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教学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30 17:23:43

体育学科教学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1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发展体能对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2.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价方法。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二)教学方法和措施结合ppt讲解发展体能对促进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作用,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讲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

二、前测身体素质

(一)教学目标1.明确考核内容、动作方法,了解考核的规则、要求与流程。2.发展学生的核心力量、力量耐力与下肢力量等。3.培养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意识。(二)教学方法和措施1.教师讲解考核内容要求与考试流程,学生分四组自我测试。(1)50米跑(男女);(2)立定跳远(男女);(3)头上前掷实心球(男女);(4)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5)1000米(男)、800米(女)。2.教师总结与点评。

三、体能训练方法

(一)有氧耐力(定距跑) 柔韧素质1.教学目标(1)学习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练习动作,发展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有氧跑,男4000米、女3000米,规定好配速。强度要求:男生配速5分40秒~6分;女生配速5分50秒~6分10秒。(2)柔韧性练习(垫上拉伸)。上肢拉伸、躯干拉伸、前群拉伸、后群拉伸、小腿拉伸。(二)一般力量素质(上肢力量 核心力量 下肢力量)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俯卧撑(男);跪姿俯卧撑(女);仰卧卷腹;俄罗斯转体;徒手深蹲。要求:以上练习进行3~4组,前2~3组老师统一带领做;3~4组结合tabata音乐重复以上动作训练2组,共计4分钟。(2)放松慢跑男生1600米、女生1200米 拉伸放松。(三)灵敏、协调素质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行进间小碎步10米;行进间交叉跳10米;行进间前前后后小碎步(侧向)10米;行进间膝下击掌10米;行进间侧滑步20米。要求:以上练习进行3组,间歇讲解本课素质内容对于发展各种运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放松慢跑男生1600米、女生1200米 拉伸放松。(四)速度耐力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无氧耐力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利用心率监控运动负荷,认识到发展速度耐力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发展速度耐力,提高乳酸耐受力。(3)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拼搏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及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100米×10(男生),100米×8(女生)。强度与间歇要求:男生18~26秒,间歇1分20秒;女生22~28秒,间歇1分20秒。(2)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五)手球自主实践课1.教学目标(1)本课通过手球游戏练习,让学生了解手球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球类项目发展灵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手球基本打法,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集体项目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原地双脚“ ”字跳前后左右各4×8拍×3组。(2)手球游戏8分钟×3局。(3)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六)有氧耐力(定距跑)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练习动作,发展力量耐力及有氧耐力(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有氧跑男4000米;女3000米,规定好配速。强度要求:男生每公里配速5分35秒~5分55秒;女生每公里配速5分45秒~6分05秒。(2)柔韧性练习(垫上拉伸):上肢拉伸、躯干拉伸、前群拉伸、后群拉伸、小腿拉伸。(七)一般力量素质(上肢力量 核心力量 下肢力量)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俯卧撑(男);跪姿俯卧撑(女);仰卧卷腹;俄罗斯转体;徒手深蹲。要求:以上练习进行4~5组,前2~3组老师统一带领做;3~5组结合tabata音乐重复以上动作训练3组,共计6分钟。(2)慢跑男生1600米、女生1200米 拉伸放松。(八)灵敏、协调素质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行进间小碎步15米;行进间交叉跳15米;行进间前前后后小碎步(侧向)15米;行进间膝下击掌15米;行进间侧滑步30米。要求:以上练习进行4组,间歇讲解本课素质内容对于发展各种运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放松慢跑男生1200米、女生800米 拉伸放松。(九)速度耐力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无氧耐力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利用心率监控运动负荷,认识到发展速度耐力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发展速度耐力,提高乳酸耐受力。(3)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拼搏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及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100米×10(男生);100米×8(女生)。强度与间歇要求:男生17~25秒,间歇1分20秒;女生21~27秒,间歇1分20秒(2)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十)手球自主实践课1.教学目标(1)本课通过手球游戏练习,让学生了解手球的基本练习方法,感受球类项目发展灵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手球基本技术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集体项目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原地单脚“ ”字跳前后左右各4×8拍×3组。(2)手球游戏8分钟×4局。(3)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十一)中测身体素质(pk赛)1.教学目标(1)明确考核内容动作方法,熟知考核的规则、要求与流程。(2)发展学生的核心力量、力量耐力与下肢力量等。(3)培养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教师讲解考核内容要求与考试流程。(2)男女生测试50米跑;男女生测试立定跳远;男女生前掷实心球;男:1000米,女:800米;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3)教师小结与点评。(十二)定距节奏跑1.教学目标(1)建立正确的中长跑技术动作概念,知道中长跑的动作要点及锻炼价值。(2)采用分层定距跑方法提高途中跑小步幅、高步频节奏跑技术,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及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3)培养积极、自愿、主动参与练习的习惯及团结合作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跑的专门性练习。听节拍器原地高抬腿练习;听节拍器原地后踢腿跑练习。(2)听节拍器原地跑过渡到行进间跑练习。(3)定距节奏跑(男4000米、女3000米)。(4)柔韧性练习(垫上拉伸)。前群拉伸、后群拉伸、小腿拉伸。(十三)一般力量素质(上肢力量 核心力量 下肢力量)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掌握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俯卧撑(男);跪姿俯卧撑(女);仰卧卷腹;俄罗斯转体;徒手深蹲。要求:以上练习进行4~5组,前2~3组老师统一带领做;3~4组结合tabata音乐重复以上动作训练3组,共计8分钟。(2)放松慢跑男生1600米、女生1200米 拉伸放松。(十四)灵敏、协调素质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的基本练习方法,认识发展力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本课基础力量素质练习动作,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体能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行进间小碎步20米;行进间交叉跳20米;行进间前前后后小碎步(侧向)20米;行进间膝下击掌20米;行进间侧滑步50米。要求:以上练习进行4组,间歇讲解本课素质内容对于发展各种运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十五)速度耐力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课无氧耐力的基本练习方法,知道利用心率监控运动负荷,认识到发展速度耐力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发展速度耐力,提高乳酸耐受力。(3)逐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拼搏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意志品质及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意识。2.教学方法和措施(1)100米×10(男生);100米×8(女生)。强度与间歇要求:男生16~24秒,间歇1分20秒;女生22~26秒,间歇1分20秒。(2)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十六)灵敏、协调素质1.教学目标(1)本课通过手球游戏练习,让学生掌握手球的基本练习方法,深刻认识球类项目发展灵敏素质的重要性与锻炼价值。(2)掌握手球基本打法,发展上下肢及核心力量。(3)培养集体项目锻炼兴趣,培养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及团队协作能力。2.教学方法和措施(1)原地双脚“ ”字跳前后左右4×8拍×3组;原地单脚“ ”字跳前后左右各4×8拍×3组;手球游戏8分钟×4局。(2)放松慢跑男生800米、女生400米 拉伸放松。

四、后测身体素质

(一)教学目标1.明确中长跑技术动作概念,知道如何进行体能速度分配,了解考核的规则、要求与流程。2.正确运用中长跑技术,体能速度分配合理,发展耐力素质等。3.培养拼搏进取、积极应考的优良品质,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意识。(二)教学方法和措施1.教师讲解考核内容要求与考试流程。2.男女生:测试50米跑;男女生测试立定跳远;男女生前掷实心球;男:1000米,女:800米;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3.教师总结与点评。

五、机动安排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新中考;体育教学;对策研究

在传统初中体育教学越发不适应新时代青少年成长需求的现状下,中考体育政策改革得以实行并迅速推广全国:更重视初中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截然不同的考核办法以及更高的体育成绩中考占比,新的中考政策规定,初中学生应具备1~2项以上的运动技术,并对体育科目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使其在中考总分中的比例有所提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很难适应新的体育考试要求,所以必须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因此,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师资配备不足

根据对本地区几所中学的调研,新中考背景下各中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体育学科师资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尤其对于体育学科极为重要,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提升身体素质、快速学习体育技能的关键。由于新中考下学校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度提升,使得各校体育学科师资力量不足,尤其是专项体育技能教师,如足球、篮球和排球类教师。

(二)体育设施老化、缺乏

新中考体育政策改革的背景下,加入了很多新的专项体育技能的考试,改革的宗旨也在于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爱好,现状则是多数学校体育设施存在老化、缺乏的情况。如果说书和笔是文化类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那么各类体育设施则是体育学科教学的基本保障。通过对本地区中学的调研,一些重点中学往往配备有丰富的体育设施,但是缺乏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存在体育设施老化的情况,甚至个别体育教学设施存在高危因素,如加固件生锈存在倾倒风险、橡胶跑道老化脱落易致扭伤等;另外一些学校则限于自身条件,缺乏一些新加入考试范围的体育项目设施器材。

(三)体育教师缺乏创新能力

传统初中体育教学手法单一,枯燥乏味,阻碍了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兴趣,特别是对专项体育技能的掌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另外传统体育教学下,体育课时往往被文化类学科占用,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心,自身教学水平也不高,在体育课堂上习惯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要求学生一板一眼地模仿自己的动作,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解示意,非常不利于新中考下学生对专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辅助教学的各类设施在教育领域中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体育学科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创新。

(四)学生对新中考缺乏认知

新中考下的体育政策改革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学生作为长期应试教育的接受者,缺乏对新中考的政策认知,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普遍缺乏终身体育的认识,而这正是新中考政策所传递出的重要理念,让体育考核不是突击锻炼或报一两个体育培训班就能通过的,而是需要扎扎实实从每一天做起,点点滴滴积累每天的健康生活成果。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为学生们答疑解惑,以积极应对新中考下的政策变化。

二、新中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新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也产生了重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开始重视体育学科

中考政策的调整,更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提倡学生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更重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根据对本地区几所初中的调研,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中考改革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也更加喜欢上体育课,但是存在部分专项体育技能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的现象;也有小部分学生对中考调整缺乏认识,忽视中考体育考试。无论在什么课程中,学生都是占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教师熟悉了测验的内容,学生们才能在日常训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教师积极培养其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培养,尤其在中考政策的调整下,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向学生普及调整措施,改变学生对体育学科的盲目认识,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二)课时增加,教学任务加重

伴随体育考试在中考分值中的占比提升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整,体育学科教学也逐渐被学校和家长所重视,在此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课时得以增加,但是与之而来的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求教师积极纠正自身的教学思想、创新自身教学方法,并在中考体育改革对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的新要求下合理安排所带班级的体育教学计划。尤其是要改变以往文化学科经常占用体育学科课时的情况,新一轮的中考改革,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都增加了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但有的学校却只在期末前规定其他科目不得占用体育课。由于体育学科教学任务的增加,体育教师必须坚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在保证学生备考项目的成绩稳定提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手段亟须更新

虽然新中考体育改革增加了许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专项体育技能测评,但是回顾当下体育学科教育现状,依旧存在大批体育教师照搬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制订体育教学计划的现象,在提倡创新体育教学的今天,照搬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新中考体育教学中,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中考制度下,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的再认识,使他们从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指导学习,转变为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新的体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在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繁重的情况下,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短,这样便很难充分掌握运动技巧。长此以往,枯燥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失去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不利于学生中考体育成绩的提升,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新中考对体育政策调整的意义,恰恰在于对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提升,而非强调学生对专项体育技能的掌握,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广大体育学科教师必须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合理应对新中考。

三、新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一)扩编提质,强化师资

应对新中考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完成初中体育教师队伍的扩编,学校方面应该主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广招体育英才,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专项体育技能教师,在提升学校自身体育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当下繁重的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工作,特别是一些专项体育技能对于动作规范的要求较高,专项体育技能教师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并告知,有助于学生在中考中更好地发挥。同时,学校方面还应该组织体育学科教师,积极探讨新中考下本校的应对措施,对当前体育教学的模式进行革新,例如: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根据学生自身体能素质制定体育教学课程安排,将大班制体育教学模式向小班制转变。

(二)尊重差异,适度教学

世上从无两片相同的叶子,对于人也一样,教师应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学生自身的体能素质不同,对于体育学科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新中考的体育政策也正是基于这点做出的调整。中学体育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他们的兴趣和身体素质进行全面的认识,并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采取一成不变的方法,以免给体质较弱的学生增加负担,而要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优化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广大体育学科教师,积极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体育爱好、自身性格、身体素质等,并结合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教师的关怀。初中体育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手法,针对体能较好的学生可以增加其训练内容,并积极提升专项体育技能水平;而对体能较差的学生,应该避免一开始就布置较强的体能训练,鼓励学生从点滴积累,坚持每日训练,逐步完成个人体能的提升。以足球运动为例,在正式授课之前,体育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设备,记录每个学生的心肺、体能等基础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对心肺、体能较差的同学,布置对其体能消耗一般的训练,合理控制其训练强度,既能够维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还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

(三)结合中考,设计课程

新中考的体育政策调整,除了促使学生锻炼身心、强化体质外,旨在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同于传统体育教学仅仅重视考试项目的训练,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当前的初中体育学科教学应该积极响应新中考要求,重新设计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保障学生中考体育成绩稳步提升。回归到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将中考体育项目融入日常教学中,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调整,以便提前让学生熟悉考试项目,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作为备选。以中考体育项目中经常考查的长跑、立定跳远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在初一阶段就将其加入到体育课堂之中,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的学习情况,再次微调教学课程,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持续保持兴趣,从多项专业体育技能中发掘自己感兴趣、有潜能的项目。

(四)保障安全,普及知识

体育教学不像文化类学科的教学方式,是需要学生运动起来的,运动则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如扭伤、摔伤、过度运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对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要求学校方面除了增加对体育设施、教学器材、体育场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外,还要注重对这些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绝意外的产生来自非人为的层面。其次,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前提前备课,除了为学生讲解运动知识要点以外,还要注重对学生规避风险的意识进行培训,课前了解各个学生的身体情况,警惕个别学生运动时的突发情况。另外,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拒绝体育锻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自身急救常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避免意外伤害得不到正确急救引发严重后果。

(五)语言激励,培养兴趣

体育项目的内核在于运动员持之以恒、勇于突破的精神品质,如何激励一个人的精神,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语言。语言激励作为激励艺术中最基础的方式,往往在日常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体育学科教学中,语言激励具有抚慰学生心灵、抹平学生失败感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运用语言激励,首先是保证课堂上语言的精炼,用最少的话讲最重要的事情,提升教师的权威性;其次要提升语言的趣味性,保证体育课堂气氛的活跃;最重要的是保证语言对学生的共情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共同作用下达到语言激励的目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的学生正在经历叛逆期,但是叛逆不意味着不需要关心,体育教师可以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上多听多对话,发掘学生叛逆所在,抓住学生日常行为,如学生打篮球精于跑位,教师就可以多赞赏其跑位能力,使用类似“你的反应真快啊!”等语句,多关心多鼓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接受体育教师的教导。

(六)情境融合,创新教学

新中考背景下,如何创新体育学科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成为当下众多体育教师的教学难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示范教学 体能训练难免造成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低下,如今新中考背景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的创造性运用,提升学生兴趣,并逐渐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情境融合教学手段的实际应用,可以参照下述案例,如:在体操运动中,男女同学受限体操运动身体活动幅度大、个别动作美观度较低的因素影响,天然拒绝体操运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引导学生从“解放天性”出发,带头胡乱喊叫、模仿动物行为等,改变学生对体操运动的偏见,打破学生心理桎梏,达到课前热身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四、结束语

总之,把体育课程纳入中考,是中考改革的一大举措,凸显了体育学科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学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主动参加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新中考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除了学校层面对师资、设备、器材、维护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外,体育学科教师也要积极更新理念,解放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将学生放置在主体位置,通过尊重差异、语言激励、创设情境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曾王飞.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背景下的中考体育训练教学实践与探究[j].体育教学,2022,42(01):20-21.

[2]郑宗英.新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方法改革[j].名师在线,2021(35):88-89.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德育渗透;体育学科

受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体育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所以,把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每一名小学体育教师职责所在。

一、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科中加强青少年德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根据学科自身特点,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德育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与学生成长需要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发挥学科的优势进行德育渗透是所有学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体育学科是一门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魄的重要科目,包含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情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规则和制度意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健康责任感为重点的德育内容。这些德育内容遵循小学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表现得零散、不连贯、不系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小学体育学科教学在加强学生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把握和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和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德育的需要。德育与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在小学体育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

1.通过言传身教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德育渗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每天都会与学生接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学生起到示范性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朝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德育目的。只有教师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富有爱心的情感和健康的体魄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励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求美,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一定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禁止做的事情,自己决不迈出一步。如体操练习课上,我要求学生把动作做到位,首先我一定做到位。同时,除了找练习较好的学生做示范外,还找出虽然动作不是很规范,但有很大进步的学生进行示范。我在指出他们不足的同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放大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不但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规定动作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体育学科的兴趣。2.通过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做任何事情都要讲规矩、懂规矩、守规矩,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实做好。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其本身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是学生更有序、更和谐学习的必然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我首先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形式和独特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学生课堂纪律教育、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教育,做好课堂常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我在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上,都会向学生强调学校的校规和班级的班规,让学生知道学校与幼儿园的区别,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培养学生规则、制度意识;向学生强调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长辈要问好,多用“谢谢”“不客气”“你好”“再见”等用语,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又如,在体育课前,我通过检查学生的出勤记录,向班主任及同学了解学生旷课原因及请假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友好相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3.通过教材本身进行德育渗透。小学体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具有多样化、趣味化、儿童化和游戏化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在理论部分教学时,必须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通过有利于儿童接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和德育渗透任务。理论部分的内容本身就包含了思想性,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如体育的目标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具有健康体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锻炼身体,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介绍为国争光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部分是体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方法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部分教学时,要针对不同技术动作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短跑、跳高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长跑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及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等等。如我在教授学生中长跑时,在认真示范技术动作和讲解注意事项之后,运用心理暗示法、积极调整法和转移注意法等方式对学生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克服紧张、畏惧等心理,使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不断暗示自己身体素质好,只要坚持就能到达终点,达到稳定学生情绪,克服畏难情绪的目的。通过这种德育渗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心理。4.通过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渗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突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得不及时、不正确,不但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扰乱课堂教学秩序,打断师生们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如果教师采用正确的方法,因事制宜、因人施策、妥善处理,不但能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而且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比如在一次篮球课上,我把爱好篮球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一名同学由于奔跑不小心摔倒了,但他却立即站起来继续参加比赛,我走到他面前关切地了解他的情况,提醒他注意安全。比赛结束后,我当众对他进行了表扬。通过这个事例,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又如,在一次接力跑比赛中,一个小组其中的一名同学可能取胜心切,就动起了歪脑筋,违反比赛规则。我发现后,及时叫停了比赛,对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了教育。教育他输赢固然重要,但要遵守比赛规则,规则是公平竞争的前提,是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准则,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进行公平的竞争才是体育比赛的意义所在。通过我的教育,这名同学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一定会改正。如果学生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教师视而不见、闻而不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就错失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机,长此以往,很容易助长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这样的教育,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各种规则约束下竞争做好了前期准备。

总之,小学体育学科自身就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不仅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借助这一独特优势,利用恰当的时机和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学到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小明.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2016,(26).

[2]王国强.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2009,(09).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初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展德育教育范围的重要手段。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德育教育具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渗透的必要性。

一、根据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依据,为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集中了解教学内容和特点,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寻找合理的突破点。此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能力,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渗透德育教育[2]。例如田径中长跑利于学生的心肺功能锻炼,对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具有积极意义;篮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们明确发挥集体力量和发扬团结友爱、共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个都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可以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可忽视的,教师的思想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言行[3]。此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对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在教学活动中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人生观。如果学生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中的问题,应该采用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在方法态度上,应该表现出耐心,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逐步使学生树立起学习和生活信心。特别是针对对体育学习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告知学生努力是成功的前提。例如,班级中部分后进生在体育课堂中表现的积极性也不高,这种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主要原因所致,其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其二学生本身性格内向,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注意为学生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建立沟通交流的信心。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点,基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寻找展示自我的契机,这样不仅有利于后进生学习信心的建立,也利于其他学生学习教师这种乐于助人的良好精神品质,是德育渗透的良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提供助力;作为体育教师,教师的着装应该更加得体、规范,为学生树立着装示范的榜样。

三、运用语言激励措施渗透德育

激励教育策略的广泛应用是具有必然性的,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激励教育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初中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激励教育策略实施中,语言激励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该激励方法比较直接。在德育教育渗透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在体育基础知识的讲解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精准感人,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语言更易打动学生。例如,在“体育目的”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突破以往单一教学模式,利用生动的体育冠军实例,优化体育教学效果。例如,矮个子邓亚萍如何排除万难问鼎奥运冠军,克服自身不足,依靠努力和意志为国争光。对这些体育健儿光辉事迹的讲解是德育的重要手段[4]。另外,在实践教学中,要重视运用语言激励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良好品质。如学生在田径运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使用语言激励,让学生坚持完成运动。

四、对学生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具体化和灵活化,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为实现德育渗透效果的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引用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实例,依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化和针对性的使用。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意志品质、精神文明、道德观念、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面对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利用德育教育时机的作用,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利用中国女排和中国乒乓球队的战绩鼓励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功用除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够为国争光,通过这种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是初中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学内容,并且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德育教育渗透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强化引导作用,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始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进行体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科学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珍.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体育教育,2013,23(72):117-119.

[2]邢华国.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3,11(23):340.

[3]郭健跃.浅谈农村中学教研工作的现状及改进方法[j].湖南中学物理,2013,32(11):29-30.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5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育棵,有学者认为更始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既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就是完全可行的。

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教学目标引导乃至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显然,从学科教学目标的演进轨迹看,无论是国外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和克伯屈(kil-patrick)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都可以看出学科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即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无非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首级(第1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2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如社科类可较多直接结合相关题材进行渗透,自然科学类可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渲染,而艺术、体育类课程则应更多地通过活动以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3.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为“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为“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为“学会竞争”等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浅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易言之,其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过于“实在”,过于“线性化”。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这种渗透事实上是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该说,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除了恐吓型管理模式有辱学生人格而不宜采用外,其他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譬如,民主型管理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归属感较强,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但教师的控制作用较弱,有时管理效率不高。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级稍高的学生或班风较好的班级。强制型管理方式效率较高,教师控制性强,但学生自主性差。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学生或班风较差的班级的早期管理阶段。宽松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好,学生自主性强,但管理成效差甚至无成效。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高年级且自觉性强的学生,也适合自我管理能力强的班级。当然,这是相对的。很多情况下教师要根据班级、课堂乃至每一节课的性质来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管理方式。但学要指出的是,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如果说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是策略性的话,那么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则是操作性的。这种操作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emmer)等人对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同样,埃默等人的研究和埃弗森(everlson)等人的研究也分别证实,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和在对学生反应的反馈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好比到一个商场买东西,消费者希望获得舒心的、有价值的服务,而服务员则想方设法营造某种氛围以打动消费者,以便使消费者能愉悦地接受消费。如果这种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成功的,消费者就乐于接受并享受消费,如果是不成功的,消费者可能就不消费或即使消费了也不会有好心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注意目标设定、课堂管理外,还要讲究教学策略,尤其是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内部渗透。这种策略归纳起来至少应体现以下3个反面: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是语文学科也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有些教师寻找的“渗透点”只是为了方便制作cai课件,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学科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才)出手”,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犹如在目标设定中曾指出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如果一节课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6

一、增强提升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是新时展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事关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各校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体育美育质量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良好的接受体育美育教育机会,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重点围绕解决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体育美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强健体魄和培养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学有案”“课时有量”“参与有面”“课间有样”“课外有影”的“五有”建设活动为载体,建立以提高体育美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督导机制,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不断提升学校体育美育质量与水平。

二、优化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措施

(一)严格落实体育美育课程。各校围绕“一年养兴趣、二年打基础、三年有特长”工作目标,开齐开足上好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并结合本校特点积极开发体育艺术特色课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课堂主渠道作用。要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规范实施体育美育课程,严禁挪用体育美育课时,严禁期末提前结束体育美育课程。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艺术活动,帮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并学会1~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

(二)加强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各校要及时提出体育美育教师补充计划,严禁学校体育美育学科教师转任其它学科教学,已转任其它学科教学的体育美育教师必须由学校重新安排担任原专业学科教学。对部分体育美育教师由于课时量不够,兼任其它学科教学任务的,要计算工作量。加大体育美育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体育美育教师岗位练兵,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体育美育教师承担学校统一安排的课后辅导和社团美育辅导、艺术实践活动和各类体育艺术竞赛及赛前训练(排练)等工作,工作课时与其它学科同等计算。对常年担任学校体育运动队训练的主教练或25人以上的艺术社团(合唱团、舞蹈团、管乐队、艺术工作坊、艺术社团等)的主要指导教师,被评为“课外活动优秀辅导员”的,在参加职务评审和聘任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加强体育美育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建立行政领导、教研指导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体育美育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制度。加强学校体育和美育教研组建设和管理,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四)积极开展特色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支持学校开展体育美育传统校、特色校和示范校创建活动,评选命名一批市、县级体育美育特色(传统)校、示范校,积极争创部级、省级体育美育特色(传统校)、示范校。深入实施“一县一品”、“一校一品”工程,打造体育美育工作品牌。每个学校都必须规划建设一个在全县乃至全市打得响的体育品牌和艺术品牌,鼓励保持传统、增加特色,挖掘传承地域艺术文化。支持普通高中差异化、特色化办学,开办体育、美术、音乐特长班。

(五)搭建体艺赛事交流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体育艺术比赛、展演及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体质健康与艺术素养提升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体育艺术活动氛围。进一步完善县、校活动开展机制,办好两年一次的县级运动会、艺术节,各每年学校都应当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定期举办学生体育节(或运动会)、艺术节。鼓励学校组建合唱团、管弦乐团等特色艺术团队,办好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

三、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保障机制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美育教育评价机制。强化考试测评的导向作用,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运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国家及省级体育艺术质量监测结果,将中小学生艺术测评成绩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艺测评成绩作为学校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体艺教师工作业绩评价、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7

一、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问题

学科教学中能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科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是否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课程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社会科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其中,有些课程如思品课、政治课都直接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当然,更多的社科类课程则间接地蕴含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如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历史、地理学科也是如此。如历史学科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理学科可以通过自然国情等来激发学生的各种高级社会性情感。

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小学的自然常识、中学的生物、生理卫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些学科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而且这些科目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同时自然科学类课程还特别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譬如,数学课中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自然常识等课程中的演示和实验,更是包含着丰厚而广泛的认知心理方面的资源。此外,在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艺术、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一类课程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至于体育棵,有学者认为更始蕴涵着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消极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健全学生人格、改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等6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活动。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课堂心理氛围、课堂管理模式、课堂秩序、课堂上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方式等,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隐性资源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容资源。

既然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就是完全可行的。

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问题

教学目标引导乃至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显然,从学科教学目标的演进轨迹看,无论是国外心理学家布卢姆(bloom)和克伯屈(kil-patrick)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还是国内学者郑和钧提出的学生素质发展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都可以看出学科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即学科教学的目标除了其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外,还应当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无非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即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各学科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首级(第1级)目标”,或称为“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只是第2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可凭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要充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质”的差异性,如社科类可较多直接结合相关题材进行渗透,自然科学类可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渲染,而艺术、体育类课程则应更多地通过活动以获得丰富的心理体验。二是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而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任何牵强的、贴标签式的目标设定都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3.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各科教师在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如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甲班可设定为“团结互助”,乙班可设定为“关心集体、顾全大局”,丙班可设定为“学会竞争”等各有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浅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不是外显的、径直的、刻意的。因此,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应更多地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步性,应注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易言之,其目标设定不宜过于呆板,过于“实在”,过于“线性化”。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这种渗透事实上是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常规工作”,因而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应该说,在众多的管理模式中,除了恐吓型管理模式有辱学生人格而不宜采用外,其他各种管理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譬如,民主型管理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归属感较强,师生关系也比较融洽,但教师的控制作用较弱,有时管理效率不高。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级稍高的学生或班风较好的班级。强制型管理方式效率较高,教师控制性强,但学生自主性差。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年龄小的学生或班风较差的班级的早期管理阶段。宽松管理方式师生关系好,学生自主性强,但管理成效差甚至无成效。这种管理方式比较适合高年级且自觉性强的学生,也适合自我管理能力强的班级。当然,这是相对的。很多情况下教师要根据班级、课堂乃至每一节课的性质来选择或综合运用这些管理方式。但学要指出的是,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易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主性,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的积极的心理养分也就大大增多,师源性的心理伤害相对减少,因此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如果说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是策略性的话,那么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则是操作性的。这种操作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有效管理也是落实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emmer)等人对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同样,埃默等人的研究和埃弗森(everlson)等人的研究也分别证实,有成效的和成效差的教师在课堂活动组织和在对学生反应的反馈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运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而这种“生存状态”恰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好比到一个商场买东西,消费者希望获得舒心的、有价值的服务,而服务员则想方设法营造某种氛围以打动消费者,以便使消费者能愉悦地接受消费。如果这种心理环境的营造是成功的,消费者就乐于接受并享受消费,如果是不成功的,消费者可能就不消费或即使消费了也不会有好心情。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walter)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注意目标设定、课堂管理外,还要讲究教学策略,尤其是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内部渗透。这种策略归纳起来至少应体现以下3个反面: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虽然学科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并非任何内容、任何时候都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即便是语文学科也不是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部渗透。有些教师似乎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强行渗透,有些教师寻找的“渗透点”只是为了方便制作cai课件,这显然走进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学科教学中的内部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才)出手”,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犹如在目标设定中曾指出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时间),如果一节课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最佳时机。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当前阶段的大学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课程项目的设置也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体育趣味性,传统观念下的体育教学已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素质需要,因此,新时期必须做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工作,以下对此进行阐述分析。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全球化发展行列中,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对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必须做好高等教育工作,对其进行改革与实践。体育学科需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传统的体育课程形式已经不符合大学体育教育的需要,那么就需要教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让大学体育课程符合社会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做好学生人格培养工作和强身健体训练,并且最终让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人才。新时期为了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技能、身体素质、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和自我锻炼习惯等,让学生的锻炼习惯可以在逐步的学习中展现出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每一个学校都争取可以做榜样示范带头的作用,促进改革目标的实现,以下对具体实践做出分析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

(一)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首先,合理科学地设置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大学和中小学的情况不同,因此还需要按照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运动水平合理地设置体育学科,实施分层次体育教学。例如,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双管齐下,基础课程可以让学生具备基本的体育训练技能,选修课程可以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可以做兴趣爱好的输出,给学生的兴趣爱好释放机会,如有些学生喜欢篮球、足球、游泳、健美操等,因此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选修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体育选修课程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体育训练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让大学生重新审视体育学科,使体育学科发挥其作用,改变以往的体育训练枯燥乏味问题,更能够追赶时代的教育潮流[1]。其次,教师丰富体育授课内容。体育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教学需要将体育学科和学生的现代化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对身体健康重视才可以更好地增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性。内容上教师要从技能训练、健康训练、精神训练入手,让学生避免在大学期间产生肥胖的现象,学会如何健康地饮食,健康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试试学生自主选项学习,如篮球项目、长拳项目等等,不同的项目给学生带去的感受不同,在这里教师可以按照单元项目给学生做好体育编排工作,合理使用身边的资源,充分发挥出体育学科资源的优势。最后,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育学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更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成为新时期体育教学的主人。体育授课将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集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各种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育运动,改变学生单纯的体育认知,加入体育活动实践当中才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感悟体育精神,也才可以更好地取得体育教学的成功[2]。(二)体育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体育教育思想的方向转变。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情况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情况是社会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这个平台上,体育教学一定要进行改革,让学生的身体健康处于重要地位,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体质培训,因此,传统体育学科教学观已经不符合体育学科的需要,在改革的方向上必须树立起新的思想,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教师精心设计课程,让电子体育竞技和传统体育竞技相结合,真正地实现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共同运用,为学生主体服务[3]。其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因此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身体力行。教师拓展体育教学,可以将信息技术和体育学科融入在一起,做好团体教学设计,这样才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某些不足,改变学生对传统体育的认知[4]。

综上所述,本文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弊端,将阳光体育和健康体育融入到学科之中,创新学科设置,让内容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创新,因此自然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新文,陈清,向剑锋等.大数据时代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改革向度与路径之选[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8):20-24.

[2]刘盼盼.中国体育供给侧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体育学刊,2018,25(3):27-31.

[3]李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创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9):161-166.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9

以“以教代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市委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为指导。以研促教,教研同步”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区域互动为平台,以学科教研、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强化队伍建设,夯实过程管理,细化学科教研,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牢牢把握“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三个核心要素,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幼教、小学、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会及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会精神,努力营造教学科研氛围,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大力推进教学现代化,加快我校教学教研工作的良性发展,实现2010至2011学年既定质量目标。

工作要点

一、突出质量中心。

教研评估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各级各项竞赛不掉项,1明确质量目标。2011年教育质量综合评估力保全市第四。力争高名次;学生学科合格率、优秀率以及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推进;教学装备大为改观,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有较大提高。

课表设置与中心学校2009年秋《关于课表设置与作息时间安排的意见》吻合,2精细教学管理。一是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切实做到学科教学无主次之分、无长短之分。教学课表做到三个吻合”即:课节与《国家课程方案》吻合。课表科目与教师实际教学记载吻合。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两不误,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与考核,继续完善过程管理检查制度,做到有检查、有记载、有反馈、有结帐,其结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三是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合理安排教师任课,加大薄弱年级和薄弱学科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英语、美术等学科,学校适当予以倾斜扶持,逐步实现学科教师专职化。学校对薄弱年级学科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帮助分析问题,加大整改措施,落实改进意见,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整体进步。

确保教师业务素质有新提高。

育人者必先律己”学校加强师资研究,1把教师的业务自学做实。教书者必先强己。进一步完善业务学习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强化学习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着力创建书香型校园。一是落实好“三层次、二必须、一检查”即:学习形式上划分“三个层次”每学期一次全校性的专家教育理论辅导讲座、每次教研活动学科教研组的集中业务学习、每周半天的个人业务自学;学习内容上做到二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与学科教学实际相结合;学习管理上落实一检查,每学期学校对学科教研组和个人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纳入教师考核结账和学科组组长考核(包括学科组集中学习记录、个人学习随笔和教师自学笔记等)二是落实好“名师工程”学校要搭建平台,提供锻炼学习机会,鼓励教师成名成家。做好校本研训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培训,尽快解决本校专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质服务教学的问题。强化教师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努力提高教师参与全市业务水平考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提高学校骨干教师的占有比率,实现地级“名师”零的突破。三是全天开放阅览室,开展“读书,快乐”书香伴成长,课改显智慧”等主题活动,从领导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班级,从学科组到年级备课组,大兴读书之风,培养师生的文明行为和儒雅气质,努力创建书香型校园,塑造学者型教师。

通过活动拓宽教师知识面,2把教师的校本培训做实。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教学知识结构,适应课改教学要求。学校把本校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抓住提高质量的这一核心要素,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应着力于教师的发展,为本校教师谋好“福利”一是组织培训学习。校本培训在组织形式上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师德和电教利用星期日学校集中组织培训;新课程学习由备课组和教研组利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培训学习;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定经费,组织专任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力求做到四不”达到九个一”要求。即:学校不要以经费短缺为由而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校不要因领导对学科认识的偏差而不安排语、数、英以外学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学校不要因为了照顾教师情绪或关系而排序轮流安排,学校不要因为自身工作不力而忽视教师学习培训后有效作用的发挥。每周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两周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研读一种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杂志,自制一份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上一节高质量的电教展示课(汇报课、研究课除外)每学年参加一次上级组织的教师教学观摩或培训,参加一次与教学相关的比赛或达标验收,写一篇有一定分量的教学论文或案例设计上送评奖或刊物发表。二是用好网络资源。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组织学科教师聆听名家名师专题讲座,观摩名师名家的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结合自身教学进行反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鉴经验,优化教学,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三是夯实“反思”环节。全校上下统一认识,进一步抓实抓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连接教师经验和教学行为的桥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成长=经验 反思。还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树立反思意识,培养反思品质;明确反思内容,选定反思形式(内容可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教学设计等;形式包括教学个案分析、小组交流反思、课例反思等)重视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可以是课前的前瞻性反思、课中的调控性反思、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学校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办公平台和教师博客群,通过设置“教后反思卡”教学故事卡”教学随笔”等形式把教学研究转化为教师的个人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让教师在反思中磨炼自己,反思中提高水平,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长足进步。

相互学习借鉴,3把传统的四个活动”做实。学校搭建交流切磋平台。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是继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期初骨干教师上好一节示范引路课;二是充分发挥已有的网络办公平台和教师博客群、qq群的作用,扎实开展“教学沙龙”活动,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交流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说一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体会说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把问题和困难抖出来,共同探索、积累高效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让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的熏陶,无形中构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使他得到扎实的锻炼和明显的提高,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课堂实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是召开骨干教师校级专题论坛会,利用骨干教师敏锐的学术眼光和较高的理论基础、教学实践水平,紧紧抓住学校的实验课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组织交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为骨干教师搭建畅谈教育理念,交流教学体会,介绍教学经验,切磋教学技艺,互动教学反思,相互学习成长的平台。四是每学年编辑一本校本培训经验集,总结经验找差距,使我校校本培训一年一步新台阶,长足发展。

三、扎实开展教学研究。

备课只是其中的一个要素,1优化备课质量。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知识的内化与活化,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教师自身的再学习再提高。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必须要在备课上动脑筋、下工夫。一是优化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继续推广“红蓝笔双案”教案模式,预设方案,研究修改,定型施教。中青年学科教师尝试电子备课(使用电子教案模式)网上办公,网上教研,减少教师无用的抄写工作,增加教师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学习名家案例、收集整理资料、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时间,提高每节课的备课质量。二是初小部继续开展“校级”联合、学科互动、主题研究、资源共享的集体备课活动。年级学科组做到六个统一”即:学科教学计划统一、学科备课活动统一、学科备课体例统一、学科教学进度统一、学科教学课件统一、学科教学检测统一。三是更新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学校鼓励教师广纳网络优秀资源,大胆借用名家经验,结合实际尝试实践,辅助学科教学教研,提高平时课时效率。学科教师尽量做到堂堂用好电教设施,每学期至少利用电教设施辅助教学20节以上(骨干教师在30节以上)

除解决本校学科教学突出共性问题外,2夯实学科研讨。一是优化研究内容。主题即问题。学校将重研究教材和课标转移到重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来。应选择市教科中心学科专题组织学科教师进行集中公关(专题: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技术”学科整合”学段衔接”课内课外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调动和发挥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快乐学习”防止厌学”等)扎扎实实地抓好课题研究,将课题研究前置,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实验,以教学实验带动课程教学,力求阶段研究出成果,课堂教学大改观,教师能力大提升,学校特色大显现。二是继续按镇中心学校“三维创新研究模式”开展研究活动。校内活动式专题研究”学校依据校情和已申报的课题与常规教研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上一节展示课的校本教研活动(不含其它活动上课)做到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实效性,有可查性。活动包括所有学科(含综合实践活动)每次课资料包括“四个一”即:一份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实录、一份教学说课与反思、一份集体讨论记录;校际间的互动式专题研究”初小部仍然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年级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实行“校级”联合,形成互动式的教研群体,定期开展活动,做到七有”有安排、有主题、有课例、有考勤、有讨论、有备课、有实效。三是积极参加市“教研协作区”学科集体备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观摩、学科专题研讨等活动,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积极推广本镇教学教研成果,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外地校际交流活动,不断优化我校教学教研工作,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体育学科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德育;渗透;结合点;德育管理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同时也负有德育的任务,是学院德育的十分重要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有重大意义。各学科教学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粘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设备,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油,保护实验室环境教育;通过化学与医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对所从事的护理择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英语课,根据日常课文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如英语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提到关于网上聊天的话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讨论他们是否经常网上聊天,网上聊天的利与弊有哪些。

然后适时引导做事要有度,且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通晓英语对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获取国外信息、参加国际交往,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大量的听、说、凄、写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中,多数课文内容都有德育方面的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学习《敬业与乐业》,对学生进行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讲《故乡的榕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自信心教育等;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和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精神;化学课,进行对立统一观点教育。物理课,如教育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和量变质变的观点等等。同时结合我国古今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等等。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一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并不是每个学科章节都必须灌进德育,不好灌进的就不要牵强,与学生一起上好、学好学科内容即可。如体育课铅球的投掷要领等这样的内容就没有渗透德育的必要。而对那些确实蕴藏着典型教育意义的材料就坚决不放过。例如:化学中稀有元素章节,体育排球课等就可渗透德育内容:科学献身精神,民族自豪感,为国争光等德育内容。对那些可结合或不能结合的材料,视教学情况而定,但以不结合为好。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政治课、思品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这里要强调一点:“渗透”不是强加。所谓“渗透”,指一种事物(含情、理)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它有少量性、自然亲和性等特征。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就必须适量。公务员之家

不可过度;要给人一种自然感,不露痕迹。量过大则喧宾夺主,失去了学科教学的意义;矫揉造作,则师烦生厌。不能因为《荷塘月色》的作者是朱自清,就大谈爱国主义,这样做也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失去应有的意义。

德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公务员之家

四、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管理

l、制定德育计划

对全体任课教师经常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指导,使每位任课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廊负的“教书育人”的德育责任;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列入结合教学进行德育的具体计划;系(部)、教研室在审核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时,必须检查其中的德育具体计划(写入教案)。教务处应同时把德育考核做为期末教学考核中的一项。

2、探讨交流德育经验

要进行日常听课、教学检查、教学观摩等活动,检查、观摩任课教师结合教学有机地进行德育的情况,并给予评价;组织研讨各学科中进行德育的内容和加法,并形成系统和规范;组织交流和推广各学科中进行德育的好经验;表彰、奖励在德育方面做出优秀成绩的任课教师,进行正确导向。

3、合理安排德育课内容

把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德育与有关课外活动中的德育结合起来。如:把艺术课与课外小组活动、课外文艺活动结合起来,把体育课与军训、军事理论教育活动等结合起来,学院、系(部)要进行统筹安排,使之互补互促,达到整体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师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