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技能培训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15 17:18:49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1
1.1研究对象
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20名体育教师为对象,展开主题为“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受访教师的基本情况为:年龄在20-30岁的8人,30-40岁的10人,40岁以上的2人;学历为本科的15人,为硕士研究生的5人;职称为助教的6人,为讲师的12人,为副教授的2人。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两种方式展开调查,其中,编订《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问卷》20份,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发放给20位受访教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此外,对所有受访教师展开了一对一的访谈,收集他们关于教学技能培训的看法和建议。
2研究过程与结果
2.1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渠道
调查显示,近年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主要的形式包含:参加进修学校学习、进入体育学院进修、访问学者交流、内部讲座、省市级教育教研竞赛等。其中,以内部讲座和进入体育学院进修这两种形式人数居多,分别占比为35%和40%,这表明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技能培训的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再满足进修学校学习、教研竞赛等短期、零散的教学技能培训形式。
2.2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方式
在教学技能培训方式的选择上,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主要采用不脱产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分析文/郑淑华盛振华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素养,决定了他们日常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调查法、统计法对学院20名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摘要修、半脱产进修和脱产进修三种方式。其中主张脱产进修的老师居多,占57%,半脱产和不脱产进修的比例分别为36%和7%,这表明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技能培训的质量,而不是仅仅讲求形式化的培训。在教学技能培训时间的选择上,有47%的教师主张平时培训学习,23%的教师主张利用寒假或暑假的时间培训学习,另有30%的教师主张将两种学习时间方式组合起来,采用综合选择的方式进行学习。笔者认为,若一味选择平时学习则会对日常的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若仅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习,则可能会使教学技能培训课时、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选用综合方式进行学习,势必又要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做进一步规划。
2.3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主要困难
教学技能培训是对在职教师综合素质进行提升的过程,受学历水平、认知能力、外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根据笔者的调查,教育针对性差、教育激励体系不完善、经费缺乏分别位列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面临困难的前三甲。此外,教师工作负担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也成为了影响他们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上述调查,笔者将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3.1.1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总体结构合理,存在教学技能培训的必要
通过调查可知,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结构以本科为主、职称结构以初中级为主,此种结构表明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中年轻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很有必要。
3.1.2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存在些许困难
现阶段,影响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负面因素很多,具体来说,主要有时间不合理、形式较单一、激励机制不完善、经费缺乏等。上述因素如得不到改善,将会成为制约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桎梏。
3.1.3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的态度呈现多样化局面
现阶段,上饶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其中以提升职称和学历为主,甚至有的教师将教学技能培训当成职称提升和学历提升的“跳板”,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此外,受平时教学压力、教学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对教学技能培训持积极态度,有的教师则持消极的态度。
3.2建议
3.2.1建立教学技能培训绩效管理制度,激发体育教师参培积极性。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上饶职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体育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技能培训活动。例如,对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优惠政策,对培训成绩优异的教师优先考虑其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评选等。
3.2.2多元化拓展培训资金筹集渠道,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素养提供保障。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建立起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基金,可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出面,向学院管理层发出提议:建议每年从学院预算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基金的建设,以“积小流,汇江海”的模式不断将基金的规模做大做强。同时,学院应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督部门,保障基金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开支,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3.2.3强化培训学习的宣传力度,构建人性化的培训模式。为使学习培训能够在体育教师中获得广泛共识,学院应通过更多的方式,不断强化体育教师教学培训的宣传执行力度,让每一位体育教师了解到提升自我教学技能的必要性、紧迫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与自身的实际利益紧密相连。在具体的执行中,学院可采用多元的方式,例如,借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大力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思路、方法;或通过定期的讲座、学习活动等方式,让体育教师了解到学院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内容、考核标准等,逐步构建起人性化的培训模式,让体育教师能够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升自我。
作者:郑淑华 盛振华 单位: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关于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3(04).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专业技能型人才获得社会广泛认可和关注。体育教育事业相关的职业以体育教练、体育教师、健身教练等为主,社会对相关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承担起体育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创新建设。
1体育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背景
2017年3月16日至18日在长春召开的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巡视员张栋强调:做好新周期全民健身人才技能鉴定工作,要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建立科学、清晰的全民健身人才职业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要树立大体育观,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周期”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规模和培训质量再上新台阶。国家体育总局近年来一直重视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也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拓创新,构建符合国家发展和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从而培养出具备体育技能、体育素养、职业素养的全面型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投身国家体育事业建设中。
2体育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要契合体育行业的发展规律,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尊重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构建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这种培训体系既要展现出体育及体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还要具备教育发展思想及教育规划意识,同时要实现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2.1专业技能培训。掌握专业技能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发展的必备技能。专业技能培训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通过系统的培训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对体育专业技能有深刻地认识,专业技能的原理、培训技巧、技能规律与特点等,要从单一的认识深入到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专业技能培训是最为简单的,通过反复的模仿、学习、练习,从而使自己具备扎实的技能功底。因此,专业技能培训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通过标准的技能与技巧向学生示范,然后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技能与技巧讲解出来,让学生能够吸收。同时,教师要能够积极创新,有目的、有针对、有规律的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辅导,解决学生切实遇到的学习困难,克服学生的学习障碍,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优势,从而主动参与体育基础专业技能的学习。2.2专项技能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个性,让每个学生能够融入到体育教育学习中,实现人尽其才的目标,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专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基础技能的培训与掌握,能够更好地为专项技能培训服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显示广西地区目前有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跆拳道)等职业技能的鉴定。这为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让其职业技能的掌握获得认可。专项技能培训就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制定完善的教学的计划与培养计划,使其合理的科学的规范职业人生,实现人生的目标。专项技能培训是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项技能培训教师要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紧密相连,指导学生规划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帮助学生总结分析,解决相关的难点,实现自我突破,实现专项技能的掌握。2.3综合技能培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是建立在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基础上,实现学生体育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塑造,培养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综合技能培训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技能上,实现社会交际能力、管理能力、体育素养、职业素养、教育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综合技能培训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科学性系统性的培训过程。不管未来是进学校当教师,还是做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否则难以施展专业技能,也难以为学生所喜爱。综合技能培训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与科学论证促使学生自我约束,积极参与学习,并能够做好自我管理。其次,教师要通过某一个课题或项目的布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配合,实现课题或项目的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实现评价,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价制度与体系,督促学生积极完善。最后,学生除了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项技能,还要充分地体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领袖能力、管理能力、交际社会能力,这也会成为评价中的比部分,甚至与毕业挂钩。
3体育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未来的方向
目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设有体育保健、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师范)四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只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专业学生是以创新新专业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也契合国家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国家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要求。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为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必然是顺应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需求以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体育专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课程建设既要符合专业发展,也要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表1可看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个专业中都涉及篮球、排球、足球等基础体育运动,这些体育运动作为基础性的技能培养,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对体育的认识,实现各个专业之间的交流与渗透。例如体育保健专业就针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康复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学、针灸学等专业保健课程,实现学生体育保健技能的掌握。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显示的职业技能认证,未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专业要积极打破目前的课程建设思维,要充分结合体育行业发展方向,拓宽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思路与途径。例如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要实现一专多项技能型人才培养,因为体育教育(师范)除了当体育教师外,还应该可以做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跆拳道)等更多的职业,并且是特别专业特别优秀的体育工作者。
4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课程内容决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优秀的专项技能,具备综合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要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达.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王秀平.新课程标准下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探析[d].宁波大学,2012.
[3]杨学达.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82-85.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游泳;体育指导员;培训
一、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所持的态度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包括初级培训和升级培训。初级培训是指导员的岗前培训。本调查所指的培训主要是指升级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渐加快。人民大众对指导员的指导工作更是追求高质量、高水平。因此,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地参加培训工作就很重要。我国城市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所持态度由调查可知,在调查的60人中,有52人认为有必要,占86.7%,6人认为没有必要占总数的10.0%,选择其他的2人,占3.3%。数据表明,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持非常支持的态度,有必要进行培训,取得高级技术等级,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培训支付费用的情况
对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调查中,有76.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参加培训是体育主管部门支付培训费用,说明我国体育主管部门贯彻执行了义务培训的要求,承担起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义务培训的职责。
三、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内容的看法
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大纲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内容作了具体的要求。三级、二级、一级、部级各个内容的比例及学时有所不同。内容都包括工作规范、基本知识、健身指导、组织管理自设教材内容。其中工作规范、基本知识、组织管理均为理论培训的内容。健身指导中含有一定学时的技能培训内容。从各个内容的比例来看,各个技术等级的培训内容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较大,技能培训学时所占的比例较小。以大纲的要求及目前辽西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的现状,对60名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内容的看法中,有34.6%的调查对象认为大纲规定的各部分培训内容比例合理,增加理论学时数的0人,有65.4%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增加技能学习的学时数。可见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技能培训要求比较强烈。分析原因,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二级和三级的比例较大,青年人居多,都想在技能上有所提高,以满足晋级和高质量指导需求人群的需要。
四、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方式的态度
为了解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方式的看法,对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合适的20人,比较合适的29人,一般7人,三者共占93.3%。表明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方式持肯定的态度,仅有4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不合适,主要是因为集中培训的时间与自己工作的时间互相冲突,单位又无相关的支持政策,单位领导不给假,参加集中培训受到限制。
五、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考核内容的看法
为了解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考核内容情况,以“你参加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考核的内容情况”为题,对60名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61.7%的调查者回答的是考核的理论知识,选择考核理论和技能的只有38.3%。表明对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内容单一,多为理论考核。应考虑体育项目学习示范性的特点,将技能的学习情况作为培训评价的内容之一。引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把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调查表明,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考核均为理论考核,考核中无技能考核。游泳是在水中进行的项目,其运动环境比较特殊,决定了游泳学习中技能示范的重要性,只有游泳的动作方法理论而无动作示范,很难学会。在培训的过程中,集中面授的理论知识太多,学时较短,学员未能充分地领会,为了应付考试只能被迫学习,学习成效不高。
六、结论
1.我国城市社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培训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受培训经费的限制,培训效果较差。
2.从各个内容的比例来看,各个技术等级的培训内容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较大,技能培训学时所占的比例较小。
3.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对技能培训要求比较强烈。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二级和三级的比例较大,青年人居多,都想在技能上有所提高,以满足晋级和高质量指导需求人群的需要。
4.培训考核内容单一,培训效果较差。
参考文献:[1]曾超凡.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现状及其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4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有关要求,为贯彻落实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要,更好地解决运动员的就学和就业问题,现就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一)对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和各类体育相关职业岗位人才培养将发挥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对体育行业职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措施。体育行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体育行业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涌现,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体育人才。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满足社会和体育行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扩大后备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我国体育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既培养竞技体育需要的高水平运动员,二)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巩固业余训练。又为社会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国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协调发展,可以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巩固和发展业余训练的重要保证。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举措。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新的学习、就业平台,三)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突出问题。提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发挥运动员专业技术优势,为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体为本。促进体育职业教育改革健康发展
面向体育特长生,四)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运动员。服务于人民群众的体育职业技能教育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体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围绕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以提高运动员和各类体育职业院校学生体育职业技能水平为目标,同时兼顾为各类体育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建立符合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五)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全国体育职业院校为依托。与市场需求和社会就业趋势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以全社会职业教育体系为广泛基础,与各类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能够满足运动员和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充分就业、就学这一目标的现代化体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以综合素质为基础,六)发展体育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体育技能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方向,认真研究体育事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对本区域内体育行业人才层次、类型和需求进行分析预测,推动体育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形成面向市场需求办学的新思路。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围绕市场和社会需要,七)要加强体育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职业实践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突出培养运动员和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技能素养,积极鼓励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在学、运动员在役期间及退役后能够获得多种从业资格证书。
三、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巩固和适度扩大体育职业院校办学规模。
又是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送基地。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教育,八)各类体育职业院校既是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主渠道。能够为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创造新的学习条件,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疏通体育运动学校与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之间的生源输送通道,适度扩大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规模和数量,有条件的省区市体育部门可根据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创办高等体育职业院校。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九)加强体育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逐步建立体育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落实教师进修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支持院校面向社会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及时调整体育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十)根据市场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运动营养、运动保健、运动心理等专业建设,重点培养运动队短缺且急需的专业型高技能人才,同时积极设立面向新兴职业的专业,为社会培养具有体育特色的有用人才。做好教材编写工作,建立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职业教育需要的教材体系。
不断更新教学和培训内容,十一)加强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体育职业学院可设立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基地,鼓励和支持体育职业院校积极申报全国或省区市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
四、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
加强体育职业鉴定工作。各类体育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十二)严格按照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职业准入制度的规定。后就业”执证上岗的规定,优先录用取得体育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十三)全面推进和规范体育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建立能够反映体育行业发展和新兴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以体育职业院校为基地建立布局合理的各类体育职业资格鉴定和体育职业资格认证网络。十四)充分发挥体育职业院校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方面的优势。
不断改善体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五、多渠道筹措经费。
并力争每年有所增加。十五)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体育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经费支持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六)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制定体育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设施设备标准。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十七)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确保各项经费用到实处。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体育职业教育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六、加强行业规划和指导。
切实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十八)各级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把体育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积极开展本区域、本部门人才层次、类型和需求分析预测,组织专家对体育职业教育和体育职业院校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为各类体育职业教育提供各方面用人需求信息,帮助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体育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协调和指导全国体育职业教育发展。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十九)建立体育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体育职业教育工作检查督导制度。为体育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服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加强对体育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积极鼓励体育职业院校成立体育职业教育研究会,加强各体育职业院校间的交流协作,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问题。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5
根据市红十字会《关于下发〈关于落实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3.5万名红十字救护员和35万名现场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原已开展的“护苗计划”——幼儿园保教人员急症救助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的相关培训工作统一纳入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中进行。全年共将培训中小学教师1500名,幼儿园保教人员35000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已获得市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急救师资证书的除外),每校1人,共约1500人。
2.全体幼儿园保教人员(含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下同),共约35000人。
二、组织办法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培训纳入所在区县红十字会的培训计划中,由区县红十字会直接下达名额,学校推荐教师参加。在学完规定课时和内容并通过考核后,可根据培训内容获得市红十字会颁发的“红十字救护员”或“现场急救普及培训”证书。
2.幼儿园保教人员的培训按照市教委原定方案,仍由市教委组织以儿童急症救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结束后,保教人员可获得“市托幼机构儿童急症救助技能培训(a类)”证书。在此基础上,根据市教委下达的名额,参加儿童急症救助相关操作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保教人员,可获得“市托幼机构儿童急症救助技能培训(b类)”证书。
3.在市教委组织的培训中已接受了相关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的保教人员(即a、b证均获得者),视同已参加市红十字会的培训,在b证上加盖市红十字会章,由培训地所属区县红十字会计入培训人数,相当于红十字救护员。
4.由市教委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名额由原渠道下达,在市红十字会统一协调下,师资仍由新华医院、市儿科医院、市儿童医学中心及市儿童医院负责安排。市红十字会提供培训所需人体模具。
5.各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经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后,要参与和辅导好本校师生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踊跃参加今年秋季由市教委和市红十字会联合组织的相关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竞赛方案另订)。
6.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指导、督促和管理,并组织好区级层面师生急救知识技能的演练和比赛工作。
三、教材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采用市红十字会统一编印的教材。
2.市教委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采用原已使用的幼儿园教师及保育员系列培训材料《儿童急症救助》。
四、经费保证
1.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的培训费用,由红十字会负责。
2.市教委按原方案组织的幼儿园保教人员培训的经费,由原渠道落实。
3.竞赛费用由市教委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和学生急救技能知识比赛专项经费承担。
市教育委员会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6
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发展体育特色项目。根据金山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通过加强与上海沙排运动管理中心、上海马术运动管理中心、瑞欧帆船俱乐部等单位的沟通合作,逐步发展了沙排、马术、0p级帆船等特色项目,同时将富有民间特色的毽球等群众性体育项目逐步发展为金山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完善业余训练体系建设,根据项目发展需要,在举重等8个业训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射箭、射击、游泳等16个业训项目,进一步完善体育项目布点,带动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校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按照“传统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扶持学校积极创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12年有19所学校被评为金山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二是,引进社会资源,形成区域体育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将区域内的体育活动引进学校,巳逐步形成漕泾地区的柔力球、廊下地区的打莲湘、吕巷地区的小白龙、松隐地区的太极、张堰地区的健康操、亭林地区的腰鼓等具有区域特点的体育特色。
三是,共享体育资源,建立校际体育联盟。2011年,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关系指导下,亭林中学等学校形成了足球联盟,制定了金山区校园足球联盟章程,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指导下,定期开展足球活动、足球比赛,交流足球教育心得,围绕“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特色共建”的原则,有效促进这些学校足球活动的发展。目前,金山区逐步形成了漕泾小学等5所学校的田径联盟、山阳中学等4所学校的毽球联盟、金山中学等3所学校的排球联盟等,有效推进了区域体育活动发展。
四是,培养优秀人才,推出“一条龙”体系。针对学校普遍反映的学生体育人才招生和输送难的问题,金山区根据各所学校体育发展的特色和需求,推出了体育“一条龙”体系,在田径、排球(含沙排)、足球、毽球、围棋、曲棍球等6个项目上,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的“一条龙”业余训练体系,使一个项目能够做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衔接,既提高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又避免了优秀后备人才的流失。在“一条龙”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一条龙”课程体系、训练(联赛)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创新学校体育特色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一校一品”创建工作中,鼓励学校根据区体育运动布点或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建设要求,打造学校体育特色。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创新学校体育特色
一是,加强课题研究,创设学校体育品牌。如兴塔小学开展了少先队阳光体育俱乐部方面的研究,2010年成功申报为市级课题,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兴塔小学将跳山羊、垫球、滚铁环、跳房子、老鹰抓小鸡、爬杆等24个体育项目融入大课间活动,增强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撰写的案例还荣获全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案例。金山小学则将落实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活动和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开展的少儿肥胖干预课题结合起来,通过营养和体锻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得到了普遍改善,肥胖学生人数下降了34.7%。
二是,注重全员参与,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在各所学校的有效落实下,金山区实验二小的室内操、亭林小学的腰鼓、亭林中学的风筝、海棠小学的“1 5”体育活动项目、民办查山小学的棍棒操、实验一小的“动感八点”等,都成为了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石化一小还编制了《“绳”彩飞扬体育健身争章手册》,将特色短绳、花式跳绳、短绳韵律操、师生互动挑战赛等纳入大课间活动、体育课和活动课中,并延伸到回家作业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培训,落实保障,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提高体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金山区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保障体育教师工作待遇,切实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开展培训,落实保障,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到“两结合”,即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相结合,推进专业运动员进校园和加快体育教师教练员技能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通过体育课观摩、课题研讨等多种途径,提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组织开展体育教师新任教练员上岗培训,发揮体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作用,目前已有100多名体育教师通过了上海市体育教师教练员上岗证培训考核。以“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应知与应会’”为专题,组织全区300多名体育教师参加了“教学技能”达标考核,合格率为100%,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比赛团体一等奖。与区体育局合作,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改善体育专业教练人才紧缺的局面。
二是,保障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科学核定体育教师工作量,将体育活动课、课间操(早操)、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训练和管理等折算成课时计入教学工作量。实行教练员聘用制度和带训体育教师教练员津贴制度,发放带训体育教师双休日、寒署假、节假日带训津贴,调动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将足球、遂球、围棋等非业训布点项目与业训项目同等待遇,在培训、聘用、考核、奖励等方面实行统一模式管理。建立体育教师考核机制,对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落实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明显提升、体育专项训练取得成绩、输送体育人才有贡献、开展“一校一品”有成效的学校、运动队、相关体育教师和教练员进行奖励。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金山区通过规范管理、强化督査、科学引导,切实将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实效。
4、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一是,责任区督学队伍,结合督学责任区制度,将全区划分为4个督学责任区,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内容,责任区督学通过实地检查、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二是社会督查员队伍,由区体育局牵头成立社会督查组,对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进行随访暗査。
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提高体育工作实效。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将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中,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落实不到位、连续两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在校长职级晋升、学校评优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区体育局也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情况纳入乡镇体育年度工作指标,作为考核乡镇体育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7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探究
1.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1.1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较少。目前,各大高校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种类五花八门,然而,这些形形色色的培训项目并没有得到的充分的利用,而且,也并不是完全的针对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虽然各大高校都进行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是实际上培训的次数少之又少,教师学不到教学中用到的实际技能,也就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足够的教育,这种泛泛而谈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使得教师对继续教育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从实际情况出发,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力度,同时具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学到专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1.2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深度不够。教师在学校中也应该继续学习,继续深造,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和知识传授,然而,现在的教师在面对继续教育时,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往往具有功利性,有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培训就只是得到相应的证书,在培训过程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新的知识,当没有证书或者职称的诱惑时,教师就会排斥这种自认为没有意义的培训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本身就没什么专业性,在实际教学中用到的很少,所以,就不愿意继续进行自我提升教育。这种教师对继续教育认识深度不够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体育教育状况也很难得到改善,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重视,深刻理解继续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素质。1.3继续教育的内容全面性针对性较差。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程度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内容也将会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时,其内容应该更加全面并且针对性要强。比如说,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体育课上,学生只是随便跑几圈,然后经过教师同意就自由活动了,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学生也只会越来越觉得体育课没有意义,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该培训具体的内容,比如打太极、舞蹈等一些具有意义的针对性强的活动项目,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得到身体的锻炼,陶冶情操,在学习中放松心情,同时可以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所以说,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要全面,针对性要强。
2.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2.1通过继续教育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大潮流。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教育事业也在稳步提升,而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也在逐步凸显出来,在世界大发展潮流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得到了重视,比如说,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就提出了教师继续学习的策略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了完善,而美国的教育中则会每年定期拨放经费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可见国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是人口大国,要想国家强盛,教育事业就不能忽视,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不仅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国家的面貌,国家在蒸蒸日上,各方面都在向上发展,通过继续教育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大潮流是不可懈怠的事情。2.2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成长的需求。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师资队伍力量,一流的学校其师资力量雄厚,竞争力强,也便会更加得到学生的青睐,要想提高师资力量,不仅要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地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尤其是那些年龄大的体育教师,一方面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现代的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由于体育教师平时接触的知识面窄,使得体育教师师资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思想观念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水平,通过继续教育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2.3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求。国家在不断地改革,同样体育教育事业也要随着国家的发展进行创新改革,而体育教育事业要想顺利改革,就需要体育教师提升素质,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师的能力水平等都需要不断地改革提升,这些都离不开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同时继续教育也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求,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等内容,这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新需求,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显然,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需求。
3.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策略
3.1加大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繁荣的重要内容,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与教师的自身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国家注重教育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加大教师继续教育进行,因此就要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鼓励教师进行自我继续教育,比如说,投入的经费用于完善继续教育硬件设施,优化继续教育的内容,提高继续教育的环境,按照规范发展进行教师的继续教育,让教师在进行继续教育时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在各种条件和设施都完善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3.2教师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态度。在高校体育教师范畴中,教师的年龄和教龄都有很大的差别,也就存在着观念的不同,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尤其是体育教师更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地吸取现代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以往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态度,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体育教师要进行不断地继续教育,以教育改革为依托,这样才能转变陈旧的教学思维模式,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顺应新时代体育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被时代淘汰。加大职称评定的多样化,完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教师的职称评定,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当前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教师仅仅发表一篇文章就通过评估或者评审人员不够尽职尽责都将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今应该加大职称评定的多样化,教师参加活动并且学到一项技能,以及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的评定过程,都将增加评定的多样化,更能从中选拔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师。同时也要完善继续教育评估体系,避免那些只是为了职称或者证书而进行继续教育的教师的评估,对继续教育教师进行更加严格的,多方面的评估,对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增加评估项目,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有一定的督促鞭策作用。3.4调整继续教育时间安排,提高继续教育效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在面对各高校的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时,更要安排好时间,有些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总是会选择在寒暑假期间,而这种时间安排总是会使得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技能之后无法得到充分的实践,开学之后应用起来会有一定的阻力。俗话说“趁热打铁”,如果说将继续教育时间安排在该学期开学前的一周,那么在开学后教师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此时继续教育时学到的技能就会得到实践,这样才能使得教师有更加深刻地印象,操作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从而,也更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增加体育教师的实战性。
4.总结
世界在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教育事业也应该随之更新,尤其是在当今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寻找突破点,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同时,教育改革者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策略,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让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更新教师的继续教育观念和态度,同时完善教育评估体系,提高继续教育效果。这样,才能使得整体教育素质达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胜利.终身学习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探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03):57-58.
[2]张玉生,张璐.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及发展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95-96.
[3]周卫东,丁广明.继续教育———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进器[j].继续教育,2006,(10):41-43.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8
一、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建设的现状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优秀运动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总书记、总理曾就退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出过重要的批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委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动员保障方面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升和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方面,针对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首次明确对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实行经济补偿,还扩大了运动员免试上大学的范围,并提出建立和完善运动员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制度,为退役运动员政策性安置与自主择业相结合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新途径。
在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今年3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指导意见分别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拓宽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发挥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作用,抓好运动队的文化学习;完善并落实各项激励和保障政策;构建和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实现了若干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一是突出解决理顺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二是突出解决运动员保障政策系统化问题;三是突出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政策的落实问题。该指导意见的出台,更好地实现和维护了广大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了广大运动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教育和保障的利益问题,是推进建设体育强国,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有利于不断改革和完善举国体制、促进体育事业科学发展,也将成为备战伦敦奥运会的激励因素。
在规范运动员的聘用管理方面,针对运动员聘用工作中存在的政策不统一、审批部门不一致、操作不规范等问题,2007年,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体育总局与原人事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体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明确了运动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同年,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该《办法》对运动员的试训、招聘、在训、停训以及退役等运动生涯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运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运动员招聘工作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执行,并由各级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办理有关聘用手续。
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方面,印发了《体育运动员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调整了与运动员成绩津贴相对应的比赛层次,将世界青年锦标赛纳入与成绩津贴挂钩的比赛范畴,将世界运动会纳入国家奖励比赛层次,提高了世界杯赛的奖励标准,将国家奖励的比赛层次由7个调整为5个,大幅度提高了运动员的津贴和奖金标准,解决了运动员与其他工作人员收入水平大体相当的问题。
在拓宽经费渠道方面,2001年以来,运动员保障经费渠道不断拓宽,建立了多个解决特殊问题的专项经费或基金项目。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财政部拨付专款近11400万元,突出解决了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医疗照顾、运动员重大伤残医疗补助金、运动员特殊困难补助金、运动员教育资助金以及运动员职业辅导、运动员创业扶持等工作所需经费。各省、区、市体育局也多方筹措资金用于运动员保障工作。此外,我们还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用于补充保障经费。
在重点加强运动员保障制度的同时,提出了构建运动员保障体系的整体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医疗照顾、伤残抚恤、就业指导、退役安置、困难帮扶、学习资助、创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整合资源,开拓创新,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内容全方位、权利义务相对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运动员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多年来,围绕着服从和服务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坚持从伤残抚恤、医疗照顾、文化教育、退役安置、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推进运动员保障工作,基本满足了不同时期运动队的实际需要,对于激发运动员刻苦训练、奋力拼搏,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保证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在肯定我们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保障工作还远远满足不了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运动员保障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地运动员参加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进展不一致。从国家层面而言,我国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并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举措之一。目前,在城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但各地运动员参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进展不一致。其中,只有少数省区市为运动员办理了养老保险手续,其他地方养老保险工作尚未开展;失业保险方面,多数省区市的运动员参加了失业保险,但仍有个别省、市的运动员尚未参加;住房公积金方面,还有个别省市没有给运动员缴纳住房公积金或仅为部分项目的运动员缴纳住房公积金。出现以上情况,既有当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整体推进速度不一致的问题,也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运动队特点不协调的问题。以医疗保险为例,我们知道,运动员更多的是运动损伤,而医疗保险的原则是“保病不保伤”。运动员交了医疗保险,由于治疗运动伤病所需要的药品很多不在医保用药范围等原因,且医保要求必须到定点医院就诊,排队时间较长、手续繁杂,致使很多运动员在加入医保后反而出现了“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起”的现象,影响了运动员参保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反而使运动员伤残问题进一步加重。另外,工伤保险过去只针对企业职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参加,运动员受伤后又无法纳入优抚对象,造成“真空”。
二是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体育界“科教兴体”战略的实施,科学训练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逐年加大了对体育科研的投入,训练和科研的结合日益紧密,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有些训练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训练单位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高,师傅带徒弟、凭老经验训练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片面理解“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为了尽早出成绩,拔苗助长,盲目加大训练难度,训练量过大、搞疲劳战等问题始终存在,加上训练条件简陋,机能评定、技术分析、伤病防治、疲劳恢复、心理调控、营养补充、信息咨询等方面跟不上,导致运动员运动伤病问题比较突出。这既对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带来消极影响,也给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的职业转型带来隐患。
三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培养的运动员应该是既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又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专门型人才。与我国的三级训练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形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主要由少体校或依托当地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完成,中专、大专主要由当地体育运动技术学校(院)负责,本科以上学历教育主要通过免试入学、函授、体育单招、与高等院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等方式完成这样一个基本架构。但是,长期以来,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训练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配置不健全等情况仍然存在。运动队“重训练、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致使运动员正常的文化教育时间难以得到保证。不少地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每周只有两个半天或三个半天,而且由于训练任务重,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加上多数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专项训练,在生理及心理上逐渐适应了紧张、大强度和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对文化学习的关注程度逐渐降低。因此,运动员文凭与水平、学历与能力不相符的情况仍然存在。另外,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运动员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再次就业能力的有益途径,但同样由于学训矛盾突出等原因而在各地难以开展。以上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未来再次就业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一些运动员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再次就业时竞争能力不足,加上国家用人制度的改革,组织安置的渠道逐步萎缩,安置矛盾日显突出。目前,运动员的退役安置问题已成为制约各运动队发展的一个“瓶颈”。
四是运动员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来,总局构建的以“伤残互助、医疗照顾、退役安置、学习资助、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运动员保障政策与经费支持平台虽然已经初步建成并初显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是体育界内部对运动员保障工作认识不一,协作不力;二是项目协会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三是各地在政策跟进上不平衡,这几年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有些地方在制定配套政策上反应不够迅速;四是运动员自我保障意识淡薄,自主性不强,自我保障能力普遍较弱,等等。科学认识现状,勇于面对矛盾,是正确行动的前提。深刻认清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运动员保障工作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运动员保障体系,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运动员保障工作的主要思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目标是:坚持实事求是,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覆盖、分级负责为工作原则,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竞技体育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以社会保障为基础、以事业保障为激励、以自我保障和商业保险为补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内容全方位、权利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运动员保障制度,努力构建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医疗照顾、伤残抚恤、就业指导、退役安置、困难帮扶、学习资助、创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国家、社会、行业、地方和个人共同承担、分级负责的多层面、全方位的运动员保障体系。
一要进一步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就是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保障政策,依法维护运动员权益,切实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中。普及法律知识,提高运动员的权益保护意识。依法为运动员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保证运动员能够享有与当地同类事业单位职工同等的“国民待遇”,退役时要按规定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的转移衔接手续。要进一步加强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工作。运动员文化教育情况是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退役后的就学和再就业问题。只有加强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提高综合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等实际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坚持科学训练,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妥善解决训学矛盾。努力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尤其是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完成,从根本上全面提高运动员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要进一步规范运动员招录程序。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研究探索按照聘用制方式规范新录用运动员的招录程序、招录方式及管理模式,研究制定运动员聘用合同范本,明确单位和运动员个人的权益和义务,从源头上将运动员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三要进一步扩大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覆盖范围。只有广泛覆盖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必须把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享有全方位的保障,作为推进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要目标。特别要关心基层运动员、非优势项目运动员以及试训运动员的权益,使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等得到充分的保障。
四要进一步拓宽运动员保障资金的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募集运动员保障资金,逐步扩大保障资金规模,并切实加强专用资金的管理。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尝试建立专门的保障机构或设立专门的保障基金,加强本地运动员的保障工作。
五要进一步做好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人事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策性安置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们不可能断然地从过去单一的组织安置一步迈到完全的市场安置。因此,我们要把组织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结合起来,把组织安置与自主择业结合起来,并逐步加大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安置力度,妥善做好新形势下的退役安置工作。要充分挖掘运动员的优势、长处,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引导运动员充分发扬自身长处参与社会竞争,提高运动员的社会竞争力,增强运动员的再就业能力,使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四、具体面临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积极贯彻总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结合我省体育发展实际,十分重视运动员保障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科研医疗、退役安置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涉及运动员切身利益的五大类保障基本建立。目前,我省共有运动员人(包括优秀运动员和试训运动员),体校生和重点体校生名。2008年至今,我省已获得世界冠军个、亚洲冠军个、全国冠军个。究其原因,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扎实开展是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以完善政策为抓手,建立运动员保障的长效机制。我省从实际出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总局各项政策文件为依据,联合财政、人事等部门,制定出台运动员综合保障、选招聘用、收入分配、在役管理、退役安置、职业鉴定、困难关怀等方面政策性文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推进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建立顺畅的运行机制。经省编办批准,成立省体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暨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列编名,重点承担优秀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指导、运动员档案管理及各项保险工作等,形成了局机关人事处牵头、人才服务中心承办、各训练单位和各省辖市体育局协助的运动员保障工作运行模式。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将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体育基金会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设立运动员关怀基金、创业扶持基金,加大运动员保障经费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我省2008年至今用于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经费支出约为万元。建立多样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优势,开展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和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教育培训、职业辅导、技能鉴定,帮助运动员把运动专项技能转化为再就业的优势,提高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能力。
二是以社会保障为基础,切实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我省严格按照总局要求,认真做好优秀运动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建户和缴费工作,完善运动员“托底”机制。全面理顺优秀运动员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所有运动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按照特事特办和退役运动员先办的原则,2008年以来,先后为名退役运动员,办理和补办了了养老保险信息录入、申报审核和个人账户建户工作,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省优秀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难点问题。依照《失业保险条例》为优秀运动员办理失业保险,履行规定的缴费义务,为退役运动员及时办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相关手续,并落实省辖市以外训练单位运动员失业保险费用缴纳事宜,确保退役运动员能够及时享受到失业保险相关待遇。
三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大力推进运动员的职业转换。在运动员就业安置方面,我们按照“重点安置依靠组织解决,面上安置依靠政策解决”的工作思路,一方面积极争取组织安排,另一方面拓宽安置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各类用人单位招录退役运动员,积极探索双向选择、自主创业、政策性安置等多种就业渠道。在组织安置方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我省通过组织渠道安置了一批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进入省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已有人走上处级岗位。在自主择业方面,一是提高退役补助标准,以本省上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3倍确定基础安置费,实现了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的动态增长机制,增强了自主择业对运动员的吸引力;二是组织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对退役转换过渡期内的运动员,以提升运动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增强运动员就业能力为关键,以实现再就业、扶持引导自主创业为目标,采用为期三个月左右的封闭式集中培训方式,加强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开展退役运动员就业推荐,邀请企事业单位参与,举办退役运动员就业双向选择交流会,直接为运动员提供就业推荐服务。
四是以关怀基金为补充,继续抓好运动员教练员的困难扶助。在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中,我省还多方筹集资金,设立了运动员关怀基金,作为总局关怀基金的补充,对有突出困难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资助。在资助过程中,我们严格把握四个原则:一是覆盖面宽,面向所有运动员、教练员,不论在役退役,不设成绩要求;二是资助的困难全,生活、就医、求学、培训等方面都包含在内;三是资助标准级差小,从5000元到3万元分为四等,扩大普惠面;四是手续简化,流程减少,急困难人员之所急。2008年至今共资助了人次,资助资金万元,为解决运动员困难和开展教育培训、自主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是,我省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不完善。《体育法》已颁布实施十多年时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缺乏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产业化、职业化考虑,对现阶段体育实践的规范和调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作为地方性法规的《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办法(修正)》,仅为省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依据,对优秀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指导过于宽泛和笼统。二是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不足。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一些文件虽然把运动员看作事业单位人员对待,运动员的待遇水平与其竞技成绩挂钩,但某些保障措施具有强烈的身份等级色彩,不获得某种身份或达到某个等级,就没有资格享受这种保障,对运动员权益的保护很不完善。三是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不到位。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还未能满足新形势下运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有的退役运动员在体育部门试用多年,因编制问题迟迟不能正式调入,一定程度上给一些运动员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到体育队伍的稳定发展。四是运动员社会保障救助机制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棋类的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再就业的渠道要畅通些。但另一类如田径、跳水、体操等社会化程度较低的运动项目,它们有的虽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是实现奥运争光战略的有力保证,但对优秀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措施并没有有所倚重。在这种情况下,以同一标准来确定运动员的福利和优抚措施等社会保障措施,分配有限资源,将导致保障的效率难以达到最优标准。
五、对策及建议
在全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走出了一条集训练、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院校化管理之新路,如何使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轨道,这是在走向体育强省过程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备战全运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文关怀的凸显,更是保持竞技体育向更快、更高、更强发展之必需,也是解决退役运动员后顾之忧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要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要建立运动员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规范运动员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运营和统筹管理。运动员的优抚安置制度应实行国家、社会和个人相结合的制度,保障运动员的抚恤优待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优抚安置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推进优抚工作的社会化进程。
二要尽快出台省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省应围绕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框架相应的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要在认真领会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竞技体育人才院校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情况,全面落实,突出重点,研究制定关于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文件,从而对展开具体的运动员保障工作予以政策性的指导。应明确各级体育部门、各训练单位和省体育局机关各部门在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对于运动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有一个明确规定,规范运动员录用,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实施退役补偿和安置,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做好职业转换过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特殊困难保障工作。
三要尽快制定适应我省具体情况的运动员聘用管理制度。200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将运动员纳入国家事业单位管理体系和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运动员的试训、招聘、在训、停训以及退役等运动生涯的各个环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源头上为保障运动员权益提供了一定的法律规范依据,但在实践中仍缺乏一种客观有效的标准来给予运动员最合适的社会保障。为此,应根据我省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依据《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的精神制定符合我省具体情况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我省运动员的招聘原则和程序、岗位性质和编制、职业转换和退役安置、社会保障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的问题,目的是有效保障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9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该文通过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法进行了教学研究探讨,认为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保健课程教学中进行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是可行的。
关键词:职业技能培训;基础理论课;体育专业;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用工单位对一些应用技术型和有特殊能力的人才相对比较青睐,各行各业招聘时除了看大学生的一纸文凭外,更看重的是是否有满足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两证并重的用工标准。因此,为了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根据高校体育专业特点和基础理论课程特点,对该院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可行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教学探究,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高校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
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虽然会议决定再取消招标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去产能中人员转岗创造便利条件。但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这充分说明高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迅猛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也将愈来愈大。再加上我国对一些职业(工种)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随着人才管理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综合能力越强、技术越复杂的职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的时间有可能越早,这也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屏障。因此,高校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完成自己的学业外,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否则,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就不得不出现应届毕业大学生到技校回炉学技术的现象。这样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作为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结束后在获得课程学分的同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省时间也节约教育成本。因此,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人才就业市场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2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的高度吻合性
在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培训教材中相关内容与体育专业有关基础理论课程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如保健按摩师培训教材中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融入保健按摩师有关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培训内容,而其他如保健按摩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学基础、保健按摩常用手法、全身保健按摩操作程序和指压按摩的培训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课程按摩章节教学部分中融入相关培训内容,如公共营养师培训内容中有关食品营养学基础、营养与健康、我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现状、食品添加剂等内容;可以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运动保健》中营养卫生教学章节中融入,这样使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时既可以取得相应学分,又具备考取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考试资格,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节约了大量时间。
3丰富的教学资源
3.1师资力量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教师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是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现实难题,但由于该院比较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了一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院进行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都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负责《运动保健》和《运动解剖学》理论课程教学的都是副教授以上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其中有些教师已考取了保健按摩师和公共营养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完全能够满足在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3.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条件高校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有充足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以满足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实践教学需求。该院有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康复理疗室以及按摩室等多个实验室,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要求。而且该院与柳州市多家大型按摩休闲场所挂牌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见习和实习的需求。该院早在2007年就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进行了中级保健按摩师的培训考试,经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的优秀保健按摩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多年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该院积累了宝贵的教学培训经验,为该院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该院与柳州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自愿报名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已突破70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愈来愈大,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务院总理6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取消物业管理师、市场管理员、插花员等47项职业资格和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降低大中专毕业生和去产能中转岗人员的就业门槛。国家虽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大中专生的就业门槛,但在不再看重一纸文凭,而是“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并重的时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有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就会出现毕业即失业到技校回炉学技能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相对比较强而就业面比较窄,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校期间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到相应岗位零缝隙上岗的要求。因此,体育专业学生自身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研究也势在必行。
5结语
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学校与学生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为了增加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不断提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刻不容缓的教学改革任务。高校体育专业应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完善高校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作者:唐进昌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广兰,柳华,王勇,等.体育保健学实践教学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0):93.
[2]汪碧涛.医学职院培训保健按摩师的可行性[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62.
第二篇: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教学的现状与研究
摘要:从高校体育专业的术科教学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的教育教学现状、学生的体育素质、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环境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的体育专业术科教学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不利于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成才。提出了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师的术科教学理念;集中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等方法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今后高校术科教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术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
术科教学既是体育院校学生特有的学习内容又是广大体育教师施展自己才华的重要手段,体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就决定了术科教学在体育院校教学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及不同运动项目动作技术的复杂性,就客观地要求术科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要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水平。当然,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则更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体育术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书本理论,其不仅要求广大体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力方式将运动技能和技巧展示出来,还需要将动作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和展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促使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提高[1]。术科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象其它学科教学那样,被固定在室内和桌前,而是拥有一个较为广阔的个人和集体空间,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教学过程是具有一定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一定难度的身体练习。
1我国学校体育术科教育的现状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各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奥运冠军和体育科研人员。可以说,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的中流砥柱。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在术科教学领域时常表现出学生的技能掌握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形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1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生产水平,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的扩招,而且扩招的比例仍在逐年加大。使得那些没有任何体育训练基础和运动经历的中学生看到了出路和方向,于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体育学习的热潮。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运动技术基础和体育目标。进校以后,又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认识,所以很难建立起对体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技战术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深入。1.2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的不健全。体育场地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和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对开展相应的体育术科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按照体育课程评估的基本要求,5000人数以上的学校,学生人均运动场地面积应为除标准田径场与游泳池外的2.4平方米~3.9平方米[2]。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还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如何分配现有体育场馆的适用就成了每个术科老师上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篮球场几个篮球就要完成一个班级的术科教学任务,实在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另外,还有一些体育活动,对运动场馆的要求较高,比如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没有合适的场地根本就不能开展运动科目,更不用提学科的术科教学了。1.3学校体育术科课程的设置的不合理。课程设置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现在大学里的术科课程几乎都是是竞技体育项目,大部分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较枯燥,比如一些田径项目。而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又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没能开展起来。所以说术科课程的设置缺乏吸引力,不能适应学生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了学生们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项目过多。我国各高校目前的术科课程设置基本是各项目都要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个项目。但事实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的时间,精力和自身条件都是有限的,况且目前术科课的课时数还在不断减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那么多技术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目前的课程项目和课时数,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设置的课程实际用处较低。学生学习术科课程,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实际上是为来了今后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现阶段高校术科课程设置的项目内容陈旧,并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当前学校的学习课程大多数是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这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习资源和人才的资源浪费。1.4教学方法枯燥,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通过对术科教师实践课程的观摩和对任课教师教案的查阅可以看出,广大术科教师上课时大体模式基本统一。经过适当的慢跑及适量的身体活动之后开始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基本部分的运动技术技能的模仿和学习。也很少看到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专项准备活动。在结束时甚至不需要总结和评价。这种传统的教法对广大体育教师的技术和理论要求并不高,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固定的技术特点和发力方式,很少有教师将项目的适用性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运动技术,完成教学计划和安排[3]。这种模式的教学除了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以外,还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采取相同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术科教学一沉不变,缺乏强有力的创新。
2术科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再创造
现如今,我国的学校体育术科面对着来自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独特。面对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建设起新的术科教学模式,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留给广大高校术科教师的难题。2.1提高广大术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教师素质具有时代性、内在结构性、层次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4-6]。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就需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根据时代的要求传授给学生不同的内容。我国的广大体育术科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学到的内容都大致相同。其实作为教师,不能单纯的教授固定的内容,教师需要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与时代接轨,了解当前的国际国内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并通过学习和理解将这些内容都变为自己所有。掌握了新的教学方法在配合符合当前时代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的的热情一定会提高,这无形中就增强了教学效果。2.2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专门体育人才。体育术科课的教学目标应以体育教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培养目标应和社会需求紧密挂钩。目前,体育正以蓬勃的朝气走在各行各业发展的潮头,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和比赛层出不穷,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越来越强,对体育专门性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体育教师的培养。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不能仅仅立足于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应将眼光放在社会中比较新型和处在上升势头的体育运动中来,并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多接触、早接触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早练习,早熟悉,早得成绩。各位教师虽然不能预测哪项体育项目能够走上时代的前列,但是跟着时代的步伐永远是正确的选择,努力将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专门性体育人才,让学生学有所用才是体育术科教学真正的意义所在。2.3在技能教授时运用合理有效的创新方法。任何事物要想做好都必须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术科教学也不例外。纵观以往的术科教学,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1)目标学习法此种练习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每次练习时给学生设立一个练习的目标。比如在舞蹈练习中,规定学生在一堂课结束后掌握“纽约步”这个技术动作,在下一堂课结束时掌握“定点转”动作;另外,在练习时我们还可以将技术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划分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将同一个技术动作掌握的更好。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游戏学习法这种练习方法就是将游戏运用到术科教学中来。游戏伴随着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将游戏运用到体育项目中也能够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首先,游戏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次,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并充分的活动身体。另外,在不同的运动项目选用不同的游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上课的内容。(3)多媒体学习法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而在体育术科中,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却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方便等特点,在在术科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如让学生们观看自己练习的录像等去更加直观的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方便及时改正。但是多媒体术科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一条很长的道路,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方面配合才能够最终完成。
3结语
体育术科教学是高校体育专业十分重要的一环,在面临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中,广大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更好更多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才能够永远的的保持青春和活力。而作为学生,除了在学习老师教授的内容外,也应该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好的为广大在校学生和中国的体育事业服务。
作者:周天宇 单位:池州学院
参考文献:
[1]邓飞,邝郁,谭希颖.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8(2):90-91.
[2]丁斌,何冠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扩招对术课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09,25(5):111-113.
[3]朱益明.中小学教师素质及其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214-215.
[4]安儒亮.21世纪初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求趋势预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3):1-4.
[5]卢天凤,魏丕来.术科教师性格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51-53.
[6]王健.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3.
第三篇: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行性研究
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了为什么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为了使脚斗士运动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希望在脚斗士运动比赛中对这项运动进行解说,使观众更加了解脚斗士运动,并为之吸引。为此要更加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脚斗士运动专业解说人才,使得这项运动更快地走入观众的视角,并且可以为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
关键词:高校;体育;脚斗士解说;课程
脚斗士运动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和城市开始举办脚斗士比赛,而且比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比赛中我们很难见到有解说员对脚斗士运动比赛进行解说。脚斗士解说,其主要是让人们了解脚斗士运动和脚斗士的比赛规则,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据调查显示,在全国各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中,没有涉及到脚斗士解说方面的一些知识,也没有脚斗士解说这样一门课程。笔者认为,应当把脚斗士解说课程作为体育专业课程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并且要培养专业人员,解说脚斗士专业比赛活动。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可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传播脚斗士运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校体育专业脚斗士解说课程。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分析高校体育专业开设的专业解说课程,其中重点研究了对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开设,这一部分现在还是空白。1.2.2问卷调查法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13级到2015级)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6.7%。1.2.3专家访谈法通过分析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可能性,访问了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体育专业方面的专家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为文章的编写提供了素材。
2各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必要性2.1.1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需要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育专业理论课,一部分是体育专业实践课。各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都是基于本学校的体育专业课程和学校特点来开设专业,基于这种情况,每个高校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会有所区别。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缺陷,有必要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来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2.1.2发展脚斗士市场化的需要现在的体育比赛都趋向于市场化、商业化,脚斗士运动是新兴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也必然受市场化的影响。全国最近几年在济南、武夷山、沈阳等城市举行了一系列脚斗士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有大量媒体不断介入,使得脚斗士运动得到传播。为了适应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培养脚斗士运动解说人才势在必行。2.1.3扩大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渠道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毕业大军的队伍不断庞大,大学生的就业令人堪忧,尤其是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狭窄,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笔者抽取山东体育学院2008级至2012级的23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统计,其中75人有稳定的工作,就业率只有32.6%。体育运动趋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对体育各专业要求的人才比较多。所以,为拓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很有必要在高校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2.2可行性2.2.1高校体育专业有一定的专业基础高校体育专业具有浓厚的体育氛围,脚斗士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体育专业中开设,具有很大的基础。脚斗士比赛的增加对推广脚斗士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行过脚斗士培训的学校有300多所,举办过比赛的学校有100多所。脚斗士运动已经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此为脚斗士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根基。2.2.2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专业优势高校体育专业教师都有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全国有超过300所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脚斗士竞赛规则的培训和脚斗士裁判员的培训,有较系统和科学的脚斗士理论和方法。并通过组织专业人士进行学习访问等,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以,在开设脚斗士解说的课程上,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有极大的优势。2.2.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很感兴趣抽取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0份,回收率96.7%。96.7%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了解脚斗士解说课程,希望可以学习这门课程。因此,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对脚斗士解说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想学习脚斗士解说。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很有必要。2.2.4脚斗士各类活动是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条件沈阳体育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由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出资建立了比赛基地;并且在全国14所体育专业院校举办了“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和在全国普通高校举办了“全国大学生脚斗士锦标赛”。比赛的不断进行,进而就需要专业的脚斗士解说人才。所以,高校体育专业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有很大的可行性。
3对策
3.1各高校应给予脚斗士解说高度的重视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的不断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脚斗士运动,培养脚斗士解说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各个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脚斗士解说课程,并给予一定的支持。3.2编写脚斗士解说专业教材教材是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高校教材是影响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还关系到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脚斗士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要。3.3培养专业的脚斗士解说课程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教师是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缺少教师,那么教学将无法正常进行,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必须配备专业的教师。由此可见,应该培养脚斗士解说课程的教师队伍。3.4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指导理论。脚斗士解说课程是培养合格的、适用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脚斗士解说员。在教给学生脚斗士解说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把脚斗士的知识运用于脚斗士运动中。课堂上理论的知识要在实践中消化,实践中发现的不足,要在理论中弥补,保证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此外,在脚斗士活动和比赛中,要锻炼学生的专业脚斗士解说能力,提高其解说的专业性。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开设脚斗士解说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4.2建议(1)高校体育专业应该编著一套完善且系统的脚斗士理论教材。(2)实践结合理论,也就是需要在脚斗士各类活动和比赛中锻炼大学生的解说能力。
作者:史艳艳 党紫君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吴彦达.脚斗士[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2]吴强.普及与推广青少年脚斗士项目的策略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0(3):35-37,49.
[3]白杨威.关于体育教学中开展脚斗士运动之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4).
[4]李飞骏.“斗拐”升级“脚斗士”[n].光明日报,2006-04-26(005).
第四篇:高校体育运动的风险预案与应对方法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校园日常体育健身活动与校园专门性体育集体活动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其存在着硬件隐患、人为隐患与其他不可抗力的意外隐患.建议:加强事前防范性、事中应对性与事后完善性的预案,运用全员防范、制度推进与岗位负责的方法,是化解风险、降低损失与避免次生灾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过程;风险应对;应急预案
高校体育运动作为其教育教学、日常活动与重大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能力、控制效果与控制办法,直接衡量着高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质量.制定应对风险的预案以及教会师生紧急应对的办法,是提高高校体育运动安全指数、学生高校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重要路径.
1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类型
1.1器材意外风险
器材意外风险这是最常见的风险之一.结合高校体育工作实际,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器材磨损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高频运用情况下,导致器材的零部件之间摩擦加大,导致在某种运动强度下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如学生空中坠落、器材断裂对学生身体造成的意外伤害等.这种风险以校园内的大型器材或场地内的固定器材为主,如单杠、双攻等.第二个是器材老化方面的风险.即指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以及保养失范的情况下,器材生锈或绳索断裂等导致的老化风险.高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也以各种固定器材为主,如篮球架、乒乓球台、网球网与足球门等,由于其质量大、突发性强,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也相对较大.第三个是器材质量瑕疵方面的风险.以器材自身的质量瑕疵为风险产生的主因,包括器材连接点焊接不牢、选用材料质量差与器材自身设计缺陷等,会增加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尤其在多人、多次与高强度的累积冲击下会产生各种风险,如哑铃一端的球体掉落砸伤脚等.[1,2]
1.2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形式和成因.根据造成的主观恶意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恶意性风险.无恶意性风险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个人性意外.即指当事者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意外,以常见的技术失误、技能错误与个人控制失当等现象为主,例如在跳鞍马时手滑或起跳过早等,造成的摔伤或擦伤等情况.第二种情况是他人性意外.根据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配合性意外与无意识性意外,前者是指两者因为配合失误或衔接不当造成的,如在体育舞蹈中一方因另一方配合失误导致的摔倒;后者是指运动者个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非主动性情况下造成的危险,如在单杠运动过程中其他方向飞来的足球等.第三种情况是群体性意外.主要是指各种群体体育运动或其他项目的运动中,造成的现场运动员或场外观众的安全风险等,如足球或篮球比赛中的意外碰撞,现场观看学生的意外扭伤脚等.第二类是恶意性风险.包括恶意破坏器材、恶意制造恐慌情绪与恶意影响运动中的同学等,这类风险较少但危害较大,如在其他同学快速奔跑过程中,有人故意伸脚搞恶作剧.
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内容
2.1防范性措施
作为一种事前预防的办法,强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的预测和管控.[3]体现在两个方面:方面是要强化隐患排查与整改.按照学校安全制度、年度安全工作计划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关于体育工作的安全排查工作,尤其针对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常用的基础性硬件设施、常用的专业器材与场地等,把常规的维修、保养与管理结合起来.如针对发现的双杠螺丝松动,开展随机地整改使其更加安全牢固等.别一方面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与演练.实施中,包括专门的安全教育与学科渗透性的安全教育,重在教育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体育器材科学运用的知识与危急时刻自救的知识等,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具备安全能力.安全演练是强化通过体验开展教育的方式,意在训练校内人力、物力与其他资源的配合和运用能力,既让大家熟悉各种能用于避险的设施、通道与物资,也让大家掌握运用各种资源的方法等.两者相比,前者侧重于通过日常安全工作创建无风险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开展运动、发展兴趣和施展才华;后者侧重于对各种风险的假象性应对,重在培养学生的隐患意识与应急能力.[4]
2.2紧急应对性措施
研究、制定和执行具有实效性的紧急应对措施,是从预案到风险降低甚至彻底消除的切实性工作.[5]需要从两个方面加强:一方面要对风险制止与应对.这是降低风险与管控风险的首要措施,以此把各种危险控制在高校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如疏通紧急通道、疏散聚集人群、对发生坍塌或脱落的设施及时支撑等,把相关的人、财、物实现最佳整合等.另外,针对现场人员的情绪稳定工作,是顺利完成风险制止的重要性工作,直接地关系到各相关人员的配合程度,如消除紧张情绪、制止忙乱行为与正确方法运用指导等,都可以推动高效工作的实现.别一方面是要及时的急救与应对.重点表现在运用体育医学方面的知识、技术等,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去有效地完成基本的自救工作,目的在于降低二次伤害与紧急恶化的可能性等.包括止血、人工呼吸、心脏复苏按压、断肢固定、冷却消肿与其他意外情况下的最大保护等,应对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造成的危害.工作进程中,既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现场指导,也需要体育教师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生理学知识,以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救和他救工作.这种现场临机应对措施,既需要学校有着基本的工作框架和实效性的工作机制和队伍,也需要能结合医疗、体育、消防与其他手段等,整合各方面最优势的力量和资源达成最快捷的风险应对.[6]
2.3完善补救性措施
站在亡羊补牢的视角,把补救措施纳入应急预案的范畴内,是提高应对绩效的事后举措.在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对故障设施进行维修.对于那些引发风险甚至造成危害的硬件设施,在代价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采取维修措施以避免其他使用学生再次受到伤害,例如平整场地、加固设施与更换零部件等.二是要对被破坏设施进行更新.对于不能继续使用的设施,学校要坚决地予以拆除与更换,既确保其再次造成其他的风险,也要保障其他人的安全运用等.例如针对被腐蚀的网球网架,应该直接换全新的安全设施等.三是要对于风险有直接关联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针对风险发生时受伤的学生与其他在场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是保持其体育兴趣与继续激活其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采用辅导员、体育教师与专职心理教师共同参与的方式,从学生管理、体育运动与心理学等专业视角,对学生开展全面、有重点的心理帮扶工作.为确保工作的实效性,每项工作都要按照职责部门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既减少风险扩大的可能性,也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的运动需求和权益.[7]
3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应对方法
3.1全员应对能力培养
培养全校师生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应对体育运动过程中风险的最根本方法之一.[8]结合体育运动实践,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风险预测能力培养.按照体育、体育运动、体育项目及其器材的使用规律,培训师生预测个人体能风险、器材风险、场地及其设施风险,以及其他的不可抗力的风险等,让他们能以最敏捷的认识与应急反应.在这种能力的支持与相互提醒下,处在同一环境中的师生能形成最大的合力,去应对将要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二是风险认知能力培养.包括风险类别、风险危害程度、风险危及的肢体部位、风险可能危及的群体类别、风险可能影响的范围(时间长度、场地面积等)与风险成因等,以此推动他们快速决断,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活动等.三是人力整合能力培养.即在风险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各类人员能按照自己能力、特长与相对性优势等,开展随机性的临时团队整合,使大家能以最擅长的岗位去发挥自己的力量,为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作出大家力所能及的努力.例如在群体性体育风险发生时,师生随机组成担架队、秩序维护队与急救队等.在这种工作中,既包括对全员风险意识树立的强制性教育,也有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育,如急救常识和技巧的教育等,以此把全员自救提升为全员风险应对能力.
3.2常态制度性应对
学校运用制度去引导和规范风险应对工作,让广大师生能自觉地找准位置,把风险防范与风险控制统一起来.从高校体育工作的实践看,包括三大类制度:第一类是职责分配和工作制度.包括领导小组、职能小组及其人员配备,以及隐患排查制度、问题整改制度、部门协调制度、联席工作制度与绩效评估制度等,实现以制度预防与推动工作的开展.[9]例如在发生设施问题时,制度可以最直接地调动后勤相关部门,对其展开原因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第二类是物资供应制度.包括消防物资、医疗物资、饮食物资、衣物、清洁用品与其他的宣传性物资等,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确保物资供应的高效和合法,为风险应对工作创造最便捷的工作环境.例如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财务部门能按照学校的预决算,直接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受伤人员的救治工作等.第三类是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责任岗位人员的追究制度,主要指各个部门及其职责人员的追究,针对风险发生的失职、渎职与恶意违反纪律等方面的追究,强调的是党纪和政纪的处罚措施;二是,针对风险现场存在过错者的责任追究,如破坏公物、恶作剧、故意干扰他人、报复性伤害他人等,在不涉及违法或犯罪情况下,学校运用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追究的形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如计入学业档案的警告、记过与开除等.另外,还要有培训制度、宣传制度与消毒制度等,在实际执行中以部门为基本的职责岗位,以对应部门、对应人员为基本的工作载体,确保部门、岗位与具体工作都有人抓有人负责.[10]
4结语
高校风险的预案与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11]因此,高校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也不应该只是管理层的工作,其也需要全体学校的工作人员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预案效果.[12]高校体育运动过程中的风险预案与应对举措,强化的是风险预测、风险防范与风险管控,集中、整合与优化准备性的各种资源以及现场随机性的资源,去发现潜在风险、排除风险与制止风险,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提前排除与强力制止降低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护师生人身安全的同时,为培育终身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与个性化体育能力,创造安全、科学、积极地氛围.
作者:张兴 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亮,郑鑫,陈德明.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22-25.
[2]李晓亮.“运动风险”概念的剖析与界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26-30.
[3]侯凯.学校体育运动伤害责任归属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71-73,84.
[4]王军.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风险发生的因素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6):79-81.
[5]张艳.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41-42.
[6]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7,19.
[7]陈德明,李晓亮,李红娟.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9):108-114.
[8]田旻露,魏勇.简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5):41-43,58.
[9]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5.
第五篇: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探究
摘要:我国高校选项课经历过3次较大的改革,分别是1957年、1961年、1979年,每个时代的体育选项课的改革都是基于当时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的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已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科技迅速发展,学生活动减少,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始有所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于日本、韩国同龄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体育选项课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教学中从课的类型、结构到形式,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通过体育选项课使学生掌握某一项技能,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增强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该文通过对高校选项课中体能的探究,以期为我国高校选项课体能的开展提供借鉴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选项课;体能
1体能的概念、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或运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身体进行技术动作的形式,良好的体能是保障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基础,体育技能的掌握是在大量、重复、正确的训练动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只有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能才能进行训练,当运动员或者学生在训练中体能出现下降时进行技能训练,体能满足不了技术动作的需要,此时技能很容易发生变形,所以,体能是基础,技能是提高,在训练中要特别注重体能的训练。良好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在训练中当运动员的技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进一步的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只有加大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训练才能取得效果。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如果运动员没有良好的体能,在比赛中很容易陷入被动状态,在篮球比赛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队员平时的训练命中率较高,一旦与体能好的球队进行比赛,常常在比赛中段以后随着体能的下降,运动技术水平开始下降,命中率也随之下降。因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地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2体能训练的一般方法
高校学生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强,选项课学生属于普通专业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手段是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体能训练的手段分为一般体能训练手段和专项体能训练手段,高校教师在体育选项课体能训练中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专项进行不同的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力量训练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力量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增大肌肉的横断面积,增加肌肉力量。高校选项课由于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训练中要尽量选择无器械的训练或者小器械训练,比较常见的俯卧撑能够增加学生的上肢力量,无负重深蹲增加学生的下肢力量,仰卧起坐增加学生腰腹部的核心力量训练。速度素质的训练包括反应速度的训练和动作速度的训练,反应速度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反应快慢程度决定的,反应速度的训练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增加上课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的训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主要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高,学生的动作能够更经济、协调,完成动作的时候动作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专项耐力的训练,以篮球选项课为例,在篮球选项课中耐力是非常重要的,篮球运动比赛的强度较大,全攻全守,只要比赛计时钟走表,运动员在场上几乎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往往是至关重要的,这时候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篮球选项课中通过折返跑训练增强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反复的启动、急停、摆脱训练增强学生专项的耐力素质水平。灵敏性是体育运动中非常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对抗性的项群训练,灵敏性能够准确地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并及时做出自己的反应,在球类项目中抢断球技术需要具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因此,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灵敏素质的训练。柔韧性与人体的关节构造面有关系,柔韧性好就能够很好地预防运动损伤,在训练中柔韧性的训练主要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主动训练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克服关节软骨的摩擦力,主动地进行肌肉的拉伸;被动拉伸是指通过他人或者器械的帮助,在训练中要注意主动拉伸和被动拉伸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拉伸练习。
3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影响体能训练的因素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能教学训练的时间较晚,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体能认识的不足,随着高校体育选项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只重视选项课程的教学,忽视了体能的教学,因而导致学生体能素质下降。
3.1没有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很多教师开始注重课堂的活跃气氛,对技能和技巧的研究较多,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体能训练占比很小,几乎很少有教师涉及到体能的训练。目标是指引成功方向的航海灯,只有确定明确的目标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组织和实施体能训练,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能素质。
3.2选项课侧重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采用选项课的模式,这种选项课的模式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进行选项课的选择过程中往往选择技术难度和体能消耗较少的项目。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是会降低选项课的难度,尤其是在体能的消耗,考核的方式大多以技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体能训练降低了要求。
3.3体育教师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没有将体能与专项相结合
高校教师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在进行体育选项课的教学时主要以选项课的技术教学为主,忽视了体能的训练,由于选项课的教学考核方式以技术为主,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学生在课下的训练中也是以专项技术为主,没有进行体能的专项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能训练的缺失。
4高校体能选项课进行体能训练的策略
4.1依据学生心理特点,优化体能训练方式高校学生年龄较大,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体能训练的方式是多样的,在选择体能训练手段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体能训练的效果。4.2提高高校教师体能训练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始终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训练体能的手段上不断地变换方式,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5结语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但深入,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将教学放在第一位,促进高校选项课体能训练的不断完善,使高校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
作者:刘昊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5.
[2]赵志英,郑晓鸿.对“体能”的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1):46-48.
[3]柳伯力.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8.
[4]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1-3.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
第六篇: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阐明了体育选项课的定义、形式、特点,指出在体育选项课中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探讨了创新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方法。提出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应转换角色,由“饲养员”变为“牧羊人”;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参与的快乐,培养选项班体育骨干,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此来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以人为本;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不少地方以“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作为突破口,取得了可喜的变化。
1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和特点
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是随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观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思想的树立逐步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提出来的,并最终于2014年8月在教育部颁发的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中得到正式确立[2]。新《标准》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体育选项课”模式[3]。《标准》指明了开设体育选项课的内容、教师和上课时间等。学校根据已有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充分挖掘学校的现有体育资源,现在被大多数高校采用,这种形式不但符合了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1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组织形式
(1)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以体育选项课、选修课和俱乐部教学3种形式存在[4]。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体育选项课这种教学模式,选修课和俱乐部这两种形式由于操作难度比较大,采用的学校不太普遍。这3种模式将学生定位准确,都是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学生唱主角,即“运动参与”。教师定位于“牧羊人”“裁判员”的角色。(2)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上,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好了体育教师的授课内容,学生被动接受,体育老师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体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按新《标准》,体育选项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推出是灵活的,既可以是传统项目的选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开设学生选学内容,如游泳、攀岩、户外运动等,还可以是有地方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项目,如安塞腰鼓、赛龙舟、马术、高脚竞速、蹴球、板鞋竞速、压押等。只要学生喜欢和愿意学,学校有条件开设,都可以开设为体育选项课。(3)学生对任课教师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要求。同一个项目有可能开设几个选项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对老师的认可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授课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起来会很轻松自如,能很好地完成自己所选项目的学习。
1.2高校体育选项课的特点
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有以下特点。(1)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基础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保证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自主选择项目、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对比过去传统的无差别体育教学形式,学生在学习自主性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2)学生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主动性。体育选项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需求。学生有各种体育需求,比如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观赏的需求等,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转变角色,起到一个解答疑惑和引导的作用,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要什么给什么”,这是体育选项课和传统体育课最大的区别。(3)体育选项项目丰富多彩。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千差万别,每个地方都有其优势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为地方学校体育选项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宝贵体育资源,体育选项课应发挥地域优质体育资源,在了解学生体育基础和体育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尽可能相近或相关的体育授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体育需求,加强与体育教师的沟通,有利于老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高校体育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途径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强调“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本”要回答的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这一问题。体育课选项课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使社会适应性充分发展为目标。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是创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要求。
2.1教师应创新观念,放低姿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它指明了当代中国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上的终极目标。和谐、融洽、友善的人际关系也会使人心情舒畅,师生在友好合作、互相信任和亲切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学习,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体育选项课上,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说体育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尊重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平等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和谐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体育专业技能和人格魅力。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也不是被告,师生双方是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的统一体,目标是一致的,没有不相互尊重的理由。在体育选项课上,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体育教师自身造成的。同时,受现代网络的影响,学生见惯了专业体育职业比赛,审美能力极强,教师自身的能力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学生心理上有失落感。也有体育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结果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抵触行为。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应加强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教师谦虚谨慎,大胆创新教法,采用多元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自身学习,带动和鼓励学生,师生共同提高,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2.2积极倡导“主动参与、团结协作、探索创新”,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态度、动机、思维、个性心理,有着不同的发育程度,身体素质差异很大,锻炼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不相同,体育选项课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相应的组别因材施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喜欢自己所学到的体育项目,有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体育选项课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好前期的社会心理准备。体育选项课应通过进行集体项目和创新趣味性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义,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体育实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到体育选项课的实践之中,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并珍爱自己所学到的智慧,体验到一种学有所获的喜悦感。
2.3充分使用和培养体育骨干,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局面
体育选项课具有独特的组织性,组织难度较大,因此,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需要一些体育骨干、体育积极分子,让他们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加强自身的锻炼与学习,树立榜样,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体育项目的教学目标。另外,体育选项课项目内容复杂而细致,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培养其责任心和荣誉感。实践证明,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之间的对练和示范及体育骨干负责分组练习是种效果极佳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首先锻炼了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其次使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最后可以避免让体育教师事必躬亲,提高了体育课的效率。比如,在教学常规方面大胆放手,将器材借还、点名、热身活动、分组练习交由几个体育干部自己管理,而体育教师集中精力解决最主要的问题,使体育课项目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4教师“简政放权”,学生自我检查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在情感上是自尊、自信,养成对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表现在意志上是自我检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学生就像处于“被告席”上,老师像“法官”一样宣判学生成绩,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只看重分数而轻视能力的功利思想。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改革体育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开放体育选项课的评价系统。学生在期末结合本学期自己的收获和表现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对自己成绩负责,培养学生勤勤恳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生态度,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改革体育课成绩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结合本学期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成长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体育选项课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3结语
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很多,包括培养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体育教育者从自身做起,创新理念,尊重学生,积极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让学生勤于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什么还没有学到,自己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等,通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来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方法和途径,才能适应学生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要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
作者:杨丹亚 单位:商洛学院体育教学研究部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网.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eb/ol].www.csh.edu.cn/wtzx/index.html.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标准[s].教体艺13号,2014.
[3]李立国.如何确立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9(21):107.
[4]刘春霞.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选项课教学的影响[j].教学域管理,2009(3):124
第七篇: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研究
摘要: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本文论述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分析了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并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激励
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与根本依靠。科学构建有效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是高校赢得优势与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心理契约是高校体育教师与学校之间心理联系的纽带,是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一剂良方。体育教师与高校间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契约双方职责、权利与义务的稳定;心理契约违背则会导致双方不信任,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基于心理契约理论探寻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激励问题是甘肃省高校人事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研究是当下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20世纪20年代人际关系理论创始人梅奥通过对组织氛围、人际关系、人性化关怀等非物质因素研究,揭示了心理契约研究的序曲。最早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的是argyris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雇佣工人与工头的一种关系,但未对此概念进行界定。levinson等人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成“未书面化的契约”,是组织和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强调双方关系的互惠性。schein把心理契约界定为任何时刻都存在于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并将其划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并强调“心理契约有很大的力量,是行为的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学者们都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其内容可能包括千万个条目,很难全部罗列出来。目前大多数文献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易和关系两个维度。在交易维度中,心理契约关注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型的交互关系,它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用金钱来加以衡量,如工资、奖金等;而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更多关注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型的交互关系,包括长期的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个人问题的支持等。国内学者朱晓妹和王重鸣研究指出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中的组织责任由物质激励、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三个维度构成,员工责任由规范遵循、组织认同和创业导向三个维度构成,他们认为三维结构更符合中国背景下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林澜和伍晓奕研究认为中国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是一个多维构念:学校责任由生存保障、制度支持、资源支持、沟通参与、成长发展五个维度构成;教师责任由敬业守规、关心学生、科研投入、认同支持、活动参与五个维度构成。应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高校和体育教师之间的交互关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规范双方的行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破裂会影响其工作满意度,产生失望情绪。因此,教师心理契约作为调整体育教师个体和高校组织相互关系的心理模式,与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适切性。
二、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的机理分析
激励是指组织创设满足组织成员各种需要的条件,确定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性措施,借助正强化或负强化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引导、保持与归化组织成员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体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简单来说,激励就是刺激员工需求、激发员工动机、鼓励员工行为满足员工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个过程。心理契约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就积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虽不是纸质契约,但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调动教师积极性,促使教师个体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就消极性而言,心理契约违背则易导致教师的不满、愤怒、怠工甚或离职等情绪,并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激励失效。心理契约在高校体育教师激励中的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心理契约符合高校体育教师的需求特点。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高学历,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注重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喜欢自主开展工作。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个人的成长。基于高校体育教师的这些需求特点,常规劳动契约容易达成,比如完成课时量和科研工作量。而心理契约则可以把劳动契约中不能规定的管起来,如不坐班、较高水平的学术造诣和自觉维护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等。第二,心理契约能节约高校体育教师管理成本。书面契约约束了高校和体育教师的劳资关系,但心理契约的无形规约却能使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没有增加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的完成工作。这无疑会减轻高校体育教师管理的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第三,心理契约能有效增加体育教师的凝聚力。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契约双方认为彼此向对方提供的价值是基本对等的,心理契约此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体育教师感觉到高校没有履行其在心理契约中的义务,从而会引起教师对学校的失望或不满,教师就可能会采取降低工作绩效、离职等破坏性行动,以获取个人的心理平衡。如果高校真正实现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良好管理,会消除矛盾和冲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策略
范颖(2010)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出了甘肃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分别命名为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交易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注重具体的和短期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发展责任,指高校教师以更好地适应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高校的长远利益相联系为目的的心理期待;关系责任,指的是高校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以上三个维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激励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交易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设计出一套公平的薪酬体系。公平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高校体育教师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看,具有公平性的薪酬体系反映了高校对每一位教师工作付出的认可,能够让教师切身体会到耕耘就能收获的道理,打破“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弊病,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公平性会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契约没能履行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即使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情况,高校体育教师也能依存于高校,认为自己仍是高校的员工,降低流失率。
(二)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发展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高校要拓宽体育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工作量的合理设置。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素质、高学历人群,普遍都希望评上教授职称。如果高校当中的职称评聘公开公正,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努力能实现,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另外,由于体育教师工作相当辛苦,设置合理的工作量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积极采纳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工作量的合理建议,结合高校工作实际设置合理的工作量。
(三)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
基于关系责任的高校体育教师激励策略主要是维护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上下级关系和平级的同事之间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师大都学历比较高,对工作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而容易和上级发生冲突。如果领导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主动放低身段,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倾听教师的心声,真诚地去理解、关心教师,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就能够维持。另外,体育教师比较耿直,容易和同事起矛盾,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时间在草场或体育馆,平时见面机会比较少,因此领导要通过组织活动,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相互之间的沟通,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调解工作,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
作者:李斌 单位:兰州工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shein,h.,organizationalpsychology,prentice-hall,newhersey,1980.
[2]朱晓妹,王重鸣.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契约结构研究[j].科学研究,2005,23(1):118-122.
[3]林澜,伍晓奕.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探索[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39-44.
[4]范颖.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西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4):426-429.
[5]姜孔桥,巴图那生,吕波.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教师激励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2(12):85-86.
第八篇: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的融通发展
摘要: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体育人力、物力资源优势和社会服务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拓展区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二者互动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区域体育文化传承渠道单一、覆盖面狭窄和互动机制不畅的实际问题,为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和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内容奠定基础。在分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巴渝体育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二者良性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巴渝文化融通发展。
关键词:巴渝体育文化;校园文化;融通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地方高校在发挥其教育功能的同时弘扬地方文化,促使地方文化广泛传播与传承也是其应有的职能。随着我国体育文化区域化的出现,体育文化传承与地方校园文化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已成必然。因此,明确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关系并探索二者融通发展的有效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巴渝体育文化内涵
重庆巴渝文化的源头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巴文化。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渝境内繁衍、劳动,用勤劳和智慧开创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嘉陵江、乌江流域及长江三峡一带的巴渝先民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巴国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巴渝体育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巴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与体育相关的民间文化,具体来讲就是保存相对完好流传至今的一种民族舞蹈———摆手舞。这种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摆手舞的早期形态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巴人在战争中所跳的“巴渝舞”;后来,汉高祖刘邦不但充分肯定了“巴渝舞”在战争中的威力,而且还命宫中乐人习之。古代巴人不但在战争中跳“巴渝舞”,而且还在重大节日、庆典、特别是祭祀活动中跳“巴渝舞”,这就有了从战争到民间活动,从“巴渝舞”到“摆手舞的演变过程”[2]。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地方特色的踩花山、竹铃球、舞龙等。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反应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积淀和发展,到今天成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是值得后人探索和研究。
2区域体育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1)地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融入富有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符号是实现区域体育文化广泛传播的必由之路,也是丰富和活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是彰显国家软实力提升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发展区域体育文化是地方高校应有的职能,也是传播区域体育文化的有利途径。二者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报纸、展板、壁画等静态和动态宣传,既让学生了解民族体育文化,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实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区域体育文化走进校园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重要渠道。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对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学校内涵式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发挥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发展地方经济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因此,创造性的把区域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能提升学校内涵而且发挥了传承地方文化的功能。巴渝地区历史悠久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很多传统体育文化经过挖掘与打造已经形成具有地方名片效果的优秀体育文化,而且有很多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酉阳的摆手舞,彭水的踩花山等。(3)区域体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形成互动机制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区域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借助一定传播媒介结合现代信息工具全方位多角度结合才能实现二者互动发展。以区域文化为内容,以现代媒体为依托,以互动机制为保障,广泛传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最终实现巴渝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区域体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区域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特点,而地方高校除了具有育人功能外还具有发展和传承地方文化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所以,汲取传统体育文化精华发挥地方高校优势不仅能实现高校育人功能更能实现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3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体育文化融通路径
第一,建立合作机制,拓宽传播途径,扩大巴渝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巴渝体育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富有地域特色的巴渝体育文化逐渐边缘化甚至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利用地方高校这一有利平台通过一定渠道对巴渝体育文化进行整理和宣传,让巴渝体育文化深入校园且广泛传播?如何把巴渝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和学校体育开展融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加强巴渝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笔者认为,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必须与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校园广播、校内报刊、学校体育运动会等拓宽传播途径使巴渝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第二,充分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将巴渝体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全民健身计划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学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因此,整合、开拓、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成为学校资源成为一种必然[3]。借此机会,深入挖掘巴渝体育文化内涵,地方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有利平台营造校内、外体育文化氛围,利用民族节庆、体育运动会、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巴渝体育文化活动。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相互补充和发展。第三,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模式在国内部分高校已顺利实施且取得一定成绩。但纵观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情况多数局限于民运会的几个项目,如高跷、板鞋竞速等传统竞技项目。而专门针对区域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高校几乎没有。而建立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不仅对区域体育文化传播和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活跃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一定促进作用。
4结论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对地方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承和发扬,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也有积极意义。实现二者共赢的长效机制并健康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发展。立足现实从长远出发才能使区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才能使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作者:刘培星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万亿,旁国栋.“巴渝文化概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1),6-7.
[2]戴伟,李良品.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3:224-225.
体育技能培训范文篇10
1.1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莆田学院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匿名自愿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为97.7%。其中,医学类学生143人(48.8%),非医学类学生150人(51.2%)。1.2调查方法。由经培训的本科生担任调查员,对莆田学院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级、cpr相关知识(现场安全评估、呼救方法、体位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知识、胸外按压知识等),填写完毕后由调查员当场回收。1.3统计学方法问卷回收后统一编码,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x2检验检查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
2结果与分析
2.1非医学类学生培训前后。莆田学院非医学类学生专业培训前后对cpr的掌握情况见表1。调查结果提示,在经过一轮相关知识操作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的认知情况有所提高,在调查项目中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体位摆放、气道开放、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方法、胸外按压频率、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317,52.738,47.604,54.095,63.273,123.431,62.063,75.145,46.091)。2.2专业差异。莆田学院医学类学生与非医学类学生经专业培训后对cpr的掌握情况见表2。数据结果提示,在调查的项目中,体位摆放、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等对cpr的掌握情况有统计学意义(x2=33.733,23.625,26.054,75.322),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等对cpr的掌握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模拟设施和技能竞赛可以有效地促进cpr教学质量。在回收的293份问卷调查中整理相关关键问题,有271名学生认为模拟设施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92.5%),有254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可以促进cpr教学(占调查总人数的86.7%),有213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提高学习积极性(占调查总人数的72.7%),有246名学生认为技能竞赛促进课外练习(占调查总人数的84.0%)。
3讨论
cpr作为现场应急急救的措施,在一些发达国家全民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死亡,给抢救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表1数据可以清楚看出目前在校大学生对于cpr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表1数据同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后,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的认知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近年来,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意外伤亡事故时有发生,要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不能只是阻止大学生活动,而应当教授应急急救技能,以减少突发事故产生的伤亡。在我国难以全民普及急救培训的形势下,先行在大学生这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里培训cpr等急救知识是必要且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公众,他们几年内都将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影响其周围的群众,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急救培训和教育,可以起到“培训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6]调查结果显示,随着cpr相关知识培训的开展,不管是医学类还是非医学类学生对cpr相关知识操作的认知程度都有所提高。分析表2中体位摆放、气道开放、胸外按压方法、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之比在两类学生之间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面对突发的意外事故,非医学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差,加之上述各项需要专业性的手法操作,这就让他们在动手时瞻前顾后,导致操作不合格,对于医学类学生,有一定的医学相关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冷静思考,从容应对。而评估现场安全、呼救方法、人工呼吸方法、人工呼吸频率、胸外按压频率在医学类及非医学类学生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这几个步骤不需要专业特殊的手法,记住要点后多加练习就能达到合格操作水平。为了cpr教学更有质量地开展,一般会采用多种多样教学形式。调查结果表明,模拟设施以及技能竞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形象生动的现场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而技能竞赛的开展,则可激发学生积极性,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cpr纳入大学生体育教育,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不但能提高大学生应对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自信心与自救互救能力,降低高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意外事件伤亡发生率,而且有益于丰富校园文化和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7]。不仅如此,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高,接受急救知识能力强,提高大学生的cpr认知水平对提高全民急救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也响应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
4建议
4.1课程重视和课时独立。cpr课程使用最新版本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同时跟进更新,作为一项急救技能培训,课程应得到重视,不仅需要编纂教材、教程和考核,更需要搜集服务于未来普及居民急救技能培训的数据,此外,cpr课程虽然纳入大学体育教育,但不同于体育教学应试考核,作为一项技能的培训,应该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学生必须充分掌握cpr的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医学急救知识,拓展视野,从而以点带面,辐射到其他急救知识的了解,因此在学时与学分计算都应单独列出,以实现课时的独立,让学生重视cpr课程。4.2教师专业化规范化培训。作为cpr课程的开课者,大学体育教师身负重任,不仅自身要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并达到授课水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水平,还需要阅读补充相关医学理论知识,以便对各个步骤的原理进行分析。同时,由于教学指南不断补充删改,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以适应要求。4.3模拟设施的购置。从上述的调查数据来看,模拟设施在技能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验证cpr的掌握情况,二是通过模拟操作,非医学类学生对cpr技能的掌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达到医学类学生的水平。模拟设施的购置是达到最终培训规范化、准确化的外在条件,让大学生反复实践操作,是技能培训的一大特点,也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课程加分。4.4激励性措施。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于技能的认定无非是成绩的考核,但若是再加上证书、竞赛奖状,将会大大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竞赛,大学生从被动地掌握基本技能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反复领会技能要领,并延伸理解相关知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技能竞赛有助于参赛学生开展课外练习和课外阅读,不参赛学生相比参赛学生在知识的考核、技能的动作要领和最终的效果都有一定差距,因此证书和竞赛等领会教学法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以竞赛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领会。[8]
参考文献:
[1]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35-2636.
[2]张锋,王春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疗效的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10):1846-1847.
[3]陈根芝,胡高楼,李旭华.师范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29.
[4]papalexopoulouk,chalkiasa,dontasi.educationandageaffectskillacquisitionandretentioninlayrescuersafteraeuropeanresuscitationcouncilcpr/aedcourse[j].heartlung,2014,43(1):66-71.
[5]钟灵毓秀,邱雪姣,钟贵良.沈阳市非医学类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技能现状调查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139-142.
[6]王超,黄丹,武继文.大学生急救能力相关调查及比较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7):526-527.
[7]蔡乐农,杨浩杰,高路,等.某理工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及干预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2):1095-1097.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体育技能培训
2023-11-15 17:18:49
相关文章
文明进程中体育化浪潮现代性 2023-03-30 11:00:25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2023-01-28 09:05:3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思考 2023-01-18 09:17:30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2023-01-17 09:02:27
体育专业大学生自媒体双创研究 2023-01-06 08:56:58
体育产业发展困囿及纾解 2023-01-03 0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