,从根本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策略
2.1制定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课程体系(1)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加强基础型不动摇,引导学生走、跑、跳、投和队列队形等基本素质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锻炼,夯实基础课。第二,遵循科学性原则。既要遵循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规律,又要与学生体育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的现状和要求相适应。处理好教材纵横练习、连贯性,也应注意到该项教材与本专业的联系,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第三,突出实用性,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第四,巧用多样性和趣味性教材。(2)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课可以选项课的形式进行,其中从学生进校就开始实施选项课。体育选项课的选项方法是:给学生发选项课程调查表,从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跆拳道、田径等多个项目中选出学生爱好、兴趣较集中的几个项目确定为本学期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运动技术基础,按照自愿原则,在所开选项课中任选一项,开学第一次可直接进入选项课。制定统一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各单向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健康保健、体育锻炼、各专项技能,体育欣赏等方面的认知能力。各选项课中所选专项理论的教学由各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一般集中教学不超过2个学时。其余随堂进行教学,不安排专门的集体考试,另外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好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3)体育课成绩的评定:体育课程既包括专项技能、考勤和课外活动三部分,根据各选项课的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多项考试内容。在专项技能考试中,每学期末学生自主选择1-2个考试内容,由该选项课教师进行考核,对技术提高幅度较大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加分。考勤和课外活动考核由各选项教师根据该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2.2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应对措施(1)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交融:形成以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和评价知识等为主线,各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战术等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即结合各项目不同的运动方法传授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和评价只是,形成教学内容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趋同;体育基础知识,保健知识和身体锻炼与评价知识等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具体体现,又形成教学主题内容上的存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2)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引导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综合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打破教学内容固定呆板的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项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体育知识技术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再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体育的综合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教学目标要求,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具体实践证明,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开拓思路,进行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行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体育选项课教学是可行的。
作者:曹雅丽 单位:河北省黄骅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桂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体育学刊,2004,11.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微课小学体育应用分析教学质量
1小学体育教学运用微课的意义
小学体育课运用微课与传统体育课模式有什么样的区别?微课的存在具有怎样的意义?微课的出现和广泛应用顺应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微课具有简洁精悍、表现力强、吸引力强、主体鲜明的特点,带给学生数字化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优秀教育资源,增强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获取更多学习咨询。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让小学生体验到更多进行体育课学习的乐趣,有助于提升小学体育课的课程质量,让小学生喜爱学校的体育授课。
2微课的相对优势分析
和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相比,微课具有其鲜明的优势,这是微课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和前提。微课是作为教学载体的视频,体现新课程大纲,视频内容展现了教师授课内容,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如下优势。2.1引起学生兴趣。传统授课方式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导致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死板。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使用微课,形式新颖,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形象具体的动作技能演示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小学体育的兴趣和信心。2.2碎片化学习。微课打破小学体育课上课的时空局限,学生可以利用主体课程学习间隙观看微课,辅助体育课堂教育。即使由于天气原因体育课取消,学生也可以通过微课来掌握小学体育课基础理论知识。微课的出现,将小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充分收集起来,实现了碎片化时间利用效果的最大化,让小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体育课程知识。
3推广微课的阻力
3.1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最早在《学记》中已经论述了教育问题,教育发展历史悠久,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是现在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然需要与时俱进。小学体育教师团队中存在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保守,沉浸在传统教学方式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持保守态度,不愿积极运用微课辅助教学。3.2微课制作能力不足。小学体育老师一般都是体育科班出身,接受的都是体育技能训练,制作微课需要掌握稍微复杂的技能,而学校对于录制微课的培训很少,导致很多体育老师没有掌握录制微课的相关技能,在录制微课时要么不会,要么质量不是很高。不会录制的需要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视频录制显得生硬。录制质量不高的微课影响学生观看效果,达不到微课想要达到的目的。
4微课的应用原则
鉴于体育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发展体育教育必须结合时代特色,符合时代潮流。微课是新兴事物,在应用上尚不成熟,为指导微课的实践应用,必须要厘清微课的应用原则[1]。促进微课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其优势,促进数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4.1短小有趣。学生课业已经很多,微课如果时间很长,就会导致挤占课余时间,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业压力。另外,如果微课时间过长,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很难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容易疲倦,慢慢会讨厌微课,放弃通过微课学习,从而达不到微课应有的效果。微课在制作时一定要秉承“微”的理念,科学合理安排时长,在短小、简练、易懂的基础上做到有趣生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能将知识准确、有趣地传达给学生。越是简洁生动就越能发挥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4.2辅助教学。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认清微课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无法作为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存在。应用微课不代表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在做好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发挥微课辅助作用,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互动性,启发小学生的体育思维,激发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微课在小学体育中应用策略
5.1树立科学应用理念。正确的理念是正确应用的先导。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明确微课的地位和作用,把握微课独特的优势,明确微课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应用模式,从而在应用中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另外,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明确微课辅助教学地位,不可过分依赖微课,避重就轻,把微课作为主要的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怎样利用微课呈现重点内容、优质内容,发挥微课的指导作用,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应用微课时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5.2保证微课视频质量。微课是在碎片化时间内向受众展示一两个知识点的形式。微课的内容是否具有表现力,是否能够对小学生形成吸引力是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微课的制作要简短有趣,并且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高微课质量要针对小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做到讲解内容不抽象、容易懂,每个动作都要精简重复示范。微课视频还要具有启发性,带给小学生关于体育课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相关思考,锻炼发散性思维。5.3积极开发微课资源。5.3.1开发理论类型微课。小学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重点内容,但是进行体育的实际操作教学要以理论作为基础,以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微课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开发理论型微课,进行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为快速掌握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开发理论类型微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知识完整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要在学生学习微课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所谓师者,传道解惑者也。学生的疑难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有助于鼓励学生探索未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最后,教师要在学生观看完微课之后,引导学生积极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在以后的实践操作中奠定基础。5.3.2开发技术教学类型微课。所谓技术类型微课就是以技术动作演示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演示[2]。技术动作类型微课在内容难度上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初级难度的技术动作微课主要涉及基础的体育实际动作技术,是进行中级和高级微课内容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进行技术动作教学中要将不同中技术难度的微课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帮助学生以优秀的示范动作为基础与自身实际条件相适应进行动作练习。5.3.3开发纠错类型微课。将错误动作示范录入微课,并在微课中指出动作错误,有助于学生纠正自身错误动作[3]。错误动作对于学生来讲不仅不利于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会对学生身体造成损伤。在小学体育微课的制作过程中,相关教师要将学生常见错误录入微课并进行纠正。教师也可以将所教学生的错误动作和纠正后的动作录入微课,帮助其他学生反思自身是否具有相似错误。在纠错类型微课的开发中一定要突出对比的设计思想,将错误动作和正确动作进行对比。通过微课呈现出的对比设计思想,引发学生的观察和反思,在日常学习和练习中及时发现自身错误,及时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技术动作操作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黎夏舒.微课在中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设计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6):142-143.
[2]杜聪聪.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3]石东福.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9(30):89.
[4]白君花.微课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甘肃教育,2020(5):141.
[5]翁尾俤.微课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01.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9
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其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设置体育课程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由于大学生尚处在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身体锻炼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设置体育课程,促使学生进行定期体育锻炼,能促进过渡阶段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任务、生活压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沉重,长时间思想上的压迫和束缚,使其精神状态处在昏沉状态,迫切需要得到调节。体育锻炼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径,舒缓其心情,让久经紧绷的心情得到放松,调节学习的状态,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充满活力。
(二)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在步入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是仅仅围绕着学习的,缺乏体育意识,因此,在步入大学后,很多人会对锻炼缺乏热情———即便是能意识到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在行动上无法迈出那一步。这也是导致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体育锻炼课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并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三)锻炼学生的思想精神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进行自我身体完善及与他人协作的同时,能逐渐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激发学生敢于面对、敢于拼搏、敢于进取、勇于坚持的勇气和毅力,做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的新时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及规律
大学期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阶段,也不同于大学之后的青年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是处于转型期,一方面,还处在不成熟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自己个性化的一面。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挑战也是极其艰巨的,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适应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转型。
(一)基础理论和体育实践并重,循序渐进
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体育教学中,实践课所占比例是极大的,因而造成了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理论教学,由此造成了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如今,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以实践为主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尚处在刚从高中走出来的阶段,对一些体育实践中的技能课尚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理论教学必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是适应学生特殊时期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后续进行正常的实践工作做好铺垫。通过基础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概念、注意事项、基本常识进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的重视度。同时,在基本的理论教学学习之后,为了更有效的巩固理论知识,应循序渐进采用适当的体育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状态下,利用有限资源,积极参与锻炼,对所学理论进行巩固,加深体育锻炼项目的印象,提高锻炼意识。
(二)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
由于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心理上都处在不稳定的转型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大学期间体育课程的开设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三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大一阶段处在大学体育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刚刚脱离高中“纯理论学习”的时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同时体育实践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的阶段。大二阶段,学生已在理论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实践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应结合学生个人的特点,开设一部分较容易的实践课程,如中长跑、跳、单双杠,等等。大三阶段,应该说学生已经是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当难度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培养,如游泳、障碍、攀岩等。以此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方式的体育培养,以在体育教学上实现连贯性,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三、总结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体育舞蹈虽来源于各国民间舞蹈,由社交舞转换而来,但是其完美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既是一门普及性的课程又是一门专业性的课程。对于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而言,体育舞蹈的学习存在一定难度。我国教育部于1997年将体育舞蹈这一科目正式列为全国高校体育院系的课程[1]。虽然体育舞蹈已在各大高校都有所开展,但是受师资力量、设备条件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限制,高校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体育舞蹈有别于传统的体育运动,它结合了体育、音乐、舞蹈的基本特点,是一项具有高竞技欣赏价值的健身运动。体育舞蹈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具有娱乐性和表演观赏性。体育舞蹈既能强身健体,又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内容形式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育舞蹈舞种十分丰富,主要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而每类又包含五个舞种,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这就构成了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方面来看,体育舞蹈具有综合艺术性、行为举止规范性、默契配合性的基本特征。综合艺术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综合了体育、舞蹈和音乐的特点,而行为举止规范性是因为体育舞蹈的套路和动作具有一定技巧性并且受英国社会素有讲究严谨行为规范的传统影响。默契配合性则是要求舞者双方在动作上、音乐上乃至心灵上都互相配合;从体育舞蹈的功效性来看,体育舞蹈则具有娱乐性、休闲性和健身性的特点。体育舞蹈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能强身健体。
二、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起步比较晚,因此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体育舞蹈具有十个舞种,而且每个舞种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体育舞蹈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体育舞蹈的专业性就要求高校的体育舞蹈老师具有专业的体育舞蹈知识,这不仅要求自身对体育舞蹈的动作等各方面了如指掌,而且要求体育舞蹈老师能有准确的示范技巧和传授技巧。总之,体育舞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由于高校体育舞蹈起步较晚,许多体育舞蹈老师也是由其他专项转变过来的,其体育舞蹈教学基础本身存在缺陷,加之长期得不到再培训,其技术能力和知识结构相对落后。同时,许多高校对于体育舞蹈课程不太重视,也使得体育舞蹈教师匮乏。总体来说,高校体育舞蹈老师应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2、大学生对体育舞蹈认知程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不够。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体育舞蹈就是交谊舞或是拉丁舞等等。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学习体育舞蹈的态度与兴趣,从而影响大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另外,有的学生还受“男女授受不亲”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男女配合时,表现出十分腼腆的情绪,配合不到位,影响双方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
3、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不合理
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就是体育舞蹈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总称[2]。体育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定位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学仅仅局限于技术教学而缺乏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缺乏制约了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效果,影响了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同时,许多高校只是把体育舞蹈课程设为选修课,其课时也不能满足体育舞蹈教学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对策
1、建设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师资队伍
由于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校应重视培养体育舞蹈教师队伍。质量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可与相应的舞蹈协会合作,举办高校体育舞蹈培训班,定期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普通高校间可组织体育舞蹈友谊比赛,从而加强高校间体育舞蹈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体育舞蹈知识的更新。最后,普通高校内部也可组织体育舞蹈比赛,设置相应奖项,调动教师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积极性。而数量上的问题高校应多引进体育舞蹈教师并合理分配体育舞蹈教师。
2、优化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高校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根据目前高校忽视体育舞蹈基础理论的教学的现状,学校应在有限的课时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的知识。同时,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来制定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高校首先应注重基础教学,在教授学生体育舞蹈的内容里以形体、芭蕾、舞蹈为主,培养学生的气质、乐感和风格。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体育舞蹈老师则可变换教学内容,提升难度。
3、建立与完善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开展。普通高校应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育舞蹈教学评价体系。这就要求评价内容上不仅是对技术动作的评价,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形式上也应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结语
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变,对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体育舞蹈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加强对体育舞蹈课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探讨,从而充分发挥体育舞蹈的作用,加速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作者:沈诚 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23 09:34:27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文明进程中体育化浪潮现代性 2023-03-30 11:00:2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2023-01-28 09:05:3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思考 2023-01-18 09:17:30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2023-01-17 09:02:27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媒体双创研究 2023-01-06 08:56:58
体育产业发展困囿及纾解 2023-01-03 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