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9 06:26:06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小学寄宿制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该校领导表示今后他们将更加踏实地抓好寄宿制工作,使学生在校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2
一、指导思想
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为创建部级卫生城市作贡献”学习实践活动总载体,通过大讨论,使城管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思想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进一步理清城市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对策,统一思想认识,在全局上下形成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具体安排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定在4月份,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为创建部级卫生城市作贡献”主题,着重就“经济转型升级,城市管理怎么办”、“城市化发展,城管局怎么办”、“推进现代城市,城管干部怎么办”、“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功能品位?”、“党员干部队伍,如何提升素质?”等问题,通过党员干部引领谈、研讨交流专题谈、建言献策大家谈、典型案例分析谈等形式,由党员干部带头,普通职工广泛参与,运用多种媒介开展讨论。具体安排如下:
1、设立城管人文大讲堂。利用周一学习夜时间,安排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队)主要负责人,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为创建部级卫生城市作贡献”载体,结合工作职能,分别上进行专题演讲和案例剖析,与全体干部职工交流心得,理清城市管理发展新思路。
2、开辟大讨论交流平。在内部刊物《城管》上开辟城市管理科学发展论坛,设立“城市管理科学发展之我见”、“我为城市管理进一言”等栏目,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就城市管理科学发展问题、重点工作和难点工作进行大讨论,同时刊登各类新观点、新思路和好对策、好建议,引领干部职工树立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理念,定期刊发。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①召开一次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进行解放思想专题交流,研究探讨本单位服务科学发展的有关问题和对策措施。②组织分组学习,结合学习必读书目、《科学发展正反案例选编》等教材,结合深化完善“四通工作法”,结合提高责任意识、服务水平,组织本科室干部职工紧密结合实际,谈认识、谈体会、谈思路,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积极参加“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主题征文活动。③组织1次以上的民主恳谈活动,邀请与城市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各部门、各级人士、管理对象、市民群众,征集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意见,查找制约城市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听取推进科学发展的建议对策。
4、开展“我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献一计”金点子评选活动。向全局干部职工印发金点子评选活动启事,发动大家积极开展“我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献一计”金点子和全县“我为科学发展献一计、谏一言”活动。采取民主公开的方式,评选确定事关我县城市管理科学发展的5个问题和5条良策,对入选者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该活动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学习培训的深化和巩固,又是搞好分析评议和整改落实的基础和依据。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抓住机遇,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各科室(队)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发动,积极参与。解放思想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做到不惧困难,破立结合,敢于打破,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局班子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要带头参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引导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新观念、共谋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2、紧扣主题,深化讨论。各科室(队)要紧扣“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为创建部级卫生城市作贡献”主题,围绕当前形势,结合本科室(队)工作实际,贴近党员思想的实际,精心设计大讨论活动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效开展讨论活动,着力提高讨论质量,切实做到在讨论中深化认识、促进思想解放、培育发展新理念、推动问题解决。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3
一、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结合
2011年起,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与其他几个专业按照公共管理类大类统一招生。学生入校后实行“四统一”的大类培养:统一编排班级、统一安排辅导员、统一安排授课教师、统一培养方案。城市管理专业和其他几个专业一样,前3个学期不分具体专业,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案授课,进行通识教育。统一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涉及三大部分,一是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应用写作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二是全校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与科技类、语言与文学类、健康与艺术类、职业发展与就业类、经济与管理类、校际选修类(含网络通识课、短期国际交流、校外选修、暑期国际学校等)共七类课程。其中前六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10学分的课程,第七类课程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课程。三是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政治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统计学等。
第3学期学生选报城市管理专业后会组建城市管理班,从第4学期开始即按照城市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对选报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培养方案中第4学期及以后的课程包括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两类,其中专业课主要有城市经济学、行政学、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建设投融资、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遥感与gis应用、应用统计与统计软件以及城市数字化管理。专业选修课涉及两个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城市规划管理方向和城市经济管理方向。城市规划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规划设计基础、城市地理学、计算机制图、土地利用规划学、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空间分析、中外城市发展史以及城市文化学等;城市经济管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城市财政与金融、城市产业分析、房地产经济学、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城市计量经济学、城市与区域政策、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城市经济战略管理等。
城市管理专业参与公共管理类的大类培养,实际上也是实施不同专业联合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人才培养的“四统一”,尤其是教学方案的统一,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强化了学生的人格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培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总体来看,通过“全校公共基础课程 全校选修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发展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联合培养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复合型、素质化、潜力大,专业型、特色化、能力强的培养要求。
二、校内外与海内外的联合培养
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方式之一是与校内相关院系或专业的联合。比如邀请同校国际经管学院教师为城市管理专业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分析方法》双语课程、邀请同校法学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城市管理执法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统计学院统计相关专业的教师做大数据与城市管理的专业讲座、邀请同校华侨学院信息管理相关专业教师做城市管理智慧化的讲座等。2015年10月,城市管理专业还与信息管理专业联合申报“特大城市智慧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2015年底又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复为“2015年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今后,城市管理专业拟和信息管理专业,以及学校其他相关学院的相关专业进一步加大联合培养人才的力度,在培养方案、课程授课、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将继续发挥现有的数字城市实验室、3d仿真实验室以及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实验中心的设备设施和城市经济管理软件的作用,积极邀请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到城市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联合培养中来。
城市管理专业的校内外联合培养的第二种方式是与在京其他学校的联合。比较早的联合培养始于2012年年初,城市管理专业所在的城市经济管理系与北京市政管委培训中心达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意向,双方在教学培训、教材建设、实习实践、会议论坛等方面逐步开展较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建立了城市管理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北京市开展“双培计划”,首经贸城市管理专业积极参与,与在京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的政策联合,尝试输送优秀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进行中长期访学。
城市管理专业的海内外联合培养主要是与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高校的联合。20世纪80-90年代,城市管理专业与美国、英国等高校的合作较多,部分学生到美国等高校进行短期学习。近年来,首经贸陆续与台湾东吴大学、台南大学,美国布朗大学、罗格斯大学、马里兰大学、克里夫兰大学、波士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探索3 1、4 1等合作办学方式。同时,自2015年起,北京市也在推行“外培计划”。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借助学校的对外合作平台和北京市的“外培计划”政策,积极参与到境外1-2年的学习,目前已有多名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到台湾地区和美国的高校访问学习,部分学生在美国的高校学习后,已申请在这些高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海内外联合培养的另一种方式,是积极探索和实施海外名师进课堂计划,让海外名师直接参与首经贸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都邀请境外部分高校,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纽约大学等高校的名师为全校学生开设暑期课程,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马里兰大学的丁成日教授还专门为学生讲授《城市经济学》双语课程,并为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和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专业研究生做了多场城市经济与管理的学术讲座,介绍西方城市经济与管理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趋势,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学术视野。
三、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
如果说城市管理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主要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为目标,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则主要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基于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专业自2011年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实习实践基地的规模。目前,本专业已建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城市管理学会、泛华集团等覆盖政府部门、省部级单位、行业协会、城市投融资公司等单位,涉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实习内容包括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城市投融资、城市与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管理方面的30多家实习基地。其中,城市管理专业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北京健康城市促进会、北京荣邦瑞明投资管理公司等几家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合作关系。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4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设立的积极意义
大学主要是靠自学的,而且大学主要是学会怎么学习,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交通运输与管理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有诸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大量的课程要学习,不可能每门课学完,一直能用到,也不能学完就忘不掉,这就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要养成一种思维习惯,知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致内容和脉络,以及主要核心思想。一方面,要记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关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对相关理论加以应用分析。正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基于我国优先发展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大背景,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知识经济的日渐临近而引发的对知识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社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迫切需要大学里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并能够更快、更多地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人才,迫切需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的高素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创造条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尽早接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项目、发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科研论文等,对于加快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或者为日后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阶段的科研都将大有裨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创新学分的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性比较强的特征,多思考多创新以进一步体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人性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是改变传统意义上由鼓励学生创新变为要求学生创新,最终达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新的目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以认真观察和仔细思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有密切关联的成果作为创新成果,通过对比量化而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一般强制性要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必须获得最低两学分的创新学分,可以通过上述方式获得经量化折算后的相应学分。除了上述方式之外,也可以通过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多参加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讲座并写听后笔记的形式,增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对此可以量化,比如大学期间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前沿讲座必须要听满二十场,并且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院系的核实和裁定有效后,方能获得相应学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系列讲座可以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相关学科的知识,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工作后需要面对的主要是乘客,要强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英语、礼仪、服务、法律等等相关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学分制的条件下,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项目参与与创新学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科研项目中去,通过设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的导师制,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眼光和视角以及方法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所从事的有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题研究予以指导。而且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要创设专门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项目科研基金,鼓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开拓途径,安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去,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科研活动。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项目的积极参与,可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能力,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理论研究的提升,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消化,同时反过来指导自身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实践,真正绝佳地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而且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未来的实际角度出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创新项目的参与,会为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工作,尤其是进一步攻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以及申请到国外留学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深入研究都会因此而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特别强调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项目恰好能够很好地反映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特长及能力。
四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学分的辩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的设立和强制性要求获得只是一个目的,关键是希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多去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系列前沿讲座,积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高效运营的数学建模比赛等甚至有的高校规定的仅仅顺利通过计算机二级,英语六级之类。看似是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增加了压力,因为本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交叉专业,它是在交通运输、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做加法的,课业就很繁重,通过上述能够获得创新学分的渠道和途径去获得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创新学分都是比专业大学生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表征和体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学生日后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增加更多的机会。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5
一、城市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急需城市管理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管理人才匮乏和知识背景失衡,加剧城市管理人才培养需求
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管理城市的人,专业化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效能和质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中观层次的城市管理人才、企业微观管理人才和国家宏观管理人才紧缺,急需一批在知识结构上文、理、工、经、管、法相互渗透、全面而完善的专业化管理人员。
(二)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催生城市管理人才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约为1.2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会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基本建设,以及层出不穷的“城市病”和不断推进的旧城改造,为专业化的城市资源经营和城市综合开发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才需求空间。
(三)大力投资市政工程建设,凸显城市管理人才缺口及适配
随着国家和地方对市政工程的大力投资,以及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给市政工程注入了动力源,随着全国各城市加大市政建设发展和运营服务管理,使得人才缺口问题越来越凸显,专业人才的供给亟待解决。
(四)从天津市城市建设和发展来看,城市管理人才需求规模在持续增进
随着天津市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配套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发展,催生专业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天津市近3年均处于城市建设发展高峰期。另一方面,天津市的土地和房产市场持续发展,为房地产项目、楼宇等管理带来了人才需求空间。
(五)突出和明晰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和特色,放大城市管理人才需求供求匹配
目前,城市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城建、国土、市政、环保、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以及教学研究机构等部门或企业。基于城市各个领域科学化管理,从市政基础设施到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从市政企业、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都急需补充大量管理人才。
二、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基础、目标及特色
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是在学校城市管理学科群和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基础上,依托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手筹建。在专业建设基础和条件上,学校于2011年组建公共管理系和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2012年获批自主设置城市管理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设立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专业涉及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领域,具有承担城市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基本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天津城建经管学院城市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设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训练中心、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验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微机应用实验室、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城市经济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36个),为本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基础和行业背景设置,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基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了城市管理专业定位。其定位凸显服务城市微观层面管理上,突出在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等建设和管理领域服务,以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为主,兼顾城乡规划与产业优化管理为特色,培养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和思维,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技术与方法,接受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等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实践训练,能在城市建设和管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城镇社区、房地产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从事城市建设与运营服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先进城市管理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城市微观层面管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天津城建城市管理专业建设突出以下特色。
(一)依托基础夯实、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城建类学科基础平台
天津城建是天津市唯一一所城建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致力于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筑了互为依托、相互支撑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与管理、城市环境与生态、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六大学科群。本专业正是依托这六大学科群,重点突出城市经济与管理学科群,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学科基础夯实的专业依托学科基础和平台,保障了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突出“一二三三二”人才培养特色体系
突出本专业“一个导向理念(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展理念)、两个面向(面向天津城市微观管理、面向城市基层一线管理)、三个领域(市政领域、楼宇经济领域、产业园区领域)、三类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设施和生产经营性设施)、二类强化(强化以城市建设工程项目运营服务管理为主,兼顾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建设项目建设前期规划分析决策和建成后运营服务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和办学特点。
(三)明晰和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
与国内主要院校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看,天津城建设置本专业具体差异表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方面。重点突出城市微观管理层面,强化具体某几个城市领域管理,注重涉及面精准和紧密契合天津和全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管理领域亟需人才培养的关键需求。
2.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内容相比,突出了城市不同领域设施建设项目前和建成后具体运营服务管理课程内容,比如开设招商学、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市政工程规划、城市工程可行性分析、物业资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学等专业课程。
3.毕业生就业方面。毕业生适应的工作领域包括政府机关、城市建设部门、城市非政府机构组织和相关教研机构从事规划、设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城镇发展决策研究与建设管理等工作,而且注重突出学生能够在城市市政建设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从事城市相关领域针对各类设施建设前和建设完成后的一线具体运营服务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天津城建对于城市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以下六大版块: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
该部分涵盖《城市发展概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和作用,城市用地分类、评价、构成和布局,项目建设规划控制,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原理等知识。
土木工程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具体而言,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的结构和施工技术等内容。
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该部分涵盖《市政管理学》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类型,城市水源保护及主要给水设施布局及城市污水量预测与污水处理,城市用电负荷预测与计算,城市供电网络,城市燃气输配设施,城市电信工程,城市垃圾收集和处理,城市工程管线布设,城市消防工程设施布设要求,城市灾害防范。
城市道路和交通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综合交通构成,城市交通调查,城市公共交通结构,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枢纽设施类型与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
该部分涵盖《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主要侧重于以下知识的教学: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评价目的、内容、程序与基本方法及综合治理途径等。
智慧城市管理基本知识
该部分涵盖《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等课程,主要侧重于对以下知识的教学工作: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遥感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等。其中,核心课程涵盖: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数字化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建设项目管理等课程。主要专业实验涵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 、应用统计学课程设计、建设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数字化城市管理课程设计、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设计、城市建设项目环境质量与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环节涵盖:城市管理专题调查、城市管理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实习、毕业论文等。
四、城市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若干思考
第一,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建立3d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城市实验室、城市应急管理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建设实习基地,以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所需知识及技能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强化“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基地实践”链式化培养。
第二,组合立体师资力量。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交流和共识,特别是新生事物的建设和培育。因此,城市管理专业发展必须吸纳先进理念、优秀的人才,以开放的思维,组合立体师资队伍,将相关专业的教授、知名学者、社会需求方请到队伍中来,群策群力,共生共建。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6
[关键词]空间管制;城市规划;“成长管理”理论;“反规划”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对城市所在区域的土地和空间利用的战略指导作用越来越体现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城市规划应当“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但这只是一个原则性规定,在从事城乡规划工作时, 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各类区域的划分?如何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空间管制仅仅就是城市土地的空间区划和管制?有没有更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和方法?本文带着这些疑虑对城市空间管制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1 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从源头上说,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性质―规模―空间布局”为模式的物质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政府建设管理城市的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健康有序、公正公平发展和平衡城市政府短期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上的缺陷,导致城市面临诸多问题(如城市边界无限蔓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存在哪些缺陷呢?
1.1 城市发展规模预测与城市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基于现行规划编制方法的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是一种建立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之上的空间布局。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快速的城市化,城市规划在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预测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很多城市在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时,往往掌握资料不全面,预测方法欠科学。同时,由于城市人口流动性大,统计口径不统一,而用地规模预测又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往往造成要么规划期末城市用地突破规定指标,要么造成大量土地闲置。虽然城市规划对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控制对防止城市过度扩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现行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及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的科学性仍然值得思量。
1.2 对城乡空间区划的空间管制重视不够
现行的规划体制偏重于城市建成区的用地布局和控制,并对城市用地进行安排,一般划分为九大类用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细分。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规划,规划都对用地性质、规模等指标进行了严格控制,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每一地块都给出了具体的数值。但在现实社会中,一块土地往往以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其他功能的用地怎样操作控制呢?就算对每一用地都赋予数值(上限或下限),而这个数值的科学性又在哪里呢?是否与当地实情相宜?这些问题均值得商榷。同时,城市土地具有商品属性,规划时应给予投资者一定的选择权,过度的控制必会抑制投资者的热情,从而导致城市土地无人问津。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加强,执法力度的加大,过死的规划控制必然造成城市的实际开发建设受阻,最终影响城市健康发展。
1.3 环境保护利用规划严重滞后
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城市生态景观支离破碎、自然水系污染严重、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遗失。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市政设施建设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认识到,土地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是有结构的,有不同空间格局和不同生态功能的有机体。协调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绝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因此,当前城市规划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城市土地上,建立一个战略性的既能充分发挥每块用地价值又能为人们生活居住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为城市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保护城市文化和构建安全的生态网络。
目前,城市规划在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考虑比较科学,而对城市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显得比较苍白。往往仅把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处理等方面作为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这种被动的补救式的规划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城市有机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渴求。城市应该是所在区域内整体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区域生态的和谐,就没有城市存在的基础环境保障。因此,仅从城市内部考虑是不能解决城市整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规划界和学术界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有益探索,均试图在现行的规划体制下寻求问题的突破,从而提出了城市空间管制这一论题。然而,这种基于城市土地区划的城市空间管制方式方法是否科学?依据是什么?区划与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弹性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则值得我们探讨。
2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对策
2.1 对策一:以“成长管理”和“反规划”理论为编制空间管制规划的理论基础
研究城市规划编制中城市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针对传统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方面的上述问题,通过对区域土地的空间整体使用战略划分和微观层面的用地控制,以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发展空间的弹性问题。在这一方面,源于美国的城市“成长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其思想核心是把握城市开发的地点、时机和程度,在城市不该生长的地方坚决制止生长,在城市可以生长的地方控制开发的量和度,两个方面相辅相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论在北美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与“成长管理”理论同出一脉,很具相似特点,目标导向均为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空间弹性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的是“反规划”理论,其重点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反规划”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即城市规划与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反规划”理念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而言,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城市设计中的“图―底”关系。如果把“城市与生态环境”比作“图―底”的话,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是将城市作为“图”,着重研究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将生态环境作为“底”;而“反规划”则是“图一底”互换,将生态环境作为“图”,先行研究非建设用地布局规划[1]。
值得强调的是“反规划”理论的生态学内涵,它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其生态学理念是:在自然生态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生态敏感性分区及生态适宜度分区,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加以保护,在规划、完善非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再安排建设用地布局规划[2]。即先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保护控制起来,作为维护城市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加以保护,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建构城市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从以上两种理论模式可以看出,其研究思路是:城市规划应对不可逆的城市环境(即城市不该生长的地方)进行严格控制,对城市建设用地(即城市可以生长的地方)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并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保护。笔者认为,规划师首先应该转变常规的规划思维模式,对传统的规划编制方式进行调整,让其转变为:首先对城市及周边环境进行宏观的空间管制,其次是对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微观强制性要素进行严格控制,最后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模式(即“性质―规模―用地布局―专项规划”模式)。
2.2 对策二:建立完善的城市空间管制体系
2.2.1 空间管制内涵
管制是现代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它强调多层组织机构或多集团的对话、协调与合作,促进跨区域协作、多行业合作发展,有效补充政府管理调控与市场运行的不足;管制可全面综合改善社会发展环境,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的权益分配规则和行为规范;管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部门性。城市空间管制是指对城市内部及周边事关全局或不可替代要素,特别是弱势要素进行的强制性或引导性的规划控制,具体体现为:对城市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它是协调城市内部与周边要素的关系等重大问题的原则和政策,是城市空间协调发展的基础。
2.2.2 空间管制内容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协调和引导各要素在城市空间内合理布局,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整体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空间管制是伴随城市规划而来,是对城市规划要素进行度和量的控制。因此,城市空间管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城市空间资源要素,如土地、水体、植被、矿藏等;城市土地利用属性,如性质、范围、开发强度等[3]。
2.3 对策三:寻求科学的编制方法和成果
对城市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制定空间资源区划,确定分区发展和保护的区域;在空间资源区划基础上制定空间利用区划,并对各类区域从用地使用功能角度进一步划分,进而对各类功能区提出管制要求。
2.3.1 加强空间资源区划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原则性的规定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四大空间区划类型。但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考虑到分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和研究层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划分。空间资源区划一般从城市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敏感区和土地利用现状4个方面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从宏观层面确定可供城市发展的空间和生态保护范围,从而引导城市建设在一定的合理空间内进行,并与城市生态保护相互协调。城市空间资源区划一般分为生态敏感区、生态缓冲区、开发控制区和强制控制区等四个区域与编制办法规定相对应[4]。后两者是城市的发展区域,生态敏感区是生态保护的范围,生态缓冲区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区域。
2.3.2 强化土地利用区划
空间资源四级区划是从资源管理角度对城市整体空间使用做出的方向性规定,而土地利用区划则是在空间资源区划的基础上确定用地的使用功能,以便指导具体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土地利用区划应坚持以下原则:(1)协调原则: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为宏观层面的城市空间管理提供理论支持;(2)粗线条控制原则:在宏观尺度上对城市空间进行用途划分,不追求过于细致的分类,为土地使用留有一定弹性和余地;(3)强化控制原则:以有效保护环境和引导建设集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非建设用地的管理与控制;(4)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属性,按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遗产优先原则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如对城市适建区内用地再次划分为工业集中区、商业中心区、居住区和城市公共绿地等,并对每个区域进行建设强度的规划控制。
这种逐级划分和分层控制的规划思想解决了城市规划编制中用地规模确定缺乏弹性的问题。它在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用地规模的上限和下限范围及土地利用的最大范围,为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增长留出了弹性,在区域范围内协调了城市空间拓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这种宏观意义上的空间管制方式在城市规划成果中的体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管制图(城市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区划图)和城市用地开发强度控制图(容积率控制图、建筑密度和高度控制图、绿地率控制图等)。
2.3.3 加强对强制性要素的控制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在2002年建设部颁布施行的《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中提出的。强制性内容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它们是正确处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的强制性要素,既不同于强制性条文,也不同于强制性内容,它是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中刚性最强的部分进行的提取,是对城市发展中各类空间要素的概括和总结,是保证城市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包含了强制性的要求和措施。
通过对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本文从众多的城市要素中选取最为重要的作为城市的强制性要素,并通过对各要素的量刚(每一要素对城市发展影响力与作用力大小)评估,筛选出以下四大类强制性要素:自然生态保护要素、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基础设施要素和公共服务设施要素[6]。
针对不同的强制性要素,城市规划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或管制措施,而对于城市管理而言,微观的空间管制措施可以概括为控制线管理,将不同的强制性要素统一纳入空间控制线的控制管理之中,即为常规的六线控制图。传统的控制线规划图,往往只是简单的对每类要素进行宏观意义上的控制,强调每类强制性要素的重要性,多只有技术措施,而没有具体的刚性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实施效果较差。因此,为加强城市空间管制效能,规划中的六线控制图必须进一步深化,规划成果必须要具体界定出每类控制线的范围、面积等刚性指标,而控制线内的每类指标则可上下浮动,以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与城市管理的适应性。
3 结语
城市空间管制所涉及的内容繁多而复杂,而传统的城市空间管制方式往往只限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缺乏微观层面的要素控制,更没有提出可行性的量化标准。因此,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差。笔者认为城市空间管制应是宏观区划和微观要素控制相结合,应对每一层次的控制提出具体可行的量化指标、实施原则和措施,并在城市建设管理中强制执行,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空间管制的作用和意义。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管制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成长管理”和“反规划”理论的实践要义,并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规划弹性留出了余地,最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规划,2005(9):76-80
[2]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城市规划,2005(9):64-69
[3]孙斌栋,王颖,郑正.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区划与管制.城市发展研究,2007(3):32-36
[4]吕斌,陈睿.我国城市群空间规划方法的转变与空间管制策略.现代城市研究,2006(8):18-24
[5]吕斌,陈睿.实现健康城镇化的空间规划途径.城市规划,2006增刊:65-74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7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社区;社区建设
当前,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部分。城市社区建设应当以城市化为核心,以推动城市化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要确保南宁城市化和谐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社区建设,让社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城市化背景下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丰富通辽市的城市品牌
根据“社区系统理论”,社区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系统,与周边的环境和经济社会发生着相互作用。社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的食品、水、能源等自然资源,同时也向外界输送各种物品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社区持续进步也日益为国际社会所重视。因此,全面建设节约型、紧凑型社区是走集约型城市化之路的必然趋势。创建“生态型社区”、“节约型社区”等文明城市社区活动可以让社区居民清醒的认识建设现代节约型城市的现实和长远性意义,参与到共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2.有利于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推动和深化政府职能的改革
社区建设是对城市原来的基层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社会系统工程。社区自治是我国最基层的群众性组织兼具地区性质的自治。推进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城市文明民主程度,推动南宁市的城市社会发展。
二、目前城市社区建设的模糊认识
1.对城市社区的界定不足
目前我国的社会现实是,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地社会经济与管理体制的变革。计划经济时代,人们都要进入单位,单位是城市人获取资源的几乎唯一的渠道。现在单位的作用越来越弱,社区成为社会控制的新平台,并正在成为城市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城市正在经历从单位制的属人管理到社区制的属地管理的转型。因此,城市社区就是在一定城市地域范围内,发生特定的社会关系,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体,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城市社区是社会秩序调整与重构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才是目前城市社区建设应该关注的本质特性。
2.对城市社区建设目标的阶段性认识偏差
在对城市社区建设目标的认识上,目前普遍的是引用十六大的:“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这一指导思想。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必然的结果与要求,进而提出要在国家权力结构体系层面追求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社区自治的主体多元化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自治。其立论依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促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新的变化。这就要求社区建设的目标中,确立起以群众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化的主导方向,城市基层政府要及时充分授权给居民,培植“草根民主”,从而顺利建立起社区居民的自治体系。这一观点从理论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并且我国民主进程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在于此,但是,把终极目标混同于不同阶段的阶段性目标,就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因而对城市社区的建设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这一新型的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三、城市化背景下内蒙古通辽市社区建设的创新举措
1.推动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是指以社区地域为基础,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它体现出社区范围内的不同主体依托各自资源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如何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界定国家权力控制和社区自理、自治之间的界限,是当前社区建设和社区研究中一个颇具根本性的问题,是社区治理模式确立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开始蓬勃发展,并涌现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社区、大服务”的改革思路,以辖区管理、事权下移和责权利一致为原则,把创新型的政府行政调控机制与社区自治机制结合起来。在加强社区建设、推进社区发展中以城市化的需要来制定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政策,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大胆探索,以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培育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参与城市社区
在多元化的社区参与模式中,城市政府依然是城市管理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非政府组织及营利性企业则是配合政府为城市管理提供服务和物品的组织;社会公众则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动力。社区的参与有赖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介入,更有赖于社区居民的参与。国际经验表明社区非营利组织在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缓解社会冲突方面起着重要的剂作用。
3.建立系统长效的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机制
通辽市可以借鉴上海、北京等先进城市的作法,依托地处全区教育、文化中心的优势,由民政部门与高校教师配合,制定长、中、短期的系统培训方案与授课内容等。从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技巧抓起,加快社区发展的步伐。第二,开辟途径,吸引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有志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各种专业人才。北京、上海、厦门等城市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如由地方人事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颁发关于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关于社区工作者管理等方面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袁秉达,孟临.社区论[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3
[2]韦克难.论社区自治[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9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保证。城市建设投资管理部门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推动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
一、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城建投各项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宝库。
当前,尤其要用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指导各项工作,指导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指导城市建设投资管理的科学发展, 要让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对内对外的各项工作,指导城市建设投资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时代化、民生化、生态化、可持续化。
二、要始终坚持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城建投发展方向
城建投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发展水平。要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论融入城建投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坚持城建投的创新发展。要借鉴全球城市建设投资管理的先进经验,推进城市建设投资管理理念的本质提升,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文化、先进生态环境、先进管理制度,融入到城建投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城建投各项工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创造性。要坚持城建投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城市的城市建设投资管理,要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相结合,决不能脱离实际,作出与实际情况脱节的决策和主张,努力推进城市建设与其他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协同发展。要坚持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工作的绿色发展。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城市发展对城市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造成了危害,尤其是不可立逆转不可补救不可复原的危害,这样的发展只能产生负效应,只能带来永久性、灾难性危害,对此,我们要坚持抵制和克服。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封建社会最大的危害是闭关自守。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开展城建投各项工作,充分借鉴国际国内、古代现代先进经验,把城建投各项工作摆在全球的高度来策划、布局和实施。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城建投的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建投的各项工作,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标准。
三、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推进城建投各项工作
人民利益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城建投工作的根本宗旨。城建投工作一定要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推进。城市建设的规划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能为少数人利益规划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投资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不能用国家的投资为少数人服务和谋利。城市建设的服务对象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决不能为少数人服务。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和功能定位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决不可只面向少数人。要把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把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定位在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根本点上。
四、要始终坚持坚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推进城建投各项工作
要坚持紧密联系政治实际。在开展城市政治项目建设时,决不可超越政治实际。如政治人物的纪念场所建设,要做到尊重实际,决不可盲目夸张和随意褒贬。要尊重历史和文化。在历史和文化项目投资方面,一定要客观公正,还原历史文化本来面目,尤其不可以个人和领导好恶随意上历史文化项目。在城市投资项目规模上,决不可超越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一个项目的投资规模,要符合当地经济承受能力,决不能为了政绩工程而背负巨大的经济包袱。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要有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要把长远的社会发展蓝图和眼前的发展情况结合起来, 只要有利于未来发展的项目,克服困难也要上,利于眼前损害长远的项目也坚决抵制和禁止。
城市管理学论文篇10
【关键词】城市水务管理 经验分析 环境保护
当前环境下全球都面临着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危机,而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水资源的供应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城市水务管理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管理制度到监督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多方面管理,如果不能使整个运营模式合理科学将导致水资源分配和管理的混乱,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前社会的发展体制下,需要城市水务管理模式能够不断完善和改革,进而实现市场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局面,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我国所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
1城市水务管理当前所面临的情况
1.1城市水务管理缺乏理论方法
在过去的城市水务管理方面,主要依靠政府监督和管理进行相关工作,而在城市水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并没有深入的进行调研和考量,这导致了后续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进行良好的总结和规划,所以在方法理论的更新及突破上进展很慢,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对城市水务管理逐渐加强了重视,在借鉴国内外优秀项目及成果的经验后对城市水务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想法,进而在管理系统上有了相应的完善,这使得城市水务管理方法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不过在方法和理论方面仍处在积极探索的阶段,仍需要加强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钻研。
1.2水务管理制度方面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水务管理相关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不能与现今的市场化经济体制相协调,由于政府管理体制及过去的水务运行机制的制约造成多个不同部门对于水务管理的统筹管理,使得在效率效果及问题处理上不能形成良好的程序化循环和处理,使水务资源管理与利用不能达到需要的成果,对于水资源的合理调用不能形成机动机制,对于城市不同区域的调配因为部门多,手续繁琐造成城市用水调配的不及时,一旦出现城市水资源不足就会制约城市正常的用水需求,进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阻碍,除此之外,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从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上形成了诸多阻碍。
2城市水务管理经验
2.1水务管理要有法可依
结合近年来水资源污染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总结,我们能够发现水污染或者其他相关水务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在于法律法规上没有形成良好的管制作用,只有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深化改革后,才能真正形成水务管理的良好的管理氛围和环境,这也就对水务管理体制和相应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无论公民或者管理部门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纠正自身对于水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而真正意义上完善水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2.2企业政府形成共同管理局面
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中,企业作为水务的支持者和行动履行者,而政府则作为监督和检查者,在当前经济体制下,从社会责任及企业发展的角度,需要企业与政府携手共同对企业用水及排水等方面进行治理和规划,进而将过去的管与被管的局面修正为协调治理,真正意义上在企业与政府的思想意识模式中形成将水务水资源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对于污染浪费及水环境的维护和调整更具积极的意义和效果。
2.3大力提倡节水管理
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而我国又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所以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要更加慎重,也要求我国国民能够自觉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城市水务管理在宣传和教育上多下功夫,进而使城市居民具备节水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水的利用率,并且通过现代化的用水设备和节水管理措施对城市用水进行更为合理的调配,并要求城市水务管理相关部门积极研究科学使用的节水的设备和器具,从积极的角度倡导城市居民形成节约水资源的意识。进而实现节水管理的目标。
2.4对于水环境要加强保护
就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权衡,城市的水资源污染程度是非常严重的,而且城市用水的用后处理工作也不够完善,造成江河出现大面积的环境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对水资源的环境保护形成高度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弥补和修正,对于城市中的高污染工厂及对于水资源产生严重污染的企业及时的进行整治,积极倡导居民节约用水,具备对水污染的正确认识和危机意识,并且加强水源污染管理以及输送中的污染的控制,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积极的进行水污染的保护工作,如建立起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并修建污水处理厂来净化城市水资源,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形成明确的标准,对于污水处理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污水处理后未达到城市用水标准的污水禁止流入到城市用水中,在水资源利用的成本上也需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提高水源污染大区域的水费,从价格的角度限制和提醒企业或工厂对污水产生的消极不处理态度,进而使污水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水务管理结合当前城市水务的管理现状,能够发现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水处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而这涉及到我国对于水环境的保护方面的立法的完善和改革,政府倡导力度和处理态度,企业包括城市居民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意识的强弱等多方面因素。所以,这也要求政府在普及国民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同时,逐渐完善我国相关立法,并促动企业与之一起投入到水环境的保护和污水处理的各项工作中来,通过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城市水务管理及环境保护的最终成功,进而为我国城市发展及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灿起.我省电厂废水资源化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发电单位会员“节水与环境保护”交流论文集[c],2002年.
- 上一篇:社会工作实践体会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