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1-28 18:1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节目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电视节目分析

篇1

1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中,节目的种类不断增加,同时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重视广告效率,导致其观众感受较差,这种类型的节目设置并不成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行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现状进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节目定位集中导致受众群体范围较小

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的风格逐渐向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看重对年轻人观看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大部分中年人与老年人的观看需求。广播电视节目将受众定位为年轻人,导致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有限,广播电视节目市场也更加狭窄。与青年人相比,中来年人在广播电视节目受众群体中所占比重更大,有更多的时间与兴趣观看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节目定位错误导致庞大的市场资源不断流失,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1.2市场基础薄弱导致节目推广方式单调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网络媒体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对广播电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视频媒体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而且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因此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视频媒体观看节目。此外,广播电视节目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广告,降低了人们观看时的享受,更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流畅的观看。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推广方式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群体。此外,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抓住网络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通过网络手段实现电视节目的传播。

1.3明显的广告植入与大众观看需求相冲突

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节目播放过程中有着较为明显的广告植入痕迹,广播电视节目的大部分内容都被广告所占用。虽然广电总局已经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也带来了一定的改变,但是广告商并未放弃广告植入,而是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广播电视节目中广告植入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

2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需求程度的提高对策

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需求并不仅仅是对市场效益进行追求,而是要为广播电视节目赢得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实现其市场发展渠道的不断扩展,为消费群体带来更加优质的观看感受与体验。在大众传媒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可能性,所有的部门都具有同等的发展与创新计划。实现节目创新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探寻广播电视发展的有效途径。

2.1通过市场调查更好地把握节目定位

在广播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与市场需求之间始终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有的节目设定都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实现内容设定的,所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固定的。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评判效应,通过明确的内容设定在观众心中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能够更好地调动受众群体的观看兴趣,使受众群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节目互动活动中。媒体工作者要对进行更加深入的市场调查,从而更好地把握节目定位,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发展。

2.2通过多渠道宣传丰富节目推广手段

宣传与推广是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电视节目实际上就是一种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相关规律,通过合理、科学的宣传策略实现节目知名度的提升。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资源与宣传渠道,更好的实现节目的宣传与推广。只有对电视节目进行有效、到位的宣传,才能够充分实现电视节目的现实价值。在电视节目进行推广的过程中,还应该与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实现相互结合,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力促进市场效应的实现,同时能够强化电视节目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市场效果。

2.3结合消费者心理提高广告植入的技巧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商业支持是其非常重要的保障。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广告植入的现象。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植入广告,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另一方面能够实现节目的市场效应。但是,缺乏技巧性的广告植入只会降低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导致观众产生反感。商家如何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植入广告已经成为了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考验。在节目设计的过程中,要依据节目类型、节目内容等选择广告,广告在植入的过程中既要实现商品宣传,又不能够影响整体节目效果,实现节目与广告商之间的双赢。

2.4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从本质上讲,电视节目也属于商品,与一般商品具有同质性,这就决定电视节目在生产与交换的过程中要以相关的市场规律为准,实现市场化运作。广播电视节目运作的市场化指的是以制播分离为基础,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与经营纳入到节目市场体系中,实现节目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在节目制作之前对宏观经济环境、传媒、受众市场、销售市场等进行分析;其次在节目策划的过程中,要依据之前的调查结果对节目的时长、内容、表现方式、推广等进行确定;最后在节目营销的过程中,要依据节目营销方针与目标设计盈利模式。

3结论

篇2

>> 制播分离背景下的电视节目评估 制播分离下新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建构 我国电视节目制片人制与制播分离的对比研究 制播分离体制下的节目创新 制播分离下的广播电视体制变革 节目公司 制播分离好年景 电视“制播分离”的成功尝试 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实现全网络化的实践要点 浅谈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制播分离制度 制播分离下的综艺圈 浅谈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探析 “季播”电视节目的优势分析 制播分离体制下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电视节目网络化制播的媒资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支化产业背景下的制播分离解析 制播分离背景下主持人职业发展方向探索 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浅析 制播分离与中国电视产业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张喜峰,《制播分离下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研究》[j].《知识经济》,2010(8)

③刘燕南,《电视评估:公共电视vs商业电视——英美及台湾的经验与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④⑤姜涛、王凯博、安宝丹,《努力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评估体系建设——“引领内容创新,助力品牌成长”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

⑥张国涛,《电视剧播前评价与播后评价差异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3)

篇3

节目评析活动,使局属媒体从业人员对自办节目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节目评析会上,大家从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质量的高度出发,针对节目评析中发现的自办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时政报道多、领导活动多,经济报道少;节目形态单一,表现形式不活;时政消息多,解读报道少;新闻特写、评论分量少;现场报道、连线报道不多,特别是现场采访报道的处理手段和技巧有待于加强等进行评析。通过节目评析,使与会人员了解和掌握了各频率、频道自办节目的实际情况,在比较中看清楚了自己的“短腿”,明确了新闻宣传在改革创新方面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从而有利于创新创优新闻宣传,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节目评析活动,为广播电视宣传管理人员进一步优化宣传管理、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感悟。节目评析会上,与会人员共同讨论自办节目中的创新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评析,新闻从业人员充分认识到在宣传改革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探索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宣传管理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的创优意识和精品意识,使“创新创优栏目节目,多出精品力作”成为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公信力和节目的可听性、可视性,进而提升广播电视宣传的舆论引导水平。

节目评析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广播电视自办节目的质量。自办节目评析活动,每次集中评析一个频率或者频道,让从业人员比较不同媒体的不同表现形态,如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应学习广播的播音以及文稿的写作;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应学习电视的现场感、镜头感和潜台词的运用等等。通过各频率、频道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沟通合作,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自办节目的质量。如在对市电台新闻广播频率的《阳光热线》节目的评析中,对该节目的表现形态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指出了该节目中存在的诸如背景音乐节奏感过于强劲,容易使人产生紧张感;听众咨询、投诉的热线时间太长,主持人在回复热线时对相关政策的解读不够,互动性和主持人节奏把握有待加强等一些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参评人员还就该节目的策划、节目预告的形式、话题设置等等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使节目组人员深受启发。再如在赣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后的《赣州新闻联播》《630播报》《今日聚集》等自办栏目的评析会上,大家评析认为,该台新闻综合频道改版的整体定位准确,较好地体现在“喉舌功能、大台风范、民生情趣、大众视野、清新气息、明快节奏”等六个方面。同时对《赣州新闻联播》和《630播报》两档栏目的风格差异和主持人的个性凸显以及体裁的分类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为使评析成果得以共享,会后,有关部门将上述评析情况以简报形式下发至各媒体及相关人员,供大家学习借鉴。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功能;系统组成

中图分类号:tn9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1(a)-0031-0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电视在发展中也经受着巨大压力,为了广播电视事业的长久发展,广播电视行业在的不断创新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广播电视对监测预警技术的需求性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预警技术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有了更高的保障。

1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运用起步较早,起初,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主要用于对广播调频、中短波监测及卫星电视、开路电视的播出效果、质量等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以人工检测为主,检测人员主要是收集当地广播电视播出的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主观评价,以指导广播电视的发展运作。21世纪后,信息技术带动了诸多行业网络技术的进步。通讯、网络、文件压缩、远程遥控等技术飞速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进步。网络化、自动化成为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自动化方向已取得了一定效果,检测方式正从人工检测逐渐向自动检测方向发展,且在多数高层次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机构中已采用人工和自动检测兼用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检测效率。在网络化方向,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以成功融入遥控异地接收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及有线无线监控技术等相关技术,使得检测范围和检测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功能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在广播电视的发展运性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主要功能包括检测功能、报警功能、指标检测功能及节目存储功能四种。

2.1监测功能

监测功能是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形成初期的主要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的监测范围也越来越广。主要包括对监测范围内的所有频道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的频道信号、频谱等进行分析;对新增频道信号相关数据进行检测,并将新增频道的相关内容编码,将相关压缩数据上传到数据处理中心,以便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理。

2.2报警功能

报警技术也是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发展初期的重要功能,当前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中具有“满时间”设置,其是指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系统中已经录入每个节目的播出时间段,当节目未按设置的开始及结束时间进行,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就会发出报警信号。此外,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还能实时监测节目信号,当出现信号中断时,其能发出报警信号,并进行报警记录。

2.3指标检测功能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能对所有监测信号进行指标测量,及时监测信号的图像电平、伴音电平、场强、图像和伴音载波频偏等相关指标。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中已提前设置了相关指标项目的具体范围,检测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检测时间,检测后当相关指标出现过高状况时,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2.4节目存储功能

依靠网络技术发展的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网络故障引起上传失败的状况,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能在网络恢复后直接将上传信息自动接收数据,并上传至中心存储系统。

3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组成

3.1数据传输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是利用以太网技术、计算机技术、链路技术、动态路由保护技术等相关高科技技术,以监测中心为中心,将监测范围内的下级监测中心通过网络系统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数据传输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充斥着各种音频、视频、数据,各个子监测中心的广播电视信号能直接被压缩后,并通过光纤、微波网等上传至上级监测中心,以便检测中心进行数据分析、检测。

3.2中心控制系统

中心控制系统主要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询、存储、备份等,在整个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起主导作用。中心控制系统中包括工作站、服务器及各种管理软件,其也是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心控制系统是连接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枢纽,使各个子系统能被统一控制、操作等,促进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的实时监测运作效果。此外,中心控制系统中还能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并将数据资料进行汇总、输入、输出,统一维护系统相关数据资料。

3.3广播监测系统

广播监测系统能对广播音频数据进编码、压缩、传输,压缩后的广播信号数据能在广播检测系统中当地存储一个月,监控中心前端能直接在前端采集点进行数据查询,并能进行回播、录音等操作。当广播节目存在播出异常状况时,可将数据上传至监测中心,并能保存1年,便于监测人员及时查阅分析。

3.4电视监测系统

电视监测系统中主要根据监测电视类型分为有线电视监测和无线电视监测,信号监测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监测人员能在监测中心对电视节目进行远程观看,并可根据实际需求实时调看需要监测的节目频道,或进行实时点播。此外,检测人员还能根据需求对录像资料进行回看。电视监测系统中可将节目保存7天,当出现黑场、彩条、无载波等相关异态时将会自动启动报警功能,并将异态节目上传至监测中心,并保存1年供监测人员调看分析。

3.5大屏幕显示系统

大屏幕显示系统是检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中包含大量数据资料,检测项目、内容较多,检测人员日常工作繁重。采用大屏幕显示系统能将检测数据上传至大屏幕显示屏上,便于监测人员进行观测,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3.6短信平台

短信平台直接与监测中心的预警系统相连,当各子监测中心监测出异态时,系统会将异态存储并发送信号至上级监测中心,监测人员发现预警信号后能在短信平台上向各子监测系统指令,子监测系统能将预警信息进行转发,并将监测人员的指令传达给相关技术人员。此外,短信平台还能将监测中心监测的相关数据向全国各地发射台、转播台进行,促进信息流通。

4我省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的运行状况

吉林省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共检测有限节目410套,无线监测对23个省广播电视发射台的103套节目进行监测。监测系统主要由省监测中心机房、10个地市级无线监测前端系统及10个地市级无线监测前端系统组成。无线信号传播和监测依靠sdh数字微波干线网,有线信号传播和监测依靠sdh光纤专网。中心控制系统以c/s、b/s体系混合构建,以对前端监测状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广播监测系统中采用嵌入式技术,融合cpci标准,有效提高系统的抗振动、抗冲击效果,且散热良好,能对广播节目实施一对一监测。电视监测系统中前端系统可存储20路有线电视节目,可存储8路无线电视节目。大屏幕显示系统中使用8块60寸显示屏组成,监测人员能对屏幕信号进行重新分割、组合、分屏、跨屏显示,并可根据检测需求制定不同的方案,显示不同信号,辅助数据分析。此次系统在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检测人员及时发现异态,及时进行抢修和处理,减少了节目停播、大型播出事故的发生率,有效保证了广播电视播出质量,也为广播电视节目相关运行状态分析提供了数据参考。

5结语

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系统在当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对广播电视监测的运行有指导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不断完善该系统,扩充相关功能,提升广播电视监测预警的效果,保证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光,张威.实现广播电视监测信息共享的关键要素[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7):135-137.

[2]李金根.广播电视监测网网络安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237.

[3]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检测中心编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专著[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2):48.

[4]珍措.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42(2):110-112

[5]贺学刚.广播电视监测预警技术研究[j].山西电子技术,2014(4):91-92.

[6]柳慧敏.soa构架在广电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1):120-123.

[7]杨京.oracle分区表在广播监测系统的应用探索[j].广播电视信息,2012(3):103-105.

[8]王洋.短波广播效果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12(3):116-118.

篇5

【关键词】广播网络电视 安全播出 维护管理

1 前言

对于广播网络电视的播出技术来说,如果没有做好做好播出技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广播网络电视的播出效果,进而降低广播网络电视的收视率,所以,做好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 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的特点分析

2.1 政治性强且影响大

广播网络电视的受众不受诸如年龄、性别、民族及文化程度的限制,只要做到能听、能看,便能够从广播网络电视中获得相关信息,因此受众极为广泛;而另一方面,广播网络电视肩负着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国家的重要信息均是通过广播网络电视途径向全国传达,因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极高的威望。

2.2 实时运作且不可挽回

在实际的播出过程中,节目的现场与播出同步,且画面不可逆转,尤其在引人关注的大型直播节目,期间丝毫的差错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2.3 环节多、设备多且环境复杂

广播网络电视正常工作的步骤包含播出、传输及入户等多个环节,且所需要的设备种类多,操作人员队伍庞大,而任何设备一旦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此外,广播网络电视信号需经过电缆、光缆及多种形式的无线电波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路经城市、田野,甚至穿越高山、江河,且要长期承受天气因素的考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着信号传输的不确定性。

2.4 广播网络电视时刻处在对敌斗争的前沿

虽然我们目前生活的世界是和平的,但各种分裂及敌对势力并不安分,他们会不休止的运用技术手段来干扰安全播出,广播网络电视所特有的政治属性使其成为各类分裂和敌对势力攻击的重点。

3 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的内容

广播网络电视的安全播出包含下面几个方面:其一,人身与设备的安全,这是广播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正常运转的基础保证,人身与设备的安全指的是各种传输机构与播出机构的所有节目,在制作以及播出全过程中的安全;其二是传输系统的安全,传输系统的安全主要指的是各传输机构抗击与防范一切干扰破坏信息与非法信号,保证广播网络电视播出所应该实现的安全;其三,广播网络电视节目生产的安全,广播网络电视节目生产的安全主要指的是广播网络电视播出的节目,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播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等多种作用;其四,接收信号的安全,其主要指的是广播网络电视用户能够收取与存储所需的广播网络电视媒体传输的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并且其传播的信息还应该是被授权允许播出的。

4 目前广播网络电视播出安全存在的问题

4.1 有线网络的安全隐患

有线电视网络已经遍及城市的家家户户,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有线网络的监管难度,对于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如偷盗网线、蓄意破坏等不法行为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并完善监管方式。

4.2 广播网络电视卫星运行的自身故障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卫星广播网络电视的抗攻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扭转。但是近年卫星自身故障却成为阻碍广播网络电视播出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4.3 网络便利性与安全性的矛盾

互联网在给广播网络电视事业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广播网络电视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威胁。与之配套的高效完备的监测系统有待研究与创新。

5 做好当前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技术维护工作的建议

技术维护大致分为两部分: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长期的维护实践证明:例行维护和应急维护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建立、健全广播网络电视系统的技术维护管理机制

明确职责:设立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机构,实行分管副台长、总工负责制,机构与职责明确,运行体系完整;规范管理:技术维护管理必须渗透到每个技术环节,规定明细的、严格的技术维护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同时要制定违规处理办法,使技术维护管理操作做到有章可循,为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打好基础;建立、运行质量监督和分析体系: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编制相关业务报表,分析和监督运行播出情况,同时,建立技术资料档案,以利于资料检索分析与管理决策。

5.2 熟练掌握设备的工作原理

维护、检测的工作人原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对每台设备运行的工作原理要深入掌握。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依据设备的工作原理判断锁定故障的大概范围以及具体部位,从而减少大量的检测排查工作。广播网络电视系统的全固态设备应用大量集成电路,线路极为复杂,即使出现故障,通过肉眼也难以发现,此时必须从设备及电路工作原理上分析,并借助仪器、仪表对其检测,科学判断,才能排除故障,及时恢复设备正常工作状态,因此对技术维护人员的业务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3 掌握设备正常的工作状态

对广播网络电视设备的科学严谨的维护与检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播网络电视设备的稳定、长效、安全、优质的运行。在每次维护检测工作结束后,都要根据检测维护的数据、结果做详尽的记录,以备设备出现故障时的查对核实,从而在最短时间内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另外,每台设备的出厂验收报告等原始资料要妥善保管。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必须要做好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这是提高广播网络电视节目播出效果的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在广播网络电视播出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播出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高会彬.浅议如何提高广播网络电视安全播出质量[j].科技论坛,2011.

[2]孙秀荷.对广播网络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几点思考[j].综述,2010.

[3]李辛后.浅谈广播网络电视的安全播出[j].中国科技博览,2011(34):530.

篇6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29-01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给广播电视事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广播电视编辑需要随着广播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提升传媒信息质量,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渠道也逐步增加,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呈现多样化,促使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如何获得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的关注与青睐,是广播电视编辑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从广播电视编辑角度出发,探讨广播电视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变革,最后形成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作为公众传播的主要媒介,广播电视行业必须达到与时俱进才能提升自身感染力与影响力。互联网信息的普及是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所要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广播电视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变革,提升自身传媒事业的竞争力。

(一)传统采访模式问题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来说,需要对新闻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传统采访还在沿用实地采访、专题跟踪模式。一方面来说,无法保证新闻题材的时效性,自然也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事件形成公众即时影响力,另一方面来说,传统固定采访模式造成新闻工作效率不高,新闻传播的质量也无从保证,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完善组织结构问题

广播电视的组织结构决定着最终电视传媒信息的编辑合理性。电视行业是需要多人力、多资金、多装备、多消耗、多技术的行业。中央及省市级电视台可以多资金、多人力去投入成本。采访有记者胜任、编辑有编辑组撰写、播报稿交由节目播音员进行播报,并各部互相协调配合来完成整个电视节目效果。目前在广播电视编辑的职能划分及内容划分方面尚无法做到明确合理化,而广播电视编辑的职责分工直接影响到最终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因此完善组织结构是广播电视事业首要重视的问题。

(三)专业素质问题

对于广播电视编辑人员来说,具备一定的编辑素养才可以提升对传媒信息的灵敏度、认知度。通过采访环节理清新闻思路,通过明察秋毫保证新闻电视节目的播报真实、有力,使得广播传媒传播达到最大化效果,传媒信息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热点。

广播电视事业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长远发展。因此广播电视编辑面临众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对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多样、信息渠道的拓宽,广播电视编辑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外,还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突破与学习,使得自身知识面得以拓展,提升自身编辑能力素质与水平,从而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编辑节目,切合公众生活需求。

(二)满足群众需求

广播电视行业是社会民众较为关注的行业,也是造成公众热议与影响的行业。优秀的广播电视是切合公众生活需求的节目。因此广播电视编辑要确切了解到社会公众的喜好与关注点,才能使得编辑的电视节目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在进行节目策划时要做好市场调查数据。调查可选用问卷调查、公众采访、网络渠道议论等方式进行探讨,综合多方意见来了解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在数据依据上,针对公众对象来运用合理角度展开策划。以近期电视节目《跨界歌王》为例,一方面明星品牌是节目策划的主要噱头,另一方面明星的演员身份较为熟知,明星的歌唱给社会公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增加社会公众对平台的了解,使得一些明星歌唱的魅力征服部分社会公众。而众多隐藏的演员歌手也对节目平台定位有所熟知,将此平台作为自身锻炼、素质提升的机会。《跨界歌王》的节目成功策划在于节目对象的定位、节目平台的建立,使得明星演员借助平台渐为人知,社会公众借助平台 了解众多演员的隐藏歌手潜力。因此好的广播电视节目必然切合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只有切合社会公众生活才能使得节目符合大众审美,受到社会公众的青睐。

(三)加强互动环节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仅依赖电视,还有微博、微信等等形式。因此,如何提升广播电视事业竞争力是广播电视编辑关注的问题。广播电视编辑可以在节目制作前在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与社会公众进行互动,集思广益创设符合大众审美的节目。或可以在节目中添加嘉宾与观众互动环节,增加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机会,一方面可拉近广播电视节目与社会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活跃节目的气氛,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四)采编播一体化

作为广播电视编辑来说,向采编播一体化主持人角色转变也是在电视节目的必然发展趋势。在采访方面,通过洞察整个新闻全貌去挖掘新闻背景后存在的深刻价值,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分析细节能力。在编辑方面,通过挖掘新闻深刻思想价值来取得高质量、高效果的新闻报道,要具备策划及创新思维能力。在播音方面,通过节目风格、自身特色对新闻稿件进行润色加工,最终提升节目现场意识,加强节目制作的效率及连贯性。

结语

在现代互联网科技时代,保证传媒信息的真实、客观、严肃特质,促使广播电视达成生动力、感染力、影响力效果,是广播电视事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青睐要点。因此广播电视编辑应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了解社会公众需求,才能提升广播电视编辑工作与公众生活的切合度,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宇,吴震.管窥广播电视编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6,09:350.

[2]杨光.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电子制作,2015,01:102.

[3]吴琼.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90.

篇7

关键词:gis技术;广播电视;覆盖网;干扰分析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地籍测绘、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在目标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为研究决策等工作开展提供了必要支持。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继续扩大覆盖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技术管理,保证信号稳定,提供优质节目,以吸引更多用户。将gis技术与覆盖网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gis优势,为覆盖网管理提供便利。

1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做好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与管理,可以显著降低建设成本,保证信号稳定,提高节目质量。近年来,山区、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由于规划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前期规划时,由于技术、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做好野外考察工作。由于无法全面、准确地获取地域信息,难以为后期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呈现出前期建设难度大后期管理费用高的现状。管理系统建设中,对国外软件依赖程度较高,费用昂贵。更新、维护不及时,对于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监管不到位,无法满足广播电视公司的管理要求。

2基于gis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管理新技术

2.1指配分析和干扰分析技术

广播电视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数工程都是以地面无线网络为基础,这使得其在站台中的干扰性显著降低。在此环节中,应加强对覆盖网络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增强其实际分配效果,以做好资源的合理布置。gis技术的发展和建设能有效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效果,保障不同频道与应用网络之间的可支配性,提升不同频道的指配性,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优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不同频率之间的频道相容性,要提升工作效率,不断强化对频率和频道干扰效果的分析,更好地促进空间分布效果。

2.2覆盖网预测技术

覆盖网前期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尽可能为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信号,保证覆盖网运行安全、可靠,降低故障率,减轻管理压力。为满足这些要求,基于gis的预测技术应运而生,为覆盖网的前期规划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gps、rs技术获取目标区域的地理信息,包括地形、地质、植被覆盖等。应用gis软件构建电波预测模型,分析覆盖网范围内的信号强度,为下一步的覆盖网建设与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利用gis技术可有效提升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还能依据现有空间形式,实现远程资源信息的分析和整合,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效果。

2.3图形绘制功能

gis系统中带有图形建设功能,可根据采集到的地形地貌数据,利用地图建模系统绘制出目标区域的电子地图。管理人员通过电子地图,可以为广播电视覆盖网的规划、管理等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绘制电子地图后,gis系统可定期进行数据更新,对比最新数据与电子地图数据的差异,实现对电子地图的动态更新。电子地图可体现覆盖网中各类硬件设备的实际位置,便于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维护,为开展故障排查提供便利,保证了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安全运行及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

2.4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技术

广播电视覆盖网运行时,可定期开展台站覆盖效果分析,为覆盖网的持续改进提供必要支持。gis可根据管理需要,动态收集、分析信息,如用户数量、地形地貌等信息。运用gis进行信息叠加处理后,制订针对性的管理计划,提高覆盖网的实用性。如某山区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广播电视覆盖网出现故障,局部信号中断。利用gis可直观反映故障位置,详细描述故障发生位置的地理信息,为管理人员开展抢修工作提供参考。基于gis的覆盖网管理技术,还能增强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程度,增强管理时效性。

3基于gis技术的广播电视覆盖网发展前景

国家大力支持“村村通”工程建设,未来山区、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覆盖网规划、建设任务更重,这对管理技术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gis技术可促进广播电视覆盖网的科学规划,保证覆盖网信号强度与节目质量,实现动态监管。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及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的提升,未来还需深入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管理效率。近年来,大数据技术、ai技术等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5g网络也在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应重视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8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71-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已经严重困扰着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进一步发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在技术上实现创新,以便更好地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必须要对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借助大数据分析的优势,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开拓。

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阐述

何为大数据?所谓大数是指所涉及的数据规模庞大、内容繁多,难以通过人工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处理,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数据在一定时间内被观测、截取及解读,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模式[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已经难以离开大数据。尤其是新媒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第一,受众逐渐流失。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劣势明显,在和新媒体的竞争过程中,这种劣势体现地更加明显。比如,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就难以和新媒体竞争,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第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对于观众的具体需求,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途径。由于受众在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不需要进行登录操作,这也就导致了广播电视媒体无法将观众的播放和收看记录进行数据整合,缺少有效的连接手段,广播电视媒体也就无法具体分析受众的需 求[2]。第三,网络媒体在l展过程中,对受众的需求具有数据整合能力,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压缩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第四,传统广播电视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广播新闻从业人员的加入,这就导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人才流失的问题。

3 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转型及发展

3.1 不断扩大信息的采集范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除了要采集直播信息外,还要采集用户的点播信息。对用户点播信息进行采集,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用户的喜好和需求,相比于直播信息的采集,点播信息的采集更加便利。在用户的评价方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有效地对用户评价进行整合,使得这些评价信息能够成为有价值、被利用的信息。另外,在节目播放时间的选择上,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更加合理,在确定节目的播放时间之前,必须要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确定节目放送时间表。

3.2 改进采编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还要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将其变为所需的内容。如果将大数据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数据处理则是“加工厂”,“工厂”能够实现多大的效益,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厂”的加工能力来决定的[3]。所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定要在采编方式上加以改进。首先,运营商要充分利用机顶盒的运转方式去收集受众的信息,这样可以防止播放收视率的弄虚作假,极大提升基本收视指标数据的可信度。

3.3 创新广播电视视角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节目在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报道的都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是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和追问。在大数据时代中,由于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明显地变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转变对事件的报道模式。新媒体时代,事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而是转变为以数据为基础的新型逻辑关系。大数据时代对资源整合与分析,能够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使得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仅在过去发生的事件上,在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上也更加关注。

3.4 强化数据挖掘理念和技术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量和数据范围不断拓展,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现有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软件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时候,简单的计算处理方式已经不再使用。因此,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而言,必须要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上实现更新,引进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对庞大数据库的整理和分析,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方式和技术形成对数据的充分应用。

3.5 实现智能化客户管理

前文笔者已经提到,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人数逐年下降,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技术转型的过程中,对客户进行智能化管理必不可少。当前,iptv、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等新型终端电视的不断发展,使得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选择范围更大,受众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这就直接造成了有线电视用户的流失[4]。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在进行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有线电视用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数据系统,如客户平台、服务平台,将平台所体现出的特征与客户的流失情况相结合,建立起模型体系,实现对客户流失原因的分析,通过分析获取流失的概率,从而为实现客户管理的智能化,提升电视的使用率,提高客户的满足感奠定 基础[4]。

4 结论

总而言之,大数据背景下,数据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符号,而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处理,使其变成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数据信息,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在传播技术上进行创新,扩大数据信息的采集范围,注重对数据的应用,使得事件报道更具说服力,从而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技术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远.基于大数据的广播电视技术转型研究[j].科技传播,2016,23(6):64.

[2]蔡维坚.试析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的转型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4(12):82-83.

篇9

[关键词]电视读报;情景语境;话语基调;话语范围;话语方式

电视读报节目是近年来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涌现的新样式,业界和学术界都在密切地关注,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角度切入的,从情景语境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广场》、《马斌读报》、北京电视台的《现在读报》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四个读报节目为样本,根据韩礼德(1964)归纳的三个情景因素:话语基调、话语范围、话语方式,来具体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一、从话语基调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基调界定为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下面从话语基调的交际双方的关系上来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电视读报节目借助的是电视媒介,电视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赵雪(2005)在《电视访谈节目的语境》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语境是电视访谈节目最重要的语境。电视读报节目是单向的、无即时反馈、非面对面的交流的大众传播行为,从话语基调上看,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本质上也是大众传播语境。

从权力这个因素来看,电视读报节目的大众传播语境中传者和受众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像人际传播的参与者那样主动、互动。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读报节目都设置了“观众来信”和“短信互动”板块。比如《马斌读报》每次都在节目的最后读一封观众来信。东方卫视的《看东方》推出的短信互动,观众可以就当日播出的任何一条新闻,包括读报新闻发表观点和看法,通过手机短信发至电视台,充分体现了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意识。

电视和报纸同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上,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和报纸的语境相同,都是大众传播语境。前面我们分析过电视是电子媒介,而报纸是印刷媒介,所以从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看,同为大众传播语境的电视和报纸会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从受众的角度来比较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之间的不同。受众在获得报纸信息时,大多是主动获取,可自由阅读也可重复阅读,参与度较高;而看电视时,却常是被动接受,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参与度不高。两种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决定了电视和报纸在受众上的差异。电视读报主要传递报纸的信息,而且采用“读”的形式,比起其他电视节目,受众的参与度更是大大降低,观众甚至可以在看电视读报的同时做其他的事而几乎不影响接受读报的信息,电视读报节目的播出时间大部分都在早上,受众可以在洗脸、刷牙、穿衣、吃早点时“听” 电视读报。

二、从话语范围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范围界定为语言发生的具体环境,其中包括话题以及参与者参与的整个活动。电视读报节目的话语范围主要是话题。

本文统计了《媒体广场》4期节目,《马斌读报》12期节目,《现在读报》8期节目,共24期节目582条新闻。其中,人情味较浓的“软新闻”,即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类新闻较多。而题材较为严肃的“硬新闻”则相对较少。

这些软新闻都与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方面密切相关,关乎民生,是站在百姓的立场去读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

还可以从读报节目的内容定位上看出他们的话题取向:

《媒体广场》所在的栏目《朝闻天下》的定位:“开启全新一天新闻服务生活”,栏目改版后,“在内容上加大观众收视意愿更强的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天气出行资讯、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

《马斌读报》所在的栏目《第一时间》节目理念:“经济味、早间味、人情味;整体风格:实用、鲜活、大气。《马斌读报》的内容定位:头条(多家媒体关注的重点)、城市话题、不同意见、轻松阅读等。”

《现在读报》虽然没有明确的节目定位,但是节目开始就是一个“晚报最新”的板块,晚报的内容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在读报》除了选取北京本地的晚报《北京晚报》和《法制晚报》外,还有意地选取外地晚报的最新消息,如《长沙晚报》、《沈阳晚报》、上海的《新民晚报》等。以最快的速度播报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体现了强烈的平民情怀和服务意识。

《有报天天读》虽然读的政治、经济类的硬新闻较多,但是它选择的大多都是大陆观众难以见到的东南亚华文报刊和西方主要媒体,而且做了软化处理,语言非常口语化,是以“说”的方式介绍给大陆观众。

三、从话语方式上分析电视读报节目情景语境

韩礼德把话语方式定义为语言本身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渠道或媒介。朱永生(2005)在《语境的动态研究》一书中认为话语方式除了媒介这个要素外,还包括交谈方式。

下面从话语方式的两个子要素――媒介、交谈方式来分析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

从媒介上看,电视读报节目借助的是电子媒介。电视和广播同为电子媒介,但是广播是单讯道传播,而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双讯道传播,所以广播的报纸摘要节目和电视读报节目因为话语方式不同,两者的语境也不同。据此,我们可以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广场》等读报节目区分开。同样,报纸是平面媒体,我们“读报”时凭借的是印刷媒介。电视读报节目虽然也是在“读报”,但是它凭借的是声画双讯道的电子媒介。既然媒介不同,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也就不同于报纸的语境。

网络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创造出新的语境。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新闻专区供受众溯览,打开一看,这些新闻大多来源于报纸。网络这种“新媒介”最大特点就是新闻的后面一般都有“发表评论”这一项,点开后可以看到数百条甚至数千条针对这条新闻的留言,如果你乐意,你也可以注册后在留言板上提交留言。可见网络和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给受众提供一个平台,让受传双方实现良性的互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虽然都是大众传播,但是,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受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接受的被动者,网络能够很好地实现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上读报。根据网络和电视这两种媒介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把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和网络报纸新闻的语境区分开。

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这个印刷媒介相结合,也使电视读报节目的语境具有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不同的特点。前面我们提过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双讯道传播,那么电视新闻因为有了画面就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能把新闻现场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而电视读报节目是以语言为主,画面单调,仅有演播室画面加上报纸版面,没有新闻人物和新闻现场的活动画面,缺乏“现场感”。不过,和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相比,电视读报节目的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视觉化、形象化结合起来。

从交谈方式上,电视读报节目是独自,这一点可以把电视读报节目和其他以语言为主的电视新闻节目区分开,如访谈类的《新闻会客厅》和谈话类的《实话实说》,这两类节目的交谈方式主要是对话。

四、结语

从韩礼德的三个情景因素切入,电视读报节目的情景语境分析如下:

第一,从话语基调的交际双方的关系上看,电视读报节目语境是一种大众传播语境。从受众的角度可以比较出同为大众传播语境的电视读报节目和报纸之间的不同。

第二,从话语范围即话题这个情景因素来分析,除了《有报天天读》外,统计发现:大部分的电视读报节目在话题上是那些人情味较浓的“软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硬新闻”则很少。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 技术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视产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态势,这离不开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研究,其不仅有效提升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结构,而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解决较为棘手的实际问题。随着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在广大的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呈现出来不少优秀的电视节目,有效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管理体制和发展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在国家意志传播和正能量的弘扬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中坚作用。但是面对喜人的成绩,我们理应抱有忧患意识,对于广播电视工程中存在的一些技术结构不健全、工程运行项目发展框架不完整、整体信号质量存在异常等问题要积极引起重视,并能够及时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作用,为人们打造有质量的视听盛宴。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较为先进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分析,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促进我国广播电视的可持续发展。

一、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但是目前我国的不少地区的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存在着基础设施、改建资金和工程技术方面的不利因素,网络信息化的进程中,广播电视工程要想保持与时俱进,就必须投放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已经老化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控制信息技术,但是不少地区的广播电视工程,缺乏专项财政拨款,资金相对匮乏,且一些基础的光缆、电缆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导致信息传输受到影响,信号接受差,再加上技术人员结构单一,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事业的长足发展。其次是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受到干扰,在不少县级城市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主要依靠的是卫星装置,但是由于其远在太空,难以控制,且容量很大,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但是不少地方的广播电视工程缺乏一定的加强信息传输的技术;最后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现代的广播电视项目大多需要技术的信息作为支撑,必然也需要有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行业务的指导,但是和国外相对发达的广播电视项目工程比较,我国广播电视工程项目的人才建设相对薄弱,经验也不够丰富,在日常的项目运营中无法及时应对和解决出现的工程技术难题。

二、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分析

在现代化的广播电视项目中,工程技术主要有对sdh技术、接地技g、抗干扰技术和云计算技术这四种。其中sdh技术指的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建立一个标准、完整的传输结构,作为一个平台对逐渐增大的用户和宽带速度改进型同步高质量的输出,但是其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信息的数字化,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广播电视信号信息化的过程,才能够更好的使用sdh技术。接地技术影响着广播电视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和调试工作,合理的运用接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周围功率较大设备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干扰的问题。抗干扰技术主要是使用在卫星波束和接收天线之间的覆盖范围之内,可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云计算技术是在现代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大发展背景下出现的,在广播电视工程的而建设中,使用云计算技术可以解决电子电力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广播电视工程的创新和运行提供新的思路,最主要的是可以节约成本。

三、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1.优化基础设施,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硬件质量

关于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基础设施,地区性的广播电视监管单位要进行优化的处理措施,在加强完整的基础项目的同时,也要确保工程技术运行结构的完整。首先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配置资金结构,相关政府机构也应该积极拓展资金投入和疏通结构,给予一定的政策融资支持,完善广播电视节目资金结构。对于电视广播工程中的基础设施项目要集中关注,在初期选择优化材料,确保硬件质量,并且尽量线埋地下,外面加护新技术防治其被腐蚀,减少线路的老化和磨损。

2.优化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发射率

在优化广播电视节目信息发射率的过程中,要吸收地球站抗干扰的先进技术,利用卫星抗干扰技术,现在的这项技术已经成熟,虽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抗干扰的问题,但在实际的运用中还是比较有效的,它主要是通过快速减少和弱化卫星转发器内接收的干扰信号,从而提升信号发射效率,稳定发射功率,减少外界对其的干扰。所以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要及时引进这项技术,改善当下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不稳定的现状。

3.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好的管理团队,决定好的技术团队,于广播电视工程管理而言也是一样,只有做好人才的充足供应,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长足发展,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完美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他们参加工作,积极提升的积极性和工作的主动性;其次是要为专业的技术人才配备一定的高薪待遇,最后是要建立完备的电视工程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人才信息中心,保证广播电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的长足发展,面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整改,从优化基础设施、优化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发射率、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等策略出发,提升广播电视的传输质量,促进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庆海.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6(17):287.

[2]叶德滨.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