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基本原理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1 17:30:37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1

一、太原市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发展目标

(一)“十一五”末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太原市建成了一大批先进水平的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工程,“十一五”末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7.63亿元,主要完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13项,其中:新建改建道路工程112项、桥梁工程36项,小街小巷改造工程158条,公园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改造等配套工程107项,太原市城市路网形成为十纵十横加三环”的棋盘式布局。全市共有城市道路1078条,其中30米以上的主次干道93条、30米以下的小街巷985条,道路总长1770公里,总面积2432万平方米,城市路灯电缆长度2237公里,路灯11万盏,总功率2.4万kw•时/年。城市消防车辆207辆,消火栓2,436个;道路交通标线51万平方米,交通信号灯337处,道路护栏2万组,交通标志1.7万面,道路标线6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养护公园19个、苗圃3个、动物园1个,动物(兽、禽)种类194种共计3200(头)个、绿地面积1846万平方米,公园水域面积1146万平方米,行道树10万株。城市污水处理厂7个,泵站41个,年污水处理量2.2亿吨,泵站年污水抽升量5,300万吨,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厂7个。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档次。

(二)“十二五”期间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太原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目标是道路、桥梁、铁路枢纽、轨道交通等建设,预计投入1000亿元左右,计划每年投入20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建设约49.2公里,投资概算297亿元,城市框架道路总长约250公里,投资概算310亿元,新建、改建主次干道约150公里,片区综合改造小街巷50公里,投资概算124亿元;南站交通枢纽工程总长约25公里,投资概算95亿元,汾河治理美化三期工程,投资概算26亿元;城市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工程,投资概算150亿元,主要在我市东西南北向建设快速路,与滨河东西两路共同构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主要项目有:机场快速高架路工程、南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路快速高架路工程、北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等。

二、城市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从建国初期至1978年基本建设

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建设实行了国家“全统全包”的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即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上而下按行政管理体系分配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实行政府控制、基本建设80%来自中央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实行无偿拨款。

(二)1978年至1994年财政管理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财政管理体制从“分灶吃饭”的财政管理体制改为“分税制”,国家下放基本建设审批权,基本建设投资体制实行改革,财政基本建设对有还款能力的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公益性基本建设继续实行无偿拨款,要求建设资金由建设银行负责办理,以保证建设资金按计划使用,防止损失浪费。

(三)1994年以后财政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以后地方财力增长很快,地方政府用在基本建设方面的财力逐年增加。尤其1998年财政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后,国家用近万亿元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了国债建设项目,我市也用国债建设资金投资了许多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同时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建设银行代财政管理建设资金和项目的职能取消,财政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强调“对于城建项目,财政部门负责审核项目预算、审核并批复竣工决算”。

(四)财政部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

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85年全国开征城市维护税后,城市维护基本建设的资金增长较快,为了加强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于1989年制定了《城市维护建设资金预算管理办法》,其中对于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适应用途中明确规定“市政公用设施,其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的定,纳入各级地方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不得挤占城市维护建设资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基本建设资金的总量快速增长,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财政部在原《办法》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各地意见,重新修改制订了《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新修订的《办法》,在城市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上主要增加了“城建借款和城建周转金”,在支出用途上明确了“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在保证市政公用设施得到正常维护的情况下,也可用于有关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投资”。但从2008年以来,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大,如政府城市建设债务管理、融资与贷款本息统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等等,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完善、提高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政策制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太原市财政基本建设资金发展现状

(一)城市基本建设资金的收入来源

(1)列入财政预算支出的地方财力安排的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的专项拨款;

(2)按国家规定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

(3)按国家规定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电费附加收入;

(4)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

(5)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基金收入;

(6)按国家规定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

(7)城建行政性收费(主要含城市污水处理费、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掘路修复费、河道维护费、消防设施配套费及工程质量监督检验费等);

(8)中央和省补助用于城市建设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

(9)省级城市建设债券资金;

(10)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贷款资金等;

(11)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资金的筹集。

(二)城市维护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

(1)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包括市政工程设施即城市的道路、桥涵、下水道、排水、防洪堤坝公共污水处理等设施;

(2)园林绿化设施即公园、苗圃、植物园、动物园、公共绿地等设施;

(3)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即公共厕所、垃圾清运、街道清扫、洒水、扫雪等;

(4)其他公共设施即城市园林界内的一般文物、公共消防、城市路灯、交通标志等设施;

(5)城建主管部门及纳入其所属的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费支出;

(6)城市基础设施支出;

(7)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资金支出。

(三)太原市城建资金收支情况

1.太原市城市基本建设资金收入规•财务管理模。“十一五”期间,市级城建资金收入累计完成260.6亿元,比“十五”期间五年累计84.3亿元增长3倍;“十二五”期间前三年收入分别为2011年140.7亿元、2012年为112.9亿元(2012年经济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国土收入完成52.9亿元比预算短收23.5亿元,土地成交萎缩,收入大幅下滑)、2013年242.2亿元,“十二五”前三年合计收入495.8亿元,比“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数增长90%。太原市城建资金收入规模从2000年的7.5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42.2亿元,十三年增长31倍,仅仅国土收入就从不足1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123.6亿元,增长百倍以上。

2.太原市城市基本建设资金支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太原市城建资金支出五年累计240.7亿元,比“十五”期间85.03亿元增长1.8倍。“十二五”期间前三年支出分别为2011年140.2亿元、2012年为115.8亿元、2013年217.8亿元,“十二五”前三年合计支出合计数为473.7亿元,比“十一五”期间五年累计数增长一倍。太原市城建资金支出规模从2000年的6.9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17.8亿元,十三年增长31倍。2013年收入支出均比2012年增长100亿元,主要是国土收入完成123.6亿元比2012年的52.9亿元增加70.7亿元,市级地方财力预算安排30亿元比上年10亿元增加20亿元,省转贷地方政府债券15亿元。

四、城市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财政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筹措资金是重要的城市建设资金来源,依靠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大量增加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资金来源。但其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考验,由此,地方财政过分依赖土地财政并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加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扩大民间资本投入,多渠道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

(二)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底数不清

城市建设因为投资主体、建设主体以及运行主体分离,有很多已完工交付使用项目却资产不清,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内容之一的“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实行存在很多障碍。当务之急是财政部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付使用”项目,进行竣工决算评审和批复,对基本建设结余资金收回国库,对拖欠工程款按规定清偿。

(三)基本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开支的城建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事业单位,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定员、定额管理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到位,供养人员过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没有转变体制,仍为全额或差额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负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资金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城建部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统一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只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

(四)基本建设工程程序管理失范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上,存在“重建”、“轻管”、“失养”方面的问题和建、管、养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解决的途径是规范基本建设项目执行流程,在建设—完工验收—资产交付使用—竣工批复—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的五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实行最严格的主体责任终身负责制。

五、完善基本建设资金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实践昭示我们,要实现财政体制良性循环,必须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责权、事权、财权,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依法规范和科学核定收支基础。财政部应制定新的《城市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删除已过时的条款,增加新的业务规范,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

(二)建立多元资金供给模式

从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资金现行管理实际出发,应建立城市建设资金多元供给机制。在政府实施有效监管、机构严格自律、社会加强监督的基础上,扩大基本公共服务面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公平开放基本公共服务准入,在实践证明有效的领域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抓紧研究制定分领域、分行业具体政策,包括规范准入标准、资质认定、登记审批、招投标、服务监管、奖励惩罚及退出等操作规则和管理办法。结合太原市实际情况,事业单位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当前一要启动太原市养护管理体制的改革,推进城市养护事业单位事、企分离,提高城市建设资金•财务管理使用效率。推行bot、tot、abs(资产收益抵押)、ppt等多种融资形式。把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从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民间、股份合作、外资和自我积累投入等多种方式投入的新格局。

(三)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修订和完善基建投资与管理制度规定,按照基本建设工程所呈现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责任明晰化的方向和特点,建立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系,加强基本建设管理。按照基建投资与管理所呈现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责任明晰化的方向和特点,政府设立专门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管理中心,隶属财政部门管理,统一负责城市基础公共设施资金筹集、调配、运营、保值增值。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缓建、迁移、合并调整等统一管理。财政部门对财政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实行财政决算评审和决算批复,实行“先评审,后批复”,从设施“交付使用”起,限期督促单位上报竣工财务决算,未经决算批复项目,财政不核定运行经费,责任由建设方自负。财政部门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四)清理盘活城市基本建设投资沉淀资金

地方政府需要对以前年度累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项目,规范竣工决算批复和评估有关设施资产及运营情况,分门别类清理城市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并盘活沉淀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根据太原市市级单位报送的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存款余额统计表显示,2011年-2013年市级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余额分别为166.4亿元、202.4亿元、207.7亿元,其中市级城建部门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余额分别为为38.8亿元、46.6亿元、151.1亿元,这些分散存在单位实有资金账户上的资金余额中,有多少是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余额财政部统一的表格没有要求分开统计。但是,地方财政部门从财政财务监督管理的角度对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调查、检查,进一步甄别、归类、规范清理的角度去做。

(五)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概念;原则;规划设计;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ing and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problems discussed.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concepts; principle; planning and desig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s757.4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所谓的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布置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1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的概念旨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该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总体原则:①生态保护战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②生态基础设施———即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③居民的生活标准;④文化历史的保护;⑤将自然融入城市。

2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

2.1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农业大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2.2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2.3合理布局城镇体系

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2.4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形成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也就是生态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

2.5将自然融入城市

“绿色城市”、“山水城市”不等同生态城市,但生态城市一定是“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因为自然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层次,自然山水与绿色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有生机的要素。

2.6发展生态住宅小区

生态城市强调“以人为本”,生态住宅小区是生态城市的最基本内容,它用生态学原理去协调小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关系,为市民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2.7建立以法规为核心的生态城市管理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社会管理工程,法规要素在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应重点突出立法、守法和司法三个方面的管理。

三、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污染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人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垃圾泛滥成灾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也很突出。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生态设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2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技术,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人,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物质条件的建设和改善,还要将文化精神、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改善很好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4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5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所常常惊叹桃花源式的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当地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创造性设计。城市的形成源于“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6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

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7以尊重自然而展现自然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8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合作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杜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没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四、结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的论述,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明亮,陈德超.生态城市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0(12):14~16.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生态城市 规划设计 科学编制 生态基础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健康生活的环保活动,并加以宣传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原有的城市恶劣环境现象。但由于多年来长期对环境的破坏,再加上现代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使得当前的整体城市环境现状依然是不容乐观的。为此,构建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工作体会以及对生态城市的理解,阐述了其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构想,希望能够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1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建立起符合经济发展内在规律、各产业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利用科学合理等。

1.2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系统)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

1.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

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标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是针对当前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现象而提出的,具有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特性。在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的设定时,主要应当从几大方面进行指标设计管理,以促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方面主要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各类污染物等级、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率、医疗废物处理率、生活用水质量、有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或事件发生、有无外来物种侵袭当地生物物种等等。

总之,要科学合理的编制城市生态规划,依据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发展的各种指标,来科学系统的规划布置,合理安排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态活动,全面规划布局,将提高城市生态功能为基本原则,加大城市生态保护力度,不断提高城市生态效益,以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

2、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居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2.1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2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也是代表当地城市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方向的产业,在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产业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建设理念,要能够使当地的城市产业支柱起到引领生态文明潮流的龙头示范产业。城市在考虑产业设计时,可以在高科技产业为指导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型工业体系,并同时发展当地的各项社会产业,逐步对产业进行调整,以完成产业的生态转型,增大生态经济在当地经济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2.3城市居住区设计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3、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城市绿地; 景观; 生态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在城市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从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来看,景观的生态设计实践过程还亟待提高。景观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可以从本质上提高景观设计的综合效益,进而可以全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这种应用可小到一块城市绿地,大到整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就是在城市用地范围内,根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用途,合理布置设计园林绿地[1]。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的理念,就是用生态的观念与方法塑造新的城市景观,把城市看成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把人和景观主体当成一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来设计。在注重城市人工环境体系完整性的同时,还应兼顾自然生态体系的相对整体性,充分协调人与自然和融共生的和谐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所遵循的总体原则是生态原则,是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核心内容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广义生态概念,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注重景观环境对人的心理、情感、审美体验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的活动对景观环境的反向作用。所以,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元性和持续性。

一、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

1.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是反映自然与文化、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高度融合。它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将景观要素按照一定的功能要求和景观序列合理分布,使最终呈现的景观环境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完善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美学价值。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简单在城市中植树种草,而是要通过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定位、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生态资源禀赋、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特质等要素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和论证后,构建最有利于形成符合城市风貌和城市个性的生态景观体系,这一体系有着合理的垂直结构和水平格局,具有生态的整体性并支持生态过程的进行。另外,城市绿地的生态设计,不是要恢复原始自然景观,而是要在现有城市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恢复景观的整体性、地域性、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绿地景观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基本生态设施的建设,这一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用生态学理论指导绿地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具有稳定性,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并且要划分出具有自然保护、景观塑造、文化营建等多种功能的基本保护区域。作为基本建设的内容,任何城市在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同时,都应建设一个面向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生态设施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可纳入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规范之中,并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2.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①综合评价城市的生态资源,给本地典型的自然景观以发展空间;②规划要有相对独立性;③结合城市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山地、林地、河道是形成完整生态体系的重要景观因素;④城市的发展建设应兼顾生态体系的完整性。

事实上,不是有大量的绿色就是生态景观设计。从外在表象来看,大多数的景观或多或少的体现了绿色,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态思想,也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二、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

1.大致上说,生态学原理是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理,通过合理的功能性场地和园建小品布置、富于韵致的微地形设计、适当的水体和水系设置以及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配置,从而营造出具有生动空间意境的场地景观环境

2.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特点。绿地景观生态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即是通过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设计方法的融合创新,使得城市绿地在低维护度的基础上实现景观效果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建设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资金投入和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实现城市绿地景观的最大综合效益。

因此,景观生态化设计也可称为可持续景观设计。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结构的合理性。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的合理性。(2)功能的全面性。景观生态化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景观设计或生态设计,其最终目的是要营造一个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空间,(3)关系的协调性。生态绿化设计不仅仅考虑景观的功能与形式,更应该协调所有设计要素的关系。包括与相关城市上位规划的对接,与绿地周边环境的对接,与绿地所在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对接等等,营造一种和谐的城市景观。(4)植物配置的生态性。生态化设计首先要从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上入手。设计师应充分了解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景观应用特点,根据立地条件和场地功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空间的营造,遵循和融共生的原则从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以及疏密程度充分考虑,形成异质性强、层次丰富、立体化的多样性植物景观。(5)景观的多样性。设计中追求绿化景观完全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其层次变化,并非是乔木、灌木的简单组合,也并非是各种植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简单排列在城市绿地内,而是更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绿化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空间格局的合理性。(6)后期养护的低维护性。良好的绿化养护管理是确保景观设计效果和实现绿地生态服务功能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化设计不仅仅考虑平面布局与三维的景观效果,还应考虑如何减少养护成本,包括修剪、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养护环节的有效控制。

三、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方法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应从空间结构着手,对景观空间结构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论证,在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借助于景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从人对景观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角度来探讨生态化设计方法,大致从四个层面来把握:

1、边界。在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中,边界是整个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生态屏障的作用。所以要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应使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尽可能的连续性,并与

内部绿地相连。在边界的植物配置上要选择滞尘、杀菌、减噪、吸收有害气体等功能显著的树种,并在结构上保持优化。边界作为阻碍绿地内外视线、空间交流的要素,强调连续性,但不能形成封闭。而是根据实际条件,利用地形、乔木、灌丛等打开透径线。

2、入口。入口是绿地生态系统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人为影响进入最大的入口。其设计一定要符合绿地生态系统的要求,合理分布及设计其大小。

3、基面。基面是人最直接体验的空间界面,与用地的安排关系紧密。因为它不仅要确定各类用途,也要确定彼此之间的关系。绿地设计中基面大致可分为人的活动空间和非活

动空间。活动空间的设计主要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需求、交通流线等;非活动空间则是由自然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山石、土壤等构成。具有生态保护与环境改善、感知及审美等意义。基面的设计,不仅要保证环境生态系统的最优化,还要提供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要为人的活动提供美好环境。

4、立面。立面是视觉最为敏感的部分,对于组织空间景观要素,尤为重要。空间的围合、开放都是通过立面来控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对不同的景物,应用屏障,放开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立面造景可以是植物,也可是景墙、隔栅等。植物群落的立面是其垂直结构,要综合考虑其生态性、功能性和观赏性。

四、结束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所遵循的思想和原则是多方面的,是包含社会、文化和经济在内的复合生态。同时,实现科学、艺术、设计及经济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平衡是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加入生态化的概念是旨在强调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最质朴的人地关系,采取多目标而非单一目标的途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使人、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达到高度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城市绿地景观的节约设计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7).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概念拓展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今年来,世界各地的城市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的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收入需要,城市涌入了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在我国的发达城市也受到严重影响,城市空间的紧缺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设计需要找到适应性,应对城市空间的紧缺问题在建筑设计的概念上要有全新的认识。

出现城市空间紧缺的原因

工业革命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早就了区域的高度密集,可以说,城市的空间紧缺就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工业化的生产需要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密集性,导致城市空间的紧缺。

(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产

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高度集中的生产,机械的集中性,分工合作和生产交流都决定了工业化生产的集中性。工业生产方式需要满足几点条件,一是交通的方便,工业生产产品无论是资源的获取还是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交通的便利性,而城市是交通的中枢,这也就决定了工业化产生地选择在城市。二是资源的分配,一般城市是资源集中地,在城市工业化的生产得到很大程度的就进性,工业生产地的城市选择在各方面都降低了成本。由于地理市场的反复选择,反复循环,将城市作为了工业化生产的集中地。

(二)工业化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城市工业化的集中就造成了城市人力资源的高度集中,城市人口必然快速增加,最终造成人口密集,公共空间紧缺。工业化的生产能够给人们带来较高的收入,就单是这一点诱惑就足够使得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并且如果这一点单独存在还不能引起目前发达城市空间的极度紧缺,它通过以上几点进行循环作用,周而复始地形成汇总,人力资源对工业化生产有需求,工业化生产对人力资源有需求,而人力资源的充足导致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工业化生产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得到大步的提升,从而有吸引更多的人员。这种循环直接带来了今天的经济繁荣景象,但也是直接造成城市空间紧缺的主要原因。

城市空间的适应性

城市空间的紧缺导致了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出现建筑密集感和人口密集感,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种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极大的损害,有害与人类文明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很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环境的改造不利于人类自身的成长需求,城市是人类改造最深入的环境。

(一)建筑设计的适应性概念

基于城市环境与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矛盾性,对建筑设计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概念认识。建筑设计的工作就是绘制、计算和试验,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上,增加城市建筑对人类生存的适应性概念设计。对城市的多样性进行深入认识,对人类的生存所需环境要有较深的探究,对空间的发展要有深层的理解,才能做好城市建筑的适应性设计。它是一种人本性质的设计,具有人性化的认识和思考,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针,是对人类生命活动的深层次表现。空间紧缺拓展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设计对城市空间的紧缺历史发展和未来发展都要有准确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活动要有明确的了解。

(一)多元化的城市空间

建筑物是城市环境的主要部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需要建筑设计不断突破,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收到本体功能的限定,要将其纳入城市环境的属性职能。城市生活的多元化、人民生活的多因素交织、系统化的多元共生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得到相应的体现。目前建筑环境和城市环境形成融合,不分彼此,概念性建筑已经从以往的单体和类型的概念上得到突破,和城市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适应性设计

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要遵循“机巧”“共生”“循环”三原则。具体来说,循环原则就是城市对物质资源的利用,要遵循城市系统物质再生和能量周期等,甚至深入到社会文化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基本国策。建筑设计需要在建筑的物理形态上,赋予建筑文化内涵,让建筑拥有自己的文化意义。共生原则是指建筑设计的细节方面能够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使用属性,共生原则在适应性设计中表现出设计的灵动性,是基于人本属性的文化程度设计。机巧原则是指设计过程中,设计方案能够灵活地变动。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或者是设计前对设计的要求不满足。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求设计方案在施工时能够灵活的变动。

建筑设计的空间意识

建筑设计的城市空间概念是指在设计过程中,根据建筑体系和城市体系之间的关系(空间关系、肌理关系、相关原则)进行一种城市文化思想的设计,从所设计建筑和周边形成一个内部系统的整体和外部的整体性,进行总体的布置和细节上的把控,是一种宏观的设计思想。但这部分设计思想就没有相应的使用性,是一种对人文的倾向性。大部分设计师在努力寻找到及使用有具有适应性的设计方法。由于这种设计不涉及严格的功能实用性,对这部分设计的重点就是建筑场地的基本形体和总体布局,要保证设计建筑能体现出积极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城市空间层面

室内空间的设计拓展是城市空间立体化结构所必然面临的问题,由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城市空间的室内空间必然需要关注,室内空间的设计也是应对城市空间紧缺问题。目前,社会生产的分工细化,城市的活动多样化,对建筑空间提出了更多的使用要求。城市环境正趋向于系统化、适应化、立体化和实用化,建筑设计内部和外部要有良好的配合性,建筑空间构建爱你了城市空间,同时也要服从城市空间的环境和结构。

结束语: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并且对建筑设计的方向、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内容有重要影响。今天的建筑设计问题和实际的建筑问题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城市问题,或者说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建筑设计理念的拓展上得到解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章慧明,翟伶俐.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3):33-34,71.

[2] 周莹莹.浅谈芜湖市在城市空间拓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科学与财富,2011,(6):300-301.

[3] 陈泳.理解城市 尊重城市 研究城市[j].城市建筑,2012,(10):2-2.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域性设计;人文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阶段,很多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大力模仿其他城市的规划设计思路,某些规划环节过于强求,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规划策略,对此,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中地域性设计进行分析。

1 城市规划中地域性设计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保护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这是自然形成的杰作,而且,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也有着相互的差异[1]。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设计主要是根据地域性的文化发展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对保护地域文化有着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形式,对促进城市地域性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1.2 促进城市形成独特的形象标志

现今有很多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都会形成统一标准的规划,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规划基本相同,失去了城市地域性的特点[2]。而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设计,主要是根据各个城市之间地域性的差异而进行不同的设计,能够充分凸显出城市独特的形象标志,将城市文化底蕴充分的展现出来。

1.3 有利于城市长期持久的发展

众所周知,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品质完美的地域性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以此来壮大该城市,在诸多投资商加入的情况下,也更有利于城市长期持久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好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设计,充分展现出地域性文化,为人们营造更良好的生活、工作以及生产的环境,因此说,以地域性设计作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更有利于城市长期持久的发展[3]。

2 城市规划中地域性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

2.1 地理环境因素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地域性的设计要求,应重点考虑城市地理环境的因素。每个地区的地势、地形、水体等地理环境的分布情况都有所不同,这些因素都将会对城市规划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考虑和利用地理环境因素,对提高城市规划效果有着重大的作用[4]。在以地域性设计为基础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遵循着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原则,重视地理环境的应用,并将其转变成城市的特色,将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另外,通过地域性特色的体现,才能张显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对城市规划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而且,在以地理环境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也能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扬长避短构建更优秀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作品,这不仅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更是对设计师能力的一项重大考验,对提升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水平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2.2 气候条件因素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地域辽阔,每个城市在进行规划时都能彰显出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在气候条件因素的利用上,更是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单从这一点就能证明,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区域性设计不仅要重视地理环境的运用,更要掌握气候条件,这对地域性设计的城市规划也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例如,地域的温度、风向、日照、降雨、温度等各项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城市规划不能统一而论。设计师在对城市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了解并掌握地域性气候因素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在对街道以及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建筑的采光问题,也就需要掌握每日该城市的日照情况;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就要考虑到该城市的降水情况,应抓住这些因素对城市规划进行不断的优化;在对道路两旁景观植物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绿色植物的生长是否适应当地的气候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全面了解的,这样才更有利于城市规划地域性设计的发展,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3 如何做好城市规划中的地域性设计工作

3.1 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每个城市的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公共空间的存在,例如,公园、水域、广场等,从某个角度来讲,这些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主要将城市原本存在的地质地貌、水文等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有效的设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将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有效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5]。在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着以下几种原则:生态性,主要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尽量将原有的生态环境充分的利用起来,发挥出生态环境的优势,同时也展现出城市的发展特色;舒适性,公共空间人流量较大,要让人们在来到公共空间之后,感受到放松、愉快的心情;整体性,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因此,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结合为一个整体,并且,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规划原则,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促进城市的经济以及环境协调发展。

3.2 有效利用地区人文特征

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人文精神上更是有着鲜明的对比,在对城市进行区域性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地区人文精神,将其用实物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例如,可以在建筑上印上相应的符号、结合民族风俗,这些元素符号不仅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更是将地域民族文化、人文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彰显出城市地域性规划独有的特色。当然,在达到这个目标的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对某个城市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必须要了解和掌握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地质地貌等相应的元素特征,这样才能将其充分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对城市长期持久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每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做的重要环节,而在现阶段很多城市规划中却存在多城一面的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对城市规划中地域设计的分析,作者主要对城市规划的地域性设计存在的重要性以及设计原则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以地域性设计为基础进行城市规划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欧阳斌,夏荣科.城市中的绿色传奇――浅谈“锦官新城”规划设计特色[j]. 城市开发. 2012(05)

[2] 王成武, 王玉欣,武卫国,李玉明,谢荣厚,王心,史娜.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提升旅游城市魅力[j]. 山西建筑. 2011(02)

[3] 陈林, 李永强,师文庆,熊正烨,殷红.浅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13(26)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规划

1 目前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迅猛增长,这对城市道路要求越来越高。而道路规划则成为目前城市重点考虑的问题。

1.1等级匹配设计需完善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城市道路主干道的建设,而忽略了城市道路中次要干道的规划和建设,这就会造成城市道路的等级匹配不够合理,需要完善。从很多实践的经验能够看出,一个城市道路的设计是否是合理的,就应该有一个形状的,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若一个城市的道路不是等边三角形,那么基本就能够断定,此道路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道路结构的配置不合理是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道路的空间资源的配置是比较低的,这也会严重的影响到道路的规划出现一定的问题。城市道路主要的规划都集中在几条主要的干道之中,这样无论是在交通上,还是在规划上,都存在问题,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影响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1.2 城市道路网的密度低

根据多年的时间经验,能够看出,无论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不能够超过400米,这也是在道路设计中所规定的。相对于仅仅的追求干道的宽度,车辆的密度等等问题,莫不如去追求规划和建立一个足够的道路网的密度。在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很多建设部门都仅仅重视道路的面积所占有的比例,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道路的密度,和道路本身应该拥有的面积。道路规划的道路的长度不够长,但是设计者就是盲目的给道路加大和加宽。这样对于本身的道路规划都不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密度都是2―3千米,而基本应保证的密度大约15千米,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正常的规定相差很大。

1.3 道路规划中设计的岔口中也存在一定问题

在过去的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很多都是缺乏一个合理的设计理念,在道路的交叉口中,宽度和车道不是一样,当交通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那个道路的运输能力在逐渐的下降,加上机动车和非机动等等因素都是相互干扰,那么道路的运输能力更加的差。在对道路进行规划的过程,就应该对城市道路的网的主次干道进行首先处理,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高交通量这样就会有效的避免行人与机动车和非机动的拥堵,这样基本能够缓解道路的运输问题。

1.4 城市道路在规划的过程中横断面设计不合理

在对道路的设计过程中,道路的横断面就会直接的影响到道路的通行的能力,在过去多道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考虑到的就是道路交通的所能够实现的基本功能,但是忽略的其他的一些重要的影响。其中横断面不合理的基本表现形式:首先就是对道路的功能没有一个很好的分析;其次就是对道路的交通量和路段位置等等一些基本的情况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再次就是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布置缺乏全面的考虑;最后,对该城市的车道数,车辆数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仅仅就是根据感觉来进行设计,这就会导致感觉出了错。

2 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进行合理的理解

影响到道路系统规划的因素出来道路本身的基础因素之外,另外就是道路道路系统的等级问题,还有就是机动车的发展问题,社会中私家车的应用等等因素,这问题不都是通过修建道路等等问题就能够解决的哦,这并不能满足机动车的增长需要,也并不是只要把城市道路修建的足够宽就可以了,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需要对其城市的道路的等级划分有一个名曲的了解,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计划。

2.2 合理的城市道路计划

2.2.1道路的分级

城市在不断的进步,由此可见,城市道路的分级也需要更要进一步明确。一般的规定就是朱干道和次干道这就是两级,然后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在新城区而后旧城区中。而各个街道的支路就应该是交通性的支路、或是自行车优先的支路等等等级。能够明确将道路分为各个等级是很重要的。

2.2.2 道路分级的功能

设计之前,必须要确定对象和相应的优先级、道路的设计的指标和横断面等等形式等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道路所服务的对象,主要就是分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多年的实践表明,机动车的优先级是伴随着道路的等级的升高而升高的,非机动与行人的优先级是道路的等级越低则其等级就会越高。

2.3 对城市道路的叉口的设计

2.3.1 明确叉口的类型

城市道路的交叉口主要就是根据道路的等级,叉口的流通量来制定的。一般来讲,城市道路的交叉口就可以分为立体的叉口、环形的叉口、信号交叉口、无控制交叉口等等类型。

2.3.2 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设计原则

首先就是要有一个针对性的原则,必须要道路运输的实际的情况;其次就是要具有综合性的原则,要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交通流动的方向,等等一些综合因素的考虑;再次就是具有协调性的原则,主次干道必须要进行合理化的趋化设计,使其通行的能力具有更大的空间;最后就是要具有系统性的原则,在对城市道路交通叉口改造的过程中是需要进行系统的改变。

2.4 对城市道路的宽度和横截面的设计

城市道路的宽度和横截面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主要的标准就是按照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来完成的。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与宽度的设计是城市道路建设的关键环节,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是多方面、多理念。城市道路的车行道的宽度是由交通量所决定的,是城市道路的横断面的基本因素。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首先就是需要有一手基本的资料,对道路设计的规划和设想。对土地资源的节约也是应该被考虑的,根据它来确定道路的宽度,还要保证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性。

3 建议

城市道路规划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最终的目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最多的人,这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对道路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街道的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尽最大的能力去满足群众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发展与规划等等问题,有一部分也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和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都是建设中所遗漏的问题。在最近几年,我国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有比较大的转变,但是仍然有一些制约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因素,这就需要所有的工程工作人员,要对更好的对城市的道路进行了解,对城市的道路的建设有一个全面的规划。综合全面的考虑道路交通的关系,道路的功能各个方面的隐私,大力实现城市道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吉谦.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12).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城市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阻碍着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景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最基本的因素,景观规划设计原则是进行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也是能形成最佳设计方案所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在进行景观设计时 ,要遵循以下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来调整环境,以实现人所达到的目的。生态城市中的景观设计的实质是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满足人们对各种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中,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设计和规划的基本原则,要从满足人的需求这个出发点上来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和空间。

1.2 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景观规划的必要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这类问题,要通过自身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来实现保护环境和自然景观,增加人文景观和绿地景观,使之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处。

1.3 因地制宜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是生态城市规划特色设计的灵活原则,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结合城市自身所有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风土特色、建筑风格等别具一格的特色,通过设计城市特有的景观,加大绿地中本地材料及植物的使用,来实现特色建设。

1.4 美观、多样性、稳定性

美观是生态城市进行特色规划和设计时所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就要求所规划和设计的特色景观要能符合大众的视觉感受,能满足大众对美观的理解,能触及人们内心的感动,同时要具有美学价值,能体现独有的美感。生态景观多样性是指在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要尽可能多的运用设计手法,合理地选择植物物种,组成物群丰富、生态功能健全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要求城市的景观要在对外界自然环境和对人为的干扰能保持平衡,在受到外部强烈干扰时,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在原始状态。

1.5 保证经济效益原则

生态城市景观特色设计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用最少资源投入,建设健全的生态景观,并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便于资源的再生使用。规划设计中要将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作用作为衡量工程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采用积极的生态技术措施,来改善生态景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2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设计特色

2.1 生态城市特色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特色是要能被感知的城市个性和特有的特征,如城市在发展中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产业结构、景观文化和城市功能等总体特征,它包含生态特色、自然环境特色、地理特色、形象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是城市的生产力和生命力的表现。

2.2 生态城市特色建设目标

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是规划体系中的宏观规划和上位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未来城市的走向,城市的规模、性质、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等宏观问题,特别是规划建设生态特色城市尤为重要。

2.2.1 构建符合城市风格的空间形态

合理的空间结构,符合城市风格的空间形态,这需要规划和设计中结合利用城市自有的山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形态来进行设计

2.2.2 建立完整和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

建立完整和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要从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现有自然条件、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上来进行总体控制,要保证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

2.2.3 建设文化城市,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特色,要能反映出城市的社会现实,要构成一个城市社会文化和物质环境的总体特征,规划设计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美学范围,要突出生态城市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2.2.4 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居住环境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特色设计要处理好人文和自然的协调和共存,妥善处理好统筹生态和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理想居住环境和场所。

3、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

3.1生态要素的调查

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生态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这一要素与城市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谐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要素的归还是否科学合理,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而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要素则是指历史资粮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证、社会调查和遥感急速的应用。也为我们了解区域环境的生态特征和潜力提供条件。

3.2生态分析与评价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传统符合生态观念、生态理论、环境美学理论等来对生态环境区域的生态环境所具有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这一方式来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区域之内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以及制约性,其生态体系分析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生态适宜度、生态潜力、生态发展、地质量、区位评价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3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也可以根据有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

3.4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们的祖先将城市建在有水的地方,大江大河的沿岸都是城市的聚集地。所以,我们的城市都要很好的生态基础。对于这样的状况,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我们还有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

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结语

在对现代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部分都加以合理的规划,不但要从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居民生活角度的来进行规划,还要从当前城市的实际生态环境现状出发,在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对自然环境生态圈进行保护。使得自然能够与城市和谐共处,达到城市与自然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8(4).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9

1城市建筑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个城市的特色,应该是其地域文化与具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使得建筑与人的活动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建筑是城市规划中的主体部分,是最为显眼的吸引物,它的外观设计和色彩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设计就不仅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设计,还应该包括对建筑周围空间环境的设计,对城市建筑传统文化的设计,而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对于建筑设计,如果片面强调建筑设计本身而忽略建筑文化本身,将使建筑收不到好的效果。每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还应该考虑到自身城市的特点,把地域性、气候性、人为性因素也考虑进去。当然自然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环境都不可比拟的,城市的景观建筑也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使人工系统和自然资源协调和谐,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完美的城市格局。

2搞好城市建筑设计的意义

2.1建筑设计对城市和谐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建筑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为城市的高速运行贡献了巨大力量。人类在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城市的出现。人们从村庄聚居到形成乡镇,随着经济活动的繁荣,不同功能的建筑开始出现,慢慢演变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不难发现,建筑是城市的必要组成元素,它与城市是相统一的关系,如同水滴之于大海,树木之于森林。因此建筑设计要先考虑城市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发展建筑,同时建筑设计本身要符合城市的整体特色,彰显本城文化,形成独特魅力。城市的发展为建筑设计提供经济基础和战略指导,建筑设计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又具有积极的发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2建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从功能上讲,建筑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创造设计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又影响人。所以,城市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注重解决人的生理问题,如坐、卧、行、遮阳、避寒、进食、排泄等。其次还应满足社会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如影剧院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设立母婴候车室考虑为特殊人群提供所需的空间等。

2.3建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建筑设计是结合了科学、艺术,逻辑、形象等多学科,来组织空间、创造环境的劳动。建筑会超越它本身形象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世代传承。任何一幢建筑都会受到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这些方面对建筑的影响又是综合的,因而建筑文化不像一般文明意义上的知识文化概念那样通俗,它本身更为博大,纵观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是建筑与文化同构的例证。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反映了当时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以高大的城楼为起点,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如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以及虹桥码头区的繁华景象。可见,建筑设计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其功能、形式、技术、造价等因素。

3城市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3.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建筑与人达到自然和谐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城市与建筑的核心是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必须遵守的设计法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欧洲,大量可见的是与自然山水非常和谐的城市和建筑,它们的尺度、空间、功能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呼应都堪称典范。这是由于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建筑的意义,不在于是何种设计,采用何种材料,更重要的是其建筑本身适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随着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3.2延续城市历史文化和与时俱进、创新传统城市建筑特色一个城市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信息的载体,特别是传统文化信息载体的沉淀,一个城市的城市建筑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特色。因此,城市建筑的发展对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性建筑是其历史文化特色的点睛之笔,在保护历史性建筑以延续城市文化的同时,新的建筑设计应考虑其对周围历史古建筑的影响,尽量做到少影响甚至不影响到古建筑。另外,在修建新建筑时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与进步,在追求奇特的同时强调高雅,讲究文化品位,追求地方特色。大部分城市建筑为了达到设计上的高品位,必然要在处理建筑形式语言与功能上下功夫,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方向的延续。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土壤与现代观念的多元化,实现本土现代主义设计,创新发展本土设计理念,这是世纪之交城市建筑领域的主流,在新的主流还没到来之前,这一本土性质的现代主义建筑还将继续下去。

3.3坚持生态环保节能原则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10年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目前,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使得广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改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同时,建筑设计还要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水体,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尽可能的协调绿地,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大型公园,植物园为“面”以小型的街心绿地为“点”以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为“线”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城市设计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措施

从近几年全国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上来看,很多景观设计人员侧重于对防汛、灌溉和航运等基本功能,一般情况下采用截弯取直或高筑堤坝的方式进行景观处理。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对城市滨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滨水绿地的生态功能,就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我们必须依靠现代科技的手段,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更好的发挥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特色和优势。首先,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水文地质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必须对此进行区别对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凸显当地的特色。由此,我们的景观设计人员必须先了解当地的地域、人文、植物等具备的特色,然后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发掘,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和景观手法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滨水绿地的活力、文化和乐趣,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用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使滨水绿地与城市道路等景观巧妙的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城市环境。其次,我们必须严格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除了要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所以每一个从事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必须以人健康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严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滨水绿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怡人的观赏、游憩、休息、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促进城市居民健康的生存和发展。滨水绿地还具有一个让人们日益重视的生态功能,例如净化水资源和空气、涵养水源和改善小范围的气候环境等功能。由此可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严格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滨水绿地和谐健康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类活动对滨水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动植物的干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同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还需要坚持一定的生态原则。在产生的发展过程中,水体与城市的关系已经变得尤为复杂。在科学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规模也在进行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被水体逐渐保围。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滨水区被高强度的开发,导致城市滨水区逐渐衰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滨水区是陆地与水体的交界地带,有着多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例如:陆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水陆之间的生态系统。这些复杂和敏感的生态系统极难进行人为的控制。近些年来,城市的建设活动严重的导致了水体污染、生态失衡,滨水区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2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具体措施

在进行实际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工作时,工作人员除了要严格秉承上述原则外,还需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具体的考察。结合地区环境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滨水绿地景观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本文接下来就对此进行分析讲解。首先,科学规范的安排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顺序是每个设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滨水绿地是一个空间性的生态系统,在实际的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工作中,我们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用蜿蜒的游览步道连接起一个个独立的景观空间,通过多种空间变化的形式设计多元的浏览空间,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一个移步换景的空间效果。第一,科学且合理的设计观赏平台和小广场。我们需要在一些邻近居民住宅区的地方修建亲水的观赏性平台和小广场。这些景观小品作为滨水景观设计的节点,同时在人流稀松的地方修建砂石河滩,方便周围的居民在学习工作之余来此游憩和休息。一般来说城市节点的设计间距约为几百米,人们步行几分钟就可抵达。第二,对半开敞的空间实行一些设计措施。在进行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工作时,我们可以在一些邻水的地方种植高耸并且挺拔的水杉和落羽杉。这些水杉和落羽杉的混交林郁闭度必须严格控制在零点几之间,尽可能的营造出一个幽静,空间感强烈的休憩性空间。一些滨水植物还可以在晴天的湖面形成倒影,波光粼粼给人无限遐想。第三,巧妙的设计密闭空间。为了给人们清幽的感觉,我们需要精巧的设计出一些植物由组成的密闭空间。这些密闭的空间一般都由乔木或灌木的群落组成,为的是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的动植物和昆虫提供优良的栖息地。其次,考虑滨水环境区域内主体景观的设计。滨水景观植物群落的组成要严格遵循多样化和统一化的原则。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植物的特性,结合滨水环境的人文地质条件,配置相应的植物,努力丰富滨水绿地区域的空间层次。

3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是由多种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结合体,在进行实际的设计工作时需要充分发挥好各种生态系统的优势,展现出滨水绿地的自然美。本文以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中心,秉承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对设计措施进行了规范化的论述。我们应该在保证城市滨水环境在满足基本的航运、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努力凸显出滨水绿地的生态功能和观赏功能。

参考文献

[1]龚京美.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分析——以某市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122-123,125.

[2]唐家峙.探讨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j].城市建筑,2013(2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