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导论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0 16:23:27

体育科学导论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1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实施的进行以及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如何对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设置符合时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工商专业课程,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1]湖南农业大学于1998年由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当年纳入了国家全日制招生计划。经过17年的专业建设,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具备一系列的发展优势:师资队伍年轻且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建设投入逐年上升,教研科研水平提高较快,教学实习基地初具规模等。[2]可是该专业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其中课程设置的优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一、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目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结构按照学科知识逻辑与技能训练的先行后续关系依次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达到毕业要求需学习的课程和相应学分情况如下。通识教育模块中的公共必修课需修62学分,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英语、体育、数学、计算机、创业就业教育、军事理论、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需修6.5学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审美四类。专业课模块中的专业必修课需修55.5学分,课程包括统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学、创业管理、管理沟通、企业会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导论、项目管理、管理学原理、微(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生产管理课程。专业选修课需修15学分,课程包括财经应用文、工商管理专业英语、企业管理咨询、经济法等。实践教学模块需必修25学分,课程包括军训、专业公益劳动、入学教育、英语教学周、社会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实践、epr沙盘综合实训、创业管理教学实践、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毕业(教育、实习、论文)、调查报告。素质拓展模块需选修4学分,课程包括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文明道德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性发展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六大类。(二)目前课程设置的可取之处。1.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指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3]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4]根据上述课程设置情况来看,课程设置模块完整,进程有序。2.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5]学校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的实践课程设计和运作,分别在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电子商务等多门课程中为学生开设了与理论搭档的实践课程,最后搭配专业实验和社会调查、课程实验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课程的设计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素质拓展课程特色鲜明大学生素质拓展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毕业多证上岗的主要途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另外,素质拓展项目中还包含各种校内、省内、部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体育运动比赛等活动,以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提升学生引导力、想象力与行动力。(三)目前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1.该有的课程没有根据前面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学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该有的课程没有的情况。公共必修课要求所修学分为62分,占总学分的36.9%,主要包括四大块:政治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体育教育。从学分的分配上,四大块依次为:14分、15分、14分和4分。由此可见,数学教育、英语教育和政治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独占鳌头,而计算机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被忽视;公共选修课限定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艺术三个方面,提供了上百门左右的课程供全校所有专业的人选修,公共选修课必修6.5个学分,只占总学分的3.8%。公共课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9.7∶1,选修课的比例偏小同时选择偏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直接照搬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占418个学时,26个学分,可是实验学时只有106个学时,只有少部分的核心课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专业选修课安排了240个学时,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9%,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专业选修课增加了48个学时,3个学分。虽然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了,可学生可选的范围十分有限,为12门课程选8门,且专业选修课中没有实验课。素质拓展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集中体现,与学生未来的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课程设置数量充足,可只有4学分,占总学分的2.3%,这个比例明显偏低。2.存在内容重复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还存在可有可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中数学课程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三门课程,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可以整合工商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集中开设一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中的会计学原理,是初步介绍会计学相关知识的,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企业会计课程存在内容的重复。同样,统计学和管理信息系统都是以经济数据为对象,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变量关系,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的。这些重复的课程不仅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而且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3.存在设置不合理的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的课程中,有些课程完全可以去掉:一个学校的专业特色可以通过专业选修课来体现,目前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没有根据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创办有特色的课程。专业选修课中政治经济学和金融学这两门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实际联系并不大,完全可以替换成其他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应该与公共基础课里的英语课程相融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加强了课程专业性;实践教学中的英语教学周应该与平时的教学结合起来,而不应该再占用课时。

二、具体课程设置的匹配度分析

(一)与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匹配度。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与培养要求大致相符,但是,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仍然不高。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关于专业法律知识的课程。目前,学校只开设了经济法这一门课程。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虽然触及了一小部分的法律知识,但仍然无法达到工商管理专业的要求。同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课程设置中只有英语课程,缺乏相关的人文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二)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与本专业办学条件的匹配度低。首先,学校的师资水平跟不上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教学负担过重,他们又要备课,又要搞科研,还要评职称,根本无心再考虑课程的设置问题,只管按部就班上好课就行,而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整个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其次,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需要专业实验室及相关设备,但是,学校硬件建设较为落后,实验室不足、配套设备不够,而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又少,且质量不高。(三)与学习规律的匹配度。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一部分与学习规律不匹配的情况,课程的教学进程应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6]以现在开设的专业导论和企业生产管理两门课为例,专业导论是专业入门的理论课,在企业生产管理课程等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专业导论应为企业生产管理的先修课程。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企业生产管理于第5学期开设,而专业导论于第6学期开设。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调整课程模块比例。调整各个类型课程模块的内部比例,要增加必要的而现行课程模块较为缺乏的课程,同时,撤销、合并多余、重复的课程,使每一项课程都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面对大量的基础理论课程,学校应加强教师现代技术手段的培训与运用,架构新型、通畅的师生交流与教学平台,及时将丰富的教学资源转化为实际教学生产力,尤其是要关注mooc课程资源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7](二)丰富课程内容。在公共必修课方面,大学语文或者学位论文指导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因此,学校应增设这方面的课程。除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现代管理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也决定了其最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为此,学校可以开设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等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公共选修课方面,应开设类型丰富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必修课方面,应增设工商管理基础文献选读课程,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增设民商法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构架专业法律知识体系;应增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这方面课程,使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具备符合社会标准的商业道德。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可以对选修课进行模块设置,如设置物流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和经营分析模块等,供学生自由选择。此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验课,进行相关的素质拓展,并提升相应的比例。(三)优化课程进程。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互相探讨,明确思路,在理清各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所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按照知识的接受顺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优化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功能和彼此的关系。就企业生产管理和专业导论两门课程而言,专业导论应开设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前面。

四、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将是社会及企业需求的主流。湖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并且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十分必要的。课程设置必须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相匹配,以满足学生就业的现实需要。只有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设置,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何倩 尹红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

[2]工商管理联盟.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eb/ol].(2009-02-12).www.mbaun.net/a/2009-02/1560528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26-327.

[4]罗拥华,欧绍华.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缺陷[j].中国市场,2013(12):194.

[5]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介绍[eb/ol].(2016-06-12).buc.hunau.edu.cn/rcpy/bk/201606/t20160612_157137.html.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知识结构

abstractalongwith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continuouslythorough,theathleticsismoreandmoreimportantinthefunctionintheeducationforall-rounddevelopment,theathleticsteacher’seducationspacetothestudentisfarlargerthanothercourseteachersfar.thistextcarriesontheanalysisandstudiesforthe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problemfromfiveaspects.puttingforwardtheexcellentathleticsteachermusthavetheknowledgestructureoftheintegrityandtheabilitystructureofthereasonable.

keywordathleticsteacher’sabilitystructureknowledgestructure

一、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

(一)教育特点。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中不仅以传授技术、技能、知识。运用教学训练方法直接影响学生。而且以仪表、个性、品德等表现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运动特点。体育离不开运动,体育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保持较高运动水平,全面掌握好各项专业技术以及教学训练方法。能随时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各项技术要领。

(三)职业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训练、科研、管理、裁判等方面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突出成绩,才能获得社会尊重,提高职业地位。

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专”包括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基本手段、方法;“泛”包括其它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方法。根据对知识的“专”与“泛”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教育学、训练学、技战术理论、裁判法等。

2、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知识。另外,也需懂1~2门外语。

3、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了解政治科学知识、应用技术知识、计算机知识等。

4、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间接吸取他人先进的经验。并努力获得直接的时间经验。

三、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能力是吸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指出:人的能力范围十分广泛,是一个多元的混合体,其形式有7种: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音乐能力、身体的动觉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个人自处能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能力分为3种:①基本能力;②工作能力(创造力、模拟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③特殊能力。根据体育教育的职业特点。除了具有人的共性能力外。应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自我专业能力结构。

1、优良的教育能力

(1)以人为本: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2)为人师表:体育教师的仪表、个性、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完善自我,无论是在组织学生运动时的语言方式、手式,还是带领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比赛时所表现出的风度、气质,都应考虑到是否是在对学生作正面教育。

(3)寓教于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在享受体育运动乐趣时。可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反应出教师的教育能力。

2、丰富的教学能力

(1)组织能力:对不同性质、项目的体育活动在不同场地、时间采用合理的组织方法,减少教师主导时间,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

(2)表达能力:熟练运用专业术语,在编写教案、制订计划、组织教学、赛场指挥等方面做到言简意赅。

(3)示范能力:动作示范力求标准、重点突出,示范方向、角度选择正确。

(4)观察分析能力:对战局的变化,能采取正确的调整措施,对学生的错误能抓住要点,予以纠正。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应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学会用电脑,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并对学生受教育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3、执著的科研能力。体育教师要经常进行体育科学研究,了解体育发展动态,总结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心得体会,在广泛吸取别人先进经验基础有所创新。

4、永恒的自学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研的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理论,掌握新的科学理论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培养自学能力。

5、友善的处世能力。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音乐、美术等方面修养,增强处世交往能力。

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师范性、综合性、实践性。针对其师范性,要努力学习教育学,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好书、育好人;针对其综合性,教师要广泛学习其它学科理论,掌握好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其实践性,强调多进行体育课、训练课的观摩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总结成绩,吸取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3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健身、养生已经成为社会上社会群体的重要健康运行方式.城市乡村、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及相关领域中,健身指导、健身服务、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健身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具备这方面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激增.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院校就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课程的设置、目标的定位、专业特色发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但各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专业目标建设、理论和实践学时分配、硬件设施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专业方向比较粗放,办学特色不明,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的追求相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与困境[1].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成为“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教育部牵头进行了社会体育专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国务院支持就业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体育相关知识、大众健身指导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保健康复理论和方法,参照传统的养生导引术[3]、“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以及传统中医康复理疗方法,以此更进一步提高和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现状调查

1.1主要开设课程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人体解剖学72学时、人体生理学72学时、社会体育概论36学时、体育管理导论36学时、社区体育导论36学时、体育保健学72学时、体育心理学36学时、健康教育学72学时、球类72学时、田径72学时、健美操72学时、形体舞蹈72学时、武术72学时、社会体育竞赛组织与编排36学时、运动营养学36学时、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72学时、体育科学研究方法36学时、社会体育管理36学时、人体保健与康复36学时、社会体育指导36学时、新兴健身项目36学时、休闲体育项目36学时、运动康复技术72学时等.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本专业相关的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1.2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使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合乎逻辑,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只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文化、个体的体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完整和恰当的把握,课程的设置才有科学性和完整性,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4].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专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3课时分配

目前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即便有实践课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练习时间少,理论实践两张皮,不能很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也无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无法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丧失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如表1所列,从现有课程结构来看,理论教学必修课占69%,理论教学选修课占31%(包括必选课),理论教学占总课时的88%,实践教学只占总课时的12%.实践课时明显偏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无法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变成自身的实践技能。

2现阶段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就目前而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繁多,大部分内容还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为主,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教师注重基本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实用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仅限于在技术课上学到的规定技术动作,不对教学和健身指导会造成不理想后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注重技术的考核而忽略学生技能的考核,这就使学生较难将技术转化成技能.

2.2课内外教学一体化衔接不完善

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专项技能的学习是依靠教师课堂的教学,由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课学时数偏少,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技术动作,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课外练习来提高技术技能.然而,教师对学生课外训练的重视程度又不够,没有系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训练的具体内容和制定课外练习计划,学生对课外练习的态度又不够端正,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课外练习的重要性,课外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要真正提高与规范技术动作,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练习来弥补自身课堂学习的不足,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教师专业技能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健身行业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教师出去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新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这就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技术的水平.

3教学改革措施

3.1改变现有课程结构比例

目前,我校社会体育学院就开设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该专业在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批具备体育运动指导、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在城市的社区、农村的乡镇、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及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指导与服务、健身项目的开发与推广等工作,成为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较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教学经不断改革,开始重视体医融合、“医养”融合.利用这种方式来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处在飞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重视,很多人开始接触体育保健,接纳体育保健,增强自身的体育锻炼,也重视起“医养”结合的作用.因此大学的学生可以进行体育健康运动、传统中医养生、经络、腧穴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通过查看体育保健学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体育保健开始把体育锻炼、传统中医融入进去,其中包含很多的治疗方法,包括推拿按摩、体育运动疗法、体育运动卫生、运动处方、中医养生等.以此来保证我国体医结合、“医养”结合下体育保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调整后如表。

3.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性,包括开设的课程的合理性,课程开设合理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系统知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课程设置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本学科的主要知识,方法论及时展的需求.目前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偏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无法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变成自身的实践技能.理论与实践不能相结合,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3.3加强实践课教学

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有如下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掌握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较高的健身技能,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的体育运动实践技能,胜任健身指导工作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及市场开发能力[6].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社区居民首选的健康教育知识是获得科学锻炼的方法,其次是健身、疾病预防、身体康复和健康保健知识[7].因此,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大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课时量,可以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时都是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课及实践场所.在体育健康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非常喜爱实践课程,认为只有实践课程才能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基本技能和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够推动自身的创新精神.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入社区、入厂矿企业,采用校企联合模式来拓展学生的实习实训空间.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蕴含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体医融合教学模式除了要进行理论教学外,还要和社会上的一些医疗机构、社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机会,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以后能够及时把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去一些大型的医院进行实习.实习分3个阶段进行,可以安排在理论课之前、理论课中间、理论课之后,这样学生就可以提高学习理论课兴趣.把实习中的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更容易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人才的需求,增强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4结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合理开设,是基于满足体育产业化、加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契合度的需要,是提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社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也带动了人们对美好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健身指导与服务工作、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健身项目的市场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因此,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课程时,应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5.

[2]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网.2014年最难就业专业排名[eb/ol].(2014-10-15)[2016-05-07].

[3]刘小华,栗芩苓.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中国古代养生史课程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3):66-68.

[4]陈佩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89.

[5]刘黎明,李广.体育保健与康复初论[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5):83-86.

[6]刘善云,仇丽琴,刘保华,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综合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现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的重视。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必须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所以学校领导层、教师层和其他机构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1.必须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转变体育的单一功能即是对人体进行生物改造功能,它只重视体育的育体功能。体育的多功能则是指体育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调节社会感情、促进人际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等功能。它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像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是相吻合的。因此,学校体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教育观念转变。2.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方向转变。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动体育是指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命令式”的教学方式。被动体育的这种“单向观念”和“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讲得多、统得多、包得多;在教学中教师发令,学生容易陷入死板、缺乏活性的地步,无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和创新意识,它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主动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它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使体育教学朝着健康、生动、活泼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教学观念。只有由被动体育向主动体育的方向转变,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现,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主体,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因此,“主动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其重要的作用。3.要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总称。”这一定义对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偏离素质教育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现代文明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高考体检的全面合格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依然是我们中学学校体育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势在必行,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思想的一大改革,它将对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它是中学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定正确的目标体系

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体育教育中不能仅仅追求生物化效果,而应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即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能力,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文化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优化教学方法

1.注重学生主体性,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内在潜力,建立快乐教育园地,渗透快乐体育的思想,进行成功体育的探索和实践,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比如,我们可以运用游戏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游戏的活动中,其他科目学习较差的学生可以发挥体育特长,展现自己,赢得同学的关注,从而提高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采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发展。2.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科目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流畅的动作教学视频,能够避免教师单一指导示范的枯燥,再加上背景音乐的陶醉,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想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教师一直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应为人师表,安师乐教,更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新型教育理论,积极参与改革,推动改革。在以德树人的今天,作为教师需要在道德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做学生的模范和领路人。具体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1)知识交叉与综合运用能力;(2)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能力;(3)体育素质教育能力;(4)教学、训练方法创新能力;(5)现代电化教学能力;(6)科学研究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汪康乐,邰崇禧,陆升汉.论21世纪中学体育师资培养[j].体育科研,2000(12).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本科学生毕业和授予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1]近年来,学术不端的事件频发,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本研究将对p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归因,从而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p学院2018—2020届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先对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统计、分类、分析,再分析面向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调查问卷结果,并结合对其的访谈,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重复且缺乏创新

本研究将p学院2018—2020届302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分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类,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类,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类,幼儿园课程类,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类,游戏与玩具研究类,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类和其他类八个研究方向。[2]其中,家庭、幼儿园、社区协同教育类在2018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3.3%,在2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4.4%,在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占20.7%,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每一届毕业论文中都占有最高比例。同一个研究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展开,从而可以得到新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的创新性。但是,如果某一研究内容已经存在大量的研究,而研究者又无法从其他新的角度分析研究,那么,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二)研究视域狭窄

2018—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三种,文献法的使用率达到89.9%,访谈法的使用率达到50.1%,而问卷法的使用率仅有38.3%。2018—2020届本科毕业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均多于两种,但在具体运用中仍囿于以上三种,对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使用较少。

(三)论文行文不规范

第一,毕业论文著录格式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序号和文献类型标识不正确,出版地和出版年份不明确,字体大小和段落间距不符合要求,逗号和句号不在规范状态下,期刊没有标明页码等方面。第二,毕业论文错别字普遍较多。错别字会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降低论文的准确性和可信性。302篇毕业论文中,错别字在0—10个的论文有68篇,占总数的20.1%;错别字在10个以上的论文为15篇,占总数的4.5%。论文中出现错别字的比例已经达到24.6%。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本研究在对问卷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对20名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访谈。综合问卷的数据及访谈的结果,本研究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考研、找工作的时间与论文撰写时间相冲突

在访谈中,问及受访者“如何看待考研、找工作与毕业论文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如下。“我知道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是大四没什么课,就想先去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写论文。”“我觉得考研复试的时间比较急,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应先把复试准备好再好好写论文。”大部分学生虽然重视毕业论文,但是当遇到考研或者找工作这些客观事件时,他们更倾向把精力投入考研和找工作,进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这是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完成情况不好、质量不佳的直接原因。

(二)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差,知识储备薄弱

笔者对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你的毕业论文主要内容的形成途径”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65.0%的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参考他人文章,融入少许自己的观点,甚至有5.0%的学生毕业论文全部是参考他人的文章。为进一步了解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问卷设置了“你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一问题,选择“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占了55.0%。这说明在本科前三年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选择“不知道论文的写作模式”这一选项的学生占48.0%,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写论文。而选择“不会合理地组织写作语言”这一选项的学生占34.0%,这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论文写作能力较弱。总的来说,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自身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对很多参考文献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科研和写作能力较差是影响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三)指导教师的精力不足,指导负担过重

指导教师的精力及其指导论文的时间会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问卷调查中“你的指导教师是否给予了你时间足够的指导”这一问题,有12.0%的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指导时间不足。为进一步了解指导教师的精力是否充裕,在就“你的指导教师都是在什么时候给你指导意见的”这一问题对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访谈时,部分学生提到“导师带的学生很多,不光有本科的,还有专升本的,加起来都有十来个了,我们都是分批次去找导师的,这样节省时间”“我们导师指导很多学生,还有科研项目要忙,有时候我们都是看导师的课表,等导师有课间休息的时候找导师说论文”。可见,指导教师可以投入本科学生的论文指导上的精力和时间是不足的。一般来说,一个指导教师最多只能指导8名学生。指导教师负担超过自身限度会导致其无法有效实施论文写作指导教学。同时,指导教师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行政任务等,这都会导致指导教师精力不足,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不够,进而影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在实践中选题,体现专业性和学术性

要在学前教育专业论文的选题上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就应该结合专业培养的方向,选择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论题。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规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应该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相关内容为主要选题。论文的选题应该反映当前学术前沿的动态,能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并解决问题。[3]

(二)提升科研和写作能力,夯实基础知识

提升本科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是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毕业论文的撰写体现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但科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文献阅读经验,又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不断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为学生做好科学研究的示范。同时,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期末考核方式,譬如,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情况,并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做进一步的训练。这能在学生完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的同时,为其今后的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

(三)减轻指导教师负担,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一方面,必须减少流于形式的、重复性的和其他不必要的评估检查,减少无关的会议、无实质意义的考核达标,减少教师的非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教书育人。另一方面,必须下力气提高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各个方面减轻指导教师负担,保证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精力。[4]当前,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对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的评判标准,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不少教师怠于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为此,高校可以建立毕业生论文指导的奖励机制,合理制订毕业生论文指导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这在给教师减负的同时,激发了教师指导论文的动力,提升了毕业生论文的质量。

(四)细化论文写作规范,加大论文的管理力度

一方面,为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高校首先应以《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等国家标准为依据,对毕业论文的内容组成以及每一部分内容的撰写要求、字体、格式等作出明确规定,力求细致、规范、统一。[5]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写作论文过程的管理力度。首先,从选题开始,高校要做到“选题严”,严格把控学生的选题方向,及时为学生提供选题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正确、适合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其次,在中期论文检查中,高校要做到“指导严”,要检查学生的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考核教师是否对学生论文指导投入应有的精力与时间,其态度是否端正等。最后,在论文答辩时,高校要做到“评审严”,杜绝敷衍了事的论文审查,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毕业论文审核,并认真给予毕业生论文修改意见。

参考文献:

[1]卢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13-32.

[2]龚旖莲.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质量研究———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25.

[3]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以h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45.

[4]汤勇.教师也需要“减负”[j].中国农村教育,2018(7):11.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人文教育;规复

1人文教育规复原因

第一,本源性。大学体育课程中的主体是人,从人的方面看,人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精神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使人像动物一样不断从事各种活动,寻找获取自己所需的物质。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不断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体育是人的体育,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本源在于追求安全、健康、愉悦等,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在运动中的体现。因此,人的需要成为体育存在、发展的原动力。第二,规定性。从近代以来,我国就开始设置规定体育课程的教学,如今大学体育课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可以明显看出,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注重大学生体格的锻炼,同时也注重大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可见,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问题是体育的规定性使然。第三,偏颇性。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体育技能的教与学,而忽视体育理论、体育精神的传承,只注重硬件的积累而忽视软件的建设。

2人文教育规复内容

道德方面。素质教育中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人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要求,合理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如,体育活动中的爱国情怀、公平原则、合作精神、顽强品质等等,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审美方面。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大学体育运动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观赏、互动,体验美的享受。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地到高,不断进步的过程。大学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促使大学生审美享受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文素质。人性方面。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包括人性的教育,如人际关系的教育、相互尊重的教育等。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既要拼搏奋斗,诚实守信,也要注重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还要尊重比赛对手,这是对人性的综合历练和考验。自爱、爱人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3人文教育规复路径

首先,抓人文元素。大学体育作为现代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必修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抓住人文元素。在大学体育制度文化中,要注重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大学体育精神文化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在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中,要注重物质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大学体育行为文化中,要注重引导师生共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范融入日常生活。其次,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科学利用文化资源,破除仅仅从书本学习的模式,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教学。如访问当地体育名人、参观体育文明成果、讲述体育文化事件,讲好体育文化故事、传承体育优良传统等,广泛利用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运动形式。最后,营造人文氛围。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体育人文教育规复中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可加强物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如体育标语;可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可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将体育文化落实到体育活动中;可改进、丰富完善教学方法,将研究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灵活运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大学体育中规复人文教育原因的基础上,介绍了人文教育规复的内容,并提出了人文教育规复的路径,旨在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杨晓轼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庆文.广义大学体育导论——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格外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德育——立德树人、智育——技能大赛、体育——竞技比赛、劳育——顶岗实习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恰恰在美育这个环节上,还缺少一个抓手。而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当承担“抓手”的责任。如何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有兴趣”、“社会能认同”的公共学科,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研究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性

2014年、2018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两次座谈会上,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更是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要在坚守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所以无论是从培养大学生的角度,还是着眼于国家公民的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国家的重要课题。作为德育和美育重要实现途径,高校音乐公选课重任在肩。

二、音乐公选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缺“新意”。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音乐教育基本还是沿袭中学或中职的教学方式,或依然借鉴着其他普通高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化的、规范化的且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多数仍停留在“音乐课不是专业课,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思想上,学生听得吃力,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高职音乐教学因为其开展环境的“特殊性”,让它注定不仅只能囿于对学生纯音乐理论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培育纳入教学目标。(二)课程设置欠“合理”。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而言,音乐公选课的定位是选修课,且仅对少数专业开设,课时量远远低于专业课,学生也觉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有迟到、旷课现象,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师资、设备“难满足”。高职院校与高校相比,明显存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且这一现象在音乐课这样对设备要求较高的学科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具有现代创新教学理念的青年音乐教师鲜少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这使得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再加上缺少设备,教学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成为拉低教学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改革对策

(一)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式。高职音乐教育应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新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三个目标”:即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高职学校音乐公选课要办出特色,增强效益,在不断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音乐艺术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大发展,就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面来做文章,坚持工学结合,全面推进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和名师课堂,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被社会认可、接受的综合型人才。(二)改良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在课程内容上,在时代和地域主题上多下功夫。传承中华文化(国学文化)、彰显红色文化(“红色”音乐)、体现技能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流行文化(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音乐公选课的授课形式,学校定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及美学相关讲座;开设慕课供学生选择,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等。将更多的机会交还给学生主体,鼓励大学生勇敢表现自己。(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引导教师“厚德崇教、为人师表”,在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言传身教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又要为年轻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深造提供大力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带动机制,使教师走进教室能讲,走上舞台能演,进得教研室能研究。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成为自己“音乐小课堂”的主人。

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程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走出课堂、跳出固有思维的一项重要学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不高、乐理知识欠缺、动手能力缺失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立足现实,优选出合适的教学课堂内容,在难易度、受众度上符合学生需求,建设大众的音乐课堂生态;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阵,从形式的鲜活性、工具的时代性上,建设一批理论实践占比适当、传统现代兼具的特色课堂;通过前两者的建设,回归到音乐本身,以审美特质的滋养,来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马君.职业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谢霜.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06).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8

关键词:江苏地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世界青少年健康报告》指出,全球达到推荐的体育锻炼标准的青少年还不到四分之一。我国近年来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发现,学生身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并且呈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和女生低体重率持续增高等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问题已引起了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关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从江苏的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6所普通本科院校抽取每个学校每年级15名女生。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收集与课题所需的各类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与体育锻炼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分析。1.2.2问卷调查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采用纸质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360份,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94%。1.2.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锻炼认知表。1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知识的了解范围较广,一是集中于体育运动类知识,即与体育运动相关的技能、原理、方法等知识,二是有关健身类知识,即与女大学生自我锻炼相关的知识。近些年来,在国家推行的大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强化关于体育锻炼知识的教学,大学生在体育课上习得了各项与体育运动有关的技能和基本知识,对体育运动类知识的了解较多。已有研究显示当今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达标的前提下更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在五类体育锻炼知识类型中,对于健身健美类的知识了解较多,而对于体育竞赛类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大部分女生主要通过学校内体育课来获取知识,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四年级选择体育课的比例有小幅下降。学校体育教育之外,女大学生获取体育锻炼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多媒体途径,报刊、书籍等纸质途径所占比重较小。除此之外,女大学生在与同学、家庭成员的交流中也能获取相关体育锻炼知识,说明人际关系在知识的获取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2.2体育锻炼动机。表2表明,在所有动机中,女大学生选择强身健体的比例最高,说明在体育课的熏陶和国家、学校对体育锻炼的大力宣传下,已经有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外选择娱乐生活、缓解压力的比例也较高,说明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正确,逐渐了解了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但仍有41.0%的女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功利性较强,目的在于提高体育成绩。不仅如此,从本研究针对的女生的生理特征来分析,女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带着控制体重、塑造形体的动机。通过对四个年级的动机选择对比笔者还发现:大三年级选择缓解压力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年级,说明大三的女生目前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仅来自于学校内的学业压力,还有即将要进入实习阶段,将要步入社会的校外压力。表3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持比较感兴趣态度的人数最多,占到46.3%,不太感兴趣的132人,占38.9%,对体育锻炼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占1.5%。女大学生整体对于体育锻炼感兴趣程度较高。不同年级间对于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存在差异,大一、大二年级女生的喜爱程度高于大三、大四。2.4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人对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对人的体育锻炼行为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通过表4可以发现,女大学生中四个年级中有时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最高,在大一、大二年级中,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占比排列第二,其次是积极参与的比例。而在大三、大四年级女生中,各年级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相同,大三年级为18.8%,比大四年级高1.7的百分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足,过半数女生不能做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2.5体育锻炼行为。在体育锻炼次数、时间和强度方面,目前女大学生在一周时间内进行早锻炼、午锻炼、晚间锻炼的次数主要为1-2次,持续时间主要在30分钟以下且主要以中、小强度的体育锻炼为主,大部分女生未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女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以个人和结伴的方式为主,且在身体活动的校内劳动和交通出行方面,女大学生参与校内劳动程度较低,主要为有时进行劳动,经常参加劳动的比例仅为33.9%;校内出行主要以步行为主,而校外出行主要以公共交通(公交或地铁)为主,缺乏必要的身体活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3.1.1江苏地区本科高校女生体育锻炼认知存在偏差。90.3%的高校女生主要偏向体育运动类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体育竞赛等其他方面知识的拓展性学习不足,不同年级间女生认知情况无明显差异。3.1.2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不足,体育锻炼兴趣差异明显,体育锻炼态度有待转变。由于女大学生审美观的变化,追求以“白”、“瘦”为美成为一种时尚,是导致部分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内在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一年级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感兴趣占59.6%,不感兴趣占40.4%,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足,其中60.1%的女生不能做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强,参与体育锻炼态度有待转变。3.1.3高校女生体育锻炼行为有待加强。调查显示,高校女生每周体育锻炼频次少(每周仅1次)、持续时间短(持续时间不足20分钟)、强度小(以小强度为主),同时女大学生在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计划性,导致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养成率低。3.2建议。3.2.1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体育课上的多媒体教学,在强化体育锻炼知识教学的同时增加女大学生的体育欣赏。利用学校已有的广播、有线电视等形式,使用多种途径向学生普及各类体育锻炼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女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强化,提高其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认知转化率,争取做到知行合一。3.2.2强化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正确引导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学校在体育教育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和多样化,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安排体育锻炼课程,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气氛中合理安排运动量,帮助女大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运动技巧。同时督促女大学生进行自我督促、自我鼓励,利用自身优势和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培养其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端正体育锻炼态度。3.2.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改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增加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尤其是针对不接受体育课程教育的大三、大四年级女生,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尽可能多的提供相应的体育锻炼器材,在体育课外时间适当开放体育场馆,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为女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9.

[2]旭威.宜兴市高中生课余自主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0,20(2):20-22.

[4]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37(1):28-31.

[5]高立庆,李丹.南京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30(6):44-48.

[6]赵梅.影响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发展的成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0(4):73-75.

[7]陈嵘.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6(2):71-73.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9

关键词:健康体育;发展;消费;娱乐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健康被人们认识并逐步得到重视。健康体育业则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一部分。

1健康体育的含义

健康体育又可称体育健身娱乐,是健康领域和体育领域结合产生的新领域。以健康和体育有机的结合,把健康包含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等多种基本含义,在健康体育产业的“健康、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出来。即含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含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含有结交朋友、广泛社会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体育产业的经营范围,更进一步发展了健康体育事业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1]。

2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自身老龄化的趋向和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特别是从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观念转移,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而自然兴起。[2]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大批“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非体力劳动者超过就业人口的50﹪,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全世界体育市场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目前已经达到6000亿至7000亿美元左右。

其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9﹪;1999年为2.7﹪;2000年为3.5﹪;2001年为1.7﹪;2002年为2.8﹪)。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本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见表1)。表1数据可以说明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见表1】3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外部环境3.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gdp增长率:1997年为8.8%;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5%;2002年为8.0%;2003年为8.2%[3]。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平均保持在8%左右,为健康体育业的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三产业逐步对外开放,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亮点[4](见表2)。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所占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态势,为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见表2】3.3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水平之一。通常恩格尔系数60%表示贫困;50-60%之间表示温饱;40-50%之间表示小康水平;20-40%之间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我国近几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连续走低[5](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恩格尔指数从1991年的53.8%到2000年的43%左右,说明我国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我国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支出明显增加,尤其是满足精神文明方面的消费支出升幅最快。目前,我国每年消费实际增长率1996为8.4%;1997年为8.1%;1998年为9.6%;1999年为11.1%;2000年为12.2%;2001年为10.5%;2002年为7.0%;2003年为6.5%[6]。以上数据说明,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为健康体育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我国居民呈现消费特征主要是:(1)消费多样化,多层次化;(2)人们的消费,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3)人们的消费,由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追求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满足。[7]4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现状4.1健康体育消费朝着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健康体育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定位是以年轻人、高薪阶层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竞争的加剧,健康体育业所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工薪阶层、各年龄人群也开始成为其服务对象。只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双赢”。目前健康体育业消费形式由过去的散乱的、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有规律的、定期的习惯性的消费,家庭消费集体消费和节假日消费。1993年,天津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70%;广州达到80%;上海家庭健康体育器材当年营业额提高了200%[8]。到2003年6月底,上海共有各类营业性体育场所4400多家;广东省达到8000多家。这是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健康体育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健康体育产品较为丰富,高、中、低档并存的健康体育业网络结构基本形成。而中西部健身体育市场还在低水平上徘徊。二.结构和布局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提供高档服务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健身体育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盲目投资、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某些项目供过于求,投资无法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某些项目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

4.3健康体育市场呈现专业化趋势我国健康体育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意识到,只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市场专业化、细分化,体现在:一.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老龄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我国传统的气功健身、交谊舞等。二.以满足人们健身、健美的需要,提供健美、形体训练等产品,特别是妇女和青年人的健美中心、康乐中心随处可见。三.各种运动技能培训长盛不衰。如游泳、散打、跆拳道等。

四.以惊险、刺激、回归自然的休闲娱乐项目迅速崛起,如登山、攀岩、漂流、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水上、冰上运动游乐项目等。

5加速培育我国健康体育市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要加快健康体育市场发展步伐,必须坚持培育市场和管理市场并举的方针,走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的道路[9]。

5.1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我国健康体育市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健康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体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势必会影响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所以,要完善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市场结构要完整;分工要明确;功能要齐全,形成统一开放的组织体系。

5.2塑造真正的健康体育市场主体健康体育市场的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要条件的经营者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二是加强健康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的培养。

5.3加强健康体育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相对制约和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加强健康体育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加快培育和开拓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客观需求;也是健全市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6结论与建议:

6.1健康体育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应优于其他行业领先发展。

6.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发展中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健康体育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最大功效,促其市场规模健康发展。

6.3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发展的时期和统一的方法。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发展规划。

6.4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用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来保证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5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指导思想,把握未来健康体育产业与健康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8]曲宗湖.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4][6]刘国光.2004年中国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17-318.

体育科学导论范文篇10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由于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尚未成熟,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总之,为了能够让更好的体育教育服务于社会,不断的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我们就要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结合基本理念的实践下让体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众多问题迫在眉睫,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的发展起来。同时,务必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

一、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师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师资培养制度的多元化,教师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化和教师教育过程的终身化。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而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不断的发展的、一体化的,同时伴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多元化的情境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体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之一,从而国力的盛衰强弱越来越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并且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多少。在21世纪世界将会把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技术革命,所谓全面发展时期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在其专题报告中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培养新世纪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着!都需要调整和课程改革的教育任务,而我国在如此紧迫的信息时代下,加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全面影响给现代教育行业的各科老师提出了严峻挑战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的机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与时代相接轨的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顺应时展的人。

二、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体育课程改革是需要的。课程改革是用来培养不同新时代的人才,也是用来促进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仅仅是教育者的学习传播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体育强国不是体育界质量高,而是全国人民的整体体质要强。其次,体育教育和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只做到体育课程改革不切实际落实下来是‘纸上谈兵’。最后,要想科学的提升体育能力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是不可行的。我国体育教育由于受制于课程理论的滞后性、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和师范体系的封闭性三个因素,使体育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一)社会各界对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体育、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进步,创造了一系列的成果。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性,相比较我国的竞技体育的发展而言。国强民未强,而民强国必强。因此要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情况下,着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也多了,对健康的要求随之增强了,但是社会各界人士并未意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健身队伍和组织不断地强大和完善。如果缺少顺流时代下的体育课程作为指导是不科学的,盲目的。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是关键,结合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以此为基础,增强人民的体质是目的,发展体育是目标。(二)体育教育和实践的脱离。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够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所需要的没有学到’、‘而所学的呢却没用到过’,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体现了体育教育和实践的脱离以及不相吻合的。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育的培养和实践培训分别是不同的机构进行承担。从人员到设备的过程当中同样涉及到多种资源、教育、教学、课程等领域都很少沟通交流。体育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无法结合新理论、新课程改革、新教法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与实践脱离的体现。(三)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才。我国体育教育由于受制于课程理论的滞后性、培养目标等。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单一模式的体育教师使得学生面临着各种困难,课程的设置已落后于高速时展的步伐中。导致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才。在世界体育教育的大潮流下,要时刻明醒着培养新世纪新时代的体育专业人才的重大任务。拥有专业的体育教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也会随着发展和完善。把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结合实际现状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才能放在国际大环境下竞争和发展。

三、怎样有效的对我国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也不断更新。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反映出体育教学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表现在,其一,教育思想与观念的传统性、继承性和陈旧性等,并且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并不相匹配。因此,要改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其二,需要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人才,课程教学仍然以教师为教学中心,学生为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其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很重要,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改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提出改变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是我国新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求。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所谓更新不是将以往教学思想观念完全剔除而是通过总结与反思继承和发扬有用处的一面,从而舍弃过时无用处的教学思想观念,再结合新形势下的状况进行合理化的改变。要站在时展的前列,借鉴世界各国有关体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取其精华利用于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之中。‘改变旧观念,创立新思想’。(二)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已是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新时代下的体育教师具有体育教学体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在体育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适应于时展的步伐,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的体育教师正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未来。(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新教法,各种新形式以及其他相关的新教学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从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是可实现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身为体育老师、教育的传播者有义务实施好体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方向的要求。专业的体育教师有着新世纪的体育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带动着学生走向时代的发展进程。在当前要求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受教育者要积极学习和探索。其动力来源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体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建设。我们需要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的观念下进行实践。我们还要结合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大背景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社会各界人士对体育课程改革缺乏重视性的问题上需要进行改善。体育的发展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建设问题,想要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我们就要在体育教育上进行合理的课程改革。要想体育课程改革首要是改变体育教学的思想,其次需要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然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想要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体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于此我国体育事业将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实用要览.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陈骁,沈祖芸.教师资格证书:职业化前奏.北京:中国教育报,200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