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特征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3 17:42:45

旅游市场特征

旅游市场特征篇1

[关键词]现实旅游市场;潜在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岳麓山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63-04

对旅游市场特征的研究,大体可从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两方面展开分析。纵观旅游市场的研究历程,国内外都是从现实市场的调查研究开始的[1-3],后有学者从人口学和旅游者行为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园的客源市场特征[4]。对潜在市场的研究上,许春晓(1997)[5]对潜在性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定义,后来就长沙市居民对于其周边旅游地的具体消费意向进行过实证。[6]从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分析旅游区市场特征,在理论上,可以丰富市场细分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和距离衰减原理;从实践看,有利于旅游区的经营与建设、产品开发、树立形象和生态文明建设。

长沙市岳麓山旅游区位于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会长沙,东经112°44′~112°48′,北纬28°20′—28°27′。它包括麓山景区(5.57km2)、天马山景区(0.82km2)、橘子洲景区(0.68km2)、岳麓书院(0.21km2)、新民学会旧址(0.01km2)三个景区和两个景点,总面积7.14km2。近年来,随着旅游区设施的完善与提质改造,旅游市场得到明显改善。2008—2010年,旅游人数分别为150万人次、200万人次和320万人次,旅游收入分别为1800万元、2600万元和4480万元。自2009年麓山景区免门票和橘子洲景区、天马山景区提质改造完成后,岳麓山旅游区游客人数大幅增加,但旅游收入并未大幅增加,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影响旅游区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分析岳麓山旅游市场特征是岳麓山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 旅游市场人口学特征

1.1 研究方法

研究成员在各景区与经营单位领导、职工和经营户访谈,获得一系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同时,于2011年3月8日—3月12日在长沙共发放问卷2000 份。分配情况如下:五一广场、湘江风光带各300份,火车站、黄兴路步行街、麓山、岳麓书院门口、烈士公园、橘子洲、汽车南站等七个地点各200份。收回问卷1796份,回收率90.2%,其中有效问卷1619份,有效率达到89.75%,问卷调查进展比较顺利,效果比较理想。

在问卷设计构成上,调查问卷采用两种题型——客观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样本背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旅游消费结构(时间、空间消费、旅游线路消费、旅游项目消费、旅游要素消费等)、旅游行为调查(信息渠道、出游方式、出游目的、交通工具选择、出游时间、休闲项目场地选择和风格等)、旅游市场定位依据分析(旅游环境偏好、游览项目期望及消费预期分析)、竞争分析和游客开发意见等。

1.2 样本特征

从岳麓山旅游区城市型公园特点分析入手,按照游客出游地与旅游区的空间距离大小,将旅游市场细分为如下五个消费群体,即大学城群体、附近社区居民、长沙市市民、外来旅游者和主题活动喜好者。采用分层分析法,得到各市场消费群体的人口学特征(见下表)。

2 旅游市场行为特征分析

2.1 现实旅游市场行为特征

旅游现实市场是指在旅游区开展旅游消费行为或者旅游消费行为已经产生的旅游者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可以获取现实市场的旅游消费特征。

2.1.1 旅游消费结构

第一,旅游时间消费。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多选择傍晚时分或晚上、周末及节假日出游,且多为晨练和昏练健身目的;外来旅游者多集中在周末、节假日和单位活动组织时间;对于主题活动喜好者的出游时间与主题活动举办时间基本保持一致。

第二,旅游空间消费。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多选择在景区与大学城结合部、爱晚亭、麓山寺、黄兴墓、雷达站、岳王亭、橘子洲、天马山、桃子湖、沿江风光带等地活动休闲;外来旅游者多选择东方红广场、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雷达站、岳王亭、新民学会旧址、天马山、桃子湖、橘子洲等地,这与旅行社或者单位组织相联系。

第三,旅游线路产品消费。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休闲消费多集中在主要沿东大门、中大、湖大、师大、石佳冲等二级游道登山、潇湘大道中段沿江风光带、橘子洲南部环洲游线;外来旅游者集中在麓山景区东大门、南大门登山至山顶后返回,新民学会旧址和橘子洲景区环洲游线;对于主题活动喜好者来说,多集中在城市向麓山景区聚集,东大门、南大门登山至山顶后返回;沿江风光带、天马山景区一带和橘子洲景区环洲游线。

第四,旅游项目消费。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在麓山景区观光车和橘子洲电瓶车以及停车场有部分花费外,基本无别的旅游项目消费;外来旅游者在麓山索道、滑道、极目山庄,橘子洲旅游休闲项目有适当消费。

第五,旅游要素消费。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在景区基本无餐饮、住宿、交通和购物消费;外来旅游者的旅游要素消费基本集中在城市中,这与旅行社组织或者单位组织有较强联系。

2.1.2 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信息来源。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较多依靠同学、老乡推荐、电台、旅游杂志介绍等途径获得旅游信息,而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景区,自己一直以来对景区就知道并非常熟悉;外来旅游者则通过旅行社推荐、亲友介绍、电视、报纸、杂志等介绍;主题活动喜好者则通过亲友介绍,单位组织、媒体报道等方式获取旅游信息。

第二,出游方式。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以亲友、情侣结伴、个人或登山健身喜好群体一起出游,组织方式多样灵活;外来旅游者则多选择旅行社或单位组织出游。

第三,出游目的。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以观光游览、登山健身、追求知识文化、运动、采水观光游览为主要出游目的;外来旅游者则以观光游览、登山健身、运动休闲、追求文化为旅游目的。

第四,出游频率。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来岳麓山表现出经常性,重游率高;外来旅游者出游频率低,但只要岳麓山有自己喜好的旅游主题活动,则会表现出关注并热心参与;对于主题喜好者而言,其休闲、文化追求、美景欣赏、主题参与等和主题活动举办次数多少有密切联系。

第五,交通工具选择。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以公交车、自行车、步行、旅游观光车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外来旅游者则主要选择飞机、长途汽车、火车、私家车等交通工具。

2.1.3 旅游环境感知

第一,休闲项目喜好。大学城群体和长沙市民在本区开展登山、骑车、野战、划船、球类、棋牌、麻将、溜索、划船等项目有较高意向;外来旅游者则多愿意选择骑马、射箭、登山、溜索、射箭、攀岩、登山、溜索、划船、游泳等休闲项目。

第二,休闲场地选择。旅游市场对优美、现代、古老、朴素、悠闲、绿色、生态、清新、刺激、运动、私密、安静、田园、神秘的休闲场地表现出较大意向。

2.2 旅游市场意向特征

潜在市场是旅游地开发过程中,从其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其各种开发条件看,所应该覆盖的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内,有可能前来旅游地,标准的市场范畴应该是各类目标市场的发生地区的意向性旅游者。[6]

2.2.1 旅游环境偏好

在此项中人们采用多项选择的方式。从对最喜欢的旅游环境的选择中,“清静而且空气好的环境”居第一位,得票894票;“自然美景集中的环境”居第二位,共得811票;“传统乡村风情浓郁的环境”得了506票;“人文景观集中的环境”和“热闹且现代味浓厚的环境”得票相当,分别为274票214票(见图1)。

图1 旅游环境偏好

2.2.2 旅游区氛围期望

针对岳麓山旅游区的自然资源是以山水为主,我们设计了该题。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人希望山水能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得票为772票;选择欢快和浪漫的差不多,分别为531票和507票;选择刺激的相对较少,仅为221票(见图2)。

图2 旅游区氛围期望

2.2.3 旅游主题偏好

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者最喜欢的话题是健康,得票659票;生态居第二,共得542票;友情和爱情处于同一层次,分别为392票和385票;而选择农村和负离子的相对较少(见图3)。

图3 旅游主题偏好

2.2.4 旅游项目偏好

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者最喜欢的活动是山水风光游览和呼吸新鲜空气,得票分别为891票和639票,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7.6%和39.7%;其次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享受甜蜜的爱情,共得356票,占调查总人数的21.3%,这与参与调查中学生群体占多数有较大关系;愿意选择参加农家耕种活动的较少,仅得127票(见图4)。

图4 旅游项目偏好

2.2.5 旅游花费

城市型旅游多以半天到一日游为主。调查结果表明,在岳麓山旅游区进行一日游的大多数旅游者的花费在100~200元,有899名接受调查者选择了该项(见图5)。

图5 旅游日均花费

2.2.6 双休日休闲项目潜在竞争分析

旅游者的闲暇时间总是有限的,人们往往选择在双休日实现近距离的旅游,如果双休日有了其他活动安排,就会对出游造成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双休日安排的活动最多的是逛街购物,共得548票;居第二的是和朋友聚会,得票501票;居第三的是娱乐活动,得341票;看电视位居第四(320票);睡觉排第五(315票);外出旅游只有161票;去公园得票最少,仅有20票(见图6)。

3 旅游市场研究的初步结论

3.1 旅游市场发育成熟

3.1.1 旅游消费独具城市特色

岳麓山旅游区适合开展观光游览与休闲活动,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尤其在双休日、节假日游客数量巨大,免票后的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更是人满为患,且多集中在个别景区的旅游热线、热点上;旅游项目消费,除外来游客在索道、滑道有一定消费外,市场表现疲软。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要素消费很明显集中在市区,这与岳麓山旅游区由郊野型旅游地向城市型公园演化的特征相契合。

图6 双休日休闲项目竞争

3.1.2 旅游行为是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交织

旅游市场旅游信息来源非常广泛,电视等大众媒体、长沙主题活动的举办在岳麓山旅游信息传播上起到较大作用;市场出游方式多样,出游目的集中在观光、登山、健身、休闲和文化追求上;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主,尤其是私家车数量较多,这对名胜区旅游交通、停车场等提出了现实要求。当然,步行人数不少,以学生、市民为主,低碳出行,值得提倡。

3.1.3 旅游休闲需求旺盛,岳麓山旅游资源格局能较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岳麓山旅游资源“山水洲学城”格局与公共产品性质,说明其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休闲场所。旅游者在休闲项目上主要集中在骑车、登山、健身、游泳及各种群众运动项目,更对优美、悠闲、生态、绿色、运动的场地较为喜好,而岳麓山旅游区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休闲需求。

3.2 市场期望与本区资源赋存相吻合

对旅游主题的选择,大多数旅游者选择健康、运动和休闲,旅游项目主要是选择山水风光,旅游环境偏好于清静、空气好、自然美景集中的环境,大多数居民希望“山水”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事实上,名胜区是一个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山水观光的综合旅游目的地,这与市场的旅游诉求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开发岳麓山主题产品时,应以保护岳麓山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原真性为重点。

3.3 市场存在一定挑战性

结合岳麓山旅游区城市公园的特点,问卷设计特别针对旅游潜在市场双休日的活动安排做了调查,结果说明潜在市场在双休日的活动安排中,以逛街购物、亲友聚会、娱乐活动为主,这对岳麓山这样的城市观光游览型旅游地项目消费带来挑战。如果岳麓山旅游区在项目建设和产品创新上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就会影响市场满意度,也会影响旅游开发的社会效益性,也不利于名胜区在景区建设上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29.

[2]smith s l j.recreation geography[m].longman,1992:31-38.

[3]smith s l j.tourism analysis:a handbook[m].longman,1989:28-30.

[4]张太美,王哲,董伟君,等.乌鲁木齐城市公园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者行为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4-89.

旅游市场特征篇2

关键词: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特征;趋势预测

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碑林为代表的一大批垄断性世界级文物旅游资源,构成了西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也是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景点。入境旅游在国际旅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入境旅游经济活动成果的主要指标。[1]改革开发20多年来,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增幅较大。但是2001年以来,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占全国的总接待量各年均不足0.8%,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各年也没有超过1.7%。仅以2006年为例,2006年西安市接待入境游客867 273人次,占全国入境游客总量的0.69%,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为46 700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38%,居全国主要旅游接待城市的第12位。和北京、上海等旅游热点城市相比,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其差距逐渐拉大。综上分析,西安的入境旅游发展与自身的资源丰度、质量对比,入境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地位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西安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因此,对西安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为西安市的旅游开发规划和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一、入境旅游市场总体特征分析

西安市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入境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以2001-2006年的数据做分析,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绝对量上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呈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2003年sars除外)。如图1所示,2001年入境游客人数为672 015人次,到2006年达到867 273人次,净增长为195 258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23%。sars过后,2004年游客人数迅速回升,2005、2006年稳步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9.27%和11.8%。游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旅游外汇收入逐年增加。由图2可知,6年来,旅游外汇收入净增长为17 698万美元,2005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24%,是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

2.从相对量上来看,西安市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小,并且比例增幅缓慢。入境游客人数2001年以来没有超过0.8%,平均比重值为0.64%。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比重6年来没有超过1.7%,2006年仅为1.38%,各年平均比重值为1.35%。

通过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等旅游热点城市做横向比较来看(见图3、图4),西安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

的比重和深圳、上海、北京的差距较

大,略低于杭州,和成都、南京相当。作为中国着名的旅游城市,西安入境旅游市场优势地位并不明显,且呈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网上数据整理得到

3.外国游客是西安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各年都在85%左右,主体优势明显(见表1)。港澳台游客的相对规模较小,占入境游客的比例在逐年减小。其中,台湾游客最多,其次是香港游客,澳门游客最少,历年都没有超过4 000人次。

二、 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一) 时间结构分析

1.季节变化分析。 由图5可知,入境游客的季节分配特点显着,与北京、成都、南京、上海、深圳5座城市2006年1-12月的每月入境游客人数相比,具有以下异同点:

相同点在于一年的变化特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月初-3月底,迅速增长阶段。此时正值春天,适宜的天气条件和旅游者的心情因素可以大量吸引旅游者,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2)4月初-9月底,平稳保持阶段。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增长后,数量略有增加或减少,但是近似围绕在一条直线上下做轻微波动;7月份相对来说,降低的比较多,此时天气炎热不适合出外旅游。(3)9月初-10月底为短期增长阶段,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旅游的好季节,室外的旅游项目较为丰富,因此入境游客的数量会有增加。(4)11月初-12月底,逐渐下降阶段。此时天气变冷,又接近年底,入境游客不断返回客源地。

不同点有:(1)北京、上海、深圳各月的入境游客远远高于其他比较城市,领先优势非常明显。西安和南京各月近似,并略高于成都。(2)在上述相同点的第4个阶段,西安和南京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降幅不大。北京和上海的降幅较大。相反,深圳和南京在这一阶段却有回升。深圳的增幅较大,因为此时接近年底,大量的港澳台游客过境返回大陆。

综上,2006年西安吸引入境游客较多的月份是8-10月, 8、9月的月接待入境游客量都超过了9 000人,10月份最高,达到了115 909人次。总体变化趋势和其他几座城市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大致相同。外国人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较大,港澳台市场的季节变化强度相对平稳(见图6 )。

2.年际变化分析。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年际变化特征在总体特征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阐述,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 空间结构分析

从区域上看,由图7可知,以亚洲和欧洲为主要客源市场,两大洲的游客占所有入境游客的70%左右;美洲次之,特别是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入境游客不断增多。大洋洲游客占来西安的外国游客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非洲游客虽然数量很少,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以2006年为例,在外国游客中,亚洲游客200 646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27.33%;欧洲游客290 778人次,占外国人总数的39.62%;美洲游客160 744人次,占21.9%;大洋洲游客38 526人次,同比增长0.04%,占外国游客的5.24%。非洲游客2 819人次,同比增长23.15%,占外国游客的0.38%。

从国别上看,由表2可知,入境游客的客源国主要有日本、韩国、美国、西欧等国家。结合表3内容,根据外国游客数量的多寡,同时考虑港澳台市场的总体份额,把西安入境旅游市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市场是港澳台、日本、韩国和美国;二级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澳大利亚;三级市场也称为机会市场,是其他客源国。同时,根据一级市场为核心,二级市场为主导,机会市场为辅助开发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市场特点进行分级开发。

(三)消费结构分析

从旅游消费对旅游活动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基本旅游消费(bnc: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和非基本旅游消费(ubnc:un-basic needed consumption)。基本旅游消费是指进行一次旅游活动所必需的而又基本稳定的消费,也叫刚性消费,如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景点游览等方面的消费。非基本旅游消费是并非每次旅游活动都需要且具有较大弹性的消费,也叫弹性消费,如旅游购物、邮电通讯消费等。[2]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bnc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ubnc所占的比重就越高。

由表3可以看出,西安市入境旅游消费结构构成中bnc长期占较大比重,占总花费的一半左右,2006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48.8%。2005年bnc的比重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中变化最大的;ubnc的比重则有所下降。2006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是bnc和ubnc的差距不大,情况也不容乐观。这种变化不符合国际旅游消费的基本发展态势,说明西安入境旅游消费结构存在一定问题。

在bnc中,长途交通费用最高,其次是住宿、餐饮、游览、市内交通。在考察的年份里,市内交通消费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长途交通在2003年后增长较快,2005年达到最高值额为30.1%,2006年出现下降趋势。住宿费用从2004年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降到最低额为11.3%,2006年有所回升。餐饮消费水平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仍没有达到2001年的10.6%,并且2006年下降幅度增大,减少了近5个百分点。游览消费一直在增长,但是增幅不大。

在ubnc中,购物消费最高,比例接近50%,2006年达到了37.4%,占据绝对份额。其次是其他消费、邮电通讯、娱乐消费。其他消费从2004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相反,娱乐消费和邮电通讯消费增长到2005年后,2006年都出现下降趋势。可见,入境游客在基本旅游消费需求满足后,主要把钱花在购物和其他消费等消费领域。因此,进一步挖掘其他消费的消费内容,对于增加旅游创汇有重要意义。

三、入境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

1. 数据修正。

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利用曲线拟合对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进行预测。由于1989年的和2003年的sars都导致了入境游客人数剧减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减少,形成了一个明显的“v”形谷,给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带来较大的波动。为了提高趋势预测的精度,先对这两次影响造成的凹形谷进行修正,然后建模预测。

统计数据的修正采取直线内插法:首先,将原始统计数据做出长期变化的统计线;然后根据观察找出需要订正的时间段,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年份(na)和终止年份(nb)。

2.预测方法和结果

预测的方法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根据修正后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拟合,具体方程见表5。统计检验表明,方程拟合效果理想,说明该模型完全可以用来进行预测。

四、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1)加大西安市入境旅游市场的分级开发,选择客源市场目标层,建立合理的市场结构。[3]做好海外客源市场的目标定位,以一级和二级客源市场作为宣传营销的主体,加强一、二级客源市场的投入,对三级市场进行适当开发。同时要注重客源呈多元化趋势,积极拓宽客源层。(2)在游客旺季,对旅游产品进行优化组合,提高产品开发层次[4],加强参与性、娱乐性、度假和商务旅游市场的开发。在这方面,可积极借鉴北京等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3)整合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如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集群和临潼旅游产业集群。(4)树立西安整体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提高西安国际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梅.中国入境旅游预测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旅游市场特征篇3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市场;出游半径;差异;苏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1―0042―06

自驾车旅游是早年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有车族和有“本”族的迅速增多,自驾车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一种时尚旅游休闲方式。自驾车旅游具有自主程度高、消费行为多样、小团体活动的特性。自驾车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机动性和精彩性、旅游地的可游览性以及旅游体验的快乐指数等具有较高要求。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表现出多元化,对自驾车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分析非常必要。目前,关于自驾车旅游市场研究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证分析自驾车旅游对旅游企业影响以及如何开发自驾车旅游;二是分析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动力、特征以及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三是探讨自驾车出行者的经济特征、闲暇时间对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交通需求模型;四是从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出发探讨构建自驾车旅游网络体系。上述研究不足之处是没有深入剖析自驾车旅游细分市场特征。充分认识和了解自驾车旅游细分市场需求差异性,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特征开发相应自驾车旅游产品,对于我国自驾车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驾车旅游以自由、自主、自助为突出特点,自驾车单程出游半径的不同,旅游市场需求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苏州市为例,试图通过市场抽样调查,分析自驾车旅游出游半径不同表现出的旅游需求差异,为把握自驾车旅游出游规律以及提供适销对路的自驾车旅游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研究设定

由于自驾车旅游者要自行解决旅游交通问题,受出游距离和路况等方面的限制,不同出游半径表现出的旅游行为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性。为深入分析这种差异性,本文以出游半径为出发点,分析不同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张晓燕在分析我国华北地区自驾车旅游者行为特征中,根据出游单程里程数,将自驾车旅游者分为5类:近程旅游者(100千米以内)、近中程旅游者(100~300千米)、中程旅游者(300~500千米)、中远程旅游者(500~800千米)和远程旅游者(800千米以上)。根据这一原则,本文按照单程出游半径不同,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将自驾车旅游市场分为5类:近程旅游市场(100千米以内)、近中程旅游市场(100~300千米)、中程旅游市场(300~500千米)、中远程旅游市场(500~800千米)和远程旅游市场(800千米以上),并从出游动机、旅游信息渠道、出游组织方式、出游时间、停留时间、人均旅游消费以及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因素等7个方面分析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的差异。

1.2

资料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兼顾访谈。旅游市场调查既可在旅游地进行,也可在客源地进行,在客源地调查的市场分为实际旅游市场(已经发生旅游行为)和潜在旅游市场(未发生旅游行为但有旅游消费的意愿)。本文是从客源地角度――以苏州为样本地,调查实际发生自驾车旅游行为的群体,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单程出游半径的旅游市场特征。由于苏州在2008年底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61.75万辆,比2007年增长21.5%,居江苏省第一位,因此,以苏州为例研究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即2008年11月15~16日和2009年4月18~19日,均为双休日。调查地点选择苏州私家车出入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在商业游憩区(观前商贸中心、石路商业街、左岸商业街、十全街和凤凰街)和休闲游憩区(湖滨新天地、奥特莱斯广场、科文中心等)。正式调查前进行简单访谈,在了解对方有自驾车旅游经历后对其深入调查。向有自驾车旅游经历的群体共发放问卷400份,经过复查确认,回收有效问卷323份,回收有效率为80.75%。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 不同出游半径自驾车旅游行为的差异分析

2,1出游动机差异

表1显示,自驾车出游动机以休闲/度假为主,比重在37%-51%之间,超过了排在第2位观光游览动机,在休闲时代,休闲/度假旅游成为重要旅游产品,而自驾车旅游是人们选择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具体分析,随着出游距离增加,人们休闲/度假动机愈明显,近程休闲/度假动机的比重为37.61%,近中程、中程、中远程休闲/度假动机的比重逐步增加,远程的比重最高,为50.88%。以探亲访友为动机的远程自驾车旅游市场比重最小,明显低于其他类市场的比重。以购物和美食娱乐为动机的白驾车旅游市场的出游半径主要在100千米以内,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市场的比重,说明以购物和美食娱乐为主要动机的自驾车旅游主要选择近距离的旅游地。5类市场在以观光游览、商务会议、丰富经历、健康/疗养为动机方面表现差异性不明显。

2,2信息渠道差异

不同出游半径的自驾车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表2)。以比重前3位的信息渠道统计分析,5类市场获取自驾车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亲朋好友”、“网络”和“旅行社”,累计比重均超过75%。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亲朋好友诚信度高,因此不同类型的自驾车旅游者信赖亲朋好友的“口碑”,愿意接受其推介;二是由于白驾车旅游出游基本靠自己,对出游相关信息需要自己去收集,这明显有别于参加团队出游依赖旅行社而无需自己收集信息的特点,旅游者自己收集详细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就是网络,另外也到旅行社咨询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在这3种信息渠道中,近程、近中程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比重相对较多,而远程主要通过网络的比重相对较多,比重接近一半,而中程和中远程的通过3种渠道的较均衡。通过广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的比重很少,主要是这些渠道只是涉及旅游地部分信息,如旅游资源和旅游商品介绍等,而诸如旅游道路交通通达度、路况、加油站、停车场、旅游景点的具体线路走向、餐饮和住宿等详细的信息难以提供,因此,自驾车旅游者较少通 过这些渠道收集旅游信息。

2,3出游组织方式差异

表3显示,5类旅游市场的组织方式主要以自行组织为主,所占比重均在68%以上,其中近程的比重最高,达到83.33%;而通过汽车租赁公司组织和旅行社组织的比重较小,均不到10%,中远程和远程自驾车旅游的基本上没有通过旅行社组织的。通过单位组织自驾车旅游的以中程和近中程旅游地为主,比重分别为23.53%和18.61%;以汽车俱乐部组织自驾车旅游的,远程市场在所有5类旅游市场中比重最高。

在出游方式上,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主要是通过家人伴随或邀约同事朋友一起出游的比重较多,累计比重在70%~80%之间。独自出游且在旅游地一切依靠自己的比重也较少,5类旅游市场的比重均不到10%。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独自出游且在旅游地依靠当地亲朋帮助的比重较高,分别为21.03%和20.79%,中程以内的自驾车旅游者通过这种方式较少。

2,4

出游时间差异

由表4可知,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在选择出游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近程、近中程和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在小长假选择出游的比重为33%~40%之间,明显高于“十一”和春节两个长假的比重。而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十一”出游比重最高,由于出游距离远,需要一定时间保证,而“十一”7天长假能够保证远距离旅游,另外,带薪休假也保证留有足够时间出游远程旅游地,因此,比重也较高,仅次于“十一”长假,春节长假对于大多数旅游地来说旅游效果不理想,因此比重相对较低,中远程和远程自驾车旅游者在双休日受时间约束,难以实现远程旅游,所以选择双休日出游的比重很小,明显低于近程、近中程和中程的比重,800千米以上的没有在双休日出游的。由此可见,小长假、“十一”、春节、带薪休假和双休日对于500千米以内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影响较小,而双休日对500千米以外的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游客限制性较大。

2,5停留时间差异

表5显示出自驾车旅游停留时间与出游半径关系。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一般停留1~3天,停留2天的比重最大,分别为41.67%和43.94%,停留4~7天的比重较小,没有超过7天的。出游半径为中程的停留时间集中在2~7天,累计比重达90.2%,停留1天的不到2%,停留7天以上占有一定的比重。出游半径为中远程和远程的停留时间主要集中3天以上,尤其是停留时间为4~7天比重最大,接近50%,出游半径在800千米以上的远程旅游者停留时间在7天以上的占36.84%。在所有出游半径市场中比重最大。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的出游半径与停留时间呈正相关,符合旅游效用最大化原则,即根据行游比原则,出游半径越大,旅途花费时间就越长,表现为出游成本就越大,为获得更大的旅游利益,由此需要在游览中花费较长的时间。

2,6人均旅游消费差异

表6显示,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的人均旅游消费表现出一定差异性。近程和近中程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特点表现为椭圆形,中间大两头小,人均旅游消费主要在100―300元、300~500元和500~1000元段,两类旅游市场累计比重分别为90.28%和93.94%,比重最大的在300~500元段,人均旅游消费在100元以内和1000元以上的比重较小。中程和中远程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1000元段,累计比重分别为86.28%和79.78%。远程自驾车旅游市场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较高,人均消费在1000元以上的比重占63.16%,500~1000元的比重16.85%。由此可见,自驾车旅游的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与出游半径呈正相关,即出游半径越远,人均旅游消费水平越高,这与停留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中远程和远程旅游市场停留时间越长,一般在3-7天,因此旅游消费水平高。

3 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

虽然自驾车旅游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还没有形成相当规模,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实际,本文研究总结出了13项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归纳出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这些影响因素评价差异。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要求应答者用1(非常反对)一5(非常赞同)的等级方法来表明自己对表述的回复。

3,1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因子分析法中,提取公因子的标准是特征根大于1,并按照特征值大小排定公因子位序。根据这一标准,对13项有关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因素的信息进行“提纯”,选取4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4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0.79%。第一个公因子在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等方面因子载荷均较高,反映了道路标识系统对自驾车旅游影响程度,可称为道路标识影响因子,且特征值为6.57,排在第一位,说明道路标识是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公因子载荷具有综合性质,主要在景区停车、住宿、餐饮和娱乐等负面影响方面载荷相对较高,反映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自驾车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状况,因此称为旅游服务设施影响因子;第三公因子在汽车过路费、停车费、油费等相关费用方面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经济成本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可称为经济影响因子;第四公因子在驾车安全性方面具有较高载荷,反映了自驾车旅游存在的驾车安全隐患影响其发展,可称为安全影响因子(表7)。

3,2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影响因素的评价差异

3,2,1道路标识系统影响评价差异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道路标识系统影响因素的评价存在较明显的相异性,一致性方面,5类市场对于“不少景区标识系统不完善,导致路向指引不明”和“城市道路标识不清,经常导致迷路绕路”的评价具有较高一致性,均值得分在3.3―3.94之间,得分较高,说明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旅游者比较赞同景区标识不完善、城市道路标识不清楚是影响其自驾车旅游的重要因素。差异性方面主要表现在“乡村或郊区道路标识空白”方面,近程、近中程对这个赞成度较高,均值得分在4左右,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相对较低些。这主要是自驾车旅游者在中程以上的旅游地较少选择旅游资源品位不高,吸引力不强的乡村旅游资源,即使选择去,也是选择发展成熟的乡村旅游地。调查结果显示,中远程和远程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距离较远的省外类似乡村旅游地等新开发景点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3.57%和11.29%,而选择传统著名景点的比重很大,分别为48.57%和57.15%。相反,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经常选择乡村旅游地或者是城郊型旅游地。根据调查结果,近程和近中程自驾车旅游者选择本市周边的新开发景点和未开发但环境较好地方的比重相对较大,近程选择这两类旅游地的 比重为41.93%,近中程选择的比重为43.86%。但本市周边像这些类型旅游地处于城市旅游地和风景名胜区之间,是两类成熟型旅游地的过渡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地方道路标识空白,进而影响自驾车旅游者进入该类型旅游地。

3,2,2旅游服务设施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旅游服务设施影响因素的评价也存在较明显的相异性,一致性评价主要表现在“景区沿路缺乏经济型酒店及廉价汽车旅馆”和“娱乐设施简陋,数量少”两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业处于成长阶段,目前类似汽车旅馆专门类住宿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且旅游娱乐产品不丰富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同样影响自驾车旅游发展。差异性评价主要在“景区停车场有限,适合停车旅馆太少,停车困难”、“较难寻找清洁卫生就餐环境”和“缺乏预订网络,很难提前预订到房间”3方面,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均值得分较高,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较低。表明选择中程以上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不很赞同这3方面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驾车旅游出游中程以上旅游地主要选择发展成熟型景区,而成熟型景区的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对自驾车旅游影响相对较少。

3,2,3经济成本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经济成本影响因素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相异性,一致性评价主要表现在过路费和停车费两方面,且均值得分在3.5分以上,最高的达4.02分,说明收费站多致使过路费开支大、停车费多且标准不一等经济成本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障碍。差异性方面主要表现在“油费等开支较大”方面,近程和近中程的自驾车旅游者评价均值得分较低,而其他3类市场的均值得分较高,表明出游半径在中程以上的自驾车旅游者认为油费价格高、随着出游半径增加致使油费开支大是影响自驾车旅游选择中程以上旅游地的限制因素之一。

3,2,险性影响评价

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对于安全性影响因素的评价表现出一致性,赞成自驾车旅游出现车辆故障而抛锚,以及一些不熟悉危险性较高的山路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是影响自驾车旅游的主要限制因素,评价均值得分在3.3以上,最高得分为3.97分,表明绝大多数自驾车旅游者对这两个影响因子考虑较多。

4 结论与对策

4,1依据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拓展各类市场

综上所述,近程、近中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在旅游动机、信息渠道、出游组织方式、出游时间选择、停留时间以及人均旅游消费等6个方面即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同时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性(表8)。一致性主要是5类市场均表现出较强的休闲/度假旅游动机,通过“亲朋好友”、“网络”和“旅行社”3类渠道获取旅游信息,自行组织和家人亲朋是主要出游方式,灵活自由小长假成为5类旅游市场选择出游的理想时间。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除休闲/度假动机外,近程旅游市场还有明显的购物和美食/娱乐动机,近中程、中程和中远程还有观光、探亲访友动机,而远程市场没有探亲访友动机;远程旅游市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重高于其他途径,且出游组织上还通过汽车俱乐部,这两个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市场;在出游时间上,除选择小长假外,近程和近中程选择双休日出游,而中程以上的市场选择“十一”长假和带薪休假出游;停留时间和人均旅游消费均与出游半径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出游半径越大,停留时间越长,人均消费越高。因此,结合5类自驾车旅游市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旅游市场开发战略,根据旅游动机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依据不同信息渠道来源做好旅游宣传,重视“口碑”效应在自驾车旅游市场中的运用;充分利用“十一”、5个小长假、双休日以及带薪休假的契机大力开拓各类自驾车市场,尽可能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水平。

旅游市场特征篇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 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 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 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 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 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旅游市场特征篇5

关键词: 秦皇岛 点—轴旅游 空间结构 特征 发展策略

秦皇岛是一座历史名城,悠久的文化历久弥香,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乡村民风淳朴,风景自然而秀美,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备。多年来,秦皇岛在倾力打造旅游名城的进程中,形成了以金沙碧海为主题,历史文化为背景,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景观与乡村生态为辅的点-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

一、历史积淀

秦皇岛是我国唯一的以帝王名字命名的城市,下辖三区四县,即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昌黎县、抚宁县、青龙县和卢龙县。海港区内建有秦皇求仙入海处公园,记载了秦始皇入海求仙的历史传说;坐落在山海关区内的老龙头是我国明代长城遗址,由于该遗址是万里长城的起点,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旅游价值,秦皇岛共有长城245千米,18个关口,77座烽火台,385个敌台。同时山海关区内的姜女庙、姜女坟传载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千古佳话;北戴河区建有奥林匹克大道公园,这份体育文化遗产向人们昭示着秦皇岛的体育旅游已拥有了历史的积淀。昌黎县境内建有李大钊纪念馆,这里是开展我党革命教育的红色旅游景点。www.133229.com

二、自然资源

秦皇岛具有海域、湿地、山、林、草、鸟等多种自然资源。海岸线全长126千米,海岸多为沙质和基岩构成。鱼类44种,海洋生物超过500种。滨海旅游景点有老龙头、天下第一关,海上运动中心、新奥海底世界、鸽子窝、别墅区、仙螺岛、南戴河娱乐城等;秦皇岛湿地与山林是我国北方候鸟主要栖息地之一,有鸟类30目61科409种;山岳风景区有长寿山、角山、祖山、背牛顶、天马山、碣石山等,其中柳江盆地、祖山等是典型地层剖面科学考察地。

三、乡村风光

秦皇岛目前已向游客开放的乡村旅游景点有7处之多,按其基本属性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农业观光园;另一种为乡村自然风光。坐落在北戴河区的集发生态观光园和山海关区的望峪山庄是农业观光园的典型代表。昌黎县的葡萄沟、卢龙的鲍子沟、青龙的花果山、抚宁的董家口长城和板厂峪均具有良好的乡村自然风光。以上7处景点景色各异,特点突出。集发生态观光园既可观光,亦可采摘,无土栽培的瓜果蔬菜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光顾。在冬季,集发滑雪场将其参与性功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望峪山庄山岭迭起,草木旺盛,尤其在夏末秋初时节,万亩樱桃采摘园成为山海关区农业旅游的特色之一。葡萄沟和鲍子沟盛产玫瑰香、巨峰葡萄和提子,同时高产葡萄酒,由于秦皇岛地处北纬39°24’—40°37’,属温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而该酒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口感香醇,知名度享誉国内外。故此两沟的葡萄采摘成为秦皇岛乃至外地游客秋季乡村旅游的极佳场所。花果山青石板路盘山而上,村民牵引毛驴载游客一路寻山顶瀑布而去,客至山顶,潭上瀑下席地而坐,手持碎石磕开榛子,水声、清风、满口榛香。董家口和板厂峪兼有乡村风光和长城古迹,板厂峪长城内发现了与临潼兵马俑同等价值的明代长城砖窑群遗址。

四、空间结构特征

秦皇岛的旅游景点成两条束状分布。一条位于秦皇岛东部海岸线,该沿线上的旅游景观主要包括三大类,其一是以碧海金沙为主题的参与性旅游景点;其二是长城入海处和名人古迹;其三是主题公园及人文景观。另一条位于秦皇岛北部山区的长城古迹及乡村生态旅游线路,该线路拥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同时山岳之间有古长城穿越,并有多处山庄景点坐落于此。

交通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京哈、大秦、京秦三大铁路干线、京哈高速京沈段、102、205国道均穿越秦皇岛,秦皇岛除青龙县外其他三区、三县均分布在铁路、公路轴线上。这使秦皇岛旅游线路畅通便捷,集散自如,易于高流量游客进出。

海岸发展轴是秦皇岛旅游发展的核心,秦皇岛自潮间带深入陆上分布着三区、三县,集中了秦皇岛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主体,因而秦皇岛具有典型的海岸发展轴特点。

五、发展策略

强化秦皇岛旅游的点—轴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大力开发、建设轴线上的旅游景点,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旅游精品。

消除各旅游点之间的交通瓶颈现象,尤其是青龙县山区交通将会是秦皇岛整体区域发展平衡的隐患。利用河北省村村通公路的基础设施,搭建起景点与交通主动脉的顺畅绿色通道。

树立京、津、唐大旅游圈的观念,利用周边直辖市及省内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居民收入好,出游率高的特点,打造三位一体的旅游发展观念。

保护旅游资源,走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短期效应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紧紧围绕碧海的主题,大力开发海上、海岸及生态旅游项目,打造参与性、趣味性强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何静.秦皇岛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10,2.

[2]刘春玲,刘言,许凤莲等.秦皇岛市旅游资源评价及空间结构研究[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旅游市场特征篇6

1研究区域

喀什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的喀什地区,是天山以南著名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优秀旅游城市,喀什市拥有阿巴克霍加麻扎、艾提尕清真寺等国家级文保单位,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6家a级以上景区。喀什市与乌鲁木齐、喀纳斯已经成为新疆三大旅游目的地,初步形成了香妃园、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等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体系;南疆沙漠公路游线、丝绸之路等区域型游线;及喀什噶尔老城游、塔克拉玛干沙漠游等目的地型游线。到2010年,喀什市全年接待游客235万人次,旅游收入9.08亿元。尽管如此,喀什市旅游业仍存在旅游产品开发处于简单的景点观光层面,深入挖掘利用不够;国内客源市场的挖掘不足,旅游形象模糊等问题。因此研究喀什市国内地域客源市场的游客偏好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调查问卷设计及处理

针对游客在喀什市旅游印象的感知进行了问卷设计。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人口和社会学属性,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来源地、收入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喀什旅游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在喀什的住宿、交通、消费等内容;第三部分是对喀什旅游产品、设施要素的偏好。问卷调查于2011年5月29日,实施地主要集中于喀什市游客比较集中的香妃园、艾提尕尔清真寺和喀什老城。期间共发放12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达到88%,问卷回收后借助于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了对应分析及频数分析,从而得到差异化客源市场与其市场偏好的相关性分析。

3对应分析

文中应用对应分析(ca)方法中的多重对应工具进行游客地域结构与偏好之间的研究。对应分析法为spss软件中的应用模块之一,通过主成分分析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各水平间的相关性,用多维图示方法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9]。对应分析在旅游学中的运用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通过易于解读的聚类图示法来分析聚类数据(javalgi,whipple,1992[10];dan,seyhmus,2011[11]),因而对应分析法适用于游客市场类型解析、旅游网络分析等研究内容。我国的旅游学者也广泛应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旅游学的研究。如王迪云等(2010)运用该方法研究我国的入境旅游相关结构[12]。文中通过对应分析法来解析喀什国内客源市场的文化偏好、出游偏好、旅游要素偏好特点及其互补性。对应分析法综合了主成分分析和要点分析两种因子分析方法,不仅能够获取游客市场地域特征和偏好特征分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两种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反映在相同的公因子轴上,从而使区域与游客偏好间的关系更为直观[13]。而且对应分析法能够把游客偏好分类的结果,直观的反映在因子平面的点聚图上。在点聚图中,离原点较近的偏好是游客市场的普遍性喜好,离原点较远的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市场的偏好,偏好点和区域点位置接近表示区域市场具有该偏好特征[14]。

结果与分析

1客源市场人口统计学特征

喀什游客市场调查中,男性比例为70.87%,但无明显性别差异。从年龄角度来看,中青年游客为喀什旅游市场的主力,其中36-45岁游客比例最高,占样本总数的40.78%。从职业差异来看,公务员/事业管理人员的出游能力较强,占到喀什游客比例中的近1/3,其次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分别占到22.33%和17.48%。最后从受访者的学历构成来看,大专及本科学历为游客主体,占到样本总数的3/4。

2客源市场地域分布特征

将本次游客市场调查的市场地域结构进行归类汇总,大致分为喀什本地游客(喀什地区)、新疆游客(不包括喀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部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等9大地域市场(表2)。其中,对广义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包括港澳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部分内蒙地区)的界定,考虑到旅游地缘的内生特征以及经济区的强大吸纳和辐射影响,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区别[15]。从客源市场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西部地区、新疆地区和喀什本地市场仍然是喀什市旅游客源市场的核心,占到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比例的50%以上。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3大经济区具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和强大的消费能力,是喀什市核心远程市场,三大经济区的样本数比例分别占到17.48%、11.65%和11.65%。此外,喀什市对台湾市场亦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台湾市场占到的比例达到5.83%。

3地域客源市场的景区偏好

从游客来源与景区偏好的相关性来看,第一排序轴(维数1)的惯量特征值为0.301,第二排序轴(维数2)的特征值为0.552,前两个排序轴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85%,对变量的解释性良好。由图1(左侧)可以看出,高台民居、喀什老城及中部、东北客源市场与第一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客源市场喀什、新疆、环渤海、台湾地区的游客来源以及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和香妃墓与第二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由此看出,第一排序轴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喀什市悠久的历史对特点地域市场的吸引力;而第二排序轴则从喀什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客源市场的地域关系进行了解释。从行、列交叉产生的四维象限的点距接近度,可以解释游客来源对旅游景区的偏好相关性。由图1(右侧)所示,疆内、西部区域的游客对喀什噶尔老城和高台民居有独特的偏好,说明近程游客对喀什悠久的历史遗迹颇感兴趣。环渤海、东北片区的游客也较为钟爱于喀什噶尔老城和高台民居,这与其独特风貌及传统生活方式有巨大的吸引力有关。环渤海、珠三角区域的游客对艾提尕尔清真寺、喀什老城情有独钟,说明发达地区的游客对维族的活态生活空间颇有兴趣。而喀什本地及长三角游客对香妃墓的认知程度较高,说明香妃墓在本地具有颇高的知名度,但对外营销却并不理想。

4客源市场的出游目的偏好

从游客来源与旅游目的的相关性来看,第一排序轴(维数1)的惯量特征值为0.225,第二排序轴(维数2)的特征值为0.387,前两个排序轴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61%,对变量的解释性较好。由坐标轴的分类来看,购物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观光游览旅游等要素与第一变量轴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图2),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客源市场的旅游出游经济能力;第二变量值正相关的要素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宗教旅游、其他旅游方式等。此外,差异化客源市场的喀什市旅游目的差异的显著性明显,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游客侧重于观光游客与宗教体验,并且随着援疆工作的强度加大,众多中西部及环渤海游客的援疆情节渐成为喀什旅游的诱发因素。珠三角的游客具有优越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休闲度假传统,因而对休闲度假情有独钟。而新疆、喀什的本地游客则侧重于商贸会议及探亲访友。

5客源市场的要素改善偏好

通过ca分析,受访的喀什游客对于娱乐、交通、餐饮、购物等旅游服务要素未来发展优先度相关性良好,从图3(左)来看,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惯量累计达到88.2%,其中,横坐标解释为喀什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吸引物、餐饮、住宿和交通;而纵坐标相关性较好的辅助要素则包括旅游通信和其它要素。差异化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要素的未来期望来看,长三角地区游客市场和中部游客市场与喀什市的旅游吸引物和交通条件改善关联性高,说明在喀什市旅游吸引物的建设及交通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关注于长三角市场、中部市场的游客需求。而新疆市场、环渤海市场对旅游信息服务及其它服务更为关注,期待喀什市未来能在旅游信息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对于喀什本地、近处西部市场及远程的台湾和东北市场而言,住宿和餐饮对游客的感知关联度较高,因而住宿和餐饮设施的特色化和优质化改善会极大提升远程和周边市场的游客满意度。

6客源市场的未来产品偏好

ca分析结果的惯量显示,第一、二坐标轴(维数1、2)的惯量分别为0.467和0.415,总和为88%,较好地解释了变量间关系。与第一坐标轴相关性较高地变量有康体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商务型旅游休闲方式;第二坐标轴相关性较高的变量有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与乡村旅游等观光型旅游方式。此外,地域市场结构分异对喀什未来旅游产品建设方向影响较大。图4显示,喀什地区本地游客及远程地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台湾市场对观光旅游、购物旅游、民族旅游和乡村旅游更加偏好,期望未来喀什市开发更多的上述旅游产品;新疆及中部近中程市场则偏好于商务和生态旅游;而东北市场则对购物旅游、节庆旅游和康体旅游更感兴趣。

讨论

文中对喀什市重点旅游景区的游客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游客市场分异与旅游要素偏好的多重对应分析。通过客源市场的景区偏好、出游目的偏好、要素改善偏好和未来产品偏好的测算和分析表明:对于喀什市而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远程游客对喀什噶尔老城等历史文化遗迹较为偏爱,而近程的喀什地区、新疆地区则对香妃墓等区域知名景区更为感兴趣。环渤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游客偏好于观光游客与宗教体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的游客对休闲度假、文化旅游较为偏爱,而本地游客则侧重于商贸会议及探亲访友。长三角市场、中部市场关注于喀什市旅游吸引物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新疆市场、环渤海市场对旅游信息服务的要求较高;而珠三角、东北市场等远程市场期望喀什市重点在旅游食宿要素方面首先进行改善。然而文中虽然对喀什市的重点旅游景区进行了研究,但样本量有限,缺乏对旅游宾馆、旅行社等其它旅游活动区工作人员及游客的细致调查。在对应分析的方法论上,对应分析方法是对样本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因素分析,未来根据对应分析方法的相关性结论,深入探讨游客偏好的深层次因素应成为学界的进一步开拓方向。此外,采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要素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将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旅游市场特征篇7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旅游市场特征篇8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 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 工业 时代 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 历史 ,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 目前 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 现代 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 农村 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 自然 、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 经济 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内容 摘要:本文从欧美国家农业 旅游 发展 的总体现状入手, 总结 了其旅游景点、旅游者需求、旅游产品类型,以及旅游市场结构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对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 农业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

旅游市场特征篇9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旅游市场特征篇10

关键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市场定位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下,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驻马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好旅游业的条件和基础。而且驻马店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5.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3.5亿元,六年增长10倍,可以说,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最快时期。

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分析是旅游开发及旅游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找出影响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构成及变化的因素;探索出更有效的旅游宣传方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活动;提高驻马店旅游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从而为驻马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二.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现状

全省旅游市场份额中,郑汴洛和焦作、南阳、安阳所占的份额较大,驻马店所占份额不大,只有4.2%左右。但随着驻马店市场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客源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成熟,相信所占的市场比例会越来越大。

近几年,驻马店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软性接待、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软硬接待环境的变化,客源地的结构比例也有所变化,来自国外、港澳台和国内较远省份的游客比例正在逐渐上升,2010年达到了15%。但总体来看,客源还是以周边地区为主,环驻马店和环河南周边地区为主要的客源地。

三.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一)驻马店旅游客源市场调研与分析

1.游客特征

(1)性别构成:男性62%,女性占38%。

(2)年龄构成:依次为25—44岁(62%)生命力旺盛时期,出游率高;45—64岁(25%)事业稳定,收入丰厚,绝对数量占市场比重不大,但旅游消费较高;15—24岁(9%);65岁以上5%,主要为上香祈祷的游客。

2.地域结构特征

3.行为特征

(1)时间特征:游客中大部分来自我市周边地区,旅游天数在3天以上的旅游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1至3天的为75%。这些数据表明,来我市的游客主要是短途旅行,以观光游览和短期度假为主。其中“五一黄金周”、“十一国庆”为我市旅游接待高峰期,其余时间大部分为散客。

(2)旅游方式:30%的游客与亲友结伴出游,35%的游客随旅行社出行,22%的游客由单位组织出游,仅8%的游客是个人出游。

(3)出游目的:度假17%、探亲访友16%、旅游观光45%、健康疗养4%、宗教朝圣12%,以旅游观光为主。

(4)重游情况:接受调查者中80%的游客认为我市风景区不错,68%的游客从来没有听说过嵖岈山等国家4a风景区,这从侧面反映我市旅游业旅游营销不到位的问题。

总体看来,驻马店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国内市场需求占主导地位,观光游览、度假为主要目的,驻马店周边地区特别是湖北省为主要的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以外国人需求为主体,体现为以外国留学生和旅豫人员的商务活动为主体的市场需求构成。

(二)驻马店市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1.省内客源市场定位

(1)驻马店地处河南南部,毗邻漯河、信阳、周口、南阳和平顶山,距郑州仅2小时的车程,内有5条高速公路穿过,还有京广铁路、新建成的高铁、107国道等,为周边地市潜在客源来驻旅游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上述城市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距驻马店稍远的几个地市,可以依托河南省内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在2个小时内抵达景区。这几个地市本身的旅游业发展很好,本市游客一般就近旅游观光或走的稍远一点,驻马店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景色独特,所以许昌、洛阳、开封、三门峡、商丘等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濮阳、济源、安阳、焦作、新乡等几个地方距驻马店更远一点。对于当地的游客来说,看惯了本市的景点,想出去走走,趁着走亲访友或开会的机会到驻马店旅游一番,看看中原石林-嵖岈山、中原漓江-薄山湖、亚洲最大的寺庙-南海禅寺等景点也别有一番风味。这几个地市定位为省内的机会市场,争取将这些潜在的客源化为实实在在的客源,让驻马店旅游的品牌在省内首先打响。

2.国内客源市场定位

(1)河南省的周边省份(湖北、安徽、山西、山东为主的华中省份),距离相对较近,文化习俗差别不大,《西游记》和《长征》在驻马店拍摄之后,景区对他们的吸引力大增。湖北的游客,更是以每年13%的速度在递增,它们可以定位为一级客源市场。

(2)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唐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随着产业转移会带来部分投资兴业客户和客源。工作闲暇之余,他们会来到本地旅游景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这部分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它们可以定位为二级客源市场。

(3)以浙江、福建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以陕西、甘肃、四川、重庆为主的西北、西南等邻近省区。这些省份距河南较远,除了一些朋友亲戚,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来驻马店旅游,暂时可以将他们划分为三级客源机会市场。

3.国外客源市场定位

驻马店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南海禅寺规模宏大,地处中原腹地,应以佛教为文化因子,融入天中独特的文化内容。梁祝传奇故事流传千年,波及海内外华人,梁祝故里可打造成情缘产品,作为文化旅游精品。几年内,重点发展东南亚及港澳台客源市场。针对客源市场特点,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系统化的立体宣传格局。立足中部地区和东南亚,重点开发海内外目标市场。深化与周边旅游地合作,推出以我市主要旅游景区为连接点的跨区域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依托、梁祝、重阳、嫘祖等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节庆策划组织水平,进一步突出特色,积极打造节庆文化旅游品牌。通过这些纽带,争取将驻马店的影响力传播出去,拓展更多的机会市场,逐步争取到更多的客源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广瑞,刘德谦,宋瑞.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张玫.中国旅游市场营销奖呈现四大趋势[n].中国旅游报,2010.

[3] 苟自钧主编.旅游市场营销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