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审美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0-23 17:20:43

被举报文档标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验证码:

举报理由:
   (必填)
紧急删除: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小学审美教育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1

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国学热”持续升温。国学教育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后的兴起,有独特的意义。国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要能回应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走生命教育的道路。学习国学,要让学生学真、求真、做真人。国学教育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涵养学生本真、善良、活泼和创新的天性。审美功能的发挥必定需要依靠审美教育的推行。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帮助人类挣脱“单度向”状态。美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1]。教育者通过美育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求真,以美怡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如今倡导的“全面发展”实质上需要进行“成人教育”,而非“成才教育”。“成才教育”实际上更侧重于实用主义,几乎变成了职业培训,忽略了我们作为完整的人所必备的一些素养,在人格养成方面几乎空白。“成人教育”则强调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备的人格素养。挖掘小学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有助于填补“成才教育”的人格养成的空白。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2]。虽然国学教育在小学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其教学形式与理念都存在局限性,其中之一就是对审美教育功能的忽略。各所学校更重视的是国学教育的文学性与道德性教育,故而小学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潜。

二、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概述

(一)注重审美熏陶,提高审美感知力。国学经典是记载中华优秀文化与学术的载体,是国学之荟萃,集国学的综合性、象征性和整体性思维特征为一体。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那些流芳百世的经典著作、诗词歌赋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子,是一份无价之瑰宝。从先秦两汉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再到宋元明清诗词戏曲、小说评书等,这其中的人文风俗、衣食住行、文学精神等莫不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义;在以古典诗文作品为代表的国学经典当中,历经千百年而传诵不绝的美文在审美意象和意境等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诉求;除了人文知识,绘画、书法、古乐器等艺术技能也蕴含着艺术美感。国学教育中若能注重对学生审美的熏陶,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前人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情感与超凡的意境,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与艺术的美。151(二)增强文化自觉,培养审美情感。国学教育是文化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一个有效方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这足以证明我们的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是经得起历史风沙考验的文明。如今,文明不断地迈向全球化,国人对欧美、日韩所引导的文化日益热衷追捧,对本民族的文化却可能知之甚少。例如:现在的小学生可能更喜欢变形金刚、美人鱼等动画片,对民族英雄花木兰、郑成功等却十分陌生,因而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渊远历史、不屈民族的风云人物、市井小城的风俗人情等,让他们从中找到文明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进而对我们的文化与历史怀有温情、敬意,最后产生文化自信、演化出文化自觉。文化一定要落在人的身上,改变人的气象。人格塑造与审美能力,应当从幼年抓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陷入一种“焦虑”的困境,人们的精神危机感愈强。生存环境的破坏与道德框架的畸变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因而人们需要审美教育来抚慰心灵、唤醒灵魂。正如梁启超所言:“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3]审美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个体来说,它关系到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感知生活、如何诗意地栖居;对社会来说,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起真正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故而挖潜国学教育中的审美功能、汲取其中的审美情感和理论,对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提升社会整体的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帮助我们诗意地享受生活,凝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落实审美目标,形成审美范式。在现代,科学的巨轮劈波斩浪向前探索,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如何摆脱物质的枷锁、如何克服机器代劳力与精细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美育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所形成的教育。”[4]因此,明确并落实审美教育的原则与目标是开展国学经典审美教学的基础。国学经典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一种具备丰富的想象联想、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且具有炽热执着的理想追求的人。国学经典审美教育目标的确立会促使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范式,帮助他们塑造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可以诗意地去理解世界与人生,从而构筑起一个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

三、结语

国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发展性的教育,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更新。国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审美教育的精髓。要想让国学教育审美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必须让国学教育走出抽象、回归现实、立足生活,而不仅仅存在于古籍或口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读书、背书,最终只会造成学生不懂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和应用国学和传统文化,甚至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与灵魂。当前小学的国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发展不够成熟,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教育者共同思考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共同致力于挖掘国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为培养“完整的人”提供滋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栋.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43-44.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3]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58.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学;教学思考

审美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不同的审美载体,有效的运用各种具体的审美活动对学生的审美价值产生影响的教学活动。而音乐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通过将音乐作为媒介手段,在讲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染和陶冶小学生的心灵,塑造出更加完美的人格,实现学生自身健康和谐的发展。

1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1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审美的角度入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能够真正的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1.2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要求学生主动的去感受音乐,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音乐之美,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美的想象,促进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而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最终渗透的其他学科学习的各个方面,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1.3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感知能力

音乐教育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唱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旋律和歌词的美不断提高自身能力。音乐审美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不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小学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1.4提高学生合作和表现能力

在进行审美教育之后,学生便会了解如何进行自我展示和表现自我。这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自身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表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最终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2培养学生审美教育的措施

音乐审美能力的获得离不开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音乐作为艺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对美的需求。而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个人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当将音乐审美教育放在突出地位,通过音乐创造、音乐表演、音乐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感知力,最终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使得学生对音乐和生活产生美好向往。

2.1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审美愿望

一节音乐课堂是否能取得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课堂的设计和课堂的构思。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适合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境,加强课堂教学设计,使得学生全面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愿望。教师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特点,通过有趣轻松地教学情境吸引学生,逐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2.2提高音乐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复习阶段强调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强调学生在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创造。复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要避免和杜绝机械式的重复。因此,音乐复习课要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让学生领悟和感知更深刻的内容,不断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在音乐复习课堂上,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比之前有更好、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就会产生获得知识和创造的乐趣,从而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总之,通过简单的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音乐,提高自身的音乐创造能力。

2.3音乐教学与舞蹈相结合

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性也是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判断标准。因此,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中将音乐教学与舞蹈结合也是提高学生节奏感的不错选择。舞蹈作为一门情感和美的艺术,在歌曲学习中也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和节奏,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比如在进行歌曲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歌词和旋律编制简单的舞蹈,通过这种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实现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况,将音乐教学与舞蹈结合为学生提供更深刻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3小结

音乐是一门艺术,对于个人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时音乐也是一门基础学科,这要求音乐教学更应该注重增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引领学生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体验。

作者:郑文静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清.浅析素质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5)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生;审美教育;创新

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调动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深造。小学语文在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不仅具有语言美,还具有意境美,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主要从创设情境、锻炼想象、感受语言、实践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有所帮助。

一、创设学习情境,阅读美文美句

小学语文教材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也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开发和拓展,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还要鼓励小学生积极阅读美文美句,积累语言素材,使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在讲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时,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葡萄是依附架子往高处爬的,那么不用架子就能往高处爬的植物是什么呢?请仔细思考。”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我在大屏幕上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大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然后,我巧设疑问:“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这时,学生都积极进行朗读,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最后,我要求学生仿照《爬山虎的脚》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二、锻炼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提高对语文的热爱。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音乐、微课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全方位体现语文教学中蕴含的能量。比如,在讲小学语文《景阳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武松酒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场景以及体会武松豪放勇猛的英雄性格,我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视频片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讲解课文时,我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说明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凶猛和武松“一闪、一闪、一闪”的机敏,再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三、感受语言魅力,体会美的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语言优美,值得深思,是小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优化小学生的语感,启迪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感到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体会美的韵味,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比如,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中有这样描写:“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在引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时,我要求学生能够用心去读,读出曲子的变化,感悟月光曲的旋律。对于文章中皮鞋匠听《月光曲》时的教学,我首先打开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平静的大海的一段音乐,感受大海的平静和美丽。然后,我再让小学生闭眼欣赏《月光曲》中表现海面上波涛汹涌的一段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大海波涛汹涌的情景。这样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审美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小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激励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我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小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一方面能够提高小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比如在学习了小学语文《将相和》以后,学生都已经知道了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课文一共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之后,我会提问小学生:“在学完这些故事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认为,要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我会选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分别再现这三个故事情景,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背后蕴含的品质,懂得“和为贵”的道理。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树立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小学生的意见,给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避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重视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超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观寨校区

参考文献: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4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审美元素

自然之美,它所蕴含的美好的视觉冲击力,是孩子们幻想的天堂。自然之美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想象力更为深刻,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自然美的元素,有人工改造的修饰大自然的美;有教师在课堂讲解《桂林山水》的山川之美,那微风吹过的波光粼粼、绵延不断的山脉、山水相间的屹立;有《海上日出》的壮美,那是生命的象征,那是浩瀚海中一叶扁舟,望着那橙红色的天空,身临其境的美感;有《燕子》的活力之美,自然界中的生物丰富多样,与众不同,是生命的奇迹,飞向天空的自由,所具有的飞翔之美。

二、美无处不在,需要发现美的眼睛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渗透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科目,新课改之后关于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审美教育也是教学创新的一种,它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注重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感受美的存在,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一)语文教材中人性的真、善、美。在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留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递者,首先就要善于挖掘语文课文中所具有的美。例如通过学习《那天》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学习《唯一的听众》则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诚挚的善意,而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能够感受到父爱的无私。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这些元素,为审美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做好准备。(二)挖掘自然之美。自然是美的源泉,语文教材里的许多课文所蕴含的美的知识大部分都取材于自然界中,如古诗《春晓》中所蕴含的美就是来自于自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短短二十个字,诗人就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了春天的美丽,体现处理闲适恬静生活的无穷乐趣,昭示了自然之美。(三)语言的意境之美。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谈到语言的意境美、韵律美。文字具有传递情感的功能,通过文字的组合排列,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传的美。例如李白的《赠汪伦》写到“李白乘舟,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简单的几句话就让读者感受到了李白与友人汪伦之间诚挚的友谊,读来朗朗上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再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来眼前好似浮现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黄河画卷,读者好似与诗人有了共同的感受,想要登上顶峰,看到一些更为美丽的事物,语言极具感染力,体现出了较多的美感。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的思维虽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他们的思维活跃,所受到的局限小,想象力丰富,在看待同样一件事物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生出一些不同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进行审美教育渗透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身上的特点,尽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文字中通过想象感受到美。例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的时候,读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一天自己离开了爸爸妈妈一个人去到了很远的地方,自己也会像诗人一样,一个人在深夜对着一轮明月思念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吗?让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这样的场景,这样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古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也能通过想象感受到诗词语言的美。(二)加强朗读,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语言美。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渗透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较大的不同,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每个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朗读的任务,在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中,也不乏认真朗读课文的要求,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加强学生的朗读,鼓励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将情感融入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形体美。例如,在学习《小池》的时候,诗人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简简单单的四句话,学生通过朗读很容易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夏日蜻蜓戏荷”的画卷,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感触可能更深。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感受的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所提高。(三)充分备课,挖掘并专研教材中美的因素。如上文所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的美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的话,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各式各样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课文中美的元素挖掘出来,进而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梅花魂》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梅花魂》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深入的揣摩,如梅花在文章中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它在外祖父心中代表着什么,教师在备课时,将这些领悟透了,进而在课堂上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也能感受到梅花的高洁以及外祖父对祖国深沉的爱,提升他们的认识。(四)通过作文指导学生寻找美、创造美。写作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一篇好的作文中往往是蕴含着较多美的知识,如作文的辞藻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也应当注重审美教育的渗透,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理解,写作中什么是美,怎样进行作文创作才是美,怎样读者才能感受到美。教师要尽可能的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如让班上的学生在写作之前先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到作文中,让作文具有真情实感,令学生感受到作文的美。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去阅读,从他人的作品中提炼美的知识,进而将这些美的知识融入自己的作文之中,创造具有美感的作文。

总之,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地挖掘语文课文中所蕴含的美的知识,将自己所发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于桂荣 单位:辽宁省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曹建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美育内容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低段;美术教育;审美教育;创新

小学低年级段儿童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画。美术教师总是难以说服自己去承认这些画的“美”。当学生的审美与美术教师的眼光相冲突时,谁的审美为美?到底是美术教师认为的“美”是美,还是孩子们眼中的“美”更美呢?与此相联系的是,美术教师要如何去对待和实施低年段孩子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呢?

一、回归童真,理解儿童审美

儿童心目中的美是具象且“盲目”的。在平日里的美术教学中,大多数孩子都倾向于认为教师的作品是最美的,儿童会选择模仿教师的作品,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学者推测,第一个原因可能是应试教育下对美术的不重视;第二个原因则是来源于主课的压力,以及儿童可能内心已经开始建立起客观评价标准,所以对绘画没那么多信心。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回到孩子中间,蹲下来倾听,感知孩子的美感,再根据孩子的回答有针对性地提意见,用“如果是老师画,我会这样画……”代替“你这样画不好,应该……”的评价表达。新课标倡导,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这幅作品(图1),这是一年级《新花布新衣服》第一课时的一位学生作业,乍一看上去作品线条杂乱无章,颜色涂色不完整且毫无规律,用成人的审美来看毫无“美感”可言。但是教师在与孩子交流中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这样画,是想表达乍一看到新花布挑花了眼,在设计花布时就想要表现杂乱无序的感觉。之所以这样涂色是因为儿童认为这样搭配颜色会让人觉得很美。于是,教师尝试把自己代入到这种情境中,发现了孩子眼中的花布世界,果断改变原先的评价。同时,对孩子说:“你这样的想法很好,花布中圆和方块的元素运用得很自如,加上这样的颜色对比确实很美,但是如果下次你能把图案画得再具体一点,颜色涂得再仔细一些就更好了!”这样评价,既肯定孩子的美感,也对他们提出改进性要求,既评价了作品中的审美,同时对于孩子也进行了美的教育。到这节课第二课时的时候,这个孩子又呈现了一幅作品(见图2),他很好地吸收了教师给予他的建议。所以,只有教师蹲下来,站在孩子的队伍中,才能真正读懂孩子作品中的“美”,才能恰当地给予孩子美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教会孩子“审美”。

二、走近大师,引导儿童审美

小学低年段美术教育中美的教育,除了对“变美”技能的学习,还需要具有“是否美”的价值判断。欣赏美的能力塑造是实行美术教育的奠基石。只有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才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21世纪的小学生,他们对美的感知来源于生活中的网络影视、杂志报刊等各种媒介,这些媒介的辐射范围广、内容涵盖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儿童尚未形成的系统审美构架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儿童的审美眼光需要美术教育的引领和提升。走近大师,是让儿童感知美的存在,理解美是什么、美在哪里的重要途径。适当开展临摹大师作品的活动,丰富儿童内心对审美形象的储存,给低段的孩子提供直观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内化儿童的审美情趣,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让美感内化、融化于儿童当中,防止创作模式化、思维固定化。如图3,选择让孩子们临摹梵高的《向日葵》,感受大师热烈而又奔放的色彩;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会如何运用色彩,如何去构图,如何完善整个画面等等,使得“美”的教育深入浅出。在临摹过大师的作品以后,再去教授孩子们新课,引导他们在创作中活学活用,创作出具有一定审美的作品。

三、鼓励多元,创新儿童审美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

美术教学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无论学生是否从事与美学相关的工作,都需要有更加积极的审美心态和审美能力去欣赏身边的事物和景色,需要以更具审美能力的眼光对待事物和生活。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

一、融合生活,强化审美感知

美术教学不能脱离于实际生活,而是要紧密结合生活、融入生活,以生活的视角看待美术、以美术的眼光欣赏生活,这既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需要、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挖教学资源,融合学生实际生活,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漂亮的包装纸》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在新课导入环节给学生呈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纸,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包装纸的美,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感知。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呈现的包装纸中分别都有什么颜色、什么花纹、颜色和花纹都是怎样排布的?通过以上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颜色搭配、花纹搭配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感应用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化的教学任务:班级中一位同学的生日就要到了,请同学们亲手设计制作礼品包装纸,为这位同学设计出更精美的包装礼品。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以更加合理的颜色和绘画方式搭配和设计,培养学生美的设计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发散想象,提升审美体验

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以直观美术作品的方式,能够给人以更加广泛的审美空间,给人以更加积极的审美体验。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的教学资源,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审美想象力的拓展,以更饱满的情感和想象空间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审美信息。例如:在《画出你的想象》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结合童话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想象。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心理的一个特殊阶段———泛灵,这一阶段中,学生认为所有的动植物生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思想、会交流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更不受定式思维的限制,在本阶段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发散,更有助于学生体验美感、释放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让学生在丰富的童话故事中获得想象力的释放。在教师讲述完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拓展想象,将童话故事中的情境或者情节以直观绘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作品中,帮助学生提高童话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境美、情感美、生活美。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鼓励学生大胆绘画,将自己脑海中的直观图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现《白色之上》《国王的悲哀》《笑口常开》等绘画作品,也可以给学生呈现学生作品中的优秀资源,帮助学生在富含丰富想象力的美术作品中建立更加强烈的审美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审美能力

实践的过程,是应用审美能力、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也只有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审美水平、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对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要注重手工课的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手工制作机会,展现学生的手工作品,帮助学生体验手工艺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审美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的审美情感。例如:在《漂亮的花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花边,帮助学生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呈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精美服装的花边样式和纹理,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美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感知力,教师在以上审美欣赏和感知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美艺术花边,引导学生选用更喜爱、更精美的花边给自己设计服装。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动手操作,亲身体检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审美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而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的不断摸索和探寻,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融合生活、发散想象和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开展,帮助学生从生活感知、从丰富的想象和动手实践中获得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逐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靖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19.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8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审美意境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形兼备,集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具象,更好地实现情景交融,充分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文情景之美。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播放深秋山间的画面,呈现农家、炊烟、云雾、红枫等美好景象,同时配以美妙的音乐,让画面与音乐和谐呈现,促使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笔下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整个画面更加丰满,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发现美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拓展思维,放飞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是对当前景物的描写,但实际上诗人是在借景抒情,意在通过对孤帆的描写,展现对好友孟浩然的不舍之情。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山坡上绿草茵茵,草丛中刚刚崭露头角的小花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鲜花甘甜的香气,五彩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而这些美丽的景象都没有吸引诗人的目光,他只身矗立于江边,一直凝视着远方,直到江中一叶扁舟逐渐消失在天边,江水滔滔不绝的翻滚着浪花,似乎诗人心中有泪不停流下,因为他思念着逐渐远行的挚友,期待与他下次见面的时光……”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可以让学生立即融入意境,深入体会诗人的心中所想,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自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意境美

由于历史时代的间隔,以及语言形式的演变,导致学生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更好领略古代诗文之美,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诵读,首先要熟读诗文,然后对诗文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熟读过程中对诗文情感达到准确把握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其中,理解诗文中蕴含的美感。例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作者所处的年代与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文情感基调形成基本认知,然后教师应着重讲解杜甫为国为民在安史之乱中所遭受的危害,引导学生感受杜甫报国无门的焦虑,以及对百姓生活的担忧之情。这样就可以为安史之乱之后杜甫情感的释放奠定基础。安史之乱平定后,诗人在成都草堂写下此诗,整篇诗文一字一句都各臻其妙,其中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轻快明亮之物,体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但是随着诗人情感的转移,寄托了他对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感,本诗表面虽然描写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却充分展现了诗人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家中耕读的落寞之意。通过情感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促使学生更加懂得杜甫崇高的情怀。

四、利用诗歌空白,丰富学生想象力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9

一、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间的联系

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多种多样的感官与感受。通常,人们愉悦的心情可以通过欢快的音乐进行表达,人们安静的感受可以通过抒情的音乐进行表达,人们悲伤的思绪可以通过伤感的音乐进行表达[1]。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教师同样也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来将小学生不同的性格进行改善,并且将审美能力、思考能力等进行培养。例如:在一些特殊教育的小学中,某些小学生的天性较为沉默,拥有不同程度的自闭症,小学生们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自己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为了将学生自闭的心理进行改善,让小学生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去与外界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独特的音乐作品来将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且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激励、欢愉的感觉,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的旋律,从而能够拥有评判音乐的审美能力,进阶将内向的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提升,与外界进行简单的音乐评判,促使其自闭的心理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将音乐与审美能力进行融合,从而对自闭症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而对于一些生活态度较为积极,并且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而言,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十分重要,在某一小学当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起小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文艺活动,例如:在母亲节演唱一些关于表达对母亲的爱的合唱比赛,让学生在歌唱中对富含母爱的音乐作品拥有审美的意识,同时也将小学生融入集体的团结意识进行培养,促使其能够审视音乐中所表达的母爱重要性,并且拥有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演唱主题歌曲,从而获取不同的情感体验[2]。例如:在母亲节的歌曲合唱比赛,小学生们通过演唱致爱母亲的歌曲,从而将孝敬母亲的情感进行表达。或是通过举办庆祝六一的活动,利用音乐与舞蹈进行配合,促使小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魅力,从而将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可以相辅相成,将两者进行融合,能够对小学生的艺术熏陶起到巨大的帮助。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端正情感思想。教师应该将审美能力这一重点进行充分的应用,通过积极向上的音乐教育从而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梳理,促使其能够拥有积极向上并且理智的情感思想,能够对今后的生活有十分美好的向往,在遇到困难的情况时,可以拥有处事不惊、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3]。(二)增强道德素质。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正面的音乐教学来得以实现,利用音乐的感染,将小学生在学校中尊师重教、学习勤勤恳恳,在生活中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的道德素质进行提升,促使小学生能够拥有优秀的道德素质。(三)升华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艺术追求而言,优质的音乐教学能够起到巨大的帮助,能够促使小学生拥有更高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其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对事物进行评判,同样也是衡量自身进步的重要举措。(四)丰富表达能力。拥有了审美能力,学生便拥有了评判性的表达能力,能够促使内向与外向的小学生将内心对于音乐的感受与评判进行勇敢的表达,促使其在今后的社会中,能够将沟通、交流能力进行提升[4]。

三、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发展主要是审美教育,但是现如今,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将小学生接受音乐审美教育所要表达的意愿产生了阻碍,而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学唱模式不合理。在学唱期间,审美教育会贯通于小学生的整个过程,但是现在多数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依然延续教师教唱、学生学唱的方式,对于小学生所学会的一首歌曲,会反复的进行演唱,从而导致小学生在学唱的模式中产生厌烦、枯燥的感受,导致音乐的美感完全丧失,甚至会让小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另外,在一些小学校园中,音乐美学的教育依然延续理论教学,这样板书式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的,想要将小学生的审美取向进行培养更是存在巨大的阻碍。(二)歌曲类型单一,旋律感染力不强。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但是就目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而言,所选取的歌曲类型十分单一,并且过于简单,几乎都是以儿歌为主。实际上,小学中存在较大的跨度,6年级小学生与1年级小学生之间的年龄跨度较大,这也使得不同年龄的小学生对于歌曲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出挡墙小学教学中曲目的选择缺少针对性。另外,教学歌曲缺乏感染力,同样也是无法将小学生心中共鸣进行激发的主要原因,导致曲目的传唱也不够广泛,在课下并不会引起小学生们的传唱[5]。这边可以充分的反映出,在小学生身上,审美教育并没有对其产生影响,没有为小学生的审美取向做出指导。(三)歌词脱离生活。现今小学教学无法广泛传唱歌曲的主要原因,除了旋律缺少感染力以外,另一个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其中的歌词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有所偏离,同一个地区中所应用的音乐教材是一致的,但是不同小学生所身处的环境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城市与乡村的小学生,对于有关花草为主题的歌曲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6]。同时,小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无法选取贴切的歌词将内心的想法进行表达,促使小学生对传唱的曲目缺少兴趣。因此,在歌词的选择方面,必须要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关联,才能够促使其建立起良好的审美取向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另外,随着网络、电视的普及,导致小学生接收到的流行音乐风格各异,其歌词或旋律并不适合小学生听,如果不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会带给小学生不利的影响。

四、改善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审美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将传统的学唱模式摒弃,从而选用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音乐教学并不是专业音乐教学课程,不能将目光全部放置在唱多少歌、演唱技巧方面,音乐作品是美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把教学的重点放置于教会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在课堂中,为小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促使小学生能够自身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好或不好,音乐教师在一旁起到引导的作用。(二)丰富教学曲目类型。小学教育存在的跨度比较大,对于不同年龄的小学生而言,其存在的差异也比较大,不能将其统一的视为孩子,因此在教学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选择方面,也不能偏向于幼龄化、儿歌化。在进行欣赏教学时,可以为不同年龄的小学生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的音乐视野能够更加广阔。一些音乐,例如:古典音乐,可能会让小学生感到不爱听或是听不懂,但是在好的音乐作品的熏陶之下,能够为小学生带了较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促使其能够分辨出哪些音乐属于好的音乐,哪些音乐对自己而言是不合时宜的,哪些音乐具有美的欣赏性,从而将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三)改编流行音乐。对于小学生而言,好的流行音乐能够将其积极向上的品质进行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虽然给审美教育带来了一些阻碍,但是换个角度而言,流行音乐具有旋律优美、曲风简单的优点,能够让人轻而易举的记住,加深印象,同时也拥有简单易学的优势,如果流行音乐当中,将无法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歌词重新进行改编,使其能够变得积极、乐观、向上,同时又能够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那么便可以将歌词不佳对小学生产生的音乐影响进行减少,同时又能够促使小学生拥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审美取向,获得双重的利益。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存在着互利互助的关联,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不仅能够将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思考能力、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同样也能够让小学生树立起审美能力,通过音乐作品的熏陶,从而让小学生拥有审美觉悟,能够大胆的对音乐作品做出正确的评判,在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中,同样也能够进行自我审判,对今后的生活、学习与工作起到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简宇.孩子的心灵———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27.

[2]许碧娴.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华夏教师,2018(26):65-66.

[3]刘荣娜.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24):183.

[4]陈慧娘.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对策分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0):66-67.

[5]王耔瑄.让心灵与美共栖———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北方音乐,2017(05):214.

小学审美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人的审美能力不仅仅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还与在校期间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仅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对学生讲述审美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还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教导学生。所以应该从小注重对学生的审美培养,抓住每一次审美教育的机会,指导学生不断进步。针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审美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接受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科学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注重对教材的讲解,一般情况下均为室内教学,很少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进而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上的弊端,对该科目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审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感受到身边所存在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进而激励学生在以后生活中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不断前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所讲解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美的存在。如在讲解自然风景时,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描述,学生是很难感受和体会到自然界所存在的美,教师应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组织学生到户外体验,在教师的带动下,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体验自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来感受自然带给大家的快乐。同时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根据亲身的体验来感受文中语言的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还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科学性。

二、开展审美教育,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推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与探索,熟练掌握所学的内容,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扩展,不断创新,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通过教学任务中的学习安排,来对课堂讲解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采取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使自己对知识的总结更加精准,所使用的语言更加优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学习古诗时,需要学生掌握诗中所讲述以及描述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总结出诗句意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营造出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讨论来不断完善概括语句,使所用的语言以及文字更加完美,不断推敲,让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开展审美教学,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方面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开展审美教育,培养新时代人才

教师在学校的生活中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审美特点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小学也是形成正确审美观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通过所学知识来感染学生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学生爱国精神、道德精神、社会精神的引导,让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思想领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当涉及到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适当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抒发自己在学习了该内容后的感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优秀品质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优秀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的学习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做出相应的指导,进而培养出新时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