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10-12 08:10:29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红色文化范文篇1
1.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
1.1助力特色小镇政治文明一体价值观建设
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持有共同的政治文明价值观才可以凝聚群体力量。豪格指出群体凝聚力可以促进成员的个人状态和生产力,增强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1]。特色小镇有别于传统区位空间,是因产业聚集而形成的新的生产力优化空间。因此,相较于历史悠久的传统村镇,特色小镇往往缺乏悠久的历史延续和文脉传承,小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多由职业相关取代了传统的亲属关系,缺乏共同的生活记忆与情感维系,难以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红色文化是革命烈士忠贞报国的见证,红色精神铸造了革命烈士不屈的意志,也是当代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党的报告指出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文化和传统文化关系的一致性,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发挥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快速发展,是党的执政力、先进性、廉洁性等方针政策扎根本土的有效途径和有利保障,也是新时代特色小镇政治文化一体价值观建设的坚实堡垒。通过红色文化塑造特色小镇具有创新特质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发挥精神上的砥砺作用,使特色小镇成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开创特色小镇发展的新局面。
1.2为特色小镇文化创新提供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色小镇发展也离不开创新,需要注重小镇独特性的塑造,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中探求差异化发展要素,助力产业创新驱动特色小镇的发展。红色文化经过大范围、长时间的发展,其区域性和独特性是特色小镇谋求创新发展的支撑点和突破口。革命斗争在不同地域开展,并且历时较长,人文历史和风土习俗塑造了区域红色文化的独特性,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文脉,包含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物质资源是特色小镇的风貌塑造和内涵提升的立足点,为特色小镇产业开发和产品创造提供不竭源泉,红色文化资源成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因”[2]。
1.3推进特色小镇经济稳步增长
特色小镇是社会生产力优化分配、经济转型升级的创业创新平台,经济稳步增长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对特色小镇健康快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随着特色小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红色文化对特色小镇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日渐凸显。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斗争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下形成的,其不畏艰辛、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和解放生产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理念是特色小镇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和科学指导。目前,仍有部分革命老区风貌较为原始,经济也较为落后,但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赋予了其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寄托,可以以此为纽带引进人才、资金和技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品牌和产业是特色小镇扩大影响力的基础,特色小镇应把握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红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特色小镇产品生产提供原始素材,推动小镇红色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并借此形成红色品牌效应,融合多种产业创收,带动特色小镇经济蓬勃发展。
2.特色小镇建设中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2.1红色文化价值边缘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历史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红色文化却有边缘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较为陈旧,传播形式也较为单一,没有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新时代的信息传播路径和信息接受方式产生了重要的转变,特色小镇中的红色文化内容没有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化提升,也缺乏对红色文化内涵与新媒体特性的深入剖析。我国多数特色小镇多发力于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意义,通过对特色小镇红色遗址、历史、人物、事迹的展览和认识,传播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达到教育目的。但多数尚未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游客到访动机、消费评价和未来需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红色文化的后续产业研发深度不足,无法为特色小镇的经济提供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层配置,红色文化的应用价值也因此逐渐被边缘化。
2.2红色文化过度商业化
红色文化的传播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红色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消费化问题在很多特色小镇建设中开始显现,主要源于没有合理的对红色文化所赋予的精神动能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使得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短期不可调和,这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商业逻辑在发展融合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红色文化过度商业化和消费化现象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阻碍了红色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价值引导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影响特色小镇成员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经济指标的盲目追求也导致红色文化过度商业化,把特色小镇的经济指标作为唯一的建设考核任务,过度开发红色文化的经济效益,甚至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对“红色经典”进行主观篡改,导致出现红色经典庸俗化、套路化、歪曲化等问题,严重违背了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发展的初衷。
2.3红色文化内容同质化
不同地区因其革命事件、地理位置、人文风情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红色文化,但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不断出现红色文化内容同质化现象,不少红色文化小镇在建设过程中忽略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照搬照抄成功小镇的红色文化内涵,导致特色小镇精神建设与产业输出与实际情况相背离,或者是抄袭红色文化产品创意,导致不同区域、不同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小镇的建设理念和产品输出雷同。究其原因,特色小镇建设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的投入,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红色文化内涵深厚,需要专门的研究团队进行深入的整理与挖掘,凝练其特性并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念依据,但很多特色小镇还没有认识到特色的重要性而忽视自主创新的过程;其次,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政策保护体系,还缺乏对红色文化产品原创性的保护,使得部分区域为减少原创生产的资金投入,直接抄袭优秀的红色文化创意产品。
2.4红色文化融入路径单一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转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传播的渠道,使传播形式呈多元化趋势发展,文化传播路径更加宽广。借助新媒体,可以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受众人群、影响力及知名度大幅提升。然而目前特色小镇的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红色文化融入特色小镇的实现路径仍较为单一。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就需要牢牢抓住信息技术传播这一途径持续稳步发展。目前红色文化融入路径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特色小镇规划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对红色文化内涵整合和传承方式的探索研究力度不足。二是缺乏对传播对象需求的深入掌握。
3.红色文化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传播策略研究
3.1优化红色文化内容品质,增强社会认同力
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产品的内涵日新月异,产品形式也层出不穷,用户需求更是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红色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红色文化内容的内涵创新和质量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融入是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核心,其质量优劣是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4]。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同样也转向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红色文化质量。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的关键是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品质,重点需要从红色文化的真实性、时代性和差异性三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要保证红色文化内容的真实性,因为真实性代表了特色小镇形象的可靠性。在红色文化的融入中应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史料,准确解读英雄事迹,避免因追逐宣传效果而杜撰夸大事实,脱离实际情况。二是注重特色小镇红色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做好红色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与解读,并关注时下热点,将红色文化精神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引起受众的共鸣,提升社会的认同感。三是红色文化产业的差异性是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关键。在特色小镇规划之初就需挖掘和明确所属地区红色文化特有的价值,形成红色文化的差异化发展定位,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3.2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提升吸引力
文化的传播形式影响受众接收信息的意愿,多样的传播形式有利于拓展受众接受的路径。传统传播形式下的红色文化多以理性威严的方式向受众展示红色文化,在塑造形成高大形象的同时未能给受众带来深入其境的感受,甚至产生距离感。因此,特色小镇的建设应注重策划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通过传播形式的创新吸引不同终端的用户。特色小镇中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从活动体验、网络演讲、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活动体验方面,红色文化小镇应发掘当地经典红色事迹,通过专业团队的梳理凝练和现代解读,结合现代科技强化受众的五感体验,如利用3d影片或者vr体验等,打造体验式、沉浸式的活动,吸引受众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体会和感受身临其境的英勇事迹。其次,在网络演讲方面,互联网时代造就了直播讲解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传播形式,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等展示形式,通过人的直播讲解可以使受众更快接受信息内容,微信公众号等日更形式也增加了红色文化内容与受众之间的链接。最后,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播,通过受众的体验消费可以更好地进行红色文化信息输出,在加强和创新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产品展示形式和效果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学习优秀文创产品的创作思路,丰富红色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品质。
3.3更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强化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路径发生了巨大转变,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微博、抖音等网络公共交流平台。一直以来报纸、电视等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更新迭代动漫、游戏、直播、自媒体等新兴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传播路径。红色文化的传播媒介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新兴的传播媒介展现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特色小镇对于传播红色文化媒介的更新可以分为两步走:一是保持和提升传统媒介的主导地位。传统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仍受到传统媒介受众的广泛关注,并且是引领主流思想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巩固传统媒介的主导地位,同时提升内容品质。二是开拓互联网领域的传播,强化官方网站的更新建设和新媒体传播应用的推广普及。目前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13亿之多,用户主要关注于网站和手机应用等方面,特色小镇应加强官方网站的个性化、交互式和功能性建设,并依托手机应用平台全面展示特色小镇的红色文化内涵与特色活动。同时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传播媒介,通过游戏、动画等多元化的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与传播力。
3.4整合红色文化传播主体,实现联动发力
红色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存;经费恒定;保护协议;属地化
一、红色文化遗存
红色文化遗存是指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时所留存下来的,具有教育、纪念、或者史料价值的遗址、遗迹和遗物。它具有以下特点:(一)它是一种有型的革命文化遗产。红色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遗产,它通过遗址、遗迹和遗物这种有型的载体,忠实地反映和还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而卓绝的红色革命运动。常言道“耳闻不如一见”,红色文化遗存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革命历史,是中国伟大红色革命的证据。(二)具有不可移动性。红色文化遗存的不可移动性特点是指红色文化遗存是特定时期、特定地点发生的红色革命活动,其遗址、遗迹和遗物不可移动或者移动后其历史真实性和历史特定性会打折,价值和意义会减损的特性。(三)具有极高的革命文化价值。红色文化遗存是中国红色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其代表的不畏强权、不屈不挠,为底层人民群众谋幸福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当代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热爱祖国、珍惜和平,为努力建设好新中国而砥砺前行。因此,红色文化遗存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纪念、教育和史料价值[1]。(四)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红色文化遗存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革命历史,其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损坏、灭失后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复原重建,但其真实性、完整性必将大打折扣,历史风貌也会遭遇极大的破坏。因此,红色文化遗存所在地的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般珍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抚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遗存数量多、分散广,配套资金匮乏。根据抚州市文物部门2018年11月的统计,全市共有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605处,2019年3月,、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确定了15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抚州9个县列入原中央苏区片区,4个县区列入闽浙赣片区(其中金溪、资溪两县是交叉重复)。另还有以古建筑类登记的具有双重价值(既是古建筑又是革命旧址)的红军驻地旧址若干及红军标语5200余条,战场遗址类35处,烈士墓和纪念设施8处,馆藏革命文物177件/套,其中,二级革命文物4件/套,三级革命文物22件/套,一般革命文物151件/套。但在分布上,红色资源集中连片的少,相当一部分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外来人口少,开发、管理、利用的成本较高。而在配套资金上,除了已公布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红色文化遗存资金较为充裕外,80%以上的红色文化遗存资金短缺严重,有的市县年均经费仅为1万元,有的县甚至为零,经统计,抚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中,近期需搭架维修的有156处,占总数的28.5%,需揭顶维修的226处,占总数41.2%,到目前为止专项资金缺口在3个亿以上①。由于资金短缺,给红色文化遗存的抢救、日常维保带来极大的困难。(二)对红色文化遗存管控不到位,保护力度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8条规定根据需要可以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这表明现行法律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不是法定必需,这不仅不利于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管理,也使得红色文化遗存与周边建筑形成不了协调一致,风貌完整性受到破坏。另外,由于抚州市红色文化遗存的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职责不清,导致各部门都可以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很多处文物保护单位人员不足,无力对毁损和破坏红色文化遗存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制止。而且由于红色文化遗存的产权多元化,包括国家所有、村委会集体所有、宗族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公私混合所有等多种类型,产权关系较为复杂,其中产权归私人所有的占80%以上,这些私人所有的红色文化遗存主要是分布在农村的革命遗址,大部分是宗祠、寺庙及农村自建房,由于资金缺乏,责任不到位,产权人随意改建、拆除的情况比比皆是。(三)对红色文化遗存的挖掘、研究与保护、利用不够。抚州市是红色文化遗存资源较为丰富的市,但由于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存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且分散,其开发、利用难度大、效果差。相对而言,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条件便利的乡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较好,另外地方政府投入较大、能抓住各种开发契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地方开发利用态势就比较可观,但抚州市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存处于待开发的处女地,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地理位置偏僻,政府资金支持不够外,也存在对各处红色文化遗存挖掘、研究不够,对如何利用本地其他优势形成借力发展态势缺乏思路。外界对其了解不多,缺乏卖点和宣传噱头使得其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而越沉寂越难以吸引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的投入[2]。
三、抚州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立法建议
(一)确定红色文化遗存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原则。红色文化遗存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已有相当的年份,加上多年来抚州市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很多的红色文化遗存处于濒临灭失的状态,因此,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初期的重中之重就是进行抢救性、应急性的保护,各级政府应及时把发现的红色文化遗存依法纳入保护范畴,对红色文化遗存和相关的文献档案史料、口述资料及时进行调查征集工作,对尚未纳入保护的红色文化遗存实行“先保护,后申报”,先确定好保护措施。新建、改建和扩建红色文化遗存纪念馆应严格履行批建手续,不得先建后批、边报边建。[3](二)坚持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尽力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红色文化遗存形成于特定年代,有其特定的历史场景和风貌,历史不容篡改,因此,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依法划定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区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并规定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应当以不破坏其历史风貌为原则。(三)确保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经费恒定。红色文化遗存属历史性、精神性文化遗产,是我国政府滋养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激发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主要精神食量,而制约红色文化遗存挖掘、保护和管理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费的供给。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上位法及地方立法对保护经费均有规定。但从其立法表述可以看出,相关立法对红色文化遗存经费的保障还是显示其不足,规定专项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和接受捐赠等方式筹集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政府的经费保障义务,也给了当地政府经费供给方面扯皮的机会,造成了实践中因为资金短缺导致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虎头蛇尾甚至“烂尾”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结合本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类型、数量、等级,确定一个恒定的财政收入比例作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专项经费。另外,鼓励社会资金的捐赠以及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只能将其作为“锦上添花”之举,而不能成为各级政府减少资金投入的借口,当然在确定资金供给恒定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支出却可以采取动态化管理,而且各处红色文化遗存专项经费的支出应该实施差别化对待,在抢救性保护阶段,应该着力于“建设性”的投入,在养护阶段,应该着力于红色文化遗存物质性的保管,史料、精神性文化的挖掘,以及品牌的宣传和红色文化的输出。让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从政府单一“供血”到政府既“供血”自身又能“造血”,形成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良性循环。(四)强化对红色文化遗存精神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上文提到,抚州市有革命文物605处,但却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无挖掘”的状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目的就是发扬其红色革命精神,看重的是其物质载体上的精神内涵,这也是红色文化遗存得以可持续性开发和保护的关键。有关地方性法规对红色文化遗存的发掘、研究都有规定,但是其规定更多停留在鼓励阶段,并没有将职责落实到一个统一的单位头上,更没有配套的研究经费。从抚州市临川文化研究的效果来看,由单一机构负责组织实施研究,并给予研究者一定的课题资金,可以极大提高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热情,从而产生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让红色文化遗存“活”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大对红色文化遗存的宣传,让红色文化遗存做到可持续性的保护。(五)职责分工上应采取审核、认定归属文物部门,保护、利用归属当地基层政府的属地化原则。红色文化遗存的审核、认定属文物判断的范畴,比较专业。因此,红色文化遗存认定标准和办法的制定,以及确定了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之后,根据红色文化遗存的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来确定其保护等级等职责应该由当地相应的文物部门来行使。但红色文化遗存的申报,以及认定后的保护利用则应该遵循属地化原则,交由当地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这主要考虑到抚州市是一个交通不是很发达的偏远地市,加之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较为松散,统一由文物部门或其他部门来行使保护、利用职责会加大其成本,而且效率不高,也不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发展当地旅游经济的积极性。(六)对非国家所有的红色文化遗存实行有偿保护原则,确定保护责任人,明确其保护职责抚州市红色文化遗存20%属于国家所有,另外80%属于私人所有,包括村集体、宗族集体及个人所有。属于私人所有的红色文化遗存大多是宗祠、寺庙及农村自建房,其分布在较为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日常巡查和维修费时费力,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直接的常规保护成本较高。这时可以考虑由承担保护利用职责的乡(镇)政府与私人所有者签订有偿保护协议,确定产权人为保护责任人,明确其日常保养、维护以及出现险情及时报告等约定的保护责任[4]。
参考文献:
[1]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07(8):149-150.
[2]阮晓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143-147.
[3]江峰,汪颖子.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89-97.
红色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社会化
一、武汉红色文化资源情况
文化作为一个复合的整体,从形态上大致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红色文化的“红色”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精神,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革命性、实践性、创新性,也体现出善于学习的包容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等特点。作为“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革命首义之地,武汉见证了无数爱国志士的革命探索,在这些志士仁人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武汉红色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有着一大批文化载体。如八七会议旧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同时,武汉红色文化还拥有丰富的精神形态,具体表现为爱国爱乡、迎难而上、敢为天下先的红色革命精神。
1.武汉红色文化实体资源
武汉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的成长,见证了“武汉会战”等革命活动,在这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留下了大量具有独特历史痕迹的红色文化资源。武汉红色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遗物、遗址、遗迹等实体性的存在物,如革命遗址、革命英雄旧居、英烈纪念场所及陵园等。武汉红色革命遗址众多,如中共“五大”会址、中共机关旧址、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武汉农讲所、二七纪念馆等,诸多的纪念馆与陈列室都展示有大量的红色遗物。除此之外,、、向警予、宋庆龄、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武汉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2.武汉红色文化精神资源
武汉的红色文化源于荆楚历史文化。荆楚文化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楚人自强不息、铁骨铮铮的坚韧品格;武汉还有着浓厚的码头文化,武汉是中国少有的因商业而兴起的城市,因通航、通行、通商催生的码头文化滋养了武汉人吃苦耐劳、讲义气、重规矩的特性;武汉更是苦战清军的首义之都,是艰苦卓绝的抗日主战场。武汉文化多元而博大。武汉虽历经沧桑,却仍锐意革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世代传衍的爱国爱乡和源远流长的创新精神始终推动着武汉红色文化振兴发展,弘扬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其内核是武汉人民勇于斗争、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兼收并蓄、永不言弃、团结一心的精神品格。
二、武汉红色文化传播优势
1.武汉有丰富的红色资源
武汉是红色沃土,红色遗址、遗迹和红色文物极为丰富。公共红色文化服务设施,如革命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党史馆众多,还有各类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些场馆与基地中的“人、物、事”,都在无声叙说着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中有着夏明翰烈士使用过的蚊帐,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有着任作民曾使用的皮箱、的旧围巾、陈潭秋用过的茶壶等,这些展出的物件让英雄人物鲜活起来,让受众对他们顽强拼搏、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等先进精神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于“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有更深刻的领悟。武汉红色资源给后来者以丰富的滋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用好红色资源对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坚持初心使命与推进自我革命有着重要作用,对红色资源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传播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2.武汉红色文化传播主体是英雄的人民
2.1有能潜心研究红色文化的专家学者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武汉人民骨子里有着不屈与创新的基因。武汉拥有百余所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云集,在革命历史资源文献整理与调查方面有较多积累。武汉在整合多方力量,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口述历史资料的抢救工作,编写党史正本、专门史、编年史,进行红色文化专题研究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要进一步抓紧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方面的研究,准确记载、反映、宣传和普及红色文化和党的革命历史,为红色文化传播贡献力量。在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中,要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导向作用,力争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专家学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在进行红色文化的研究中应具备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研究中应加强传播意识,确保红色文化传播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厘清受众的矛盾或模糊的思想认识,引导受众积极向上。
2.2有将红色精神外化的广大志愿者
武汉有着英雄的人民,对红色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据报载,武汉在全国志愿信息系统注册的志愿者总人数超过189万人,平均每6个武汉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如武汉红色街区都府堤社区就活跃着一群“红巷爷爷”,由退休老党员组成,他们热心社区事务、对红色文化有着真情实感,乐于传播红色文化。他们将风土人情、历史常识融入日常生活故事中,挖掘红色历史故事,给游客进行义务讲解,传播武汉历史文化。在他们的感召与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武汉人将红色精神化为行动力,自发为社区办实事、解难题、打造和谐家园。这些志愿者们有着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他们以人文关怀为引领,尊重个体尊严、肯定个人价值,以积极、自信、有为的红色精神力量感染传播受众,在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是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同时又在不断扩大红色文化传播队伍。他们注重传播的交互性,即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通、彼此理解、平等互动。他们用行动加强了主体间性,把传播受体转化为了传播主体,扩大了红色文化辐射范围,将符合受众情感和价值的内容融入传播,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受众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内在的精神价值,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武汉红色文化传播对策
当前武汉红色文化传播中存在主体单一、传播内容有效性不高、传播平台影响力不大、传播方式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我们要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1.对红色资源实行综合开发整合
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是红色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要扩大武汉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相关分析,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平衡的组合。具体来说,对红色文化要不断挖掘内涵,提高其品位,应在讲好红色故事、增强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红色文化发展形式、促进红色文化业态融合。
1.1深入推进文化部门结构改革,形成红色文化大资源库
红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政府力量,相关文化和宣传部门应摸清红色文化资源的存量、分布,并对其进行分级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做好可开发利用和可行性分析,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形成武汉红色文化大资源库。政府各部门应明确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共同协作,做好武汉红色文化传播工作。1.2以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为线索进行资源整合武汉红色景点分布比较零散,对此,武汉采取多种措施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如开通了爱国主义教育公交专线408路,衔接其武汉市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江汉关博物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二七革命纪念馆等10个红色遗址和场馆,司机对线路途经的红色遗址、展馆的相关情况烂熟于心,必要时还能兼任红色文化讲解员。武汉整合了全市145处重要红色遗存,《武汉红色旅游手绘地图》,以“伟人足迹”为主题,串联了东湖宾馆梅岭、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黄鹤楼、长江大桥桥头堡、武汉横渡长江博物馆、武汉防汛纪念碑、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带领大家重温“同志的武汉时光”,让受众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武汉地铁还开通了“初心号”红色专列,在6节车厢中,用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当洗练的文字回顾了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武汉的百年光辉历程,可谓是一座“移动的红色博物馆”,乘客们在此感受建党百年风华、寻找武汉红色记忆,传播受众极广。在地铁上的“点赞红色群聊”中,乘客们对国、对党、对乡的真挚情感得到了尽情抒发。武汉市还正式《红色文化地图》,以“红色印迹”和“百年辉煌”为主题,融叙事与写意为一体,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展示了武汉走过的风雨历程。
1.3整合各种颜色资源,让红色文化更具生命力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红色文化应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将红色、绿色等有机结合,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武汉姚家山新四军新五师司政机关旧址群的开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作为武汉市革命文物建筑中保存较完好的近现代革命文物建筑群,姚家山革命旧址群将绿色与红色完美融合,使姚家山以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为代表的红色景点成为代表性的红色旅游和学习教育的标杆。
2.红色文化传播要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
2.1红色文化要分层次传播
红色文化要进行大众化传播,要努力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人民意志的融合,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规律要求传播的层次性,既要着力发展面向广大民众的以革命遗址、纪念馆等为载体的实体层红色文化,更要构建精神层面上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红色文化,这是其核心所在。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中,物质与精神两者并重。分析受众,进行精准传播,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并在实际的生活中予以传承和践行。
2.2红色文化要进行有温度的传播
红色文化传播和阐释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寻找能打动受众的表达方式。这也意味着红色文化的传播要讲好红色故事,要加强传播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而不是单纯强调思想宣传、严谨的叙事和逻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讲好有中国味道的中国故事,寻找红色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契合点,坚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听起来入耳,看起来入眼,读起来入心,这才是有温度的红色文化传播。传统武汉红色文化传播多为物质形态,以图书、报刊等文字形式为载体,属于显性的红色政治教育,较为生硬,而纪录片、影视剧等具有较强画面感的隐性教育形式较少,缺少了一些温度。电视、电影等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时代需要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精品节目,较之显性的宣讲而言,这种形式的传播更具有感召力和创新性,能让红色文化传承更好地走进大众。近期热播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觉醒年代》依托史实,客观呈现历史人物,不拔高也不贬低,让课本上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可亲可感,可谓是“有温度传播”的成功典范。
3.红色文化传播载体与传播形式多样化
3.1创新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常见的如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红岩》《红日》《青春之歌》,红色影视作品《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等,这些曾经影响过几代人的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起来。如总书记所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武汉红色文化传播在创新媒体上已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如充分利用互联网,根据自身特色,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上推介武汉各种红色纪念馆、红色博物馆,武汉校园红色教育资源图谱,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开通红色文化专栏,如b站(哔哩哔哩)上的“云讲国宝”等。这些创新方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了,使得受众对红色人物和红色事件的感受更直接、更强烈,引导受众沉浸其中,获得对红色文化更深刻的体验。这些创新也用活了红色文化资源,让文明城市的底色更足。
3.2发挥全媒体优势
要利用好、发扬好、传承好武汉红色文化,就必须在传播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消融媒体界限,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全效媒体强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型的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如通过智能数据库和各种互动反馈平台,网上网下相结合、共同推动“同频共振”,开设“红色党史”专栏,从单向传—受传播转为双向互动。及时了解、掌握、分类、归纳不同受众对武汉红色文化信息的需求与评价,并及时地进行舆论疏通和引导;另一方面把“本本主义”转化为“实践主义”,对武汉红色文化的传播,要主动适应实践发展和受众需要,让各类受众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3.3开发红色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在全媒体时代下,可以以“网红式”营销为手段,以市场化运作为规则,进行文创开发与营销,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爆款ip,推出贴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创产品,使之成为切实有效的文化传播途径。相比国外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对于衍生品的开发意识不够,技术也有所欠缺。现有的红色文化产品虽然多,但挖掘程度不深、加工方式粗劣、包装没有特色等,阻碍了武汉红色文化的传播通道。前段时间,武汉“黄鹤楼”网红雪糕走红网络,给红色文化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好的思路。我们应该以优秀的红色文创产品为抓手,实现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做好网红ip产品的孵化,实现红色文化的多维度、深广度、高质量传播,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红色资源中的红色记忆,是火热革命历史的再现,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继承红色文化,不只是缅怀先烈,更要教育后人,指导实践,发挥红色文化的深厚力量。敢为人先的武汉,一定能实现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王小亮.试论武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2]刘珊珊.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着力点[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4).
[3]赵雄燕.延安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4]王振.以文化人过程中的协同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
红色文化范文篇4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保护;开发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红色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湖南,有着门类齐全的红色物质内容和永恒的红色精神内涵,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深入保护和开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提升湖南省的整体文化形象,有利于湖南精神文明建设。
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所形成和积累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既包括秋收起义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水口革命旧址、芷江旧址等革命旧址,各地烈士遗物与革命文献资料等文物,长沙烈士陵园等各地烈士陵园及纪念馆,、刘少奇、等伟人将帅故居、烈士陵园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等各地的红色标语,《浏阳河》《东方红》等革命歌曲,《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等红色影视剧,两把菜刀闹革命、红军长征《半床被子》、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等革命历史故事,桂东沙田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军规等红色制度文化,诗词等文学作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等革命精神,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及物资资源所承载的精神财富等非物质资源。作为近代革命的摇篮、伟人将帅的故里、工农红军的故乡、思想的策源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内涵丰富、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湖南是少数几个红色旅游资源景点多、门类齐全的省份之一,14个市州都有自己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众多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有岳麓山、新民学会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保卫战等红色遗址。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还表现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影音作品、革命故事、革命精神等多方面。湖南走出了、刘少奇、、、、罗盛教、刘维汉同志等一大批红色人物代表,他们的革命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精神等先进事迹都是生动的教材,也是湖南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湖湘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是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出自湖南的一大批伟人将帅身上所体现的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操、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革命精神也是湖湘文化精髓。又如湖南境内的伟人故居、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物质财富也有湖湘文化的鲜明特色。湖南红色文化中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非物质形态都是具有明显的湖南特色的资源属性,其开发利用的方式、价值都深深地体现了湖湘文化烙印。当然,湖南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多样化形态的存在而产生历史性、政治性、教育性等不同的属性,但都有明显的湖湘文化特色。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因其丰富的内涵而具有的十分珍贵的历史史料价值,因其具备政治信仰导向功能而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因其具备可保护、传承、开放而具有的可观的经济价值,也因其鲜明湖湘文化特色和教育属性而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作用。
二、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近年来,湖南依托红色文化节大力传播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依托红色纪念性场馆建设,拓展湖南红色文化宣传窗口和教育阵地;依托红色旅游,湖南红色旅游成为全国旅游产业的排头兵。湖南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一)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特色定位不突出。湖南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孕育出的红色精神财富丰富,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个性化内涵挖掘不足,本地域特色欠缺。主要现状是普遍存在对红色文化认识较为模糊、理解不够透彻和过于笼统的现象,很多时候是被动地承载传统、反映历史,没有将其上升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源泉、精神动力。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中湖湘文化特色定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找准湖南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发展史上的“特色”,特别是要挖掘当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特色”功效之处。(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湖南缺乏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色文化资源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化配置,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1]目前,湖南省的相关规划仅见于文化行政部门的行业规划,且内容概括性强,构想多,实质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导致省内各地各自为政,追求各自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为满足眼前利益盲目开发,甚至由于缺乏保护意识而破坏了宝贵的物质红色文化资源。(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缺乏整体、科学的规划。湖湘红色文化资源遍及全省各地,门类丰富,保护与开发的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的现状,要求对其保护与开发的层次和重点进行整体、科学的规划,以合理分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处于初级和粗放型的阶段,地区发展不均衡,不少地方保护意识淡薄,破坏严重。旅游市场兴起后,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需求进行规划,导致出现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过度开发、甚至市场混乱的现象。(四)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创新不足、方式不新。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最大价值,必然存在其内部交融、或与其他资源交融的情况,这就需要有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虽然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影视文化资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整合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但各红色文化资源管理地方政府和部门相互合作的案例不多见,管理机制与体制整合、地区间的资源融合串联、与其他文化产业交流互动以及市场整合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五)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湖南各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存在形象不明朗、主题不突出、参与面窄、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现有的传播途径以红色影视剧、红色歌曲、红色旅游为主,单一而陈旧的形式与内容导致可接受程度不高。在湖南红色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雷同、形式单一现象很常见,场馆多而特色不鲜明,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简单、传统,导致群众参与意愿低。
三、具有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对策
(一)深挖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湖湘文化特色。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政治、教育、艺术等多重内涵,发挥和传承其价值、功能,红色文化资源才会释放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湖湘文化是湖南得天独厚的知名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湖南境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文化,体现了湖南人的气质、风气、价值观等。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湖湘文化精神在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体现的淋漓尽致。湖湘文化也生动体现在湖南境内红色遗址上,无论是伟人故居、纪念馆、纪念广场,还是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其结构、特色、表现形式都具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气息。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离不开湖湘文化,只有紧抓、发扬和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全面展现湖湘红色文化的历史,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才能发挥其吸引人、影响人和教育人之功效。(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健全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机制。重视顶层规划设计,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规划,指导全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领导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在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责权机制,明确党政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并纳入工作考核指标;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各地、各部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与成效,开发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和经济、社会效益进行定期考核,形成评价意见;建立问责机制,约束主体责任人承担职责和履行义务。(三)拓展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与功能的渠道。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奋斗历程中所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具有革命性、先进性的红色基因,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思想源泉、精神养分和创新动力,具有强大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湖湘特色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创新湖南红色文化的宣传形式,推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并将新涌现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形成的新精神纳入红色文化资源。[2]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社会引领功能,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平民化、生活化、“乡土”化的内容,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和形式展现,实现育人目的。(四)整合湖湘红色文化资源,实现其新时代价值最大化。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整合保护与开发创意,丰富文化类型,形成独具湖湘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把先进的技术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真正转化。[3]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其它文化整合发展,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培育一批红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打造红色文艺精品,重点推出系列优秀文艺作品。省内各地区间需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在发展自身特色的同时争取打通地域限制,在交通串联、宣传推介、市场拓展等方面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实施政府财政支持为主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措施,实现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五)创新湖湘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内容、表现形式。在融媒体时代,湖湘红色文化传播必须满足受众的需求,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社会的红色文化需求,精心设置湖南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多为历史文献资料、影音、资讯和其他反映红色精神的文艺作品,湖南应结合自身的特色,推陈出新一批具有时代表现形式的红色文艺作品,如微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将新技术、新形式应用于红色场馆建设,及时更新换代。继续用好节日仪式与活动仪式的开展,推介和传播好湖南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平台和数据库,让红色资源得到永久保存。
参考文献:
[1]莫志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新析[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7(1).
[2]曾长秋.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与功能拓展[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6(1).
红色文化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社区营造;百万庄小区
1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文化在大国崛起进程中的战略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文明进程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独特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①。2020年8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将“见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与标准的组成,反映了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与地位,也对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如何保护、传承具有红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指明了方向。
2百万庄小区的红色文化基因与历史文化价值
2.1基本情况
百万庄小区位于北京市西二环外车公庄大街南,占地面积约为0.21km2。小区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竣工于1956年,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住宅小区②,建成之初主要作为建设部、机械部等中直单位的配套住宅,因此也被称为最早的“公务员小区”。
2.2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从空间价值分析,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早期首都规划建设的实物见证。百万庄小区在借鉴西方“邻里单位”模式和苏联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图形”,围合布局的建筑圈定出各区范围,建筑间形成的院落型空间内向且安静,这种空间是良好的交往型空间。时至今日,这些楼间的院落依然吸引着居住于此的人们停下脚步,促膝而谈。小区比较突出地反映了早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居住建设的理念,具有中国居住小区“教科书”的意义。第二,从文化内涵分析,百万庄小区是社会主义初期进入城市建设的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典型物质载体。百万庄小区的第一代居民来自国家诸多部委机关,如核工业、冶金、航空、电子、机械、建设等部门,百万庄小区几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各行各业开拓者、佼佼者的生活区域,曾经在百万庄小区生活的名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领导人,如李鹏、李济深等,也有红色文学《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还有革命年代多次参加过爱国救亡运动的地下工作者。百万庄小区可谓是“卧虎藏龙”,这里真实记录了当时国有部门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遗存不多的计划时期生活空间的物质载体。第三,从建筑特色分析,百万庄小区整体呈回字形、围合式的组群布局。作为当时的重点项目,建筑户型设计、建筑施工、工艺和材料都体现了较高水平。小区内建筑以4层以下建筑为主,建筑材料讲究,选用上等红砖砌筑,建筑门窗选用东北红杉木,楼梯及内部设施(门把手、门锁)选用苏联黄铜料,建筑内部统一装修并布置有成套家具,可以做到“拎包入住”,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中财力、物力保证建设品质的时代特点。
2.3红色文化基因
百万庄小区自建成之时就具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基因。在居住理念和模式上,百万庄小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和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其红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具有突出的地域文化和居住建筑特色,是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和表象呈现;就其精神内涵来讲,百万庄小区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城市建设、人居环境的发展印迹,可以说感受百万庄小区的沧桑变化,就能感受到70年来我国人居环境的变迁,这里凝聚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百万庄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里程碑。
3百万庄小区社区营造实践
社区营造是新时期我国推动社区品质提升和老旧住区改造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0年的英国,维基百科的定义是: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过程即称为“社区营造”。清华大学的罗家德教授提出:社区营造的定义不同于政府主导,社区的管理实施多由民间自发,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帮扶,使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问题,社区营造的重点是自下而上的规划、更新、管理。2000年以后,已过了半个世纪之久的百万庄小区面临着环境和建筑的不断衰败,就其是拆是留,各方僵持不下。正当百万庄小区要拆迁的消息引起社会热议之时,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以下简称“青盟”)成立了“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志愿小组,希望通过社区营造的方式,唤醒大众对于这一具有红色文化基因的空间的关注,进而促进其物质空间的保护、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的文化传承利用。
3.1文化保护方面
2015年底,“爱上百万庄”志愿者小组开始就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研究和空间整理工作。首先,来自各界的关注百万庄小区的人士相继在媒体发声,他们不约而同地成了“爱上百万庄”的一员。因此,关于百万庄小区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的文章相继刊登到各大媒体上并累计获得过百万的转发量。例如,家住百万庄小区的北京《法制晚报》记者成怀喜对百万庄小区进行了报道,刊登了《百万庄岁月枯荣》一文,一时间百万庄小区保护在社会中反响甚大。在将百万庄小区保护下来避免拆迁的第一步工作中,社区营造志愿小组的发起人通过政协文案积极建言,并推动将百万庄小区列入历史街区的文案顺利递交到两会提案的行动。2019年6月21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被公示,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429处建筑被拟定为历史建筑,这其中就有百万庄小区。此时,是保护百万庄小区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60岁的共和国第一住区百万庄小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历史见证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有了“历史建筑”这一身份的百万庄小区明确了法定地位,远离了拆与保的纷争。百万庄小区应该保留下来并受到保护的共识至此形成。但是,就目前工作而言,百万庄小区的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历史建筑群的修缮、维修工作处于前期研究阶段,其作为历史建筑本身,没有经过系统的资源梳理和更新设计,下一步应对入选历史建筑进行专项研究,针对性地制定修缮措施。
3.2文化传承方面
在确保百万庄小区不被拆除的基础上,作为民间组织,青盟与展览路街道共同发起了讲述百万庄小区的故事和百万庄60周年摄影征集活动,开启了挖掘小区独特历史和人文价值的尝试。2016年12月,“百万庄60年”主题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这里真正的主人—老居民们,对着模型、照片追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展览期间留言墙上记录下了“慢慢的故事”,让现今的我们仿佛亲历了那段“红色岁月”中的点滴。为传承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精神,“爱上百万庄”社区营造小组成立了“口述史小分队”,对百万庄小区中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口述史小分队”联合展览路街道工委、办事处共同启动“讲述百万庄的故事”征集活动。一批年轻的志愿者走访了李沛钰、刘波等多位百万庄小区老居民,最终将那些红色故事记录在册,形成了《血色浪漫百万庄—李济深之子李沛钰夫妇的故事》《飞入百万庄的小白鸽〈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家庭故事》《中国第一代“江姐”的艺术人生—音乐家陈小曼的故事》《百万庄“永不消逝的电波”地下工作者陈达后人的故事》《老八路在百万庄—抗日英雄吕文凯的故事》《蘑菇云下的爱情—革命夫妻许廷宝、柳南的故事》等口述史文章,并在百万庄小区建成60周年之际,举办了集中的文化展览(见图1)。同时,街道办也在这一次活动后,专门设立了百万庄社区博物馆,为定期举办百万庄历史文化交流会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和媒介,这些活动都有益于百万庄小区红色文化的追忆、再现和传承。
3.3宜居品质提升方面
在对百万庄小区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笔者更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感受。百万庄小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的社区,更新改造中需要格外关注老龄化设施的改善。以西南角的卯区为例,其南临百万庄大街,是当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单位分房,居住其中的多为老一辈地质科学家,现状设施较为陈旧,空间利用率低,以消极利用的停车、杂物堆放为主,除此之外建筑楼前多私搭乱建。据此,青盟组织了设计师志愿者对院落空间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造设计,更新改造工作是由青盟平台的爱上百万庄志愿者为百万庄小区改造和品质提升提供的技术咨询。在改造方案中,不断对百万庄小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进行强化、传承、回溯。建筑组团之间的院落整治成为重点,在改造中,设计者注重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强调对老人儿童的活动关爱。对车行流线与人行流线进行分离,布置静态休息区,增加休憩座椅等安静空间。在建筑前增加更多儿童活动区及塑胶场地,利用植物及小微地形进行围合。改造突出了对红色文化特色的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初期,地质勘探的诸多元勋居住于此,他们在这里为新中国的勘探事业奠定基础,于是志愿者在改造方案中,引入地质文化主题,建议利用地质特征明显的石材打造特色条带铺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勘探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主题元素,并塑造由入口至北侧的文化轴线。对于百万庄小区下一步改造工程,尤其需要格外关注的是生活其中的人物、事件、时代变迁等因素,品质提升应与红色文化彰显紧密相扣,弘扬红色文化,切实营造属于人民的生活宜居社区。
4结语
百万庄社区营造的发起人王宏杰曾说,百万庄小区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需要先“更心”后“更新”。当前,在全社会已经对其文化价值和保护形成共识的基础上,管理者、设计者,乃至参与者应更多关注使用者的居住需求,将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才是下一步百万庄文化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贾荣香,孙荧.北京百万庄住宅区建筑的文化特征与存在价值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03):76-80.
[2]王玉虎.爱上百万庄,一次社区营造公益活动的探索[j].住区,2016(05):100-104.
[3]石莹,刘英檀.有机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老城住区组织变化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百万庄小区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4):78-82.
[4]佘高红,陈田野.邻里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百万庄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05):105-110.
[5]崔勇.由北京百万庄住宅区看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j].建筑,2018(20):53-55.
红色文化范文篇6
人类传播的历史由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传播学中所谓的符号是指抽象信息等的传播得以实现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要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传播的手段向公众传播,就必须使具有确切意义但又显得抽象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②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红船精神就是南湖革命纪念馆传播的符号信息,它的基本展陈信息可以符号化地概括为红船精神。因此,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地确定红船精神这一符号信息的确切意义。红船精神是在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的诞生地之一浙江嘉兴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大讨论时首先提出,经领导和专家概括并正式提出来的。它的深刻内涵可符号化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③。由于对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革命业绩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宣传,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家喻户晓。红船精神则由于提出较晚,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系统和深入的发掘研究与宣传还较为缺乏,因此世人所知不多。南湖革命纪念馆守护着红船,掌握着相关的史料和文物,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搜集有关红船史料和展开历史研究的使命。我们从发掘有关红船精神的史学内涵着手,梳理体现红船精神的史实并加以科学阐发,并从红船精神的命名特点,从历史外延角度窥探其修辞效果和历史方位,将之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阐发其内涵的科学性,把握好这一信息符号的确切内涵。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内在的联系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灵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根本”①。三者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红船精神的完整科学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伟大的发端。“20世纪,特别是其上叶,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救国救民,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多少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了成功。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船精神’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和实践,对列宁建党学说的学习和运用,以工人运动为主要形式,包括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革命斗争等许多的历史史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全面完整的投身革命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肯定。”②此外,要从红船精神的提出过程研究其时代价值,特别是要从嘉兴、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弘扬红船精神的大量生动实践中概括展示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用于诠释红船精神对于推动当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好符号信息的时代价值。另外,要充分搜集各级党委及其部门、有关高校、学术团体自觉开展红船精神研究活动的成果,注意集大成,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有关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系列成果,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符号信息传达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系统性意义。
二、根据时代要求,自觉接应现实党建
在传播实践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红色文化传播当然也必须关注时代的要求,根据现实党的建设需要而开展工作。近年来,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嘉兴市委提出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嘉兴作为建党圣地而建设成为“党建高地”①。南湖革命纪念馆十分关注当地党委对于党建工作的这一要求,从纪念馆馆藏的实际、展陈的特色和优势出发自觉接应于把嘉兴建设成为党建高地的现实感召,自觉接应于浙江省委、嘉兴市委对于党建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第一,突出“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色宣传主题。参与好“党的生日,党员的节日”相关活动,利用馆内红船纪念船、七一广场、新馆展厅、宣誓广场、红色影厅等设施自觉配合搞好“七一”红船节等特色党建文化活动,努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激发传播的对象———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奋发创先争优的热情。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秀党员看嘉兴、向困难党员献爱心、新党员游嘉兴等。第二,积极配合各基层党组织,新经济、新社会党组织开展“红色堡垒”建设和“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争先”活动。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专项行动,促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扩面、提质与增效。充分利用纪念馆服务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配合各级党组织来馆开展观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举行一次重温入党宣誓、开展一次党员服务系列活动,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员双岗”活动,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团帮扶水平,让纪念馆真正成为升华广大党员思想境界的圣地,努力使传播的符号信息———红船精神通过活动互动达到内化,积极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不断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树立党员时代先锋新形象。第三,充分发挥纪念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作用。主动承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党的廉洁历史教育,举办廉政专项展览,特别是用革命先烈的廉洁历史故事教育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如2012年5月,中共嘉兴市纪委与中共南湖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廉政文化”征文教育活动。活动参与者包括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的专家学者,主题为“红色文化中的廉洁思想研讨、不同时期红色廉政文化历史特点和价值内涵、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精神与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新时期廉政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获奖者可参加在嘉兴举办的“南湖•红色”论坛并获表彰奖励。②活动主题鲜明,对红色文化挖掘有深度。南湖革命纪念馆利用2012年全国文博系统天津培训班的机会及时配合发起,并提供本馆和兄弟纪念馆相关研究成果,自觉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借助共建互动,致力双向提升效果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①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已和50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共建关系,这是一项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些单位与学校大多是位于省域内或近域,来往方便,联系便捷,我们将这些共建单位结成有机的红色文化传播共同体,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综合系统,在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种纪念日、学校寒暑假时,自觉联系这些单位,主动走进这些单位,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根据它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与它们一起共同探讨、共同策划共建活动,活动年年搞,年年出新意,致力于活动的“适销对路”,积极提升活动效果。根据传播学的原理,我们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党史知识、红船精神的人内传播,努力提高讲解员的党史知识水平和传播水平,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参观者学习体会信息的人际交流传播举行各种座谈会或沙龙;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群体传播,党团队活动的组织传播,讲究方法,严格纪律,提升活动效果;通过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精心策划、广泛发动、入耳入脑、心灵震撼等,在共建群体中构成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系,在长年开展共建活动中不断互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此过程中我们还适时融进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群众“红船之友”等纪念馆各种组织建设,在与他们一起计划与活动中不断提升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把共建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共建活动中将革命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不断结出新硕果。
四、重视功能整合,尽力优化教育实效
红色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时代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赋予了文化以更多的内涵与担当,文化共享、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词,文化成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力量的象征。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需要以旅游文化为突破点,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为基础,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囊括民族、红色、旅游文化元素的文化统一体,从而进行广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高广西文化的影响力。
一、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1、民族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少数民族。”[1]各民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蕴含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建筑风格。广西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是多彩的民族建筑。广西各民族的建筑具有相通性与差异性两个特性。一方面由于广西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以及潮湿的气候,各民族在建筑上都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另一方面在建筑上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等因素影响,各民族建筑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有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例如侗族在建筑上根据历史承袭与地理气候的原因,在建筑上形成了风格严谨、造型独特的特色;回族在建筑上具有中阿结合的特性,建筑风格既具有阿拉伯风格,又兼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彝族的建筑注重装饰效果美,每栋建筑都是一个艺术品,具有独特的民族魅力。因此在广西,各民族的民族特色从建筑风格上都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也展现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2)民族传统风俗节日。民族传统风俗节日作为一个民族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精神世界的外在表达,蕴含着一个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对生活的向往以及价值观的认知,民族传统风俗节日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独有的意义与魅力,是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一份子。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更迭,民族节日不断丰富与完善。在这片土地上,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风俗节日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体现壮族歌舞的“三月三”歌圩;广西民族祭祀先祖的中元节;瑶族纪念盘王的盘王节;仫佬族敬奉神灵祈祷来年丰足的宗教节日依饭节,此外还有京族的哈节、侗族的花炮节、毛南族的庙节等民族节日,每个节日都显示了本民族的特色,是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3)民族工艺品。广西世居的民族有12个,各个民族在发展中衍生出了本民族独特的工艺品。由于地域地区环境的不同,这让广西的民族工艺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四大名锦的壮锦;苗、瑶族精巧的金银饰品;苗族代表性的工艺品蜡染、扎染、刺绣工艺品;钦州坭兴的陶器;沿海地区民族靠海而居而衍生出的贝雕、角雕、珍珠饰品以及各地的编织工艺品等等。2、旅游文化。(1)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广西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景观,如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气势磅礴的岩溶瀑布德天瀑布、罕见的喀斯特漏斗群百色乐业县天坑等,独特的自然风光是吸引游客来访的因素之一。除自然风光外,广西民族风情、历史人文与红色革命发源地等旅游资源也有着独特的韵味,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畅游、体验。(2)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地理位置上,广西与广东比邻,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基数众多,经济上的不断富足与交通上的便捷,为广西旅游业带来了充足的客源。同时广西与越南接壤,位于东盟贸易圈的前沿位置,也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旅游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3)旅游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旅游业在广西经济贡献上的占比不断增加,为广西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目前旅游业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在其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广西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已经开始有目的的进行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行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利用。3、红色文化。“广西红色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拥有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红色文化、以龙州县为中心的左江红色文化、以广西兴安县为中心的湘江红色文化”等众多红色文化资源[2],广西红色文化蕴含了革命先烈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强的红色教育意义,一方面能振奋人们精神,使人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能传承与保护革命文化遗产遗迹。同时国家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建设上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广西红色文化的发展还将有着更为美好的前景。
二、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发展潜力巨大,大体形成了以壮族“三月三”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文化,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艺汇演文化,与此同时,山水文化、滨海文化、古军事文化等文化在发展中展现出了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足,具体如下:1、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欠缺。在时代的冲击下,广西少数文化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与文化即将消失的危险,具体可表现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在语言表达上,随着环境的改变,使用人数较少、使用范围较小的语言日渐衰退,消亡速度日益加快。”[3]民族语言已经走向濒危,而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一般通过语言来进行传递,比如通过山歌等民族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传达,如果民族语言消失,将会使一大批民族优秀的文化走向衰落;此外民乐的弹奏也是如此,在一些民乐的弹奏上出现了断层,民乐的弹奏都掌握在老一代艺人手里,缺乏新的传承人。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措施进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然而传承工作的行进举步维艰,许多文化在发生改变或者走向消失。2、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广西地形地势上的特点,有一部分文化存在于广西深山中,发掘的难度巨大,加上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一批文化未曾挖掘就已经面临即将消失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广西文化中所表达的情感并没有进行有力的宣传,未曾深挖广西文化中所突出表现的艺术价值,文化挖掘缺乏人力资本,深度不足,是广西文化不能为大众认可的重要原因,也间接使广西文化在发展中遭受到更大的阻力,使文化的发展进程缓慢。3、文化产业品牌特色不明显。文化产业品牌是文化产业具有代表性的标志,能够显示出一个文化所具备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西文化丰富多彩,有着其独特的方面,在广西文化的开发运用中将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相结合能为一个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价值。然而广西在文化产业的品牌上,尚存在着文化产业品牌意识差、文化品牌市场定位不准、文化产业品牌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加强在文化产业的品牌方面的建设,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更深层次更符合时展的文化产业。4、文化娱乐设施与基础设施不完备在广西文化景观中,旅游景点虽多,但开发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凭祥友谊关与广西花山岩画风景区,虽然一个是全国九大名关之一,一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景区,但是在景区内,破烂的设施,不专业的服务还是随处可见,相关配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接待大量游客的需要。
三、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构建
1、对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三者功能的思考。在发展格局中,三种文化既有自己的特性,又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具体关系如下图所示。在构建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中,处理三者间的关系,确定广西民族、旅游、红色文化三者在整个文化构建中的功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三者的功能问题,才能确保整个发展格局的协调发展。通过对相关书籍的查阅与广西相关地区的实地调查,我们对于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进行了定位。在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中,突出以旅游文化为突破口,发挥旅游文化的吸引力,推进广西民族、红色文化的传播,以民族文化作为发展基础,打造特色民族风情,营造独特的文化体验环境,同时把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贯穿于广西文化发展格局的总布局中,整体进行升华。具体要做到:(1)增加旅游文化中的创意元素,打造文化品牌。约翰•霍普金斯提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4]在广西旅游、民族、红色文化“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中,旅游文化作为整个发展格局中的突破点,应该增加文化中的创意元素,注重创意与品牌要自己独特的魅力,扩大影响力。因此,在创意上,通过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创意大赛的举办,激发文化创意的市场,培养引进优秀的创意人才,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意氛围。从而达成这一目标。在文化的品牌方面,迈克尔•波特在其品牌竞争优势中曾提到:“品牌的资产主要体现在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或者说品牌核心价值也是品牌精髓所在。”[5]广西文化的品牌发展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三月三”歌圩、刘三姐文化等,都是广西文化品牌建设的优秀成果,但是更多的文化品牌未能建立,还不能形成广西自己的文化竞争力。面对品牌的发展现状,首先应了解文化品牌的确立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应对时代的挑战,对文化品牌建设不断更新;其次,要针对广西地区文化的特点,结合市场的需要,创造性确立地区文化品牌;最后,在广西文化的品牌宣传上,借助新技术的力量,通过网络等新技术的宣传,令广西文化在传播中树起品牌形象。以创意与品牌的两个方面展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中旅游文化的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2)夯实“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基础,建设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三位一体”格局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在“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中的基础作用,打好“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基础。在民族文化方面,根据调查研究与实际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保护,二是深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在传承与保护文化资源上,需要从政府、企业与社会三方面入手。在政府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各方面工作平稳向好的推进,协调各方面工作关系;其次,社会方面通过思想宣传,舆论普及,赢得社会对于广西文化的关注,在社会层面推动广西文化的传承保护;在企业方面,利用企业的人力与资金的优势,将广西文化通过外界的景象得到表达。而在广西文化的挖掘上,一方面要发挥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政府力量应积极引导,合理发挥民间力量作用,利用民间力量在文化发掘上的优势,给予民间力量在文体活动等发觉文化资源途径上相应的支持,而民间的力量,能使广西文化的发掘更趋向全面;另一方面,在发掘广西文化的方向上,应不仅仅只流于表面,更应该关注广西文化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挖掘广西文化的深层意义,使广西文化更立体,更有意义与价值。2、建立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稳定的合作。建立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三者稳定的合作必不可少。而要做到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就应该包含人民群众的基础、旅游企业的参与以及红色文化主体的通力合作这三个方面。为建立三者的稳定合作,我们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要三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统一各方意见,促进三者在合作上达成一致;二是通过合作机制,以合同的方式,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合作,整体优化三者的职责分工;最后,要做到专业化。政府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与高校进行合作、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引进专业人才,关注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到“拴心留人”;吸引人才投入广西文化发展格局的专业规划;企业方面要发挥人力与物力方面的优势,促进广西文化发展格局的扎实推进,从而达成专业化这一目标。广西文化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是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红色文化三者之间稳定的合作,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的参与,各族人民的拥护支持下形成的,需要三方的精诚合作,合理的职责分工。面对广西文化的发展现状,结合新时代提出的文化自信任务,在文章中我们对于广西文化发展格局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措施,但还存在有不足之处,在此之后我们还将对广西“三位一体”发展格局进行持续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卫国,吴晓山.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经济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9(04)110.
[2]唐峰陵.广西红色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0(12)33.
[3]罗姝芳.濒危语言:族群特征最后的载体[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01)79.
[4]约翰•霍金斯,宗玉.创意经济是发展的杠杆[j].戏剧艺术,2006(03)16.
红色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红色文化;艺术专业;模式;创新融合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红色文化根本特征是红色,它集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开放性、大众性和创新性于一体[2],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皖西红色文化、红安红色文化等,它们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创新发展。文章将探讨红色基因注入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可行性路径,培养师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让其在物态和精神层面创作出更多的“红色”艺术作品,实现视觉和心灵的感染和洗礼。如2018年遵义市初心堂文化培训中心成立,它依托遵义市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通过访谈教学、微课堂教学、体验教学、拓展教学等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3]。在皖西地区,皖西学院将“弘扬皖西红色文化,化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教育资源”凝练为自己的办学特色,使红色文化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因此艺术专业融入红色文化,打造特色与优势专业势在必行。
一、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时代背景
党的以来全党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代代相传,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新时代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4]。2020年6月7日,致信祝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时,希望学校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培育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根本保证。新时代下,各高校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也正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尝试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化艺术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类目设置和作品形式创作等内容,从艺术设计、美术创作、乐曲舞蹈、数字媒体等专业角度出发,探索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努力打造特色专业,讲好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在全国高校中就有诸多成功案例,如广西艺术学院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资源,秉承“根植本土、多元融合、传承创新、服务社会”[6]的办学理念,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课堂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2018年该校艺术专业特色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成果成功入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8》中[6],广西艺术学院将红色文化展演、红色文创产品、红色融媒体融入艺术专业发展和师生学习生活中,推进了红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19年全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专题研讨班在井冈山大学举行,全国21个省市、40所院校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与高校专业课程美育工作展开讨论[7],通过分享各自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红色文化与高校教育融合的最优路径。
二、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
当下,国内高校正在积极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将红色基因与红色资源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中,推进专业特色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文化自信。部分高校利用自身特色专业和区位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较好地融入专业打造和课程建设中,并在红色成果转化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学生对待红色精神价值取向模糊、高校对红色资源利用程度不高、专业特色打造力度不够、课程教学模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一)高校利用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专业特色。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让年轻一代继续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是中国青年一代“兴”和“强”的根本。全国很多高校正利用自身红色资源优势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支持,如上文提到的广西艺术学院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2019年,该校的影视传媒学院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背景,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传承红色文化”设计作品展的创作,分为创意绘画、平面设计和艺术创作三个板块,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受益良多。同年,该校的舞蹈学院将“红色文化”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体验并表达出不同时代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奋斗的革命激情[8]。身处红色热土的湘潭大学也在红色文化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打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的中共党史专业为该校的特色专业,该专业设置和教育突出湖南地方红色文化特色,把“红色旅游资源研究”“思想研究”“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研究”列为主干特色课程。文学专业开设“文艺理论研究”“诗词研究”等重要课程[9]。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皖西学院,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育人工程”,通过“八个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探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打造[10]。(二)高校融入红色文化打造艺术专业特色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包括革命事件、革命建筑、革命人物和革命物件都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珍贵而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合到师生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体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内容里,是当前高校艺术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当下,高校仍没有系统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偏颇现象,造成艺术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其次,艺术专业教师授课模式未能较好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这与学院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滞后有很大关联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文化创作分离。第三,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价值观念模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好思政课、马列课和毛概课就是对红色文化最好的继承与传播,实则不然,新时代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应积极融入艺术创作中,将所学的“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有内涵的艺术作品、文创作品和设计作品是最为关键的,积极打造“红色品牌”,增强“文化自信”。第四,高校缺乏“红色文化”品牌意识。“品牌”即是“特色”,全国各高校在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打造的同时也难免出现同质化现象,未能“精准施策”,亦导致专业特色未能真正实现。诸如“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红军的摇篮”———金寨等这些革命根据地都应具有自身的区域和历史特点,“红色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因此“特色”打造是关键。
三、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特色建设。新时代下高校师生的“思政教育”被提上日程,这对于保持党员先进性,发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党建与专业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让艺术教育提升到了“传承与发扬红色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高度。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一,通过艺术教育和教学改革,对于师生学习中国革命精神的“初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并在不同专业中形成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红色”艺术作品,推动特色课程和专业特色建设。(二)推动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艺术专业为高等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了支持,提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11]还提出:“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11]同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11]这些指导意见的提出,让艺术专业特色建设和美育工作成了高校的重要任务,美育工作与红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红色革命精神的挖掘有助于高校美育工作更好更快的开展,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三)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提高社会对艺术专业的认可度。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高校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艺术专业特色建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高校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豪感,使艺术专业特色和优势得到彰显与发挥,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艺术专业的“品牌性”和“文化性”,提高社会各界的认可度。
四、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模式探究
红色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年文化建设;应用
红色文化是一种在战争中形成的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建设成的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情怀、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价值体现。在当今时代仍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意义,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代表了老红军的本色,彰显出革命事业血脉永续,要将红色文化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弘扬红色文化中,必须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青年文化的建设中来,要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在青年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前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战争、鲜血、牺牲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是和这些概念相关联的一种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红色是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人们对于红色的直观了解。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中华民族中一种新的文化。它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和先进分子艰苦奋斗、共同建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红色精神代表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信仰、知识、价值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精神,也是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及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经过时代的千锤百炼,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会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引领着当代青年前进发展。因此,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1]。
二、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在提高青年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指导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一种文化,富含政治文化内涵,值得所有青年研究学习,这也是丰富青年文化素养和提高完善文化品格的重要前提条件。只要是政治组织中的成员,都要接受政治文化的熏陶,在思想上也要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信念。在青年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接受党的思想理念和思想信念,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吸收的政治文化元素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质中来。青年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也属于一种社会化的运作,它被永恒地嵌入到我国的文化历史中,被附加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因此,在青年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要坚持认同主导文化,这样才能有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可以造就青年的品格,对青年的行为导向而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塑造青年的文化品格。加深青年对红色政治文化理念的自觉认可,可以积极地顺应现实的执政文化,为发展先进的文化提供实践主体,让广大青年成为发展和谐文化的实践者。因此,要弘扬红色文化,丰富青年文化,进一步提高青年文化的价值[2]。(二)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主体信仰和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在青年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要抑制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偏向。要掌握好青年道德、文化、思想的发展情况,正视思想发展的目标,消除一切对青年发展不利的道德文化,要保证青年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任何一个政党想要获取政治的领导权,保证政治的稳固,必须要有充足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执政合法性资源就是指人民群众对此政权的支持和认同。红色文化经历了年代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可持续和扩展的重要介质。(三)红色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新的辉煌榜样。红色文化精神具有勇闯新路、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革命路线,这是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新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不仅是青年文化的实践方向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创新作为民族的进步的灵魂,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作为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只有创新文化才能使得文化蓬勃发展。红色文化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的思想源泉。红色文化就是我国的创新文化,永远赋有强烈的气息和巨大的号召力,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学习的典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年文化建设要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前提,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当代青年要在红色文化直观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踊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3]。
三、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用红色文化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创设青年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情境。青年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红色青年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能量,它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情感、思想和内心,进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牢靠的道德观念和奋发图强的人格。青年文化的中心就是要树立共同价值观,让青少年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将青少年的行为融入到共同文化精神中来。从文化延续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都不得摆脱历史创造的文化成就。发挥青年文化的育人功能就要依靠红色文化,有效地将青年文化活动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要创设红色资源教育的文化情境,充分体现出红色革命精神,感染青少年的观念和思想,充实青年的精神生活,升华青年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可以在红色文化中选择一些青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文化素材来提升青年的思想观念,制作红色文化精品,联系日常实际,符合青年的生活,利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让青年进行探讨,加强红色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创设一个红色文化育人的浓郁情境,加强文化育人的机制,促进青年更好地健康发展[4]。(二)掌握主旋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新道路。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升华,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探索其精神内涵,根据其中的内涵进行弘扬先进文化,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进来,鼓励并指导青少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坚定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严厉抵制外来腐朽的思想文化。同时要根据中央对于青少年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借鉴全国不同地区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年文化节,通过舞蹈、红色歌曲、红色文化美术作品等形式,掌握旋律,传承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有效地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青年的生活,将红色文化教育建设成一种浓厚的文化积累,把红色文化精神付诸青年实际行动中。为此,要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情境。另外,要动员红色文化的社会力量,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相整合,进一步加快青年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5]。(三)跟随时展的潮流,建立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当今时代网络科技不断发展,青年对于网络媒介抱有极大的热情,成为网络媒体中的主要操作群体。因此,我们要跟随网络时展,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抢占网络制高处,根据青年对革命传统的敬重建设红色资源的网站。建设红色资源网站要根据时代的特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用先进的思想指引网络阵地,成为网络阵地的向导向,掌握好舆论指导权。其次,要充分发挥出网络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开展青年文化论坛,激发青年学者踊跃参与其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青年文化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红色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本质渗透到青年文化建设当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借鉴健康有益的文化,改进落后的文化,抵制庸俗文化,让青年在红色文化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人才,加深青年对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引领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掌握好主旋律,为文化青年建设开创一个新局面[6]。
四、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能引领青年健康发展,加强青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坚信,当代的新青年一定会将红色文化作为根基,并继承先辈们的光荣精神,共同谱写出新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吴越,于广莹.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西部学刊,2019,(12):70-73.
[2]刘勇.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山西青年,2020,(10):41 43.
[3]牛伟贤.以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青年时代,2019,(1):73-74.
[4]李阎.中国青年红色文化认同:诉求、困境和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9,(5):37-43.
[5]孙灿灿,周青鹏.提升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对策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1):80-85 91.
红色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化自信;路径探析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的奋斗历史中,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谱写出一幅幅壮丽篇章,形成了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珍贵价值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情操和人文境界,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红色文化对于引领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有力思想武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发展的特点,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乘机渗透到青年群体中,给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人造成了不良的思想文化冲击。特别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表面以推崇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为诉求,其本质却是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割裂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造成一些青年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虚伪的民主,放弃了树立崇高理想的信念,得了精神上的“软骨病”。而红色文化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的体现,又是中国人民共同凝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凸显,其思想内涵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崇高的理想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结的宝贵精神品质,就是医治三观紊乱这一思想问题的最佳良药,是清楚认识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增强四个自信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危害
(一)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第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的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果的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他们学习基础知识的时代,西方文化正蓬勃地进入中国的公共视野,市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多会选择精彩刺激的现代文化娱乐方式向大众推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戏剧、国画书法等审美形式不被青年欢迎,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而红色文化的教育在青年学生应试的层面所占比例不高,教师们迫于分数压力只讲考点,缺乏对整个红色文化的体系化教育,导致青年学生只求背诵标准答案,却不求甚解也不感兴趣的情况。第二,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认同、对错误意识形态缺乏辨析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将意识形态输出作为他们分裂其他国家的重要手段,他们往往会将西方意识形态通过影视剧、卡通漫画、电子游戏等受青年人欢迎的渠道来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青年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往往缺乏警惕,将自身对西方影视剧中某个夸大虚假的英雄人物形象的喜欢,直接投射到对西方语言、传统节日和生活娱乐方式等各方面的过分崇拜,缺乏辩证看待和批判性思维。第三,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文化自觉不够、参与和融入先进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费孝通曾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青年大学生因自身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对于偏向严肃的文化内容存在先天的疏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情况下,更易于接受娱乐性更强的文化形式,需要文化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地争取和引导。(二)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危害。第一,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丧失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和崇高信仰,成为错误思潮的推波助澜者。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思潮碰撞激荡的风口浪尖,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的局限容易在思潮的交锋中产生思想的困惑,甚至在一些披着虚伪外衣的西方价值观的诱惑下,背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出解构民族英雄、怀疑革命历史,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情绪,不经意间在网络上被阴谋势力所利用。第二,文化自信的缺失会造成青年对民族和社会主义的未来道路失去信心。青年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割裂地看待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导致对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失去自信,陷入浑浑噩噩,缺乏崇高理想信念和为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勇气和干劲。没有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民族未来。第三,文化自信的缺失会影响青年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能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实践和创新,青年大学生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造新时代先进文化的生力军。但是,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十分淡漠,在校园内外不愿意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将自己游离在集体活动之外,既不利于自身健康三观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文化共识的凝聚,对中国文化的未来也不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以红色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的智慧。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余,对与之相生相伴的西方文化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做到全方位地看待各种文化思想,既不崇洋媚外全盘接受,也不闭目塞听完全否定,学习和利用好西方先进文化的有利之处,将其融入中国文化中,才是真正有益的借鉴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的言论裹挟着各类社会思潮,存在谣言横生、观点片面化、思想碎片化等新问题。青年大学生要通过学习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科学文化理论来增强自身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的本领,才能够培养出认清西方虚伪的政治话术和从本质上批判其糟粕思想的思辨能力。(二)有利于大学生对中国先进文化发展前景有高度的自信。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在接下来的民族复兴伟业中,其精神文化的光芒将继续照耀前途。2021年央视献礼剧《觉醒年代》中用李大钊先生的一句台词“社会主义绝不会欺骗中国”,讲述了革命者们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在风雨如晦的黑暗中探索的时代,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面科学的旗帜,百年的奋斗历史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代大学生通过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必然抱有坚定的信心。植根于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卓越的民族精神中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创新了民族文化,既具有坚强的文化根基,又拥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必然在推动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经验和智慧,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方向。
四、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红色文化范文
时间:2022-10-12 08:10:29 阅读:0
推荐度:
相关文章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逻辑理路 2022-10-14 09:16:06
2022-10-13 09:49:30
2022-10-09 10:55:27
红色资源在小学德育的应用 2022-10-08 15:15:51
2022-10-02 11:35:59
2022-09-27 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