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五篇-ag尊龙app

2022-11-05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ihan125”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主要革命遗址共有60处,主要分布在环白荡湖的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乡镇,枞阳镇,三公山周边、钱桥镇等地也相对集中。目前纳入省保2处(渡江指挥部、浮山中学“中大楼”),市保3处(章逐明、陈雪吾、黄彬烈士墓,另有李光炯墓、房秩五墓也是市保,属其他遗址),县保1处(渡江烈士纪念塔,指原在旗山小学附近的,不是现在的枞阳烈士陵园)。

今年拟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安庆中心县委八县联席会议旧址、枞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活动旧址(章伯钧故居)、黄镇故居、三公山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新四军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游击中队中队部旧址、渡江战役枞阳起渡点、童长荣故居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红色文化遗址开发难度较大。我县红色文化遗址分布点多线散,很不集中,大多横跨几个乡镇,有些在深山老林里,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红色文化景点内部展陈都十分简易,没有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讲解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等红色文化衍生的产品,没有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品牌。

(三)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短缺。我县没有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址包括枞阳烈士陵园目前都不是县以上保护单位,没有得到及时修缮保护,破损严重。少数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红色文化遗址,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

(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是一项是特殊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由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文物保护、遗址修复的专业人才。

三、对策和建议

全县上下要严格按照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要求,紧紧抓住枞阳获评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片区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机遇,深入发掘我县红色文化内涵,认真做好红色历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振兴等一系列工作,切实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夯实红色文化传承保护责任。建议成立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把工作真正的抓起来、动起来。要按照“重要优先、抢救优先”的指导思想,科学编制县域红色旧址保护工作方案,及时抢救修缮章家大屋、黄镇故居、八县联席会议旧址等“摇摇欲坠、亟待保护”的重要红色旧址。要科学谋划红色旅游,列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将一个个重要的革命文物点,串成红色旅游线、红色旅游区。要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乡镇政府任务清单,借鉴“河长制”“林长制”成功经验,将各红色旧址保护“包点”到各级干部。

(二)打造品牌,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一是打造环白荡湖红色旅游圈。兴建环白荡湖公路,改变交通不便状况,把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红色旅游点串联起来,重建山镇桐南区抗日民主政府、桐南游击中队部、中共桐庐县委机关、浮山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遗址,修缮章逐明、张舜卿、张孟卿等烈士墓,环湖精心打造一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二是重建重点红色文化遗址。选择中共桐城直属支部成立遗址、童长荣陈列馆(纪念馆)、八县联席会议旧址、育才小学平民教育促进会遗址等重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重建,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组建专门的团队,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量身打造一批高品位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点。三是着力实施城乡红色提升工程。重点围绕三公山旅游、上码头建设、道路命名、雕塑设计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注入和突出城乡红色元素,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体现在城乡建设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三)紧跟时代,激发红色文化内生动力。一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红色历史纯粹的史实兴趣变淡,而生动感人的故事背后往往蕴含着红色精神,所以红色景区一味的枯燥说教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搜集整理红色故事成为当务之急,故事富有情节,能够打动人,往往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二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影像”。当前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场馆“声光电”基本普及,抖音等十分流行,而我县红色展馆内的小视频几乎为零,红色小视频制作亟待进行。三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亮点”。景区打造要人性化服务,细节处理至关重要,如讲解员的服装、妆容、讲解情感深度等,好的细致服务就是景区的亮点。四是枞阳红色文化要“有乡土味”。要把地方文化融入到红色文化,如讲解员用黄梅戏唱红歌,用枞阳方言讲红色故事,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篇2

研究色彩在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体传播中的作用,不仅是为顺应时代潮流,更是为了解决报刊的生存问题。继而谋求更大的发展。

色彩对增加报刊封面冲击力的作用

当今的报刊市场精彩纷呈,街头报刊亭中的各类报纸杂志琳琅满目,给了读者极大的选择余地。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报刊,读者的注意力显得既十分有限又游离不定。是否能让读者产生购买欲,取决于报刊对读者眼球的吸引程度。而读者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报刊的封面。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走上市场,还没有忠诚读者的新创媒体。杂志圈有一句“五步三秒”的行话。“五步”就是指你的杂志挂在报刊亭上,读者在五步之遥就能够从几十种不同的杂志封面中发现它。而“三秒”则是读者拿起你的杂志之后。仅仅通过封面上提供的信息就能在三秒钟之内决定购买。要想达到“五步三秒”。关键在于利用杂志封面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读者的注意力。如果报刊封面不能从众多同台亮相的杂志中脱颖而出,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无论其内容再丰富、编写质量再高、可读性再强,也很容易被读者忽略。因此,报刊尤其是杂志封面对读者产生的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就更为重要,被视为报刊的生命。也极大地影响着受众的购买欲望。

要实现报纸杂志的封面能对读者产生震撼的视觉冲击,进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合理运用色彩是关键。

读者接触报刊封面,一般是远看图,近看字。“远看图”指的是读者在“五步之遥”,能看到的是杂志封面的图片和色彩。“近看字”指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被吸引。拿起报刊,在“三秒之内”去阅读吸引其注意力的文字。此时吸引读者眼球的主要是封面上的文字,即刊名和导读标题。这一阶段在读者的购买决策层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报刊封面的视觉化冲击要靠图片(包括线条)、文字、色彩这三大要素来实现。那么,报刊封面应该怎样运用这三大要素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

要实现报刊封面的视觉化冲击,对图片的选择至关重要。若要产生视觉冲击力,在使用图片上,要提倡“破格用图”,强调对抢眼的图片不拘一格用大、用足、用活,追求一种震撼的效果。大图面积注目程度高,感染力强,容易产生视觉震撼力,能在瞬间迅速传达其内涵。使人过目难忘。

配合图片,色彩处理也是封面设计的重要一环。若要产生视觉冲击的效果,在色彩处理上须强调单色铺底、对比强烈,以期产生夺目、炫目的效果。单色铺底。即用单一色彩铺满整个版面做底,在此基础上再配图配字。这种处理方法会使杂志的封面显得大气、炫目、有品格、有风骨。同时,就是色彩的对比要求强烈,这里所谓的对比包括色相、纯度、明度对比。在封面色彩设计中仔细把握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以期提高报刊封面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产生夺目的效果。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一时间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向四川汶川聚焦。各个媒体也都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汶川,关于汶川地震的消息、抗震救灾的进度报道占据着各个媒体的大幅版面和重要位置。面对这次特大灾难,一些报刊反应及时。在地震的第二天,就将报刊的颜色淡化。将红报头改为黑色,所有的图片用黑白色,以示对灾区受难同胞的哀悼。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中国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这3天里,全国所有的报刊只有一个色调,就是黑色。一些报纸在封面版,用大幅的黑白照片,诸如“汶川”、“8级”、“抗震救灾”等均用大号的黑色字体。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震撼的力量。

而在喜庆的日子和有特别盛典的日子,报刊的主色调就会是大红色的暖色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从奥运圣火的传递。到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演出,再到奥运会的精彩闭幕,各大报刊将大红的色调一用再用,充分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喜悦之情。奥运圣火所到之处,一片红的世界。报刊对这些图片的处理,也多选用红彤彤的场面,给读者极强的视觉冲击。

标题色彩要突出和谐美

和谐的色彩会使人的视觉产生愉悦感,更会使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愉悦感,从而得到身心放松和精神升华。

在报刊版面设计中,标题、正文、图片、刊头等版面要素的色彩运用都要注意色彩和谐的问题。尤其是标题色彩的运用,必须充分注意运用的色彩要与正文内容搭配,看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象征效果与正文是否相符。色彩的合理运用,能在版面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版面充满灵气,引人注意。

在报刊标题设计中,遇到特大灾难,或者领导人去世、发生战争这样的新闻报道,在标题的色彩运用上,就不能用红色等暖色调,只能用大黑的颜色和庄重的字体。而在喜庆的日子或全国人民的重大节日,为了烘托气氛,在标题的色彩运用上,就可以大量使用象征胜利、表现喜庆的红色等暖色调。

色彩的搭配有3种常见形式:一是同色系颜色的搭配,即在版面上用同一色系的色彩,仅在色彩的明度、纯度上作相应变化,如青绿、蓝绿、蓝同属中性色系,红、橙、橙黄、黄属暖色系。这些同色系的色彩相配是比较和谐统一的。二是相邻色的搭配,亦即使用色环上相邻近的颜色或使用明度、纯度相近的色彩,如黄与绿、蓝与紫的搭配。这类相邻色搭配起来,明度与纯度较为相近,给人的视觉感受相对较和谐统一。三是补色搭配。在12种色相环中直径相对的两种颜色是互补色,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这些互补色按一定比例搭配在一起,对比很鲜明。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是由色彩、图形、文案三大要素构成的。图形和文案都离不开色彩的表现,色彩传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一位的。表现力很强的色彩运用,是使广告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由此可见色彩对人的影响力,它已成为现代广告设计中最重要的情意表达手段。

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的功能价值体现在鲜明性、认识性、写真性、情感性、审美性等方面。鲜艳亮丽的色彩有助于广告增大其注意力的价值,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现代广告设计中运用现代社会适当的色彩,可以吸引或愉悦消费者的眼睛,使人们加深对广告的印象留存。

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广告作品中的

色彩运用会给人以甜、酸、苦、辣的味觉感。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会使其产生广告的总体效果,从而把广告中所要传达的信息,能够快捷、完整地传达给受众。发挥出广告的重要作用。

色彩能强化广告中文字的宣传效果,一幅广告包括有很多因素,文字和语言能够更直接地传达某些信息,但色彩有时比文字更能生动地表现出主题内容的形象、质感和量感。广告中的形象通过色彩能够被真实地表现出来,促使广大受众对广告中所宣传的内容产生信任感和好感。借助色彩的魅力就可以达到广告主题的作用和目的。

色彩可以强化广告中象征的宣传效果。色彩在广告设计中独到的象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重视。在广告中,文字和形象是主要的宣传内容,但色彩的融入更能强化象征的宣传效果。无论何种色彩都可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情绪等生理和心理过程,能产生特定的心理作用,如冷暖、轻重、远近、强弱、动与静、华丽与朴素等,某些特定的色彩对应着不同的心理反应,也具备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好的广告也正是利用色彩的情感象征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通过广告主体内容独特的色彩语言,使受众更易辨识和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

广告色彩对人们的生理感觉也产生很大影响,如冷暖感、胀缩感、进退感、软硬轻重感、兴奋沉静感等。在不同的广告中要分别注重各方面的感觉,这会影响人们对广告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将对广告的总体感觉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充分展现色彩的魅力,表现广告的主题和创意,设计师首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色彩的各种因素。在色彩配置中,设计师要把握好色彩的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混合调和、面积调和、明度调和、色相调和、倾向调和等。调查表明,色彩能刺激人的视觉神经,绚丽多彩的画面更富有吸引力。在色相上,黑色背景上的黄色比其他色彩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色彩和色调,可以表达出人们不同的情感,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有目的地选择色彩。例如,红色是色谱中最鲜明、最生动、最热烈的颜色。在老百姓那里,它成为驱灾避邪、大喜大庆的象征;到政治家那里,则成为革命、胜利的标志。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高的色彩。具有轻快、辉煌、透明、活泼、光明、希望、功名、健康等特征。黄色表示土地,黄色象征权力。绿色是大自然植物之颜色,是生命之色、希望之色,绿色在世界范围内象征和平、安全。

广告都有主题,如何在广告中表达其特定的主题。就需要通过文字、形象、色彩等因素来表现。对于色彩而言,要恰如其分地起到烘托主题和表现主题。发挥其情感的联想和象征作用,符合广告主题的中心思想。设计师对广告画面要明确色彩定位,有明确的主色调,并处理好图形色和底色的关系。广告定位在突出标志时,要考虑企业的个性特征和企业的形象色,通过色彩来强化公众对它的辨认:广告定位在突出商品时,就要强调商品形色。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苏区出版事业 研究现状 主要观点 研究的未来出路

自从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于1983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以来,苏区出版事业的发展始末及其细节的研究便有了良好的开端,熊向东《中国共产党江西出版史》于199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对苏区出版研究的又一有益补充。时隔数载,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章,它们针对中央苏区、湘赣苏区、川陕苏区的出版事业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探究,这些文章总计有20余篇,主要分析了苏区的出版业整体面貌、苏区的报刊业、苏区的图书业、苏区的第一个出版机构或报刊等基本情况。

一、苏区的出版业整体面貌

帅雨发《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工作的启示与思考》梳理了4条苏区新闻出版工作的成功经验:(1)明确的方针和任务;(2)依靠群众办报;(3)精简的新闻出版体制和经营机制;(4)体现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方式。这项研究在史料翔实的基础上有了明确的归纳,可对当前的新闻出版工作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帅雨发《瑞金苏区出版工作纪实》认为中央出版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新闻出版机构,它具有突出的工作地位、精简的新闻出版体制、明确的工作任务、灵活的经营方式等特征。

毛赣萍《苏区出版业管窥》论述了苏区出版业的文化底蕴、苏区出版业的兴衰、苏区出版物的内容与特点、苏区出版业研究的现实意义。认为苏区出版物的品种主要有“布告、宣言、传单、标语、简报、文件、壁报、书籍、教材、译著、报纸、期刊”等,内容则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所有领域,其特点有“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目的性,鲜活的新闻性,极强的针对性”等四个方面。

毛赣萍《简述中央苏区出版业》认为,红色政权下的苏区出版业颇具规模的出版系统和网络,出版了品种多、内容丰富的出版物,而且有与日俱增的发行量:其发展迅猛的原因在于党和对出版业的重视。

周建华《论中央苏区的新闻报刊》认为,中央苏区出版发行的新闻报刊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全体新闻报刊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红色报刊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为“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人们革命的思想理论,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要喉舌,是鼓舞党和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记录,是支持革命战争和红色政权的坚强卫士”等四个方面。

唐群、徐恒亮《中央苏区书报刊发行体系及特征》认为,中央苏区的新闻出版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立了《红色中华》报社、《青年实话》报社、《红星报》社、红色中华“新闻台”等新闻媒体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出版科等出版机构,发行了《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报刊,出版了大量书籍,这些书报刊对党在中央苏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还分析了中央苏区书报刊发行体系的特征,即“重视广告宣传,以官方发行为主,针对性很强”。

二、苏区的报刊业

杨敏《江西苏区报刊通讯员网的建设》认为,各级党组织重视和支持报刊通讯员队伍建设,各级报刊编辑部本身亦重视通讯员网的建设,设有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采取措施培养通讯员,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写作水平并制定通讯员条例,以稳定通讯员队伍,这是江西各苏区报刊业能如此欣欣向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尚通《川陕苏区报刊文献、石刻标语的作用、现状及保护》认为川陕苏区的报刊文献和石刻标语在历史上的作用功不可没,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文物的现状令人担忧,其保护、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文章评价了川陕苏区革命文物的历史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就如何收集、开发、保护文物工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陈青娇等人撰写的《中央苏区报刊研究》从报刊创刊年度分布、报刊系统分布以及报刊类别分布等方面展开分析,并对中央苏区出版的155种报刊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兴阶段(1927年-1930年)和发展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期1931年-1934年),它由“中央报刊系统、省级报刊系统、特委报刊系统、县级报刊系统”等4个不同等级的报刊子系统所组成,而且以政治、军事和社会科学总论类的报刊为主。

邓春玉、龙小玲《江西苏区报刊变化探讨》以江西苏区出版的220种报刊为依据,对江西苏区报刊的名称、出版机构、出版周期、刊期、开本、印刷形式、停刊、复刊与终刊等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它主要表现为“报刊更名,出版机构变化,出版周期变化,刊期变化,开本变化。印刷形式变化,停刊又复刊,终刊”等七个方面,从而开辟了纵向观察苏区报刊变化的理论新方向。

陈青娇《湘赣苏区报刊研究》认为湘赣苏区报刊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兴阶段(1930年)和发展阶段(1931年-1934年),它由省级报刊系统、特委报刊系统、县级报刊系统等三方面组成,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是其特征之一,其特色有“报刊的宣传与革命战争紧密联系;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刊物开本小型,大都是32开本和64开本,易携带保管;限于当时印刷设备、经费、发行等条件,大多刊物印刷的数量较少”等方面。

马一凡《中央苏区的四大红色报刊》认为从1929年到1935年,在江西苏区先后m版的报纸、刊物约有200种。其中《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斗争》是江西苏区的四大报刊,它们的最高发行量曾达到12万份。文章对这四大报刊的具体出版发行情况进行了纵向扫描与横向归纳。对于丰富苏区报刊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三、苏区的图书业

彭家璋等人的《江西苏区图书出版物研究》对江西苏区出版的542种图书的年度分布、系统分布、类别分布以及各根据地图书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认为它们分布在76家出版部门。由不同等级的若干图书出版系统组成,即中央一级图书出版系统、苏区地方图书hj版系统、专业部门图书出版系统、军事部门罔书出版系统,它们大致分为“马列主义著作、著作、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工会建设、共青团建设、政治理论读物、法制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13类。这些统计分类工作能为后续研究带来查找和取证的便利,为继续探究苏区

图书出版物的整体面貌和具体风貌提供了宏观视野。

彭家璋等人的《江西苏区图书出版物特色初探》认为从1927年lo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到1937年6月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为止。江西苏区时期共出版红色图书500多种,这一历史时期编印出版的红色图书根据革命斗争的实际需要,在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体现了苏维埃革命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

彭家璋等人的《江西苏区时期红军图书出版物述评》对江西苏区红军出版的168种图书的年度分布、出版部门分布、类别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认为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初兴阶段(1929年-1930年)和发展阶段(1931年-1934年)”,并可分为“马列主义著作、著作、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政治理论读物、法制建设、军事建设、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10类。

曾文君的《从中央苏区红色图书看苏区精神》阐述了苏区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央苏区红色图书在宣传求真务实、执政为民、争创第一、廉洁自律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阐发了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为民宗旨观念,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开拓精神等苏区精神的现代意义。

四、苏区的第一个出版机构或报刊

陈林《中央苏区第一家出版发行机构――闽西列宁书局》认为闽西列宁书局是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它的建成标志着苏区出版事业步人兴盛时期:书局积极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高广大红军官兵、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书籍,为苏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书局的经营方式、出版物的类型都反映了苏区出版事业的特点,均表明了政治与出版之间的互动关系。文章逐一列举了21种闽西列宁书局出版的书报,并将之分为“单行本、报刊、小册子、公告、传单、文件、标语和画像”等类别,为继续深化此类研究提供了资料搜集的极大便利。

刘琳、廖勇勇《中央苏区的第一张报纸:(红色中华报)》认为,创办于1931年12月11日的《红色中华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政权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文章分析了该报的发行策略,以及它面向普通群众的办报思路,高度评价了它在“扩红”运动中的卓著功绩。

汤家庆:《黄亚光:苏区出版著作第一人》介绍了黄亚光在1934年出版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的传奇经历,为苏区出版事业的个案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五、苏区出版事业研究的未来趋向

以上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对丰富苏区出版事业之探究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是,从资料的丰富与挖掘来看。尚无多少新意。有些观点也只是严帆《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和熊向东《中国共产党江西出版史》的部分内容复述而已。因此。未来苏区出版事业的研究,应该从“考古发现、田野调查、新闻出版事业史、因果分析、当代意义”等方面展开探讨,开拓苏区出版事业研究的新境界。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 红色资源 党性教育 转化

红色资源蕴涵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着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是新时期干部党性教育的优质资源。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可以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和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实效。引红色资源之“源”,活党性教育之“水”。

关于红色资源的定义,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界定方式:谭冬发、吴小斌将红色资源定义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这一定义过于狭窄,涵盖不了所有的红色资源。李实认为,红色资源既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无产阶级政治理论”,也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崇高精神及其物质载体”这一定义又过于宽泛,忽略了红色资源的中国特色。赖华林、曹开华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该定义从主体、内容、性质、时间段等方面全面简洁地概括了红色资源的基本特性,是迄今为止得到普遍认可的、较为科学的界定,遗憾的是未揭示出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的渊缘关系。本文认为,红色资源是发生在中国的独特文化现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和物质结晶,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因此,本文将红色资源定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

1红色资源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1.1红色资源是扎根于中国本土,反映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物质载体

早期的“红色资源”概念又称之为“红色旅游资源”。上世纪90年中期,江西等地挖掘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由此带动了全国红色旅游经济的发展。2004年,李康平在 “论中国三大红色资源联合开发的政治文化价值”一文中提出了红色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红色资源一词逐渐从红色旅游中独立出来。党的十以后,红色资源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党建研究领域。2014年八一前夕,在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时的讲话中指出:“把福建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对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1.2红色资源的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是优质党性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红色资源的最主要功能是资政育人,与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度契合。红色资源的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遗迹、历史文物、革命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堂等等,可以直接作为党性教育的课堂。红色资源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积淀了中国共产党90 多年的奋斗历程和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折射出先辈们的政治文化、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改造和治国理政经验。”是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增强党性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途径。党性教育是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和思想理论水平。有助于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使党员干部在经验的启示、错误的镜鉴中进一步了解国情党史。有助于丰富党员干部的精神生活,陶冶党员干部的道德情操,锤炼党员干部的革命意志和执政能力,培养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党性教育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深化了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性教育是以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党的十报告指出:“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辩明大是大非。”这就是说,党性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牢固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为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资政育人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红色资源进课堂,是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方式和基本途径。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独特的政治优势,将红色资源运用于党性教育课堂,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90年辉煌壮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就,营造红色精神学习宣传阵地。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总之,红色资源进课堂,有助于促进党性教育和红色资源的交流互鉴,共同谱写红色精神新篇章。

2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资源的路径

2.1建立红色资源教学基地

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我国各地普遍地拥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地红色资源,建立本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干部对本地红色资源有亲切感,容易接受,传承自觉性强,更能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各地红色资源教学基地要互相联网,资源共享,形成全国范围的红色资源教学网络。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远程教学、视频教学,保证偏远地区的学员也可以享受到全国最优质的党性教育课程。

2.2编写红色资源教学教材

要m织各方力量编写内容翔实、体系科学的高质量红色资源教学教材。可以组织地方党校、党史研究室、政协、地方志办公室等部门的专家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在全面了解本地红色资源现状基础上,广泛全面地搜集整理本地红色史料,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复原和修整,对红色事迹的亲历者及其亲属进行调查、采访,在此基础上,编写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教案。从内容上看,可以是革命史、口述史、回忆录,事迹展,等等。从形式上看,可以是专著、论文、诗集、画册、等纸质形式,也可以是画作、音乐、地方剧等艺术形式,还可以是声、光、电兼具的现代数码高科技形式。

2.3创新红色资源教学方法

要遵循教学规律,结合学员的思维特点,不断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常规的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教学形式基础上,结合本地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根据焦裕禄的事迹设计出“焦裕禄在今天能否吃得开”辩题,在学员中进行辩论式研讨;以雷锋事迹为案例,按照学习行动法的操作要求,组织学员到公共场所为群众服务,回来后大家交流体验收获,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指定一个研讨专题,各地区的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开展小组讨论,由指导老师担任网络管理员,组织大组交流;为学员指定一个调研选题,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革命老区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回来后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研讨;在组织部门、学员所在单位的协调下,组织学员赴革命老区实习锻炼,承担一些实质性的基层工作,回来后交流汇报。等等。

2.4发展红色资源课程研发

要遵循教学专题的周期规律,结合形势的需要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不断研发教学新专题,及时进行新老专题的更替。每年要制订课程研发规划,多方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课程研发活动,建立党性教育专题库。可以建立项目研发小组,老、中、青结合,各学科交叉,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比赛、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活动,使优秀教学专题脱颖而出;还可以面向社会专题招标活动,将高校、科研机构、其他培训机构的优秀教学专题和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引进党性教育培训之中。等等。

2.5建设红色资源师资队伍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本领过硬、勇于担当、又红又专的红色资源师资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调动一切人才资源,为党性教育服务。对于本校的专职教师采取“走出去”战略,制定师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分批地输送教师赴革命老区、干部教育学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学习培训;对于革命老区建设者、红色精神亲历者或见证者、经验丰富的基层工作者、执政有方的领导干部等,采取“请进来”战略,有组织地邀请他们为学员讲课,聘请他们为党性教育客座教授,建立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制定师资培训和目标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对党性教育教师进行轮训;两支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借鉴,加强合作交流,建立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党性教育智库。

2.6开展红色资源课题研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研是教学之源。党性教育要长期保持活力,必须建立在丰硕的科研成果之上。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以科研之源拓教学之流,建设研究型教学团队,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可以与革命老区签订合作开发协议,共同研究发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可以面向社会招标课题,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人才加盟,共同为红色资源的研究贡献智慧。有条件的党校可设置硕士、博士点,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培养师资人才。

作者简介:台红(1960-)女,安徽淮南人,中共淮南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层党建研究。

参考文献

[1] 谭冬发,吴小斌.“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j].老区建设,2002(7).

[2] 李实.准确认识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j].政工学刊,2005(12).

[3] 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4-09-22.

[4] .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 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n].人民日报,2014-08-01(01).

[5] 朱小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方式及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1.

红色文化调研报告篇5

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定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周代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彩”之说。《周礼》最早提及五色的记述。《左传》曾曰:“天有六气,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之疾。”六气源于五行之说,五色又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有机联系。“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即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五色”中赤、黄、青近似于牛顿七色说中的三元色,黑、白两色包括了牛顿的色彩体系中无彩色的两极。

因此,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联系土、木、火、水、金的五行,把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自然的、宇宙的、伦理的、哲学的多种观念糅合在一起,在感情的实用色彩中渗入思辨的哲理生命,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从仰韶的彩陶到汉唐的丝绸,从“唐三彩”彩陶到宋元青花瓷器及康、乾的粉彩和景泰蓝、珐琅彩陶,从中国水墨画到丰富的民族服饰色彩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它构成了我国色彩文化极为丰富的内容。

在民族色彩文化的长河中,可以归纳为两条色彩倾向的脉络:一方面是尚红而健美、动感和绚丽色彩倾向,它以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品色彩为代表;另一方面是以尚黑而典雅、素朴、静态感的色彩倾向,它以青花瓷器、中国水墨画、粉墙黑瓦的水乡建筑色彩为代表。

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这是根据不同对象选择色彩表现方式的色彩观念,注重装饰性、象征性、表现性成为中华民族色彩的明显特征。装饰性是指中国传统绘画所反映出的色彩并不是自然真实“光”与“影”的再现,而是以物象“固有色”来组合色彩关系,以复杂的物象构成平面化的画面,不受“客观物象”的制约,忽视光源色、环境色对物象色彩的影响,是一种非写实理性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观强调的是主观归纳,主张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者感受发挥色彩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强调理性和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主观表现效果。装饰性色彩观念贯穿于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壁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之间,形成了富丽绚烂、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世界。装饰性色彩主要讲究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艺术规律,这是色彩结构的核心。色彩对比主要有:补色对比,壁画的色彩效果主要在于色彩整体及局部的补色结构;色相对比,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冷暖对比,是最能影响人的情感变化的因素;纯度对比,敦煌壁画常用纯度渐变所形成的纯度对比;明暗对比,中国绘画也使用加入黑白二色来产生丰富色彩明暗层次的变化。色彩的调和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并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装饰色彩结构中,纯度高、强烈对比的色彩与黑、白、灰调和色组合,构成了色彩对比而统一、单纯而简洁的特点。比如,西魏时期敦煌壁画的“莲花藻井”,是以紫色为主对比所完成的适合纹样,红色与绿色作为辅色彩,黑、白、灰把色彩分成了各种不同而又连续的形象。从壁画中发现,黑、白、灰在画中占据了重要角色,它是壁画色彩保持对比与协调的关键所在。对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的规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营养,并运用到版面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形式和色彩语言。

传统色彩观在报纸版面设计中的使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丰富,为报纸版面设计中色彩的分析及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传统的色彩观讲究五行对应,相生相克,趋利,求生,大吉大利。版面设计中关于色彩的心理感觉实际上就是传统色彩观的发展和延续。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最普遍的视觉形式。人们接触色彩时产生联想和心理感应,使色彩具有了感情。色彩的形式因素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就起着直接的作用。如:红色,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色相,人们赋予它的感情内容是革命、光明、喜庆、幸福;绿色,给人青春靓丽、健康向上、静谧舒适的感觉;黄色,是一种温和的暖色,给人一种成熟、富贵华丽的感觉;蓝色,让人感受到深远、宁静、理智、素雅。色彩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色相和深浅、强弱的色阶,这些色相和色阶相互搭配、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联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首先,吉利观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吉利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文化中,国人崇尚的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吉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红红绿绿”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积极、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就是这种心理情感的直接色彩表达。比如在报道国家一些大型活动时,像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北京奥运会开幕等,各大报纸都用红色的底纹、线条或标题来表现,传递给读者一种喜庆、欢快的信息。

其次,是视觉心理上的均衡,即统一和谐。报纸版面色彩,除套红和彩版以外,有三种基本色,即黑、灰、白。黑主要是图片、标题、黑底纹等;白主要是空白;灰指文字、网纹等。调和这三种色彩,以鲜明的视觉特征,体现视觉强势,把读者带到新的阅读殿堂上。《中国青年报》采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是黑体字,不做任何装饰,像冬天一样疏落和平静;《北京青年报》则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是黑底反白形式,显示明显的强刺激黑块,像夏天一样浓郁和强烈。但两者在色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的,容易赢得读者的信赖。这正是报纸版面编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报纸在色彩运用上非常讲究统一和谐。如《新快报》2006年7月3日在头版刊登的头条新闻,标题是:《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慰问铁路建设者(副题)亲临海拔4159米玉珠峰车站(主题)》,旁边配以慰问铁路建设者的彩照,其中“海拔4159米”用赫红色加以强调其新闻性,其他字都是黑色字体,这与照片中身穿黑色西服,而建设者们却身穿红色工作服相一致,从而看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同时报纸在色彩的搭配、色调的明暗、纯度上都讲究和谐。如《新快报》在颜色的使用上往往不是用高纯度的颜色,而是降低其纯度。如红色不会用高纯度的鲜红,而是用褐红色或朱红色,绿色不用纯绿而用草绿、嫩绿,黄色用浅黄、橙黄等。

再次,色彩对比。既有补色对比,又有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从而产生丰富色彩明暗层次的变化。色彩的调和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秩序组合,并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如2006年6月7日《环球时报》头版,主要反映国际、国内的军事问题,主色调冷峻、清朗、深沉,其格调和新闻主体相一致,烘托了严肃内敛的气氛。头条的主题《美投百亿扩建关岛基地》依然是大字号黑体通栏标题,引题《从弹药库成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最主要的战力投射中心》采用紫色。围绕头条配发的照片是:美军停在关岛的一架隐形轰炸机前,一名身穿绿色迷彩服、手持冲锋枪的军人严阵以待。背景是空旷、高远的淡蓝色天空。紧挨着照片右侧的竖标题《从金门调兵防“斩首”》为深蓝色底纹反白字,其颜色与照片色彩属于同色系,且形成了层次感,十分和谐。而版面右下角的导读框以橙色为主要基调,比较醒目。左下角的一个关于世界杯专题报道的公告则以红色为背景,不但出于醒目的考虑,而且也显示出体育盛事的喜庆和积极向上。公告旁是一个红色和黄色搭配的刊头广告。这样在版面下方小面积的区域,形成了暖色系的搭配。这是对以冷色系为主的版面色彩的调剂,产生了既鲜艳、明快,又和谐、丰富的效果。

随着我国报纸彩色版面的大量出现,给现代报纸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颜色成为现代报纸版面重要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传统色彩观是民族的、悠久而质朴的,在报纸版面设计中能产生怀旧和自豪的民族情结,报纸编辑必须清楚和懂得遵循色彩的民族性,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在报纸版面中从字符选择、线条运用、底纹铺设,到版面布局、题文搭配、稿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色彩运用规律相符。因此,报纸编辑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受众对色彩的认识,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色彩文化,推陈出新,处理和运用色彩去表现相关主题,既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题,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凸显中华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西宁:青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