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06-20 17:1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意识形态工作地位重大、影响深远。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路径创新,引领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向、涵养意识形态的教育精神、创新意识形态的教育方法、培育意识形态的教育环境、扩展意识形态的教育传播,占领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和敌对分化势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一、引领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向
高校把握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教育路径,务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一系列党的重大思想理论为支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传播学教育实践等,诊断性分析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教育实践,利用活动载体的创新验证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收获成效。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灵魂。它提供给了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径方法。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教育教学的特殊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办学方针和培养宗旨,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路径方向、深入拓展中国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高校全体师生思想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但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能排斥消缙渌文化和思潮,积极吸收、改造、融合、利用其中的有益成分,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魅力来统领其他社会意识,指导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道路。
二、涵育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
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教育培养路径,务必要培育涵养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的优秀精神。中华历史悠久深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些都是涵育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精神资源和珍贵思想宝库。要充分看到我国历史文化、国学经典、礼仪文明、红色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精神优势,调动高校师生参与到中华历史和文化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历史文化的教育教学系列课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观察和思考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涵养的精神范本,总结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工作的特殊条件性和总体规律性。
涵育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骨干、知识分子的培养力度是重中之重。现阶段高校要加快培养一支为意识形态教育涵养精神、创新思维的学术研究队伍,发挥知识分子、学术骨干作为中坚力量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带动其他部门工作者的思想,激发师生的信心和热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之中自由自觉地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形成高校全体师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认同和共识,使高校意识形态路径精神成为全体师生生活和工作的共同评价标准和价值目标。涵育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的精神,组织和动员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和具体的行动方法,还要激发和鼓舞师生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坚定实现理想信念的决心和斗志。通过明确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遵循,统一全校成员的意志和行动,实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三、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高校牢固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一步。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对症下药,针对不同主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要灵活有效达到教育目的又要保证原则方向的正确性。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综合利用不同的活动载体,挖掘出本校独特的校园资源和当地本土地域资源,深入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探究学生从思想认同到价值认同的教育转化规律,切实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要探求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机制,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核心,深入到课堂内外、学术内外、校园内外等不同领域的实践之中。要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方法。教学相长作为中华传统教育中的基本方法,教学相长的原则一直以来都贯穿于中国教育史的始终。因此,要充分调动学术研究者、一线教育者、专职辅导员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去,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学术指导和方向引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观察思考的主渠道,总结教学相长的特殊条件和共性规律。还要积极采用课题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育人相结合的方法。把课题项目申报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展示的窗口,把课题项目实践作为意识形态教育考察的方式,积极介入课题研究和实践中去,分析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注重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资源挖掘项目的深度合作。组织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教学评估调研活动。搜集、分析和整理思想政治课题与实践相融合的优秀成果,加以分类编排,形成独特的教育路径实践体系。
四、培养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
高校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路径实践,目的就在于培养塑造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环境,坚持文化熏染和价值认同的原则,通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发挥高校专业学科优势,要用意识形态教育知识培养人、用意识形态先进文化熏陶人、用意识形态核心精神塑造人,切实培育形成学术清正、学风端正、理想纯正的高校环境,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统领好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学术环境。
培养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切实营造好意识形态工作落地生根的成长环境。思想政治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根脉,在大学生学习知识、立德做人的大学校园中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今后成长、步入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奠定最初的精神理想,使学生牢记初心,不忘本心,在未来的道路上积极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陶冶学生的政治情怀和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心的价值本源和家国情结,让学生看到自己内心对祖国和人民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对校园和老师的亲切感和荣誉感,对知识和理想的敬畏感和崇拜感。民族情结和国家情结应是学生永恒的最坚定的心结。高校要在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浇灌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坚定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凝聚正能量,汇聚中国精神。构建和谐、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态,增强校园的人文气息与文化底蕴。
五、扩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
各种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思潮作为新生事物,往往借助知识载体首先传播开来,高校要看到这些知识载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学习借鉴这些传播载体的优点和长处,自觉吸收这些新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路径,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能力,积极扩展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传播路径,为高校综合统筹地把握意识形态前言阵地提供便捷高效的传播手段,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传播方式,构建又红又专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传播队伍。
做好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扩展传播工作,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意识教育面临的现状,网络不受限制、自由传播,良莠不齐、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借助网络这一传播载体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为高校意识形态服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摸清网络传播发展的规律,重点对学生关注度高的思潮和信息进行甄别和鉴定,采用留言等形式对危害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意识形态观点进行驳斥,降低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公开教师、科研工作者对学生面临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思考和收获的成效,宣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方法,巩固高校在互联网中的意识形态统率权,发挥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和职能,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阵地,逐步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术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建立一批又一批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高校。
参考文献:
[1]郑永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2]俞东.听从时代强音,争做时代先锋,勇担时代责任――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
[3]倪邦文.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2.
篇2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高校肩负着为祖国和社会培养、输送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教育教学责任,只有把握好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肩负起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使命,保证党和国家、民族的事业后继有人,保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实现预期的社会价值,保证党和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实现人民幸福、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
一、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立的党的宗旨和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正是坚持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们党、我们国家才一步步走到了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今天。得益于这一以贯之的党的法宝和经验,高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就必然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之本。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着力点,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者、维护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一定是首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说,尤其是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这是确保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基本保证。要在学校巩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社会贡献所学的求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传播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在课堂内外,运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和时代主旋律,传播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要积极吸收先进社会思想中的可供参考的部分,用改造、融合、利用的方式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吸引和凝聚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利用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生国情,以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带动高校其他工作。持之以恒地促进校园环境的团结、稳定、和谐,培育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阳光心理,通过专职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公平竞争、竞相争先的学习氛围。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纯正的校风和严谨求学的学风,使高校成为风清气正的人才输送基地。
二、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
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要牢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首先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在教育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和职业生涯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培育和弘p中国共产党的优良思想和传统美德,培养广大师生对道路、制度、理论的坚定信念,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的党委要保证高校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党建的体制机制,改进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要用辛勤工作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真理的力量,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创业史的伟大,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向党看齐,向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学习,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所学所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中国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必然性和科学性,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积极的担当起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既要抱负远大,又要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增长本领。还要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队伍的工作,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公开,遵守党员发展流程,加强党员培养和考察的流程,严格优化党内生活管理,使每一个党政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都切实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我国高校所处的历史方位、要承担的职责使命和时展的新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相互衔接、协同配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进步性和现实针对性,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深入研究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问题,自觉用的系列讲话精神指导研究工作,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就要明确办校目标和宗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等是否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焦点和矛盾,是否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着力点和攻坚区,增强创新理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创新制度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来检测制度话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迫切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需求。优化学科、教材体系,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内核。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举办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精神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便捷和高效使工作活泼有趣起来,推动传统的工作优势和高新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时代感、鲜活感和吸引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任用要科学灵活,确保队伍后继有人。发挥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育人属性,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生动活力和持久的创造力。
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界地位和全球实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捍卫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理论法宝。十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战略,制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度融合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的合作,高校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就要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更多的精英人才。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意识形态的课程设置上,要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摆在学科编排的重要位置,加强市场经济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知识所学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事业上,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院部门灵活协调的工作格局。在高校朱姐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党组书记要多同学生接触,多做工作报告,回答学生迫切关注和困惑的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意识形态科研学者要多交流鼓励,多学术探讨,多听真听同事之间彼此的意见,为高校意r形态工作提供更多有见解、有创新的学术理论。高校必须坚持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进行供给侧架构性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意识形态主导权的结构调整,矫正教育要素配置不平衡,扩大高校在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有效权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邓晖,姚晓丹,陈鹏.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09.
[2]朱继东.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学习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党政研究,2017,2.
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机遇与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大学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承担着祖国发展之重任,能否在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发展,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维护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局势下,高校必须从自身出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定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是意识形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有关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对于意识形态安全概念尚无统一界定。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容入手将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科学内涵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虽无统一界定,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具体来讲,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我们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来自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乃至同化,并能保持稳定、健康发展[2]。
(二)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
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等其他安全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从存在之初就是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意识形态的安全主要是指社会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政治信仰和社会道德秩序的安全[3]。因此,意识形态安全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国家政治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外,在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内涵和外延逐渐被扩大,还包括安全、道德安全等。总之,从我国战略思维的角度看,国际上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愈演愈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大肆宣扬“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企图通过对中国国民进行西方意识形态灌输扰乱中国内部和外部环境。而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多元化将对我国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产生极大威胁。因此,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责任和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光荣使命,同时,担负着培养一批批能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懈奋斗的有血有肉的优秀青年,使他们冲破历史之桎梏、架起中国之脊梁的任务。高校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始终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
虽然网络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文化迅速兴起,并成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复杂性、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传播平台中鱼龙混杂,既有封建腐朽的思想观念的侵蚀,也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4]。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存在缺少民族认同感、国家荣誉感,对于国家意识形态也尚不了解。因此,在这个尚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对国家和领土安全尚未有明确认识的群体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这一传播载体也较为安全与稳定。
(二)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权合法性、保证政治稳定,而且能够指导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将意识形态界定为与“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并列的一种上层建筑———“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5]。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论述,应该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因此,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将有助于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维护我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此外,当前国际国内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以此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
三、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正确认识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建设的水平。
(一)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在新形势下一项艰巨的任务,宣传思想部门工作责任重大。一方面,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阶段。国家越重视,高校就越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投入,壮大师资队伍,提升软硬件水平。此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文化平台日益兴起并逐渐发展。网络文化中的内容虽复杂多样、鱼龙混杂,但却从另一角度弥补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内容局限性、滞后性、单一性等问题。多元开放的网络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现状,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实时性也有助于大学生对于政治文化、国情民生等信息的有效吸收,提升对国家政治的兴趣。所以,在网络时代中,只要提升大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辨识能力,就能有效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传播这一新机遇,使之更好辅佐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前文提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当代大学生过于依赖和信赖网络媒体,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又使得国内外多种意识形态混杂。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肆意传播谣言,企图左右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致使缺乏政治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价值观出现偏离和错位,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出质疑和否定,极大威胁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第二,回归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依然存在众多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未引起部分高校的足够重视,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活动中又鲜有政治活动的开展,这一切的问题都成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国外意识形态的肆意侵略,都威胁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和特殊性,又使得一旦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那造成的后果将是崩溃式的。所以,高校必须勇于应对一切挑战,坚决保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受侵略,勇敢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大学生居安思危的能力,提升大学生们的政治热情。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今,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要应对挑战,就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寻找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创新多样化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多采取课堂讲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课堂枯燥乏味、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讲授的内容存在滞后性和落后性、学生听课效果不佳等等。因此,高校创新教育方式迫在眉睫。高层领导班子首先要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并将作用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弘扬主旋律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打造以弘扬主旋律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将有力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传播和发展,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造广阔的土壤。
(三)借助网络传播媒介辅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传播平台的快速性、多样性将有力地弥补传统教育的缺陷。此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也应引起重视。要依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力量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积极传播正能量,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要利用好网络传播媒介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总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任重而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安全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要勇敢地迎接一切挑战,抓住发展中的每次机遇,积极革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j].湖湘论坛,2010,(4).
[2]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王景云.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创新与优化[j].中州学刊,2012,(28).
[5]岳杰勇.意识形态概念的流变与考察[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0).
篇4
关键词 意识形态;高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来划分可以分为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意识形态,它因为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极力倡导和灌输而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及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构成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既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反映, 同时也维系着它们的存在、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高校是知识、人才密集的地方,是知识群体的聚集地,是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基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对全社会的思想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社会的必然要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校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不断蔓延。如果任由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蔓延,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动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使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大的冲击。
一: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削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西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渗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通过影视、书刊、网络等途径像潮水般汹涌而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流行的大型网络游戏中,由西方游戏公司出产和设计的产品占整个网网络游戏的70%。另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扩展,网路传播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姿态,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引起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思想渗透,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系统,而且研究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理论与方法。目前,互联网正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的外衣的掩护下,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往往极力谊染西方政治制度和生活理念的优越性和不可超越性,以“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虚假化或隐或现地削弱 、贬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试图用文化渗透的策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最终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心理”2
2: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与“纠结”
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任务更加艰巨,过程也更加错综复杂,它包括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血缘亲族聚居的乡村社会向城镇社区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型等若干个方面,由此带来了社会成员流动性的增加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摩擦。特别是对个人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荡。社会转型带来的影响大概有两个层面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刻变化时期,种种变化导致人们对过去较为统一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同走向迷惑或质疑,由此产生了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3。这些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高校中来,从而导致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和消解。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显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矛盾和冲突逐步凸现。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是社会不公的加剧和腐败现象的蔓延,这也直接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对于我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认识和理解,出现模糊化和离心力不断增加的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3:世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流话语支配了社会生活和它的发展方向,它被普遍认同的同时,也为大众文化或者称为世俗文化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陆具有消费性的大众文化中断了50年之后,它的再次启动是在港台消费文化的“反哺”中实现的。邓丽君的流行歌曲、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琼瑶、席慕容的爱情小说和诗歌以及海外华文电视连续剧等,以另外一种方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文化市场这一文化形态被称为“快餐文化”。随着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以往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取代。在这种充分满足人们欲望的平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主流思想以及人们的行为都发生着剧烈的改变。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经济发展的“这一条腿”已经长粗长壮了,而文化发展的“这一条腿”却成了残废——经济的发展无法掩盖精神的贫乏和道德的颓废。这种负面影响辐射到大学校园,势必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忽视人性的祟高性、神圣性和超越性,从而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理想产生拒斥心理。
4:“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课程和日常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以及形势政策课,而日常教育则主要是学工处和辅导员的日常教育工作。这些课程虽然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余,而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关注不足。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一方面,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不再是大学生们自愿认同的对象,而是成为强制被动接受的负担。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上形势政策课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上课近乎30%的学生在干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另一方面,担任形势政策课的基本上都是辅导员,所讲述的课题也基本上是由政治理论课部以及上级宣传部门布置好的议题,而很少关心那些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由此而来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上课内容过于固定,对现代新现象、新问题、新科技、新观念反映得不够,使得意识形态教育脱离社会实践,变成远离生活的理论说教,造成了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就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目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怎么让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做得更好?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并保持高度的重视和警惕 ,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建设。参照目前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和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一、加强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
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加强了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加强教育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意识。
高校直接从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他们肩负着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光荣使命,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主要从事专业技术教育的高校教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等会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目标的不能忽视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体认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最终要落脚在受教育者身上。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入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才能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总之,我们要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整合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探寻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论新时期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建设,冯霞 曹玉凤,2007年9月(总第153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意识形态
1、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其中意识形态功能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而任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重特性,都是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它明确的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我国高校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仍旧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我们正是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地位和内容等方面。
从内涵来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高校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地位来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非意识形态功能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全国高校的普及,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
从内容上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学生对象的不同分为社会和个体的话,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包括社会中的大部分以及个体中的一部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中面临的挑战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来看,它是为了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发展的,换句话说,它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得以推行和强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他们接受的信息很丰富也很庞杂,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需要从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界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使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化与当前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也就是必须更加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功能,使其在“多样化”的过程中,真正担负起先进文化“主旋律”的责任,这种文化主导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体现在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灌输上,又体现在通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影响上。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路径主要有两条,即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它们是围绕同一目的所采取的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两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随着社会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远不能胜任时代要求的重任,因此,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必须兼顾二者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并促使它们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显性路径。党的十又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由于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都无统一模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因此,现阶段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专业需求出发,统一课程设置,并依据教育对象层次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和层次性。再次,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体现时展变化的要求,突出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方能为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最后也才能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隐性路径。我们必须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环境,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平台。其次,丰富高校社团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路径。当前,在我国高校中,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学习、自我锻炼、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还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路径。在社团活动中拓展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路径,促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了寓教于乐、自我教育的氛围,并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意识形态的内化。第三,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监管,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网络途径。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运转,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顺利发挥。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篇6
【摘要】红色精神代表着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催人奋进,尤其是面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高校更应该拿起红色精神教育这把利器,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弘扬和继承红色精神,主导高校意识形态。本文对红色精神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以及红色精神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具体价值进行了阐述,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红色精神 意识形态
红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
一、红色精神与高校意识形态的内涵及特点
1.红色精神的内涵。红色精神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反映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参与斗争和发展的智慧,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红色精神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实践发展的深刻总结,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
2.高校意识形态的特点。高校意识形态要紧跟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动员并团结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形成主流意识性太大凝聚力量,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高校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和导向性的原则下兼收并蓄,允许多种意识形态存在。同时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多种意识形态,让广大师生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在整合、引领过程中,消除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引导师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对外来文化或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成分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博采众长,在兼容并蓄中整合创新,打造自身特色。
3.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提高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们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支持,是营造高校思想文化h境,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递发展,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干扰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要提升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方式方法,让广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学懂、会用,有效建设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为建设社会主义大学保驾护航。
二、红色精神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在高校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是有效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途径,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还可以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的渗透。
1.红色精神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高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首先就是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红色精神教育是一种鲜明的中国特色价值导向,可以凝聚人心、催人奋进,因此,红色精神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紧密联系,有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抵御各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误导,使广大师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2.红色精神教育可以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
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在看到我国蓬勃发展之后,西方国家将这种发展视为一种“危险”信号,对意识形态的渗透更加愈演愈烈,在高校这片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热土,西方国家更是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渗透, 将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美化,增强吸引力,实质上这也是西方国家一贯的妄的手段。
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吸引高校师生对西方的生活、文化,乃至所谓的民主政治制度产生兴趣,试图改变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道路,蒙蔽高校师生的理性认知和判断。红色精神教育就是将高校师生拉回正确的轨道上,加强对社会主义情感的认知,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红色精神的洗礼、红色经典的净化,激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上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揭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坚决抵制一切有损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的蛊惑。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根本在于繁荣社会文化,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软实力,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根基。
红色精神教育对西方意识形态侵蚀渗透进行了有效回应,有助于疏导非主流意识形态。红色精神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思想力量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只要我们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和毅力,一如既往地传承、弘扬红色精神,让人民群众辨明是非、辨清方向,我们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就会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牢筑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线,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让大学生们认清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态势和真面目,自觉维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3.红色精神教育有助于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激荡,纷呈多样的思想文化交织碰撞。高校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大学。
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让人民群众接受、认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红色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篇7
关键词 意识形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党建 网络空间 紧密结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3.042
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其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青年思想政治水平如何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更具有极其重要、事关兴衰存亡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息息相关。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各类阵地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力,是各类高校的当务之急。
1 摆脱“无力”、“空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t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是个相对宽乏的大概念,包含实体的、网络虚拟的各类载体、渠道活动形式不同、称谓各异、活动的主体和主题也各有侧重。但目的都是开展丰富多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旨在成风化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培育党和人民信赖的接班人。那么,时下的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整体情况和化人、育人的成效如何、有哪些问题应该t待解决呢?
(1)“无力”、“空乏”感是不少高校师生的共性问题,t待夯实高校意识形态的基础。党的十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建党不断进步,各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党员学生“三严三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对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充分信任,自觉拥护的,对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是赞同和肯定的。但也应看到,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种“无力感”,不少学生对本校意识形态阵地感到“空乏”,一些不怎么愿意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生党建活动。高校党团组织学代会、青联会、学生处、团委、党总支部等虽然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形式、载体和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活动,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有的学生参加大讲堂、上大党课、听政治宣讲报告人到心不到,抢座后排低头玩手机上网看各种信息;有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愿参加家教、打工等勤工俭学活动,不肯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行动;还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热衷于周末过生日、请客、派对,甚至在外租房,置校纪、校风、校规而不顾……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不得法,工作格局陈旧,未能吸引大学生广泛、自觉参加;一方面是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活动不正常,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学校机关党委(总支)、团委、学代会、青联会、学生处和校园文化媒介宣传组织名为各司其职而没有真正尽职,活动多求轰轰烈烈,少讲实效。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权,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使思想教育和学生党建摆脱“无力”和“空乏”的被动局面。切实做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兼顾,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
(2)客观看待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和大学生多种思潮并存的复杂局面。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无处不在,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多样、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需求也趋于多元多样。比如,有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活动,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党的历史和主张,为将来考公务员、考大学生村官、考研究生寻找现实问题的“理论答案”;有人则为拿到学分,争取入党或成为“优秀党员”,为毕业就业奠定基础,为向家人证明子女“有出息”;也有人是为了将来创新创业提供适应社会需求提供指导等。而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的指导,丰富他们对时事政治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这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活动的主导部门都要加强调查研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全覆盖,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全过程;既要用正确的理论和舆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注重分类施教,循循善诱,讲求实效。用马克思主义一元理论指导解决大学生思想多元、思潮多样的复杂局面各种问题。
(3)抓好学生党员这个“关键少教”,发挥党员骨干的引进带头作用。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逾211万人,占全国高校学生总数的7.7%,共有学生党支部7.96万个;全国高校教职工党员总数为125万个,占高校教职工总数的56%,共有教职工党支部10.06万个。学生党员绝大多数是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关键少数”,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得力助手。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力”,学生党建是关键。现在大学生中的一批优秀分子,大多要求进步,已被学校党组织吸收,收为共产党员。这些党员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骨干,他们分布在各个院、系,能较好地发挥党员骨干的引领带头作用。要通过学生党建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定力。使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立场,保持正确方向,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党员学生要从严要求自己,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守法,为身边的大学生青年国奉献表率、学习进步表率、创新创业表率。尤其要通过他们在学生党建政治教育中,警惕与批驳意识形态“虚无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和举办学生大讲堂、上大党课“过时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条论”等错误认识。学生党建在平时的“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和美育教育中,要着眼于形势发展和高校特点,在谋中谋深中把握大局,在尽责尽力中把握导向,在创新创造中把握方法,在精细精准中把握对象,在善作善成中把握节奏,在从严从实中把握落点。把党性教育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相结合,例如,我们江苏省近年开展了实施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行动、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壮大行动等,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体现在大学章程和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如何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深度结合,哪些对象听集中宣讲、哪些学生典型能开展大力宣传、组织学生向身边典型学习,哪些思潮能组织学生辩论,哪些网言微语应组织学生党员批驳等等。都要掌握好时、效、度,选择好落点,控制力道,拿捏尺度。既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又要切实维护好高校的和谐安定,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基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结合,应注意分类施教,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补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的短板,需要从坚守并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入手。如何坚守和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笔者认为要实施分类施教,做到“三个结合”。
(1)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专题教育相结合,把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作用重要任务。巩固和扩展意识形态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都有紧扣时代主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把培养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在有些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误认为“空洞说教”,是“教条理论”。他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占据着方法论的制高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能够持续地鼓舞人民,深远地影响着社会。也有些大学生受境外网络入侵蓄意丑化污损我国政党政府的“灭偶像”、“灭自尊”、“换祖宗”、“污政府”、“扭历史”的有害“精神白蚁”影响,也在同学圈、老乡圈里转发传播一些微博造谣和微信谣言,甚至仿照境外敌对势力的口吻,散布一些俏皮的不负责任的甚至低俗粗鄙的黄色有害段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对各种认识误区和蓄意炮制的谣言、段子,就应采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相结合的方法,理直气壮地组织广大学生学习党规和的系列重要讲话,适度开展思想交锋辩论,运用大讲堂、上大党课、校园网络论坛、征文竞赛、诗歌朗诵、颂党颂祖国颂英雄文艺演出、专题展览、宣传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方式方法,守住校园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大学生和学生党员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交流思想、传承文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和大课堂。必须把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学生党建的全过程。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共党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切学教活动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抵御各种消极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积极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投身到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2)校内意识形态阵地教育与校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永衡课题。高校校园内的各种意识形态阵地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既要丰富多彩、常办常新,引人入胜,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和青年人的审美兴趣,也要重视意识形态构建背后的利益逻辑。回应大学生的利益关切,就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更有活力和吸引力。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同志也强调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利益是思想理论的基础,追求利益是社会活动的动因。大学生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如贫困学生期望得到社会和学校关注完成学业、家庭父母离异或遭遇突发自然灾害的学生期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突发重病的学生期望得到同学和学校的救助、家庭贫寒的学生期望得到勤工俭学的机会、渴盼创新创业的学生期望得到学校的理解和同学的支持等。校园意识形态的活动就要加强正确的苦乐^、义利观、得失观、荣辱观、友情观的教育引导。2016年11月7日会见中国记协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时,对新闻记者提出四点殷切希望: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这四点希望完全适用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应把握的方向、导向、志向和取向。所以,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生党建要从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学代会、团委会、青联会、党支书、支部等组织,建立健全学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帮扶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困难,在解决学生的切实利益问题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活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篇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这是一项特殊又无比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对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是指引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价值取向、克服人生道路发展困难和坚定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科学指南。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传播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占据意识形态教育领地。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时,要善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切实从学生意识形态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了解、认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大学生可以有效应对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课堂上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以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训练为切入点,这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入课程要善于运用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同时通过引导他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时事热点,帮助他们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以及吸收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不断尝试创新,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直观体现,基于此,要想保证大学生处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中,使其更好地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用24个字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领域,怎样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呢?我们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祖国,认识到“家国一体”,进而可以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保证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另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最终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反映社会意识的大熔炉,它总是通过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氛围,把社会主导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价值观传输给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高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活动与当代大学生的亲切感,例如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术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主流文化的魅力,进而保证受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五、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既拓宽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视野,又创新了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的教育功能,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传播渠道,引入实效性强的理论内容,不断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
六、发挥高校宣传舆论阵地功能
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园标语墙与电子屏以及校史馆等都是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这些阵地的文化传播、新闻报道等宣传活动,可以大力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从而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七、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保障。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措施,不断提高大学生意识安全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以及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态度,从而保证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篇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45-03
网络舆情是网民通过互联网对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作为特殊的网络群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某些热点事件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分为正向舆情和负向舆情。正面网络舆情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而由于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一旦形成负面网络舆情,则会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网络舆情视阈下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加强网络舆情下的意识形态管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
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网络舆情的形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意识形态管理创新的契机和途径。因此,必须抓住网络舆情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理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高校网络舆情真正成为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平台。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1延伸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空间与时间
在网络尚未普及时,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辅导员个别谈话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的。这使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通过bbs论坛、博客、百度贴吧、即时通信工具(qq/msn)等方式发表意见、表达舆情。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就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管理的时空界限,使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空间、时间更加开放、立体。
1.2增强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主要通过强制性灌输,让人感觉枯燥乏味。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大学生乐于在网络空间或校园论坛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因此,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网络聊天或论坛发帖、跟帖等网络交流形式,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互式交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将理性的观点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从而使意识形态管理更具有实效性。
1.3突出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意识形态管理模式是“发布→传输→接受”型。教育者采用强制灌输的方式发布并传输信息,其特点是单向流动,教育者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高校网络舆情改变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使“发布←→传输←→接受”的过程变成互动、可逆、双向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网络双向平等交流,突出了学生在意识形态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4丰富了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形式与内容
网络的发展,使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在原有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听报告、看报纸、开会、谈心等之外,又增加了网络文化、网络参政等内容。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网络参政是当代大学生进行民主实践的新形式。大学生往往借助网络舆情这一交流平台就各种公共事务,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情绪、态度。网络舆情的参与互动使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2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挑战
网络舆情的形成不仅为高校的意识形态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高校网络舆情内,既有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正面舆情信息,也有大量的诸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甚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不利于国家安定、社会和谐、高校稳定的不良舆情信息言论。这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迷惘和困惑,也使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
2.1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外在挑战——敌对势力的渗透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了不同势力竞相争夺的思想和精神文化的阵地。网络舆情隐藏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和价值观冲突,网络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非常尖锐。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逐步把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锁定在我国高校。他们以意识形态为主要手段,企图打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制造思想混乱甚至政治动乱,达到其和平演变和争夺优秀人才的目的。因此,网络舆情客观上存在着被外部势力利用的危险,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有可能通过网络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弱化他们的价值取向。
随着网络传播大众化,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了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建反动网站、雇用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进行炒作,激化我国民族矛盾,严重威胁我国的民族团结;二是在一些正常网站大量粘贴带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文章,或发起论坛,引诱大学生网民就某种消极社会现象参加讨论,从而抹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就,放大社会矛盾;三是通过网络推销资产阶级价值观,推销西方式的“民主”、“自由”。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必须自觉开展网络舆情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管理创新研究,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整合、创新等功能,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自觉抵御和反击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与意识形态渗透,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动权。
2.2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内在挑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困境
从国内视野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变革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给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益分化的加剧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挑战。当前我国社会改革进入攻坚关键时期,资源的重新分配引起了利益和权力的重新配置,致使权力腐败、贫富差距、政府公信力、就业形势等社会热点问 题对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因素;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意识不断趋于多元化。在主流意识形态视域之外,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西方意识形态严重地冲击和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和教育。这种分化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最后,网络淡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给高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挑战。
3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路径
随着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对网络舆情下意识形态管理的创新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虽然在过去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面对网络舆情的出现,需要在意识形态管理的内容、方法及形式上大胆创新,适应新的变化。
3.1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内容的创新
在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的内容应该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1)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把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慎独”的思想纳入“网德”教育的内容,依靠“自律”方式引导健康网络传播,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导向,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 加强“绿网”建设,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健康的互联网传播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如新闻报道、动漫、网络论坛、网络直播、网上访谈等,使之在打击网络不良舆情信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发展优秀的网络文化。跨文化的交流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逐步的淡化。为了扭转这一现实困境,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用反映中华文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息资源占领网络阵地,净化网络环境。
(3)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红色网站是高校借助网络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性教育。作为面向大学生群体,引导大学生舆情的主题教育网站,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同时对于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大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也要及时发布真实权威信息,宣传正确的价值理念。
3.2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方法的创新
(1)网络舆情控制方法的创新。为准确把握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导向及发展趋势,高校要及时建立舆情监控机制。舆情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两种类型。日常监测指要把舆情监测作为常态化工作来做,及时了解网络舆情的动态、动向;重点监测指在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实行24小时对重点网站、论坛进行监控,及时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准确地对其发展、走向进行预测分析。
(2)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的创新。网络舆情引导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主流舆情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网络舆情引导应遵循主动性原则,及时发表权威信息,公布事情真相,从而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发挥知名专家的意见领袖作用。邀请知名专家撰写评论性文章,以及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论;建立社会矛盾疏导机制,及时解决容易引发学生不满的问题,从而消除负面舆情;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对具有极端心理和行为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其心理压力。
3.3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形式的创新
(1)注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所谓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是指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寓含渗透在优秀的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中,以文娱活动为载体,进行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比如充分利用网络游戏对年轻人的巨大吸引力,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其中,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寓于网络游戏中,让青年学生在娱乐中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熏陶,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主旋律。高校网络舆情最主要的是集中在校园 bbs 上,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bbs论坛环境,把握网络舆情主旋律。具体做法包括构建“红色论坛”,在bbs上就一些有关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从而确保bbs论坛的正确政治导向;培养意见领袖,实现bbs网络舆情监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以及学生党员可以成为bbs论坛的意见领袖,他们通过与学生网络交流,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注重信息管理,建立bbs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3)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政治。网络政治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畅通大学生络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学生与教师网络在线交流制度,加大学校信息公开与规范网络监督机制;加强对网上信息节点的控制与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曾令辉,邓军,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3]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专项工作总结汇报(学校)
2020年上半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上总结
2020年上半年的工作即将结束,在上半年的工作中,学校党支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有效的抓好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强化意识形态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我校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xxx校长任组长,xxx、xxx、xxx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xxx、xxx、xxx、xxx、xxx为成员。在工作中,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工作、党建工作、工会工作中。
(二)狠抓意识形态学习教育。
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计划,及时传达学习党中央和上级党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教职工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激发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总书记系列讲话,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
1、抓好全体干部党员教师集中学习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鉴别力。三月份重点抓好教师的政治学习和学生的德育工作;四月份重点组织教师观看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五月份学校成立了十九大精神宣讲组,对十九大应知应会知识进行再学习;六月份学校党支部按照《xx市教育系统“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了绿书签活动。
2、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每月及时组织教师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时代楷模、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弘扬时代精神,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严禁在qq、微信,发布反动消极的言论、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学校重大决策、财务预决算等相关信息;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建立重大政策及项目的舆情风险评估机制,及时搜集、研判、处置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的言论。
二、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打算。
今年的上半年的工作虽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意识形态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二是安排部署多,检查少,工作力度尚待加强。
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对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
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看齐,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到实际工作、纪律检查、干部考核当中去。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培养,强化担当意识,加强正面宣传,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
三是加强创新意识。
学校领导要敢抓敢管,敢于担当,努力开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2020年上半年党支部意识形态专项工作汇报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各级党委发的关于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文件要求,加强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和亲和力,为圆满完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能力保障和机制保障。现将我园(校)党支部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
我校注重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课堂、网络和宣传三大阵地重要作用,能够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我校成立了园长(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意识形态专项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全园(校)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学校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在全校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用十九大精神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做到入脑、入心、见行动。广大教师积极撰写心得体会,组织开展思想交流活动。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开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创新;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要牢牢把握意识形工作的主导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课堂教面,学校教师注重不断提高为学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营造学校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工作,积极为学校营造奋发有为、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思想舆论氛围。一是用主流价值观的各种实现形式实现载体强化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将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以文化墙、标语、班级宣传栏等为载体,把主流价值观以此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充满主流台值观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二是强化课堂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文化素质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人格魅力,在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上,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师的根本要求和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的严格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类讲座,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引导。三是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及管理,学校积极提升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校园网络,对校园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校园网络已成为师生接受教育的另一主阵地。
四、存在问题
党支部领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四个意识”不够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还不到位。贯彻党支部领导下的园(校)长负责制还不够自觉。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