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1-01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内科、安全输血、评估、应对措施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1]。输血是内科中治疗贫血者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输血护理质量不仅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更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等,往往成为输血的不利因素。因此为保证输血安全,在输血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解释和签订同意书,了解贫血原因和输血目的,做好针对性的输血,遵守三查八对,仔细观察输血过程,严格执行输血程序并做好相关记录等[2]。现对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500例输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评估护理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12年9月500例输血者,其中男性320例,女性180例,年龄在18至90岁之间,平均年龄52.6岁;急性贫血50例,慢性贫血450例;慢性贫血主要有缺铁性贫血1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0例,地中海贫血100例以及由其他疾病所导致的慢性贫血50例;急性贫血主要有急性溶血性贫血21例,急性失血26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

1.2评估护理

1.2.1评估要点①输血前评估要点主要包括病史、临床症状、输血目的、输血史、生命体征、血细胞计数、心肺功能、受血者血型、履行告知义务、对受血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引起的传播疾病、hcv和梅毒等检验结果、受血者或其家属是否愿意在同意书上签名、需要用血量和血液成分、交叉配血结果、配套的输血器材、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等[3]。②输血中评估要点包括不同受血者所需的输血速度、

输血通路是否通畅、输血过程中有无不适、失血者血容量补充情况、是否有继续失血、贫血者症状改善情况、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室温过高与输血速度过慢对血液质量及输血效果的影响、输血速度过快是否导致心肺功能恶化、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合作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情况等。③输血后评估要点主要包括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输血目的是否达到、生命体征的变化、输血记录情况、导致输血无效的因素、贫血等症状是否得到改善等。

1.2.2护理要点①输血前的护理 护士在输血前应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病人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向受血者及其家属讲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②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ⅰ采血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检查病人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5]。抽血完毕,应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输血科或血库。ⅱ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应尽快到输血科取血,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输血科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液质量。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以备查验。ⅲ输血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护士在病人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所以输血前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病人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以备查验。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以尽早发现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

2结果

500例贫血者输血后无任何差错和纠纷产生,均得到理想的输血效果,其中仅有1例产生轻微的输血反应,经治疗处理后得到缓解。见表1

输血后受血者的反应情况例(%)

贫血症状 例数 输血反应例数 反应率

慢性贫血 450 0 0.00%

急性贫血 50 1 2.0%

3讨论

输血是一种治疗措施,可算是一种支持性与代偿性的疗法,出现场合包括了外科手术备血以防术中失血过多、严重贫血等。输血是内科中治疗贫血者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输血护理质量不仅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更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全。而输血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过程中出现差错导致的医疗纠纷等,往往成为输血的不利因素[6]。因此输血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这些不利因素的产生,降低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①熟悉患者整体情况及护理要点,充分了解受血者的病因等情况,以便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②掌握常用血液制剂贮存条件和输注的要求,正确的贮存可有效避免血液制品细菌繁殖,防止功能的丧失③严格遵守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④掌握输血中的相关知识⑤提高护士输血技能与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丁国良,赵树华,王珍.实用输血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67.

[2]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3]段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0-383.

[4]张印则,章昊,孟庆宝,等.临床输血规范管理化的必要性及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3):214-215.

篇2

【关键词】血液内科,内科急诊,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4-01

血液内科主要治疗贫血,像血友病、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一些属于血液病范畴的并发症的处理。从目前数据来看,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血液病已经成文了一种现代病,但因为血液病发病隐匿,患者多数不能自己觉察,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体检时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1血液内科概述

血液病分好多种,有的是原发的,大多数是因为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有的是继发的,某些疾病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会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导致血液或骨髓成分明显改变。血液内科患者是医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知引起血液病的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免疫、污染等,都可以成为血液病发病的诱因或直接原因,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以及新病原菌的出现等因素使其医院内感染率逐年升高。 同时这些感染也是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974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男性1885例,女性1090例,年龄3~79岁,其中急性白血病 685例,慢性白血病1066例,缺铁性贫血81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04例,多发性骨髓瘤94例,其他109 例。

2.2 病因构成

白血病患者75例,占到42.13 %;血友病患者25例,占到14.04 %;淋巴瘤患者28例,占到15.73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50例,占到28.09%。

2.3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病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诊断、侵入性操作、是否发生感染、感染部位、感染时间和病原菌、抗生素的使用等。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

2.4救治方法与人员安排

血液内科急诊患者按链式并联操作流程:初步判断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采取维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治疗组设急救护理小组,由2名护士组成,即责任护士和辅助护士各1名,责任护士一般由高年资护师担任。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抢救人员立即按流程规定站位:责任护士站在病人头位,负责呼吸道的管理,立即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或配合医生气管插管,上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除颤,心电监护,抢救全过程指导辅助护士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抢救配合默契;辅助护士站立在病人的体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立即快速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采血,留置导尿管,执行抢救医嘱,记录抢救的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病人的病情变化等。护理操作分工明确,双人同步进行。

2.5观察指标

按照危重“急救白金10min”作为时间判断标准,要求基本生命支持在10min内完成。从患者躺在抢救床上开始到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操作发挥治疗作用为止,时间以分钟计算,物品准备纳入基础抢救时间。

2.6抢救成功标准

病人心跳呼吸恢复、有效循环建立(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80mmhg),转送住院无生命危险,则认为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成功。

3统计分析

数据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以 p

4结果

血液内科主要疾病感染分布 2974 例血液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 164 例,发生率为5.51%,以急性白血病(感染率 9.66%)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率 8.63%)较高,与其它血液内科疾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研究讨论

按国际疾病法(icd)命名血液系统疾病,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造血干细胞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红细胞病则包括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其中贫血的种类也很多,有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失血性贫血等。血液病并不可怕,也并非都是恶性的,某些类型的血液病只要及时治疗,可以完全治愈。因此,疾病确诊以后,要及时到学术力量强,治疗经验丰富的专科医院接受系统治疗,这是战胜血液病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本院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 5.51%,较国内部分医院所做该科室感染率研究低,这与本院开展目标性监测,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环境清洁与消毒等工作的落实有关。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血液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监控并做好预防措施。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用药有效指征,合理有效使用各种药物,鼓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医院内感染发生。

6结语

血液病人内科急诊时应当先进行紧急性抢救,充分保障患者的急救时间。急诊时不仅要强调时序性,还要保障分工明确,逐一治疗。这样才能为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干预措施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的范畴。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在妊娠各期对母婴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某些贫血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产妇由于妊娠,分娩哺乳等原因成为贫血的高发人群,孕产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分娩、手术、麻醉耐受力差,孕产妇风险也会增加,严重的贫血可致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还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死胎等[1]。who资料表明:贫血使全世界每年数十万孕产妇死亡,因此要高度重视。

为掌握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基础资料,了解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提高医护人员及孕产妇贫血的防治知识,提出干预措施,对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732例住院分娩孕产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732例住院分娩的孕产妇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资料。

1.2 贫血的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7版妊娠期贫血分度标准[2]。

2 结果

732例发生贫血285例,占40.3%,其中轻度215例,中度57例,重度13例。

3 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贫血发生可能与孕产妇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及少数民族饮食中不吃血制品、动物肝脏有关,部分医护人员行产前检查时忽略了血红蛋白的测定,孕产妇对贫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治知识,阴道手术产、剖宫产等手术也造成产后贫血的常见原因。

4 讨论

4.1 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孕产妇合并贫血,我国妊娠3个月以上孕产妇发病率为19.28%,而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为40.3%,发病率较高。推荐妊娠4个月起应常规补充铁剂,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3 g,产褥期补充铁剂3个月。

4.2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时宣教和保健指导,孕期检查要注重血红蛋白测定,妊娠晚期应重复测定,及早发现贫血倾向及时纠正。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一般从妊娠4个月开始到哺乳期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叶酸不可缺少。服用铁剂时忌饮浓茶,抗酸药物影响铁剂吸收,应避免服用。铁锅炒菜有利于铁的吸收。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产后血红蛋白的测定纳入产后访视的内容,及时补充铁剂。

4.3 养成均衡膳食习惯,增加铁剂摄入 建议设立膳食营养指导门诊,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证母亲和胎儿的机体需要,鼓励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鸡血、豆类等,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吸收利用效果较好,肝脏是储存铁源的重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对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有好处,妊娠前半期铁的需求无明显增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

4.4 加强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 利用讲座、小册子、保健宣传栏等干预措施,促使孕产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孕产妇对贫血的认知能力,了解贫血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危害,使孕产妇主动寻找自我保健及预防贫血的知识,加大对优生优育知识,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缺铁性贫血高危人群的防治与管理。

4.5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 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晚期出血,可造成或加重孕产妇的贫血,严重时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孕产妇死亡,阴道手术助产因伤口出血造成或加重贫血,规范各项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是降低产妇贫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血液透析; 跌伤; 原因分析;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39-01

跌倒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 意外地触及地面或其他低于平面的物体。国外许多学者进行大量的研究, 认为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15% 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2]。跌伤的危害性大,不但造成患者心理、生理的障碍,而且增加了家属经济上的负担。血液透析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透析过程中还是在家中,因慢性疾病的并发症,如骨骼的变化、高龄、贫血、直立性低血压等,其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可能较正常人高[3]。透析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低血压、肌肉痉挛、皮肤瘙痒等;透析结束起床穿鞋时可能会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等,以上种种因素均增加了发生跌倒的危险性。据文献报道[3],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非透析时间分别有83.7% 和72.9% 处于跌倒低度危险,而分别有15.32%和12.6% 存在跌倒高度危险,说明无论是否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是跌倒的危险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跌倒的原因,以便做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本血透中心9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跌伤的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型分析,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血透中心共发生9起患者跌倒意外事件,男6例,女性3例,年龄54~85岁;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2~3 次/周,每次4h。其中2例无任何损伤,4例发生局部擦伤或软组织挫伤,3例发生骨折。

2 跌伤的原因分析

2.1 年龄因素:据报道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1/2的80岁以上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4]。本组跌倒患者都为老年患者,原因为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视敏感减退、反映迟钝、行走速度、易致体力不支而跌倒。

2.2 患者自身疾病因素:①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是因为骨量下降、骨微结构发生破坏,导致了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会产生疼痛、易骨折、驼背等临床表现。②脑血管疾病大多数患者都是老年人,而高血压是造成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降血压药物容易造成患者性低血压,心排出量减少,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头晕,造成跌伤。③贫血: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大部分都有轻中度贫血,可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受到危害,贫血容易引起头晕、目眩甚至晕厥,从而造成跌伤。

2.3 环境因素: 环境是导致跌倒发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地面湿滑、室内光线不足、房间摆设不合理、地面不平整等。

2.4 安全意识:护理人员对预防患者跌倒不够重视,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以致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健康宣教

3.1.1 护理人员应向老年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同时医院也应为所有工作人员提供教育使他们具有预防跌倒的意识,能辨别高危人群,熟悉掌握护理干预技能。采用口头宣教、墙报、宣传小画册、录象等形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预防跌倒的安全知识,增强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了解。举办预防跌倒知识讲座,讲解透析患者的跌倒原因包括内在危险因素(疾病、年龄、认知缺损、心理因素、平衡能力下降、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视听能力障碍以及使用镇静催眠药、精神兴奋或抑制药、抗惊厥、抗高血压药物等)及外在危险因素(光线不足、房间小、房间摆设不合理、地面不防滑、不平整、及楼梯厕所浴室设施不合理,衣服或鞋袜不合适等)。宣教要持续性进行,不是一过性的说教,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连贯的、循环的过程。还要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保证患者步行、活动等生活起居的安全性。

3.1.2 体育锻炼:是一种预防跌倒的最简便安全、迅速有效、并能被广泛接受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太极拳对于预防跌倒的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用授课指导的方式将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譬如危险因素、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功能锻炼、预后等教于患者及其家属,让患者及其家属对骨质疏松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只有长期坚持治疗和功能锻炼,运用正确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抵御骨质疏松[5, 6],预防跌伤的发生。

3.1.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跌倒有预防的作用,尤其对维持性透析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一般对具有跌倒危险的透析患者需要进行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记数、血尿素氮、肌酐、血糖测定等,以排除贫血、低血糖症、高血糖等可能引起跌倒的潜在疾病。跌倒与晕厥有一定的关系,对于有晕厥史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做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包括神经影象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脏监测。

3.1.4 害怕跌倒的心理护理:害怕跌倒的心理,在有跌倒史和没有跌倒史的患者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于患者的躯体、心理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是比跌倒更常见、更严重的健康问题[7]。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在自身能力和控制跌倒方面充满信心,鼓励他们由自我恐惧转变为积极减轻害怕,主动提高自身身体水平来控制跌倒。

3.1.5 合理使用药物:加强医患沟通,对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危险药物,要经常检查是否仍有使用的必要,尽可能限制多种药物合用,避免低血压、低血糖的发生。

4 小结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因跌倒而导致意外损伤(如皮外伤出血、局部血肿、骨折等),不仅让患者增加经济负担,还给患者带来机体创伤、功能状态衰退、心理创伤,甚至危及生命。对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针对跌倒因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正确评估透析患者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创造适合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环境,可有效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跌倒的发生,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春梅, 周巨林, 李阳, 等.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国外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 2007, 4(6): 1014-1015

[2] 李林涛, 王声勇, 荆春霞.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27-229

[3] 孙慧娟.血液透析患者跌倒危险的评估与干预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56-59

[4] 徐建鸣.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最新护理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

[5] 徐永能.老年性痴呆病人家居安全的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86

篇5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产后出血;弥漫性血管凝血;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52-01

在产科的并发症中,产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产后出血合并弥漫性血管凝血(简称dic)会引起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溶血、出血等现象,导致患者发生休克、组织细胞坏死、缺血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1]。由于该病症具有病势变化快、发病急等特点,如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本文对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凝血患者的救治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出血并发dic患者12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6岁,最大年龄为41岁,其中有4例患者为经产妇,有8例患者为初产妇。1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由胎盘粘连引发,有2例患者由前置胎盘引发,有4例患者由宫缩乏力引发,有5例患者由胎盘早剥引发。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休克、重度贫血等的临床症状,出血量为1700~4200ml,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针眼和伤口渗血现象,有5例患者伴有术中出血不凝现象,有3例患者伴有产前阴道出血现象。12例患者均采取剖宫产手术。

1.2护理方法

1.2.1产前护理措施

按照孕产妇的职业、学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利用开办孕期学习班的方式向孕产妇讲解孕期的生理变化情况、优生优育知识、孕期保健方法、高危妊娠因素等信息,对伴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孕产妇进行病症讲解,使孕产妇在发生产后出血并发dic时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救治。同时,护理人员应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的产前检查,对于伴有贫血、妊高症、羊水过多等高危妊娠的孕产妇进行针对性护理。在孕产妇分娩期,护理人员应对产妇的饮食进行控制,对产程的进展和宫缩情况进行全程监测。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对产妇的脉搏变化、血压、心率情况进行了解,并对产妇的皮肤黏膜颜色变化、意识、瞳孔、肢端温度、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出血的颜色等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救治措施。

1.2.2术后护理措施

剖宫产手术后,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24小时专人护理措施,禁止产妇饮食,由于产妇处于全麻状态,应使产妇平卧,在头部放置冰袋,确保产妇的呼吸通畅情况,必要时可以采取吸痰措施,防止出现窒息现象,使脑部供血正常,避免出现脑水肿、脑缺氧现象的发生。并且护理人员应每隔15~30分钟进行一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的检测,做好记录。同时,还应给予产妇腹部压沙袋措施,对腹部的引流管通畅度、敷料的清洁度、引流出的液体颜色、腹部切口的渗血现象进行观察,并给予吸氧措施,增加产妇的血氧浓度。在对产妇术后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还应对产妇的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观察产妇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在监测的过程中,应对产妇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观察,注意产妇的神智情况。

1.2.3常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产妇产后病房的空气流通进行保持,定时的进行通风,对被褥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帮助产妇在产后进行翻身,避免发生褥疮现象。并且应叮嘱产妇保持口腔清洁,对个人的会清洁和卫生情况进行重视,防止出现感染现象,保持尾骶部的清洁。同时,对产妇的输液静脉穿刺点处是否出现肿胀、渗血、血肿、出血现象进行观察。

2 结 果

对所选取的产妇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冰袋冷敷、按摩子宫等方法进行止血,并给予扩容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新鲜血浆、新鲜全血、血管活性药物等方法进行快速的止血,给予抗纤溶、抗凝、抗休克等应急措施,使病情等到有效的控制,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 讨 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一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激活血小板或者是凝血因子,大多数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到血液中,使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纤溶系统的激活、凝血物质的消耗等。产科dic是由过期流产、感染性流产、胎死宫内、羊水栓塞、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早剥等引发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严重出血倾向、贫血、多脏器功能障碍、休克等。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伴有羊水过多、前置胎盘、妊高症、严重贫血等患者进行重视,并做好应急措施。在术后应加强对产妇的观察和巡视,由于产妇在产后两小时的出血量能将出血情况较好的反映出来,所以应对产妇产后两小时的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并对产妇产后的子宫收缩、生命体征、阴道流血情况进行检测,对于出血量较多的产妇,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开展救治措施[2]。因此,做好预防、检测、救治护理可以有效的防治产后出血并发dic的发生,及时的发现并开展措施可以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6

1 恐慌—害怕手术,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护理措施:耐心向病人讲解病房的环境、设施、有关制度以及主管医师、负责护士等。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为病人提供一个清洁、舒适、安静、满意的休息环境;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病人大胆提出内心疑问,予以解答,并有针对性地做卫生宣教,如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目前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效果等。针对病人对子宫肌瘤病理性质的恐慌担心,作耐心科学的解释,本病例病检结果为良性,及时告知对方病检结论,消除病人紧张情绪,以利于病人的治疗和快速康复。

评价:消除了病人恐慌的心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 营养不足—肿瘤造成失血过多,营养摄入不足

护理措施:向病人介绍摄取足够营养的重要意义,提供令人愉快、舒畅的进食环境。提供品种多样、适合病人口味、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蛋、瘦肉、动物肝、乳制品、菠菜、木耳、红枣等。注意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荤菜与素菜、口味菜合理搭配。遵医嘱口服人造补血10ml,一日三次。静脉输浓缩红细胞2u。

评价:病人面色红润、血红蛋白在110g/l。

3 伤口疼痛—术后麻醉药效衰减消退,病人耐受力下降

护理措施:及时向病人说明伤口疼痛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让病人作好心理准备。注意伤口疼痛的性质、程度,加强心理安慰,设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止痛剂,鼓励病人以毅力战胜疼痛,告知病人止痛剂不宜多用,以免影响胃肠功能的恢复,并且有耐受成瘾的毒副作用,帮助病人使用耳压疗法止痛。

评价:经以上护理,心理疗法对提高病人伤口疼痛的耐受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病人顺利地度过了疼痛这一关。

4 术后有出血的可能—手术损伤血管,血管脆性增加

护理措施: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每30~60分钟测量1次,至平稳后每天测量1~2次。注意病人面色、意识、表情的变化,观察病人肢体温度以及末梢循环情况;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如流血量过多,立即通知医师抢救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处渗血情况,如渗血多应及时通知医师查找原因,并及时更换敷料;交叉配血备用;遵医嘱静脉使用止血药,及时补充血容量、水、电解质,防止休克。

评价:生命体征正常、伤口无渗血、阴道无流血。

5 腹胀、腹痛—手术牵拉,麻醉后反应

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术后6小时开始在床上适当翻身及活动四肢,少量多次喂饮橘子水,以减轻肠胀气。肛门未排气前避免饮牛奶,以免加重腹胀。术后24小时视病情鼓励病人早期下床轻微活动,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

评价:病人了解腹胀、腹痛的原因及对策,使病人腹胀、腹痛得以缓解。

6 有感染的危险—失血过多,体质虚弱、术后留置导尿管

护理措施:全麻术后去枕平卧、头侧向一边,直至病人完全清醒,预防吸入性肺炎。12小时后病情稳定,宜取半靠卧位,以减轻伤口张力,利于局部引流;保持导尿管通畅,注意尿的色、量、性状的改变。防止导尿管堵塞或脱落,避免重复插管操作;保持外阴清洁卫生,每天用0.1%新洁尔灭棉球作会阴抹洗1次,直至导尿管拔除;留置导尿引流袋,每天更换1次;协助病人定期翻身,更换体位,避免局部受压过久;切口周围保持清洁,及时换药。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其中最大年龄79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54.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白带增多和阴道不规则出血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下腹坠胀、腰痛等症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1.2方法  采用武汉康桥公司生产的klf-a型open式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取俯卧位,真空垫固定体位,ct薄层扫描定位,层厚3~5mm,将扫描所得图像通过专用网络传输至tps治疗计划系统,计划靶区(ptv)在大体靶区(gtv)边缘外放5~10mm,以50~60%等剂量曲线线包绕ptv,3.0~3.5 gy/次,5次/周,治疗10~12次。尽量在患者排完大小便后进行定位和治疗,护理人员在放疗前、中、后紧密配合放疗专业人员,在常规护理方法之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2护理

2.1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照射肿瘤,达到破坏或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及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放疗的作用和方法有一定了解,对治疗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耐心和细致地倾听患者的主诉,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

2.2皮肤护理:照射野皮肤可出现红肿、干燥、瘙痒、脱皮或溃烂,放疗前应向患者说明保护照射野皮肤对预防皮肤反应的重要性。嘱其保持照射野标记点的清晰,穿全棉、柔软、宽大透气的内衣,避免粗糙衣物摩擦。照射野可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用肥皂擦洗或热水浸浴,禁用碘酒、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局部皮肤不要搔抓,脱屑切忌用手撕剥,防止损伤皮肤造成感染。应保持外阴、腹股沟清洁干燥。

2.3全身反应的护理:在照射数小时或3~4天后,病人可出现全身反应,表现为虚弱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头痛、厌食,个别有恶心、呕吐等,及时指导患者合理休息,进清淡饮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并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度活动。

2.4不良反应的护理

2.4.1放射性直肠炎的护理:贾西彪等[3]表明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疗早期并发症以直肠反应多见,晚期并发症以放射性直肠炎多见,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可达到5.3%~15.6%[4],放疗期间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状,甚至直肠充血、溃疡而导致血便等消化道反应,首先要评估反应的严重程度,并进行常规检查。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了解贫血程度,贫血严重者应少量多次输血,并加强全身支持治疗。饮食宜少食多餐,避免进食纤维素多或对肠壁有刺激的食物,宜食用少渣、低脂及产气少的食物,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止泻剂。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穿宽松内裤。便后热水坐浴,肛门部热敷

2.4.2放射性膀胱炎的护理:放疗可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病人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反复发生的血尿,可造成严重的贫血,除消炎、止血、解痉、矫正贫血治疗外,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液,也可行局部止血处理,必要时行膀胱造瘘术。嘱病人每天饮水1000~2000ml。

2.5阴道冲洗的护理:患者采用截石位卧于妇科检查床上,将配好的冲洗液装在一次性阴道冲洗器中,挂在输液架上,液面高度距床60~70cm,用一次性扩阴器扩开阴道,将冲洗头插入扩开的阴道内轻轻转动扩阴器进行冲洗, 冲洗完后用一次性妇科大棉签擦干阴道内,取出扩阴器, 擦干会阴部,常规每日冲洗1次,对分泌物多、异味浓的病人,每日阴道冲洗2次;对大出血者禁冲洗。冲洗时动作要轻柔,冲洗压力不宜过高,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

3结果

60例患者在伽玛刀治疗过程中,通过护理人员在放疗前、中、后给予护理干预措施,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射治疗,观察骨髓、胃肠及膀胱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放疗不良反应分级采用rtog放射损伤分级标准,i~ii级骨髓抑制5例,给予升血治疗后恢复;i~ii级放射性直肠炎15例,i~ii级放射性膀胱炎6例,经上述治疗及护理后好转,无iii级以上放射性反应。

篇8

小儿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以6月龄---2岁。6个月----6岁血红蛋白低线值110g/l。缺铁性贫血可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感染性疾病。6月龄---2岁小儿发育较快,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从而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6月龄---2岁小儿饮食搭配与贫血及感染性疾病的关系。

1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246例患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6月龄---2岁小儿。平均年龄1.5岁。皆为混合喂养。均化验血常规。

204例患儿贫血 血红蛋白〈110g/l,血红蛋白体积〈正常值。贫血率约82.9%。233例患儿均是母乳 无均衡添加辅食(少量豆,蛋,奶,菜沫,碎面条等)占总患病人数约94.7%。其中贫血患儿230例,贫血率约98.7%率。45例患儿均衡营养(精肉、血、内脏、豆、蛋、奶、菜沫、碎面条、配方奶粉和米粉等)约占患病人数18.3%,贫血率0%。贫血患儿1年发病〉5次的人数200例占患病人数81.3%。

据此数据分析:患儿均衡营养与缺铁性贫血呈负相关。贫血是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易发因素。

3 讨论:婴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一般能满足4个月之需,4个月龄后生长发育迅速,对膳食铁的需求增加,而婴儿主食人乳和牛乳的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机体之需,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故6月龄---2岁小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缺铁除可引起血液系统影响外,还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感染性疾病。

4预防: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做好喂养指导,从4个月龄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的辅食如精肉、血、内脏、豆、蛋、奶、菜沫、碎面条、配方奶粉和米粉等。

参考文献:

[1]张小宁,张爱华.小儿静点多巴胺局部皮肤转白1例.陕西医学杂志,1997.26(7)441

[2]强冬梅,高娟,王蕾.新生儿静脉滴注多巴胺皮肤苍白的临床护理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09,(09)

[3]杜宪彬,王红梅.新生儿应用多巴胺的几点静脉保护措施.中国实用医药,2009(08)

[4]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214.

篇9

关键字:前置胎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430-02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妊娠28周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其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前置胎盘多见于经产妇,是妊娠晚期出血的主要原因,若处理不当,可危及母儿生命。

前置胎盘病因不明,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胎盘面积过大(如双胎)等有关。多产、多次刮宫、宫腔感染是前置胎盘形成的高危因素。

根据胎盘下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1.完全性前置胎盘 又称中央性前置胎盘,胎盘组织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 胎盘组织部分覆盖宫颈内口。

3.边缘性前置胎盘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达子宫颈内口,未覆盖宫颈内口。

下面将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分析汇报如下。

1护理评估

1.l.健康影响致病因素

1.1.1询问既往健康状况及孕产史,了解有无刮宫、多产、子宫内膜炎等前置胎盘的诱发因素。

1.1.2了解本次妊娠经过,有无外伤史。

1.2.身体状况 妊娠晚期或临产后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是前置胎盘的主要特征,反复出血容易导致贫血、休克及感染。

1.2.1症状评估

1)阴道流血情况:了解病人阴道出血前有无诱发原因、首次出血的时间、出血量及次数,有无头晕、乏力等伴随症状,贫血和休克程度与阴道流血量是否呈正比。

2)询问有无腹痛,胎动是否正常。

1.2.2护理体检

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面色,评估有无贫血及休克。

2)产科检查:腹软,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无压痛;先露高浮,易并发胎位异常;反复或大量阴道流血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胎心音异常或消失。

1.3.心理社会状况 因突然阴道流血,孕妇及家属可能出现紧张、手足无措,因担心母儿安危,而表现出焦虑、恐惧。

1.4.辅助检查

1.4.1 b型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胎盘边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是确诊前置胎盘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1.4.2产后检查胎盘及胎膜:胎盘前置部分的母体面可见黑紫色陈旧性血块附着。若胎膜破口距胎盘边缘小于7cm,则为部分性前置胎盘。

1.5.对母儿影响的评估

1.5.1子宫下段收缩力差,易发生产后出血,量多且难以控制。产后注意评估阴道流血隋况。

1.5.2反复出血造成产妇贫血,胎盘剥离面接近宫颈外口,易发生产褥期感染。产后注意观察体温及恶露变化。

1.5.3因出血量多可导致胎儿窘迫,甚至死亡。因提前终止妊娠致早产,故围生儿死亡率增高。

2护理诊断/医护合作性问题

2.1.组织灌注量不足 与阴道大流血有关。

2.2.有感染的危险 与产妇贫血机体抵抗力低下,胎盘剥离面接近宫颈外口,细菌易经阴道上行感染有关。

2.3.恐惧 与担心阴道出血危及胎儿及自身生命有关。

2.4.躯体活动障碍 与治疗需绝对卧床有关。

2.4.1阴道出血被及时发现、处理,胎龄接近或达到足月,恐惧消除。

2.4.2体温正常,产后未发生出血及感染。

3护理措施

3.1.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面色变化,观察阴道流血量、时间、次数、颜色、有无臭味。注意观察有无宫缩,监测胎动、胎心,判断胎儿宫内安危。

3.2.治疗配合 前置胎盘的治疗原则是止血、纠正贫血、预防感染。阴道流血不多,胎儿未成熟可采取期待疗法,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妊娠时间,提高围生儿存活率。阴道流血量多或者胎儿已成熟,可终止妊娠,剖宫产是主要分娩方式。

3.2.1期待疗法:除加强病情观察外,尚应采取下列护理措施。

1)住院观察,绝对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宜,止血后方可轻微活动。

2)间断给氧,每日3次,每次1小时,提高胎儿血氧含量,教会孕妇自我监测胎动。

3)避免刺激,查体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禁做阴道检查及检查。

4)遵医嘱用药。给予口服硫酸亚铁、输血等纠正贫血;必要时给予适量镇静剂、宫缩抑制剂,防止早产;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3.2.2终止妊娠护理

1)阴道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的护理:平卧位、吸氧、保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交叉配血,输血、输液。

2)遵医嘱做好剖宫产术术前准备。

3)做好抢救围生儿的准备,加强早产儿护理,降低早产儿死亡率。

(3)产后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及早使用宫缩剂,预防产后出血。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3.3.生活护理

3.3.1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及日常生活护理。

3.3.2调节饮食,纠正贫血,鼓励病人进食含高蛋白及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豆类等。

3.3.3保持会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会阴垫。

3.4.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病人,加强与孕妇的沟通,协同医生讲解病情、处理方案及相关知识,使其获得所需知识和信息,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特别是实施期待疗法的孕妇,因活动受限,观察和监测多,住院时间长,让家属和孕妇明确得知母儿状况,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3.5.健康指导

3.5.1向病人及其家属宣传预防保健知识,避免多产、多次刮宫,加强产后或流产后保健,防止子宫内膜损伤或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3.5.2期待疗法有效者,嘱其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自我监测胎动,加强孕期检查。发现异常,随时就诊。

4护理评价

4.1病人阴道流血得到有效控制,产后出血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4.2病人体温正常,无明显感染发生。

4.3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4.4产妇及新生儿结局良好。

参考文献

篇10

苯肼在农药生产中,用于合成有机磷杀虫剂三唑磷的中间体,也是杀菌剂恶唑菌酮、咪唑菌酮的中间体;此外,苯肼作为一种有机合成原料,也用作染料、火箭推进剂、医药等行业的中间体,还用作分析试剂。苯肼对人体属中等毒类化学物质,可对许多器官产生损害作用。

苯肼为淡黄色晶体或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熔点19.4℃,沸点243.5℃,相对密度为1.1;不溶于冷水,但溶于热水,以及乙醇、醚、苯等多数有机溶剂;能与蒸汽一同挥发,具有强烈的还原作用。

苯肼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后可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苯肼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在体内代谢较快,无明显蓄积作用,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发生慢性中毒。职业性苯肼中毒在我国属于法定职业病中的一种,2002年6月1日起实施的gbz75-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指出,苯肼是引起职业性急性中毒性溶血性贫血的毒物。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短期内吸收大剂量化学物,引起的以血液系统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全身性疾病。

苯肼中毒的临床表现

苯肼可引起人体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心脏损害。

急性轻度中毒者有头痛、头晕、无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

急性中毒者较重时可有呼吸困难、抽搐、震颤,甚至小脑共济失调、意识不清等表现。

重症者可出现紫绀、黄疸、白细胞减少,并可发生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和肝、肾损害。

苯肼还可致接触人员皮肤损害,重者可发生水疱、水肿等。

作业场所预防措施

生产使用场所预防措施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苯肼的容器及管道,应使用耐腐蚀性的材料,并应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

苯肼生产使用场所应设冲洗设施,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洗眼器、淋浴器、水龙头,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及风向标;车间与泄险区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做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泄漏物质和冲洗水应集中纳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耐腐蚀、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要加设保护层。

生产、使用苯肼的作业要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培训考核,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作业应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应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并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应防止苯肼包装作业与搬运苯肼容器时损坏泄漏,苯肼的生产使用场所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以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有可能发生泄漏危险的场所,应同时设置通风设施。

储存场所预防措施

苯肼应该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并注意远离火种与热源。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碱、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库房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作业预防措施

苯肼的运输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规定进行,装卸时要轻装轻卸。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并要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运输苯肼时应使用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专用车辆运输,起运时包装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确保不倒塌、不泄漏、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碱类混装混运,运输车辆排气管须有阻火冒,并配备消防设备和泄漏应急处置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止暴晒、雨淋,严格按规定路线行驶,不许在火源、热源附近及人口稠密地停留。

个人防护措施

作业人员进入苯肼作业场所应佩戴防毒面具,进入高浓度苯肼场所的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要佩戴化学安全防护镜,穿防毒物渗透服,戴防化学品手套。作业人员在苯肼工作场所应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要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物,禁止把工作服穿回宿舍或家中,并应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品在使用前应检查其性能,并应注意定期检查维护,保持其防护的有效性。

职业安全管理措施

企业安技部门要加强苯肼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要求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检修记录。

要定期检测作业场所苯肼浓度,及时发现隐患,监测浓度高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并予以整改。

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使用苯肼安全技术说明书,车间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中,应当培训职业病防治知识,要求工人了解苯肼特性,掌握苯肼泄漏紧急处置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维护方法;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企业应定期组织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人员和遭受职业损害人员。

应急救援措施

涉及苯肼生产、运输等环节的企业应成立应急救援组织,制定苯肼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救援演练,确保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一旦发生苯肼泄漏事故,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到报告及时准确,应急准备充分,应急响应迅速,处置措施科学有效。

泄漏应急处理

如发生苯肼泄漏,应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隔离泄漏污染区,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其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如果是小量苯肼泄漏,可用砂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如果是大量苯肼泄漏,可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专门的化学品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中毒人员的紧急处置

对于皮肤接触人员,要立即使其脱离事故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min;并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对于眼睛接触人员,应立即提起接触人员的眼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15min,并及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对于吸入人员,应迅速使其脱离危害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其呼吸道通畅,使其安静、保暖地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应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应进行人工呼吸,及时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