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报告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8 21:25:27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1

一、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特点及成效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治工作方针,突出“平安创建”这个主题,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呈现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工作制度比较规范。通过推进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基层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综治组织的职责任务和工作程序,乡、村综治工作做到了“四有”,乡镇综治办建有“八册四薄”,村、社区综治组织建有“五册四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联防、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制度规范统一,台帐资料管理规范。二是基层组织健全有力。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综治委主任均由乡镇书记或镇长担任,综治办主任由乡镇副职担任,配有专兼职综治工作人员,村(社区)综治组织健全,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壮大,据统计,全市现有治安中心户长37145人、楼院长3540人,治安巡逻队2831个、队员25979人,构建了强大的基层综治工作网络。三是技防物防措施全面加强。九县一区三台合一报警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天眼工程”、电子警察系统建设扎实推进,城镇主要交通道口、重点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城市主要商业街道、大中型集贸市场的技防措施覆盖率达到100%,新建城镇住宅小区楼寓电控防盗门、消防设施等技术防范设施建设落实较好,基层公安警力占到全部公安警力的90%以上,基层综治工作经费均高于中省规定水平,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显著提高。

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的加强,提高了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水平,奠定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取得了三方面的明显成效:一是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取得了新成效。各地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网络人员的作用,加强对矛盾纠纷和突出问题的排查化解,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16940件,成功调处16449件,调处率为97%。二是在平安创建上取得了新成效。全市建立了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平安创建标准,每年命名表彰一批平安乡镇、平安村和社区、平安家庭,各地争先创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创建工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命名平安乡镇154个,已命名平安村、社区近1800个,命名平安家庭20余万户,平安创建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三是在提高群众安全感上取得了新成效。各地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斗争,集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侦破命案专项行动,下茬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杀人、放火、爆炸、等严重刑事犯罪立案数分别呈下降趋势,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我市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了93.31%,位居全省第二;平安建设知晓率上升近13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

二、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综治基层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平安安康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个别地方对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忧患意识,安排部署多,创新措施少,工作落实还不够有力,没有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两手抓、两手硬。少数综治成员单位责任意识较差,“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淡漠,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工作进展不够平衡

全市综治工作整体推进的力度较大,但少数综治基层组织抓基层基础工作措施不力,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些基层组织和综治工作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及时、不细致,工作缺乏主动性。对重点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不够到位,法制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不够深入。

(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基层综治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及政治、业务素质。有的综治人员运用法律、行政手段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强,工作经验和方法相对欠缺,有的致使一些矛盾纠纷未能及时、就地、有效化解,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不高。

(四)协调配合不够紧密

有些地方基层综治委(办)、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单位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还有缺失,在矛盾纠纷“联调”、治安“联防”、警务“联勤”、突出问题“联治”、基层平安“联创”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合力。

(五)治安防控难度较大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流动人口大幅增加,“两抢一盗”、流窜作案、团伙犯罪时有发生,摸牌现象屡禁不绝,因邻里纠纷、利益纠纷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防范控制的难度日益增大。

三、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的对策措施

事实充分证明,基层实则整体强,基础稳则全局安。对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工作落实的力度和效果,影响着未来发展的后劲和基调。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落实好中省关于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综治工作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狠抓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要整合工作力量。在乡镇党委政府和综治委的领导下,整合公安、司法、、民政、法庭、人民武装等基层维稳工作力量,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落实工作例会、首问责任、情况报告、分流督办、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实行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要加强基层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按照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建设,重视抓好治保会、调委会和单位内部治安保卫组织建设。要提高人员素质。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以乡镇(村)综治干部、治保调解人员、中心户长、院楼长、治安志愿者、保安协警人员为重点,分层次开展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依法调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搜集报送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二)做实做细各项基础性工作

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放在首位,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着力在排查工作经常化、精细化上下功夫,着力在矛盾化解的实效性、成功率上求突破,坚决把矛盾和隐患消除在基层,化解在基层。以县区为单位,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下大力气解决好防控布点、防控力量、防控措施、经费投入等问题,加强和改进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完善的治安防控网络,牢牢掌握城乡治安工作的主动权。要以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为重点,管住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群,强化对社区矫正人员、“**功”分子、吸毒人员等的管控,落实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措施,切实打牢社会治安工作的基础。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要针对我市山大人稀、警力不足的实际,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总体思路,以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稳定信息收集、法律宣传服务等基础工作为重点,充分发挥治安中心户长、楼院长、治安巡防队、综治协管员等群防群治队伍的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和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

(四)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不断完善各行各业平安创建工作的标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法机关和各行政主管部门基层组织的职能优势,切实推动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旅游景点、平安大道、平安和谐家庭以及无毒社区(村)、无社区(村)创建活动。要建立严格的基层平安创建考核考评、奖惩激励和动态管理机制,对已命名的平安乡镇进行定期回访、考核,对能保持成果、并不断推进工作创新的,推荐申报创建省级平安乡镇;对工作出现滑坡的,要进行警示,连续两次受到警示的,予以摘牌。要加大平安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市平安建设知晓率,不断开创全市平安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2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antcone 词频《党代会报告》 平行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1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

全国党代会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典型的政治语篇,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向作用,而且可从中体现出社会的变化。本文通过自建小型多语种平行语料库,利用antconc软件提取、分析《中共党代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的高频主题词,从而阐释社会变化,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语言的动态本质。

1.2 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政治文献研究不多,有基于数十万字的大型语料库,如狄艳华、杨忠的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主题词,剖析语言使用与社会发展的共变关系及规律。陈建生的研究基于语料库方法,从平均词长、词汇密度和名词化方面比较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的《国情咨文》,探讨了词汇翻泽问题。也有研究是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做浅层对比,如钱颖针对《十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字频统计对比研究,也有学者做了中外政治文体所体现出的主题词差异。基于语料库,以政治文献作为文本的研究基本上多为翻译研究、话语分析、语体色彩等,而从社会表征分析的,即从词汇使用视角来剖析社会发展的研究不多。

本文的语料来源是中共十七大、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词汇总量12万,属小型语料库,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文本中出现的问题,发现其特点和规律。

1.3 研究意义

认知系统的一种形式就是社会表征,它有自身的逻辑和语言,是成员之间共享的观念、意向、知识及实践系统;社会及社会之间的沟通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社会表征主要来源是人的经验,同时传统观念、文化教育和交流共享的信息、知识、思维模式也被认为是这一体系的来源。语言是社会表征的一种方式,人们借助语言沟通,逐渐形成对社会的集体认同。有代表性的语言载体可以体现社会的现状及发展变化。《报告》作为中共工作的航标,具有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和纲领性等特点,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报告》作为社会表征形式之一,能体现出中国的变化、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内以各种方式被了解、认同,使社会群体达成共识,合力促进中国的发展;在国外被解读、评判,是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分析中国未来走向的必读文件,也有助于他国认识和了解中国,发展同中国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antcone软件对十七、十的中、英、俄三语党代会报告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得出高频词,然后将统计结果与leipzing corpora及cqpweb中的词频表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文本的主题词。本章将对文中所提及的工具以及词频统计的过程和成果进行介绍呈现。

2.1 工具及研究过程

2.1.1 antcone

本文所使用的软件版本为antconc3.2.4w。软件由英国语言学家laurence anthony开发,有关键词检索、检索文本中词语的搭配、词频统计等功能。笔者使用软件对十七大报告以及十报告的中文文本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在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六位,“人民”排在第七位;十的报告中,“发展”排在第三位,“社会主义”排在第五位、“人民”排在第九位,两个报告中这些实词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减弱,都排在前十。

2.1.2 莱比锡语料库

莱比锡网络语料库是一个免费获取的多语种网络语料库,语料库的主要是以未标注的数据为主。该语料库为每一种语言收集了三种不同的文本:新闻报道,随机选取的网络文本以及维基百科中收集的文章。在该库中,中英俄文词的词频分别是与“的”、“the”以及俄语前置词“b”进行比较的。

笔者利用莱比锡语料库,对中英俄三类十七、十党代会报告都进行了高频实词统计。整理出文本中高频词语在该语料库中的词频并记录,方便与下一语料库中的词频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哪些词在这三个平行语料库都属高频词,并提取出这些高频的词,这类词笔者称作主题词。

2.1.3 cqpweh

cqpweh是在线语料库分析工具,可通过http://124.193.83.252/cqp/进行操作。该语料库的俄语语料为《红楼梦》的翻译文本,与政治文献进行对比并不合适,因此并未使用其俄语语料。笔者将统计的中文高频词与cqpweh收录的lancaster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2 (lcmcv2)中的词语进行比对。对比了该语料库中前五百的中文词,得出中文关键主题词。同理通过两英文子语料比对得出英文主题词,其中两个英文子语料库分别为:china daily political news 2011以及crowncorpus(brown family, ame 2009)。

3 数据分析

3.1 主题词提取

本研究语料库分析软件是antconc3.2.4w,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主题词提取的思路和说明如下:

第一,将十七、十报告的中英俄三种文本进行转换,建成一个小型语料库作为观察语料库。净化后,存为纯文本文件,处理后的观察语料库共有133602字符;

第二,建立观察语料库词表数据库。生成词表数据库,内含词形、词性、频数等信息;

第三,选择并处理参照语料库。研究采用cqpweh语料库(其中中文语料1021037字,英文语料2110686词)和莱比锡网络语料库中的中英俄文部分作为参照语料库,利用软件生成参照语料库词表数据库;

第四,建立主题词表。本文通过揭示主题词使用特点、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阐释其表征的社会变化,并进一步揭示语言的动态本质,因此我们的主题词选自有实际意义的实词。在党代会报告的中英俄文三种文本中出现最多的词一般是虚词,但这些词与本文的研究无关,所以舍弃不用。通过与四个参照语料库的比较,在lcmc中,“发展”、“建设”、“社会”名列三甲,在chinadaily,2011中“development”,“party”,“people”占据前三,crown corpus中“people”,“govemment”,“system”列位一二三,在俄语词汇中,“pa3bhthe”,“crpaha”“)kh3hb”处在前三的位置。

3.2 主题词分析

通过笔者的统计分析,得出十七大、十报告的关键主题词如下:发展、建设、社会、社会主义、人民、中国、改革、加强、制度、经济、文化、提高、基本、国家、开放、管理、实现、教育、群众。这些实词在十七大和十报告中出现的频率靠前,在lcmcv2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词频统计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发展和建设一直是党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十七大报告还是十报告中,“发展”出现的频率都排在实词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依然是现阶段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吻合。而“发展”多与“社会”、“经济”、“科学”同时出现,这些搭配词也佐证了我国仍旧处在发展阶段。“科学”一词多出现在“发展”的左边,由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汪明“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政策方针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且十七大报告中“科学发展”出现的频数高于十中的频数,恰好,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十七大中正式得到阐述,其指导地位也是在十七大中得到确立。

另外,由于使用政治报告作为研究的文本,其语言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因此英语以及俄语的翻译文本也带有中国特色的烙印。在cqpweh语料库中的china daily political news 2011统计词频,发现“development”位居实词第六位,出现了2603次。而在crown corpus (brown family, ame 2009)(以下简称crown corpus)这个子语料库中,其出现的频数只有252,远远低于前一语料库。这说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本中“发展”是一个主题词,其出现的频率远超日常语言中的频率。同样,“人民”作为中国政治文本的一大主题词出现的频率也名列前茅。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人民”一词的大幅出现表明了其重要地位。但与“发展”所不同的一点是,“people”一词在crown corpus中出现的频数远大于“development”,是该语料中一个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这一概念不仅是中国执政者关注的重点,在美国这个词语或者说这一概念同样得到广泛关注。由于cqweh库中缺乏俄语语料,于是笔者将“hapo”(人民)一词输入leipzig corpora中进行检索,查看其在网络中出现的频率。在网络语料库中,该词出现的频数为52413次,也属于高频词,由此可见人民这一概念在中美俄三国中都受到重视。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必然会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中共也将经济建设作为一个中心任务,因此笔者期待在文本中“经济”会是一个高频主题词,且在语料库中该词的出现频率会靠前。通过软件分析比对,如笔者猜想,“经济”一词在两个中文文本中,频数排名一致,位列18;在china daily以及crown corpus这两个语料库也都属高频主题词。同样的统计情况也出现在以下词中:“开放”、“制度”、“国家”等。这些词语的英俄对等词:“opening”、“system”、“country”、“otkpbitoctb”、“chctema”、“crpaha”在网络语料库中也属高频词,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俄三国都重视对外开放,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经济依然是我党的工作中心。而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其重要性也在党代会报告中高词频率上得以体现。

4 结论

本文使用antcone软件对搜集的中英俄三个语种的十七、十报告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得出文本中较为高频的主题词为:“发展”、“人民”、“经济”等。cqweh下的china daily政治新闻的子语料库也证实了这些词语在政治文本中的高频性,这些主题词在自然语境的语料库中也属频繁出现的词语,所以可以被认为是关键主题词,而与之相关的问题可被认为是全球都较为关心的问题。在词频统计处于低位的词语,可以被认为是关注度相对较低的问题,譬如“法律”一词在笔者自建语料库中词频不高,但在网络语料库中属高频词,所以笔者认为党代会报告对于法律问题的关注不及经济发展高。

本文语料中的英俄文本是中文版的翻译文本,不能真实反映英俄两种语言在自然语境中的情况。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并未对词语进行词性标注,词频统计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笔者发现语料库对文本的分析虽不能完全折射出社会政策走向,但一定程度上为政策走向预测提供了客观的数据材料。因此,将语料库与党代会报告相结合,可以使政治文本研究更加理性,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政策走向。

参考文献:

【1】陈建生,崔亚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词汇特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6):39-43.

【2】狄艳华,杨忠.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核心主题词研究【j】.外语学刊,2010,(6):69-72.

【3】李娜.2004-2009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4):583-587.

【4】李响.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的主题词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3):107-109.

【5】王倩飞,宋国建,苏学,吕少妮,田永晓,朱启贞.关键词词频分析透视2003~2007年情报学领域研究热点【j】.情报探索,2009,(8):33- 34.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4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的科学论证,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分类】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细分为:

按不同标准可研报告中涉及项目分类

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2、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以前的计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3]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4] 》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用于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银行在前进行风险评估时

可行性研究报告流程

,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家开发银行等国内银行,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报告。

4、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上述五种可研中,2、3、4准入门槛最高,需要编写单位拥有工程咨询资格,该资格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其中甲级资质最高,全国具备工程咨询甲级资质的单位有几十家.

主要内容

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2.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3.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4.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5.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例如:

首先,从经济效益上讲,而本系统的开发,为统计人员工作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

第一,本系统的运行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第二,本系统的运行可以节省许多资源;

第三,本系统的运行可以大大的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是,从所需投入来讲,对于一个中小型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他的投资成本是十分的低。应该不会超过5000元。

所以,此系统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6.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7.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当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5

[关键词] 蓝皮书;《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科学院

[作者简介] 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沿海企业与科技》杂志社社长、编审,研究方向:区域文化、文化产业,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c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9-0014-0007

广西蓝皮书是广西社会科学院创立的学术品牌,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以来,已走过15个年头了。“广西蓝皮书”从最初的一本,已发展到9本,成为一个庞大的学术家族,一个系列丛书了。

一、2012年“广西蓝皮书”出版概况

2012年“广西蓝皮书”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总主编,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刘建军、黄志勇、黄天贵任副主任。2012年计划编撰出版9本,至8月底,已出版8本,它们是: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黄小青、毛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罗国安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李建平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杨亚非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吴坚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杨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尹建国、肖文苏主编;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吕余生主编。

这批蓝皮书,出版较早的《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前者2011年12月出版,后者2012年2月出版;其余6本集中于2012年6月~8月出版。其中,《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2本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余6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尚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民族发展报告》已编好待出版,预计2012年12月面世。

二、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内容

2012年“广西蓝皮书”记载了2011年里广西人民的奋斗历程。既有对2011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各面的历史记载,又有对2012年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智库的重要载体。

2012年“广西蓝皮书”各卷内容如下:

1.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为七大部分。第一是“主报告”:对广西的宏观经济形势作总体分析和预测;第二是“综合篇”:对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证券期货、就业等具体的经济领域作分析和展望;第三是“产业篇”:分析与展望工业、农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千亿元产业及物流业;第四是“区域篇”:主要是展示“两区一带”及各市(县)经济发展亮点;第五是“专题研究篇”:就广西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前瞻性的研究;第六是“个案分析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及外贸出口企业;第七是“资料篇”:收集了2011年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和数据。

2.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立足于广西权威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社会调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集中反映了本年度广西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成就、回顾评价,并对2012年社会发展作预测和展望,全书分为“总报告”、“发展篇”、“专题篇”、“调查篇”、“个案篇”和“附录”6个部分,既有对全区各项社会事业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预测,又有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以及一年来广西社会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全区在过去的一年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态势。“总报告”中的《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对2011年广西社会发展的现状、成就、特点作回顾分析,并对2012年全区社会发展形势进行预测展望;“发展篇”包涵了广西2011年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的发展描述及对策研究,如《2011年广西教育发展报告》等;“专题篇”主要就广西社会发展中某个重要方面如民族团结创新、发展生态旅游、农村教育、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指出有创建性的建议;“调查篇”则就人民普遍关心的如公众社会心态、食品安全、城镇居民物价承受度、保障性住房民意、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及艾滋病预防治模式等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剖析;“个案篇”则通过对广西的两个重要城市,即柳州市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南宁市城市精神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广西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城市精神的风采,为广西社会发展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3.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形成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情况的总结和对2012年文化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的年度报告。内容包括:2011年广西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总报告,关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研究报告,关于文化事业现状、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个案分析等类别的分报告,以及社科事业发展、市县文化研究等主题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还辑录了2011年广西文化大事记。全书既有对2011年广西文化发展状况的及时报告,又有对2012年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和如何因势利导、加快发展的对策参考意见。重要文章有余益中的《硬道理 硬指标 硬任务——关于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思考》、《2011年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综述与2012年展望》,吕余生的《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发挥智库作用 推动科学发展》,黄健的《2011年广西新闻出版业发展概况》,李建平等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廖明君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王绍辉等的《广西文化产业新业态新增长点研究》、黄伟林等的《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等。

4.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

全书汇集了自治区内涉农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为“综合篇”、“行业篇”、“专题篇”、“经验启示篇”、“探索篇”五个专栏。“综合篇”是总报告《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行业篇”是对广西粮食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农业机械化、农村水利、农业区划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卫生事业、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等行业2011年发展形势的分析及对2012年的展望;“专题篇”是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践与展望、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国际及区域合作、广西“三农”信息化建设、农村居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农村社会保障、贫困与反贫困、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的分报告;“经验启示篇”包括《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经验及其对广西业发展的启示》、《国内外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2篇;“探索篇”中的文章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主要切入点的理论思考》。书末附有《2011年广西农业农村大事记》、《2011年广西农业经济主要指标情况》两份资料。该书编纂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突出广西农业主要行业运行特点,展示了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二是重点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多方面反映了广西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重要成就;三是注重对区内外和国内外典型经验的介绍和借鉴;四是强化对新的实践问题的探讨,力求提出真知灼见的研究结论,以引起广大读者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5.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

《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的内容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西江论坛》、《地市报告》、《附录》5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对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全书总结了2011年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发展的诸多重要内容:(1)2011年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完成投资再创新高,总量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记录。全年完成投资55.96亿元,是2010年的1.65倍,是2006年的8.02倍;(2)在枢纽和船闸建设、高等级航道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新开工建设6个重大项目,续建13个重大项目,6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3)全年完成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0.8亿吨,比2010年增长17.8%;(4)一批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重要港口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5)《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的编制取得重大成果;(6)沿江产业重大布局和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7)千里西江绿色走廊护岸绿化工程项目全面启动;(8)部省区合作不断深化,部分西江经济带城市借助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梧州市,2011年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新增3个产值超百亿元园区,梧州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成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地方财政收入达76.1亿元,比2010年增长35.6%,比自治区财政收入增速高10.1个百分点。《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既是对2011年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载,也是对2012年建设和发展的展望。

6.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正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报告,重点依据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主题式论述和相关理论阐述;第二部分是指标建设,重点提出广西县域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指标阐述等;第三部分是竞争力评价,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的总体评价、“两区一带”格局下广西县域竞争力评价以及不同类型县域的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是专题研究,包括广西县域工业化进程的评价以及广西培育发展经济强县研究;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重点就国内江阴模式、晋江模式、增城模式和双流模式进行经验分析与研究;第六部分是县域研究与发展规划,包括有关县域经济和广西县域问题的相关学术文献和博士论文的综合评述与概要,以及“十二五”期间国内相关地区加快县域及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内容;第七部分是附录,包括广西县域竞争力原始数据表和相关资料汇总。

7.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

《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是对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今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全面展示全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成就。该书分为4个部分。“主报告”包括《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国有企业》两篇重要报告;“专题篇”包括《广西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广西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创新广西企业国有产权与收益管理工作》等16篇专题研究报告;“地市篇”是研究市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钦州、玉林、百色、河池8市;“企业篇”是研究重大企业发展的分报告,包括《全力打造广西百亿商贸物流集团》、《打造广西最大铝、电产业集团》、《建设大型化、清洁化的钢铁家园》、《制高端水泥 树环保标杆》、《构建广西民航运输新格局》等,共24篇。

8. 《2012年广西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

《越南国情报告(2012)》是国内外各界了解越南最新发展情况和研究越南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篇)为综合研究报告,较为全面地反映和研究了2011年越南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下一年度的前景预测;第二部分(中篇)为越南2011~2012年度的发展分报告,共有18篇关于越南各个行业、领域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包括政治、社会民生、外交、中国与越南交往与合作、军事、农业、工业、交通通信、财政金融、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旅游、文化、教育、首都河内、工商业中心胡志明市、2011年越南北部边境经济等;第三部分(下篇)为综合资料,简略介绍越南国家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2011年越南及中越关系大事记、有关重要文献、越南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从2010年度起《越南国情报告》增加了“越汉新词互译”部分,供从事越南问题研究特别是越南语学习、翻译的教师、学生和实际工作者参考。

三、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主要特点

《2012年广西蓝皮书》汇集了学界、政界及商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权威性、时效性、实证性、原创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于一体,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资料、客观的动态分析、科学的预测判断、多视角地展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前景,研究探讨广西发展趋势、战略及政策取向,为破瓶颈解难题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及广大读者提供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而系统的参考资料。

《2012年广西蓝皮书》具有如下特点:

1. 主题突出,时代感强

每年一部的“广西蓝皮书”,都以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紧密结合,回答时代任务所需,表现出鲜明的发展主题和时代特征。如《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及时贯彻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围绕该次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广西区党委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部署展开,努力反映广西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全区文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具体情景。《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等,也具有这一特点,突出了2011年广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主旋律,反映了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广西经济发展中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消费、物价、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外贸、金融等重大问题的分析和展望,对就业、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反腐倡廉建设、民族团结创新、农村教育、食品安全等具体社会问题的深度研究,十分及时与有效。

2. 内容丰富、反映全面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丰富内容表现在既有对广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方面的全面分析与未来发展的预测,也有对某个行业或某一方面的专题分析和调查研究,涉及当年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工作和问题,还附有最近一年来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大事记等附录,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广西在过去的一年里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态势,内容相当广泛。

3. 重视调研,实证性强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各篇文本,都是立足于实地调研所形成。各报告的撰稿人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了解情况,搜集数据,在掌握大量情况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出分析判断,所使用的大多是第一手材料,观点和对策建议均以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针对性强,吻合相关领域发展所需,研究报告具有极强的实证性。

4. 提供预测分析和发展对策建议

2012年“广西蓝皮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充分调研和全面总结上一年度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提出对当年发展的预测和如何发展的对策建议,经济类的“蓝皮书”往往还制作了相应发展指标,给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主管部分提供了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四、进一步做好“广西蓝皮书”编撰工作的建议

关于如何做好“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广西社会科学院吕余生院长2012年7月13日在“《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讨会”上做了重要指示。他说:编辑广西系列“蓝皮书”是我们广西社会科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蓝皮书”不是一般的总结报告,也不是一般的课题研究;它既不是年鉴,也不是通志,它是集通志、年鉴、总结、调查研究、学术探讨各种元素于一体的一种新的学术研究著作,应该是这么去认识“蓝皮书”。吕余生院长对今后“蓝皮书”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出三点具体意见:第一,要体现学术性,提出对策建议。一定要把“蓝皮书”的特质深深融入到学术分析和研究里面去。我们不是把当年的情况写完就算了,里面要容有自己的分析和预测观点。“蓝皮书”的特点是既要总结也要分析。文化发展快,发展好,为什么好?为什么快?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我们今后应该怎么解决?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广西文化发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要有预测,提出我们的观点和建议。“蓝皮书”一定要体现学术性,没有学术性,“蓝皮书”就没有生命力。第二,把好政治关。“蓝皮书”毕竟是面向社会的,和我们内部的学术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经常说学术研究无,宣传有,尤其是公开发行的成果。对于发生的事实,作为“蓝皮书”必须记载,但是你怎么去把握分寸,怎么去避免敏感问题,就得掌握好政策,严守宣传纪律。第三,把好质量关。质量很重要,包括观点的正确、版式的设计、文字错漏等等,都要慎重对待,不断提高质量。

综合吕余生院长的指示,做好“广西蓝皮书”的措施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

1. 做好选题策划

选题策划是编撰“广西蓝皮书”的第一步工作。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围绕年度工作的要点,制订本年度“广西蓝皮书”的文章选题,并确立重点,使其能够回答形势发展的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之思。同时要设计相应体例,编制好整体编撰出版方案,保证“广西蓝皮书”工作顺利开展。

2. 精选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主持人

“广西蓝皮书”工作时间短、时效性强,整体上大约只有6个月的工作时间,撰稿者一般只有3个月时间。因此,必须组织一支执行力强的工作队伍展开工作。在确定选题后,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撰稿人,尤其是总报告撰稿人,要既有田野调查的实际工作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理论综合和分析能力,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之能够真正承担起写好较高水平的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职责。

3. 做好调研工作,掌握相关数据

人的正确思维,一切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均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调研结果。“广西蓝皮书”也不例外,离开对经济运行现状和社会发展实践情况的调查了解,根本无法产生调研报告及其对策意见。因此,要把“广西蓝皮书”编撰建立在扎实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必须始终强调要深入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和重要活动中去了解情况,掌握数据,尤其是要掌握真实、完整、及时的数据。要在调研基础上开展分析、判断、推演、论证、预测和提出发展对策,借此完成“广西蓝皮书”的编撰工作。

4. 认真研究和写好对策意见

写好发展对策意见是决定“广西蓝皮书”价值高低的关键。如果缺少这一内容,“广西蓝皮书”就与“年鉴”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党委和政府是否重视“广西蓝皮书”,主要就是看"蓝皮书"中间的对策意见是否全面、适用、有效。要写好对策意见,首先要充分做好调研,掌握充分的情况和数据;其次要把握好发展趋势,对形势和任务有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第三是突出对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见。

5. 加快进度尽早出版

“广西蓝皮书”作为年度性调研报告集,要对当年的发展提供帮助,必须高度重视编撰出版时间问题,出版时间不能太晚。出版时间晚了,如到了九月十月才出版,对当年的工作就起不了多少对策建议的作用了,只剩下资料收藏的价值。当然,出版时间太早,上一年度的数据还出不来,分析判断就有难度,预测和对策建议就难以准确。这就需要寻找一个最佳的时间点。一般来说,在上半年出版为宜。

6. 开好出版会扩大宣传

“广西蓝皮书”出版后,应当召开出版会,扩大宣传。这既是及时向社会出版消息、早日将该书送到读者案头的需要,也是宣传“广西蓝皮书”的有关内容,包括观点、对策意见、资料和数据的需要,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和效益的有效途径。编撰出版“广西蓝皮书”,不应忽视这一项工作。

总之,“蓝皮书”是一个理论平台,也是一个文化品牌。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科学、服务于大众,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认为,作为一本反映和分析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状况的蓝皮书,它必须既有来自实践的真实数据,也要有依据科学分析所形成的判断与预测,还要有指导未来发展的对策性意见,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实际,提供信息,帮助分析判断,辅助工作决策的功能。希望“广西蓝皮书”的编者作者继续努力,把“广西蓝皮书”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黄小青,毛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罗国安.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社会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李建平.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文化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4]杨亚非.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农村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5]吴坚.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6]杨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尹建国,肖文苏.2012年广西蓝皮书·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报告[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6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45-02

实践教学是法学专业愈来愈强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过于强调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探讨的教学模式,强调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主要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实际分析及处理法律实务案件和实际解决纠纷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

社会调查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τ泄厣缁嵯窒蠼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一、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问题研究现状

目前而言,法学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的理论研究都比较多,且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系列论断。学者黄本莲、刘慧频在《试论社会调查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指出:“社会学法学的研究成果拓展了法学思维范式及研究方法,也为法学教育方式的更新提供指导意义。社会调查在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可在法学教育中广泛应用。”学者胡辉、周世中在《社会调查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应用法学专业‘需求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成果之二》指出:“社会调查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提升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程皓、杨熠在《社会调查与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出:“将社会调查方法纳入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在法学教学中实施社会调查,应当积极发挥院校组织作用,重视师资队伍培养和配套课程建设,完善调查过程监控,及时总结调查成果。”学者郭庆珠、黄国富在《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指出:“社会调查与现代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好的契合性,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思辨能力,有助于现代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社会调查的反思性可以促使法律价值的规范性表达更为科学化,并且能够打破法学理论自我封闭的趋势,扩大法律体系的开放性,为实定法的完善提供动力。社会调查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真正起到作用,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与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互动。”学者付胥宇在《论法学专业学生在社会调查中的“五个结合”》指出:“社会调查是法学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提升社会调查能力要考虑法学专业的特点,强调“提出问题”与“大胆假设”的结合,调查方法和调查目的的结合,客观事实和主观无涉的结合,调查信度与调查效度的结合,注重积累和善用工具的结合,这样才可能形成科学的调查结论。”以上研究对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社会调查方法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农民工权益保护简述

农民工对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休息权、获取报酬权、劳动保护权、子女受教育权、享受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权却缺乏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如何在法律层面保障农民工权益是一项亟待解决而又相当艰巨的任务。恰恰这个选题,十分适合法学本科学生,作为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的样板。

学者曾书琴、陈绍华在《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农民工权益保障调查――以东莞8个特色工业园区为例》中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从农民工社会权益的角度对东莞8个各具特色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各种社会权益的缺失对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影响,提出了‘积极践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教育平等权,创新保障住房模式,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等对策,以期在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同时兼顾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劳资双方共赢。”学者严静在《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岳阳地区为例》中总结:“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薪酬保护、工伤赔偿及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遭受不法侵害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该文以岳阳地区为例,从三个视角进行调查分析:一是基于需求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二是基于供给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三是基于现实层面的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现状调查,主要从立法层面分析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从各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例如工资发放、生产安全、社会保险等,已经逐渐取得较大的进步和成绩。这些成就也能给参与社会调查的法学本科学生提供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7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大幅增加,社会责任报告存在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社会责任审计应运而生。本文首先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先进性与创新性,然后结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提出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指导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

关键词:g 4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审计 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但是,近年来,“雾霾天气”、“黄浦江死猪奇幻漂流”和“禽流感”等事件在我国的发生提醒着企业应当提高对社会责任的重视。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但由于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我国不可能照搬国外的审计标准,因此,参考国外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显得尤为重要。运用由全球报告倡导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简称gri)在2013年5月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审计相关事项。

(一)国外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howard bowen(1953)在《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书中首次完整地描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homer h. johnson( 2001) 教授将社会责任审计看作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用来鉴别、测定和报告组织的伦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标准。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 2006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3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经济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和社会业绩指标等。2013年,全球报告倡导组织出台的g 4版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出,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的百分比、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很多,影响广泛的包括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 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aa 1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 iso 14000、社会责任标准iso 26000,以及以全球报告倡导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虽然社会责任审计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最初的对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概念的研究过渡到对审计标准的研究,这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学者关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由于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果直接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必然会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本土的社会责任审计研究的重要性便日益突显。

在社会责任审计概念方面,阳秋林、李冬生(2004)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为了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

在社会责任审计内容方面,完绍芹等(2008) 认为,审计内容不仅涵盖社会责任素质评价、企业行为审查、企业员工个人的品质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审查,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审计等。毕立华(2012)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4 号――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产品质量责任、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责任,并对各部分的责任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方面,王茂祥(2013)认为我国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包括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如《劳动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环境保护法》等,以及一些部门的规范文件,如 2007 年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 年国资委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目前我国只有纺织工业协会制定了行业标准,但没有统一的社会责任审计标准。

(三)观点评述

针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由于国情等存在着差异,研究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虽然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并对其进行审计这一思想首先由国外提出,而且国外对于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比国内更深刻、更完善,但是国外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研究仍然有大幅度提升的空间。国内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还不够重视,这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设立了阻碍,但gri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指南》特别是g 4的出台将会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带来新的挑战。

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的变化

在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出现以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披露具有自愿性和随意性,社会责任报告审计工作也难以真正的开展,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出现,使得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具有了可操作性,让社会责任审计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报告指南是目前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g 4版本的,无论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一)增加了“实质性议题”

1.按照实质性要求进行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必须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披露对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因素具有实质影响的指标,解释对企业有实质影响的这三大因素是如何管理的。

2.按照实质性进行披露的流程。g 4版的《可持续发展指南》不仅增加了实质性议题,而且具体地阐述了按照实质性的要求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流程,这样使得社会责任审计标准的操作性更强。

第一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识别出与机构的活动、产品、服务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相关的议题和方面,而考虑产生的影响包括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

第二步,根据实质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原则,确定识别出相关的议题和方面的重要性,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和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的程度进行量化,根据量化的结果进行排序,从而确定在报告中的披露。

第三步,根据完整性和利益相关者原则,由相关内部高级决策者批准确定是否所有应当披露的实质性方面都将披露,以及确定每个实质性方面披露的描述是否完整。

第四步,根据可持续发展背景和利益相关者原则,回顾在前一报告期具有实质性的方面,为下一报告期确定实质性方面提供信息和参考意见。

(二)指标方面的变化

1.经济方面指标的变化。首先,将g 3版中用来说明市场占有率的指标“向当地供应商采购支出的比例”单列出采购行为,起到强调作用;其次,对于没有变化的“经济绩效”、“市场占有率”以及“间接经济影响”等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2.环境方面指标的变化。将g 3版中用来说明能源方面的指标“按主要源头划分的间接能源耗量”和“按主要源头划分的直接能源耗量”改为“机构外部的能源消耗量”和“机构内部的能源消耗量”,并且增加了“能源强度”指标;将g 3版中用来说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指标“监控机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现实行动、战略和未来计划”删除;g 4版增加了用来说明排放物、污水及废弃物方面的指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加了供应商环境评估和环境问题申诉机制;对于没有变化的“物料”、“水”、“产品和服务”、“法规”、“交通运输”的“整体情况”等方面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等的阐述。

3.社会层面指标的变化。在劳工措施及体面工作中,在雇佣方面,g 4版增加了“按重要运营地点划分,不提供给临时或兼职员工,只提供给全职员工的福利”指标和“按性别划分,产假,陪产假后回到工作和保留工作的比例”指标;在劳资关系方面,g 4版删除了“受集体议价协议保障的雇员百分比”指标;在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g 4版增加了“从事职业病高发职业或高职业病风险职业的工人”指标,同时删除了g 3版的“为协助雇员、雇员家属或社区成员而推行,关于严重疾病的培训、辅导、预防、教育与风险监控计划”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劳工问题申诉机制”及“供应商劳工实践评估”。

在人权中,g 4版增加了“评估”、“供应商人权评估”和“人权问题申诉机制”等指标。

在社会中,在公共政策方面,g 4版删除了“对公共政策的立场,以及在发展及游说公共政策方面的参与”指标。此外,g 4版增加了“供应商社会影响评估”和“社会影响申诉机制”指标。

在产品责任中,在市场推广方面,g 4版删除了“为符合规划市场推广的法律、标准及自愿守则而设的计划”指标,取而代之的是“禁售或有争议产品的销售”指标。

对于g 3版一些没有变化的指标在考虑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的基础上,才提供有关的标准披露项和指导,同时,在每个指标中增加了相关性、编制要领、定义、公式等的阐述。

三、g 4的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越来越多,社会责任审计不完善的问题也进入了人们的视角,缺乏公信力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缺乏审计的社会责任报告都容易使企业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截至2013年10月,搜集到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达1 525份,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幅度为14.1%。但是,经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的报告仅占7.6%。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与我国企业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迅猛增长严重不匹配。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动机不正确,有些是为了达到上市目的,有些是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还有些是为了应付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督。这些不正确的动机导致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差,重形式而轻实质性,从而导致社会责任审计对于实质性方面的缺失。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对关键绩效数据披露不足,实质性方面的披露仍需进一步增强,定性描述过多,定量描述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质量有待提高。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多样化,没有形成系统性

国资委制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中国银监会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深交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都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其编制做出了规定。这些规定介绍的信息披露原则和方法都较为粗糙,更多的用定性分析来描述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缺乏定量分析的指标,用其作为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的除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以外,并没有一个可以媲美国际化标准又同时适用于我国的具有行业通用性的审计标准。

四、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相关政府机构鼓励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 4版,为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业务提供了保障。针对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增长速度快、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数量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审计业务。

(二)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

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积极性和质量不仅与宏观环境、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企业领导人员对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责任、对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与成本利益的权衡意识有关。由于社会责任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这一观点尚未深入人心,所以定期开展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社会责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应特别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有关g4版“实质性议题”的培训,逐渐形成对于“实质性议题”高度重视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反映那些对利益相关者的评估和决策具有实质影响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质量。

(三)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展审计业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通用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标准。为此,我国企业应当根据g4版的要求和规定,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责任报告。而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问题上,为了使利益相关者真正受益,应当按照g 4的要求,作出实质性分析,公布那些与核心业务相关的指标。在社会责任审计时,也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否进行实质性分析的鉴别。x

参考文献:

1.howard r.bowe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m].the committe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1953.

2.homerh.johnson.corporate social audits-this time around[j].business horizons,2001,(516):29-36

3.g 3[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06.

4.g 4[s].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2013.

5.阳秋林,李冬生.建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构想[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11-13.

6.完绍芹,郑军.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评价[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133.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市场反应;财务指标;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6-0001-05

1引言

公司社会责任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方兴未艾的话题[1]。虽然我国公司基本接受社会责任理念,但实践落后于思想和理论层面,污染环境、虐待员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损害股东利益等社会责任事件频发。我国关于社会责任履行的法律较为分散,并且缺乏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的正式法规。虽然社会责任评价绩效指标数量繁多,但是缺少统一、有效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与市场反应研究相对独立,鲜有文献验证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有效性或采用规范的事件研究法对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和市场反应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国外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和市场反应研究发展较为成熟[2]。ingram发现货币化的社会责任披露投资组合市场表现显著高于非货币化组合,非货币化的社会责任披露投资组合市场表现除产品方面的信息外显著高于未披露组合[3];anderson和frankle对比披露和未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投资组合系统风险,结果说明资本市场对于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反应较为灵敏[4];shane和spicer发现在降低污染方面表现较好企业的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在环境保护方面表现较差的公司[5]。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尚不统一[6,7],陈玉清、马丽丽考察了公司社会责任贡献指标同报告日后一个月内平均股价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会责任贡献指标与平均股价不显著[8];选择少数已有的指标(每股社会贡献值、政府所得贡献率等)作为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替代变量进行研究,较难全面反映公司社会责任绩效[9,10];在市场反应研究中,以事件点后一个月内的平均股价作为研究对象,或以行业回报率为基础估计样本事件窗的期望回报率,较难反映客观的收益变动,这种寻求简单变量替代复杂研究对象的方法较为笼统,内容分析法和专家问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造成研究结果的不稳定[11,12]。

根据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和市场反应的研究成果,为弥补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无有效性检验以及实证研究中社会责任绩效替代指标较为简单的不足,将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多个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降维至少数主因子,在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市场反应研究法中将运用标准事件研究法估计期望回报率。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效果如何?资本市场是否对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产生敏感的反应?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否受到公司社会责任具体行为绩效评价的影响?本文将围绕上述三个问题,较为准确、客观地评价公司社会责任绩效和市场反应,以期在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与市场反应的实证检验之间建立沟通和联系的桥梁。

2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有效证券市场理论,在一个强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公司的股价已经蕴含了信息的价值,这种信息包括公司可获得的内外部信息和历史信息。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尚处于弱式有效的阶段,公司内外部产生的信息会提前或滞后地反映到公司的股价上来,一旦这种信息在市场上引起反应,好消息会使投资者获得正的超额回报,坏消息则会减少投资者获得超额回报。如果公司上年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较好,则会使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获得超额回报,反之,则会抛售公司股票减少收益。

为此应综合考察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前后事件窗内的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的波动,如果事件窗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正负相抵,均值显著为0,则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事件未使投资者获得超额回报,反之则表明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事件反应不敏感。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尚不成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亦存在缺陷,故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前后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提前释放或滞后稀释,从而引起累计超额回报率的波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事件反应敏感。

同时应深入研究社会责任报告事件所蕴涵的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信息能否解释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的变化,即投资者对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的市场反应。根据公司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投资者通过公司公开的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获取公司年度的社会责任绩效信息,良好的公司社会责任绩效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中则表现为投资者获得正的累计平均超额回报,被投资者理解为较差的社会责任绩效信息在市场中的反应则应是投资者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的下降。

针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信息,探究公司承担的对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绩效或综合绩效评价越好,事件窗内的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应当越高,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信息的市场反应越为正向敏感;相反如果公司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单项绩效或综合绩效评价越差,累计的平均超额回报率则越低。基于此,提出假设2: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越高,引起的正面市场反应越为灵敏。

3研究设计

3.1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选择横向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cari为因变量,确定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当天为事件点,若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日停盘或休市,则以下一个交易日为事件点。选择事件点前20个交易日和事件点后20个交易日为事件窗,将事件点前第140个交易日至事件点前第21个交易日共120个交易日确定为估计窗,使用市场模型作为估计期望回报率的模型。

(2)解释变量。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社会责任绩效主因子fi的得分和综合得分csp作为解释变量。归纳出66个理想的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并根据可靠性、可比性、完备性、可量化和易获取的具体原则,筛选出16个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以简化指标的处理,并提高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和市场反应研究的效率。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因子分析所用指标和计算公式见表1。

公共关系因子系数显著为负,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越高,car越呈反向变化。部分企业为了慈善而慈善,功利性较强,并非根据自身盈利、拥有权利和资源的基础上真诚为社区捐赠、赞助公益和慈善事业,刻意追求高捐赠赞助支出比,被投资者视为作秀;另外,社会中发生的一系列慈善机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机构的公信力,令公民质疑捐款的去向,呼吁公开善款的使用状况和这些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使得部分投资者认为公司巨额捐赠和高比率赞助不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增加企业的长远利益,在善款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股东当期股息和未来正常运营的能力。

(2)模型2的实证结果分析。社会责任综合绩效csp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同car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投资者对与股东、债权人和员工消费者关联信息的认识更多是财务层面上的解读,并不将其视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而与政府、公共关系相关的财务指标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容易被市场关注并吸收,因为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契约方,而是广义角度的受企业决策影响并影响企业行为的利益相关者。虽然供应商亦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但其契约约束力和经济地位尚不及股东、债权人和员工消费者,六种指标的共同影响导致社会责任综合绩效与car关系不显著。

44 公司社会责任绩效评价市场反应的进一步分析

由于缺乏获取性和可比性,分析中未包括公司的环境责任绩效,但鉴于公司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究公司承担的环境责任绩效并补充说明披露环境责任绩效信息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对样本进行分组和配对。以公司是否详细量化披露环境责任为标准,得到量化披露环境责任绩效的39家样本公司,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配对:在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未详细量化披露公司对环境的责任;与量化披露组公司处在相同的行业;账面市值比接近量化披露组。量化披露环境责任组与配对样本组cart走势图见图2。

首先,资本市场对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事件反应显著敏感。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事件显著影响累计平均超额回报率的波动,因此应充分利用法规的规范和权威作用,在政策层面将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的法律集中成文,使企业按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并编制社会资产负债表,列示员工福利、工作条件、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

其次,公司对供应商、政府和公共关系承担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越高,引起的正面市场反应比其他3个因子更为显著灵敏。公司应当在季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披露对供应商、政府和公共关系的社会责任信息,并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实际盈利、拥有权利和资源从道义和责任上诚挚作出捐赠、赞助和慈善,避免刻意追求高捐赠赞助支出比。第三方慈善机构应公开善款的使用状况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提高慈善组织本身的公信力,促使企业有理由相信其善款得到了有效利用。

最后,量化披露环境责任信息样本组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信息比配对样本公司更好地传递到了资本市场,相对于文字描述,投资者更为关注公司量化的环境责任信息。我国公司尚处于分散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阶段,披露方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自愿披露较多描述性信息,量化信息较少,因此应量化披露公司各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重视对公共关系和环境责任绩效信息的披露,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使信息使用者更直观地掌握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加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iso.iso26000 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r].geneva iso, 2010.

[2]carroll a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97-505.

[3]ingram r w.a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cert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8(16):270-285.

[4]anderson j c,frankle a w.voluntary social reporting:an iso-beta portfolio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0,55(3):467-479.

[5]shane philip b,spicer barry h.market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produced outside the firm[j].the accounting review,1983,58(3):521-538.

[6]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7(5):71-79.

[7]徐莉萍,辛宇.媒体关注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之履行——基于汶川地震捐款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3):135-143.

[8]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76-81.

[9]刘长翠,孔晓婷.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10):36-43.

[10]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9

这几年为了申报国家课题,我一直很关注课题指南的导向。在02年之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中根本没有广告学方向的研究课题,02年的课题指南中,首次在"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中,出现了"中外广告法比较研究"的课题,在03年的课题指南中,有了"我国传媒广告的规范问题研究",这对于广告研究和广告教育的发展,具有及其深刻的意义。但由于这阶段我在德国访学,没有申报国家课题。而在04年的课题指南中,仅在"新闻传播行业协会研究"课题中,提到了广告协会等行业协会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协调作用的问题,这一年我申报了《中欧广告法比较研究》的课题,当时考虑自己刚从德国回来,有一定的研究优势,特别是在02、03年的课题指南中有这方面的导向,还有我承担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电视与互联网广告效果比较研究》已到了结项阶段,也是比较研究,这也应该说是一个基础,但不知上报到哪个环节被筛选掉了。在05年的课题指南中,出现了"广告伦理研究"和"中国广告发展史"两项课题,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我也正在做广告伦理方面的研究,毫不迟疑,我申报了《广告伦理研究》的课题,这一次我知道是报到了北京,但最终没有结果。申报国家课题,两次三次不中,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多数人一辈子难以如愿,关键是自己不能放弃。在今年的课题指南中,只有"广告传播学研究"一项,我觉得自己没有可能做这个题目,但指南中有另外一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研究",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广告有特殊的地位,广告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问题,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同时,这与我去年申报的广告伦理研究有很好的结合点。在征求了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后,我们申报了《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研究》的课题,想打一个擦边球。老实说,申请书上报以后,我也没有什么奢望,因为在这之前也听了许多传说,无论是学校背景、学科背景,还是我自己的人脉关系,我都只能是听天由命了。其实我手上有一份去年评审专家的名单,在去年申报的课题落空后,我也下决心今年申报时一定去找人。但事到临头我觉得难以入手,也难以开口,我相信学术界还是一块相对的净土,绝大多数学者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重于一切。我放弃了找人的念头,也没有给任何人打过一个电话。当得到我的课题获得立项的消息时,我得到了由衷的惊喜,我的心灵深处也经受了一场洗礼。我感谢所有参与对我这个项目评审的专家们丨感谢全国哲学社会规划领导小组丨从这里我看到了公正和严明,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社会责任。我也想以这一段陈述,给那些和我一样觉得没有什么背景的科研工作者们打打气,增加一点信心和勇气,让我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做这个选题,我们也是经过了认真的准备和思考的。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广告的发展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里程碑。从79年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广告业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30%以上,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也因此中国成为全球广告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广告市场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广告市场,2005年广告营业额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占至ijgdp的0.78%。这个份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来说,这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据ac尼尔森公司预测,中国广告市场在2010年左右有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这是一个十分令人乐观的前景。然而,和大多数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样,发展的速度愈快,也就意味着存在问题的可能性愈大,产生的后遗症可能愈明显。

广告大观综合版其是作为消费时代的重要商业活动之一,广告在销售商品和影响社会方面的作用,从来都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大多数的广告主都力争保持公正的伦理标准,对社会负责任的广告,广告公司也很少强迫自己的员工为有悖于他们的道德标准的客户工作。但是,经济压力或曰利益诱惑,总会让少数广告主或广告从业者行走在法律的边缘或道德的底线,甚至越轨;一些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大打"擦边球"的变相违规广告屡屡得手,成为游走在边缘地带的"高手"。于是,广告业就成为人们十分警觉的一个行业,人们对广告的疑虑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在去年"两会〃期间,业界盼望已久的对已沿用十年之久,从一开始就不够完善的《广告法》的修订工作,没有列入"两会"议事日程,却有80件之多的提茱、议茱涉及医疗和药品广告,再次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甚至有代表提出要取消医药广告。在相对开放的网络世界,对于广告失范行为的讨论更是热火朝天,有人就把04、05年都称之为"问题广告年"。这种状况显然与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很不协调。广告在发挥其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其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所有广告从业者的职业要求。广告社会责任的体现,除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外,还要借助于广告行业的自律,广告从业人员的道德觉悟和消费者自觉意识的提高,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一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和民族特色,符合绝大多数利益的广告伦理规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所申报的《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研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而广告学科同时被立项的还有厦门大学陈培爱老师的《广告传播学研究》,老实说这个课题很大,不知是否涵盖这方面的内容;但另一个立项项目,首都经贸大学杨同庆老师的《和谐与冲突一一中国广告发展趋势与监管对策研究》,与我的课题有很多交叉和重合之处。这也充分说明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问题,已经受到业界、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美国是当今世界广告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它也是提高广告效果与净化广告运动的最努力者。1911年全美广告俱乐部联盟第七次大会即发表了广告十诫,作为美国广告界活动的指导原则。随后又组织了广告诚信委员会等机构,以取缔不良广告,推行广告净化运动。1937年,"全美传播业者协会"制定《电视广告规定》,号召全国会员广播电视局遵守这一规定,又将美国自约规则运动推进一步。1971年,在美国广告公司协会、美国广告业联合会、全国广告协会、营业质量促进会的互相影响下,一个名为"全国广告审査理事会"的组织成立,它的主旨是促进真实、准确、健康的广告的发展,促进广告界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感,从根本上影响与推进着美国自律规则运动。在美国的广告学教科书中,广告道德和伦理规范方面的内容占有重要的篇幅;1969年,"全日本广告联盟"成立了"道德委员会"。1974年10月,"日本广告审査机构"正式成立。此前,"新闻协会"的《报纸广告道德纲领》、"日本民间广播电视联盟"的《传播标准》、"广告客户协会"的《真实的广告》等自约规则都已相继出现。欧洲的一些学者,致力于在统一的欧洲内部建立共同的广告责任和伦理标准。英国于1962年成立了由20个广告团体组成"广告标准权威组织",并根据国际商业会议的规则制定了《广告活动规定»,由"广告活动委员会"负责实施。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亚、欧、北美各国纷纷建立了广告自律机制。现在,世界各国广告界都普遍实行行业自律,且制定了自律准则。近年来,我国学者在"诚信"主题之下,对相关领域的伦理问题十分关注,并试图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与经济的关系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建构,在经济伦理、管理伦理、企业伦理、教育伦理、新闻伦理等方面,都有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把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对广告管理的伦理规范结合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正是由于一次次的广告失误和偏差,导致了一套又一套法律、规章,甚至是管理机构的产生。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许多广告战役跨越了疆界,而各国的广告管理法规仍颇具民族性。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管理体制、消费者觉悟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使各国广告管理的水平相去甚远。对于广告究竟应该担负哪些社会责任?广告应当保持怎样的伦理或者道德的底线?对于广告合法性的界定,究竟怎样才更具有操作性?这些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也给我们呈现出极大的研究空间。

社会工作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7-372-03 

analysis on quality factors of part-time program of agriculture master thesis proposal 

qin fang1, wang tai-qun2, huang jia-nan3 (1.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 central agricultural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school, beijing 100125; 3.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zhejiang 310021) 

abstract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379 questionnaires by using stata 12.0 software, the main quality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sis proposal of part-time agriculture master were obtain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proposal quality we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sis proposal quality through exploring efficient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part-time master of agriculture; proposal; quality impact factors; analysis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空间,同时,也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并对培养模式与论文质量做出明确要求。 

农业硕士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重点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相比较,它主要培养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指向上,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又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农科”的mba[1]。 

学位论文是课程知识与研究能力以及领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多的贯穿于学位论文的创作之中,而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定位作用,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做好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常重要。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在校学习时间短,理论水平薄弱,与导师沟通不方便,致使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选题对社会急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选题研究的前沿了解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完整;对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实际调研,对其实践发展和应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的论证缺乏逻辑性等,从而影响了开题报告质量。 

2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该文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申请并参加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91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专家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总人数的22%,“合格”占总人数的73%,“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该文应用stata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寻求影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力度、选题与学生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学生年龄等影响因子与开题报告质量相关度高,对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大,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研究方便,分别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定义: 

(1)导师指导次数:导师指导次数在10次以上,取值为3;导师指导次数在1~10次,取值为2;导师未曾指导过,取值为1。 

(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科技人员、教师与农技推广人员,取值为3;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行政管理人员,取值为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企业,取值为1;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其他,取值为0。 

(3)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取值为3;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一致,取值为2;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取值为1。

(4)研究是否有经费支持:研究有经费支持,取值为3;研究无经费支持,取值为2。 

(5)学生职务与职称:职务或职称为科员或初级,取值为3;职务或职称为科级或中级,取值为2;职务或职称为县处级及以上或高级,取值为1。 

(6)学生年龄:年龄在22~30岁,取值为3;年龄在31~45岁,取值为2;年龄在46岁及以上,取值为1。 

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导师指导、工作岗位、是否有经费支持、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职务或职称、学生年龄, 

相关系数分别为:97.73%、91.73%、89.85%、88.29%、77.66%、47.99%。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因子以及相互关系为: 

(1)与导师指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与导师沟通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好;与导师沟通不充分或未沟通,开题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与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如果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其开题报告质量就高;如果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等相关不大甚至无关的工作,其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与选题是否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一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开题报告质量越高。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不太一致或不一致,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较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开题报告质量等级数量是论文选题与工作内容无关的1.865倍[2]。 

(4)与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有经费支持,试验可以顺利的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选题无经费支持,开展试验缺少经费,甚至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多。 

(5)与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呈正相关关系。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低,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高,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6)与学生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越年轻,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年龄越大,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通过相关系数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开题报告质量与跟导师沟通是否充分,选题与所从事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需要是否一致,论文有无经费支持,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年龄等影响因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导师指导对开题报告质量有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关系,导师指导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最主要和最关键影响因子;选题与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论文研究的现实诉求就越强,研究中需要的数据资料等素材也丰富易得,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容源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越低,学生求学动力越高,要求提高研究能力与获得学位的需求也越强,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内在驱动力;选题有经费支持,开展试验或调研工作相对较容易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这是保证开题报告质量的基础与条件。但由于不同因子在开题报告质量中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统计中各因子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 

3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 

由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学矛盾突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之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致使开题报告存在很多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但对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来说是“严师更出高徒”。因此,建议加强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实行开题报告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把控措施管理。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在每个关键环节面对面沟通与讨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把开题报告写作的整个过程规定为一个有严格研究程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并将此过程分解成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步指导,具体任务一环紧扣一环,质量要求一步紧跟一步。 

关键环节可设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讨论、论文提纲的讨论、初稿的讨论和完善。 

3.1.1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案。首先,导师应研讨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学习背景,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应要求学生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前沿、做此项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都确定清楚,并且必须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训练。导师有责任要求和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3.1.2确定论文提纲。在确定选题与研究方案后,导师应与学生再作充分步沟通,拟定出一个初步的提纲,使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初步讨论确定研究的工作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以及分析判断预定的研究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3.1.3确定开题报告写作初稿。首先,导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其次,重视论文的写作格式与文字的规范性。导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学位论文规范写作,使其从一开始就养成规范写作的意识。 

3.1.4对开题报告全面指导。主要是对开题报告中各要素的写法、论文提纲中各章节的安排及内容等作一个全面的讨论并提出明确修改意见。在这一环节中,导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其耐心反复修改,对于文字功底较差的学生,导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其尽快提高。 

3.2严格把控论文选题关 

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生源工作单位为科研单位、高校或政府机关,有80%的生源工作岗位为科研、农技推广与教师或行政工作,在选题类型中,选题为技术推广或现代农业等与农业相关及自然科学专题的占了总人数的86%。根据这一数据,结合开题报告质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说明农业硕士生岗位与选题一致性匹配较好,有一半多的学生工作单位性质有助于孕育出较好的选题,大部分学生的工作岗位利于写出较高质量的开题报告。 

要把好论文选题关应遵守三条选题原则。①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相一致原则。选题一定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农业领域高层次的复合型培养人才,学生必需加大对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了解社会迫切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了解选题研究前沿,对研究内容做足够的实际调研。②应与学生工作单位建设目标及工作岗位相一致原则。积极参与部级、省部级的重点项目,或者单位有经费支持的项目,此类项目研究目标明确,基本以解决社会、国家在某领域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目的。③与导师研究方向相一致原则。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学习背景,明确选题的大致研究方向,确定导师及同行的第二导师,结合导师课题或研究方向做好选题。农业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如果一致,更能获得导师系统的指导和支持。

3.3提高生源质量,为开题报告把好源头关 

生源质量对开题报告有着直接的影响,生源质量好,其研究基础相对较扎实,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好。因此,在招生工作中,首先应拓宽招生渠道,招生对象应以工作在农牧业一线的农业基层骨干技术人员为主,这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大部分都具备农学学士学位。其次应在招生录取工作中实行优中选优的淘汰原则,重视学生工作背景与专业背景,考核学生对农村相关知识、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水平等,对考生专业背景、工作单位等与所报专业差距大的学生,应采取不录取原则,尤其是音乐、美术等专业毕业的考生,做到严把生源质量关。 

3.4规范并加强开题报告教育管理,为开题报告做好保障工作 

3.4.1加强导师管理工作,督促导师指导。导师是学位论文的负责人,作为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加强第一导师对开题报告的指导。①加强导师培训,对导师全面讲解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培养的整个管理流程,突出导师的任职责任与能力。②配备充足的导师队伍,细致导师管理工作。严格把关导师的任职资格,不仅要求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教师方有资格担任导师,而且要求是热心或非常熟悉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教育的导师方可担任,主要目的就是做到让更有资质的导师能者多劳,使双方工作意愿都很强,从而保证开题报告质量。③在开题报告环节设置环节管理,督促导师指导。 

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加强第二导师指导。这一制度不仅符合全国农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积极要求推行的双导师制度的指导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决了农业硕士与导师沟通不便的矛盾,大大加强了导师的指导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题报告质量。因此,应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第二导师,并要求申报的第二导师尽可能为学生本单位具有一定职称、研究能力与研究条件的人员,便于提供指导。在第二导师资源中,各培养单位也应积极与相关行业和企业合作,把优秀的研究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等作为第二导师资源。 

3.4.2重视开题报告组织工作,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农业硕士在校时间短,开题报告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导师指导不充分,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并组织好开题报告会,尤其是组织好开题报告会中的专家队伍,提高专家指导效用,加强开题报告指导。首先是重视开题报告会专家队伍建设,制定聘请专家的标准以及专家点评依据,点评一定要熟悉并符合农业硕士特点。其次是建立一支稳定的、了解并且热衷于农业硕士教育的专家队伍。再次是在开题报告会上,每组配备3~5名同专业领域专家,要求学生使用ppt向专家组汇报开题报告内容,专家组按照开题报告点评要求,对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点评并提出具体修改措施与意见。对不符合开题报告要求的,专家应要求其重新修改并予以下次重新申请。 

3.4.3有针对性地开设特色课程。非全日制农业硕士选题大都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有很好的工作基础与积累,但是对于如何做研究、写好学位论文、做好论文开题报告却没有系统地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在课程培养方面专门开设学位论文设计与写作以及如何选题及写作开题报告等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可将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与论文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实行案例教学,同时,还可设置开题报告会现场观摩等实践式教学,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一般都具有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既是工职人员又是学生的双重身份使其培养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又要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但因其双重身份,在校时间短,工学矛盾突出,导师指导有限,对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证培养质量,又要降低工学矛盾对培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结合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因子分析,加强开题报告的过程管理,探索积极有效的培养方式,提高论文开题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 

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