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学分制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5-19 01:54:02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1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
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3]朱丽.实施德育学分制度构筑德育“筑魂”工程[j].教育与职业,2004,(1).
[4]哈里克·加帕尔.关于构建德育学分制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2
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随着选修制的产生而发展建立起来,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1978年后国内一些大学开始陆续尝试并推广,目前已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1],创设了一种“个性化”学习和成长的外部环境,其核心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特长,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德育学分制是借鉴学分制管理模式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即设计并实施在一定的德育目标指引下,系统推进学生德育工作(包括教育及实践等),通过统一规划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与创业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德育活动中,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日常行为及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等的表现,对其进行过程性的、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以此作为评优及各类推荐等的依据,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加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德育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如下。首先,系统性。系统性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规划德育学分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考虑到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一致性,德育过程和德育评价一致性及课程设计与实践活动一致性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整体建设工作,即课程体系建设、“校本化”德育建设、校内外德育实践资源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等,同时还要注重各项教育活动及工作之间的层次性及逻辑性,做到明确目标、整体设计、重在建设、有序推进,从而突出系统性的特点。其次,实践性。德育工作重在实践,学生在学校创设的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亲身体验,边体验边感悟,边行动边思考,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之相应,德育学分制是对学生日常各种行为及表现的一种全过程记录,不仅包括学生日常遵规守纪、言行举止的情况,还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的情况,体现出了德育工作实践性、过程性的特点。再次,开放性。德育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出学分制的基本特点,即“弹性、灵活、兼容”,具有开放性,突出个性化、特色化教育。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内容、方式及评价方法上。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际,同时做到与时俱进;德育方式要多样,除课堂教学、讲座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社团、各类实践活动、见习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感悟职业的基本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同时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即重视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让评价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基本状态。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及实践项目。
2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不足
2.1德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制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理论课程的学分制,即将有关德育各类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完成作业,参加考试,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德育学分制是传统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2.2德育行为表现的学分制
行为表现的学分制是根据学生教育管理要求,按照学生日常行为标准,把对学生的考核结果换算为相应学分,以此加强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内容涵盖了学生在安全、卫生、纪律等多个方面的表现。对考核结果进行阶段性(月度或学期)汇总,其实质是,将学分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约束学生的相应行为,主要体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功能。
2.3德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制
德育实践活动的学分制是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数量及结果作为主要依据,量化出学生的学分,借以推动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这种评价方式更加强调学生参加各类思想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收获,通过学分制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德育活动的受众面,重在学校教育功2.4德育综合活动的学分制对于综合活动的学分制是上述两种或3种学分制的部分综合,不仅体现学生理论课程修得的学分,还将学生参加各类德育活动的情况以及个人行为表现量化为学分,形成一个综合的学分,兼顾学校教育及管理两方面的功能,类似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上不同模式的德育学分制,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各有不足之处。首先,覆盖面不广。除德育综合活动的学分制外,其余3种只是侧重了德育工作的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些渠道,即使是德育综合活动学分制,也只是综合了德育工作的某些方面,在德育工作的广度上均有所欠缺。其次,差异化不强。以上模式都以标准化的量化指标衡量学生的各种行为,强调的是统一性、通用性、标准化的因素,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及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在未来职业中所应具有的基本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德育中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及职业特色的要素关注不足。再次,体系性不强。比较而言,德育学分制更加注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功能,而教育功能有所欠缺;重视对学生考核体系的构建,而德育资源的整合及各类活动的举办、衔接比较薄弱。在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和系统建设上,缺乏系统性的布局及整体建设,不能有效衔接学生校内校外、课上课下、不同课程间的资源及活动,德育体系建设有待强化。
3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方向
结合德育学分制的内涵、特点,分析德育学分制推行过程中的不足,今后高职院校德育学分制的发展,可以从强化体系建设、明确目标和过程、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及突出职业特色4个方面探索改进。
3.1强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德育机制体系建设是有序、有效推进德育学分制的基础。德育学分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统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明确目标,全面布局,突出系统化建设[2]。首先,要制订一个全面完整的教育方案,对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不仅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而且要实现德育工作和专业教学计划同步实施、同步管理和同步评价,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德育系统中的理论学习、行为养成、社会实践、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身心发展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推进德育学分制体系建设还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各类德育活动资源的开发,提供德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开发德育活动的各类资源,保障德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在开展德育学分制的具体过程中还要注重德育理论课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德育课与专业课德育内容的衔接,德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一致。通过德育学分制体系建设,实现德育工作从建设到落实、评价、运用一体化、系统化。
3.2明确目标和过程
在推行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要明确德育学分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取得量化的分数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的一些表现,如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数量及成效,其自律程度等,但不是对学生个体行为中德性内容和程度的评价,不能轻易妄断为品德评价[3]。德育学分制实施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向着正确目标努力矫正、改进态度、行为和语言等,让他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收获体验,感悟道理,弥补不足,为此德育评价的目标及过程一定要清晰、明确。不仅要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要求,制订细致、明确而具体的德育目标及要求,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践行,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明确德育学分制评价的过程及应用,做到及时反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分数及相应的不足,为其指明今后努力及改进的方向,达到教育的目的。
3.3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分制的特点是“弹性、灵活、兼容”,在推行德育学分制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特点的充分发挥,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向着以人为本的目标迈进。首先,德育学分制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大多数学生道德发展的要求,也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明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突出学分制的“弹性”和“灵活”的特点。其次,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兼容性”。在德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内容,增长相应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发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再次,在德育学分制的评价中,要扩大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评价[4],同时要增加自评分,让学生在自己给自己评分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指标内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3.4突出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的德育学分制不仅要贯彻党和国家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普遍标准和要求,鉴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要求,还要特别在德育内容中突出职业特色,针对不同岗位学生,逐步帮助其树立相应的职业意识,培育相应的职业素养,满足社会相应岗位的需求。为此德育目标要体现出行业需求及职业特色,教育内容应综合考虑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及就业、创业教育。教育过程要注重职业情感的体验式教育,充分利用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德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办学模式,搭建平台,努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觉、自发的行为,感悟职业道德,培育职业素养,树立职业精神,向着职业目标迈进,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作者:袁惠莉 单位: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施伟萍.创新驱动背景下高职德育学分制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55-56.
[2]田雷.关于职业院校德育学分制内涵与价值的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33):46-48.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3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学分制将德育的内容学分化,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强调德育学分的导向作用,坚持奖惩分明、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德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一、德育学分制的涵义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4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人才的主阵地,德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生活本身呈现出了多样化特点,这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对象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德育领域的拓展,无论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德育评价等也都和传统德育有很大不同,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体的高度发展,大学生接受不同倾向的思想意识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仅用过去习以为常的德育单向运作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等教育陶冶人,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只有几年时间,从时间上来看是有限的,但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对人有持续的影响,高校德育不仅对学生当前的成才起作用,而且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入口”到“出口”,直接关系到将什么样的人送到社会上的问题。正如《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德育大纲》所述,“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可见,高校德育不是几年大学教育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久的历史工程。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德育内容已经扩充到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诚信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也应扩充进来。高校实施的德育学分制,是对这一教育内容进行量化和评定的有效方法。学生们根据德育相关内容的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修满德育基础学分这,这才能作为学生毕业的出门证。在修满基础学分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入党、奖学金评定和评优等方面将有不同的德育学分标准。德育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以权威主义为标志的德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从单向式走向多项式;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学生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的,成为德育改革的大趋势。
二、实施德育学分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多年来,高等学校按着德育大纲的要求,从总体目标和具体规格两个方面明确规定了大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应当说,这个目标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在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而提出的,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事实证明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道德品行、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与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有一定距离。分析其原因,德育的主要症结在于脱离实际,也在于缺乏科学性,特别是受教育者主体性失落,是德育缺少实效的关键。我们知道,传统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而轻视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轻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认为,只有承认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动发展地位,德育才能被作为一个客观的、不以教育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活动过程。过分强调人与社会的地位,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居高临下,没有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没有自我主体意识,没有完善的人格、精神,没有主动与创新,反映着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的德育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不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创新的人,自我发展完善的人。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自觉地用德育内容去衡量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量化操评、定量选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他律向自律转化过程中内化的层次,主动吸取时代的精神营养,让大学生的基础文明行为达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觉适应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中完善自我。
三、实施德育学分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教育平台
1.建构德育学分管理领导体制。各高校党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制定具体的规划和实施原则,分工负责,研究探讨新时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督促检查指导,认真开展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的“三级管理”体制:院党委——学工办(辅导员)——班级管理委员会。班级管理委员会以班长为主要责任人,由同学自己选举的3名班级干部和2名普通学生组成5人考评小组,负责班级全体同学的德育学分量化评定,这种方案在目前应是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
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稳定过硬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德育学分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德育学分管理主要是校学生工作部(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贯彻实施,辅导员实际指导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具体操作。为使这项工作能顺利进行,学院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要亲自挂帅,定期例会,听取汇报,对学生工作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学生工作办公室要规范辅导员随时检查、监督班级管理委员会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公正选拔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要挑选那些有责任心,有敬业精神和品行正派,诚实守信的学生进入到这个组织中来。为提高该组织的战斗力,必须加强制度管理,完善考核机制。
3.提升这支管理队伍的德育观念和政治素质。德育观念的创新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新时期对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是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当人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时,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顺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历史主题,高校德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为此,德育管理工作队伍成员要有新的德育理念:树立战略德育观,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人才的发展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树立素质教育观,认识到德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以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树立大德育观念,探索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与此同时,要提高这支队伍成员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为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管理工作者的头脑,确立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质量的导向和指针。
4.加强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建构有效教育平台。学校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对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培养社会性发展人才、完善人格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加强高校德育显性课程建设的同时,隐性课程的设置也得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那就是将学校德育融入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和奋发向上的校风学风中,使大学生这一主体受教育者在既有认知的参与又有更多情感的参与下,贴近校园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高尚情操、确立审美观念、美化人格品行。为加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作风、校风、班风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人际关系和社会各种信息等建设;必须加强校区规划、校园绿化、图书杂志和音像资料等建设;必须加强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建设。只有建构有效的教育平台,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形成文明、正直、向上、活泼的集体氛围,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诚实守信、求实创新,才能使德育真正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5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6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范树成.德育过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7
关键词:大数据;德育学分制;实施;
一、引言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数据源,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传递和存储着海量的数据。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变化正在高速发展,不断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引领着学校教育的改革创新。大数据下的学校德育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发现学生的德育行为,进行有效的预测与干预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发展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的、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传感技术、社会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普及,导致数据量以指数形式快速增加并且数据的类型和相互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2]。大数据环境下,各行各业利用快速收集的海量数据,筛查有效信息,预测事情的变化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大数据的应用就是在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各行各业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为决策和行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海恩法则”,是指每一件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件未遂先兆以及1000件事故隐患。如果说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件严重“事故”,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征兆,而且经过了很久的隐性积累,这些数据必定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3]。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会收集学生品德行为的大量数据,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可以查找有效数据,并针对学生特点,制定相关的措施,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当前国内教育工作着对于大数据的利用尚处于萌芽阶段,特别在德育管理当面的研究更稀缺。大数据时代,学校通过信息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技术支持,创设一个具有数据存储和快速处理数据功能的网络系统。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共同参与和生成最原始的数据信息,依靠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处理和反馈信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要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4]德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应用数据的水平,才能整体提高学校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三、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
学校的学分制产生于1894年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学分制在其他国家也逐步推广。在上一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的职业教育开始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借鉴高校经验,推出了“大学分制”的中职学生评价体系,所谓“大学分制”是相对于当前广东省普遍执行的学分制而言,“大学分制”包含教学学分和德育学分两种类型。其中德育学分是记录学生在品德表现的分数。每间学校会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学分制度,德育工作者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每位学生的品德行为。通过对学生仪容仪表、出勤、遵纪守法、安全工作、卫生习惯、文明活动、实习和社会实践参与的综合考评来计量,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量化。德育学分的统计是以每月或每学期为单位,作为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的依据。实施德育学分制,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身的品德行为变化,使他们可以设立看得见的目标去奋斗,从而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的每个行动和行为,都有可以成为其学分的一部分。所以,大学分制实际上可以成为学生的成长档案和养成教育的培养途径。德育工作者利用德育学分的数据来发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了解学生道德的复杂行为模式。德育工作者应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尊重德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品德教育。
四、中职学校应用大数据的德育学分制度
中职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每天对学生评价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策略。实施德育学分制,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克制、激励自我,学会分析判断和选择,铸就诚信、积极、独立、和谐的个性,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发展进步的人,为今后的自我发展做积极的准备。中职学生具有个性化,性格差异显著,德育工作者利用德育学分的数据来发现德育工作的成果,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了解学生道德的复杂行为模式。通过数据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大数据相关思维在德育研究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一支懂用数据、善用数据的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挑战传统的德育工作,改变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给德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平时记录的德育学分数据,观察学生品德的复杂行为模式,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表象行为发现学生道德发展的过去及现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差异性,挖掘他们的真实的品德需要,找出学生行为表现与成长规律的关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差别性的教育方式。
五、大数据提高德育学分制的实效性
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更显科学性。通过学生日常的德育学分记录,德育工作者利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发现学生成长规律,预测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指导德育工作,让中职德育能够在数据化环境中把握职德育工作的发展。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贯彻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德育方法中“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是可变的同时又是具有差异的。中职德育工作者要利用大数据系统,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偏差行为。从学生大数据的整体水平,发现偏离的学生,分析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变化,根据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应当包括个性发展的阶段性,还包括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只有对学生的独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大数据环境下,德育工作提高评价质量。德育评价要遵循德育规律,依据教育理论,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因此,学校德育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更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因此,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更客观地评价学生。曾经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日用而不觉”是日常生活中时刻有所体现,却不刻意而附加之。现在社会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当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德育管理信息化。中职学校德育应该抓住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契机,合理利用大数据,不断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学分制的实效性。
作者:陈诗文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盐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喻松.大数据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反思与优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4(04).
[2]黄刘生.大数据隐私保护密码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5(04).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8
中职学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非常快。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的“失败”者,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国家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有些能享优惠政策的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2)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对子女的引导与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完全不管不教,总是寄希望于学校将其子女短时间内转化为优等生。(3)中职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低。(4)中职学生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5)中职学生个体意识强,内心追求强烈的平等权和社会的认可,但缺少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6)中职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时尚潮流,却不太关心国家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从事社会活动时,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有不谙世事的青涩。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面对中职学生无心无力
中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甚至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1)面对着特殊的受教群体,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难以体验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乐趣。(2)师生冲突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的态度打击教师的热情,导致教师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评、不交流、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2.学校德育苍白无力
(1)直接照搬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经验。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心理状态的差异,最终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2)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与德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纯粹是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教学内容了无生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3.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产生负面影响
(1)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泛,信息量巨大。但相当多的娱乐节目、流行音乐的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络的不良内容也无处不在地诱惑着学生,许多中职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许多问题中职学生背后的家庭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家庭的怨气,继而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三、实行德育学分制的意义与作用
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根据德育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行为规范、职业能力和态度等德育教学内容,以学分的形式划分德育的不同内容和各个环节,将德育的实施过程动态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主动接受教育的政策条件,实现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1)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更新德育工作的观念,实现德育目标。德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当前中职教育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实施德育学分制,实质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2)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改进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传统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德育工作者毫无生机与活力。德育学分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开创了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师生均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双向沟通渠道畅通,提高中职教师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精神和工作态度。(3)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拓展德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职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学分制体现了中职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自觉接受德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4)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与学业学分制形成学分双轨制,要求中职学生升读大专时既满足学业学分要求,又满足德育学分要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四、德育学分制的构建
1.实施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将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德育目标理性化,添加具有描述性的评定标准,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促使良好品质的内化。(2)激励互动原则。实行可减分增分的弹性化德育学分评分规则,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3)和谐发展原则。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4)职业导向原则。将社会实践与实训实习的行为表现列入德育学分考核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和态度。
2.德育学分的组成
德育学分主要是德育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表现,综合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德育学分主要由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限定选修学分构成。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学分最高25分(其中必修12个学分,选修5个学分,限定选修8个学分),至少应修够24分毕业。在实施学分制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同时达到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要求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按照学期进行连续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学分的认定和汇总。德育学分的内容分为五大类:道德行为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类(包括军训、劳动、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校园文化活动类(包括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合唱、主题班团会等),学生自主管理类(包括日常值日、早读、自习等),奖励测评类(包括担任学生干部、为学校争取荣誉等)。
3.评价准则
(1)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中职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分专题地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递进,逐步深入。(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学分制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知”与“行”的外在行为表现,还需根据学生阶段性和一贯性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真实描述,才能突显“情”与“意”的内隐品质。(3)坚持激励与处罚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学分制中必须坚持奖惩分明。中职学生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意识强烈,但思想稳定性稍差,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奖惩分明的机制既能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从而达到纠正偏差的目标。(4)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原则。以学生为单位建立德育学分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德育学分获得的记录,体现学生不断进步的历程。
4.管理办法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德育学分制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高校德育学分制将德育的内容学分化,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强调德育学分的导向作用,坚持奖惩分明、公开公平的原则,实现德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统一。
一、德育学分制的涵义
德育学分制是通过量化的标准,对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
德育学分的评价借鉴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融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载体于一体,并以学分的形式加以规范。在德育学分制中,每个学生每学年只有接受一定量的专题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活动才能获得必需的基本分,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一定的附加分;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行为时也要有适当的扣分。学生每学年的总评成绩达到合格底线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分数的高低将成为各种评优活动的直接依据。实际上,在德育学分制中,德育成为每个学生每个学期均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浑然一体,主要是从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等层面展开。
二、德育学分的基本内容
实施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的目的,是从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角度,形成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为此,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实施,我们是从“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两个方面进行的。
1.关于基本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基本学分是对学生的基本德育要求、德育活动和德育形式,以科目化、活动化的方式加以规定的一种形式。基本学分是学生参与各种奖励评定的“德育入门线”,是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学年里必须取得的最基本学分,是学生参加各种奖励评定的基本条件。其内容包括参加政治学习、学术活动、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公益劳动情况和日常行为五个方面。基本学分应着重反映学校培养目标中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要以学校培养目标规定的德育规格的具体化为内容,以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依据设定。每一方面都应确立一种或几种导向重点。例如对学生参加政治学习活动,主要是要求学生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团组织和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走正确的成才道路。在具体操作基本学分时,采用明确目标与实施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情况,登记活动内容与活动效果,同时也要求辅导员根据活动的情况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测评手册》进行检查。在机制上确保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检查和督促。
2.关于奖惩学分的内容和操作
奖惩学分包括加分和减分。加分以奖励先进为目的,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以及其他校、院、系三级管理机构所极力倡导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中发挥作用。加分必须对衡定学生的素质状况有价值,必须能够作为学生各种奖励评定的重要依据。
制定的加分主要包括:(1)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工作成绩优秀者;(2)在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成绩优秀者;(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4)学生公益劳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5)在学院宣传工作中的成绩优秀者;(6)在参加学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成绩优秀者;(7)宿舍卫生自律方面评比优秀的宿舍长及舍员。
显然,加分能够对学生的日常各种表现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适当的减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1)故意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者;(2)在教室或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者;(3)聚众者;(4)集体活动迟到或不到者;(5)无故不打扫宿舍卫生者;(6)打架或偷盗者等。
为了做到奖惩学分的公正、公开与公平,我院奖惩学分的操作原则是:(1)建立德育学分操作小组,组长由辅导员老师担任,成员主要是由班级中推选出来的认真负责的同学。操作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和落实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工作。(2)制定统一的德育学分操作细则,形成包括基本学分和奖惩学分合一的奖励评定机制。(3)随着年级的不同,德育学分的具体细则会有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具体不同由年级辅导员老师提出,在经过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德育学分设置的原则
1.坚持奖惩分明
大学生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肯定其积极因素和先进成分,通过肯定性评价,激励学生正确的思想言行,并在全体学生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同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其身上的不足和缺点。通过否定性评价,使学生能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并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坚持奖惩分明的原则,要注意不能以肯定性的评价代替否定性的评价。
2.坚持客观公正
德育学分的建立其实质就是通过可量化的标准和原始的记载,体现大学生在德育学分内容规定范围内的实际表现。由于德育学分直接作为学生评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评奖活动的依据,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改变以往主要凭主观印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足,以原始记载材料讲话,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可信性。四、德育学分操作中应重视的问题
1.必须将德育学分的实施与建立奖惩分明的政策导向相结合
对大学生德育学分到底要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怎样调节与制约机制的问题,我们主张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必须与学生的奖惩措施挂钩,必须对用人单位评定学生素质有用。以此作为发挥大学生德育学分的导向、激励、鉴定、诊断和调节等积极作用的重要机制。同时,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低年级重点考核学生遵守各种校规校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高年级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2.提高学生与辅导员对实施德育学分的认识
辅导员和学生对于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认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辅导员和学生操作与执行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德育学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院在具体设计和操作大学生德育学分时,把设计、试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过程与对学生进行动员两项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把试点和讨论看作是提高学生对德育学分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们也吸纳学生来参与设计和操作,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他们对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的意义的认识。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我们制定的德育学分实施办法比较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进展也较为顺利。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对大学生德育学分的设计,必须注重体现德育首位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必须注重提高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考评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做到教育和管理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深感,德育方面的考评相比于智育和体育方面的考评显得比较薄弱,缺乏可操作性和规范性的状况,已现实地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素。探索和实践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在德育学分的轨道上我们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共同建设,保证我校德育学分工作能够科学化、规范化,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我校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楼军江.大学生的德育学分的设计和操作[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
[2]王静怡.积极构建德育学分的评价与奖惩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01,(4).
德育学分制范文
时间:2022-05-19 01:54:02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对策 2022-11-02 09:59:32
古代文学本科课程实施诗情德育研究 2022-10-17 08:33:04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路径 2022-10-14 11:45:03
多媒体提升德育效果的策略 2022-10-11 08:27:43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的应用 2022-10-08 15:15:51
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德育的策略 2022-10-08 14: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