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范文 -ag尊龙app
时间:2023-12-18 17:5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广播电视传播功能演进对播音主持提出的创新要求
新闻媒体传播功能从传统单一强调舆论引导功能逐步转型为新闻报道、舆论引导、文化引领、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力量,新闻传播的核心追求是以传播能力的建设与增强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与国家崛起相适应,历史性地构建中国传媒的发展体系和话语体系。承担这个时代使命,新闻宣传在坚持坚守其根本属性、工作的原则的情况下,所面临的语境、担负的功能变了,语境变得更加开放,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演进,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展开的,并呈现出生动的场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是一门隶属于传播学和新闻学范畴的实践学科,随着时代的变迁,传媒载体也由老式收音机,到现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移动终端等多媒体融合,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呈现出播音主持艺术的不断变化。然而,不管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观念、一种人文制度,都会渗透着不同的社会印记,也有形或无形地透露出它们各自的社会特征。而这种不同的播音时代特征,正是由于广播电视媒体传播功能的演进而形成的,广播电视文化的更迭总是与传播功能演进息息相关,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节目形态的变化,必然带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创新。播音主持创新的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视域下被提及和重视,并据此获得探索的现实动力。
二、传播格局变迁中广播电视媒介传播功能演进的形态特征
中国广播诞生第一天的节目时间表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包含着的宣传教育功能。从传统媒体时代到当前多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格局呈现出社会舆论主体多元、媒体结构形态多样、信息传播渠道多变的特点。新闻传播功能从单一宣传工具,到宣传与信息并重,再发展到集合宣传、信息、服务“三位一体”,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鲜明功能形态,成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创作创新的基本依据。而当前广播电视媒介传播功能则呈现出这样四种基本形态:信息功能、引导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1.信息功能:传播新闻。新闻的传统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揭示了新闻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在信息传播社会化的现实环境下,新闻传播呈现出“舆论与事件的动态共振”的新特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正是以重要主体参与了新闻传播新功能的发挥。毫无疑问,播音主持业务必须自觉有效地参与这个主体进程。2.引导功能:社会动员。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传播具有宣传与引导的功能,是执政参政的特殊力量。在当下舆论多元格局下,新闻媒体更要在报道事实中组织群众、动员社会、引导舆论,构建有效的新闻传播话语系统。广播电视在传媒格局建设中,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社会动员的主体力量,而播音主持恰恰是这一力量的表达者。3.服务功能:用户需求。在媒体格局变化的大环境中,不同性质、不同群体的实际信息需求,正在形成传媒形态嬗变的推动力。同样,广播电视受众的信息需求把媒体的服务功能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如何有效服务广播电视用户个性需求,成为包括播音主持业务在内的广播电视工作的新追求。这一观念转变的前提和背景就是电视媒体传播服务功能的新的演进。4.创新功能:媒介重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功能的演进和丰富,本质上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自我革新,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媒介形态急剧变迁的背景下,广播电视传播功能的演进发展也正在路上,突出地表现出广播电视媒体创新重建的美好前景。当播音主持也以创新形态参与和体现这一进程的时候,广播电视媒介的自我重建和再生,在内涵和形象两方面都获得了明确的表征。
三、与广播电视传播功能演进方向适配的播音主持创新路径
播音主持是一种艺术创作行为,播音主持风格就是一个性格成熟而又业务熟练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其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当地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的播音主持国家风格,我国各个时期也在不同的节目形态中呈现出不同的播音主持时代特征。当前,与中国崛起的时代主流相适应,必须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中国风范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风格。这种风格的构建和形成,必须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探寻有效的现实路径。1.耦合执政实践:政治上与党保持一致。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其执政理想在实践层面与时展方向高度一致,新闻传播也在实践层面成为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进行创业创新实现梦想的同路人、鼓动者,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以自身创新来耦合新闻传播的这一时代主流,成为其必须坚持的根本的正确方向。2.契合新闻传播:实践上追求新闻理想。当前媒体融合传播环境中,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似乎成了一个问题,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泛滥洪流中,“谁对谁错”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问题,用新闻专业的创新表达来还原真相、传达美好、传播正能量,成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履行新闻工作职责的重大课题。3.满足社会需求:对象上服务受众用户。互联网技术及其移动传播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社会应用,原来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受众从“受者”变成了“用者”,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改变对自我地位作用的评估,从“我说你听”变成“我说你用”,而社会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对播音主持提出的要求将是分散、具体、个性的。传播功能的改变,受众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广义抽象的服务,变成现在狭义的具体的服务。过去面对的是广义的抽象的受众,播音主持的语言指向性虽说强调对象感,但这种指向性实际上很模糊,而现在狭义的具体的服务,它的语言的指向性是具象的。如烹饪节目、健康节目、旅游节目,不同的节目它针对的人群非常的具体。正因为播音主持指向性的具体,随之具有的语言情感也由抽象变为具象。这种变化,实际上就是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和进步。4.创新专业建设:价值上推进媒体发展。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作为新闻传播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其创新的最终价值,是通过与执政实践、社会需求的良性对接、有效互动,促进电视媒体舆论引导、文化引领能力的提升,从而以自身专业建设的成效,体现新闻媒体整体发展的前景。因此,播音主持创新道路的选择,不仅是播音主持专业自身的发展问题,更是事关包含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体整体的发展问题。
四、适应新形势下创新要求的播音主持主体专业角色的重建
篇2
【关键词】和谐广电;基本特征;对策措施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那么,广播电视如何加快自身和谐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大众传媒应有的作用,就成为广大广电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广电事业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分析
近几年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宣传功能异化,媒体社会责任背离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重任。然而,在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娱乐类节目中,大量充斥绛闻、暴力、色情、低俗等内容,美其名曰“提高节目收视率”,而实际后果是,广播电视的宣传功能逐渐被弱化、异化,广播电视越来越背离了它先进文化的属性,广电媒体公信力大大降低。这种传媒道德的滑坡对广大受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的形成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对社会和谐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2.舆论监督不力,监督功能弱化
广电舆论监督还远远没有发挥其监督功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督缺位,对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丑陋现象、腐败行为不敢大胆进行批评和揭露,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丑陋、腐败现象屡屡出现;二是监督越位,监督不是从大局出发,着眼于问题的化解,而是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猎奇和轰动效应,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负面效果和不良影响;三是监督错位,本意想解决问题,可是方法不科学,监督的口径、内容、尺度把握不准,特别是对一些敏感问题处理不当,常常是解决了一个矛盾,又引发了一个新的矛盾。
3.行业管理薄弱,产业效益受到损失
管理出效益,良好的管理在提高企业效益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纵观近几年的广播电视行业管理,诸多现象堪忧。目前广电业在业务管理、行业监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使广播电视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4.新兴媒体崛起,产业优势面临挑战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它们不断融合广播电视业务,挤压广播电视发展空间,给广播电视产业优势带来巨大的冲击。广播电视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加强改革创新,拓展产业功能,这是决定广电业能否在竞争包围中成功突围,继续担当媒体扛旗手角色的重要一步棋。
二、推进和谐广电建设的对策建议
1.担起责任,扛好舆论宣传这杆“旗”
切实加强新闻宣传,营造和谐舆论氛围。新闻宣传是广播电视的媒体优势,是广播电视发挥“喉舌”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广播电视要充分利用新闻宣传优势,让民主法治、公平凡正义、诚信友爱等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让和谐共建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2.讲究方法,站好舆论监督这班“哨”
舆论监督是时代航船的“望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一些不和谐现象更需要通过舆论监督及时加以监督约束,从而促进不和谐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更加和谐。要做到把握导向,突出重点。舆论监督着眼于改进工作,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因此,开展舆论监督,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服务大局,围绕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批评监督,做到“帮忙不添乱,敢言不越位”。
3.多管齐下,走好行业管理这盘“棋”
增强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制度,加大业务管理力度。要改善节目管理、广告管理等业务管理不力现象,首先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广电担负着和谐舆论氛围营造、和谐文化传播、社会矛后化解等重要社会责任。同时,我们要严格执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办法》等有关业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管人、管事,保障各项业务管理的有序开展。
4.开拓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加大科技创新,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的第二次创业。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这个契机,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实施广电数字多媒体信息平台建设,把网络改造成一个以传输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为主,以提供公共信息服务、vod视频点播、交互电视、电视商务、互联网接入等业务为辅的双向交互式网络,全面提升广电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同时,利用数字化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大广电宽带市场开发力度,发展宽带增值业务,拓展广电产业功能。
加快机制创新,推进广电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创新用人机制。一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开拓思想,创造条件,大胆引进优秀人才;二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有为者有位;三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健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创新经营机制。要加快“广电经营”向“经营广电”转变,创新各种经营机制,推进广电产业优化升级。一要推行制播分离,充分利用市场优质资源,提高播出效益,增强与其他传媒的竞争实力;二要加强广告经营,从广告创意、完善大型活动广告运作以及创新广告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广告创收水平;三要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拓展晚会录制、文艺演出、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经营领域,努力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增加经营创收;四要盘活广电系统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通过项目运作,拓展广电产业链,做强做大广电产业。
【参考文献】
[1] 仲倩.地方广电创优策略谈[j].视听界,2009(2)
篇3
电视的出现,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又改造了主观世界;既改变了社会结构,又改变了人类思维的方式。无论是受众还是电视从业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电视的功能属性都大有好处。
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是电视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真实准确的信息,可以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电视媒体的主体功能。
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电视媒体可以说是最近乎完整的大众传播媒体,从电视本身的特点来说,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低,直观易懂,比广播更接近面对面的传播。它能提供具体的图像、使观众不易遗忘,因而具有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独特效果。因此,用它来传播社会新近发生的事件信息,反映真实情景,为绝大多数受众所接受。它的这一传播作用,认知难度小,现场性强,容易吸引受众。
由于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速度更快,报道面和传播面更广,因而,它的这一传播功能较好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受众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给人们提供的各种新闻与信息,可以使人们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让受众更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由于电视传播的方式形成了无线与网络相结合的“天地合一”的传播网,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得以更大范围、更多形式地发挥,使受惠面越来越广,因此在各类功能中,它的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
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
一项对全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西安)的调查表明,通过杂志了解相关信息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通过广播了解相关信息的占17.1%,通过报纸了解相关信息的占81%,而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的受众达到10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电视在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使上情下达,也可令民情民意“直达天庭”,让上下之间对社会发展和状况认知达成共识,是社会的“传声筒”,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的“监视器”。因此,电视传播手段就具有了党和政府宣传政治主张、法律法规等政治宣传工具的功能属性。
另一方面,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电视也具有为主人说话的作用与功能,它能代替人民发出呼声,将人民的各种正当利益要求反馈到党和政府中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这个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电视就要将群众的需求当成第一信号,为群众排忧解难,起到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作用。
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这一功能与喉舌功能一样,它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与要求,是神圣的。这一功能体现了新闻宣传具有唱响主旋律的职责。
随着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的经济、组织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主流的舆论引领,只能是“多中求主导,多样中求主体,多选择中争主流”。电视媒体必须要自我束缚,坚持宣传纪律,讲求新闻职业道德,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电视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
电视所具有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满足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调节社会成员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电视文艺精品节目具有怡情、励志的作用,能发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巨大作用,人们除了把电视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外,它的娱乐功能被广大受众看好,这一功能,可谓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电视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电视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观念,即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它借助电子媒介,向社会成员传授维系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认知各种问题,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结构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电视媒体也参与了这一教育过程,充当了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电视将社会优秀教育工作者编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历史等内容,通过声图并茂的方式,以多节目、多频道、多时段向受众进行传授,使受教育的方式从单一型转为多类型,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这一功能即是教育方式的革命,又是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从时间、场所、内容上使受教育者有所选择,使受教育者能以最灵活的方式和较多的时间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
电视的出现,刺激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这一市场功能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信息的流通和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电视节目具有产品的属性。既然是产品,就有产品的市场规律。电视媒体的广告、节目、时段、活动,有一个产品市场的规律运作,即存在策划、营销、播后(售后)延伸服务、受众调查与受众把握等方面的营销问题。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是以“受众为本”进行运作的。以受众为本,就是以内容为先导,以节目质量取胜的规则和要求,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通过了解受众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节目结构,安排时间,在市场和科技的推动下,实现媒体内部的不断整合,从单一运作到利用互联网等跨媒体的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从单一广告运作到多重结构的集团化经营。
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广告业务经营,不仅仅是出卖时段和节目的价值,还要有独特的延伸和附加的服务价值,也就是要把服务延伸到广告与节目之外的营销手段中去,争取和换取更大的市场价值。这种营销实际上是客户与终端受众的把握,要做到较好地把握,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思考与实践:
一是对数据的把握,要达到这种把握,就要引入数据库营销技术,对待客户、广告主和自身,要将各种数据与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二是全方位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对终端客户的全方位关系,才能牢牢把握大多数受众;
三是延伸价值链。延伸价值链,实际上是卖活动、卖品牌,以此来增加媒介的附加价值。
篇4
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广播电视传媒观念的变化、媒体竞争格局的迁移与广播电视语言发展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发展态势及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独特性、概括其传播规律,以达到做好语言规划的工作,实现广播电视语言的沟通功能、推广功能、创新功能和文化功能,使我国广播电视语言的民族特色、多样化风格充分展示,同时发挥对境外宣传上的优势。广播电视语言规划实际上肩负着通过发挥广播电视现代传媒的功用,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任务。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想从语言规划的角度谈谈关于广播电视语言规范的想法。
进行广播电视语言规范必须明确几个问题。实施的部门或者机构须具有行政权力、法律力量或者学术权威性;所进行的语言规划须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保证实施规划的各种手段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强制性;广播电视语言规范的范畴和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规范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必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条例以及相应的执行措施。
毋庸置疑,广播电视语言规范是必要的。广播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使它天然地承担了示范和推广规范语言的责任,对健康全社会的语言生活起着重要而强大的作用。同时,它对发展语言科学提供了基础性的、实践性的研究材料并反射其发展的阶段、检验其发展的结果。
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受众并不反感广播电视语言规范。受众把广播电视当作学习、沟通和自我检测的主要工具,对媒体的信任度比较高,广播电视语言规范对他们的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十分必要。这正是规范工作的基础所在,做好规范工作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受众的培养和提升。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自身具有调整和净化的能力,但只是依靠其自身的自觉是不够的,需要外部的规范有目的、有方向的促动。这时,规范工作已经超越了实施各种手段,而成为帮助语言健康发展的观念。可以这样说,规范工作做得越贴切、越扎实,广播电视语言的推广、创造功能才会越来越大。
广播电视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普通话的使用上。2000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其中第二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中除去对少数民族广播、方言广播和外语广播外,其他节目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播音。
普通话语音是广播电视语言规范的关键标准,不像词汇和语法那样有比较大的弹性根据。而语音的规范却是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首先,语言学界的正音工作不能怠慢,我们反对“约定俗成”、“追认观”。也不赞成朝令夕改。要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审音标准,不能让传媒语言的使用者和接受者无所适从。其次,强势媒体影响、流行性文化现象和当下的社会心理迅速作用在语音上,使语音面貌始终处于变化摇摆之中。比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广播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广播电视语言,在语音面貌上有了相当大的区别,反映了其背后的政治方向和文化意味。播音界十分排斥和反对的“港台味儿”播音始终占领着一小块阵地,并在一些受众那里得到接纳和欣赏的反馈,于是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个现象是值得思考的,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除了对语音、语法和词汇进行规范之外,对广播电视语言的修辞、风格、品位等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因为在媒体语言所显示的功能领域都是规范工作涉及的课题。广播电视语言的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修辞、风格上,怎样实施规范才不会对语言的创造功能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呢?在这个领域,规范研究是必要的,制定规范标准是比较难的。
从上述想法中我又引申到,语言规划同社会与文化规划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社会与文化规划的支撑,语言规划的评估会缺失社会目标和系统性价值。这样的语言规划是否有现实的意义和发展的远景呢?进行社会与文化规划的工作是否由语言学界承担呢?由此可见,广播电视语言的规划应该由广播电视职能部门、语言管理行政部门、广播电视传播学者、语言学家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者共同努力实施。
篇5
“走,去曹滨家看电视”。这是80年代初,中国最流行的一句话。一个楼、一个社区或者一个村子,谁家要是有台电视机,晚饭之后必定高朋满座,他们家是附近“人缘”最好的邻居。那个时候这种现象是很普遍,并成为那个时代富裕的象征。
广播电视正在走入千家万户……
一、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开始了电子媒体的征途。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
在8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解放战争中,为中国解放事业打了一场场无形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
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渊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的时代
如果说产业技术革命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什么?
无疑是信息的革命,被人们称作第四次的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80年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
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甚至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三、中国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80年代初期,在电视发展的大势头之际,198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组织“四级办”的方针。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各地纷纷建立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崛起,形成了中央台、省台、地区台、县级台的结构。
但是出现相应的问题也较多,在没有相应的辅配套措施下,全国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多级批台、建台,行业外批台、建台等问题。
四.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看过美国大片《虎胆威龙4》的人都应该清晰的记得这样一组镜头:当犯罪分子侵入并控制电视媒体网络后,发了一组拼凑起来的视频,引起了美国整个国家的大恐慌。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体迅速的时效性,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对人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起着如此之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功效。
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媒体,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电视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降低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电视与人的有着共振心理的关系。现实中出现的事务与电视中播放的内容重叠,反之电视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的事务出现重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扩沿的趋势。
篇6
引言 为了使大众传媒更大程度地满足国人对媒介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为了使长期游历于经济主潮以外的传媒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更是为了使主流大众传媒真正能够对中国大众日常生活和精神产生深度影响力和创造社会凝聚力,中共第四代领导人第一次使传媒改革和传媒产业化成为了2003年的年度关键词 [1]。中办发17号文件,特别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对中国传媒、包括过去被简单地当作新闻媒体的电视传媒的发展或者前景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政机构主要官员明确提出,“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的高度,从解放和发展广播影视生产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广播影视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2]。尽管广播影视发改革目前还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概念的变化、一种选择的忧虑、一种骚动的迷惑,但是,cctv新闻联播的改革、伊拉克战争的直播、sars期间电视与社会的同步、cctv-新闻频道的推出、上海东方卫视“国际华语媒介”的定位、中央教育电视台首播电视剧剧场对区域电视台独家垄断地位的冲击、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正式获得制作许可证、电视数字化改造的加速以及社会资金和机构对付费电视业务的介入、电视机构与其他社会资金和外国资金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结合等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电视已经开始从一种垄断行业向有限开放的社会行业变化,从一种单纯的新闻媒体观念向综合功能的大众媒体观念转型,从一种完全的社会政治主体向具有意识形态特殊性的市场主体移位,从一种单一的喉舌媒体向服务大众的公众媒体过度。2003年以来,无论是国家电视产业的宏观政策,还是电视产业链条的中观环节,以及电视节目的微观内容,都在奏响着时强时弱的改革主题。而在中国这样的行政主导的环境下,政府就像改革之车的发动机,它是否提供澎湃动力,将决定着中国电视的归宿和前途。 一、观念:从新闻喉舌媒体扩展为大众服务媒体 应该说,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电视业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根据2003年的统计,中国内地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经分别达到93·34%和94.62%,覆盖人口超过了12亿,全国平均电视机普及率已达到85.88%,电视观众总户数达到3.06亿多户,电视观众总人口达到10.7亿人,有线电视用户已经突破1亿户。全国共有电视台363座,广播电视台1305座,日播电视节目2004套,电视日均播出节目超过了2·3万小时。内地电视剧制作单位307家,广播影视制作经营机构886家,电视剧年产量500部9000集左右 [3]。2003全年电视广告收入已经达到280亿。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已经是一个电视大国。 但是,中国却并非电视强国。中国电视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与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地位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电视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仍然不足;电视业的发展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仍然不够;电视业的发展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生产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解放;中国电视所创造的经济效益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国际影响力远远不足,中国电视节目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交易量很小,特别是国际输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电视业的发展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其国际交流、流通水平仍然很低;电视业的发展与世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的形势不相适应,技术改造和更新仍然滞后。 造成这些“不适应”的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正如政府官员刚刚认识到的那样,“长期以来广播影视形成了宣传、事业、管理三位一体,以事业性质为主,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产业功能的认识和开发都不充分,习惯于用管理新闻宣传的方式管媒体、管传播、管事业发展、管文艺创作,甚至管产业经营,这等于用一顶小事业的帽子戴在了一个巨大的多媒体产业头上,不仅没有有效推动广播影视生产力发展,反而束缚了广播影视生产力潜能的释放,”[4] 这种电视体制造成了管办、政企之间的权责不清、关系不顺、功能重叠,而且容易形成垄断权利,破坏平等交易、制约市场竞争;结果,行业准入限制过严,投资环境不好,效益分配不均衡,社会资源不能充分有效地进入电视行业,没有形成多种所有制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电视局面,致使企业规模、企业的多元化结构都明显不足,也难以形成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企业;中国的电视节目内容产业的核心地位没有确立,不仅民营电视制作机构由于得不到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难以发展,即便国有电视节目生产机构也往往低水平循环,难以做大做强。同时,中国的电视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电视仍然单纯依赖电视广告收入,经济增长缓慢;电视产品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交易、后产品开发、多种服务方式的扩展等方面也都收效甚微。 尽管电视在事实上早已经越来越不仅仅是新闻媒体,文艺、体育及其他娱乐信息以及各种生活经济服务资讯早已经成为电视传媒重要的信息内容,甚至其数量和影响早已超过了新闻节目;但中国电视传统上往往被简单地当作实现“喉舌”功能的新闻媒体,而不是一种具有多样性服务功能的大众媒体,所以,一直在观念上被当作意识形态舆论工具进行管理,突出电视的“喉舌”功能和导向功能,而忽视电视信息对于大众的综合服务功能。以至于电视虽然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是却带来了一种脱离大众需要的危机。大众传媒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并没有得到观念上的真正认可。结果自身事业、企业身份模糊,管理机制落后,导致资源浪费、创新动力不足,效益不高,文化竞争力薄弱。所以,中国电视改革已经到了改则兴,不改则衰的重要转折点。目前,在中国上空约有46颗境外卫星、300套左右电视节目覆盖,已经对中国电视传媒形成着越来越现实的威胁。所以,从政府主管部门来说,解放电视生产力已经成为中国电视改革的目标。这在2003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在广播影视业文化产业改革试点的文件中,都得到了明确的表述。可以说,2003年中国电视功能、性质、形态、内容和模式的种种变化,都是在解放生产力的目标下进行并通向这一目标的,而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将电视从一种单纯的新闻喉舌媒体解放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大众的服务媒体。 这种大众媒体观念的确立,是与中共新政治领导集体的政治思想息息相关的。“执政为民”的施政指导,必然会为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打上鲜明的“为民”的烙印。新班子提出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被海外媒体称为所谓“新三民主义”的观念,实际上也成为了中国传媒改革的指导性思想。2003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实际上成为“为民”理念在传媒领域的专门化解读。政府广电部门高层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广播影视产品是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最强的文化产品,但同时也必须要认识到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同样存在产业属性,也是文化产品中产业属性最强的一种文化产品。它通过进入市场、产品交换,形成商品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发展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所以广播影视不仅给人们提供文化享受,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具备两个效益和两种属性,对此必须承认。如果在对文化产品、广播影视产品的属性认识上没有突破,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属性、宣传属性方面,那我们就无法在新的世纪、新的阶段进一步把广播影视业发展壮大,也不可能使广播影视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5] 。 正是由于对电视的传媒功能有了新的认识,2003年以来电视内容开始出现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就体现在新闻节目在内容、功能、形态等方面都开始发生或明或暗的变化:一、主流新闻内容调整:中央政治局会议曾经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这直接促进了cctv新闻联播越来越官僚化的“会议新闻”的改革。于是,不仅各地开始陆续限制会议报道,而且中央电视台也开始了对新闻报道的改革。几十年欲变不敢、欲变不能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开始变脸,常规情况下会议新闻被压缩为3分钟以下,同时增加了民生类资讯和国际新闻;二、新闻直播增加: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都加大了直播节目的时间和强度。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现场和演播室直播,在伊拉克战争、非典事件期间,创造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表现出对公众第一时间知情权、言论权的尊重;三、新闻节目的社会监督功能被再度强化:在中国的媒介管理体制中,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一直不被重视,新闻在“舆论导向”的要求下,甚至很难反映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而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合法化、甚至制度化。因此,不仅cctv的《焦点访谈》强化了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报道和监督,而且地方也开始出台政策规定,保护媒介的舆论监督权利。从对孙志刚事件的穷追不舍,到对沈阳刘涌案的置疑;从对系列矿难事件的揭露,到对拆迁事件的调查,中国电视在推动民主、维护民生上呈现了一种新的力量;四、新闻的本地化、民生化和消费化加强:过去,由于新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时政新闻成为新闻的基本内容。随着改革,新闻的内容和功能都被扩大,经济、社会、文化娱乐新闻大量增加,特别是关于民生的日常生活新闻伴随着新闻的本地化,逐渐成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已开播1年多的以民生事件、本地生活和大众视点为特点的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突然成为了中国电视的年度热门事件,正是电视新闻的这种全面变革的一种表征。 电视信息中最敏感的新闻节目的变化,表明电视已经从单向的“喉舌”功能,向双向的监督功能、交流功能、服务功能转化。 当然,服务大众的功能转化,更突出地表现为电视内容、形态比以往都有了更开阔的空间自由。电视的大众娱乐功能的被进一步强化;娱乐节目持续增加;甚至cctv-2经济节目改版引起的最大关注也是《非常6 1》等新娱乐节目的打造;电视剧的播出量也日益扩展;广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声势更加浩大;电视与观众的互动方式更丰富;体育节目和转播量也继续增加……种种现象都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电视的功能观念:电视从一种新闻喉舌媒介已经名正言顺地扩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介。 二、体制:从宣传事业分化为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 当被看作肩负喉舌功能的单一的“新闻媒介”时,电视一直是一片“产业”禁区,甚至禁止任何关于电视“产业化”的正式讨论。这种局面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视的事业属性和企业属性、党媒体性质和大众媒体性质、政治宣传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没有能够得到明确区分,相互混杂的同时必然会相互冲突和矛盾。而中国电视如果要真正解放生产力,就必须首先在体制上获得突破,使电视的产业属性合法化。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发展问题时提出,“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这一思想,也被用来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性思路。2003年4月15日,李长春在重庆、云南考察工作时,把这一观点引申到文化体制改革,指出 “一切妨碍先进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先进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李长春还明确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体制和机制创新问题。2003年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指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些讲话即是 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部分的核心内容。决定最大的突破便在于分化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部分。这一属性的分化,为包括电视在内的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原则基础。 “经营性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扫除了政策性障碍,为文化产业、传媒产业这一敏感领域的市场化架构提供了政治保障。 如果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大众传媒产业的话,那么大众传媒产业的核心可能就是电视产业了。伴随着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的划分,中国电视行业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电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开始考虑进行电视事业和企业的差异体制,形成事业和企业分工互补的格局。广电行政部门明确要求,事业政府主导,产业市场主导,事业作为非企业法人,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服务于社会公益需要。产业作为企业法人以赢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服务于市场消费主体。如果说公益性电视事业要努力以多种方式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那么经营性电视产业则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走向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有关行政部门的理想模式中,将来应该在保留部分由国家或者政府全额拨款和直接控制的“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机构的同时,部分广播影视机构应该转变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化企业,特别是广播影视制作业、服务业、发行放映业以及媒体中的文化教育娱乐生活资讯部分,都应该尽可能转化为企业经营。政府的改革原则就是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化改造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从而平衡商业性与公益性、市场价值和公众价值、文化安全与产业竞争的矛盾。 因而,2003年以来,各个电视机构都在酝酿如何将电视核心业务与边缘业务相分离、内容产业与播出事业相分离、意识形态信息与娱乐文化服务信息相分离,逐渐形成“公益性广播影视事业由政府主导、经营性广播影视产业由市场主导的发展格局和分类管理、分别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实现制作、发行和播出终端的多元化,改变由播出垄断市场的局面,促进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尽管这些分离和改革刚刚开始,真正实现还有漫长的过程,但是已经为未来电视的产业化拉开了序幕:在保证电视的意识形态导向和电视播出终端控制权的前提下,电视的资本产业、内容产业、播出产业、服务产业等很可能在一定的产业开放和市场竞争前提下发展起来,共同带动中国电视的整体性发展。 三、行业:从封闭垄断走向制播分离和有限开放 在中国所有行业中,传媒行业一直是最封闭的垄断行业,而在传媒行业中,电视业则又是其中更封闭更垄断的行业。从资本到制作到播出甚至到传输和其他服务,电视都是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高度限制准入的。这种垄断模式虽然为电视的喉舌功能提供了保险,但是由于缺乏竞争、缺乏市场活力因而也就缺少创新动力和发展动力,随着整个社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竞争的加剧,电视业的发展明显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运营成本高的同时效率效益低、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匮乏、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足,特别是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很小,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对电视进行产业改造,使电视业面向社会开放,吸收社会力量,培育电视市场,形成竞争机制的重要性。 所以,当电视的产业化改造步伐迈出以后,第一个突破口便是曾经在业界酝酿多年的所谓“制播分离”。制播分离实际上就是在原来没有任何市场中介的制作和播出两个环节中增加了市场交换机制,这个机制的目的就是为竞争提供空间。但是,制播分离的前提,必须是制作和播出双方都应该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只有市场主体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市场交换。所以,改革一方面是将制作方从原来的播出机构中剥离出去,更重要的是将播出方主体化,使之能够进入市场。应该说,这是电视产业化的基本前提。 正是在这种改革背景下,广电部门开始考虑将广告、综艺娱乐类节目、体育节目、科技社教类节目、影视剧、付费电视等从现有体制剥离出来,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政府甚至预测,公司可以采用股份制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包括利用外资,条件成熟可以申请上市。体育、科技等频道经过批准后甚至可以进行整频道的企业化运作。 在这种改革思路引导下,中央电视台率先开始自身的体制改革。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2003年2月16日在该台部门负责人会议上提出了央视改革新举措: “除了保留新闻频道,其他频道将逐步全部成为商业经营的专业频道,全部采取市场核算,以广告收入决定节目生存,也就是实现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所以,cctv的经济频道、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西部频道以及刚刚开办的青少年频道等等,从2003年开始都在酝酿公司化独立核算的改革。央视第一批还计划将《同一首歌》等10档品牌栏目划分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实行公司化运作。在10个栏目试验运行一定时间后,央视还希望将更多的栏目推向市场。据央视知情人士解释,这些节目的所谓公司化运作就是将栏目制作整合为节目制作公司,按照社会化生产的要求对节目进行制作、推广和相关开发,真正进行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从理论走向实践以后,对电视台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简单分家,它还可能对电视节目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在改变电视台的节目生产体制的同时,包括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在内的整个电视台的运行机制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当然,制播分离更深刻的影响还在于,终于使电视节目制作业的竞争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在制播合一的垄断模式下艰难生存的社会电视内容制作和提供机构也可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正是在制播分离改革的同时,政府也加快了对电视制作业的开放。民营电视制作机构在节目制作上(主要是娱乐节目)拥有自己的优势,如现已形成品牌的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欢乐传媒的《欢乐总动员》和《才富大考场》、嘉实传媒的《影视新干线》和《娱乐特快》、合力昌荣传播机构创办的全国最大的联播剧场“930剧场”、赛迪传媒的《环球it报道》、《互联生活》等,此外像《幸运52》、《开心大词典》、《夕阳红》等央视名牌栏目也有民营公司的影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用于电视剧拍摄的资金有60%-70%来自社会,而在年产量9000集左右的国内电视剧市场,由民营电视公司独立和参与制作的电视剧,已经占据8成的市场份额。但过去因为没有播出平台、甚至没有合法的独立制作权,民营公司一直都受到电视台的种种不公平公正的制约。直到200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才首次向全国8家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苏州福纳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英氏影视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潮涌东方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颁发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与此同时,光线、欢乐传媒等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也在经过了数年匿名制作以后第一次获得了合法的电视节目制作权利和身份。 制作业的发展虽然依赖于播出终端垄断局面的打破,但制作业的开放必然会对电视节目的竞争带来积极影响。市场研究者认为,中国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进行有管制的开放尝试,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制作力量进入,而这一点,恰恰也是此次主管部门向民营电视公司发放许可证试点的初衷。 于是,过去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与国有电视台之间那种完全不平等的利益关系,逐渐开始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调整,民营电视机构除继续进行电视节目制作交易以外,也开始形成一些新的电视运营机制,既所谓的“国民联盟”模式,与国有机构共同运作电视节目。民营公司提供资本支持和专业制作队伍,由国有电视台提供节目制作的合法性保障和播出平台。如欢乐传媒与上海文广集团的正式合作。这种“国民联盟”模式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民营公司介入到新闻类节目的制作中。例如由嘉实公司与上海文广集团合作制作的时长30分钟的新闻类节目《目击者》和《热点人物》。民营电视制作机构也开始与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合作,由民营公司提供资本支持和制作团队,由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资源和政策支持。如2003年4月由中国消费者协会所属中国消费者杂志社与北京雪嘉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消费时代》电视栏目、北京精美风火广告有限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创办的体育人物访谈类节目《较量》。 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在积极寻求与电视台和政府行业部门进行“国民联盟”的同时,也在加强民营公司之间的联合,力图通过“民营一体化”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提高竞争力和议价能力。2003年10月17—18日全国各省级电视台的广告招商会在河南郑州举行,招商会上出现一组“编外梯队”—— 北京合力媒体、欢乐传媒、嘉实传媒、光线、930剧场等国内几大民营电视机构联手举办“民营电视招商会”。这是中国民间电视机构第一次以一体化的方式捆绑推售自己的电视节目,目的就是打造更为坚实的媒体投放平台,构建城市媒体网。甚至有人认为这种民营电视公司的联合体“俨然是中国电视辛迪加雏形”,这种说法虽然言之过早,因为它还只是民营公司之间推销方式上的简单合作,并没有涉及大规模资本的融合,但是民营公司的出现,应该说对于推动电视竞争,改善电视节目质量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政府在这种局面下,提出目前的改革重点:一是不断改善和优化公平竞争环境,推动非公有制制作机构的发展,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进入节目制作业,取消“上级主管”等进入门槛,由地市以上广电行政部门实行行业管理;二是对现有国有单位进行全面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鼓励用国有的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民间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四是鼓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形成规模效应;五是鼓励采取基地化生产方式,集约经营,降低成本;六是不断改善和优化产业环境,提高节目质量和出口数量。 [6]尽管这些改革措施的实现将会面临种种阻碍,准入开放、多元体制、公平竞争并非很快能够实现,但是电视的确已经开始不完全由政府来配置资源,市场对电视产业结构和格局的调整作用已经开始出现,尽管这种作用由于播出终端的垄断还非常有限。 四、市场:从条块分割通向跨区域竞争 电视一直是一个受到播出终端垄断控制的行业,面对播出终端所享有的不可竞争、不可挑战的政策地位,电视内容生产和提供环节几乎没有主动权和议价权,导致了整个行业产业链条难以形成。同时,电视播出终端由于是各级政府特许所有,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因而条块分割,不能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的电视播出市场。目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和城市电视台都在一定的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限制下,相对各守一隅。特别是在各地实行了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合并以后,电视的区域垄断更是变本加厉。这种局面使电视播出机构的垄断地位得到无限强化,导致整个电视行业本来就薄弱的竞争力几乎完全消失,电视内容生产和提供行业生存更加艰难。所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突破区域垄断、行业垄断,加强竞争,通过市场竞争调整利益分配和优化产业链条。 尽管电视机构的行政分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很难解决,电视台目前也不可能进入市场来整合,但是随着电视播出对广告效益的争夺,在一定的政策的许可下,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开始进入跨地域扩展的阶段。 1、中央电视台利用频道资源扩大全国收视份额: 中央电视台目前是中国唯一可以全面覆盖全国的综合电视台。各地各级电视台目前都是区域性机构,其竞争实力难以与中央电视台抗衡。但是,随着电视改革向纵深发展,地方电视台加强了相互协作和联合,各个卫星频道也采用专业化策略争夺全国电视市场份额,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中央电视台采用了三种策略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地位: 首先,通过频道细分来最大化市场份额。2003年中央电视台已经拥有覆盖全国的14个频道。这些频道除青少年频道是分众频道以外大多是主题化的综合频道。这些频道增加了电视剧播出量,原来的每年4000集左右增加到近7000集,瓜分原来由省级卫视占据整体优势的电视剧市场份额。2003年10月20日cctv-2也进行改版,将呼号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服务频道改为经济频道,以大经济为核心内容,而且在策略上以原来的《幸运52》、《开心辞典》和新办的《非常6 1》、《绝对挑战》等娱乐节目为频道聚集受众。尽管中央电视台的频道专业化水平还不充分,但是对于信息资源和受众需求的广泛覆盖,仍然使其具有难以抗衡的强势力量。特别是继cctv-1综合频道之后,文艺频道、体育频道、电视剧频道、电影频道的市场竞争力继续提高,经济频道、新闻频道也显示了上升潜力。这种受到政策惠顾的频道资源优势,将使中央电视台在中国内地仍然具有超级电视媒体的地位; 其次,通过与地方电视台合作来推动本地化到达。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巨大,单纯的全国覆盖往往难以保证有效的区域到达和接受。从美国全国各主要电视网的经验来看,全国性电视台必须与在地电视频道进行整合,才能弥补全国性、国际性资讯与本地性、日常性资讯之间的裂缝。中央电视台目前在这方面由于受到体制机制和观念的种种制约,应该说进行得并不充分。但是,近年来,如何使cctv的全国性优势与各种本地化信息相结合,已经开始受到关注。cctv-12西部频道开始与地方电视台联动制作节目,新闻频道也开始利用地方资源制作新闻节目。当然,这些联合目前都只是初级联合,将来的发展应该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节目和频道运营方面的联合,央视才可能继续发展成为更有地方影响力的强势媒体。 第三,扩展国际竞争力。目前,凤凰电视,甚至上海的东方卫视都打出了建立国际华语媒体的旗帜。中央电视台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对外宣传”的观念,试图扩展海外电视市场。中央电视台除开设英文电视频道cctv-9以外,还在cctv-4海外华语频道的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近年节目质量,特别是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文艺节目、专题节目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不仅使其海外落地的可能性增加,也提高了在国内市场的收视率。央视国际频道cctv-9通过与维亚康母交换落地的方式全频道进入了美国,2003年,华盛顿、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等10个主要城市的30家高档酒店开始播出央视国际频道。此外,cctv-9还通过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有线网在美国播出。时代华纳也将在自己的电视网络内向纽约、休斯顿、洛杉矶3个城市转播cctv-9节目。 显然,中央电视台已经在未雨绸缪,为未来更激烈的来自境外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竞争做准备。
2、省级电视台积极利用卫星频道突破地域限制: 中央电视台的频道细分对于地方电视台的压力和威胁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各地方电视台在充分利用地域特点、政策空间、在地优势与央视抗衡的同时,也开始利用卫星电视频道主动跨区域出击,扩展发展空间。 现在有条件与央视形成竞争的除了凤凰卫视等海外媒体外,只有同样能够全国覆盖的省级卫视。目前,全国共有48个电视频道上星,其中,中央电视台14个、中国教育电视台3个,31个省级电视频道,全国卫视累计覆盖人口169·8亿。面对央视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打压和城市电视台对受众的蚕食,省级卫视开始提高其覆盖率,据《全国卫星频道覆盖率普查2003》揭示,卫视频道的覆盖排名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三年来地方卫视首次跻身全国覆盖率的前三名,打破了中央台一统天下的全国覆盖优势。省级卫视在提高覆盖率的同时,也开始在节目内容和频道品牌方面提高竞争力。央视、省级电视台、城市电视台频频进行战略调整,不断完善专业化频道布局,合理结构频道时段,着力打造品牌栏目,争夺收视份额和广告市场。在“三分天下”总体格局未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各方力量开始在市场博弈中重新寻找自我定位,重构市场格局。 其实,湖南卫视最早表现出用“娱乐”定位创造全国性媒介的“跨地域”野心,但是,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加上战略和战术方面的不够周密,这种突击在经历了短暂的轰动以后,并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海南卫视试图通过旅游主题频道来开辟跨区域电视频道的道路,但是由于主题选择本身缺乏开路电视特性也缺乏与整个旅游业独特资源的整合,这一战略也没有获得理想结果。但是,2003年,中国电视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变。地方卫视再次开始了跨区域挺进。 其中,最大的事件,就是一直偏安一隅的上海电视台开始主动出击。2003年10月23日晚6点,原来的上海卫视得到批准,开始改变呼号,以上海东方卫视全新开播,其英文呼号dragon tv更体现了其所谓“华语强势电视媒体”的野心。其内容定位“新闻见长、影视支撑、娱乐补充、体育特色”决定了试图利用上海的大都市地位打造都市综合频道的目的。该频道不仅覆盖全国,与全国所有的卫星频道,尤其是央视和凤凰卫视相抗衡,争夺全国广告市场,同时还在日本、澳大利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落地,北美落地计划也在探讨中,东方卫视的目的显然在于试图打造一个与上海这一“世界级城市”身份相一致的传媒机构。 当然,像上海卫视一样改版的省级卫视在2003年并不只一家。2003年, “湖南卫视”正式改名“中国湖南卫视”,虽然只是增加了“中国”二个字,但是其企图打造全国性频道的决心却彰显无疑。频道将自己定位为“以娱乐、资讯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明确重点为“锁定娱乐兼顾资讯、锁定年轻兼顾其它、锁定全国兼顾湖南”。如今,其落地城市已达329个,落地率达到99·1%。2003年上半年,收视率始终排在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位,而其观众构成,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外省与本省的收视比是9比1。除了湖南卫视之外,像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广东卫视等其余老牌卫视也都纷纷调整节目布局,争夺受众和广告份额。 3、中国教育电视台加入了电视主流频道的竞争: 各地有线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强化了电视台的垄断地位。特别是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具有的特殊地位,更使这种垄断产生了对整个电视生产行业的负面影响。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中央教育电视台(cetv-3)与电视节目提供商达成一种结合,越过“限播教育类节目”的禁区,推出《首播剧场》,播出流行电视连续剧,试图借此改变边缘电视频道的地位进入主流播出市场,而电视节目提供商也试图借此突破电视台的垄断争取更大的利益空间。 耐人寻味的是,教育电视台这一明显的“违规”行为,尽管一开始受到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禁止,但最终却仍然强行实施,这表明在政府高层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电视行业打破行业垄断,强化竞争机制。这一信号,对于电视行业未来的改革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4、强化跨区域电视节目和时段的运作: 中国电视长期以来主要都是一种“前店(播出)后厂(制作)、自产自销、承包制作、一次使用”的模式,结果必然是一方面低投入,一方面低效益,浪费大、质量平庸。随着制播分离趋势的出现,电视节目制作逐渐多元化、电视节目市场也显现雏形,一些国营或者民营电视公司开始通过节目销售、时段租用、联合播出等等方式,来突破区域限制,扩大节目效益。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等投资的都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他们通过统一销售、统一播出、统一包装等方式试图打造中国的城市电视节目的辛迪加组织。而欢乐传媒、光线娱乐等民营公司也加快了节目开发和经营的力度,甚至开始为一些电视台提供完整时段的节目。尽管目前这种电视辛迪加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还缺乏市场基础,不少项目进行得并不顺利,但是节目的流动,也在慢慢动摇电视的区域垄断和分割格局,对于最终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电视内容制造商,使节目供应商和播出机构得到双赢后果,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 五、经营:从单一广告收入展延为多种盈利模式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信息化为目标,以新业务发展为龙头,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7] ,这是中国广播影视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的电视数字化纲领。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动,付费电视产业模式的建构被提上了日程。因而,2003年,中国电视的年度热点之一就是付费电视从概念变成了操作行为。 目前,中国的电视行业主要依赖广告收入作为经济资源,2003年电视广告收入超过了前一年的280亿人民币,而收视收入不到100亿。但是,在美国,订户收入(基本收入和附加收入)占有线电视总收入3/4。所有电视收视费的总收入2002年达到1700亿美元,超过了包括无线电视在内的1000亿美元的广告总收入。在中国,人们也早就意识到,中国电视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纯依靠广告增加盈利,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中国电视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盈利模式,而付费电视则提供了这种契机。 2003年3月18日,在“第四届中外有线电视管理高级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田进宣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确定2003年为“网络发展年”,明确以开办付费频道为重点,推进网络业务开发和体制整合,改变中国电视长期以来单纯依赖广告的经营模式。2003年7月1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筹办的“法治天地”节目播出,全国首个数字付费电视平台诞生,首批终端2万户。2003年9月1日,北京地区数字电视试播。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投资开办的付费电视频道,也在同一天试播。截至2003年11月14日,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的付费广播影视频道共34套,其中广播7套,电视27套。到2005年底,中国计划推出的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将扩大到80个,付费广播节目也将增至45套 [8]。 付费电视的发展是以电视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改造为基础的。从模拟到数字,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信号的数字化,新技术的运用对原有电视产业的各个环节也会产生根本性影响,从而带动整个电视产业的升级换代。原来单一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将被“广告收入+收视费+相关服务费”的多渠道、立体式的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所取代。对于开办数字收费的媒介机构而言,盈利模式的改变是数字电视得以大规模推广的最大利益驱动力。 对于电视内容的监督管制单位而言,数字收费电视将对现有的监督管理方式和体系提出挑战。与基于模拟信号传输的传统电视频道相比,数字传输的电视频道数量将会远远超过现有频道。频道的急剧膨胀、节目制作参与单位的增多等都会突破广电管理部门原有的管理模式。 由于付费电视的发展依赖于丰富的数字化节目、数字化传输网络、数字接收终端设备以及对付费市场的培育,而所有这些条件的准备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很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对基于数字平台的付费电视模式的建构。所以,相对而言,付费电视的发展与电视的其他领域相比,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是最高的。在政府规定中,在禁止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付费频道的开办、播出、集成、传输、接入等业务机构的同时,明确鼓励国内的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付费电视业务,允许中央、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经批准设立的广播影视集团(总台),经特殊批准的其他中央广播影视机构及其他拥有节目内容资源独占优势的中央单位开办付费频道。那些获得批准开办的付费频道,除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以外,其余节目都自审自播。[9] 社会资金和机构的进入付费电视领域,必然会将一种产业模式和机制带入电视领域,这对于电视的产业化改造肯定能够带来深刻影响。 付费电视的出现,也使一直受到播出终端垄断性压迫的节目供应商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广电部门目前规定,付费频道播出境外的电影、电视剧及动画片的时间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30%,不得以任何形式转播境外广播电视节目频道或栏目,付费频道专业性、对象性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得低于当天总播出时间的90%。这些要求,客观上在电视播出终端扩展的基础上,提高了对电视节目的需求。目前开路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大多还属于单一的公共电视节目,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而付费电视的发展,一方面,提供了比开路电视更多的播出窗口,电视节目可以经过重新定位、包装、营销,按照不同的市场需要在开路和付费频道中重复使用,这必然会增加电视节目的使用效率,增加电视节目供应商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在原来开路频道以外提供了新的播出终端,可以鼓励电视节目市场的竞争,为电视节目提供者带来更大的议价空间。同时,也会促进电视节目的个性化、专业化和多样性。因此,随着付费电视的发展,中国电视节目内容产业也会得到更大的利益。 当然,由于中国开路电视目前已经发展到城市受众平均可以收看到40套节目左右的程度,使付费电视的频道空间受到抑制;同时,中国优质电视节目数量很少,进口节目又受到配额限制,可供付费消费的节目供应严重不足,观众难以被培养付费收视的热情;加上目前付费电视的消费方式也没有被一般观众所认可等等原因,都会使付费电视的发展暂时还会面临种种困难,但是如果能够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培育市场、创造更丰富多样和对象化、功能化的电视节目,提供更方便、人性、时尚的电视服务方式,付费电视的未来仍然可能像手机、dvd等行业一样在中国创造商业奇迹。 付费电视业的发展也可能突破目前广播电视的行业封闭的限制,使广电业与信息业出现互动。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达7000万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是宽带用户,数以千计的社会网站和境外网站开发了视音频点播业务,其传播载体、速度与传统的广播电视基本相同。目前,广电部门规定, 原则上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局只可有一家下属单位从事视听节目网络传播业务。中国广播影视集团下属及控股、参股的企事业单位(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外),只可有一家单位从事视听节目网络传播业务。[10] 但是,这种由电视广播影视行业垄断广播影视节目的状况必然会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被打破,特别是境外的网络视频节目更是难以控制,信息业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商必然会介入到视频音频节目服务方面。不久以后,以宽带网络为内容平台的网络,将通过政策性允许而介入原本属于传统广电集团的业务。信息产业肯定会与广播影视行业竞争。广播影视行业也必然要主动与信息业合作,利用自己的内容资源获得增值效益。开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宽频电视、数字电视图书馆内容增值服务。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行业垄断也可能因为付费电视的出现,逐渐向社会开放。 结语:2004试点年 无论是观念的变化或是体制的转型,无论是市场化竞争的出现或是新的电视业务模式的扩展,应该说,中国电视的改革工程已经启动,而奔向的目标就是建构以行业开放为突破口,以市场竞争为手段,以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分离为策略,以舆论导向为保证、以内容业为核心的中国电视新格局。在保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公平开放——充分竞争——市场整合”的改革道路,中国应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广播影视节目内容生产中心、最繁荣的广播影视市场、最活跃的广播影视资源交易中心、最有活力的广播影视产业环境。这四个目标,应该是中国电视改革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关键其实就在于三个关键词:开放、竞争、整合。而且这三个词是应该顺序性改革的。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行政性的集团化仍然不能像市场化的集团化那样解放或者增加生产力。而从国外传媒发展特别是时代华纳、迪斯尼、新闻集团等等国际传媒集团的经验来看,整合的基础应该是内容产业而不是播出行业,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内容产业为核心的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中国电视业。 应该说,政府对于广播电视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曾经清楚地表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开放、竞争、融合,要求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要求引入竞争、打破垄断,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电视行业也不例外。[11] 过去,广播影视行业长期以来垄断运作,特别是由于作为播出市场的媒体集中了包括政策和播出终端在内的绝大多数优势资源,用绝对垄断代替了市场,带来产业利益的严重失衡以及节目制作方风险的无限扩大,必然导致广播影视业的效益低下、创新动力匮乏、竞争不充分,节目内容和服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因此,改革必须在把好产品、市场主体、资本准入三个关口,保证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 [12]扩大行业准入开放,即便是有限的或者有条件的分步骤的开放。在“凡是能放开的都要逐步放开”的指导思想下,[13] 中国电视将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政府也会制定和完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纲要和规划,推出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和利税优惠政策、修订制作产业的市场准入政策、跨地区经营的政策、广播影视产业“走出去”经营的政策,鼓励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广播影视的政策等等,建立和实现从上到下、关系密切、运行有序、监管有力的政府监管体系 [14]。在开放过程中,广播影视服务业、制作业、发行业应该首先逐步向行业外、境外、国外资金和企业开放,通过开放促进竞争。即便是由政府严格控制的媒体,也可以在保证舆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频道竞争、实行更彻底的制播分离、推行公司化企业化管理,形成多元投资、多体制生产、多样化运营的竞争态势,最终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的电视产业格局,逐渐改变由电视播出终端垄断的电视行业局面;形成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跨级别的大电视产业和市场;最后整合为以内容产业为核心、播出平台为基础、多种产品生产和消费服务为产业的电视行业的行业格局。 当然,这种新格局的建立并不容易。正如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所说,中国的广播影视业改革将面临五大障碍:1、观念性障碍;2、体制性障碍;3、政策性障碍;4、利益性障碍;5、区域性障碍。正是由于这些障碍,使我们的广电改革政策在目标、策略、运行方式等方面仍然还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行业开放程度依然严重不足,改革的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也难以预测,特别是原来垄断机构和行业对改革成本的抵抗,都使电视改革必然会成为中国各行各业中改革难度最大的行业。 2004年,中国电视的改革应该说进入了更加向纵深发展的一年。电视的功能性质、ag尊龙app的业务范围、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消费观念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将2004年确定为数字发展年和产业发展年 [15],其实,还可以说,2004年将是中国电视改革的试点年。最近,在中央的部署下,中国电视业正在进行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重点的试点,正是这种试点的氛围,为中国电视的深刻转型提供了条件。无论是授权试点的地区和机构,或者是自发试点的地区和机构,都可能为中国电视改革提供具有深远价值的经验或者教训个案,这些个案都是为最终形成具有活力的广播影视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运作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提供历史阶梯。 注释: [1] 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2] 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3] 朱虹(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主任、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秘书长)《内地广播影视业发展状况与政策——在香港国际影视展和政策法规研讨会上的讲话》,《电视研究》2003年11期。 [4] 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5] 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6] 胡占凡《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开创广播影视管理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7] 参见本报记者 孙冬梅《着重数字和产业发展的广电2004——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亮剖析》,《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12月30日。 [8] 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9]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试行)》(2003年11月14日)。 [10]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15号《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2003年1月7日) [11]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的数字化、网络化——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在2003ccbn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3月21日。 [12] 赵实《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3年7月24日)。 [13] 本报记者 孙冬梅《着重数字和产业发展的广电2004——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亮剖析》,《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12月30日。 [14] 徐光春《在全国广播影视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24日)。 [15] 参见2003年12月22日-24日“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的相关报道。
篇7
如今,广播、电视不仅早已深入千家万户,传播的渠道也日新月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高科技产品都正在广泛被人们使用。我们在享受时代的进步时,是否会对电波的那头产生好奇这些节目的发射端在哪里?是通过什么形式来传输的?
有一个人,伴随着中国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而成长,他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播洒在广播电视的传输之路上,他就是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蔡超时教授。“科研,要立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对于蔡超时教授来说,他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更多的途径,提高发射效率,提高信号抗干扰性和传输距离,并有效降低电磁污染。
在过去,调频广播主要靠视距传输,接收距离相对都较近,只能覆盖几十公里。2005年,由蔡超时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全数字调频同步广播试验系统搭建成功,标志着国内首个可商用的调频同步广播正式诞生,并成功实现了数字化。蔡教授忆起当初,仍很兴奋,“一方面,表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实现数字化,采用分布式发射网络,走绿色广播之路,这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有效降低电磁的污染呢?“从绿色的观点来说,我们要把发射功率降低,手机发射站的频率才几十瓦,而广播的发射功率则是上百瓦甚至上千瓦、上万瓦,所以我们必须采用新技术,减低发射功率,以减少其对于环境的电磁污染。”蔡教授说。
广播技术的发展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在科研上必须紧紧抓住时代脉膊的频率。在他的科研旅程上,不难看到其与产业的紧密相联:调频同步广播系统系国内首个数字调频同步广播网,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90%;调频数据广播综合业务平台,调频负载波数据广播(rds)系统的编码器与解码器,在北京、天津、成都,郑州播出经济信息;调频多功高速数据广播系统,用于北京公交电子站牌……
历数这些成绩,蔡教授说,这是团队所有员工积极努力的结果,我为他们而骄傲!
“以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为己任”
数字广播实验室依托于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在蔡超时教授的带领下,聚集了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激情的能人志士。实验室全体员工以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为己任,为追求广播电视数字化产品创新而不断开拓进取。
实验室研发人员90%以上为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磨砺,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室已经在全数字化调频同步广播技术上取得了领先优势并成功将调频同步广播系统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塔;电磁环境;电磁辐射
0 引言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电磁辐射小到人们日常使用的电子产品,大到太空卫星。根据我国相关电磁辐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城市中的电磁辐射以每年接近17%的速率增长,并有不断扩大之势[1]。由此可见,我国将来的电磁辐射污染将会日益严重,广播电视发射塔作为主要的污染源,对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电磁环境进行预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电磁辐射概述
1.1 电磁福射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人类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和人体感觉到的,电磁辐射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物质。
1.2 电磁辐射分类
1.2.1 自然电磁辐射
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电磁干扰便是所说的电磁辐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磁场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打雷、闪电等自然活动产生是,产生的电场与地球磁场相互交错就会形成电磁辐射;自然界有很多自然现象,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发生不同的现象,比如下暴雨,火山爆发,地震等。
1.2.2 人为电磁辐射
人体在接触一些事物时,有时也会产生电磁辐射,人类的活动范围较广,在活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辐射,这种不经意产生的辐射也称为人为电磁辐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电磁辐射远远大于自然因素产生的电磁辐射,人们厨房中所使用的电磁炉、微波炉;人类社会在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电视,手机、电脑等,特别是用于传达某种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电磁辐射机率较大,同样在任何娱乐场所都少不了电磁辐射的干扰,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类生活中电磁辐射无处不在[2]。
1.3 电磁辐射危害
1.3.1 影响通讯及通讯设备
电磁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对电子设备和通讯产生影响,影响人类的正常通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在自然活动中,太阳黑子的剧烈运动会长生极大的电磁辐射,对地球的卫星、航空设施等造成损坏,电话卫星等通信会出现断开,失联等现象;在现代的战争中,电磁辐射也常被运用在战争中,电磁炸弹能够利用高强度的电磁辐射来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和飞行中的飞机卫星等。
1.3.2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电磁辐射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电磁辐射会影响人体机能,引发白血病、细胞癌变、神经衰弱等疾病,严重危害当代人的身心健康。电磁辐射不仅仅是对当代人在成硬性,对于人类繁衍上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电磁辐射导致基因突变、不孕不育、畸形儿等。
1.3.3 不利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
电磁辐射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电磁辐射的增加,为社会上的通讯和电子设备造成了破坏,造成经济损失,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3]。电磁辐射增加了国家医疗机构的压力,增加了国家医疗保险事业的压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2 广播电视发射塔电磁辐射
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减少,城市扩张将原来的发射塔融入到城市中,再加上人们的对广播电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功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提高的同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相对应的加大,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必须尽快进行解决以及做好对应的措施,最好有一套完整的方案。
2.1 我国广播电视发射塔电磁辐射限制标准
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建设大型广播电视发射塔或者大功率的广播电视发射塔需要严格按照《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进行,对于大于30mhz小于3000mhz的信号,其照射导出限制值为12v/m;部分大型的或者大功率的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建设必须经过相关环境检测保护部门进行相关审批后建设,其建设的发射塔信号场强标准为《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规定的二分一左右进行设定;危害小的或者单个广播电视发射塔,其场强限制则为《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五分之一作为评价标准,也即是说,照射导出限制值为5.4v/m。
2.2 广播电视发射塔天线分类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主要作用是天线,在信号发射以及接收都是通过天线进行运作,在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线的分类有很多种,根据不同性质的天线可以分为蝙蝠衣天线、单偶极板天线、环形反射天线,如下图所示。性能越高的天线在表现形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具有接收信号稳定高效的特点。
3 例子分析
3.1 江西广播电视发射塔直径500米内电磁监测表
3.2 数据分析
江西省广播电视发射塔发射功率超过100千瓦(kw),从数据表格中可以看出,江西省广播电视发射塔直径500米内的电磁辐射均小于我国《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作为大功率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其很好的控制了电磁辐射污染。
从表格可以发现在相同功率下,南、北、西三面检测到的电磁辐射都不相同,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了电磁辐射在辐射的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广播电视塔坐落于江西省石头城路118号,其周围有众多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成为了电磁辐射的障碍。
4 防护措施
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是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控制广播电视发射塔电磁辐射,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污染,有利于提高电子信息通讯的顺利进行,为人们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从电磁辐射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电磁辐射的强弱与频率、功率以及距离有关,因此在治理电视广播发射塔电磁辐射应抓住这三点进行治理。
4.1 控制发射塔频率与功率
广播电视发射塔的频率和功率的大小直接影响了发射塔电磁辐射源的强弱,相同的设备的发射塔,但因其频率与功率不同,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电磁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差别[4]。频率与功率两者与辐射场强的关系成正比关系,频率与功率越大,其电磁辐射场强越大,反之则越小[4]。因此在防治广播电视发射塔电磁辐射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好广播电视发射塔的频率与功率,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
4.2 发射塔远离市区人群
随着城市的扩张,使用需求的增加,广播电视发射塔功率在加大的同时也被纳入到城市人群中[5]。在距离电磁辐射最近的电视发射塔,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电磁波,对形成最后的图片造成影响,距离越近影响就越大。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了周边电磁环境的好坏,发射塔的建设应当远离城市和人群,对于因城市发展而被纳入城市的发射塔应当进行搬迁,确保人们的远离电磁辐射污染。
5 总结
通过对广播电视发射塔周围电磁环境的分析得出,广播电视发射塔的建设是保障社会信息通讯的重要基础建设。对于其作为主要的电磁辐射污染源而言,应当注重对发射塔周围电磁辐射环境的检测,通过数据的预测分析,及时对发射塔的频率和功率进行调整,确保发射塔的电磁辐射处于低污染状态。
【参考文献】
[1]chen li-an, wei shengbiao, luo chaoyi. measurement of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of xiamen island[j].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enwonmental electromagnetics, 2009,5:424-428.
[2]窦秀东.中小型广播电视发射塔对周边的电磁环境影响情况探讨[j].环保科技,2009,2:22-25.
[3]袁国良.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声像资料;档案;多层次开发;功能增值;措施
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已经完全从文字档案管理过渡到文字与声像并存的档案管理时代,这为广播电视声像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和多层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广播电视声像资料作为一种声像档案,在现代化传媒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传媒介质,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和多彩的视觉享受。目前,广播电视声像资料已经得到了多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使其不再停留在保存状态,而是一种能够增值的纵向流通状态,这为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潜在价值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一、声像档案在广播电视应用中的重要性
声像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声像资料应用到广播电视中已经成为信息近距离传播的一种媒介,它将信息传递到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上,将空间阻隔化为零距离,使得信息现场所有的资料都一目了然,使广播电视信息传递的及明性得到有效保证。另外,广播电视声像档案是进行日常播出、工作查考、经验总结、历史研究的真凭实证和必要条件。它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广播电视系统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完整的资料借鉴,为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详尽了经验参考资料[1]。例如,现在国际形势紧张,巴基斯坦和的黎波里的政局形势,如果没有广播电视的声像资料作为信息传递,人们很难想像在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还有战争和流血场面,这为我国的安定局面是一个前车之览。另外,由于声像资料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使得人们从视学和听觉上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国际实事政治,了解最新的有关“塑化剂”和“毒蔬菜”事件的始末,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安全以及食品安全有所防范。可见,声像档案在广播电视中应用非常重要,其地位是其它任何介质无法取代的。
二、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多层次开发现状
1、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第一层次开发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功用就是用于新闻宣传[2],将目前国内、国际的政治风云,科技发展、国民生活以及反面教育素材等等进行宣传,使民众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状况,以便为自己的生活选择更好的方式。通过新闻声像资料,人们可以身监其境的感觉了解科学、政治、军事、农业、工业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安全、卫生、环境等信息,人们通过了解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达到全社会的共荣。例如新闻联播,新闻视角、焦点访谈等等,这些节目都是第一层次开发的最好例证。
2、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二层次开发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第二层次的功能就是参考价值,它可以为编辑、编辑部、记者、历史见证等提供最为有力的参考,这种参考价值远比纸质档案来的直接与有效。例如,在播放军事节目中,编辑需要借助声像资料来完成节目的制作,如果在制作过程中只使用文字说明党的胜利是以牺牲为代价,那么就会缺乏感染力,配以声像资料,可以更为鲜明的将场景播放于眼前,使人们深刻了解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
3、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物第三层次开发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三层次开发是经济开发,即声像资料提供有偿服务,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正大步前行,作为宣传介质,广播电视声像资料在市场经济中也逐渐过度到信息资源领域,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广播电视声像资料已经对全社会开展有偿服务,以快、真、准的服务理念深得社会的好评。例如,在广播电视声像资料里将最新产品、最新科技、最新动态等以收费广告形式进行宣传,即体现了广播电视的经济价值,又体现了服务对象的经济取向。实践已经证明,当声像资料介入生产、流通领域,完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3]。
4、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四层次开发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四层次开发在于它的社会政治价值。目前,广播电视声像资料里大最渗透了有关国家政权和党派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可以说广播电视是服务于党的,只有在声像资料里将党的光辉形象大力宣传,才能保证党的英明领导,体现新闻电视的存在价值。例如历史人物声像传记这样的节目和碟战类、解放类的电影,还有1997年香港回归时,中央电视台全方位现场直播等即实现了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经济价值,又体现了其社会政治价值。
5、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五层次开发
生态价值开发是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五层次开发。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生态价值开发存在于“公益广告”、“动物世界”以及环境保护类节目之中。这些节目将人类目前生存的大环境进行了模拟和演示,把环境恶化的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提倡人们保护环境,珍爱动植物,节约水电、加强自身的文明修养,使人们共同努力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存财富。这个层次的开发利用以任何功能都要有意义。
6、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六层次开发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第六层次开发。可以说,任何声像资料都具有艺术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目前。广播电视声像资料保存着大量宝贵的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古今中外艺术大师、文艺工作才和人民群从的艺术精品,是他们用汗水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这些声像资料的利用率越高,其艺术价值越高,不断的开拓人们的艺术视野。
三、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增值措施及趋势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化的信息共享,这种共享更有利于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宣传与多层次利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数字信息化的共享平台,使广播电视声像资料更快更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4]。目前,做好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功能增值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尽快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化共享平台
随着广播电视声像资料多层次开发利用以及数字电视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数字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必须尽快拟定数字化目标,然后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通过数据格式建立共享系统管理平台,健全声像资料的数据库,为声像资料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便捷的管理。
2、资源共享时,加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保护意识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保护是声像资料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的前提。通过共享平台集中管理声像资源,是管理手段的进步,但必须遵守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不共享的原则。要严格按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避免对独立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合作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地区性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一次性播出权等的侵权行为。
3、资源共享时,加强平等互惠意识
广播电视声像资料的资源共享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了能够充分挖掘声像资料的潜在价值,在资源共享时,必须薄市场规律为导向,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等价交换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在进行资源共享时,一定要加强平等意识,实现声像资料服务的有偿性,才能为多层次开发和功能增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倩.浅谈广电档案的管理和利用[j].管理观察.2011.10.
[2]郭新兰.浅论广播电视声像新闻资料的功能及价值原则[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7.06.
篇10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78-01
1 广播电视有线技术的优势
1.1 抗干扰性强,网络覆盖面积大
当今社会被定义为科技化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信息科学技术。无论是在通讯行业还是广播电视行业,都从陈旧的技术中脱离开来。通讯技术已不再满足于通话功能,而是被3g、4g网络技术所覆盖。同样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技术也不再使用原有的共用天线系统,只依靠同轴电缆来传输信号,而是采用光纤电缆技术进行双向电视信号传输。使电视网络的覆盖面积更大,不再局限于电视信号强弱区域的限制,同时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具有多功能服务系统,部分地区受电波干扰较强,图象质量较差,带有雪花点和杂音。双向信息传输系统能够使就算是位于电视信号极弱地区的用户也能观看很清晰的电视节目。
1.2 综合利用性强,可供选择频道更多
在生活中“数字化”这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同样的,数字化技术也被广泛的综合应用于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它所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首先,电视图象的清晰度大幅提高,观看电视节目时高清晰的图象永远是用户的首选。其次是可供用户选择的频道增加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频道,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有几个卫星频道可以观看,这也就满足了用户广播电视技术的需求,使广播电视业的科学发展更加坚实有序。
2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的优势
2.1 减小了广播电视从业者的工作量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拥有的是更加强大、便捷的信息网络。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这也就促使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大大丰富,同时可供用户选择的频道也多达近百个。越来越多的电视频道开始向用户提供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播放,这种循环方式虽然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给广播电视的工作人员增加了更大的工作负担。如果还是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广播电视台那么在节目的安排与播放的操作上可能无法得到更好的保障。此时,先进的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技术以其高效率、全智能化的优秀品质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广播电视中。工作人员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控制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这就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了广播电视台的工作效率,确保了节目能够循环、科学、合理的播出。
2.2 保证了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性
服务型社会对广播电视工作者的要求也是一样的,当今社会人们在选择时更重要的对服务质量的选择,如何能在任何时刻都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流畅的播出,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无线发射的具体任务是实现高频电磁波的点至面的覆盖,使用无线发射监控技术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自动化播出,其操作的简易性、稳定性、安全性也使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中所出现的故障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解决,从而使节目能够安全优质的播出。
3 对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创新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无线发射监控系统
未来科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字化社会,如何能够保证在进人数字化社会时达到先进的技术转型,这也就要求了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完善。做到完善整个无线发射监控系统我们必须分别完善对无线设备的控制、循环细致的设备检测以及科学有效的日常管理这三个方面。这有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做到通过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操作,最终达成全智能化的无线监控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广播电视行业向数字化社会的技术转型。
3.2 感知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中对频谱资源的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一些特殊而紧急的情况下,无法查找到可用的无线电频谱这就给数据传输带来了极大的阻碍,此时一种新生的感知无线电技术走进了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视线中。它可以通过感知无线电技术快速查找并且连接到闲置的无线电频谱,大大的改善了无线电频谱资源匮乏的情况,解决了突况中无法连接有效频率这一问题,它的灵活性和操作之能化使无线发射技术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同时感知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十分灵活便捷的新型技术被使用其中也给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3.3 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
在更早时期的军事作战,雷达声纳技术中已经产生了空是无限电发射技术,在当时它更多的被用于电波过滤和空间定位功能。随着新一代移动3g,4g通信网络的发展,空时无线电技术被更科学的开发和应用在互联网网络范围之中。而其所倡导的空间资源理念,则引起了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兴趣,工作人员发现,空时无线电技术的开发完全可以在广播电视领域范围内得以实施,它可以完全自动化的处理无线电信号的信息资源。空时无线电技术为广播电视无线电技术引入了更加宝贵的资源
空间资源,合理的开发空时无线电技术,科学有效的利用空间资源无疑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上的一大创新,也大大提升了无线发射技术的科技竞争力。
3.4 开发人才,保障技术
随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线发射技术所使用的设备都是高科技含量最高的系统装备,如何使重要的无线设备能够最高效、最高质量的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机器操作和维护。因此,广播电视部门必须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挑选,同时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水平培训,使广播电视无线发射技术的工作人员保持高技术与高水平的从业素质。在数字化电视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与科技支持。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