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毕业论文十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7 10:01:57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1
标准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标准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标准化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检查和修订标准,可以稳定地保持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
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提升的影响,目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我校2009年以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实践,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毕业论文选题问题。如选题的范围、难度过大,导致论文工作量过大,论文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是选题偏易、重复、陈旧,工作量不足;或者选题偏离专业方向;或者课题研究无理论或应用价值;或者课题的名称不规范。
(2)毕业论文写作问题。如缺乏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不合理,缺少理论分析和深度,没有联系实际,参考文献的引用、标注错误,论文题目和中文摘要的翻译错误等。
(3)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如论文抄袭严重,论文结构混乱,文题不符,无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编写不规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差,篇幅过短等。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质量管理大师戴明说过“80%的质量问题是管理者的问题”。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①没有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或关键控制点)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毕业论文的主要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文献综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②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或监督检查流于形式。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对毕业论文的影响:如前导课程设置不当,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环节等。
(2)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是对学生直接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教师方面的主要原因有:①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②教师指导能力的欠缺:如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整体素质有待提高。③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压力较大,时间不充裕等。
(3)学生方面的原因。①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不重视,认为课程的意义不大;②学生急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考公务员等,没有充足的时间;③学生自身能力欠缺:如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不足。
(4)环境方面的原因。①学校内部环境:如学校教风和学风较差,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基础设施不完善;②学校外部环境:如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科研论文弄虚作假等。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高校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具体质量问题,通过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基于标准化原理,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制定毕业论文主要过程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或管理制度等规范性文件。
对毕业论文主要过程中成熟的重复性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完全可以制定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对不成熟的重复性事项或临时事项,可以制定为管理制度或管理规定。如毕业论文格式标准、毕业论文质量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定标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标准或奖惩制度、毕业论文工作计划、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编写规定、毕业论文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最终检查制度、毕业论文评阅和盲审制度、毕业论文资料归档制度等。
(2)认真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的有关标准或制度。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认真组织毕业论文有关标准或制度的宣贯和培训,使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有关标准或制度的意义、内容和相关要求,并严格按标准或制度实施。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应以应用性研究课题为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限定在企业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劳动法规、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
(3)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或监督。
学校、院系有关职能部门应对毕业论文进行阶段性检查,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对毕业论文标准或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如我校以开题、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论文归档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为基础,对毕业论文进行前期、中期和最终检查。检查的主体是学校督导团和院系两级主管部门。
(4)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
一是采取激励措施,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或培训等,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水平。
(5)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是在大一到大三阶段,教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为毕业论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6)主动应对环境压力。
一是为应对学生的就业压力,缓解学生时间不充裕的状况,毕业论文时间可以适当提前。如我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但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至第七学期中期进行,甚至可以提前到第六学期末进行。二是为了防止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可以利用系统对毕业论文进行防抄袭的抽查检测。
4.结论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2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优劣势,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开发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驱动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成为抑制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服务主要载体的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快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性质做过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生物性,表明是一种活资源,可以替代和发展延续下去的,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第二,可再生性,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更新;第三,个体时效性,指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具备生命周期;第四,文化性,在地域的差别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性,因为每个地域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第五,主观能动性,人是一种具备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发挥其内在的潜力改造自身和环境的能力;第六,社会性,人是群居的族群,一起的生活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少,经过期刊网的搜索,发现主要有两个国家课题对其进行直接或相关的研究,第一是杨红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研究——西部边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性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梅端智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青南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文章主要是从青南地区藏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青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本人倾向于杨红英的观点,即少数民族开发是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认为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的开发,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性和资源的独特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发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为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分析
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事实上,我国每个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性吸引着千百万的异族人,特别是游客,这是一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就充当了这种资源活动型的载体,参与旅游的人力资源更是动态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另外,每个民族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面,正因为这独特的一面,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1)文化性优势
c.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的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可以看出,文化不单单是指物质展示出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种种思维和行为无不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启导和约束,因此都深深的烙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具备了一种民族的排他性。外界的人员就算很刻意地去模仿,也无法体会内在的神韵,更没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为外来人员一开始就是脱离了该种民族文化机理的培育,这种文化的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缺陷的。据我们针对民族歌舞表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长期外出的本民族人员都没有办法具体地展现本民族的歌舞内涵,他们认为自己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在旅游开发中,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紧紧抓住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可能铸造出一种活生生的优质的旅游人力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垄断性优势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有着垄断性的优势,因为本土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对本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语言等更能精确地把握,在旅游开发和服务中能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将其带活,更能把民族独特风情展现给游客,这是外界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侗族的风雨桥和大歌,如果叫苗族的人
来唱侗族大歌或者由瑶族的人去讲授风雨桥的构造,那肯定会大打折扣。
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和外界接触很少,信息交流断层,总体上的素质过低,观念落后,旅游人力资源存量过低等都是他们的劣势。
(1)生产力低下,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生产力很低,和外界交流过少,很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除了小部分人参与旅游活动,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产劳作,以续生计,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以贵州岜沙为例,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只有3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小学及以下的学历,他们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或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2)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急功求利观念,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直接的快速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做的意义,否则有种排除的意向;而有的民族社区安于现状,害怕也不愿意和外界的社会有过多的接触,害怕给本民族带来变化,甚至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进行抵触和逃避,结果使整个社区慢慢走向更边缘化。贵州岜沙苗寨就是类似这样的社区。
(3)人力资源存量低,不能满足需求
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数过少本来就是一个瓶颈,面对外界的诱惑,很多青年人一般都在接受完初中教育甚至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这就给当地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出现了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或者用不上,本地旅游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以通道县皇都为例,整个村寨90%的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结果传统的节日都无法热闹搞起来。可想而知,缺乏了文化载体的参与,旅游开发的展开难上加难。
(4)缺乏高精尖人才
由于少数民族社区整体的素质低,学历结构也不合理,能灵活掌握本地资源和吸纳外界信息的人才少,缺乏能起到很好带头作用的高精尖的人才,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方面无法展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活动多是歌舞队、买工艺品,少部分人能开餐馆,但是竞争力很低下,采取的是被动式旅游经营活动,效益普遍不高。
三、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素质
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教育优惠政策,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发展高级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众的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达到众化教育中又有尖化教育,切合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2、转变观念,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转变民族社区的观念是有效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的关键,因为观念往往决定思维和做事的行动,而做事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收入,生活得到改变与否。所以要积极引导当地政府和人民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主动与外界先进的理念接轨,来武装思维,来指导行动。要做到这一步,既需要地方政府认识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对社区旅游扶持力度的加大,引导人民转变固有的思维,又要人民的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此外还需要非政府的第三方的宣传与协助,帮助民族社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3、改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
改善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两方面。硬质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基地的营造等,良好基础设施的建造,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培育人才的温床,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载体之一。良好的培养基地不单单传达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讯息,还是一张具备强势吸引力的招纳人才的明信片。软质方面,主要包括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培训队伍的健全等,良好的政策是改善旅游人力资源生存环境的助推器,只有政策上的重视,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适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对吸引外来人才,还是培育本土人才都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训队伍的健全是培育优秀旅游人才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资,才能够授之以渔,提高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4、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式开发
由于每个民族所在的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会有差异,价值观等也不一样,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差异,会通过人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人力资源开发时要考虑到这种行为和习俗的差异,扬长避短,合理地利用差异点,让长处变成强势,短处转成有利点,或者构成互补的形式。
5、引进外界人力资源,“借鸡生蛋”式融合开发
引进外来人才,带来技术和信息,构成人力资源的互补。外界人力资源在观念、技术上都比民族地区的先进,更是时代潮流的领跑者。这种先进模式的引入无疑为民族社区旅游的开发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外界优秀人才的引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借助外来的“鸡”来孵育出更加多的“蛋”,衍生出更多本土具备特色的人才。
6、扩大职业培训,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力度
各类技能培训,挖掘歌舞、建筑能手。全民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对加快旅游人才的开发也有借鉴的意义,通过政府、民间各种力量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同时注意挖掘具备潜能的歌舞、建筑等能手,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民族社区旅游人才开发中的栋梁。
7、合理运用民间的社团组织
组织能工巧匠,各类协会,传播民间各业技术。非官方的机构、协会等社团组织站在中间的立场上,更能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团体为形式,通过各种的会议、比赛等活动来促进民间优秀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从而可以有形或无形中为民族社区的旅游输送急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才,吸引策略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98年起,政府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投融资政策、外贸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99年4月,《中小企业促进法》调研起草工作也已开始进行,社会对中小企业已愈来愈重视。
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获得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是中小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企业多方面的因素,但人才战略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一、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的难点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规模小。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行业分布广,但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3、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度大,影响也大。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每一个职工,对企业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很重要。大企业持续正常的运作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力量依赖性更大。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4、缺乏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吸引人才机制的建立
虽然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困扰较多,而且有些是企业不能避免的,但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体制灵活、对环境反应灵敏、发展潜力大等优点;人才在企业的发展的机会较多,容易发挥个人的特长,体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吸引人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应扬长避短,建立一个有效的吸引人才的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建立正确的观念
1.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即从单纯的技术人才观到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全面人才观。
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中小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技术人才对企业经营的成败当然很关键,我们也确实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技术上的突破,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但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它并不发生于大多数企业中。多数的情况是企业在有序的运作中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人才也只是企业经营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建立全面的人才观是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中小企业主要应建立如下人才观:
人才是多样性的:企业经营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不同的各种各样的人才。除技术人才外,还有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公关人才等等。应该说,一切具有可为企业发展所用的特殊技能或才干的人都是企业的人才。
人才是多层次性的:企业经营中,各种人才居于企业组织的不同层次。他们可以是高层的管理者,也可以是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员工;可以是高级的技术开发的专家,也可以是技能娴熟的工人。
全面的人才观可以克服狭隘人才观的弊端,使企业全面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切实需要的适用人才。
2.从“人才完美”到“人才不完美”
由于各种原因,中小企业有一种人才完美的错觉,甚至对人才有一种神秘感,认为人才应是全能的完人,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或“能人”身上,形成了一种对人才的依赖心理。
如前所述,对企业而言,人才就是具有能为企业所用的一技之长的人。他也许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但在其它方面表现平平,他也会有他的弱点。
只有打破人才完美的观点,企业才能自觉地完善管理体制和建立人才流动的机制,而不是把企业的发展寄托于个别的“完人” 或“能人”身上。同时,它还有助于企业形成系统管理的观念。
3.转变片面的“人才的需求”观,从人才“需要事业”到人才“要事业,也要生活”。
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人才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他们不在乎物质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或许是正确的:因为一切均在计划安排中,追求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判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个体的生活质量高低已成为社会衡量其个人价值的重要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要事业,也要生活”成为人才的普遍需要。由于社会观念的偏见和企业财力有限,在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难度本来就很大的情况下,企业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吸引适用的人才具有特别的意义。正确的认识人才的需要,有助于中小企业制定正确的引进人才的战略和政策。 4.转变使用人才的观念
虽然一直以来,社会广泛地批评“任人唯亲””,但仍有不少企业 “唯亲近者是用”、“唯家族成员是用”,使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这种情况必须纠正,但与此同时,也不可走向另一个误区--“亲者不任”;现在有的中小企业竭力回避从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人才,甚至认为企业内部没有人才,总希望弄个外来和尚。其实,真正的“任人唯贤”是不论亲疏的,内部选拔人才也是一条有效、便捷的用人途径。由内部选的人才对本企业比较了解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产品特性等;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可能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企业和人才之间相互了解,容易形成一种信任机制,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管理成本。
(二)创造吸引人才的各种条件
中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新一轮企业改革的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中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 奖金”的模式:“底薪”可以与企业原有的薪酬制度统一,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这种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可以安心专注于本职工作,也可以提供了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所必需的物质激励。这样既有利于增加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能力和条件。
其次,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密切的配合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应重视协调新老员工的关系。而这种模式由于采取了和原有工资制度基本一致的“底薪”,可以保护原有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由于制度和观念的变化,大部分人也都可以接受“人才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应获得高额报酬”的观点。这样企业在引进新人才后不会引起组织内部的不稳定,甚至引起原有人才的流失。 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来评价人才的绩效和确定“奖金”的数额,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1)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以根据他参与的项目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以项目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而对于一般的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在具体生产或研发过程中的小发明或小创新。
(2)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制定一定的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完成程度以及效果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目标的制定和考核标准可以由企业来制订,也可以由企业与人才双方协商制订。
(3)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采取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可以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新市场,创造潜在消费市场以及推广企业知名度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
另外,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按照法律的规定,根据自身条件,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并尽可能地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例如帮助解决配偶就业、调动、子女教育等问题,以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
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不但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非物质的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使人才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人才自身的素质与经验,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依照企业的目标策略,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那些规模快速增长或进入二次创业的中小企业,存在着如何使参与创业、但目前已经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经营者让职,以便给更有能力、更有经验的新引进的人才提供职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可以依据“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公开竞争上岗的做法;或者,为了避免因组织剧烈变动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采取让原有经营者进行再次创业,开发新项目、新市场,而让新引进的人才经营管理原有的产业。另外,还可以通过给原来的经营者配备助手并赋予助手以实权,具体行使管理职能,而原有的经营者主要起顾问或指导作用等方法实现新老交替。 3.运用股权
在吸引人才方面企业还可以顺应企业改革的潮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在“产权明晰”上下功夫,制定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股权政策。通过将个体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办法,从而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股权:即企业向人才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这种政策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股票容易变现)或行业和企业都处于成长期(未来期望值高)的情况,其实施要点是工作绩效的评价,以及与工作绩效相对应的股权的大小。要保证其具有吸引力,同时必须保护企业利益。
--干股:即企业送给人才的一种特殊股权,可以享受分红但不拥有产权。它实际上是一种用股权将资金、技术、管理等进行有机结合的经营机制。
--岗位股权:即一种只与岗位对应的股权。通常的做法是建立职工持股会,但这里作为吸引人才的一种条件,更注重其吸引力和激励力。宜与期股权配合使用。
--贡献股:即根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而给予的一种股份。适用于进行产权改革的企业。
--知识股:即根据人才的知识背景或特殊技能而给予的一种股份。其具体做法是企业在总股份中分出一块专门用于吸引人才,该项的要点是对人才价值的合理评价,以确保企业和人才双方的利益。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引用股权的形式必然各不相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其实成功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尤其是强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5.其它可以创造的条件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工作 劳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交际场所,所以中小企业除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还应重视营造一个积极的、协调的环境和氛围,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1)做好日常管理,创造一个环境整洁、氛围友善、运作有序、管理规范的企业形象。
(2)由于社会的压力,人们在择业上越来越慎重,他们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这种发展本身具有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机会。因此企业不仅要作好当前管理,还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通俗地讲企业要有一个“企业的梦”,同时企业还应有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与选拔的体系,它给进入企业的每一个人一个“个人的梦”,也就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除了采用、落实前述各种吸引人才的措施外,还必须有其他相应的方法,以保证人才始终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从而长久地为企业作贡献。对此,企业主要是要建立起一套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机制。
(三)采用各种形式,不拘一格降人才
从企业内部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具体做法很多,但主要是要有一套系统的内部培养和选拔体系。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它的选拔对象相对较少,所能投入的资金和实践也相对少,所以培养和选拔工作要有重点、有针对性。
外部选聘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因其来源广泛,企业较易获得所需人才。外部选聘的方式和来源也很多,主要有:
(1)通过人才市场选聘:中小企业要树立信心,积极参与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利用企业所创造的、如前所述的各种条件,努力招聘适用人才。
(2)加强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合作,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 (3)从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的企业挖掘人才。
中小企业由于影响力较小,在使用以上这些做法时,应特别注重企业与人才的直接沟通,以加深人才和企业双方的相互了解。
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条件,为降低人才利用的成本,还应不拘形式聘用各种人才。
--临时聘用:比如通过私人关系,按照必要的法定程序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等人才。
--钟点雇佣:比如按小时付费的各种管理经营咨询等。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中小企业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小企业面临的的竞争也迅速加剧。人才也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可以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知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
1.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今日上海,1999.8
2.[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改革出版社,1992
3.lawrence miller, 《american spirit》,台湾,1986
4.施振荣,《再造宏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8
5.贾宗宜译,《the hp way-how bill hewlett and i built our company》
6.《浙江社会科学》,1999.6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5-008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5.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以其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满足了现代不同层次的人群对教育层次、知识更新的需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推动教育现代化,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手段。我国自1999年开始在中央电大和68所普通高校试点现代远程教育以来,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步入快速发展的规模扩张阶段,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当将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大多为在职从业人员,本身都在随岗实践,但随岗实践不能取代毕业论文教学。毕业论文教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查阅文献资料能力、方案设计与比较能力、计算与绘图能力、数据获取与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对象上与传统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如何在远程教育背景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指导服务,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摆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问题。保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必要围绕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构建一个合理可行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
一、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特点,充分利用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
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远程性、开放性、灵活性、先进性等特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支持服务。
2.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突出对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的要求。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必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学生基础较差,多数为在职学习者,具有鲜明的职业背景,比普通学生有更强的应用能力需求。因此,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施教。
4.明确教学主体各自职责
传统全日制高校毕业论文教学主体由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构成。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主体除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及学校之外,还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校外学习中心,如图l所示。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教学主体的职责,做到职责分明。
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文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由教学资源体系、论文指导体系、论文答辩体系以及论文监控体系组成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如图2。
1.教学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体系包括教师资源、学习资源与平台资源。为了增强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形式,除了学校聘用的异地指导教师外,学校需要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习中心在当地聘用符合学校要求的本地指导教师。针对相当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毕业论文环节经常无头绪、无思路,不知道做什么论题的问题,学校需要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建设论题资源库,论题以应用型论题为主。此外,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初始阶段需要为学生提供写作方法类以及参考文献类的论文辅导资料,供学生写作参考。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网上论文指导与管理平台、网上答辩与集中答疑平台等平台资源,以便为学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2.论文指导体系
论文指导体系包括指导环节与指导形式。指导环节包括学习中心毕业论文动员、学校与学校中心指导学生论题库选题或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稿及终稿的写作、指导教师给出终稿评语及成绩等常规性教学环节。指导形式包括论文平台指导、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论文平台指导应作为论文指导的主要形式,同时辅以网上集中视频答疑与电话、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
3.论文答辩体系
论文答辩体系包括答辩环节与答辩形式。答辩环节包括学校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学校与学习中心组织论文答辩、答辩小组给出答辩评语及最终成绩。为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与学习中心共同组织的网上毕业论文答辩应作为论文答辩的主要形式,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4.论文监控体系
论文监控体系用于学校对上述体系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以保证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符合学校要求,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聘用的指导教师进行资格审查,只有学校审批同意后才能作为学校的本地论文指导教师。为了保证论文指导质量,学校需要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并对指导教师给出的指导评语及成绩进行审核。为了保证答辩质量,学校需要对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的本地现场答辩进行全程监控,并对所有答辩评语及答辩成绩进行审核。
三、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
大连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根据上述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了具体的实施。
1.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论文平台指导与管理,同时辅以远程集中视频答疑与线下指导形式进行指导
为实施网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教学,学校开发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其中论文指导平台主界面如图3所示。通过该平台实现论文写作环节的控制、论文辅导资料的上传、论文任务书的发送、教学信息的传递、论文的答疑与批阅、指导教师指导行为的监控等。为了集中解决学生在论文终稿阶段遇到的问题,学校在论文终稿环节利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远程集中视频答疑,答疑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外,指导教师也经常采用电话、qq、见面等线下指导形式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论文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控与考核
高质量的师资是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自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及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聘用的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及其相应的教学团队;二是学校引进的985高校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工程背景工作经历的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来说,缺少的正是工程实践的经验。为此,学校搭建起远程教育专职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每年定期安排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实习,有效地提高了远程教育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支持服务水平,学校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即首先由学校制定出毕业论文指导准则,比如学生留言必须在24小时之内回复,学生稿件必须在3天内批阅完毕,学生稿件批阅意见或评语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等;之后学校根据毕业论文指导准则在论文指导平台对教师指导行为进行监督与考核,考核包括周考核、月考核及学期考核;最后学校根据考核结果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对不称职的教师坚决取消其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监督与考核制度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水平的提高。
3.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同时支持学生自主选题
为了解决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不知道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结合学生基础与需求,创建“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所谓“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即首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各专业教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远程教育专职教师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为每个专业制作多个毕业论文模板,形成“毕业论文模板资源库”,然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工作性质,选定某个毕业论文模板,最后学生在该毕业论文模板的引导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每个毕业论文模板为学生提供了某一论题的目录和格式,并且每一章都配有引导性内容,正常情况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以及模板的引领下都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另外,为了避免使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学校制作的毕业论文模板绝大部分都是半开放式毕业论文模板,即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工程或项目来做,如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某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等。由于学生选择的具体项目或工程不一样,也就避免了采用同一毕业论文模板所带来的毕业论文雷同问题。此外,对于少部分希望自主选题的学生,学校也允许其采用自主选题模式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学校实施毕业论文模板指导模式以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4.区别对待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体
学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毕业论文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不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只要毕业论文质量和总体完成情况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即可通过毕业论文环节,顺利获得学分。对于拟申请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校对写作难度和完成质量均做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申请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从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制定,指导教师对学位毕业论文的指导,到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建立起学位毕业论文三把关的严格制度。首先,每个专业分别制定了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学位毕业论文模板的难度要高于非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如对于工科专业,学位毕业论文模板原则上要求是设计模板,需要申请学位的学生只能选取学位毕业论文模板进行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指导学位毕业论文时,毕业论文完成质量要求较高,只有学位毕业论文终稿环节成绩达到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才允许申请答辩。最后,要求拟申请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有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才能在毕业论文环节满足申请学位的条件。
5.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同时审核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
考虑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网梯实时多媒体交互系统实施网上远程答辩,答辩效果良好。同时,为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学校审核同意有条件的学习中心自行组织现场答辩。为保证自行组织现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规范与严谨,学校通过答辩巡视或远程视频对答辩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
6.建立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
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具有学生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教学活动组织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合理安排、周密部署,才能成功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校根据构建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过程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毕业论文教学流程(如图4),保证了毕业论文教学体系有条不紊地实施。
四、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为了检验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我们对大连理工大学今年春季参加网上毕业论文答辩的59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毕业论文教学满意度调查与答辩成绩的统计,如表l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共有53人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的选项,只有6人选择了一般的选项,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的满意度达到了90%;共用54学生的答辩成绩达到良及以上,优良率达到了92%。可见,学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教学体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文献检索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写毕业论文是对所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对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实践检验。从总体上更加真实地反映本科阶段的学习质量,是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综合考核,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创新才能和专业水平。毕业论文较之各门课程的学习,其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学习课程和写毕业论文应该说是继承和创造的关系。作毕业论文要确定选题,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课题研究,分析归纳,最后用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是对理论问题及其实践意义的研究,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撰写毕业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也是初步学习如何做研究工作,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的重要部分
文献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过程,所以它的全称又叫“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这是广义的信息检索。狭义的信息检索则仅指该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查寻。
学习文献检索的意义,1,文献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方法与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快、准、全地获取所需知识,最大限度地节省查找时间,使文献信息得以充分的利用。2,文献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的向导。要进行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必须依赖文献检索,全面获取相关文献信息,及时了解各学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以确定自己的研究起点和研究目标。3,文献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知识的总量呈指数增长,而知识的陈旧速度也明显加快,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终身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对新知识的敏感力和接受力,因而必须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目前文献检索课在一些高校中不是必修课,有不少学生没有选修,即使选修文献检索课的同学大多也是侧重理论学习。而实际检索能力不管是手工检索、数据库检索、还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利用都因实习环节薄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本科毕业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往往很难系统、全面、准确、快捷地检索到所需专业资料。对大三和大四选修课程的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学位论文写作培训。同时根据各系部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在学生做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期间,与系部协作对所有毕业生举办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讲座。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本校数字化学士学位论文资源、熟悉中文全文数据库资源的检索利用,直接参与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等途径,使得大学生多一些文献信息获取的途径与实践机会,减少文献检索的盲目性,提高检索专业资料的效率,在有助于提高撰写学位论文水平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三)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检索系统的利用
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所需要的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工具书检索室、期刊阅览室的印刷型检索工具是一条途径,但检索效率低,而数字化资源检索却十分方便、快捷。对于许多具有公认学术价值的全文数据库,一般都可通过篇名、关键词、作者、刊名或书名等多种检索途径直接进行检索,也可通过布尔检索及检索年份限制获取更为精确的文献信息,可直接阅读、下载或打印全文。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检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专业性较强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收集整理过程中,大学生更多查阅的参考资料是以中文文献资源为主的,外文文献查阅数量一般不多。实践证明利用中文数字化文献资源检索,已成为本科毕业生获取学位论文参考资料的最主要手段。
如数字化学术期刊(cnki、vip)、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文电子图书(超星、书生、apabi、数图)、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万方数据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外文信息资源检索我们一般只介绍ebsco数据库(bsp、asp)、calis西文期刊篇名目次数据库(ccc)、ieee、proquest等。在熟悉中文文献全文数据库检索利用的同时,再辅以网络搜索引擎使用、学科主题指南网站、行业网站(国研网、中国咨询行、calis)、专业搜索引擎和专业网站等介绍,在满足本科毕业生撰写学位论文查找文献资料需求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献检索水,网络信息资源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也能查到不少重要的学术资料,而且新颖的学术信息往往最先在网络上出现。毕业生需要免费使用的网络学术资源、提供数据库文献全文、题录或摘要服务。如一些国家的专利文献、国家资助的免费外文学术资料、网络版的学术期刊,不少印刷版的学术期刊同期在网络上的文章,部分收费数据库资源网站有时也会在某段时间提供免费全文服务。但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资源,毕业生常常很难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很难获得系统而完整的专业学术资料。这就要求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网络学术资源重点学科导航服务。
(四)加强文献检索教育使大学生更好的完成论文写作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大学毕业生的信息素质将会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文献检索教育,加大信息素质教育的力度,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具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我们对大学牛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从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会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有效地被自己利用。2,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交流以及分析与选择的能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位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信息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技能之一,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要培养学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整合和信息创新能力。3,加强信息技能教育。由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记录与传播开始向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将成为最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渠道。
因此,在信息技能教育方面,主要任务是加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熟悉各类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与技能,制定和修改检索策略。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性和参考性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利用网络和数据库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根据查找资料的结果,经过分析综合撰写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写作及科研能力等,为毕业论文及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代根兴.中国文献资源建设研究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1996,(3):
2.马费成.信息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j图书情报工作2003,(10):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实验员;毕业设计;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100-0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本科阶段教育的最后一步教学实践环节,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过程可以对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情况作一个立体式的总结和评价,它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因此,把好毕业设计论文这最后一关,对保证大学教育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理工科学生尤其是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涉及到的各类实验又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由理论走向实际,由抽象走向具体,练习独立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专业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重要环节,做好毕业设计实验就成了考验学生学习成果这一问题的关键问题,是核心问题。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是一门大综合学科,包含力学、传热、材料、电气、核物理、机械等数个不同种类的学科,其毕业论文实验是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区别于单一学科的毕业设计实验。导致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方法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实验员在处理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转变思路,本着对学生和大学负责的精神,提高认识。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实验员该具备哪些新能力进入主题,发挥自身在实验室工作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本科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将成为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的话题。
以下就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实验员应当具备的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转变态度,提高认识,具备心态快速调整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学习的关键阶段,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类实验又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步骤,因此,毕业设计实验是关键的关键,是核心。参与毕业设计的实验员应该转变态度,提高对毕业设计实验的思想认识,有认识才会有高度,才会有态度,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因此,态度决定一切,快速转变态度是实验员面对毕业设计实验的第一问题。
面对不断更新的本科教育形式,大学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实验是实现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这给广大实验员带来了新的挑战,转变原有保守、被动的工作态度,以积极、向上、主动的姿态代替,是实验员优先考虑的问题。新的形式、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需要有新的思想、新的态度与之呼应,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培养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的理念。
要转变态度,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是唯一途径。有高度的思想认识,才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要求实验员重新定位自己在毕业设计实验辅导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督者,还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要把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注入到指导毕业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认识,转变态度。
二、高效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具备优化资源能力
随着学院实验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类型和用途一步步细化,实验科目日渐全面,整合实验室功能变得尤为重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使实验室资源利用最大化,优势资源有效共享,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开展。从前的单个实验室只能完成点与线,线与面的教学任务,即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某一课程的专业知识,而现在全面整合各类实验室,使实验室一体化、规模化,则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了解整个学科,在大脑中构建全学科的立体模型,真正让学生学会、学懂、学透。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实验员不断努力和学习,具备优化资源能力。
对实验室的优化和集合要有严谨的科学性——紧扣学科发展主题和布局,科学的优化和集合是对理论知识的全方位实践,才能避免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发生;丰富的创造性——大胆脱离固化思维模式,打造多功能实验平台,以最少的资源满足最大的需求;合理的可行性——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客观评价现有水平,避免东拼西凑,也是为了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通过辅导毕业设计,发现学生特长,为择业做准备,具备特长发现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对个人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人生观、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因素的详细了解后,以具体的文案对个人所适合的职业类别、工作环境和单位类别进行确定的一种职业指导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及缺陷,使自己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是许多成功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才能做成功的自己。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毕业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免不了要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在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利用实验资源通过亲自参与设计、计算、实践毕业设计一整套过程可以完整、清晰的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点和短板,客观现实地做好职业规划,为下一步如何进入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提供第一手资料。而实验员正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引导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自己,同时发掘学生特长,为学生正确择业起到思想上的推波助澜作用。因此,实验员还应该具备发现学生的特长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特长的温床。发现学生的特长,往往要找到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需要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很多学生都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在本专业领域里的特长,实际上就是不知道自己在该领域的兴趣点在哪。毕业设计实验是最好的练兵场和试验场,实验员应该利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最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自己、适合社会发展的职业道路。
四、通过毕业设计实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具备辅助升级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实践和不断学习是评价“素质”的三大代表。而三者之中尤以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因为学习能力就是学习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方法与技巧,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即学习能力是提高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素质。所以说提高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学习能力。实验员的角色恰恰能通过辅导毕业设计时利用实验实践达到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实验员还应该具备辅助学生进一步提升的能力。
学习能力的提高仰赖于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自愿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提倡的,实验员这其中要做好引导工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系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问题,实验员此时应当积极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现实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扩充实力,提高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辅导毕业设计中实验员应当具备的这些新能力显得极其重要,是秉承“办一所负责任的大学”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画龙点睛的一环,正确清晰的认识自身工作价值和工作目标就每个实验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努力提高工作质量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郑文兵,陈超越,张晓梅.实验员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探讨[j].文教资料,2010,(29).
[2]曾钊新.教育发现[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宋伟伟,李阿利,杨乔清,等.试论研究生学习中的自我评价[j].文教资料,2010,(29).
[4]王建民.研究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水文水资源;实例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01-02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专业实践能力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围绕教育目标采取的教学模式改革则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传统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大力培养,在目前工程技术能快速进入生产实践环节的今天,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已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1]因此,我们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中,以期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只重理论知识而忽略生活实际的现象。
一、“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是课堂理论教学。“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单向灌输。教材过分强调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较多,大多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生空有理论而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现今社会需要的不是满腹经纶的理论家,而是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实干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水文水资源行业,就需要水文工作者能够将丰富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毕业生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认定标准在课程体系中规定学校要设置实践教学体系,要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这从侧面说明了在“水文水资源”课程中,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已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于是实例教学被引入到了水文水资源的课堂上。
二、“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
实例教学通过分析水文水资源实例开展教学活动,它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水文水资源”课程中的基本理论融入实例中,借助实例综合讲解,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针对实例涉及的水文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水文水资源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笔者将“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教授、实例分析、学生参与。
1.理论教授
“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要以理论知识为先导,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讲解理论知识时要突出重点。
2.实例分析
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设置水文水资源工程实例,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解决水文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都有水文实例,比如山东省地下水排污、南水北调工程、青岛唐岛湾浒苔等等,不一而足。老师可以挑选针对课堂理论的恰贴实例并将之应用到课堂中,将“水文水资源”课程中理论知识的重点融入到实例中,水文实例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典型为依托[3],以贴近工作和生活实际为重点,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水文问题的能力。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是学生对水文水资源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掌握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并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水文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使其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学生参与
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导,老师讲,学生听,缺少沟通互动。实例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是课堂讲解过程的主体。在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将许多水文水资源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行思考,分析实例,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例对水文水资源课堂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现实的体会,这样学生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4]课后鼓励学生去发现生产生活中的水文水资源现象或实例问题,运用课本上所学知识,结合课堂讲解实例的思路,自己去独立分析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水文现象或实例问题编写成讲稿或多媒体课件,分配部分课堂时间与同学共享。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以这种方式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三、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的积极意义
1.“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凸显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亲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不高。实例教学将学生感兴趣的水文水资源实例带入课堂,在分析水文实例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与老师互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让他们在分析、解决水文实例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成为课堂的主导部分,这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
2.“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传统“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课堂上仅仅是按部就班讲解课本上的内容,学生接收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而社会需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水文水资源”课程课堂上的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实例教学将水文水资源实例带入课堂,将水文学的重点理论知识融入实例中,在分析实例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吸收[5],这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而结合的纽带便是实例。
3.“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水文水资源”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传道授业,给学生解惑,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良好助力,而学生对老师水平的提高却没什么促进作用。在水文水资源实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实例的看法,而学生的这些看法可能就会给老师带来教学的灵感,从而使老师自身水平得到提高。实例教学中,教与学相辅相成,老师与学生互相促进,共同完成“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任务。
4.“水文水资源”课程实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6]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在日前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披露,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7]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人才的数量,而是更注重人才的综合质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综合能力之一。因此要想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掌握主动就必须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技能以提高竞争力。“水文水资源”课程中原有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的只是书本上的基本知识,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现在的水文水资源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具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希望毕业生进入单位后可立即挑担,承担项目,尽量缩短试用期。实例教学培养的正是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它将课本的理论与水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课堂上老师与学生讨论分析实例的过程便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便具有了用人单位看重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能够确保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足的强大竞争力。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原有的“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仅仅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非仅仅教授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网络工具都能查询到的理论概念。将实例教学引入“水文水资源”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在竞争激烈、千变万化的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掌握主动,很好地解决了原有“水文水资源”课程理论与现实严重脱节的问题,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毕竟,未来人才只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斌.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37-38.
[2]黄月明.实例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5):125-126.
[3]曹建华,朱朝霞.计算机教学中实例教学模式探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9,(6):112-114.
[4]曾石.化工设备设计课程中实例教学的应用[j].广州化学,2010,
38(12):282-283.
[5]王浩.实例教学法在 autocad 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2):79-80,8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晚,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办学水平不高,如较普遍存在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明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缺乏体系较为完善的系列教材和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从而导致了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滞后,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且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人才的市场需求导向出发,我们对120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获取用人单位第一手资料,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能力素质特征与绩效之间相关性,同时广泛听取和征求校外专家和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意见,来提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特征体系,明确提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包括:①培养学生诚信正直与敬业进取的品质。②全面发掘和培养学生各种管理实践能力。包括: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执行和领导激励能力;沟通、说服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计划控制能力;快速应变和情绪控制能力等。③努力提高学生各种技能。一是基本技能,包括一定的人际关系沟通技能、语言文字组织和表达技能;法律应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二是专业技术技能,即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必须的专业技术技能,主要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人员素质测评、薪酬体系设计、考评体系设计、劳动关系处理、培训管理等各项技能。
二、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建构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具有指向性特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根据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出一套基于素质、能力、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整个教学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及专业理论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三大教学模块论文提纲格式。
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000以内,课外的参与、见习、实习和实训环节不少于一年,实践创新平台学分(47分)占毕业总学分(140学分)的1∕3以上,加大课程设置的整合、改革力度,如将原有政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证券投资学、公共关系、社会保障学、行政管理、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制度经济学、人事测评、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整合置换为社会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开发、招聘与甄选、管理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员工关系管理等实用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突出基本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及能力测评有机结合起来,强调“一专多能、一专多岗和一专多证”的特点,突出实践性教学。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图
2、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建立开放式的课程内容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并不成熟,学科分化发展的程度较低,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必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使各门课程在保持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紧跟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及学科发展的进程,迅速吸收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新经验、新成果。并为不同的教师提供充分发挥自己学术专长和教学特色的可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宽广的学习内容和自由选择余地。
整合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教材建设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主干课程教材编写上,打破传统的以理论体系为主的教材结构模式,采用“基础理论篇 案例分析篇 实务操作篇”的三维立体模式来规划编写和使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紧扣案例分析和实务操作,在实际操作上渗透理论教学,且合理分布各部分教学内容,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达到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体系
结合教研教改课题的研究,不断探索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实践性教学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建立实践归纳式的教学方法体系。重新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变现行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分离,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集中进行实践的教学模式。按照凡是训练学生实际技能(包括操作技能、思维技能、分析写作技能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新观念,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成实践探究式的活动或专题项目,将实践性教学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而将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实际技能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每一部分教学内容上。例如《工作分析》课,就可以设计成以下一些活动,即工作分析访谈提纲的编写、工作分析调查问卷设计、实际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撰写工作说明书、讨论交流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灵活应用讨论、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个人和小组报告、情景模拟、企业现场研讨等形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注重并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培养学生课余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动手设计制作方案的能力,发扬团队协作与友好竞争的精神。教师只用少量的时间讲,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总结、提炼,将过去纯粹的只学习编码性的死知识,变为同时学习编码性的死知识和经验性的活知识,从而将外在知识的记忆与内化活动由过去的两个步骤变为同时进行的一个步骤。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三、创建校企联合培养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建设模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建立设施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并配备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绩效管理、工作分析、薪酬管理、人事测评等教学软件,建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践教学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绩效考评、人事测评等都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模拟操作。通过上机实践与模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运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设计等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提纲格式。二是建立校企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有利于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教学指导。一方面通过教师对企业的接触、交流与调研,更直接的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的案例和实际问题带到科研和课堂实践教学中来,在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性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参观、考察、调研与交流合作,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企业组织架构与工作分析问题,企业薪酬制度问题,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等,提出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提供对企业的咨询与服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构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多层次开放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1)拓宽和完善课堂实践教学环节
一是课堂案例教学。通过对课堂案例教学的精心组织,体现为对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讨论中的语言组织和沟通说服能力,在发言和论辩中的语言表达、应变和沟通技巧,在小组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资料查找、收集和分析应用能力,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等能力的培养。二是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在情景模拟教学中,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创设具有可操控和互动性的情景,如在员工招聘、培训、工作分析、劳资纠纷处理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较好的情景创设,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分配。通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使他们认识作为专业管理人员自身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专业技能,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掘和培养这些能力。如他们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需要相互讨论、表达和沟通,需要组织、规划和协调,需要动手写作、设计等,一方面使他们的这些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展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得到提高。
(2)规范和加强专业实验实训
明确规定各相关专业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内容和时间。一些技能性较强课程,如员工招聘与甄选、商务礼仪、管理沟通技巧、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全部采取以实训的方式进行教学。
利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感受到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力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活动、方案设计中真实地感受到人力资源的管理艺术,提高决策水平,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实验效果,实验室除了配备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和实验指导书外,还配有完整、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文案资料,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说明书、企业劳动合同、企业员工手册、企业招聘计划书、企业薪酬管理办法、企业员工测评与考核方案、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等等。
(3)建立 “认知实习 专业见习 毕业实习”多层次分步递进的实习模式
认知实习应作为第二学年教学计划确定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旨在上专业课的同时,通过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参观典型企业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和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对本专业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专业学习和培养目标的理解。
专业见习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学生基本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部分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到企业特定专业岗位一线,由岗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培训、绩效考核、薪酬制度设计、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按照科学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应用,实现单一知识与系统知识的结合,实现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虚心好学、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作风。
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也是顺利完成毕业环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深入企业实际,适应角色转换,利用实习所提供的岗前培训和学习机会,全面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掌握现行企业管理的实务操作及技能,获得企业管理业务的理解和运作体验,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初步形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论文提纲格式。
(4)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一是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和项目。在项目申报和研究中,以学生为主导,使学生创造性的进行设计,并广泛进行资料、信息数据的查找、调研、整理分析和论证,以及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相关的专业教师为学生的选题和申报把关和指导,注重进行过程的检查和控制。二是吸收和指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专业教师申报的各类科研课题或项目研究中,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并且让学生承担部分实际性的工作,如查找、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参与设计和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料等。三是组织学生设计和实施一些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专题调研项目。通常将学生分组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各个团队讨论选定一个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调研题目,如劳动者学历与工资收入相关性调查研究,××地区职业培训状况调查研究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关的专业知识,如市场调查,统计学,组织行为和心理学,薪酬管理,员工培训等进行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实地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制作。最后,让各个学生团队将整个调研项目的完成过程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和介绍,交流经验和体会,并在互动和交流中进行评价打分。教师除了进行技术指导外,还要进行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做好调查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内部分工与监督控制,对每个团队成员的评价记录等。在课题和项目研究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资料收集和处理应用能力,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文字组织和写作能力,团队分工和协作能力等,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改革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模式
基于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必要对传统的学生毕业论文协作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改革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模式,过去通常在最后一学期集中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并写作,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或考研,往往花在毕业论文写作上的时间很少,加上教师力量短缺,又要顾及教学和科研,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难于高效率和高质量进行指导和把关。因此,在论文写作的组织管理上,避免过于集中,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任务,以及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安排提前至大学二年级开始,毕业论文的答辩集中在毕业前进行,这样,既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兴趣,广泛收集资料和进行选题,又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其次,改革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模式,过去通常限定学生从科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选题,论文的评定和答辩也是按照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进行,重理论,轻实际,重形式,轻实质。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这种科研性的论文写作不感兴趣,结果是敷衍应付;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来写作论文,类似于“三段论”和“八股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在毕业论文选题上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学生既可以选择科研性课题,也可以针对学生在特定企业实习中遇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企业薪酬问题,培训、考核等问题进行凯时k66会员登录的解决方案的研究设计,还可以选择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调研报告。
(6)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
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企业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创造条件,建立规范有效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
(7)鼓励参与校内学生管理实践
一是鼓励和指导学生竟聘学生管理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论文提纲格式。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如何应聘,学会如何组织招聘。另一方面,学生在担任各级学生干部,履行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应用和发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能力和专业技能,如明确各个学生干部岗位上的职责和分工,学生工作规划,如何识人和用人,怎样激励下属,如何有创造性的开展各种学生活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组织和协调,资源的分配,社会交往,人际沟通,如何进行岗位工作的评价和考核等。事实表明,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实践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掘和提高。二是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学生管理事务。如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学生干部的招聘方案,组织招聘面试,素质测评和人员选拔,对招聘职位进行工作分析,编写工作说明书,设计对学生干部的工作考评方案,组织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等。三是利用学生团体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在参与学生管理的实践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教师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有意识的发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如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规划与设计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8)建立学生学科考赛和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指导制度
提倡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权威部门组织的各种竞赛,如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以及各种职业资格(技能)认证的考试,如普通话等级证、bec商务英语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培训师资格证、职业规划师执业资格证、统计师资格证、物流师资格证、报关员证等,并且由教研室组织指派一些有经验、有工作或培训经历的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具备和提高适应社会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技能,以增强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图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图
3、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体系
为适应实践性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需改革以知识测试为主要目的的考试办法,打破过去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试形式,建立以“能力和技能”测试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技能要求和实践性教学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论文写作、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广泛应用人事测评的方法和技术,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重点考察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把握和应用以及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明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 2010(3).
[2]张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差异研究[j]. 考试周刊, 2009(3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 数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数学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它是检验高校数学专业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集学习、研究、实践于一体的过程,更是学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
数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剧增。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已经向许多学科渗透,在以往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其理论的深度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许多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看似应用很广的学科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还是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其理论性的侧重及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会动摇这个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根基。此外,作为数学专业教师,笔者曾亲身经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同时结合指导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就目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相应建议。
1.存在的问题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在时间设置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一般都放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与就业时间发生严重冲突,这导致许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很不端正,随便选题,应付写作,草草了事,这严重动摇了在本科毕业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它无法成为检验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工具。
(2)在选题方面,许多学校采取的是指导老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两种方式。由于每年都有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师在制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一课题重复几年出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课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查找资料及本身的知识储备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因此,许多指导教师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但是目前各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居多)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自身能进入相关领域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想要学生在几乎全新的领域内有所突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如果让学生自主命题,则由于其有限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而这些知识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想要有其他突破也很困难。此外,结合平时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数学专业的许多学生特别钟爱于教育方向的课题研究,而往往这些熟悉的东西由于缺乏实践性,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
(3)在文献查新方面,网络数据库是最权威的资源库,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计算机课程,但是许多学校根本未开设网络资源检索(或者普及率不高)这样的课程,这直接导致许多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数据库查找最新、最权威的资料,而仅仅依赖于百度文献的查找,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无法了然于心。此外,高校薄弱的科研物质基础[1],也极大了限制了学生的文献查新,有些高校的公共资源并未及时有效地向全校学生开放,许多数据库只能借助于公共平台才能查找文献。
(4)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由于论文的规范性,对学生的撰写要求非常严格。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能接触到这样的训练,最后的成文往往很不合规范。从以往指导学生的经验来看,由于科研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在撰写摘要、引言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写些什么,并且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较文科学生弱;再则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往往会出现许多字母、公式,由于平时缺乏训练,这让很多学生在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问题上犯难,甚至有些学生不习惯使用它,最终导致论文中的数学符号或者公式书写很不规范,给论文后期的修改增添了麻烦。
2.对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的问题,要使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提高,需对本科教学加以适当改革。
(1)加强数学专业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解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从而端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如新生一入学就应该让学生知晓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将导致其无法毕业,优秀毕业论文将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标准之一。此外,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力度出台和完善对教师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激励机制,弥补因经费不足而影响对课题的研究[3],并将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取消时间限制。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可以放到大四进行,但是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可以提前至大四前的任何时间(最晚不能超过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创新培训讲座等,并及时告知学生可以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准备工作,并且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导师),以便及时交流思想。只要通过开题,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2]。这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又变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完成从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
(3)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指导教师为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想法,可以将想法与指导老师交流,指导教师在做出合理可行性判断后,辅助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参考的方式给学生拟定可供选择的课题。要提醒学生,基础研究和实践性课题研究要注意不同的研究方法,教育类方向的课题可能需要更多地接触实际,课题一旦确定,就要进入实践阶段,进入中小学调研,走访一些有资历的中小学教师,做好调查研究,通过真实的数据分析做理论支撑,切忌空话套话。
(4)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开数据资源检索类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数据库资源检索,以便学生更好地查找资料;高校应该加大对科研的物质基础投资力度,加强资源检索平台的建设力度,例如: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尤其是增加数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数量,加快校园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如增加电子图书阅览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购买必要的中外文数据库,实现校园网络通到哪里,资源就通到哪里。只有学生便捷地利用了这些公共资源,才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5)认真开好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类的课程。这类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撰写数学小论文的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训练他们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能力,加强数学公式、字母的规范性书写,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6)做好毕业论文的评比奖励工作[4]。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完成,不仅有学生的辛勤劳动,而且有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在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比表彰的同时,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予以嘉奖,体现毕业论文过程中的示范、促进作用,从而营造学校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00,9:78-79.
[2]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41-42.
[3]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j].太原大学学报,2005,6(1):59-6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中薪酬福利探讨 2023-01-03 08:55:29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2022-12-26 09:08:40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2022-12-09 14:41:29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22-12-07 14:59:26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及个性化管理分析 2022-12-05 11:27:44
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2022-12-05 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