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元素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3 17:42:44
民俗文化元素篇1
【关键词】现代文学;东北民俗;文化元素;存在形态
在现代文学的作品中对于东北民俗文化的融合主要是在结合当下社会现状和时展趋势下进行的,从而为东北民俗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渠道和发展平台。民俗文化本身就是灵活多样的,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较为强烈的表现力,可以营造时代特点,展示特定的历史阶段意义,传达思想感情等等,能够体现出现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良性链接和思想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以往东北地区文学创作的落后性和单一性,有效地利用了二者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发展,开拓了东北民俗文化元素新的存在形式。本文以现代文学中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和东北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展开阐述,针对其相应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
一、东北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和概述
简单来说,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的宗教信仰,口传文学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四个方面的。在当代社会不断发展下,也逐渐地对国内的民俗文化提高了重视。但是,关注的方向仍然停留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和文学界的表面化调查,这显然是不够的,对于地区的文化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民俗文化,缺乏开发与探索,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对于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的探求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文化的产业结构转化问题最为严重。所以,需要加强东北文化民俗元素的重视程度,促使现代文学和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统称,是一个地区的民间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代表和保留。从大意上来讲,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民众在同一个区域上生活所形成的习惯,往往是普通人们的生活里长期积累下来的民俗习惯形成了非物质文化。民俗文化元素主要展示了大众生活和地区风俗的主要要素,其中涵盖了许多内容,比如,理论民俗、应用民俗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少数专家把地区的民俗特点和生活习惯用科研的态度来调查和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地方的民族文化做全面的调查,掌握民俗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再用自身的观点进行全面阐述,把社会功能的探索和其本质特征相结合,揭露地区经过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这为当代社会的长远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也方便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现代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涵盖了乡土民俗和居住民俗等等内容,在感受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入手。比如莫言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内容就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色彩,这也是其获得嘉奖的重要原因之一,莫言作家生动形象的文笔描写把中国的民俗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呈现在世界面前,并获得了众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扬,由此可见,民俗文化不仅影响本国发展也同样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不难看出民俗文化的文学价值。在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涉及的地区也非常广泛,民俗文化描写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目光的关键因素。文学的产生是大量经验的思想产物,东北文化的民俗分析也是对于现代文学的分析,因此,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不仅要得到相关部门对民俗文化的重视,还要进行民俗文化元素的保护,以及给予文学作品创作的帮助,来加深读者对于现代文学的深入理解。
二、作为人物塑造辅助要素的民俗文化存在
(一)精神民俗的作用作为展现萨满文化的重要文学作品《科尔沁草原》一书中,充分地展现了其黑色幽默和戏剧的特点。根据故事情节,直观地体现了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恶毒刁滑,贪得无厌的性格特点,为了自身的利益,反而将自己的恶行披上“神圣”的外衣,提升自己的地位,借助萨满完成自己的私人意愿。相反,萨满则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当时的部分东北居民的无知愚昧和精神上的缺乏。同样,在《科尔沁前史》中,则是通过骇人听闻的奇人轶事反映社会的封建情形和农民所遭受的穷苦和压迫。将历史浓缩,意义深远。文学作品是民俗文化元素的重要展示,在创作上要考虑到读者对于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符合现代的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探索,把东北民俗文化的特性和底蕴融合在现代文学里,以达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次化。只有把民俗文化的建设不断深入,才能提升文学发展和成长的空间,从而走进大众的视野。
(二)语言民俗的功能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东北文化中的语言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直观地突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鲜明的性格特点,使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建设上产生独有的人格魅力。比如在《生死场》中,大多展现了女性逆来顺受的形象,但其本意并非自愿,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和良知的泯灭,成为历史进程中的悲剧。由此,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情节转变本身就带有了衰败没落的暗示,从而在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推动下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变化和整体文章表达的颓废之感。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作者对于失望,没落的情感表达形式,引导读者产生共鸣。由此可见,语言的描述对于氛围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展现历史的沧桑。
三、作为环境描写辅助要素的民俗文化存在
(一)营造氛围,暗示悲剧性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东北现代的作家对于环境描写是比较重笔墨的,但是色调往往是暗淡不明朗的,带有偏向于忧郁的色彩。在描绘东北边地会用极具张力的思维写出特有的苍茫与质朴,强烈地暗示了纷乱时代人物的坎坷人生,有很强的代入感,容易让人产生思维联想,感受当时人物生存的悲惨。在灰暗的色彩下,人物的命运也随之灰暗,剧情矛盾也在逐渐深入。例如:在《生死场》作品中,作者用大量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地主阶级的困难处境和局面的限制,在无奈又没办法逃脱的情况下获取自己的欲望和自尊,文中的罂粟花出现次数较多,代表了罪恶和黑暗,这也暗示了历史的真实性。在以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背景下,罂粟花是罪恶之花的代表,作为历史与鸦片的丑陋连接,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况。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罂粟也是有双面性的,也同样代表着欲望和堕落,这样就促成了作者笔下的这段历史。因此,这段历史不能以政治和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要用感性的角度体验历史的沉重感,作者萧红多次用罂粟彰显历史的必然发生,充分表达了历史的真实性。
(二)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观念在社会发展阶段,要以真实层面出发,萧红的作品以角色为铺垫进行叙事描写,通过这个角度展现出一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落的过程,自己也是身在其中,面对家族的颠覆自身却无力改变,就只能随波逐流了。这种伤感的情感中夹杂着凄凉和无可奈何的困苦,也是当时发展现状中不可逃避的情况,在塑造小说环境的过程当中,金枝这个人物的塑造是具有真实感的,也有一定的特性。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预见性,她像是在时代中走出来的,颠沛流离地前进,但是,这样的成就不一定是成功的。文章中的主人公一心想走出自己的宿命,却都以失败告终,还是没有逃过命运的前进齿轮,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其次,在作品背景的描述方面,也是互相衬托的关系,人物的悲惨人生和社会的没落同时着重描写,不仅能展现出对人生道理的求知,也会使读者产生对历史发展的思考。作者主要以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用全部的心思展现,使之向读者展示了作品的现代文学和民俗元素的魅力。
民俗文化元素篇2
【关键词】民俗;艺术设计;民俗元素
一、关于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
民俗是一种综合多学科理论的文化现象,民俗学科与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学科均有融合,民俗学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民俗文化无处不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土、世世代代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众所周知,生活和艺术一直都是不分家的,从远古时代的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的装饰图案艺术上就可窥一斑,那时的人们就知道在制造出来的生活所需的器皿上加入喜爱的、吉祥的图案,再到历朝历代的老百姓服装的变迁、宅院建造样式及装饰的变化都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艺术,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中,经过世世代代的摸索和实践,创做出无数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总结出一系列适合应用在艺术设计中带有民间风俗、民间信仰、俗民习惯的图案或文字或语言表达等的事项,这些事项就叫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这些民俗元素经过先民加工,成功添加并运用到艺术设计领域中,往往能给艺术设计带来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甚至能直接决定艺术设计作品的好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许多艺术设计实践中不可缺乏民俗元素的应用,如果没有民俗元素应用,该艺术设计作品就会在实用性和民众接受程度上大打折扣,不易在民众中广泛流传,相反,如果民俗元素应用到位,就能起到很好的衬托和修饰作用,也能在民众中广泛流传。比如年画,剪纸设计中就很注重民俗元素的应用,比如很多年画和剪纸中都有持鞭门神、放鞭炮、福禽瑞兽、年年有鱼这些民俗元素,这些元素能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使得艺术作品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艺术设计中民俗元素的应用
(一)服装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现代服装设计离不开传统服装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它是传统民族服装文化的延伸,将传统文化添加到到服装设计工艺中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主流发展趋势,民俗文化不仅仅可以给服装设计带来灵感,带来丰富多彩的创意,更是贴近百姓生活和心里诉求的创新变革,服装设计中融入民俗元素不仅仅在中国,在其它国家也普遍存在,以韩国为例,韩国现代服饰中很多图案,形状都来源于韩国民俗和传统韩服。如今国内很多服装企业生产服装都要融入些日韩最流行,新潮的服装图案和款型来迎合消费者的心里需求,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书中介绍服饰习俗是民俗消费习俗中的一个类别,服饰习俗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服饰特点,比如民国时代人们喜欢穿中山装,八九十年代流行牛仔裤,21世纪初流行西服、西裤,最近几年流行英伦风格服装、日韩潮流服装、带有民族装饰的服装等,但不同时期的服装设计往往脱离不了一个时代和当地的民俗元素,比如现在很多西服、运动服、休闲服、裤子、等都添加了龙、凤、祥云等传统民俗吉祥物,比如有些服饰上的文字也很有寓意,比如福禄寿、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属于语言民俗里的范畴,也体现了民俗元素的应用;再比如应对某些民俗习惯生产的服装,比如家有喜事、本命年、老人做寿、过年过节的服装,这些都是民俗元素应用到服装设计中的一些很好例子。
(二)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古代社会,不论是贵族宫廷还是百姓庭院,都很注重装饰图案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虽然现代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在整个建筑设计中,民俗元素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建筑设计中添加民俗元素,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能使建筑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学习过建筑专业的师生都知道,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是建筑学科的必修课程,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些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和风格,这些古代的建筑特色和风格经过学习和传播,经过世代的保留和传承,成了一种优秀的民间建造文化,成了生产民俗系列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比如建筑选址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看风水,风水学的很多相关理论都是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古代建筑中的雕塑石狮、门神、左青龙右白虎等这些传统民间文化,本身也就是民俗元素;比如浙江泰顺地区建有很多廊桥,其结构保持飞檐式外形编梁式构造的传统民间建筑形式,但其间运用有很多民俗元素,比如龙凤、悬鱼、寿桃、蝙蝠、喜鹊上枝头等,既有民间文化寓意,又对廊桥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比如安徽,江西一带都有很多徽派建筑的民居,大多采用黑白色基调,这些建筑的特点是:居住舒适,外形美观,但由于安徽,江西分居两省和两地民风民俗的区别,导致两地徽派建筑在应用民俗元素上有所不同,比如安徽的横梁形状就与江西的不同,安徽的门槛高度也与江西的不同。现在建筑中的很多园林设计,雕塑设计都应用了各式各样的民俗元素,比如斗鱼,有传统文化寓意的福禄寿、求财求子、风水排列设计等民俗元素,与老百姓的审美及需求相吻合。
(三)工艺品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
在许多工艺品中民俗元素应用得十分广泛,尤其是泥塑,剪纸,木雕,石雕,陶艺等,民俗文化可以很好的结合到工艺品设计中,使得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既有很好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又能包含幸福,平安,覆盖等美好寓意,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和喜爱。这些工艺品也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比如很多陕西民间工艺品厂生产的泥塑,剪纸、山西的刺绣等都卖到了很多国家,产品供不应求。近几年民俗旅游越来越热,在各个民俗旅游景区,各类民俗商品、传统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都卖得火热,这也反映了一个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虽然如今经济和城市建设、居民收入都在不断高速发展,但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也许,在压力大,节奏快的当今社会,民俗文化能给民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四)其它艺术设计形式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及相关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艺术设计形式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艺术设计形式,比如:商标设计,园林设计,图标设计,展示设计等等,这些艺术设计也似乎能寻觅到民俗元素的影子,比如商标里的元宝,如意,展示设计里的祥云等天象元素,麒麟,龙凤等动物元素等,此外,在许多工业产品中,民俗元素应用也不可或缺,生产从一定程度反映大多数人的实际需求,因此,工业产品中的民俗元素和人们的需求相关联,在工业生产中民俗元素也得到了普遍应用。比如家居用品和日常用品等,笔者认为,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民俗元素能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也许更多民俗元素将走进千家万户。
四、小结
民俗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来源于人民的总结和继承,被运用到生活生产中,艺术设计作为生活生产的组成部分,民俗元素自然贯穿在艺术设计的每个领域。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浅析并例证艺术设计中的民俗元素应用,并指出民俗元素的不可或缺性,并提议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做有效结合,达到更好的艺术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士闪.艺术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4]姜今.设计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
[5]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6]百度百科:艺术[eb/ol]http:///view/576.htm
[7]百度百科:艺术设计[eb/ol]http:///view/206721.htm
[8]汪芳.在现代设计与民间美术间聚焦[j].装饰,2001(1).
[9]徐建超.浙西南廊桥文化艺术[j].装饰,2006(1).
[10]王唯茵.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j].江南,2004(4).
[11]何勇;曹英;罗高生.浅议地域性民俗艺术设计的形态[j].大视野,2009(2).
[12]仇国梁.双赢的结合——论民俗美术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本土化[j].艺术百家,2008(2).
[13]黄永利.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提取和运用方法研究[j].大视野,2010(15).
[14]虢海燕.民间美术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视野,2010(15).
民俗文化元素篇3
关键词:民俗元素;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91-03
1 前言
在园林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景观设计行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脱离场地实际,盲目追求“洋设计”、“西洋化”,追求所谓的“摩登”;另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丢失,不分场地而雷同的设计作品比比皆是。在这种现象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注重设计作品的“个性”。民俗文化作为人们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在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元素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将为现代的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创作灵感,使得整个景观设计更具生命力。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民俗文化的表达。
然而,很多景观作品在表达民俗文化时,出现了过于“生硬”或者“为了表达而表达”的现象。如何更好地更巧妙地运用民俗元素,使之自然地融入我们的景观作品,成为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
本文将以靖州县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为案例,探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利用民俗元素来进行场地设计,来展现民俗文化。
2 认识民俗元素
百科全书中对民俗的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我国民俗种类繁多,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生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
本文所指的民俗元素是指取自于特定的民族或者地域生产、生活过程中用于景观表现的素材。
3 项目介绍
3.1项目背景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简称靖州县)位于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地区,是我国唯一的苗族侗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苗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特殊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靖州县城的走访调查发现,靖州县城公园绿地较为缺乏,现有的绿地景观设计较为简单,没有表达出当地民俗文化特色。
因此,在设计中如何挖掘靖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如何利用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景观设计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
3.2项目理念
3.2.1充分考虑场地现状立地条件,明确设计定位。
项目位于县城永平路与体育路的交叉路口东北部,呈丁字形布局,面积约为3.3hm2。场地地势较平坦,植被状况良好,场地内较大面积的水体和现存建筑及原有的景观小品为丰富景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场地东北部的远处矗立着靖州有名的山一飞山,成为场地天然的绿色背景。
从县城规划整体布局上来看,本案位于靖州县体育文化区,紧邻靖州民族剧院,周围以居住用地和体育设施用地为主,是靖州县新行政中心主轴线起始景观节点,因此在场地规划设计中,我们考虑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具有靖州特色的苗侗文化,来彰显浓厚的靖州地域文化色彩,把该处打造成为展现靖州富有民俗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图1)
3.2.2挖掘靖州民俗元素,展现独具特色的苗侗文化。
靖州县内,苗侗民族长期生活居住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苗侗民族文化。鼓楼、吊脚楼、风雨桥风格各异;侗锦、苗帕、刺绣、剪纸、雕刻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民族民俗饮食文化风格独特,源远流长。此外,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多声部苗族歌鼟、侗族芦笙舞等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独放异彩,桃花会、乌饭节、歌场、庙会、芦笙节等民族节日备受关注。
通过对场地的综合考虑和对设计理念的充分理解,设计通过挖掘和提炼,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又符合场地精神的苗侗民俗元素,其中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芦笙和苗族姑娘佩戴的花带成为本设计表达苗族风情的主要元素,而侗族中被誉为侗族“三宝”的鼓楼和侗族服饰精致的图案则作为展现侗族风情的景观元素。(图2)
3.2.3把民俗从生产和生活中抽离出来,在设计作品中重构“演绎民俗”。
在对场地进行现状分析后,设计决定以“靖语”(用靖州民俗文化的“语言”未表达靖州的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以及文化内涵)为主题,将民俗元素运用于整个场地的景观设计当中。把文化广场的分为“一带二轴六区”,其中“一带”是指民族剧院民俗风情景观带;“二轴”是指苗艺风情轴和侗族风情轴;“六区”是指民俗风情展示区、中心水体景观区、草地休闲区、儿童活动区、服务设施区、剧院前广场区。(图3)(图4)
3.2.4苗艺风情轴
苗艺风情轴主要通过“芦笙恋歌”和“苗舞”两个景点未突出主题。分别通过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芦笙和苗族姑娘喜爱的装饰品一苗族花带来诠释其内涵。
“芦笙恋歌”:芦笙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其场面十分热闹和令人震撼。文化广场的主入口以树阵广场的形式布局,是整个广场的集散空间,也是整个广场内最为热闹的场所,为了烘托广场的热闹气氛,设计从苗族人民演奏芦笙的场景得到启发,以芦笙为设计元素,通过对其形体适当扩大(适宜广场尺度)阵列式的排列于广场两侧,以小见大的手法“还原”苗族人们芦笙齐歌的场景,起到了烘托广场氛围、吸引游人及引起游人共鸣的作用,增加了广场的文化性和趣味性。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赋予其实用功能,在其内部安装音响设施,在特定的时段播放用芦笙演奏的音乐,用音乐再现“芦笙恋歌”的场景,再结合文字雕刻的形式,从视觉、听觉等层面来宣扬芦笙文化,让游人全面了解芦笙所代表的苗族文化。
“苗舞”:苗族花带是苗族姑娘所喜爱和需要的一种装饰品,色彩鲜艳、斑斓瑰丽,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用来作为爱情信物赠以情人。在设计构思中,设计师从景观需求(打通场地与飞山的视觉廊道)和美学角度考虑到,树阵广场的规整形态需要从平面、空间和色彩上采用“破”的手法进行艺术处理,于是在对苗族文化进行详细了解后,采用苗族花带作为景观元素,其绚丽的色彩和飘逸的形态正符合设计要求。设计以大红色为主色调,采用现代材料筑成一个形态飘逸、螺旋状的景观构筑物,在构筑物内侧刻画苗族的织锦、蜡染、剪纸等民间工艺制作,因其形态的飘逸之感和对苗族文化的提炼,取名为“苗舞”。该构筑物的设计引导和延长了游人的视线,给广场及周边地区带来一抹鲜亮的色彩,形成一条富有苗族特色的风情通道。热烈的色彩和“飘逸的花带”也表达了苗族姑娘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寄语游人也能获得美妙的爱情。(图5)
3.2.5侗族风情轴
侗族风情轴主要通过“千年古道”和“鼓楼新韵”两个景点来点出主题。分别通过侗族精致服饰图案和被誉为侗族“三宝”之一的鼓楼未展示风情。
“千年古道”:在广场中间采用自然面麻石板(长6m、宽2m)铺成一条古朴的景观步道,在其表面印上一些大小不同的脚印,同时在上面记载靖州发展各个阶段的大事件,来反映靖州的发展。把侗族服饰图案通过艺术化处理成铺地图案,展现具有靖州特色的“千年古道”。
“鼓楼新韵”: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有侗寨必有鼓楼。鼓楼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因为楼上置鼓得名,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在设计中,设计师考虑到以下两点:首先,意图使文化广场成为整个县城的“文化中心”,因而需要对外界产生一种内向的凝聚力;其次,
从实用性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要增加文化广场的室内和半室内空间而又不占用过多的用地。综上分析,需要在场地内建造一座具有文化核心内涵的多层园林建筑。而在侗族文化中有着类似作用的鼓楼则成为了最好的表达元素,其在侗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功用成为诠释设计意图的最佳选择。
在形式上,鼓楼设计沿用传统风格和做法,但是在鼓楼顶端部分利用钢架结构结合玻璃新材料进行设计;在功能上,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靖州人民休闲娱乐、展示教育、聚集“人气”的场所。这种用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现代材料的应用及赋予其新功能的手法,展示了靖州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外部整体环境考虑,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一定区域的地标性建筑,而其所代表的文化引力将文化广场打造成为靖州的文化中心。
4 思索
4.1民俗元素应用形式的思索
通过对该项目的理解和同类项目的研究,笔者认为,结合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元素在园林中的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4.1.1对民俗实体的运用
该种形式是针对承载着民俗文化的实体而言,如民俗建筑、民俗器具、民俗工艺品等,在运用过程中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园林中直接使用或者通过对其形体稍加改动放置于园林景观中,多以园林小品的形式出现,起到点明或者深化景点主题的作用,如本设计中的芦笙的应用;第二类是从民俗实体中提取某个元素,寻找到适当的切入口,通过艺术再加工用运于景观设计之中,如在本设计在苗族花带中提取了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样式及飘逸的形态等元素;在侗族服饰上提取了精美的图案等元素。这类元素既可是物质形态也可是非物质形态。
4.1.2对民俗现象的应用
这类元素表现为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场景。如北方闹元宵时的秧歌舞、南方端午节时的赛龙舟等。在本设计中“采用”了苗族人民在节日之时,齐聚一堂,吹起芦笙跳起舞的民俗传统现象。
4.1.3对民俗意境的运用
这类元素也表现为非物质形态,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场景、物体表现出来的意蕴。民俗意境的表达依赖于民俗实体和民俗现象的表现,通过可感知的物体、现象未达到一种意境上的体验。如在本设计中,通过对苗侗民俗元素的用运,营造出几个特定的景点,打造了苗艺风情轴和侗族风情轴两条轴线,使游人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
总之,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这几种应用形式可能都会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2合理应用民俗元素的思索
在我们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合理、巧妙的应用而不是“生硬”的插入民俗元素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民俗元素的使用要符合设计或者景点的主题和氛围,根据这些既定主题和氛围寻找适合的民俗元素。其次,根据设计的结构和需求,对选择的民俗元素在合理改造但又不失去其所包涵的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使之自然的融入设计作品中,成为整个景观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次,以民俗元素为载体的景观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如实用功能、观赏功能、感知功能等。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才更具有生命力。以本设计中侗族鼓楼的应用为例,鼓楼在侗族文化的核心作用正符合设计和景点的主题一打造具有文化引力的广场和营造侗族风情,此外鼓楼作为一种民俗建筑也符合设计的需求一对室内和半室内空间的需求,另外,建成后的鼓楼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开展教育的场所,将成为文化的标志和地标性的建筑,充分展示了它的功能性。
民俗文化元素篇4
一、 民俗与影视结缘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民俗就已然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元素,民间故事、民间信仰、民间娱乐等以点缀或故事主体融入电影中,证明了民俗文化为电影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我们国家的民俗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是我国当时最长的一部由四个短片组成的故事片。《难夫难妻》是一部社会讽刺剧,以郑正秋熟悉的家乡潮州封建买办式的婚姻风俗为题材,描写了“从媒人撮合起,经过繁文缛节,直到把互不相识的一对男女送入洞房为止”,影片对旧婚姻的不合理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抨击。随后的电影中,对民俗的展现可谓精彩纷呈,20世纪中,20年代的《西厢记》,30年代的《春蚕》《姊妹花》,40年代的《小城之春》,50年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林家铺子》,60年代的《早春二月》,70年代的《海霞》,80、90年代的作品尤其以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对民俗的运用最为盛行
《黄土地》把结婚、求雨、打腰鼓、唱民谣等一系列东方民俗和仪式用独特的电影造型语言表现,《霸王别姬》中的中国传统艺术京剧片段,《红高梁》中的婚丧嫁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妻妾成群和红艳艳的灯笼,《菊豆》中的家族关系、染坊,《活着》中的皮影戏,《炮打双灯》中的斑斓缤纷的炮仗。这些电影表现的都是远离现代文明的边缘地带的民俗故事,是“黄土地、大宅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京剧、皮影、婚丧嫁娶、红卫兵造反那场面。可以说第五代导演把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礼仪、地域风情等作为他们电影的叙事或符号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神秘的东方文化色彩,也引起民族文化特色而备受世界瞩目。进入新世纪以来,《花样年华》《图雅的婚事》《花腰新娘》《天下无贼》《千里走单骑》等等,或从有形的民俗如衣食住行、民间艺术与娱乐、岁时节日等,或从无形的民俗如宗教制度、民间信仰等方面再现民俗形式,对民俗的描写在展示时代背景的同时也使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有了理论依据。
二、 民俗元素镜像表达的作用
民俗一直是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有形的物质民俗诸如衣食住行、生产商贸,还是无形的精神民俗如信仰、巫术、伦理、价值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创作。我国的民俗文化因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的不同各具特色,优秀的电影能够充分利用民俗帮助叙事、渲染气氛、塑造人物、传播文化,能够在诸多平凡的民俗生活事象中汲取养分,开拓主题,构恩情节。
(一)作为叙述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将民俗作为叙事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的电影,如由章家瑞导演的影片《花腰新娘》,围绕“花腰带”展开叙事,引出了花腰彝族新娘成婚最少3年才能落居夫家的独具特色的占老婚俗。花腰带的叙述在电影中出现二次,第一次是在小七妹的丈夫要小七妹归家,否则,他将退回花腰带;第二次出现在阿龙气急败坏将终身定情物“花腰带”还给凤美。花腰带在彝族就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信物,如果男方将花腰带返还给女方,则表示退婚。这个典型细节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该片中舞龙、民俗服饰等元素也展示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由冯小刚导演的影片《天下无贼》中,表现了高原人们诚心求佛的场面,女主角虔诚的跪拜表达了佛在她心中的地位,而正是因为这种信仰,使她在得知自己怀孕后想为孩子积德,这一细节也是整个故事出现转折的关键点。由郑晓龙导演的电影《刮痧》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一场关于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二)渲染气氛。民俗元素能给影片增添民俗气息和生活感悟,民俗事像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为电影叙事的展开营造气氛。由黄健中导演的《过年》中银装素裹的北方小城,请门神、贴窗花、摔钱罐、放爆竹民俗,为整个故事营造了过年的气氛;由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以“白家”和“陆家”在白鹿原上的争斗为背景,片中使用的陕西关中方言表达了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原生态的东西;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通过西部风土人情体现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
(三)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民俗为电影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塑造人物的外在形式、借民俗塑造人物形象成为电影中惯用的手法。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父亲去世后,儿子准备用车拉遗体,母亲却坚持人抬,导演正是通过两代人对待父亲遗体的不同态度塑造出母亲固执的性格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由王全安导演的电影《图雅的婚事》中的图雅的蒙古服饰、原生态的方言,将她内心的刚毅、朴实、倔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中,围绕男主人公为满足儿子的心愿远赴中国拍摄傩戏成为叙述线索,带着面具的傩戏,正暗含了儿子与父亲的不和,热闹的长街宴,将喧闹的外部世界与高田先生的落寞无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 民俗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学、传播学等多种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电影以视听影像呈现给观众,用最被乐于接受的也是最生动方式将文化传播出去,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从传播学角度讲,电影中融人民俗元素,能够唤起人们对此类生活活动的既有体验。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中,作为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不仅是西方,而东方内部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也让中国故事和中国认知更容易找到共鸣,利用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亲切感,对异域文化的新鲜感,触动观众集体无意识心理,找到与文化认同,以达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目的。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商业大片《英雄》问世,此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夜宴》《墨攻》《赤壁》等商业大片充分利用数字化制作手段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即使这些商业大片并未取得如《卧虎藏龙》一样的国际荣誉,但民俗成为这些古装片中流动的符号,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旅。如《英雄》中的围棋、占琴、书法、箭阵、亭阁、山水等不遗余力的再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十面埋伏》中的以精雕细琢的各式牡丹造型雕梁画栋的牡丹坊,琵琶、水袖舞等既能帮助叙述也有力渲染了环境。2010年由中美联合制片的《功夫梦》通过一系列的中国民俗元素符号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雕像、鸟巢等将中国的独立解放与现代化展示给观众。天安门、紫禁城、四合院、糖人、唱京剧的演员,向观众传达了北京是一个透着占色古香的现代化大都市,打破了很多外国人对北京有着低矮的房子狭窄的马路的固定式认识。电影中用夸张的艺术手段表现了中国民间医术“拔火罐”疗法的奇效;通过“皮影戏”所描述的内容讲述了“七夕节”的米历,民间习俗;通过对浓厚的道教氛围的渲染,向世界展示中国武术哲学的精髓。这些民俗元素的运用不但为影片增加了审美情趣与东方大国神秘色彩,同时也大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由上影出品,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影片《雪花秘扇》,通过围绕“女书”展开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了这一神秘而有趣的民俗。“女书”世界上唯一的供女性阅读和学习的文字,女书具有很高的文化学和社会学价值,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电影《雪花秘扇》通过围绕这一民俗展开的故事将这种即将消亡的文化进行了跨文化传播。
结语
民俗文化元素篇5
关键词:民俗艺术;艺术特色;艺术设计教育
一、引言
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民俗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来自不同地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倡导利用民俗艺术资源实现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从而使艺术特色魅力得以全面绽放。
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缺乏特色,是当前很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普遍现状。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视野太窄,教育理念上并没有承认民俗文化的地位,也没有将民俗艺术资源纳入实际艺术设计教育中;其二,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民俗艺术教学方面的素质不高,无论是民俗文化师资,还是民俗文化教学研究,都极度缺乏,因此也不敢盲目踏入民俗艺术教育中去;其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模式和授课内容受到国外艺术教育教学体制的影响,习惯性地以对方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来进行,造成在艺术教学方面的“忘本”。总而言之,民俗艺术资源能够弥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缺乏特色的问题,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调整的重要环节。
三、民俗艺术资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1.实现设计元素和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
民俗艺术资源的特点表现为民俗文化美学特征丰富、表现方式多样化、设计理念简洁、造型手段夸张、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明显、视觉美感更加天然和质朴、设计手法千变万化。因此,民俗艺术品种比较多,其造型理念和审美意向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这就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内容需要融入的元素。黑龙江流域的民间艺术品,形式简单,造型自由夸张,表现出来的是粗犷质朴的感觉。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之所以能够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因为其自身所渗透的民俗艺术表达方式和民俗情趣。在开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去分析民俗作品的艺术魅力,探讨其艺术情趣和精神内涵,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设计元素的不断积累,这是拓展学生设计视野的重要手段。简单来讲,教师要找到民俗艺术资源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切入点,最好从设计元素和精神内涵的角度来探究,这样就可以顺利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
2.实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特色化改造
实现民俗艺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融合,需要结合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实现民俗艺术课程体系的重塑。为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从如下的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实现民间艺术研究室的创立,依照不同民俗艺术品的种类设立对应的研究项目组,结合区域民俗艺术,收集和整理民俗艺术相关的资料,为开展民俗艺术课程的特色化改造奠定基础,这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域性的民俗艺术,进而在现代设计理念与民俗艺术工艺之间找到权衡点,实现民俗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二,以民俗艺术资源为基础,邀请民俗艺术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民俗艺术教育教材,从造型体系、色彩理念、民俗艺术发展历史等多个角度来开展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民俗艺术。
3.实现艺术设计民俗文化教育素质提升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资源中,民俗文化教育师资力量不够,这也是制约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民俗化改造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艺术设计民俗文化教育素质的提升,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可以从如下角度入手:一方面,学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以开展民俗文化艺术教育讲座的方式,使当前在职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师能够更多地接触民俗文化,从而摆正其对于民俗艺术的认识态度,营造良好的民俗艺术教学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民俗艺术教学和研究方面加大投入,鼓励艺术设计教师参与到民俗文化研究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民俗文化教学素养,保证能够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民俗化改造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职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娟.青海区域民间、民俗艺术资源在高校动画艺术教育中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0).
民俗文化元素篇6
论文关键词:节日习俗民俗文化广告传播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三是节日广告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特定意象的借鉴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是族群集体智慧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在历代为人们传承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其中许多还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具有了另一重的文化内涵,如月亮、倒“福”字、龙的形象、中国结等。从古到今月亮负载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具有着深刻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品味的具体表现,所以每当中秋节到来时的月饼广告中,就自然少不了一轮明月。有些广告业主更是独出心裁,将月亮团圆的意象运用在广告中:圆圆的月饼象征中国,而从月饼上切下的一角则代表台湾岛,一块月饼一轮圆月,将祖国统一的情思表现无遗。
民俗文化元素篇7
——题记
随着民俗旅游热的兴起,以“传统文化寻根”“文化体验”的民俗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当前,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①为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各种以民俗为主题的节会旅游应运而生,其形象策划设计、宣传推广日益受到重视。作为节会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部分——徽标,不仅具有标志的提示功能,其创意和表现与旅游地本身的民俗性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代表的是民俗文化的浓缩载体。
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标志,节会旅游标志负载着旅游地的信息,总体表现旅游地精神、文化、性质等。②这种浓缩的信息元素,将所有的设计要素构成力量集中到一点,从而有力地切入信息世界。一般来说节会旅游标志图形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民俗特色性与象征性
从民俗的一般形态而言,它是一个国家或群体固有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形态和观点。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风土风物的物质层面。民俗文化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自然条件因素。“风土人情”具体就是指因山川、物产、气候和风俗习惯等差异而形成的“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域特征。第二,风俗习惯的制度层面。因自然地理条件影响,社会生产的不同,以及历史遗留的人文制度的不同,而形成各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习惯。第三,宗教信仰等的精神文化层面。由于各民族的历史遭遇、战争创伤、民族压迫,以及自然灾害的深重苦难,这些都必然会在民俗信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如岁时节令、民族的重大喜庆、纪念日,有不少反映出对战争的痛恨,对推翻压迫的信念,对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缅怀、追念和崇敬,对人寿年丰、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各民俗信仰各具特色。
节会旅游的内容和主题非常明确,如傣族的泼水节、赛龙舟、赶庙会等这些都是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节会。因此,在标志图形元素的提炼上,应从节会的主题理念入手,充分分析和调查当地民俗风情的自然地理特征、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有代表性的,具有表现价值的图形元素,通过反复比较鉴别最终确定为标志图形的基本元素。比如,2003中国郴州(莽山)生态旅游节会徽(图1)。作为国家级原始森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是莽山最具典型性特征。因此,在会徽设计中综合了莽山原始森林最有代表性的山石形态,以及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烙铁头蛇形元素,反映出莽山原始森林的苍劲原始古朴的自然风貌。2005中国郴州生态(温泉)旅游节会徽(图2),温泉的自然属性与世界各地的温泉都差不多,通过对当地人文属性的调查研究,笔者最终采用了当地著名的传说故事《柳毅传书》中的小龙女在温泉边沐浴梳洗的形象,因此具有典型的特征性。2006中国郴州生态(民俗民居)旅游节会徽(图3),以湘南民居特色的马头墙、人字拱、窗花、仙鹤为基本元素组成一幅湘南民居特色的画面,无论是视觉识别,还是地方特色表现都非常强烈。
二、喜庆吉祥
喜庆吉祥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审美精神之一,是人们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所有的民俗文化中,所表达的中心理念就是“吉祥”,这是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古时以祭祀为“吉事”,祭祀之礼为“吉礼”,称善者贤人为“吉人”,帝王卜居之地为“吉土”,好日子为“吉日”“吉月”等。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于是这些纹样便包含了相应的吉祥观念。吉祥观念主要包括: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中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繁多,有各种龟、鹤、鹿、象、龙、凤之类的吉祥动物;有松、竹、梅、桂、石榴、合欢、茱萸之类的吉祥植物;还有如意、银锭、寿石、礼器之类的器物。作为具有民俗特性的节会旅游标志图形,应充分体现喜庆吉祥的宗旨。当然,这种气氛的烘托来源于民间图案中的各种吉祥图形,也有赖于对传统图案色彩的借鉴和运用。比如(图2)以小龙女的仙姿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富贵的黄色系列渲染郴州温泉旅游地的神奇浪漫;(图3)所运用的马头墙、人字拱、回纹窗花、仙鹤元素无不体现了湘南民居中的吉祥如意。
三、浓厚的文化沉淀
民俗文化是经过历年历代的沉积而形成的活的历史,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它给人的感觉是沉甸甸、有分量的。反映在标志图形上应着重体现民俗文化的文脉特性。不同的民俗风情的延续有不尽相同的文脉,记录着这个地域不同时期特有的风貌,刻画各个时代人们在此留下的足迹。民俗文脉在传承文明、延续历史的同时,也体现出民俗形象的精髓,是民俗文化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此外,民俗文化资源还是民俗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各地民俗风情之间相互区别的最本质因素。因此,节会旅游标志设计的构思与表现离不开旅游地历史文化的底蕴,离不开多层面文化内涵的衬托。
表现民俗文化的文脉特性可以从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装饰风格入手。我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各个地域的剪纸、木雕、泥塑、年画、服饰等各具特色。这些都是民俗文化凝聚在民间艺术的基因密码,使得民俗标志图形有着丰富的语言形式和内涵,同时,传统的中国画、书法艺术也能增强民俗标志的表现力和历史文化气息。云南江川首届“开渔节”会徽(图4),采用的是民间剪纸的装饰风格,结合红、绿、蓝三种民间色,使整个标志图形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欢快热烈的视觉感受。2005中国(抚顺)满族风情国际旅游节会徽(图5),以清朝满族女性服饰的帽子以及传统吉祥图案莲花,鸽子为造型元素,以传统黑、红、黄为基本色,通过剪影的装饰手法,使整个标志图形富有鲜明的满族风情特色,简洁明了,透露出富贵吉祥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2006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会徽(图6),主体元素采用我国战国时期赵国的钱币——铲币,结合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将商字和铲币形融为一体,以碑刻的形式展现了商文化的古老、宏大,历史苍劲感迎面扑来。
四、传统与时代感相结合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问题是当今设计界探索的课题之一。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黑川雅之说:“人们仿佛只活在今天。事实上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完整的时间里,漫长的人类历史把种种记忆和信息注入人类基因,同时也勾画了人类未来的梦想和愿望。”③传统文化的表现必须以现代人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为前提,节会旅游标志图形也不例外。随着现代经济市场化竞争的加剧,各种标志应用更为广泛,客观上削弱了旅游标志的视觉印象。因此,这种特殊的旅游标志设计在强调民俗特色的构思和表现的同时,更应以洗练的表现手法,简洁明快的表现形式,使之具有独特性、识别性、适用性和时代性,使其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并符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要求。
从以上四个层面的含义出发,我们不难看出,从民俗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民俗旅游标志作为标志符号,反映着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④节会旅游标志设计要求设计师必须了解各民族的不同民俗文化基因,并在标志设计中加以应用,才能有助于人们对之所理解和接受。在民俗基因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达到民俗旅游形象的广为传播,铭人心田的目的,从而引起广大受众的认可。
注释:
①范智军.我国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初探[j].集团经济研究,2006(16).
②顾明辉.现代中国标志设计中的民俗观念[j].装饰,2003(8).
民俗文化元素篇8
【关键词】:文化元素;古镇文化;旅游型古镇;文化价值
[引言]:
古镇独具特色的文化促进了旅游型古镇的发展。同时,旅游型古镇的开发设计也是古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古镇文化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可以说是人类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方式,以旅游开发的方式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使古镇文化的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是每一位景观设计师的历史责任。
1、旅游型古镇
目前,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游客的旅游需求和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传统旧观念里“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形式已经被更高层次的精神与文化感知式的旅游产品所代替。而古镇文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孕育下,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感受体验。所以,以保护和传承古镇文化为目的的古镇旅游开发变得炙手可热。
旅游型古镇即以旅游为目的的小镇,它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村落的历史形态,能够向世人展示古镇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游客在古镇景观中能够充分的体验到古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古镇文化元素的特征及分类
黑格尔说“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标记。”【2】
以中国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为基础的古镇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物质空间结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思想上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深渊影响。而这些文化思想就是以物质文化空间为载体体现。
其中,儒家思想以孔子的“和”的思想为核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和“和”即万物和谐的状态。在古镇景观中体现为建筑群落布局额和谐,整个村落布局和谐完整,同时向四周延伸,体现“和为贵”的思想。道教以老子“无为”的思想为处事理念,在古镇景观中体现为最求内在美的精神。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的思想,所以道家思想下的古镇景观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c关系。佛家文化在景观中则体现为“禅”的意境,将人的精神向往与实景相融合,使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3、文化元素在旅游型古镇景观中的表达方式
3.1空间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古村落文化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下的产物,它的主体是建筑空间文化。我国的古城镇都具有完整的配置设计。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匠人营过,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祖又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由此可知,古城镇在建城时是非常严谨的。道路都呈“井”字网格型,城中央建设有宫殿或者城楼,这是我国传统的城镇布局方式。在古城建制的影响之下,中国古村落也都是类似的空间结构,中心部分一般为祠堂,采取以家族为单位的聚居形式。同时,古镇的空间构建也讲究风水,所以古镇的空间结构具有整体性。例如,江南古镇的空间构成大多是依河道的走势构建,可以分为带状布局、十字形布局、团型布局和星形布局。
3.2民俗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民俗文化即当地民间传统物质文化和地域精神的总和,包括节日习俗、民间工艺和技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礼仪礼节等。民俗文化元素包括民俗日常生活形式、民俗礼仪礼节、民俗节日习俗、文化价值观念等。在日积月累中,这些文化已经见见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域精神中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念。例如,除夕、中秋节、端午节习俗等。好多节日习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同时具备地域性、文化独特性、原始性的特点。在古镇景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特别广泛,如建筑的墙面、窗户的形式、亭台轩榭等。
3.3思想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3.3.1风水学元素的表达方法
在博大精深的风水学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古代村落的选址和民居形式都是经过严格的推算的,它的整体空间结构和建筑构造都是根据风水学的相关理论来布置的。在风水学中,古村落最完美的格局是“枕山、环水、面屏”,现今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基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多数古村落的空间格局都是四面环山、周边布水的方式布局。在长期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古村落的选址和布局也具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自然也是人类力量的源泉。古村落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应该讲究变化,在遵循古村落历史文化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人三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真正的做到道法自然。
3.3.2传统思想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我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及精神文化中得到传承,其中古村落独特的建筑格局及其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是古村落文化的精髓所在。《诗经》有云:“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gg。”“囿”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园林形式,可以追溯到周代,囿是古代皇族为了饲养狩猎来的动物而建立的,大多数具有圈地的性质。在后来的古镇规划中,也一直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选址方面则表现为依山傍水,适于当地居民居住生活。
4、结论
在古镇景观的保护与规划设计中,如何更完整的体现历史文化元素是每一位设计师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设计保护过程中更充分地应用古镇文化元素,将古镇文化元素进行保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雕琢修缮,才能更好的体现古镇文化的价值,并将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与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董睿.李泽探.《周易》[m].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j]
【2】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0
【3】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 6):16
民俗文化元素篇9
在当下商品竞争激烈的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我国的广告设计与创意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月份牌作为中西文化相融的广告宣传品,能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认可,它的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借鉴民俗文化提升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月份牌广告基于中国民俗文化,充分利用人们熟悉的木板年画艺术形式,融合商品广告信息,在中国人的审美认同中,达到了广告传播的目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背景以及在不同时期产生的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人们提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源泉,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现实载体。中国民俗文化在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意识等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积累并流传到今天,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既有逸笔风姿的国画,也有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和年画,这些文化产物都体现着精致、恢宏、灵秀等多样的手法,为现代的广告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民俗文化与现代广告设计在结合中有了新的延续,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因此,在现代广告设计中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提高作品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2.运用传统元素丰富广告设计的视觉语言
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地理环境、文化素养、民俗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也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传统图形图像,这些具有较强感染力和丰富情感内涵的图形图像,成为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元素和平面设计的素材。将民族传统视觉元素融入现代广告设计中,能够给当代电脑图形构绘方式的广告设计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能够增强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够展示中国民俗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另外从民俗文化对广告设计的作用来看,现代的广告设计是需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照抄国外盛行的设计手法,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3.通过雅俗互补提高广告设计的传播效应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这种宣传是以群众为对象,要从群众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情绪感受和喜好厌恶等作出分析和理解,不能只满足一小部分消费者的心理,而忽略了大众群体。在月份牌广告中,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同时也可以看到摩登女郎形象,这些女性拿着书、手帕,或拿烟、骑摩托车、打高尔夫球、穿西式婚纱等,这些举动,都被人们所争相效仿,从而引领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就广告设计而言,不同的广告产品对应的消费者是不同的,这时就需要大众性的“俗”文化和精英派的“雅文化”相融合,“俗”文化源自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雅文化”能够提升作品的格调,两者缺一不可。因此,现代广告设计不仅是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还要重视文化元素的使用方式,这样才能等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二、总结
民俗文化元素篇10
“亡命追击、神秘逃遁、暴虐杀戮、珍美佳肴、媚人、秘密背后的欺骗,机敏,摇曳生姿的层层着墨,《禁卫军之树》绝对是一部罕有的悦人之作”,《泰晤士报》的评价从商业角度肯定了该书取悦大众消费的成功,同时也暗示了穿插于文本间丰富多彩的商业流行元素。侦探小说有自己赢取利益的“程式”,以此与大众文化形成对接。在《禁卫军之树》中,从侦探小说的通俗形式到跌宕起伏的结构情节、从传奇多样的各色人物到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无一不是程式的体现,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小说才能实现赢得市场的目的。毫无疑问,带有惊悚情节的侦探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一种,也最容易跻身畅销书排行榜。自二战之后,与其它类型的小说相比,侦探小说在通俗文学中拥有的读者最多,且势头依然不减。鉴于这类小说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对于第一次触电文学的古德温来说,选取这种体裁无疑是文学写作的良好开端。
侦探小说总是习惯以命案开头,由此达到营造恐怖气氛的目的,《禁卫军之树》也不例外。作者甫一开篇就向读者抛出了宫墙内外侍女与军官两宗命案。而这两宗命案或隐或显又与10年前禁卫军灭亡的重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案并行交结出以此两条线索为主的网状脉络,进而完成时空交错的串联,共同撑起了故事的框架。用侦探探案的方式展现一段完整的历史可算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贾森・古德温恰到好处地应用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在曲折的探案过程中,历史被娓娓道来,并渐渐盖过了探案的框架,使得侦探小说仿若一个古老的风情民俗故事。这种探案模式的弱处理有效地控制了故事的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防止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禁卫军之树》的商业气息还表现在细节和场景安排上。古德温在小说将影视作品中能够获得商业利益的视觉上的图像冲击转化为文字冲击,使读者产生与观看影视作品时同样的,成功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同时,复杂的场景布局和正邪两派人物的追踪斗法是小说实现商业价值的有效手段。
商业流行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个性十足的人物。《禁卫军之树》中,巧妙地周旋于权色之中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阉人侦探雅西姆无疑是亮点。他的阉人侦探的身份,使他明显区别于其他侦探形象。虽然这种缺陷令“英雄”不那么完美,但却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同时更容易获得人物形象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新奇刺激,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
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符号交织在一起,共同将小说以一种吸引大众读者的包装形式推向了市场,成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内在的深刻含义有机会得以传达。
虽然商业流行元素使小说吸引大众获取商业利益,但小说必须展示更丰富的内在价值。“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概念,更多强调的是经过符号系统所传达的意义。而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物质,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因此充实作品的内在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迎合精英,也是为了愉悦大众。贾森・古德温是拜占庭史的专家,在写作该书之前,已经出版了《奥斯曼帝国史》等著作,扎实的史学功底、广博的史学视角,使侦探小说变得宏观大气。同时,古德温在其中所表现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关系也引发读者进行思考。
《禁卫军之树》选取了1836年的土耳其作为大背景,讲述了一场在政局动荡的宫廷中精心策划的骗局。向往现代与文明的将军以数条性命为代价去夺取已经止步不前的苏丹政权来满足自己变革的野心,却以失败告终。当现代人积极地推崇现代化的优越时,古德温用历史表达了一种保留态度。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小觑。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民族性被湮没。作者在书中借波兰大使帕卢斯基之口说出“记忆才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在”,作品中的禁卫军正是土耳其的一种民族记忆,但他们却全军覆没了,这暗示了民族性的沉默灭亡,同时传达了一种对国家民族性的人文呼唤的讯息,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向往现代与美好的行动计划的覆败也显示了在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前行的艰难。
历史文化元素的铺陈抵消了文本中时尚流行元素所导致的世俗空泛的气息,风化积淀在“世俗”中的“大雅”提升了文本的价值。借助侦探的外衣,文本的多义解读性使小说拥有了多维度的立体阅读,引导人们在面对历史变革时进行人文思考。
小说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价值,同时也成功赢得了专家们的青睐并获奖。究其原因是作者利用商业流行元素与历史文化元素的结合成功营造了形式通俗性与主题严肃性的雅俗合流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