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绿化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12-06 17:31:58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1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2
同志们: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时节。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安排部署生态建设各项任务,就是想借着这和煦的东风把我市城市生态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刚才,xx同志就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城市生态建设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提升境界,充分认识开展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高度进化发展的智慧结晶,作为复杂典型的人工环境,离不开自然生态的持续供给和有力支撑。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发展实践看,开展城市生态建设,有利于建立保护城市安全的生态屏障,有利于实现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民共享的大事、好事和实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改善人居环境,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改善投资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必须抓好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建设,这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经历了数千年的长期开发,原有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欠账较多,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一大瓶颈。**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化”发展理念,明确把“生态化”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这是基于认真分析**发展环境形势的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就是要竭尽全力、改善优化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在全国、全世界的形象,从而更多地凝聚人气、集聚人才,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我们倾斜、汇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来,统一到**“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上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生态化是**“四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建设是我们实现生态化目标的现实路径,更是我市加速实现“四化”奋斗目标的重要载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把部门工作放在生态化目标下去审视、去思考、去谋划,把城市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各项工作中,按照“四化”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要求,抓住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方案,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一是要扎实科学谋划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市规划各部门要按照**“四化”目标要求,结合第四次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和**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全面细致的做好全市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规划中,要突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当前,胸怀长远,把老城建设与新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皇城复兴计划同“四区一基地”建设衔接呼应起来,使全市未来的发展形成统一和谐的生态建设体系。要突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和恢复,使城市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更加亲近和谐。要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型城市建设技术,使城市生态建设的综合功能和整体效能明显提高。
其次,要千方百计加强城市绿化。目前,我市的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绿化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但与生态城市的标准相比,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要在巩固扩大公共绿化成果的基础上,把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加大力度,广泛开展城市绿化工作,重点抓好城市广场、公共绿地、城市森林等小型生态系统的建设。要继续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拓展城市主要道路、新建道路和出入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形成城市绿色通道。当前,正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时机,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发动驻地单位、城市居民植树种草,尽快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要集中精力主攻薄弱环节。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是城市绿化的软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不同小区和庭院的实际情况,做好楼宇立体绿化,充分利用楼间、楼顶、阳台、道路等一切空间,建绿、造绿、添绿。各新建小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开发一片,绿化一片。要广泛动员全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现有绿地的改造、完善,争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要切实抓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工作,消除绿化“死角”,努力实现庭院绿化与公共绿化齐头并进,力争使全市绿化覆盖率在今年能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是要扎实推进重点骨干工程建设。城市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把持久建设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城市“蓝天碧水“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今后5至10年,市上将把目前生态环境最脆弱,对改善全市和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关键的秦岭北麓水源涵养区和丘陵、台塬区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进行综合治理,力争5年内初见成效。在秦岭山地生态区,要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秦岭北坡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在台塬丘陵生态区,要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抓好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水保生态示范工程、骊山丘陵沟壑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周至、户县、长安、蓝田、临潼区的南部深山区和浅山台塬区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林建设。在平原生态区,要重点实施渭河湿地鸟类保护工程、水利环境治理工程、城市垃圾综合利用工程等,不断、修复改善**城市生态大环境。
四是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城市生态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与治理、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要建一处,成一处,确保各项生态建设工程持续发挥效益。重点做好“废气、废水、废渣”三废的治理工作。要结合生态建设,深入开展创卫、创模工作,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大烟尘、噪音等专项整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蓝天白云”天数的比例。要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城市排污管道、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做到“雨污分流,中水回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排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规排放、超标排放现象。特别是对“小造纸”、“小冶金”等污染严重行业要加强技改投入,确保达标排放。对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要加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行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管理,实行定点排放,严防沿路抛洒、随意倾倒。要坚持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原则,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模式,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决策带来的失误。有关部门要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评”不过关、不达标的项目要限期整改,严格限制、坚决杜绝“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技术落后”项目落户我市。
五是要加速调整经济结构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继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尤其是要加速大型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耗、物耗及水资源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控制污染或消灭污染,变“排污口技术”为“非处理技术”,逐步建立起**的生态工业体系,为西部大开发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领导,搞好落实,确保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广泛参与,全面联动,打人民战争。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层层设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机构的建设和资金的落实,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地做好本部门的生态建设工作,确保目标的实现。要结合“十一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各级规划部门要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规划、园林、绿化、环保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标准,认真把关,确保把城市生态建设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
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增强全社会建设生态的忧患意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要充分宣传我市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增强群众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要广泛宣传城市生态建设中涌现出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和勤奋敬业精神,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价值观,真正把人民群众凝聚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3
1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设计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某公园以松竹梅为主题,设计为老年宫小院。在配置植物时,院外环绕草坪,草坪上种植常绿松树,并设鹤舞雕塑象征常乐、长寿。而另,公园以春花烂漫为主题,则在广场中央设置喷泉、花坛及迎新春的雕塑。两个主题,两种景色。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必须巧运匠心,仔细推敲,确定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设计者有一个明确的创作意图和动机,也就是先立意。意是通过主题思想来表现的,意在笔先的道理就在于此。另外,城市园林绿地的主题思想必须同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相统一。
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重要性分析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与设计不仅仅是单纯植树、种草、摆雕塑、设置座椅,而是通过科学的种植密度、空间划分来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而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不仅要求景观的美观,更注重的是其功能性的体现。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此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营造良好而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性奠定基础。其更关系到城市居住舒适型、现代休闲运动的开展以及投资环境的建设,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3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3.1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其规划设计必须针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常会见到由于过于注重景观规划与建设,没有认识到植物引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因此,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景观的美观与实用,还要注重景观所采用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保护城市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尽量选用城市所在地特有的或原生植物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避免由于外来引入植物对本地植物的影响,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通过积极选用本地植物,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保护当地生态平衡。积极选用本地植物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景观或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促进城市综合文化氛围的建设。例如:在哈尔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应用丁香花作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植物,极大的提高了哈尔滨打造丁香之城的脚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常以多种表现方式突出园林的一个主题,以此为园林进行命名。由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因,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主要由原有场地改建以及新建两种方式。对于城市原有园林场地的规划设计中,城市园林由于原有基础建筑的风格决定了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这也使得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进行景观的规划与没计。在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进行现场的实地考察,对园林原有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了解原有建筑历史、故事等,为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对于新建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根据园林主题结合场地地形、城市所在地气候条件以及城市本土植物形态特点、生长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景观设计的主题思想,以此开展城市园林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
3.3以互动性城市园林景观为设计方向进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以互动式景观为基础开展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利用互动性的景观为居民生活与休闲提供更加丰寓的娱乐活动。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以“景”“观”为目的进行,注重“景”的设计而忽略了人们的与景观的互动性。例如: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越来越多的采用立体景观雕塑、植物雕塑等形式突出单一景观或局部景观的中心思想,人们在园林中的休闲活动也以“观”为主。根据现代心理研究与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更多的注重景观与游人的互动,以互动的方式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乐趣。虽然在现代园林景观中,越来越多的使用水景来提升整体景观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水景来达到互动的效果。虽然也有将水景喷泉设计成为互动的形式,但是其并不能很好的达到人们与经管的互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因以互动为方向进行景观的设计。例如:通过依山而建的半空吊桥或在水流上建设秋千式吊桥等方式使人们在进行景观观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娱乐活动,促进城市园林氛围的建设,在注重景观观赏价值的同时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娱乐性。
3.4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积极利用立体绿化园林景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也为景观规划与设计打造了良好的平台。在进行立体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年生植物运用的原则,以及植物生长期的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同时注意利用园林景观中可以利用的墙体、灯柱、休息座椅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立体绿化景观。通过利用可以利用的立体结构增加城市园林的空间划分,给人以视觉上、感觉上的空间扩大,同时也利用立体绿化景观达到吸附浮尘净化城市空气的目的,为提高城市环境奠定基础。
4开阔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展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存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开阔设计思路,以多种形式的景观设计提高城市园林景观的绿化面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园林景观中的小路上使用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进行路面的规划与设计,路的两遍模拟野生环境打造郊外的自然景观。而泥地零散铺石的方式为增加园林内的绿化面积提供便捷的条件,泥地与路石间的缝隙增加了园林绿化草的种植面积,即打造了独特的园林景观有提高了园林内的绿化面积。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环境生态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科学主题之一。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努力推进园林植物的健旺生长
由于城市中严重的污染致使城市中的植物叶面上不同程度地覆盖着一层污染物,这一层污染物不仅直接对植物产生毒害,更阻碍着叶片光合与呼吸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本身的生态平衡,加之管理不善,地上地下的双重影响不仅引起植物生长不良,而且能造成死亡,其生态效益是很低的。为了使植物正常生长,发挥出正常的生态功能,就要人为地帮助植物恢复它本身的平衡,包括对绿地中的植物进行精细与科学的管理,如用清水喷淋树冠(或研究叶面清洗剂之类"绿色"物质)冲洗掉叶面上的污染物;同时,适时进行松土、施肥、灌溉、修枝、防治病虫害等。迅速提高绿地管理水平,使植物健旺生长,这是充分发挥绿地生态效益挖潜增效的重要内容之一。
3.3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5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河道;生态建设;应用
城市河道生态建设是指在保证河道通航、蓄排洪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水工建设、园林绿化、河道清淤、水生动放养等技术手段建设生态河床和生态护岸,使河道生境生物多样化,加强河道水陆域联系、物质与能量交换,并能达到自我净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1]。仿造成自然河道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河道滨水景观建设成为城市河道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河道绿化建设是通过河道、园林规划设计,模仿大自然植物群落,选择合适植物合理配植,建成物种多样性人工植物群落,加强河道功能,修复河道生态,美化城市环境,营造安全的城市亲水空间和市民休憩环境。
1城市生态河道园林绿化的功能
城市生态河道园林绿化有加固河岸、洁净水体,提升河道生态环境、形成区域气候,增添城市河道景观文化和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功能。植物根系可固土护坡,改变土壤内部结构、增加土壤营养性能和肥力,促进河道生物的健康生长。边坡的稳定性还与坡体水压力相关,植物根系的水分吸收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边坡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整体的抗剪强度,同样起到固岸的效果[2]。植物日新月异,河道生物群落的不断完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园林绿化植物起到固土护坡、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园林绿化能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植物生长成型后,形成了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植被覆盖良好的河道能改善和提升局部小气侯,减缓和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绿色植物被素有“生物过滤器”之称,绿化植物对空气中的粉尘有滞留、吸附、过滤的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净化空气;许多植物会分泌杀菌物质,可以杀死病菌,改善空气质量,有益人们健康。城市河道生态护岸植物生长成型后,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配合两岸的建筑,以及园路、凉亭、防汛通道、清水平台等园林小品,加上特有的城市文化和历史遗迹,构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城市风景线,成为市民散步、锻炼、游玩的城市公园性质的开放性空间。
2城市生态河道园林绿化的意义
城市河道绿化能改善区域小气候,并以多样的绿地形式、多变的季相色彩和丰富的景观效果影响城市景观空间和景观视线。对城市河道进行全方位绿化可以形成优良的城市河道的生态廊道。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城市绿化总量、减少城市水土流失、改善城市的河道水质,而且还能够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河道景观、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3]。
3城市生态河道园林绿化建设原则
河道绿化建设必须合法,进行详细实地勘察和调研,与河道同时建设,建成后重视养护管理;统筹城市绿化规划,合理建设,突出“城市绿廊”特点。树立生态第一,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手段为辅,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治理理念,尽量保留原河道自然地貌和植被,突出滨水特征。保证河道安全,充分考虑河流的水土保持、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及环境美化,亲水活动、休闲游憩等功能。
4城市生态河道园林绿化的设计理念
城市河道景观绿化设计理念应突出保证河道基本功能和安全,丰富河道的生物种群,营造靓丽的滨水景观,完善城市绿化网络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美化城市环境。尽可能保留和利用原河道自然地貌和植被,植物配置要充分展现河道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连续渐变的分布形式,展现河道植物自然之美,发展成水陆一体的河道生态景观。充分保证水生动植物和陆域动植物的生物链完整,以达到水、岸、陆三位一体[4]。坚持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环境,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以本地物种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5]。实现防护、生态、景观等综合功能。河道景观绿化设计应该因地制宜,注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满足河道基本功能。应充分了解植物自身特点,注重植物观赏性和生态性,乔、灌木、草花、地被植物结合,常绿、落叶、树种相搭配,色叶、季相树种点缀,形成高低错落,四季分明的河道滨水景观。将生态河道打造成“城市绿廊”。河道绿化应以生态护坡形式为主,将水工结构、园林绿化等技术进行糅合,选择根系发达、水土保持性能好的水陆生植物进行组合搭配,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地适树,易于成活,能快速发展成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形成相对稳定、平衡的河道生态系统。可以降低后续的管理养护成本。
5城市河道园林绿化植物合理配置
符合城市绿化总体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及其它绿化相协调。应该适地适树,以本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植物,凸显河道滨水景观特点。选配植物时需结合河道实际情况,能充分体现出河道特色。市区因受空间限制,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河道功能要求,将河岸附近的绿地纳入河道绿化范围,结合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以及城市文化和历史遗迹,改建、增建河岸绿地,提高绿化景观和休闲功能;郊区的河道绿化应遵循防汛通道的相关规定,以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为主,采用自然式群落种植方式,以形成类似自然界的河道生态景观。应充分考虑植物种类和配置与河流的具体形式相适应,如深沟、潭,湿地、浅滩等;还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活习性及适应性,如耐酸碱性,耐旱涝性。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上应考虑景观效果在色彩和季相上的不同呈现,做到春季有花、夏季有绿、秋季有果、冬季有景。
6城市生态河道绿化区域划分
水域绿化是指在河道水位变动区以下常年流水的区域种植绿化植物。一般选用水生植物,或利用人工浮床或浮岛等辅助手段开展绿化配置种植;边坡绿化指在水位变动区到河口线区域,利用水(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进行过渡绿化种植;陆域绿化指平均高水位以上区域、河口线以外蓝线范围内的陆域绿化,常与其它城市绿化、防护林等相连接[6]。
7城市生态河道分区域绿化种植及园林景观营造
7.1河道水中绿化种植及园林景观营造
水中绿化主要通过种植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或通过人工浮床、种植槽或筑岛种植植物等方式来实现。在岸边大河、主要景点,小河中心或设置浮床或筑浮岛种植沉水植物:狐尾藻、水盾草等;浮水植物:菱、凤眼莲等;挺水植物:水菖蒲、水葱、再力花、芦苇等,提高对污染物质和n、p、k等元素的吸收、转化,增强水体自净和调节能力,减少水体富营养化。这对于净化水体,优化水质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在为河道生物提供良好、稳定的生存、繁衍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美化水面、丰富河道景观。
7.2河道边坡园林绿化种植及园林景观营造
河道边坡绿化大都是以生态型护岸种植技术形式呈现。生态型护岸是指修复后的河岸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护岸,具有防洪、生态、景观、自净的功能[8]。利用植被深根的锚固作用和浅根的加筋作用,降低土体孔隙水压力,减弱暴雨、洪水的冲刷作用,控制土体颗粒流失,保持坡面强度和稳定性,促进护岸土体与植物的相互涵养[9]。边坡坡脚临水处采用种植槽或浮床,布置水生、湿地植物,如水葱、再力花、菖蒲、芦苇等植物,放置块石,进一步固土护坡、水体净化,营造良好滨水园林绿化景观。护坡表面可用土工格栅或生态保护毯等水工材料加以固定,表面覆浅层土,然后在其上喷播狗牙根、假俭草等草籽或直接铺设马尼拉、百慕大等固土能力强的草本植物,零星点缀如花桃、桂花、红枫等大灌木,以及如黄杨、八角金盘、红叶石楠等矮小灌木,或苇茅、荻、芒等禾本科植物,加强多样化的园林绿化景观效果。护坡顶部,要加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的配合种植。乔木种植方面,可种植乔木如柳树、水杉、香樟、广玉兰、银杏、榉木等,配置山茶、花桃、红枫等大灌木或片植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等根系比较发达的矮小灌木,地被植物麦冬、咋酱草、葱兰。根据河道周边环境,常绿和落叶搭配,点缀观花、色叶植物,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营造多姿多彩的园林绿化景观。
7.3河道陆域园林绿化种植及园林景观营造
河道陆域绿化应当与城市其他绿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体系。一般河道应突出绿化的净化和美化功能;城市河道绿化应注重景观和休闲的使用功能[10]。岸边陆域绿化可以和当地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相协调,除了考虑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搭配设计之外,还应将其与防汛通道、亲水平台、雕塑等园林小品相结合,加入当地本身具有的城市文化、历史遗迹,打造成城市公园性质的开放绿地。城市河流水质改善,植物种类繁多,四季有景色,还被融入了文化内涵,滨水环境大大改观,形成了宜居、宜业的滨水区域。现以网红打卡新地标: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滨江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城市河道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以及如何利用园林绿化、城市文化、历史遗迹营造城市河道滨水景观,打造集生态走廊、休憩、游览、运动于一体的城市公园性质的开放空间。本工程共计改造黄浦江岸线长度880m,绿地面积约57652.4m2。为提升滨江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保留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概念,将原散布于滨江绿地中篆刻有码头文化印记的汀步石,按时间轴线(从乾清1762的金利源到1911黄浦江码头)串联起来铺设成主园路:寓意蜿蜒的浪潮与航运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全新打造6大观景园:云帆园、云影园、芸生园、滴水园、知觉(蕨)园、蝶恋园。“云影园”以种子造型镜面不锈钢雕塑为主景:预示着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从“萌芽”开始不断壮大的发展前景;“芸生园”仿自然的雾景,以杜鹃为主题品种,配植枫林、蕨类、苔藓等植物:充分展现“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的美妙场景,芸芸众生,和谐共存[11]。每个观景园利用了不同的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结合园林小品、现代雕塑,融糅进历史遗迹和城市文化,突出不同的思想和主题,营造出靓丽的景观空间,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寓意。
8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分析
生态城市首先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保证社会、经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实现协调化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改善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一般会直接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生态文化观的引领之下,要不断地进行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优化,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生态良好的全面化发展,可以真正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涉及公共空间的学科,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空间利用率、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化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数据化与抽象化,而城市设计的关键就是进行图形化与具象化,二者之间结合要进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同时还要进行城市内部的各项实体的详细组织规划,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之后进行的,随着我国的社会不断发展,在城市化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尚在完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从而导致了一些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城市规划的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多领域的研究,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发展需要之后确定城市规划方案。
2生态城市的提出和内涵
2.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的70年代才开始提出的,并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追捧,但是并没有形成生态城市的完美体系。传统的生态城市主要的理念就是降低各项资源、水以及食品的浪费,同时也要降低二氧化碳、甲烷、废气、废水的排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该理念的提出是符合时展的,逐步地转向生态化发展的状态,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城市人文内涵主要是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城市规划需要保持内部环境的清洁、人们居住环境质量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发挥出生态作用,可以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生态城市规划要求。2.2.1成长性。城市规划设计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与专业,综合性比较强,是现代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规划设计需要保持长远的眼光,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与成长。首先在设计中需要留有一定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城市发展变化时需要做出必要的改变。其次,对于城市资源利用方面也需要保持成长性,否则在短期内就会导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2.2生态优先。城市生态是人们生活的基础,现代城市生活要秉承和谐发展的根本理念,在全面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特别是在城市建筑项目规划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有生态本底,坚守生态红线,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进行设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2.3承载范围。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类生活的承载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关于城市生态的承载力,需要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进行:(1)城市的产业结构,生态城市需要具备完善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与排放。(2)城市人口承载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资源消耗与资源短缺问题加大。(3)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中,人对环境的消耗和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之间能否成平衡。(4)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产生大量的各种废弃物,垃圾处理问题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所以需要合理的处理废弃物会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2.2.4多样化。城市高速发展中人与其他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备多样性,在考虑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不同生物的差异性,一个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直接的联系。城市内部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都是生物生活的基础,所以需要充分的保护这些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是在某个地区中的人口、资源、环境比较集中的地区,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应用
3.1精心设计生态城市规划方案。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环节,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保证生态环境不被损坏,制定出城市发展蓝图,要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都不会被破坏。在设计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平面规划设计,同时需要做好城市的空间轮廓线的布置,就是完成廊道、交通网络的布置,可以适当地增加廊道绿化面积,可以组合成为完整的城市绿化网络系统。在实践中进行斑块设计,比如中心公园、绿地广场以及绿化带等,要合理地进行绿化的布置,此外,生态城市设计要综合考虑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让现代城市也能够表现出大自然的气息,可以更好地享受科技所带给人们的便利,建立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态产业系统。3.2保护城市湿地,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湿地系统是城市天然自净能力的关键性部分,其中包含了水、土壤、湿生植物等,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调节与平衡,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可以调节城市气候条件,避免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天然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湿地功能的持续下降,极易诱发自然灾害,对于城市生态环境干扰能力比较强,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内涝、水环境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湿地系统、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实现控污、防灾、雨水资源化和城市生态修复等综合目标,保护和利用城市绿地、湿地、水系等空间,优先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和科学结合雨水基础设施,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保护或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3.3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相结合。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城市特色资源,突出城市的特点,这也是城市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城市历史文化是人类发展的证明,同时也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中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适当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城市建筑群需要考虑到现代设计方面的因素,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可以使得建筑群更具整体性的美感。3.4做好交通规划和绿化设计。城市规划方案中的交通系统设计,需要秉承低碳设计的基本原则,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道路的布局、断面结构形式、车流量及交通系统的畅达性等方面设计合理的道路交通设计方案,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可对道路进行适当地升级改造,保证人们的日常出行,最大限度保护其整体的生态环境。绿化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关键,其包含城市绿地系统、明确绿地范围、合理布置绿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河流以及气候条件,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和当地的科技与经济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地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在绿地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植被、群落等方面,要使得水面、绿地与点线面实现完美地融合,实现和谐化的发展。3.5结合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进行规划。2018年11月,上海虹桥商务区已经获颁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实施运管标识”,对绿色生态城区的推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协调好空间、人口、资源、环境和产业之间的关系成为上海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和绿地、产业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建设区,建议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中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绿色建筑、资源与碳排放、绿色交通、信息化管理、产业与经济、人文、技术创新等因素在规划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既是对绿色建筑发展外延和内涵的拓展,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生态之城的必由之路。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城市规划理念,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空间,需要合理地布置绿化面积,以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的目的,充分地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积极地推动城市的高速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3):26.
[2]张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9):53.
[3]刘娟.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建材与装饰,2015(49):121-122.
[4]陶彩虹.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788.
[5]邵德超.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0):3342.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资源与环境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的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氧气被大量消耗;烟灰、粉尘、放射性物质、强烈致癌物漫天飞舞;光化学烟雾已在我国许多城市出现;我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肺癌死亡率已升至癌症死亡率的第一位;某些城市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污染的大气不易散去,形势更加严重;由于城市中汽车数量的骤增,汽车尾气的污染火上加油。这一切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使劳动生产率降低,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这一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还在扩大。若再不痛下决心进行综合整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效会被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所抵消。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尚需一定时间和一个过程。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还将严重影响投资环境,反过来阻碍经济的发展。在这矛盾冲突的紧急关头,只有各行各业共同投入到这一斗争中来形成全方位合力,才有可能遏制住环境的继续恶化,使经济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始创造者,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现在,植物又被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业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城市绿化工作者应主动地投入到这场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中来。
园林绿化工作者要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来也要有一个"观念更新"的飞跃。这一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斗争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至今仍有些领导者和绿化工作者把城市绿化工作视为单纯观赏和作为装饰城市的附属性质,不免已经过时。事实上城市绿化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化已是改善城市生态、改善市民生活、工作以至生存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措施
当今城市绿化必须从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来考虑城市绿化的所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整个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达到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目的。城市绿化工作者应树立起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要建设城市的绿化规模,更要挖潜增效建设城市绿化最本质的内涵,即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不是形式,为了最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有如下三大关键。
1、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化的首要条件就是土地。我国政府把保护环境、绿化祖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建设部制定了《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规定城市绿地率2000年达到25%,2010年达到30%;城市绿化覆盖率2000年达到30%,2010年达到35%,要求全国城市编制和修订绿地系统规划,说明我国政府对城市中绿地指标的重视。这一指标的根据是国内外大量研究材料证明的,不论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在常规情况下,30%~50%的绿化覆盖率才对其生态平衡具有临界幅度的意义,即达到或超过这一幅度,生态环境有望向良性循环方面发展,如果达不到或下降,生态环境必然趋于恶化。就当前来说,我国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在常规状态之列,为要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只有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用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用地十分紧张,这一方式在当前说来显然是很有限的,不能满足实现生态平衡所要求的绿地面积,也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绿地面积上挖潜增效,改变生态效益增长方式就成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建成区内绝对没有可能增加绿地面积,目前就有些大中城市放眼长远,在市中心区搬迁了建筑,建设和扩建了绿色广场。而不少城市绿化规划者所一再提倡的对屋顶进行绿化的手段更不失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之举。
现在,城市中永久性高大建筑越来越多。从高处看下去屋顶遮盖了城市。屋顶面积占据城市建成区面积至少在1/3以上,这些屋顶质地构成对城市生态的恶化起着很大作用,尤其夏季高温天气屋顶大量吸收和释放太阳辐射,增加了室内外的温度。有些国家把屋顶绿化也纳人城市现代化的内容,无疑也是从生态环境方面考虑。各地只需结合各自城市情况进一步研究政策和进行试点推广。屋顶绿化不仅见效快、成本低,绿化效果好,当然更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改善城市生态效益明显,它不仅减少了恶化环境的面积,而且增加了同样面积的绿色植物。
2、科学合理地规划绿地位置
城市绿地的存在与大小,虽然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如上述第一位的作用,但绿地在城市中的规划位置对其作用的发挥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如济南是一座盛行东北、西南风的城市,除应在城市上风方向规划出大面积的绿地外,还应在市区内呈西北至东南方向一线错落规划出几块较大绿地,这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正由于济南市多东北风和西南风,因此居住在植物园西南向和东北向的居民就可享受到经植物园绿地过滤的新鲜清洁空气,如果城市中心有一块面积较大的绿地,其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会更明显,影响面更大,不论什么风向,绿地周围的居民都可受益。城市中心绿地还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酷热的夏季,使市区温度有所降低。如果把大块绿地规划在市区的西北向,则这块绿地对城市生态的改善作用就不大。如果为了某一方面的需要而把市中心的绿地迁至郊外,或将市区的绿地改做它用后再把郊外的绿地划过来"充数"以弥补部颁标准的绿化指标,这样虽然指标达到了,但其对市区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却很低。从这个意上说,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比绿化覆盖率的指标更重要。
3、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
如上所述,一个城市第一步确确实实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城市绿化指标,第二步又在绿地规划布局方面做到了科学合理,是否绿地的生态效益就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呢?其实不然。由于单位绿地面积上的植物配置和生长状况等不同,生态效益差别是很大的,挖潜增效大有文章可做。
3.1面积问题
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各种有毒气体、蒸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围的温度、吸收噪声及吸滞粉尘等基本全靠叶面积来完成,生态效益与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成正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叶面积是大不相同的。乔木的叶面积,可达到它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高大乔木的生态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由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建造的覆层结构绿地其生态效益明显大于双层或单层结构绿地,同样面积的城市绿地,其结构不同,由乔灌草结合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为单层草坪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要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必须建造复层群落,从而提高绿地生态效益的效率,切不可不切实际地以草坪取胜。
在此还要特别强调保护大树的作用。首先,绿色植物中高大乔木所具有的叶面积系数大,本身净化效率高;改善生态、气候功能显著,据德国植物学测定一株成年旺长的大树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抵得上1600株小树,足见差异之巨大,所以"种大树、见大绿、改善大气候"实为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的重要方针。其次,高大乔木增加了复层种植的垂直高度和体积,从而增加了单位绿地上的叶面积,最终增加了生态效益。第三,由于城市中高大建筑的大量涌现,只有大树才能与其相匹配,使城市景观更壮丽。但是一些城市对大树的保护实在不容乐观,按理说,在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就已经开始城市绿化工作,到现在应该有许多大树了,但现实大树不多,原因就是不重视大树的保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多处砍伐大树再种小树是众目睽睽的,以至一些城市包括济南,少有大树景观,这对于一个历史名城来说是多么地不相称。就现存大树看,其生存环境亦十分险恶,还有市场化的结果,对绿地、树木破坏也很大,因此,"保护市区现有大树和绿地就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最起码行动。
3.2实现生态系绿化树种选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如吸收二氧化硫较强的树种有侧柏、桧柏、臭椿、国槐、垂柳、大叶黄杨、银杏等。吸收氯气较强的树种有刺槐、大叶黄杨、猬实、小叶女贞、扶芳藤等。悬铃木、刺槐、女贞、大叶黄杨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了群落化的需要就选择耐荫树种,如流苏、枸桔、金银木、珍珠梅、大叶黄杨、扶芳藤、爬山虎等。为了尽可能多地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就要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种,如垂柳在乔木类中吸收二氧化碳能力最强,常绿乔木中桧柏最强,灌木中紫薇最强,这些植物同样也是释氧能力较强的树种。
城市绿化规划部门和建设管理部门如能在上述几个关键问题上做出努力、实施,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生态效益增长方式也就从单纯增加面积(不排除增加面积;如前述应更努力增加面积)转到挖潜增效上来,绿地将以一当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华北等广大地区综合生态效益好的乔木树种有:柳树、榆树、银杏、毛白杨、加杨、悬铃木、白蜡、刺槐、国槐、合欢、臭椿、侧柏、桧柏等。在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首先要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的树种,在能成活、较正常的生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绿化防治大气污染的作用。如果在城市绿地中大量使用生态效益较好的树种,无疑城市中的生态效益又可上一台阶。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8
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1]。2004年我国建设部正式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从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生态园林提升、城市园林绿化保“量”求“质”、城市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城市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二是注重城市污染治理,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城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综合效应;三是注重低碳生态、绿色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绿色建筑、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2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于我国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和丰富城市发展的内涵,有利于创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在实施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通过与区域城市化进程相融合,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融入更多的生态理念,促进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科学结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解决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3.2以人为本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建设一个生态优美,环境宜居的城市环境。
3.3系统性与城乡协调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用系统性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城乡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上有依存性,在资源上有互补性,在生态上有共生性,必须相互贯通、协调发展。
3.4生态恢复和防保并举原则
我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早期的大拆大建,对城市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目前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有必要将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快地恢复到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社会可接受的状态,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功能的完善。并且对于现有保存较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既要从严治理,又要严格保护,防保并举,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2]。
3.5适地适栽,因地制宜的原则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所以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就决定了植物品种的分布,在植物种植选择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本地环境、气候、土壤的植物品种,要加大乡土植物的应用,因地制宜,合理选配植物的种类,这样才能保证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3.6生物多样性原则
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只有丰富的物种种类才能营造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从而更好的发挥植物群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应该优先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通过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此外在品种引进种植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防范一些外来的入侵物种,避免因不当引入外来入侵品种,导致本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4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需特别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
4.1功利主义问题
目前,在我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中,有90%的城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其中不乏一些地方借着建设“生态城”的名义大搞房地产开发,打着“生态城”的幌子圈地赚钱[3];此外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盲目追逐大项目、高标准、高速度,所构筑的园林绿地都是希望在短期见效,这样一种要求导致了大树移植成风、大量种植高价树等破坏生态和急功近利问题的出现。功利主义造成了大量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的粗制滥造。因此在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长官意志”的过多干预,抛弃功利主义的思想,切实通过一些生态园林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提升城市生态园林环境,使广大市民享受生态改善、城市绿化美化带来的实惠。
4.2缺乏特色问题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人造景观的泛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人们走到很多地方的公园、广场总会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多城市看到哪里的园林绿化新潮就学哪里,罔顾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状况,不考虑自身的社会经济实力和生态环境条件,造成了景观构建上的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每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的特色,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历史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市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观念,要充分注意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具体到一处庭院、一片林荫、一幅小品、一方奇石、一缕花香、一条绿道,都应该是人们喜闻乐见、匠心独具的创造。既要弘扬传统园林文化,提高造园艺术,又要结合生态、节能减排等来统筹城市绿地建设[4],从而最大程度的体现城市独特的自然生态风貌和风格品味。
4.3坚持以人为本问题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一定要注意人的满意度,要建立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和参与权,城市管理部门在园林建设方面的一些项目规划,首先得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要知道市民的心声和需求。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市民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业主’,只有市民才是最终的使用者。对涉及环境和生态的重大问题,所有重要的项目规划,包括公园的建设规划均应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再好的环境,需要政府去创造,也更需要市民的呵护。政府作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创造者,更多是对一些硬环境的建设和投资,但无论政府花多少钱,费多少劲,最终还需要市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态意识,形成人人关注家园、人人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本文来自于《福建建筑》杂志。《福建建筑》杂志简介详见.)
4.4保“量”求“质”问题
保“量”求“质”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在协调城市空间发展的前提下,必须通过绿化“量”的保证,从而进一步追求“质”的提升。绿化“量”的保证,首要的是整体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完善,其关键取决于绿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量”的保证;绿化“质”的提升首要的是因地制宜,绿尽其用,通过推广立体绿化、增加绿地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的多样性等,其关键取决于绿地生态功能的优化,从而实现“质”的提升。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与生态功能优化是我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实现保“量”求“质”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5]。
4.5推广生态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问题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积极探索和推广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型园林绿化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能量资源和材料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消耗。比如在建设中应尽可能使用本地材料和可回收材料;合理使用太阳能、风能;推广节水技术应用等等。
5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实践
5.1生态园林城市———深圳市
2005年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的概念,成为了全国首个提出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深圳市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理念,将市域生态绿地系统分解为“区域绿地—生态廊道系统—城市绿化用地”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重点营造三大景观,丰富一个内涵。形成完整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其中三大景观是:宏观上的生态景观,注重整个城市大环境绿化的生态效益,以营造地带性的生态风景林为平台,不断扩大总体绿量。中观上的大尺度道路绿化景观,对城市主干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的绿化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增植地带性植物,构建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种和特色景观;微观上的特色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细部处理上,强化精品意识,推出一批富有岭南风格的特色现代园林景点,如深圳湾公园、红树林公园、莲花山公园等。一个内涵是:结合城市历史、城市文脉,以及现代审美情趣,大力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构筑富有文化韵味的诗意生活空间。2006年深圳市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的荣誉。到2011年底,深圳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5%,绿地率提高到39.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m2,公园总数达824个,居全国大城市前列[6]。
5.2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市
漳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又有丰富的花木资源,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近年来,漳州市立足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提出了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长期奋斗目标,规划建设“一环两带七主题”的漳州郊野公园体系;大力实施城市绿道建设,形成城市环型互通慢行交通系统和开敞的绿色空间;积极打造“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一体、城园交融”的独特风景,形成了“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漳州在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以较小的投入,建成了一批综合性公园和郊野公园,如碧湖市民生态公园、芝山公园、天宝蕉林公园、西溪亲水湿地公园等,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有效破解了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的高起点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漳州市正大力推进城市公园、城市绿道和22处郊野公园建设,朝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
6结语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9
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城市土壤主要由种植土壤层、蓄水层与覆盖层、覆盖层和砂层与砾石层共同组成,每一层的生态功能都不相同[1]。第一,城市土壤是该区域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基础。城市土壤中富含的营养可以维持绿色植物的生长,能够满足农业和林业的生产需求。第二,城市土壤具有过滤、转化和缓冲的功能。城市土壤之中包含多个层次,尤其是土壤的蓄水层和覆盖层具有极强的污染物过滤功能。人为活动的开展会导致大量污染物滞留在土壤中,而城市土壤的自净功能则可以实现初步净化,减少城市污染。第三,城市土壤是生物的基因库,也是繁殖场所。城市土壤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且,其中储存着大量的生物元素,将其称为区域生物基因库也不为过。第四,城市土壤是原材料的来源。土壤中的可应用原材料极多,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辅助。第五,城市土壤可以容纳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而城市土壤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空间和场地。第六,城市土壤可以构成城市景观,并且拥有保存区域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能力。城市土壤的形成与该区域人为活动的轨迹息息相关。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可以留存城市的文化遗产。
2城市土壤的污染类型
污染严重是城市土壤的一大特点。城市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一直都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城市土壤的污染类型主要可以被分为3种。首先,城市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城市土壤是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是其受到污染和破坏也不容忽视。重金属污染是城市土壤资源污染中最为严重的类型。其污染源往往是城市中的重金属废水或污水。许多城市的污水排放系统存在漏洞,导致污水处理不彻底,深入土壤之后使得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大增。城市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会严重影响土壤资源的合理应用。其次,城市土壤中存在有机物污染。此类污染源主要是有机氯农药以及有机磷农药一类的化学农药。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苯类物质以及甲烷等有机物,也属于城市土壤有机污染的污染物。有机物污染会严重破坏城市的土壤环境和水体环境,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而且,有机物污染会严重影响到城市土壤的质量,使得其生态服务功能降低。若发生这种污染,则城市土壤中的营养无法满足城市绿化,且土地资源的配置合理性也会受到影响[2]。最后,城市土壤中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城市污水对城市土壤的影响极大,污水排放不合理或污水净化不彻底都会加剧城市土壤所受到的污染。污水中包含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以及病毒,他们会随着污水排放渗透于城市土壤之中,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并使得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3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3.1推进城市绿地改良。绿地改良是提升城市土壤质量的有效方法。这不仅可以满足城市的土地资源应用需求,为城市建设以及发展奠定基础;更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解决城市土壤的污染和浪费问题。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该市大力推进城市内部绿化工程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方案之中,绿化工程所占比例很大。有关部门对该市的土壤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根据土壤特点栽种了合适的植物,提升了当地绿化工程开展的有效性。同时,安徽省合肥市还注重绿地维护工作,持续监控城市土壤环境;并通过药剂以及相关的技术设备应用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使土壤环境保持平衡[3]。这样一来,不仅扩大可城市的绿化范围,让城市的美观性得到了提升;更通过合理施肥和科学配置,让城市土壤和生态环境可以保持良性循环,使得城市整体的生态功能得到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大增强。相关部门在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时,还应该加强对城市污水排放治理系统的优化。相关部门必须合理规划和设置污水排放管道,确保污水可以得到有效净化并实现科学排放。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创新,实现更高效的净化;同时优化城市污水排放系统,禁止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出,减少污水排放对城市土壤的污染。3.2加强宣传和推广。加强理念推广和宣传教育,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目前,许多人都认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政府部门需要开展的工作,只有部分工作人员与之相关。但是,这种理念并不正确。城市中的所有居民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也都有责任维护城市生态健康。为此,相关部门应该调动社会大众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性,通过舆论提高广大市民的自觉性,让他们都可以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奋斗。为了能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动员群众的力量,让他们都能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完成这项工作。比如,政府部门可与当地的电视台、广播台合作,呼吁广大市民一同提升节能环保意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与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合作,以发送短信的方式,提示广大市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之中。同时,政府部门必须注重网络窗口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当地政府应在官方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上定期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透明化;让更多的人知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了解相关工作人员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做出的努力,进而引发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实现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全民化”落实。此外,有关部门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相关工作人员应该走进校园,使学生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思维,促进其更全面地发展。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扩大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传播范围和相关政策方法落实的覆盖范围。城市居民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只有他们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质量。所以,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借由群众的力量,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和效率。3.3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为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管理制度。应通过加强约束和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并与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为此,政府部门就必须根据国家的节能环保策略和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制定出合法合规且满足本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实际需要的工作方案。以某个位于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中的城市为例。在该城市发展过程中,为我国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其带来的污染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当地政府严格遵守我国环保部门颁布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对当地的工业废弃物排放问题进行了治理。相关工作人员根据当地工业废水、肥料的排放量和净化现状制定了合理化排放管理制度。制度中要求,当地工厂中的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净化;且净化程度必须达标才允准排放。相关部门应以月为单位,对工业废水、废料排放情况进行查验若废水净化程度达标,则需负责人签字记录;若废水净化程度不达标,则需要重新净化且对排放单位加以重罚,同时还要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必须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严谨且具有执行力的工作开展制度,为城市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3.4控制污染源头。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都促使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更使得城市居民饱受健康威胁[4]。为了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质量,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做好污染源控制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污染问题,还城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大污染物治理以及污染源头控制工作力度。比如,可推行无铅汽油,减少因铅排放而产生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大力推广环保车辆应用,增强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燃烧,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城市生产生活污水、废水排放的管理。确保城市排水的合理性,保证未经处理的污水、废水不会直接流入当地的水体或土壤之中。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实现城市垃圾分类。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推广宣传,增强人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将可降解、不可降解的垃圾分别放置和处理。尤其是城市垃圾中的电子垃圾,必须单独处理且务必保证其处理方式具有科学性和环保性。处理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垃圾时,不可采用焚烧或填埋的方式,需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完成垃圾处理,进而减少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
4结语
总而言之,土壤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人口稠密区域,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改变区域土壤环境;若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城市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将会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充分治理因城市扩张而出现的土壤污染,并加强城市绿地改良,发挥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生态保护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亚楠,陈振杰,张云倩,等.兼顾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需求强度的城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10):2358-2367.
[2]王世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节能与环保,2018(8):42-43.
[3]周敏.论城市土壤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与发展,2018,30(4):196,199.
城市生态绿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制度
1开展生态园林建设的原理和目的
在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可以绿化城市,让繁华的大都市更有生机和活力,其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生态园林中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吸收有害气体,还可以减少细菌的滋生,从而让整个城市的空气更加清新;(2)生态园林可以大幅度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要坚持人为本的原则,以城市发展和生态发展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实现景观学和生态学的结合,建设自然、健康、美丽的园林景观,让城市生态园林更具观赏性和生态性,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城市生活环境。
2提出生态园林概念的社会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恶化,饮用水水质质量越来越差,空气质量指数越来越小,城市绿化覆盖率越来越低,全球气候都发生了严重改变,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危害。生态园林作为一种新的生态系统,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现状下提出来的,它的产生给城市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让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实现了完美结合,是实现双赢的最佳手段。但是,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园林建设时间较短,缺乏该方面的建设经验,在园林建设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3开展生态园林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过度依赖国外的成功经验,忽视本城市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很多城市都直接拿国外的成功案例来开展本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但是,国外生态园林建设的成功案例虽有可取之处,但是如果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而盲目照搬,也会出现很多问题的。3.2科研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较短,不够重视园林建设的研究工作,再加上国家投入园林建设的资金有限,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尤其是园林工作者对生态园林的概念理解也不深入,对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也缺乏长远目标,导致我国生态园林建设速度缓慢,甚至很多简单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问题都不能够及时解决。3.3生态园林建设技术落后,管理经验缺乏。我国开展生态园林建设时间较短,园林建设还处于盲目效仿阶段,不仅园林建设技术落后,其建设管理经验还缺乏,这就造成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发展缓慢,很多建设技术都难以有效实施,直接导致城市园林建设出现很多技术问题。3.4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阻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而我国在城市化发展中,也是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第1位,而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间出现矛盾时,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多会做出妥协,把生态建设放到第2位,必然会影响地方生态建设的发展。
4促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快速发展的有效办法
4.1构建符合本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模式。(1)以城市自然状况为基础,开展生态园林建设。每个城市的自然状况都不相同,以城市自身的自然状况来进行生态园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还更有利于维护城市内的生态平衡;(2)以城市文化特色为依托,建设特色生态园林。中国历史文化丰富,如果能够以城市文化特色为依托,打造特色化的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彰显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底蕴,从而让城市的生态园林建设更具历史性和文化性。(3)以城市气候为条件,打造气候型生态园林城市。有些城市的气候特点鲜明,非常适合开展气候型生态园林城市。4.2指明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经验不足,很多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会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发生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建设方案不完善,在实际建设中难以找到工作方向。(1)分析城市内的污染源头,找到解决污染的有效办法;(2)修复受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原有生态建设的利用率;(3)加快城市绿化的覆盖率,做好城市内部的绿化工作。4.3制定完善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体系。建立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体系,制定完善的生态城市园林建设法律,明确城市绿化的要求,规范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制度,实现全国生态园林建设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5结语
随着城市内环境的日益恶化,开展生态园林建设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必然出路。因此,我国政府一定要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加快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力度,因地制宜地对本地城市进行生态园林建设,只有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秀娟.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3(20)
- 上一篇:
- 下一篇:农业滴灌工程范文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