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1-12 17:17: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城市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摘要:所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一旦不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便失去了其实际意义,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何让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城市规划不单单是建筑楼房的简单组合,更应该注重城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方法;策略
1.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并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做出的综合性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经济、社会、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需要满足现代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包括城市功能、规模、结构等各个方面。
2.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2.1规划缺乏相应的地域特色。一个城市,一个故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城市规划就是要显示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理特色,然而由于规划者对当地特色的漠视,不同的特色城市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相似城市的罗列,并没有凸显出自己城市的特色,一个又一个复制的再造城市使城市本身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文化底蕴与活力,同时也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城市间的竞争力。2.2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正在逐步走入家家户户,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这就导致了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通病,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更是水泄不通,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除了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给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内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规划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这不仅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3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我们都知道城市建设是规划先行,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所有建设发展包括园林绿化、城市广场、商业街道等都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来,但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却是经常被随意改变的,这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当然,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再加上不同阶段领导的更替,这一切都导致了城市规划随意性的出现。2.4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缺乏绿化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与低、好与坏,不单单是看城市的经济水平以及城市设施、设备的完善程度,还要看城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且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并不在于城市的大小以及建筑的高低,而是要看城市规划建设是否具有人性化,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就目前城市规划建设而言,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只看见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致使现阶段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普遍恶化。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生态环境这个基础,又谈何可持续发展。2.5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完善,并对城市规划并没有作出相应明确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了相关审批部门无法可依,没有办法对权利进行制约,明知城市规划有不合理之处也无法顺利驳回,严重影响了审批工作的进行,导致了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缓慢。
摘要:基于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林业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林业起到的作用,阐述生态城市发展中加大城市林业发展的措施,并总结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的在于促进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林业;作用;措施
城市林业作为新型产业出现在现代城市化发展中,并且是以成片森林作为核心主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整改城市环境,从而推动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不仅能有效整改城市的生态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城市林业的发展对生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1生态城市发展中城市林业起到的作用
1.1改善城市气候。伴随城市林业的持续发展,在城市中适当的增添森林植被,会因为植物数量的增多,提高枝叶茎蒸腾水分的作用与热量吸收作用,所以,能有效整改城市当前的气候现象,甚至还能有效降低城市存有的热岛效应。根据相关数据表明,以北京的绿化夏季降温效益为例,伴随城市植物绿化的增多,不仅能有效地整改地城市中覆盖率不足地方的气候条件,更是借助于光合作用,进而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有利于合理控制城市的温室效应,在确保城市气候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1]。1.2净化城市空间。城市林业的发展,不仅起到了树木和叶片的净化空间作用,更是能够借助于树木的增加,进而吸收大气中存有的污染物,有效降低城市空间中存有的有害气体。根据研究表明:在城市中种植的某些树木,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分泌出杀菌物质,从而杀死在空气中存活的有害病菌,而且树种的种植还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co2,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乔灌木种植组合,还能在一定层次上降低汽车产生的噪声,从而有效降低噪音污染,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1.3减少水土流失。基于当前生态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林业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扩大城市森林覆盖率,不仅能有效减少暴雨流量和洪水对地表土壤造成的损害,还能起到降低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与此同时,增添城市树木和绿色植被,还能起到减少地表径流水流量与涵养水源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环境水平。
2加大城市林业发展的措施
【摘要】城市发展的好与坏与城市的设计规划有着巨大的联系,这是不容置疑的,发展好的城市的规划设计就是要比其他城市的规划设计更加的合理。但是在这个城市遍地的时代,不是所以的城市都发展的很好,这主要就是城市的设计规划的不同所导致的,譬如:城市中的道路;建筑;楼房的建设;环境的创建等,这些东西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个城市的发展结果截然不同,这就说明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关键词】规划;发展;意义
1前言
城市的出现象征着人类又一步大的前进,它的作用对人类是巨大的,人类甚至已经不能离开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城市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了,尤其是对它的设计规划。城市设计规划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城市以后的发展,好的设计会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为了城市能发展的越来越好,在规划城市的格局时就必须要设计的合理,使得各个方面都达到最好的安排,为城市作出做大的贡献。
2城市设计规划对城市的意义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因为只有城市本身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城市里面的人去发展,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得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城市必须能发展的很好的前提下。要想城市发展的好首先就需要把城市的设计规划搞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城市发展的很好。因为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包括了城市中的很多东西,譬如:道路的建设;楼房的放置等,这些东西都牵扯到城市空间的分配,因为城市是一个大型的“机器”,它的各个“部件”都需要安装的很好并且很合理,这样才能使得这个“机器”工作的很好。为了城市这个大“机器”能工作的很好,我们就要在城市的设计和规划这方面下手,为这个“机器”创造出适合它的所用“零件”,而这些“零件”就是城市中的道路;桥梁;楼房;环境等,只有这些东西都能弄好,使得它们能为这个城市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这个城市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了。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可以说,没有好的规划和设计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发展好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基础就是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中部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但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明显。城市联合体已初具雏形,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圈还有很大差距。
中部城市在对外开放方面,从吸引外资到旅游等,均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3.6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55.9平方公里,人口61.9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85.9%、54.3%。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3.6%、38.4%。**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面都是充分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方面的任务也相对重一些。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习、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基础、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一是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都要由审计部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城市的街道、广场、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上来,以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建设上,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向德山区工业组团、桥南区商业组团、新城区现代物流组团、旧城区休闲产业组团、柳叶湖区旅游组团、新老城区结合部房地产业组团倾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这个主题,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发展计划”,加大烟草、铝材、林纸、珍珠、建材、机电、电力、食品、医药、盐化工等11大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分别形成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着眼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通过政策的活力、机制的活力,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
省际边缘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省级行政区域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地理空间,它在地理区位、资源条件、文化背景、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同质性(仇方道,2009)。由于行政边界因素的影响,边缘区一般具有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和市场等的“切变”作用,从而这些地区产生“边界效应”。从发展特征讲,省际交界地带一般具有经济的不发达共性和相对差异性等特征。关于边缘城市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服务业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商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日趋明显,而关于边缘城市的商贸业发展研究却甚少。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远离省会,是典型的省际边缘城市。徐州商贸业发展研究对省际边缘城市商贸业发展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徐州商贸业发展概况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远离省会城市,商贸业受省会城市辐射作用较小。本文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联系较强的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区域,来研究徐州的商贸业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概况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它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脐部,由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的20个市组成。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在自然资源、发展历史、经济水平及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产业联系较强,分析徐州商贸业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实现对徐州商贸业发展的较为准确的定位。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公共艺术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产物,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发展程度,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这个问题,首先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发展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然后进一步分析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对如何促进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城市发展;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策略
一、引言
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正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方向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城市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整体形象的提升才能保证其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需求。公共艺术作为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艺术,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对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提升城市活力以及凸显城市个性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说邯郸、北京等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化名城,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最佳的载体,通过公共艺术将城市的文化形象以及魅力展现在人们眼前。
二、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
公共艺术具有文化地标式的力量,在展现城市文化、弘扬地方精神、树立城市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公共艺术也已经成为凸显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尺,矗立在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尽情彰显着城市品格。这些独立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形式的塑造、材质的表达、色彩的调取中都蕴含着地域的文化象征,其独特的审美语言诉说着社会集体愿景和公众的精神需求,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同现代城市的物质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自工业革命以来,物质主义思潮经久不衰甚至愈演愈烈。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社会化属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制订文化管理制度、公共艺术品档案以及公共艺术品保护的相关政策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文化管理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公共艺术保护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意义
中国的公共艺术往往表现为通过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合适场所放置公共艺术作品来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在当代,随着公共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公共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对公共艺术的保护不仅是城市文脉的保留,更应当被纳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通过公共艺术保护的社会合作网络所形成的文化范例和社会机制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推动公共艺术发展、加强公共艺术保护有助于构建政府、专业人士和公众的和谐关系,并在交流实践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对城市公共艺术的保护也是对文化遗产的更新修复与再利用。在公共艺术的保护中,可进一步凸显所处城市的特色与地域价值观,在对公共艺术作品进行档案收录、保护和修复时,不仅能让艺术品自身的文化价值得到保留和延续,还能对艺术品周边环境的开发保护提供建设性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与发展大有益处。
二、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及现状概述
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中国被广泛接受与使用之前,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早期代表就以纪念碑的形式安置在各个城市广场和纪念性空间中,承担着美化城市环境、弘扬地方精神与文化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提高城市文化建设步伐,批量复制的工业雕塑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此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大量堆砌,既没有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也没有艺术的启迪作用,反而阻断了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使城市空间趋于同质化。1982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提出的《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获得中央领导批示。8月,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在北京成立,成为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关键作用力,拉开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序幕。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份政策文件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到公共艺术,并将城市雕塑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伴随着城市发展快速变化,城市公共艺术也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持续发展更新。城市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人文纪念意义,人文活动及其传颂的人文精神、历史人物的人文升华和后人对其精神的传承,皆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地方文化景观依托名人英雄的事迹得以传扬,源远流长的神话传说和自然山水都为城市公共艺术的诞生和兴起提供了契机和创作素材。城市公共艺术的营造恰恰是表现城市的人文意境和精神内涵、说明其纪念性与精神属性的重要途径。对不同文化空间的营造亦体现出公共艺术的文化遗产特征和其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文化共鸣现象。1983年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的城市雕塑作品《孺子牛》,整体造型以一头老黄牛奋力向前拉起树根,形象地表现了改革开放后,深圳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的发展奇迹,代表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所提倡的“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将城市文化精神融入公共艺术作品,引起了公众的集体共鸣。中国社会的快速变革、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城市的兴起,都极为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发展,这是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得以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市政设施不完善的状况,通过公共艺术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传递城市精神的公共空间是快速提升城市形象的极为有效的方式,这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结合市政设施建设状况推进公共艺术发展的路径有较大差异。中国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一些西方国家在公共艺术实践中的社会心理理论和公共艺术建设理论无法直接复制到中国。纵观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由于幅员辽阔,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政策的差异必然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导致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功能和艺术形式上的差异性。北京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首都机场壁画建设时就开始关注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营造,深圳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公共艺术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在1999年就以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为创作主题,而在发展落后的中小城市的广场活动中心,名人英雄的纪念雕像至今仍是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形式。公共艺术是传承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公众了解和认识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契合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从而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建设特色的城市空间。当前中小城市的城市公共艺术品缺乏在地性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不难看到在城市的休闲广场耸立着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创作的抽象造型作品,而该作品与周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状态格格不入。当一件公共艺术作品流于表面造型设计而忽略了地域特性和人文属性时,公共艺术就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失去了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相较于中小城市,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大城市中,公共艺术呈现出一定的“公共性”问题。不论是公园、广场、街道还是商业空间,大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都能尽量融入周边环境和场域,然而在引导公众参与、交流互动的社会层面上显得乏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共艺术品的趣味性不足和大众化程度不深,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还是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关注度不够。虽然艺术家已经在努力使艺术品生活化,但是对公众来说,缺乏政策的支撑和艺术教育引导,很难实现公众与公共艺术的直接对
三、多层次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保护制度的建立
摘要: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被高楼大厦包围起来的城市里,公共艺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城市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性,更有利于人们生活。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活动;城市景观;城市发展
当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城市空间被各式各样的建筑以及众多的交通工具所包围着,使城市现在面临着很多环境方面的问题,很多城市原来的状态已渐渐失去,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变得越来越低。所以,改变城市的形态样式是很重要的。其中,城市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文精神展现,这使得公众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当中的公共艺术刚开始是在欧洲出现的。在20世纪的时候,公共艺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慢慢兴起,它主要是指在城市公共环境空间中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在这些公共艺术当中包含着很多的形态,以及在不一样的环境当中表现着不一样的氛围,所以这些公共的艺术展现出不一样的内容和意义。公共艺术对城市的发展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在城市里面很多时候会见到大量公共艺术品,这些很多是静止的形态。举一些例子,如雕塑和涂鸦在这些墙上有不同的形状。艺术品对于人们来说可以很好地形成一种文化感受,继而可以很有效地提高城市的公共艺术水平,这些是人们很喜爱的事物。公共艺术以特殊的形态成为城市的符号。一些具有纪念性的浮雕和雕塑与历史人物事件结合,展现了一个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人文精神。公共艺术的范畴不仅仅是指壁画和雕塑,在城市中到处可见的路灯、过街天桥以及护栏、指示牌等也都属于公共艺术。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在满足城市发展公共设施和功能性结构的同时也要符合一定的美学原则。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追求城市整体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追求舒适度以及美感。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作为公共艺术的形象。它们不仅发挥了使用功能,而且通过独特的造型以及色彩优化的城市空间使城市面貌得到了完善,城市更具不一样的人文情怀。节日性和商业性的雕塑与时下最流行的文化元素结合,具有不可比拟的时效性。这些公共艺术大部分都属于一些临时性的作品展现。在国际思潮下,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会积极地展现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有艺术性活动节日的时候。举一个例子,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当中举行大型的灯盏活动,设计师们将很多具有香港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时尚结合在一起进行展现。这些不同种类的公众性艺术作品,以其文化的独特性进行效果展现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市民都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热情,并且对节日本身也是一个良好的宣传。
2城市中的公共艺术现状
[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并从促进中部老工业城市转型、加快城市经济网络及产业一体化建设、形成独特的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发展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部城市发展
一、中部城市发展的现状
中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城市的平均生产总值是151亿元,城市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城市人口一般都较为稠密;城市传统文化的积淀一般都比较深厚。
然而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城市数目虽逐步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且整体规模偏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2002年中部拥有城市147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各1个,大城市34个、中等城市74个、中小城市33个、小城市4个,主要沿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分布,构成“十”字型城市群架构。2003年,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安徽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2.9%、27.2%、33.5%、34.0%、38.8%、32.0%,平均为33.7%,比全国平均水平(40.5%)低了近7个百分点。
与东部相比,中部城市实力较弱,辐射和带动能力差,尤其缺乏高辐射和高集聚能级的核心龙头城市。目前全国有30多个城市的gdp超过千亿元,中部只有武汉和郑州两个城市gdp超过千亿元。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