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启蒙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1-24 17:15:11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
启蒙教育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世界音乐教学范围内受到广泛推崇,对于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由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先生所创建,是一个独创的音乐体系。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秉承“诉诸感性,回归人本”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从学生本身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课本知识,与传统观念中以教授唱歌、学生被动接受的方法与目的截然不同。
一、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解说
奥尔夫先生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与不好则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1.强调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教学中倡导对节奏、旋律的练习,不同于传统课堂中孤立的节奏教学,反之从朗诵入手,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节奏感。音乐具有“有声无形”的艺术特点,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学习理解的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感官来感受的,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是进行一些听力练习、发音练习,对于音乐基本元素的演绎呈现一种程式化的状态,对于一些音乐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音色等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深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出发,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世界当中去,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地演绎。例如,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教学,就是以音乐伴奏,肢体演绎,从而训练孩子的音乐节奏感,通过拍手、捻指、拍腿、跺脚等形式进行声势教学,促进孩子身心的平衡发展,培养他们敏锐的听力、反应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会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厌倦,久而久之,音乐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对于乐理、节奏、表演等的掌握就轻松自然,而且根深蒂固。这其实也是奥尔夫所倡导的元素性教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音乐基本元素成为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中心,从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打好音乐基础。2.强调音乐即兴性的演绎。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强调即兴演绎,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都是放在熟练掌握音乐技能技巧之后才敢尝试的活动。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自然、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引导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音乐与舞蹈、器乐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即兴发挥,自然流露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引入游戏教学,将音乐融入游戏。在玩乐中,让学生体会不同音高、节奏、律动的感觉。例如,在《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游戏中,教师给学生分配角色,有扮演小士兵的,有扮演观众的,还有扮演路边的大树的,之后给学生分配道具,音乐响起,游戏开始了。各种角色根据音乐的节奏出场、表演,在多次的聆听之后,学生自然而然能够表现出小士兵神采奕奕的自豪样子,而且能够随着音乐节奏踏步、排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启蒙阶段就能够参与即兴表演,自觉融入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力,进而培养自己的即兴创造力。3.强调音乐教育本土化的演绎。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人类在慢慢步入全球化时代,随着各国交流和依存程度的加深,文化间的碰撞、影响、冲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与激烈,不同文化之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频率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创新,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新”音乐教育之路,尤其是在最为重要的音乐启蒙教育时期,成为当下音乐教育者要深思的问题。众所周知,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音乐本土化的教育和原则,它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应用和推崇,是因为它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可以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音乐教育相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仅适用于德国的本土音乐教育,在其他国家传播与应用时,同样可以结合本国的实际特点,实现“本土化”。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思想在国内的逐渐传播,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从小学启蒙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新”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的艺术体验,这样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新价值
1.激发学生兴趣,可增进师生互动。小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启蒙阶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去进行音乐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课堂互动,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一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尤为重视。若是在以往传统的音乐课堂上,教师则是通过语言指令来达到训练要求,然而在奥尔夫渗透的课堂上,音乐教师就会结合学科特点,运用音乐指令,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常规训练的要求。例如排队,首先会让孩子们观察小蚂蚁,它们成群结队时是怎样行进的,教师弹奏一段活泼欢快的二拍子乐曲,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模仿小蚂蚁集合排队,再弹奏简短的小乐曲,分别代表队伍的散开与集合……通过各种有趣短小的音乐指令,达到常规训练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使学生在刚开始接触音乐课时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拓宽学习空间,可培养学生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主张通过语言、舞蹈、歌唱等形式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奥尔夫发明创造了“奥尔夫乐器”,均为一些精致的打击乐器,教师在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时,可以运用探索的方式,例如木棒、木鱼、沙锤、三角铁、碰铃等,引导学生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身体,用肢体语言演绎音乐节奏,拍打节拍,用任何学生能够想到的方式让乐器“唱歌”。例如在学习《咏鹅》这首歌曲的之前,学生选择了四种不同的乐器代表四个句子,木鱼演奏“xxx-”代表“鹅,鹅,鹅”;鼓演奏“xxxxx-”代表“曲项向天歌”;刮壶演奏“xxxxx”代表“白毛浮绿水”;串铃演奏“xxxxx-”代表“红掌拨清波”,小组完整演奏打击乐器,让其他的同学猜这是哪一首古诗,进而导入教学,在课后完整表演的时候,还可以用打击乐器来伴奏。在这种欢乐的学习中,激发想象力,开拓思维,抒发音乐情感,把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用文字、图案、符号等各种形式记录下来,进而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等。3.提升教学层次,可提升教师素质当今的音乐教育已不同于以往,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激励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深入思考。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音乐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文素养,在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卡尔•奥尔夫先生自身的早期教育当中,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提升音乐素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当今的小学教师团队大部分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理论基础扎实,实战经验较为粗浅。在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可能教师们对理论性的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实际教学方面不能只是停留在表象上,对于如何处理一系列具体的知识点,甚至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困惑,对于一些知识点用何种方式进行讲解也还存在不解的地方。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应该及时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同时积极反思,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工作,脚踏实地地学习研究,只有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自己的专业素养道路上成长起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当下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教育体系之一,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为音乐启蒙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新课改下要求实行素质教育,学习和研究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出发,把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引进小学音乐启蒙教育的课堂,吸取其精华,实现奥尔夫教学法的“中国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启蒙的“新”天地,对于学校、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孟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的差异研究[j].北方文学,2013(01).
[4]陈晓丹.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研讨[j].音乐时空,2013(02).
[5]闫凤.浅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及教学建议[j].才智,2013(16).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2
尤其在偏僻的乡村,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维惯性和走出大山是唯一致富与摆脱贫困出路的教育导向下,向标杆学习、向优秀看齐已成为乡村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用的最多的教育词。在这种教育风气影响下,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将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判学生优良的唯一最高准绳,刻制教育模子,复制教育产品,打造学习的小小“机器人”,追求千篇一律的学习优等生。忘记和忽视了“一树千万叶,片片各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哲学寓言,扼杀学生朦胧的自然个性张扬。同时小学教育在人生的阶段属于启蒙阶段,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它肩负着把小学生的自然禀赋和纯真天性表达纳入公知社会的起始阶段,是迈向公知社会的入口,因此人人都有沐浴小学教育启蒙阳光的人权权利和法律权利。
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因此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倡导“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理念,不能“关注优等生,看重中等生,放弃差等生”,让人人都自我禀赋的基础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步。在管理学中有一句“用人所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这种理念同样可以用在教育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性禀赋,都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或许这些优点与主流教育观不相符,但只要不触及法律禁止的行为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引导,这就是教育目的的负面清单。小学生正处于对未知世界的感知阶段,任何事物对他们都是新鲜事物,形成的认识和表达都是新鲜的,而这种新的认识可能就是后续创新的胚胎,因此小学教育要发展无差别的公知知识授予,更重要的是鼓励有差别的个性张扬,允许每个人天性禀赋的流露释放,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敢于追问探索未知世界和求知精神的小学生。
二、授予公知和培养思维方法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主动学习和对现实思考方法的心灵工程师。“传道”在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人格和品质,通过教师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优异的品质,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因此,“传道”也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养德”的能力,形成统筹驾驭知识、为人办事的“道行”,使才子有帅,人格有魂。“授业”者传授学业也,在小学教育阶段就是传授教师自己积累的公知知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能理解接受的方法讲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应用。《汉书·董仲舒传》中说道:“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在几年的小学课堂就是学生知识的积累阶段,在自己理解和可接受的范围内,激发兴趣爱好,博览各方面的公知知识,焕发求知欲和更多的疑惑,所谓知之者甚,惑之多也,因此,需要“解惑”。“解惑”者释疑也,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会提出疑惑与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困惑,同时培养、发掘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问的精神。知道的越多疑问也越多,苏格拉底说过“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有疑惑说明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就一些问题、事件等现实问题开始独立思考并想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他现有的知识体系难以支撑对疑惑的解答,因而需要教师解惑释疑。但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方法,让他们自己有方法能够去探索、去发现疑惑的答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小学教育中也就践行了授予公知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敏于发现问题,能独立以自己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求知欲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在小学教育实践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敏而好学”,更要培养学生“学而好问”,培养学生的好奇、求知心理,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学校,学生的求知欲就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包括对探索未知的欲望,是一种进取心态,是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得答案能力的渴望。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需要,一经形成就成为探索未知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学生的求知欲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孩子在5到7岁时,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开始出现,随年龄的增长,在生活、学习中特别是在入学后系统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求知欲会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与发展,但学生的求知欲也并非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而然的提高,两者并非正相关关系,求知欲需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与培养。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融入情境与相关条件。经验证明:教师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教师的求知欲会助长学生求知欲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氛围,探索新的途径和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进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使人自觉积极地追求知识、热情地探索知识,以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求是需要,表现为人坚持不懈地探求知识与探索未来的活动热忱。求知欲是学生进步成长的扶手,是向更高层次追求的阶梯,作为学生只有渴望获得知识,才能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不断攀爬科学和学问的顶峰。小学作为在知识海洋岸边试水的教育初始阶段,是学生沐浴知识阳光的起始阶段,求知欲初始形成和发展起步,每个学生求知欲的形成必然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措施办法有密切关系。教学的真谛应该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才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培养学生求知欲,因势利导激扬学习动力、养成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让其会学习、能持久学习、愿意持久学习,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启蒙成长
启蒙者,开导蒙昧,明白事理也。小学教育是开人生之蒙昧的重要阶段,对人生心性成长、心智培养具有开蒙昧浅渺之愚,启迪精智博大之明,上承自然天性禀赋,下启后天精湛造诣。启蒙成长,成长筑梦,启迪少年儿童思考成长、理想、责任、亲情、母爱、友谊、感恩、心性成长、情操陶冶、责任担当等这些成长中的重要元素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教师职责,让学生从多维度、全方位思考人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心启智,启蒙小学生只有在小树苗时期坚持吸收来自天地间的大气水分营养精华,才能长成苍翠挺拔、盘曲多姿的参天大树,同样小学生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苗,需要知识、为人处事方法、社会实践历练等营养的哺育,将来才可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才俊,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用的栋梁之才。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生动的描述了人生心性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其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其个性倾向、性格特点、脾气秉性、品格魅力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个性、人品雏形,由此小学在人生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五、结束语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小学教育;道德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小学生处于性格和人格的养成期,此期间的个人品行状况以及道德发展状况,对学生青春期乃至成年早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叛逆、自私、集体意识弱等不良倾向,实际上意味着小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加强。
一、国学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
“国学”的概念十分宽泛,从广义来看,国学是能够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学术、理论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从狭义来看,国学是可用于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学校教育中提到的“国学”,多是指狭义上的国学。国学启蒙教育即使用国学经典中适用于小学阶段以及国学初学者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教育形式,《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等皆可选用。国学启蒙篇章多是对个人品行发展、个人行为准则以及处世方法和态度的阐述,具有明确的教导意义,能够给小学德育提供良好的范本。小学生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能对传统道德有初步的认知,辅以教师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二、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1.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化,因材施教。小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家庭教育影响比较大,因此,道德教育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小学生原生家庭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状态,选择合适的启蒙读物进行讲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讲《弟子规》的“出则悌”篇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兄长”,教师就可以将“长”的概念扩大到“父母”“教师”“高年级的学生”“路上遇到的老年人”等。而对于家里可能有哥哥姐姐,或者本身就是哥哥姐姐的孩子,则要尽量解释“长”在家庭中的含义。2.树立师者典范,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国学启蒙读物中有很多关于教师角色的描述,如“教不严,师之惰”等。这说明教师在教育中始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能力,但是,在学生认知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教师仍需要在教育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本身的言行就对小学生起到非常明显的影响。很多学校都存在小学生课间在走廊里打打闹闹的现象,有时候学生之间的肢体运动幅度较大会产生冲突,教师的“暴喝”制止虽然有效,但是这种行为也是通过暴躁的、突如其来的方式完成某个目的。而国学讲究用“德”化解矛盾,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更多地应该采用温和、守礼、宽容和仁爱的方式教育学生,应在教育过程中展示教师的“德”,为学生做出榜样,实现言传身教。3.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有效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德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人所处的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学启蒙教育倡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昔孟母,择邻处”,教育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及走廊的墙壁上贴上国学经典中反映道德要求的名句,经常提醒学生遵守道德规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得到熏染,自然而然地践行道德行为。
三、结语
将国学启蒙教育应用于小学生道德教育中,可以给学校德育带来新的视角。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师者”的个人素养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在国学启蒙教育视角下,小学教师个人的修养应与德育目标和方法相匹配。因此,在使用国学进行德育时,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和言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践行传统文化,只有这样,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杜琳琳.国学启蒙教育视野下的小学生道德教育[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吕丹妮.章太炎国学观在当代的教育意义[j].教育文化论坛,2016(8):125-127.
[3]姜媛.在国学经典中渗透生命道德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22-23.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4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影响
(一)对幼儿的身体发展不利。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他们的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幼儿的大脑就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如表情呆板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不良症状。(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利。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育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三)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化”教育,实际上只是单项智育,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成果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全面性发展的要求,因此其结果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其他教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了,这样会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四)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其教学内容和小学一年级是重复的。如果在幼儿园阶段学过了小学课本上的知识,他们刚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很容易使这些儿童养成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就不能适应,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改进策略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小学教育;优化方向;创新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可塑性,小学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禁锢,实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为更高阶段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集中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健康心态的综合教育,以树人为主要教育目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根本原则,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优化发展。
三、实现我国小学教育优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国学教育的启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国学教育的良好启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传统文化信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国学教育启蒙实质上是应用国学经典展开素质教育,有助于达到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事理,学会为人处世。另外,通过针对性地诵读和解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华文学的深层次感悟能力,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影响。
(二)注重创新教育的培养
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同时习惯于应试教育培养的思维,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化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注重,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和优化,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养教育发展,由模式教育向创新教育方向转变。小学作为重要启蒙阶段,需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启发式培养,这需要通过教学课程的创新改革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为学生在更高阶段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创新思维和素养基础。
(三)注重社会人教育的转变
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时期,存在自然人和社会人两个重要阶段。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小学教育是注重实用性教学,育人目的在于促进其成为有用之人。与西方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我国传统小学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偏向于文化知识的基础普及,但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小学教育也应进行优化发展,切实回归至教育的本质,使人具有人的本质,促使小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行教育转变。实现这一发展方向,需从两个方面入手:学科知识入门和品性特征养成。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入门,而小学教育则偏向于基础学科入门,同时需要针对学生培养其关于责任、方法和美的感悟这些方面的品性特征,促使小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责任感,了解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方法,同时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美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以此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这一教育发展理念正应和了传统教育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本质理念。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应不断寻求多元化理念的发展,应用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真正的教育主体,通过国学启蒙教育、创新教育和社会人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促进教育树人这一重要理念的实现。
作者:夏冬梅 单位:南昌市广南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04:20-25.
[2]秦克铸,薛忠祥.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07,04:3-13.
[3]郭悦.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j].才智,2016,21:118.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6
“蒙学”中的“蒙”有“没有知识,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时期的知识储备状态。摆脱蒙昧,称之为启蒙。辞书对“蒙学”的解释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启蒙教育的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过,商代的书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员。西周时,书法教育内容更为充实,有了专门的书法教育时间和场所。幼童通常8岁入学,学习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便是对汉字的学习以及书写。至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小篆颁行天下,从上至下,各级行政部门皆以李斯的小篆为通用书体,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可见,秦汉时期对识字教育极其重视。有学者认为,“蒙学教育在秦汉之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有形式的阶段”[2]。
二、汉代书法蒙学教育
汉代学童书法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和习字,识字和习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事启蒙教育的教师大多是闾里集体出资聘请的,是乡里宿儒。这里的书馆也称作“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记述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王充先是识字和习字;接着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讽诵千字以上;最后专习经学,“经明德就”。可见这时学习已分阶段。前期属于识字和书写的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和“章篇”。学生学书既成,则离开书馆进入庠序,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典籍。
(一)识字、习字教材
汉代小学的字书有《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凡将篇》《急就篇》等,现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书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过久已失传。为了对汉字进行统一简化,秦朝官方以秦篆为基础,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汉闾里书师将其合并整理,并统一称作《仓颉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学书、习字教材数量也逐渐增多。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图1);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扬雄作《训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仓颉训纂》。这些直接作为书写教材,供学童使用。图2竹简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内容是《仓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书写,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为一篇,习称汉《仓颉篇》。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仓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仓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图3习字简虽然不能确定为汉代学童所写,但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汉人学书、习字状态的反映,通过其可以了解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状况。
(二)识字、书写相结合
汉代识字与书写是相结合的,所以“或以书丑得鞭”,老师抄写的字就作为学童临习的范本。在阜阳、敦煌、古居延出土的汉代简牍中曾多次出现《仓颉篇》残文,均以隶书抄写,并且字迹端庄严谨,点画一丝不苟,这些便是西汉抄录的字书和习字课本。(图4)
三、以古鉴今,深化对童蒙书法教育的理解
(一)加强书法启蒙教育意识
当代对童蒙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蒙童学习书法或是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是想让孩童能写出一手好字,其目的与汉代童蒙书法教育有很大不同。黄惇先生曾说:“没有中小学书法教育,就没有中国书法的未来。”[3]因此,从书写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当代童蒙书法教育显然没有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的要求高。当代童蒙书法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程、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家教等,大多数机构都是采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旨在迎合家长的需求,一味地追求字形结构,为了把字写好而写好,忽略了儿童对字的音、义这两方面的理解。只有极少部分的书法培训机构,以经典的童蒙读本入手,强调儿童对不同书法字体的识读,让儿童了解学习书体演变的脉络,最后才是对书写精准度进行要求。
(二)培养儿童思考能力
在当今的书法教育中,有些老师一味地追求字法结构的准确,忽略书法本身的美,甚至有些教师教给学生的是错误的方法,课堂缺乏对书法的审美解读。教师们要深刻反思书法教学,训练儿童思维能力。李世民有言:“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4]李世民强调临习书法必须有正确的学书思路,而思想则决定了实力的高低。
结语
研究汉代童蒙书法教育,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经验,以期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借鉴,推动书法的发展。当然,汉代在书法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也有不尽合理之处;而当代的书法教育形式、硬件设施等方面也有其优势。只有取汉代书法教育之长补当代书法教育之短,将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书法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大璞.古代汉语教学辞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1:27.
[2]乔卫平,程培杰.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15.
[3]黄惇.中小学书法教育之我见[j].江苏教育,2016(5):61.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化学小实验;幼儿科学教育;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科学教学的目标进行了阐述,目标要求,要“保护并发展每个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慢慢融入大多数幼儿园的幼儿启蒙教育中。幼儿科学教育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比我国要早很多,与我国相比,他们把化学小实验融入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中有着很久的历史。20世纪初期,法国的居里夫人就开始将特有的实验引入儿童教育中,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儿童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美国,有很多社团和机构以多样的形式开展各类化学小实验活动,以此来让儿童接触化学、初识化学、融入化学、享受化学带来的乐趣。如:“chemistryabounds”[1]“chemistryforkids”和“supersaturday”等课外活动[2],他们还针对科学教师进行了“scienceisfun”等培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化学启蒙教育中所做的努力[3]。1997年,德国也开始将化学实验引入儿童教育中。如巴斯夫(basf)创建了第一个互动式“小小化学家”儿童化学实验室[4]。国外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并为化学小实验融入幼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开展化学小实验启蒙主题的工作。如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已经联合相应的幼儿机构开始了化学小实验的实践研究[5,6],这些课题组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设计了一些有趣的、益智性较强的化学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深受儿童喜爱,教学效果显著,成效可观。幼儿科学教育与化学小实验间接地促进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对提升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幼儿的成长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1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提升幼儿的多方面能力
化学小实验具有安全、卫生、环保、贴近生活、易于感知、操作简单等特点,并在其中加入了“魔术”的元素,使得化学这门学科更富有神秘色彩,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幼儿在直接观察、亲自操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化学小实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感官性、智慧性,符合儿童生长和思维特征。小实验的“魔术”要素满足了儿童对新事物强烈的认知感,让他们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与要求,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观看小实验的过程中,幼儿既提高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老师可以在可乐中放入曼妥思薄荷糖,形成“小喷泉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小朋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等实验结束后,再让小朋友们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有趣的实验一定会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他们也会对实验过程有不同的想法,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踊跃发言,这样既可以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又能提升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既达到了幼儿的培养目标,又为幼儿科学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化学小实验中含有大量的趣味性元素,生动有趣且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幼儿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为幼儿将来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近化学,认识化学,激发幼儿的学习情趣
将化学小实验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中,能帮助更多的幼儿亲近化学。化学小实验中直观的化学反应会立即引起幼儿的关注,在正常情况下,幼儿会产生多样的情感效应,化学小实验中事物和现象的变化都是比较直观的变化,很容易被幼儿感知到,从而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例如,我们可以为儿童设计“魔法水吹气球”小魔术。首先,要将醋灌入水瓶中,迅速把苏打粉倒入瓶中,再将气球套在水瓶上,这时气球就会慢慢吹起来。这样直观、安全的小实验会激起儿童的求知欲,他们应该很想知道为什么气球会慢慢吹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告知幼儿这个“魔术”的秘密,告诉他们其实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将气球吹起来的。这样的小实验能够激起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早早爱上化学和科学学科。我们还可以为幼儿设计“泡泡龙”魔术,事先准备好柠檬酸、色素、苏打粉、洗洁精,接着将柠檬酸溶解在透明的小瓶中,再加入各种水果、蔬菜的色素和洗洁精,最后快速地加入苏打粉,这时五颜六色的泡泡就会蜂拥而出,此时可以让幼儿直观地感受泡泡的涌出,以此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幼儿融入实验中,亲身体会实验过程。在幼儿对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后,老师再告诉他们,这么好玩的泡泡也是化学反应在起作用,从而加深化学这门学科在幼儿心中的神秘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以及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3在生活中寻找化学,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化学小实验一旦融入幼儿科学教育中,小实验的神奇“魔力”将会引发幼儿的一系列疑问和思考,促使孩子进行探究,同时也可以将知识进行迁移。例如,老师可以设计名为“神奇的魔力水”的实验。老师将蓝莓汁倒进透明的容器中,让学生观察溶液的颜色,然后将小苏打加入其中,此时溶液立即由紫红色变为绿色,这时小朋友们肯定感到很神奇,接着,老师再向容器中加入白醋,溶液很快又会变为原来的颜色。老师可以让幼儿说出整个溶液的变化过程,提问幼儿是不是感觉很神奇以及是否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变化,幼儿回答“很神奇且想知道变化原因”,这时老师可以进行解释,这种“魔力水”是小朋友们喜欢吃的蓝莓挤出来的汁,蓝莓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花青素遇到碱会变成蓝色,但是由于蓝莓汁里面还含有其他色素,这样多色素的混合就会使蓝莓汁变成绿汁。当加入酸后,碱与酸发生了中和反应,此时魔力水就会由绿色再变成紫红色。在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可以让他们回家后讲给家人听,并向家人普及这些常识。还可以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找一找与花青素有关的水果、蔬菜,并与家长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达到知识的迁移。与此同时,也能让幼儿感知到原来身边处处有化学。
4在大自然中寻找化学,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化学小实验的融入,能启发幼儿将自己所知的科学知识与周围的生活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激发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化学,寻找和解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能够鼓励幼儿用自己现已掌握的科学经验和技术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续在科学探求领域的不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在幼儿对花青素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老师可以带小朋友到大自然中探索花青素不为人知的一面,揭开它更神秘的面纱。秋季的时候,老师可以带幼儿到外面观赏自然风景,火红火红的枫叶肯定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这时老师可以问:枫叶为什么在秋天的时候会变得火红?可以让大家各自发言,老师最后再给出答案:原来枫叶里含有花青素这种物质,秋天的时候树叶中的细胞呈酸性,在酸性的条件下,花青素显示为红色,那么叶子就会变为红色,而且树叶颜色的深浅和花青素的含量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样既可帮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周围的生活环境以及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进行适时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初步的环保意识。
5结语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开发幼儿潜能和思维模式、培养幼儿创造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最直接的一个途径。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起来,化学小实验在启蒙教育领域的融入,是彰显科学技术普及的科学手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儿童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己成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最关注的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
[1]tracyhj,collinsc,labgevinp.chemistryabounds:aneducationaloutreachprogramdesignedforelementaryschoolaudience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5(72):1111-1112.
[2]koelherbg,parkly,kaplanlj.scienceforkidsout-reachprograms:collegestudentsteachingsciencetoelementarystudentsandtheirparents[j].journalofchemicaleducation,199(76):1505-1509.
[3]陈凯,陈博,赵钧若.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小学生化学启蒙教育[j].化学教育,2010,31(9):38-41.
[4]王炜祺,陈凯,张凤.儿童科学教育的典范:德国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实验案例介绍[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23(8):56-57.
[5]陈晓娟,杨燕.幼儿化学小实验的实践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s1):104-106.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兴趣;启蒙教育
化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老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形成化学素养,发现化学的本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概念与原理上,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有的物质性质没有掌握清楚,引发了很多笑话。比如有学生因“一氧化二氢”可能引发呕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学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
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
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
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
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
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3]贾广英[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分析[j].下一代,2018(9):1.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1搞好启蒙教育塑造学生三观
通过德育启蒙教育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强调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正确三观的形成。班主任要在启蒙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日常的生活、学习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他们的爱好,进而建设相适合的班级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在塑造三观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当然爱不是放纵,教师还要把握好爱与严格的尺度,严慈相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人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
2以身作则一视同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非常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的三观,因此,教师就要从自身入手,以身作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更是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通过自身散发的魅力去影响、引导学生。另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态度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细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以身作则,一视同仁,才能在情感上感化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为学生指引方向。
3选拔班干部搞好团结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处理教学上的问题外,还要管理学生的生活,甚至还要处理一些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因此,班主任的工作任务非常巨大,如果要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效果也不会太好。另一方面来说,学生也是班级的成员,充当着各种角色,班主任要适当放权,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要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这样,班主任的工作难度自然会下降,管理效率也会有所提升。对于班级干部的选拔,班主任要注重公平、公正、公开,可以让每个学生发表竞选演讲,然后投票选出。这种方法选出来的班干部,学生也更认同。选拔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优势,从而设置适合本班的班委会。
4制定目标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的重要一环,是管理学生的学习。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多数学生没有学习计划,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每个学生身体条件和智力条件不同,但这是客观条件,教师要在能改变的主观方面多引导学生,如有的学生心理素质不强,抗压能力相对弱,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强大,但是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程度好的可以适当多学习一些,程度欠佳的可以安排少而精的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避免各类学生一刀切。总之,小学班主任要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自身角色,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另外,还要提高自身素养,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要在具体教学上进行提升,也要在管理理念上不断更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搞好班级管理,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宝宝.浅谈班级“性格”的形成和塑造[j].现代交际,2015(10):190.
[2]崔焕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5):37~38.
[3]张顺钊.浅谈班级管理中的相关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4):211.
小学启蒙教育范文篇10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启蒙
在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在于启智和树人,这集中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培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自古便极为崇尚道德观念的建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也在于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应该遵守的道德感已有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达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应用经典的国学启蒙之作帮助学生感受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养正气,养心”,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学生关于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真正高洁的品性特征,促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实现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夏冬梅
(二)重视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启蒙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之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应用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又称之为博雅教育。这是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之上的自由教育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应用国学经典开展的启蒙教育便可以作为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以经典国学教材《三字经》为例,便囊括了治国兴衰、人文自然、生活常识、思想道德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其中典故众多,孟母三迁的典故喻示着为母者劝子向学的良苦用心;囊萤读书的典故则描述了古人对于学习机会的重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朝代更迭则蕴含了世事变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内涵。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便在于开放教育的思路,教育无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善加利用,通过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融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
(三)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
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为主,偏向于模式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作用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但就教育本质而言,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同样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直至宋代,朱熹将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品性各异,水平不一,孔子主张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定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另外也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天禀赋,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这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教育需尊重和挖掘其兴趣所在,发现其特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启智和树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之下,有助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促进学生能树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自信。
作者:夏冬梅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2010(15)
【2】刘利.和合文化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教育论丛,2008(09)
【3】胡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荀子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 上一篇:初中辅导教学范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2023-05-05 08:47:44
小学英语课堂减负提质策略 2023-02-16 08:34:02
小学家校沟通现状与对策 2023-01-28 09:20:38
小学低年级数学有效教学探索 2022-12-23 08:38:14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的思考 2022-12-05 11:32:04
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探究 2022-12-04 1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