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7 13:17:02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篇1

目前,器官移植已达到相当成功的水平,这与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环孢素a(csa)在临床应用是分不开的。但是csa存在着毒副作用大,治疗窗窄等问题,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和开发新型免疫抑制剂。

fty720(以下简称fty),化学名2-amino-2[2-(4-octylphenyl)ethy-1]-1,3 propanediol hydrochloride,是一种新合成的免疫抑制剂。它是将冬虫夏草抽提物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成份isp-ⅰ进行结构改造而成。该药研制成功至今虽然只有三四年的时间,但它已经显示出显著的免疫抑制效果和独特的作用。下面就该药的特点,综述相关文献。

1 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

1.1 在各种移植模型中的应用

至今,fty已在各种动物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进行了试用,效果良好,其中有大鼠皮肤移植、心脏移植[1]、肝移植、小肠移植、肢体移植和犬肾移植。除了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外,fty还可延长异种移植物的存活[2]。给药方式大多是从手术当日起,口服数天至14天,剂量由0.1-10mg/kg/d不等,各种模型的实验结果显示fty有如下特点:

①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存活时间与药物剂量正相关,②强烈的免疫抑制效果,当达以相同的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时,fty的剂量仅为csa的1/20,③fyt既可预防急性排斥发生,也可逆转已经发生的排斥反应。

另外,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术前3天至术后14天给予fty(3mg/kg/d)可使大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长期存活。除此之外,fty还可阻止自身免疫性ⅰ型糖尿病的发生。

1.2 诱导免疫耐受

总体上,对fty在免疫耐受诱导中的意义研究还不多。注射同种异体嵌合蛋白折同时给予短时fty可以诱导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物的长期存活,若将长期存活受者的淋巴细胞转移给另外一个受者,则可诱导该受者对同基因供者的免疫耐受,il-2不能逆转耐受状态[3]。在给予胸腺内注射供者脾细胞的同时给予fty可延长供者移植物的存活[4]。我们的一项实验表明,fty与供者脾细胞合用可诱导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若与从地塞来松处理过的供鼠分离的脾细胞联合应用则更能增强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5,6]。

1.3 与其它免疫抑制的协同作用

与csa的协同作用 亚治疗剂量的csa(3mg/kg)与fty联合应用可明显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即使fty的剂量只有0.1mg/kg)。hoshino 报道,当fty3mg/kg联合应用时,7只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受鼠中有6只移植物长期存活。fty的使用不影响csa的谷值,所以并非靠提高csa的血药浓度来提高疗效的。我们知道,两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由组合系数(combination index ci)来衡量。ci值<1表示两者协同,ci值=1表示两者相加,ci值>1表示两者拮抗。在大鼠心脏移植模型中,1mg/kgcsa与0.1mg/kgfty的ci值=0.15,高度协同[7]。上述结果基本上是在啮齿类动物中的研究结果,而最近对一组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也发现fty可以增强csa的免疫抑制效果,延长移植的存活时间[8]。

与fk506和雷帕霉素的协同作用除了与csa的协同作用外,已证明,fty与雷帕霉素(rapa)有协同作用,而且fty/csa/rapa三联疗法的协同作用更强[7]。fty与fk506能否协同作用仍存在争论,wang等认为fty与fk506没有协同作用,而hoshino和xu等则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7,9,10]。

2 独特的药 理作用

2.1 与csa不同的药理作用

如同药理作用不同的抗生素可以产生协同作用一样,fty与csa有协同作用的原因之一也是因其有与csa完全不同的药理作用。当在体外用cona刺激大鼠脾细胞时,1000nm的fty对il-2的产生没有抑制作用,而这一浓度下的csa已经可以完全il-2的生成。当分别用同种异体抗原、cona、il-2刺激大鼠脾细胞,csa可抑制前两种刺激所引起的细胞增生反应,但不能抑制 il-2的刺激。fty则不同,它可以抑制包括il-2在内的所有这三种刺激引起的细胞增生。fty减少移植物中t细胞的浸润,以及抑制移植物内cd3 mrna和细胞毒性分穿孔蛋白、颗粒酶以及以faslmrna的表达[1,11,12]。而且毒性分子尤其是fasl的表达抑制与移植物存活有密切关系,提示fty减少了移植物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我们知道,csa产生免疫抑制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编码il-2的基因的表达,而fty并没有对il-2的调控作用。对于它是通过什么机制减少了外周淋巴细胞和移植物中的ctl目前仍不清楚。

2.2 诱导淋巴细胞凋亡

大鼠脾细胞与fty共育后,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表面微绒毛消失、染色质浓集、凋亡小体形成、dna梯形条带等。人淋巴细胞体外用fty处理后也出现相似表达,并且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上调[13]。

mrl lpr/lpr小鼠的fas基因缺失,而mrl野生型小鼠没有该缺陷。当它们的淋巴细胞与抗-fas抗体共育时,只有野生型出现细胞凋亡;与fty共育时,mrl lpr/lpr和野生型均出现与药物浓度正相关的细胞死亡,两者之间无差异。用10mg/kg fty喂饲这两种小鼠时,它们的外周淋巴明显下降,两者无差异[13]。这一结果表明fty诱导凋亡不依赖fas-fasl途径。

jurkat淋巴瘤细胞bcl-2基因过表达,对fty存在抗性,而bcl-2表达正常的jurkat淋巴瘤的新型瘤株(neo-type),就不存在fty抗性。人单个核细胞经fty处理1小时后,细胞内bax蛋白显著上升,而2小时后bcl-2蛋白明显下降,细胞存活率低。这提示fty可能通过影响bcl-2/bax比值,诱导细胞凋亡。

hl-60是人淋巴母细胞瘤株,其培养液中加入1~8um fty,1分钟后可观测到细胞内ca 明显上调。用过量的egta鳌合细胞外ca ,对这一效应没有影响,而thapsigargin可以抑制这一效应。已知thapsigargin通过抑制ca -atp酶抑制细胞内ca 储存池的转运。当用磷脂酶c的抑制剂u73122处理细胞后,完全抑制了fty引起的细胞内ca 浓度升高,同时也抑制了细胞的凋亡[14]。这说明fty可通过激活磷脂酶c,引起细胞内ca 的释放,继而诱发凋亡。fty激活磷脂酶c导致细胞内ca 上升和调节bcl-2/bax 比值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作用还是同一作用的上、下游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有趣的是,最近发现fty对淋巴细胞的凋亡有双相调节作用,fty可以增强超抗原引起的成熟淋巴细胞凋亡,而胸腺中的负选择(胸腺细胞凋亡)却受到fty的抑制,表明fty的作用可能是加速了成熟t淋巴细胞的凋亡,同时提示未成熟和成熟淋巴细胞的细胞凋亡机制是不同的[15]。

2.3 加速外周循环的成熟淋巴细胞归巢

尽管最初的研究发现fty可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和体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减少。但仍有一些现象难以用凋亡的诱导进行解释。如fty诱导细胞凋亡的研究主要是体外实验,而体内实验并未发现大量的凋亡细胞。其中一个解释是凋亡细胞可能在体内很快被体内的吞噬系统吞噬。我们的一项实验表明,将fty诱导的凋亡细胞与脾细胞共温育,发现可抑制脾脏中t细胞的活化,由于另外一个细胞凋亡诱导剂(chx)具有同样的效果,提示细胞凋亡后被受者的吞噬系统吞噬后可能介导了fty的免疫抑制效果[16]。另外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是fty的有效剂量很低,0.05mg/kg即有免 疫抑制效果,5mg/kg剂量的fty仅使血浓度达到200ng/ml(0.58umol/l),而体外实验中诱导细胞凋亡需要1umol/l以上的浓度。由此,一些作者寻找fty的其它作用机制。chiba观察到[17,18],口服小剂量fty(0.1mg/kg)后,大鼠外周血脾脏及胸导管内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的同时,外周淋巴结肠系淋巴及派尔结中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将标记后的淋巴细胞静脉输入后,证实fty可以加速外周淋巴细胞归巢至pln、mln和pp,并与用药剂量正相关,如用抗cd62l、cd49d和cd11a处理淋巴细胞,而后静脉输入,归巢被完全阻断,这提示fty加速外周淋巴细胞归巢是通过归巢受体(homing releptors)介导的。

从上述的一些实验证据得出fty似乎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其二是诱导淋巴细胞归巢。要假设同一个药物同时具有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困难的。目前?@无直接的实验证据证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3 药物代谢动力学

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fyt可用气相色谱进行检测。由于fty溶于水和乙醇,因而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在狗、大鼠和灵长类动物中的生物利用度分别大于60%、80%和40%。在血液中,血细胞的分布大于血浆。在狗和大鼠,口服fty后的血浓度达峰时间约为8~9小时,而母药的半衰期分别为12和29小时。fty与csa联合应用对两者的血浓度都没有影响。母药的谷值浓度与口服剂量之间有线性关系。目前尚未发现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代谢产物。在大便和尿中都发现了fty的代谢产物,其中尿中的代谢产物比大便中的略低,这些提示fty主要在肝脏代谢。

4 毒副作用低

4.1 高度的细胞选择性

大鼠一次性口服10mg/kg fty,3小时以后外周血淋巴细胞降至服药前的18.3%,3天后降至谷底6.1%。此时外周血各种淋巴细胞的降低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与服药前相比,t细胞降至2.3%,b细胞降至19.7%,cd4 细胞降至8.4%,cd8 细胞降至20%,单核细胞不变。而多核细胞数上升了3倍,cd4 、cd8 双阳性细胞上升(这是不是因为体内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后,巨噬细胞增生,以吞噬并清除这些凋亡细胞呢?)。脾脏t细胞明显减少,胸腺、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胞数及各种细胞的比例无变化。将不同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在含有10umfty的培养液中培养3小时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胸腺53.2%,脾脏37.2%,外周血42.7%[19]。chiba[2]等给大鼠连续口服fty0.1mg/kg/d,14天后,外周血中cd3 细胞明显减少,cd45ra b细胞不受影响。骨髓细胞和胸腺细胞也不受影响。这些结果提示,fty选择性作用于外周淋巴细胞,特别是cd4 t细胞。

4.2 对动物的影响

大鼠大剂量fty(10mg/kg)服用15天,没有出现腹泻、呕吐、消瘦、感染而引起死亡[20]。也没有中毒性肾损伤,但体重增长受到抑制[2]。犬肾移植受者连续服药3个月,没有明显的副作用[20]。我们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fty的剂量在0.3~10mg/kg的范围内无论是单独应用或是与csa联合应用,连续服药两周后,明显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淋巴细胞,对粒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胸腺和骨髓均无明显影响。服药后2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且在停药后维持4周左右恢复到服药前的水平,表明fty对淋巴细胞的影响是可逆的,而csa不能增强fty减少淋巴细胞的作用。

4.3 减少csa用量 fty与csa联合应用时,csa的剂量只需达到亚临床剂量(3mg/kg)就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2],从而避免了csa过量所可能引起的肝、肾毒性。

5 结语

对fty的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相关的研究已显示该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如特异性地诱导t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fty为何仅对t细胞有作用,而对其它细胞似乎没有影响呢?是t细胞内有特殊的“受体”或酶系吗?诱导细 胞凋亡和细胞归巢之间有何关系呢?两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如何?单用或联合应用csa可使移植物长期存活,那么这种效果是免疫抑制还是免疫耐受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也许会给免疫学的研究和临床带来新思路或方法。

参考文献

孙尔维等,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1998;18:377

fukuda y et al .transpl int ,1998;11 suppl 1:461-464

chueh sc et al .transplantation,1997;64:1407-1414

suzuki k et al .transplant proc,1998;30:1067-1068

sun ew et al .j med col pla,1999;14:103-107

sun ew et al .j med col pla,1999;14:99-102

wang me et al .transplantation ,1998;65:899-905

troncoso p et al .transplantation,1999;67:145-151

hoshino y et al .transplant proc,1999;31:1224-1226

xu m et al .transpl int ,1998;11:288-294

yanagawa y et al .transplant ,proc31:1227-1229

yanagawa y et al .j immunol,1998;160:5493-5499

li xk et al .transplant proc,1997;29:1267-1268

shinomiya t et al .immunology,1997;91:594-512

shimizu c et al .immunology,1998;94:503-512

sun ew et al.sean j immunol (in press)

chiba k et al.j immunol,1998;160:5037-5044

免疫抑制剂篇2

1990年以前,有关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报道较少,且有争论;此后,关于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较大;目前对这一问题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并认为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 6-mp)、环孢菌素(cyclosporine, cyc)、氨甲喋呤(methortrexate, mtx)疗效较好.

1 aza和6-mp

1.1 临床疗效 aza的分子结构中55%是6-mp,88%的aza在体内很快经过亲核酶和巯基反应转变为6-mp,二者作用近似. ewe k et al[1]报道应用aza 1.0 mg/ kg·d~3.0 mg/ kg·d和安慰剂治疗42例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4 mo其有效率分别为76%和38%(p<0.03),candy et al[2]治疗45例crohn's病12 mo和安慰剂组对照其有效率分别为56%和10%(p<0.001),present et al应用6-mp 1.0 mg/ kg·d~1.5 mg/ kg·d和安慰剂治疗72例crohn's病12 mo其有效率分别为72%和14%(p<0.01),hawthorne et al[3]应用aza和安慰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67例12 mo其有效率分别为64%和41%(p<0.04);总之,aza和6-mp治疗ibd中的crohn's病和uc有显著疗效,但最少需用3 mo~4 mo,时间较长为不足之处,sandborn et al[4]提出足够剂量静脉注射可缩短产生疗效的时间.

1.2 副作用 aza和6-mp治疗ibd时可产生两种副作用,一是过敏性反应,可能系药物本身引起,有胰腺炎、发烧、皮疹、关节痛、恶心、腹泻等;二是非过敏性反应,可能系所用药物剂量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肝炎、恶变等. connel et al[5]在一组大系列治疗后患者的随访中报告:15%的患者发生副作用,其中胰腺炎占3%,骨髓抑制占2%,感染占7%,肝炎占0.3%,其他反应占2%,恶变发生率在3%~4%之间(但比对照组之恶变率低).

1.3 用药剂量和对副作用检测 aza和6-mp治疗ibd对照试验提示:产生疗效的药物剂量分别是2.0 mg/ kg·d~2.5 mg/ kg·d和1.0 mg/ kg·d~1.5 mg/ kg·d;如患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时,应于开始用药之4 wk内每wk查一次血常规和血小板,于用药之4 wk~8 wk内应每2 wk查一次,尔后1 mo~2 mo查一次;第一年内应每3 mo~4 mo查一次肝功能,尔后4 mo~6 mo复查一次,如临床疗效好且无副作用,可对上药连续使用1 a~2 a或更长时间.

2 cyc

2.1 临床疗效 feagan bg et al[6-8]应用低剂量cyc&nbs p;5 mg/ kg·dpo,对三组慢性活动期crohn's和轻度crohn's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治疗,仅有35%~40%有效率;brynskov et al[9]用高剂量cyc 7.6 mg/ kg·d po,对急性crohn's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治疗,治疗组有效率59%,安慰剂组为32%,说明其疗效在两组之间有一定差异(p=0.03);sandborn wj et al[10-12]用po高剂量或iv cyc治疗急性炎症型和瘘管型crohn's病也有一定疗效,但无对照组;lichtiger s et al[13]在一小样本报道中应用高剂量cyc (4 mg/ kg·d iv或16 mg/ kg·d po)治疗经类固醇治疗无效的重症uc,治疗组有效率为83%,安慰剂组为10%,差异显著,说明高剂量cyc po或注射对此类患者疗效满意,但目前po低剂量cyc治疗uc的报道尚未见到;产生疗效的时间一般在2 wk之内.

2.2 副作用 sandborn wj[10]指出:使用高剂量cyc治疗ibd时可产生以下副作用:肾功能不全占6%,高血压11%,机会菌感染3%,癫痫发作1%,感觉异常26%,震颤7%,头痛5%,牙龈增生2%,多毛症13%,静注过敏反应0.3%.

2.3 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检测 po低剂量cyc(≤5 mg/ kg·d)治疗ibd无效,高剂量(如前所述)治疗ibd则有效,用药剂量应使cyc在血液浓度维持在251 ng/ ml~350 ng/ ml之间;如静滴cyc时应每日一次或多次查血液中cyc浓度(可用hplc或单克隆ria法)和血浆电解质,而po cyc时上述检查1次/ wk即可,疗程中应使血肌酐<30%,肌酐清除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血胆固醇应<120 mg/ dl,应用cyc时间不应超过6 mo.

3 mtx

3.1 临床疗效 chamoit-prieur c et al[14-17]报道mtx 25 mg/ wk肌注连续12 wk或15 mg/ wk po连续18 wk,可使急性uc和crohn's病得以缓解,且可减少类固醇激素的用量;kozarek ra et al[18,19]对一组小样本无对照组的研究报告显示:po mtx 7.5 mg/ wk~15 mg/ wk,于60 wk后有40%uc和51% crohn's患者症状缓解,一般认为使用mtx 2 wk~8 wk即可见效.

3.2 副作用 feagan bg et al[17]报道:低剂量mtx (25 mg/ wk)肌注治疗94例crohn's病,出现副作用较早,包括:血清转氨酶升高占5%,恶心4%,皮疹1%,支原体肺炎1%;arora et al[16]报道po mtx 治疗ibd时经常出现恶心;goodman ta et al[20-22]报道低剂量mtx长期维持治疗ibd可能出现肝纤维化/ 肝硬变;scully cj et al[23]指出长期使用mtx还可能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骨髓抑制,其发生率约为10%~24%,但多数患者在发生轻度血细胞减少后暂时停用mtx,则即恢复.

3.3 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检测 mtx po 25 mg/ wk或肌注25 mg/ wk 3次,在12 wk~16 wk内每2 wk~4 wk查一次谷丙转氨酶、血常规,尔后每4 wk复查一次 血常规,每4 wk~6 wk查一次谷丙转氨酶,用药仍是较安全的.

4 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aza/ 6-mp和mtx联合应用:由于aza/ 6-mp和mtx在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半衰期太长、合用时会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目前尚未见联合使用治疗ibd的报道,一般在停用mtx后最少观察2 wk才能使用aza/ 6-mp;cyc和mtx联合应用:二者合用易导致肾功能减退,故目前也未有二者联合使用的报道;但有学者指出:在用高剂量cyc治疗ibd时,当病情缓解后可和aza/ 6-mp联合进行维持治疗,但由于未见正式公开发表资料,我们认为对这种联合用药应采取慎重态度.

5 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程序

多数学者认为:对ibd治疗应根据病情采用程序化治疗,即:开始时最好使用毒性最小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盐和甲硝唑,病情严重用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激素治疗,如仍无效再用上述免疫抑制剂,如仍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由于篇幅所限,现仅以常见的uc为例,将其程序化治疗方案用图1表示于下,可参改.

总之,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意见虽渐趋向一致,但尚未完全统一,多数学者认为对ibd使用免疫抑制剂对部分患者是有效地安全的;aza/ 6-mp在治疗难治性crohn's病、瘘管型crohn's病、激素依赖性uc和稳定性uc是有效的,但要特别注意在治疗过程中检测骨髓像;低剂量cyc治疗ibd无效,高剂量cyc治疗严重激素难治性uc、严重激素难治性crohn's、瘘管型crohn's病是有效的,cyc一般不用于稳定型crohn's病或轻型uc的治疗;mtx治疗难治性uc、稳定型crohn's病或uc的疗效尚不肯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无论使用哪一种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认真观察其副作用,并定期检查血像、骨髓像及肝肾功能,尽量做到既有一定疗效又较安全.

6 参考文献

1 ewe k, press ag, singe cc, stufler m, ueberschaer b, hommel g et al. azathioprine combined with prednisolone or monotherapy with prednisone in active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3;105(2):367-372

2 candy s, wright j, gerber m, adams g, gerig m, goodman r et al. a controlled dlouble blind study of azathioprine in the mam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gut, 1995;37(5):674-678

3 hawthorne ab, logan rfa, hawkey cj, foster pn, axon at, swarbrick et et 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zathioprine withdrawal in ulcerative colitis. br& nbsp;med j , 1992;305(6844):20-22

4 sandborn wj, van os ec, zins bj, tremaine wj, mays dc, lipsky jj et al. an intravenous loading dose of azathioprine decreases the time to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5;109(6):1808-1817

5 connel wr, kamm ma, dickson m, balkwill am, ritchie jk, lennard jones et al. long-term neoplasia risk after azathioprine treatmen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lancet, 1994;343(8908):1249-1252

6 feagan bg, mcdonald jwd, rochon j, laupacis a, fedorak rn, kinnear d. low-dose cyclospor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4;330(26):1846-1851

7 jewell dp, lennard-jones je, and the cyclosporin study group of great britain and lreland. oral cyclosporin for chronic active crohn's disease. a multicentre controlled trial.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4;6(3):499-505

8 stange ef, modigliani r, penna as, wood aj, feutren g, smith pr. european trial of cyclosporin in chronic active crohn's disease: a 12 month study. gastroenterology, 1995;109(3):774-782

9 brynskov j, freund l, rasmussen sn, lauritsen k.&nbs p;final report on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of cyclosporin treatment in active chronic crohn's disease.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1;26(7):689-695

10 sandborn wj. a critical review of cyclosporine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flamm bowel dis, 1995;1(1):48-63

11 present dh, lichtiger s. efficacy of cyclosporine in treatment of fistula in crohn's disease. dig dis sci, 1994;39(2):374-380

12 hanauer sb, smith mb. rapid closure of crohn's disease fistulas with intravenous cyclosporine a. am j gastroenterol, 1993;88(5):646-649

13 lichtiger s, present dh, kornbluth a, gelernt i, bauer j, galler g. cyclosporine in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refractory to steroid therapy. n engl j med, 1994;330(26):1841-1845

14 chamiot-prieur c, lemann m, mesnard b.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rohn's diseasel (cd) with methotrexate (mtx). gastroenterology, 1993;104(3):a680(abstract)

15 baron th, truss cd, elson co. low-dose oral methotrexate in 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g dis sci, 1993;38(10):1851-1856

16 arora s, katov wn, cooley j. a double-b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methotrexate in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2;102(3):a591(abstract)

17 feagan bg, rochon j, fedorak rn, irvine ej, wild g, sutherland l. methotrex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5;332(5):292-297

18 kozarek ra, patterson dj, gelfand md. long-term use of methotrexat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evere disease 3, drug therapy 2, seventh inning stretch. gastroenterology, 1992;102(3):a646(abstract)

19 kozarek ra. review ariticl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3;7(2):117-123

20 goodman ta, polisson rp. methotrexate: adverse reactions and major toxicities. rheumatic dis clin north am, 1994;20(2):513-528

21 whiting-o'keefe qe, fye kh, sack kd. methotrexate and histologic hepatic abnormalities: a meta-analysis. am j med, 1991;90(6):711-716

22 weinblatt me. methotrexate for chronic disease in adults. n engl j med, 1995;332(5):330-331

免疫抑制剂篇3

关键词:葡萄膜炎;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视力下降

正文: 葡萄膜炎常发于青壮年群体中,是临床中比较难以处理的顽症,尤其是顽固性葡萄膜炎会反复发作,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视力会严重受损,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较多,但是因为糖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较大,且对于某些类型的葡萄膜炎疗效不是很好,所以近年来在临床中经常辅以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本文对我院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患者均为顽固性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为(28.4±3.4)岁。病史最长3年,最短68天,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早期患者:双眼葡萄膜炎,存在粉末状kp,有玻璃体细胞,患者视盘边界存在充血、水肿症状,视网膜呈浆液性脱离。如患者无kp和玻璃体细胞则需要结合眼底荧光造影和脑脊液检查。恢复期:患者有晚霞状眼底和dalen-fuchs结节,毛发改变,白癜风。恢复期:发病8周后,患者眼底呈晚霞状改变,房水闪光、kp、dalen-fuchs结节以及存在一定的视力下降。

1.2方法

1.2.1免疫抑制剂应用指征 患者复发期采用小剂量激素治疗,例如采用30mg的强的松治疗炎症未得到控制;患者眼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血糖升高、青光眼、胃溃疡等。

1.2.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肝肾功能、x胸片、血常规等检查,用药之后复查患者血常规。在药物治疗中对于已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眼病复发的患者要将强的松的用量减至25mg,每日一次,硫唑嘌呤50mg,每日两次。观察患者炎症控制情况,逐渐减少强的松的用量直到停药,时间为半年,半年后患者炎症不复发需要采用硫唑嘌呤50mg维持,每日一次。如果患者炎症复发,则需要口服强的松治疗,每次25mg,每日一次,直到炎症控制。

1.3治疗结果 分析治疗效果和药物治疗毒副作用。治愈标准:停药三个月之后患者无虹膜结节,眼部未见充血,无房水闪光,视力提高,眼部外周血白细胞降至3.5×109/l。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sp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p

2结果

经过对22例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治愈17例,治愈率为77.3%。在治疗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作用,其中1例患者为脱发,减小药物剂量后,患者脱发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经过减少药物剂量,采用胃肠道治疗药物治疗,患者症状得到缓解;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及时停止用药,并进行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

3讨论

葡萄膜炎主要是指发生在睫状体、虹膜以及脉络膜上的炎症,其中虹膜和睫状体的血液供给部位一致,所以经常会有两者同时出现炎症。葡萄膜炎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病因复杂,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其治疗已经引发当前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按照葡萄膜炎的病因可以将其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两类,前者主要有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后者有自身免疫类疾病、风湿性疾病、创伤性疾病等。葡萄膜炎可以分为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以及全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症状为患者眼痛、流泪、视力下降、睫状充血、虹膜肿胀以及其他全身病变。后葡萄膜炎存在严重视力下降,眼底检查中发现眼底出血、视力变形,部分患者有闪光感。全葡萄膜炎是患者的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等先后或者是同时发生炎症。

目前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葡萄膜炎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阿托品、环磷酰胺、肾上腺素、甲氨蝶呤、环孢霉素以及硫唑嘌呤等[2]。在西医治疗中主要是采用激素治疗,但是激素治疗后患者经常反复,无法根治,另外部分医生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时候往往采用全身治疗,治疗的针对性降低。而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中也会产生多种毒副作用,例如高血压、高血糖、胃粘膜损伤、骨质疏松以及电解质紊乱等。顽固性葡萄膜炎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淋巴细胞异常克隆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很多患者治疗反复发作,经久不治,从而引发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所以在本组治疗中主要采用了强的松联合硫唑嘌呤的治疗方法,强的松作为激素的一种可以治疗葡萄膜炎,而硫唑嘌呤作为免疫抑制剂能够对淋巴细胞的克隆产生抑制作用,有效阻止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母细胞,能对t淋巴细胞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减少葡萄膜炎复发[3]。

患有葡萄膜炎的患者在早期必须要进行彻底的治疗,争取一次性治愈,如耽误治疗,病情会恢复发作,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的损害,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组顽固性葡萄膜炎治疗中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之后血白细胞有了明显的下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是免疫抑制剂使用会出现脱发、胃肠道不适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副作用,要适可而止。在本组治疗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药物毒副作用,其中1例患者为脱发,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1]张美芬.前葡萄膜炎的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j].食品与药品,2009,11(7):71-72

[2]郝黎.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20(4):41-42

免疫抑制剂篇4

【关键词】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免疫抑制剂;药物局部注射

【中图分类号】r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19-02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在成人中常见的眼眶疾病之一,属于一种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对于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明确规定,对于出现此种疾病的患者,容易伴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疾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此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流泪、畏光、眼肿、视力下降等,从而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因此,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降低患者发生病残的机率,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其中,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2]。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对其采用此种方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07年5月-2012年8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6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23-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1岁,女性36例,年龄在26-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7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治疗,跟踪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患者表现出典型的甲亢症状,而且具有甲亢病史,甲状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大,并伴有眼部疼痛、畏光、流泪、水肿、充血等症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同时采用专业诊断仪对患者进行诊断,以确诊患者的病情[3]。

1.2.2 治疗方法 首先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甲亢药物治疗,同时对患者采用0.5g的甲波尼龙联合250ml的生理盐水、0.2g的环磷酰胺联合50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天1次,对患者持续治疗3天,然后间隔5-7天,再重复治疗,对患者持续治疗3-5个疗程,然后再给予患者间隔性的局部注射50mg的环磷酰胺、5mg的地塞米松、50mg的环孢素a治疗,每天1次,冲击结束后再对患者采用二丙酸倍他米松肌内注射治疗,共7mg,半个月进行1次,治疗一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持续治疗2个月[4]。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疗法进行治疗,标准同观察组。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持续6个月-2年,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进行跟踪观察,以评估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眼痛、水肿缓解,视力有较大程度的恢复,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眼痛、水肿有所缓解,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消失,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对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检验,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实行一系列的治疗,其病情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9.5%,对照组38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治疗有效率为71.1%。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眼科疾病,导致患者出现眼痛、视力下降、充血、水肿等临床症状和体征,致使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而制约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此,临床医生应当及时给予患者准确诊断,并对患者实行对症治疗,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6]。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首先给予患者基础治疗,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联合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效果显著,其中的甲波尼龙和地塞米松能够对机体细胞功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对淋巴细胞在免疫活动中的影响起到破坏作用,从而缓解炎性介质对患者的影响,以逐步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患者视力的快速恢复。此种治疗方法不仅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于患者的副作用较小,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治疗,虽然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较差,难以实现患者的快速康复。因此,免疫抑制剂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勇铨,刘志民,顾明君,邹俊杰,徐洁,彭玲,林朗. 免疫抑制剂球后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 上海医学. 2009,100(07):12-13.

[2] 顾明君,刘志民,朱莉,沈玉美,石勇铨,徐洁. 奥曲肽和泼尼松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随机对照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85(05):88-89.

[3] 王坚,王扬天,邵加庆,赵明,王晓,杜宏. 霉酚酸酯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对照研究[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65(12):66-67.

[4] 张道彩,唐金韧. 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疗效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 2007,29(17):103-104.

[5] 刘志民,顾明君,邹俊杰,石勇铨,徐洁,沈玉美,林朗,谈雯,段继才. 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上海医学. 2009,112(01):77-78.

[6] 王宇鹰,王养忠. 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32例报告[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66(09):89-90.

免疫抑制剂篇5

【关键词】 贫血,再生障碍性;免疫抑制剂;药物疗法,联合;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观察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素(csa)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方法 采用atg csa hdivig治疗saa儿童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22例saa儿童中,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1.8%(18/22)和72.7%(16/22),18例病儿发生不同程度感染,3例于atg用药期间出现过敏反应,3例发生血清病反应,5例出现治疗相关鼻衄(其中2例同时并发肉眼血尿),5例发生继发性糖尿病,7例出现高血压,8例病人出现低蛋白血症,4例发生低钾、低钙、低镁血症,4例出现牙龈增生,随访期内均未发现克隆性疾病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结论 联合免疫抑制治疗作为儿童saa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临床有效率高,副作用主要为感染、糖皮质激素相关副作用及血清病。感染的综合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优化应用对副作用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贫血,再生障碍性;免疫抑制剂;药物疗法,联合;不良反应

adverse rea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ombin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in children wang gao?yan, li xue?rong, zhao yan?xia, et 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hemat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dverse reac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of combined immunosuppressive (cis) therapy with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tg), cyclosporine a (csa), and high?dos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hdivig)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in children. methods co?therapy of atg csa hdivig for 22 children with saa was undertaken, their clinical records analyzed. results of 22 kids treated, the response and excellence rates were 81.8% and 72.7%, respectively. the untoward effects during medication were: various extents of infection (18 cases); allergic response to tgg (3); serum sickness reaction (3); therapy?related epistaxis (5), two of them accompanied by gross hematuria; secondary diabetes (5); hypoproteinemia (8); hypokalemia, hypocalcemia and hypomagnesemia (4); and gingival hyperplasia (4). no clonal conditions or aseptic necrosis of femur head were found at follow?up. conclusion combine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s one of the main re?gimens for severe aplastic anemia in children with high response, the side effects were mainly infection, glucocorticoids?related side effects and serum sickness. co?therapy of infection and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are vitally importa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untoward events.

[key words] anemia, aplastic;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drug therapy, combination; adverse reaction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病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免疫紊乱,特别是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1?2]。对于重型aa(saa),目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联合免疫抑制(cis)治疗极大改善了saa病人的预后[3],但其不良反应较多,saa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仍有待探讨。2004年5月—2009年12月,我院应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环孢素(csa)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治疗saa儿童22例,本研究对其不良反应进行总结,探讨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提高病儿生存质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saa病儿均符合1987年第四届全国aa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aa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4]。22例中,男9例,女13例;年龄3~14岁,中位年龄7.5岁;随访时间3~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 saa?ⅰ型19例, saa?ⅱ型 3例。

1.2 治疗方案

atg(德国 fresenius公司或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2.5~5.0 mg/(kg·d),静脉滴注,持续6 h以上,连用5 d。csa (华北制药厂产品): 4~6 mg/(kg·d),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中定期监测csa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调整csa剂量,最多不超过10 mg/(kg·d),使csa血药浓度维持在200~400 μg/l,显效后以原剂量巩固治疗3~6个月,再渐减到维持量0.5~2.0 mg/(kg·d),继续治疗6~12个月以上,以最低有效量长期维持。hdivig:每次1 g/kg静脉滴注,每4周1次,共6~8次。同时,辅以造血因子g?csf或gm?csf 5 μg/(kg·d),皮下注射,每天1次,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大于1.0×109/l。并口服达那唑、叶酸、vit b12及再障生血片等。

1.3 不良反应防治

1.3.1 感染预防 病儿cis治疗开始前至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期间,置简易层流床内;对口腔、皮肤及肛周护理。cis治疗前充分治疗感染及清除潜在感染灶。复方磺胺甲唑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一旦出现感染,积极寻找病原学证据,综合治疗。

1.3.2 过敏反应及血清病的预防 atg用药开始时先以1 d总量的1/10量行静脉过敏试验,并于atg治疗前1 h肌注异丙嗪0.5~1.0 mg/kg,连用5 d,同时于atg治疗前1 h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并于atg用药时维持,起始量10~15 mg/(kg·d),每连用3 d减半量,直至剂量为1 mg/(kg·d),维持1周后改泼尼松口服1个月,渐减量至停用。如发生过敏反应,则减慢或暂停atg用药,并改用大剂量甲泼尼龙20~30 mg/(kg·d)冲击治疗,疗程不超过3 d,随后渐减量。如发生血清病则应用地塞米松0.2~0.3 mg/(kg·d)静脉滴注,病情控制后改泼尼松口服,后逐渐减量。

1.3.3 护肝及预防应激性溃疡 还原型谷胱甘肽及易善复护肝治疗;低蛋白血症可酌情输注清蛋白;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期间,静脉应用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并随激素减量而减量。

1.3.4 预防骨质脱钙及低钙血症 糖皮质激素应用期间给予活性vit d及钙剂。

1.3.5 高血压及糖尿病的防治 应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卡托普利预防高血压,必要时加用缓释硝苯地平。用药期间尽量减少葡萄糖静脉应用,发生高糖血症时适当饮食控制,必要时给予胰岛素治疗。

1.4 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感染、过敏反应等指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基本治愈11例,缓解5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4例。无效病例中,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感染及出血,总有效率81.8%(18/22),显效率72.7%(16/22)。3例saa?ⅱ型病儿皆有效,其中2例基本治愈,1例明显进步。

2.2 不良反应及转归

2.2.1 感染 住院治疗期间有18例病儿发生不同程度感染。感染发生于治疗后25~160 d,绝大多数发生于治疗后1~3个月。8例病儿轻症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局部皮肤感染等;10例病儿有较重感染,大多为混合感染,部分病儿有重复感染,其中肺炎8例,包括临床诊断真菌性肺炎5例,败血症6例(其中血培养肺炎克雷伯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大肠埃希菌1例),泌尿系感染2例(尿培养大肠杆菌1例,屎肠球菌1例),肛周感染1例。本研究中,口腔感染常见,多数程度轻微。明显口腔感染6例,其中3例较为严重,口腔黏膜或舌苔呈黑色或黄白色,有的舌体增厚伴有出血,经分泌物培养为真菌、细菌或二者混合感染,病程迁延。所有感染病儿经联合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后17例痊愈,1例因经济原因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

2.2.2 过敏反应 atg治疗期间3例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胸闷,给予常规剂量甲泼尼龙或异丙嗪、开瑞坦等抗过敏治疗并减慢atg输注速度完成治疗,未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2.2.3 血清病反应 3例病儿于应用atg后2~4周出现血清病反应,表现为皮疹、发热、寒战、关节酸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血小板迅速下降等。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痊愈。

2.2.4 治疗相关出血 atg用药期间5例出现鼻衄,并有2例并发肉眼血尿,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出血停止,未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2.2.5 继发性糖尿病 治疗期间5例发生糖尿病,其中1例发生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且其母亲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发生于血清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治疗过程中。5例病人均给予糖尿病饮食,3例加用胰岛素治疗,4例病儿血糖恢复正常,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出院后因颅内出血死亡。

2.2.6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csa及甲泼尼龙治疗期间7例出现高血压,多数病儿较轻,给予卡托普利及硝苯地平治疗后均得到有效控制。仅1例发生高血压脑病,经及时降血压、抗惊厥、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等综合治疗痊愈。

2.2.7 电解质紊乱 发生电解质紊乱4例, 2例为低钾血症,2例为低钙血症,其中1例并发低镁血症。2例发生低钙惊厥,给予补充电解质对症治疗后短时间内好转。

2.2.8 其他 2例出现一过性alt和ast升高,给予csa减量并加强护肝治疗后恢复; 8例病人有低蛋白血症,3例出现下肢水肿,1例同时并发腹水,给予利尿及清蛋白输注后,症状均改善。未见肾功能损害。3例双手震颤,补充电解质或csa减量后好转。5例出现上消化道反应,3例出现多毛,4例出现明显齿龈增生,1例出现肌肉痛。约1/3病儿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用药期间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病儿无自觉症状。几乎全部病儿出现库欣貌,停用糖皮质激素后好转。均未见上消化道出血、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缺血性骨坏死、精神异常等。atg治疗远期并发症,如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白血病(al)等克隆性疾病随访中尚未发现。齐鲁医学杂志2010年10月第25卷第5期 med j qilu, october 2010, vol.25, no.5

3 讨 论

我国属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发地区,儿童年发病率2/10万,并呈递增趋势。saa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目前,cis是saa治疗的重要方式,其疗效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5],其中 atg csa是最重要的药物组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cis治疗不良反应可承受,但仍相当明显,不良反应的防治对cis治疗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采用atg csa hdivig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儿童saa,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达到81.8%、72.7%,与文献报道相当,显示了多药联合治疗儿童saa的优越性。其不良反应主要是感染、atg过敏反应及血清病、出血、继发糖尿病、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在给予及时预防、恰当处理后,绝大多数可控制。

cis治疗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是重症感染,其发生率最高,也最难控制,往往决定着治疗的成败。本研究中, 81.8%的病儿发生明确感染,较重感染占半数以上,感染部位包括败血症及肺部、泌尿道、消化道感染,另外口腔黏膜感染常见,且病程迁延,病原常为条件致病菌。经过综合治疗后,感染几乎全部治愈。cis的另一重要不良反应是atg过敏反应和血清病。atg是异种动物蛋白类免疫抑制剂,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血清病、免疫损伤致plt进一步下降和免疫功能抑制等。因此,在治疗前必须行静脉过敏试验,并给予足量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过敏药物预防过敏反应,及时酌情输注单采plt。应用atg后2~8周出现发热,如伴有充血性皮疹、关节痛等,而无明显感染征象,要高度怀疑血清病的可能,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补体降低进一步支持血清病的存在。糖皮质激素应用在过敏反应和血清病的防治中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过敏反应和血清病发生率较低,时间也稍迟,考虑与预防性应用较大剂量甲泼尼龙有关。

csa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多毛症、手震颤、齿龈增生等,均为可逆性,多与剂量过大或血浓度过高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定期检测药物血浓度,及时调整使用药物剂量,使其维持在理想稳态治疗浓度范围,当血药浓度>500 μg/l时,可增加肾毒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由于较好地检测csa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以及护肝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本组未出现明显肝肾功能损害。hdivig治疗中偶见过敏反应,目前尚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cis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大量应用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有感染、高血压、高糖血症、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精神异常等。本组病儿继发性糖尿病发生率较高,部分与血清病需要延长糖皮质激素疗程有关。高血压、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不良反应程度重时也可发生危险。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在今后的cis治疗中应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尤其要控制疗程,以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在支持治疗方面,任何有效治疗的起效时间至少2~3个月,且有效者血常规指标恢复也需一定过程,在此期间saa仍受到严重感染和出血的威胁。因此,必要时成分输血、积极控制感染和出血、酌情使用粒系和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尽可能使病儿度过危险期,等待有效治疗后的造血功能重建和血常规指标的恢复。

总之,cis对小儿saa有较好疗效,与骨髓移植相比,疗效相当,可作为目前无hla相合供髓saa病儿的一线治疗方式。上述cis治疗的不良反应程度多数相对较轻,且控制良好,安全性优于骨髓移植。但cis疗法不良反应发生率仍较高,治疗方案的日渐优化将进一步提高疗效并改善病儿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geissler k.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aplastic anemia[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03,115(13214):444?450.

[2]kaito k, otsubo h, usul n, et al. th1/th2 lymphocyte balance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j]. jap j clin pathol, 2004,52(7):569?573.

免疫抑制剂篇6

关键词:pss;免疫抑制剂;流行性出血热

application of pss combin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and drug safety

zhang lun-yu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qianjiang central hospital,qianjiang 4331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ss combin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in patients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and drug safety.methods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tradermal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immunoglobulin test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normal rate of skin test was 14.00%,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r the 36.00%.igg content of control group patients for(1361.8±42.4)mg%,the experimental group(1009.9±50.3)mg%,control group iga content in blood of the patients was(224.6±60.7)mg%,the experimental group(180.6±20.5)mg%.control group igm content in blood of the patients was(171.8±22.4)m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139.9±22.3)mg%.by analysis,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pss;immunosuppressive agents;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流行性出血崾茄侵薰家常见流行性疾病,现我国发病率仍很高[1-2]。出血热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出血及器官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且极易造成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后的生存质量[3-4]。该疾病发病急、愈后差,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出血热的主要发病机制为dic以及自身免疫损伤[5-6]。故能有效延长凝血时间的pss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有望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现即为研究pss配合免疫抑制剂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药物安全性。选取2014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来院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著,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1日~2016年8月1日在我院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6.35±5.45)岁。纳入标准:①未应用过影响血凝相的药物;②没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排除标准为:①年龄大于60岁者;②不愿配合实验者。将该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其自身情况,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①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常规出血热对症治疗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类:可的松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②实验组:该组患者在接受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还接受pss治疗。治疗方法:静脉滴注,1 次/d,300 ng/次,连续应用3 d。

1.3判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双链酶(sk-sd)皮内实验结果及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比。

1.4统计学检验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以及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皮肤实验情况 对照组患者皮肤实验正常率为14.0%,实验组为36.0%。经分析,具统计学意义(χ2=12.91,p

2.2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测定情况 对照组患者血中igg含量为(1361.8±42.4)mg%,实验组为(1009.9±50.3)mg%。对照组患者血中iga含量为(224.6±60.7)mg%,实验组为(180.6±20.5)mg%。对照组患者血中igm含量为(171.8±22.4)mg%,实验组为(139.9±22.3)mg%。经分析,均具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疾病,且在我国时常发生。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出血、发热以及多器官衰竭等,其中以肾衰竭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且由于该疾病易造成器官的永久性损伤,故其极易给患者造成多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流行性出血热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鼠。根据老鼠种类以及地区内鼠的种类的分布情况,该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家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为2~5月;野鼠型出血热发病高峰为11~次年1月[7-8]。出血热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分别为:虫媒传播、消化道传播以及呼吸道传播等[9-10]。该疾病起病急,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进一步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手段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dic与免疫反应发挥重要的作用,造成全身性出血及肾损伤。pss是从褐藻中提取后人工处理的多糖硫酸酯,其能在不影响血小板的情况下起到有效的抗凝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出血热中的dic,改善出血情况。免疫抑制剂则能有效抑制患者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降低免疫细胞及相应的免疫因子对机体的自身免疫损伤。dic与免疫抑制剂结合应用,能有效缓解患者出血、发热及相应的器官损伤。

现为研究pss配合免疫抑制剂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药物安全性,特选取1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pss能有效降低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同时改善皮内实验,延长凝血时间。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庆龙,史玉婷,邓立权,等.2005~2014年吉林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5,13(4):201-203.

[2]李青华,王利亚,李亚楠,等.2008~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军事医学,2013,37(12):895-897.

[3]董俊,杨丽敏,高亚维,等.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患者干扰素的应用对病程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15(3):270-271.

[4]俞苏蒙,叶晓波,邢云卿,等.健康青年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2,39(3):170-172.

[5]肖岩,刘光远,吴可亚,等.2010年~2014年营口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及防控[j].医学与哲学,2016,37(6):49-51,60.

[6]孟言浦,颜朝阳,冉贞卫,等.三峡库区生态变化流行性出血热对人群健康影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8):1176-1178.

[7]沈利民.出血热抗体联合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检测诊断流行性出血热[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9):2767-2768.

[8]李静,李娜.血栓弹力图评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早期凝血功能的应用[j].预防医学,2016,28(11):1133-1135.

免疫抑制剂篇7

一是疫苗剂量不足。我国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是以能预防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进行免疫,常有部分猪的抗体水平达不到预防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免疫注射时漏液、打飞针,导致实际注入猪体内的疫苗剂量不足。二是疫苗的贮存、运输设备简陋,未达到规定要求;运输环节过多,疫苗瓶破损,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造成疫苗污染、失效。三是疫苗稀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都会降低疫苗效价,影响免疫效果。

1.2免疫操作技术不规范

防疫人员操作不规范,注射部位不准确,药液注入脂肪层;免疫器械消毒不严格,针头未及时更换和消毒,无法达到免疫效果。

1.3免疫程序不合理

(1)我国农村散养户的重大动物疫病采取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结合平时补免的方法,每头猪都要接种四种疫苗(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每种疫苗按照相应的免疫程序需要进行重复免疫,工作量大。基层兽医队伍力量薄弱,补免工作很难实施,有的猪仅接受过一次免疫,有的在集中免疫行动后出生或补栏的猪很容易漏免,出现免疫空白,导致猪瘟免疫抗体难于达到有效保护水平。

(2)超前免疫,即在仔猪出生后吃初乳前进行免疫注射,注射后2h让仔猪吃上初乳,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大,如母猪深夜产仔或分娩过程过长,仔猪出生后已吮吸初乳又免疫,或疫苗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不高等。

(3)仔猪断奶时与母猪同时免疫。猪场多采用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仔猪的断奶时间为21~28日龄,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如流产、死胎等),此时进行猪瘟免疫,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

1.4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日趋严重,导致猪瘟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研究表明,猪瘟病毒先天感染或早期感染可以引起仔猪胸腺萎缩,淋巴结肿大,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等的感染或混合感染本身除可引起猪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外,还直接侵害猪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免疫器官受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对猪瘟等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低,甚至不产生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

1.5药物因素

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糖皮质激素等对动物体内抗体形成及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许多抗生素即使在治疗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如金霉素对消化道淋巴组织有一定毒害作用。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不仅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和水肿,严重破坏体内的免疫器官,引起机体的免疫抑制,还会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抗体产生。饲料中混杂其他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也能导致免疫抑制。

1.6猪瘟持续性感染

猪瘟持续性感染是繁殖母猪感染猪瘟的一种主要形式。部分母猪经猪瘟免疫后抗体水平低下,在妊娠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亚临床经过,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这些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往往发生胎盘感染导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接受猪瘟疫苗免疫不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受到强毒攻击时易感染温和型猪瘟。

2猪瘟免疫失败的对策

2.1保证疫苗质量

实践证明,我国生产的猪瘟疫苗安全有效,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规定保存、运输和使用疫苗。猪瘟疫苗的储存条件要求较高,应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在-15℃以下保存。夏天要避开酷热的中午和下午时段,可选择在清晨或晚上运输,尽力保持疫苗在较低温下运输。最近疫苗生产厂家已研制出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活疫苗,耐热保护剂可使猪瘟疫苗在2~8℃条件下保存2年,方便了疫苗的运输保存。

2.2疫苗的剂量

我国目前生产的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为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远低于国外的每头份400个免体反应单位的剂量标准。有专家指出,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疫苗免疫剂量显然不足,应加大首免疫苗用量为4头份/头。每猪使用4头份的免疫剂量,可帮助猪体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达到保护亚临床感染水平。

2.3规范免疫操作

免疫前要对各种器械进行彻底消毒,注射一头猪要更换一次针头。疫苗注射时要避免注射到脂肪层,以免影响疫苗的吸收。仔猪选择9号针头注射,中猪用12号、大猪用16号针头较为适宜。

2.4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对仔猪母源抗体进行监测,根据抗体水平的消长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一般情况下,初生仔猪可通过吮吸经免母猪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仔猪3~25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在1∶32以上,保护率为75%,能耐受猪瘟强毒的攻击;30日龄后,抗体中和效价降至1:16,无保护力。因此,仔猪应在25~30日龄时进行猪瘟首免,60~70日龄时进行二免。首免日龄过早,疫苗与母源抗体发生中和反应,不产生免疫保护作用。母猪的免疫要在配种前进行,妊娠母猪不宜免疫。正确采用乳前免疫,乳前免疫可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迅速提高初生仔猪抗体水平,发挥主动免疫作用,剂量为4头份/头。要注意的是应控制仔猪在免疫后2h才可吮吸初乳,并在仔猪35日龄和70日龄时各再注射猪瘟疫苗4头份/头。

2.5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合理使用兽药

重点要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当猪只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应避免进行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前后,应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口服或肌注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免疫增强剂来增强免疫效果,也可用乳酸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预防与治疗猪病要合理选用安全、优质、高效的药物,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各类抗生素。免疫接种前后12h禁止投喂抗病毒类药物。在饲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剂,吸附黄曲霉毒素、f2毒素等霉菌毒素,降低或部分消除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2.6建立免疫抗体监测系统

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于免疫后抗体未达标的仔猪要及时补免,补免后抗体水平仍未提高,若疑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应予以淘汰。结合猪瘟抗体监测,应坚决淘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的种公猪和母猪,消除引起仔猪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的传染源。

2.7做好消毒工作

选择高效消毒剂,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彻底消毒。禁止用碘酊或消毒剂消毒器械,注射器、针头清洗干净后用高压灭菌锅消毒至少15min,注射部位用碘酊消毒后用干棉球擦干再注射,以免造成疫苗灭活。

2.8加强饲养管理

免疫抑制剂篇8

1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机体免疫抑制作用

1.1zea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t细胞及其亚群所介导,zea能引起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活性下降,增殖受抑制,同时也降低了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机体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李国熊等[12]将高质量浓度zea(40mg/kg)灌胃balb/c小鼠后发现t淋巴细胞的cd3+、cd4+、cd8+和nk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数量均显著下降。pestka等[13]以zea(1.5mg/kgb.w./day)污染的饲料饲喂b6c3f1小鼠连续2周,发现其对李斯特杆菌的抵抗力变低,这是由于宿主对李斯特杆菌的抵抗力是由t细胞介导产生,zea抑制了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同时zea对动物机体的细胞免疫与其剂量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低剂量的zea对机体免疫机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剂量zea则会抑制免疫功能。赵虎等[14]发现当在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zea(3mg/kg),仔猪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和白球比(a/g)几项血液指标均无明显影响,且仔猪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显著提高,说明低质量浓度的zea刺激了仔猪免疫功能的提高。报道称,当zea高于5mg/kg时,导致后母猪的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失调,对免疫功能产生间接影响,且当zea浓度较高时(0.5μmol/l),导致牛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生存能力下降。

1.2zea对免疫器官的损伤研究普遍认为由于免疫细胞中大多存在雌激素受体,免疫器官是雌激素分泌失调时的潜在靶器官[15],这可能也是zea免疫毒性的一个重要原因。girish等[16]观察到高剂量zea(40mg/kgbw)显著降低小鼠脾脏淋细胞数,导致脾细胞肿胀、脾脏坏死灶、白髓萎缩和红髓肿胀,诱导免疫系统损伤。雄性老鼠连续6d腹腔注射zea(25mg/kg)导致胸腺重量显著降低且出现萎缩,同时出现肝细胞肿胀和肝的淋巴细胞侵润,导致肝功能下降,可能肝脏的蛋白合成作用如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等受阻,间接也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17]。

2呕吐毒素对动物机体免疫抑制作用

don不仅能导致动物呕吐、腹泻、食欲下降之外,还有致癌、免疫抑制、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毒害作用。近年来,学者们对于don的免疫抑制越来越关注,免疫系统是don和其他单端孢霉菌毒素的中央靶向系统,且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可以破坏白细胞血球中的信号传递从而上调或下调免疫功能,由此可见,don对免疫的影响是其对机体的重要毒性之一。don对于机体免疫的影响与剂量和暴露频率相关,低剂量刺激免疫功能,但随着剂量的增加,白细胞凋亡随之而来,导致免疫抑制[18]。

2.1呕吐毒素对体液免疫的影响don对体液免疫的影响较为复杂,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失调,其中免疫球蛋白的调节异常是试验中对体液免疫功能状态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且don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与其剂量有密切关系。azcona-olivera等[19]研究发现在cona刺激下,don(100和250μg/l)对小鼠脾脏cd4+t细胞il-2、il-4和il-5分泌具有促进作用,而较高剂量的don(500和1000μg/ll)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株分泌il-6。pestka等[20]认为低剂量的don曝露刺激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基因转录和表达的上调,产生免疫刺激作用,而高剂量don促进白细胞凋亡同时伴随免疫抑制。细胞凋亡试验小白鼠初始摄入自然条件下被镰刀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由于iga调节异常引起体内、体外的细胞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和趋化因子(如il-8、mcp-1等)表达量增加,表现为体液免疫的刺激作用。pestka以don(25ppm)污染的饲料饲喂小白鼠后发现起血清中iga和igg均升高,可能是由于它刺激了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和t细胞的介导能力,同时低剂量的don刺激了iga分泌细胞产生更多iga,但当染毒剂量高于58ppm时,iga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但低浓度的don引起上述免疫指标的上升并不意味着机体免疫能力的增强。li等[21]发现低剂量don引起的iga的上调并没有增加机体对肠道和肺部感染的抵抗力,反而增加了机体对滤过性毒菌引起的感染的敏感性。低剂量don所引起的免疫球蛋白和相关细胞因子表达上调与免疫力调节间的相关性只有上述1例研究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研究。don对体液免疫的影响与动物暴露于毒素中的时间也有密切关系,猪单剂量急性don(5.7mg/kg)中毒试验中发现,猪血清中的iga没有明显变化,igg和igm显著增加,而在慢性低剂量don毒性试验中,igm和igg均显著下降,iga呈显著上升趋势[22]。说明长期染毒don使得机体体液免疫功能受到影响,而iga含量上升可能是毒素的毒性作用造成了iga在肾脏中沉积,这与人的iga肾病模型类似。

2.2呕吐毒素对细胞免疫的影响don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主要是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增殖,促进t淋巴细胞的凋亡,诱导t淋巴细胞亚群的凋亡,同时使t细胞及亚群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吞噬作用和巨噬细胞的杀菌作用。王亚超等[23]试验证明,在鸡脾淋巴细胞培养中添加don(3.2、12.5和50mg/l)后,thl细胞和th2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10等平衡失调,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染毒后脾淋巴细胞内的sod、gsh-px、cat等抗氧化酶均显著下降,对细胞产生毒性,造成了细胞免疫功能的损害。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的重要参与者,小鼠口服don(25mg/kg)24h后,don选择性的使抑制免疫的基因(抑制线粒体、核糖体或者蛋白质合成的基因)高度表达,抑制了t细胞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免疫。

2.3don对免疫器官的损伤don对免疫器官的影响主要是伤害了包括淋巴结,脾脏,胸腺等组织,导致了免疫抑制,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减少,降低了机体对于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抑制了机体对于抗原的应答反应[24]。don能诱导小鼠胸腺,脾,小肠粘膜集合淋巴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iga+细胞产生凋亡,从而影响机体的抵抗力;导致啮齿动物的peyer氏斑,胸腺和骨髓中的细胞凋亡,从而损伤免疫器官,致免疫失调;诱使肉鸡的法氏囊,脾脏,肝脏均发生轻度变性,对免疫产生一定影响;家兔接触don后病理切片显示肝细胞明显肿胀,胞质内大量空泡,脾血窦扩张充血,脾小体和脾索内有炎性细胞浸润,长期暴露于don使得家兔包括肝脏和脾脏在内的多个脏器产生严重病变,导致免疫功能受损[25。

3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的毒性互作效应

饲料原料受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几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一种霉菌生长可能会同时产生多种毒素。饲料原料受镰刀菌污染较为常见,而镰刀菌产生的毒素以zea和don同时出现的概率很高。尤其小麦,黑麦和玉米最易受到zea和don的同时污染。且由于它们均在谷物收获之前形成,而产品加工时又不易除去,故对畜牧业危害非常严重[27]。目前关于zea和don联合毒性作用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联合毒素对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妊娠动物的影响。研究发现,don和zea的联合作用可明显降低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并且与剂量呈依赖性相关,二者具有加性效应,同时,zea可显著降低同时给予don对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抑制效应。levkut等[4]在禽类毒素联合试验中发现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毒素联合均不影响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但其吞噬能力受到显著的抑制,联合毒素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cd44+等数量无显著影响影响,但血液中淋巴细胞亚群cd3+的数量显著下降,在试验中仅饲喂含有3mg/kgdon的饲料时,并未发现白细胞吞噬能力受到明显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don和zea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的影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王亚超等[23]的研究表明zea和don的联合作用增加了鸡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ri、il-6、il-10、ifn-γ蛋白的含量,而降低了鸡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2、il-4、il-12β蛋白的含量,且联合作用对这些蛋白的影响均大于zea和don单独影响的总和,表现为加性效应。肉牛试验中日粮中添加don(10.27mg/kg)和zea(1.84mg/kg)时,血清iga没有显著差异但igg含量明显降低,脾脏指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均无明显差异[28]。虽然以往有许多研究证明don和zea分别都有使血液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但它们的联合作用效果以及机理仍没有获得很好的解释。

4总结

免疫抑制剂篇9

摘要: 目的 将用禽流感毒种r1203株按3种生产工艺生产的疫苗进行动物接种,观察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用不同剂量的3种工艺生产的禽流感疫苗,分别免疫大鼠和家兔,肌肉接种2针(隔14d),首针后14和28d静脉采血,测定接种1针和2针后,动物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情况。结果 大鼠的抗体反应较家兔敏感;大鼠和家兔在疫苗接种1针后14d,都能产生血抑抗体,滴度可达1∶40,但中和抗体滴度都很低,几乎测不到;接种2针后,血抑抗体或中和抗体反应都显著高于第1针;裂解-2苗接种大鼠和家兔后的抗体反应普遍高于另2种疫苗,且家兔量-效反应明显。结论 裂解-2疫苗优于其他2种;中和抗体能正确反应疫苗的质量;h5n1禽流感疫苗的效力试验可用于免疫家兔测定中和抗体和临床前研究的动物试验,用15μg血凝素(ha)接种家兔2针,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40或以上。

关键词: 禽流感疫苗;免疫动物;中和抗体;效力试验

observation on effect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vaccine with immunization animals

abstract: objective the vaccines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techniques with the virus seeds r1203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were used to immunize animals and to observe the effect.methods rats and rabbits were immunized with the different dose of the three vaccines of avian influenza (h5n1) by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twice (interval 14 days). blood was collected intravenously in the day of 14 and 28. the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and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occurred in the serum of the animals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inoculation.results the antibody reaction in the rats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the rabbits. the rats and rabbits both could produce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antibody in 14th day with the titer of the antibody reaching at 1:40 while the titer of the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was very low and hardly detected. the second inocul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first inoculation. the antibody reaction after inoculation of the split2 vaccine in the rats and rabbits wer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inoculated with another two vaccines. the quantumeffect reaction was distinct in the rabbits. conclusion the production technique of split2 vaccine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the neutralization antibody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quality of vaccines. the efficiency test should be added in vaccines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with the method of immune rabbits. it is suggested to immunize rabbits twice with 12μg ha with the titer of the seraneutralization antibody reaching at 1:40 or over in animal test before clinical trial.

key words: avian influenza vaccine;immune animal;neutralization antibody;efficiency test

前期禽流感疫苗毒种的检定及毒种库的建立研究结果表明,引进的2株h5n1禽流感毒种r1194和r1203均可用于疫苗的生产。最初用r1194株,按2005年《中国药典》三部制造流感全病毒疫苗的规程〔1〕,生产一批全病毒疫苗,进行接种动物的预备试验取得一定效果。2005年底,国内外禽流感疫苗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疫苗中加入佐剂,使有效接种剂量不断降低。又根据禽流感疫苗生产的工艺设计及检定研究结果,设计3种生产疫苗的纯化工艺,用r1194株或r1203株都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疫苗,但r1203株生产疫苗的产量较r1194株高,因此,在正式试验时我们确定用r1203毒种生产的3种疫苗,进行动物接种,观察它们的免疫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种 h5n1禽流感毒种r1194(英国国家生物制品检定所)和r1203株(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12 疫苗 (1)用r1194毒株,按《中国药典》三部2005版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的方法制备(批号20051201)〔1〕。(2)用r1203毒种,按本研究第2部份制订的生产工艺生产的3种疫苗:全病毒疫苗(批号20060301),裂解-1疫苗(批号20060401-1),裂解-2疫苗(批号20060401-2)。

13 动物 大鼠:sd种群,45~50g。家兔:新西兰种群,20~25kg。小鼠:昆明种群,18~20g(浙江省动物中心)。鸡:三黄鸡,15~20kg(浙江慈溪养鸡场)。

14 佐剂 氢氧化铝(浙江天元生物药业公司)。

15 动物免疫预备试验 用不同剂量的血凝素(ha),采用大剂量的试验方案:(1)疫苗:r1194株制备的全病毒疫苗。(2)动物:家兔,小鼠,鸡。(3)佐剂:氢氧化铝,有或无。(4)剂量:30, 60, 90μg/只,0,14d 2针。(5)接种途径:肌肉,皮下。

16 动物免疫正式试验 (1)毒种:r1203;(2)疫苗:全病毒疫苗、裂解-1疫苗、裂解-2疫苗3种;(3)动物:大鼠(每组10只),家兔(每组4~5只);(4)佐剂:氢氧化铝;(5)接种途径:肌肉;(6)剂量(ha):075, 15, 30, 60, 120μg/只,0,14d 2针;后又在家兔组中,用裂解-2疫苗,增加30和45μg 2组;(7)血抑试验用的血凝素为r1194株,中和试验用的攻击毒株为r1194株。首针和加强接种前当天及加强接种后14d,各静脉采血1次,共3次,分离血清,-30℃以下冻存。

17 血抑抗体检测 按常规法,抗原为r1194或r1203 的血凝素。

18 中和抗体检测 在蛋胚中测定,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等量混合,37℃中和90min,每只鸡蛋接种鸡胚感染剂量100(eid50)。

2 结果

21 动物免疫预备试验 (1)敏感性为家兔>小鼠>鸡。(2)佐剂苗的免疫效应优于无佐剂苗。(3)剂量之间(30,60,90μg ha) 测得的中和抗体或血抑抗体量-效反应不明显。(4)肌肉接种的免疫效应优于皮下接种。(5)血抑抗体或中和抗体,2针高于1针。

图1 大鼠和家兔不同剂量接种1针和2针后血抑抗体滴度(略)

图2 大鼠和家兔不同剂量接种2针后中和抗体滴度(略)

22 动物免疫正式试验(图1,2) 根据对免疫动物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1)大鼠和家兔免前血清中,未检出h5n1血抑抗体和中和抗体。(2)大鼠对禽流感病毒敏感性高于家兔,但大鼠过于敏感。(3)第1针后14d,3种疫苗各剂量组的血抑抗体大部分达到1∶40或以上,但中和抗体都很低。(4)2针后14d,血抑抗体和中和抗体明显升高,但血抑抗体量-效反应不明显,而裂解-2疫苗的中和抗体量-效反应明显。(5)裂解-2疫苗接种大鼠和家兔的抗体反应,普遍高于另2种疫苗。

23 各型流感病毒和各型流感抗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1) 。

表1 各型流感病毒和各型流感抗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略)

注:a为甲型流感病毒hini;a3为甲型流感病毒h3n2;b为乙型流感病毒;a5为禽流感病毒r1194

从表1可知,各型流感抗血清仅能中和同型病毒。鸡胚病毒中和试验判断结果客观、重复性好,试验结果基本相似。

3 讨论

一般认为,由于h5n1禽流感病毒过去未在人群中发生流行,人体普遍无它的抗体,因而首次免疫所需的抗原量必须很大,故john等禽流感疫苗的人体观察结果,需要接种90μg 2针才有效〔2〕,此剂量超出普通流感疫苗剂量15μg 1针的12倍。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在疫苗中加入佐剂,可显著提高免疫效果,疫苗免疫的有效剂量,从最早的90μg 2针立即降至30μg 2针〔3〕,以后又降至15μg 2针〔4〕,10μg 2针〔5〕,直至38μg 2针〔6〕。从禽流感疫苗研究的进展可知,变化的是剂量不断降低,但不变的是必须接种2针,这恰恰反应疫苗免疫接种的一般规律,即机体抵御新的抗原作出有效的反应,必须要多次接触才能完成。本研究发现,疫苗接种大鼠和家兔1针后14d,大鼠和家兔动物都能产生血抑抗体,滴度也可达1∶40或以上,但中和抗体滴度都很低,几乎测不到。本研究发现,普通流感和禽流感的血抑试验相互之间都有交叉反应,而单扩试验和中和试验则无交叉。可以认为,接种1针后,动物产生低滴度的血抑抗体可能是非特异的或无中和病毒能力的,又因为血抑试验本身存在很多问题〔7〕,影响因素多,方法不稳定,故用血抑抗体作为指标,不能正确反应疫苗的质量,必需观察中和抗体。普通流感疫苗的生产规程中,没有效力试验这一项,生产厂家拿到who推荐的生产毒株或类似株,不管是否做过临床试验就可生产,这是不科学的。临床试验应该包括3方面的内容,副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有效剂量和与其他型别的相互干扰。在目前研究中的禽流感疫苗,应该考虑增补效力试验,而且必须做病毒中和试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家兔产生禽流感病毒的中和抗体量-效反应明显。又证明各型流感病毒和各型流感抗血清没有交叉,且方法稳定,判断客观,重复性好,因而提出禽流感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必须有效力试验。建议合格标准:(1)临床前动物试验中,要求用15μg ha接种家兔1针,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均达1∶40或以上。(2)在临床试验时,要求人体接种不同剂量疫苗2针后,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40或以上,定为抗体阳转。(3)在疫苗生产、检定规程中,要求疫苗的血凝素(ha)剂量为临床试验时接种者抗体75% 阳转的剂量。本研究用r1203毒种,按3种不同工艺生产的疫苗,接种家兔和大鼠,均出现裂解-2疫苗的抗体反应较强,并超过全病毒疫苗,这似乎不好理解。现已知,抗体反应强弱与抗原量和抗原颗粒大小密切相关。从3种不同工艺生产疫苗的电镜形态观察可知,裂解-1疫苗,抗原颗粒虽多,却太细,妨碍它的免疫原性,再看裂解-2疫苗,由于裂解后的颗粒较大,因而可能仍有较好的免疫源性,且抗原颗粒数目远超过全病毒苗。再从电泳图看到,裂解-2疫苗的蛋白条带和全病毒疫苗没有差别,这些可能是它效果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生物制品生产和核定用菌种、毒种管理规程[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9.

〔2〕 john j, treanor m d,james d,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ubvirion influenza a (h5n1) vaccine[j].n engl j med, 2006,354(13):1343-1351.

〔3〕 bresson jl,perronne c,launay o,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split-virion ifluenza a/vietnam/1194/2004 (h5n1) vaccine:phase i randomised trial[j].lancet,2006,367(9523):1657-1664.

〔4〕 世界卫生组织(who).大流行流感疫苗法规指南[eb/ol].http//.cn/shw/nicpbp.nsf/svdocs/562711c41db727 ee4825.

〔5〕 lin j, zhang j,dong x,et al.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inactivated adjuvanted whole-virion influenza a (h5n1) vaccine:a phase i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2006,368(9540):991-997.

免疫抑制剂篇10

【关键词】ns398;ctl;卵巢癌

卵巢癌起病隐匿,五年生存率在30%左右[1]。ns398是一种磺胺类药剂的衍生物,是cox2选择性抑制剂[2]。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杀伤肿瘤作用是抗原特异性的[3],本研究旨在探讨ns398对卵巢癌细胞系caov3增殖抑制及对ctl细胞体外免疫杀伤作用的影响,为卵巢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卵巢浆液性癌细胞系ca0v3由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提供。ns398为美国cayman公司产品。pge2放免测定试剂盒由苏州医学院血液研究所提供。

12放射免疫法测定caov3细胞及经ns398处理的caov3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pge2含量。

13卵巢癌caov3细胞体外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流式细胞仪分析ctl细胞表型。

14ctl杀伤活性检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ctl细胞杀伤活性。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样本均数以x±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pge2放射免疫结果显示,经ns398处理后,caov3细胞培养液中pge2含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在il2存在的条件下,pbmc经ns398处理的caov3细胞两次抗原刺激成功诱导产生ctl,表达cd3 cd8 阳性率分别为41%、64%,而未经处理的pbmc cd3 cd8 阳性率仅为25%。

23mtt比色法检测ctl杀伤活性结果显示,ctl细胞对caov3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实验组ctl细胞对caov3的杀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环氧合酶是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重要限速酶,cox2及其代谢产物与包括卵巢癌在内机体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机体存在多种免疫监视机制,发挥着重要的抗肿瘤作用,细胞免疫是抗肿瘤的主力,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能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但肿瘤在人体免疫监视下仍能发生、发展并且发生转移,原因可能在于肿瘤具有免疫抑制和/或免疫逃逸能力。

本研究表明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作用于卵巢癌细胞,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呈剂量和时闻依赖关系。并且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分泌pge2。另外,经ns398处理的caov3细胞刺激诱导产生ctl对caov3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加。提示卵巢癌细胞分泌pge2增加对免疫的影响可能与其影响apc提呈抗原有关。本实验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ns398对免疫的调节作用。stolina m等[6]研究的cox2选择性抑制剂可减少前列腺素生成,部分逆转肿瘤免疫抑制作用的结论亦与本研究相一致。本研究为ns398用于卵巢癌的预防及治疗开辟了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连立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