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设计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5 10:54:49
医学设计论文篇1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医学设计论文篇2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统计方法:设立对照组:要条件相似。为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应设对照组'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对比'分辨出处理因素与非处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差距。处理因素包括对病人的检测、治疗方法、剂量等'非处理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等。非处理因素在两组均相对一致时'例如'两组间的年龄、性别均一致'检测时期亦相同'如同在某一季节内等'其得出的结果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随机化:要客观。随机化即研究两种不同检测方法、治疗方法、用药方法等对检测或治疗结果的观察。随机化是保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对均衡的方法'即应用抓阄、抽签等方式。这并非按主观愿望挑选'而是被研究对象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即每个对象都有同样的机会被抽到。
样本量:要大。样本量越大'其反映客观的真实性越大。病例组与对照组样本最好各在30例以上或再多些。如常见的病例在观察药物疗效时'最好100~200例或更多'对照组也应有50~80例或更多。如果某种新疗法作鉴定性研究时'样本量应超过200例。有时大样本有一定困难'但应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样本少时'要求:
(1)个体间差异不大;
(2)两组间效应差异大(p<0.01)时;
(3)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
(4)罕见或少见病例'例数可少到10例左右;
(5)特殊疾病可个案报道。
2、撰写论文将自己所做的各种研究'予以真实的、客观的作一总结和评价。但不应同于一般的工作总结。撰写时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用词得当、数据可靠。一般论着不超过3000字(含图、表及参考文献)'短篇和个案500~1000字'综述亦勿超过5000字为宜。
题目:立题应简明确切。通常20个字左右'最多不超过26个字为宜。应能准确的反映出论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一般论着不超过5人;综述1人'审校不应超过2人。
摘要:250字左右'并按结构式摘要撰写'即:
(1)目的:本项检测或研究的出发点。
(2)方法:所观察或检测的指标'如病人及对照组的数目、性别、年龄、病种'使用的仪器、探头频率以及采用的方法等。
(3)结果:检测或实验方法得出的具体效果或指标'对比数据'最后结果'以及对上述各项的附加解释。
(4)结论:本项目的观察、研究或检测后的总结性的定论。
关键词:凡有摘要的论文皆应标引关键词。关键词主要自文题中选取'不足时可自摘要或正文中选用。选自论文所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涉及的新技术等。
(1)定义:可直接表达论文要点、中心内容和特征的词。
(2)用途:提供检索窗口。
(3)数量:3~10个'一般3个。
(4)词性: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而代词、介词、冠词、连词、情态动词等皆不能作为关键词。
(5)方式:按顺序排列成关键词索引。
(6)要求:用规范化检索语言'即主题词。应查阅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annolated alphabetic list.me shaal)。当所用词未查及时'可用同义词、近意词或关联词'并可配用有关的副主题词'亦应查阅《me shaal》副主题词字顺表〔1〕。
引言:应在250字之内。应概括简明的叙述立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与基础'国内外现状'并应明确指出本研究的目标。
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此部分是论文的基础和关键。评价论文主要看材料和方法的可信度和确定结果的标准。应写明病人、对照组、所用仪器种类、探头频率、检测的方法、药物名称(不用商品名)、剂量等。
结果:此段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研究和检测的最终目的'即所获得的结果。此部分可分别用文字、图表表示。可强调或摘要叙述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结果应有充分的数据及对比性研究'最后结果应是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作者自行判断或推断的。例如:应用b超诊断胎儿脐带绕颈30例分析。在此文章中'仅有诊断多少例的所见及数据'而无最后的分娩证实'这样的文章则欠科学性。
讨论:是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反映文章水平高低的主要部分。应重点突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概念、新学说、新规律'及所作出的结论和观点。对研究中所发现之不足处亦应说明'此外'可以提出设想或建议。
在书写讨论段时'应注意撰写技巧'要简明扼要、语言顺畅、抓住重点、条理分明的表达出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使读者易懂'看后有收益'但要避免口语化。
(1)讨论之重点是应有自己的某些独到观点和见解'并将之讲深讲透'切勿仅重复他人的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超声检查法对人体无痛、无损伤、价格低廉……。
(2)讨论段与其他段相关联'特别是结果段中的某些数据及最后的结果'用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是结果中的数据又全盘搬到讨论中'造成重复。
(3)讨论中切勿引用他人文献过多'更不要写成:本研究结果与×××和×××的结果一致或符合×××的结论。一来是将论着写成了综述'二来是仅说明自己是重复他人所作。
(4)通常讨论是文章中较长的一段'应突出重点'不要洋洋数百字'冗长的内容反而使该说明的问题模糊不清。此外'不要对某一问题尚未解释清楚时'又另讨论其他内容'使读者费解不得要领。
医学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 医学期刊 统计学问题 编辑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5-0067-03
医学统计学是一门以统计学原理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医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应用科学,又可被看成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进而从中提炼和总结分析出新的信息的过程[1]。随着医学科研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科研和临床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逐渐从原来的“经验主义”转变为“论据先行原则”,无论是在一些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实验中,还是在一些临床疾病的诊治等工作中,人们遇到问题时不再“想当然”,而是首先考虑为什么,有何依据,而这些依据大多需要通过统计学中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来提供。因此,医学统计学在医学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统计学应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结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靠性,具体到医学期刊方面,就会出现因统计学应用不恰当而导致医学期刊不严谨、不科学、不可靠和不具有影响力[2]。鉴于医学统计学在医学期刊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结合《肿瘤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年的240篇文章中出现的统计学问题,对目前我国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一定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为医学编辑工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医学期刊整体水平的上升提供一定帮助。
1 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问题
统计学的误用、错用和不用问题广泛存在于许多医学期刊中,统计学错误率处于较高水平,有文献报道期刊论文统计学错误率为38%—80%,而且统计学问题的种类几乎涉及统计学的每个方面,包括实验设计不合理、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软件未介绍或介绍不清、统计学数据的描述方法不当、统计学方法的描述不清或错用、统计值或p值不全或描述不清、统计学结果分析或描述错误等[3-4]。王倩等[5]对5种“中华”系列杂志刊登的文章的统计学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1985年统计学方法应用的错误率占24%,1995年占36%。沈进等[6]选取8种医学期刊,分析发表于1998年至2005年的544篇论著文章的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结果显示,136篇的统计学出现明显错误,错误率达到25%,其中以资料处理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61.76%,其次为图表错误、未作统计学处理等。我刊2011年刊登的240篇论文中,排除个案报道、教学论文、棕色行论文36篇,剩余的204篇论文中有126篇论文采用了统计学处理,占61.76%(126/204),现结合本刊统计学应用现状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如下。
1.1 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
大多数非统计学专业的学者在进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调查设计、临床试验设计)时仅仅从本专业的角度考虑,根据主观想要得到的结果进行分组设计,而完全没有考虑该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验设计时不遵循随机化原则、未设置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均衡性原则贯彻不彻底等[7]。常见的统计研究设计不合理问题包括缺少对照或对照不合理、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样本量选择不具有代表性或样本量不足等[8]。例如,本刊《smo蛋白及mrna在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在实验分组设计时未对各组间数据是否具有可比性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未进行统计学处理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虽然也进行了分组设计、设立对照等,但是文中未说明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也未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仅仅通过对实验所得的实际数据的直观判断就得出结论[9]。例如,本刊《肺尖癌26例疗效分析》一文中,作者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肺尖癌的疗效时并未采用任何统计方法,而是直接得出了“综合治疗较单纯治疗更能延长肺尖癌患者生存期”的结论,这不符合现代医学科研的结论需有据而立的原则。
1.3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或错用问题
1.3.1 统计方法的描述不具体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列出的统计方法过于简单,甚至未列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0-12]:在“材料与方法”部分中的“统计学处理”中未列出所用的统计学软件或仅列出所用软件而未说明所用软件的版本;对于何种数据采用何种统计方法仅笼统描述,未具体列出文中的那些数据应该用何统计方法;对于定量数据仅列出采取t检验或方差分析,而未列出是否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于两组定量数据无论是应该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还是配对设计t检验,均仅描述为“两组定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无论是仅需用 2检验,还是需要采用矫正 2检验或 2分割检验,均描述为“两组或多组定性数据的比较采用 2检验”;统计学符号书写不规范,例如,根据gb/t3358-82,f检验、p值、 2检验、t检验等中的字母应为斜体,不符合上述规定的书写均为错误情况,这在论文中非常普遍;未列出检验水准 ,检验水准 是事先设定的判断小概率实践的标准,实际意义是允许犯假阳性错误概率的最大值,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设定。例如,本刊《 -连环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一文在“统计学处理”仅说明数据的比较采用t检验,而未说明t检验的类型。
1.3.2 统计方法的错用
一些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方法的应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对于所有定量数据,常见的错误有[13-14]:无论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方差齐,一律盲目应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无论数据分为几组,一律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把其当做定量数据比较的万能工具;无论各组数据是何关系,一律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例如,本刊《癌症相关性乏力与tgf- 1的关系分析》一文中,定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之前未说明是否进行了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性检验。对于所有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有:把 2检验当做所有定性数据的万能统计工具,忽略了其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2检验适用于正态分布的定性数据,且样本量最好>40,列联表数据进行 2检验时不能有1/5以上的格子其理论频数
1.4 统计结果的描述及分析错误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论文中均可见到统计结果的描述或分析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5-17]:1)对于定量数据应当根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而采用不同的描述方法,符合者一般采用“均数±标准差”或“均数±标准误”表示,而不符合者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来进行表示,不按上述规定进行描述者均属于错误描述;2)对于定性数据,常见的错误是构成比和百分率不分,计算率或构成比等相对数的样本量过小;3)解释有统计学意义时仅根据p值的大小得出相应结论,例如对于a、b组2组的疗效(假定a组疗效优于b组),其“p
1.5 统计值和(或)p值描述不清以及统计值缺失问题
许多医学期刊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时,通常不能完整清晰地描述出统计值和p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8-19]:统计结果仅用“p0.05”得出结论,缺少相应的统计值;统计结果包括统计值,但是p值仅写出“0.05”,未列出具体的p值;仅列出具体的p值,而统计值缺失,上述几种情况均不利于文献阅读者进行数据验证和meta分析。例如,本刊《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一文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仅列出了“p0.05”,未列出具体的统计值和p值。
2 针对医学期刊中常见统计学错误的解决对策
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成为衡量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统计学的错误可能会导致论文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近年来,随着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期刊编辑及审稿专家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重视,医学期刊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已经明显减少,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20-22]:论文作者、编辑及审稿专家思想上不够重视论文统计学应用;期刊编辑的统计学应用知识匮乏;选择审稿专家只注重其专业领域内的影响力,而未关注其统计学应用水平。因此,要想提高医学期刊的统计学应用水平,从而更进一步提高期刊总体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作为医学期刊编辑,必须不断进行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参加相关培训班、旁听医学院校的统计学课程及请教统计方面的专家等,以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水平,并从思想上重视统计学应用的审查,在给新投稿件的作者的初步意见中就强调统计学应用的重要性,规定一旦统计学有问题,论文可随时退稿;聘请医学统计学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负责所有论文的统计学审稿;应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宣讲统计学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正确应用统计学的习惯;在科研课题设计过程中要求有统计学相关专家的参与;科技期刊中增加统计学应用栏目,刊登与本刊论文关系密切的统计学方法,或者刊登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与作者或读者交流,提高其统计学应用能力。
注 释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8
[2]胡良平,郭秀花,刘惠刚.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1,36(3):229-232
[3][8]胡良平,李子建.医学统计学基础与典型错误辨析[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4
[4] garc韆-berthou e,alcaraz c.incongruence between test statistics and p values in medical papers[j].bmc med res methodol,2004,4:13
[5]王倩,张博恒.五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1998,78(3):230-233
[6]沈进,苟莉,汤洁,等.生物医学期刊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5):541-543
[7] [15]王晓瑜,王雅琢.《山东医药》论文中统计学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193-194
[8][9][10][20]邱春晖,郭明兴,邱源.医学论文中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及其防范措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5):116-118
[11] 冉明会,罗萍,邓丹.医学期刊编辑应注意的几个统计学处理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6):503-505
[12][16][18]李霞,张印朋,闫苏平.医学期刊作者来稿统计学应用与表述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88-89
[13] 王晓瑜,王雅琢,封艳辉,等.医学期刊投稿常见统计学问题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1(11):42-44
[14] 金永勤,王维.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统计学中的几个问题[j].编辑学报,2009,21(1):33-34
[17]张功员,田庆丰.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结果表达和解释错误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7(3):338-340
[19]叶亮,李伟东,范欣生.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应用问题辨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47-248
[21]吴红艳,尹平.医学期刊编辑应在数据的统计把关中有所作为[j].编辑学报,2008,20(5):400-401
医学设计论文篇4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工作;医学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29-02
毕业论文是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和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掌握技能途径。我院自2006年开始第一届医学信息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现已完成三届,本文就2006、2007、2008届学生毕业论文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提高我院的毕业论文质量,改进我院毕业论文工作。
1 毕业论文工作分析
1.1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我院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主要是在高校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需要到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及毕业论文设计能力的实习,这些能力的获得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正常顺利进行,我院建立了一批以医院为主毕业论文实践基地。
1.2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是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聘任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有较丰富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风严谨、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教师担任。2006届21名学生由16名教师指导,2007届25名学生由6名教师指导,2008届14名学生由5名教师指导,基本情况,见表1。
2 讨论
2.1 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我院医学医学信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承担医疗部门信息设计、建设和管理,从事医学信息学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我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及论文时间计18周(含10周的医院相关部门实习),我院该专业安排了10周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为hmis(医院管理信息系统)、cis(临床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学图像存储与通信系统)、医保信息系统、医院网络和医学数据的建设与维护等。这说明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
2.2 基地建设及其作用:
我院选用的是具有一定的带教条件、科研条件与设施三级综合性医院,每个医院接收5-6名学生,分组安排到医院管理部门,护理部、各临床科室、病案室、检验科、影像科、信息科进行轮转实习。实习基地除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基础技能、医学信息获取、处理、整理技能外,还对实习生政治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及教育及实习生在本单位的人身安全负责。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看,我院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我院学生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需要。
2.3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由表1可以看到三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配备比较科学,正高级职称水平的老师呈上升趋势,高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较高,2006届的62.51%,2007届62.5%,2008届60%,由于学院信息方面师资相对不足,2007届、2008届学生又没有聘任外单位指导老师,所以每位教师所带学生数呈上升趋势,由2006届每位教师平均带教1-2名学生增至2008届位教师平均带教2-3名学生。
2.4 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题条件。从两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来看,选题是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能做到一人一题并体现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能较好地结合科学研究,大多能与指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来源于科研的选题比例分别是2006届占14.3%,2007届占44%,2008届占50%。呈上升趋势。来源于社会生产实际的选题尚未涉及。
2.5 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从三届学生的选题内容来看,学生选题涉及医院信息管理类、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医学信息教育及培训、医学网站建设及标准化建设及医学信息其他内容各个方面。所有选题均属于医学信息学范畴,而且与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最新进展紧密相联,有利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综合训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分类情况看:研究医院信息系统(含电子病历)的及远程医疗和区域化卫生信息直接指导医院院的课题所占比例达40%~50%。
2.6 毕业成绩: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的写作态度、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等的全面评判。由指导教师(占40%)、评阅教师(20%)、答辩小组(40%)三部分组成。从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分布,均成正态分布,组成合理,大多数学生成绩达到良好水平。
2.7 存在问题:首先,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尚待完善和扩充,到医院信息化管理程度较高的医疗卫生机构去实习,到目前为止学生的毕业论文实习只局限于医院各科室。第二,由于我院前二届学生不多,指导教师的配备只局限于学校的信息教研室老师及图书馆研究信息的老师,使学生联系社会生产实际内容课题缺乏。第三,通过三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偏弱,外文翻译能力不强等情况。第四,学生由于受就业、考研、毕业前补考等影响,时间上把握不好,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同进存在论文书写上的不规范。
3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在管理上必须健全完善的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与撰写规范;在质控上,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程指导和监督和反馈,严格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后期质量检查;在基地建设上,建立、完善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并加强对基地的投入与建设;在教师方面,建立梯队型的指导教师队伍,坚持奖惩激励机制,选拔对工作高度负责,教学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任指导教师, 并对指导教师工作有具体、规范的要求。定期举办毕业论文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方面,应要求学生弄清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写作,文献资料查阅、收集,数据处理等提出全面具体规范要求[3],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毕业论文的时间,掌握好毕业论文的进度,正确处理好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及参加毕业前补考等关系。要提高毕业论文相关研究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毕业论文的选题,打好毕业论文的质量基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1] 方莉,唐中等.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120
医学设计论文篇5
健康网讯:
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胡良平教授对医学界出现的统计学错误很是忧心。他提及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全国各类医学期刊中,有统计学错误的论著竟占到80%。他说:“随便拿起一本我国的医学杂志,我就几乎肯定能找出其中的统计错误。”
胡良平教授说:“让人忧虑的不仅是上述现象,它们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整个医学界对统计学的不重视,对统计学方法掌握和应用的不合格。”他谈到,不可否认,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增添、省略或篡改某些实验数据是造成医学统计错误的原因之一,但就整个医学界的整体来看,统计学的处境不容乐观----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给予医学统计以正确、恰当的认识;有关业务人员统计学知识和基本功底太薄弱;相关学校的统计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以为完成了教学大纲布置的任务便能让学生有足够的统计知识去完成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有关医学杂志并没有统计学专家参与稿件审阅;有关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的评审也没有统计学专家参与……
于是,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不良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许多课题缺乏统计研究设计方案或设计方案经不起推敲;有些实验研究缺乏必要的预实验,以至出现异常现象时,研究者措手不及;有些因收集数据不当,不可避免地导致误用统计分析方法;有些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误,用单因素设计取代多因素设计,以至于无法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些研究人员误用t检验分析一切定量资料,误用χ2检验分析一切定性资料,误用直线回归方程表示有明显曲线变化趋势的资料,用一元统计分析方法取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错误的统计研究设计指导下收集的错误数据,又用错误的方法进行处理后得出的错误结论常被写进论文,“证明”了新发现或新发明,然后这些充斥错误统计数据和结论的论文堂而皇之地刊登在我国优秀期刊上……“其后果可想而知。有严重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怎能说明作者的观点,质量不高的杂志怎能推动医学新知识的严肃交流,有错不改或根本不知道有错误存在又怎能促进整个国家医学的发展呢?”胡良平教授十分忧虑地说道。
据了解,由于变异性在医学科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这一领域,运用统计学的场合比其他研究领域要多得多。同时,统计学知识近年来也获得了大发展,胡教授介绍说:“多个边缘学科的合作研究,多中心临床试验,大规模多层次的调查资料的出现等,促进了meta分析和多水平统计模型的诞生和发展;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研究问题的提出,促进了重复测量设计、分式析因设计、反应面设计、混料设计、均匀设计等多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包含固定效应因素和随机效应因素的复杂课题的研究,促进了一般与广义、线性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研究和不断完善;许多大型通用统计软件包的出现,又使得复杂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所有这一切为医学科研提供了更有力的辅助工具。
可是,如果没人用,或者根本不知道其存在,或者误用和滥用,那么工具再好也是毫无意义。“上至我国许多重大、关键课题与项目的主持人都不重视统计学知识,那么他们下面子课题的负责人和一般的研究人员又怎能重视统计学知识呢?许多名牌医学杂志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统计学错误,又怎能让阅读这些杂志的人避免统计学错误呢?”因此,胡教授呼吁,重视医学统计学刻不容缓:一是政府和科研机构业务管理者,应增强自身的统计学知识素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重视医学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二是参加评审“科研成果”、“核心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和“硕士及博士学位论文”等的专家,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统计学素质,以便有能力识别常见的统计学错误。三是努力提高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有关人员统计培训的力度。四是学术期刊的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它们对稿件的统计学质量几乎没提任何实质性的要求,认真修改“稿约”,提高稿件的统计学质量是避免期刊出现严重错误的关键举措之一。同时,可以借鉴国外著名期刊设置统计学审稿人制度,或邀请有关统计学者参与审稿。
医学设计论文篇6
中国正进入一个大量投资和改善医疗硬件设施的时期,在未来的几年里成千上万新的医院将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巨大浪潮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医院设计以及如何利用循证设计理论创造更好的建筑。
循证设计理论在过去25年间,在多学科领域中不断发展和充实。它强调应用科学知识指导医疗建筑设计,以改善医疗成果,通过减少传染及其他风险来提高患者安全性、医疗服务效率并节省成本,提升可持续性。正如现代医疗在循证医疗理论(即医生和护士的决定基于研究的结果)指导下发展一样,医疗设施设计也越来越基于高质量的研究结果,循证设计也在全球范围迅速得到推广。循证设计理论被定义为“在与客户充分讨论和合作的情况下,在每一个项目的设计决策中明确、明智地使用当前最好的研究和实践证据” 。
循证设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硕丰,美国的研究人员已发现1200多个高质量的研究为医院环境对医疗成果的影响提供了知识基础。如果不仅局限于医院,而包括社区诊所、康复设施、养老院、精神病院以及其他类型的医疗保健建筑,文献总数可能已超过2000个。医疗设计中心发起的一项研究合作,囊括了北美超过50家的医院和医疗机构,已经持续了多年。该研究通过测量临床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来评估新建筑中由于循证设计手段的应用所带来的效益。
现在有很多证据显示,传统或常规的医院设计手段不利于提高医疗效果,且安全性低,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压力增加,服务效率低下,成本升高。从大量的研究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改善医疗环境设计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不足为奇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参加投标医疗设施项目的建筑和施工公司拥有与最新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及循证设计理论的理念。在欧洲、亚洲和中东、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多个地区和国家,其新建医院项目的投标文件中写明了对建筑师循证设计理论经验的要求。
我认为,中国在设计和建造数以千计新的医疗建筑时参考最佳的科研成果是很有必要的。这些建筑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被使用,且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其中各种的风险。然而,通过了解现有的成果和各领域的知识,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知道哪些设计手段或处理方式对改进医疗质量有效或无效。循证设计理论以最科学的理论和知识在设计过程中支持决策,并鼓励创造性和经验积累,从而更好地完成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和医护人员的既定目标。我坚信循证设计理论的广泛应用将能使中国在打造高质量的医疗设施方面领先于世界。
医学设计论文篇7
论文摘要:十二五规划初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不论从管理上,还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既是契机又是挑战的今天,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契机和挑战,我们只有敏锐地抓住契机,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学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职称网
职称网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5]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04).
医学设计论文篇8
医学教育不仅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般规律,而且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基础医学课程体系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改革与创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00。目前我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强调的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并重;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课程整合;医学知识素养与临床实际能力共进,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配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一体化的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确保医学教育质量。但是调查分析表明,中国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及设置存在很多与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单一。通行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基本可分为3种类型,即“传统学科式”“以问题为中心式’、“器官系统式”。据1998~1999年度美国医学院联合会编辑的《课程指南》统计,在125所美国医学院中,实施器官系统课程模式的有8所,占7%;将pbl、器官系统、传统学科等多种体系混合采用的有44所,占36%;其余73所实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他许多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实行了各种类型的课程整合形式。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的。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115所医学院校中,有109所学校实施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占94.78%,有5所学校采取混合型模式,有1所学校实施器官系统模式。可以看出,我国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较为单一。
(2)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存在差距。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基本由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人文社科和预防医学五大模块组成。人文社科课程比例较低,导致人文精神培养不足,医学生难以指导病人重视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并对病人做出包括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在内的处理。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科学三大部分或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科学两大部分组成。医学人文教育在课程结构中地位突出。如美国人文社科课程构成比例占20%,前苏联占22%,英国、日本占10%~15,而我国医学院校一般仅占10%左右。
(3) 医学课程对科学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将科学工作的方法、学习的基础等科研素质教学内容列入了课程计划。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对科研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能力训练有明确要求。但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科研训练要求较低,课程数量少,学时比例低。
(4) 医学生选修课程不足。从各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多数院校倾向于实行主辅修制,压缩必修课的授课时数,扩大选课范围是改革的方向。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的“新途径”课程结构,将基础和临床阶段的课程整合为14门,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4。从我国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来看,选修课开设缺乏系统性,课程门类也显得数量不足。
(5) 医学课程教学方法较为落后。1999年“自我教学”在美国医学院校的覆盖率达到了94%,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均达到99%,使用标准化病人教学达到97%h。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仍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基本教学形式0。有资料显示,比较中美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别是美国用于小组讨论的时间平均为265学时,辅导活动220学时,而中国基本没有&]。
(6) 医学课程管理需要改进。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基本属于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在政府的行政导向下的职能范畴,许多有关教学的政策、规章制度、决定等基本属于行政行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制定与管理等也基本是在行政干预下,少数专家参与完成的。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行政干预过强、专家学术成分过少、忽视广泛利益方意见。
2.国内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特点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医学本科院校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具有以下的特点。
(1) 由传统单一的课程体系向多样化模块课程体系转变。突出预防保健与科研训练、早期接触临床,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等,设置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早期临床与科研训练、寒假社会调查、初级卫生保健实习、高级选修实习、特色课程等模块。
(2) 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略为增长。据资料统计显示,1998年一般医学院校人文社科课程比例只占8%左右8而到2004年,国内重点医学院校一般占10%左右,必修课通常在10门左右b]。
(3) 多形式的课程整合。①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并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如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济宁医学院综合实验室的独立设置&2,河北医科大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等。②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分类整合。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基础课程人体生物学和临床课程护理学的设置等。③基础与临床医学课程的全面整合。如四川大学以器官系统中心的课程体系;汕头大学医学院的系统整合模块课程体系。总体而言,以前两类为主,促进了学科课程的融合,但没有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在课程模块分类与学时比例分配、学习进程等方面,部分存在课程设计与实施偏差的问题。
3.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基于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对我们的医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机制等进行改革。
3.1改革的思路
(1) 转变教育思想,引入国际标准,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我们从教育思想上建立起“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现代教育观,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注重从课程的源头进行总体设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 建立全新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通过专家论证,我们将功能性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改变我国医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的现状。在条件成熟的学科,按器官系统或以问题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3)优化课程内容结构。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创新意识教育,注重医学教育和科研素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大研究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改革的方法
(1) 医学主干学科有机整合,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我们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2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动物学、实验技术学和统计学等的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到实验设计中,改善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技术方法,形成具有‘‘基础-临床”紧密联系为特色的课程体系。
(2) 以器官系统式课程设置模式为主线,建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在目前医学教育总体模式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实行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式,把组织学和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课程合理安排与相互衔接,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联系临床的实验教学体系。
(3) 以培养卓越医师为核心,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完善实验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开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介绍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通过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统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论文的撰写等实践过程,完成科学实验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3.3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
(2) 制定和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3) 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和教师队伍。
(4) 课程管理上,进行实验教学项目菜单化、教学内容层次化和选课项目自主化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总之,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与研究方法,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便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和不断完善作出应有的努力。
3.4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果
(1)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探索和实践新的课程设置模式,将功能性相近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使医学课程走出分科课程的狭窄视野,从分科课程观向综合课程观转变。按照器官系统或以问题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逐步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综合化,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统一,通过实验课教学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平台。
我们根据学科性质及条件成熟程度,将实验课程内容从原有理论课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实验课;将过去分属不同学科、但内容有较强内在联系的课程重新整合形成新的实验课程。
具体内容和措施是:把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的课程进行重组融合,形成医学形态实验学;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课程融合,形成医学机能实验学;把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融合,形成生化和分子生物实验学;把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课程融合,形成医学生物实验学;把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课程融合,形成免疫和微生物实验学。
因此,新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将实践特征强和实验内容多的理论课携实验课的模式改变为实验课主导的模式,改变传统模式中实验课程对理论课程的依附性质,代之以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兼容相关理论内容的教学组织模式。
(2) 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结构。在建立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实验课程内容的结构,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打破原学科间的壁垒,优化教学内容,适当删减传统验证性实验,整合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课程内容,增加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积极开展探索性实验。
(3) 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要求,新的教学大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以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基础结合临床,以培养临床思维的能力;通过教学结合科研,以培养科学创新思维的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创新的能力,能进行科学思维,敢于质疑,有旺盛的求知欲,能科学地评判获取的资料和信息,从而把握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维。
(4) 建设与新的实验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实验课程教材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将知识建构和创新能力培养观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平台,教材的创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因此,结合教学改革,我们为编写与实验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教材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教材编写中继承并发展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建立基础医学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教材体系。
(5) 研究基础医学课程的相互衔接。我们将以器官系统式课程设置模式为主线,研究组织学、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课程安排与相互衔接,保证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医学设计论文篇9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 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制度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医学设计论文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改革;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3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人们进入了以信息为主导的数字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体现了人类对社会信息化适应的综合能力,其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据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主动发掘、收集信息;具有对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熟练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技能;能将信息应用到个人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是服务于信息的最主要工具。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方面和信息技能方面。信息技能主要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其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信息的认识、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变换、分析、评估、利用和传输等操作,进而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各种需求,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的硬、软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
医学专业研究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硬件级组成知识、简单的编程和数字化办公的技能。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本科阶段公共性的基础培训,而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医疗工作中的工具职能,通过相关的学习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其具体内容体现在医疗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过程中,对医疗工作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设置与建设成为了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
1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分析
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工具的运用程度,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工具。结合本职工作和生活有效地采集各种信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分类、分析和表述等处理;能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给出新的信息,找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信息;能使信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能够使用信息工具实现信息协作,实现信息的筛选和免疫。
信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化系统,医学信息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教学系统、健康保健系统和医疗监管系统等)包含了三个必要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和人。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较好的协同才能体现出较高的信息素养。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也依据这三个有机组成进行展开。
1.1 硬件相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硬件指的是信息体统的底层物理支持设备和设施,就医学领域来说,包括医疗信息采集设备,医疗信息存储设备,医疗信息传输设备,医疗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等。首先,相关计算机硬件主要是指信息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医学信息采集设备收集的医学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信息。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和计算机内部存储设备的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信息存储组织(顺序存储,随机存储等)。其次,是计算机相关设备的硬件,它包括各种媒体信息输入设备(如医学影像扫描仪)、信息输出设备(如专用医学显示器)等的原理、特性和使用方法。
1.2 软件相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软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首先,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硬件支持软件的使用,使医学相关工作者能正确配置硬件并进行维护。其次,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控制和指示医学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和生成,这是一系列信息相关软件的集合。计算机教学内容关注这些软件在计算机上的运行与使用,常用的软件有:医学数据库管理软件(如mysql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和ibm db2数据库管理软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如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his和临床信息系统软件)、医学影像系统软件(如dicom图像浏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软件)、音频或视频处理软件、医学决策软件、医学数据分析软件(如matlab和spss)和医学信息资源检索软件。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需求与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相关,因此,计算机应用软件相种类相对较多,覆盖面相对较广。
1.3 人
人是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本文主要指医学研究生。从人的角度信息素养体现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理论素质两个方面。人文主要指对信息的认识和信息觉悟,自然理论则是从科学理论知识组成的角度,进行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医学应用的软件或硬件的组织、设计、实施与运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的构成,是基础性的计算机应用保障,在教学中人的内容往往渗透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过程中。
2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建设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建设,是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规划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
2.1 教学规划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2.1.1 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筛选
在σ蕴嵘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分析中,其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硬件、软件和人三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多门课程,针对某一课程可能还涉及具体内容的提取。显然把所有课程和所有内容都纳入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中,从课时总量和内容总量上来说,都是不合理和不可能实现的,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尤为重要。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筛选,首先,计算、统计现有的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总量。其次,在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依据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度的大小进行权值计算,实现加权筛选和子课时量的划分。
2.1.2 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内容的编排同样是教学规划的重点,其涉及某一具体课程的内容排序和多门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排序。其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由信息素养理论基础到具体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过程,并进行组织,具有同等地位的信息理论和信息化应用可以遵循信息系统中信息由产生到应用和消亡的过程,循序进行组织和编排。
2.1.3 教学标准
本文教学标准又指课程标准,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的教学标准是教学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指导,并就理念、目标和实施进行阐述,给出详细的、明确的要求。提升信息素养是本文计算机教学最直接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要以是否能提升医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为判断依据制定相应的计算机教学标准。
2.2 教学实施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模式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多门计算机课程的有机整合,包括课程资源的整合、相关性内容的整合、师资的整合等方面,应注重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设中,应以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应用等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或开发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特有的教学模式。如,开展以信息生命链条为依据的探究式教学、以信息化应用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3 结 语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研究,是信息社会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并提出了提升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分析了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培养的紧密关系,提出提升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建设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研究,符合了现阶段信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本文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在后续的工作中具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师资的建设、多形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提升信息素养的教学评价等内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医学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的探究 2023-05-04 08:56:31
医学功能学科融入动物伦理教育 2023-03-30 16:33:42
医学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 2023-03-24 11:55:36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2023-03-24 11:47:18
医学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实践 2023-03-24 11:33:19
法治观念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意义 2023-01-16 0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