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畜牧业管理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9-21 16:57:13

农林畜牧业管理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1

吉林省作为畜牧业大省,畜牧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与其他畜牧大省相比,吉林省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较弱,尤其是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及壮大吉林省畜牧专业合作社,笔者首先分析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然后对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swot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关键词: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swot分析

1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正在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过程中,逐步经历着由弱到强的、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部署加快发展吉林省农业经济以来,提出优先发展畜牧业,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据2012年统计,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由原来的48个发展到10239个,入社社员达到9万多户,带动10万多农户参与组织。可见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之快。

1.2向规范化趋势发展

由于一直都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致使一些专业合作社管理很不规范,有的甚至是合伙人简单凑到一起进行生产经营,结果是发展好了就继续合作,发展不好就各奔东西。但最近几年随着《畜牧法》的出台,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各级牧业管理部门依法进一步规范了吉林省各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建设。据调查,全省已有一部分合作组织以及协会依法进行了较科学的整合,建立健全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新兴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经步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1.3向综合发展型转变

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合作规模由原来的几户、十几户发展到成百上千户,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已不再局限在乡村范围内,有一些合作社已经跨省扩展。合作的内容也早已从原来简单的产销环节合作扩展到产前合作、产中合作甚至是产后的各个环节的合作。由于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大大地带动了牧业经济的发展。

2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

(1)劳动力资源富足优势。吉林省共有60个县(市、区),2014年年底有总人口28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96万人,占54.81%。由此看出,吉林省拥有足够的为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劳动力资源。从全国范围看,畜牧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类型,尽管吉林省的各类资源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不断在提高,但相对其他资源成本来讲还是比较廉价,而且这样的优势在较长时期内将不会改变。因此,吉林省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具有绝对的而且这种优势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2)科技资源优势。现代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据调查,吉林省所拥有的400多个科研机构中就有60多个畜牧业科研机构,40多所大专院校中有农业畜牧业大专院校5所,所以说具备科技资源优势。除此之外,近些年还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与农业有关的科技能人和专家,这些都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3)畜禽品种资源有优势。吉林省拥有一大批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例如延边草原黄牛、吉林小尾寒羊、细毛羊、吉林梅花鹿、长白猪等。近几年吉林省又从国外引进了大批畜禽良种,2008年吉林省从国外引进种公牛38头和公猪数400头;全省登记备案种畜禽场200多个。同时还大力推广优质肉牛冻精、优质奶牛冻精、奶牛性控冻精等。进而提高了畜禽产品品质和生产水平。

2.1.2畜产品市场优势

(1)不断增长的人口带动了畜产品市场的需求。吉林省总人口从1990年的2440.2万人增加到2015年增加到的2753.3万人,增长了30多万人。据调查,2015年全国总人口达到14.5亿,农村人口比重占60%。农村人口均消费量的提高将扩大市场有效需求总量。例如2000年我国人口126583万人,农村人口80739万人。而2000年农民人均肉消费量为17.48公斤/人,如果提高1公斤/人,全国农民肉消费量将提高80.74万吨,提高农民畜产品消费量的同时将更有效地提高有效市场需求量。2015年肉需求量已达到11759万吨。而吉林省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均处于绝对的增长状态,这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消费源”。

(2)不断增加的人均收入促进了畜产品市场需求。目前,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而对畜产品的需求不仅是在简单数量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对畜产品质量更提出了新的要求。畜产品需求结构上的重大变化进一步推动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从2006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55元,到2014年已达到9892元的收入水平。8年的时间,年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9.1%。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到2014年已达到28844元,9年的时间,年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9.0%。在增加畜产品需求量的基础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增加了市场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量,也为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2005年~2014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表1。

(3)吉林省畜产品国际市场具有良好的开拓条件。根据统计部门数据:目前世界肉类总产量约为2.5亿吨,而我国肉类总产量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1/5左右,而作为世界主要畜产品进口国家的韩国、俄罗斯、日本均在吉林省周边,上述三国年肉类进口量接近600多万吨,占全球肉类进口总量35%以上。另外,吉林省可以低成本发展国际贸易,且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市场、资源互补性强的优势。有关资料显示,畜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吉林省畜产品平均价格高出40%左右,这种价格差使国外农产品很难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吉林省还拥有占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并且信誉良好的加工企业,并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畜牧业方面进行良好的合作,而且逐步开拓了非洲市场,因此具备了进一步开拓更多市场的优势和条件。

2.2劣势分析

2.2.1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要实现现代化的畜牧业就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这就对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其科技密集度,提升我国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吉林省畜牧业仍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畜牧科技创新体系,从事畜牧业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还较少,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业大专院校也更是凤毛麟角。

2.2.2产业化程度较低,不具备规模化经营

以吉林省生猪养殖为例,吉林省年肉猪出栏量在3000头以上的不到12%,其中100头以内约占40%左右,饲养规模仍然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从规模化养殖的年肉猪出栏数量占当地总肉猪出栏数量的比重可以看出,肉猪饲养规模化的程度非常低。而随着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是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使得分散饲养或几户简单的合伙经营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和人们的消费需要,而规模化专业合作社养殖既可增加经济效益还具有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尤其是能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的畜产品。吉林省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也只是建立起了简单的契约关系和买断关系。多数企业与农户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联接方式,更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一体化合作组织。目前吉林省只有德大、皓月公司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公司 农户”模式,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加工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也比较高,而更多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2.2.3信息传输渠道不畅,信息反馈严重落后

吉林省己构建了以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为“龙头”的省、市、县三级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平台,但是由于信息服务管理机制不能统一协调,不能规范管理涉农信息,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彼此不能很好的协调和合作,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共享利用。吉林省农村牧业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不注重畜牧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进而牧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缺乏一支稳定善于合作的专业化牧业信息服务队伍。此外,吉林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投入不足,而且畜牧业生产各方面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传播等手段非常落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程。

2.3机遇分析

2.3.1政府不断加强扶持力度

吉林省政府先后制定了诸多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并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以大力支持畜牧业的发展,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省委、省政府对畜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粮变肉”工程;二是多数市(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把畜牧业经济作为一个重要产业,进行重点突破。在畜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饲养、加工、销售、服务等都在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三是成立了较健全、规范的畜牧业担保公司,对现代畜牧业建设提供最大力度的金融支持。

2.3.2入世扩大了吉林省畜牧产品的国际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可以使我国享受其他成员国给予的各种优惠待遇,使得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为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带来了契机,也给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广大的发展空间。

2.4问题分析

2.4.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现代畜牧业应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过度超载放牧的吉林省西部草场,己大面积退化、碱化、沙化,载畜能力不断下降。由于未进行有效处理的粪便、废物、废水等污染,破坏了居民生活和生产环境,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阻碍了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2.4.2国内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我国的畜产品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畜牧产品从生产到最终的消费环节都存在不安全隐患。例如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后,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所展开的“围剿”行动,2007年“龙凤”、“思念”速冻食品检出致病菌,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等。据国家卫生部的官方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重大中毒事件起数、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也间接地制约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

3进一步加快发展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

3.1做好组织领导工作

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把加快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起来。纳入各级畜牧局领导班子分工,同时纳入业务科室的管理范畴,工作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协调沟通,创造有利于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引导企业、能人和科技人员兴办、创办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整体素质,发挥其带动功能。

3.2规范农村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市场制度、完善农村养殖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要建立健全养殖协会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拓、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维权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基地农户合理安排养殖生产,为规避市场风险,还需做好生产中各环节的指导服务,使畜禽养殖基地与市场的完美对接。

3.3促进畜禽加工企业与养殖合作社之间的密切合作

建成战略合作平台,形成封闭运行模式信贷资金产业链。加工企业为相应的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养殖合作社为入社的规模养殖场担保、养殖户也为养殖合作社提供担保的信誉保障机制,形成以产业信誉链接的新型融资模式。推行加工企业间与养殖合作社的远期订单合作,加工企业向养殖合作社派驻兽医,实行跟踪服务,直接指导畜禽养殖生产,建立紧密的产供销合作关系。由政府管理部门推荐,银行放贷,对经营规范、管理科学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行政部门与银行信贷部门间的紧密协作关系。

3.4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

度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按照国家和吉林省兴牧惠农政策来解决龙头企业、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大力争取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引进更多资金投入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以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保证资金投入,缓解专业合作社资金困难。

参考文献

[1]孙福余.吉林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汇报[j].吉林畜牧兽医,2012(06):15-16.

[2]鲁俊.关于加快吉林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吉林畜牧兽医,2010(09):56-59.

[3]丁艳杰.青州因地制宜探索多模式合作社发展之路[j].农业知识,2011,(02).

[4]王婷.关于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j].饲料广角,2011(24):46-48.

[5]王建峰.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更多的激励扶持政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

[6]张俊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1.

[7]姜葵,徐琛,张亚平.江苏农民合作社向纵深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0,(08).

[8]李诗兵,李军.对当前畜禽专合组织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0,(02).

[9]徐辉.农民专业合作社型人力资本团队形成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5市17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学通报,2010,(03).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2

一、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职能

当前,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市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一)进一步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市农林水产局改建为市农林渔牧局,原行使的全市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职能调整为: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畜牧业发展和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指导畜牧业发展;监督和管理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和药政管理、动物产品安全监督管理、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二)进一步规范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及其职能。从我市农林渔牧业系统已组建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的实际出发,将市农林渔业执法大队更名为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将原在农林渔业执法大队保留使用的市动物防疫监督所牌子变更为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法行使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等方面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进一步理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机构及其职能。按照“整合资源、明确职责、综合设置”的原则,将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改建为市畜牲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增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畜牧兽医技术开发、引进、推广、服务;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检验、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负责对市畜牧兽医联站及所属乡镇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机构的指导管理。

(四)实行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按照机构主体在市、工作在乡镇的原则,由市农林渔牧局对乡镇实施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编制关系落实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关系落实在乡镇(街道)农技信息中心;行政上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受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农林渔牧局领导;业务上受市农林渔牧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管理;党团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监测,兽药监督管理;承担畜牧、饲料等公益性事业工作;协助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动物免疫和疫病扑灭工作。

派驻人员的经费保障办法参照乡镇行政人员执行。

二、科学核定编制,严把人员素质关

(一)编制核定。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人员编制根据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消费量情况,按照确保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需要,参照省政府下发的畜牧兽医监管人员配备参考意见测算。按每4万头猪牛羊等大牲畜饲养量配1人、每50万羽家禽饲养量配1人、每10万人口配1人的标准和市统计局提供的20*年度全市动物饲养量和人口数(猪53.58万头、牛0.45万头、羊13.37万头、家禽1194.*万羽,人口77.42万人),全市可核定畜牧兽医监管人员编制48名(在乡镇和市级有关事业单位中实行总量调剂)。其中:市农林渔牧业执法大队(市动物卫生监督所)5名,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5名,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派驻人员28名。

(二)人员录用。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人员和派驻人员缺编的,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程序,从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在编人员中优先招聘符合具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或助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聘用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的人员。不足部分,按照现行人事制度的规定在畜牧兽医类大专以上毕业生中公开招考。上述新招聘人员按浙政发〔20*〕31号文件规定均实行聘任制,两年一聘,连续两年考核为不合格的,不得继续聘用。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3

一、目标任务完成

上半年,我市肉类总产量87.5万公斤、蛋类总产量38万公斤、奶类总产量10.1万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12.7%、11.8%、16.1%,分别占年任务的120%、128%、101%;生猪、家禽存栏分别达到1.61万头、、8.1万只,分别占任务的115%、135%;生猪、牛、羊、家禽出栏达到1.01万头、0.06万头、0.16万只、4.65万只,同比增长14.8%、23.7%、5.3%、0.9%;新建成养殖专业村2个,占任务的100%;新增养殖专业户75个,占任务的167%;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04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7%。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畜牧产业化发展迅速

进入2003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养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由去年的义华养殖公司一家发展到今年的义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无公害养殖基地、义马市畜牧养殖培育中心、顺达牧业公司四家。其中,义华公司产值450万元,利税45万元,存栏商品猪5800头,种猪150头,带动农户600个,实现产值370万元;新建的义马市畜牧养殖培育中心一期工程投资680万元,采用全程微机化封闭式管理,为当前河南省内最先进的种猪育种企业,建成后年出栏父母代种猪5000头,商品猪6200头,上半年存栏种猪达到510头;无公害养殖基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搬迁扩建工作,现存栏种猪130头,商品猪650头。顺达牧业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建设圈舍600平方米,现存栏小尾寒羊1000余只,鲁西黄牛30头,发展带动农户120余个,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市从事畜牧养殖的农户达到420个,占总户数的45%,其中专业户、重点户1830个,各类规模养殖场达到27个,养殖专业村(组)6个,牧业产值的80%来自规模场、专业户和重点户。

(二)畜禽品种改良和种畜禽管理工作

上半年共完成黄牛改良360头,山、绵羊引进种羊1100余只,共引进大约克、杜洛克及长白种猪510头。在种畜禽管理上,除加大《条例》宣传工作外,共开展种畜禽市场检查2次,印发宣传品1000余份,完成了义华公司、畜牧养殖培育中心、顺达牧业公司等规模场的种畜引进验收工作,地一步规范了种畜禽市场秩序,维护了养殖户的利益。

(三)草业工作。

今年我市紧紧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结合退耕还林工作,大力发展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累计发展牧草、中草药等2700余亩,其中,千亩片一个,百亩片四个,占三门峡目标任务的270%。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领导

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速,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逐年加大,畜牧业正由传统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为此,市政府把加快畜牧业发展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立了由计划、财政、农业、经贸、税务、交通、工商、金融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义马市畜牧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畜牧业的规划、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也成立相应组织,并召开了2003年畜牧业发展专题会议,下发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激励机制,确保了各项政策和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

上半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城郊型农业,进一步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继续稳定发展猪、鸡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主攻出栏率和饲料报酬率;结合退耕还林,推广林下种草,实行林牧结合,草畜配套,舍饲圈养,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节粮型家畜;积极引导消费,加快奶业发展,继续扶持以乌鸡、肉狗等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二是调整优化畜禽品质结构。积极推广畜禽良种,努力扩大良种畜禽覆盖率,不断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使良种猪覆盖率达到80%以上,鸡90%,牛、羊达到60%。三是调整优化畜产品结构。大力扶持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三)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

一是抓龙头企业。重点对义华养殖公司、畜牧养殖培育中心、无公害养殖基地等企业加强了扶持力度,增加其科技含量,提高带动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把义华养殖公司建成豫西地区最大的生猪出口基地,使畜牧养殖培育中心成为省内科技一流、设备先进的种猪生产龙头企业,把无公害养殖基地建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示范企业。

二是“三专”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抓好专业场、专业村、专业户的建设,引导农户变散养为圈养,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三是抓市场销售。积极抓好产业化销售服务组织工作,发展壮大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销售带动作用,确保畜禽产品货畅其流,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了完善毛沟生猪交易市场,规范运作,提高交易能力,上半年外调生猪达到4500头。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4

关键词: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现状;发展对策;防城港市

中图分类号 s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21-03

为进一步做特做强畜牧产业,近年来,防城港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产业品牌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农民组织化、保障体系化、投入多元化”的畜牧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培育生态、高效、品牌畜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畜牧业已成为防城港市农村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为显著的支柱产业。

1 防城港市畜禽规模养殖的现状

1.1 林下养鸡发展势头良好 防城港市林地、甘蔗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蔗地养鸡资源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市以科技为支撑,依托重点品种,合理布局,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群众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产业。目前,全市林下养殖发展初具规模。2012年引进广西凤翔集团公司在上思县发展林下养鸡,积极推行“公司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2012年与85户农民签订了养鸡协议,当年底存栏肉鸡110万羽,2012年出栏肉鸡达到218万羽。通过示范带动,目前全市林下养鸡达230户,为加快林下养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2 草食动物规模养殖初具规模 防城港市现有畜牧业用地5.10万hm2,其中草山草坡4.6万hm2、饲料用田地

2 666.67hm2、养殖场等建设用地2 366.67hm2;草山草坡中,传统牧业用地3.77万hm2,人工种草0.83万hm2。年产蔗稍、稻草、玉米秆、红薯藤等农作物秸秆7.33万t。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该市把发展肉牛、山羊、肉鹅等草食动物作为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存栏20头以上的养牛场户发展到68户,存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场户36个,存栏500羽以上的养鹅场户45个。草食动物的规模养殖占全市养殖总量的比重由“十一・五”期末的12%提高到目前的26%。

1.3 畜禽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壮大 据部门统计,2008年以前,防城港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只有89个,随着防城港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常住人口数量和来港游客的增多,肉蛋奶需求量大幅度增长,为了保障全市的“菜篮子”供应,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畜牧产业的发展,经常深入基层,到场入户开展调研,亲自外出招商引资,亲自指导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建设用地、生产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出台了林下养殖、万元增收工程等养殖业优惠政策,加大对畜禽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为规模养殖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底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26个,畜禽规模养殖占全市畜禽养殖的产值比重由200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53%。

总之,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建设,示范带动了防城港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12.6亿元,比2010年的8.57亿元增长47.02%,畜牧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3元,比2010年的357元增长38.1%。

2 畜禽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防城港市畜牧业规模养殖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畜禽产品的市场波动和边境地区的动物疫病防控风险成为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畜禽规模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防城港市的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不断加大,但传统养殖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畜牧业生产传统成分较重,除生猪、肉鸡、肉鸭的规模养殖比重较大以外,牛、羊和鹅规模养殖占全市养殖的比重不足30%,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经营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尚未摆脱速度数量型发展模式,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经济效益不高。

2.2 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较低 由于防城港市畜牧业经济总量小,畜产品仍以原料销售为主,产业链短,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效果不明显,产品附加值还不够高。现有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市场小,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力。养殖户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对市场和价格等信息变化反应不敏感,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仍然处于初级的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3 动物疫病防控的压力加大,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防控境外动物疫病传入的难度大。防城港市有4个部级口岸,有98条大小民间通道与越南相连。越南是禽流感、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高发区和老疫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动物及其产品对外贸易将会明显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加上我市边境一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设施仍然落后,力量薄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健康养殖场建设缓慢,养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分散饲养使动物疫病预防和控制的任务非常艰巨,尤其是一些中小养殖场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动物疫病防范意识差。动物疫病防控问题成为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2.4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畜禽产品市场主体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建立,监测手段缺乏,畜牧业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突出,难以适应畜产品国内外贸易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需要。

2.5 畜禽规模养殖场布局欠合理 部分养殖场在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水电交通便利,选址不合理,有的养殖场就建在村庄,存在人畜混居问题,不利于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容易造成疫病在人畜之间传播。

2.6 畜禽规模养殖的粪便污染日趋严重 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隐患,一些地方的畜禽粪便的排放量超过了土地的消纳能力,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3 防城港市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对策

3.1 畜禽养殖规模要适度 畜禽养殖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配套措施,如资金投入、饲养管理、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粪污处理等要求也就越高。因此,要实事求是地定规模,应根据自有可用的土地面积、自有资金、技术水平和周边环境消纳畜禽粪便的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切忌不切实际,贪大求洋,打肿脸充胖子。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再生产,按照先小后大、先少后多“滚雪球式”的模式发展。在畜禽栏舍的建设上应科学选址、统一规划、合理设计,确保在一定时期内不落后,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和畜禽生产率,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目的。

3.2 健全动物疫病防控机制,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各县(市、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全面加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全力保障现代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有效落实全面免疫、综合防疫的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强制免疫,切实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高检验检疫能力,有力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动物疫病防控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规模养殖户的防疫责任机制,强化规模养殖户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切实增强规模养殖户的责任感,提高主动性,有效降低养殖生产风险,在保障规模养殖场户经济利益的同时,保证畜产品市场的稳定供应。

3.3 加大对发展畜禽规模养殖的支持力度 虽然近年来防城港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畜禽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但目前畜禽规模养殖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还比较薄弱,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扶持资金应重点用于林下规模养殖、草食动物规模养殖、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确保项目资金起到带动促进作用;二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规模养殖。制定和完善优惠鼓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和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三是建立规模养殖风险防范机制。大力推进能繁母猪保险,积极探索建立以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殖风险防范基金,提高畜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3.4 规范规模养殖管理,建立健全可追溯体系 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禽规模养殖发展规划,科学配置资源。积极探索发展新型的养殖模式,推广养殖小区管理模式,鼓励建设生态环保型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小区。要建立规模养殖用地和建设方案审批制,建设过程实行监督制。规模养殖场选址要符合乡镇土地的整体规划,养殖场的建设布局和设计要符合环境保护、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规模养殖场户的畜禽养殖档案管理制度,注重环保和安全,建立健全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规范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行为,加大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强化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工作,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治理费用,确保畜牧产业的科学发展。

3.5 健全风险规避机制,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规避畜牧业风险是壮大规模养殖的有效途径。一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防止和解决利益的失衡;二要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场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畜牧业;三要建立多种形式的行业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有效控制畜牧业发展风险;四要进一步建立以畜牧业金融风险补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为重点的基金保障制度;五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化解疫情风险。

3.6 加强畜牧科技创新,提高规模养殖生产水平 科技创新,是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建立政府对畜牧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畜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畜牧业科技创新环境,突出科技兴牧,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畜禽良种繁育工程建设,提高养殖业生产性能,加快畜牧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全面提高畜禽规模养殖的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1]吕慎金,马月辉,耿社民.畜禽规模化养殖与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1):61-63.

[2]沙文锋,朱娟,杨允辉.南通市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1,(4):70-71.

[3]朱进华.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06(5):30-31.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5

(一)实施全年禁牧是加快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实施禁牧舍饲是从根本上消除超载过牧这一人为因素,从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封禁前,治理区内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植被覆盖度不足30%,经过封禁,如今治理区内植被覆盖度达到了70%以上,牧草产量达120公斤/亩。

(二)实施全年禁牧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禁牧舍饲可以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畜牧业,主要依靠牲畜数量的增长获取效益,直接导致了牲畜总量的超常发展,放牧强度远远超出草原的适宜载畜能力,导致草畜矛盾激化。禁牧舍饲后,通过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放牧这一传统粗放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由于其固有的管理落后、质次低效和对生态破坏的不良作用,必然要被先进的舍饲养畜方式所代替。

(三)实施全年禁牧是实现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双赢的现实选择。实施封山禁牧与发展畜牧业并不矛盾,发展舍饲圈养畜牧业既不破坏森林草原植被,又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是促进畜牧业提高效益的有效出路。实践证明,两者的有机结合完全可以实现以林带草、以草兴牧、以牧促富的良性循环,促进生态建设与农民养畜增收的共同发展。

禁牧舍饲可以提高畜牧业养殖经济效益。舍饲畜牧业其固有的经营特点,与传统畜牧业相比,在保护草原生态、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更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生产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资金的集中投入。禁牧舍饲后,实行采草饲喂,既促进了饲料加工技术的有效推广,又可以使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

对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年禁牧对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旗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上来。

二、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全力以赴推进全年禁牧工作

一要强化宣传教育,思想上再统一。封山禁牧是我县恢复生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优县的重大战略举措。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正视目前全县封山禁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方位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乡镇、林业、水保、畜牧等部门要采取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制作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措施,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县上出台的封山禁牧政策、结构调整政策,教育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认识实施封山禁牧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必要性,帮助群众算清散牧与设施养殖的利弊关系和效益账。特别要突出偏远山区这个难点和生态工程区这个重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全县范围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封山禁牧政策真正在各级干部中耳熟能详,在群众中家喻户晓,真正把封山禁牧工作转变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要完善舍饲养殖配套措施,力度上再加大。调整结构、发展舍饲养殖确保封山禁牧政策最终能得以落实的根本措施,为此,全县各级一定要大力落实各项封山禁牧各项配套措施,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封山禁牧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一是大力调整畜产结构。要按照“广种草、舍饲养、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行“秸杆养牛、舍饲养羊、规模养猪、生态养鸡、庭院养兔”的养殖模式,引导群众转变养殖重点,着眼发展,注重效益,养少养好。今后,农户养羊规模要实行数量控制,动态掌握,每户养羊数量原则控制在15只以下,并按照每养1只羊种植2亩多年生牧草的要求,走“以草定畜,以舍定畜”,草、舍、畜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双赢的路子。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牧草种植。目前已经进入秋季,苜蓿种植有效时间不多,但根据畜牧部门督查统计,全县今年苜蓿种植任务仍然下欠1.86万亩,各乡镇要抢抓时机,加快进度,确保在8月底前完成全年苜蓿种植任务。同时,要抓好饲草贮备工作。从现在开始,要动员群众采取青贮、氨化等途径,备足羊畜过冬所需的饲草料。三是加大棚圈建设力度。各乡镇要按照年初县上分解下达的舍饲养殖任务,科学规划,抓紧落实,将牛棚和羊舍任务合理规划到养畜村组和农户。畜牧部门要不断加大羊畜疫病防治、良种引进、快速育肥、暖棚养畜等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力度,配合各乡镇抓好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和技术指导、协调服务等工作。要全力落实抓龙头建基地,抓种草夯基础,抓科技改畜种,抓服务促增长等相关配套措施,不断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封山禁牧后畜牧业不萎缩,农民收入不减少的目标。

完备的畜牧业基础设施是保证牲畜膘情,增加个体产量,提高饲养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财政扶持、项目资金、群众自筹等方式,全旗每年新建标准化棚圈5万多平方米,新建青贮窖池1万余处,购入饲草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使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从发展角度看,距完全禁牧舍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规模建设,力争每年新建标准化棚圈10万平方米,永久性青贮窖2万处,新购入饲草加工机械1000台套,以满足舍饲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实施禁牧舍饲必须有充足的饲草饲料做保证,要达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目前,全旗年产人工牧草2亿公斤,天然牧草1.5亿公斤,可饲用秸秆4亿公斤,可饲用林副产物0.5亿公斤,青贮等其它饲草1亿公斤,饲草总量9亿公斤,理论载畜量为120万个羊单位,实际我旗年存栏草食家畜恰好为120万左右个羊单位,草畜基本平衡,从畜牧业发展的态势看,饲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潜在的饲草短缺问题是存在的。根据我旗饲草生产的实际,扩大饲草资源来源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退下来一部分旱作低产坡耕地种植人工牧草,如果退耕3.3万公顷,每年可新增饲草1亿公斤;二是推广青贮饲料种植,如果种植0.67万公顷青贮作物,可年产青贮饲料4亿公斤,折合干饲料1.6亿公斤;三是加快秸秆转化进程,如果秸秆转化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90%可增加饲料1.6亿公斤。上述三种增草途径,可新增饲草4.2亿公斤,可满足扩张60万个羊单位以上牲畜规模的需求。

实施禁牧舍饲后,饲养成本相对提高,短期内必定会影响农牧民的收入。为此应积极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提高舍饲养畜的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舍饲养畜技术与管理水平。通过请专家培训师资,集中讲课,发放明白纸和养殖手册,制定养殖模式图、养殖示范户标准及肉牛肉羊生产标准,组织养畜技术宣讲团、科技推广与服务小组等多元培训手段,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功能。

二是进一步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加快牲畜改良步伐。紧紧围绕提高种畜良种化程度,提高良改畜比重和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这三项指标,以建设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为重点,加快良种畜的引进力度,强化改良站点建设,优化畜种结构。

三是做好牲畜的疫病防治,保证舍饲畜牧业健康发展。由于舍饲后牲畜饲养相对集中,增加了一些疫病的感染机会,因此疫病防治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强重大疫病的防治,免疫率要达到100%。

四要加大管护力度,惩治上再加重。今天会后,林业、水保、畜牧部门要配合各乡镇于月10日前对全县养畜户进行一次全面普查,通过普查,彻底摸清全县以户为单位的养畜情况,包括数量、草场、饲料来源、舍饲条件等,然后建档立卡、造册登记、划分等级,实行分类管理。在普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具备舍饲条件的养畜户,要限期落实饲草储备和圈舍建设,限期落实不了的,要强行出售;对拒不落实配套措施、仍然出山放牧的要加重处罚;对已落实封山禁牧措施的养畜户要进行定期回访,检查他们的棚圈建设情况、饲草贮备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确保一次封住禁死,真正实现所有的羊畜全部入栏归圈。同时,对建成的围栏小牧场要尽快明确草场范围,限期落实围栏措施,并针对草场面积限定养殖数量,对不落实相关措施、超载放牧的要坚决予以关闭。要防止偷牧、夜牧、转场放牧等毁林现象的发生,县乡管护组织要加大对村组干部、养殖重点村和养殖大户的监控管理力度,特别是林区乡镇要做好县域边缘处养羊户的监管,实行乡场联合,综合治理,制止转场放牧,坚决防止放牧反弹。县封山禁牧稽查大队、森林派出所、水保预防监督站和各乡镇管护组织要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广泛宣传动员、耐心说服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违禁放牧人为破坏林草植被的案(事)件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县封山禁牧有关处罚规定》严厉查处,力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为全县禁牧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五是典型要培养,效果要明显。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各乡镇要结合本乡实际,树立典型,单晶河乡5000头育肥牛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小二台乡七里河育肥羊养殖项目,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前两天我们组织农牧、林业、“两办”督查室有关人员到沽源县考察了圈舍育肥羊的养殖,圈舍十分简单,投资较少,但利润比较可观,可操作性比较强,可以借鉴。

三、强化措施,努力形成禁牧工作合力

四是部门要协作,合力要强大。禁牧工作的主体是乡镇,禁牧第一责任人就是在座的乡镇党委书记。你们要对过去的禁牧工作进行回头看,不断的审视禁牧组织体系是否完善,禁牧任务、范围、目标是否明确,出现的问题是否进行了追究,处罚机制是否健全,全乡是否形成了大的声势和氛围。农牧、林业执法队也要回头看,审视自己的工作目标是否明确,督查工作是否到位。执法队要分组包乡,明确责任,督查的情况和解决的问题要每天上报,要与乡镇及时沟通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督导检查。“两办”督查室每周一期督查报告,通报要落实到人名,督查通报要报送组织部、监察局、纪检委等单位,强化宣传。纪检委检查组主要检查各乡镇主要领导对禁牧工作是否重视,对于口头、文字和上墙公开的安排部署执行不力的,可以到村进行实地调查。对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的乡镇,纪检委要派干部进驻乡镇进行“解剖麻雀”,查明原因向县委、政府上报并附处理意见。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6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部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7

2008年10月1日至11月23日,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省畜牧兽医局草业处汇同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座谈和入户的形式,调查走访了120人(户)次,主要包括各地、市畜牧兽医局的草业主管部门、各科技局(委)、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与农民、种子企业、加工企业、进出口商会、学术团体等,就湖北省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草业发展的因素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探讨,调查区域主要涉及恩施、宜昌及黄冈的麻城。

1 湖北省及恩施州牧草资源概况

湖北省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55.2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4.96%,其中可利用面积为507.1万hm2。丰富的草地资源为我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草地畜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云贵高原的东部边缘,平均海拔1 000~1 500m,整个地势西高东低,海拔高差悬殊,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溶洞伏流、盲谷洼地比比皆是,土壤性质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属中亚热带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雨热同期,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全州年平均气温为13~16℃,其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0.63℃/100m。无霜期平均在200~300d,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 160~1 600h,年平均降水量在1 118~1 900mm,降水的年内分配,春夏多于秋冬,春秋多阴雨,夏季强度大,冬季雨量小。

由于降水多,恩施地区草地类型也多,既有丰富的草丛草场,还有大面积的疏林类和灌丛类草场,高山地带还有草甸草场,这些草场的植被组合复杂,牧草种类繁多。全州天然草场面积为118.4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9.55%,可利用面积105.5万hm2,是全州耕地面积的3.5倍,是湖北省草场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农业区。66.7~666.7hm2的成片草场共有

1 351处,666.7~3 333.3hm2的共有304处,大于0.3万hm2的成片草场共有24处,大于0.6万hm2的成片草场有12处。

全州草场共由5个类、21个组、63个型组成。在草场类型上,农林闲隙地迹地草场数量多、面积大,计56.2万hm2;其次是草丛草场,面积为25.1万hm2;名列第三的是灌丛草场,面积为18.9万hm2;第四位是疏林草场,面积为18.0万hm2;高山草甸草场数量较少,其面积仅为0.2万hm2。它们分别占本州草场面积的47.47%、21.20%、15.96%、15.20%和0.17%。

草场的植被,在海拔1 500m以上的地区多为蕨、芒、杂类草或杂灌草场,纯禾草草丛草场大部分地处海拔1 500m以下。农林闲隙地迹地草场中,红三叶等豆科牧草比较常见,常占比例为5%~10%,是农户养畜的良好放牧场所。草丛草场中,蕨类植物在草被中所占比重较大,草场中主要禾草有芒、白茅、野青茅、大叶章、荩草等。灌丛草场中,植物种属较多,但灌木林类只占很小部分。疏林草场的林木多为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下层草被生长较好,是理想的林间牧地和割草地。高山草甸草场多由禾草、莎草组成,草丛稠密,覆盖度大,生草化程度高,富于季相变化。

目前,在恩施州野生和引进的牧草品种主要有白三叶、苜蓿、百脉根、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鲁梅克斯等。

2 湖北省及恩施州牧草产业发展现状

2.1筛选和培育一些优良牧草品种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奶牛、羊、鹅等草食畜禽饲养的青饲料品种单一、产量不高、难以常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湖北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牧草品种,进行引种筛选试验,筛选出fawn苇状羊茅、huia白三叶等优良草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还培育出了抗旱耐热的鄂牧1号白三叶、巴东红三叶、鄂西多花木蓝等豆科草种,对湖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2推广了农区种草模式

在湖北,林草间作饲养山羊的综合利用模式得到了有效推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峡库区移民工程项目;其次果园种草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利用。

湖北冬闲田较多,开发冬闲田种草和粮草轮作,可解决饲料、肥料不足的矛盾。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农田和冬闲田,采取轮作和间、套、混作种植牧草,增加饲料来源用以发展养畜养禽,扩大肥源,促进粮食增产。

开发利用草山草坡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建设人工草地。该模式是利用优良牧草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设人工草地,将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相结合,可提高草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湖北省及恩施州牧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及恩施州牧草产业发展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农户对种草认识还存在误区,牧草种植和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对牧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好地种粮和经济作物,差地种草。二是盲目引进“良种”。有的农户仅靠宣传资料盲目引种,导致种植失败。三是不善储存。许多农户种草后很少考虑牧草的加工储存,往往旺季吃不完,淡季无草吃,故而形成饲草供求不平衡,也限制了家畜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四是重种疏管。一般人认为牧草只要种活了就行,不必像种粮食作物那样进行田间管理。因此,牧草产量低、质量差。在实践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很快退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农民习惯种植一年生粮食和经济作物,因此,仅在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一年生牧草方面较有经验,对多年生牧草的种植和管理利用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利用牧草改良草地和建植人工草地以及草地建植后持续高产管理的技术普及率较低,许多农民还没有掌握。如何利用牧草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和利用目的进行轮作、间、混、套作等技术,做到青饲料均衡供应,还须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因此,牧草的收割加工储存技术仍需研究和普及。

3.2牧草加工企业少,牧草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

一方面,牧草推广种植发展不快,农户种植牧草规模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户种草仅仅局限于养畜利用,而忽视了牧草饲料除可以通过养畜转化为畜禽产品外,其本身还可以直接用来加工成草产品供市场流通,一些牧草还可以用来绿化环境、保持水土。另一方面,草产品加工企业缺少提升牧草产业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化程度,带动农民连片开发,开拓市场,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能力。据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统计,湖北省2008年草产品加工企业只有3家,其中1家的牧草产品还是仅供自己利用。

4 湖北省牧草产业技术需求现状

通过此次调查,湖北尤其是恩施地区牧草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技术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草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4.1南方丘陵山区草地综合利用模式有待建立

湖北省草地资源丰富,草地不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由于南方草场规模小而分散,不同于北方的广阔草原,综合治理中存在许多困难,如禁牧休牧制,一方面资金投入大(主要是封育围栏),再加上长期形成的粗放管理,农牧民一时难以接受,达不到预期效果。能否研究一套适合南方草场利用和管理的综合模式,达到对草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值得探讨。

4.2草产品的干燥及加工技术需要普及推广

湖北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空气湿度较大,在多数牧草的成熟时期又恰逢多雨季节,牧草收获后不易干燥,造成牧草发霉,严重影响草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湖北多山地丘陵,人工种草面积比较分散,再加上交通不便,很难将鲜草收集起来销售,而鲜草放置时间长了又易发霉变质,因此简单易操作的干燥设备需要推广。

4.3迫切需要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引导

在对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发现,80%以上的农户对牧草的认识不够,认为草满山都是,祖辈从来没有种草的,认为种草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因此一些观念还需改变。

4.4季节性饲草缺乏

湖北地处亚热带气候,气候条件有其特殊性,很多优良牧草如黑麦草、紫花苜蓿、红三叶等适宜在夏季生长,而在冬季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造成家畜季节性缺草。培育出适合南方冬季利用的优质牧草成为重要的工作。

4.5草畜配套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养殖大户的场址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接近城市的地方,而这些地区牧草种植户较少,而牧草丰富的地方又没有足够的家畜来利用,形成了畜多草少或草多畜少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户种草无法增收,养殖户家畜无草看饲的不良局面。

5 湖北牧草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归纳总结,我们认为湖北地区牧草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5.1研究适合南方山地丘陵草地的利用模式

湖北低山丘陵地区草地资源不多,主要是分布于江湖及田间隙地的零星草地。可依靠其优越的水、热条件,建立优化的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一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季节性的轮作制,例如冬种黑麦草、夏作青贮玉米等,发展高度集约化的农牧结合畜牧业系统;高原、山地建立以三叶草(红三叶和白三叶)为基础的多年生混播草地。另外,由于春末夏初牧草生长过剩,应适时刈割调制干草或青贮,以免牧草老化、浪费,并影响夏秋牧草再生。通过划区轮牧、饲料预算、控制放牧,调制贮存饲草、以及种植冬季补饲用饲料作物等,克服饲草供求的季节不平衡。

5.2推广适合小型农户应用的牧草干燥设备和技术

人工干燥可减少牧草自然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损失,使牧草保持较高的营养价值。人工干燥主要有常温鼓风干燥和高温快速干燥。常温鼓风干燥适于在干草收获时期,大部分白天、早晨和晚间的相对湿度低于75%和温度高于15℃的地方使用。在空气相对湿度高的地方,鼓风用的空气应适当加温。高温快速干燥常用烘干机将牧草水分快速蒸发掉,含水量80%~85%的新鲜牧草在烘干机内经数分钟,甚至几秒钟可使水分下降到5%~10%。对牧草的营养物质含量及消化率几乎无影响,但此种方法要求设备较高,同时,能耗也增加了一定的成本,一般只大型企业使用。研究出小型、实用、经济、灵活的干燥设备,将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5.3适合冬季栽培利用的优质牧草的筛选和推广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8

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粮食常年产量280亿公斤左右,秸秆年产量2500万吨~2800万吨,全省草原总面积584万公顷,牧草年产量563万吨。吉林省牧业管理局局长贾涛说,东部大森林、西部大草原、中部大粮仓,吉林省发展牧业经济有明显资源优势,尤其是饲料资源丰富,玉米年均产量175亿公斤~190亿公斤,扣除现有畜禽过腹转化量55亿公斤、工业用粮100亿公斤,还有20亿公斤~35亿公斤可供畜禽过腹转化。

“60年风雨历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实现了3次历史性跨越。”贾涛说,1989年首次实现猪肉自给,实现了由畜产品输入省份向输出省份的跨越;2000年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实现了由农村经济依附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进入新世纪以后,畜牧业发展的功能和领域不断拓宽,结构不断升级,现代化要素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畜禽品种由传统意义上的猪马牛羊,发展到包括鹿、蜂、狐、貂等特种经济动物在内的几十个物种、数百个品种,牧业产业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快速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跨经济部门的产业系统,加快了由传统牧业向现代牧业的跨越。

回顾60年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成果,首先是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提高。全省生猪、肉牛、奶牛、肉鸡等主要畜禽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区域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二是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的10年,吉林省畜产品难以自给,没有剩余畜禽原料可供加工,到2008年,皓月公司、德莱鹅业、梨树红嘴公司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14个,畜禽屠宰加工能力达到7.2亿头(只),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6个,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71个。

贾涛介绍说,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吉林省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广了高产奶牛生产及扩繁技术、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肉羊舍饲育肥配套技术等10项实用技术;组织千名牧业科技人员,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全省1018名牧业科技人员累计入户指导10万余人次,辐射带动1万多个饲养户开展健康养殖,全省牧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5%,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9

一、退耕取得的效益

(一)生态效益

1.荒漠化得到治理。截至2006年初,内蒙古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500多万亩,治理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地面积达到1.85亿亩,基本遏制住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局面。生态环境好转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据测算,1994年至1999年全区沙漠化扩展速率为0.87%,目前已降为0.25%。二是沙地生态状况实现好转。据监测,5大沙地的林草覆盖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经过多年的治理,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的生态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三是沙漠相对稳定。库布齐等5大沙漠周边是生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区域,阻止了沙漠的前进。四是草原生态好转。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草场得到恢复,草原沙化的趋势得到遏制。

2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地表植被缺乏是沙尘暴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5大沙漠和5大沙地植被明显增加。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随之减少。

3促进“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还促进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从西部的阿拉善到东部的呼伦贝尔,一条2400公里的绿色“防护墙”正在建设。

(二)经济效益

1促进农牧民增收。退耕还林还草中普遍推广了林草间作模式。在树种和草种选择上,较多的选择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品种。如抗旱的杨柴,可作饲料的柠条,可做工业原料的沙柳,可作饮料的山杏和沙棘。可作牧草的苜蓿,可作防沙的沙打旺。经测算,每亩退耕林农牧民可收入300多元。而且每亩退耕草可饲养1只羊,为农牧民增加产值200多元。

2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农民退掉相对贫瘠的土地,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建造或完善水利设施,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精耕细作,使单位产量大幅提高。

3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牧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牧民利用已成规模的林业草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牧业,使传统的种植业向以舍饲圈养为主的牧业、高效益的林果业、高产值的绿色种植业等多元化大农业过渡。

(三)社会效益

1推动农牧区社会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向外迁移人数明显减少。锡林郭勒草原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农牧民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下,积极防沙治沙,使浑善达克沙地边缘又重新披上了绿装。农牧民生存环境得到保障,农牧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2解放农村的部分劳动力。由于退耕后。农民人均耕地相对减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农民进城打工从事二三产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带动城镇化建设。

3增强农牧民生态意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不仅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而且使农牧民增收,从实惠中看到退耕带来的效益,生态意识由“要我治”向“我要治”转变,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粗放型畜牧业影响退耕的效果

畜牧业仍以粗放型为主。在农区以舍饲圈养为主和在牧区以划区轮牧和围栏封育的生态养殖方式仍没有被很好地贯彻实施。而且农牧民还一味追求牲畜的数量而不改进其品种。一些农牧民贪图眼前利益,为了节约饲草,在退耕地放牧,致使林草被破坏。

(二)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稳定性差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很容易退化,如果不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以推进和巩固,很可能前功尽弃。

(三)退耕补助结束,部分农牧民生计将受到影响

对退耕户的钱粮补助还有几年将到期,如何使退耕户的生计不受到影响。是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关键。据有关部门统计,有10%的退耕户基本粮田不足,缺少增收途径。这个问题不解决,一旦停止钱粮补助,这部分的退耕农户生活就会受到影响,退耕林草的成果也就难以维护。

三、解决的办法

(一)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

我区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畜牧业。一是要把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要加快育种改良和结构调整;三是要推广舍饲圈养、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等生态养殖方式;四是要实现草畜平衡,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增效、增草、增收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科学管理

一是要加强法规建设,把有关退耕还林还草的法规贯彻落实下去;二是完善个体承包制,把权利与义务很好地结合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造林种草奖励专项资金,把一部分用于造林种草补偿的费用转入奖励基金;四是加强管理,形成上至旗县下至村组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巩固退耕成果。

(三)增加农民增收途径

农林畜牧业管理篇10

2009年4月,为配合吉林省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全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经农总行批准,吉林省分行成立了全国首家畜牧业贷款中心,自上而下建立了专业化组织和管理架构,在畜牧业金融制度建设、担保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畜牧业贷款中心成立后,该行组织人力深入全省各地,全面细致地研究了畜牧业市场的发展优势、经营规模、市场空间、客户结构和金融需求,实地调查走访了有代表性的牧业小区、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化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并制定了三农发展规划,绘制了吉林省畜牧产业分布图,确立了畜牧业贷款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为规范业务操作,该行还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吉林省分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畜牧业)管理办法(试行)》,作为全省个人畜牧业贷款的指导性文件,受到总行肯定。

随着制度的形成,该行重点创新了“农行 养殖户”、“农行 合作社 养殖户”、“农行 畜牧业担保公司 养殖户”模式,坚持以养殖户为重点,主要依托牧业小区、标准化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场等,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规模养殖户、合作社社员、公司带动的养殖户、种养兼营户提供贷款。同时,还择优支持了一批涉畜加工企业。到2011年末,该行畜牧业贷款累计投放55亿元,其中投放法人客户48笔,金额10亿元,投放个人客户170015户、金额45亿元,畜牧业贷款余额达23亿元,目前共有畜牧业存量客户59735户,法人客户22户。在贷款形态上,不良率为0.6%。

那么,基层行畜牧业贷款投放情况怎样?效果如何?记者近日到全国产粮大县榆树市做了一番调查,结果令人欣喜。“农历每周的初一、初四、初七为瘦牛集,初三、初六、初九是肥牛集,前来赶集的农民和商贩络绎不绝。”在榆树市五棵树汉夏黄牛市场,养牛户刘奇一边忙着交易一边对记者说;他家2011年在农行贷款6万元,养了20头牛,还上贷款后,能为他带来6.7万元的收入。据了解;这个“牛市”是2010年10月投入使用的,目前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平均每个集日黄牛上市交易量达5000头以上。每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达100万元,还解决就业1500人以上。榆树支行行长徐文彪说;2012年,我行还将对这个交易市场给予支持。

依托大粮仓,榆树市支行每年投放畜牧业的贷款都不下6000万元,使规模化养殖业不断扩大。2011年榆树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2.5亿元,牧业人均收入达2430元。不仅在榆树,全省近20家畜牧业深加工企业在农行6亿元贷款支持下,也给养牛户带来了希望的春天。春节刚过,长春市郊区的养牛户丛春来就喜上眉梢,2010年以来,他从农行贷款5万元,现在他的50头肉牛即将出栏。“皓月集团的人不久就要来家里收牛了。”丛春来说:“坐在自己家里的炕头上就能把牛卖掉,赚了钱我也能到城里买个房,预备着给儿子娶媳妇。”当然,喜上眉梢的并不仅仅属于养牛户,随着长春市斥资21亿元,推进畜牧业8大项目建设,农行的贷款空间也会放大。喜的是更多靠农行贷款扶持起来的养鸡大户、养猪大户都能像丛春来一样,享受着“坐在炕头赚大钱”的美好生活。据测算,2012年,8大项目将使长春市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可实现年产值63.4亿元,全市人均收入增加150元,转移劳动力3.8万人。

但是,也应该看到,该行拓宽畜牧业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链服务模式做的还不够。更令人堪忧的是该行畜牧业贷款中心挂牌至今,畜牧业贷款存量仅为23.08亿元,而个人客户占比为74.26%,基本上达到饱和状态,发展潜力更是有限。下一步应创新担保方式,特别是贷款投向的重点应放在优质法人客户上。从目前情况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省畜牧业贷款存量前3名的二级分行合计占比55.25%,后3名合计仅占13.77%,加之部分地区业务发展与当地经济环境不相称,导致风险出现问题,截止2011年末,该行畜牧业贷款余额不良率为0.6%,虽然在风险控制范围内,但受自然条件、市场、疫情、政策等影响较大,畜牧业贷款的风险防控更不容忽视。记者了解到,目前,吉林省担保公司组建进度及担保贷款投放进度都很慢。通过省工信厅审批成立的畜牧业担保公司已有24家,到2011年该行已准入9家。但是,从过去的合作看,与该行合作额度和笔数相对都不是很大,合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畜牧业客户名单制的储备也应及早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