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心得体会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7 06:57:40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领导力心得体会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刊发的《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篇重要文章中,紧密联系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紧密联系成功应对一系列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伟大斗争,紧密联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郑重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深刻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强调:“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斗争和国家政权的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同时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早在井冈山时期,我们党就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1942年9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明确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他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1962年1月,毛泽东同志再次强调:“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100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坚持党的领导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有了新探索”。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新成就。“新认识”,集中体现在关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论述上;“新探索”,集中体现为以重要论述为指引,完善了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

 

关于“新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阐明一系列重要观点,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系列重大问题,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行动指南。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2

通过2012年昌乐市寒假校长培训班的学习,本人感觉受益匪浅。我深刻地领悟到新时期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也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辉煌前景。在此谈几点心得体会:

作为一校之长,如何在课程提升领导力?我认为:首先,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学校要办出特色和成绩,让主管部门满意,甚至欣赏,校长不要总是抱怨,关键是要有行动,要有所作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学生们办一所理想中的好学校。

近几年来,课堂改革轰轰烈烈,流派纷呈,各种教育创新和改革如跑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但到最后很少有长久生命的东西,为什么?我认为校长因为没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没有坚定的教育操守,所以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比如教材、教法、分数、作业、考勤等都是学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很多场合都自成目的,甚至让培养人这个目的反过来为这些手段服务,于是教育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

试查一所好的学校,它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打造出亮点,创办出特色。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时时刻刻想到和做到。

作为学校的领头雁,校长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是为学生们而办的”理念。山东乐陵市实验小学李升勇校长得出了“学会回到原点思考教育”的英明论断: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崔允漷提出了“做好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用别人从未尝试的教育方法创造了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感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主观因素,教学内容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达、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

那么学校课堂改革的成败由什么决定呢?

一、 人心问题

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种凝聚力,一旦失去教师的齐心协力,失去教师的信赖和支持,校长想要有所作为很难。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教育,自然少不了要人文关照、人文情怀,因为有了这些灵魂的东西,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未来着想的教育,也才能成为润泽学生生命,为学生生命添彩的教育。

二、 打造队伍

有一支积极进取、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共谋发展、互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课堂改革稳步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 改革探索

要使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高,解决学生兴趣问题是关键。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3

一年里面临新的挑战,我们清清楚楚认识到工作需当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和谐团队,严律守纪,规范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质,努力奋斗,与时俱进,放眼世界,继往开来,憧憬曼妙的未来。

石总经理画龙点睛地指出今年贵州电网公司的任务建设,即言简意赅概括性地总结“抓市场,重管理,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两条主线,抓好三个中心任务”,使我们大抵知道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此次会议转达了振奋人心的精神,这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批判战略方针,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做到品德兼优的职业员工。

作为铝线车间电工班的班长,我更能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企业需重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和治理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致的道理,在企业的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机器和市场,而是人。随着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越来越来深入人心。所以,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则是要求领导与下属的关系要做到依靠人、尊重人、激发人,唯有这样怀柔的领导才能使企业走上正规,迅速发展。

当今社会,企业管理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追求利润,转为越来越重视利润的创造者——员工的因素。故公司的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更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最大优化,才能使公司生机勃勃,熠熠生辉。

所谓人性化管理是在充分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按照人性的原则去管理,利用和发扬人性中有利的东西为管理和发展服务,同时对于人性中不利的一面进行抑制,弱化其反面作用。采取“人性”的方式方法,尊重个性,而不是主观地以组织意志和管理者的意志来约束和限制员工,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工人的“个人空间”,而不仅仅是靠理性的约束和制约制度的规定来进行管理。

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才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人化管理更能强调管理的艺术性,而制度化管理更能强调管理合理的科学性。两者相辅相成,人性化管理应当以合理的科学的制度为前提。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硬件”,而人性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软件”。“硬件”是基础,而要运作更好,效率更高,则要有更好的“软件”。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4

一、抓好调研摸实情,掌握学校基本情况

要主持好一个学校的工作,就要尽快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除了采取查阅学校已有相关资料的方法外,还应该采取贴近班子、贴近教职员工、贴进学生的方法进行:一是预约座谈沟通。班子、教职员工、学生在学校里也有好多任务需要完成,提前“预约”,既是对他们人格上的尊重,更是对座谈会的重视。二是定期举办专题讨论会(例会性质)沟通。对学校今后各方面的发展问题,定期专题,在讨论会之前确定好参加讨论的相关人员,使其能够充分做好准备。三是随机沟通。随机沟通需要校长经常及时走进教室、走进办公室、走进宿舍、走进餐厅,需要校长充分利用校长信箱、手机等工具,与干部、教师、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二、注重理念引领,凝聚教师共识

要尽快统一全校思想观念,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校长必须在充分了解、把握、熟悉学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的民主讨论、细致的梳理提炼,形成学校总体的发展规划目标和具体的年度或学期工作任务,用清晰、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引领班子、凝聚教职员工干事创业。要尽快统一全校思想观念,凝聚全体教师的共识,校长还必须从抓教职员工的政治、师德、理论、业务规范学习入手:一是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在学习的必要性上,要让教师明确这既是教师岗位职责范围内的义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明确学习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要求。校长要亲自参与确定学习的内容,既要分阶段突出主题,又要递进式拓展深入;既要紧密联系当前要推动的实际工作,又要兼顾对长远工作的影响。三是完善学习效果的检查激励机制。任何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惰性,要提升学习效果,必须完善检查激励机制。

三、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学校工作有序、高效、高质开展

学校要发展,校长就必须引领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围绕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学校实际,不断理顺、完善和巩固学校制度。校长在制度建设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制度的建立要突出“以人为本”和“以校为本”的理念。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广泛的民主讨论、细致的梳理提炼才能完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使制度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学校制度建设必须循序渐进。在制度建设上要逐步求全,要遵循发展的规律,学会科学地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学校制度的重建目标。三是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有前瞻性,要考虑制度的长远作用。校长要发挥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就要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亲自确定并直接参与那些必须在学校层面拟定,并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制度的重建工作。四是严把制度落实关。所有制度存在的价值关键是落实,不然制度就形同虚设。这就要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是明确责任,提高执行力;同时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制度。

四、抓好班子树形象,发挥班子队伍的表率作用

校长的立身之本,就是以身作则。校长必须以公正凝聚人心,真正树立公仆形象,这样对班子才有感召力,对教师才有说服力。校长在强化班子队伍建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善待学校干部。校长要赋予他们与岗位相称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要给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二是要能识人善用。校长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让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大显身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公正严明,表里如一。四是要谦虚民主,走群众路线。五是要自尊、自重、自律。

五、当好课改领导角色,推动教育教学高效率、高质量提升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5

自9月份以来,学校根据省、市委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严格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力求达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目标。根据安排,和大家一起学习了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内容,通过学习和思考,认识到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岗位实际做起,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真抓实干,尽职履责。

一、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认真学习党的历届领导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论断后,发现我们党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这是国之大幸、党之大幸。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深刻提到形式主义的危害,“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告》中也提到,“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全党集中统一、令行禁止。这表明党中央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提到新的高度,充分彰显我们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心。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立场和宗旨,严重腐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绝不只是思想方法、工作作风问题,更是深层次的政治问题。正如所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审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质,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认清其危害。一方面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障碍。形式主义、宫僚主义只图虚名,不求实际,严重妨碍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实践中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危害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极易诱发干部的懒惰思想和投机心理,助长党内和社会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和浮夸之风,只求个人利益而不为人民做事,违背党的群众路线,危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大问题。

从现实情况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些新动向新特点也值得我们警惕。一些干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即使学了也只是用来应付场面、装点门面,而不是结合实际俯下身子抓落实等等。针对这些新问题新特点,我们必须像要求的那样,聚焦突出问题,充分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摸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紧密联系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抓出习惯,抓出长效。

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质分析透彻,指出“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我本人在工作生活中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憎恨,因为这与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都是背道而驰的。

反对形式主义,就是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就是要着重解决群众利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民主集中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三、真抓实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我本人在工作中虽然可以说尽职尽责,时刻谨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但是认真剖析自己后发现自身仍然存在部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主要表现为学风不实,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缺少逐条逐项深学细读;因为工作繁忙有时会忽视与广大师生的交流,工作部署后有时没能及时询问群众的反馈。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领导者 非权力 影响力

一、德,即品德

品德修养是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石。

1.“品德高尚”

它要求领导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宗旨、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最基本的“德”。人们对于领导者在这方面要求较高,要求领导者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同时还要求领导者注重公共道德。一个领导者是当地的公众人物,他道德水平自然地成为当地群众的标杆。领导者品德高尚,就具有人格魅力,就会产生较高的威望。

2.“刚正不阿”

它要求领导者公平、公道,正直,不阿谀奉承。领导者处于众目睽睽之下,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部属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下属非常气愤领导者不公正,如果领导者处事不公正,就会导致消极情绪,上下级离心离德。领导者只有做到公正兼明才能赢得人心,体现榜样的无穷力量。同时要有主见,不能阿谀奉承,随声附和,从而体现出刚正不阿的领导气魄。

3.“明礼诚信”

它包含三层意思:“礼”是要以礼相待,互相尊重。“诚”即是诚恳待人,将心比心。无论是多高职位的领导,在人际交往中都不容有特权,要平等待人,以诚待人,人与人之间人格是平等的,要做到以心换心,不能高人一等,这是处理好与上下级之间、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前提,也是群众基础的源泉,是提高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强大内驱力。“信”即信任、信用。信任主要是领导者对班子成员和下属给予充分的信任。只有信任他们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才能使这个群体保持团结、和谐向上的氛围,产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效率。讲信用,就是不失信于人,说到做到,从不食言,这是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领导者若能做到明礼诚信,即使是简单的话语,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若待人不诚恳,不讲信用,不尊重他人,台上讲的一样,台下做的一样,即使再多努力也会收效甚微,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因此领导者要做到“品德高尚、公正不阿、明礼诚信”。以“德”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二、才,即才能

才能是一个领导者执政的本领,是获得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源泉。

才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素质,二是能力素质。知识素质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必备条件和起码要求,知识素质直接关系着领导业务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效果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它不仅要求一个领导者要精通专业知识,又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知识、法律知识等,只有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才能赢得人们的敬佩,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一个领导者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一个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的领导者,工作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业上就能有所作为,同时也能得到工作群体的认可。这就要求领导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已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以“能”提高其非权力影响力。

三、勤,即勤奋

勤奋是一个领导者提高非权力影响力的保证。

当代领导者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总结。体现一个“勤”字。也就是说要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想事、琢磨事,干事、干好事。要勤于思考,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无愧于人民的培养和信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专业知识、领导艺术等知识,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才智,提高自己的品格修养,取长补短,从而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关键时期要身体力行,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体现“实践出真知”。更要勤于总结、善于总结。认真地回顾总结付诸实施的决策,可以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完善自己,大步前行。以“勤”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四、绩,即业绩

业绩是领导者工作成果的表现,是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强有力的体现。

业绩,是领导工作的落脚点,也是群众评论领导者工作的重点。领导者德才兼备、勤奋努力,其结果都要通过业绩得以体现。为官一方的领导者是否得民心,主要看你运用你的才能和智慧为百姓做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庸碌无为、劳而无功的领导者是难以树立起良好形象的,也难以对群众产生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那些工作成绩突出,能够改变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面貌的领导者,自然能在人民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以卓越的业绩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任。只有这样,才能站稳脚跟,进一步巩固群众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非权力影响力。正像有的百姓评价领导时说,真的是一名好官,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但是要切记,个别领导者为了自己所谓的业绩,做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急功近利,不利于长远发展,不利于百姓的利益,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只有真正为百姓、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领导者才能名垂青史,才能以“绩”提高其非权力影响力。

五、廉,即清廉

为政清廉是领导者的立身之本。

领导者要做到为政清廉,廉洁自律,下属自然而然就肃然起敬;一个领导者如果假公济私、贪污受贿,自私自利,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二位,下属就会嗤之以鼻,就不会尊敬他。同时一个把个人私利放在首位的领导,工作起来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也不会放开手脚大胆工作的,是不会得有突出的业绩的。一个合格的领导者要树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就要为政清廉,做到廉政,这样才能为官一方,造福为民。自然而然就会以“廉”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六、情,即感情、人情

“情”是提高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酌料”。

领导者要重感情、通人情。在实际工作中,与同僚、下属要经常进行感情沟通,加深友谊,体察民情,待人热情大方,不以领导自居,不高高在上,不对下属板冷面孔,和颜悦色。领导者在工作中只有真情流露,才能缩短与群众间的距离,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才能以“情”提高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持之以恒,在德、能、勤、绩、廉、情方面不断加强修养,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必将自然而生,并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用人吸附力战斗力持久力

一、领导过程的关键在于用人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是与地位、权利、能力以及拥有影响力的特殊角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领导就是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在特定的结构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动员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带领他人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在群体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他始终是一种走在组织前面的引导力量,它决定着目标的发展和变革。有人说:“领导是第二生产力。”因为它虽不像科学技术那样直接创造财富,但是它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和和互动,使之成为组织目标实现的直接动力。这里的各种资源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因为人是唯一一种能够扩大资源的资源,而领导活动的主要对象就是人,人一旦能得到有效地组合和利用,它就会实现原有资源的增值。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领导是第二生产力”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显示出领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对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从领导的含义可以得知,领导是一种依靠别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特殊活动,即就是领导与组织之间具有间接性,那直接性就应该体现在领导与下属之间,由此可见,组织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在于下属,而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有效发挥关键又在于领导的用人。用人是领导活动艺术化的重要特征,它也是一个领导是否高效的重要衡量标准。一个不懂得用人的领导要想成为好领导是难以想象的。用人的前提是识人断人,用人的目标是通过激励、动员等手段来达到组织目标实现途径的最优化。用人也是一种技巧,古今中外,大凡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一个用人专家,他(她)能准确判断下属的需要,从而去满足需要来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方才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

二、领导用人的“四力”

(一)改革最显吸附力

如上文所述,用人是领导活动艺术化的重要标志,是领导成败的关键,也是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主要预测器。用人的前提是识人断人,即就是识别人才、善用人才。一般而言,人才不会在自己的身上标明“我是人才”等字样,这就需要领导者具有伯乐的眼光去洞察、挖掘人才。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从制度体制、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去建立一套完整的识才机制和理念,敢于破除一些腐朽、过时的体制观念来吸附人才,这就是改革。

1、制度体制的变革

所谓制度、体制的变革就是改变原有腐朽落后的用人制度,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合理利用。从古至今,这种敢于革除旧制的壮举不为罕见,三国时期曹操的吏制革新就为一例。汉末,政治上包括用人制度走向了腐朽,曹操对此看得真切,痛至其深,为此,自他登上历史政治舞台,便抱定了“任天下人之智力”的决心,冲破阻力,一步步地推开了改革吏制的方针,先后下达了三次“求贤令”。很快,曹营里便出现了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良好局面。重要谋士如荀或、郭嘉、司马懿,著名武将有许诸、徐晃等,文武兼备的有乐进、李典等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人才群体,在天下三分中取得了有其二的版图。又如新中国自成立初期,我国的政治体制包括人事制度也一度陷入僵硬的状态而无法适应快速的市场经济发展。为此,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做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比如干部实行功绩制,用人注重知识、专业等等,这就为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势必纠正和改善政府与人才、人才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改革,人才得以脱颖而出,积极为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2、思想观念的变革

社会始终在不停地发展,这客观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得人才者得天下,三人揽才各具特色。其中孙权用人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不拘年龄格,重用青年将领。著名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合,大败曹操。再如二战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了一条震动朝野的决策,就是破格提升了陆军准将乔治马歇尔为美军总参谋长。由于当时的美军军事人才平均年龄总体偏高,马歇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破格提升4088名年轻军官,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肯尼、斯巴兹、巴顿等人,这些人在二战中屡建战功,用事实证明了他们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因此,罗斯福打破年龄、资格的旧观念来选用人才不能不算是成功的一着。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有了这一理念的转变,势必促进大中国各领域人才并起的良好局面。

3、工作方式的变革

所谓工作方式的变革,指的是现代领导者领导下的用人机构,在工作方式上主要依靠经验向主要依靠科学的转化。首先,我们广大的人事工作者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在人才选用过程中,主要是靠经验,着重强调用伯乐的眼光去相马,这不完全准确,用人机构应该转变工作方式,用科学的手段来选拔人才,通过民主、通过竞争来发掘任用人才,由伯乐相马逐渐转变成赛马而不相马,其次,我国长期存在用人机构本身在知识结构上并不科学这种现象,要促进工作方式的变革,实现用人机构的科学化,必须改变组织人事部门的知识结构,要大力吸收数学、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等各学科各领域的人才来工作,改革传统的一切靠政治的工作方式来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只有人才工作做好了,发掘、选用、使用、管理才会科学化,更富有活力。

(二)核心最显凝聚力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说明,凡干成大事业者,必有一个各类人才组成的志同道合、坚不可摧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主要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领导者的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核心凝聚力。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也就是说有作为的人愿不愿意为某个国家为某个集团效力,往往看这个国家,这个集团的领袖的素质高不高,团不团结,凝聚力强不强,也要看这些领袖们的个人影响力以及用人是否得当,是否唯贤。回翻历史长页,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核心集团比比皆是。汉高祖刘帮在个人武艺,统帅的兵力方面均不及西楚霸王项羽,两雄混战5年,最终为刘邦夺得天下,究其原因,虽有种种,但刘邦的核心作用,善用人才正是其关键的一条。三国历史上的蜀国也正是刘备和诸葛亮等人结成核心的产物。刘备深结仁义,得名将关羽、张飞;他雄才大度,真情真挚,得诸葛亮此奇才,使得蜀国屡战屡胜,由弱到强,最后鼎足一方。

其次,领导的核心作用也体现在领导与群众之间。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归心,必成大业。自古以来,凡成就大事者,无不侧重于民心的归附,善于凝聚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汉高祖刘邦爱民如子,善待民众,占据了“人和”,成就了大业。新中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帮助民众打土豪,分田地,把军队建设成为人民的队伍,军民一家,如鱼如水,使人民紧紧地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以共产党为核心。

由此可见,领导的核心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是巨大的,是绝不容忽视的。领导者的核心是在与下属、与民众中体现出来的,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也客观要求现行领导者注意培养自己的核心作用,那就是要推诚至下,肝胆相照,用人为贤,扬长避短,同时也要注意以人为本,人心向背,以德治国。

(三)信赖最具战斗力

自古自今,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会出现一些人在核心领导下尽心竭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而且全是出于由衷自愿。那是什么东西能让他们激发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会到了上级对他们的高度信赖和尊重。首先,是相信下级,敢于让下级直言。其次,领导要敢于深刻自责,即自我批评。人无完人,领导也不是神,他也会不慎犯错误,此时的领导更应该广泛听取下级的意见,充分信赖下级,让下级指出自己的错误并深刻反省。再次,信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敢于放权、放手,用人不疑,任之而专,用人贵在得当,去疑。

显然,一个人才,一方面在承担责任,而一方面又得不到领导的信赖,受到领导的怀疑,其心境如何,干劲怎样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信赖是上级激发下级战斗力的有力手段,它也是我国古代总结、流传下来的用人原则,对现行的各领域领导者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四)用养并重突出持久力

人才使用是一个才能输出过程,任何一种系统,如果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这个系统将无法持续,不能持久。人才才能的发挥就是一个大系统。要保持正常的运转,必须重视人才的才能输入,具体来讲就是知识学习,业务技能提高,学术深造等。有人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或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已不需要再学习,然而,在这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任何一个人在学校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不过是一生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还有待在工作中获取。“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不甘落后者必须进行的知识输入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源源不断地输入我们的才能,报效国家。古语道:“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因此,为了使人才持续地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每一个领导者都应该把人才培养重视起来,大胆地起用人才,多方面地培养人才,使人才在整个目标实现过程中充满活力,永葆生机。

三、结论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力量,它也被历朝历代各级领导所重视。我们的古人在具体的历史活动中的确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用人经验,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但是我们也得充分认识到古人用人的局限性,这也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用人理念应该是更为丰富和深刻,这就客观要求现行的领导者在借鉴古人优秀的用人技巧的同时,也要富有创新精神,使之与实践相吻合,而且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等新的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优化利用,大胆地改革一切不利于人才选用的制度,观念及工作方式,使各位领导在核心中团结人才,凝聚人才,善用人才,运用各种手段使各类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积累和深化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国为民做出积极贡献。当然,理论上应该这样的,这就需要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都来积极致力于新的探索和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齐永钦.领导科学案例选[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钱学森.现代领导科学于艺术[m]总参谋部、宣传部、政治部编,1985.

[3]董书城.中国帝王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 领导文化 引导力 特殊性

【作者简介】 刘明辉,福建行政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40-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后,党的十重点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当中,文化建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成为大国的经济基础;形成新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将成为我们把握下一个十年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怎样形成gdp和国民收入的发展与文化和软实力的发展同步,形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良性反作用,这是摆在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要交一份合格的答卷并不容易,但我们总要沿着这个方向攻坚克难不断努力。

一、领导文化建设具有特殊性

事物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规定性。文化建设区别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最大特点是:它是把握人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建设,它要在四大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引领和保障作用。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从最广义的含义来界定,它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人的价值与自然和社会价值一致的桥梁和中介。它是人类追求未来的方向和愿景,所以文化看起来最虚,实际上最实。因为这世界最难最复杂和最有意义的课题一定是从个体来说是为了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从群体来说是为追求人类在宇宙中生命的意义,而文化则恰恰是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追求生命意义的领域。

文化从其实质来说是对价值的研究,文化建设是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文化的价值体系要靠领导文化价值体系来引领,这样领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成为文化建设的关键点。怎样引领领导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我们还是要从实践中去寻找答案,因为生机勃勃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领导者(包括实际中各门各类领导者和思想领导者即理论工作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因为领导者就是探索、归纳和总结人民群众文化价值追求的“桥”和“船”。领导文化是一种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中介和媒体,这就是领导文化的特殊性所在。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国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的时代。与此同时,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也充分体现了“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地位。文化强国是我国国家战略新境界

的体现,它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氛围和保障。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即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宗旨、核心理念,这是文化的第一层次。文化的第二层次是制度和法制,我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全民的道德规范要怎样与文化的第一层次相匹配,这要靠思想舆论的强有力引导。文化的第三层次是行为规范,一切进步都源于全民沿着正确方向的行为改变,文化在这方面的引领以及借助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导向,特别是这种导向和引领怎样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真正变成大多数人的行为规范,这是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战略的落脚点。当然,文化的第四层次是标识与形象。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进入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以及让人民怎样认同这个形象,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标识,以及让人民怎样认同这个标识,这对领导者来说都是艰巨的任务:既要继承我们传统中有价值的方式加以弘扬,又绝不能只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我们应该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战略的创新和探索。

领导文化建设能力发展的特殊性除了在以上背景中进行分析外,我们还要着重加强在领导者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领导文化建设的引导能力、策划与传播三个方面的研究。

二、明确领导者自身核心价值体系

“打铁还要自身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明确领导者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处于社会生活漩涡的中心,处于矛盾的集合点,其所见所闻一定比群众多,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价值体验也一定比群众多,这是地位使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在领导岗位就要承担起领导岗位的责任。同志在谈领导时提出的“权高不忘责任重,位尊不忘公仆心”是对领导定位的最好诠释。要引领群众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领导首先要尊崇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领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已经阐明了这一点,它就是“实事求是”与“为人民服务”。

“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是我们深入实践的调查研究;“是”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正确方向,引领中国人民完成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实事求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紧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取得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实事求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面向未来,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下一个十年的新机遇、新挑战,从全局和长远来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无疑是领导者和理论工作者所要确立的思想和文化领导的核心价值观之―。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确立人民群众的追求就是党的最终目标这个核心价值观,是领导者引领文化发展的价值定位。由为人民服务到党的十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又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面向未来我们怎样践行“以人为本”,党的十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是一个突破,把理念变成政党的组织形式,是值得我们认真体验的。

实事求是和为人民服务是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领导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怎样通过信仰的强化、制度的完善、行为的规范、形象的展现,让核心价值观赋以新的时代气息,是我们研究领导文化建设的基础。全球组织文化建设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核心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面向未来站得住脚的核心理念,同时又是可以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未来的需求进行丰富发展和创新的智慧价值点。“ibm就是服务。”这是全球最有影响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前,他们的价值观是为建设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国家、智慧的城市、智慧的政府、智慧的企业、智慧的机关服务。这可以给我们处理坚持核心价值观与不断创新的关系以借鉴,这个借鉴就是怎样让人民群众体验到领导服务的价值并且能让他们愿意追随,一起创造需求价值的满足。

三、注重领导文化建设的引导能力研究

管理的核心是控制,领导的核心是引导。领导要加强领导文化能力的建设,必须加强引导能力的建设。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平衡有赖于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就是依法办事。但面向未来我们要进行把握下一个十年战略机遇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的引导能力。怎样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同自己的决策?怎样让从人民群众中集中起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吸引群众的追随?关键还在于引导。领导的引导取决于三个关键要素,第一,取决于以素质为基础的魅力引导。任何一个领导在现实环境中都要努力争取让最大多数人

认你,这就是魅力引导。前面提到的领导文化特殊性和领导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实际上我们阐明的就是领导的魅力引导,不主要是靠个人的魅力,而是靠群众思想集中起来的核心价值观的魅力。第二,是共建愿景。怎样把群众的需求用形象的生动的人民群众可理解的愿景让大家有感觉,并愿意为此而努力。第三,是利益磋商,利益就是好处,人民群众的努力和奋斗就是为了获得好处。但是,在现实中群众的切身利益、眼前利益和全局利益、长远利益怎样一致起来?我们怎样在保障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上兼顾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眼前利益,这是领导引导把握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我们下一个阶段领导干部领导方式创新的突破口。共建愿景的基础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愿望是什么,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在今天这个错杂纷纭的社会里要把握这点,领导是要花大气力和时间去研究的。当年同志引领中国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名作是《反对本本主义》。当时他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今天,群众的需求可谓多种多样。在既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怎样实现最大程度的聚合,需要领导沉下心来走进实践,胼手砥足进行深入调查。在把握了群众的需求以后,提出深入浅出让群众眼睛一亮的愿景,也是一门智慧和学问。今天的文化建设,我们引导的愿景是什么,怎样才会让群众的眼睛会亮、会潮,继而愿意追随并为之奋斗,都是领导引领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利益磋商实际上是我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怎样把握好利益博弈与共享双赢之间的关系。因为利益有时是苹果,你有我就没有。这一部分群众得利了,另一部分群众就失利;这一利益集团得利了,另一利益集团可能就失利。这就是博弈,有时博弈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网络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有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基于实力的博弈。但是,今天这个世界,从竞争对手的博弈中获得价值不再是取得利益的唯一途径,恰恰相反,合作共赢发现利益的共同点,一起努力获得利益,成为上自国家下至家庭取得利益的新趋势。也就是意味着博弈在整个利益获取和创造过程当中已经下降为次要地位,而共享双赢和谐发展则逐步成为利益实现的时代潮流。这样,领导者怎样进行利益磋商,让创造利益的群体沿着共享双赢的趋势去走,尽量地求同存异就成为新的领导方式所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策划与传播是领导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年同志指出领导的两大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今天情况无限复杂,领导者单靠自己出主意是完全不够的,领导要善于集思广益;要实现领导文化的领导,要善于集中专家和学者的智慧;要善于集中各级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和群众的智慧,而后进行正确的加工整理,也就是做策划。策划愿景,策划利益,怎样让我们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理解、所支持、所执行,是领导履行责任的抓手和关键点。“策”是政策,“划”是计划,要善于“先策后划,又策又划,重点在策,落实在划”。“策”和“划”虽然有步骤的不同,但二者又不可分离,“策”时若能正确地集中群众的需求和目标,又能以感性的语言出现,就容易获得群众的认同,为计划的落实排除障碍,创造更好的实现条件;反过来,“划”的具体措施到位,步骤清楚,结果明晰,也可以为“策”的贯彻执行排除障碍。

当然对于策划的作用我们要有正确的文化定位,这就是要实现换位。领导者首先要空杯,不要把自己想当然的需求当作群众的需求,不要把自己想当然的利益当作群众的利益,领导者实现活动过程中的愿景策划和利益策划一定要紧紧地把握住“换位”的核心,即愿景是群众的愿景,利益是群众的利益。领导只是实现群众利益的“桥”和“船”,绝不是自以为是的理想的彼岸。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9

摘要:唯有以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来指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能培养出能和其他任何国家相媲美的“时代引路人”;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发现其光芒万丈、包罗万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之所需,必能充分给养;两者结合,同心并力。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导力是指具备坚定的信念,能够唤醒个体或群体内心或灵魂的自觉,且能凝聚、引导、组织团队或群体朝积极有效的方向(或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集体前行的能力,准确说领导力是种综合能力,是智慧、勇气和魄力的集成和瞬间绽放,是英雄或领袖的化身。我国领导力研究专家陈彬认为,领导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之中,我们都具备成为领导者的潜力;领导力从远古走来,还将一路向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门跨学科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已取得良好实效,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方兴未艾。国内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这些探索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层面,理论探索和研究薄弱。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高校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研究成果有交集,但缺少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以致无法形成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共识,更无法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层次探讨、交流和研究。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急剧的社会、技术变革,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需能够快速适应、直面挑战、果断应对、引领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需具备这样的能力,唯此,才能担当大任、不辱使命。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探索国内很多高校已有丰富经验积累,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在眉睫。笔者查阅过国内有关大学生领导培养的研究文献,大都体现为多维度、多学科的特色研究。既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就不能仅停留于微观层面,必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唯此,方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脉络,探寻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本质;才能更全面地勾勒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维度,论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

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备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资质和品性。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通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是应然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特性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放眼全球,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价值理念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价值观,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人类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引领时代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历史性选择,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主题需求、角色定位注定了其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微观理论支撑,也必需有统摄全局的、具有前瞻性的价值理念指引,否则,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就会陷入“支离破碎”“永远是学生”状态。我国高等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而,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扬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超越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核,能够对当代社会实践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引,破除我国当今时代各种社会实践的现代性困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具有滞后性。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但不是滞后的,而且是具有超前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前性更具体是指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现代性)的超越。

我国虽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需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对任何一个国家、社会而言,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是根本不容跨越和逃避的。因而,我们就不得不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但在借鉴、交流、学习、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现代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现代性困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处于我国急剧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当然也会面对现代性困境,然而,富有前瞻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引我们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

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实践性、长期性、多学科性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的鲜明特征,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是侧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平台(如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了“沟通与表达”“心理宣泄”“演讲”等实验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也是一跨学科、多门类的教育实践,如礼仪学、演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领导力的养成,需要多学科支撑,更需要理论素质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周期特别长、任务特别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渠道、多载体合力来参与、实施。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中做好顶层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双方都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4.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从表象来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引导人向其本质的回归,正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所言,“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是中国教育首要问题”,真正的“人”也即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性本质规定,想准确、深入地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就必需把大学生放在社会关系中(现实性本质规定中)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的、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人之为人”目标而努力的,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途径

1.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

伴随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更是主动、有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自己文化和价值观,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实力强大的国家,更是借其实力强力推行其价值观,比如美国。每个国家都必需注重和加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否则,就真如鲁迅先生所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了不步的后尘,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保护、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即便结盟也在所不惜,比如欧共体、东盟等。在意识形态斗争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想继续前行,我们必需打造出具有中国本质特色的、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价值观。

全球各地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挖掘、宣扬、推销自己本土文化和价值观,这和美国推行的文化战略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地本土文化对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同质化的反应。随着科技日益更新,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会趋强,本土化会日渐式微。正确、深刻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需具备这种全球性、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汲取世界文明给养,方能心领神会,积极培育和躬行实践。

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即一特殊个体(或群体)某方面能力的研究,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需纳入人的本质范畴内探讨,否则即是有名无实,无异于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研究,首先应分析其社会属性,因为领导力根基于社会(领导及领导力本身就属于管理学范畴),可以说社会属性是领导力的本质属性,大学生领导行为是其社会性本质丰富多彩的展现。因而,分析当今大学生所处特定时空背景、社会发展状况及社群特征等(社会属性)对研究大学生领导力而言已为必需。但是,仅研究这些还远不够,因为在当今科技发达、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概念的范畴早已突破其地域界限,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其“社会属性”的内涵和范畴将更加多样和广阔,全球性意识也必然要纳入社会属性范畴。也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的“领导者”才能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领导者相“媲美”,才可能培养出“全球的领导者”。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和实践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加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而也更需革新的、前卫的、科学的理念去引领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社会属性终归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虽多样,但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而且是集中国优秀传统和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因而,应当成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指引理念、价值精髓。

2.革新高校课程内容和制度设置,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多学科理论和实践支撑;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校就需要开设相关基本课程,保障相关师资基本要求。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不符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求。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就没有开设《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专业和课程以及师资设置,而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其全球性意识。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基本要求,需制度化形式给予明确规范、保障。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特定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特定主体身份、特征(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注定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当代大学教育是“异化”的——不是大学生主体真正诉求的,为克服“异化”,就需科学规划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充分论证,以制度化形式规范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效。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为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但这些课程对所有大学生而言并未纳入通识课程。笔者建议,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应该以制度化形式明确纳入大学生四年课程计划,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3.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载体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渠道途径,增强理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第一课堂而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多学科教育,每门学科都有严格的考核目标、标准,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佳载体。在第一课堂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第一课堂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考核、反馈和提高,这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载体,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对第二课堂而言,可制定统一的、基本的考核标准或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例行竞赛来取得相应实效。以大学生社团为例,可制定每学期或学年的考核标准,在标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团活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或在每学期或学年开展评选“年度最佳社团”“年度最佳社团领袖”等活动来督促、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获奖同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前行方向,通过竞争激励他们提升领导力。

参考文献

领导力心得体会篇10

(1)

人的脑海中总有一些抹不去的记忆。我退休后忆起诸多熟悉的人的情况时,深感形象差异甚大。从中我体悟到,任何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本打开的无字之“书”,这本“书”是由其德、识、才、学、绩等章节组成的。每个领导干部的这本特殊的“书”,都有着读得十分认真甚至十分挑剔的“读者群”,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任何自我吹嘘和弄虚作假都将不攻自破。踏上领导岗位的同志,从一开始就要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努力将自己这本“书”写成让人读之有味、学而思进、他人爱读的好“书”。

(2)

群众是推进工作的主体,是实现领导效能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也可以说没有群众就没有领导。对于领导者而言,群众是服务对象、客体及工作目标。任何工作,离开了群众的参与、支持和认同,领导将一事无成。作为领导者,只有赢得了他们的信赖敬重,才能凝聚人心意志,推进工作,有所作为。

(3)

靠“正”赢得群众信赖敬重。国人思维有一习惯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能否做到公平公正群众是看得很重的。领导干部若能够“公”字当头,坚持原则,处世公道公正,就能赢得信赖、敬重。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努力坚守正的做人风骨。“正”是一切个人品德的基础,是人的精神脊梁,是人的魂魄所系,是人的立身品牌,要坚信正义、正气、正直、正派对于领导干部的强大支撑力量。坚持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办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人正、心正、事正。这样,才能自己踏实、他人称赞,才能双脚踏地,永远向上攀登新的品德阶梯。

(4)

靠“诚”赢得群众信赖敬重。能不能坚守诚信,是群众衡量领导干部的又一个重要品质。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守诺、践约、无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是道德品质的重要要素。尊崇真诚,固守诚信,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德金律,也是当好领导干部的秘诀。诚信是一种重要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积累性、增值性、易碎性的特点,需要精心呵护,逐渐积累。在工作中不要轻易许愿,在领导工作中,如果牺牲诚信原则,哪怕只有一次失信,也会把长期的积累挥霍一空。时代呼唤诚信,人皆诚信世风清。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在诚信建设中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5)

靠“善”赢得群众信赖敬重。善为百德之首,是一切美德之母。在人生中,“善”“恶”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命题,像种子,种什么种,结什么果。“心在天堂源于善”。一个人没什么都不能没良心,有什么都不能有坏心眼儿。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善良使人高尚。实际上,在影响人、吸引人方面,善良的力量非常巨大。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坚守“善”的做人底线,要让善良永驻心田,靠善根、善意、善念、善行去服膺世道人心。

(6)

靠“谦”赢得群众信赖敬重。谦虚是一种处世风格,它意味着相互和谐、相互尊重、互促共进。谦虚的人往往是懂得大道的人,是端正了功名心、淡化了利欲心、消除了虚荣心的人。谦虚的人大都能做到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而不会与自以为是的人为友。固守谦虚的人如同持有一张通行证,可以畅通无阻地在社会上行走。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固守“谦”的做人作风。

(7)

靠“实”赢得群众信赖敬重。踏上领导岗位后,一定要坚守“实”。实,体现在态度上,是诚实;体现在工作上,是踏实;体现在作风上,是务实;体现在对待组织上,是忠实。“实”意味着实实在在,意味着脚踏实地,意味着实事求是,意味着实绩实效。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追求“实”的做人品位。

(8)

靠“帮”赢得群众信赖敬重。善于服务他人的领导,才是好的领导者。领导干部要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关心群众冷暖,体贴群众疾苦,营造暖心留人环境,当好群众的暖心人、贴心人。领导干部的关心与爱心,体现其风范和素养。作为领导干部要努力培育“胸怀百姓寒与暖”的博大爱心,搞好人文服务,注重人文关怀,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需,用真心真情凝聚人心意志,营造舒心舒适的工作氛围,以提高群众工作的快乐指数、生活的幸福指数。

(9)

靠“公”赢得群众信赖敬重。领导干部要赢得群众的信赖敬重,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工作中处处一心为公,没有私心。在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时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他们都是“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人。无私的品质是一种无价之宝。没有私心是最大的领导能力,最大的领导魅力,是群众最看重的。为大家办事,为群众解决问题,群众就会尊重你,拥护你;你要稍微有点儿私心,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就会瞧不起你,不服你。坚决不让自私占据心灵,这是最大的领导智慧,也是赢得群众信赖敬重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