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业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3 17:39:57
智能工业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普遍都是以人工和机械结合模式进行生产工作,整个过程很容易受到制造工艺、技术条件、人员素质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机械制造的精密度较低,难以保障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及质量。而智能技术是一种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进行模拟、分析、推理、判断及决策的科技技术,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能够有效提高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操作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机械制造的精密度得到有效提高,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对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为现代工业机械制造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利依据,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有效提高。
1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概述
作为我国工业智能技术的一种延伸,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机械制造技术进行模拟,并通过信息分析、判断、推理和决策等智能化程序,替代一些脑力劳动,使机械制造的效率及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通过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机械制造中的信息进行自动化采集、计算和利用,使机械制造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益。同时,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是一个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和维护的技术过程,其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1]。一般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包括了人力资源、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生产、能源及质量信息等多种内容,其中人的要素处于主要地位,需要对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进行科学利用,以此提高生产效益,降低人力成本,使机械制造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
2.1产品设计。在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的时候,对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进行有效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产品设计的时间成本,简化产品设计过程,使设计人员能够以更加便利的方式进行设计,有效提高了机械产品设计的整体效率及质量。比如cad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技术,能够实现无纸化的产品设计,使机械产品设计更加便利,进一步提高产品设计的整体效率。就目前来看,cad技术比较适用于大型机械产品设计中,对于细节数据有较高要求的时候,普遍采用caxa,这种技术能够提供较多已有的符号,能够对形位公差和粗糙度进行标准,并提供机械符号图库,使产品设计工作的时间成本得到有效减少[2]。同时,这些技术软件具有较好的复制功能,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在图纸修改的时候也更加快捷、简单,不再需要对传统图纸进行反复修改,使产品设计工作的整体效益得到有效提高。2.2制造工艺。加工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工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是机械制造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中包含了智能化复合加工技术、智能化高精密加工技术及智能化激光切割技术,这些加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使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益得到有效提高。(1)智能化复合加工技术。该技术主要就是采用机床复合作业,在一次装卡内完成某个工件的多道加工工序,甚至是完成所有加工工序,能够有效减少对夹具和机床的需求,保证机械加工的精密度,使机械加工的周期得到有效减少。在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发展背景下,对智能技术、复合加工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机械加工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零件加工,给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2)智能化高精密加工技术。随着传统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一些机械领域出现了高精密加工技术,基于此技术的高精密加工设备也越来越多,使机械加工的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背景下,智能化高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该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积极影响作用。(3)智能化激光切割技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智能化激光切割技术体现出高效率、高精度、低消耗、精准度高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及质量。通过智能化激光切割技术可以进行多头同时切割,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整个操作过程也比较简单,既能够保证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有效降低机械加工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使机械加工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2.3技术管理。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常常忽视对管理技术的运用,给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带来较大隐患,难以保障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及质量。将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不仅能够保证机械制造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使机械制造任务得以顺利完成[3]。比如对机械制造执行系统进行应用,能够以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形式,对机械制造的全过程进行展示,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现场技术管理,有效保证机械制造的顺利开展,使机械制造的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3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既能够提高机械制造的整体效率及质量,也能够有效降低机械制造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我国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技术人员要积极加强对该技术的应用研究,使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孙定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1):58-59.
[2]王晓燕,王大伟.现代工业机械制造智能技术探索[j].科技展望,2016,26(29):129.
智能工业范文篇2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探析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基础建设普及程度的不断深入,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我国制造业中初步投入生产活动,但由于技术限制,我国智能制造转型程度不足。为了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机器人、信息技术等相关行业也要不断创新进步,而满足该目标的技术就是要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清楚制造业发展需要,从而对二者后续发展作出综合探讨。
1工业机器人的研发
在智能机器人中,数字控制器服务器轴与运营商的电线杆连接,命令是按照事先制定的程序执行的。在这一阶段,工业机器需要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这种技术将教学工作、携带传感器和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合理化结合起来。工业机器人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主、副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和执行机构,包括手腕和手臂。大多数机器人有三到六度,手腕有三度。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控制技术如下:(1)开放式单元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的运动设计可以通过分配的运动控制器、机械控制器和传感器处理板来有效完成。(2)使用模块的液位控制软件。软件系统以多功能操作系统为基础,具有多个层次的分层设计概念,并且开放。该系统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化系统、章程和应用系统。(3)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和维护技术。通过将数据和信息结合起来,对工业机器人的运行故障进行了科学诊断,并采取了良好的维修措施,确保工业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2工业机器人应用关键技术点
2.1信息交互与效果评估技术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以便根据应用需要实现机器人与站点之间的信息互动。光伏照明是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在某些复杂或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光学系统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关于涉及安全风险的因素,可以增加类似传感器,例如安全线,并加强系统的安全和稳定。在部署传感器时,应避免干扰环境,并确保及时和准确地交流信息。机器人的精确度很高,承载能力强,稳定,效率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比人类强。但灵活性与人不同。而在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中,我们肯定追求其价值最大化,所以就应该尽可能利用其优势,比如其可以面对大量繁杂、危险的生产活动等。对此相关企业应建立工人与机器人合理搭配的工业制造体系,使人工与机器人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弥补缺点,从而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作用。
2.2工业机器人的直觉示教以及快速编写程序技术研究
工业机器人的实际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当汽车制造商在汽车的实际焊接时,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实际时间约为20小时,但人工实际焊接时间约为60小时。当前我国对于工业机器人的直觉示教相关技术的研究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手动牵引,该技术就是模拟真人手的发力状态,以实现工业机器人活动过程中对发力大小的控制,并将此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外界;工业机器人可以学习和模拟人的运动的变化,详细记录其运动的具体轨迹,并根据记录进行提取。实践中这一办法的一个缺点是,购买传感器的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工作人员在安全方面的要求可能更高。视觉教育遵循手动指导的道路,这意味着经营者本身必须清楚地知道目标的方向,并通过相关的跟踪系统完成教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光学教育已经通过手动运输进行,这是对多传感器教育的适应,但目前,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人工采用的方法相对较少。
2.3力和运动混合控制技术
在这个阶段,工业机器人被使用。这两个机构都是为执行与体育有关的任务而设计的,并在下列领域广泛开展工作:装卸、焊接和喷雾。随着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被用于工业制造,完成简单而不复杂的任务,如研磨和抛光。粉末机器人通常由下列部件组成:飞机机身、控制柜、研磨机和六维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的研磨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磨工具可以实现良好的触摸控制,并最终实现权力和运动的混合控制。在研磨过程中,有必要利用计算机研磨轨迹来出口与控制库的连接,并在加工过程中对机器人进行研磨。然而,在这一阶段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并没有完全的控制,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控制工业机器人力量的两种方法:(1)动态建模;(2)力控制算法实时执行器的研发力度。在终端执行装置的设计中,高性能控制是可行的,对机械臂运动的混合控制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力和位置的混合控制。通过混合控制,小量级机器人展示负载关节的预期控制力,同时结合力和动能控制。
3未来机器人应用发展方向的展望及建议
3.1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需要许多本国人才。我们必须努力培养相关行业的人才,确保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并提高国家的智能工业化。例如,高等学校可以在机器人开发、机器人应用和系统整合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增加专门的“自动化职业”培训。通过这些课程,培养人才,以获得关于工业机器人结构、机械控制和方案编制的知识,从而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性能。
3.2完善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功能、性能及系统集成
虽然工业机器人目前更有能力执行程序,但与国外相比,在应用中的动力学、功能和性能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使其无法手动操作,进口仍然是主要部件的主要来源。鉴于机器人部件的性能是影响其总体性能和智能水平的主要因素,建议进一步努力开发机器人的关键部件,并加强机器人应用的整合能力。重点是服务、工业计算机和机器人控制软件等优先研发项目。与此同时,可以大力促进工业机器人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并支持系统综合企业向终端用户提供功能上稳定和性能良好的机器人应用程序,同时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的不同技术需要。
3.3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水平
今后,我们应该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提高机器人人工智能,提高智能工业化。以移动电话行业产品质量验证为例:在国内运行的工业机器人虽然能够分配产品,但目前无法对移动电话进行准确测试。将来,“智能识别”功能可以整合到机器人的设计中。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光谱技术识别电话表面的划痕,从而去除不需要的材料。
4结语
简言之,对工业机器人用于智能工业化的案例研究有助于了解工业机器人在我国表现水平的不足之处,并解决我们的技术与国外技术相比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们的智能制造业应加强其人才发展能力,加强机器人的功能、性能和系统整合能力,充分整合外部信息,提高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以增加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全部价值,并提高我们智能制造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昌隆.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19(18):201-203.
[2]郭省委.工业自动化中的智能制造技术探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8(15):210-211.
智能工业范文篇3
关键词:总装车间;智能制造;rfid
1背景
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互联汽车迎来良好发展契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从驾驶辅助到自动驾驶,伴随各项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汽车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权利,逐步走向智能化[1]。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也对其制造过程提出了跟高的要求,智能制造应运而生。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毫无疑问,智能化是制造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运营效率,对工厂现状进行调研并制定智能化实施方案。当前装配车间使用saperp系统完成库房管理,通过les系统完成企业供应链管理,通过单独的考勤系统完成人员考勤,ge的mes系统完成车间的生产管理,已经实现了车间生产过程管控。但是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如下问题:(1)物流配料过程容易出现配料错误情况,缺少对生产过程准确性及关键数据的有效监管和分析,对生产问题后期追溯存在缺陷;(2)缺乏对质量全景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判断,现场质量信息无法自动采集;(3)缺少全面性设备状态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设备预防检修无客观性数据支撑;(4)缺少自动化的人员出勤情况分析;(5)人工开展效率/过程变更分析,无法保证及时性;(6)运营数据人工集成汇总,无法保证及时性和客观性。为解决上述问题,需策划定制一套完整的生产、运营、物流、人员、设备智能化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基于rfid的智能制造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2智能化车间方案策划及实施框架搭建
通过本次项目实施计划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质量过程数据的采集、分析系统完善过程监控,实现及时预警;(2)通过建立产线、工艺、操作全过程监控,提高生产准确性;(3)通过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设备效能。通过数字化、可视化、透明化管理,优化生产过程等,大副度提高人员、设备等综合效率。做到全过程质量追溯,通过数字化分析提前预测设备故障及对零件进行质量分析,提前进行质量预警。项目实施对象为总装车间xx线体,包含内饰1-1线,内饰1-2线,底盘线,内饰二线,cp7线体,检测线,淋雨线、cp8终检线及物流配料区。项目主要内容:智能制造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由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人员管理及现场展示等多个模块组成,见图1。系统接收mes在总装车间的滚动计划,通过配料管理,sps小车及agv小车监控及物料预警,完成物流管控;通过工位进度采集、试装管理、滞留车管理、工艺管理与mes集合实现产品的生产过程追溯;通过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计算设备综合运行效率、大数据分析等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保;通过质量数据采集(plc直接采集和数据库导入两种方式)分析,实现关键质量指标统计分析、过程质量追溯及质量风险预警等;通过与考勤系统结合,实现人员属性识别,监控关键岗位作业人员的异常变动与效率指标标的统计分析。项目架构:系统总体体系架构分为三层展示平台层,现场采集展示平台层和生产线设备层,每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2],见图2。现场应用平台主要用于现场数据展示和反馈,包括现场分控平台和rfid应用,现场分控平台主要用于现场装配测试线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信息,质量数据信息数据收集和分析。展示平台主要用于办公环境中现场信息的反馈,包括异地监控、总控大屏、pc端、手持端展示。
3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业务实施流程
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生产企业的制造执行系统中广泛应用[3]。此次项目实施主要通过rfid技术获取生产过程的基础数据,基于基础数据的系统内传递,保证生产、质量、物流、工艺、人员五大模块的数据互通和智能化功能实现。以下主要介绍各个模块的智能化功能及业务实现过程。3.1生产模块。主要针对总装车间的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工位进度采集、产线分析、工艺数据查看、滞留车管理及变更管理等几部分内容。3.1.1工位进度采集。工位进度采集是对车辆从10点至20点的装配过程及20点至30点检测过程的监控,使生产进度的采集细化到工位层面,为车辆工位查询、滞留车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工位进度采集是在工段开始和结束位置增加rfid读写器,在车辆具备可随时读取的电子标签的条件下,当车辆从工位通过时读写器获取该车辆的生产进度信息。3.1.2产线分析。主要对产线的产量和节拍进行分析。从生产线日志、产品生产明细、生产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能够清晰的监控每日产品生产时间的分布情况,根据产品每天的产量生成产品产量趋势图,分析每天的产量趋势。根据每天产品的产量、人员出勤情况和工作时间分析产品的生产效率。在系统中设定不同效率指标的计算公式,将效率分析数据形成图表,指导效率分析。3.1.3工艺数据查看。通过建立准确的作业文件智能化展示系统,使生产现场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各项作业文件进行搜索查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能规范生产装配项目各阶段的流程和任务要求。具体业务涵盖作业文件的上传、作业文件查询及删除等。3.1.4滞留车管理。滞留车管理是基于工位进度采集的应用,当产品在装配线上出现滞留时,系统按照约定的时间周期进行数据统计。系统按照产品装配完成后未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检测线,检测后未在规定时间内进入淋雨线,淋雨后未在规定时间内交付,系统实时预警提示。具体判断滞留车的时间周期按照企业具体业务需求适应性调整。3.2质量模块。本次项目中质量数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根据现场设备情况自动获取产品的质量信息;二是通过手工录入质量信息,系统根据录入的质量信息形成质量报表。系统能够实现对获取的数据按车型、vin、责任单位、缺陷类别、时间等方式从各个方向进行自动分析并形成报表,计算出产品符合率,实现车辆信息、质量信息等多个信息源的追溯,通过与目标值的对比实现超差报警。3.3设备管理模块。主要包含建立设备台账、参数管理、维修管理、保养管理、设备运行状态管理、能源管理、设备能力分析。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的故障状态(如工作电压、电流、时间等),根据系统自动采集的故障对设备进行有效及时的维护,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率。3.4物流模块。主要实现装配线物流配料的过程管控,保证装配线物流配料的准确性,主要通过物流配料管理、sps配料信息匹配和物流大屏展示三个模块完成。物流配料管理主要管理物流配料过程,提示操作人员装配物料内容,防止漏装或错装。sps配料信息匹配主要是sps小车位置与在线车辆的信息匹配状态。物流大屏展示主要用来实时展现物流区域的配料信息及产线异常情况预警。3.5人员管理模块。主要针对关键岗位人员到岗情况分析和报警。人员异常情况报警需要首先定义关键岗位人员(通过人员属性更改并与考勤系统结合),获取人员到岗计划,根据上述信息获得人员到岗列表,并与具体考勤记录比对生成人员到岗报警。根据人员异常情况统计人员到岗率报表,形成到岗率图表分析人员到岗情况。
4应用效果分析
从物流、生产、质量、人员及设备五个方面完成试点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后,线体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4.1物流方面。车间生产的物流订单执行率提高至100%,配料区出错率由原来的3%降低至1%。4.2人员方面。关键岗位数字化质量监控覆盖率提升至100%,每日8点10分系统自动推送关键岗位人员出勤详单,以供工艺及质保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执行情况。4.3设备方面。为所有设备建立维修保养档案,按照保养计划自动推送例行保养内容的同时记录设备生命周期内的维修记录、备件状态等内容,管理人员可以预测和评估设备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能力,进而指导车间未来的生产计划排布。4.4生产方面。车辆配备rfid标签及读写装置后,可在后台pc端、智能监控大厅展示端及手机app端实时查看目前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系统自动生成日杜、月度及年度生产报表,同时可实现具体车辆的当前位置定位。4.5工艺质量方面。实时获取车型产量及人员出勤信息的同时,可实现生产效率的自动计算机分析,比如线体hpv、单车型hpv等,此外,该系统具备工艺文件实时上传及查询功能,支持工艺作业文件的在线检索及查看,大大提高了生产现场的问题处理效率。
5结语
互联时代对工业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信息物理系统(cps)和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工厂将引入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优化管理,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最终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互联化的生产制造。在这场新的变革中,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软件提供商等站在各自需求角度对智能工厂都有着各自的解读,也因而带来了不同层面的实践,以及不同形态的智能制造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正确的将智能制造系统应用到工厂中,必须要根据工厂实际情况,精准选择核心功能模块,重点实施以求效果最大化。以本文为例,方案实施前经过了长时间的数据分析及效果评估,最终从1300多个数据采集需求中选择了对企业较为有利的500多项内容,整合后分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对整个车间进行数字化监控,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要将企业管理思想融入到智能制造系统中,使生产流程和智能制造系统相互融合,正确的实施可以大幅度的改善成本控制、管理作业进度,将企业制造的过程流程化、标准化。企业管理层也可更直接的获取制造现场数据,为管理层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候丽春,李新伟.浅谈互联智能汽车相关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254-254.
[2]xiaosizeng,kevinbalke,andpraprutsongchitruksa.potentialcon-nectedvehicleapplicationstoenhancemobility,safety,andenvi-ronmentalsecurity.technicalreport,thetexasa&muniversitysystem,2012.
智能工业范文篇4
关键词:工业4.0;机电一体化;智能技术;系统
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化是必然的,这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机电一体化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智能化能够克服机电一体化的局限性。第二个方面是今后的时代必将是大数据时代,而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化符合时代的规律,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1机电一体化技术特点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出现并应用的时间较晚,且发展历史相当曲折,但它每一次技术的成熟和完善都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舒适。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渗透到机械工业行业,人们由此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利用电能代替人手给机械供能?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奇妙的设想,最后终于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产生,并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充分解放了人手,也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有很多,以下选取三个最主要最重要的特点进行介绍:1.1具有较高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机械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只需要使用遥控器或者网络控制系统,对相关机械下达指令,就能够让机械工作。以往人们需要长时间频繁地对机械进行操控,使机械能够正常运行,而这些机械一旦短时间离开人手操控便无法工作,因此可控性极低。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机械不需要太依赖人手进行操控,人们可以利用遥控或者相关装置下达指令,然后机械就会长时间自动工作。这种机械的工作效率极高,能够取得解放人手的良好效果,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1.2依赖电能进行工作。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机械产品非常依赖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工作,因此这些机械产品是离不开电能的。尽管它们需要电能,但这些机械的工作效率比传统的机械高很多,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社会生产力,在社会生产的许多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之所以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高,是因为机械一体化的产品运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对人为的遥控指令作出必要的反应。这些传感器能够将信息单元接受和处理,并传导在处理器中,使得机器高效稳定的进行工作。同时,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有其缺陷,当电能供给不足或是传感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工作效率极低,因此人们需要保护好传感器,使其高效有序地进行工作。1.3在制造业以及工业生产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工作效率极高,所以人们将其广泛应用到制造业以及其他工业生产领域中,为制造和生产各种产品提供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如今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运用在数控机床、各种机械装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以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中了,未来这些机电一体化产品还会应用到更多领域中,为提升社会生产力作出巨大的贡献。
2智能技术系统的特征
尽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和工业生产的多个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技术依旧是不成熟的。未来人们对机电一体化作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必须走向智能技术系统,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变得智能化与人性化,将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智能技术系统的特征有很多,以下选取四个方面进行介绍:2.1适应性。智能技术系统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根据环境不停地改变自身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产品的全自动化。环境适应性是智能技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没有这一特性,相关的机械产品就没有办法实现全自动化,也没有办法与环境和谐共存。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与环境相协调,在不同的情况下作出最适当的反应,实现全自动化。2.2坚固性。坚固性是智能技术系统的又一大特征,由于相关产品需要在许多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行,那么就要求智能技术系统有坚固性,能够在面对不熟悉的信息情况下处理各种相关信息。这是以往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不能做到的,因为机电一体化作品比较脆弱,一旦系统处理不熟悉的信息或者情况下运行效率会大大降低,难以持续高效地工作和运行。2.3可预期性。可预期性是指智能技术系统能够预期未来存在的风险,达到未卜先知的效果。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可以被预期的,装载了智能技术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较早地识别风险并反馈给用户。如此一来,用户就可以根据智能技术系统反馈的相关信息,早早地作出应对策略。可预期性实现了智能技术系统本身的稳定,能够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以内,保证系统本身的稳定和高效。2.4用户友好性。智能技术系统具备用户友好性,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并准确地完成用户规定的任务。相对于以往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装载了智能技术系统的产品更适合被用户使用,因为这些产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具备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特性。用户友好性使得整个系统更加完美,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使用需求,从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尽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制造业和工业生产的多个领域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也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技术依旧是不成熟的。未来机电一体化产品将会装载智能技术系统,具备适应性,坚固性、可预期性、用户友好性等多个特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舒适。
参考文献:
[1]缪学勤.工业4.0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技术系统[j].自动化仪表.2015-12-11.
智能工业范文篇5
关键词: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生产制造正在朝高度集成化、深度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精确度极高的电子感应元件设备,加上精妙的控制系统,实现对工厂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通过编写好的生产逻辑对工业生产进行自动化控制。而今工业自动化已经越来越成熟,正朝着智能化大步迈进。“过程控制”是一个专属名词,通常和自动化放在一起来说,指的是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关注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使其符合生产要求。过程控制旨在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安全性、降低污染、达到绿色环保标准、降低操作性、降低劳动量等等。整个控制过程通过精密的检测设备,再加上自动化控制及管理系统,依据设定好的生产逻辑运行,利用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并产生许多智能化应用,即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见图1)。而智能化则是在自动化基础上衍生的智能应用,工业生产要先会爬,再会走,然后会跑。所谓会爬,是指最基本的自动化、信息化;会走是指数字化;会跑是指智能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pid控制是一套控制算法,即从比例、积分、微分3个方面计算控制,更加精确,更加协调。
1智能控制应用
1.1自动化运行
将基于机电控制装置和电子计算机编程机电设备的运行逻辑作为指令操作,让工厂生产设备按照设定好的编程逻辑来执行控制命令,让整个工作得以在自动化控制下进行。自动化运行控制逻辑大多为pid控制算法,而实现的手段由上位组态、集散控制系统dcs、plc等自动化系统来管理。最为常见的是plc系统,也叫作可编程控制器[1]。plc系统大致分为以下模块:(1)输入采样。接受被控设备的信号,作为自动化控制的基础数据依据,对象是工业生产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所采集的信号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模拟量、开关量、脉冲量、数码量、相关量、计算量等。(2)程序执行。按照生产经营所需,设定自动化控制逻辑,让工厂生产按照自动运行的逻辑执行。(3)输出刷新。在一定周期内进行输入采样,通过pid、分类、聚类、关联、神经网络等算法,分析被控机电设备运行信息是否符合逻辑,无异常数据则通过,发现异常数据则停止。总而言之,通过plc系统和pid算法,大大提高了机电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控制(见图1)。
1.2实时监控并智能报警
在输入采样、输出刷新的过程中,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通过精良的电子传感器、感应元件等,对目标物进行安全监控。包括设备开停机过程监视、运行监视、异常工况、故障处理等监视,收集温度、压力、流量、液位和成分等工艺参数。通过算法分析,如发现异常数据,第一时间智能报警,将信息反馈给相关工作人员[2]。
1.3智能诊断
工业生产自动化系统还有智能诊断的功能,通过被控生产设备的日常运行日志、维修日志等,给出一定的维修诊断意见,帮助相关工作者第一时间找出问题,立刻解决问题,避免造成过多影响。
1.4智能决策
基于工业生产的众多行为被数据化改造,数据能够反映工业生产的大多数情况,因此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背景下,可以发掘数据背后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工作者展开智能决策。结合图1来看,网络化数字化通过总集成和终端屏幕将工厂生产运行过程可视化。通过采集而来的运行过程大数据,可以实现车间、人员分配决策、精细化维修决策、能效管理等[3]。
2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
2.1更加深入的自动化领域
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很多智能化应用都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目前很多工业生产的自动化都不能称为深度自动化,大多处于半自动化阶段。未来进入深度自动化领域,每一个设备都将加入计算机监控的电子标签,保证集每一个数据的跟踪、查询、监测、调度于一体。
2.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工业智能化的重要特点,深度利用人工智能,包含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扫描等关键技术组建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投入工业生产过程。例如物流行业中的智能分拣机器人,能够自主完成移动、暂停、躲避障碍物、投放快递等操作,基本上可以替代人工,也可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投入危险工作场景[4]。
2.3微型化
未来电子机械硬件会越做越小,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产品具备体积小、耗能低、运动灵活等特点,可以适用于更多场景、更复杂环境中。收集到设备运行数据之后,能够立刻反应立刻处理。发现异常数据,第一时间智能报警,反馈给相关工作者。但数据的刷新仍会有周期限制,未来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刷新率必然会越来越高,精细到每分每秒,实现对被控设备的实时检测。
2.4数据模拟与前馈控制
对机电设备的信息进行精准收集,分析设备的特性。基于自动化机电设备运行大数据,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科学构建模型,具备运行逻辑或运行条件,模拟自动化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尽管这只是模拟数据,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前馈控制指的是收集运行数据,掌握规律,预测趋势,进而做出最科学正确的判断。数据模拟能够为前馈控制提供便利。
2.5远程操控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实时掌握每一个自动化机电设备的运行数据。发现异常问题之后,工作人员可以远程在线处理。对故障精准定位,较轻的故障由设备自行检修,较重的故障由工作人员发出指令,让智能机器人迅速处理故障,更加方便,更加智能。
3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衍生出很多智能控制应用,未来工业生产还会朝着深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机电设备会越来越先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雪璇.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2(9):121.
[2]景立云.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5(6):121.
[3]王丹.关于工业过程控制自动化中智能控制应用的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249.
智能工业范文篇6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大数据技术成为核心,为工业机器人产品性能的提升提供更加先进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在工业机器人发展进程中,其操作趋于简易化,精准度更高,能够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投入成本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立足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于产品检测、焊接以及搬运等环节。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强化对人力应用的缓解,在优势上主要体现为较高的生产效率与较高品质的操作,同时,操作持久性更加突出。
1工业机器人的构成以及类型
从构成上分析,工业机器人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本体、驱动以及控制三个系统。从功能上分析,一种机器人的作用体现在对人类手、手臂的模仿。另外一种更具智能化,有效发挥仿生学的特征,能力更显多样化,自由度更高。在当前的工业领域,之所以选择工业机器人,主要源于其较低的单机价格,便于维修,应用效率较高。
2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分析
2.1工业机器人以高精度减速机为核心构成,涉及多种技术类型,要求较高在工业机器人中,关键性结构组成为高精度减速机,涉及多种技术类型。首先,材料成型控制技术十分关键,尤其对减速机减速齿轮的耐磨性与刚性提出更高要求,目的是保证运行的高精度标准。在材料构成方面,要强化对金相组织、材料化学元素以及含量的科学控制。其次,加工技术不容忽视。在减速器中,非标特殊轴承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结构极具特殊性,需要减速器零件加工尺寸来确认间隙标准,工人技术要求更高。
2.2以电机与高精度伺服驱动器为核心,实现对工业机器人的全方位控制对于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电机与高精度伺服驱动器作用突出,强化对控制系统的管理,尤其是在瞬间力、功率输出方面面临更高的标准。首先,快响应伺服控制技术能实现对位置环、电流环以及速度的有序控制,合理运用干扰观测以及前馈补偿算法。具体讲,要采用指标预测法来构建内部预测模型,达到闭环优化的目的。其次,为了保证工业机器人能够有效发挥识别功能,要依托在线参数自整定技术,强化转动惯量以及pid参数的在线优化,达到参数的精准判定。另外,在线惯量辨识算法明确伺服驱动器的实际工况,强化参数的智能化控制,以现场实际为要求,合理进行参数的调整。
2.3以实时性为要求,强化控制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与精确性在工业机器人中,运动学控制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目前,机器人运动控制卡以定制方式为主,同时,强调与操作系统的密切配合,强化数据传输、数据精确性以及稳定性的实现,尤其是对于操作系统的消息处理机制,更要关注稳定性与快速响应的需要,增强实时性,为机器人产业化道路的发展创造条件。
3结合工业机器人应用实际准确掌握发展趋势与方向
3.1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更显系统性特征,整体性能增强,适用范围更广立足新时期的发展,工业领域的机器人更显多样性,如焊接机器人、清洁机器人等逐渐投入使用,工程自动化程度显著增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人的造价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性能却不断增强。例如,对于工业领域的机械手,其主要原理是进行人手及手臂的模仿,实现灵活抓取以及搬运的功能,满足自动化操作的目标。纵观当前,机械手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是工业制造业、包装业等。机械手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较为准确与高效地完成操作动作,这也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力不断扩大,加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工业机器人发展更显系统性特征,强化在控制系统、诊断系统以及维护系统功能的提升。同时,依托仿真模拟化程序设计,切实增强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整体性能不断提升,在应用方面更显可靠性,适用范围更广。
3.2以工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更显生物性与仿生性特点,强化不良工作环境生产效率的提升立足工业生产,很多环节与环境保护相矛盾,对从业者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有些操作人类很难完成,这也成为工业机器人得以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真空机器人,其之所以在工业中应用,主要原因是半导体工业中,真空传输晶圆这一环节人类无法完成,而真空机器人的引进实现这一问题的解决。另外,在一些恶劣环境中,如适应无阻运动的蛇形机器人,满足水下作业的仿生鱼机器人等,都处于不断研发之中,备受瞩目。也就是说,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程中,更加关注其仿生性与生物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模仿与替代,成为新时期工业机器人研发的新动向。
3.3基于不断升级与更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更加完善,加快统一化与标准化的实现在机器人内部,核心构成为控制系统,是发挥功能的重要保障,强化对记忆、示教、通信连接以及坐标设置功能的支持。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更新,为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强大动力,整体控制水平显著提升。具体讲,在控制器方面,由专用封闭式发展为开放式。也就是说,计算机水平的提升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突破专供的束缚,更显统一化与标准化的趋势,网络化特征明显。基于此,工业机器人的操作更显便捷性,具备简单的操作常识即可,无需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机器人进行模块功能调整,在根本上使机器人的使用更加方便与快捷,维护管理工作也易于进行。
3.4综合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日趋成熟与完善,实现对人类思维与神经的多功能仿生立足信息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智能化成为工业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智能化的机器人,即强调机器人对人类模仿的更高层次,需要具备更高层级的仿生,既要能够模仿人类的动作行为,同时,还需要具有人类的思维与神经。基于此,传感器成为智能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视觉、力觉、触觉传感器的出现,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速度。例如,对于从事电弧焊接的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配置,融电弧传感器、视觉传感器以及机器传感器于一体。在视觉传感器的支持下,机器人能够凭借激光视觉扫描功能,获取焊接过程中所需要的焊炬等数据信息,保证电弧焊接的精准性。另外,远距离遥控机器人的出现代表了综合性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上了新的台阶。这种技术在机器人未来发展中将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处于不断完善与成熟中。
4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凸显的问题
首先,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资金投入方面彰显不足,在技术与经验方面彰显无力性,处于不断摸索与提升阶段,研发力度亟待增强。其次,对于我国机器人的发展,在生产技术与可靠性方面相对薄弱,尤其是机器人很多关键部件需要进口,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机器人市场仍需不断扩大,尤其是过高的成本支出,使得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研发方面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再次,工业机器人标准化生产的实现需要以规模优势为前提,但是,我国在生产与研发方面的投入尚未达标,给推广与应用造成巨大阻力。
5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智能机器人技术处于不断创新升级中,因此,工业智能机器人在未来的发展要集中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从理论研究方面分析,要重视加强指挥制造技术的探究,尤其是针对机器人中相关零部件的生产,要切实提升产品生产质量,有效应对生产难题,借助新型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缩短机器人生产与推广时间。其次,要结合社会需求,合理增加智能机器人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尤其是面对工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扩大对机器人及相关产业的投资量,在根本上为工业智能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再次,立足新时期,要对工业机器人相关条例、规则等进行完善,加快核心技术研发速度,同时,做好研发技术与成功经验的总结分析,推动智能机器人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标准体系,强化对人机交互准则的合理优化。
6结束语
综上,工业机器人是多学科相互融合与发展的产物,对工业行业的发展意义巨大。因此,要立足信息时代,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准确掌握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明确技术特征,促使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性能逐步增强。同时,要重视仿生学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强化控制系统功能的不断升级改造,加快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的发展,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整个行业标准化与统一化建设,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以便更好发挥工业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谭文君,董桂才,张斌儒.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8(04):42-47.
[2]王浩.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3):109-110.
智能工业范文篇7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目前国内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德国4.0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当中,出现了各个行业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火爆场面,现在大中型加工制造类企业生产线趋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形式,从汽车制造、物流仓储、啤酒生产等企业一系列智能化的表现可以分析,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型人才有着广大的应用空间。现在通过把传感器技术、电气动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相互结合进行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进行发展创新,使机电行业有着更多的发展动力,智能化的制造在机电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对于新型的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变得也越来越高。这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有着不错的操作实践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组织能力、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的抗压能力、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职业化的素养。但是我国现在很多院校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把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融入教学当中,实践操作相对来说比较少,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很欠缺,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因此在提升实训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对老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的水平不断提升,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进行创新,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多利用一些先进性的设备和综合性实训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老师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实训中心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进行一线生产和服务管理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在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需要做到理论和实践、抽象与形象进行相结合,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好的掌握,把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样在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快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实训中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所以对学校中实训室的建设和利用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实训室不断进行加强建设,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训练环境当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让实训室变得更加先进、实用并且具有扩展性的优势,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操作教学变得更加先进智能,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训室,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学生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企业实际生产经验和管理经验。(一)提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在职业化的教学模式当中,实训教学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生产与管理相符合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训室的建设目标和方案进行,要考虑企业需求和技术应用,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保证综合职业化的能力培训目的。实训的设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际应用性,促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的更好发展,更好地实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实训室的使用状况,让学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可以让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显得更加重要,更好地促进专业化知识的开展。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目标进行课程内容和模式的设计,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化的学习,并在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系统化的学习,更好地实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相互的结合,更好地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企业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让学生的技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除了这些之外,还要把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和管理融入进来,形成一种职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当中和实际的工作更加接近,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实训室的建设,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的工业机电一体化领域智能化的发展。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当中包含了可编程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很多专业化学习方向,实训室可以很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二)形成“职业化”的综合性实训中心。根据现在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并且对照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发展规划,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先进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可以更好地进行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除了这些之外,实训室可承办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竞赛,还可进行师资培训、学生学员鉴定等,这样不仅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还能服务于社会,所以在进行设备的选择方面还要综合考虑设备的性能和应用性,把工业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实训室建设成集高端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全国中高职及技工院校教师培训、校内外学生学员实训鉴定和世界技能大赛选手集训的综合性实训中心。(三)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实训中心建设。在实训室建设过程当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技术需求进行建设。建设前要走访和调研多家本区内的大中型加工制作类企业,把企业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建设更适合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实训中心,所授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相结合。除了让企业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还应把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融入实训室的规划当中,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实现更好的合作,形成更加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模式打好基础,可以很好地实现从学生到工人的过渡。与此同时,实训中心在承接企业的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员工的技能竞赛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还可以聘请企业实践专家进行交流与授课,保障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的技术要求,这样在学校和企业相互的合作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很好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四)有效锻炼教师队伍。在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要让本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使其对实训室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个人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可以更好地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专业教师要参与前期多种多样的调研工作,分析调研数据,提炼企业实际需求,了解实训室建设的目标。每年寒暑假都选派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近距离接触和学习新技术,掌握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需求,为以后开发课程、培养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在实训室设备的选择和安装调试当中,要积极参与了解硬件的性能和实训室整体规划以及对开发教学项目课程和实训指导等工作的准备。这些复杂多样的工作可以很好地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对职业模式有更清楚的认识。实训室建成之后教师要参加新设备的培训,掌握设备的各项功能,写好培训总结。通过教师队伍的锻炼,让教师对职业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夯实基础。
三、实训中心建设功能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机电一体化领域也在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智能制造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加工制造类企业更多地吸收他们的优势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促使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方面的职业技能,实训室引入了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及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设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维修排故等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一)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实训装置可以用于学生对可编程控制器(plc)的编程学习、实物对象控制设计、各种传感器及工业元器件的认识与使用,同时还可完成多个plc实际应用的模拟及实物控制等教学。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plc模块至少有多个模拟实验模块,各模块间相互独立。配套的便携式机电控制创新开发装置,使用工业级元件再现实际的工业生产流程,能够完成从基础的编程训练到控制实物对象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的学习任务。(二)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的功能及应用。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学生以“工作单元”形式综合实训,可以以模块方式自由组合形成多种模式,训练学生进行机械装调、电气管路连接、程序设计、传感器应用、计算机应用、检修排故、伺服、步进驱动控制等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融入现有教学体系中。(三)整体功能及应用。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单元和模块组合而成,能够进行分组训练及系统构成练习。系统的每一个组成单元,相当于实际生产车间中的一台加工设备,学生在充分掌握了基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这些知识的相互关联,训练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更高层次的训练要求,还可以进行工程的设计规划、工程管理、生产过程的流通管理及工作小组及团队之间的交流和工作配合等课程的练习。为了更好地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使其和实际相互结合,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可以更快发展,进而形成职业教育的新型培养模式,让职业教育和智能制造相互结合,更好地促进一体化的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解决智能制造对专业化人才的需要,更好地实现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使其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融合。根据经济发展建设的目标,确定实际的教学方向,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建设具有先进性的设备,让学生的实践学习变得更加方便,不断促进职业化教学模式的形成,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合作,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现新型高素质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z].2015-05-19.
[2]特约记者.“互联网企业”:通往智能制造之路:访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程杰先生[j].中国仪器仪表,2016(9):19-21.
智能工业范文篇8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制造;机械加工模式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尤其在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与工业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以新型信息技术代替传统制造加工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作为新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模式,是基于新兴起的信息技术,贯穿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工业管理、技术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的新型工业制造加工模式。这种新型工业模式具有智能优化自决策、信息深度自感知、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1]。纵观人类工业发展史,传统工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三个工业发展阶段,即机械化、电气化、数字化,目前逐渐具备了向智能化转型的趋势。未来的工业制造必然是依托于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化制造系统,从而取代传统制造也中的传统制造模式,最终实现制造乃至整个工业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考虑到我国人口最多的实际国情,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制造业已然成为我国的兴邦之器、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因此,研究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制造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智能制造的本质、在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对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智能制造的本质
1.1智能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的概念很早就提出来了,广义上讲一种由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结合而成的人机一体化机械制造系统就可以被称为智能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诸如分析、判断和决策等智能活动进行智能化制造。依托于智能机器,可以最大程度地解放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进而把人类的智慧最大化的发挥在开发新型系统的方面,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智能制造更新了机械自动化的概念,将自动化扩展到集成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的概念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两个方面。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在机械制造和加工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学习,主要包括搜集与分析所处环境信息和系统自身的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和决策,进而规划自身行为,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指导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
1.2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的影响
当前,随着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制造的发展程度就是制造业竞争力的大小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传统的制造行业中,机械制造和加工模式主要是靠非智能工业设备和人类劳动来完成生产,但是由于传统的工业设备在加工制造工程中不能随原料的变化和设备的实时负荷自动调整,生产工人包括设备操作者在进行能耗测定和记录分析时或多或少的存在误差,这就造成了工业产品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同时生产成本远高于需求成本,造成了极大浪费。随着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执法越来越严厉,有一部分制造企业逐步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以此来解决目前生产一线存在的高能耗等问题,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也确实实现了整体能耗的降低。例如制造业智能管理软件,就为机械制造和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智能智造管理软件将人与网络数据进行互联,把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扩展了现有网络的功能和管理层对数据的认识与分析。具体到应用中,有如下有益效果:提高产品成品率和生产效率,提升设备综合利用率;通过优化工艺过程,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优化工艺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智能管理,跨地域、跨厂区远程监控管理成本将大大降低;公司管理人员还能够及时精确掌握设备资产利用率,进行最优化管理;由于生产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和及时性,管理者能够提前预见并即时发现问题,实现设备运转的透明化管理;有了实时大数据的支持,通过对不同时段、不同设备情况的汇总分析,并以直观展示,使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决策和管理.增加整体效益。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对于机械制造和加工有着重大意义,从方方面面都可以为制造业解决了许多,提升生产效率。智能制造依托于大数据分析,还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能耗。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在机械加工制造方面的应用也为产品提供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采用智能制造来进行质量管理的制造企业,是对所生产产品负责任的一种体现。在大数据时代,制造企业抓住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东风,充分发掘沉睡在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提升产品品质,降低质量成本,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机械制造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开始向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转型。现阶段自动化技术已经在很多的机械制造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庞大经济体系中的核心技术产业,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现阶段我国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在机械制造技术有所应用,智能制造也成为了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整体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还比较缓慢,与世界上的机械行业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西方发达国家,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这三方面:包括集成化机械制造、智能化机械制造和数据化机械制造。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三个方面普遍起步较早并大力的推广,西方的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加工行业的普及程度远远领先于我国。相比较而言,我国机械制造更多是体现在集成化上,在智能化与虚拟化中应用却落后很多,从而导致了机械制造业结构层次发展的不均衡。熟知笨鸟先飞这一道理的中国制造企业也开始发力,在智能控制系统、下游应用驱动模式创新、工业产品定制化供应等几方面中国智能制造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高度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智能制造系统已经逐步开始取代传统人工制造和生产制造设备。部分机械设计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将智能制的造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于企业管理、工业服务等制造活动环节中。另外,在装备的智能化之外,在生产过程、设计方案、制造业模式转变等方面,有部分企业也开始实现智能化转型。
②传统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发展主要由政府引导,政策导向,龙头企业带头,体量庞大,系统冗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随着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的应用,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一批社会企业开始大量投资该领域,同时众多机械设备应用厂商也纷纷认识到对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的重要性。在这样的风潮下,传统的机械制造和加工企业被迫向智能制造转型。由于不断增加的生产过程成本,机械制造企业对于智能制造装备的需求正在向小型化、精密化和协作化转变,包括精密无人飞行器、只能机器人、数字化精密机床、微型高灵敏传感器等。我国机械制造和加工企业也逐步认识到这一点,不断地去适应下游企业的新型需求。但是,整体仍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3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及加工模式向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
机械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发展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挑战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机遇。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应该认清差距,积极总结自身不足并且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迅速调整发展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和产品研发,抓住智能制造带来的基于,推动我国工业技术的升级,最终实现制造业向新型智能制造的快速转型,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具体对策表述如下:
①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这一点上,我国《中国制造2025》及《“十三五”规划纲要》等众多国家政策已经出台来引领和助推智能制造的发展。由于我国传统行业的影响,工业转型升级阶段将会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期间,政府应不遗余力制定相应细分产业的引导政策,产业规划引导发展也要分时期进行更新,以促进机械制造产业向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
②其次,智能制造已经被认为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包括英、美、德、日等东西方发达国家均明确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信息集成。实现信息集成,就需要指定统一、规范的全球化标准。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当在国内尽可能早的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业标准体系,才能与世界各国一道,协作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并在全球智能制造体系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③我国整体制造业相比较发达国家,差距主要体现在核心技术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上。因此,除了政府扶持以外,国内相应龙头企业应该立足自身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同时,企业还要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的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品转化在智能制造的转型阶段对西方发达国家进行赶超。
④另外,在经历多年的粗犷式经济发展之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逐渐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限制因素。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和加工行业的必行之路。因此,在智能制造转型期间,我国机械制造行业要整体向节约型、环保型企业进行转型,成为生态型智能制造企业。
⑤智能制造的发展不能仅着眼于机械生产过程加工的智能化,机械制造企业更要在发展模式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利用智能信息化系统整合上下游产业的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成为面向市场的智能制造企业。
参考文献:
[1]黄腾辉,孙正东,彭宁涛.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8(10):237-238.
[2]栗鹏飞.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浅析[j].科技风,2018(16):138-139.
智能工业范文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目标;任务;重点布局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超过16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9.3%;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15.4%。新年伊始,我国各地两会陆续召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数字经济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各项重点任务相继提出,进一步呈现出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闵三角和以西安、成都、武汉等为龙头的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集群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1环渤海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能力
北京。围绕5g、半导体、车联网、区块链等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快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突破。围绕量子、光电等领域,推动设立科学研究基金、颠覆性技术创新基金,超前谋划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紧抓价值链调整机遇,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计划。以通用芯片、特色芯片制造为基础,以装备为依托,以设计为龙头,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生态。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落实产业行动方案。推进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为重点行业场景应用。推出“ai 医疗”“ai 政务”等一批应用场景,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天津。深入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专项,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科大讯飞北方“声谷”项目。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北京大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国家基础软件创新中心。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行动,做强软件、集成电路等高端产业集群,培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区块链、5g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突破100个,力争企业上云突破6000家。实施“互联网 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示范等工程。山东。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支持浪潮集团打造中国“算谷”。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海尔、浪潮两个部级“双跨”平台,争创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布局“新基建”,2020年内新开通5g基站4万个,建设省级区块链产业园区,加速在金融科技、电子政务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实施数字经济园区建设突破行动,支持建设50个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深入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培育轨道交通、动力装备、智能家电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布局8k超高清视频产业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省,实施“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全力推进企业“上云用云”。河北。聚焦信息技术产业等主攻方向,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数字河北建设,加快布局5g基站、物联网、ipv6等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及产业发展。制定实施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加快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辽宁。以智能制造等为主攻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顶尖的研发中心和制造业中心,谋划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推进100个智能制造及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促进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联融合发展。
2长三角3省1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思路清晰
上海。全面实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一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功能型研发转化平台。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创新基地、嘉定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市西软件信息园、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西岸智慧谷等重要产业载体。推进5g网络市域全覆盖,建成有线无线双千兆宽带城市。基本建成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完善“城市大脑”架构。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应用,实施智慧城市场景开放计划。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创新。江苏。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物联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发展“5g 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5g通信网络和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浙江。培育发展数字安防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集成电路、软件业,加快推进软件名城建设。超前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绍兴部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谋划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力争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突破10万台。加快推进“1 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改造。全面实施城市大脑、电子发票、移动支付之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安徽。大力推进国家实验室争创。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建成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期工程。超前布局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等产业,加快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产业化步伐。加快建设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未来技术综合研究基地、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实验研究设施等预研。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千家、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00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6000台。
3广东及福建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加快建设湛江巴斯夫、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等项目。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推动4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4k/8k产业生态体系。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福建。在数字产业、先进制造等领域,培育壮大新的主导产业,打造更多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工业互联网“十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深化数字福建建设,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区块链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专项行动,加快5g商用步伐,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4以西安、武汉、成都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
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陕西。依托工业互联网拓展“智能 ”,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攻关。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应用推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20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加快建设咸阳新型显示产业园、汉中航空智慧新城,积极培育规模优势明显、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西安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推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促进信息、软件、物联网、供应链等行业加快发展,支持西安、渭南供应链创新应用试点。实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卫星应用等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四川。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步伐,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基地。支持成都市以建设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高端软件、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网络6大重点领域,明确第三代半导体、网络视听、5g等18个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重庆。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产品,推动机器人放量生产和数控机床提档升级。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芯片、液晶面板、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物联网)全产业链,打造万亿级智能产业集群。建设“云联数算用”(数字重庆云平台、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智能化应用场景)要素集群,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湖北。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天马g6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3个部级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中高端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武汉打造全球智能终端高地。加快培育壮大以“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和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领域,培植一批龙头企业,集聚更多第二总部和独角兽企业。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通用技术引领带动。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促进汽车等重点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业互联网顶级节点产业生态,加快ipv6规模化改造和5g商业应用。湖南。提升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规模和水平。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传统产业拓展“智能 ”,创建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推进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5g与大数据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打造以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5结语
智能工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工业4.0时代;机电一体化;智能发展
工业4.0由德国政府提出,是德国2020年高技术战略之一,由教育部和经济技术开发部门联合自主,投资超过了两亿元。工业4.0立足制造行业,以促进制造行业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以期构建智慧工厂,提高制造行业的适应性,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业4.0以互联网作为基础,需要构建现代化的物联信息系统,将产品供应、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等连在一起。在工业4.0的背景下,必须将着眼点放在智能技术上,构建数字化的工业生产模式。
1相关理论概述
1)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所谓的机电一体化,就是应用电子技术对机械结构功能进行优化调整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过程中,现代电子技术占据着至为重要的地位。机电一体化实现了信息处理功能、控制功能的整合,将软件硬件融合为一体。硬件系统包括传感器、信息处理结构、驱动结构等;软件系统则包含各类软件[1]。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硬件系统发挥基础性作用,传感器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传送和转换,发挥非接触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信息处理结构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按照既定程序发送指令,最终实现了机电一体化的正常运转。2)智能控制系统概述。智能控制系统以智能技术作为依托,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混合系统控制系统正式形成。智能控制系统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分级控制系统、学习控制系统和专家控制系统。系统类型不同,系统功能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以分级控制系统为例,分级控制系统可以对外部工作环境进行自适应,协调组织各项工作。以学习控制系统为例,学习控制系统可以对内部结构进行认识和调整,高效接收转化数据。以专家控制系统为例,专家控制系统可以融合主体经验、客体技术,完成各项指令。
2工业4.0时代下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发展
1)建构模型。在工业4.0时代下推动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发展,应该对模型进行建构。信息处理模型至为关键,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为了优化模型,需要协调认知系统和费认知系统,推动职能系统升级。机电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系统呈现出加大的差异性,后者的认知性更强。认知处理不会对反应是耦合造成影响,可以和其达到良性共存。技术人员可以采用行为控制三层模型:第一层模型为认知调节目标,目标管理作为中心[2];第二层模型为关联调节模型,可以对激励信号进行反射;第三层模型为非认知调节模型,可以实现连续驱动。在内外部发生同时变化时,三层模型不会受到过多影响,认知数据处理的功能有所拓展,学习过程即信息收集的过程。认知信息处理参考模型应当具有智能性特征,要主动嵌入到外部环境之中,使内部表达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了获得综合信息处理的能力,可以对模型进行层次划分,让最高层为认知调节层,最低层为非认知调节层。2)网络系统。在构建智能技术系统时,需要采用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为智能子系统;第二种为组群结构,即智能网络化系统。智能子系统包括基本系统、执行器、传感器三个组成部分,组群结构包括信息处理、认知调节、关联调节和非认知调节等。以农业机械生产为例,在开展大型农业机械生产时,需要对子系统进行功能划分,使子系统形成相互作用的组合体。智能子系统的排列方式比较分散,因此要应用网络实现子系统的联结,促进子系统的通信协调。网络系统的功能通过子系统功能得到呈现,技术人员要改变子系统的动态,应用云计算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美国学者提供了网络系统构建的经验,技术人员可以应用现代科技形成cps系统,取代原有的自动化系统。3)智能系统。在提出工业4.0后,德国学者便开展了科技研究,形成了前沿技术创新集群,对智能技术进行了开发。在智能技术开发过程中,需构建三种类型的项目:第一种是平台项目,要寻找最优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人机交互和智能网络;第二是创新项目,要开发智能子系统,解决网络互通问题;第三是可持续项目,要确保智能技术开发的持续性,利用政府支持政策[3]。德国公司采用了即插即生产的智能化网络技术,形成了智能自适应生产系统,实现了模块化设计。这一网络技术具有自配置的功能,无需应用工程工具,保证了工作任务的高效完成。我国可以借鉴德国公司的技术经验,打造特色化的机电一体化智能系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4.0时代下,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华爱琴.关于企业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分析与应用探讨[j].时代农机,2016,43(9):51-52.
[2]缪学勤.工业4.0推动机电一体化走向智能技术系统[j].自动化仪表,2016,37(1):1-5 8.
- 上一篇:
- 下一篇:城市工程地质范文
相关文章
生物质智能回收物流平台探讨 2023-05-16 08:45:20
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05-04 08:46:07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智能建筑的电气施工技术分析 2023-03-22 17:41:00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探讨 2023-01-13 09:23:53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校企融合探讨 2023-01-09 08: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