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治理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4 17:50:12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1
关键词:城市治理;数字化;城市治理现代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对生活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追求。这些都对城市的承载力和承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随之产生的交通拥堵、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规划不科学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高度关注。因而在当前阶段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需求,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和矛盾,在此背景下必须寻求行之有效的手段予以解决。
1数字化城市治理的有效手段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至201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近60%,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公共服务不足等一系列城市病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1.1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难点。1)城市问题高度复杂化。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市民需求增加,城市问题复杂化。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飞速发展,城市治理问题的影响增大,呈现“变化快、影响大、问题新”的特点。2)城市矛盾高度关联化。目前市、区、街包括社区的职能定位不明确,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它们之间呈现“条块纠缠、层级互扰”的现象。3)城市管理高度风险化。大城市的运行如果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安全风险、社会风险,同时市民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失落,城市管理风险极高。随着“城市病”接踵而至,城市意识、文明、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在的城市是数字化的、立体化的,如果只是简单从表面去理解城市的治理现状,那么静态单一的城市治理模式就会让评价的方式方法较为片面,在整个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一直扮演“全能政府”的角色,过多依赖政府指令对公共事务进行单一化治理,使得各主体很难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削弱了分享城市的积极性和意愿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1.2数字化管理能有效破解困局。“城市病”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缺少市场化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制度福利差距大,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问题显现,这些都是我国城市管理的现实困境。要想破解这些难题,则必须依托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城市治理。1)打破信息孤岛,填平数字鸿沟。过去,实现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很难。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不敢开放;视数据为部门“私产”,不愿开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出台,破除了信息孤岛顽疾。例如,随着杭州城市大脑的上线,“堵城”杭州在全国拥堵排名第5位下降到第57位。2)实现城市全方位、立体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病”的问题。因而可以通过对城市的交通情况、市政工程以及城市应急管理与指挥等各个方面通过构建综合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现有的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的价值,提高治理现代化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市民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让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3)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城市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采用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平台,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还能够及时发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分析,确定相关的单位,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另外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的及时监控,能够对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有效促进政治治理水平的提升。4)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业务规范和工作制度,能够有效规避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提升管理效率。和传统的城市管理相比,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对现有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借助大数据技术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减少因为人为所产生的工作失误,有效提升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水平。1.3数字化城市治理存在的短板。1)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充分。很多城市的管理与建设中,通过数据整合、开放共享,实现数据赋能。但是目前还存在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不完全、不充分。全国目前还是缺乏统一的机制,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这对我国现代化的治理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城市治理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是城市建设的主题。但是目前政府仍然是城市治理唯一主体,应发挥多主体共同治理作用,推行城市共建共享共治模式。3)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认识不足,数字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部分的城市管理者认为数字化管理就是采用一个计算机系统,过于肤浅。作为政府部门和民众连接的桥梁,数字化管理在城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管理的认识还较为片面,数字化建设缺乏行为有效的机制。
2以数字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是国家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实施数字化管理最终极的目标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2.1城市治理现代化。只有通过各类主体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才能使城市高效运转,各类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现代化的城市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有参与主体统筹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方法,让城市治理更加顺畅。1)治理理念。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城市的建设中逐渐专项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尤其是在当前阶段,在城市现代化治理的过程中还是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系统、综合治理、源头、统筹考虑各种治理因素进行综合施治,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城市治理的主体、客体和方法中。通过源头治理,防范化解城市安全风险。2)治理主体。多元主体参与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主要标志,因此在当前阶段城市的管路者要创新治理理念,以民众生活需求为基础和前提,调动民众参与意识和需求,为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治理方法。对传统的行政命令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多元化的融合方式来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主动向被动、零星向整体、单一向系统,利用好信息化这把金钥匙。4)治理目标。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的各个元素,包括各经济体、生命体要处于发展的状态,是富有活力的,不是千篇一律。2.2数字化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1)坚持一个核心,确保科学治理。坚持以人为核心,确保城市治理的科学性。2)协调两大主体,构建多元治理。协调政府和社会两大主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3)实施三全体系,优化系统治理。全面覆盖、全过程以及全天候是数字化管理中的有效策略,对现有的系统治理进行优化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即在数字化管理中要将精细化、智能化覆盖城市的各个空间和领域,从规划到管理实现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4)力促四化格局,实现依法治理。通过法治化、社会化、智能化、标准化,实现城市治理的依法治理。5)推进五位一体,促可持续治理。城市现代化治理是要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推进城市治理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陈宝成.试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民营科技,2017(4):243.
[2]堵锡忠.绣花一样精细[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5):32-35.[3]计永超,焦地武.城市治理现代化:理念、价值与路径构想[j].江淮论坛,2015(6):11-15.
[4]李茜.城市治理现代化:理念、机制、途径——以西安为例[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31(2):34-38.
[5]杨坚桢.多中心治理: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7(1):98-102.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2
关键词:治理;善治;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
viewcityadministrationmodel’sreformandimprovementfrommultiformityofsubjects
yantao1,chenyan-hua2
(1.collegeofpoliticsandsocialdevelopment,qufunormaluniversity,rizhao276826,china;2.collegeoflawandpolitics,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governanceandgoodgovernanceareusedforcityadministration,andbecomethestrongtheoreticalsupportofcitygovernancemodel.citygovernanceisaway,processandsystem,inwhichthe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ycitizenparticipateincityadministrationtogetherincomplicatedenvironment.inordertoaccomplishthechangefromtraditionalcityadministrationtomoderncitygovernanceandcitygoodgovernance,itisnecessarytoredefinetheroleofgovernment,improvegovernmentmanagement,meanwhile,playtheroleof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izenfully,finally,constructthepartnershipmodelwithtrust,consultationandcooperationamongthegovernment,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citycitizen.
keywords:governance;goodgovernance;citygovernance;multiformityofsubjects
城市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结构、功能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变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建构新的城市治理体系。
一、治理理论和现代城市治理的兴起
传统的城市管理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被默认为城市管理的唯一合法的主体。这种城市管理主体的单一性是与城市发展之初职能的单一性相适应的。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单一的管理主体已无法满足城市公众多元化的要求,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日益引起城市市民的不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主体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模式被提出和付诸实践,并日益受到推崇。
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之中”。[1]在当代西方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导致的“治理”复兴中,“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2]这就意味着:(1)治理的主体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3](2)治理权威的运用不是采用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政命令,而是采用上下互动、相互协商、彼此合作的方式。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即公共利益最大化。善治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之间不同与传统的新型关系,是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治理和善治理念应用于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治理模式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城市治理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城市公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方式、过程和机制,是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城市政府统治的现展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它更强调主体多元化。主张为了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不仅要求城市政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巨大革新,而且要求非政府组织的充分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以及市民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当然,单个公民力量甚微,只有把原子化的公民组织化,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和企业相比有五个特征,即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它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首先,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具有效率优势。非政府组织是由各种不同关注、不同取向、不同动机的人群发起的组织构成的,灵活、应变力强,能够及时到达城市生活的各个细节,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提供公共物品时比政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其次,在公共政策建设方面具有倡导功能。非政府组织可以反映社会各方的信息以及代表广大公众的需求,有利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最后,在社会服务方面有独特优势:很多非政府组织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性群体为服务对象,恰能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方面发挥作用,增进城市福利、促进社会公平。[4]可见,非政府组织积极、主动并有效地参与,对于完善城市治理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整合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增强其参与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化主体的城市治理。
二、“主体单一化”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以政府为唯一管理主体,城市政府既是城市建设、管理和维护的主导力量,也是城市公共资源和资产的所有者、控制者和使用者。它既“掌舵”又“划桨”,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城市管理事务。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单一主体的城市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出其不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弊端:
一是公共建设和服务资金短缺。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决策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手里,同时,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资金也几乎完全由政府独自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往往面临着城市建设资金和服务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
二是公共服务规模和质量降低。政府在管理中的官僚主义、机构臃肿、职能错位和效率低下,造成了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三是管理手段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政府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控制和管理,而不是为公民提供服务,让公民运用自己的权利自下而上地与其互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仍处于被颠倒的状态;
四是政府规模庞大、机构臃肿。政府把自己看成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当治理的问题增多,政府管不过来的时候,常常采用增设机构,增加人员和经费的办法,而不是考虑发挥政府之外的其它组织的作用;
五是政府管理过程缺乏责任感、公开性和透明度。政府更多地强调公民服从管理的义务,而较少注重其对公民和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政府运用权力管理城市时,往往单独行事,没有意识到要向社会和公众公开、透明。
治理理论的兴起为城市管理摆脱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考纬度。改变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模式,引入新的治理主体,变“单一独治”为“多元共治”,构建新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时代的呼唤。
三、构建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
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导致城市政府的不可治理性进一步增加。迎接当代城市问题的挑战,必须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治理,最终实现城市善治。这就要求,在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善政府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市民的作用,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市民三者信任、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为实现城市发展与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政府能力建设,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在城市治理中,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不会因其他主体的参与而有所动摇。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政府要承担起核心治理者的责任,必须“再造”自身,提升治理能力,转变角色,增进治理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回应性。
1、实现政府再造。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中,阐述政府再造的十大原则: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服务;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有收益而不浪费;预防而不是治疗;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这种“再造”并不是简单的组织精简和重组,而是对政府治理理念、原则、结构、行为等进行的系统革命,甚至要把企业经营的理念引入到政府部门中,建立以结果和服务为导向、以公众为顾客的新的政府治理理念,从而为其充分发挥核心治理者的作用奠定组织基础。
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城市公共产品的具体生产与管理属于“划桨”的范围,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由各种非政府组织和企业承担,而政府专司“掌舵”之责,即规划好城市的格局,监管好城市的建设与日常运作,制定好城市各类公共产品的生产、使用、维护的规则与政策等。进一步说,政府应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从“传统部门利益型”政府到“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
3、增强政府回应性。政府应主动接近市民,及时处理市民提出的要求,甚至主动去发现并解决市民面临的困难,增强政府的回应性。首先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增加市民在城市公共事务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参与机会;其次是下放权力,增强基层政府的责任感,使公共服务更加符合基层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4、转变人治观念,实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市。城市治理是平等、民主、法治等文化价值理念的综合反映。要彻底消除政府官员所具有的官本位意识和“人治”思想,树立法治、平等、民主的价值理念,依法行政,最终实现“依法治市”,这也是实现我国城市治理的关键环节。
(二)、大力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城市善治离不开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要求非政府组织尽快发展成熟。发展非政府组织,重要的是营造有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包括明晰的法律框架,有利的税收待遇,均衡的调节系统,保证非政府组织有效治理和运作的规范,足够的社会资源等。[5]在我国的现阶段,发展非政府组织最重要的是加强法律保障、政策鼓励和资源配置。
加强法律保障,关键是要改革现有的社团组织管理办法,撤销严格而繁琐的审批手续,实行方便的申请登记制度,使各种非政府组织取得合法性,把它们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加强政策鼓励,就是通过制订必要的政策,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如对非营利性、带有社会公益性的非政府组织给予更多的减免税待遇和奖励措施,使它们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强化资源配置,除了发挥公民个人捐赠和企业资助作用外,要继续发挥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和培育,特别是资金支持。[6]
(三)、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扩大公民参与。
首先,营造公开、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建立政府决策的公示制、预告制、通报制,建立政府重大立法项目公众参与制度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向社会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公众参与现代城市管理。
其次,积极完善公众全程参与城市治理的机制。参与“发现”,即政府要鼓励公众就政府的发展报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建议;参与决策,即对于事关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由公众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利益直接相关者代表共同参与协商决策;参与实施,即各利益相关者必须按照有关要求行事,否则就得承担相应责任;参与监督,即由公众、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共同监督落实决策。
再次,加强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我国应形成市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与社区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市政协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局、建委中,采用专家组咨询的方式,使各种不同利益的专业意见得以反映;还应该给予居委会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使公众通过社区组织参与政府规划决策、管理。
(四)、构建城市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之间平等、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
多元治理主体之间(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应通过友好协商和交流,共同治理城市。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凡是非政府组织和公民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插手,最终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各司其职,合作治理城市的良好运作体制。
把治理理论应用于现代城市管理之中,构建多元主体的城市治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丰饶的城市;一个生态可持续的城市;一个适于居住的城市;一个安全的城市;一个主动包容差别的城市;一个关爱的城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5.
[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分析的比较优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4]贾西津.治理结构转型与ngo的角色[a].范丽珠.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ngo)[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32——133.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3
市治理主体作为一个包容性的体系,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按照参与的目的和动机,从组织形式上可以归结
为三类利益主体: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本文进而提出了城市治理主体的利益定位、利益
关系、利益互动三个分析维度,以此作为分析城市治理中伙伴关系运行机制的指南。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城市治理;分析维度;伙伴关系
[abstract]urbangovernanceintheinterestsofmanystakeholdersandcomplex,howurbangovernanceinaccordancewiththerequirementsofthecardingsystemisthetaskofthisarticle.city
managementofthemaincityasaninclusivesystem,themanystakeholdersinvolvedinaccordancewiththelunwen114purposeandmotives,fromanorganizationalformcanbeattributed
themaininterestforthethreecategories:governmentdepartments,privatesectorandnon-profitorganizations.inthispaper,thenputforwardtheinterestsofthemainurbangovernancepositioning,theinterestsof
relations,theinterestsoftheinteractiveanalysisofthreedimensions,asanalysisofurbangovernanceoperatingmechanisminpartnershipguidelines.
[keywords]stakeholders;urbangovernance;analysisdimension;partnership
治理的核心在于构建多主体之间相关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机制,每个主体的考量和行为都是基于特定的利益需求之上。作为多中心治理的一种形式,城市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就成为分析城市治理的关键因素。
在多元利益主体的整合中、在利益分配或再分配过程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满足利益需求的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同利益主体的自身利益偏好与其他利益主体难免发生冲突。城市治理的关键就是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实现机制的差别,寻求利益主体的利益整合机制,也就是城市治理的运行机制。梳理城市中的众多利益主体、辨析城市治理中的治理体系的分析维度、寻求城市治理的运行机制,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一、城市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城市治理中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的讨论、协商以及决策和执行。所谓城市中的利益相关者就是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由于重大利益影响而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参与其中的人、团体和组织。城市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信息、专业技术和要求的有效表达对城市事务管理的优先有重大影响。或者说,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都是和其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以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联合国人居署的一个环保项目)为例,城市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几个范畴:利益受到环境问题或环境战略和行动计划影响的人,以及行为能够对环境观点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能够控制与环境观点和管理相关的管理工具的人;为环境观点或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提供相关信息的人。就具体项目来说,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是以种机构、组织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城市治理的发展来说,城市中的利益相关者纷繁复杂、形式多样如此繁的利益相关者,导致城市治理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必须明确:如何有效地识别和动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是市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上面所罗列的只是一个初步的、笼统的提要。随着城市具体问题的变化,这些还会发生变化,可能有的利益主体并没有参加,有的利益主体在过程中会退出。就治理的含义来讲,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城市治理主体是一个包容性的体系,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每个机构都可以充当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涉及到的“利益”有着不同的程度,这些程度标志着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差别,在识别时可以进行如下的追问:
*他们被城市治理问题影响的意义有多大?
*他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治理活动?
*他们关于相关问题的知识、专业技术和信息是什么?
*他们与之相关问题的责任和权力是什么?
*他们如何履行权力和控制工具?
*在他们的团体中的他们的利益是如何被代表的?
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建立城市中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才能够显现出来。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除了依靠城市中的正式制度的规定,如宪法、法律、法规的规定,还依赖于些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之间非正式的约定,这主要表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自组织的程度。
二、城市治理主体与治理体系
对城市治理概念的认定,体现了行政学理论发展在现代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和反响。无论是新公共管理还是新公共服务理论,都主张把管理与竞争、赋权与绩效审核有效地结合起来,强调多主体的参与,赋予每个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自主决定权以及自主开展活动的空间。强调多种方式的参与,突出了公共管理手段与主体的相应性,各个主体可以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自主设定目标和行为方式。强调绩效审核,又突出了对于各自职责的规范和约束,绩效把决策和执行、行为和结果联系起来。因此,城市治理中各个主体就是在赋权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参与到城市中的利益整合过程中。如何将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归类分析,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一个简约的框架,是理论研究所必需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就目的来讲可简单分为公益和私益,就手段来讲可简单分为强制性手段和志愿性手段两类。这样按照目的性和手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借用学者的研究成果,可将人们行为分为四类:即强制性公益、强制性私益、志愿性公益、志愿性私益四种形式,这样就可以相应地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区分。这种划分只是为了表明社会目的———手段的组合与社会组织分类的关系,现实中,公益与私益、强制与愿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逐渐演变的谱系变化,这也是符合现实生活复杂性的。强制性私益是通过强权手段来为个人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它的表现如政府官员以权谋私、黑社会组织以黑道敛财等,这是非主流社会的一种“暗流机制”,是合法求利机制异化的结果。它们是非法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合法的社会组织在形式上主要就表现为政府部门(广义)、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从社会属性上来讲,基本上都可以归为这三类社会组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城市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三种利益主体,以建立由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多元化城市治理结构,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企业组织、志愿机制与非营利组织三种利益主体和利益实现机制,推进城市治理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国家正在逐步将责任进行转移,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责任的转移在体制上表现为公私部门界限的模糊,又转而体现为一系列公私部门机构的合作。现代城市政府再作为唯一的治理者,而应由多个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主体组成。参与城市治理的各个利益主体,都是在各自的动力机制下运行的,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这些利益追求随着社会环境、组织自身的要求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城市治理理念的提出,为各种主体凸现自己的利益要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各种利益主体不仅是城市治理主体的一种组织形式,其本身就是城市治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城市治理中分权化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结构在多元主体的模式当中,由于职责所在,城市政府是城市治理当中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引导者、维护者。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以实现公益,同时政府的行为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城市治理主体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公营部门改制、分权给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以形成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选择和行为方式。城市政府的动力除了其职责所在之外,中央政府主动或被动的分权是主要的动力,因此中央政府以及其他横向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政府进行治理的行为空间。城市中的私营企业参与城市治理,一方面是企业主体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和增进自身利益的具体措施。在全球化的中企业是经济领域的主导者,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状况是决定城市发展速度甚至决定城市兴衰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具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对这类利益主体的分析也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我国随着企业改革的进行,公共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少,其在政府主导下更具有政府作用机制的特色,在此并不属于本部分探讨范围。城市私营企业更多作为私营部门代表,其对于城市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二是与政府签订相关的合同;三是以企业对于城市经济的巨大影响,来影响政府的制度建设和行为改进。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代城市中的大企业,尤其是跨城市和跨国的大企业集团对城市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有时都被称为城市中的“私人政府”,城市治理既需要它们在经济方面的强劲推动,也需要它们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本文对非营利组织的使用是在广义上的,主要涉及到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的与。我们认为社区是一个城市治理的微观领域和行为舞台,而非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因此并不将之视为独立主体进行讨论。非营利组织具有参与城市治理的天然意愿,它们的志愿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促进城市治理的主动力量,而且在城市治理中,非营利组织还可以以合同伙伴等形式参与到城市部分公共物品的提供中。但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则存在很大的差别,城市治理就是要突出各种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城市市民的参与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结构,他们既是一种政治参与,也是社会参与,体现了其政治利利益的要求,构成了城市治理发展的微观基础。将上述各种主体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借用哈佛大学的约瑟夫·奈和他的同事曾经建立的一个矩阵来说明城市治理体系作用的变化。
治理作用的变化私人的国家政府的第三方超国家的跨国公司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国家的国家公司20世纪模版国内非营利组织城市的当地企业城市政府城市中的团体这个表说明了在21世纪初各类组织的关系(横坐标)和在各层次区域内所起到的主要治理作用,强调了各种重要的治理作用的多元化,与20世纪的以国家治理为中心的模式相区别。在城市治理中,政府部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的传统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利益选择和行为方式。政府通过强大的组织体系、政治规则来调整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其中权威是行动的准则;私营部门通过价格组织供求来调节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非营利组织则通过价值、标准、信念和信任来调解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
三、城市治理主体的分析维度
城市治理的过程体现为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的过程,良好的城市治理依赖于良好的利益沟通机制和利益整合的机制。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构成了城市治理中三类治理主体,但是从管理主体元性分析,仅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维度,这是远远不够的。进一步要考虑的还有三个问题:这三者在公
共管理中各自承担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这三者之间在公共管理中构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这三者所担当的角色及组成关系是否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陈庆云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研究维度问题。他认为公共管理研究应该确立三个维度,选取不同的管理主体、各主体承当的角色(作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维度,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分析,会提供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框架。在治理社会的网络体系中,参与主体不仅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而且要确定自己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治理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网络关系,它是一种动态的整合过程,需要在发展变化中、在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互动关系。根据前面的这些分析,我们在城市治理中提出了城市治理的三个维度:即利益定位、利益关系、利益作用,以此作为分析城市治理的基本维度,构建城市治理的分析框架。
第一,城市治理主体的利益定位维度
对于城市治理主体的分析是基于对利益分化的认识。所谓利益分化,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革而使得一种既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组并进而使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过程。利益分化的具体特征体现为:原有利益关系的打破和新的利益关系的形成,同时利益分化表现为新的利益差别迅速扩大。我国城市治理体系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利益分化的过程逐步发育完善起来的。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发育程度较低、分化速度缓慢、同质性较强的社会,社会的政治中心、意识形态中心、经济中心重合为一体,社会资源和权力资源高度集中,国家具有很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类型和组织方式也简单划一,并按照相同的模式建构和按统一的方式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利益都以政府为代表,利益主体的单一,导致了政府责任负担过重,而其他社会组织发展又缺乏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84改革转入城市以来,城市中的各种关系逐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纵向的行政分权推动下,城市政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日渐增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政企关系的改造中,企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社会参与的主要力量;随着政社关系的改进,大量的独立化和分散的非营利组织不断涌现。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分化和利益分化程度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对他们进行准确的定位就成为他们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在城市治理中,我们看到,随着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利益定位的不断转变,他们需要重新进行利益定位,以确定自己应该具有的利益并寻求新的利益表达途径,进而确定自己在新的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特色。
具体说来,城市中的三个主体特征在作用领域、作为方式、作用力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奠定了研究它们行为机制的基础。
城市社会三种组织的特征比较政府组织市场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第三领域高层低层中层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群力量公共权力资本权力社会权力公义与秩序原则利润与效率原则自主参与原则政府观职能微观职能原则中层社会职能权威关系契约关系社群关系
在多元主体治理模式中,城市政府依然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政府的行为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城市治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则是配合政府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和物品的组织,他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进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益与效率。
第二,城市治理主体的利益关系维度
多中心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特点,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并非是彼此隔绝、互不相连的,而是构成了相互联结的网络关系结构。这也是治理模式演变的要求。
治理模式的转变
从层级管理模式转变为复杂管理模式,再到网络式的治理模式,这种网络结构最大的特点是网络代表一种“多对多(many—to—many)”结构关系,与等级制下的“一对多”(one—to—many)的关系不同。“多对多”的关系描绘出了网络的密度和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城市治理就是形成了一种“多对多”网络关系,在权威或权力行使的过程中,政府是其中的一个主体,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社会等形成一种多边关系,而是双边关系。如果再把城市政府置于与中央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中,那么城市治理就更能表现出一种多层、多中心的复杂网络结构。
第三,城市治理主体的利益互动维度
根据前文分析,城市治理的主体是利益分化的产物。利益分化可以充当社会结构进行自我调整的驱动器,城市治理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仅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利益关系,而且这些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着城市治理的进程。从这一角度可以体会城市治理的形成,“一个新型的社会共同体,往往是在与传统结构相决裂的变革力量作用之下促成的;这使得我们在强调价值观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利益’,考虑不同利益力量之间社会冲突的固有因素”。谈到利益分化在社会结构变迁上的形态时,则是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规范模式、权利和行为准则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一种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利益分化涉及到单个利益主体,其形态更多地表现为在利益定位和利益实现机制方面的差别。在城市治理体系的利益整合过程中,城市治理的网络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组成了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系统。政府成为网络关系的管理者,而不是城市社会中惟一的管制者。它与其他组织一起构成了相互依赖的组织网络。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问题具有复杂性特点,从而使单个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限制,政府
必须与网络中其他组织合作才可能有效地回应社会。合作就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政府可以不断变更网络的线路和挑选合作的伙伴。网络系统的特点是各个成员通过了解,能够在互动中创造出新的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现代模式传统模式联系的观点,强调城市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把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分离开来广泛动员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社区部门参与政府官僚层级制之外极少参与,主要依赖公共部门的控制和管理关注部门之间、组织之间的影响由部门和传统的专业组织进行组织依赖于自下而上和需求为导向的反应依赖于自上而下和供给为导向的反应和行为聚焦于过程和问题解决,事情完善聚焦于掌握计划、立法控制和统计计划
强调地方能力建设强调行政管理过程和组织稳定如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随着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认识和
追求,基于对城市治理的了解和认可,他们的行为也会发生转变,呈现出动态的特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城市治理模式与传统城市模式的差别,从中就可以感受到各个主体在利益互动的过程中推动着城市治理的发展。同样在治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动员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激励他们也是持续的任务。这种利益互动的理想是形成利益共享的伙伴关系,这是网络中利益行动者动态关系发展的目标。这些行动者以接受共同目标为基础,都认识到最合理的社会分工是建立在每一个伙伴的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所形成的伙伴关系既包括相互影响、在协同发展和各自保持独立性之间实现平衡,还包括相互尊重、平等参与决策、共同承担责任、透明。因此,伙伴关系在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联盟。伙伴制能将两个或更多的合作者为了共同(或宣称是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以获得增值效益。双方可以彼此相互影响,一个公共或非营利机构可以促使私营经济的合作者更加注重社会效应,而一个私营公司可以努力影响公共经济,使其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从伙伴机制所隐含的目的来看,伙伴制对参与者的吸引力还在于它在互惠的基础上分散了成败的责任。互惠主要指伙伴关系的互相依赖,每一个行动者都拥有各自的权利并且都承担相应的责任,伙伴各方在决策过程中都是平等参与,并彼此认同各自的使命和目标。
以上三个维度具体到城市治理研究中,在关注具体实证问题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在力图解决一个城市的特定问题时,所涉及的当事人是谁?他们都代表了什么利益?他们构成了什么样的联盟或伙伴关系?能够看到的主体都有什么?发生于哪些参与者和利益之间?在特定的问题领域所涉及的主体是如何互动的?谁是赢家,谁是输家?综合本文观点,城市治理要达到的目标是:各个主体习惯于通过民主协商来处理公共事务、公共问题等;民主协商必须关注各个主体的利益定位、利益关系和利益互动。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平等协商、消除分歧、达成合作行为。城市治理表明了从政府的单一管制到多元治理的路径,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组成的多元化的城市治理结构,综合运用政府管制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来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机制的相互结合依赖于城市发展机制中所
建构的伙伴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mobilisation:drafttoolforthe
local-epmphaseonetoolkit·dec.2000·
[2]席恒.公与私:公共事业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29.
[2]xiheng.publicandprivate:studyonthemechanismof
publicutility.beijing:thecommercialpress,2003.p29.
[3]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j].中国行
政管理,2006(12).
[3]wangdianl.ithetransformationofurbanmangementand
theframeworkofurbangovernance·chinesepublicad-
ministration,2006(12)·
[4]陈庆云等.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j].中
国行政管理,2004(3).
[4]chenqingyuneta.l.studyonthetheoryofpublicman-
agement:concept,dismentionandmode.lchineseepublie
administrtion,2004(3)·
[5][7]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
社,2002.4-5,17·
[5][7]sangyucheng.thepoliticaleraofinterestspolariza-
tion.shangha:ixuelinpress,2002.pp4-5,p17·
[6]汪玉凯.公共管理与非政府公共组织[m].北京:中共中
央党校出版社,2003.84.
[6]wangyuka.ipublicmanagementandngos.beijing:the
centralpartyschoolofcpcpress,2003.p84.
[8]jenniferm.brinkerhof.fgovernment-nonprofitpartner-
ship:adefiningframework.publicadministrationand
development,2002(22).
[9][瑞典]英厄马尔·埃兰德.伙伴制与城市治理[j].项
龙译.国际社会科学,2003(2).
[9]ingemarelander.partnershipandurbangovernance.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4
省委、省当局支撑市加速开展发动大会明白提出力争“十二五”期末市城镇化率要到达75%,这个目标比“十一五”期末的65%进步10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开展速度较“十一五”时期的每年实践进步0.4个百分点凌驾4倍。经过进修和评论,人人遍及以为,城市不时扩容,意味着城市治理义务愈加艰难,责任愈加严重,城市治理程度也亟待打破,必需超凡规展开任务,加速城市治理转型晋级,才干适应情势的需求和知足市民对城市治理及公共效劳的需求。城管局党委要求局属单元和系统广阔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认清城市治理任务面对的新情势,深入体会加速市开展的主要意义,紧紧掌握省委、省当局全力支撑市开展这一优越时机,进一步进步看法,一致思维,实在加强做好任务的紧迫感、责任感,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的决计和决心。将高举“开展、连合、斗争”的旌旗,依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开展的要求,环绕“加快开展、加速转型、推进跨越”的主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实在抓好落实,全力推进我市城市治理任务完成跨越式开展。
一、具体增强市容情况卫生治理,严治反弹回潮。敏捷接纳有力办法,查遗补缺,具体推进和落实城市治理、情况卫生、市容市貌、市容次序的规范化、常态化治理。从11月4日起,恰当提早和延伸情况卫生清除和保洁工夫,个中:特级和一级路途治理区域每日06:00前完成大扫,保洁工夫延伸到24:00;其他路途和治理区域每日06:30前完成大扫,保洁时限延伸到23:00。实在加大情况卫生的催促和反省力度,从11月份开端,将构成专业反省小组,经过天天电脑随机抽取反省路段的方法,对城区主次干道和背街冷巷进行反省审核。每月对各区反省审核状况进行量化评分,并向市委、市当局传递,确保督察任务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还,树立协同治理机制,市、区、乡(办)和社区及有关公共效劳单元要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环卫保洁人力、物力的投入,确保治理区域不留空挡、不留盲区,由各区人民当局及各级城管部分组织对区内的情况卫生保洁治理状况进行全掩盖、高密度、全天候的放哨,发现问题,实时措置,并接纳有力办法对情况卫生治理责任不落实的乡(办)和部分追查责任。全市各级综合法律步队继续坚持高压态势,实在加大法律力度,对乱扔、乱吐、乱倒、乱贴、乱停、乱放等违背市容情况治理规则的行为施行严峻处分,严治反弹、回潮,稳固“三创一办”整治效果。
二、具体加速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不时完美城市功用。城市根底设备是城市生活、开展和进行各类经济运动、其他社会运动的主要根底,是城市经济效益、情况效益、社会效益的需要前提。受经济社会前提制约,我市市政环卫根底设备建立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前史欠账较多。依照“系统经营、适度超前”的准则,“十二五”时期将重点环绕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开展准则和偏向,拟完成总投资约70.23亿元,加速市政、环卫设置建立措施。进一步加大环卫公厕、渣滓中转站等根底设备的建立力度,从中间区逐渐向城市新建成区域、城郊连系部、郊区、城镇倾斜,知足城市扩容、开展及城镇化建立的需求。探究树立以卫生填埋为主,燃烧发电、沼气应用、水泥制造等其他方法为辅的渣滓多元化处置形式,推进城市生涯渣滓综合应用任务。积极施行城区河流生态景象走廊建立,革新城区一切破旧、残损路途,提拔路途形象等。经过以上行动,不时完美城市功用、推进城乡协调开展,提拔省会城市形象。
三、具体加速城市治理信息化建立,实在提拔城市治理效劳程度。依照我市数字化城市治理系统建立方案布置,将进一步强力推进二期工程项目建立,加速数字化、信息化建立。依据城市治理任务需求,将视频监控、通信批示和挪动法律、城市桥梁平安动态检测、城区防汛综合批示、城市路灯治理、督覆按核等归入系统建立主要内容。“十二五”时期数字化城市治理局限将掩盖到全市一切县、市及社区,经过应用信息化伎俩,完成城市动态、及时治理,实在进步城市治理事情、部件问题从发现到立案、差遣、措置等多个环节、流程的任务效率,缩短问题处置时限,进一步进步治理任务的科学性,确保督覆按核的客观公平性。还,以数字化系统为依托,进一步进步城市治理“12319”效劳热线知晓率,接纳各类有用办法,起劲将“12319”效劳热线打形成一个“朴拙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志愿、真情存眷群众冷暖”的民生效劳平台,实在提拔党委、当局为民效劳的公信力。
四、具体加速市场化运作措施,实在推进市政、环卫公用事业变革。市政设备维护和情况卫生是城市治理的主要根底任务,从我市机场路等五条新建路途环卫打扫保洁和国内其他进步前辈城市的做法看,市场化、民营化是推进公用事业变革、进步治理程度的主要办法和伎俩,下一步要加鼎力度予以推进。共同“两路二环”的建立,在总结试点任务成功经历的根底上,下一年拟在城区新建成路途及云岩、南明两区各试点选择1至2条路途,持续履行市场化运作,今后逐年加鼎力度。并在市政设备维护、公厕治理、渣滓收运及处置设备运营、治理方面,勇敢进行探究,勇于立异,引进一批有天资、有经历、有才能的专业企业参加我市市政、环卫事业任务。经过市场化运作方法,着重处理市政、环卫公用事业体系体例不顺、机制不活、治理缺位、运转低效、投入缺乏等问题,具体提拔效劳功用和效劳程度。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5
创新是当局治理革新的光滑剂,只需当局存在,当局治理的创新就一刻也不会中止。2004年,东城区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运用网格化思维和技能创立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采用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部件治理法相连系的方法,应用自立研发的信息采集器,树立监视中间和批示中间两个轴心的治理体系体例,再造城市治理流程,完成了准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掩盖的城市治理形式,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效能。改过形式施行运转以来,其软硬件系统和信息资本运转不变、反响疾速、数据准确,有用处理了当局治理不到位的问题,促进当局的治理任务\"从被动变为自动、从突击变为常常\",促进了当局进一步实行职责,为当局树立城市治理长效机制做出了有益探究。
一、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新特点及结果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曩昔传统、被动、定性和涣散的治理,改变为今日现代、自动、定量和系统的治理,是当局创新城市治理形式的一次革命。一是创新当局治理理念,以万米单位网格治理法和城市事部件治理法为根底,整合治理资本,完成城市的网格化、精密化治理,完成城市治理问题由过后措置向事前预防的转移;二是创新当局治理体系体例,采用双轴心治理体系体例,别离监视和治理两项本能机能,完成当局治理效率的稳步进步;三是创新当局治理机制,再造城市治理流程,构成发现、立案、差遣、核对和了案五个步调的闭环的任务流程,完成任务方法由被动变自动;四是创新当局治理伎俩,运用多种信息化技能,构建顺序化、科学化的城市治理流程,完成城市治理信息的精确、疾速采集和传输;五是创新当局治理审核系统,完美各类审核方法和目标,对城市治理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剖析,完成评价方法由定性向定量的改变。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已成功运转近五年,在这五年里,共处理我区各类城市治理问题20多万件,了案率长时间不变在95%以上,问题处理了案均匀工夫由曩昔的一周进步到目前的6.5小时,每月均匀措置各类城市治理问题3000件,处置问题数是曩昔的6倍。可以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创立,进步了当局信息化建立的使用程度,在增强当局治理城市、效劳社会才能的还,有用节省了当局治理本钱,在推进城市生涯情况和社会效劳情况改善的还,促进了市民参加城市治理热情的进步,真正表现了立党为公、在朝为民的要求,用实真实在的结果,践行了科学开展观,初步树立和完美了发现实时、措置疾速、处理有用、监视有力的当局城市治理长效机制。
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拓展的可行性和需要性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五年来的成功运转用理论证实了,新形式拥有很强的通用性和拓展性,应用网格化思维和信息化伎俩使新形式持续向当局公共治理和当局效劳的其他范畴延长和拓展成为能够。新形式拥有监管别离的治理体系体例和完好闭环的任务流程,在理论中获得充沛验证,为下一步拓展供应了体系体例和机制上的包管;新形式系统运转不变,可以整合多方面资本、添加各方面数据,为拓展奠基了技能根底;新形式拥有四百名城管监视员,可以搜集城市运转的全方位动态信息,为下一步拓展树立了人员优势。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振奋人心的成效使网格化治理任务拓展成为一种实际能够,而信息化社会的疾速开展与原有当局治理的低效行政之间矛盾的日益深化,则使新形式深化拓展促进当局治理创新成为一种必定趋向。只要应用新形式经过信息技能完成当局城市治理体系体例、机制、组织方法、伎俩的创新,完成信息、人力资本等内容综合性的整合,具体提拔当局的公共治理和效劳程度,才干促进当局本能机能基本性的改动,改善公共效劳的长效机制,真正完成具体建立效劳型当局的目的。
三、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带动当局治理多范畴创新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作为一种创新,其精华就是将治理对象定位,义务细化、职责明白、监视到位,完成精密化的治理理念。多年来,东城区一直科学开展的准则,推进城市治理资本的整合,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和人员优势,积极拓展,进行了多个方面的探究,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秉承理念,拓展使用范畴
网格化治理思维和伎俩在科教文卫等范畴被最先使用。2005年,东城区社区卫生效劳变革应用网格化治理思维,在整合全区医疗资本的根底上,创立了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治理、扁平化构造的新型社区卫生效劳形式,将全区进行网格化结构,树立了社区卫生效劳任务网格,使社区居民可以在300米局限之内完成就近医疗,完成了全区社区卫生效劳优质平衡开展。到2008年,全区为10万余人次持卡居民免去挂号费、诊疗费30余万元;执行零差率发卖的药品比例到达了85%,累计优惠药费250余万元。仅2008年,全区社区卫生效劳总门诊量到达61万人次。
同年,东城区沿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思维和方法展开了“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学区化治理”就是运用网格划分办法,将全区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学区,每个学区内都配有分歧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本,完成教育资本在网格里的整合与共享。“蓝天工程”就是以青少年学生课表里教育需求为起点,建立课外运动信息治理效劳平台,建立青少年课外运动门户网站和多个数据库,研发“东城区青少年课外运动卡”,创立没有围墙的课外校园。“蓝天工程”启动四年来,全区已有19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了举行的各项运动,进修、运动的空间大大拓展。“学区化治理”和“蓝天工程”双双取得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一等奖,“蓝天工程”被中心文明办在全国推行。
2006年,东城区持续拓展收集化治理的使用范畴,修建了比拟完美的数字化社会救助系统,使东城区26个社会救助本能机能单元的79项救助项目获得具体整合,根本树立起了以低保准则为根底,以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社会合作为增补,当局统筹协调、街道一致施行的综合性、多条理社会救助系统,具体促进了我区社会救助任务的进步。当前,全区负有直接救助职责的部分共触及16个区级委、办、局和10个街道做事处,救助对象涵盖了低保对象、贫穷赋闲人员等16类2万余名坚苦群众。
(二)积极创新,拓展系统功用
2007年,为了做好北京奥运会的效劳保证任务,我们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探究展开奥运专题治理任务,针对东城局限内的2个奥运场馆、1条竞赛线路、24家签约饭铺、4家签约病院、10条重点大街,开拓、制造了奥运网格治理专题图层,并将其同奥运重点地域案件标识添加至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还,我们还在系统中对涉奥地域的城市治理问题措置流程进行了专门设定,将其问题级别设定为奥运阶段义务,并加以“奥运”字样的非凡标识,包管了问题的疾速处理。2008年8月8日至9月20日奥运会时期,城市治理监视中间共立案奥运相关檀卷3447件,了案3350件,处置中97件,了案率97.16%。
在奥运会时期,我们还共同市08奥运情况批示部任务,在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中,建立完成市“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东城区数据报送接口平台子系统,每日按时搜集、报送全区各奥运运转团队、分批示部及相关部分的奥运任务运转数据,使指导可以实时获取精确、翔实的城市运转数据。
2007年,依托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我们对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进行精密化和准确化的治理,在有用整合全区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资本的根底上,以出租房子作为部件定位,将活动生齿的转变作为事情进行随时反省上报实时更新,构成了由城市治理监视中间担任信息数据采集,区流管办一致协调,街道做事处、社区效劳站一起协作施行,具有信息化、全方位掩盖、全进程监控等特点的城市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网格化治理新形式,真正完成了活动生齿和出租房子治理的精密化。
2009年,我们创立公共平安监管新形式,以风险源为切入点,充沛思索风险源的动态要素,精确、具体地把握风险源的根底信息、地舆信息及平安专业信息,树立一元批示中间,引入城管监视员发现补强机制,化被动为自动,变过后处置为事前发现,具体提拔我区公共平安日常监管才能,做究竟数清晰、责任明白、发现实时、批示有力、监视有用、评价到位,真正完成了对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对象的全掩盖治理。
(三)发扬优势,拓展监管内容
东城区城市治理监视中间以信息化为支撑,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技能及人员优势,共同当局社会治理和公共效劳的需求,整合全区资本,进一步扩展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监管局限,拓展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树立了区城管监视中间与各部分之间的效劳供需链条,在协助当局进步监控和治理才能的还,初步构成了各部分“协同作战”的城市治理形式。
监视中间共同环保局把大气情况管理归入网格化治理,对全区工地扬尘状况进行继续监控,并在监控的还,进行相关数据的计算、剖析,为落实环保任务供应数据支撑。比方,经过剖析我们发现,东城区作为老城区,每年4、5月份,进入旧房抢修、家庭装修的顶峰期,不少胡同也开端集中整修,扬尘问题会呈现必然的反弹景象,所以这段工夫就要求监视员加大对胡同街巷房子补葺、施工料掩盖等状况的巡视反省力度,实时发现问题,共同环保局完成我区各项大气情况目标的完成。
5年来,监视中间应用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协助区文委每季度对我区77处注销未挂牌文物的外观维护状况进行普查,重点反省文物缺掉、严峻破损、被撤除遭毁坏的,或是文物倾倒、存在平安隐患等;还共同区文委展开了“无照游商5·27”专项整治运动,对全区图书、音像商铺地位、无照的音像成品游商散布等进行普查,完成了东城区图书、音像商铺散布图,确定了重点监管点,为探究树立文明市场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测验;共同区环保局完成了全区2400余家污染源商户的入户普查、复查及抽查审核任务,使全区污染源普查任务顺畅经过市环保局的反省验收;共同区商务局根据《酒类流畅治理方法》相关条目,分两批完成全区十个街道的酒类运营者注销立案效劳任务,共走访商户2873家,完成立案注销表2576份。
(四)多方进修,拓展创新思绪
自2005年7月以来,建立部先后3批在全国确定了51个试点城市(区)进行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推行使用,很多城市在展开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的还,连系实践,在新形式内容拓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究,比方:杭州市充沛发扬数字城管系统的优势,依托数字化城市治理地舆信息治理系统,连系无线城域网等现代化信息技能,建立了全市一致的综合收费、治理、监视、效劳功用为一体的泊车综合治理效劳平台,经过科学合理的系统装备,节省了本钱,提拔了运转成效,较好地知足了路途泊车收费、治理及效劳的需求;北京市西城区将东城形式进一步创新,提出资本共享、批示一致、运转协调、措置高效的任务目的,环绕城市治理、应急批示、便民效劳、总值班室四项效劳本能机能,向城市治理监视、当局值班、非紧要救助和应急批示的一致一体化治理批示开展,创立了“四位一体”城市运转治理批示形式,经过当局常态和十分态治理的有用连系,在城市运转治理与应急批示上做了成功的测验;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在城市网格化治理综合平台的根底上,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完美社区根本效劳系统建立,针对当地区特点睁开了“为老效劳”等数字社区的特征效劳,经过为白叟供应物业维修、反省身体等各类效劳,将社会网格化治理不时引入庶民最存眷的热点范畴,进一步发扬当局在数字社区治理中的主要效果与影响力。
经过对各试点城市新形式拓展方式和内容的研讨和进修,连系我区的探究和理论,进一步坦荡了我们在新形式内容拓展上的任务思绪,那就是要一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精密化治理的精华,充沛发扬新形式优势,整合伙源、连系实践,丰厚以城市外观形状为主的新形式治理内容,逐渐完成在当局任务各个范畴的使用,促进当局治理程度的进一步提拔。
四、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开展偏向
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曾经成功地走过5年工夫,它实在进步了当局治理城市的才能,改善了人们生涯、任务的情况,拉近了市民与当局间的间隔,然则仔细总结,我们可以明晰地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还有很大的开展空间,今后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美我区的网格化城市治理任务:
(一)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保证城市平安、不变运转
经由对奥运会效劳保证任务的具体总结,我们愈加看法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作为当局城市治理最好抓手的主要性,下一步我们将增强网格平台的系统建立,完美功用、健全数据库,拓宽监管本能机能,使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在后奥运期间及严重运动中发扬更鸿文用,逐渐构建城市运转监测平台,使网格化城市治理平台成为当局的根底信息平台,成为整个城市运转的数据、信息的集散中间。还,经过对城市运转的动态监控及对平台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剖析,构成城市运转的总身形势描绘与前兆辨认预警,提出相关的处理方案和政策建议,使城市运转的综合协调与批示目的更明白、办法更妥当、施行更有用,最终完成不只对城市全体运转的全进程进举动态、科学、系统治理,并且还也为城市运转突发事情应急治理供应长效机制保证和数据信息支撑。
(二)进一步拓展新形式监管内容,进步城市综合法律才能
进一步创新治理、整合伙源、理顺关系,充沛发扬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的治理效劳和监视评价本能机能,扩展新形式监管内容。当前,我们已对全区各单元的本能机能进行细心梳理,将可以归入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的本能机能进行了汇总,下一步,我们将连系实践,逐渐丰厚具有外观形状的网格化城市监管内容,树立完美城市公共治理信息平台,为多部分的综合法律供应详实、牢靠的数据支撑,使各部分可以获得所需的共享信息,并在实行各自任务职责的根底上,真正完成城市治理中各部分间的协同作战,然后有用促进当局综合法律效能的进步,不时健全城市治理综合法律体系体例和长效机制。比方:本年网格化城市治理新形式将在我区的公共平安监督工作中发扬主要效果,经过扩大城管监视员的监管内容,完成全区风险源发现和预警才能的有用加强,并将区内严重风险源的地舆地位、风险水平、周边状况、出产单元根本信息等在网格地舆图层上定位,树立相关数据库,监视员在上传风险源的相关信息后,监管部分可以实时调取所需信息,进行判别跟踪和监控处置,然后大大进步了我区公共平安监管和防备的程度。
(三)以数据促决议计划、以数据抓绩效,增强网格化信息治理系统的数据发掘功用
经过总结5年来新形式运转的实践经历,我们发现网格化城市治理信息系统首要偏重于问题的发现和监视,而在数据剖析发掘上有待进一步进步。下一步,我们将在总体把握城市运转即时数据的根底上,经过数据深条理剖析发掘,做好新问题的辨认和捕获任务,以图表等方式为指导最直观的展示出问题的地点,全力辅佐指导第一工夫获取有用信息,敏捷做出准确决议计划,真正成为指导决议计划信息的最牢靠起原。还,我们还将继续性的采集各部分履职状况的相关数据,经过对数据进行追踪式的剖析,构成响应的绩效目标,使指导透视和存眷到各部分的实践运转状况,真正从决议计划层面推进各部分绩效治理。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6
关键词:社区治理;变迁历程;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一、引言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平台,既是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域,也是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场[1]。近年来,社区治理作为一个新的话题不断被推向讨论热潮,并且我国也相继颁发了一系列以社区治理为主体的政策文件,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6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指导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党的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并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这不仅彰显了基层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3],也指明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改善社会民生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目前,中国的城市社区治理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机遇期,又处于“何以可为”的挑战期。从中央政府到地方各级政府,城市社区治理在政策层面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鼓励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城市社区治理归根结底来说,还是生在社区,长在社区。随着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压力逐级传导到城市社区层面,作为治理承接者与执行者的社区已经难以再进行转嫁和分解[4],“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局面日益成为基层社区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背景,梳理了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的演变历程及实践模式,分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并在经验层面上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发展对策。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变迁历程及实践经验
解读当下必须追溯历史,历史发展过程中前期的规则范式会因报酬递增出现自我强化效应,在不断取得优势地位的同时,阻碍更加有效的规则范式的形成[5]。因此,回顾社区治理的演变历程,不仅是理解社区治理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形式与转化逻辑的关键所在,也是更好汲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区治理实践经验的不二法门。总的来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和演进(见表1)。(一)行政社区时代(1949—1985):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废除民国时期确立的“保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一时期,城市基层政权和管理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一是1949年至1966年,通过展开“民主建政”运动初步在全国各个城市建立了城市居委会和居民小组,同时以“军队大院”、“干部大院”等为代表的“单位制”开始不断渗入城市国营和集体性质的基层企事业单位,“政社合一”、“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基层社区管理模式逐渐成为主流,这既是当时我国基层社会的一次深化变革,也是居民参与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具体体现[6];二是1967年至1978年,“单位制”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中获得主体性地位,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相继被更名为“街道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委员会”,街居制成为“阶级斗争”、“群众专政”的工具;三是1979年至1985年,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得到恢复,其工作性质受到宪法的肯定和有关法律的明确规定[7],但“单位制”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而走向衰退。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城市社区治理经历了“单位制”与“街居制”由相向而行到分崩离析的过程,其治理逻辑是“强政府、弱社会”的集体经济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国家主导型的制度性安排[8]。在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三点治理经验:一是政府以行政力量对街道和居委会实行绝对控制,保障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社区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企业通过“为居委会的活动经费及其干部的生活补贴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内部福利;三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作为“单位”的辅助,主要管理没有进入“单位”的居民,尽管在维持社区生活秩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遇到了职能超载、职权有限和角色尴尬的现实困境[9]。(二)社区服务时代(1986—1999):政府主导向社区自治过渡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引起的城市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使得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逐渐向下放权,这一时期也可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6年至1988年的兴起阶段,主要有两大标志性事件,一个是1986年国家民政部以承接企事业单位转移社会服务项目为出发点,开始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另一个是1987年9月,“全国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标志着社区服务的正式展开。第二阶段是1989年至1992年的发展阶段,国家有关部门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的街道和居委会普遍推广开展社区服务,但当时的社区服务仅仅局限于居民之间有组织的救贫帮困、社区互助以及满足居民日常简单的低层次生活需求服务等。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1999年的繁荣阶段,1993年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个部委联合《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10]。作为社区服务发展中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该《意见》倡导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从而将社区服务推向了高潮,社区服务不再局限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包括了社区绿化、社区治安、下岗再就业、流动人口管理等广义上的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的十几年时间,可以看作是政府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社区的有益探索。在“小政府、大社会”和“小政府、大服务”的治理逻辑框架下,“社区”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微观重心。在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两点经验:一是尽管党委或工委仍然是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领导核心,但社区内不再是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二是社区在决策上相对于以往有了较多的自主决策权,其服务职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尚未完全摆脱传统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束缚。(三)社区建设时代(2000—2011):以社区为核心的社区自治模式。尽管社区建设的口号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被提出,但由于当时侧重于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工作占据主流,所以真正的社区建设实践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从2000年才正式开始。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正式拉开了社区建设的序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11],指明了社区建设的具体目标。2005年,在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民政部首次提出建设“和谐社区”的概念,标志着城市社区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各地建设和谐社区的热潮中,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社区自治方式,形成了诸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上海模式、“一会两站、自治和服务相分离”的盐田模式、“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沈阳模式、“政府自觉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人自愿参与相结合”的江汉模式等典型的城市社区自治模式。城市社区建设从行政推动走向社区自治,实质上是一种“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治理路径变迁。在这一阶段,城市社区治理表现出了几个典型特征:第一,政府逐渐跳出体制内循环的封闭状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其角色从传统的“事事包办”转向“社区自理”。第二,社区管理组织结构出现新的变化,除了党组织和政府派出机构外,一些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服务组织、社团组织、企业等逐渐参与到社区的合作共建中。第三,如何处理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问题成为制约基层社区建设的核心因素,社区治理主体的权责不清、社区服务建设的资源不足、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等问题成为新时期实现社区良好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四)社区治理时代(2012—):以共同体为要义的多元共治模式。2012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完善社区治理结构,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同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一阶段,动员全社会力量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会组织发展、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共识。2014年,民政部确定31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进行社区治理的创新性试点,并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如北京的田村街道)、市场主导型(如武汉的百步亭社区)、社会自治型(如南京的翠竹园社区)和专家参与型(如清华大学清河实验区)四类社区治理模式[12]。2017年,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层社区治理进入以打造社区共同体为核心内涵的新的发展阶段,“无缝隙治理模式”、“四社联动治理模式”、“‘党建 ’治理模式”、“圈层治理模式”、“精细化治理模式”、“协商共治模式”等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实践的有益探索。在社区治理的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逻辑受到普遍重视,全国各地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了四点治理经验:一是在治理理念上,经历了从“西方舶来”到“东方创新”的过程,在保留中国传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社区治理体系,开创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二是在治理主体上,从政府主导型向社区自治型和多元共治型转变,政府逐渐理清自己与社区自组织、社会力量的关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引导、简政放权等方式来寻求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权力和资源的重新平衡。三是在治理重点上,如何有效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点环节,推进社区治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成为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关键抉择。四是在治理空间上,社会生活网络化拓宽了城市社区治理的空间,网络化治理逐步取代了传统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网格化社会管理[13],社区治理的云服务平台建设也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困境
目前,全国各地的社区治理实践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毋庸讳言,不同省份的不同地区和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域在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的实效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承担着社会治理使命的城市社区受传统管理路径和居民素质的影响,在社区治理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社区治理结构不合理,治理行政化倾向依然突出。在社区治理的改革实践过程中,由于国家基层政权及其派出机构依法要求社区(居委会)协助行政,导致了社区的行政化到再行政化的内卷化过程,严重影响了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全面发展[14]。现有的社区建设与治理架构是从传统街居管理体制承袭而来的,在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上,机构设置与权限呈“倒金字塔”型,政府有多少个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就要对口多少类事务,大大降低了街道办事处和基层社区的工作效率。城市社区已经成为基层政府活动的空间,其基本标志为:一是社区空间的行政化,即政府通过行政规划重建城市社区管理单元;二是社区组织的行政化,即政府以行政逻辑改造社区组织结构,形成垂直权力网络;三是社区事务的行政化,即政府以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行政指令管理社区事务。社区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制约着社区自主的成长[15],致使社区行政困境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组织职能的行政化,部分社会团体和政府把工作延伸到社区,使得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针眼,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通过这个“针眼”去具体组织落实[16]。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本应是指导和被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的关系,却在行政化的指令下恢复了传统意义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政府、街道、社区的界限模糊,致使社区行政化,挤压社区的自治空间。现实中,社区居委会既要对社区居民服务,又要对上级政府及街道办事处负责,这种双重角色的困境使得社区的本职工作难以开展,转而执行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委托给社区的行政工作,使得居民的自治权落空。(二)居民自主参与不积极,治理边缘化困境明显。社区建设与治理的主体是社区成员,他们是社区建设与治理的主要力量和成果的享用者。尽管近年的社区治理日益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偏低、参与热情低下等“老大难”问题依旧存在,造成居民参与的主体地位边缘化趋向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居民的参与意愿不强。已有研究指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这既是经济发展转型、权力格局分裂导致的利益多元化和人际关系疏离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社区中主要活跃群体即职业群体对社区共同问题漠视的主要表现[17]。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依然在社区居民群体中广泛存在。大多数居民把社区建设视为政府、街道和居委会的事,依赖心理和领受意识强。仅有的少数参与行为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参与,更多可能是出于社区的动员而采取的“执行任务”性质的被动参与,真正在民主自愿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主动社区参与行为寥寥无几。二是居民的参与结构失衡。目前在中国的许多社区中,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为以下三类人群:一是需要社区平台发挥余热、排除孤寂的老年人群体;二是满怀爱心和热情,需要进行实践学习的中小学生群体;三是需要定期到社区领取低保,与社区存在一种近乎“交换关系”的低保户群体。而能力强、技术高,能够为社区建设提供更为高效的支持和帮助的中青年等社会中坚力量却很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三是居民的参与层次偏低。城市社区治理的理想模型是将社区建成一种以民主自愿为基础的公共领域。在这种领域中,社区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等过程当中。但是目前中国社区治理的现状与这种理想模型的差距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参与大多只停留在服从和执行层面上。这类参与的前提往往是决策已经形成,居民参与只是为了支持、配合社区工作,例如听取部署、参加各类活动等,而更加具有民主价值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等环节上的社区参与行为相当匮乏。(三)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缓慢,治理社会化困境凸显。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在我国社区建设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政策扶持、财政支持等,使得现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与参与社区治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社区社会组织独立性较弱。当前,官办色彩过浓的“准政府”性社会组织大量存在,即使没有官办色彩的,也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度干预,使组织的民间性大打折扣,失去其独立发展的条件,造成“非官非民,官民不分”这种尴尬的状况。这类带有政府行政色彩的社会团体或协会分为三类:一种是按照上级政府部门系统要求,上下对口,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或间接组建;一种是由政府职能转变过来,国家定编、定级、拨经费,成为名副其实的“二政府”;一贾志科,罗志华: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种是为了部门职能的行使和安排剩余人员,结合行使职能成立的,其名为“自收自支”单位。二是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社区社会组织大多数规模小,职能内容比较单一,且经营成本较高,无法争取到社会捐助,导致其发展举步维艰,只好采取“以会养会”的办法,收取培训费、咨询费等维持生存,造成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作用也无从体现。同时,社区社会组织的很多成员是政府的精简人员或离退休人员,管理能力缺乏,结构老化,又没有固定的人才获取渠道,无法吸引专业管理人才。部分社区社会组织还存在着内部制度建设不健全,社会公信力不高,资金筹措和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等问题。三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缺少资金。目前,社区社会组织日常管理及开展活动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资助和补贴、服务性收入和接受捐赠。然而在现实中,除了政府资助和补贴,依靠服务性收入和接受捐赠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社区自组织运转十分困难。由于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参差不齐,大量因注册登记而造成的身份模糊性的组织,难以取得信任和认同,因此从服务性收入和捐赠角度募集资金难上加难。如何解决资金短缺,有效筹集资金是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一大难题。此外,社区社会组织在活动场地方面受限,或因面积较小,或因场所不固定,成为困扰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实际活动的一大难题,直接影响了活动举行的频率和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文体娱乐类组织所需活动场地本身就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尽量不受环境影响,但实际上,一些老年人为参与主体的组织,其活动场地大多设在露天公共场所,有的借用其他组织或单位场地,这样一来,就只能放弃组织章程规定的定期举办活动,而是等候“时机”举办活动,使得社区社会组织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而这个瓶颈也是靠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力量难以突破的,还需通过社区规划和政策引导予以解决。
四、社区治理何以可能: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当前,城市社区治理需要坚定方向、紧抓机遇,尤其是《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们如何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来思考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对策与方案,为新时代的城市社区治理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一是转变社区治理理念,增强共建共治共享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明晰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树立和强化自治意识,是实现社区自治建设的逻辑起点。要想树立和强化自治意识,必须加强社区自治理论研究和宣传,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这既是社区自治建设的原动力,也是保持社区自治强大生命力的精神保障。另外,树立自治观念还需实现政府、社会机构、社区、居民观念的转变。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要实现从领导到指导、从包办到重心下移、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社会机构组织层面来说,要从行政化到更加开明的社会化、从支持者到支持者和参与共建者角色共享转变;从社区自治组织来看,要加快实现从顺从到自觉、从依赖到自主、从配角到主体的转变;从社区居民来看,必须推动从“单位人”到“社区人”、从社区建设和治理与己无关到有关、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不知权利和义务到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的转变。二是倡导社会组织治理,畅通共建共治共享路径。首先,要理顺社会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在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基础上,逐渐斩断社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少并消除政府对社区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和指挥控制,使其真正回归社会,同时要加大政府对社区中介组织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的倾斜力度,积极培育新的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其次,健全立法及内部约束机制,规范社会组织的管理,完善社会组织的微观管理,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经营体制和激励机制。再次,发挥社区居委会对社区组织的引导、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居委会是贯穿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一根线”,一方面要起到沟通和协调的作用,及时沟通和协调好三者之间的信息和要求,另一方面要起到引导、组织、监督和考核的作用,统筹安排好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工作的介入,针对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侧重。最后,突出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释放社区自治的能量,由社区居民对社区中介组织的服务进行评议和考核,以居民的信任和满意度作为对社区中介组织工作评价的最终标准,以此来激励社区中介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改善,推动社区组织的发展与完善。三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首先,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从制度上将政府对社区社会事务购买的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并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非营利组织发展基金,逐步建立对社区非营利组织资助制度,并将其纳入政府经常性的财政预算,最终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劳务”,支付“社会资本”的局面。其次,应用新型横向交叉式的契约治理方法,政府通过政策或项目竞标,以委托人的身份委托社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社区以人的身份履行社区建设的事务性职能,从事社区发展与建设中的社会事务性活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多方再谈判机制,成立专门的协商组织———社区工作委员会来承担组织再谈判的功能,先由社区工作委员会派出专门的信访员做出调查并公布结果,然后召开听证会、论证会,也可以借鉴和采取更为广泛的方式与方法,诸如大会发言、座谈、专题研讨、公开协商、内部沟通、公开监督等等,由此保证相关主体能够顺畅交流,促进公共服务供给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7
天气暖和潮湿,生态和旅行资本丰厚,构成了天然维护区、西羌九黄山、窦圌山、千佛山、小寨子沟为代表的天然生态游,以富乐山、梓潼大庙山为代表的三国前史文明游,以白马藏族、羌族锅庄为代表的藏羌风情游等各具特征的主题旅行。个中尤其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劲风洞群为代表的工业科技游独步全国,令人着迷。
先后成功举行了第四届全国农民活动会、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和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转民高科技效果买卖会。先后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优化本钱构造试点城市、技能立异试点城市、综合配套变革试点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科普示范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立试点市。先后被定名为全国创立文明城市任务进步前辈城市、国度园林城市、结合国改善人居情况示范城市、国度卫生城市、国度情况维护榜样城市、中国优异旅行城市。为把丰厚的科技资本转化为经济和财产优势,推进西部大开拓计谋和科教兴国计谋的施行,2000年9月4日,党中心、国务院作出了建立科技城的严重决议计划。当前,人民正依照国务院批复的《科技城开展大纲》的要求,加快推进变革开放,力争到2010年把建立成为具有中等兴旺国度程度的现代化城市。
二、城市治理概略
1995以前,曾被称为“光灰”城市,“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这座城市的往日写照。在第三次全国卫生城市大反省中,被评为全省倒数第一,那时,全市上下一片哗然。这件事对那时的指导和人民群众震动很大,由此激发了普遍而深化的大评论。“知耻然后勇”,四买办子指导看法到,的城市治理已到了非抓不成的时分,要抓就要抓出成效,抓出特征,并确立了抓城市治理就是抓变革开放,就是抓经济开展,就是抓为民办实事的理念。为此,市当局于1996年头出台了《关于增强城市治理的决议》,摆开了具体整治市容市貌、具体增强城市治理的序幕。经由10年的起劲,2006年,城管荣获全国城市治理进步前辈集体十佳标兵称号。十余年来,我们在城市治理方面首要做了以下任务:
(一)市区联动,构建大城管格式。
广括的城市治理,是城市当局依据其计谋目的、本身优势和详细市情,以当局治理为主导,社会参加为根底,以获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目的进行的综合性治理。城市治理以市民本质进步为根底,内容首要包罗市容情况治理、交通次序治理、市场治理、社区治理、污染防治、食物卫生等方面,老庶民称为“上管天,下管地,中心管空气”。从增强城市治理之初,我们就出力构建大城管格式。
1、组建城市治理委员会,施行一致治理。
大城管触及数十个部分本能机能,如各自为营,各行其是,势必招致城市治理的无序和紊乱。为此,1996年我们成立了由市当局指导任主任,城建、公安部分担任人任常务副主任,工商、环保、水务、卫生、宣传、监察、财务、人事、各区当局等三十余个部分担任报酬委员的城市治理委员会,全权担任城市治理的组织批示、统筹协调。城管委经过召开全委会、治理公告和整改告诉、签署目的责任书、现场办公等方法,使城管委各委员单元的举动都一致到了当局意志上来。还,经过完美监视机制,执行审批收费、法律别离等方法,将评判员与活动员的本能机能分隔,根绝部分好处,促使各部分自动从大局动身,高度注重城市治理,看法问题有高度,剖析问题有深度,处理问题有力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市委市当局关于城市治理的决议计划,然后使城市治理方方面面的资本获得有用整合,治理规范获得高度一致,构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优越场面。
2、健全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四级治理收集,施行分级治理。
城市治理不断“条块连系,以块为主”,即在进行一致规范治理的前提下,充沛发扬辖区当局(管委会)及其派出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施行属地治理。一方面,市城管委及下设的办公室对城市治理进行组织批示、综合协调、催促反省,处理单个部分无力处理的治理热难点问题,确保治理高规范;另一方面,紧紧依托区(园区)、做事处(乡镇)、居委会城管办这支底层步队,充沛发扬其熟习状况、与居民关系亲密等优势,处理了很多的城管详细问题。目前,已根本构成了“纵向究竟,横向到边”的城市治理收集,确保在城市治理上不留任何空档和死角。
3、借助创立、喜欢卫、文明组织系统,施行综合治理。
跟着创立文明卫生城市运动的展开,我们先后成立了市创立指导小组,调整充分了市喜欢国卫生活动委员会、市精力文明建立委员会等协调机构。城管假势而为,依托创立的强壮气势,借助创立、喜欢国卫生、精力文明建立的组织系统,系统深化地展开城市治理任务。从1996年开端,城管、创立、喜欢卫、文明四大组织系统协同作战,以取缔以街为市、管理脏乱差为打破口,以整治乱搭乱建、乱摆摊点、乱丢渣滓为着眼点,依照“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座商归店,自行车归点,灵活车归场”的要求,展开全方位的综合整治,有用改善了的情况相貌。在全省第五届“三优一学”创文明城市反省中,被评为第一名,并以簇新的城市面貌遭到党和国度指导人的充沛一定与赞扬。
(二)“三个连系”,进步治理效能。
城市治理涵盖城市生涯的方方面面,任务量大,重复性强,日常治理难度高。为了获得优越的治理结果,我们首要接纳了以下办法,努力于树立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
1、标本兼治,疏堵连系,人道化治理。
要从基本上改动城市情貌,必需找准打破口。从的实践动身,我们将城市治理的打破口放在取缔以街为市和占道运营上。我们以为,一个摊点就是一个脏源,以街为市就好像一个渣滓场,如不克不及有用处理这一问题,城市情貌无从谈起。但要取缔那么多的以街为市和占道运营,单靠堵,既易激发社会矛盾,又会给广阔市民生涯带来不方便,所以,必需疏堵连系,以疏为主。1996年--1999年,我们撤除15条以街为市和1500多个占道摊点,还新建了14个专业市场和8个陋习模的休闲场合,规划了120余个便民效劳点,不单处理了运营者的运营场合问题,还救活了一批贫穷企业,安顿了一多量下岗赋闲人员,完成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情况效益三者统筹,城市治理与城市昌盛有机一致。
2、结合法律与专业法律相连系,标准化治理。
市容情况卫生是城市治理的首要内容,其本能机能属建立行政主管部分,但因为法律力度、法律频度等缘由,想管管不住,管好难稳固。为改动被动场面,我们成立了以公安、城建为主,工商、环保等部分参加的城市治理结合法律大队,首要担任以查处“八乱”违章为首要内容的市容治理。市城管结合法律大队由相关部分抽派正式法律人员构成,结合办公,各司其职,各执其法,既防止多个部分重复治理,法律扰民,又有用加大了法律力度,维护了司法的威严,各类违章均获得了实时有用的查处。还,城管结合法律大队还积极共同卫生、文明、市场治理、河流治理等部分的专业法律,构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城管结合法律机制。
3、综合整治与长效机制相连系,日常化治理。
综合整治就是针对一度期间内城市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相关部分展开集中整治。综合整治工夫短、力度大,针对性强、结果分明,是城市治理不成短少的方法。而长效机制则是包管城市治理锲而不舍、常抓不懈的运作方法和形式。用指导的话讲,我们抓城市治理的起点,不是为了迎接反省,而是要把建成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敷裕、文明、漂亮的现代化大城市,最终目的是“称心在”。在综合整治后,我们凡间按辖区治理准则,由响应的法律步队和治理部分归入日常治理,削减了整治后的反弹和回潮,使城市市容一直维持在较高的常态程度,根本做到了反省与不反省一个样,平常与节日一个样,大街与冷巷一个样,白昼与晚上一个样。
(三)以报酬本,培育家园认识。
城市治理的首要对象是人,治理的结果最终取决于人的本质。多年来,不断注重以报酬本,多渠道强化市民本质教育。起首,以创立为载体,以媒体宣传为主,传单宣传、宣传车宣传、黉舍教育、组建城管小卫士步队(黉舍教育生,学生考家长)、宣传栏宣传等方式为增补,普遍宣传“市民八禁绝”等城管规则,做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教育与处分相连系,经过法律步队、文明卫生监视员的处分、改正,标准其行为;第三,“人革新情况,情况革新人”的理念,让美好的情况来鼓舞和指导市民养成优越的文明卫生习气;第四,树立“亲民、便民、利民、为民”理念,在法律治理进程中“依法行政、热情效劳”,尽能够为治理对象处理实践问题。据查询,95%以上的民对城市情况透露表现称心。其浓重的家园认识也充沛表现在了解、支撑、共同、参加城市治理上,然后构成了“是我家,人人保护她”的优越气氛。
(四)规划先行,表现城市特征。
我们以为,一个城市虽然需求适度的规划,但真正的魅力还在于其共同的特性和由此而发生的品牌效应。因而,建市以来,我们一直在表现城市特征上做文章。新一届市委市当局尤其注重城市特性化和特征化的打造,特殊强调要经过规划节制来表现城市特征和城市魅力,执行规划、建立、治理一体化,将城市规划贯串于城市建立和城市治理的全进程。理论证实,没有好的规划、不果断执行好的规划,城市建立一直是低程度形态下的修修补补,城市治理也只能是低条理形态下的反复劳动,城市功用得不到完美,城市档次得不到进步,城市形象得不到提拔。基于此,我们注重发扬规划的龙头效果,力图经过具体、系统的规划设计,付与城市以共同的内在,大到地盘应用、功用分区、财产结构、园林设计,小到一栋修建物、一座雕塑、一块草坪、一个菜市场,都要契合科技城和宜居城市的定位,并以其独具的作风和魅力吸引世人的目光。
针对本来的城市总体规划曾经不克不及顺应城市开展内涵要求的状况,本年以来,我们组织国表里高级城市规划专家,着手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就若何打造最佳宜居城市进行了充沛的论证。当前,我们正依照“规划高起点、建立高规范、治理高程度”的要求,经过对“三江六岸”和其他主要地带、重点部位的科学规划和节制,出力打造会客堂,环绕建立百万生齿大城市的总目的,起劲把打形成为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科技之城、聪明之城和中国最佳宜居城市。
(五)“四化”规范,提拔城市档次。
“四化”即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这是权衡城市层次、治理程度、经济开展和社会提高的主要标记。多年来,我们不断把“四化”作为城市治理的首要内容和主要规范。
1、净化城市,进步情况质量。
净化指城市的洁净和喧嚣,首要内容是展开水情况、大气情况整治。在这方面,我们接纳了十项详细办法:一是施行“三江”管理,关停纸厂等污染大户,蓄“三江清水”;二是展开烟尘整治,革新“冒烟大户”;三是取缔城区废品收买点,废品收买必需在一环路以外并距公路200米以外,围墙功课,做到收废不见废;四是变革环卫功课方法,履行袋装渣滓治理和“一把扫帚扫究竟”。城区一切街道由环卫一致打扫保洁(费用由市区两级财务一起承当),防止了多个打扫主体之间推诿扯皮,责任不清,根绝了打扫保洁的空档、死角,进步了打扫保洁质量;五是制止脏车入城;六是城区禁鸣喇叭;七是展开工业、贸易、修建、文娱噪声的“净化”任务;八是修建资料修建渣滓执行封锁运输;九是履行城管进社区,管理卫死活角,具体封锁土壤路面;十是完美城区雨污水管网等。
2、绿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
城市缺乏绿色,就好像一小我没有安康的肤色,既缺乏气质,更谈不上档次。为了把建立成为高档次、高水准的绿色城市和宜居城市,市委市当局非常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将其放在城市规划、建立和治理的凸起地位来抓,出台专门办法增强城市园林绿化治理,严禁乱砍滥伐,严禁毁伤一草一木,严禁占用城市绿地搞建立。在施行城市绿化进程中,我们依照城市总体规划,从的实践动身,凸起特征,统筹天然景象和人文景象的全体结果,充沛根据地形、河堤、路途及城市功用散布特点,合理设置各类绿地。以大情况绿化为中间,以一批严重绿化工程为支撑,公共绿地建立为重点,路途绿化为骨架,专用绿地绿化为根底,屋顶绿化、墙体绿化为增补,点、线、面、圈有机连系,环、带、园具体推进,构建完好的城市绿化系统。经过施行城区绿化工程和城周情况维护,我们在城周成片造林1.61万公顷,新建了10大广场,10大公园,建城区绿地上积达1329公顷,城市绿化掩盖率到达37.5%,绿地率37%,人均公共绿地8.2平方米。
3、亮化城市,营建都会气氛。
近年来,我们鼎力施行以公共景象照明为主体,沿江沿河亮化为特征,高楼亮化为装点,大型告白亮化为烘托,门面亮化为增补的城市亮化工程。先后派员赴重庆、上海、姑苏、杭州等地调查亮化,连系实践,接纳产权单元和当局一起出资的方法(归入阳光工程的行政事业单元由当局出资,其他的由产权单元出资建立),一致对江两岸修建物和临园干道王子大酒店等40余幢修建物施行了亮化,对这些亮化工程执行一把闸刀治理,一致由市照明处启闭,其电费由当局(纯居民商住楼或归入阳光工程的综合楼)及产权单元承当。我市亮化工程出现四个特点:一是革新完美了城市公共亮化,先后完成了河堤、桥梁装饰工程,步行街五颜六色音乐喷泉、激光灯饰工程;二是采用led等新资料,注重亮化的质量和层次;三是具体亮化城区户外告白;四是鼓舞用霓虹灯等制造店招。现已初步构成方式多样、动态连系的夜景特征。
4、美化城市,改善市容市貌。
针对“一看,整洁卫生;二看,缺乏亮点;三看,没有精品”的实践情况,在抓好灵活车、非灵活车停放治理、取缔占道运营、点缀临街楼宇、封锁临街阳台、一致遮阳雨棚、一致清算乱喷乱涂等日常治理任务的还,规划、建立、治理联动,出力施行城市亮点和精品工程建立。具体提拔户外告白和店招形象,编制了城区户外告白设置总规和详规,鼓舞运用高档资料制造告白,制止张贴布幅告白;打造城市特征街区、特征商号;完成了滨江广场、科学家公园、文娱风洞、绵江疾速通道、磨家“门景”、步行街片区等景象工程和临园干道、长虹干道、警钟街、剑南路等10余条景象路途的建立革新。
三、城市治理的领会
(一)看法到位,齐抓共管是基本。
起首,历届市委、人大、当局、政协四买办子指导都充沛看法到,城市治理是城市当局的主要本能机能,是开展城市经济、构建调和社会的主要内容,是优化投资情况、扩展对外开放的急迫要求,是建立西部强市、完成开展新跨越的必经之路,然后为城市治理在思维看法和组织指导上供应了主要保证,构成了城市治理的强壮合力;其次,城市治理相关部分从大局动身,协作共同,齐抓共管,准确处置以报酬本与依法治市、城市治理与城市昌盛的关系,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然后使城市治理适应了广阔市民的志愿和要求;第三,城管法律人员依法治理、标准治理,勇于逗硬,乐于贡献,然后使城市治理步入了标准化、法制化、常常化的轨道;第四,广阔市民盲目树立家园认识,自动支撑,积极参加城市治理,然后使城市治理具有最普遍的群众根底。
(二)强化指导,统筹协调是包管。
城市治理是一个进程,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由建立、公安、工商、交通等数十个城管相关部分担任的根本卫生、根本次序治理;二是由城管办担任的协调治理、综合整治、催促反省任务;三是由城管结合法律步队担任的处置违法违规任务。三个层面的任务严密联络、环环相扣。为增强和改善对城市治理的指导,我们成立了由市当局一把手任主任、四买办子分担指导参与的城市治理委员会,树立高度威望,实时一致部分意志,施行一致治理,整合力气办大事,统筹协调办实事,凸起重点解难事。
(三)严厉治理,结合法律是要害。
以城建、公安为主,工商、环保等部分参与的城管结合法律,是我市在城市治理体系体例和运作机制方面的勇敢测验,也是城管的特征和精华。一方面,公安巡警节制局限大、巡查频度高、监控工夫长,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治理城市;另一方面,公安法律的强迫力、威慑力是其他任何行政法律步队不具有的,结合法律有用处理了法律难和暴力抗法等问题。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城市图书馆;城市文化;多元主体;协作治理
1引言
党的报告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指明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1],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这给城市文化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地标角色,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象征,国际图联ifla战略报告[2]强调图书馆有必要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的环境下不断进行变革与发展。城市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变革的重要过程,其服务对象表现出的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这项系统性的工作不能只依靠单一主体及形式来完成。实施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推进政府与高等院校、市场间的协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随着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全民阅读推广、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取得的良好成效,高度重视并激发高校及市场在城市图书馆改革创新中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是城市文化多元发展的根本之道。协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主体参与的治理理论,具体指在公共管理活动或环境中,政府部门与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开展跨部门多主体的参与、协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和资源配置,以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3-4]。针对公共问题的治理,协作治理理论有别于政府或社会组织单方面的治理模式,更强调以共同利益、资源共享为导向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5]。协作治理打破了政府部门单中心管理的局面,即协作过程以共识为核心,推进社会中其他主体与政府部门的平等沟通,构建多元协作治理机制[6]。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自2015年起就推出了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7],为确保实现“2020年全省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的目标,推出了一系列诸如实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立图书馆联盟等具体措施。而江宁地区作为省内科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示范区,近年来在公共图书馆体系与图书馆联盟建设等方面成果显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此还进行了专题报道[8],这为带动全省的公共文化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江宁地区进行城市图书馆治理的探索不仅对改善区域自身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将城市图书馆定义为: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体系、城市书店等参与城市公共阅读文化发展并为公众提供阅读环境的文化空间的集合。文章以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为例,结合地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和问题,以协作治理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指出深化地区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治理的路径。
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与问题
2.1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现状。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教及创新基地。《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要求[9],这些政策给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面。建成了以江宁区图书馆为中心,街道、社区以及机关单位为分馆的体制,此外建有阅读分中心和城市书房,并参与驻区高校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包括总分馆体系、流动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联盟、24小时自助书房、掌上图书馆等五位一体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8]。在高校图书馆治理方面,江宁区大学城在引进高校时注重专业、学科的互补性,驻区24所高校在图书馆馆藏资源方面种类齐全,涵盖交通建筑、航空航天、水利、医药、经管、教育、艺术、宗教等特色学科。自2007年成立“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下称联合体)以来,到2019年,已有20家单位加入到联合体(见图1),形成区域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在城市书店治理方面,随着江宁地区经济的大力发展,兴建的大型商业体中均有高品质的连锁书店进驻,如大众书局、百家书房等,这些城市书店一改区域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融教育、图书、艺术和生活于一体,更加注重阅读品味和文化空间的建设,给江宁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然而针对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层面的服务工作始终还是由政府层面的公共图书馆推动,直到2016年高校联合体与社区街道签订《结对共建协作协议》[10],江宁地区才开始有了区域内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向。截至2019年4月高校联合体春季会议,联合体例行会议中都会将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服务工作作为议事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多方参与公共文化发展,政府层面也未形成官方的政策文件和规范来指导多方行为落实。而随着江宁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如何利用好地区充足的图书馆资源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这对地区图书馆的规划与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2.2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存在的问题。纵观江宁地区图书馆建设和治理实践,目前已经实现了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主分馆体系、高校联合体的建设工作,文化资源供给充足。可是就整个地区而言,图书馆资源并没有得到均衡利用,实际情况表现为:大型图书馆一座难求,社区图书馆门庭冷落,高校图书馆假期闲置,城市书店等积极因素仍未激活等。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其主要根源是缺乏一个整体协调机构为多个主体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因此,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参与机制还未真正建立,无法形成协作治理的格局。2.2.1治理主体过于单一。一方面,机制本身存在不足,难以落实。现有的城市图书馆治理机制仍以公共图书馆体系治理为主体,没有将高校、市场等社会力量纳入进统一的治理框架中,同时也缺乏吸引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传统意识上的定势。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服务,应由政府层面提供。而公共图书馆致力于地区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布局,忽视了城市图书馆建设的潜在力量主体,对治理行为的整体影响缺少认知。如,城市书店为公众提供了精神交流与阅读体验的文化空间,给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在政府层面的治理导向上却忽视了其发挥的积极作用。2.2.2组织制度不够完善。自驻区高校与江宁地区街道结对共建以来,江宁地区图书馆治理工作形成了由区文化广电局统一领导、区图书馆具体执行、各街道图书馆分工负责、驻区高校联合体协助供给的机制。已初步形成了相关规划和制度文件,如《江宁区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江宁区图书馆制度》《联合体章程》《结对共建协作协议》等等。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框架并没有一个统筹机构来协调与规范,更缺乏具体约束与问责制度,各治理主体按照自身规划推进治理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地区图书馆协作共享的方案有名无实。2.2.3治理合力有待提升。江宁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公民文化素养、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尚未形成区域发展合力与长效机制。从时间上来看,以暑期为例:江宁区图书馆聚集大量中小学生以及老人来阅读纳凉,而平日有学习需求的上班族却一座难求;社区分馆由于开放时间、资源空间等原因往往是门庭冷落;反观驻区高校图书馆,暑期则基本处于空置状态。从空间上看,江宁区图书馆虽然交通不便,但是由于资源丰富,仍能吸引公众前来;社区分馆便利快捷,但是资源单一无法满足公众需求;高校联合体图书馆学科齐全、空间开阔,但由于体制原因,公众无法进入;城市书店环境优越、书籍精美,但由于盈利导向,无法实现借阅流通。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在城市文化服务过程中均存在各自的利益,城市图书馆发展聚合力有待提升。2.2.4地区治理动力不足。江宁地区在推动城市图书馆治理工作进程中通常以推进上级政府宏观规划为目标,忽视了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将图书馆的治理工作与公众需求、地方发展特征相结合。上述问题一方面是由城市图书馆治理的饱和现象决定的,即江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总分馆布局基本完成,若真正开展地区协作治理,改变现有格局,意味着要提升治理成本,且治理周期长、见效慢,这也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门开展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店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与宗旨,虽然参与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支持,单靠自身力量,不仅要增加预算,投入大量成本,而且成效也很难预知,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江宁地区在图书馆治理工作中已经初步认识到现有体制机制的不足,并在联合体例行会议中讨论改善措施。如提出“高校与江宁街道的合作要保持沟通,做到互利共赢”。但是当前治理机制中并没有监管环节,同时也缺乏有力的激励制度,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高校都缺乏动力来落实治理工作。
3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的内容
面对江宁地区图书馆治理进程中显露出的参与主体单一、组织制度不完善、缺乏治理合力、治理动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推进城市图书馆多元化协作、深化协作治理工作需要做到两个关键点:第一,构建并完善多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机制;第二,解决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图书馆治理的新格局。3.1构建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加快城市图书馆多元协作治理建设,需要构建并完善多主体参与机制。即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市场等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加强主体间的联系,实现多元化的参与模式。首先,基于地区图书馆目前的治理实践,政府需要承担主导性的作用,即政府部门要扮演引导者角色,统筹整个地区的图书馆治理网络,加快多主体参与图书馆治理的组织领导与政策制定。构建多主体参与机制,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部门协调好各方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宏观发展框架,明确各主体参与地区图书馆治理的目标与责任,通过制定统一章程和行动规范来为多主体参与治理提供政策依据。其次,高校在协作治理过程中应充当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专业性强且功能完善,政府应将地区治理的执行权更大限度授予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此外,高校图书馆在治理过程中重视教育成本,因此,政府部门在完善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机制与渠道上,可通过多种激励政策,使之参与到城市图书馆的治理中来。最后,市场等社会主体应当成为城市图书馆治理的辅助力量,也应是活力来源。城市书店相比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博人眼球的运营模式。将城市书店纳入到城市图书馆治理的主体中来,需要建立市场参与机制,通过自主合约的方式参与到地区图书馆的治理中。一方面,需要从城市书店的发展来反思当前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展城市书店在城市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书店可以参与地区协作治理的制度制定,实现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将城市图书馆治理的目标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3.2解决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有效解决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问题,需要打破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壁垒,强化交流协作,结合各治理主体的发展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实行统一但又有针对性的治理原则,构筑地区文化发展共同愿景。抑制江宁地区图书馆协作治理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全的信任机制,使治理责任感受到影响。江宁区虽然云集学科齐全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和品质较高的城市书店,但是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中心依然是政府部门。随着江宁区逐渐纳入南京城市中心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群众对阅读文化和学习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江宁区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超过70小时,年接待读者80多万人次,借阅图书达到65万册,每年新增借阅证1万多张,服务规模在国内同等级图书馆中位居前列。虽然政府部门也致力于社区街道分馆、城市24小时书房的建设,但仍无法满足公众日渐增长的阅读及空间需求。实际上,江宁地区在城市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供给等方面的改革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如《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充分发展:在促进文化事业上举办阅读推广活动1000场次,居民阅读率达92%,并将新建江宁图书新馆,新增5个社区邻里书房。江宁区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及要继续推进总分馆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阅读服务网,通过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流动服务延伸图书馆服务。另外,江宁高校联合体承建的“南京高校(江宁地区)文献资源共享服务”项目成果也覆盖到江宁地区高校、社区及企业。但是因为高校图书馆职能的特殊性,考虑到地区公众素质层次多样,通常以支持自身发展为主。同样,城市书店的运营也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收益,参与地区协作是否会影响自身发展,损害自身利益,这些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因此在城市图书馆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并采纳高校、市场主体的意见和诉求,同时将综合性意见形成政策文件,协调好主体间的联动关系,从全局出发制定统一信任机制,有利于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的发挥。
4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的路径选择
城市图书馆多元协作治理是指多个主体参与并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统一协商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过程,是一项有关城市公共文化发展利益的公共事业,涉及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主体的利益。但是以平衡各方利益与建立信任为导向,结合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来梳理并优化政策制定,可以从江宁地区文化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更好地指导协作治理政策的落实。在推进协作治理过程中,保持各主体地位平等并发挥各自作用。其中政府部门是城市图书馆治理的主导者与保障者,高校、市场等社会主体是治理的参与者。针对江宁地区图书馆当前治理中的存在机制、政策等组织观念层面的问题以及布局、功能等行为实践层面的缺失,需要从观念、实践两个维度来落实。因此,根据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将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过程分为四个部分:机制治理、政策治理、时空治理、功能治理。机制治理重点在于构建城市图书馆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促进主体业态聚合,是协作治理的顶层设计。政策治理是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治理手段,侧重于规章制度的完善及组织机构的建设。时空治理和功能治理则强调在顶层设计基础上的治理实践,落实多元主体协作治理,其中前者侧重于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与布局,后者则主要强调主体自身模式的创新。4.1机制治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增强城市图书馆治理合力。机制治理的核心是平衡政府部门、高校、市场间的利益,完善多个主体参与治理的路径,使城市图书馆治理真正以地区文化发展为共同愿景形成协作网络。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沟通交流机制、利益协调机制、权责监管机制。4.1.1沟通交流机制。沟通交流机制是指城市图书馆多个治理主体在协作过程中能够相互交流、交换意见,达成有效共识的制度规范。在政府层面,应积极为多主体沟通交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强主体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强化城市图书馆多主体协作沟通。另外,政府部门可以作为中介,及时传达上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调整地区图书馆的治理方案。在高校层面,要以高校联合体—街道结对为基础,加强沟通对接。自2017年起,联合体决定每年召开两次例行馆长会议[11],交流和探讨合作现状与工作思路。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该平台,提出参与地区图书馆治理的政策建议,突出自身在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的特殊优势。在市场层面,则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如图书馆协会、地区商会等来表达治理主张与利益诉求。在该机制建设中,政府部门应统筹治理主体的交流信息,并整合为地区图书馆治理的综合意见,通过政策手段和规章制度加以体现。4.1.2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即指通过协调政府、高校、市场等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的利益冲突的制度体系。首先,在平衡政府与高校的利益关系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高校图书馆丰富而专业的资源来带动周边公共文化的发展,缓解地区图书馆服务水平滞后的局面。但是参与公共文化治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利益,在落实上存在难处。因此,政府层面应积极行动,针对高校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与优惠政策。其次,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利益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以招投标的方式激发城市书店的治理积极性。与中标城市书店建立战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契约保证城市书店利益不受影响。此外,政府部门可以为市场主体做义务宣传,一方面以官方的信息推介城市图书馆的多元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城市书店的品牌名片,为其带来潜在的收益。政府可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多主体积极参与地区公共文化协同治理,鼓励多个治理主体发挥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共同参与到城市公共文化的创新发展中。4.1.3权责监管机制。权责监管机制是指落实好多主体参与城市图书馆治理所承担的权利与责任,并且对治理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体系。在权责分担层面,要合理确定城市图书馆多个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具体则体现在规章制度、政策文件以及协作治理的章程、协议等方面。根据江宁地区图书馆实际运行情况,在多主体治理过程中,政府、高校及市场扮演的角色与治理的效果不同,承担的治理责任也不同。在监督管理层面,根据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的分工不同,要有效监督治理责任的履行情况,保证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做到治理行为的有效落实,以维持多主体治理的运行秩序,最大化实现地区图书馆多主体参与治理的公共效益。4.2政策治理:完善城市图书馆治理规章,规范。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制度。4.2.1设立统筹机构,搭建协作平台。《江宁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出要构筑文化发展高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平衡充分发展。目前,江宁区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身份加入到高校联合体,联合体也与街道分馆建立了结对关系,然而,城市图书馆协作治理涉及主体较多,联合体的工作计划也只是治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当前治理仍是一个多中心的局面,城市图书馆的统筹工作还未形成。江宁地区图书馆的治理工作亟需一个能够统筹多主体利益、促进主体间协同的组织机构。因此,应成立城市图书馆治理工作的专门组织,加强其在治理主体间的中介作用与话语权,增强其通过统筹、指挥、评价的方式参与进图书馆治理的能力,真正形成地区图书馆协作治理的利益共同体。4.2.2立规建章,实行依规治理。实行共同但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是地区政府规范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行为的根本手段,也是维护主体自身利益的有效措施。实际上,江宁地区图书馆目前主要遵循《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江苏全民阅读的决定》[7]等,另外,在联合体层面制定了《联合体章程》。但就当前的制度体系来看,缺乏一个有关多个主体联合治理的规章制度。虽然,201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江宁区图书馆理事会”并通过了《江宁区图书馆章程》《江宁区图书馆理事会议原则》等制度[12],但实际涉及的治理范围有限,理事会的工作仍局限于公共图书馆层面。因此应在统筹机构的基础上,依据图书馆基本法律法规,制定适用于多个图书馆治理主体的规章制度,明确权利责任并制定相关工作规划,从而促成地区图书馆的联动,从战略视角来深化城市文化体系的协作治理。4.2.3完善监督功能,落实治理行为。鉴于地区图书馆在治理的监管工作以及效果评价上不好开展,构建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标准十分必要。江宁地区在推进城市图书馆治理进程中,协调多主体积极配合参与治理工作,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保证政策落到实处。以统筹机构为核心,依照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落实好受监管主体的责任义务,规范治理行为,维持治理秩序。此外,为保证多主体协作的质量,还应该通过统筹机构进行受监督主体的考核评价,并以报告形式呈现,对治理不达标的主体施以问责,以此推进城市图书馆治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4.3时空治理:立体联动,增强城市图书馆治理动力。当前江宁地区城市图书馆治理动力不足,需要从时间层面及空间层面来大幅提升其协作治理动力。时间层面上。从多个治理主体日常运营的时间表来看,除了公共图书馆体系有着稳定的开放时间表,其他主体都存在可以调控的空档时间。据统计,2019年暑期期间,高校联合体20个成员馆只有5家闭馆,其他成员馆或全部开放或设定暑期开放日。城市书店方面,由于地处商业综合体,时间上表现为:周末客源较多,工作日人烟稀少,有些连锁书店甚至有选择性的闭门谢客。此外,在公共图书馆范畴,除了区图书馆能够保证不间断开放,其他分馆由于改造、搬迁等原因,开放时间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江宁高新区阅读中心为提升阅读体验就进行了短期的闭馆整治。因此,城市图书馆的治理工作应该统筹好治理主体的时间安排信息,及时,协调好地区图书馆运营时段并合理调度,做好城市图书馆时间治理上的协同。空间层面上。江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体系、高校图书馆、城市书店三大城市图书馆治理主体分别实现街道与社区、高新园区与开发区、城市商业区的布局,多主体开展协作也真正实现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无盲点覆盖。但是单从布局来看,并不能形成长期的联动机制,因此,治理工作仍要注重主体间的空间关联,引导多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空间互通,实现地区网络联机治理。江宁地区已初步建成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网络互通工程,可以此为基础,将互通工程扩展到高校图书馆与城市书店。同时,深化联网功能,突破单纯的联机检索与借还,引进o2o等新兴应用平台,充分挖掘“互联网+”在城市图书馆网络空间协同中的价值,提高城市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力与认知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空间互通,引导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的高效流通。《全民阅读条例》中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列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设立向公众开放的阅读设施”,因此,应考虑利用江宁地区丰富的地铁系统,建立城市图书馆图书漂流站,为公众的碎片化阅读提供多种渠道。另外,城市书店的书展可以走进高校与公共图书馆,加强阅读宣传,并能有效促进出版、采购等衍生业态间的合作。4.4功能治理:改善治理环境,促进城市图书馆功能整合。完善城市图书馆功能治理需要从治理主体自身特色建设和主体间功能互补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特色建设方面,江宁地区201家社区图书馆均列出了馆藏特色。以江宁街道23个社区图书馆为例,其中少儿类特色有3家、科普类4家、法律与农业类9家、其他类特色5家,不难看出区域内特色馆藏建设存在重叠,品种涵盖范围小等问题,限制了区域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因此,政府部门在特色治理方面应注重资源的整合与重组,推动城市图书馆边缘功能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应积极与城市书店合作并利用好与高校图书馆的结对关系,定期引进主题书展,加强特色治理力度。其次,在功能互补方面,公共图书馆与城市书店应把握好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通过合作举办读书会的形式来加深地区图书馆的多主体协作。目前,江宁区图书馆已经将“线上导读、线下讲座”列为常态化服务,通过策划“跟着大学老师读经典”来拉动高校参与城市公共文化的服务。在推进城市图书馆多主体治理的进程中,城市书店同样可以与高校协作,一方面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来改革自身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广自身的公益与品牌价值,真正实现多主体参与机制下的功能互补、互利共赢。
5结语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内河;生态环境;规划;法律法规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哈尔滨市启动了城市内河整治工作,采取引水截污、局部治理、河道硬式铺装、生态恢复的方法,对城市内河进行了阶段性的修复。截止目前,哈尔滨市城市内河已完成整治工作,通过这些年工作,对城市内河生态水系修复与管理方面的几点重点因素做简要论述。
1先进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加快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因素
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涉及面广。主要涉及河道、护岸、污水截流、污水处理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河岸两侧中小企业及畜牧养殖排放等方面。而在政府职责中,河道、护岸主要由水务部门管辖;污水截流及污水处理厂主要由住建部门管辖;园林绿化、环境卫生主要由城管部门管辖;河岸两侧中小企业及畜牧养殖排放主要由环保部门管辖。因而,做好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工作,需要由政府协调,多部门联动。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是一件持久的工作,是不断修养、改善的过程,需要科学系统的进行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的逐步实施完成。2010年南宁市对那考河开始治理,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南宁市市政府于2008年提出了整治那考河治理规划,以生态系统修复作为那考河整治的主要指标,到2015年各种水生动物、植物重返那考河,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是科学的、有前瞻性的。到2015年那考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河岸树木茂密,湿地恢复功能,水质清澈洁净,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已经重返那考河。在20世纪90年代,那考河流域因为工业与养殖业的兴起,大量污水的排入河中,成为了一条河道狭窄、荒草丛生、废水排入、气味难闻,以黑臭水体为主的内河。进入21世纪以来,南宁市市政府按照建设生态美丽河道的要求,对那考河的整治规划进行了多次论证,汲取了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先进理念和科学成果,规划确定严格执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建设,进而对城市内河健康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了重要保证。另外通过严禁未经处理污水入河,通过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取消沿岸污水截流管溢流口,保证那考河河水水质达到景观用水标准。2016年在那考河考察时,对南宁市政府科学严谨的规划理念提出的赞扬。因此规划先行,崇尚科学,是治理好城市内河的重要基础。综观世界和我国的成功治理城市内河的经验和结果,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世界上典型就是欧洲国际性河道多瑙河的治理;英国的泰晤士河的治理;国内的上海苏州河、三亚三亚河、深圳深圳河、西安浐灞河、太原南沙河、北京永定河等成功治理经验,都验证了先进而且科学的规划是保证加快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因素。哈尔滨市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启动三沟治理工作,并编制了《马家沟河畅想曲》的马家沟改造规划,提出从万家灌区提松花江水引入马家沟的方案;70年代,组织实施了“跃进桥拦河坝”及太平区下游污水截流渠;80年代,为解决污水对儿童公园的污染,在南岸修建污水截流渠;90年代初,结合新发小区的建设和“落马湖”改造,建成了大成桥至宣化桥段的“新发小区试验段”。虽然城市内河经多年治理整体效果有所改善,但终因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多,地方财政不足等原因未能达到预期效果。1996—2004年,哈尔滨市重点对马家沟城区段进行了治理;2006—2009年,又实施了何家沟埃德蒙顿路至工农大街段河道的清淤、拓宽和挡墙护砌及景观绿化工程,使内河环境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种种原因,治理工作难以形成连续整体整治效果。2010年,哈尔滨市及时把握国家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契机,组织20个委办局、5个相关区政府成立了“三沟”综合治理指挥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先行治污、再造形象、完善环境、推进产业”的工作原则,围绕“符合防洪要求、拉动区域产业、促进区域发展、改善城市形象”的治理目标,全面启动三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这些河流的治理能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因为在比较系统的规划下进行了治理,因此经过多年努力的整治,取得满意的效果。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全世界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资金不断的增加,应当对相应的规划做适当调整和改变,以满足城市环境发展的需求。
2制订、完善相关的法律规范是加快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提高管理水平的支撑因素
哈尔滨市为规范个人、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的对涉水、涉河方面的行为,经过近10a的探索和努力,相继颁布实施了《哈尔滨市节约用水条例》(2011)、《哈尔滨市水生态监测条例》(2012年)、《哈尔滨市滩涂保护条例》(2013年)、《哈尔滨市河道管理条例》(2005年)、《哈尔滨市水土保持办法》2001年)等。另外,哈尔滨市还专门针对城市内河环境修复和管理于1997年颁布了《哈尔滨市马家沟管理办法》,2003年颁布实施了《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对加强和规范城市内河管理,严格依法行政,维护城市内河建设合法权益,保障城市内河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促进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达到了原有预期的立法目的。但是,这些年在贯彻实施《办法》的过程中,不尽完善、与新形势、新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1)制度的不健全。《办法》在实施机制和相关配套制度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只能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这就使《办法》贯彻实施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导致了相关管理部门要落实各项管理任务,实行规范化管理没有可依据的法律规定。2)内容的不全面。《办法》各项规定之间是互相衔接的,但是涉及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工程方面规定的内容在现时的管理中却少有体现。3)许可的不明确。《行政许可法》规定,凡是涉及行政许可的事项(除法律法规另行规定外)都应按照该法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而《办法》是在许可法出台之前颁布实施的,对城市内河规划整治、建设管理等事项的行政许可没有具体的规定,体现不出立法的实效性。4)责任的不完善。《办法》在15年的实际运行中,其权力与义务、权利与责任是具有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的,但随着人们对城市内河的关注度加大,社会各个方面都视城市内河为资源、为契机,现行《办法》在法律责任的设定上与实际发生的情况出现了不相适应。5)城市内河管理范围。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现在的城市内河管理范围不能完全满足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沿河开发建设项目给城市内河规划发展预留空间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从城市发展看,合理预留生态河道的范围尤为重要。从管理方面看,当前的土地确权划界工作,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不实行土地确权划界,在管理工作中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内河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科学确定城市内河管理范围,确定管理蓝线,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服务。6)体现现代化管理内容。《办法》对城市内河现代化管理没有提出具体目标要求,这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全球气候,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水利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条例》中应增加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和科学调度水位、水量,利用计算机拟合高水岸边线、不同水位防洪线,依法行政等方面内容,逐步规范、改变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进一步丰富城市内河管理与服务内涵,使城市内河的功能更具有时代性,从点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为全球全人类的发展做贡献。7)规范资金渠道。加强城市内河的管理,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资金和设施经费来源渠道。随着城市内河综合整治的启动,哈尔滨市城市内河的建设与管理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改造后的城市内河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和养护经费,造成部分河段的河道护坡出现破损情况,整治改造的成果难以保持。因此,为了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保护和改善整治成果,明确城市内河日常的维修养护经费来源十分紧迫。8)规范水源、水质内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环保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哈尔滨生态景观城市的战略,哈尔滨市加强城市内河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改造,关键是解决水源、水质问题,改造建成后的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全在于此,所以,水源的建设和管理、水质的监测、治理和保护,必须在法规里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城市内河环境得以保障,同时需要做好城市内河水源、水质的检测保护和管理,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域生态环境体系。因此,加强城市内河的修复和管理,保护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势在必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法律作保障,而目前的《办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法律层次上都很难适应城市内河发展的需要,所以应加强城市内河立法,全面发挥城市内河功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3与社会效益有效结合也是保证加快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单一的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工作,存在着政府建设资金较大,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但投资收益较少的问题,而目前时期,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城市管理者们很难在城市建设资金中为城市内河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划拨出足够的资金。因此,将城市内河环境改善与沿岸商业利用和效益地块结合起来,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利益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促使城市管理者们按照规划,尽快实施规划。
4结论
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工作比较繁杂,规划、治理和管理是城市内河生态环境工作中重要的环节,做好这些工作,才能将城市内河营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翁鸣.莱茵河流域治理的国际经验———从科学规划和合作机制的视角[j].民主与科学,2016(06):39-43.
[2]古斯塔夫•波夏尔特.莱茵河流域的国际合作和污染控制[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12):33-37.
[3]赵越,姚瑞华,徐敏,等.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思路探讨[j].环境保护,2015(13):27-29.
城市社会治理范文篇10
一、法治城市的内在和根本特征
从社会前史角度看,城市是物质材料开展到必然阶段的产品,城市的功用是为聚居于此的人们供应公共产物、公共效劳以及保证人们权益的完成和促使义务的实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是买卖的产品,买卖需求规律来规制,城市与法治是相伴而生的,法治是现代城市的光鲜特征。法治城市内在首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齐备的司法系统,司法无处不在。有法可依是我公法制建立的一项根本准则。作为法治城市该当具有齐备的司法系统,司法触及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建立的方方面面,包管城市的运转在司法的框架下有序开展。比方,像我们市如许的城市虽然无立法权,但可以制订标准性文件与国度司法、律例相配套,然后构成齐备的司法系统,包管国度司法律例在本辖区施行,保证市民权益义务的完成。
2、成熟的司法效劳市场。司法效劳市场是法治城市的必备要素。这里的司法效劳市场是广义的。既包罗凡间所说的律师、公证、司法判定、仲裁等司法效劳,也包罗税务、管帐、审计等中介性、涉法性的效劳机构,它们为市民的任务、生涯供应普遍的司法效劳,使市民合理的诉乞降司法需求的完成成为能够,然后促进了城市的调和与不变。
3、法治当局。法治城市起首要求当局必需是法治当局(有很多学者也称为善治当局),只要当局起首执行法治,进而完成法治,才有能够完成城市的法治化。
4、相对兴旺的市民社会。城市的法治化不但是当局的事,而必需根植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对法治的认同度是法治城市建立的决议性要素。纵观世界上典型的法治城市,都有相对兴旺的市民社会,而且“兴旺”不只是数目的几多,更首要的是市民社会的成熟,而诚信僧人法是成熟的明显标记,然后组成城市法治化的第二推进力。
5、司法公平。司法公平是维护公民正当权益,使公民权益得以完成的最终樊篱,也是表现社会公道公理的明显标记。中心屡次强调要鼎力推进司法体系体例变革,处于权利构造相对较低位次的城市,关于司法体系体例变革往往是被动的,但城市司法机关可以经过进步司法人员本质,改善司法情况等路子来完成司法公平。没有司法公平不成能完成社会公道公理,更谈不上城市的法治化。
6、崇尚法治的城市精力。城市精力是一座城市长时间文明沉淀而构成的精力面貌的集中表现,首要包罗准则建立、社会风气、文明教育以及城市建立理念等方面。作为法治城市,法治该当成为城市精力的基本内在,法治成为城市社会系统的评价规范。
当然,从要素的角度来评价法治城市的内在能够还包罗其他方面,但以上六个方面该当是作为法治城市的必需要素。提醒法治城市的内在旨在为法治城市建立的微观架构供应理论支撑和为法治城市建立寻觅打破口。
二、市法治城市创立的根本状况
(一)积极探究,科学运作,完美机制,法治城市创立历程进一步加速
1、指导注重,构成合力。执行“党委指导、一府两院施行、人大政协监视、各部分齐抓共管、全社会一起参加”的指导体系体例和任务机制,把法治城市创立列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公法治城市创立运动的抉择》,市委、市当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公法治城市创立运动的告诉》,专门召开发动大会,举办了盛大的启动典礼,具体发动摆设法治城市创立运动。为增强组织指导,市上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当局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市人大、市当局、市政协指导任副组长,市级有关部分首要担任报酬成员的法治城市创立指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任务机构,担任法治城市创立任务的方案、组织、协调、指点、反省。各地、各部分也都树立了响应的指导小组和做事机构,依照全市的一致摆设和要求,强力推进法治城市创立任务。
2、标准治理,扎实推进。一是标准法治城市创立内容。从准则建立、依法行政、优化经济情况、底层建立、司法监视等方面明白法治城市创立义务,找准法治城市创立的打破口和切入点。二是标准法治城市创立规范。以细胞单位的法治化建立为重点,从开展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法治机关、法治企业、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法治黉舍创立运动动手,分类制订创立规范,执行量化治理。全市开展了“法治城市示范单元”评选运动。当前,有237个机关、黉舍、乡镇、街道等底层单元提出了申报,经过反省考评后,一致定名。三是标准法治城市创立办法。执行“层层推进”法,把任务义务层层分化下达,自上而下开展任务;执行“运动牵引”法,在要害范畴、环节,以点带面,引领法治城市创立深化开展;执行“分级建档法”,标准材料治理,掌握全局任务,强化监视指点。
3、完美机制,强化审核。一是树立健全目的审核机制。将法治城市创立归入年度目的治理系统,审核后果作为市委、当局对各县区、各部分综合评价的主要根据之一。上一年,全市审核优异率达13.1%、及格率达86.9%。二是狠抓市人大、政协定见和建议的处理落实。各级、各部分依照市人大、政协法治城市创立年度观察中提出的16条整改定见和建议,制订响应整改办法并狠抓落实,有用加速法治城市创立推提高伐。
(二)深化普法,普遍宣传,法治城市创立根底进一步夯实
1、突出抓好公事员特殊是指导干部学法用法任务。树立完美了指导干部中间组学法、法制讲座、任前司法常识测验等项准则,集中开展了法制巡讲、司法政策教育等运动,每年对全市万余名干部进行司法常识测验,测验后果作为组织人事部分年度审核奖惩的主要根据之一,具体进步指导干部依法在朝才能。
2、实在加强农人群众的司法本质和依法维权认识。针对乡村地区宽广、人员涣散、文明条理良莠不齐等特点,涪城、游仙、江油、三台、盐亭、梓潼、安县等地发明性地开展了“四建、四送”运动。即:建组织,法治机构延长到村,树立普法任务小组1375个;建阵地,法治平台规划到村,树立了农人法制夜校1100多个、设置法制宣传栏2000多个;建步队,司法效劳送到村,各村培育司法清楚人2至3人,设有司法效劳任务站;建收集,司法节目送到村,每村建有互联网接纳站点,全市树立法制文艺宣传队100余支。这一系罗列措较好地破解了乡村普法难的问题,进步了农人依法维权、依法做事的才能。
3、出力培育青少年的公民认识和权益义务观念。仔细落实《关于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任务的定见》,不时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立,充沛发扬黉舍的主渠道效果,做到方案、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全市选聘1156名干警专(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指点员,依托全市72个青少年法制教育中间、1056所黉舍法制室,组织在校学生到教育中间承受标准的法制教育,并发动全社会参加个中,构建了社会、黉舍、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收集,建立了多条理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平台。针对一些黉舍涉日游行请愿的状况,2010年10月份,市司法局、法建办、市法兴办组织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黉舍积极举动起来,鼎力开展《聚会游行请愿法》等相关司法律例的专题宣讲运动。共组织宣讲团83个,深化到全市172所大学、中专、高中、初中黉舍,对68万余名师生员工进行法制宣讲,指导他们依法、理性表达喜欢国热情,极大地维护了黉舍和社会的不变,遭到省市指导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赞许。2010年10月下旬,市法建办、市教育局应用三地利间对全市163所中学的187名法制副校长、指点员等进行了法制宣布道育理论和法治实务培训,为全市青少年法制宣布道育和依法治校任务打下了坚实根底。
4、实在增强企业运营治理者的法制宣布道育。市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增强企业法制宣布道育的定见》,连系经济次序和运营情况管理整理,接纳培训、集中宣传、常识竞赛等方式,在各级各类企业中深化开展与市场经济亲密相关的司法律例的宣传进修,收到了优越结果。开展“维权效劳周”、“依法运营,诚服气务”、“守合同重信誉”运动,加强企业抵挡司法风险的才能和市场竞争力,进步了企业的诚信认识,促进了企业疾速安康开展。
5、普遍深化开展法制文明建立。积极开展“高墙内的反悔”、“远离”等大型法制文艺上演和组织切近老庶民任务、生涯实践的社区文明、广场文明上演;开展常识性、兴趣性、文娱性一体的司法常识竞赛;组织司法常识征询、演讲等80余场次。2010年年头,平武、北川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状况突出的实践,组织了万名妇女司法常识竞赛;市法建办、法兴办与社会组织协作举行“五五”普法大型效果展,全市发动了180个单元参展,组织了276块展板,辨别从组织指导、发扬本能机能、司法八进、法治文明、法治理论等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市“五五”普法获得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治建并举,法治城市创立程度进一步进步
1、树立健全当地标准性章制系统。近年来,市当局接踵出台了《关于开展创立法治当局运动的施行定见》、《市标准性文件制订顺序和治理方法》等文件,进步了标准性文件的科学性,有用地避免当局权利部分化、部分权利好处化、获利路子审批化、审批方法复杂化的倾向。全市各底层单元连系本身实践树立健全内部章制,把国度司法融入生涯、融入治理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市上下构成了以国度司法律例为主导、当地标准性文件为增补、单元内部自律性章制为辅佐的司法章制系统。
2、强力推进依法行政。以《依法行政施行大纲》为绳尺,以“依法行政示范单元”创立为载体,在各级当局部分履行部分法律责任制、错案责任追查制、法律公示制、政务公开制和社会承诺效劳运动,分批轮训行政法律人员,具体执行持证上岗、亮证法律,包管了行政法律质量。大大都县市区当局指导延聘有终年司法参谋,设立有市、县长信箱,树立行政法律投诉网。扎实推进市行政效劳中间建立,建成了具有全国进步前辈程度的网上行政审批效劳平台,做到了“一个门办妥、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效劳”。
3、鼎力整理标准市场经济次序。依法增强修建市场治理,整理修建市场次序,严厉执行建立工程招招标准则,强化修建质量监视。增强城市情况维护、市容情况卫生、市政公用设备、房地产市场、路途交通次序的标准化治理,加大法律反省力度,进步城市治理程度。充沛发扬行政效能监察中间的效果,增强了对不良行政行为、损害经济情况行为的监视,实时查处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损害经济情况的各类案件。加大对经济犯罪案件和涉企治安案件的查办力度,市场运营情况获得改善。
4、增强底层民主法制建立。以创立“民主法治示范村”为载体,具体履行“四民主、两公开”,健全并落实村民选举准则、村民代表议事准则、村民民主评断村干部准则和村干部任期审计准则等,依法制订村规民约,逐渐完成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治理、村民自治。
(四)存在的首要问题
1、创立运动开展不服衡。少量单元、单个指导对法治城市创立任务的主要性看法还缺乏,推进还不力,开展还不服衡。
2、创立运动考评机制尚不健全。法治城市创立任务固然列为省上试点单元,但起步较晚,创立机制、考评系统等尚需进一步研讨、完美;法治城市创立触及面广,触及部分多,上下联动、部分共同还不敷,资本尚需进一步整合。
3、创立运动群众参加度不敷。在创立运动中,全社会参加度还不敷高,在与中间任务、文明城市创立等方面连系还不严密,还存在就创立论创立的景象。
三、法治城市创立中应留意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必需不时强化组织指导。法治城市转义是城市治理的法治化,但它触及到党委依法在朝、当局依法行政、司法公平和市民及市民组织对法治的认同度。建立法治城市是一项全局性任务,分歧于纯真的普法和依法管理,其内在更深入,外延更广泛,它该当包罗依法在朝、当地立法、行政法律、公平司法、普法教育、司法效劳和司法监视等内容,并跟着它的逐渐深化,所触及到的经济建立、政治建立、文明建立和社会建立等方面的法治问题,愈加复杂和详细。要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义务,必需有强有力的指导力气来推进。从我市法制建立近况看,依然需求党委当局的强迫推进来带动指导社会力气的积极参加。党委要进一步注重法治城市创立,从全局的角度去掌握、经营,制订法治城市建立大纲,作为社会开展规划的有机构成局部,而且充沛运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去影响、推进法治城市创立任务的开展。并树立起强有力的组织指导系统,真正构成党委指导、当局施行、人大和政协监视、各部分齐抓共管的任务格式。
(二)要有科学的任务思绪。一要统筹规划。要依据中心和省有关摆设,在制订好法治城市建立任务规划的还,依照分工协作的准则,将法治城市建立各项义务科学分化,详细落实到各县(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底层单元的规划之中,然后组成条块连系、纵横相融的法治城市建立规划系统,使法治城市建立任务做到统分连系,上下一致,责任明白,义务落实。二要分类施行。将法治城市建立任务分为“一条主线、两条分线”,即以建立法治城市为主线,以普法教育和依法管理为两条分线,普法教育“司法六进”(进机关、进村庄、进社区、进黉舍、进企业、进单元),依法管理分为当地、行业和底层三个方面。固然法治城市建立触及面广、纷繁复杂,但只需尊敬规则,抓住特点,分类指点,分类施行,就会到达事半功倍的结果。还,对法治城市建立分类指点,分类施行,有助于任务的开展和特点的发扬,还使法治城市建立找到了出力点,修建了支撑点,构成了立体感。三要突出重点。依据分歧期间开展的要乞降建立法治城市任务的轻重缓急以及突出问题,开展重点调研,进行重点指点,组织重点施行,处理重点问题,完成重点打破,做到以点带面,逐渐扩延,示范引路,滚动开展,不时提拔法治城市建立任务的层次和程度。四要全体推进。经过不时健全党委指导、当局施行、人大监视、各部分齐抓共管、全社会一起参加的任务格式,在统筹规划、分类施行、突出重点根底上,逐阵线地狠抓落实,使法治城市创立任务在分类指点中深化,在示范引路中扩展,在滚动开展中晋级,进而完成具体开展,全体推进的目标。
(三)要不时健全完美律例准则。一是当地建章立制。我们市如许的城市虽然无立法权,但连系实践,可以制订标准性文件与国度司法、律例相配套,然后构成齐备的司法律例系统,包管国度司法律例在本辖区施行,保证市民权益义务的完成。二是当局规章。要树立完美为维护市场对等竞争次序、推进公益事业变革、加速科技效果转化、维护常识产权、进步城市治理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开展的各项规章,充沛发扬好当局规章的主要效果,为各级当局依法行政供应司法根据。三是各项事业依法治理准则。各行政主管部分该当根据专业法,对各自治理的对象、顺序、行为,甚至法律人员的形象、用语等都做出详细规则,特殊是一些法律任务义务重、权利大、群众存眷度高的部分,如公安、税务、工商、交通等,制订的治理准则该当愈加详细,实在加大行业依法治理力度。四是底层依法管理准则。该当普遍树立市、县(市、区)、乡镇、村社、街道、社区、工场、黉舍等各类依法管理规范。广阔底层要普遍开展依法建制、化法为规、建章立制运动,在村规民约和散在的治理准则根底上,构成各自的依法管理章程。五是依法在朝准则。树立完美党委严重决议计划依法论证准则、理论中间组集体学法准则、指导干部法制讲座准则、指导干部司法常识测验审核准则等,不时完美党委依法在朝准则,依法保证和促进当地各级人大、当局、政协及司法机关依法实行职责。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