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论文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1 14:1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推行数字化教学方式是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作为高等教育补充的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更关系到地方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特色。然而职校的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成绩较差,普遍不适应‘书本—课堂’这一教育模式,我们无法短期内解决职校的生源素质问题,但我们可以去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去适应学生,让他们更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字化教学因其利用数字化幻灯、投影、音频、视频、网上教学资源等多媒体教学材料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具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符合职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数字化教学在扩大课堂容量、弥补职校实训实习基地不足、教学模式改进、师资培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数字化教学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在职校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教学、技能训练、教学模式、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下面就我校教师教学中的数字化应用情况做一简单概括。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计算机课程flash制作的教学中,在悠扬的音乐旋律中,几片叶子飘飘晃晃的从树上落下来……,在此过程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阐释“落叶归根”的真谛,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自然而然的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flash”软件,制作优美的落叶画面?2.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经常会有理论性较强的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掌握,而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这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通过利用视频、flash等动感较强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将抽象的概念或重难点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血管”这一教学内容是畜牧兽医专业课《畜禽解剖生理》中非常重要且又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在讲到及特色时,教师通过提问“我们肉眼可见的手上血管中流动是静脉血还是静脉血?”引导学生思考、谈论,接着通过播放‘动脉血—心房心室—静脉血’的小动画,形象、直观的总结出了动物体内血液流动的大途径。由此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3.数字化在实验、实训课中的应用利用传统方式难以完成的可视性差的实验通过数字化模拟或者其他手段再现场景,并形象的演示实验过程或结果。纵观全球置业教育发展我们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国内职业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虽远未达到普及地步,但已经在数控机床、模具、汽修、机械制作、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将抽象、难懂或看不见的东西通过模拟再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突破了难点,达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实训费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着数字化教学方式能否在职校得到推广应用及能否引领、推动职校的教学改革。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要以“突出职教、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为宗旨,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除此之外,个人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
认识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应仅局限于单一课件、视听媒体,来自行业、企业的数字化专业使用手册、工程案例、虚拟技能训练的软件等更应该成为我们职校实现培养企业合格技能人才的数字化资源。认识二: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开发建设的资源,但也可以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改造或是师生创作的电子作品。因此资源建设不仅仅是开发部门的职责,教师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应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角,可成立教师团队集体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每个团队再配以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与计算机教师提供技术与专业支持。由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获得发展的过程。认识三:在设计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时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坚持实用原则,又要不断创新,兼顾学生兴趣,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体系化、标准化建设
目前,数字化教学方式在许多职业院校被逐渐采用,但学校各专业、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根据各自需求开发课程素材或讲义,比较单一分散且缺乏专家层面的标准支持,不能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因而无法有效支撑教学和促进课改。因此,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及资源建设规范,对学校教学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规范开发和有效管理,以期实现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标准化。
3.科学开发与建设三维模拟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和普教,它强调的是学生动手实践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如果学生都是在固定的模式下,学习固定的设备故障,那么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岗位,还是不能学习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具备有容错能力的交互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为培养出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要随着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学校教学使用的三维课件必须是可以编辑的,这样教师可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用工情况和要求,进行个性化改造,使学生更符合企业用工需求。
4.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是职校实施数字化教学可靠保证
篇2
摘 要]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它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并且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拓展了声乐教学的领域,具有省时省力、节约师资等特点。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是可行的,它将为声乐教学带来新局面。
[关键词] 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 、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 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 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高潮“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
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 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科学与艺术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篇4
一、办刊思路清晰
什么是数字教育?只有弄清楚概念才好定位。数字教育就是数字化教育,是把数字技术有效地、充分地运用到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数字教育属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学范畴。该刊的定位在哪里?简单说就是四句话四个字。四句话是读者定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中小学一线教师、数字教育实践者和技术研发者。四个字是发文定位:纵、横、实、热。纵,就是该刊发表从研究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横,就是发表对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或终身教育的教育学现象与本质规律进行探讨的文章。实,就是发表一线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技术研究者、数字教育研发者的理论、实践和宝贵经验的文章。热,就是发表对数字教育的时代热点、焦点和难点理论探讨的文章。
二、理论联系实践
《数字教育》2015年第1至4期每期都有七个栏目,分别是《特稿》《理论探索》《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微课有效设计》《实践案例》《域外观察》。从这七个栏目当中可以发现,《特稿》和《理论探索》两个栏目探讨数字教育热点问题与前沿理论,具有高端学术品位;《高教数字校园》《基础教育信息化》两个栏目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践案例》栏目侧重对“三通两平台”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探索,具有典型的教学工作参考价值。《域外观察》栏目,是通过介绍国外的数字教育先进理论和教学案例供国内同行研究者参考。《数字教育》第1至4期共发文68篇,理论学术文章16篇,应用实践文章36篇,其他文章16篇。从中可以看出,该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且更侧重基础教育,侧重教育技术理论在中小学一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三、作者构成合理
在68篇文章的作者中,博导有12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28位,与基础教育相关的一线教师有32位。从作者的层次和分布来说具有广泛性和高端性。12位博导中,有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盛群力,有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王以宁,有陕西师范大学的乜勇,还有河南大学教科院的汪基德等。从作者层次的梯度讲也十分科学合理,除博导外,也有许多中小学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有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邵水潮,有被教育部树为数字校园典型的郑州市第二中学的优秀教师王瑞,还有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胡铁生等。
四、办刊方向具有国际化视野
第一,封面顶部《数字教育》刊名具有醒目的英文译名,紫色封面配上黄色英文字母,特别抢眼。第二,每个栏目名都有英文译名,汉语目录后紧跟英文目录,让国外教育技术专家同行可循着英文栏目名寻找自己需要的文章。第三,每篇文章都有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便于国际学者快速阅读文章梗概。第四,《数字教育》已进入大数据。被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被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篇5
“后喻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也比较有趣的文化现象,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提出的。在她的著作《文化与承诺》中,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从文化传递方式出发,把人类文化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以及“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是最为传统的文化传递形式,文化自年长一代传至年少一代,代际之间泾渭分明,顺延有序。如多年来处于三尺讲坛上的老师扮演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同喻文化是指文化主要在同代之间传递。而本文所论述的“后喻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年轻人由于普遍对新鲜事物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他们的观念新,易于接受新的科技和新的观点,长辈反而需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虽然后喻文化带来的代际之间权力的交替更迭颇具颠覆性,但是环顾这个我们身处的信息大爆炸的新媒体世界,这种颠覆又显得如此理所当然。由之带来的破环性和创造性,也同样影响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破坏”指的是高校教师从神坛到讲坛甚至学习者角色的转身,而相应地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以“数字娱乐产业”课程为例,传道授业解惑的学生群体,其实也正是中国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字娱乐的受众,是为“数字原住民”。如何把握他们的需求,通过探索这种新型教学关系,设置和优化教学程式和内容,如何言传兼身教地履行社会文化传播圈的微观分子的职责,是本文最微观的实践价值所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二、数字娱乐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教学
“信息化生存”已经成为了信息社会普罗大众的生活常态,而娱乐,发乎人之本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数字娱乐产品因其娱乐性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数字娱乐产业搭乘信息大变革时代的东风高歌猛进。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蓄势已久的数字娱乐产业注入了“兴奋剂”。虽然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的特殊重要性,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普遍共识,但是业界对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却相当缺乏[1],在理论研究上完全是一个全新又空白的领域。国际上没有专著引进中国供业界和学界学习参考,国内也只有浙江大学李思屈教授的一本专著《数字娱乐产业》,这对高校课程教学也形成极大的挑战。数字娱乐产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产业平台近乎无限的可扩展性,应当说任何传统的娱乐方式或内容,都可以通过数字的平台加以扩充[2],这也赋予本课程一定的设计灵活性。
三、后喻文化在数字娱乐产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间的“文化反哺”2001年,当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之时,美国作家、教育家和游戏设计师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提出,近20年来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的高速发展,划分出了迥然相异的两代人:数字化土著,亦可称为“数字原住民(digitalnatives)”和“数字化移民(digitalimmigrants)”。前者是这几十年间与网络技术一起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成长于其间的生活环境的必然组成部分,使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就如同呼吸空气一样自然,数字娱乐几乎伴随着数字原住民一代的成长。与“数字原住民”相对应的是“数字移民”,指那些出生于网络时代之前,需要靠后天学习才能融入数字化生活的一代人[3]。后者,如果单从年龄上而言,估计应该是岁数在30岁或者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难发现,这一代人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然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新的数字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刚刚迁徙上岸的新大陆。这种影响之于高校教授传播学的教师来说尤为甚,他们必须去适应自己面临的新媒体环境。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总是保留着自己的“口音”。也就是说,他们的足迹还留在过去。这使得我们传播学尤其是新媒体传播或者数字媒体传播教育面临着一大困境:我们这一代说着过时语言的数字化移民,却在教育着那些掌握了全新语言的数字化土著?2.后喻文化对数字娱乐产业教学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前行了近40年,我们这个国家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社会转型。在这场大规模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第一次变得模糊了,甚至出现了颠倒[4]。中国社会学家周晓虹教授首度提出“文化反哺”这一概念,这是我国学术界对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后喻文化”作出的最好回应和诠释。他认为,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年长一代正在向年轻一代学习,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当今数字化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学角度看,文化反哺是一个反向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等。显然是在信息化非常发达的前提下,教学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学为主的、学生主动与教师探寻、求教,甚至有的方面提醒教师的一种教学生存状态[5]。以“数字娱乐产业”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介绍数字娱乐产业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竞争态势与竞争战略,数字娱乐产业竞争中的营销战略、品牌战略和内容战略。学生学习该课程,是为他们毕业后进入动漫、网游等数字娱乐产业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让他们具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研究和分析的能力。高校是向数字娱乐产业输送人才的摇篮,而顺应数字大潮发展的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应当是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一项活动。因此,数字娱乐产业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把握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以新的理念指导学生的学习。后喻文化在创建鲜活的生态课堂和充分发挥新一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作用积极和显著。
四、基于后喻文化的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结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95后大学生的新媒体成长环境,及其数字化生存路径,笔者尝试着在数字娱乐产业教学实践中,探索基于后喻文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1.回归娱乐本体,营造生态课堂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为教育走出困境,做出了各种设想。尽管这些设想未必真能解决问题,但是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的两个思考前提却颇具价值: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年轻一代暨数字化土著们的大脑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应该承认对他们所处的新世界不甚了解,从而虚心地利用他们的帮助去学习和融入这一新世界。第二,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同他们交流,这意味着加快学习速度,减少按部就班、增加共时并行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巨大的断裂之后,人类的学习内容已经一分为二:其一,传统的内容,包括经典的逻辑思维、专业理论、了解过去的作品和思想,等等。其二,未来的内容,它们大部分与数字化和技术相关,包括软件、硬件、数字技术,也包括与此相伴随的新的传播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等。显然,这对今天的高校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挑战巨大,但如果我们希望继续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就需要设法学习运用数字化的土著语言,去教授上述传统和未来的内容。一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第3部分第4章的标题,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开出的网络时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路径也是:“从游戏中学习。”一般的课程在最初的教学阶段皆是进行理论的铺呈,是为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好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囿于数字娱乐课程特点,本课程将这个顺序倒置,娱乐是人类最本能亦本真的体验,所以课程的最初,便采用“沉浸式教学法”,引人入胜地将学生的娱乐体验进而是数字娱乐体验激发,由此开展后续课程中波澜壮阔的数字娱乐之旅,而将理论的部分放置课程的最后,作为总结和梳理,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处的“沉浸式教学法”,并非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在国际流行多年并有许多成功范例的语言培训方法——沉浸式外语培训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体验,在游戏和数字展示领域广泛运用[6]。无论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negroponte),还是网络游戏设计师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他们都一再宣扬,我们可以将技能学习嵌入到游戏之中。2.数字娱乐产业子产业专题设置教学目前,国内数字娱乐产业尚属前沿研究,教材较为匮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并设为以下模块。一是认识数字娱乐产业,这包含了数字娱乐产业的概念、特征、相关理论。二是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论,解决的是当今国内外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包含了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发展政策,以及数字娱乐产业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问题等内容。三是数字娱乐产业的产业属性和原理,也即数娱资源何以能够成为商品并实现利润的问题。这部分将涵盖数字娱乐产业的诸多子产业,覆盖学生感兴趣或者有深度娱乐体验的动漫产业、数字电影产业、游戏产业、数字音乐产业、网络文学等,同时也兼顾选用了教师的科研课题和正在进行的专著,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为是专题设置,要合理考虑学生的兴趣专注点和专长。进行专题分组,以便于学生合理规划课程的学习,并结合经验和体验自我学习,从而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3.课堂讨论和教师讲授及点评相结合课堂讨论和专题设置,其实是并置的过程。专题设置之后学生自主分组和组队,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进行分组指导。组队完成后的各组学生,开始自己专题板块的资料搜集和学习,以便进行后续的课堂讨论。同时,也要辐射其他专题的了解,因为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还会加入和穿插其他组点评的环节,形成争鸣的学习氛围。经课堂实践,这一部分是后喻文化式文化传递最集中的体现。90后尤其是95后学生正是所谓的数字原住民,因其身处数字化成长环境,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有很好的领悟和学习驾驭能力。尤其是对于城市中长大的学生来说,数字娱乐接触较早且较为深入,而教师群体作为数字移民,这种环境并非他们成长所熟悉的,常需要后天学习他们下一代运用自如的技术。囿于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对于数字娱乐产业各子产业的了解,可能不及学生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这深刻地反映出数字化时代中,数字移民在数字原住民面前失去了他们曾经言传身教的话语权,甚至不得不去向数字原住民请教,这种“文化反哺”现象与玛格丽特•米德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论一脉相承[7]。4.调研活动的开展这部分是本课程的难点,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脚”学习,为所进行的专题进行实证调研,包括观察实践、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分析等。学生在老师的协助下,对杭州市或熟悉的其他城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1)选取代表性的数字娱乐产业相关从业人员(如内容创作主体)进行访谈。以了解从业者在内容生产和产业运营中的诸多具体情形,一方面从业务操作和细节问题及解决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对数字娱乐产业的从业者生存现状进行立体了解,发现问题和把握趋势。这部分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如访谈对象的选取、联系以及访谈大纲的撰写。(2)是针对代表性的数字娱乐产业黏性较强的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把握文化娱乐需求的变与不变。这部分教师干预较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字娱乐产品使用主体的特性,选择访谈对象,且便于选择适合学生社交特点的滚雪球式访谈法。同时,可让学生选定以杭州为主要城市,辐射至北京、上海和浙江其他城市作为发放样本的地区,向选定样本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并作追踪调查。5.学生汇报和教师理论总结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weber)将权威分为: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多地被赋予了传统权威和法理权威。随着人本主义以及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学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不适应被动地灌输,渴望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应该适应数字化教学环境做教学的促进者,指导和引领学生学习,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而最后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是对一学期来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教学检验,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后,对调研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制作调研报告和展示讲稿进行演讲汇报。这部分,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说明和评价。
五、课程重点思考:文化主体意识的培育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即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展现了我们党从高度的文化自觉向着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阔步迈进。文化自觉体现了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特性的体认,明白自身文化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并自觉承担起文化责任。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清醒判断与态度选择,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信自身文化具备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我国,“文化自觉”的命题最初是由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总体来看,费孝通“文化自觉”命题的提出主要是源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如何保持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之间张力的思考[8]。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是中国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建设主体,一直浸淫在世界文化产业大国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全球布下的数字娱乐大网之中,光怪陆离且令人目眩神迷,设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文化把关人作用缺位,极易陷入文化他者化的迷思,不利于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和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教师的文化把关人角色,应该是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的,教师对数字娱乐产业进行抽离表象的理论溯源与文化自觉审视,帮助学生以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以下命题的体认和思索:全球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民族文化特色差异探索;比较视野下发展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文化特色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在产经框架下,运用产经规律发展中国数字娱乐产业与发掘文化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作者:李婷 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莉.我国数字娱乐产业研究述评[j].湖南行政 学院学报,2013(4):70-73.
[2]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关于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冷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6(2):29-33.
[3]王言.“十三五”:文化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n]. 焦作日报,2016-01-08(06).
[4]姜宛彤,王翠萍,张艳婷.后喻文化视域下师 生代际数字鸿沟弥合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 究,2016(1):66-71.
[5]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 社会学研究,2000(2):51-56.
[6]徐龙.基于后喻文化时代的生态课堂构建思考 [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18-120.
篇6
[关键词]公共物品;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90 ― 02
高校作为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提供者,其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共享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具有可供共享的资源、具有可共享的技术条件和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机制。笔者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体制创新的问题。在共享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厘清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经济属性,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的有效模式。基于此,本文试图整合校内外优势教学资源,以大学生环境教育通r课程为例,发挥本校“湖南省环境教育中心”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及多元化共享模式。
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中认为,如果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那么该产品就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判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必须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成过程和资源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开始是由生产者提供,在提供过程生产者需要花费时间、资金和智力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资源共享之前,它具有私人物品性质,既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尽管短期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利用技术实现排他消费,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知识的外溢性广泛存在,使得教学资源排他性消费只能在短期内存在。一旦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资源很容易被复制,这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很难将不付费的使用者排除在外,无法排他消费。另外,实现了共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任何一个使用者的使用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不存在竞争性消费。此时,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由纯私人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因此,必须从动态的视角分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物品性质,为后续的供给模式选择奠定理论基础。
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困境的成因分析
2.1产权模糊导致资源供给困难
根据我国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法规定,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对课程网站、视频资源、图片处理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应该享有数字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的所有权益,也就是说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应该提取属于自身的正当权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权非常模糊,产权边界界定非常困难,很难实现真正的利益分配。首先,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很难界定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作品的属性类型,无法准确判断它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属性,也无法断定提供者有多大程度的创新,产权界定、利益分割均无法顺利实施。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是一个多元要素组合的过程,每一个要素都有合理的产权诉求,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更不用说资源共享。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多数老师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更新后的教学资源也涉及到更多的产权人,如何区分产权主体?如何划分权益?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产权模糊是导致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外部性导致资源供给效率低
所谓的外部性又称之为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好的或者坏的影响,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故意的,他均得不到补偿,也不用赔偿。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外部性特征。数字化教学资源一旦实现共享,使用者存在滥用的风险,如可能大量复制课件资源,缺乏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与资源共享的初衷大相径庭。此外,由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正外部性,但提供者无法获得合理的补偿,缺乏共享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因为一旦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成功,区域内所有的老师将得到平等的正面影响,同时也惠及了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均免费得到了高质量教学资源带来的好处。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而言,他只获得了资源共享的一部分收益,却要承担全部的制作成本,再加上高校之间本身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使得各个高校及老师均偏好于追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共享,排斥外部共享,进一步影响了教学资源共享的效率。
2.3资源供给的市场失灵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使用价值,是一种可供交易的物品,按理说可以实现私人供给,但实际上私人供给非常困难。首先,私人提供者需要承担全部制作成本,由于资源产权不明晰,外部性不能有效规避,私人收益不能得到保证,导致私人提供教学资源的动力不足。其次,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繁琐,既有宏观的框架搭建,也有微观的版面设计,既有动态的课程更新,也有静态的知识呈现,既有理论层面的资源传播,也有技术层面的难点攻关,如此等等。对于私人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此外,还面临着私人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设计理念的陈旧等风险。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作用不能有效激励私人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除非政府提供成本补偿或者设定收费项目,否则私人供给会出现成本与收益的偏离。
3.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笔者以衡阳师范学院《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为例,探索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3.1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供给可能性分析
(1)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奠定了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最早认为公共物品在技术上很难将其他人排除在外。由于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和收益过于分离,私人缺乏足够的动力提供,因此,政府才是公共物品供给的最佳人选。但科斯证明了在制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像灯塔这样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实现私人的有效供给,动摇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为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此外,布坎南从产权视角证明了区域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是可能的,且从组织和制度上解决了成本收益问题,有效规避了“搭便车”行为。巴泽尔也认为产权不是绝对,应该从动态的视角,考虑技术和制度的变化,选择最佳的供给模式。这些理论的发展,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理论支撑。
(2)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笔者发现在本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优势学科院系能够把握时机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而其他非优势学科院系则只能靠学校出资建设资源数据库。同样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供给,但供给模式不一样。这是因为优势学科院系拥有较多的学科平台,建设经费充足,能够率先进行内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另外,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也增强了优势学科院系的排他能力,客观上刺激了他们敢于优先使用最新的数字化教学理念。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就是基于上述优势条件,率先在学校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
(3)学校投入有限也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多元化提供了可能。我国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科平台建设经费有限,基本上靠上级拨款,拨多少钱多少事,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长期落后于际需要。因此,在学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有必要将一部分教学资源建设推向市场,利用市场高效的配置方式弥补学校配置的低效。另外,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部由学校供给也存在成本过高的风险。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但也产生了高额的行政管理费用和激励扭曲的风险。
3.2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模式分析
(1)学校供给模式。我国现行的高校体制下,学校或者主管单位仍然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像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建设这样需要高投入的大型公共物品建设项目。对于大多数院系来说,学校的强力供给才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因此,面对当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投入,紧跟国际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趋势。同时,学校还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可以先给每个院系设一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收,达到优秀的继续大额度的支持资源共享建设,低效率的院系则不能获得继续资助,并可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核减运行经费等。
(2)市场供给模式。公共物品的属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供给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也存在运行成本过高的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提供。比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网页结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技术要求高,单靠自身力量短期内难以完成,我们就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承包给某公司,由他们负责设计网页结构,我们负责慕课内容,合力完成了初步的框架搭建,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
(3)学院自组织供给。由于学校各个院系发展不平衡,优势学科院系具有更强烈的学科建设意愿和建设实力,优势学科院系完全可以通过自组织供给,完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自我供给。院系内部通过费用补偿成本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内部自组织供给,这样的好处是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是根据团队成员的意愿提供的,针对性极强,对外具有排他消费功能,类似于俱乐部产品。笔者参与的《环境教育概论》慕课2014年启动,是学校第一个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院系,慕课涉及的成员、经费和后期管理大多来及院系自组织供给,保证了先进教学理念能够快速的在院系顺利实施。
(4)第三方组织供给。第三方组织也称之为非营利性组织或者志愿者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组织,具有利他性。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涉及到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原始素材,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采集、挑选和购买,这些原始资料的获取可通过第三方资助供给。如在《环境教育概论》慕课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美学等领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学院环保先锋队组织实现第三方供给。也通过委托的形式,通过微信圈等组织形式,根据课程设计要求,将他们生活中的有用图片、视频资源传递过来,实现资源共享。
〔参 考 文 献〕
〔1〕张一春.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晓林.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丁新.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9-14.
〔4〕熊秋娥,丁卫泽.基于成本收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条件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02):104-107.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8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篇9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培养;数字化资源;特色设计;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37-04
一、开发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存在教育教学水平不够高、机制保障不尽完善等问题。职教师资队伍的逐步完善是突破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及管理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一套适合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培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目标不到位、三性整合不够、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实习实训基地不足、教材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基于此,在技术变革教育的大背景下,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手机app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本科教育培养,大力提倡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数字化教育,进而提出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智慧教育。[2]
二、开发内容
面向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数字化教学资源严格按照教育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制委员会的相关要求,主要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教学案例、文献资料、试题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常见问题答疑、拓展资源。其中,教学案例是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现象,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学案例;拓展资源算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目前,全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大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科素养,而缺乏教师教育相关技能核心能力的培养。拓展资源的开发就是为了弥补本专业学生对教师教育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的,拓展资源中会补充国家、省级师资培养基地每年培训年轻教师的一手资料、教师信息化大赛的相关材料等一系列用于提高青年教师技能的辅材料。
三、开发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手段,搭建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以数字化资源协同共创与管理系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达到创新教学方法、设置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化的目的。建设数字化资源不仅是提高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是对整个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新技术革新。数字化资源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仿真、资源共享、资源更新等特征,对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有重大意义。[3]
四、设计构架
1.“经验之塔”理论
美国教育家戴尔(e・dale)于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中提及“经验之塔”理论。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经验按照抽象程度分为三类,即直接或做的经验、替代或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经验。[4]职教师资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主要是位于“塔腰”的位置,就是如何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繁杂而庞大的工程知识突破时空的限制,灵活简单地传递给学生,以解决教学中具体的经验和抽象经验之间严重脱节的问题,弥补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问题。
2.“共建共享”的和谐观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大大提高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都得到了大面积的改善。单个培养单位建立的数字化资源库是整合自身的数字化资源,只有培养单位与培养单位之间进行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互相监督、互相使用的和谐现象。培养单位在开发本专业的数字化资源中,应与同样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联合,组建数字化资源研发团队,共同协作、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优势,对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是非常有帮助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是培养单位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共赢结果。
五、特色设计
1.搭建专业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平台
(1)建立多主体的用户角色频道
用户角色主要分为两类,以单位性质分为企业、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主体身份分为教师、学生、管理员。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满足了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根据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的用户角色,面对三者的资源输入端、载体、资源输出端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交互学习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多频道呈现,有效地支撑了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资源输出和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习惯,顺应教育信息化开展了在线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管理者可以通过后台流量数据监控动态监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情况。
(2)创建在线网络课程
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线网络课程上课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的特征。面向职教师资培养课程改革需求,电子教案中的章节、模块、单元等组织元素,在每个细化的部分会具体说明以何种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和向适应的教学法进行配合教学。配套视频有教师上课视频的实录、实训软件、设备的使用说明、实训课视频以及学生讲课视频等多样化视频资源。此外,还包括习题研讨、辩论、作业提交、测试、投票、主题探究等学习活动。在线网络课程使用灵活便携,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多个平台中观看学习专业教学资源,包括windows桌面平台、andriod移动终端等电脑平台和移动终端设备。
(3)生成职业资格试题库
建立职业资格试题库一方面是专业资格考试的最新消息,对资格考试分类,让学生考取相关资格证书,避免盲目考证;另一方面通过职业资格试题库的在线考试功能,可以实时动态监督自己学习的效果,并建立错题集以便查缺补漏。每门资格证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职业资格试题库只要收录历年的考试试题,并分配给专业教师进行详细讲解真题,对本专业学生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4)搭建交互性学习论坛
学习论坛主要由教师和管理员共同监管。管理员的职责是查看24小时内的问题,而教师只负责自己问题答疑反馈。如学生问题解答较为复杂,可以临时答疑,解决问题。学习论坛中会整理出常见问题解答,普遍性的问题就不再需要教师一一解答。学生可以搜索问题看是否有关联度接近的问题,以便迁移理解。交互性的学习论坛不但可以快速完整地解答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困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5)形成专业虚拟教研组
高校教师的评比是以科研、教学、论文等多项指标进行的。虚拟教研组的形成,不再局限教师必须同一时间段、同一地方开会,只要确定好开会时间同时在线。通过一个网上虚拟环境,发起谈话、视频以及文字交流。虚拟教研组单元下会划分子单元,如会议通知、会议文件、教研进展、教研成果等具体的子单元。子单元让教师对专业教研活动可以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备课,避免了高校教师因为任务重而敷衍备课的现象存在。
2.建设专业数字化资源库
本专业主要是开发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物联网传感技术及应用》、《控制工程工作坊》、《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数字信号与处理》、《现代通信原理》6本主干课教材。对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实训项目、技能竞赛、拓展资源的开发进行详细说明。
(1)教学案例
从1952年至今,我国共有231所高校开设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但面向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却寥寥无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法教材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对不同教学法进行理解,同时对章节放置的教学案例进行真实环境下的虚拟仿真练习。在每个教学法章节都添加了两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两个真实案例。如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放置的是“y-降压启动线路故障检修”和“十秒倒计时器的制作”,每个教学案例都是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过程、问题讨论三个部分设计的。教学案例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难易程度的把控,并对相应的教学法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教学视频
以往的教学视频基本上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偶尔有学生参与互动。在控制工程工作坊教材中的视频录制中添加了学生习题讲解的视频录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专业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反映教师的讲授方法让学生不易理解吸收难点。但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本章节习题的主要知识点覆盖,让学生自我备课讲授习题和教师、同学分享,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能力,促使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
(3)实训项目
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方向课都存在大量的实训课程,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但高校实训课主要使用电烙铁、电阻、芯片等简单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安装、调试。学校引进大量的电子集成设备,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引线,按照实训指导书进行操作得出数据,完成实习报告即可。不管是前者的焊接工作还是后者的简单操作都不能使专业实操能力得到提高。在编写现代原理通信这本书时,每编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必配备相应的实训项目。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中提供相应软件、设备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学生的实训操作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以及设备陈旧等问题上。
(4)技能竞赛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全国每年都有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学生电子、软件类大赛。此外,培养单位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申请学生课题立项,对热爱动手操作的学生进行相应的物质帮助。《基于proteus8.0的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就是结合当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主流技术,通过软件仿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操作,完成项目实物需求。
(5)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的开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拓展资源一共分为三部分――文件、讲座、视频。文件多涉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分的发展要求,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标准,让学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清晰的定位和理解。讲座多是教育领域中电子信息产业领头人发表的最新讲座的ppt,拓宽学生对专业前沿技术的了解把控。视频主要是培养单位组织的教学信息化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培、省培的影音录像。文件、讲座、视频三者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丰富且宝贵的教学资源,更让学生对职教师资培养有了更清晰的梳理和定位。
六、共享策略
1.完善激励制度,加大教师参与度
高校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大部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托财政经费支持,一旦教师课题项目结题,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基本就停止不前了。主要问题在于数字化资源开发教师激励制度不够完善,教师之间存在水平差异。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对专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提高教师数字化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学校应对教师进修给以合理的激励奖励,让教师一方面可以完成课题项目任务,另一方面学校专业发展需求方面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肯定,避免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5]同时,教师专业水平不同,而数字化资源又是以教师团队开发为主,势必会出现教师付出不均现象。教师付出少的一方出现了“搭便车”现象,造成资源创作方的教师对资源创作利益分配不满,进而出现了能力强的教师职业热情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实际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教师能力合理定位,分工明确,学校完善对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打造跨校数字化资源访问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库一旦建立,若只让本校教师学生使用,就不能达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的目的。当前校际数字化资源共享不但要考虑学校层次、资源质量层次差异因素,还需要考虑校与校如何资源共享并签署资源共享协议。[6]引进“资源跨库检索”或“校际资源交换平台”,提高数字化资源共享度,避免数字化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实现高校或区域性质上数字化资源的交互。跨库检索系统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分散在不同资源库中的信息检索出来并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其中应用到xml和jsp技术。把跨库的检索系统引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数字化资源库优质资源的检索,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率。还可以起到校际数字化资源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保护的作用。
3.建立数字化资源持续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工作,然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往往被资源维护与更新所制约着。部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关数字化资源相当陈旧,不能适应现有专业学生培养的资源要求,由于后续工作的停滞,导致了大量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成为摆设。因此,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前瞻性,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当前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以及未来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技术,进行数字化资源更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呈现动态变更、持续发展、具有活力的景象,增加使用者参与进度,共同完善。持续更新,保持“海量资源”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数字资源库的开发,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更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构架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解决我国职教师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层次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不足的问题。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加强校与校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是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智慧教育与大数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7.
[2]唐智彬,石伟平.国际视野下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教论坛,2012(16):48.
[3]张屹,寇洪丽.关于建设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资源库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7.
[4]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46.
篇10
数字信号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matlab
一、前言
目前,数字信号处理已成为国内外很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各个大专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了该课程的基本建设和改革,各院校教师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用于促进教学。
数字信号处理主要讲述离散信号的基本概念、快速fourier变换(fft)、数字滤波器(df)等,包含了如fft、df等纯数学定义及其推导过程,枯燥无味,教学过程如同讲授纯数学。本文结合我校十多年的电子信息相关专业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针对我校特点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精心组织:数字信号处理教材繁多,理论强,难度大,难以适应以工程为背景的数学相对薄弱的学生。根据教学需求,我们查阅了国内外的很多教材,有目的地精选了教材内容,并将其装订成讲义。
为了适应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们选择从连续信号开始讲起,在复习中讲授离散时间信号的知识点;从连续信号的fourier变换引出离散fourier变换,再讲授fft,同时复习采样定理等内容;从模拟滤波器的设计引出无限冲激响应的数字滤波器设计,再讲授有限冲激响应。我们还提供大量经过精心设计的习题,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弥补了该课程学时较少的缺点。
同时,我们选用由程佩青编著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第二版)作为参考教材,该书对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算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与讨论,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数字信号处理内容理论性强,晦涩难懂,很多概念涉及到大量数学公式的推导,学生普遍反映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共42~48学时,含6学时实验)内更好地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点,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授课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和选择,精简了部分内容,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和关键结论,最后以专题的形式讲解数字信号处理在信息学科中的应用。避免大量冗长复杂的公式推导,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我们把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内容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复习关于信号与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fourier级数、fourier变换、laplace变化和z变换;第二部分内容是采样定理、离散信号,以及dtft变换、dft变换及其快速实现算法fft。重点要理清各种变换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第三部分内容是滤波器的结构及设计。通过深入详细地分析其结构、特点及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第四部分内容是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典型工程信号的检测与分析,并重点讲述信号处理中较为实用的技术及算法。
3.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
我们总共安排学生6学时实验,分别为信号的产生与采集、信号的fft分析、滤波器设计。要求学生在熟悉matlab的情况下采集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回放、显示、放大、缩小等操作,然后对不同频率、不同幅值的信号进行fft谱分析,画图说明谱的含义,最后对这些信号进行滤波,并比较信号在滤波前后的频谱变化。每一部分的实验与课堂内容相结合,与课堂教学节奏相符,以便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最后我们还有一次数字信号处理的综合实验,完全由学生完成信号的获取、谱分析、滤波等操作。
三、教学方式
1.理论内容的可视化
目前,很多国外高校采用matlab仿真方法来完成数字信号处理的相关理论教学,并与实验教学环节结合,做到基本原理和基本运算可视化、可操作化。这里的“可视化”和“可操作化”是国外大学所提供的一个在理工科教学中很好的思路和解决方法。从各个高校布置的实验上看,还有大型化和多系统仿真的趋势,难度较大,使学生对复杂的理论能够动手操作,提供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也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所教授的内容。
2.缩短纯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演示环节
数字信号处理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理论,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之前,利用matlab仿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算法及抽象理论的作用和性能,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以便切实参与到教学中。例如,奈奎斯特定理比较抽象,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其推导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效果差。相反,先用matlab软件演示信号的采样与重建,并且通过设定不同的采样频率。观察抽样后信号的频谱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采样频率小于信号最大频率的两倍时,产生的频谱混叠现象。这时,有目的地提出奈奎斯特定理,并且利用黑板板书的形式进行推导,就能有力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并重
加强实验环节教学实验教学是工科大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仅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少量的课外辅导,学生还是完全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表面认识上。为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让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以便及时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并且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该课程共设置了三个实验和一个综合性实验,其中前三个实验为基础性实验,例如:利用序列的傅立叶变换,对离散信号及系统响应进行频域分析、滤波分析,最后的大型实验为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然后用频谱分析滤波器设计的正确性。
通过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如机械测试、振动与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前导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今后,我们将继续进行教学研究,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过程,力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郑海峰.《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们.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10(1):71-72.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