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论文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6 12:2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论文

篇1

目前一些医院在经济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各个部分之间是独立的,因此在医院业务处理方面常常会出现问题和差错,例如在财务核算方面,财务管理的分离导致对整个医院核算工作难度较大。在医院之内实现这种经济管理的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将医院各个部分和环节连接在了一起,可以让医院的每一个业务都有章可循,并且让各个部门之间合作区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差错,可以及时地找到出现错误的工作人员,从而纠正错误。由此可以看出系统化的管理实际上是加强了医院管理力度。

二、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平台

1.三条业务线。

(1)收费线。

收费线属于医院业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收取挂号、住院或者其他医疗费用的地方,它的功能主要是负责医院的收费整个流程,具体的事项是管理患者医疗收费和收款,管理解决患者欠费问题。患者在收费处除了可以进行缴费,还能够在这里查询到自己的医疗费用情况,并且收费处还负责管理患者结账等业务。收费处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者必须事无巨细地管理医院缴费方面问题,它可以将每日收费情况的票据信息完整的反映出来,并且管理者还可以在任何时候查找和核对收费员结算情况,另外还能够查找到收费处每日的收费报表,通过报表可以了解近段时间医院业务处理情况。收费处是医院业务线中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医院的财政收入,因此要加强对收费线的管理。收费管理指的就是对收费员的监督和管理,收费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就是需要每日的核查收费员当天所收的费用,在核查的时候可以根据收费报表来查看工作。在核查工作结束之后,再将数据资料上交到财务部门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因为会计数据和收费数据之间联系紧密,及时地向财务部反映收费数据可以让会计数据每日更新,保持其及时、有效性。

(2)药品线。

药品线属于药物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医院的药品账务。医院每日都会消耗大量的药品,同时也会定期的向药库购入药品,因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药库进行管理,记录药库每日的账务情况,药品消耗和购入情况。由此可以看出药品线实际上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它和医院其他财务活动有不尽相同,因为药品账务管理目的是为药房的会计的工作提供数据和信息。药品房的会计需要记录药品报销、入库的情况,除此之外,还需要每日完成对账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账本的数据和药品输入和输出情况是相一致的。财务数据应该能反映出药房应付款的情况,会计人员必须将每日的账本核实清楚,这样才能让账目的准确度提高,这样一来在与其他库房之间核对账目的时候会更加一目了然。确保账务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加强医院药品的管理。

(3)非医疗耗材和医疗耗材线。

非医疗的耗材指的是除了医疗之外的消耗,例如运输和通信方面。对这类非医疗的耗材同样需要实现账务的管理,并且其属于库房物资管理的一部分。它与药品线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两者都需要对库房进行账务管理,管理的目的也是一样的,要将账务交付给库房的会计使用。库房的会计要对库房内物资的消耗情况有所了解,并且对非医疗方面的耗材的消耗和购入要做好记录,特别是要加强非医疗耗材对外报销的管理,保证报销的数据与实际的账面是相符合的。库房与药品房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会计还需要对耗材的购入差价进行核算,并且要定期查看应付款数,保证耗材的出入账务的准确性。医疗耗材还有低值和高值之分,低值指的是低值的卫生物资和一些消耗大的易耗品,在对其进行账务管理上,同样需要做好每日的入库的记录和报销的记录,并且要做到日清月结,保证物资数量和账务数据是一致的。高值医疗耗材指的是消耗较小、库存少的一次性医疗耗材。在对其管理方面,为了保证耗材的高品质,需要加强耗材采购与消耗,做好购入和消耗的账目,防止出现错记、错报的现象发生。

2.四个业务层。

医院数字化经济管理中,包括四个业务层。第一层是信息集成平台。信息集成指的是医院内部财务信息和数据的集成,这一层主要是由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和使用。第二层是审核记账平台。这一层指的是医院中所有的记账,将这些凭证集合在一起,能够方便对财务部的审核和查看。第三层是账务的管理平台。它指的是对医院整个账务集中进行管理,包括医疗和非医疗耗材财务管理,药品的账务管理和库房物资的管理。第四层是其他的系统。这一层主要是针对医院其他经济业务,例如固定资产等。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数字产品 定价策略 市场营销

自国际互联网商业运用以来,网上交易得以迅猛发展,网上交易的产品大多是数字产品,随着数字产品交易市场的成熟,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既能使消费者乐意接受,又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价格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从产品价值依赖消费者偏好的基本假定出发,中外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和解释数字产品的特点、营销和定价策略。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电子商务机制下定价的柔性。由于电子市场能够吸引大量来自不同地域的销售商和消费者,并且操作成本较低,给动态定价机制带来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数字产品的定义及分类的认识

数字产品是可以被数字化和可以在数字网络上传送的产品。虽然数字产品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经济形态被中外经济学专家和学者所接受,但他们对数字产品的定义与分类却有不同的认识。国内多数学者都接受“数字产品是在电子商务的各种商业模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交易的数字编码”这一观点,并依据数字产品用途的性质将数字产品分为内容性产品、交换工具和服务等三种类型。而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r.varian)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数字产品是或主要是信息产品。包括以数字格式分布和使用的书、电影、唱片、软件等等(刘波,情报杂志)。但也有少数学者把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的一类(吕萍等,商业研究)。

(二) 关于数字产品特征的研究

在对数字产品进行定义和分类后,学者们对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经济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王晓玲等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特性,数字产品具有以下物理特征:不可破坏性、可变性和可复制性。对于数字产品经济学特征,学者们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多数学者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点。王晓玲、袁红清等都认为数字产品具有时效性。当然,对于数字产品定价和营销策略带来很大难度的是数字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生产过程中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低),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还提出数字产品在消费上具有规模效应,正如金丹凤所述的那样这两种特性使得传统定价策略的失效,原因在于,一方面,数字产品的成本结构决定了数字产品不可能存在供应曲线,无法像竞争性市场那样按边际成本曲线来定价。另一方面,数字产品消费上的规模效应使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失效,因此数字产品也无法根据需求定价。因此传统的根据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曲线来定价的模式在数字产品市场中已不再适用。对于该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三) 数字产品营销与定价策略的研究

沿着数字产品本身特性影响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的选择的思路,虽然学术界对于数字产品需要实行差别定价,学界达到了共识,但是学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bakos.yannis和brynjolfsson.erik(1999)非常突出的分析了信息产品的捆绑销售策略,此外,viswanathan.siva等人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提出了改装和版本划分策略。肖光恩(2001)等和jain.sanjay(2002)等提倡根据企业所销售的数字产品市场成熟的程度实施“时间策略”,鉴于此,sundararajan.arun(2004)又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数字产品定价策略要与实务根据市场成熟程度对市场变化特征做出描述,从而做出“定价管理时间表”。当然,多数学者都是从现代经济学原理出发描述三种价格歧视策略,即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部分学者也分别称之为个性化定价、群体定价、产品形式定价)。对于数字产品定价及营销策略的研究,除了这些定性分析之外,最近也有部分学者根据数字产品的特性,综合考虑产品成本、竞争和顾客需求等影响产品定价的多方面因素,建立了数字产品的定价模型。例如,在国内黄璐(2002)等人首次提出了数字产品定价模型――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该模型也只是以数学的方法说明差别定价策略在理论上的可行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操作性的量化模型。考虑到产品成本、竞争和顾客需求是影响数字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吴俊新等(2006)在分别细化分析这三种因素对数字产品价格产生影响的几个方面,并以一定的规则各自赋以权重,建立了数字产品的综合定价模型。ravi arona(2006)等人在充分考虑企业与消费者两方面的特点及其对信息产品的认识程度,也提供了一个数字产品定价模型,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了其中的参数。kang bae lee等(2006)在假定网上有偿或免费商品有一定相关性的基础上,充分分析顾客意愿和剩余,建立网络服务(信息产品)的定价模型。其他的相关模型,都是学者们在分析影响数字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大多都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意愿的前提下建立的动态定价模型。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瓶颈分析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学界对数字产品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开始的完全定性分析,到现在开始向定量分析转变。就目前的有关研究成果来看,其理论发展应该是成熟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基本上只是理论论述,很少有建立量化模型,即使建立了相关的定价模型,但也多是缺乏实际应用性。目前,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式(定义―特征分析―营销策略),都是针对数字产品本身具有的特征,在理论上说明数字产品应该具有的营销策略,不但在观点上趋同,在应用上更显得空洞。有些学者虽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动态模型,但由于模型中引入了实际中难于控制的参量(例如,消费者的偏好),这些参量数据难以获得或者获得成本过高,没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如果要想使研究得到应用,就必须建立量化模型,并且在模型中尽量避免引入不可测量的参量,使模型具有可操作性,进而使数字产品的定价能像传统产品的定价一样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只有理论研究,缺少应用分析。如前所述,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一个固定的理论模式,由于都是在理论上做相关的定性分析,基本上不对应用进行反馈分析,这样也使得对该问题的研究缺少创新性。

(二)研究存在瓶颈的原因分析

数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数字产品不具传统产品那样的成本特征,使数字产品的定价缺乏经济理论基础,难以建立有效的边际成本(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边际收益曲线模型。影响定价因素的复杂性。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关系复杂,有些因素本身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量化;有些因素虽然有可量化的理论基础,但不能获得分析数据或者获得成本高。

数字产品兴起时间不长,对其定价问题的研究缺少应用环境,更谈不上反馈分析了。数字产品的传送和接收离不开网络的普及,而网络开始兴起到现在短短的二十年中,数字产品才从中慢慢发展起来的,就目前的数字产品交易来看,还存在很多缺乏规范性因素的制约,并且网络环境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缺乏管制,市场还不规范,所以前期的研究一直缺少应用环境,不能对研究结果进行反馈分析。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前期的理论研究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相反,如果不先对数字产品的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就很难对其定价问题做出有效的总结。

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对数字产品的特征要进一步分析它们给数字产品定价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在数字产品营销和定价策略中考虑这些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期望可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的完善和数字产品交易环境的优化,通过灵活运用相关的原理,对数字产品特征给数字产品定价所带来的影响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为方便或有效的建立数字产品定价模型,可依据影响因素作用的相似性对数字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目前,国内学者在数字产品定价问题上都支持的差别定价策略,其理论基础是产品定价依赖个人偏好,对不同类的数字产品,消费者群的个人偏好程度肯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对这样的程度赋予一个系数来确定定价对这种偏好的依赖程度;再如,数字产品价值对时间的依赖性很强,因此也可以根据这种依赖程度而赋予价格一个理论系数来确立量化模型。这些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像传统产品一样,通过市场调查而获得。

目前,网上交易和数字产品交易日趋频繁,网络环境逐步规范,已经拥有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研究的应用环境,可以在建立有一定的操作性模型后,在现实的市场中进行模拟,对比分析理想结果和现实结果的差距,进行反馈分析,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模型,使其对数字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结论

本文针对国内外主要关于数字产品及其定价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对数字产品的特征和基于特征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对比。数字产品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使其在的生产过程、传送、支付和消费等环节与实体产品有较大的差异,从经济学角度看,数字产品本身的高度差异化则存在与实体产品有着更多的差异,以对待实物产品的方式来对待数字产品或认为能简单地使用现有的经济模式来解释电子商务是非常不明智的,从而对合理判断市场价格带来了困难。

虽然数字产品的定价策略在网络的环境下更趋复杂和多样化,但传统的定价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效,同时要根据企业自身类型、产品类型、产品差别化的可辨识性、消费者的差别特征、行业竞争度等综合分析,从而对数字产品进行合理定价。

合理的定价是一个市场成熟的标志,由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经济方式在不断的动态发展变化中,如何为数字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既能使消费者乐意接受,又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孙德林.数字产品及其定价策略.当代财经[j],2003.12

2.袁红清.数字产品特征与定价策略的经济学分析.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j],2003.6

3.金丹凤.网络经济下的数字产品定价策略.市场周刊.理论研究[j],2006.8

4.kang bae lee,sungyeol yu,seong jun kim.analysis of pricing strategies for e-business companies roviding information goods and 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6

5.肖光恩,方凯.数字化产品定价策略.市场经济研究[j],2001.3

6.bakos.yannis.brynjolfsson.erik,bundling information goods:pricing,profits,and efficiency,management science,1999.10

7.viswanathan.siva.anandalinqam.g..pricing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goods. sadhana - academy proceedings in engineering sciences,2005

8.jain.sanjay;kannan.p.k.pricing of information products on online servers:issues,models,and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2002

9.sundararajan.arun.nonlinear pricing of information goods.management science,2004

10.黄璐,蒋瑛.信息产品多重价格定价模型研究.财经科学[j],2002.4

11.吴俊新,郭哲,王建辉,顾树生.电子商务环境下考虑成本和竞争的数字产品的定价,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6.7

12.ravi aron;arun sundararajan;siva viswanathan. intelligent agents in electronic markets for information goods:customization, preference revelation and pric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

篇3

对于咨询行业而言,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查重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查重软件进行查重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查重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查重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财政部、各省财政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篇4

关键词:文盲率 预测 计量模型

一、前言

关于文盲率的研究,国外学者mamoru ishikawa,daniel ryan(2002)运用全国成人扫盲调查数据,研究了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识字率的影响因素,此外,该研究同时表明多数情况下教育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不同种族间人力资本与证书技能对教育的回归解释力有差异,白人和黑人的年收入对教育的回报率差异较大[1]。aparna sundaram,reeve vanneman运用印度发展区数据库数据和似然估计技术中的自相关控制方法,采用空间扰动模型,对印度409个地区的研究得到了与人力资本视角不同的结论,认为对于妇女劳动参与率高的地区来说,相比男性的识字率女性识字率更低。原因是,妇女劳动参与率高的地区女童的劳动参与比例也高,高的工作比例压抑了识字和教育。结论认为,识字率上表现出的性别差异是妇女劳动参与不平等的社会表现[2]。bryan maddox在巴苏和福斯特(1998)的识字率家庭内部性研究基础上,借鉴孟加拉国的例子,阐述了识字率的外部性并将巴-福模型进行了扩展,指出了家庭内部分享和积累以及社会网络影响的重要性。此外,该文也对女性的识字率进行了研究,表明妇女识字率高低与性别不平等和合作冲突等因素有关[3]。

国内学者对识字率的研究有,邵岑等运用分因素贡献率的方法,针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贵州省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出现上升的现象,对贵州省成人识字率变化作了研究。分析得出贵州省各个地市在总体文盲率升高过程中的贡献及部分性别因素的贡献程度,为日后的教育普及工作的改善提出新的视角和建议[4]。张强等将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作为因素之一,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进行了研究,得出蒙古族、朝鲜族人口素质相对较高,藏族、哈尼族的人口素质相对较差的结果[5]。徐映梅等运用回归分析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指标1990-2000年间的差异及其变化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识字率的影响因素较大,识字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仅次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并且得出未来识字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将逐步减弱的结论[6]。

二、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一)、文盲率影响因素分析

对文盲人口的影响因素较多并且相互影响。本文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涉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文盲率相对较低,较为贫困的地区文盲人口数量较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方面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用于科普、教育的资金能够满足民众基本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于精神消费的资金相对充足;再者,产业格局相对现代化,对人口教育水平要求较高。第二,文化因素,中国的教育模式呈现阶梯式,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只有通过基础教育的层层选拔才能成为教育阶梯的“金子塔尖”,大学生的比例综合反映了基础教育水平、教育投入等情况。此外,相对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文化氛围,社会重视教育,使得辍学率较低。第三,政策因素。体制与政策为教育提供环境支持。如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等。

综上,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作为建模的主要指标。

(二)、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数据的主要来源为辽宁省人口统计年鉴, 2004-2009辽宁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常用数据手册,辽宁各年统计公报等。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理论,综合辽宁省历年文盲人口数以及辽宁省文盲率的影响因素,拟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为因变量,代表辽宁省文盲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为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三)、辽宁省文盲率预测模型的检验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参数显著性检验方面,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为0.93,这说明样本回归函数值与样本观测值之间拟合程度较高;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f检验统计量为67.49远大于3.68,表明上述两个指标的综合影响是显著的。通过检验。在经济意义检验方面,选取的指标的系数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文盲率正相关,城乡收入差异与文盲率呈反比。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上升1%,文盲率就会增长63.06%,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与文盲率呈负相关关系,即万人在校大学生每增加1人,文盲率就会下降0.043%。这与理论分析和现实经验判断相一致。

三、辽宁省2011-2050年文盲率预测

本文认为,辽宁省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将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主要由于税费改革使得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辽宁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每年0.01%的比例下降,这是由于我省产业调整促使产业升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增加值都将逐步降低。辽宁省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将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原因可以归结为我省对人才的重视和教育的综合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数据,可得到2011-2050年辽宁省文盲率的预测趋势图,如图1.1所示。

四、结论

2011年至2050年,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的上升以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的提高,辽宁省的文盲率将继续下降(至2%以下),这有利于辽宁省的经济社会向知识密集型发展。而随着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将逐步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平稳。

参考文献:

[1] mamoru ishikawa, daniel ryan. schooling, basic skills and economic outcomes[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1, issue 3, june 2002, pages 231-243

[2]bryan maddox. worldsapart? 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effective literacy” and intrahousehold externalities[j].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5, issue 3, march 2007, pages 532-541

[3] aparna sundaram, reeve vanneman. gender differentials in literacy in india: the intriguing relationship with women’s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j].world development, volume 36, issue 1, january 2008, pages 128-143

[4] 邵岑,陆卫群.分因素贡献率在贵州省成人识字率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vol.18

[5] 张强,孙爱珊,钱建明.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素质.[j]现代预防医学。2002,vol.29

[6] 徐映梅,叶峰.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vol.4

作者简介:姜照华(196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朱建美(1989-),女,河南信阳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丛婉(1987-),女,辽宁大连人,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创新与经济增长。

篇5

〔关键词〕 分税制;财政分权; 财政赤字; 政治激励 ;东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4-0014-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13&zd022); 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东北振兴中的企业重组与国有资产流失监管”(2012qy095);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中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作者简介〕廖红伟,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 130012;

一、 引言

1994年中央启动了分税制改革,将税种分为国税、地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范围。东部地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商业和私营经济发达,gdp从1995年的3263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2073847亿元,17年间增长了10倍,其总值是同期西部地区的3倍多。同时,财政收入也从170亿元增长到3578446亿元,增长了210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却并没有出现财政盈余,相反,财政赤字规模不断膨胀,赤字率即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022%上升到033%。为什么分税制后东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依然收不抵支,财政赤字规模不断膨胀,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通过研究东部地区财政支出数据,本文发现分税制后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比gdp增长率)从115上升到221,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显然财政支出规模、支出结构和财政赤字、分税制有一定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关于分税制和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立足于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

二、文献综述

从规范研究角度梳理主要有如下观点:以hayek(1945)、oates(1972)等为代表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本辖区居民的偏好,〔1〕因此,中央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权利,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偏好,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tiebout(1956)的用脚投票模型说明居民通过流动,促使地方政府竞争,有利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数量接近帕累托最优水平,使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优化,财政赤字规模下降。〔2〕buchanan(1965)的俱乐部模型,开创性地研究了最优政府规模问题,表明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有优势。总之,大多数学者认为财政分权通过促进消费者效率提高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财政分权弊大于利,中央政府集权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避免外部效应的潜在成本,有利于经济增长,财政分权则不利于经济增长。〔3〕平新乔(2006)对财政分权的经济效应研究结果认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分税制改革以及配套建立的转移支付制度,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公共泳池资源”,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竞相开展支出竞争,从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膨胀,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4〕

此外,很多学者从实证角度验证财政分权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论。neyapti( 2010) 基于16个国家1980-1998年的面板数据,以地方政府支出( 收入) 占总支出( 收入) 的比例作为财政分权指标,从支出分权和收入分权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了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财政分权能够显著降低预算赤字水平,促进经济增长。〔5〕但是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结论,比如diavoodi(2000) 基于30个国家1970―1995的样本数据,得到的实证研究结论是财政分权伴随财政赤字倾向,进一步的比较研究则发现,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协调失衡从而产生财政赤字。〔6〕thornton(2009)构建了度量收入自主程度的指标,并结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总收入的占比指标衡量财政分权,对19个oecd成员国1980―2000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结果发现自主收入财政分权指标与财政赤字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收入占比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与财政赤字负相关。〔7〕国内学者对1994年之前的财政分权进行实证研究的主要有张涛和邹恒甫(1998),他们检验了1978-1992年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资源分配与省级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尤其是在过渡时期财政分权有利于地方经济增长的传统观点是不正确的。他们认为转型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中央政府集中有效的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更有利于经济的增长。〔8〕刘洪铎(2011)则构建了财政分权支出指标,检验了分税制和全国财政赤字的关系,验证了分税制导致全国财政赤字膨胀的假说,说明在我国分税制后确立的财政分权有负的经济效应。〔9〕

以上文献研究存在以下不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对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的关系均没有定论,财政分权是很复杂的制度改革,其产生的经济效应与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实施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不同国家、不同时间跨度、不同指标选择很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由于多数文献只是简单地对财政分权指标和经济增长进行回归便得出或正效应或负效应的结论,对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作用的微观基础并没有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并且多从理论上探析分税制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相对少。就分税制而言,本文认为分税制改革内容涵盖广,经济效应复杂,需要深入分析其产生经济效应的传导过程和微观基础,但中国地区差异性大,东中西部地区在资源禀赋、文化环境、市场发育、制度政策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性,不适宜笼统地从全国范围进行分析。此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税制的经济效应也是不同的,必须动态考察。

本文的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定量地分析分税制对东部地区赤字的影响。其次,本文从官员面临的政治激励入手,深入研究分税制对财政赤字产生作用的微观基础和内在作用机制,并根据马斯格雷夫的发展阶段增长论有针对性地分析东部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这种激励所产生的不同后果。

三、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内在作用机制

我国经济上的分权改革和政治上的集权是相伴的,在分析分税制的经济效应时,必须考虑政治激励的作用。本文认为官员也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由于对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已由过去的政治表现为主变为经济绩效考核为主,形成了地方政府流行的政绩观:为争取升迁的最大可能性,尽可能地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围绕gdp开展“政治锦标赛”,这是理解地方政府激励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键。〔10〕所以,地方政府背后的绩效考核指标是财政赤字的根本动因。为了在任期内尽快地刺激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将财政支出投向了基本建设如基础设施等领域,一方面可以迅速带动生产,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刺激就业,释放增长信号;另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资金流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①自有收入指预算内收入,即主要通过税收获得的财政收入。而“土地财政”即卖地收入、银行贷款、发债均不属于自有预算内收入。

这种政治激励的确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而官员则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实现自己的升迁目的。正是这种政治激励导致这种经济增长模式被地方政府普遍采用(图1)。

马斯格雷夫的经济发展阶段增长论显示,这种政治激励在不同发展阶段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由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政府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将财政支出投向基本建设如基础设施等领域,因此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进入了经济发展的中期。与初期阶段不同,基本建设投资的长期支出效应已经完全不同于初期阶段,依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很难再持续。这一阶段公共积累支出增长放缓,私人资本积累雄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此时政府投资应是退出,只作为私人资本的补充,否则将阻碍私人资本增长,从而阻碍经济增长。如索洛模型所解释的,资本积累可以迅速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和人均产出增长率,但这是经济没有到达稳态之前,而且越远离稳态,人均资本增长率越大;从而人均产出越大,越接近稳态,则人均资本增长率越小,人均产出也越小。进入稳态则新增投资等于收支相抵的投资,人均资本增长率为零,人均产出不变,经济停止增长。索洛模型预测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表明,经济进入稳态的收敛时间约为60年。从长期来说,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只有水平效应,而没有增长效应,这也是依靠基本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在逐渐减缓的原因。另一方面,随着亚洲其他发达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基础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完善,基础设施已经不再是吸引资本流入的主要因素,政府很难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吸引资本流入,也就无法通过引进外资刺激经济增长。两方面原因导致以下结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财政收入增长有限,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走向尽头。

分税制与财政赤字的这一作用机制产生的后果是: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自有财政收入能力增长受限,依靠地区经济增长获得的预算内自有收入①无法满足地区财政支出,收不抵支,财政赤字缺口不断膨胀。而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支出,从而导致赤字缺口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膨胀。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采取积极增加预算外收入,甚至依赖“土地财政”增加财政收入的做法,则极大地扭曲了市场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加大从银行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债规模弥补赤字,也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膨胀的赤字规模还带来巨大的财政风险:政府在收不抵支时,为了扩大基本建设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基本上采用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和从地方融资平台发债的方式筹资。由于基本建设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而且收益率极低,项目大多数亏损,导致地方政府欠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银行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威胁;而银行欠债权人的钱无法保障,又使其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转变以gdp为主的绩效考核指标,转变对地方政府的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优化支出结构,扩大对环境、法制建设、教育、金融体系建设、第三产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软因素”的支出,虽然短期内不会立刻促进经济增长,但在长期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产生以下效应:政府加大第三产业支出,而第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率增长的贡献度远远大于一二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扩大教育、社会保障以及法制建设支出,则会吸引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涌入,促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政府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大的财政收入,提高财政自主度,即提高预算内自有收入满足支出的能力,可以优化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良性发展循环过程(图2)。

①为了分析的简洁性,本文忽略宏观政策的影响,只考虑分税制和财政赤字的作用机制。

根据上述对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①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若分税制改革以来的财政分权和财政赤字正相关,说明分税制加剧了财政赤字规模膨胀;若负相关则说明分税制减弱了地方政府财政赤字规模的膨胀。

h2: 若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负相关,则说明东部地区预算内自有财政收入可以满足财政支出,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若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正相关,则说明东部地区预算内自有收入难以满足支出,仍然依赖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满足支出。

四、 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

由于分税制稳定了地方政府的事权,反映在财政支出上为该数据的稳定化,因此,本文选取数据的时间段为1995-2012年。对东部地区的划分,本文遵照“七五”时期的划分方法,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和直辖市。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以及中经网、国研网等数据库,并采用stata 100软件操作。

4.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进行了四个回归,在回归(1)中,考察了财政赤字和支出分权的关系,可以看出财政赤字和支出分权呈显著正相关,在置信水平001下显著,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赤字扩大约00041个单位。这也验证了假设1:分税制以后的财政分权导致东部地区财政赤字规模膨胀。由于以gdp为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给政府官员造成了扭曲的政治激励,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期,理论上公共积累支出应呈下降态势,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基本建设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会越来越小,税源相对下降,财政赤字问题便越来越突出。而控制变量人均实际gdp、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都是负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符号一致。地区经济越发达,则税源越广,政府财政收入越高,赤字也就相应越小;经济越开放,越有利于市场竞争,市场化程度越高,则政府行政效率越高、财政纪律越规范。这也符合diavoodi(2005)关于较高的经济开放度有助于形成纪律效应的观点。〔12〕通货膨胀率越高,物价水平越高,则政府投资成本上升,从而利润更少,赤字规模扩大。人口变量则不显著,鉴于其只是控制变量,故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变量。

在回归(2)中我们考察了财政赤字和收入分权的关系,可以看到收入分权与财政赤字是负相关关系,在置信水平为005下显著。这与我们的假设-分税制确立的财政分权与财政赤字正相关是矛盾的。一方面,笔者认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复杂、没有统一标准,而且预算外收入将近占财政收入的一半,本文由于数据限制全部采用预算内收入和支出,没有考虑预算外收入,这可能导致回归结果不可信;另一方面,也与许多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即收入分权的经济效应往往是复杂的、不确定的。控制变量人均实际gdp、人口变量与财政赤字正相关,而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负相关。

在回归(3)中我们考察了财政自主度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可以看到财政自主度与财政赤字显著正相关,在置信水平为001下显著,财政自主度每增加一个单位,财政赤字扩张大约00079个单位。说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预算内自有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要依赖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其他途径筹集资金,或者说经济并没有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控制变量与财政赤字均是正相关,经济开放度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从上述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首先,自分税制以来,财政分权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为正相关,其内在作用机制在于以gdp为中心的绩效考核机制给地方政府官员提供了扭曲的政治激励,从而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偏好,使其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在短的任期内升迁的政治目的。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是有效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由此带来的问题正在逐渐显现。其次,东部地区资本积累接近稳态资本存量水平,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很难奏效甚至走到尽头,经济增长速度变缓,其后果是财政收入增长受限,依靠自有预算内财政收入无法满足支出,财政赤字膨胀,而地方政府寻求预算外收入以及从银行贷款、发债等举措,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最后,由于财政赤字和财政自主度正相关,表明东部地区对预算外收入及银行贷款等的依赖程度大,对市场机制造成的扭曲也大,经济因此并没有能够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针对上述结论,我们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应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指标,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面临的政治激励并解决赤字问题。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不能只是gdp,而要建立全面、综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如产业结构合理度、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考核期限则应以长期为主,避免地方政府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是解决地方政府赤字问题,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政治激励的根本之策。

第二,由于东部地区依靠基本建设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奏效甚至走到尽头,东部地区政府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主要依靠基本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应将财政资金投向高科技产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实施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服务业。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从而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使经济进入良性发展循环过程,改善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状况。

第三,地方政府必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绩效预算,避免财政资金低效率使用,导致投资成本无法收回,形成赤字缺口。应逐步实现地方财政预算透明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在源头上遏制财政资金使用不合理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四,必须完善地方政府的借贷行为。基于分税制和东部地区财政赤字内在作用机制产生的财政风险,一方面,应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实现透明化、市场化运作,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实施债务规模透明化管理,建立预警机制,合理控制债务风险,并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规范政府和银行的借贷行为。国有商业银行不应成为政府部门的提款机,必须保持商业银行独立的法人地位。政府向银行借贷应是市场交易者身份,符合贷款准则才能贷款,而且必须有规定抵押品。

〔参考文献〕

〔1〕hayek f.a.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5,35,(9):pp.519-530.

〔2〕tiebout. 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64,(5):pp.416-424.

〔3〕buchanan.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1965,pp.101-103.

〔4〕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j〕.财贸经济,2006,(2):49-54.

〔5〕neyapti.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defici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0,(26):pp.155-165.

〔6〕diavoodi.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intergovernmental: a cross-country analysis.world development,2000,(28) :pp.244-257.

〔7〕thornton. the impact of revenue decentralization on fiscal deficits:some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9,(16):pp.1461-1466.

〔8〕t. zhang, h. 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7,(1998):pp.221-240.

〔9〕刘洪铎.财政分权导致地方财政赤字规模膨胀吗〔j〕.上海经济研究,2011,(9):97-107.

〔1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篇6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探讨

一财政与财政政策要研究财政政策,首先要搞清什么是财政。但是,目前学术写作论文界对于财政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受到较多关注的包括再分配论、政府收支论和公共财政论。再分配论认为财政是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而且和同处于分配环节的信贷分配、工资分配、价格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等相比,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般的社会产品分配,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包括组织收支活动、调节控制活动和监督管理活动等(刘邦驰,汪叔九,2001)。政府收支论认为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公共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论认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苏明,2001)。应该说,前两种关于财政的定义各有所侧重,前者突出了财政的社会分配和政府职能,后者强调了政府的活动。而公共财政论则简单明了地指出现代财政的公共性,为建立公共财政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财政概念,就可以对财政政策加以研究。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财政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简言之,财政政策是体系化了的财政措施,它的目的就是实现财政职能。同时,它也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它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过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又是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手段。财政政策是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不断发展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由于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制约,国家不可能大规模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政治职能服务。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实行简政轻税、预算平衡的财政政策,以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激化,财政政策不仅为实现国家政治职能服务,而且成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按其构成体系可以分为国家预算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国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和出口政策等七大政策。由于研究数据和技术方法的限制,本文主要是研究前三种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

二三种主要财政政策工具对经济增长促进效应的分析(一)国家预算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国家预算政策包括财政赤字政策、财政盈余政策和预算收支平衡政策三种形式,笔者主要讨论财政赤字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它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财政赤字影响货币供给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和赤字规模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即向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收进的货币满足不了必需的开支,其中有一种弥补办法就是向银行借款。可见,财政向银行借款会增加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但财政借款是否会引起货币供给过度,则不能肯定。很多人用“财政有赤字,银行发票子”这句话来形容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而事实上,赤字与货币发行并不一定存在这样的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虽可能与赤字规模的大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取决于赤字的弥补形式。

2、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凯恩斯主义所奉行的财政政策是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此,赤字就成为财政政策中扩大需求的一项手段。财政有赤字,必然扩大总需求,但其扩大总需求的效应有两种,如前分析,一是财政赤字可以作为新的需求叠加在原总需求水平之上,使总需求扩张;二是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财政赤字只是替代其他部门需求而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它仅仅改变总需求结构,并不直接增加总需求规模。完全以国债收入弥补的“软赤字”,只要不超出适度债务规模,其扩张效应一般可被控制为良性的,即可以有意用作反经济周期的安排,在经济萧条阶段刺激需求,“熨平”周期波动,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我国的经济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三,财政赤字与发行国债。发行国债是世界各国弥补财政赤字的普遍做法而且被认为是一种最可靠的弥补途径。但是,债务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会随着财政赤字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债务是要还本付息的,债务的增加也会反过来加大财政赤字。

3、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财政赤字的排挤效应一般是指财政赤字对私人消费和投资所产生的排挤影响。当政府因支出庞大产生预算赤字时,一般需发行公债向公众借款。发行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在货币市场上,如果私人储蓄量不变,则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等有价证券将共同竞争市场上有限的资金。当公众出于对国家债券的高度信任而争购公债,政府在总储蓄的占有上便处于优势。政府发债占总储蓄的比重越大,就会有越多的非政府借款者因筹不到资金被挤出货币市场,加上赤字支出促使利率上升,必然会排挤出一部分非政府投资,从而抵消政府赤字支出的部分扩张性作用。但这种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一方面政府赤字的排挤效应会被政府扩大投资支出所产生的“乘数作用”所抵消;另一方面,“排挤效应”如果与政府有意进行的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结合起来,则可以改善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产生有益的影响。

(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为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我国主要采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的财政政策,政府支出的结构和支出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笔者也将主要从政府支出结构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采用以财政支出项目为自变量的柯其分别表示财政支出结构中某一项目支出增加1%时所引起的产出增加百分数,这样我们就用产出弹性来描述财政支出的结构效应以及其对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调节作用。我们以《中国统计年鉴》(2006)我国1989—2005年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分类统计数据为样本区间。相比较高,而在1996年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最为不利的,税收负担相应较轻,实际该年税收负担为10.3479%,与其他年份相比较低。经过去除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出更加紧密的关系,并且高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低,低经济增长年份修正后的税收负担较高,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现在我们转入,采用排除非税因素影响后修正的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所得到的回归效果比较好,调整的r2为0.317,f检验值为6.115,各回归变量的t检验值均能通过95%的检验,从系数项来看,修正后的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3.866,即表明税收负担上涨1%,经济增长率下降3.866%,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6,即税制结构变化1%,经济增长率变化0.6%,影响系数较小。这样的结果与理论上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相符,我国现行税制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在我国现行税制下,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修正后的税收负担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这一点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从数据看,1994年的税制改革应该说是1983年税制改革的延续,1983年是税制结构和税收负担变化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设立所得税,税收负担从1982年的11.25%,猛涨到1983年的18.55%,在随后近10年时间内,税收负担不断降低,最低时为10.167%,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税收负担才得以不断的提升,到2004年达到18.839%。也就是说通过1994年的税制改革提高了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缓解了税收占gdp比重一直下滑的局面。另外从税制结构角度看,1983年以前,由于企业以利润形式上缴国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类税收,直接税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仅在10%左右,通过1983年改革,建立起所得税体系,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上升到50%左右,随后持续减低,尤其是在1994年增值税体系的建立,直接税收入占间接税收入比重下降到1983年以来的最低点23.953%,随后几年逐渐升高,2004年达到39.0463%。从求解出的结果看,非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1994年起越来越有利,非税环境越来越有利,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逐步体现,反过来说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减弱,这种情况在1983年税制改革前也出现过,所以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税收作用不断减弱的情况下,税制必须进行改革。

三总结

本文在对财政与财政政策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财政政策的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中,在对财政支出政策、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时,分别运用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分析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从分析可以看到,三种工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各有所侧重,且影响程度和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必须合理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和政策的完善,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等著,朱平芳,刘宏等译.金融市场计量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林毅夫.现代增长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 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6-71-3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

shang xinli liu qianyu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450001)

abstract:based on website access,the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the aspects of purchasing digital resources, self-establishing digital resources,others digital resources and so on. by investigation,th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has been in scale to some extent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library,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laces needing improvement.

keywords: zhengzhou university;librar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保障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信息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主要指:图书馆引进、自建或受赠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信息资源。

2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是采用访问网站的方法。具体为:从“郑州大学网站ag尊龙app主页”[1]点击网页左侧的“图书馆数据资源”,进入图书馆ag尊龙app主页后,选择“数据资源”、“特色资源”,点击进去即可浏览和使用图书馆的各类中文、外文的数据库等多种数字资源。

3 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购进数字资源,包括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和随书光盘等;二是自建数字资源;三是其他类型数字资源。

3.1 购进数字资源

郑州大学图书馆购进的中文数据库有55个,外文数据库47个。这些数据库可分为四种类型:综合类数据库、理工类数据库、人文类数据库和医学类数据库。

3.1.1 综合类数据库

3.1.1.1 中文综合数据库。目前,郑州大学图书馆的中文综合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超星电子图书、书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见图1)。其中,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最多,总量约7 000多种;万方约6 400种;维普期刊有12 000种,但大多是内部刊,核心期刊不多;三个平台有80%~90%的内容是重复的。

由图1可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维普期刊资源平台是读者访问量最多的三个数据库,并且中国知网的访问量要远远高于其他中文数据库。通过访问中国知网[2]发现,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文献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数据库界面简单明了,搜索系统容易操作,可以进行文献、参考文献、被引作者、中图分类号等多方面搜索。

3.1.1.2 外文综合数据库。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外文综合类数据库有:elsevier 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wiley 电子期刊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牛津电子期刊数据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jcr(期刊引证报告数据库)以及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表。

3.1.2 理工类数据库

3.1.2.1 中文理工类数据库。郑大图书馆理工类全文数据库有: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国泰安高频及金融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其中,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数据最全面、算法最准确、系统最稳定、使用最便捷的研究数据库,是为实证研究、模型检验等提供支持的数据平台。

金融数据库包括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数据库、中国证券市场指数研究数据库、中国封闭式基金研究数据库、中国开放式基金研究数据库、中国证券市场基金评价研究数据库、中国债券市场研究数据库、美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中国商品期货市场研究数据库。

3.1.2.2 外文理工类数据库。郑大图书馆购进了16个外文理工类数据库。

其中,文摘索引数据库有:web of science (scie、cpci-s)、ei(工程索引)-compendexweb、inspec(英国科学文摘)、proquest博硕士学位论文文摘库(理工卷)pqdt-b等;全文数据库有:nature8种电子期刊、science online数据库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iel)数据库、aip(美国物理联合会)电子期刊、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期刊、acs(美国化学学会)电子期刊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全文期刊数据库、siam(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全文期刊数据库、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电子期刊数据库、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出版社期刊。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外文理工类数据库资源中访问量第一,它包括三个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科学引文索引(scie)作为世界知名的“三大索引”之首,收录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领域超过170多个学科最优秀的学术期刊,期刊总数超过8 600种,可查数据年限从2001年至今;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science(cpci-s),专门收录世界各种重要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会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可查数据年限从2004年至今。

web of science数据库页面也与其他外文数据库不同,它的页面采用中文布局,搜索方式通俗易行,更符合国内科研人员搜索文献的习惯,老师和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所需文献资源。

3.1.3 人文社科类数据库

3.1.3.1 中文人文社科类数据库。中文人文社科类全文数据库有:人大复印资料(人文社科)、e线图情、国研网数据库、中国资讯行、北大法宝。文摘索引数据库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其中,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是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编选的百余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的电子版,汇集了1995年以来国内报刊公开发表的人文社科学学术研究成果的精粹,论文选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国内公开出版的4 000多种核心期刊和报刊,涵盖政治,哲学,经济,文化教育,文学史地学科范围。e线图情数据库是图情专业的数据库,收录了大量关于图书情报的文献数字资源,囊括了图书馆事业领域中人物、理论、技术、产品、市场、协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国研网数据库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向各级领导者、研究人员和投资决策者提供经济决策支持的权威的信息平台。国研网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专家阵容为依托,全面整合了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和行业经济领域的专家资源及其研究成果。郑州大学图书馆购买了国研网中的六个研究报告数据库,分别是:《国研报告》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金融中国》报告数据库、《行业经济》报告数据库、《世界经济与金融评论》报告数据库和《高校管理决策参考》数据库。

中国资讯行数据库:中国资讯行(china infobank)是香港专门收集、处理及传播中国商业信息的高科技企业,其数据库建于1995年,内容包括实时财经新闻、权威机构经贸报告、法律法规、商业数据及证券消息等,分12个专业数据库。该数据库较为适合经济、工商管理、财经、金融、法律、政治等专业使用,是了解中国经济环境、商业社会动态,掌握宏观经济走向,洞悉微观市场信息不可或缺的助手。

3.1.3.2 外文人文社科类数据库。图书馆购入的人文社科类外文数据库有: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web of science)、business source premier(bsp)商管财经类全文数据库、jstor(历史、外语、文学)、emerald管理学(含图书馆学)全文期刊库、heinonline数据库等。其中,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isi核心的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之一,是sci的姊妹篇,是全球知名的专门针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技文献引文数据库,其内容覆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地理等50多个的研究领域的、最优秀的3 100多种期刊。ssci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可查数据年限从2006年至今。

3.1.4 医学类数据库

3.1.4.1 中文医学类数据库。中文医学类数据库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至今1 800余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740余万篇,新增1989年以来中文参考文献386余万篇,全部题录均进行主题标引、分类标引,同时对作者机构、发表期刊、所涉基金等进行规范化加工处理,支持在线引文检索,辅助用户开展引证分析、机构分析等学术分析。

3.1.4.2 外文医学类数据库外文医学类数据库有:bmj learning、bmj英国医学会期刊全文库、clinical evidence临床实证、micromedex药学数据库(含医学影像图片库、事实型数据库)和ovid医学数据库。

3.2 自建数据库

郑州大学图书馆自建数据资源库有:学科导航数据库、郑大文库、郑州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郑州大学河南文献数据库。其中,后三个是与郑州大学图书馆文献有关的数据库,建库工作是对已有的馆藏文献进行扫描,没有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并且其内容信息量少,而且没有更新。

3.3 其他数字资源

3.3.1 开放获取资源。郑州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开放获取资源库有20个,其中大部分是各国专利资源库,也有一些医学、科技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文献资源。

3.3.2 特色资源。特色资源是指反映本地区、本单位资源特色的信息总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与地区特色。郑州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主要有:珍善本图书书名、核心期刊查询、河南地方文献、期刊导航、随书光盘系统、多媒体课程等。其中,国外核心期刊收录截至2013年,国内期刊大多到2014年;多媒体课程资源,大多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课程。

4 结语

综上所述,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类型比较全面,且具有一定的规模。

第一,引进的数字资源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数据库类型,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学位论文、科技报告等。由于电子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更新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并且收纳了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直是图书馆重点引进的数字资源类型之一[3]。其中,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是购进的最重要的两个中文数据库。而电子图书以其传播速度快、易获取、阅读方便、保存成本低、易携带等优势,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也成为图书馆重点引进的对象。目前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引进的图书类数字资源主要有超星电子图书和书生之家电子图书,基本满足了读者对中文电子图书的需求。外文数据库方面,使用率比较高的有springer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等数据库。与购进的中文数据库相比较,外文专业性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专业性数据库。

第二,在自建数据库方面,郑州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本馆的特色文献数字化资源库、本校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源数据库等。但是,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首先,图书馆购进的中文数据库主要是综合性数据库,专业性数据库引进的比较少;其次,购买的外文数据库,几乎都集中于英语语言,相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文献就有了缺失,这导致了数字资源不全面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在购进中、外文数据库时,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尽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从而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第三,自建数据库数量较少、质量也不高,其中硕博士论文数据库和河南地方文献数据库网页无法打开。自建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体现,应该重视其建设。郑州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本馆、本校特色数字资源和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本馆、本校和学科专业的特色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郑州大学图书馆数据资源网页[eb/ol].http:///d-database.aspx?sid=3d4e9cbd-0a72-407a-8b6c-478750

c7b919,2013-12-10.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设;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9日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理论建设滞后。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将会严重地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进程。如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模仿西方,用这些基础理论来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必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这种模仿无疑会导致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先天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2002年2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2004年9月出台了《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制定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框架,制定数字图书馆核心标准规范体系,这些图书馆的标准和规范对图书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原来的基础理论建设出现了滞后现象,需要对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加强和完善。

(二)投入不足,图书文献资源短缺,硬件设施还需加强。随着高校的持续快速发展,学校对图书馆建设也很重视,对图书馆的投入也确实不小,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高校图书馆发展与高校的规模、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不少高校还存在着投入不足,图书文献资源短缺,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多媒体阅览室、文献复制、缩微技术、音像视听服务等服务功能等设施还需加强等诸多问题。

(三)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往往偏向教学战线,忽视图书馆人才的引进,这种观念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的,也直接造成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图书馆专业队伍出现数量庞大、素质不高、结构畸形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还需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陈旧;二是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落后,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没理顺;三是岗位职责不明确;四是考核办法不科学;五是现代化技术手段落后等。因此,为了促进图书馆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及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五)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以及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诸多的信息资源。图书馆不仅应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还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中心。当前,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以及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不足,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强。

二、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

(一)加强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进程。图书馆的发展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因此要加强图书馆基础理论建设。根据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有计划地开展图书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出科学系统的图书馆基础理论,制定科学的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标准规范,修订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促进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进程。

(二)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自动化建设。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期、准备期、高投入期、基本停滞期。从现阶段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已初具规模,但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经营模式的困扰,信息来源的困扰,资源共享不足的困扰。因此,我们应加快推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一是对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理论框架加以全面的评估,尽快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较为权威的理论系统;二是加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库的跨库无缝链接;三是使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并真正服务于全社会;四是改善硬件和软件设施。自动化是实现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加快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步伐。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当前高校图书馆已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摇篮,因此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必须加强。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引进教学战线技术人员的同时,要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引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其次,要加强图书馆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经济预测和决策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科学的经济预测和决策就成了一句空话。图书馆不仅应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扩大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信息中心。因此,要有效利用和共享图书信息资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

篇9

【关键词】vr技术 数字图书馆 开发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internet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vr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实践研究,vr技术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最早应用于图像领域,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开发一个基于vr技术平台,为基于vr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实践研究提供了保障,其应用是未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目标。

1 vr技术简介

vr技术最早应用于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一个报告中,提出了未来虚拟现实的研究方向与环境应用领域。其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是一个多维空间信息交流与创建的环境,利用vr技术有助于创建者的启发与构思,对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与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1.1 vr技术特征

vr 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具有计算机系统的一些特性。vr系统的核心特征是沉浸性,计算机在虚拟空间生产虚拟场景的能力,使用vr技术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用者在虚拟空间可以进行交互,有人机互动感觉,这是vr技术第二特征交互性。在虚拟环境中使人具有多种感知,是其感知性。在虚拟环境中人们可以发挥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有利于作者进行构思,是其构思性。虚拟环境的构造方法是比较多的,比较有代表性是头盔式显示器的研究,是现在应用最广的vr显示系统。

1.2 vr系统的构成

vr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本论文把vr系统的构成主要分成6个模块,如图1所示:

2 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是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这种竞争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使用数字化图书馆的学者,多数都是高科技工作者,数字化图书馆是知识、信息存储的必要场所,也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建设设施。美国与西方国家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比较完善,其经济领先与全球,我国的经济处于一个上升期,我国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这些年发展态势比较好,优良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数字图书馆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现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制定国家数字化图书馆的计划,我国十七大就把文化建设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是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图书馆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10年我国各类图书馆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尤其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经纳入对高校的一个考核指标,因此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3 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可能性

3.1 数字信息资源

数字信息资源对高校图书馆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有的,另一种是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现有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中有的报纸、杂志、图书、图像、视频等一系列资源。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包含图书馆中现有的资源,主要包含都可经过适当的转化而成为现实的数字信息资源。相较于已有的数字信息资源,潜在的数字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数字信息资源更是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特色之所在,是数字化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竞争力之所在。

3.2 计算机通讯网络环境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internet技术广泛应用,这些都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可能,现在我国图书馆都能进行数字化图书馆,我国每所高校都有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高校的资源是可以共享的,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供帮助。每所校园网络全覆盖,强校的资源联合,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整合,为数字化图书馆使用者,查阅资料等提供了帮助,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3 技术基础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从构想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是信息技术群综合运用的结果。自90年代中期以来,

各种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并日趋成熟,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如计算机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超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全文检索系统软件技术、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软件技术等。本论文提出基于vr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实践研究,vr虚拟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一类新技术,也是未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总之,基于vr技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发与实践研究是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vr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提供了新技术,为高校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苏哓华等.vr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森林工程 ,2010(09):51-53.

[2]胡社教等.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04):212-217.

[3]刘静.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浅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2(02).

[4]张承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晋图学刊,2012(02).

作者简介

李丽娟, (1983-), 女, 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篇10

黑龙江省社科信息政策的思路 李景正,马海群

论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模式 刘昊

电子信息环境下文献演化的新模式 王知津,吴凤玉

信息伦理论纲 沙勇忠,王怀诗

论信息商品的价格理论 林平忠,张建松

信息化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互动关系 钱刚,黄可心

现代社会与信息经济学 仍然

论情报生长的动力机制 陈广杰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及其加工配置 孙淑琴

论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 李敏

知识经济与情报科学 黄宁燕

信息技术对企业再造工程的作用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图像信息基于内容检索方法的研究分析 赵丹群

利用《中国科学引文索引》对我校部属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调查分析 吴正荆,刘莉,陈茜

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 朱晓红

通过telnet进行locis信息查询 梁翎

1994-1997年我国哲社领域"信息高速公路"研究论文的时空分布 刘玉一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进展研究 韩秀兰

internet公共图书馆 方曙,杨志萍

信息化中的区域问题:对苏南的实证分析 周毅,高峰

中国医学情报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医学情报事业诞生40周年 柳晓春,涂启建

数字化图书馆检索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王勤池,乔建行

网络环境下获取灰色文献的若干思考 高淑华

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政策研究及建设策略的思考 陈雅

计算机网络策略研究 李亮先

高校图书馆ag尊龙app主页的设计 刘冲娇,王桂珍

企业信息化 王欣,张培英,陈巍

信息资源构成研究 周晓燕,代根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评价 王东,张文娟

培育发展我国信息市场的建议与对策 孟雪梅

推进吉林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议与对策 温平

试论信息商品需求的理论基础 王斌

关于信息管理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 杨文祥,要红如

科技论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的规范化 马妍春,黄可心

图书馆自动化设备管理的分析 解钧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信息资源建设 韩宪荣,王晓玉,李杰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期刊工作中的应用 陈晓华

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功能 田丽娟

高校图书馆建立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可行性研究 刘万国

高校图书馆样本书库的读者服务工作 谭月生

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建设实践和探讨 李莹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王玉冰,李瑛

增强《文检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报意识 王雪珍

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检索教学 李小平,张晓华

论我国信息化中的跨越式战略选择 刘凤勤,孙光明,张秀珍

浅谈高校网络化教学 李长春

论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霍文杰

建设有特色的资料室藏书体系刍议 吉平平

《数学学报》1989-1998年论文及作者统计分析 关科,叶伟

从网民罢网看我国的因特网发展 刘文云

概率标引模型研究 李培

从《plant physiology》的引文分析看植物生理学国外核心期刊的分布 沈波

我国20所高校基金论文产出统计分析 刘彦庆

关于科技期刊半衰期计算的商榷及sas软件计算程序 缪建兰,郭盈,管荣展

如何在网上免费检索并获取美国专利全文 李秋实

浅议查新咨询中的新颖性 逄大欣,刘莉

经济史文献分类标准化探索 宫占凤,宋玮

信息对风险决策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吴秉勤,姚广义,桑娟

基于超文本技术的税收法规查询系统开发设想 王北星

电子文献采访技术研究 黄海

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 陈巨,刘俊武,谢培铭

生物信息学的原理、应用及前景 王发生,毛君莲

科技文献出版延迟对文献时效规律的影响 杨静,邹梅

知识创新与高校图书馆 韩甬生

我国新一代信息资源共享协作网的建设构想 姜曼莉

浅议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素质 苏丽

图书馆与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叶丁,朱俊红,高世军

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与实现 徐宽,王永胜

关于建立水利学科网上虚拟图书馆的构想 施国良

建立高校图书馆网络化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环境 于剑波

知识经济与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 郑莉,姚广义

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图书馆的挑战 葛桂梅

图书馆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环境 陈榕

关于21世纪高校图书馆事业建设的思考 吕作坤,胡伟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 傅湘玲,甘利人

intranet网web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模式研究 靖培栋,米茜

论我国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开发与管理 辛春华

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陈青苗

论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 陈敬全

浅析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存储技术 臧国全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思考 周凤飞

区域网络下医学信息的传递 杨秀梅,邸铭

cn—marc格式中并列题名子字段的著录 罗衍松,仇滨

专业搜索引擎的开发研究 王玉波

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研究 杨传斌

基于内容的数字图书馆检索技术 亓淑琴,东野广升

图书馆为企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模式 刘丽梅,范敏

创建大学图书馆电话咨询业务 李莘,金岩

"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 田凤江

迈向网络环境中的兴馆之路 周铁柱,马慧

数字图书馆 杜惠平

关于构建吉林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 戴磊

核心期刊评价及其负面效应 李玉进

我国《计算数学》学者的引文统计分析 赵亚莉

metadata与数字典藏 李郎达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服务 张秀珍,裴非

internet网上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 段其宪,宋锡荣,陈艳春

论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及其馆藏宣传 万庐山

对联采统编的cnmarc数据利用的探讨 陈越,周学敏

quic--一个智能超文本导航系统 毕强,刘甲学

基于web资源的信息抽取技术 郭志红

基于web信息检索的自由度拓展与收缩 王文华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的数字化期刊的检索 陆宏弟

数字图书馆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 李爽

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的超文本技术 吕晓凌

建立在信息集成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支撑技术及其体系结构 黄微,牟冬梅,赵启民

基于内容的图像信息检索技术的原理分析 孔祥琴,阎放,叶丁

数字图书馆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研究 杨谦

xml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王志丽,樊玉敬

军校图书馆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探讨 王丽文,唐金国

我国数字图书馆探索及实践 朱茵

数字图书馆中数字对象的概念、作用及其命名与标识 刘友华,张福炎

数字图书馆及其实现技术 刘成山,赵捧未,窦永香

科学交流模式探讨 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