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健康教育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9-04 17:06:36

个人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1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今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明确健康教导员的工作职责,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街道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教导员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加强健康教育管理基础工作,定期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会议,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资料和工作台帐;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社区工作计划,加强各类人员健康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体系,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突出防病重点,开展健教活动

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网络作用,组织网络员、重点人群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型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同时广泛普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卫生科普知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结合实际,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预案与实施计划,对公众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三、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群众“两率”

利用本社区设立的健康教育基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健教方式,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爱卫月”、“科普宣传周”、“学习日”进行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宣传和普及,正确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居民把被动的“为疾病花钱”转变为主动的“为健康投资”,从根本上提高居民自身的健康知识水平和保健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社区的标语、专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卫生常识、“慢四病”的防治等知识,普及与健康相关知识。

三是抓好社区健身队伍的健身活动。利用活动室等健身场地,定期开展老年健身、赛等活动,组织开展秧歌表演、健身晨练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是对居民广泛开展控烟教育,做到办公室、会议室有明显的禁烟标志,努力落实禁烟制度。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2

一、认识到位,职责明确。学期初,学校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对原有的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调整,新安排三位教师担任我校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对这三名教师进行了专门的业务培训与要求,使他们明确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教学要求及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全体任课教师均认识到了在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教好此门课的信心,特别是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大前提下,各科任教师都能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学校重视,课时安排到位。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特别重视,先后三次开会研究制订我校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召集教师寻找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年级、各班均按要求开足了课时,保证每周每班教学时间不少于0.5课时,各科任教师均有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并能根据学校地域特点、季节特点、学生情况分别进行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本学期共开展学生心理交流汇报会3次,学生体检1165人次,听取法制报告会1次,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务整理、个人卫生检查评比活动4次,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进一步得到了加强。

三、全面检查,积极整改。学校配合今年的“两基”巩固验收工作,对学校设施进行了全面的改善与维修:更换教室灯管27支,更换了新改建的小学教室全部照明设施,并对所有课桌椅进行了修理、油漆,学生人人有座位,采光、照明均达到了相关要求。修建期间,学校新修建水龙头6个,对原有的8个水龙头进行了全面维修、表面美化,解决了学生用水紧张的情况,同时,对水井的水质进行了全面检查,封闭了井盖,确保了师生饮用安全。本学期,新修建厕所一座12个坑位,与原有的两座厕所共36个坑位,缓解了厕所坑位紧张的压力。

四、积极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本学期,各科任教师都能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身体状况认真开展常见病预防工作,聘请乡卫生院医生做健康知识辅导1次,解答学生问题200余人次,大范围地遏制了疾病在校园的传播,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乱吃零食等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懂得了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特别是学生自我保护、自我救护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五、健康教育成绩明显学校能组织学生认真上好早操、做好眼保健操,加强了体育棵的安全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必要的体育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健体的方法;心理交流会的开展、知心姐姐问答等活动,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缓解了心理压力,本学期共办学生心理知识手抄报78份,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模范人物光碟24次,使学生树立了奋发向上的观念,增强了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住校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养成。我校共有住校学生331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学生生活陋习较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喝生水现象尤为突出,大多数学生不懂得照顾自己,不洗脸、不洗脚的现象时有发生,但通过本学期的健康教育活动,学生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已经养成,都会自己洗衣服、洗床单,并能经常注意个人卫生,做到面部干净、头发干净、手脚干净。所有学生中均没有留长发、留长指甲现象,能定期理发、剪指甲。

本学期的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考试中,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并能正确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五、存在的问题: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3

我——xxx,1998年毕业后,分配到xx中学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99年起兼职教工团支部书记至今。期间,1998年至2001年担任班主任;2000学年度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起又兼职学生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至今。几年来,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使自己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潜心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使心理健康工作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研究教材教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创教工团工作的新局面,在我的带领下,教工团的工作不断取得佳绩;积极探索少先队的工作方法,使少先队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特别是我善于将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一点在我带班的过程中、以及在少先队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们都称我为“知心大哥”。

一、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党、团员教师,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够自觉、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党、国家的各项重大教育政策,并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对此有人不理解,认为向我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外面”去多挣些钱,而我认为:我的人生目标和我所学的专业决定了我的发展领域——教育。这个想法在我的工作中得到了证实。也正是这种思想,推动着我不断地去实践、总结,在教育工作中默默奉献。

同时,我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青年教师,大家都以我为榜样,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不仅如此,我的这种作风在团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搞好教工团的日常工作,我还积极组织教工团员学习理论,因为我知道教师只有自己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我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团员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强了凝聚力。

我能识大体、顾大局,服从学校安排。在我工作的前三年中,正是学校教学班扩大,师资短缺时期。为了让同学们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学期,我每周要上二十一节课。这时又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有事请假,学校要安排人代班主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从大局出发,二话没说一干就是一个月。就这样每周二十一节心理教育课、班主任工作、教工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等等,在我努力、拚搏之下都出色的完成了。

二、教育教学上刻苦钻研,初见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工作中许多方面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该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事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还要非常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大量的心理流通、调节技巧。这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感到了困难,因为只有教材,没有教参。但是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一边向老教师请教,一边自己在课堂中摸索。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二个学期,我报名参加了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观摩课比赛,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每次试讲,我都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听课、评课,并连夜修改教案,重新制作教具,第二天再说课、评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公开课我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区公开教学展示课三等奖。

一节节的公开教学课,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使我对教学树立了信心。通过不断地努力,我把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不断了解他们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几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除了教学工作,我还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很繁琐且工作量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学生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工作量和难度。面对繁琐的心理咨询工作,我能认真地做好个案研究和分析,且从来没有怨言,反而高兴地说:“同学们来找我,说明同学们信任我。而且,看到他们处于困境之中,我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作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还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积极的和老师们沟通、交流,给他们作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及时为老师们排忧解难。

三、重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

为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使心理教育工作有依据、有反馈。每一个新学年的开始,都是天气炎热,但这并没有阻碍我的调查研究工作,我把一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进行了大量地统计分析,最后在几十张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预备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撰写了论文:《预备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在区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2002年9月,我申报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课题被立项,成为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学生发展心理辅导》的一个子课题。2003年6月该课题由被确认为区级课题。2003年9月该课题的中期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四、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教工团工作新局面。

在我接管教工团工作时,它在学校工作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正常开展工作都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要想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更是难上加难。我担任教工团支部书记后,认真完成局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并积极思索,力争找到新时期下适合我校的教工团工作的开展形式。几年来,我校教工团的工作质量和实效逐年提高,2000年教工团工作考核时被评为“争红旗团支部”。2001年我校政治教研组被团区委授予“共青团号”称号。

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发现教工团的活动应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我利用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可塑性和积极性组织了一些业务学习,1999年确立了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和研究”为特色的工作重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第一阶段的初级计算机知识学习中,带动了大多数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的老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结束后多数教师都取得了上海市初级计算机知识等级证书(其中有十四位老教师)。第二阶段是powerpoint、authorware和网页制作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实践工作,我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己制作、使用一些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目前我校教工团的工作重点是:以教研提升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

在团员教师努力、辛勤工作的时候,我还组织团员教师参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文艺娱乐活动,充实了业余生活,调动了青年教师们的激情,使青年教师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这些活动不仅减轻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而且增强了教工团的凝聚力,进一步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青年团员教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2000年我被教育局团委授予优秀团干部称号;2001年我又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培养对策

1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悲剧屡屡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转折点,其自身的易感性和内外压力的冲击,极易造成心理状态的波动。社会的变化、外界的诱惑使得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思想摇摆不定;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激烈竞争、就业压力,令未曾经历过风雨的大学生情绪起伏。大学生们渴望长大又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处事能力,期待友谊与爱情又无法承受随之而来的挫折与失败。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会造成自杀等校园危机事件。因此,社会各界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了较多的关注与期待。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特别是2001年、2003年教育部门相继出台文件[1,2]主张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远远达不到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的程度,无法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宏伟目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光荣任务的践行者和主力军,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指在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既包括专兼职心理咨询员,也包括在其他岗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等[3]。2001年,教育部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对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文件再一次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主张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优化队伍建设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有力保障。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现状与不足

2.1现状

在队伍规模方面,与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据报道,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低达1:30000[4]。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专兼结合的队伍格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较少,兼职教师和其他参与人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等。在培训成长方面,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制度还未完全建立,专职教师的培训不够系统,兼职人员的培训机会更加稀缺。基于此现状,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在培养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加强兼职教师及其他参与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

2.2不足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在人员数量上日益增长,在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上也进一步提高。尽管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无法有效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2.2.1职业耗竭状况普遍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个体,面对的问题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错综复杂、渊源深厚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咨询、课程讲授、普及宣传、危机干预等。这对于教育者的育人理念、工作技能和个人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足就匆忙上岗,接受专业培训和督导又不够系统,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到工作压力大,产生了无助感、茫然感,甚至形成很多负性的自我概念。这种现象,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之为职业耗竭,将导致从业者身心受到伤害。职业耗竭是由于精神、体力和资源方面的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失落、疲惫、耗尽感,国外研究者调查发现处于耗竭状态的心理咨询师比例在40%以上[5]。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耗竭状态也普遍存在[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独自面对来访的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他们处理的大多数是学生的消极情感和危机,向来访学生提供接纳、理解、支持、指导,这都会导致咨询师情感损耗过度、个人成就感降低甚至人格解体。

2.2.2专职教师自我成长需求无法满足

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专业及社会知识、恰当的方法与技巧、专业角色建立与自我成长三方面的素质。在高校,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毕业于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都较为扎实。然而,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变化,专职教师仍需持续学习与成长,才能保持与大学生们心灵相通。研究发现,学校心理咨询师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视,但成长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个人成长任务艰巨[7]。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包括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强调咨询师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具体包括完善人格、提升自我接纳与自我觉察力、处理个人未经事宜、深化对人性的理解、提高职业伦理水平等[2]。专业成长则是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具体包括对于自身职业动机、专业认同度、理论取向、个人心理保健的探索与精进过程。专职教师需要通过参加系统培训、参与临床督导、进行自我体验等方式获得自我成长。然而,当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督导机会还十分有限,高水平的培训师、督导师奇缺,且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编制稀少,专职心理教师在高校中往往承担着大量的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培训辅导工作,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参与零星的专业培训,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无法获得系统性、全程化的自我成长。这可能造成他们专业水平停滞不前、工作效率降低、助人效果不佳、身心疲惫等后果。

2.2.3兼职人员专业性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急需扩大。越来越多的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宿管阿姨、学生干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正在建立[8]。从广义上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数量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甚至上千。然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从事着与心理工作无关的本职工作,也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专业培训。一些兼职人员对于心理工作性质与特点认识不清,助人心切,常做一些超出自己专业能力的心理工作,结果适得其反、害人害己。不当的教育与引导,不仅无法切切实实帮到大学生,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会加重其心理问题。同时,专业性不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容易过度卷入,将工作中的挫折感带到家庭生活、学习娱乐之中,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庞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职队伍急需专业培训、管理与监督。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合型队伍建设对策

3.1全员育人,组建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员教育的工作。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达不到教育部配置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普及宣传、科学研究、危机干预等工作需求。兼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有力补充。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培养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队伍,是实施普惠式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在高校中,心理辅导员队伍是学院或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每个学院应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在本学院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学生一般心理问题,跟踪、监控重点人群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委员队伍是一支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队伍。每个学生自然班中应选拔一到两名心理健康、热爱工作、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把握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心理辅导员,在班级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3.2团队建设,共享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个团队,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作战不能达到整体运筹帷幄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专业性虽强,但往往工作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中,与学生的接触面十分有限。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则能广泛接触全校上下各类大学生,但若缺乏专职人员指导,在各自的学院、班级中单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视野和发展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将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有效结合起来,组建起一个团队,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势,还可以实现专职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在专兼结合的团队建设中,由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向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兼职人员实施专业化培训和工作督导,不仅加速了专职人员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其他人员提供了专业学习机会,更能在团队互动中交流工作经验、启迪工作思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经过定期的团队培训与交流,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必将实现增长,而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也必将增强,从而实现团体成长[2]。

3.3专业培训,促进成长

对于专兼结合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言,实施多层次培训方案更能提高培训的效能。专职心理教师通常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培训,所以,后续的培训方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心理咨询视角高级技能的连续培训。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则依赖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或自我体验来实现。对于全体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培训的内容涉及心理咨询关系建立、心理咨询谈话技巧训练、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等,培训方式可为专家讲座、案例督导、工作交流、团体辅导等。同时还可抓住机会选送优秀兼职教师参加校外更加专业的业务培训。对于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的培训与管理主要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学院心理辅导员共同承担,培养方案应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实务操作训练两大部分,可通过专题授课和团体辅导等形式,教授心理保健知识和工作开展技能,通过组织举办心理班会、编辑心理健康刊物、心理知识短信、填写班级心理日志等形式,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

作者:陈瑜 裴涛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2001-04-05.www.people.com.cn.

[2]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db/ol].2003-12-22.www.eol.cn/article/20050823/3148042.shtml.

[3]吉明明.试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团体成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231-233.

[4]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会科学版,2008(11):125.

[5]裴涛,张宁.国外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研究现状[j].医学与哲学(a),2006(27):63-65.

[6]裴涛,陈瑜,张宁.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耗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8):937-938.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5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就是与学生打交道,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一,高校辅导员一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部分辅导员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和社会实践,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所以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第二,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紧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互结合,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更具时效性。第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后,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更具耐心,更加懂得尊重,理解学生心理,进而增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感染力和形象力,内而外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会从人数上和质量上,努力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有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有了持续发展的保证。高校通过构建心理健康中心,下设各基层单位的心理健康驿站,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落实,有效果。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定期对教育成员进行培训,专业学习,保证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和学院基础心理健康驿站的专职兼职教师多为高校辅导员老师,这就说明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高校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的进行敢于,化心理问题于萌芽之内。为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个人职业化专业化之路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自己能力提升的关键点,该项工作已被纳入到《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之中,无论是工作职责,还是未来的个人发展(职称职务提升)都需要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高校辅导员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个人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过程中,辅导员能够从书本上汲取能力,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强化个人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充实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不断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断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主动性

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拓宽,高校辅导员工作不仅仅只是传统的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现在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多方面需求。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第二,高校辅导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了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和知识,当个人心理发展出现问题是,学生能够自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困惑,自觉解决个人发展之路上的障碍。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通过日常相处关注,心理健康引导等方式可以实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供需平衡,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幸福论

幸福是人们一生的追求,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调控,培养心理健康意识,逐渐学会与他人、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幸福论为指导,确定价值取向,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一、实现人生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

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价值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幸福与心理健康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第一,实现人生幸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然价值追求。诺丁斯指出“幸福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幸福应该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好的教育应该对个人与集体的幸福有所贡献”〔1〕。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它应该达成教育的整体目标。第二,社会发展要求把人生幸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当前,中国社会在急剧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贫富差距拉大,而心理感受与物质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点在于病态的心理纠正与治疗,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排除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上,而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指导。学校中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数不断增加,可进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的学生却越来越少。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但心理咨询者往往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服务,学生的幸福感在这个过程中就难以得到提高。

二、探析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幸福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心理幸福的关注,帮互助学生实现人生幸福。以幸福论为基点来审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现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相互脱节

从理论上讲,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统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幸福为个人的幸福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但是现阶段的中国,着重强调社会的幸福而对个人的幸福关注较少。“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都是从政策方面对国家的整体发展所做的一个整体规划。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人们的幸福感指数不高在其中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心理学教育手段来帮助学生从实际出发,学会把握人生幸福,做到心理适应、人际和谐、幸福成长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实现个人幸福,更在于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全面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达到社会幸福。这样,社会群体就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既然社会群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那么所采取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应该是针对全社会,至少是针对某一群体的。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以往,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两种对立的状态”〔2〕,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得到了健康。每年开学,很多学校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出现自杀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对象是少数甚至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学生,其他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几乎被忽略,从而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被动。学生的个体的幸福在缺乏关注的环境中也很难得到保证。

(二)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混为一谈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很多人都把心理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把学生的道德问题误认为是心理疾病,或者把心理问题道德化,以至于在道德讲堂中讲解心理疾病的各种判定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思想教育。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把心理幸福等同于道德幸福。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3〕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4〕心理健康教育被视为德育的一个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在学校中,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将学生归类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很少用比较科学的心理方法来辅导。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经常性的举行讲座等等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一个高姿态的形式来传播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常识,这是用道德教育方式进行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沟通为基础,使人们能够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但是也不能与道德教育相互排斥。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相脱节

幸福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是协调一致的。现在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大多包括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学习心理指导、情绪调整、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培养等。当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确实在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学生的当下状态,其目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做一个幸福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观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但是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具体实施方式和体系却不统一。这就导致了心理辅导作为一种万能化的方式来处理所有的内容。教师过于注重心理辅导的方法应用和程序的设置,对于预约流程、咨询时间和次数以及问题的设置都进行了结构化。这些形式化的设置和流程导致教师对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忽略。在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中,教师往往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致力于帮助他们消除阻碍其实现当下幸福的主客观因素,而对人生幸福的丰富内涵却忽略了。

(四)幸福追求过程与结果出现偏差

根据幸福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受教育的结果是否幸福很关注,而且对他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是否幸福也同样关注。现阶段的中国,心理学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死板。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明晰、课堂教学设计不透彻、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等问题的存在让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本真的面目。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局限在书本框架范围内,在课堂上努力向学生灌输一些积极情绪的调节方法、职业规划方向等或讲述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系,要求学生记忆生疏的心理学概念、原理和基本规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枯燥的知识传授,简单的知识灌输,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的目的,反而导致了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反感。从目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单调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学生的“痛苦的源头”。

三、明确幸福理想,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需要在个体与社会的主体维度,生存与存在的目的维度,理性与非理的内容维度,以及结果与过程的结构维度之间均衡调节,互相兼顾。

(一)注重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总结以往的理论观点和在实践中的认识的基础上,认为“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关注群体,也应该关注个体,幸福的个体才有利于群体的幸福。如果不幸福的个体增加,那么群体的幸福也难以保证。另一方面,社会幸福对个人幸福有明显的决定作用,能大大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幸福的浓厚氛围也容易让人产生幸福的感觉。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6〕。可见,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紧密相连,社会幸福是个体幸福的基础和支柱,个体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社会幸福无法实现,个体幸福也失去支撑,难以长久,个体人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幸福的背景和条件。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的承载地,一方面,应该营造浓厚的幸福氛围,让学生在幸福的感染下接受幸福的教育,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坚守提高教师的幸福感的前提,教育应是幸福的教育,教师正是幸福教育的指导者,教师要先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然后才能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观,并鼓励学生为了这个理想不懈奋斗,让学生意识到在实现个人的幸福之后,也要追求更高的幸福,那就是社会幸福。其次,在关注社会幸福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幸福,不幸福的人总有它不幸福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因人而异,要让个体幸福就应该对症下药,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最好做到药到病除。在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水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格。大量研究表明,“幸福者大多拥有乐观、外向、自尊和内控这些个性特征,这种个性使得乐观者比悲观者更易达到目标并获得成功。”〔7〕同时,要提高学生对主观幸福的认知能力,要树立正确的幸福标准,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感受幸福。

(二)注重心理幸福与道德幸福有机结合

幸福,是人们自觉到或感受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实现后所产生的精神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虽然在教育目标上有所差别,但是它们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的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二者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可以融合的地方,特别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以各种活动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等相似的方式展开。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劣互补,充分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在教育内容上尤其可以有机结合,道德教育主要以思想品德课作为主要的手段,而且这门课受到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关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课中去,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各方面的挫折,正确选择自己的职业。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与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幸福就在于成为有德者和心理健康者,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是达到幸福的手段,是幸福的目的。

(三)注重追求幸福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符合学生丰富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和个体的差异性。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实际工作中的因材施教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激励学生或处罚学生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找到病源,才能药到病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不能过于强调灌输教育,内容也不能过于乏味,这就要求形式必须要多样化。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要以积极的主观体验为重点,在确定课程主题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具有启发性的主题。课程的内容要生活化,要能够体现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幸福的主题,要能够把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有机结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气质及能力等进行有针对的个性化教育,采用的形式可以有角色扮演、讨论、心理测量、行为矫正等心理学方法,也可以采用课堂教育、小组讨论、走进学生宿舍、家人同学之间互写感谢信等进行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可以通过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育人功能、宣传功能、导向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

(四)注重幸福过程的体验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旨趣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调节方法,也是为了人生的幸福。可以说,“为了幸福而教”是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的重要价值取向。“为了幸福而学”应该成为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个体在实现人生目标或者达成某一愿望之后的一种快乐的主观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幸福,学会体验幸福,学会珍惜人生的幸福,达到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幸福的指数和社会幸福的环境及其条件,要帮助他们积极体验当下的社会幸福,在社会幸福的背景下,学会去调节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斗,逐步地实现个体的幸福。在心理辅导中,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要帮助他们积极接受“正能量”,创建幸福分享氛围,要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让学生体验“中国梦”和“个人梦想”的一致性,帮助他们把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终极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体验人生幸福的教育,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通过生活体验来加深对幸福和健康的理解,做到幸福和心理健康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幸福中开展教育,在教育中体验幸福;通过教育创造幸福,通过幸福促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以学生幸福为本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在幸福的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无限的遐想、好奇的追问、惊叹的创造、情感的互动、理念的冲撞、思维火花的迸发、潜能的释放和个性的张扬。课堂便真正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温床、精神发展的殿堂。

参考文献:

〔2〕胡春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459-461.

〔3〕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5):65-69.

〔4〕朱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7(3):95-97.

〔5〕杨丽媛.试析马克思幸福观及其现代教育〔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2.

〔6〕左任侠,李其维,主编.皮亚发生认识论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6.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领导管理;发展优势;策略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发展优势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方向,还对高校政治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和体系标准。高校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学校的生活与个人发展中也面临着重要的抉择,在个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上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思政教育的引导和管理价值,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素质与思想价值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诉求与教育目的来看,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生个体的层面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展开,结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发展特征与环境因素分析,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与思想价值观的架构与形成时期提供一定程度的辅导作用,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未来个人规划上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指导,缓解一定程度就业严峻形势带来的心理压力,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个人思想价值构建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层面来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研究是优化思政教育体系,完善学生素质培养的综合发展要求,不仅对于受教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培养标准,而且对于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体系和思维构建也有一定的发展价值,从基础层面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完善和发展诉求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对于有效加强领导和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最后,从学校发展以及体系构建的层面来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有利于构建和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化学校的发展优势,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结合现阶段学生压力普遍偏大的问题,在高校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从根本上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出现,对于保障和谐校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管理策略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管理过程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体多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从宏观角度出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融合。在教育教学发展中逐渐发展和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领导体系,进而结合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建立有效的教育与管理档案,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管理。(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推进。从客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目标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两者尽管在具体的发展目标上有一定程度的侧重,但其根本任务与教育目标是相对统一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这不仅是两种教育体系融合推进的必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终走向。具体的融合推进过程中,教育内容与教育价值应当实现深度的统一,实现教育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通过有效的发展协调和教学协同来实现高水平的融合,从基础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协同入手,从教育体系的协同构建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进,实现教育目标与教学价值的深度融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管理目标体系下的高校教育平稳推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的多维度提升。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学体系的合理架构也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资源配置的发展和保障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参与性,强化教学理论发展价值的基础需求,从教育价值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来看,资源和合力配置与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是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管理价值的基础路径。(二)构建校内校外协同保障的教育教学体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立足于基础心理学的发展理论来进行合理有效的体系构建,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和行为分析,而校外的心理健康专家也无法设身处地地理解在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压力与心理特征。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协同保障的教育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能够起到从健康教育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指导。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出发,以校内校外的心理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建设为途径,是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和基础方式。在进行协同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方面,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辅导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内体系的建设发展可以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心理危机预警出发,结合领导组织与管理体系建设来实现协同培养,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体系建设和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针对化的心理辅导,从不同年级学生在发展和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给予适当的心理引导和关怀,加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体系的基础课程建设;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教师与校外心理专家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引导和建设,从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出发进行全面的心理和思想建设,来提升高校学生在综合素质与个人发展方面的有效融合。(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优化管理。体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建立对应的个性化心理健康发展档案,是加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优化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及深化心理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实践路径,能够帮助教师从不同的层面来把握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走向,进而实现对不同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生展开针对化的心理疏导以及有效沟通,同时,心理健康档案的有效检核还能够为人才培养体系添砖加瓦,增强人才资源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档案的构建与管理需要从科学化和正规化的角度来展开,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发展原则:首先,教育内容与档案内容的构建需要系统化与真实化,保障心理健康课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优化与教学提升,同时真实化能够增强学生在心理健康档案支撑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档案管理形式的多样化与规范化。多样化的管理形式能够充分凸显不同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和多样化需求,规范化的管理原则是保障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全面性和基础性建设的重要保障;最后,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和客观化。在进行心理健康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摒弃对不同学生的成绩认同和发展趋向,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对学生的发展状态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是保障档案内容真实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方法——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操作实务》[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1):122.

[2]徐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混合式教学的契合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9(1):73-77.

[3]张秀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2018.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8

高等教育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自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之后,国内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出“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从本源上来看,“以生为本”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基本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教育目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另一层含义来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机构,一个学校的办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所以我们不能单独的去看某几个或者某部分学生的成长,“以生为本”更多关心的是整体发展、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指导方针,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成长变化,关爱学生情绪波动,处理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助性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5结语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