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6-16 17:3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国防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29-02
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探索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对于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作用,全面普及高校国防教育,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作用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要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落实国防教育法律法规,把高校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1.高校国防教育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依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落实,特别是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进行了强化。实践也证明: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2.高校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今,由于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素质教育摆脱了应试教育以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为培养对象,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状态。它要求学生用更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素质,试图通过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增强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人才成长需要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也鲜明反映出合格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防教育恰恰是一种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兼顾的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文化修养。这使得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施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它能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素质教育,使高校素质教育得以更加完善和谐地发展。
3.高校国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高校应当设置国防教育课程,并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全体学生进行国防教育。通过国防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也对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起到渗透作用。同时,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国防教育的开展,使得高校可以更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可见,高校国防教育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国家对高校国防教育非常重视,从领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然而,在当今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向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1.认识存在偏差,国防观念淡薄。高校对国防教育认识问题主要体现为国防教育目标狭窄。大多数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育内容上侧重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没有将高校国防教育目标定位于更高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国防素质教育体系。学校认识的偏差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编制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有问题。同时也导致高校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参与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受阻,国防知识缺乏,国防观念淡薄。
2.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不佳。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技能训练、国防活动等途径,教育方式单一。同时,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育,也更多采用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将国防知识升华为国防理念。军事技能训练缺乏长效机制、考核机制、监督机制,后续国防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军事技能训练缺乏连贯性,不能把军训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了“军训正规一阵风,训练完后又成空”的局面。
3.教育队伍匮乏,教育保障不力。在多数高校,从事国防教育活动的专职人员配备不齐,通常是以一支“杂牌军”形式出现,主要是学生工作辅导员、部队专业干部、学校党政领导兼而代之,教育队伍保障不到位。部分高校由于没有专职军事教师,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只能应付了事,教育成效不明显。就专职军事教师队伍而言,也存很多问题,年龄结构偏年轻化,学历结构偏低,职称问题更是突出,军事教育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教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国防教育工作难以向纵深发展。
4.学科建设缓慢,教育后劲不足。从1985年高校开展国防教育试点到今天,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由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挤占了高校部分教学资源,部分高校主张将军事理论课与“两课”合并;高校军事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学历提高等问题因没自己的学科依托而面临困境;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发展也客观要求必须寻求国防教育学科的建立。
三、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创新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要在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争取各方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关键、促实效,不断提升高校国防教育水平。
第一,提高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完善高校的教育功能。普通高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全民素质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强化国防教育是高校重要职责的理念。明确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国防教育的成效作为评定高校工作得失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国防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与重视。其次,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实现途径,在充分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影响范围,并系统性地开展各种国防教育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第二,创新国防教育开展形式,促进高校国防教育成效。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丰富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创新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并通过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素质培养、考评机制实施等途径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要积极利用新生军训、大学生征兵、军事技能竞赛等环节作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把国防教育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国防知识讲座,举办主题教育参观等等一系列活动,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娱乐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经常化、系统化。
第三,加强专职国防教育队伍建设,保障高校国防教育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素质的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是推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要不断健全国防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国防教育人员。在人才引进问题上,要充分考虑国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国防教育专职人员既要有学历要求,又要具备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同时,不断提高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开展军地联谊、调研学习、学术交流、理论研讨等途径实现国防知识的共享,尤其要充分发挥部队单位、军事院校的专业优势为普通高校培养高层次军事教师,进而逐渐建立起一支符合时代要求、政治过硬、专业精湛、作风优良的国防教育队伍。并从政策上、职称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学术环境,引导国防教育队伍健康发展。
第四,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夯实高校国防教育基础。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清楚高校国防教育与“两课”的关系;规范学科规划,根据学科建设的目标确定学科建设的宏观策略和微观细则,使其既能指导全局又能关照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规范,教学条件的优化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学科建设创造条件;重视科研团队培养,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水平提高来推进学科建设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新机制,构筑国防教育新体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2010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号:jy10-101]
参考文献:
1.梁仕新,张丹虎.浅论高校国防教育的着力点[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3)
2.杨玉中.浅谈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4)
3.陈宝华.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9年(4)
篇2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问题;对策
新时期,高校的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仅是国家加强国防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提高学生国防素质的重要的途径。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虽然在朝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迈进,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了国防教育工作发挥良好的效果,对于國防教育事业具有非常严重的弊端。要想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良好的军事素养,就必须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分析,从理论上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国防教育工作新思路。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和试点,一定要不断改革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配合我国军事变革的脚步,不断提高国防教育的整体的质量[1]。
一、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国防教育观念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呈现出逐渐进步的趋势,但是大部分高校和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认识和学习都存在严重不足,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国防建设的学科进展也相对较为缓慢。在国防教育的观念上也较为陈旧,仅仅将国防教育立足在对学生的简单的短时的军事训练上,或者将国防教育的目的错误地理解为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正确认识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和其指导思想与深刻内涵。
(二)在教育内容上,过于陈旧缺乏科学性
在国防教育的内容选择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单一,没有将理论教学工作和实际军事训练相结合,没有制定合理完善的国防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同时内容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的欠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防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得国防教育工作不能落在实处,浅尝辄止,大学生无法对国防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因此也不能够培养良好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质。
(三)在组织领导上,体系建设不完善
在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组织领导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军事领导机制的不健全反映的是高校对于军事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上的不足。高校没有将国防教育上升到学校教育层面上来,对于课程建设和军训工作都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在评价体系上也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国防教育的检查和评价都缺乏灵活性,影响国防教学水平和提高[2]。
(四)在教育方式上,形式单一作用低下
在高校的国防教育方式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及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和呆板,仅仅是课堂上对于军事理论的灌输式教学,影响大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积极性的参与热情。在军事训练上,也缺乏与部队的合作和正规化的训练模式,显得不伦不类,军事训练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也存在着军事训练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脱节现象,使得国防教育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和积极的作用,国防教育的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二、解决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指导思想,更新国防教育理念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在高校的国防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防教育的观念,将国防教育提到重要高度上。首先要对高校的国防教育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想在高校中发挥国防教育的作用,就要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把握国防教育的多重功能,使得国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战略地位和意义。其次要树立国防首位意识,将服务国防放在国防教育的首要目的上,具体的过程是有通过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事专业训练来实现的。要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将国防教育的时代责任感贯彻到国防教育具体工作之中。再次,要把培养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国防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始终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的基石,贯穿到国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才能保证国防教育的航向,激发大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鼓励大学生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落实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上来[3]。另外,国防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新,现代的国防教育不仅仅是过去单一的军事化教育体系,而是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把握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既要重视学生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培养,但是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国家安全观和大国战略思维的形成和培养。
(二)深化改革组织领导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国防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学校应该将国防教育的组织领导重视起来,成立专门的国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军事教研室,加强对国防教育工作的管理,将大学生国防教育纳入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将国防教育与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加强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改革,首先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国防教育的职责,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全年谋划国防教育工作,同时也要成立专门的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军训工作计划,将学生日常的军事课程的教学工作与军训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其次,要加强在国防教育工作上的投入,做好国防教育的充分保障工作。对于大学生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要保证充足的经费和训练器材,对于军事训练要提供场地,逐步改善军训的条件,努力将高校打造成一个小型的军事化训练基地。在做好保障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国防教育的评价,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长期的综合评价机制,对于国防教育的评价要从军事技能、军事素质、国防观念和国防知识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工作[4]。对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开设国防教育课堂和军事训练的高校要给予表彰,对个人业绩突出的国防教育个人也要给予充分表扬。
(三)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来说,国防教育绝大部分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极性国防教育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教学工作的完善。首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假话,在整体高度上对课程设置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教学计划。国防教育教学的关键,也在于对于国防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工作不仅仅是对国防教育的教学工作,还应该与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良好结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知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要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将国防教育军事知识、军事技能、人文素质等多个不同的模块,并对模块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统筹工作,切实做好完善国防教育教学内容。对于军事国防知识的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新的国防建设理论成果,适时增加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国防安全建设的内容。在军事训练上,也要坚持系统的军事技能训练体系,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培训大学生基础的军事技能。在人文素质培养上,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国防安全思想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培育,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育训练方法
国防教育课是高校教育课程的必修科目,师资力量也是影响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效果的重要因素。国防教育的师资包括两大方面,既包括从事军事理论军事知识教学工作的教师,也包括专业军事技能训练的教师。教师师资力量的扩大一方面依靠不断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职教师,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另一方面上,也注重对于军事训练的方法的改进。高校应该加强与部队的结合,将国防教育与部队文化相结合,是大学生充分了解真正的军事训练的情况。在实际的国防教育过程中,要充实将课程专业学习和军事训练结合起来,两者不能有脱节情况,将课堂教学的思想在军事训练中得到良好的实践和应用[5]。另外,还要不断结合实际。改进教育训练的方法,不断开展丰富的国防教学学习活动,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国防文化教育氛围,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现状,在增强大学生国防理论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大学生自觉投入大国防教育和国防事业中来。
三、结语
国防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只有国家具有稳固强大的国防,人们的生活才能安稳幸福,国家才能保证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国家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高校国防教育在我国的国防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必须要不断分析当下的国防教育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之处,并且探索和创新国防教育工作新思路新方法。要在实践中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使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军事素养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我国国防教育工作的重大进步。
参考文獻:
[1]程涛.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林志达.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5-76.
[3]王磊.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5):75-76.
[4]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4):455-459.
篇3
[关键词]增强;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利益观念大大增强,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形成强烈反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国防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引导作用。加上和平时期人们很难意识到隐藏在莺歌燕舞表象下的斗争暗流,社会群体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的淡薄化趋势不断增强,这样,高校国防教育长期以来都得不到足够重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国防教育体系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军事理论课与军事技能课的组织实施力度的不平衡、军事理论课从授课机制到考核体系的不健全等等使得学生从根本上忽视其重要性,这又从另一面使得国防教育一直停留在简单化、形式化的层面。
根据《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大纲》等有关文件的精神,高校必须把国防教育课与德育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军事理论课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方式。但一个不争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对军事理论课根本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要么把课时予以最大限度地压缩,要么把本该小班授课的形式改为大型讲座,将军事理论必修课与讲座混为一谈,从而使得军事理论课教师无法将知识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导;而由于一系列传统的、现代的声音、文字、图像、影像等教学手段无法运用,使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军事理论知识的大学生们更觉抽象乏味,学习积极性无从提高;更有甚者把军训看成国防教育的全部,认为军事理论知识教育可有可无。所以,如何探索出一条促进国防教育课学科建设的新途径以改变军事理论课在高校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增强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者们面临的头等大事。为了使高校国防教育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并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出增强国防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立法,逐步完善法规体系
高校国防教育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一项影响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国力的、且涉及面宽又无直接效益的复杂工程。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体系,必须制定可操作性的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范各级主管部门的行为,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权利及义务,这样才能把国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涉及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法规主要有:《国防法》、《国防教育法》、《教育法》。这些法规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都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专门性法规,而用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试点工作的通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尽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是正式法规,各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很难统一。因此,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一部《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法》,规范高校国防教育的性质、内容、目的及必要的教育经费保障等,使高校国防教育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
要加强和规范高校的国防教育,就要建立和健全从国家教育部到高等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相应的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建议在国家教育部、高教委设立国防教育司,省、直辖市教育厅及高教工委设立国防教育处,各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国防教育部(暂由原人武部组成,可以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的形式),下设两个教研室即军事理论教研室和军事训练教研室。军事理论教研室负责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与实施,军事训练教研室负责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教官的来源可以与当地军事主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储备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学生军训教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上而下的严密的国防教育组织领导机构,以及国防教育保障实施机构,保证高校国防教育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三、把国防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确保教学保障经费
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必须依据《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将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课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计入总学分,凡军事训练课和军事理论课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取得学籍。教学保障部门还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高校国防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因为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防教育实施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已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国防教育必须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才能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历史的内容时代化。目前,教育经费的缺乏,是制约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渠道培训机制
篇4
关键词:国防;国防教育;国防观念;国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2-04
普通高校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后备兵源、培养国防潜在力量的重要举措。重视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实现。纵观历史,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大致经历了以宣传抗美援朝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0-1954)、以培养预备役军官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5-1957)、以训练民兵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58-1978)和以增强国防观念为主题的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 1978 至今)等四个阶段。毋庸置疑,我国在普通高校实施的国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学科依据缺乏,内容不够统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门人才缺乏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就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理念、内容及课程设置、方式方法、师资培养略陈管见。
1 明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理念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有适合自己国情的国防教育。我国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应该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教育。具体而言:
1.1 国防教育的基础功能是育人
课程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核心载体。作为高校国防教育载体的军事课程,具有不受区域、学校、专业的影响而独立存在的特点,它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一样,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公共基础课,并在不同领域,基于不同视角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大方向服务。另一方面,国家在高校开设军事课并通过军事课开展国防教育,目的还在于使学生“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从而为中国人民培养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源储备人才。学生通过接受国防教育,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军事技能,受到了人民的传统教育,而且还能体验到严格紧张的军营生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1.2 国防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哪个类型、哪种层次的学校或哪一专业的教育,如果没有以国家生存与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那么这个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建国6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相对稳定,在国人的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人们的国防意识慢慢被“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等观点“忽悠”,观念渐渐淡漠,国家战略意识、战略思维逐渐消退。而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虽然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求知,但因人身阅历浮浅,思想单纯和稚嫩,往往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敏锐和深刻的分析能力,在遇到错误思潮侵袭时,容易受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就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点,以增强其洞察国际战略环境和国内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抓手,不断增强其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1.3 国防教育的终极功能是培养军事人才
20 世纪下半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猛烈地冲击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正是这一浪潮,把高技术战争推上历史舞台,这就给各国的国防科研和国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高技术背景下的信息化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较量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美国人曾经分析说: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很难有新的突破,因为中国的一流人才不在军队。这是一语中的。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按照新时期战略方针的要求,我军应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这对干部构成、兵员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军干部整体素质较低,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存在差距,单靠军事院校难以满足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需要。在谈到我军人才建设时曾指出,“提高军队官兵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依托国民教育。这些年,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一个创新,就是走开了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的路子。”可见,普通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时,要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自觉贯彻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这一根本目的,构建与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
2 优化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
2.1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应然内容
目前我国开展的国防教育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国防技能教育四类。这样的划分虽然不无根据,但是存在一定缺陷。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内容应该记具有一般国防教育的共性,又要有符合实际的个性。具体说来,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军事理论教育。主要是进行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同志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教育,使学生学习一定的军事理论。(2)国防理论教育。熟悉我国的国防历史、国防建设的现状和国防战略,使学生具备国防常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3)中国人民条令、条例的教育。以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为主,并进行必要的队列训练,使学生懂得军队颁布条令、条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良好作风和习惯。(4)现代战争特点和军事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分析现代战争的典型战例,使学习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给作战理论、作战原则和战略技术带来的影响,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5)军兵种知识和外军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编成、装备和特点,并初步了解外军的作战思想、编组体制、武器装备和战术原则,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6)轻武器射击训练和分队战斗训练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轻武器的射击原理、动作要领,学会一定的战术基础知识,为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基础。(7)三防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原子、化学和生物武器的性能和杀伤破坏作用,并学会简易防护方法。此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战时动员、军事地形学、军队机关工作方面的教育和必要的野营训练。
2.2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
自从进入20 世纪70年代以来, 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空无课程并重; 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鉴于此,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可做如下的设置;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除了考虑上述显性课程外, 还应该重视隐蔽课程对大学生国防观念、国防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大影响, 尽可能创设宽松、真实、富有创造性的国防教育环境。比如, 可根据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军事专家来学校作世界军事形势和当前有关热点的讲座; 大学生可以自发组织成立一个国防协会, 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 让热爱国防、关心国防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学校应有一个以 国防教育为主题的专栏窗, 让经过此窗的师生每天都能看到, 等等。
3 调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前,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似应注重以下环节:
3.1 突出集中
科学的实践证明, 在大学新生入学之际, 对他们集中进行军事训练, 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创造条件, 在大学期间再增加一次强化的时间, 那么效果将会更好。不过, 这样只是学校能力范围内的枝节性的变革, 根本性的变革还应当是国家教育行为, 即规定大学生毕业时最后一年必须服兵役一年后才能毕业。对于那些愿意献身国防事业的大学生, 经严格选拔符合提干和转士官的可选送其到相应军事院校深造, 并在完成大学毕业期间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若能经历一段这种特殊的教育, 大学生毕业之后无论是作为国家的建设者还是保卫者, 都将更加可靠和合格。
3.2 注重实践性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军事高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内容上, 如果使用多媒体将一套装备系统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加上教员的细致讲解与学生们的观察理解, 这套装备从其构成到其战术技术性能, 就会很快被学生所掌握。针对部分地方高校国防生到部队适应较慢的实际情况,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中更需要增加部队代职实习这一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帮助国防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也可以更好更快地塑造部队需要的并又能适应部队的人才,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促进其自身能力的形成。
3.3 注重研讨式教学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就是要确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在有些内容上, 比如国防建设、军兵种知识等基础理论内容, 就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提问、释疑和研讨的方式进行, 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师资培养
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必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首先,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主管领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坚持正确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针,即“引进优秀的,用好现有的,留住关键的,培养未来的”,“引进优秀的”,就是由人事部门把好进人关,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最好在专业上靠近国防教育专业;“用好现有的”,是因为现有的教师是国防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他们多年来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有了他们做基础,还可以以老带新;“留住关键的”,是因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人才,尤其教学和科研能力兼备的教师很难得,他们通常要经过多年的历练才能成为这样的人才,他们懂专业、会教学、能科研,思想稳定,是队伍的精华,更是核心;“培养未来的”,就是要培养好年轻的教师,他们是这支队伍的希望和未来,人事部门更要精挑细选,从年龄、专业、学历乃至人品等各个方面把好进人关,否则后患无穷,贻害国防教育事业。总之,普通高校要想建好这支队伍,必须真正处理好国防教育教师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关系。
其次,普通高校的主管领导必须拿出时间和精力落实该项工作,并协调好军、地之间的关系,多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前的情况下,应以现有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军队派遣教官为辅;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同时,适当引进教学与科研能力兼备的优秀教师,最好在专业上靠近国防教育,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从整体上搞好学术梯队建设,使其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有机整体,为实现国防教育长远发展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采取具体措施,逐步构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依据成功的经验,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两条基本途径,那么,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不例外。在引进人才上,要杜绝盲目引进和急于求成,尤其应该有老教师们的民主意见。对中青年教师必须进行师资培训,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尤其要攻读国防教育专业,派他们到兄弟院校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同时要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采用导师制,一对一地带他们入门,让他们参看老教师、名教师的教案,多听老教师、名教师的课,组织专家听青年教师的试讲,有针对性地多提宝贵意见,在确保试讲通过的情况下才能上讲台。督促各位国防教育教师认真备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丰富和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普通高校要弄清国防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比较好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在现有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基础上建立学院,例如国防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等,以此为依托,发展壮大这支队伍,让这支队伍既能抓好国防生的管理工作,同时又能兼顾做好国防教育的理论教学工作和大学生的军事训练工作。总之,普通高校要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建成一支适合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为国家乃至军队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国防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连柱.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2 李忠.试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j].江汉大学商学院,2006(2).
3 匡璧民. 论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 1998(8).
4 杨晓平.关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篇5
关键词: 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效益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
一、引言
自1985年国家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等六部委下发《关于高等院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教体[1985]001号)文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以来,各普通高校根据文件精神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国防教育活动。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校国防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国防后备役队伍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国防教育效益的特殊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国防教育在国家战略和人才培养中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效益,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对开展国防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效益观念,实行“粗放式”教学,严重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在此背景下开展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对于促进高校认清国防教育的战略意义,强化国防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国防教育效率和效果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国防教育效益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国防教育是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它要解决的问题,既有国防建设的问题,又有公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从国防建设的角度来说,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全面提高公民的国防素质上,即通过教育在公民的心中筑起一道保家卫国的心理长城,而且要培养公民较强的国防行为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国防义务,从而达到巩固国防的目的;从育人的角度来讲,学校开展的国防教育对青年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和毅力品德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功效。所以高校国防教育效益是国防效益和育人效益的综合。高校国防教育效益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战略性
国防教育效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涉及到国家和个人最高层面的利益问题。纵观世界发展,弹丸之地的瑞士之所以能屡次避开战争的侵扰,傲立世界强国之林,正是源于其国防体系和国防教育的收益。而屡遭战争浩劫、积贫积弱的国家都是因为其国防体系和国防教育的脆弱。所以,国防教育的效益是居于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层面的收益。
(二)潜在性
一是国防教育直接效益在和平时期是不明显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当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显现出来;二是高校国防教育效益并非独立显现的,而是体现在国防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领域等各个部门效益之中,尤其是体现在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其间接效益价值甚至高于直接效益。
(三)长远性
一是体现在其培养的高素质国防人才在国防实践中是长期发挥作用的,而且产生的国防效益越来越大,呈现良性循环的态势。二是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在国防教育中所获得的启示和形成的健全人格、良好素养能有效地推进他们的事业发展和走向成功,让他们终身收益。
(四)复合性
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物质领域的,又有精神领域的;既有显性的效益,又有潜在的效益;既有国防建设领域的,又有其它社会领域的;既有现行的,又有潜移默化、逐渐呈现的,体现出复合性的特点。
三、国防教育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
效益评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认识活动,需要评价者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综合相关要素和信息,对被评价者的行为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基于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战略性、潜在性、长远性和复合性特点,其评价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专业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同时需要评价人员和评价对象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实现。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除了秉承相关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一般性原则外,还需紧密结合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个性特征综合进行设计。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军训、军事理论教学和国防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提高其国防行为能力,并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效益和国防效益的实现分别体现在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树立、国防精神养成、国防知识掌握和自觉的国防活动开展方面。另外,高校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其自身组织队伍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也是国防教育实施的结果,同时为国防教育提供条件和保障,同样反映出国防教育的效益。因此,评价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要素主要在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国防活动和实施主体的教育保障5个方面,它们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
1.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保卫国家安全、履行国防义务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采取防务措施的思想观点的统称,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重要精神因素。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在国防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固化于头脑中的思想意识,真实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国防观念的因素有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国防形势观、国防义务观和国防建设观。国家安全观是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安全相关问题的历史、现状、发展、规律、本质等的认知、评价和预期;国防形势观是对国家安全现状及其防务能力的判断和评价;国防义务观是对公民履行国防义务的职责认知;国防建设观是对国家国防体系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性认识。
2.国防精神
国防精神是公民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观念、意志、精神状态及心理活动的综合。国防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信念、国防奉献精神、革命纪律性和牺牲精神四个方面。大学生的国防奉献精神反映在大学生接受部队挑选、主动服兵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革命纪律性反映在大学生对三大条令的认同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牺牲精神反映在国家国防安全受到威胁时大学生牺牲个人、保卫祖国的信念。
3.国防知识
国防知识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只有熟练掌握一定的国防知识,才能进一步强化国防观念,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大学生国防知识体系主要反映在对现代军事知识、现代武器知识、现代防护知识和国家安全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上。
4.国防活动
国防活动是大学生在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指引下,自觉开展国防宣传、国防教育活动的总称。大学生自觉的国防活动的开展,反映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精神状态,同时又是学校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延伸,能提高国防教育效益。评价大学生国防活动效益的要素有国防活动体系建设、国防社团组织建设、国防教育活动开展、军事体育开展、军事选修课开设等。
5.教育保障
教育保障是高校为开展国防教育所提供的人力、财力和政策支持。国防教育保障是取得国防教育效益的必要条件,在当前高校办学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它又是国防教育效益的直接反映,因为理性的办学者只会把钱用在刀刃上,追求投资的效益。评价高校国防教育保障要素有学校军事课的定位、主讲教师数量及素质、教学课时与学分、军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等五个方面。
据此,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一。
表一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综合评价指标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在根据大学生国防观念、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国防活动和学校教学保障方面建立起普通高校国防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面临的任务是把种类众多的特征指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终结论。
在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为定量指标,可通过统计数据获得;有些为定性指标,只能采用主观评价法获得,而且要求最终的结果能够量化,具备可比性。对于这样的评价问题,常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即用模糊(fuzzy)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过程如下。
1.构建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单层综合评价模型
设u={u1,u2,…,un}为n种因素(评价指标)构成的集合,称为因素集;v={v1,v2,…,vm}为m种评价结果所构成的集合,称为评语集。一般的,各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故因素的权重分配可视为u上的fuzzy集,记为
a={a1,a2,…,an}∈f(u)
其中a=1,a表示第i种因素的权重。
另外,m种评价结果也并非都是绝对地肯定和否定,故综合的评语b也应看作为v上的fuzzy集,记为
b={b1,b2,…,bm}∈f(v)
其中bj反映了第j种评价结果在评价总体v中所占的地位。
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r的像(向量)r(ui)=(ri1,ri2,rim)叫做单因素评价,它是v上的模糊子集,其中rij(0≤rij≤1;i=1,2,…,n;j=1,2,…,m)表示从因素ui考虑该事物能被评为v的隶属度。将模糊映射r的全体像(向量)并列起来得一单因素评价矩阵r,称综合评价的变换矩阵。
r=r r … rr r … r…r r … r
这样,当权数分配和变换矩阵为已知时,应用模糊矩阵的复合运算即可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的初始模型:
b=a・r=(a,a,…,a)r r … rr r … r…r r … r=(b,b,…,b)
通过对因素集的划分,上述模型亦可扩展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它就是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因素上,每一层的评价结果又是上一层评价的输入,直到最上层为止。其具体方法这里不再介绍。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一项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有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前者属于主观赋权法,能够反映决策者的偏好,适合于各指标间关联性较低的情况;后者属于客观赋权法,更加适合各评价指标间具有较强关联性的情况,能够减少评估权值的工作量。基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所选择的指标特性,我们选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评价指标层次化。我们将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确定了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
(2)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目标层次结构建立后,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其比较结果常以1―9标度法表示。各级标度的含义见表二。
表二1―9标度的含义
这样对于同一层次的n个指标,可得到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a={aij}。判断矩阵中的值应满足下列条件:
aij>0,aij= =,a=1。
(3)计算权重
①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积m;m=a i=1,2,…,n。
②计算各行的m的n次方根值;= i=1,2,…,n。
③将方根向量(,,…,)t归一化,得排序权向量w=(w,w,…,w)t,归一化计算如下:
w=
即为所求的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4)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一般由一群专家(一般为10人)给出,其数据是否合理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其检验过程如下: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②查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i(见表三),其值是根据大量随机构造的指定阶数的正互反判断矩阵求出的平均一致性指标)。
表三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③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当cr=0时,a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r≤10%时,一般以为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10%时,a具有非满意一致性。一般以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数分配合理,否则就必须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得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三)指标度量和标准化
上面将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评价综合指标设计为5大类22个小类,这些指标有些是定性指标,有些是定量指标,这里要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和标准化,以便于代入数学模型进行运算,以得出最终评判结果。
1.定性指标的量化
定性指标的量化一般是利用专家调研法进行模糊评定。根据g.a.miller的研究表明,在对某指标属性的若干不同对象进行判别时,普通人所能正确区别的属性等级在5―9级之间,这里将我们将评语集分为五个等级,即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其赋值分分别为100、80、60、40、20。拟定因素评语集的评价标准略。
2.定量指标的标准化
对于一些能够准确度量的定量指标,这里需要依据其对国防教育正向影响关系选取合适的标准化方法。标准化从其本质上可分为直线型、折线型和曲线型三大类,其评价结果没有太明显的差距,故一般情况下采用最为简便的方法―直线型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y=20 ×80
其中xiuj为样本高校i关于指标ui的度量值,yiuj为样本高校i关于指标ui的标准化值,minxui与maxxui分别是指标uj在所有样本高校中的最小和最大度量值。计算结果对照等级评价矩阵归入相应评价等级。
(四)综合评价结果量化并分析
根据前面评语集的赋值,得等级评价矩阵p=[100,80,60,40,20],则综合评价量值s=b・p。再根据s的大小,对照评语集赋值查出相应的等级评语,这个评语即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最终评价结果。
四、结语
我们根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效益的内涵,构建了国防教育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指标的特点,将模糊数学方法引入评价过程,应用专家意见法评定指标评分和取值,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模糊向量单值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量化,使得评价结果更趋客观和更具可比性,也使得国防教育效益评价更为方便快捷,更具可信度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张正明,章涵恺.浅谈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j].三江学院学报,2009.(12):13-17.
[2]白华,张骞文.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模式[j].长安大学学报,2007,(2).:54-56.
[3]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价值评价要素[j].福建论坛,2008,(4):28-30.
[4]周永卫.论高校国防教育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1):96-98.
[5]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效益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59-61.
篇6
一、充分认识大学生服兵役的法律责任,通过有效的高校国防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踊跃参军入伍的良好条件
新修改的兵役法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适当调整征集范围,删去了关于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的规定,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24周岁。二是增加吸引高文化素质青年入伍的内容。大学毕业生入伍后表现优秀的,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大学生入伍后,保留入学资格或者学籍,退出现役后2年内允许复学,复学后参加国防生选拔或者毕业后申请担任军官的,优先录取。三是将兵役登记时间从现行兵役法规定的每年9月30日提前到6月30日,以便与大学生毕业时间及普通高校招生的时间衔接起来。1这些规定,清晰地说明了大学生服兵役的权利和义务。
在校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拓宽了新兵征集的范围,明确了大学生服兵役的法律责任。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这里讲的不分“教育程度”,自然也包括大学生。但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除少量直接征召为军官或文职干部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履行服兵役义务。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不断扩大规模,特别是一些民办大学也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这样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多,可供征集的高中毕业生则相对减少。在一些高考录取率较高的城市,可供部队征集的高中生已非常有限。新修改的兵役法规定大学生要履行服兵役义务,不仅拓宽了新兵征集的范围,而且将更多立志献身国防事业的有志青年纳入了征集对象,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兵员。
由于大学生群体将成为新兵征集的重要群体,因此,面向高校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必须承担起这样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扎实、有效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踊跃参军入伍的良好条件,形成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服兵役的舆论导向。通过初步的调查,现在大学生报名参军的数量与兵役法新修之前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胡主席指出:“要坚持全面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2地方高校更应该如此。为此,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不断整合国防教育的资源,自觉纠正临时性、季节性的做法,不仅只注重新生入学阶段以军训为主的国防教育,而且必须把国防教育纳入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学习与环境熏陶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发展。
二、不断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切实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兵员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扞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国防教育对于公民国防安全意识和国防后备军的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一个国家的强盛,靠的是强大的国防作后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需要高素质兵员作保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亟须大量高素质兵员,以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要。新修改的兵役法不仅增加了吸引高文化素质青年入伍的内容,而且从着眼提高士官队伍专业和文化素质,有效利用国民教育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走开从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公民中直接招收士官的路子,要求直招士官将成为士官的重要来源渠道。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适应了军队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需要,优化了部队兵员的文化结构,对加快科技强军步伐、走精兵强军之路有重要意义,也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军队现代化的发展,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军官,更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士兵操纵和维护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全军官兵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作支撑。”3这样的发展趋势,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必须具有相应的质量水平。发达国家为使大学生能够顺利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都非常重视提高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搞好学校国防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有机衔接。美国国会于1958年8月23日制定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还专门针对青壮年特别高校大学生制定了《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高校大学生必须参加军训,履行兵役义务。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在全国350所高等院校和650多所高级中学均设有后备役军官训练团,由国防部统一领导。据统计,美国现役部队中有30%的将军和40%的校、尉级军官来自后备役训练团毕业的大学生。4由此可见,美国大学生国防教育在军队建设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
随着新修兵役法的实施,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及国防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是要围绕高校军事课的改革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创新。紧密结合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信息化条件下军事发展的新趋势,紧密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高校军事课改革,增加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使大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现役军人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以大学生征兵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增强高校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利用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树立典型、完善制度等措施,切实把大学生的征兵工作与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不懈努力与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不断激发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三是要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军民共建活动夯实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部队的大力支持。因此,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不能封闭于学校之内,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军营,通过与部队、军事院校等单位结对子,以及请老战士、先进模范来学校作报告等形式,积极拓展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空间,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
三、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制度机制,真正把新修改的兵役法落到实处
各级组织特别是高校在贯彻落实新修改的兵役法过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对高校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制度机制,真正把新修改的兵役法落实好、贯彻好。
首先,要积极作为,确立国防教育是“首要职责”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国防建设要有清晰的认识,真正把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摆好位,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切实将其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为适应新修兵役法的要求,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坚持主动作为,通过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结合,引起各个方面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投入。国防教育是国家行为,国家对国防教育经费来源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保障国防教育所需的经费。因此,高校应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对于高校国防建设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促进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为国家培养优秀国防后备人才的目的。
其次,明确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组织机构在学校内部的隶属关系。需要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国家教育部国防教育办公室以下的各级地方机构中,高校国防教育的提法已出现淡化的倾向,学校国防教育要求的重点仅仅局限于“学生军训”,有的甚至把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就直接以“学生军训工作”来命名,这样的名称容易让人望文生义,认为高校国防教育仅仅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造成了目前许多高校将国防教育功能简单化、局限化、季节化,致使大部分的高校对国防教育积极性不高,将其作为政府分派的强制性的额外任务来完成,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简单应付,在人力物力精力上不舍得投入,没有达到高校国防教育的理想效果。因此,要确保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在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权责明确、隶属清晰的组织机构,克服高校国防教育兼职化、业余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为有效开展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提供稳定的组织保障。
篇7
关键词:学校国防教育 对比思考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受教群体来看,国防教育应包括学校国防教育和社会国防教育。学校国防教育的对象包括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而社会国防教育则是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由于接受教育的群体和教育环境的不同,学校国防教育和社会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形式有所不同。本文涉及的国防教育专指学校国防教育。在现代学校国防教育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典型做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且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加强新时期学校国防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各国学校国防教育情况概述
各国都十分重视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国防教育,鉴于国情差异,在做法上各具特点。我们选取了四个世界性或地区性军事强国作为典型案例。
(一)美国学校国防教育
美国1958年出台的《国防教育法》规定,各州必须为国防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要求学校课程的内容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培养国防人才的要求。在内容上,美国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系,既重视国民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军事技术训练的普及。
一是树立大国防观。美国政府推行大国防观,从战略高度统―国民思想,培养民族尚武精神,将国防教育纳入到促进国家发展的社会大系统中。其大国防观的出发点是突破国门界限,将本国利益及民族安全放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大背景之下来筹划,提出全体国民的“首要社会勤务”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是重视青少年国防意识培养。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青少年的素质尤其是国防素质,美国制定了“培养美国人迎接21世纪”计划,把培养目标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在中小学设有“候补军官军校”、“候补军官候补生学校”,将国防知识融入到课程当中,还邀请相关专家主持开设各类国防教育讲座。学校的课外活动项目也多与国防事业相联系,让青少年尽早接受与国防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引发他们对国防的兴趣。
三是拥有专业的学生军训机构。美国《普遍军训与兵役法》要求,青年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时,接受能达到少尉军官任职要求的军事训练。美国学生军训由后备军官训练团负责,它是美国培训后备役军官的重要机构。目前,美军在地方大专院校和中学均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中学的后备军官训练团负责对学生进行一般军事常识教育。大学生的军训分为四年制和两年制两种,并专门设立各种奖励制度鼓励青年学生参加军训,如奖学金和补贴等。参加军训的学生,结业后授予后备役少尉军衔,如部队需要可直接服现役。目前,美军新任命的军官中约有75% 是经过后备军官训练团训练的。
(二)俄罗斯学校国防教育
当前俄罗斯的国防教育在许多方面仍然延续了苏联的特色,同时伴随国家的变更,呈现出新的特点。俄罗斯国防教育的主题和核心是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它旨在培养俄罗斯公民为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和军事素质。针对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则是其核心内容。
一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科书中加入军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
二是根据宪法规定,把国防教育和训练列为大中学校正式课程,学生军训成绩记入学生档案。
三是在高等院校设置军事系,培训专业技术军官。设置军事系的地方院校通常具有军民通用性的特点,如在医学院设军医系等。考入军事系的学生享受军人待遇,军龄从入学之日算起,毕业后直接服役。
(三)以色列学校国防教育
犹太民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亡国史中屡遭排斥、驱逐甚至杀害。1948年复国后,国防对这个国家意味着生存。因此,以色列在国防教育别注重通过宣扬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来激发全民国防意识。比如,通过展示2000年来犹太人流散各地遭受的苦难经历,激发人们忧患意识、爱国热情以及献身精神。
以色列人都把当兵服役作为一生中值得自豪的事。耶路撒冷一名军医曾经说过:“世界上恐怕只有我们这些军医在竭力寻找冒充健康人的病兵,而不是揭穿冒充病人的健康士兵。”强烈的全民国防意识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小的超级大国”。
(四)英国学校国防教育
英国国防教育以《民防法》为法律依据,以全民为对象,以学生群体为重点。首先,为了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意识,英国也采取了在学校组织军训的形式。英国的大学生军训由国防部预备役局在全国十余所大学设立的陆军军官训练团、海军训练中心和空军飞行中队负责。训练活动安排在每周一两个晚上或周末,假期集中训练一两周,学生可自愿参加。部分参训学生已与国防部签订参军合同,学生军训期间的费用由国防部支付,毕业后加入现役。违约的学生将退还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英国部分中学也组织学生进行少量的国防教育活动,活动经费由英国国防部支付。中学的军训活动由退役军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协助组织。其次,为了普及国防教育,英国在不少大学中建立了各种军事研究团体,吸收学生参加,将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作为活动内容。
概括这些国家的学校国防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视历史和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国防意识培养;二是立足全球化背景,树立大国防观;三是设立专业规范的学校国防教育机构,经费纳入国防预算;四是教育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化,讲求实效;五是立法保障。
二、与我国学校国防教育的对比思考
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在学校国防教育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即便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没有得到普及和落实。我国学校国防教育目前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一是尚未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忽视精神培养,国防意识淡漠;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形式主义盛行,一些中小学校已经基本上放弃了国防教育;三是高等院校中的国防教育普遍存在着缺乏对军事理论教育和军训的足够支持、有效监督以及大学生军训的形式化等;四是尚无健全、统一、专业的国防教育机构,地区和学校各自为政,发展严重不均衡,经费保障困难。
对比国外开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做法以及我国现状,我国今后在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应注意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国防教育主题
国防教育离不开精神内涵的支撑,国防教育的主题应该体现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以色列结合国家和民族特点以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国防教育的内涵,突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我国的国防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爱国主义的提法过于宽泛和抽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教育都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
我们认为,在选择国防教育主题时应考虑到如下几个因素:一是民族特点;二是兼具历史和时代特点,着眼未来;三是国防教育主题必须与我大国地位相称,以国民精神培养为核心;四是突破传统国防观的狭隘视野,放眼全球,树立全球化时代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大国防观,具备“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气度和魄力。
(二)规范学校国防教育机构
目前,虽然我国对大中小学的国防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由于编制、经费以及落实不严格等原因,这些规定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形同虚设,发展极不均衡。因此,加强学校国防教育机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解决了机构、职能、人员和经费问题,其他制约我国国防教育发展的诸如师资队伍素质、教育设施建设、科研等问题才可能得到逐步解决。
(三)国防意识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中存在各类学生社团,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国防活动的积极性,在不少大学建立军事研究团体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各高校应积极扶持鼓励学生建立类似的社团,通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和充实学校的国防教育活动。
(四)对做好学生军训的思考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军训任务主要由学校驻地部队负责,随着军队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一是军训内容和形式都不能适应学校国防教育的要求。负责军训的官兵都是临时抽调,缺乏对军训的统一科学认识,无法适应新时期学校军训的要求,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已经不能局限于走正步、齐步走的简单要求;二是参训部队不固定,增加学校管理成本,导致一些学校对学生军训不够重视。而且,从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角度看,缩减非作战性部队和常规部队将是大势所趋,机构人员减少后,调动作战性部队从事学生军训显然会与军队工作发生冲突,导致军队对军训工作缺乏热情,学生军训“一兵难求”问题将会更为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日益全球化,国家利益日益向海外拓展。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国防素质关系到未来国家的生死存亡,学校国防教育作为提高国民国防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更是任重而道远。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国家的经验做法对于建立和完善我国学校国防教育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余文武.美国全民国防教育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南大学,2007
[2]王敦举.国外国防教育发展趋势对我国国防教育的几点启示.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
[3]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篇8
关键词:高校国防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1)提高国家军事队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高校国防生党员是新时期的军事人才,为了提高我国的军事水平,就必须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建设。随着干部制度的恢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各级军事人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由于我国军队培养的是科技密集型、质量效能型、数量规模型的军事人才,仅仅依托军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难以达到社会和军队的发展需求,因此军队需要拓展军队干部队伍的来源,加强培养高校国防生党员。
(2)提高高校国防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高校国防生综合素质如何,与军队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国防生的培养要求比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更高。高校国防生的毕业方向虽然是军队,也需要学习军政训练等课程,但是与其他的军事学校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增加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难度。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是提高高校国防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优化高校国防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措施
(1)定位更加明确。高校国防生作为军队的预备军官,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国防生只有专业技能扎实,军政素质过硬,政治素养坚定,才能够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在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应对高校国防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党员党性修养、政治素质、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培养,使其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注重提高国防生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2)着重把握关键点。由于我国的高校国防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落后,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党之后在思想上和意识上还觉悟不高。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着重把握关键点,特别是针对高校国防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都应该更加严格。一直以来,教育和管理两者之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国防生党员的管理,确保教育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3)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对高校国防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对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培养。学校在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时候,可以与当地的军队进行合作教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军人形象的模范作用。
三、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国防信念
(1)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加大对高校国防生党员入党考察的力度,能使国防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积极、乐观、向上,也是优化高校国防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关键点之一。高校国防生申请入党最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为人民服务,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
(2)正确认识党的性质,做到党指挥枪。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的繁荣和昌盛,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四、结语
加强高校国防生党员教育和管理,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教育水平、 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是我国现 代化军事建设的需求,也是提高我国 军事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江天光,张俊桃.国防生党员教育有效途径探析――以江西依托培养高校为例[j].老区建设,2016(6).
篇9
1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
作为掌握较高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素质修养的当代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和平年代,国防意识不够强,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拥有足够的国防知识又必不可少,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居安思危、矢志报国、磨砺青春、升华自我”的国防教育具有时代必然性和历史紧迫性。
中国目前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各个角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中国在国防安全上存在诸多不乐观的因素:陆海兼备,陆地疆界和海岸线漫长,这些地方在战时都极有可能成为侵略者入侵的门户;邻国众多,安全环境复杂,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在海上与8个国家的大陆架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相连,领土矛盾资源争端日益凸显;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问题”也还没有平息;边疆存在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东突势力日益猖獗,威胁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进而对我国领土的完整统一构成威胁。
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战争,对兵员提出更高要求。高技术战争对兵员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大批掌握现代化军事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的现代人才,就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科技水平,能有效掌握和使用先进装备的优秀人才。
因此,作为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国防意识必须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使之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国防意识,在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同时,对我国的国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无裨益,反过来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加强对大学生国防知识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不仅应该而且应该全面开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是国家之幸民族之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对大学生的国防知识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不过我们也应坚信,通过深入的,有步骤的国防知识教育,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一定能得到增强,进而也必然会推动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并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现状
高校的军事教育是指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以及军事选修课的统称。而高校国防教育除涵盖以上内容外还包括军事体育活动(如军用枪射击、军事定向等)和丰富多彩、意义深远的国防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认为是从军事教育到国防教育,不仅是称谓的简单变换,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必要提升。
高校的国防教育作用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扩充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更为关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强化思想意识,提升精神境界,它是学校国防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2.1军政训练
军政训练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技能训练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称。教育部、总政治部、总参谋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军事技能训练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大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单兵队列、轻武器射击、拉练、方队等科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内务整理、集中就餐作为训练内容,以提高整体训练效果。军事技能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结合训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集中教育为主,统一安排教育时间和内容,采取军事知识竞赛、报告会、学习讨论等方式进行。
2.2军事理论学习
为使大学生了解国际军事形势,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认识战争特点和规律,在国防教育中,必须将学习军事理论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世界军事、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军队指挥自动化、高技术战争等。保证必修课程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定数量的军事选修课,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现代军事理论知识,提高军事理论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如可以开设《中外军事名著导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孙子兵法》,给有精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
2.3 国防教育法规
国防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在现状下需要依靠相应法律法规作保障才能推动其顺利进行。必须将大学生国防教育组织开展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从而为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和学习法律、法令、章程、规则、条例等,增强国防法规意识,正确认识国防法规的本质及其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国防法制观念,强化依法办事意识。加强学习《宪法》、《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等。
2.4国防体育竞技活动
国防体育竞技活动方兴未艾,已经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参与到国防体育竞技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磨练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对于学生军事知识的应用、军事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在娱乐与竞争中强化国防观念。如可以开展军用枪射击比赛、野外生存训练、军事定向赛、射箭比赛等。
以上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显性层面,其内容的规范性、科学性需要高校国防教育把握的方向做支撑和保证,因此树立可靠的高校国防教育方向尤为重要。
3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对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方面不完善
目前,由于对高校国防教育重要性认识有偏差、不统一,加之目标不明确,因而使得国防教育活动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普通院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宣传工作不够广泛。不少高校设有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但是多是有名无实,甚至,保证正常的军事理论课程都有困难。
3.2 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从事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国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近年,这方面固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看仍存在问题:一是编制落实不够好,按照《兵役法》第四十四条规定:“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备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的军事训练”。而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二是教师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高水平军事教师的缺乏增加了国防教育开展的难度。
3.3 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基本上采用班级面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比较差,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在国防教育中尤其明显。
4高校国防教育改革探究
4.1高校国防教育应把握的三项原则
4.1.1把握国家利益这一根本。我国的国家利益始终表现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外交活动等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并始终围绕国家利益开展,高校的国防教育的开展更是概莫能外。我们应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贯穿在高校国防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制约国家军事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导向,使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兴盛我荣耀,国家衰败我耻辱”的观念。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1.2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深入开展国防教育首要的应是以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保卫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神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展赋予新的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以及振兴中华、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
4.1.3明确“居安思危”这一军事思想教育重点。纵观当今世界形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对话代替对抗是主流,振兴和发展经济是主体,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国际环境并不安宁,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诱因依然存在。许多事实警示我们应居安思危。高校国防教育应强化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忧患意识,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冷静看待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
4.2解放思想,结合高校实际拓展国防教育,应把握以下几点
4.2.1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切实落实好高校军事课程要求。建立人武保卫部门和部分社区(学院)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国防教育教研组和国防教育工作督导小组。保障学校严格按照本《大纲》完成36学时的军事理论教学时数和2~3周的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严格考勤考核制度。避免高校国防教育中的“走形式,讲过场”的不良现象,端正各级从事国防教育人员的思想,引起他们的重视。
除了在健全教育监管机构外,还应制定切实有效的制度。例会制度。学校成立国防教育研究小组,根据国防教育的计划和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定期研究、解决其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宣传教育制度。利用重大节日、历史纪念日或结合武装工作重大任务,通过学生活动定期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奖励制度。对在国防教育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学校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或评为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处罚制度。学校国防教育监管机构报请学校党委组织部后,有权对实施国防教育中的违反国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4.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以模铸个性。军训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多注意引导。活动是个性形成的中介,在活动中模铸个性,在活动中表现个性。一切军训活动和理论课教学工作都应不断开拓学生活动领域,在活动中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同时要注重开展交往活动、集体性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发现并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2.3发扬教学民主,改进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证实,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富有人情味的气氛,可以使师生各抒己见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利于表现学生的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所以,陶行知先生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同时,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大胆怀疑、多方设想、探索发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体会创造发现的经验,体验驾御知识,发挥智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情感。
4.2.4结合第二课堂教育创新国防教育。除了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外,还可把课外军事教育活动结合进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中国人民的条令条例为依据,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军事素质。例如,举行形势报告会,举办国防理论研讨班,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和拥军优属活动等等。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生存训练等寓教于乐的活动。
4.2.5社区化管理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防教育。我校在高校社区化管理中,探索出了不少特色鲜明的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和思想教育双管齐下。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军事教育与社区安全稳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融合点,将国防教育与社区管理有效的融合能够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可以解决国防教育经费和师资编制等问题。国防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可以与社区教育互相促进。
国防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又给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积极的反作用。我国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国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的和平环境是有条件的和相对的,国防教育是做好避免或推迟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使命的重要工作部分。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温暖等主编.军事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卢晨泉主编.国防教育.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
3季云飞主编.新中国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4.
4宋时轮主编.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 r 512.9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4-0380-03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综合预防;学生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引起的以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传染病。aids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控制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健康教育是预防aids的最有效手段[2]。据有关研究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的hiv感染者中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而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少年就占了80%[3],且多数生活在云南、四川、广西、新疆等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4]。当今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4岁,成为我国主要的健康教育对象[5-6]。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预防aids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 艾滋病流行的现状及其严峻性
《2007年世界艾滋病报告》[7]指出,截至2007年11月20日,全球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已超过3 300万,其中15岁以下人群约为250万。我国卫生部也于2007年11月29日公布《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8],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223 501例,其中aids病人62 838例,死亡报告22 205人。2007年,国家卫生部、unaids、who联合对我国aids疫情进行了新的评估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有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 其中aids病人8.5万, 2007年新发hiv感染者5万,因aids死亡2万。目前我国的aids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呈高流行的态势,性传播与吸毒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有关资料显示[9],我国少数民族hiv感染者所占比例高于汉族的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地区吸毒有较长的历史背景;二是aids高发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交易的主要通道,比较容易获得;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缺乏专为少数民族制作的健康教育材料;四是尽管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状况有较大改变,但由于发展不平衡,使部分地区文化、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仍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据文献[10]报道,目前少数民族hiv感染者所占比例仍在明显增加,真实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流行的严峻性。
2 大学生群体面临着aids风险
大学生由于对性健康知识的缺乏、无保护措施的、开始的低龄化、有增多趋势等问题均可能形成伤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aids风险。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感染aids。这些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高校卫生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
2.1 大学生缺乏性健康知识 高校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他们中公开谈性和开展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阻力,学生普遍缺乏足够的性与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正确态度和相应的防御技能。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学实施以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为主要内容的青春期教育,但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主要是侧重于生理解剖知识教育,缺乏心理、伦理方面的辅导和预防意外妊娠以及生殖保健服务的知识和信息的教育,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忽略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性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忽视了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当今青少年性成熟提前、大学生增加以及全球性病、艾滋病严重流行等客观现实下,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知识的缺乏,使青少年特别是使大学生暴露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之中 。
2.2 民族地区高校与其他高校大学生性观念和性病预防意识上的差距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值青春发育后期,性机能的日益成熟与性冲动的强烈刺激让性成为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桂西北民族地区高校1 897名学生性观念与的调查发现,有49.4%的在校大学生正在谈恋爱,27.4%发生过边缘(包括拥抱、接吻、抚),14.5%发生过婚前,初次时使用安全套占9.9%[11]。这一调查结果与柳晓琳等[12]的调查报道较为一致,与徐永芳等[13]的调查结果差距较大,反映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性观念和预防性病、艾滋病意识观念上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差距。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群体面临着aids的风险更加严峻。
2.3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hiv/aids的正确了解 在对待aids的基本知识方面, 很多大学生不够了解。某高校不同学历师生aids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发现,19.81%不知道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40.01%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aids, 38.76%对hiv/aids十分恐惧[14]。另一项调查显示,75.5%的医学大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传播aids, 25.5%的大学生认为可感染aids;48.0%和18.5%的大学生认为可通过注射疫苗和口服预防性药物能预防aids;70.8%的学生认为对hiv感染者应集中管理;58.0%的学生担心以后与hiv感染者在一起传染aids,部分学生表示不愿意和hiv感染者一起工作学习,同时还有 93.3%的学生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获得aids相关知识[15]。说明高校学生对aids有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对aids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加大高校aids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力度,是为减少大学生传染aids风险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3 高校aids预防机制
3.1 国家政策支持 自1985年我国首次报告aids病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aids的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其中对高校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1998年国务院专门下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16],对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各高校都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2004年国家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17]又进一步强调了各级大中专院校建立健全艾滋病预防机制的重要性。2006年初国务院又重新制定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18],进一步部署各级学校加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指标、行动措施与保障措施,为不断完善高校aids预防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3.2 建立高校aids预防机制 一是成立以学校领导为组长、以包括卫生防疫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校艾滋病预防与控制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校“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长期规划”,审定学校卫生防疫部门制定的“年度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计划”;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确保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长期科学化、规范化进行;三是加强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持联系,使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长期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时刻掌握校内艾滋病疫情,严格疫情报告制度。
4 高校aids预防措施
4.1 加强aids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首先是要加强健康教育师资业务知识的培训,因为教师的性知识、态度、观念和性道德都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目前,许多预防aids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不了解aids防治的基本知识,难以胜任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有调查显示,84.1%的教师希望在教师培训中学习有关预防aids方面的知识 , 79.3%的教师认为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aids最有效方法[11]。其次是要组织有关人员和学生代表深入到民族地区高校所在的服务区域,认真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重点探讨全国其他地方少有或桂西北独有的民族(如仫佬族、白裤瑶族、毛南族等)生活习俗与hiv感染的关系,从中寻找民族地区高校预防aids的途径和办法,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地区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
4.2 有计划地举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面向全体师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内容主要包括aids在全球及我国的流行现状、趋势及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国家相关预防与控制政策; 在高校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探讨; aids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对待hiv/aids的态度、预防措施等。同时对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相关部门提出要求,将aids健康教育与青春期性教育结合起来,把青春期性教育作为aids教育的前提,针对在学生中存在的现实性,加强性道德教育,开展安全教育、男性责任感教育、女性自尊自重自爱教育。通过这些讲座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3 发挥大众媒体在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大众媒体一直都是在我国青少年中进行aids预防宣传教育的主要载体,除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黑版报等传统媒体外,因特网在教育中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有调查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医学卫生书籍、报刊杂志及文艺书籍等,其中医学卫生书籍占50.6%,报刊杂志占28.6%,文艺书籍占10.3%,影视占0.5%[19]。kate[20]的研究发现,20世纪末在校大学生从因特网上获得性知识的比例已明显升高。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充实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坚持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和预防aids知识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另外,通过网络、电视讲座、健康热线、宣传册、宣传报、健康教育处方、世界aids日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对大学生预防aids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4 发挥在校大学生生力军作用 由于高校学生生源广泛,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间,回到家庭所在地开展预防aids宣传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这项活动面向基层,走进千家万户,是一种投入小、社会效益大的公益。在大学生中持之以恒地开展aids健康教育,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为我国防控aids的流行作出积极的贡献。 另外,在校内开展探讨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和预防aids健康教育活动中,实施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一是学生以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解决问题为主线,开展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活动;二是以校团委、学生会牵头,举办与预防aids相关的专题班会、专题版报、专题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育形式,既有利于对上述专题讲座知识的巩固,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与增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意识,促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预防aids的良好习惯。
4.5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防艾工作 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预防aids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一个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环境,社会和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学校开展预防aids专题教育可以对增强学生的知识、态度等起到显著的作用。有调查显示[21],学生同家长或家庭中其他成员谈过aids问题的比例为46.0% ,同朋友谈论的比例为48.7%。因此,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同时参与的预防aids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6 预防aids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可采用双向方式 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对每一届大学生进行aids相关知识、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对 hiv/aids的态度、预防知识及性观念等方面的问卷调查,是对高校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学生在预防aids知识获取和态度转变等方面的检验,同时也是对整个健康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以及健康教育师资教育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是对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有效性的检验。因此,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是为进一步修正高校健康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aids预防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aids的流行特点和易感青少年群体的分布状况,决定了高校控制aids流行的关键在于预防。而目前高校在aids的三大传播途径中,性接触这一传播途径的预防极为重要。因此,高校构建和完善aids预防机制,大力开展预防aids健康教育活动势在必行。
5 参考文献
[1] 周正任. 医学微生物学.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23-327.
[2] 汪华,主编. 艾滋病防治实用手册.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文献出版社, 2004:1-4.
[3]任学锋, 余冬宝, 主编. 艾滋病防治媒体报道参考手册.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5:28.
[4] 荼高强,徐徐. 论艾滋病病人的人权保护.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3):297-298.
[5] 王立秋. 全球艾滋病流行进展.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1) : 3.
[6] 李光明.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22(6):116-118.
[7] 国际艾滋病规划署(unaids). 2007年世界艾滋病报告.2007-11-2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2007-11-29.
[9] 何慧, 主编. 极乐的暗礁―20世纪无药可救的艾滋病.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0.
[10]田应娟. 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对艾滋病歧视的调查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173-174.
[11]熊翠欢. 河池学院大学生性观念和的调查. 中国校医,2008,22(2):193-194.
[12]柳晓琳,王琴.关于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健康教育探讨.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21(5):69-70.
[13]徐永芳, 周吉, 莫秀娟,等. 广西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4-975.
[14]熊翠欢. 高校不同学历师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比较.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6:990-992.
[15]高秋菊,薛春洪,刘 辉, 等.某军医学院学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79-80.
[16]廖文科.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 23(1):4-5.
[17]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2004-5-29.
[18]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2006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中国艾滋病性病,2007,13(2):99-100.
[19]刘达临,主编.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上海:三联书店,1995.
[20]kate m.the media is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the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of unmarried rural chinese males,2000(east west centre summer seminar 2000 report).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