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构建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5 01:09:31
城市构建范文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本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去年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构建和谐绵阳”作为主要抓手之一,围绕和谐绵阳这个发展要务,全市的城市基层党组织以社区及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民心、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绵阳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推动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健全网络,夯实党建促和谐的组织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如果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健全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网络,发挥党在城市社区及非公有制企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建党”步伐,在全市街道(乡镇)普遍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增强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覆盖;要充实骨干力量,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的工作指导。针对城市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普遍规模不大的实际,选派机关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担任党建指导员,帮助培养和发展党员,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要发挥群团作用,通过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重点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活动,扩大党在新领域的组织影响。
选拔人才,提供党建促和谐的组织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注重集聚各方人才,加大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上体现服务。要选好配强班子,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区干部队伍,提升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能力;要强化党员示范,打造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通过发挥共产党员的主力军作用,凝聚和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要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和谐建设的热情。
城市构建范文篇2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要求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不断深化,既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也面临着环境资源、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居民就业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创新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专项规划。本规划实施期自年至年。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形势
(一)现实基础
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我市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百强评比中,慈溪市位列县级城市第九名,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43,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几年的规划和建设,我市城市电信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由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和广电集团为主建设的、覆盖全市的高速有线广域宽带网,3g无线通信网络已在全市基本覆盖,各类信息终端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有线电视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家庭,用户数超过33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已在城区全部实施,目前已覆盖4万户,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全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至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4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62.7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24.4万户,全年实现电信业务收入14.96亿元。政府、社区、农村和企业通过光纤、宽带网络(adsl)和无线接入等多种方式基本实现了基础宽带网络全覆盖。
2.信息化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机构建设得到加强,信息化咨询、培训、监理等中介性服务进一步拓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或指导意见。每年安排近800万元的信息化资金,支持软件信息企业培养、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及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安排1500万元电子政务专项资金,实施全市的电子政务项目。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网新智慧谷破土动工,慈星纺织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信息化管理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慈溪创诚银河网络有限公司与慈溪行知职高合作开办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培训服务。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市民中进一步普及,全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3.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到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4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51.57%,年平均增长20.2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智能家电、仪器仪表、集成电路等优势制造行业有较大增幅,并拥有一批市场前景的智能产品。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已有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科技创意等业务为主的软件企业100余家,其中市软件企业14家;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长40%以上,年达到12亿元。信息服务业呈现新亮点,慈溪凌宇软件有限公司、慈溪大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嵌入式软件和工业设计公司快速成长,千景动漫设计有限公司在年成立,我市动漫产业起步发展。
4.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明显。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经营、营销、生产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在改造传统行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企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电子产品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全市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应用覆盖率超过了90%。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等领域开始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全市70%以上的规模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活动,建立了家电、物流、化纤、轴承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毛衫网、慈溪家电网、慈溪天天发物流网等电子商务和物流平台发展势头良好。
5.公共领域及农村信息化不断深化。党政信息网、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暨电子监察系统等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日益完善,网上办公覆盖市、镇、村三级,劳动保障、民政救济、数字城管、数字房产、数字消防、数字档案、数字国土、警务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就诊一卡通等政府核心业务信息系统顺利实施,81890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开展。农村信息化得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已经普及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经网、农技110等信息教育和农业网站基本普及,徐福村等智能社区(村)示范建设正在实施。
回顾“十一五”,我市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为:信息化工作机制、工作规范和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产业培育基地建设滞后,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不足;信息产业总体上仍以粗放型增长为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纵深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领域不广、层次不深;信息化人才特别是集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高级人才极为缺乏。
(二)发展形势
1.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和产业等多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是一个资源小市,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环境承载容量,都已十分有限。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我市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确保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2.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年5月在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论坛为契机,做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框定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几次召开相关会议专题研究智慧城市建设事项,并提出结合慈溪特色做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指示。国家、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慈溪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我市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共卫生事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4.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我市在同级别城市中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之间的同构性所造成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建设智慧城市决定出台后,江北区已明确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江北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智慧城市先行区,杭州湾新区已成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试点,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其他县市区也纷纷依托自己的优势,抢占智慧城市建设先机。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慈溪打造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慈溪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我市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抢占先发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运营商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可靠、超前的网络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我市实际,树立一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示范案例,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方面处于全国县(市)领先地位。至年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家电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软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至年底,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亿,每年平均增长30%以上;增育市软件企业20家以上,基本形成10家本地特色的电子商务和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软件信息产业占新兴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每年发展30—50个智慧产品。
——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网络设施。全面建成高速的有线、无线城域网,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98%以上,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100%。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智慧产业应用体系建设
1.继续深化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制造应用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推广计划,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数字研发、先进制造、现代管理的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智慧型的制造企业。一是积极推广运用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改造轴承、汽摩配、化纤、模具等重点制造行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升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推进企业机械制造向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二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营销、服务、管理、决策等管理过程中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再造生产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精准化管理。三是大力推广应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对仪器仪表、家电、汽车电子等传统产品的改造,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广。
2.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服务应用体系。组织实施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一是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强慈溪综合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西部物流园区等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射频识别(rfid)、多维条码、卫星定位、货物跟踪、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推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智慧贸易。积极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结合实体市场的建立,积极推进网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聚合点的家电、轴承、轻纺等行业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企业,重点发展集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信息、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或行业电子商务网站。三是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外包、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中的现状,打造城区中央商务区(cbd)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化程度高、管理精细、服务高效、特色明显,具有较强行业示范带动作用的服务企业,从而推进服务业整体发展。
3.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智慧农业应用体系。加大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快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调整农业生产格局。以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杭州湾现代农业开发区为依托,着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等农业信息化系统,稳步推进农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农业精准化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检测、销售等领域和环节的应用,提高对农产品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气象、水利、土壤等农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资源服务管理,提高对农情预判和应急指挥能力;通过提升、培育和引进等多种途径,集聚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和带动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
4.加快建设智慧电网,构建智慧能源应用体系。贯彻实施国家电网关于智能电网全面实施推广的决定,从用户端智能电表、调控一体化开始,加快推进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以及用电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智慧电网建设。优化能源结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先进设备和新工艺,大力发展近海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建立和完善以电力为核心的智慧能源产业结构。
5.加快推动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建设智慧企业总部基地。围绕打造“智慧企业总部”,加快推进企业总部信息化进程,着力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企业总部,实现总部企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总体实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装备制造、化纤纺织等传统型总部企业,加快智慧技术在研发、制造、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培育形成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逐步推动文化商务区企业智能总部基地建设,发挥本地优势,加强对外合作,培育和引进一批智慧型企业总部。
(二)大力推进智慧民生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卫生”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街道)和农村的智慧健康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全市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建立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以实现医院服务网络化为重点,推进远程挂号、电子收费、数字远程医疗服务、图文体检诊断系统等智慧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3.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安居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以网新智慧谷、文化商务区和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4.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继续推进再教育工程,提供多渠道的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建设学习型社会。继续深化“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电子娱乐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慈溪旅游文化品牌。
(三)大力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建设
1.完善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81890市民呼叫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形式和覆盖面,实现自动语音、传真、电子邮件和人工服务等多种咨询服务方式,逐步开展生产、生活、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咨询服务。开展司法行政法律帮扶平台、职工维权帮扶平台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载体。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卡(市民卡)工程建设,整合通用就诊卡、医保卡、农保卡、公交卡、健康档案等功能,逐步实现多领域跨行业的“一卡通”智慧便民服务。
2.加快推进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一站式”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深化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劳动保障业务网上申报办理,逐步推进税务、工商、海关、环保、银行、法院等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受益”的原则,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手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等多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加快推进面向社区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建设社区公共智能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政务、商务以及各种日常生活信息的和查询。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的合作,完善各类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支付功能,使居民能便捷地应用各类信息终端实现水费、电费、电话费、交通违章等各类费用自助支付。
4.着力构建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涉及农业咨询、政策咨询、农保服务等面向新农村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协助农业、农民、农村共同发展。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为载体,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农村信息收集、传递、分析、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咨询、远程教育、气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村务公开等综合信息服务。
(四)大力推进智慧公共管理应用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深化“平安慈溪”工程,深化对社会治安监控动态视频系统的智能化建设和数据的挖掘利用,整合公安监控和社会监控资源,建立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挥系统、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
2.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建设。初步建立数字化城市建设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建设工程的立项、招投标、拆迁、前期管理、图审、施工监管、综合验收、资料存档等各项工作的综合管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技术,依靠无线网、宽带互联网、电子政务专网等有效支撑,深化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3.积极推进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环保、法院、民政、档案等数字化工程,提升政府综合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和深化“金土”、“金关”、“金财”、“金税”等金字政务管理化信息工程,提高政府对土地、海关、财政、税收等专项管理水平;强化工商、税务、质监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推进经济管理综合平台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设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五)大力提升智慧产业发展水平
1.大力发展软件产业。进一步提升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智慧行业应用软件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信息家电、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每年培育软件产品50个以上;加速推进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建设,争创省级孵化器1个;加强软件产业主体的引进、培育和服务工作,每年新认定市软件企业4家以上。一是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抓好网新智慧谷、慈星纺织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创建部级、省级及市级软件孵化器,促进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鼓励国企、央企及其他大型高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在我市建设较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服务基地,营造智慧城市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加强软件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以网新智慧谷等软件产业基地为中心,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较大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软件企业,吸引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组建软件企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软件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大学生在软件产业领域开展创业。鼓励软件企业开展“双软”认定、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认证和系统集成资质认证,提升软件企业综合实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大力促进动漫制作、游戏开发、影音设计等数字内容产业和工业设计、数据处理、系统集成等多种应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育面向生产制造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行业性设计研究中心、行业性信息技术(it)服务外包中心、工业性设计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点明显的服务外包产业群;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开展研发、物流、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服务外包;以“三网”融合为契机,推进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业务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软件技术培训、咨询、监理、评测、人才等中介服务机构,加速信息服务业发展。
3.着力提升电子产品制造业。加快信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每年扶持一批新型电子信息产品,逐步形成信息家电、光电产业、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新的优势产业;依托“国家火炬计划慈溪智能新型家电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智能家电研发推广基地,加快形成以智能家电、网络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为重点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依托慈东工业区内重点功能区域,积极打造我市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智能传感设备、智能交通装备、智能健康医疗装备、智能供水供气和智能电网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集群;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主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在智能装备和产品研发上的合作,形成科研攻关、新品开发、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六)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现代网络基础建设
1.加快推进网络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积极开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快物联网试点推广,提高网络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探索“三网”与物联网、无线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多网融合”。
2.加快推进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数据中心,加快本地灾备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建设;加快引进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市民健康数据中心、空间资源中心等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数据中心项目;引导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广电集团、著名信息技术(it)企业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型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
3.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加快完善网络应用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完善企业身份认证中心,着力建设个人身份认证中心。
(七)强化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大力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集中存储和管理,积极建立财税、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档案等几大行业数据库。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各类决策分析数据。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3.加快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展公益性信息服务,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市场化开发利用;积极探讨和引入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供给,运用市场手段来管理和配置公共信息资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慈溪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成立慈溪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按照具体建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街道)和各部门要把建设智慧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行在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提高智慧城市的领导和建设能力。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慈溪行知职高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的作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改善创业环境和城市综合配套环境,增强我市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加强知识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制订系统培训计划,落实培训措施,定期组织对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重点加强对信息化理论、先进技术、科学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四)加强政策支撑和评估考核
城市构建范文篇3
昨天,市委副书记、市长率市发改、规划、国土、财政、农办等市级部门负责人赴街道调研。在调研时强调,要牢牢抓住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趁势而上,寻求突破,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为打造“绿色生态、宜业乐居”的一流幸福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一行先后来到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选址实地察看,了解项目推进情况,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随后,来到街道上笆里改造拆迁指挥部,了解区块拆迁进度,慰问指挥部工作人员,并勉励他们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被拆迁户的利益,让被拆迁户切实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保质保量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在详细听取街道上半年重点工作情况汇报后,表示充分肯定。他说,街道上半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较好,在推进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工作成效明显。
强调,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将共同构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条主旋律。街道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抓住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有利契机,加快城市改造更新步伐,加大城市建设推进力度,积极推动幸福家园建设。
要求,要突出加快。要形成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动员街道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参与到推进城市改造更新中来。要完善规划。要结合中心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控规整合,优化用地布局,集思广益,以发展的眼光、开阔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好城市改造更新发展规划,从而更好地指导街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化方案。要对商贸休闲区块、中心改造商住区块、人文居住区块等区块改造更新方案作进一步优化,完善功能配套,使其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力争成为我市城区更新改造的样板和亮点。要寻求突破。要高度重视商贸休闲区块中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开发建设,把其作为街道更新改造的突破口和切入口,做好策划方案,选好开发主体,确保开发成功,激活带动整体。同时,要继续发挥优势,狠抓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并抓好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推动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城市构建范文篇4
【关键词】城市微电影;地域意象;形象构建
城市微电影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方式,不再用简单的镜头来展示城市风光,而是通过吸引人的故事内容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深入结合城市内涵展现城市独特魅力。受众在关注剧情发展的同时,不但可以详细了解城市的外在形象,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城市的人文风情。
一、城市微电影的城市形象展现
城市微电影通过唯美的镜头语言,丰富的城市风光画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人物对白,将城市形象详实立体地展示在受众面前。城市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在场景选取上,首先要考虑镜头画面的视觉效果,在创作过程中选取精美的场景,拍摄和后期处理上尽量展现城市最美的一面,在视觉上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在拍摄时,场景布置以及拍摄角度的选择极为重要,在城市场景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适当地美化画面和角度处理必不可少,以期达到完美的视觉呈现。在城市微电影中,具有城市特色的场景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微电影故事展开离不开城市场景,城市中每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场所都为剧情发展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场景的选取极具南京城市特色,明城墙、紫金山、玄武湖、鸡鸣寺、1912街区、石象路等将城市的自然风貌完美呈现,微电影中人物的出现以及故事发展都在这些极具南京城市风情的地方展开。场景的巧妙选取一方面推动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南京城市形象的展现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微电影的人物语言风格增强了城市形象的展现。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城市的语言有所差异,因此在城市微电影中,人物的语言基本采用地方方言,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运用,特别是带有地方特色的语句,成为城市微电影的一大亮点,并将城市形象的内在魅力以及人文风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主持人孟非与修车大爷的一段对话场景里,将南京方言“泰气”一词展现得十分到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展现了南京市民的友善、热心,全方位展示了南京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除此之外,城市微电影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大量使用远景和全景,在场景过渡中运用大量航拍镜头,既丰富了微电影镜头语言也全面展示城市客观形象,将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以及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展示自然风貌的同时,结合人文景观,运用影视语言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示城市特有风情。
二、城市微电影中的地域意象传播
城市微电影对城市地域意象传达有较强的优势,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城市地域意象是城市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的总和,是城市具象和抽象的融合,是将客观存在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的地域形象。城市地域意象既包含城市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同时也包含着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等。当我们认识一座城市时,首先了解的是这座城市的外在形象,在深入认知城市外在形象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城市文化内涵,进而对这座城市有全方位的了解。城市微电影在新媒体语境下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传播的特点。首先,城市微电影一般时长较短,可以在相对紧凑的时间内讲完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在影视语言的运用上,创作者都会运用一些较为直接简单的画面语言,受众可以通过视听层面的感知了解这座城市,较为直接便捷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刚好符合受众的欣赏习惯。其次,城市微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内容、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城市内在的文化和人文特质展示出来。城市微电影运用影视语言独有魅力,从视听两个层面进行传播,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欣赏作品的同时,在休闲娱乐中全面了解这座城市,较传统城市宣传片更加生动鲜活,受众在震撼的画面声音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特有魅力,同时城市形象得到全方位强有力的传播。城市地域意象传播主要从城市空间存在和人文符号两个层面进行。不同城市的地域意象是人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在城市微电影中,通过视听语言的再现,展示不同城市的地域风貌,同时将人文内涵融合到微电影作品里。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通过明城墙、明故宫遗址、古城门等将城市古老的一面呈现在受众面前,在展示这座城市古老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在这些建筑背后所蕴含的这座城市所经历的沧桑与悲情,与现今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加深受众对这座古老与现代融合,多文化包容的城市的全面认识。城市地域意象传播中人是载体,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人物语言的风格可以恰当地展示城市地域风情。人物语言表现出来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人们的一种状态,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中,人物的语言极具南京特色,在人物对白中,处处体现南京人对待他人的热情与关怀,这也正是这座城市所具有的人文情怀。
三、城市微电影与城市形象构建
城市微电影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强有力地支撑了微电影传播过程中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微电影在展示城市形象时,要选准城市文化内涵,从城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入手,寻找最能代表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的元素、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视角,彰显城市的本土气息。不同城市的文化有所不同,在城市微电影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城市微电影的内涵与城市文化内涵要有完美衔接,从而使得城市微电影在展现城市形象的同时传递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对城市形象进行有效传播并构建起新的城市形象。城市微电影《南京1314》讲述了在亚青会期间男主人公金宁帮助从台湾来做志愿者的女主人公徐可辰实现她和爷爷骑行环城南京梦想的故事。该作品精准呈现了南京美丽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情味浓重的城市人文景观贯穿整部作品,观众在观看时不但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城市风光和温情的故事,还会被充满关怀的人情气息所感染。这正是城市形象构建以及城市形象传播的目的。城市外在形象与城市内涵的融合完成城市文化的展示。城市微电影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示以及城市内涵的传播需要通过具体的城市文化主题。不同的城市文化主题彰显不同城市魅力以及城市形象差异,城市微电影的创作需要处理好城市外在形象与城市内在文化内涵的关系,运用影视语言的独特魅力展示城市形象,构建特有的城市形象。在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微电影创作需要结合时代新特点,展示城市外在形象以及内在文化内涵,构建符合其气质的城市形象。首先,全方面挖掘和展示城市本土特色元素,城市微电影只有挖掘城市本土元素和特点才能创作出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受众眼球,抓住观众收看心理。缺少本土特色,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城市微电影必将淹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城市微电影在对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对城市本土特色符号进行有效分析与重组,充分处理好城市形象符号与城市内在文化的关系。其次,城市微电影在传播宣传城市形象时需要有“大片”意识,虽然短小的城市微电影制作起来较大电影更为简便,但从传播效果来看,精良的制作可以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打造精良的制作团队,提高制作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升城市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有利于城市微电影的发展以及城市形象的构建传播。最后,城市微电影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宣传和推广方面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力量,广泛利用微信、微博等播放平台,推广城市微电影,对城市形象进行有力宣传,从而树立城市形象。
四、结语
城市微电影是城市形象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微电影的创作既离不开城市本土元素的挖掘和运用,同时城市微电影的本土化元素运用又促进城市地域意象传播,地域意象传播不仅将城市外在形象进行展示,还将城市内在文化进行传递,让受众对城市有立体的感知。城市微电影的“三微”特点更加贴近普通受众,非专业人士也可进行拍摄制作,可以向更多受众展示传播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传播以及城市形象构建。
【参考文献】
[1]李玮,薛彬.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地域意象传播[j].电影评介,2017年第7期,50-52;
[2]王坤.城市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意象传播[j].青年记者,2015年3月中,73-74;
城市构建范文篇5
一、围绕创城工作指标,创建效果初显。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1、创建信用园区。把孵化园区当做“信用示范园区”建设,为此我局与县人行、信用联社把下坊园区当做信用园区来建设,加强对园区经营的规范管理、监督、指导。一是入驻园区自主创业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对小额贷款不超过8万元的部分,给以全额贴息;二是入驻园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以人均2万元的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全额贴息。三是对符合现行规定的人员首次小额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后,再次入驻园区创业的,在其新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允许申请小额贷款。
2、发挥旅游优势。我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度,为创建孵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孵化园区抢抓机遇,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户入驻园区投资创业,在下坊旅游孵化园区打造“三明旅游第一村”,协助园区入驻宾馆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积极配合创业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经营水平。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的建设中,我县发挥“泰宁古镇”的优势,依托泰宁尚书第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根雕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我县将坚定不移的围绕文化创业这一点特色继续建设下去。同时,为创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县各大广场以“建设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全民创业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示了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后的美好生活,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咨询;二是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日和宣传一条街活动,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及各乡镇贴出广告、标语、招牌,进行全民创业、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宣传,展示宣传版面、横幅,发放宣传单;三是县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资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
三、积极克服创城困难,工作问题凸现。
1、任务重、经费少,人员不足。
2、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政策内的贴息资金还未落实到位。
城市构建范文篇6
一、围绕创城工作指标,创建效果初显。
1、创建了创业服务平台。我县在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对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两个孵化园区(下坊孵化园区、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管理力度进行了提升,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仅下坊孵化园区建立网点企业2个,创业孵化人数38人,创业带动就业326人。
2、构建了创业培训平台。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一方面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今年,我县已多次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组织创业培训27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959人,实现创业160人,创业带动就业480人。
3、规范了基础台账。成立了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对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与实时跟踪。在创建过程中,下半年起先后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劳动、财政、人事、人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贴息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结合我县实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在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走访各兄弟县区,虚心学习各种创城经验,软件的归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二、依托我县产业结构优势,探索创城新径。
1、创建信用园区。把孵化园区当做“信用示范园区”建设,为此我局与县人行、信用联社把下坊园区当做信用园区来建设,加强对园区经营的规范管理、监督、指导。一是入驻园区自主创业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对小额贷款不超过8万元的部分,给以全额贴息;二是入驻园区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的,按实际吸纳人数,给以人均2万元的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全额贴息。三是对符合现行规定的人员首次小额贷款按期还本(付息)后,再次入驻园区创业的,在其新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后,允许申请小额贷款。
2、发挥旅游优势。我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度,为创建孵化园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孵化园区抢抓机遇,吸引更多的返乡创业农户入驻园区投资创业,在下坊旅游孵化园区打造“三明旅游第一村”,协助园区入驻宾馆成立了“家庭宾馆协会”,积极配合创业培训和员工技能培训,提高旅游服务的经营水平。尚书街旅游商贸孵化园区的建设中,我县发挥“泰宁古镇”的优势,依托泰宁尚书第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根雕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我县将坚定不移的围绕文化创业这一点特色继续建设下去。同时,为创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创业水平,促进全县经济健康发展。
3、强化宣传工作。一是在全县各大广场以“建设创业文化、引导全民创业”为主题,举办全民创业广场文化活动,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展示了人民群众自主创业后的美好生活,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咨询;二是开展全民创业宣传日和宣传一条街活动,在县城区主要街道及各乡镇贴出广告、标语、招牌,进行全民创业、农民工工作的政策宣传,展示宣传版面、横幅,发放宣传单;三是县劳动保障和有关部门要开设经常性的资询服务电话,解释答复有关就业再就业政策问题。
三、积极克服创城困难,工作问题凸现。
1、任务重、经费少,人员不足。
2、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政策内的贴息资金还未落实到位。
城市构建范文篇7
为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森林”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多种树、种好树,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森林”建设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格局,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把植树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领导联镇带村工作重要内容,对联系镇(街道)、村(社区)植树工作加强针对性帮扶指导,每年到所联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植树活动不少于2次。
二、把植树作为市、镇两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在适宜植树时节,市、镇两级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因地制宜开展植树活动。落实情况,由各镇(街道)每季度一次报送市委、市政府督查室。
三、要进一步广泛设立各种形式的公益林。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结合实际,广泛发动,确保各镇(街道)、工青妇等部门均设立1个以上规模较大的公益林,其他单位根据条件和可能在符合总体规划情况下积极设立公益林。
四、要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机关党员干部每年至少参加2次义务植树活动,提倡到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进行植树,鼓励为基层群众“送绿”。
五、要大力开展认捐认种认养活动。实行“以资代劳”为主、“亲手种植”为辅的形式,鼓励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认捐认种认养活动,市管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
六、要大力推广以植树形式对重要事件进行纪念,遇机关干部入党、交流,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考录等重要时节,原则上应植树纪念,组织人事部门、市直机关党工委要及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纪念活动。
七、要全面开展“绿色行车、植树固碳”大型森林公益活动,倡导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加入绿色车友协会,在购车时主动认捐认种认养,积极参加绿色车友协会植树绿化相关活动。
城市构建范文篇8
那么我们所说的“社区”在我国城市中到底是指什么?有人认为“一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大致就是社区的地域空间,为了淡化其行政区划的色彩而突出社区特征,许多学者称之为街区”;有人认为就是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还有人指出,在很大程度上社区已成为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会这些基层管理机构的代名词;还有人指出“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城市社区指涉的是街道办事处所辖的范围”;而国家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司长张明亮曾撰文指出“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自治的原则和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的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的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城市社区的主导形式,形成社区地域”。
可见目前对城市社区的在我国的具体所指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就是指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只有少数人认为城市社区应该指居委会所辖区域。在我们思考社区的定位时,我们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要提出社区的概念,为什么要倡导社区建设,显然社区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有明确的背景和用意的,那就是我国的经济体制由由计划转向市场,计划经济破产,政府不再拥有支配所有社会资源的能力了,但政府承担的职能仍然是全能式的,在此状况下,政府不堪重负,社区概念的提出与社区建设的倡导就是政府想将自己担负的过多的职能还给社会,以减轻自己的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明白了这样的背景与用意,我们再来定位社区就明晰多了。我认为在我国开展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城市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所辖区域而非定位于“街区”。城市社区的具体定位问题不仅涉及社区的性质问题,更牵涉到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主体问题,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乃至最终的成败。
“社区”这一概念几经转译,至1955年就达94中之多,人们难以对其达成一致意见,但其核心所指还是明白无误的大家基本公认的:具有高度认同感的相互依存的自发性的地域共同体。其主要特征有:民间性、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等。居委会所辖区域刚好在理论上符合社区的性质:居委会在理论上是居民普遍参与的自治组织,非官方组织,居民由于日常生活聚居的原因,对所生活的居民区有某种自发的认同感,居民间也有一种相互的情感依赖。将城市社区定位为居委会所辖区域就使居委会成为理所当然的社区建设主体,而居委会本来就是法定的自治组织,刚好契合。
而如果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则街道办事处必然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直接的最主要的主体,但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或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关,它是代表政府来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监管与制控职能的(当然也还有服务职能),以它为主要主体的城市社区建设能否实现社区建设的普遍参与、自治、高度认同、情感依赖、民间性等目标和特征实在不容乐观。有人认为将城市社区定位于街区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加速社区建设。行政推动历来为我们崇拜,行政推动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社区建设刚起步时更是如此,但这种建设社区的方式极有可能会建设出“行政社区”即行政推动主导的模式因带有传统操作方式的色彩而极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把社区重新变成一个行政化了的“大单位”从而影响政府的职能转换,使政府负担非但没有减少反而重新增加。而我们的城市社区建设本意就是要推动社会自治减轻政府的行政负担,建设“行政社区”的思路与社区建设的逻辑背向而驰。也就是说以行政推动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社区建设启动后行政力量如何退出,它退出后又用什么力量再来推动城市社区的建设继续进行,又用什么力量推动行政力量在城市社区自治领域的退出?而这样的退出又必将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同时这种退出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过程,因此前此阶段的行政推动并未能真正开启实质意义上社区建设之路。因此将社区定位于街区,即使社区建设能够进行,但其在过程中又不得不解决如何走出“行政社区”的困境,这就与政府提出社区建设的本意相悖。而将社区定位于居委会(或者是适当调整后的居委会)所辖的区域相对而言就不会遇到此类困境。
二、社区组织的复位
解决了城市社区的定位后还必须解决社区组织的复位问题。这里所说的社区组织主要是指以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的社区自治组织也就是非盈利成员组织,其区别于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非盈利公益组织。所谓复位也就是让其回复其原来的位置,扮演其本来应该扮演的角色。
目前应该着力加以解决的就是居委会的行政化问题。居委会这一社区的主导自治机构变成了基层政府的腿,在实际上成了政府的一部分,甚至全然丧失了自治的特征。(在调查中大部分居委会成员认为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在实际上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居委会日常工作中的70%左右来自街道办事处)当然居委会的行政化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和当前体制下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承认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决不能推演出容忍之、纵容之甚或发展之的结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基层社会永远只会处于国家的强行政控制之中,何谈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本意就是要使基层社会摆脱国家的强控制走向自治之路。
居委会的行政化首先表现于居委会组成人员的行政化。居委会组成人员的产生、待遇都由街道办事处控制或决定。虽然目前有些居委会实行了直选的试点,但选举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反复做工作及各种组织保障措施,选中的也皆是原来的居委会成员也就是在选举前反复给居民做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审定认可的候选人。居委会成员的身份是“民选街聘”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员属全民事业单位编制的专职干部。既然居委会成员都是政府的雇员当然都有了干部的身份和替政府做事的义务了。
城市构建范文篇9
一、地位与作用
社区党建是城市街道党建的延伸和拓展。社区党建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全体性的工程,它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凝聚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以广大居民群众和社区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要、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共同奉献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繁荣社区。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政治领导、责任领导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各种利益分配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整个社会的运行,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无疑对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活动方式、管理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街道党建的工作格局、方式方法、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同志“三个代表”思想,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及时调整城市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理顺关系,夯实基础,激活组织细胞,不断探索社区党建的新思路、新途径,努力开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新局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扩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保持和体现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好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现状分析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标准,新城区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队伍状况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进程的推进,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新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党的工作渗透力、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大量无行政主管、无明确挂靠关系的各类新经济组织,如果还沿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按行业垂直行政关系为主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已明显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
2.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单位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变,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多样化,人员流动的范围和速度加大,企业、事业单位党员流动性的增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被包下来管到底的所谓“单位人”正在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所谓“社会人”转变。依托单位这条线对人的管理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在居住地的活动相对稳定,因此,“单位人”很大程度变成“社会人”,社区管理的作用也就更加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深入社区,以凝聚广大群众。
3.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管理重心逐渐下移社区,对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经济组织管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下岗职工再就业、物业管理、建设文明城市和文明社区等问题,都要依靠街道和居委会做大量工作。这一切都要求社区党组织通过推进社区党建发挥整合功能,加强协调、指导、服务职能,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指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相互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把社区居民群众的各方面利益协调好,形成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体制。
4.党员分布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和各种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不断增加,对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走出一条新形势下依托社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三、思路与措施
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社区全体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对社区建设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要针对目前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网络健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共同参与、利益共享、条块联动、齐抓共建的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强化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政治核心、责任领导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实现“三个代表”的要求。
具体思路和措施是:创建“一个格局”,强化“两个意识”,做好“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遵循“五条途径”。
创建一个新格局。“创建”意味着创新,“新格局”意味着用新的方式、方法取代旧的或不适应工作需要和形势发展变化的陈旧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建新时期社区党建新格局,首先要调整城市街道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把“街道党委”更改为“街道党工委”,把“居委会党支部”更改为“居民区党支部”,赋予职责,增加职能,扩大工作范围,突出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对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党员责任领导的地位。建立区委——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社区党组织)这种条块结合、行政隶属和责任属地结合的责任领导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模式。改变过去区委——街道党委——居委会党支部这种条块分割的行政隶属关系的权力领导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由过去无责任管、无权力管、无办法管变为有责任管、有权力管、有办法管;由过去管不了、管不着、管不到、管不好变为管得了、管得着、管得到、管得好。这就必须进行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创建出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促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好的适应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要求。努力创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团结奋斗、齐抓共建、条块联动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两个意识。一是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淡化“隶属管理”意识;二是强化“责任领导”意识,淡化“权力领导”意识。强化两个意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两种思想观念的转化过程,这是做好社区党建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解放问题和观念转变问题。
强化“属地管理”意识,淡化“隶属管理”意识。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从管理关系、管理范围上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在管理关系上习惯于有隶属关系的条条管理,“属地”意识不强,所以造成面对城市街道、社区党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的窘境。地方党委也好,街道党委也好,都显得无能为力。看到问题也想去管理,也知道应该管好。但是怎么去管,怎样把它管好,没有好的办法,也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一个思想解放问题和观念转变问题。要树立属地管理意识,只要在我这个区域,在我这个社区,不管单位级别多高,也不管干部职务多大,社区党组织都应列入管理范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参与社区活动、社区建设。
强化“责任领导”意识,淡化“权力领导”意识。社区是多种人员成分构成的新的人群集合体,情况繁杂,人员成分多种多样。可以说社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很难寻找出一种隶属关系,从而实行权力领导。如何把社区单位、社区组织、社区人员思想统一起来,把社区方方面面的力量、资源凝聚起来,只有靠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就是新形势下赋予社区党组织的一种责任。社区党组织对社区的领导是一种责任领导,有责任组织、协调、指导社区方方面面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
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社区党建与区域经济、社区服务相结合;二是社区党建与创建文明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三是社区党建与城市建设、市容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这“三个结合”突出了城市社区党组织在发展经济、管理城市、稳定社会、服务群众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抓社区党建,做好“三个结合”是关键。社区文明是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风貌、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把抓社区党建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构建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化;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要点;探讨
海绵城市构建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复杂工程,其在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景观设计要点极其重要。通过对温州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进行探析,以期提高城市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同时推动温州海绵城市的构建,进而减少诸如内涝这样的生态环境问题。
1海绵城市的基本内容
1.1海绵城市的含义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海绵城市”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1.2海绵城市构建的背景
温州作为我国浙江省的沿海城市,在夏秋季节常常遇到台风、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加上城市地面主要是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排水,长期如此,就使得温州这一城市路面容易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为了避免温州一到下雨天或者遇到台风天气就出现这样的情况,海绵城市在构建过程中景观的设计则更加注重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同时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样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地收集了雨水。
2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的相关要点
2.1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也使得在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最需要考虑的是温州城市道路景观的绿化设计。所谓绿化设计,则是指在城市的道路隔离带或路侧绿化带的设计中,要设置相应的植草沟、植树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植物,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使得雨季到来的时候,截留雨水。而当雨水过于饱和的时候,则进行有效的储存,这样能在干旱季节的时候,给道路周边的植物进行灌溉。
2.2道路景观的材质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温州海绵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除了对景观的绿化设计加以重视外,还要慎重选择合适材质。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道路景观最好选择可渗透的路面。可渗透路面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不可渗的路面变为可渗透的水面,从而直接减少地表径流的工程性措施。这一措施一方面增加了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从而有效地促进水体渗入地下。
2.3广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近几年,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对于自由活动空间的需求加大,温州城市广场这一景观也迅速地出现在建设之中。同样作为海绵城市构建中的一大景观,其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人性化。从实用性的角度上考虑,广场在地砖的选择上最好是能够透水的,而且地砖下面还要铺装一层透水混凝土,这样才利于雨水的渗透。而从人性化的角度上考虑,城市广场本来就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休闲设施等项目纳入整个海绵城市的构建中,并在一些配饰的选择上采用不同色彩和样式的组合,进而提高广场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2.4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
每一座城市都是由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而所有的城市景观中,自然景观是最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因此注重自然景观的调节设计是最利于温州海绵城市构建的。城市自然景观主要是由河湖、湿地等组成的,它们作为海绵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可以有效调节局域性的雨洪管理,甚至还能对局部的气候进行调节。鉴于自然景观的重要性,有效扩建城市河湖,湿地等景观建设的面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雨水比较集中的区域,更应该有意识地增加自然景观的建设项目,从而发挥自然景观所具有的调节作用。
3结语
当下,我国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每当夏季雨水增多的时候,诸如温州这样的沿海城市很容易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水城”,从而对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调节城市的环境问题。
作者:潘崇仁 单位: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全过程研究 2023-04-28 09:20:24
城市水环境改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03-24 16:27:53
智能建造技术城市更新探索 2023-03-22 17:49:02
新时期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 2023-03-21 17:38:41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艺探讨 2023-01-18 09:28:36
智慧城市三维地下管网研究 2023-01-16 09: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