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0-26 17:3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

篇1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特殊;特点;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 1”,“3 2”,“1 1 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2

两年前,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写了一本书,名叫《世界大趋势》。在这本书中,他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些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世界未来趋势。

姑不论这些思维模式是否科学,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倒是值得赞赏的——“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一种全球视野”。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很注重以全球视野来观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申报了诸多“当代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等课题。

今年5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上海召开。这为我们近距离地透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

2010年底,本刊在社论中曾经留下类似的疑问。本期,在聚焦栏目我们重头刊发了《unesco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与发展战略》报告。参考unesco近年来的行动与理念,我们可在卷首部分先作一个简要的回答。

趋势一,本位性。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主题即确定为“开发为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实现自身的转型和扩张,以确保所有的青年和成年人都能获得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技能,将始终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最本质的定位。

趋势二,发展性。unesco倡导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在理念上得到深入发展,而且逐渐融入各国实践。职教要关注诸如个人自主性、公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更广泛的教育需要,要关切经济社会包括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消费在内的可持续发展。

趋势三,开放性。传统的职教概念与培训进行整合,形成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这一更加开放的理念。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则有力地助推了各国职教发展模式开放性的变革。开放性还体现在政府、企业、社会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以及个人等各相关利益群体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

趋势四,全民性。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教育,也使所有的人获得最基础的生计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从而使全民教育更贴近求职的需求,成为一种为人们生存和工作作准备的基本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终身性特质也使满足所有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要成为可能。

趋势五,高移性。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都要求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系正在变得更加紧密,高等教育也出现了职业化的趋势。

篇3

一、高职学院定位的依据

1、要根据国情科学定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国情是:高职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特征逐步明确;规模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职教育成为与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有必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

2、要紧跟市场准确定位

提升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振兴职业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未来中国企业对就业者的职业资格和学历层次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作为培养的学生既有“学历文凭”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等职业教育,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巨大空间与潜在市场。

3、要围绕学生理性定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但并不意味着只是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培养,因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侧重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注重就业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统一。不管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个根基是不能动摇的,那就是培养学生,应该完全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应该是向企业负责,向需求负责。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成长潜力,这才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之所在。

4、要顺应国际职教发展趋势特色定位

高职院校应适应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确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在办学过程中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功能定位。一是以为培养实用型管理、技术人才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主攻方向;二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训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任务;三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当前高职院校功能拓展的有益尝试;四是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特色谋发展。

5、要借鉴世界职教先进理念完善定位

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及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社会制度、职业教育理念,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教育模式,各种教育模式各有利弊。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能更有效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比较国外先进的职教模式,我们有以下的启示:加强职业教育立法,规范职业教育是根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机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高职教育的实践课程体系。

二、高职学院定位应做到“四个面向”

冷静思考,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许多方面发展还很不平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产业结合还不紧密、

“能力本位 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落到实处、教师传授知识与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内容不具有岗位针对性、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的支援力度有限等问题客观存在。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与之结合最为紧密并直接为之服务的职业教育的改革,立足点一定要高,职业教育要培养应用性人才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未来。

1、面向世界

面向世界是指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过滤性、渐进性、民族性、双向性为原则,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标准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劳务市场和智力资源市场日益越出国界,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向“无边界”化。职业教育市场正逐渐从区域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从而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我国近、现代史表明,闭关自守,老大自居,拒绝接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只能导致停滞落后。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参与国际间教育和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活动。

2、面向市场

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运作体制。以紧贴市场、对接市场、服务市场、引导市场为己任,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向市场,虽已成为职业院校在办学上的共识,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职业院校仍暴露出了对市场的不适应性,如对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缺乏敏捷的适应市场的机制,对市场判断缺乏长远视野,办学过程中出现方向性错误;更有甚者,仍然存在去市场化的倾向,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了职业院校在面向市场这一基本问题上的迷茫。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就是要了解、研究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教育要特别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并发扬学生的个性及专长,让学生得到全面、均衡发展。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不能再把教育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关注上,而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要提升人文与艺术课程的地位。职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并不能因此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文学鉴赏、音乐训练和美术欣赏等课程,这些对他们的未来职业也许没有多大的帮助,但对形成健全人格、促进道德规范、提升生活质量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以“适应”市场为能事,职业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面向未来的工作变化,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前瞻性、规范性、创新性、通融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具有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篇4

当前,世界教育发展显现十大趋势。

趋势之一:终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拒绝终身学习的人,必然沦为新时代的落伍者。

趋势之二: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为教育主体多元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等。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行为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共办教育的多元化模式应运而生,传统意义上的全日制学校正规教育所占比重逐步降低。教育对象也从以青少年在校学生为主,演变为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并存的多元化新格局。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表现为: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还出现了职业教育、在岗教育、特种教育等教育,国内教育同国际教育相互渗透,从而彻底打破了以往传统型官办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

趋势之三:分权化

为追求教育产出的最大化,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教育分权化改革;政府组织和非政府民间组织共同承担各类教师的培训;在推行教师管理和教育活动分权化的同时,应维持适当的法律与规范的集中控制。

教育分权化使私立和国立大学的办学自将得到进一步扩大,民办教育的比重将持续增加,政府对教育部门的直接管理和干预将大幅度减少。

趋势之四:远程化和多媒体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如今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教育远程化和多媒体化趋势。远程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将在未来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加快相应技术设施的建设,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工具的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趋势之五:个性化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实现由工业经济时代的同质教育模式,转化为因材施教和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在人们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跨越时空的交互式自由学习的条件下,教育的个性化更容易实现。

趋势之六:产业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产业化特征将日益突出。教育产业化趋势集中体现在教育运行方式的变革当中,产业化最终使教育资源走向预算约束的轨道,使教育成本缩减,“投入―产出”结构得到优化,成果和效率得以提高。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规模的扩大、教学活动越来越以产业活动的需要为导向、企业与高校联办的科技园区的兴起,都是教育产业化趋势的重要标志。

趋势之七:市场化

如今发达国家在扩大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同时,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筹措教育经费,加速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各类教育机构也开始通过向“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来获得市场的对等回报。教育机构业绩的评价尺度也越来越依赖于市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因为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如今已经开始步人“教育致富”的轨道。

趋势之八:大众化

这一趋势主要表现为受教育机会的大众化(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是以经济高度发达为物质基础的。

大众化是各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发展中国家距离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有相当差距,但实现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仍然是大有潜力的。

趋势之九:竞争普遍化

教育的远程化、产业化、市场化必然使教育机构和教育从业人员暴露在日益广泛的竞争对手面前,从而必然带来教育竞争的普遍化。竞争的普遍化必然带来教育产业的优胜劣汰和业绩改善,也使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持续创新成为必要。

趋势之十:国际化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机制;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办学机制转变的现实诉求

(一)学校教学脱离生产实际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换代”及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多年不变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人才质量与企业行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明显相脱离,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造成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实际应用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不强,甚至还得企业二次培训,毕业生在一至三年内无法迅速达到“岗位要求”[1]。

(二)“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现行的高职教育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部门、行业间存有“界限”,企校资源“不共享”,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对接”。特别是,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关系还不能够最优化地得到处理,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在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主体又隶属于教育系统,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存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教育系统”等多方参与的倾向,这个倾向既影响了高职的发展活力,又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三)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国家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但地方政府并未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条例,按照“职业法”的规定:“企业等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等机构组织的学生实习、学生实训及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等等”[2],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没有规定企业的社会义务,显然,以上关于“校企合作”的条文只是从法律层面上建立了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但是却缺乏具体的做法。“合作教育”的相关条文对院校、企业、行业合作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多方义务、权益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对各方的权利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约束,例如“税收优惠”,这种“优惠”在目前也仅仅是一种政策,没有详细的操作方案及明确的实施准则,而且,法律、政策中存在的诸多与“合作”相关的问题,在制度中找不到答案,导致缺乏政策、法规配套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具体实施中操作性不强。

二、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一)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趋势的日益加深,教育部门与企业界密切合作是高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为了适应21世纪新的挑战和变革带来的变化,办学机制转变视野下的国外高职教育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以下趋势:

1.“现代学徒制”多种形式的发展趋势。德国的“双元制”,其本质就是一种“学徒制”形式的教育,“学徒制”以技能的学习为中心,“边干边学”,体现了高职固有的“职业 教育”的特色。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高职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在吸取传统的“学徒制”教育的基础上,在许多新兴的行业、产业积极推行“现代化的学徒制”教育,如在“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培训教育,在欧盟各国建立“现代化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等,而且在“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上更多元化,“培训时间”上更人性化,企业在教育上享有更多、更灵活的“自”。

2.“高职教育”终身化,政府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政府在高职教育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和实施法律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高职教育也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也将在“高职教育”终身化中发挥更强大的主导作用。

在欧洲,如德国政府,对高职教育涉及到的“职业进修”、“培训条例”等内容不断进行完善,各州政府都为“高级技工”和“技术员”提供各种职业进修的机会。在亚洲,如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类法律法规等形式来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如近年来颁布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法律条文,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等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使“高职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3]。

3.“高职教育”国际化,行业企业参与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日益交流,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培养技能型的“国际人才”已成为各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联合相关行业、跨国企业、跨国集团、国际组织开发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新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需要的新教材及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跨国集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深。

(二)机制转变视野下国内的“高职教育”发展趋势

1.“高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高职教育”的发展既受到“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制约,又同时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教育的繁荣起促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统筹安排”,通过“统筹规划”、“统筹办学”、“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措施,推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将呈现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趋势。

2.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政府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增加教学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其办学质量,增强了“高职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职教育”;此外,更加突出“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明确和规范合作各方在合作中应承担的责、权、利,地方政府可根据实情,制定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实施规则,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财政补贴、合作立项优先考虑与奖励”等措施,通过各类有效的法规来鼓励和激发企行各方主动地参与合作教育,行企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将逐步提高。

3.企业和高职院校呈现“双赢、共赢”的趋势。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安排等措施,制定合作的“办学法规”,建立合作的“保障制度”,如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外部保障机制”、“内部互动机制”,以及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拓展合作培养人才的“领域机制”等,贯通合作教育的绿色通道,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形成合作的良好局面,逐渐呈现出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赢”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高职会计教育 发展趋势 对策

[作者简介]陈文渊(1981- ),男,福建三明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与财税。(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2-03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展示,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国际接轨成为共识,会计专业的重要性更加显著。占普通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有一半以上开设会计专业,高职会计教育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但我国传统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明显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使得现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环境下对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的矛盾凸显。因此,在与国际会计趋同的背景下,改革高职会计教育的弊端,引领其向新型转换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会计职业界也在强烈呼唤高质量的高职会计教育。然而,要努力探索会计教育新模式,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深化高职会计教育改革,还应该进一步了解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快速采取应对策略。

一、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趋势。所谓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在经济领域通过法律努力形成完整规范的市场机制,改革价格体制达到供需平衡的市场状态。市场化是高职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高职会计教育的市场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将适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要求,不利于会计信息的行业比较和分析,不便于投资主体对企业实施有效的财务监督。改革会计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又是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的,不仅要考虑当前的市场环境,而且要能体现市场经济的未来趋势,方能指导新业务、新事项的会计处理。

在不断探索新时期深化市场改革的新阶段,市场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公有制经济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会计教育在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的新情况下,在国际市场格局变化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可能袖手旁观,必将为建立适应各行业的统一的会计规范体系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必然会遵循价值规律等市场经济的规律,呈现中国特有的高职会计教育市场化趋势。

2.国际化趋势。所谓国际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为赶超国际会计界的高度将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国际高职会计教育协调一致,更高程度地走向国际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国际互联网使世界经济整体化,各国之间的合作依存日益加深,信息、技术、资金、人力、商品、服务等流动跨过了国界,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职会计教育也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将使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树立国际意识、走出国门,更加了解国际经济社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与国际上会计水平更高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改革不断加快,高职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实力的壮大,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者必然会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把目光投向中国本土以外的全球。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必将借助国际教育市场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握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融合中西文化,创造新理论、新知识,加速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挥作用。

3.德育化趋势。所谓德育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为了防微杜渐,保障社会经济秩序,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潜在的会计人员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逐步加强的趋势。近年来,会计人员职务犯罪有增无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账目造假、财务舞弊、操纵利润等层出不穷,究其根由,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均没有单独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一般都与财经法规搅和在一起,内容枯燥,课时很少,学分很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够重视。加强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理念,训练坚强的会计职业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习惯,孕育端正的职业道德品质,有利于提高会计的社会公信度,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有利于反腐倡廉形成清正之风,必将得到会计界、教育界、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会计人员、潜在人员施加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是必然,且力度也会逐步加强。

4.环境化趋势。所谓环境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的内容将有逐渐增加与环境有关的自然资源的耗存、质量、价值等的信息核算和披露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改革开放深化、投资规模加大,环境恶化也随之而来,水污染不断、沙尘暴频发、雾霾天增多……投资与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人们开始探讨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潜在影响、国家环境法规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何让会计人员使用环境信息来支持企业内部决策也被有识之士重视了。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环境会计的内容现在还是空白,但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尝试。英美发达国家大多数大学的会计系均讲授环境会计的有关内容,英国有71%的大学会计系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环境会计内容,且呈现上升趋势,美国几乎所有学校均在课程中设置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尽管讲授环境会计内容已成为英美大学会计系的必然选择,但开设独立的环境会计课程的学校比例还很低,在美国仅有3%。美英两国的会计环境化趋势,对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环境化趋势将日益显现。

5.价值化趋势。所谓价值化趋势是指高职会计教育不仅仅是会计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有越来越重视会计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传导的趋势。网络时代的信息化会计与过去传统实体经济的会计相比,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实体经济的会计造假,影响面较窄,受害人较少;而借助网络利用上市传递虚假会计信息,欺诈面就很广,受害人可能成千上万。美国世通会计欺诈涉案金额高达110亿美元,简直是对他人财富的直接剥夺;我国的“亿安科技”“中科创业”“蓝田股份”等七大违法事件涉及的受害人高达783万~792万。这些案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而是会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缺失。会计教育者再也不能只看到会计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眼前价值,而忽略会计的人生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为自己谋取一份薪金、为企业赢得诸多利润,还应该考虑社会效益、环保因素、百姓福祉、民众利益。即便无力奉献社会,也绝不能危害社会,损害公众利益。一旦会计的价值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高职会计教育的价值化趋势也就越来越明显了。

二、高职会计教育的发展对策

1.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去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从2005年至今9年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超过35%,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国要进行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职会计教育必然面临许多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比如,过去以出口导向的模式,将来可能逐步演变成以进口导向的模式,现在美元是国际货币,将来人民币有可能成为国际货币。所以,高职会计教育必须紧密关注国内外市场的新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培养规模,科学地进行市场定位,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稳步市场化的改革,开设更多优质课程,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品牌效应。虽然我国的会计教育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多层次的教育,每年大约有50万以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庞大,竞争激烈,似乎给我们造成会计人才市场饱和的印象,但实际上是结构不平衡,普通会计人才供大于求,实用型会计人才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如果不关注市场,不进行市场调研,树立前瞻性会计教育观,如何满足市场需求?

2.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一是要树立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理念,认清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潮流,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就是要走国际化的道路,这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教育资源,对发展我国高职会计教育事业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二是要确定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全球金融意识、国际经济观念、广博专业知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并适应经济全球化、国际信息化,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化会计人才。三是要构建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如开设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国际经济、国际政治等课程,及时采用国外会计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成果,选用国际先进的会计教材等。四是要加强高职会计教育的国际交流,如加强高职会计教师的国际交流、加强高职会计学生的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加快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显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加快我国高职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也是我国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3.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就是遵循与其职业相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是要明确会计岗位的重要性。会计核算涉及许多关系人的利益,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牵动社会的经济秩序,而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却要靠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做出正确判断,所以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显得尤其重要。二是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克己奉公、诚实守信、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精神,当急需用钱等个人私利与会计准则发生矛盾时,就会避免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当会计人员与领导发生道德冲突时,就会运用法律法规,维护金融秩序,当下许多会计造假、利润操纵、财务欺诈等问题都是领导指使或强令造成的,能够不畏强权,敢于坚持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是要掌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编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聘请经验丰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采用会计犯罪案例分析法、会计违规情境讨论法、现场感受法等生动新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即将走向社会的潜在会计人员逐步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

4.尽快填补环境会计的空白。环境会计是指为了帮助投资决策,在会计工作中增加环境资源存储、削减、质量、价值等的信息核算和披露。如何将环境会计的内容融入现有的教学框架,是高职会计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缺乏环境会计的内容,为了适应会计的环境化趋势,应该尽快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教学内容,从而优化生态环境,造福子孙。

高职会计教育应该填补的环境会计内容包括:环境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真实地对外披露的重要性以及披露的方式与内容、如何使用环境会计信息支持企业内部决策、审计报告如何反映环境问题引发的减值或负债情况、如何采取严厉的环境管制使污染产业的比重降低、如何使用没有污染的替代品减少产生污染的要素、如何投资环境友好型产业、如何避免不可持续的资源利用、企业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以及评估方法、企业环境发展和监控系统的构建、企业经营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垃圾处理及资产废置的会计问题、环境问题预算与绩效评估、环境投资评估、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成本研究、企业并购与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与环境有关的支出与承诺的会计处理问题、与环境有关的资产价值评估问题、如何引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先进技术等等。

5.增加高职会计的价值教育。高职会计的价值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会计应用有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全面系统地进行诚信、客观、公正、廉洁等与人类现代文明体系相一致的价值传导,使受教育者能有效把握会计价值、创造会计价值。

一是要树立会计维护公众利益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观的牵引,就会有真善美的境界统领,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就会有正确的会计价值判断和明智的会计价值选择;二是要锻炼坚定的会计价值意志,有了坚定的会计价值意志,就会在困难、矛盾、诱惑、威逼等种种情况下坚守会计价值底线,不会因为一己私利、某一领导或大股东的利益,损害小股东、社会公众的利益;三是要实施高质量的与国际趋同的职业标准,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才能推动会计的行业发展和高职会计的教育改革;四是要有会计价值得失的正反教育,使受教育者能以坚持会计价值的先进人物为荣耀、为榜样,以丧失会计价值的反面人物为可耻、为警戒。

增加高职会计的价值教育,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潜在会计人员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有利于扭转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普遍存在的不良局面。

在与国际会计趋同的背景下,引领高职会计教育向新型转换,必须把握其市场化、国际化、德育化、环境化、价值化趋势,及时采取对策,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动向,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尽快填补环境会计的空白,增加高职会计的价值教育,才能促进高职会计的教育改革,端正会计行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服务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李邦忠.基于美、英两国环境会计教育下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5).

[2]叶陈刚,张军,马元驹.论会计的价值教育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1).

[3]沈志蓉,吴君民,王秀萍.基于会计教育国际化目标的会计学专业建设[j].财会通讯,2010(12).

篇7

【关键字】机会;威胁;优势;劣势,趋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市场化和多元化发展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分析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

一、导论

(一) swot分析方法简介

swot分析法来自企业战略,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达到正确估计形势,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s是指企业的内部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

(二)独立学院的界定

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实行严格的独立办学,是社会力量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益结合,它的性质是公办大学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学校,按照民营机制来运行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可探索的新路。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试图探求独立学院发展趋势,指明独立学院的未来归宿。其中机会是指环境中对独立学院发展有利的各种因素,威胁是指不利的因素,优势和劣势是指独立学院所具有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各种资源优劣因素。

二、外部机会

(一)时代机遇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的空间。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的提出,独立学院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类在学学生的规模将达到3000万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以上。早在2004年,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校均规模已达14000人左右,专科学校校均规模8000人左右。整个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均办学规模已经达到10000余人,师生比为1:18。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容纳能力已经趋于饱和,扩张能力有限。公办高校正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发展模式转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将主要由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职业学院承担,独立学院将因其特殊模式将优先获得发展。

2. 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教育市场化是当前国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高等教育也将以某种方式接受教育市场化观念并纳入教育市场化过程中,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差异而已。独立学院教育是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而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教育正经历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过程。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而言,独立学院教育对市场化显然具备较强的适应性。

3.多元化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需求的趋势。过去30年里,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需求大而供给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高等教育需求是一种“机会需求”,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教育提供了满足这种“机会需求”的供给,“机会需求”提供了独立学院发展的空间,使得民办高校形成了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发展需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形势要求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但加快发展又将面临教育经费投入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巨大困难。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不少公办高校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因此,高等教育规模要继续有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总的趋势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必然的选择。独立学院顺势而生。

(三)各方扶持

独立学院的发展普遍得到了大学、投资方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许多地方政府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提高本地高等教育入学率、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巨大好处,也纷纷在土地使用、校园规划、资金贷款、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

三、外部威胁

(一)公办院校

无论高等教育怎么样发展,公办院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的优势不言而喻。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民众的高等教育需要将会从“机会需求”向“质量需求”转变,竞争高等教育机会转变为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二)民办大学

民办大学是在公办高校因体制和机制原因所致的空隙中发展壮大的,是高等教育中的市场长利基者。在高等教育体系中仍将处于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民办高校一般定位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教育,占领低端应用型人才市场,做中国高等教育的基座部分和补充。

(三)公办高职院校

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蓝海。近年来,公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虽然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多数由中等专业学校改制升格而来,其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虽然还有一个不断改善和提升的过程,但在这些方面,公办高职院校与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相比并不逊色,随着公办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品牌的提升和特色的形成,将会从某种程度上挤压独立学院的空间。

(四)资金问题

教育本身属公益性的事业,是非赢利性的事业,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可以有合理回报,但实际上这种回报将不会是很大的。是大学就必须以公益性为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定位。这要求投资方要在公益性与逐利性、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如何在办学公益性的前提下,处理好资本天然所固有的逐利性特征,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独立学院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四、内部优势

(一)性质优势

独立学院是戴着红帽子的民办大学,适合中国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和百姓的文化心理。独立学院的发展如此迅速是独立学院的性质决定的。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既不姓“公”,也不姓“私”,而是姓“社”、“社会资本”的社,服务社会的“社”、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社”。

(二) 定位优势

独立学院填补了“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空挡”,是“应用型和教学型的结合”。在母体高水平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科研型或研究型大学迈进,出现“教学型”空挡;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原行业部委院校在体制改革中划归地方为主管理后向综合性迈进,出现“专门学院”空挡;职业技术学院学制由三年向二年转变,出现“高层次应用型”空挡。独立学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学型学院”,发展空间很大。

(三)特征优势

独立学院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优、独、民”字。 “优”字是独立学院的一个很好的特征,也是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名牌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都是充分利用大学和社会力量的优质资源组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的新典范。

在市场上,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第一是成本优势,即生产同样产品的成本比别人更低;第二是产品优势,即产品的差异化优势;第三是品牌优势,即在技术性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愿意为品牌多付钱。教育是一个品牌价值很高的行业,独立学院可以授予本科的文凭与学位,利用母体的品牌优势;民办的运营机制又可以发挥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成本优势。因此可以说独立学院占据着计划字眼和市场机制的二重利惠,享有品牌与成本的双重优势,这必定会对其他提供同类服务的办学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

五、内部劣势

(一)管理体制问题

1.由“资本营利性”产生的问题。我国《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许多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股份制、提出的是公司经营的观念;出资人又来自教育外部,制度约束及理念限制较少,有些出资人要求对学费按一定比例事先进行分配;独立学院直接办的是本科教育,市场需求较大,一些出资人为缩短投资周期想盲目扩招生。这些行为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且还有可能突破有关教育法规的规定。实践中出现的招生欺诈行为等问题就是由此而生的。

2.由“独立性”产生的问题。独立学院要健康发展,需要规范管理,要真正独立于母体学校。为了保证独立学院的质量,教育部2003年8号文件又规定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事实上,许多母体学校直接控制或投资于独立学院,使独立学院更像是母体学校的下属单位。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不独立不符合规矩,太独立又不利于保证办学质量。于是“脱钩”“扶持” “营利”与否的问题出现,这直接导致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出现三种态度:一是极为支持;二任其发展而收取管理费;三是限制支持。

(二) 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师资队伍构成不合理。 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独立学院自主师资数量少,临时聘用的教师多,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多,且采用的基本是“计件工资制”,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简化为金钱关系,教师归属感差,流动性大。这就很难保证学校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对管理人员而言,他们一般包括来自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或者是新近留校的年轻人,雇佣意识强,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和开放性。

六、未来趋势

独立学院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既享受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承载着社会资本的期盼,还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如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独立学院的竞争态势进行全面的分析的结论一样,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试办”二字,独立学院的未来还未有定论,但通过分析已经一个清晰的思路:

1. 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将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存在。

2. 由于内生机制的缺陷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发展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甚至还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如果独立学院举办各方失之于对形势的正确估计,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未来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3. 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独立学院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办学体制,建成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民办大学才是其应有的归宿。

七、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立学院这一新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其次是申办方和合作方共同的远见卓识、恪尽职责;再次是独立学院自身要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合理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内部管理。尽管独立学院的发展和成熟可能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是,通过政府、社会的关心支持以及独立学院自身的不断完善,少数追求教学质量、注重办学特色的独立学院将会脱颖而出,成为民办高校中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吴健安. 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2]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

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 农林教育 危机 调整 前途

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职农林院校也同样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一下高职农林院校的专业目录和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就不难发现,农林专业数量占全部专业的比重在下降,农林专业在校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规模的比重也在下降。如何看待这两个下降,笔者认为:这是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着危机的一种表现,这种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但同时也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自我调整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随着我国农林产业的新发展,对高技能农林人才的需求潜力巨大,高职农林教育的前途是光明的。

一、高职农林教育面临的危机

危机之一是传统观念当中对农林行业的歧视。从历史上看,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农林行业就由农耕时期的主流行业逐步转变为弱势行业,至今这种状态在不发达国家依旧没有改变,所涉及的农林教育也就有了相同的命运。具体表现为城里的学生不愿“进农门”,农村的学生希望“跳农门”。

危机之二是农林行业内部对本行业认同度的偏低。在农林行业执业的大多数人员都或多或少存在一种无奈的、低人一等的心理。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农林行业的长期歧视使然;另一方面在于农林行业在各行业的实际地位也确实处于弱势地位这个客观事实。

危机之三是传统农林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普通技能型劳动力的吸纳力不断减弱,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对接受高等农林教育的人才需求量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

危机之四是从事高职农林教育的院校内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相应采取了更名或通过加速设置、发展非农专业等措施,从而形成了“去农化”之风,进一步弱化了农林高职教育。

危机之五是民间资本基本上不“光顾”农林高职教育。在目前的民办高等教育行列中,还很少发现有民办的农林职业院校,只是在个别学校能够发现少量的如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类等涉农的新兴专业,即使在中专类学校也很难发现农业中专或涉农专业。

二、高职农林教育发展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性

高职农林教育占全部高等职业教育比重的下降,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而实行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

(一)计划经济使高等农林教育没有生存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确保了农林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计划经济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正是我国农林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劲。由于在农林院校求学的学生都属于国家干部,城市的考生毕业后,极少有人去乡镇以下和基层林场等农林地区第一线;农林地区的考生考入农林院校,大多也是跳出了农林之门或位居农林行业的高管部门。尽管随着工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经济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但是,直到1978年以前,变化的速度仍比较缓慢。同时,由于工农商各业均处于快速恢复和发展时期,对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同样强劲,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划一,无论在哪个行业工作,其报酬都是均等的。因此,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是不存在目前这种危机感的。

(二)精英教育使高等农林教育仍旧缺少危机意识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各行业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尽管农林业也在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越来越低,对农林高等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走向基层,乡镇层面也逐渐地就可以看到了具备高等农林教育学历的专门人才。但是,这些专门人才拥有国家干部的身份,拿的是“铁饭碗”。这个时期的高等农林教育依旧是精英教育,人才奇缺的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也就不存在发展的危机。

(三)大众化的高职教育发展及其与市场经济的接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使高职农林教育危机凸显

促使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教扩招政策,既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人才需要的明智之举,也是适应人人都渴望享受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深得民心之举。农林高职教育也同样搭上了这一班快车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再以当国家干部为主,而要进入农林经济的主战场,去相对艰苦的第一线,特别是要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或者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这是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心理上的一个沉重压力。对城镇考生来说,很难想象去服务农林业,即使孩子有意愿,其父母、亲友也会加以劝阻;对农村考生来说,上大学不能“跳农门”,也是不可想象的事。同时,非农林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跳跃式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强劲需求与待遇节节上升,相比而言,农林行业中,在城市中的农林岗位已基本趋于饱和,广大农村地区虽有较大需求却缺乏吸引力,结果导致农林职业院校的招生难,办学受挫。

如何理性思考扩招后的农林院校办学难、涉农专业招生难问题?我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改革大潮中和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状态变动所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对于高职农林院校而言,有的院校转向了,有的学校则通过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加大非农专业的设置与投入,以此反哺涉农专业,坚守高职农林教育这一阵地,这些情况都是适应这种客观变化趋势的自我调整,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农林教育产生客观影响的结果。随着国家“十二五”开启所带来的新形势、新政策、新机遇及对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高职农林教育将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三、高职农林教育的发展

(一)农林产业与人类共存使高职农林教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应运而生或有不适应的行业被淘汰出局。虽然农林行业在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由于它与人类日常的饮食、身体健康、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密切相关,是与人类共存的长青产业,这就使得这一行业永远是不会衰落、凋敝的行业,而这正是农林业的最大优势。也正因如此,以农林业为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高等农林教育也就同样有了长青的未来。

(二)传统农林业的升级换代对高职农林教育不断地提出新的需求,并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传统农林行业升级换代的速度和质量均在提升。人们由原来饮食的温饱型正在向健康长寿型、愉悦文化型等方向转化,餐饮品的市场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林业则由原来的以采伐与木材的粗加工及建筑用材为主,转化为以营林、尤其是经济林和珍稀林木为主,以林木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林下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生态林业、都市生态林木的开发等为主。在人类日益认识到林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迁之间关系的关键意义后,林业在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必将会持续地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涉及25亿亩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会使林业的生产力得到新的释放空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农林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将会持续地给高职农林教育注入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地对其提出新的需求,从而为毕业生持续地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三)新的就业领域已经和正在向高职农林大学生敞开胸怀

以生物技术为前导的各类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林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成为农林业发展的新福音。以食品加工业为例,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前列,可谓够大,但是不论在技术含量还是单体企业规模发展上,其技术含量过低,又多为中小企业,甚至于类似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也有相当比重,包括我们每日餐桌上的食品,依旧沿袭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比不上人们饲养的动物,吃的讲求营养配方饲料的技术含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传统农林业发展的基础上,陆续会产生出新型的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和林木产业。如已经明确的营养师职业的确立,就为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再如黑龙江绿色食品及其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崛起、牡丹江的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兴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建立又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生产和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如此等等的新型产业,必定会导致农林产业在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新的就业领域的产生和发展,新就业岗位的提供与扩大,一定会为高职农林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提供着新的就业空间,并使他们大有用武之地。

(四)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各类新型农林合作组织适时应运而生

建立在农村土地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之上的新型土地流转制度,标志着以土地经营权为无形资产,以资本为纽带的股份合作经营组织,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的基本经济组合形式,是重新组织起来的新型农村经济,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及其对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资本的运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日常经营与管理、与社会经济的接轨方式,等等,这些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结合、运行的状态,在已经或即将建立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当中,或迟或早都必然会生长在其中并要保证其健康成长。要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多种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才,这就为高职农林教育提出了非常紧迫的人才需求。同样,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已明确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租赁、抵押、转让、入股、合作经营等,这就从政策层面上明确地确立了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相应的林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也将应运而生,也将对高职农林人才提出新的需求。

(五)农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是高职农林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篇9

>> 新疆产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就业结构的趋势分析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四川就业结构演变状况分析 河南省就业结构演变及成因分析 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中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对扬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分析 河北省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区域就业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fdi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就业结构效应分析 新疆兵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分析 新疆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分析及对策建议 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分析 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新疆就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新疆就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进入20世纪,国家对新疆地区的发展更加重视。“十二五”规划以来,新疆的经济进入飞跃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变化。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职教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13-02

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新疆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简单解释,即如果新疆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支柱,那么第一产业将增加对这一产业从业人才的需求,就业结构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一 新疆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在1978年到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从39.1亿人民币增加到4203.41亿人民币,年增长比例高达10.50%,三项产业在经济产值中的比例为35.8∶47∶17.2,而后变化为16.4∶49.7∶33.9。2008年之后,三项产业的经济产值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副,第一产业为辅。2012年至今,新疆经济总产值在不断地上升,产业结构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在三项产业中的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已经不再是新疆的支柱性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或出现停滞状态,或相比其他产业发展步伐较慢,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所占比例也在下降。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地下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2014年,新疆农业就业人员从354万人上升到375.45万人,年均增长只有3万人。迄今为止,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已经从72.1%下降到49.71%,相对而言,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增长幅度一直在上升。新疆加快对外开放以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两个产业逐渐成为被看好的产业,产业就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由上升过渡到下降

2009年,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11.29万人。截至2013年,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了118.63万人,年均增长2万多人。而在2012年以后,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就业人数比重由19.22%下降至12.54%,就业人员则从123.1万人缩减到89.22万人,其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下降了13.26个百分点,但是所占比值仍然是三大产业中最高的,也就是说,新疆第二产业发展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就业结构的职教需求也比较大。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所占比重、年均增长值都在上升。

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稳步提升趋势

新疆对外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凭借着优秀的旅游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等,新疆第三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值越来越高,各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截至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9.13%提升到42.11%,就业人数则从298.6万人增加至358.53万人,年均增长高达7.8万人以上。从2013年至2014年,新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更是上升到50.03%,从业人数370.52万人。其中金融保险、医疗、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商务、教育文化以及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最快,单是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就从7.45万人上升至32.29万人,而后飙升至50.33万。

二 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职业教育。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院校的教育就必须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对教学进行调整。以下是笔者所总结的几点关于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情况。

1.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需求分析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努力地支持援疆工作,先后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与人才,但是新疆的发展单单依靠内地人才的注入是不够的,必须要紧紧依靠本土人才的培养。随着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产业与就业需求不断调整,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变多,质量也要有所提升。因此,新疆就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继续扩大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2.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需求分析

新疆就业结构调整对新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新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速,与第一产业相比,工业与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的支撑。新疆就业结构不断地向技术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文化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及实践型与研究型人才等多种类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成为新疆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新疆就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办学层次,致力于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综合型和专业型人才,从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与变化来看,也是如此。未来,新疆职业教育将以设备引进、人才引进为导向,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针对新疆就业结构变化以及市场人才缺口,培育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人才。

3.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分析

上述第二点提到新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将不断提升,其专业性、综合性以及技术性将不断地提高。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工业发展也将不断地提升对人才专业性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将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并不断地交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那么,新疆职业教育未来的专业设置也必将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地进行分化、细化。不论是对于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职业教育都会根据社会突出需求设置教学专业,以培育对口型人才。例如,对于农业,未来职业教育将根据未来农业产业变化以及人才需求不断地划分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土壤肥料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推广学、植物保护学、园艺通论、信息农业导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信息农业技术、农业英语、计算机农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分别进行更加专业、细致的教学。

三 关于新疆职业教育需求变化的建议

根据上述部分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分析,未来新疆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就业结构需求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笔者建议,调整方针如下:

1.建立良好的职教改革环境

在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最为深刻,每一次教育改革之前,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对于新疆职教改革,也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应当转变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对职教改革的看法,传播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摒除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同时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固其改革的决心,给予教学改革充分的信心和支持,还应当从提升教育工作者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入手,做到留人留心,解决其经济难题。

2.强化职业教育分区,实施动态教育机制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超过了我国东三省地区,每一个片区的人才结构都有着明显的差异,面对新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职教改革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人才就业结构变化特点进行,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划分,实施教育分区,力求凸显每个区域不同的教育特色和教育需求,并实施动态教育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实施与新疆人才结构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3.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

上文中提到,新疆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如今更加需要专业型、技术型和实践型的人才,这需要职业学校能够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对口性,同时提升人才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换来丰富的从业知识,提升人才的实践水平,这是培养实践型与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四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

1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及独立性改革探索

1.1 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

由于高职类电子商务教育师资力量和研究深入的欠缺,很多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两者的教育区别。普通高等电子商务教育注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结构严谨,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科学理论创建、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其教授的知识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接受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课程结构,对于各门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后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1.2 独立性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课程结构要突出执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要求其课程结构不按学科内在系统、逻辑要求而按执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其课程模块可以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强求知识内在由浅入深的紧密联系性。因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服务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要培养网络技术员、电子商务应用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销售员等。只有按职业能力来确定相关课程结构,讲求相对独立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目标。

2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过时性现状及前瞻性改革探索

2.1 课程内容的过时性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发展的高技术运作模式,由于其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它能在较短的时期内不断得到技术手段、方法的更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结构,仅考虑学生当前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如构成专业课模块的各课程子模块主要是: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结算、网络实用技术、网络营销、电子贸易与支付、商务英语、网络经济与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网站建设等,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子模块的内容后,掌握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些简单技术,就能胜任。但随着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处理技术、ec 标准、软件翻译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了解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这就显现出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目前的短处。学生在学校通过几年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够用或过时了,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要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要敏锐预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各课程子模块,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2.2 课程内容的前瞻性改革探索

前瞻性改革原则是指构建专业课程结构时,要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超前设置。前瞻性改革原则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具有创新性的保证,按此原则构建的课程能解决课程的滞后性。如何使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所面临的难题。社会日趋进步,职业也日趋分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尤其需要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落后于科学发展。贯彻前瞻性改革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要有预见未来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者要经常掌握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情况,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能够从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敏锐预测到电子商务在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如要能预见到电子商务将从模仿走向创新,出现更多的在传统商务中没有的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日趋多元化,并在与传统商务融合过程中日趋复杂,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将从业务流程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组织创新,渐次展开和深入。

(2)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结构。教育者要能根据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该专业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3)要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者要大胆创新课程的结构,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要素融入到该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设计中,使这门课程的结构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3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及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3.1 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是一个关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或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也是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课模块所占比例很小,如整个课程结构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 大模块,而其中又把仅有的作为实践课的毕业作业合并到了专业课模块中,3 大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不相上下,从中可看出,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衡。这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被大大淡化,这样的毕业生,要成为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其难度可想而知。

3.2 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要具有良好心智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能在电子实际商务运作中较好应对各种问题。贯彻技能性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能较好胜任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络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足够大,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执业资格。

(2)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考虑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资格证书考核这些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所占比重、先后顺序,使学生在了解“必需、够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各实践环节中形成专业技能。如有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中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子模块包含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模块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子模块也都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其综合实训在校内以系办教学实训商场为基地,让学生用学过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商场进行实际经营运作,在校外则与相关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信息产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际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模块在课程结构中的安排较合理,有利于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动态,及时补充实践课模块。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要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的新发展,补充新的实践内容,要恰当联系社会实际、职业实际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实践课模块的容量,让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4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及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4.1 课程结构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

社会需求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促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必须要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部分高职院校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时,没有全盘考虑电子商务人才到底包括哪几类人才,具体涉及哪些岗位。如课程结构有的划分为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的划分得更为简单,仅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2 大块。上述课程结构,都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特点,没有将适应同一岗位要求的课程归为一个模块,致使学生到实际岗位上时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电子商务工作。

4.2 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订单化原则是指构建课程结构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的结构,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以符合企业所需。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各企业赖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订单化原则能够实施的基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订单化原则,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可在以下方面考虑如何贯彻订单化原则。

(1)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就业市场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运而生,开设该专业就应满足企业电子商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事先做好市场调研,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所需,调整该专业课程结构,把满足企事业工作需求作为该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真正按订单构建,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全力提高该专业课程结构的针对性,使该专业办出效益,办出优势和高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