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治理措施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4-05-23 17:42:45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1
关键字:mike软件 城市雨水排涝 规划
0 引言
近年来,频发的洪涝等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作为江南水乡的浙江省,更是面临洪涝损失的挑战。2013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就让浙江遭受了严重灾害损失。为了更好地指导解决目前广泛存在的内涝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标准和指导性意见。2013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做好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23号),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2013年6月,住建部的《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在此背景下,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工作要求,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各地纷纷开展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鉴于最新一轮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探讨了基于mike系列软件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
1 规划总则
1.1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
以城市排水防涝为主,兼顾城市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治理。同时体现河道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城市排涝与区域防洪相结合、设施建设与用地布局优化相结合。
2、系统性协调性原则
系统考虑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雨水控制和管理,与道路、绿地、竖向、水系、景观、防洪等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应与其同步调整。
3、先进性原则
突出理念和技术的先进性,因地制宜,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1.2规划目标
1、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
2、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应根据当地实际,从积水深度、范围和积水时间三个方面,明确内涝的定义);
3、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技术路线总结如下图:
3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4个篇章:“现状评估篇、规划方案篇、近期建设篇和实施保障篇。”
3.1现状评估篇
3.1.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
1)城市水系现状:城市内河、湿地等水体的几何特征、标高、设计水位及雨水排放口分布等情况。城市区域内承担流域防洪功能的受纳水体的几何特征、设计水(潮)位和流量等情况。2)城市雨水排水分区现状:城市排水分区情况,面积和排水出路等。 3)道路竖向现状 :城市主次干道的道路控制点标高。 4)历史内涝情况:近10年城市积水情况,积水深度、范围等,以及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 5)城市排水设施现状 :城市现有排水管渠长度,管材,管径,管内底标高,流向,建设年限,设计标准,雨水管道情况及运行情况。城市排水泵站位置,设计流量,设计标准,服务范围、建设年限及运行情况。 6)城市内涝防治设施现状: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和蓄滞空间分布及容量情况。 7)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3.1.2城市排水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
1)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对现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估。根据降雨统计资料,建立步长为5分钟的短历时(一般为2-3小时)和长历时(24小时)设计降雨雨型。对城市地表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树林、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为后续雨水系统建模做准备。
2) 城市现状排水防涝系统能力评估
a.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
包括:(1)城市雨水管渠的覆盖程度;(2)城市各排水分区内的管渠达标率。(3)城市雨水泵站的达标情况。
b.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
在排水防涝设施普查的基础上,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mike系列软件是丹麦水资源及水环境研究所(dhi)的产品。软件包括一维河网的mike11,城市供水系统的mikenet和城市排水系统的mikemouse,管网建模软件mike urban,二维河口和地表水体的mike21等等)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现有雨水排水管网和泵站等设施进行评估,分析实际排水能力。
3)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进行城市内涝风险评估。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雨水径流的流态、水位变化、积水范围和淹没时间等信息,综合评估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性;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进行划分。
3.2规划方案篇:
3.2.1规划标准
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根据低影响开发的要求,确定城市雨水径流量控制、源头削减的标准以及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的标准。提出新建和旧城改造地区的径流系数控制标准以及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
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城市管渠和泵站的设计标准、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应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要求确定。
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城市中心城区能有效抵御的暴雨标准。
3.2.2系统方案:
综合考虑蓄、滞、渗、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组合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方案。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建立水力模型,对城市排水防涝方案进行系统方案比选和优化。
3.2.3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1) 径流量控制:根据径流控制的要求,提出径流控制的方法、措施及相应设施的布局。 对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径流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明确单位土地开发面积的雨水蓄滞量、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和绿地率等。合理布局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可渗透地面、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利用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蓄滞雨水。
2) 雨水资源化利用: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用途、方式和措施。
3.2.4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
1) 排水体制 :确定城市排水体制。 对现状采用雨污合流的,提出改造方案。 对于雨污分流地区,对于初期雨水提出截流处理方案。
2) 排水分区 :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等,确定城市的排水分区。
3) 排水管渠: 结合城市地形水系和已有管网情况,布局城市排水管渠。考虑与城市防洪设施和内涝防治设施的衔接。对于集雨面积2平方公里以内的,可以采用推理公式法进行计算。对于集雨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管段,使用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雨水管渠的规划方案进行校核优化。 根据城市现状排水能力的评估结果,对不能满足设计标准的管网,结合城市旧城改造的时序和安排,提出改造方案。
4) 排水泵站及其它附属设施 :结合排水管网布局,合理设置排水泵站;对设计标准偏低的泵站提出改造方案和时序。
3.2.5城市防涝系统规划
1) 平面与竖向控制 :结合城市内涝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出用地性质和场地竖向调整的建议。
2)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 :根据城市排水和内涝防治标准,对现有城市内河水系及其水工构筑物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水量和水位等进行计算,并划定蓝线;提出河道清淤、拓宽、建设生态缓坡和雨洪蓄滞空间等综合治理方案以及水位调控方案。
3)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 :a.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使用dhi mike系列软件水力模型,对涝水的汇集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城市竖向和受纳水体分布以及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合理布局涝水行泄通道。 b.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优先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作为临时雨水调蓄空间;也可设置雨水调蓄专用设施。
3.3近期建设篇
根据规划要求,梳理管渠、泵站、闸阀、调蓄构筑物等排水防涝设施及内河水系综合治理的近期建设任务。
3.4管理保障篇
3.4.1管理规划 :
1) 体制机制 :建立有利于城市排水防涝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城市排水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规划、设施建设和相关工作,确保规划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建设和运行管理上。
2) 信息化建设 :结合现状普查,加强普查数据的采集与管理,为建立城市排水防涝的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创造条件。建立城市排水防涝数字信息化管控平台,实现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和辅助决策,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
3) 应急管理 :强化应急管理,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处置程序和措施,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3.4.2保障措施
1) 建设用地 :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用地落实。
2) 资金筹措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4 结语
本文从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技术路线、规划主要内容等几个方面对新一轮的城市雨水排涝规划编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在现状排水能力评估、内涝风险评估以及城市防涝设施布局运用dhi mike软件进行建模评估,以更准确直观的地指导城市防涝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近期工作安排。对今后的雨水排涝规划编制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王强,张晓昕,韦明杰,周玉文,李萍, 白国营,北京市城市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1,37(10):34-39
[3]陈民利,关于雨水规划编制的探讨[j],中华民居,2012年3月:76-77
[4]曾向前,城市雨水规划探讨[j],中国水运,2007,7(2):83-84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2
关键词:防洪排涝;规划;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发生洪涝的因素比较复杂,即便是一座城市在不同区域所发生的洪涝原因也千差万别。但是,暴雨强度超过了城市防洪排涝设防标准、城区排水系统条件的不利变化、城市管理者不重视城市防洪排涝、应急防御措施不具有可行性等,却是普遍性的问题。
一、防洪排涝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排涝是指流域范围内较大汇流面积上较长历时暴雨产生的涝水排放,城市排涝所排的是流域之内的雨水。它主要是通过采取系统的规划措施,利用内河、排水沟渠和排涝泵站、水闸建设将积水排除,以确保城市在发生标准内降雨时城市涝水不漫溢。
城市防洪则是针对流域之外的客水涌入,主要是防河洪、山洪(包括泥石流)和海洪。主要通过修建防洪堤、截洪沟等调蓄洪水。
城市排雨则是解决较小汇流面积上短历时暴雨产生的排水问题。主要通过修建市政雨水管道来收集附近的雨水,使之顺利排出。
二、城市防洪规划
(一)水文分析。要解决城市防洪、排水等水文问题,首先要从研究城市水文特性入手。采用实测降雨多年系列资料频率分析法、暴雨图集法、典型次暴雨分析法分析城市暴雨洪水特性,结合史载洪水位资料,偏安全考虑,综合分析确定城区基准水位站控制水位。
(二)防洪工程规划。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洪水特点,确定城市防洪布局为“上蓄、中畅、下泄”。,提高城市内部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与综合水环境质量;对市区非骨干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配合骨干河道行洪除涝,整顿美化城区环境。为了协调人类与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江河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
(三)除涝工程规划。城市本身具有良好的防洪基础条件。暴雨期间,城市涝水主要依靠地下排水管网向内部河道和周边排洪河道排泄。针对现有除涝问题,规划提高城区排水能力,对地下排水管网扩流改造,划定城市雨水排水分区,复核主城区排污管网流量,并对规划新城区范围进行扩容升级,向未达标地区延伸覆盖地下排污管道;规划对重点易涝低洼区泵站扩容改造,并复核现状排涝泵站与地下排水管网的排涝能力。
(四)非工程措施规划。防洪非工程设施建设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配合工程措施达到防洪排涝目标的重要手段。规划抓紧制定市域洪水调度方案,建设现代调度系统,完善防汛防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做好城市高风险管理,在风险区实施开发和建设,其地坪设计高程需控制在8.0m以上;大规模开发活动和重要基础设施的选址、选线和工程结构,要充分考虑风险区内现有防洪保安能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防洪自保减灾措施;加强对风险区域内居民的防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防洪补偿机制;加强和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采取必要防灾减灾措施。
(五)管理规划。市防洪工程管理是充分发挥防洪工程效益、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先决条件。目前该市城市防洪由城管、住建和水利等部门共同承担,洪、涝分头管治,存在城市防洪责任分散、实际防洪合力较小等问题,不利于防洪工程效益的发挥。为加强城市防洪工程管理,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应逐步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的指导方向,规划组建城市防洪管理处,对城市防洪安全负有责任的多个行政部门进行职能整合,由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方向转变。转变城市洪水管理理念,从与水争地转变为与洪水协调共处,合理规划行洪区域建设用地,禁止违规占用河道行洪通道。加强防洪工程管理,保证防洪工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完好率,稳固城市防洪保障体系。
三、实施规划建议
(一)整治河涌,维护生态
规划区地形相差较大,现状排水系统不够完善,部分村已经存在排水不畅的现象。工业园开发建设后,排水系统容易忽视,会发生填埋堵塞现状排水沟渠,农作物受淹。此外场地平整后,植被受破坏,滞水功能减弱,洪水强度增大,水土流失加剧,使现有排水系统压力加重,容易产生水害。
因此,规划区内的现有或规划河涌应优选建设,场地平整工程不得破坏旧有排水系统,需要填埋的,必须有改建引水系统或临时排水设施保证排水功能不受影响。
(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采用3年,重要地区5年。雨水分散、就近、重力流排入附近水体,雨水管一般直接排入内部河道,特出情况下排入外河需设置防倒灌装置。
四、解决城市洪涝的对策
(一)加强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目前,法定城市排水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的排水专项规划。总体规划阶段,排水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排水体制和排水标准、划分排水分区、提出排水工程布局方案。详细规划阶段,排水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总体规划提出的排水设施具置,完善排水系统,计算流量及管径。从编制内容和深度看,总体规划的排水专项规划覆盖面大,深度不够;详细规划阶段的排水专项规划细,系统性差。为解决这些矛盾,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或总体规划之后单独编制排水专项规划,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总体效果较好。特别是在水污染防治和内涝防治形势严峻的城市应该积极加强排水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应对和满足城市高速发展的需求。
(二)以规划作为指导和约束,制定城市切实可行的排涝建设方案
城市给排水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它的深度与广度事关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质量的高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城市发展环境因素等条件,按照“科学发展、整体规划、分片治理、以人为本、远近结合”的原则编制城市给排水的远景、近期规划。依据给排水专项规划指导和约束城市防洪排涝建设方案的编制,提出切实可行、全方位的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实施方案。
(三)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排涝系统的总体质量
建设管理中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排涝工程实施过程中全面、全方位的建设管理,形成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系统,全面保障和提高排涝系统的总体质量,达到经济、安全、美观的目标,降低排涝工程后期管理费用。
(四)从源头上控制城市径流量
在城市洪涝防治和控制方面,国外倡导的低冲击开发模式、雨洪利用理念尤其值得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借鉴。这些理念在总体规划中,主要是控制用地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径流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改善城市的排水条件。在改善排水条件方面,1hm2建设用地配套100m3蓄水设施,相当于拦蓄10mm的径流量或20mm左右的降雨量。
(五)在防御洪涝灾害时,要采用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预报信息
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大暴雨是洪涝灾害最主要的引发因素。大暴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更是司空见惯。由于各地的地形、地势、局地气候环境的差异,加上对流云层中空气垂直分布很不稳定等特点,造成降雨分布很不均匀。处于暴雨中心附近的气象台站,会充分利用各种监测预报手段,密切关注、研究雨势的生、消、发展,及时作出补充、修正雨量的天气预报。所以在下暴雨期间,注意收听、利用当地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最为靠谱。
结束语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关系着城市的生产生活质量,需要规划、市政、住建、水务等多部门横向联系,需要城市管理者按照“科学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民服务”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广泛宣传城市防洪排涝科技知识,不断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忠贵,王宝丰.河南安阳市城市防洪排涝规划运行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2,03:69-70.
[2]占润进.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的有关问题探讨[a].福建省水利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福建省水利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2008:3.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3
关键词:城市给排水;城市雨水排水;防洪法规建设;基础管网设施建设;排水基础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2-012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2.060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暴雨灾害频发,同时由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城市内涝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城市的雨水排水系统负担过重,道路和立交严重积水,尤其是涵洞积水过深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暴雨期间城市的交通几乎瘫痪,对市民的安全和城市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城市发生内涝积水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某一要素造成的,其中涉及到快速城市化建设、极端天气及基础设施力量薄弱等因素,主要原因还是远调蓄能力较弱、应急管理水平不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还市民一个安全、健康的城市是城市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首先对我国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规划、设计、管理及综合利用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城市雨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1.1 基础排水管网的建设力度不足,城市排水防涝主要依靠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随着城市内涝现象的加剧,管理者普遍开始重视汛期的防涝工作,但是对旧排水管网的建设仍然缺乏重视。基于城市整体规划来说,大部分城市都缺乏雨水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单纯将雨水排水作为城市排水的一部分,还有少部分城市没有设置排水专项规划,很多城市将雨水排水设施建设附属于道路建设工程,也没有单独分离出来,在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雨水排水管道的建设。此外,政府对于雨水排水基础建设投入的资金少,排水设施建设在财政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小。
1.1.2 新老城区雨水排水合流的难度大,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城市的旧城区中采用合流制排水体系,雨季出现后发生内涝,雨水和污水共存,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而旧城区的道路相对狭窄、建筑物密集,整体规划较差,因此难以实施改造。同时雨水管线大多老化、管径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排水需要。因此,城市中解决内涝的主要措施就是应急机制,导致汛期的防涝和排涝工作任务异常繁重。
1.2 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不善
尽管城市中建设有排水系统,但是后期维护工作较弱,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局部排水能力不强现象非常普遍,容易导致局部内涝的发生。如使用过程中各类垃圾沉淀进入到雨水排水管中,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系统的排水性能;或者是明装雨水口严重堵塞,导致集水的能力变弱。系统维护管理过程期间,在治理污水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原有排水系统进行损坏的现象;对旧的雨水排水管网实施改造期间出现乱接,造成排水不畅。除此之外,市政工程与道路工程在改造过程中也会造成雨水管损坏或是汇入其他管道来水的现象,这一系列现象都会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
1.3 城市排水与防洪法律规范的建设不完善
通过建立城市排水防洪标准,加强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是减少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尽管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度较慢,与发展速度非常不平衡,相关法规标准的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某些发达国家城市防洪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法规也更为健全,法律条文的制定能够很好地保障城市防洪相关举措的落实。如英国议会在2010年通过的《洪水雨水管理法案》,规定了城市内涝预防和治理的具体做法及各级负责单位;美国各大洲都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不但指出城市雨水调蓄与利用的措施,还详细地制定了城市内涝的防治、解决对策及问责制度。日本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城市防洪标准最为严格的国家,对城市排水中污水种类的限制非常严格,下水道排水各项技术指标均有明确的规定。可以看出,从立法的角度对城市雨水排水建设及城市内涝预防与治理进行强制性约束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实现从决策到实施的全方位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这方面的建设显得非常滞后。
2 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的建议
2.1 优化城市雨水排水规划
提高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促进城市雨水排水基础建设的发展。针对城市的特点,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划设计、科学设置排水管网,并做好雨污分流、管道建设与改造、雨水调蓄设施、行洪设施、泄洪设施、水系清淤和治理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优化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总体规划、排水设施用地控制规划和区域控制性规划,加强相互之间的对接与联系,促进道路新建工程与排水管道建设的同步,实现城市建设和水设施建设的同步,促使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与实际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2.2 优化排水基础设施设计参数与工程设计
2.2.1 在建设排水基础设施之前,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设计参数。例如:在考虑水位影响的过程中应将多年一遇的历史最高洪水位纳入参数范围,并分析最高水位对排水系统水利坡降产生的影响,根据结果对排水系统的性能进行调整;根据建设项目的重要程度及建设区域往年的内涝情况,增加径流系数的取值,保证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具有较高的排水能力。
2.2.2 提高暴雨重现期,而且系统建设中是暴雨计算公式非常重要的标准与参数,合理地对重现期参数进行确定是排水工程规划的关键步骤。基于系统的经济性而言,重现期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汇水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挑选,才能够做到技术经济指标的统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提高设计标准是必然的。排水系统设计的首要条件是满足一年一遇的标准,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标准提高。有资料显示暴雨重现期每提高一年,用于排水管网的财政投入增加15%,根据我国当前的资金扶持比例,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建设期间可以适当将一年一遇提高到两年或三年一遇。
2.3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涉及到城市雨水污水的收集与排放、排水系统的经济效益等,更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相关,只有合理的排水体制能够控制城市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总量,才能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相关要求,新建的城区应用与雨污分流制度,老城区则进行改造。但是由于改造工程的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可能进一步造成浪费和污染,所以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当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旧城区允许不采用分流制,通过截流干管增加截流倍数,从而提高排水能力。
3 关于城市内涝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雨水生态化处理系统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雨水入渗与调蓄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城市开始鼓励应用雨水生态化处理系统,倡导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与调蓄系统主要是指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设施控制雨水径流,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量,常见的手段有植物过滤带、透水性材料及渗透性排水沟等。
3.1.1 在广场和道路等面积较大的铺装上选择透水性材料,促进雨水深入地下,将短期径流变化为长期径流。
3.1.2 在道路两侧可以应用渗透性排水沟,渗入大部分的雨水,同时可以将其中的污染物过滤,削弱暴雨期的径流量;草地等植被的根系有很好的水土涵养作用,在大面积的绿化草坪上辅以雨水渗透技术,也能够促进雨水渗入地下、降低暴雨的径流量,在我国北京和天津等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3.2 完善对雨水排水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手段
对于已经建成的雨水排水设置应当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需要进行扩容和改造处理,增强城市的排水能力;同时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管理,积极监督各大单位的日常保养、巡查、清理、维修工作。实际建设中道路工程施工、污水截污治理及地下管网施工等行为都可能对排水系统造成损害,发生这样的情况之后要及时督促责任单位予以修缮与整改,以免对城市排水造成影响。
3.3 加强城市管网排水与海河道排水之间的联系
城市管网排水和海河道排水共同组成排水体系,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城市防汛安全。所以在制定海河道排水调度预案期间一定要减轻管网排水对其造成的影响,合理调节汛期运行水位,将海水潮位、河道水位受雨水排放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防汛管理单位要加强和市政建设部门的联系,根据指挥部门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关准备,避免由于信息滞后或沟通不畅造成内涝或其他灾害。
4 结语
近年来城市中暴雨频发,内涝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受到多方的关注。造成城市内涝的因素非常多,解决城市内涝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城市建设管理者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加强前瞻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思想上开始转变,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应用低影响开发理念,由传统的雨水弃流和排走雨水转变为雨水入渗及调蓄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在理念转变之后采取合适的工程建设手段措施适当提高设计标准、调整设计参数,通过加强管网维护与管理,促进防汛管理部门与市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动,促进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完善,降低局部内涝现象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 杨焱明,王永磊.加强城市雨水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内涝解决措施探讨[j].能源与环境,2015,(1).
[2] 黄杰.洪涝灾害等气候变化对城市道路排水的影响和治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8).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4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迎来特大暴雨。7月21日至22日的暴雨过程影响范围很广,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及山西北部均出现了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90.3毫米,石景山模式口达328毫米,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为460毫米,是全市最大降雨量,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另外,北京还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降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
这场暴雨历史罕见,由于雨势强、雨量大,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对城市交通等造成严重影响,部分中小河流和水库出现汛情。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消息,截至7月26日,北京区域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人身份已经得到确认,11人身份正在确认之中。在已经确认身份的66名遇难者中,包括在抢险救援中因公殉职的5人。在已经确认身份的61名遇难者中(除因公殉职),36人为男性,25人为女性;溺水死亡46人,触电死亡5人,房屋倒塌致死3人,泥石流致死2人,创伤性休克致死2人,高空坠物致死2人,雷击致死1人。
【名词解释】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城市内涝的原因很多,简单地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1)地势低洼;(2)降水强度大(暴雨),范围集中。
2.人为原因:(1)城市排水设施落后;(2)地面硬化,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汇流时间缩短;(3)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城市滞水、蓄水能力降低;(4)城市化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和水系;(5)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降水增多;(6)城市河道及行洪、蓄洪区被占用。
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来应对城市内涝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城市地上、地下排水系统。
2.建设绿地(植树种草),增加下渗水量,减缓地表水的汇流速度。
3.保护原有的天然河道、湿地,增加泄洪、蓄洪能力。
4.在城市低洼地建设一些临时蓄洪池和地下调蓄库,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5.在铺设路面的时候,多采用渗水方砖,使水能够更好地渗入地下。
6.发展屋顶储水,把雨水储存起来,使得雨水资源化。
【近两年高考考点盘点】
城市内涝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城市内涝作为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全国频发的自然灾害,是备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回顾往年,展望未来,城市内涝问题依然会是高考的一个重点。2012年海南省高考地理卷第26题就考了这样的一道题,题目为:城市涝灾(内涝)和城市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收集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被称为城市雨水资源化。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根据资料,提出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应采取的措施。本题是在整治城市内涝的前提下,考查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是对城市内涝的一个新的考查点。在2011年江苏省高考地理卷第21~22题也考查了有关城市内涝的问题。题目为:图1为同一降水过程形成的自然状态的洪水过程线、自然状态的地下径流过程线、城市化后的洪水过程线和修建水库后的洪水过程线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图1
21.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洪水过程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2.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
a.兴建污水处理厂 b.疏浚河道 c.加强道路建设 d.完善排水系统
第21题,实际是涉及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问题;第22题是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问题。只有搞清楚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才可找到解决城市内涝的对策。
【习题练习】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暴雨,其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雨及洪涝灾害。截至26日,北京已有77人因此次暴雨死亡。根据北京市政府举行的灾情通报会的数据显示,此次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 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读上面资料,完成1~2题。
1.近年来,城市内涝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下列有关城市内涝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城市地表硬化面积过大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②城市化带来的“雨岛效应”,易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③城市建设导致市区蒸发量减少 ④城市管网不完善,城市规划赶不上城市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对减轻北京市中心区内涝作用不大的是 ( )
a.植树种草,建设绿地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c.路面硬化多用渗水方砖以增加下渗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从地形学角度出发,将地面凹凸不平的程度定义为地表粗糙度。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读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变化线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地表粗糙度与降雨损失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粗糙度越高,降雨损失量越大
b.地表粗糙度越高,城市内涝越严重
c.地表粗糙度越小,降雨后地面的汇流时间越长
d.草地比沥青路面粗糙度大,汇流速度快
4.2012年7月21日,在暴雨的“洗礼”下,北京变成了“水城”。面对城市内涝的威胁,今后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
a.扩大城市绿地面积,降低地表粗糙度
b.减少城市地表硬化面积,减少降雨损失量
c.降低城市绿化带的海拔,增加地表蓄水能力
d.增设城市地下污水管网,降低排水速度
5.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7月21日,北京发生暴雨,暴雨导致北京市内城区和郊区发生内涝灾害,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方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暴雨导致京港澳高速公路多处严重积水、车辆被淹,最深处积水深达6米。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
(2)简述当前各大城市防治内涝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5
关键词:城市;防洪除涝;现状分析;排涝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洪涝灾害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即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历史上饱受洪水灾害的威胁。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老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建设,一定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
一、城市防洪除涝的现状分析
(一) 现状分析
(1)城市地理位置不同,防洪排涝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对于临近大江、大河的城市,主要依靠堤防或者增加建筑物地基高度来防洪;或开掘内部河道调节水量,流域地区联合调度,来减轻下游的风险。对于临近山区的城市,主要依靠河道输水以及堤防来防洪;或建设调蓄水库,进行防洪与水电开发。目前,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导致人水争地。暴雨季节,一些城市会发生严重内涝,堵塞交通。
(2)城市整体规划不合理,我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具有全面性、长期性,因此在设计中很容易忽略在建设中没有出现的问题。另外,在规划期间,由于建设的前后顺序问题,一些地区还没有建设或者规划防洪除涝相关标准,这也是产生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3)防洪除涝队伍建设不足,由于大水险情明显减少,我国城市防汛专业队伍的建设也相对忽略,很少有机会参加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基本技能;防洪除涝的技术不先进、手段落后。防洪减灾过程中常需的物料准备不足,由于大多来自社会团体,而档次较低,再加上物资保管不力,很多已经发霉、变质,造成极大浪费。这种情况,不利于应对打硬仗、抢大险。
(4) 河道上下游疏挖治理不够,淤塞严重。城市防洪标准低,超标准洪水无出路,洪灾风险大。防洪排涝设施不配套、基础差。主要是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涝能力不足,部分道路没有铺设雨水管道,无法排水或泄水速度慢,一遇暴雨,会形成积水点。城市上游区现有的水库工程作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目前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制约其防洪功能的发挥,并构成新的安全威胁。
(5)缺乏完善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市区段的河道行洪断面普遍不足,一旦发生大型洪水,就可能出现壅水漫堤问题;一些城市的排涝沟渠没能遵循“两年重现”的原则,市政雨污管线业无法满足一年以下的重现期,很多城市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部分地段内涝;城市整体规划中忽略了防洪除涝问题。
二、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1)做好城市排涝规划。排涝是城市防洪减灾中必不可少的保障与支持。城市排涝可分为自排与抽排两种方式。自排主要指堤防外江不涨水或者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将暴雨洪水通过排涝闸自动流出堤防之外;抽排则指当堤防外的江水涨起,超过了防洪排涝的关闸,通过排涝泵站将暴雨洪水抽出堤防之外。无论是自排方式还是抽排方式,排涝流量应该与暴雨标准、排涝区内的调蓄情况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个暴雨设计标准来说,如果没有设置排涝调蓄区,而排涝区中的表面硬化较严重,排涝的流量就会随之加大;反之则减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排涝工程设计不周,那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排涝调蓄区会越来越少,内涝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设计合理的排涝区标准,规划好调蓄及排水管网,对城市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转变对洪水的认识,调整人水关系洪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的诱发因素极为广泛,水系泛滥、风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都可以引发洪水,甚至人为因素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滥。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灾害性,当洪水超过一定限度后它将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走上游大量泥土、甚至恶化水质;另一方面具有有益性,适量的洪水能够涵养底下水源、清淤河道、带来的淤泥肥沃了两岸的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等。调整人与洪水对立、对抗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人与水关系,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给洪水以空间,学会与洪水共存,由简单的控制洪水转变为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须主动适应洪水,与洪水和谐共处、共生。新型人水关系包含三方面含义:第一是对洪水防治;第二是对洪水的利用;第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基于新型人水关系的城市防洪规划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考虑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应急防汛工作,加大各项防护措施,资金投入等,强化基层闸管改造工程的规划与管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尤其加大对年久失修的水库监管力度,除了做好基本的加固之外,还应定期加强检查,尽快落实河道拦河闸的监控手段,确保工程稳定运行,发挥应有作用。
(4)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应包含:挡水系统的规划,排水系统的规划,交通系统的规划和调蓄系统的规划。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防洪应从以往单一地修建防洪工程来防灾减灾转变为保护城市安全与改善城市环境并重的综合治理过程,把工程措施与水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防洪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防”与“保”的关系,既要考虑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又要考虑城市社会长期发展对环境的要求,树立“大防洪”观念,将城市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倡导城市防洪建设与城市资源有机结合,通过精心布局与设计赋予城市山水变化自然情趣。在保障城市防洪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堤防高度,通过建筑、道路、景观小品、亲水设施、各类植物的选择等与堤坝相结合,打破单调冗长的堤身,创造多样化的滨河景观和滨水空间。
(5)工程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与建设质量。因此,城市防洪减灾工作不再单纯停留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而是逐渐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建设,逐渐提升城市品位,发挥防洪、休闲、交通及园林景观功能。城市整体水利规划应该将河道规划纳入其中,营造良好的河道布局,形成休闲岸线,改善城市环境。
三、结束语
合理规划城市的滨水地带,利用水利资源,给市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设一体规划,增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堤防工程在不影响防洪减灾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起水利、生态、景观、交通相互协调和有机组合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针对性地提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与应对措施,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全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鼎. gis技术在城市防洪排涝中的应用分析[j]. 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1:90-92.
[2]孙翔. 安徽省南陵县城市防洪工程规划方案[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188-189.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6
1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通过向银行等机构贷款方法来筹集资金。江西省上饶、景德镇等六个设区市以财政担保形式,通过低息日元贷款,筹集到了城市防洪治理所需的资金,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了招标投标阶段。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7
随着我国小城市及县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了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1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2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8
关键词:城市洪涝;成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6803
1引言
2016年的夏天,对全国人民而言是不平凡的夏天。受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城市多次受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洪涝多发,长江水位一度超过同期水位,湖北、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农田损毁、山体塌方等,经济损失惨重。
2016年6月1日至7月25日期间,多轮强降雨导致武汉城市洪涝灾害发生。其中6月30日晚到7月2日20时,武汉市近两天累计降雨量达到315.8 mm,按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 km2计算,相当于下了22.5个东湖的水量(东湖最大容量为1.2亿m3),超过武汉全年雨量的1/3。强降雨不仅导致武汉市数百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还造成长江武汉关水位快速上涨。长江武汉关水位自7月5~25日超警戒水位27.3 m,持续21 d,最高峰达28.37 m,超过1937年的最高水位,在武汉历史上排名第五位。2016年武汉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解决城市洪涝问题迫在眉睫。
2城市内涝与洪水灾害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系统排除能力致使城市道路及低洼区产生一定程度积水,影响城市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的现象。
洪水灾害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水流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水可分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风暴洪水等。最常见的洪水是河流洪水。
从名词解释的角度分析,城市内涝与河流洪水灾害成因的相同点均为强降水,不过城市内涝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由于城市排水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降雨不能及时通过自然下渗、地表径流、地下管网系统或者排涝泵站排走,造成路面低洼地段积水,影响区域一般为单个城市内部;而河流洪水灾害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流域内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而引发的堤坝决口,影响范围一般为流域周边城市等大面积区域,对城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均造成严重危害,洪水灾害的成因与影响范围均大于城市内涝。
单个城市内涝可能是由于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而多个城市同时内涝则可能说明广大区域均遭受强降雨袭击,不仅降雨范围大,而且降雨强度超过多个城市的排涝能力。当长江中下游水位超过城市设防水位时,引发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不仅对城市正常排涝造成不利,易造成城市内涝,而且对城市各堤坝的安全构成威胁。
3武汉城市内涝成因
一般而言,城市内涝成因众多,除了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等自然环境有关外,还与各城市地势特征、发展状况、排水设计标准与系统建设以及维护管理等有关。
3.1武汉地形地势因素
武汉,别称江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下游,除少数山丘和湖塘外,武汉市区一般地面标高在20~24 m,部分地区地势低于长江多年平均洪水位23.87 m。在梅雨季节,长江流域降水集中、降水量增多,长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上涨,武汉城区雨水主要通过排涝泵站抽排出江。2016年汛期连续强降雨不仅使武汉遭受城市内涝的重创,还饱受洪灾威胁,可谓“内忧外患”。2016年长江武汉关水位上涨至最高水位28.37 m,远超过城区地面平均高程;汛期排涝泵站超负荷运作,加上泵站规模不足等因素,武汉城市内涝十分严重。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势较低等先天排涝条件不足是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之一。
3.2城市天然海绵设施逐渐减少
湖泊、河流、绿地等是城市的天然海绵,在暴雨降临时可起到自然蓄水、自然渗透、调洪错峰的功能。
武汉原有“百湖之城”的美誉,1949年武汉城区湖泊有127个,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湖泊被填满,2005年湖泊数只有38个。建国以来,武汉城区近90个湖泊消失。围湖造田、填湖造城等导致城市内湖泊、沟渠、湿地等自然蓄水容积锐减,调蓄分流能力大大折扣,取而代之的排水管网能力却无法弥补。2016年多雨使得武汉市多个湖泊调蓄容量饱和,汤逊湖、南湖、巡司河、夹套河、南太子湖等主要调蓄河湖水位几乎与路面持平,各湖泊水位严重失控,武汉市共187处路段出现不同程度渍水,部分地势低洼处因湖水倒灌导致低强度降雨下发生了严重渍水,交通严重受阻。
武汉城市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路面硬化率迅速上升,导致自然土壤逐步被不透水路面取代,雨水下渗途径和渗透量逐渐减少,不仅造成路面雨水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等灰色设施排走,缩短了雨水汇流时间,易形成高峰流量,而且增大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系数,从而增加了城市内涝风险。
3.3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
1970~2014年,武汉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暴雨设计重现期为1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34 mm。2014年排水设计标准才提高至3年,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为48 mm。由于地理、气候等先天因素,武汉每年遇到的暴雨强度不定而且有日益偏大的趋势。据武汉市江夏雨量站数据显示,2016年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累计一周降雨量达696.7 mm,超过50年一遇;最大单日累计降水量为240.1 mm,接近20年一遇;最大一小时降雨量为61.3 mm,超过10年一遇,已建成的排水管网输水能力无法满足强降水量,超标径流雨水只能通过路面r流至低洼处,导致地势低洼处积水。
3.4排水系统建设不够完善
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排水管网作为一个地下输水系统,管道之间需要连通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武汉新城区,为避免道路的重复开挖,市政排水管网往往作为新建道路的配套一并形成,但往往由于建设分散且未按规划统一实施,下游排水管网尚未完全形成或已形成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偏低,上游来水因无排水出路或因下游排水管网过流能力不足而出现积水。
排涝泵站等建设速度跟不上城市发展速度,也是城市内涝的原因之一。2016年汛期,作为武汉市武昌区、洪水区、东湖高新区、江夏区主要的调蓄水系之一,汤逊湖水位最高水位达到21.33 m,超过规划最高控制水位(18.65 m)约2.68 m,汤逊湖水系水位失控,而最主要的排江通道,汤逊湖泵站连续11 d满负荷工作,抽排量超过1.2亿m3,相当于一个东湖。面对周降雨量超过50年一遇的暴雨,汤逊湖泵站抽排能力仍显得不足,而第二排江通道正在建设中,区域排水系统建设尚不完善。
3.5维护管理措施不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大,配套的城市排水系统也随之形成。但因维护管理意识薄弱,路边垃圾、施工渣土随意丢弃,经清扫进入雨水口等排水设施后直接排入到排水系统中,易造成管道堵塞。此外,许多现状排水管网自投入使用后,久未进行清淤疏浚,造成排水效能下降。武汉市目前处于大发展大建设时期,武汉在建工地数已超1万个,因缺乏对排水设施进行保护意识,部分工程施工中常常对现状雨水口造成损坏,却又未及时就近新建恢复,导致降雨时路面雨水无法排入到现状管涵中,造成地面积水。
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新城区部分雨、污水管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接、错接,如雨水通过篦子排入污水管、污水错接入雨水管涵中,造成暴雨时污水井盖翻水、雨水管涵因污水管或初期雨水带入大量污物,沉积下来后形成淤塞,又因常年未清淤疏浚,不仅使排水管沟过水断面减小,还增加了排水阻力,排水量大为减少,导致排水不畅。
4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4.1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确定与建设提供基本依据,涉及到多个部门,具体到区域用地性质划分、路网与排水系统的形成、建设资金的筹集等均受城市规划统一指导和综合部署影响。作为系统性指导方针,武汉市城市规划应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等不同角度,y合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城市防涝策略,比如明确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综合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合理划分排水设施用地,优化用地竖向控制等。通过系统合理的规划,从源头上降低渍水风险,充分发挥排水规划的龙头作用。
4.2合理提高排水设计标准
我国大多城市在建设初期采用的是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前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而我国城市在建设排水管网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加之当时城市规模较小、人口密度偏低,导致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城市发展,也缺乏科学发展的超前意识。随着近几年城市内涝的频繁发生,该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于2014~2016年进行了修订,设计暴雨重现期有所提高。武汉市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在重要地区、地铁站、下沉式立交桥、地势低洼地等排涝不利区,可因地制宜地提高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合理布局排水设施,在新建与改造项目中逐步优化城市排水设施,减少引发城市内涝的隐患。
4.3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提倡将以排为主的传统排涝方式转变为以“渗、滞、蓄、净、排”等多技术途径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2015年4月,武汉正式成为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武汉市计划三年投资162.9亿元开展青山和四新示范区试点工作,此外洪山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各区在市政建设中逐渐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设置透水路面、透水广场、下凹式绿地、池塘、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让雨水降落后率先通过透水地面渗入地下,或通过生态调蓄池进行蓄水滞水收集,延迟径流洪峰峰值形成时间,增加超标径流雨水排水出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排涝压力。 为深化、 细化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指南的要
求,指导和促进武汉市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武汉市结合区域特点,分别编制了《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导则》和《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
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与工程技术还不够成熟,武汉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完善海绵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形成蓄排结合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有利于提高城市抗涝能力。
4.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与公众参与度
除了过去“重地表、轻地下”偏见性建设发展方向外,很多人对城市排水设施重要性的认识也比较薄弱。无论是工程施工队伍,还是街道清扫员,对现有排水管网、雨水篦子等缺乏保护意识,往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图方便,造成排水管涵局部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或将垃圾、灰尘直接扫入雨水口,无意间造成雨水口的堵塞,从而影响排水管网的正常排水功能。武汉市相关部门可通过广播、书籍、讲座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排水设备重要性的认知,让广大人民群众加入到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行列。
4.5加强排水智慧城市与应急预案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产品、信息化管理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国家“十二五”期间,宁波拟投资407亿元,在五年内把宁波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智慧城市,其中包括采用全自动智能化操控,城市管理者可在监控中心24小时监测城市的排水状况。为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影响,武汉市相关部门应借鉴宁波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对排水智慧城市进行研发建设,并相应编制高效的应急预案,比如除了监控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分区、分时排放外,还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降雨前对暴雨强度进行前期掌握与及时预报,对渍水高风险地段进行智能化定位并对渍水深度提出明确警示,建立排水系统gis数据库,当受到渍水灾害时,应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措施,安排人员组织救援等,以将损害降到最低。
5结语
城市内涝现象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其成因众多,防治城市内涝的发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部门配合、多技术结合,科学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加强排水系统建设与维护,鼓励公众参与,开发排水智慧城市,策划高效的应急预案,逐渐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参考文献:
[1]
项久华,王亮.湖北武汉市应对城市内涝灾害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3,23(1):24~27.
[2]邹林,洪林,彭才喜.武汉城市暴雨内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1~3.
[3]叶斌,盛代林,门小瑜.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2010,28(4):62~65.
[4]古文山.城市内涝成因与防治对策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
[5]陈旭,张博.关于城市内涝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浅析与对策探讨[j].卷宗,2013(10):232~233.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9
关键词:城市内涝;原因;措施建议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 of mudan cit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water-logg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reduc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logging; cau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4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内涝灾害的现状
近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牡丹区城区每年都有强降雨出现。2006年7月4日,城区降雨量123.5mm;2007年8月10日,城区降雨量120.5mm;2008年7月5日,城区降雨量141.6mm;2009年8月17日;城区降雨量120.2mm;2010年7月1日,城区降雨量98.8mm;2011年9月12日,城区降雨量102mm, 这些降水均造成城区主要干道、部分住宅小区积水。在2008年7月5日的降雨过程中,牡丹区康庄路、广福街北段、解放街北段、牡丹路、丹阳路、青年路、成阳路、梨园小区、水利花苑小区等均出现积水。康庄路积水深达40—60cm,积水漫过人行道,沿街大部分门市进水;车辆在水中行驶时如行船一般,掀起阵阵波浪,部分车辆抛锚水中,不得不请人下水推行,自行车,电动车无法骑行,只能肩抗或推行;很多人不得不淌水过街,部分学生家长不得不淌水背着孩子去上学。梨园小区积水深达25—50cm,部分居民屋内进水。
2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2.1城区地势低洼
由于历史上黄泛影响,使牡丹区老城区渐变为盆地。护城大堤外比老城区中心分别高出0.2~1.1m。城区雨水无法自流排出,必须提排至城外。
2.2坑塘被填,蓄水能力降低
牡丹区城区1985年有坑塘48处,面积约500亩,年均蓄水量55万m3。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发展,大多坑塘被填成平地,建成楼房、道路、广场等。现在仅存12处,且周边被挤占,蓄水面积大为减少,加之一直未清淤治理,调控能力大大下降,据测算调蓄水量仅为15万m3。大多坑塘的消失、缩小,使原有的自然排水体系遭到破坏、萎缩,使得区间暴雨产生的径流无法下泄,导致自然调蓄能力大为下降。
2.3地面硬化,渗水能力降低
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快速,使得道路加宽加长,广场扩大。现广场、道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闹市区、商业区,住宅区,原始地面基本全部采用水泥或沥青硬化,老城区的硬化率达80%以上。地面硬化使得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只能通过人造的排水系统进行消化。这不仅不利于城区地下水补源,而且加速了地面径流的形成,造成地面积水。
2.4排水管道排水不畅
近年,旧城改造不断加速,道路改造不断发展,下水道新建、改建不断增长,但新建下水道与原下水道并不衔接,存在卡脖子现象;有的道路加宽改建后并未及时修建两侧排水管道;原有排水管道年久失修,部分塌陷堵塞。南关排水沟设计标准低,且清淤不彻底;双河路排水沟泵站至黄河路段2006年虽已治理,但其下游段未彻底治理,排水不畅。
2.5泵站提排能力不足
牡丹区城区排水泵站主要有4座:双河路泵站、韩堤口泵站、南关泵站、三角闸泵站。环城公园以内老城区的雨水逐级汇入青年湖,经南关排水泵站提排至南关排水沟,三角闸泵站将南部城区汇入南关排水沟内的雨水提排至抗旱沟,流入东鱼河北支;双河路泵站将牡丹路排水沟内的雨水提排至双河路沟,流入老赵王河,排出城外;韩堤口泵站将解放街北段排水涵管内的雨水提排至句阳路排水沟,流入安兴河。由于南关泵站和双河路泵站建站时间较早,提排能力低,不能满足排出强降雨的要求;韩堤口泵站虽然建站较晚,但由于汇水面积扩大,仍显提排能力不足。梨园小区由于地势低洼,宜积水,2008年在其南端修建了一处提水泵站,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积水问题,但由于设计标准低,遇强降雨,仍存在积水现象。
3 减少城区内涝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3.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牡丹区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任指挥长,由区城乡建设局、气象局、房管局、园林处、环卫处和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防汛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区城市防汛工作,并由区城乡建设局、园林处、环卫处组织成立城区内涝应急抢险队,负责城区内涝抢险工作。
3.2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全力迎战暴雨
极端天气形成的强降雨是形成城区内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密切关注天气,在暴雨来临前做好充分准备是减轻内涝灾害的有效措施。一是按照《牡丹区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的要求,将物资、人员、设备落实到位,做好抢险准备工作。二是将青年湖、双月湖、双井坑、烟厂坑、南华坑、官庄坑,环城公园河等坑塘内的水排出城外,降低水位,增加蓄水能力,减轻暴雨时地表径流的形成。
3.3加强坑塘建设,提高调蓄能力
对城区内的青年湖、双月湖、双井坑、烟厂坑、南华坑等现有坑塘进行彻底治理,并用暗管联通在一起。将青年湖、双月湖修建成景致怡人的公园;将双井坑、烟厂坑、南华坑等变成“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荷塘;将官庄坑改造成鱼塘和休闲钓鱼池,既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城市品味,又大大提高了城市对雨洪的调蓄能力。
3.4 搞好城区规划建设,谋求人水和谐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理念,结合旧城改造,科学规划建设,扩大城区绿地面积。在城区建立绿地公园,城区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对污水沟进行治理,两岸栽树种草进行绿化,不仅美化环境,也可增加雨水渗透率。对城区的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砖铺设,对学校、机关、社区的空地不必全部硬化,必须硬化的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等可采用有孔砖、无孔透水砖等进行硬化,既满足人、车对地面强度的要求,又可透水、透气、散热,减少降雨时的瞬间积水,有孔砖孔内生长的小草也美化净化了环境。对于学校内的操场,公园、社区的广场等设施,可采用低于地面设置方案,既可满足功能要求,又可在降雨时做蓄水池,起到调蓄雨洪的作用。
3.5 搞好汛前检查,抓好应急工程建设
汛前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一是对全部泵站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维修保养和检测,对泵机、拦污栅、闸门、拍门等关键设备搞好调试工作。二是对双和路排水沟、南关排水沟、句阳路排水沟等明渠进行彻底清淤治理,并在暴雨来临前降低水位,以便更好地排水和蓄水。三是做好城区雨水井、地下排水管,盖板沟、下水道等清淤疏通养护工作,确保排水畅通。四是搞好‘卡脖子’排水管道建设工作,对穿路函、出水口、新旧排水管的衔接段在汛前按设计标准建设完工,以利于排水。
城市内涝治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内涝防治 城市排水 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
1.1 规划范围
温江区全域编制有控规的区域,全域面积27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容量约190万人。
1.2 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15年;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
1.3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为城市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搭建一个完善的平台,保证城市雨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通过合理的方式,经济、安全、可靠地满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控制内涝,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当降雨强度达到2年一遇时,城区排水顺畅,不发生内涝。
1.4规划内容
修订温江区雨水系统建设标准,核算一、二级雨水干管排水能力,与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在规划区内构建起完善的防洪、排涝、市政排水体系,确定雨水管道控制要素(管径、坡度、节点控制管内底高程),确定排涝水系相关控制要素(节点渠底高程)。
2雨水系统规划原则
(1).根据温江区地形特点及路网规划,采取分散就近排放,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使雨水管道以最短的线路按重力流直接排入防洪、排涝水系;
(2).与防洪规划相统一,使雨水管网与防洪排涝水系共同构建起防洪、排涝、市政排水的三级防洪排涝系统。改造现状有排洪功能的主要沟渠,雨水管网与区内排洪水系在竖向高程及系统布置中应密切衔接,形成完善的截、导、排系统;
(3).规划与现状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
(4).因地制宜,充分考虑雨水综合利用和初期雨水的污染治理;
(5 ).削减雨水洪峰、有效拦蓄雨水径流:建议在有条件的区域,结合下沉式绿地、景观湖、人工湿地等建设统筹考虑雨水拦蓄措施;同时推广使用渗水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和技术,开发中尽可能保留绿地,尽量改善雨水收集条件,加大雨水下渗速度。
3雨水系统规划标准
3.1综合径流系数
对于一般城市规划区采用ψ=0.65,工业开发区采用ψ=0.70,新农村社区及小城镇采用ψ=0.6。生态绿地、农田采用ψ=0.15。
3.2暴雨强度重现期
(1)国内外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1-3年,大部分城市普遍采用1年一遇重现期。发达国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一般比我国偏高,如美国居住区2-5年,商业区2-10年;欧盟居住区2年,商业区2-5年。总体而言,国内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较国外发达国家偏低,造成实际设计排水能力偏低。
(2)现行国家规范
在住建部颁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987版和2006版及2011年修订版都对重现期的确定有明确的规定,国家规范对雨水管道重现期的选用有逐步提高的趋势。2011修订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规定重现期一般采用0.5~3a,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采用3~5a,并应与道路设计协调。
(3)相关规划取值
成都市市域排水工程体系规划,规定各区域设计暴雨重现期为:中心城1.5~2年,干道和市中心区(二环路以内)2~5年,周边组团1.0~1.5年,远郊市县和重点镇:0.5~1.5年。
(4)本次规划重现期取值
综合上述各方面情况,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一般采用2年,重点镇采用1.5年,其它新兴农村社区采用1年,下穿隧道等特别重要地区宜采用5~20年。
3.3立交工程排水规划标准
1、设计暴雨重现期一般为5~20年一遇,具体依据立交工程等级划分。城市快速路、城市ⅰ级主干道、高等级公路、ⅰ级公路采用10~20年一遇标准设计;城市ⅱ、ⅲ级主干道、城市次干道、ⅱ级公路等普通道路,采用10年一遇标准设计;其它低等级道路工程,设计重现期采用5年一遇标准设计;
2、地面集水时间取值为5min;
3、地面径流系数取值为0.8~1.0;
4、要求立交排水泵站需修建独立的出水管道排放至具有防洪功能并纳入防洪规划控制的地表水系中;若不能达到上述建设条件,需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的,应提高排入点下游市政雨水管道设计标准,使之与立交排水设计标准相匹配。
4雨水系统规划
结合高差地形特点以及规划路网,进行雨水排放分区。按照地形、流域和规划各组团划分雨水区域,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雨水主干管网,以重力流的形式就近、集中排至河道。
(1)主干管规划
结合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以及雨水管网的现状情况,按照地形、流域和规划各组团划分雨水区域,形成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雨水主干管网,以重力流的形式就近、集中排至河道。
(2)支管规划
以满足区域排水、防止区域内涝为目标,按汇水面积规划雨水支管,就近接入流域内雨水主干管沟。除个别管道综合规划难以协调外,所有城市道路应按照要求敷设雨水支管。详见雨水管道平面设计详规划图纸。
综合各种管线埋设特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各种管线的竖向布局,规划污水管安排在最下层,干管起点埋设深度控制在2.0米左右,管道纵坡按途中一般不设提升泵站考虑。
本次规划实施后,雨水系统的规划成果一览表如下所示:
5城市雨洪控制管理措施
1、以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进行城市开发、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其基本原理是模拟自然,采用分散的小规模措施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减少雨水收集、传输量,通过使用透水性硬化材料、低洼绿地、绿色屋顶等技术措施,利用土壤覆盖物对径流进行下渗、过滤,使雨水快速下渗至地下,并经地下收集、输送设施排至行洪河道,最大程度减少和控制土地开发导致的城市雨洪水量。
2、建立地面径流系数控制标准,并将其引入规划管理。
在建设项目规划控制指标中,增加地面径流系数作为控制性规划指标。各类地表的径流系数可根据开发项目地表下垫面状态,分类计算,加权平均得出该项目的综合径流系数。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的要求,一般项目的综合径流系数不应大于0.7。该标准较为宽泛,建议开发项目将综合径流系数控制在0.6以内。
3、针对高硬化度开发区域,强制采用雨水渗透、调蓄措施。
经核算,开发项目综合径流系数大于0.6的,应设置雨水径流量削减、控制设施。具体设置办法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执行。
参考文献:
1. 《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