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德育论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10 15:47:17

教学德育论文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哈蟊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一、在备课中实现德育渗透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德育,教师应当在备课阶段就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在备课时加入一些德育相关的素材。在当前阶段,小学音乐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利用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更好地实施德育渗透。通过科学合理的德育渗透教学,能够有效地将相关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让学生逐步将德育中的内容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比较典型的如小学音乐素材中的《咱们从小懂礼貌》《劳动最光荣》等德育教材,这些教材通过简单的音乐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向小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

二、在各种音乐形式的课型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音乐课程形式比较丰富,既有最基本的唱歌课,又有唱歌跳舞课,还有基础音乐知识课程,这么多的音乐课型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与艺术素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演唱歌曲,还要向学生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音乐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体会音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教学,以一些爱国主义歌曲为例,在学习之前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时蕴含的情怀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例如在教学生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歌曲创作时的背景,然后对歌曲表达的思想以及内涵进行延伸,进而展开相应的德育,让学生了解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并且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一系列的德育。

三、在教学中把握好德育的时机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时,一定要将德育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最大程度上确保德育的质量,为了确保德育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德育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时间渗透德育,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德育效率。例如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大合唱的排练时,每一个同学的演唱都会对整体的演唱效果产生影响,每一个同学都要注意自己演唱的音节,避免演唱错误,任何一个人的演唱错误都会导致最终的歌曲演唱效果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时地展开德育,向学生传达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进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编排集体舞蹈,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又能够在集体舞蹈排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让德育渗透更好地展开,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音乐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进行一些重点乐曲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补充一些额外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是十分空洞的,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以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展现出来,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德育渗透的顺利展开。就像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的演唱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重要性,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场景,包括天安门城楼的升旗仪式、奥运夺冠时的升旗仪式等,这些场景能够让小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重要性以及代表性,然后再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背景以及所表达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德育能够更加顺利地展开,确保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的推广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德育渗透的实施,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地开展德育渗透,最大程度上确保德育的质量,促进现代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综合发展,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充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范瑛.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0):98.

[2]李秋君.以乐育人润物无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3,26(9):49.

[3]宋杨,何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0(3):193.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3

(一)德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大学语文是师范教育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大学语文天然地把德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首先,从课程标准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大学语文作为包含民族历史的主要信息、与民族文化之根血脉相连的课程,特别是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核心课程,必须重点突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其次,从教学目标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与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同,大学语文重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即教育和引导学生立足对自我及他人、社会、自然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人生价值、意义、追求的探究。从这一教学目标出发,大学语文教学承载着让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不断提升母语素养,提高解释和表述世界的能力,加深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的使命,因此,必须坚持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从教学效果来说,大学语文必须坚持“德育为纲”。大学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建立在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与世界、历史与文化、理想与现实、精神与追求等的基础之上,而要让学生正确、准确把握这些内容,必须坚持以德育为统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至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二)大学语文与德育天然相生相融。语文是以“文章”为教学内容的。不管是哪个时期、哪种风格、哪种流派、哪位作家的作品,其实都具有“文以载道”的特性。比如,李白的作品包含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礼赞,杜甫的作品包含忧国忧民的情怀,鲁迅的作品蕴含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中国出路的思索……这些作品无不具有强大的引导、支柱、规谏、激励等功能,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天然地具有德育的基础,只要通过教师恰当的讲授与引导,就可使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的学习中得到内心的启迪和升华,从而自觉确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和内在规范。同时,要讲好这些教学内容,又必须以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为前提,引导学生以作品的学习为起点,透过历史背景、写作缘由,理解作者的创作“本心”,最后产生共鸣,内化于心。(三)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有与德育。“剥离”的倾向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导致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细。比如,各院校均成立了思政课部,专门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这本是强化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但无形中也使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政课部的事”,自己“是教专业知识的,不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从而认识不到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德育任务,具体表现如下:在制订教学目标上,往往忽略德育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忽略教学内容德育成分的挖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的德育与引导。以大学语文为例,笔者多见教师从文本、文义、文辞乃至从文字基础、文章构成、修辞形态、语言形象、表现形式、书写技巧等角度进行讲授,而缺少对文章精神实质的讲解,更没有注重以此为基础,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感染。从“德育渗透”的教学任务来说,大学语文教师仅仅“讲专业知识”,明显有其缺失;从教学实效来说,大学语文教学脱离了对整个作品精神实质的把握,而“尽精微”地讲授所谓的“专业知识”,其结果无非是“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大学语文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扭转和杜绝与德育“剥离”的倾向,明确教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教学内容的德育功用,根植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几个原则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从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书写心灵的文本,理想信念一直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宝库。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宝库,教育和引导学生仰望星空、志存高远,同时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用前人的追求和智慧滋养自己,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从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信念。(二)突出民族精神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洗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百年积弱的耻辱,并通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客观来说,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社会上一些不当言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容易使相对单纯的大学生难以分辨黑白。大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和挖掘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更深刻地认识和解释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及精神气质,进而强化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等方面的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发展自信。(三)突出人文精神教育。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曾指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人文精神能使人不断完善自我的人格、品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无不包含着以“真善美”为内核的人文精神。仅以诗歌而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爱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诚挚友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暖暖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追求,均可以成为滋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大餐”。(四)突出现代公民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心中播撒下种子,包括对世界和生活的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传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切不可认为“经典”的就都是好的、对的,不加辩证地“一股脑儿”全盘接受。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强调和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紧密结合当下形势与政策进行与时俱进的解读,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做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现代公民。

三、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德育功用的具体举措

(一)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凝聚大学语文德育的合力。一般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其内在规律性,往往将同一体裁的文章列为一个教学单元。但大学语文的教育对象已然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各种文学体裁也不陌生。因而,教师在制订授课计划时,完全可以变“同体裁”教学为“同主题”教学,将相同主题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放到一个教学单元,让学生在同一主题,但是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学习中,感受不同作者、作品类似的思想感情,增强该类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这样既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能在“反复受教育”中更好地凝聚起大学生语文德育的合力。(二)变“填鸭式”教学为“主旨式”教学,落实大学语文德育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无多大不同,往往是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再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层次结构、表现手法,教师的讲解程式化且了无新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大,感觉收获不多。其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旨才是文章的统帅。而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已然不是所谓的“知识点”,而是“文字”背后的“主旨”(思想感情),以及“物—意—文”转化的方法。教师讲授的重点应该是“宇宙”“作者”“作品”三个维度,即在什么样的环境和背景下,什么样的作者,写了什么样思想感情的文章,进而讲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想感情,采取了哪些手法,运用了哪些素材,从而实现了“物—意—文”无障碍的转化和文字“精妙”的表达。基于此,以“意”为“帅”,教师可以深刻阐发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对我们当下的启发,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地落实大学语文的德育目标。(三)变“闭合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巩固大学语文德育的实效。语文的教学内容为文章,文章是文化的载体。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闭合”于课文本身,似乎课文讲授完毕就万事大吉了。现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每天接受许多新信息。当然,受自身学识、见识的限制,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有时还心存疑惑。教师可以结合所讲授课文的内容,多收集相关(包括正反两个方面的)时事与形势方面的素材,进行“开放式”的综合运用,比如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讨论,从而进一步发散思维、厘清认识、巩固收获。(四)变“静态式”作文为“动态式”作业,拓展大学语文德育的范围。以往语文教师课后留给学生的作业一般是“静态式”的命题作文,学生要么拼凑字数,要么网上“拷贝”一篇,即使认真完成的也经常写得空洞无物。新闻界有句口号,叫“内容为王”。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内容是第一位的。文为心声,学生从小学起开始写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却往往因为没有找到表达的“突破口”而只好敷衍应付,进步不大。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锤炼其思想认识是第一位的,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让价值观鲜活地印刻在学生的形象思维中,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并让教师在落实德育和课程目标中收获立德树人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陈慧.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2]王维新.高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构建[j].湘潮,2012(8).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活动;德育;教学策略

德育指的是教师结合道德规律与社会要求,对学生开展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影响,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与政治意识的活动,其内容通常涵盖有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三方面。研究实践表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与条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措施。由此可见,透彻研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策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构建和谐德育课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已经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与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认同德育内容,就需要政治教师尝试从传统教学中的“前台”主动退居到“幕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生学习服务者”身份。因此,在高中政治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将“以生为本”作为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当成开展教学活动的中心,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恰当地将演讲、辩论及讨论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亲自体验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从而使得他们都能在自由表达中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用讨论教学法组织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网络上流行音乐如《等咱有钱了》,当学生听完之后可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富裕了,该怎么消费?”面对这一话题,学生们的兴致很高,都能积极发言,从而主动与同桌就“怎样消费”的想法进行交流。在学生们热烈、积极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在恰当的环节介入其中,并对学生做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什么是科学的消费观。另一方面,学生们在相互讨论中,都能把自己的消费观与他人比较、对照,从而都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树立正确消费观的价值与意义,最终不断修正与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教学实践表明,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渗透到高中政治德育中,可体现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可推动德育结构与德育观念的更新,从而使得学生都能能动、自觉与积极地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新时展需求的道德体系。

二、凸显德育多元功能,推动学生积极学习,课堂踊跃发言

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他们都较为感性,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有目的性地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换取学生相应的情感,并推动学生高度认同教材中蕴含的各种积极道德思想。在实际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彰显社会热点及反映时代特点的教学素材,并巧妙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分析与解决,使得学生都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较高的参与政治课堂活动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政治教学活动中,最终透彻领悟教材内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到建立政权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然后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几个问题:①人民和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②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向前辈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民族危难和烽火岁月,但是我们绝不会忘记历史,更应该时刻牢记历史,积极学习先辈们坚贞不屈、坚持不懈、有勇有谋的精神,我们应加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为社会、为家人、为自己而努力学习,大胆追求美好的未来!学生的发言令教师动容,但是最值得欣慰的是高中生全身心投入到了政治课堂学习中,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真切感知、深刻思考,能透彻领悟到蕴含在历史事件中的人文精神与高尚品格,这就是德育的多元功能,是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增强。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政治课教学情境中,都能获得丰富的思想感受与精神体验,这就可降低教学难度,并增强德育效果,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

三、彰显德育独特魅力,帮助学生真切体会,分享课堂感悟

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情感是人们精神力量、原则性、道德信念的血肉德育:高中政治教学的“活力”之源与核心,如果缺乏情感,那么道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最终培养的只能是伪君子。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德育,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知识教学等高地位,借助彰显德育独特魅力,帮助学生获得真切体会,从而使得学生都能高质量掌握教材各个知识点。这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情感因素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纽带与桥梁。而教师要想与学生之间进行真挚情感交流,就需要其发自内心爱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真情的价值、人间的温暖,才能用获得的真情加倍奉还给周围的人,这就为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政治与哲学》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在黑板上书写标题“我的理想”,然后与学生谈一谈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接着聊一聊高中三年是怎么度过的,甚至还可将给自己在毕业后找工作过程中及参加工作后走过路途中的酸甜苦辣讲给学生听。很多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聆听教师的成长经历及生活感悟,并感同身受。然后,一些学生还踊跃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了解教师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当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情感交流中被充分激发出来之后,教师就可趁机告诉学生,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发现,真正能让自己开心的是自己可以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己可以为学生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灯,可以为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高中政治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用诚心、真心和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与教师保持人格平等,才能构建出新型师生关系并获得理想的德育效果,最终为教学实效的优化创造条件。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德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核心形式,更是优化教学实效的关键途径。因此,教师应明确德育的价值与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尽可能提高德育实效,最终使得德育的“活力”之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03):74—76.

[2]范琳.论以生为本,发挥高中政治课程德育功能[j].劳动保障世界,2017(32):37.

[3]贾晓静.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08):315.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5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作文教学不受重视,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也常无法开展。教师也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当然重心所在,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但训练的具体内容,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训练的先后步骤等,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即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可操作性强,训练扎实,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展开,只在一1班、二1班、三8班三个快班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的训练过程如下:

一、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二、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划出详细的训练点,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分别选择不同的题作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帐,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教师应做好示范,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规定修改符号,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可固定批改对象,也可经常变换。

(4)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它方面的内容已无须罗嗦。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以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2、课程设置。

与训练步骤相应,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训练课(即第二步——分层训练),讲评课(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反刍课(即再写再练)。

三、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按专题要求写周记,一周一篇,可以成文,也可以只写片段,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要求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以使学生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开展每日一写(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每旬一抄(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的课外活动。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6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结构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的,而介绍时代背景能使学生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则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让学生从题目入手,“亲人”指谁?“再见了,亲人”是谁对谁说的话?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简单的几个问题,很快从情感的角度把学生拉进了课文。接着,介绍时代背景: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同志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中朝人民军的沉重打击下,美国侵略者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批撤出朝鲜回国。本文是作者在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写的。学生从审题和时代背景的介绍中领会了“亲人”的含义,中朝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也深切地体会到中朝人民那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在表演中渗透

表演,既能把抽象的文字符号真实的还原,又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它是语文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的重要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内容,结合语言文字的理解巧妙地运用表演法,能真正地起到文道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巨人的花园》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巨人回来时,孩子们在花园里是怎样玩的?巨人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斥责孩子们,孩子们怎样的呢?”在表演时,引导学生尽量用姿体语言把当时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通过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课文内容真实地再现,也从表演中深深地明白:“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3.在朗诵中渗透

朗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朗诵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来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它主要是通过声音、手势、姿态等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在朗诵时关键是要带着某种感情,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如《落花生》一文中,对“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等果实那样高高的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等句子的朗诵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几种事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强调花生的果实与其他的不同,从而向听众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开国大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地震中的父与子》、《养花》等等,通过朗诵不仅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国家的教育,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在小结中渗透

小结主要是围绕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进行的。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以是学习完一个或几个自然段后,也可以是学习完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后,还可以是学完全文后对整篇课文进行综合性总结与延伸时。总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小结都是教师有目的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时机。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当学完第二段,“眼前的场景”和“人们的回忆”以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结:“这样把眼前的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后,教师用一句话作归纳小结:“这样写,更能体现出人民失去总理、国家失去栋梁的悲痛情景”。学完全文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一步作总结:人民为失去这样的总理而悲痛,,人民的好总理,您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人民永远怀念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热爱、怀念和崇敬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精读课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融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牢牢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摘要】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苦口婆心的说教为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早已不适应新形式下的德育教育。只有在潜移默化的中,德育才能起到真正育人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资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精读课文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7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

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

abstract:basedontherelevantliteratureofteachingefficiencyofforeignteachers,thispapersumsupandcombsthebasicconnotations,mainfeatures,generalcontents,maintheories,hinderingfactorsandimprovingstrategiesoftheteachingefficiencyofteachers.italsopointsoutthemaincontributionsandcontradictionsofthepreviousstudies,andputsforwardtheemphasisofthisstudyinthefuture.

keywords:teacher;teachingaction;teachingefficiency

一、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界定

直接定义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概念几乎没有,但相关概念相当多。如raspberry(1993)的“有效教师”(effectiveteacher);donaldrcruickshank等(1999)的“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harveydaniels等的“最佳课堂教学”;kathryncastle(2006)的“自治的教师”(autonomyteacher);robertj.marzano等的“有效课堂”(classroominstructionthatworks)。所有这些说法,几乎都没有对自身的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似乎只是使人意识到“优秀的”、“不错的”、“时髦的”、“主流的”这类含义。实际上,国外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定义,大多是对其特征进行描述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理念特征。kathryncastle(2006)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把教学作为教育学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取向;是否把教学作为教师自治行动的取向;是否把教师作为教学研究者的取向等理念[1](p1094)。

二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体素质特征。w.c.bably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10项个性品质:同情心(sympathy);仪表(personalappearance);谈吐(address);诚恳(sincerity);乐观(optimism);热心(enthusiasm);好学(scholarship);活力(physicalvitality);公正(fairness);严谨(reserveanddignity)[2]。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1999)则认为,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个人性格特征包括热情、热心、幽默、可信任、对成功抱有很高的期望、激励、支持、有条理、灵活、适应性强、博学等方面[3](p299)。

三是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stanleyj.zehnand,jeffreya.kottler(1993)从3个方面论述了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特征:(1)一名人际关系的专家(arelationshipspecialist)。具有真实的、无偏见的、同情的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注意用眼神接触,用人体语言表达的非语言行为;支持性的、显示同情的、用心理解的、关注学生的策略。(2)营造真诚关心的气氛。有效的班级交往规划;促进全体学生有效交往;规范有效交往的实践。(3)一名帮助者(ahelper):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同情学生[4]。

以上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所应该具备的行为特征,但并非就是教师行为有效性本身。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

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内容的描述,笔者根据收集的资料,主要从教师教学行为的专业表现、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教学专业表现。波士顿学校委员会(bostonschoolcommittee)(2006)提出了教师教学行为的8个维度:(1)公平和高期望;(2)职业主义(professionalism):主要指模式化的职业行为,包括工作职能、区域政策的理解、工作程序以及在多样性的社区里的工作目标;(3)安全、尊重、文化敏感性和负责任的学习共同体;(4)学校、家庭与社区的伙伴关系;(5)指导学生学习的计划和策略;(6)实质性知识:具有广泛前沿性知识,关键概念、事实、相关的研究、质疑的方法,具体到各自学科的交流风格等;(7)发展性过程的监控与评估;(8)反思、合作和个体成长[5]。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charlottedanielson(1996)认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要创造出学习者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使学生能够从事重要内容的学习,并使所有师生感觉到尊严和荣耀。一般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过程结构体系有4个板块,每一板块标志着教学的不同侧面。(1)教学计划和备课。包括选择教学目标;展现教学内容、资源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展现内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2)课堂环境。包括创建尊重与和睦的课堂环境,形成学习的文化氛围,课堂程序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具体环境布置等内容;(3)课堂教学。包括清晰而准确的交流、提问和讨论技术,使学生认真学习,给予学生反馈、灵活性和反应性;(4)专业职责。包括教学反思、保持精确记录、家庭交流、对学校和学区的贡献、专业成长和发展、专业主义展示等方面[6]。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教学技能技巧。cruicshank(1990)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涉及到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内容。包括“创设环境;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指导时间最优化;提问题;提供清晰的指导;注意学生的进步;提供反馈和强化”等7个方面[3](p318)。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提出了最佳课堂教学的6种教学行为技能:整合性单元;小组活动;呈现式学习;课堂工作室;真实体验;反思性评估等等。它有助于创建最佳课堂教学[7](p7)。

三、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无效性的标准

教师怎样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效性或无效性?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1998)关于课堂教学应该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或减少无效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增加的因素:(1)体验性、引导性、操作性的学习;(2)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气氛;(3)强调学生更高级的思维,学习某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4)选择为数不多的几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掌握研究该领域的方法;(5)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那些具有完整性、原创性和真实性的书籍;(6)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完成设定目标、记录、管理和评估的任务;(7)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决定书籍、写作主题、学习伙伴和研究项目;(8)在学校建立并运用民主原则;(9)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情感风格;(10)组织合作性活动,将教室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社团;(11)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通过个性化的活动不把学生分别孤立起来;(12)在常规课堂上给学生以特殊的帮助;(13)教师要扮演多样性、合作性角色;(14)依靠教师对学生发展所进行的描述性评价[7](p3)。

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减少的因素:(1)面向全班进行的教学指导,如演讲;(2)学生被动活动,包括静坐、聆听、接受和吸收信息;(3)对教室里的安静状态给予表扬和奖励;(4)要求学生将课间时间用来完成工作表、练习册、或者仍然坐着,做其它功课;(5)对覆盖每个领域中的大量材料作蜻蜓点水的介绍;(6)死记硬背事实和细节;(7)强调学生分数和学生之间的竞争;(8)将学生进行能力分组;(9)采用某些特殊方案对学生进行筛选;(10)采用并依赖标准化测验[7](p4)。

虽然这一研究不是直接论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无效性的,但对于我们区分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和无效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是什么?除了上面所述的教师个体素质、课程结构与教学技巧等影响因素以外,还有以下方面的理论成果:

一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本质。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习教学的过程。fredkorthagen,johnloughran,tomrussell(2006)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教师教育的研究,指出了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7个基本原理:(1)学习教学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竞争的过程;(2)学习教学要求认为知识是有待于创造的学科而不是一个已经创造的科目;(3)学习教学要求从关注课程转向关注学习者;(4)学习教学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进行并得以促进和加强的;(5)学习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与同伴合作;(6)学习教学要求中小学,大学和实习生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7)学习教学要求教师教育家在自己提倡的教学项目中实践自己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示范作用中得到强化[8]。这7个原理可以说是对教师行为有效性形成过程本质的恰当描述。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思想变量。不同的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具有不同的影响。佐藤正夫(1987)从教学史论的角度,认为必须扬弃与统一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提出了“学习课题系列学习”的思想,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1)提出问题与课题,使学生直面矛盾与障碍,引起学习动机;(2)使学生分析问题与课题的目标与条件,抓住真正意义上的问题;(3)使学生探讨适当的解决原理、方法与手段,计划解决活动;(4)实施解决活动的计划,实现问题与课题目标;(5)检验、评价、总结学习结果,使学生进一步练习与应用[9]。虽然这一思想对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学过程的思想有所超越,但仍然带有传统教育中的程式化习惯和明显的杜威教学过程思想的痕迹。

当前比较流行、且大家比较接受的当属建构主义。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了建构主义的指导原则,包括:(1)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2)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探究问题的本质;(3)寻求并重视学生的观点;(4)课程设置要适于学生提出假设;(5)在教学背景下评价学生的学习[10](p43-103)。在建构主义看来,教学过程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

三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形成的环境变量。许多人认为,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受教学环境的制约。kennethm.tyler,a.wadeboykin,tiar.walton(2006)通过欧洲与非洲文化差异在课堂学生学业成绩的表现的研究,得到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与文化环境具有高相关性的结论,并强调“个人主义与竞争能力”的欧洲文化与强调“合作与活力”的非洲文化相比,前者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比后者的更具有突出表现[11]。因此,随着教育的国际化与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离开文化考量谈老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没有意义的。cliveharber,jeffserf(2006)则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探讨了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他们以英国与南非两个国家为对比,主要通过两国文学、其它证据和(大学生)实习教师的面试等手段,得出教师教学有效性与民主政治有密切关系的结论[12],并且指出现代教育结构、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民主要求存在矛盾。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2006)探讨了课堂中的人类学接触(humancontact)问题,发现教师将与学生的接触作为他们教学的自然过程。这种接触沿着两个轴心进行:第一个轴心表示参与者的教师是如何认识背景及背景是如何促进或限制人们的联系的。第二个轴心表示有关人类接触的谈话显示在教学中是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的[13]。这个研究对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理论价值。

五、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之策略

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大致有如下几方面成果:

一是认知改变策略。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2006)研究了通过教师教育者,改变未来教师的理念与行为的理论模型,提出了与传统教师教育方法不同的5个维度:(1)变通的、灵活的和非固定背景下的专业报告,而不是复述详细精确的事实及固定背景中技术的精确运用;(2)学习中的调节作用而不是向学生传递信息;(3)学生是认知网络活动中的积极建构者而不是信息的接受者;(4)关注明确的问题及其多样性解决方法,而不是着眼于运算程序的应用和单一的正确答案;(5)关注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在此环境中,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赞赏自我调节的学习,其他的学生也是学习的来源[14]。可见,这些观点与传统观点相比,无疑具有革命性意义。

二是学习合作策略。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2003)提出了学生学习合作分析,即casl(collaborativeanalysisofstudentlearning)。casl是一种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它围绕学生学业标准目标,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加深理解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体系由4个要素组成:(1)反思探究的框架;(2)合作探究的文化;(3)casl的探究阶段;(4)促进、领导和支持casl,如制度安排、行政支持等[15]。可见,合作成为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过程就是合作的具体教学形式,这不仅是提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也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实现途径。

三是反思、建构性策略。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2006)提出教师教学行为发展系统包括教师的经验、反思、学习结果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16]。因此,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强有力的学校环境的支持,学校政策要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注入具有挑战性与冒险性的要素。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1999)提出的建构主义策略是:(1)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2)运用原始的、主要的以及可操作的、互相作用的材料;(3)运用诸如分类、分析、预测和创见之类的认知术语;(4)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施课程与教学策略;(5)先了解学生对即将交流概念的看法;(6)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7)激发学生研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开放的问题;(8)注意学生最初的详细阐述;(9)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最初假设相矛盾的活动中,继而鼓励他们讨论;(10)提出问题之后为学生留出等待时间;(11)为学生提供建构联系及隐喻的时间;(12)频繁使用学习循环模式,培养学生好奇心[10](p125-145)。总之,教师经常反思自身行为,考量不同教学行为、假设、信念和观点,沉稳深邃地考察教学环境、随机应变地把握教学局势并采取相应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坚守的重要思想。

四是课堂实践策略。josephciaccio(2004)提出了“完全积极策略”。意谓使教师明显地看到教学的积极方面,避免或消除消极方面。具体内容包括满足彼此的需求;改变起反作用的情绪;结束行为问题;帮助后进生;运用积极学习策略等5个方面[17]。kathryncastle(2006)研究了新手教师如何作为一个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7个自治的主题:(1)对错误问题的察觉;(2)质疑;(3)从他人那里寻求答案;(4)冒险;(5)反思到自信;(6)增强对学生理解的理解;(7)采取行动[1](p1094-1103)。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2000)提出了9种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策略:(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18]。stephend.brookfield,stephenpreskill归纳了实现民主课堂的主要技巧,包括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相互性、共同商议、正确评价、信心、及自治(autonomy)等方面[19]。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相比,最近的研究强调课堂教学更具有反思、建构与批判的韵味。

五是教师教学档案袋策略。catherinederijdt,evatiquet,filipdochy,mauricedevolder(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背景下教学档案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影响,还检测了教师对于教学档案的态度。研究表明,教学档案是一种能够带来重要积极影响的工具。它能够激发教师去反思他们的教学行为,寻求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改善课程材料[20]。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1)关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特征、内容体系及实现策略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2)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以一定的专业实践体系及其标准为基础,否则教师专业化就无法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的专业化相提并论。(3)教学行为有效性不只是依赖于教学理性思维的规则的按部就班的操作性程序,它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不只限于教师与医生、会计、律师、建筑师等职业有相似之处,更在于它与其它许多职业如政治家、人类学家、公共关系者、演艺者等也有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必须要求教学行为遵循一些公共教学准则,以使自身行为具有本行业的特殊标准,但是,标准与准则在多样性文化、政治与生活环境中很难发挥作用,应变思维才是教师教学行为更为需要的。kennethm.tyler等(2006)课堂的文化差异研究,cliveharber等(2006)的课堂民主政治研究,careye.andrzejewski等(2006)的课堂人类学研究等都说明了这一问题。

以上研究也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行为具有自身专业的不可替代性质,教师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我们必须坚持教师教学的现代性理性设计,需要有一定规则性知识与程序结构,以此完成教师行为的专业化要求。也就是说,教师教学行为需要一定的模式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采用更多的反思性与建构性思维与策略,以应对变动不拘的教学环境的要求。由此,教师教学行为已经超越课堂时空范围而导致教师专业化特征的淡化。以上两方面构成了教师行为有效性研究的矛盾性。

本课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一是关于哲学思想与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及相关策略研究,以此应对未来变动不拘的教学与外部环境。因为随着教学环境的国际化与文化多元化,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行为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都显得蹩脚。对教师个体来说,一种在自身教学哲学指导下的应变性教学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关于拟像背景下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行为及其有效性的研究,以此保持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的时代性与未来指导性。因为以往的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是在课堂教学背景下进行研究的,而课堂教学是在工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人类进入拟像时代,教师教学范式及其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如果我们的研究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许我们的研究成果会成为拟像时代下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提高的桎梏。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解决前述矛盾性。

[参考文献]

[1]kathryncastle,autonomythroughpedagogicalresearch[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

[2]王连生.教育概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276.

[3]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stanleyj.zehmandjeffreya.koggler,onbeingateacher,corwinpress,inc,1993.

[5]adoptedbythebostonschoolcommittee.february1,2006.

[6]charlottedanielson.教学框架——一个新教学体系的作用[m].张新立,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48-52.

[7]harveydaniels,marilynbizar.最佳课堂教学案例——六种模式的总结与应用[m].余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8]fredkorthagena,johnloughranb,tomrussellc.developingfundamentalprinciplesforteachereducationprogramsandpractice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20-1041.

[9]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18.

[10]jacquelinegrennonbrooks,marting.brooks.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同案例[m].范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11]kennethm.tylera,a.wadeboykinb,tiar.waltonb.culturalconsiderationsinteachers’perceptionsofstudentclassroombehaviorandachievement.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98-1005.

[12]cliveharbera,jeffserfb.teachereducationforademocraticsocietyinenglandandsouthafrica[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986-997.

[13]careye.andrzejewski,heathera.davis.humancontactintheclassroom:exploringhowteacherstalkaboutandnegotiatetouchingstudent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1-12.

[14]miekelunenberg,fredkorthagen,anjaswennen.theteachereducatorasarolemodel[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23):586-601.

[15]georgeam.langer,armyb.colton,lorettas.goff.学生学习合作分析[m].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3-14.

[16]jenniferharrison,suedymoke,tonypell.mentoringbeginningteachersinsecondaryschools:ananalysisofpractice[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6,(22):1055-1067.

[17]josephciaccio.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m].郑莉,闫慧敏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

[18]robertj.marzano,debraj.pickering,janee.polloch.有效课堂——提高学生成绩的实用策略[m].张新立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德育资源;德育渗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深化中。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也是我国一直坚持的人才观。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将教学视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主导途径,这一点似乎是确定无疑的。然而,也许正是在这个毫无疑问的前提下,人们容易将教学视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而更多地关注对教学的知识性理解,以致教学本身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往往被悬置或搁置一边了”。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涵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基础性课程,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育人道理,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文本中的德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将高深的育人道理浅显化,使其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知。在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构建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令学生在真实地生活情境与以往的生活经验中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体会文本中的道德观念乃至践行道德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精神文化是民族发展之基,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也体现在我国的文字与文篇之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包含了较多具有人文精神的篇章,唤醒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神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通过《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两篇课文,展现出我国汉字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汉字从有趣地象形字发展至今,凝聚了历代祖先的智慧。课文通过讲述汉字的演变历程与有关汉字的历史故事,令学生感悟汉字的悠久历史与形成过程,形成珍视人类知识成果的意识。课文中包含着有关汉字的字谜、谐音字、错别字及书法的内容,充分焕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二)信息文本中的科学意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一些科学探究、科技力量等内容的文本,启发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蕴含的深层思想,体味科学技术带给社会的巨大改变,由此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一课,通过讲述我国数千年来飞天梦的实现历程,展现出科学家不懈奋斗的科学探索精神。我国科学家在历尽失败之后,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验,逐步实现了中华飞天梦。我国自古便有“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飞离地球、迈向太空是世代人民的美好希望与追求。而在过往的时代中,由于缺乏科学技术,飞天始终只是一个梦想。课文中展现的飞天梦的实现,正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勇于探索与科学探究的精神深深地扎根在课文的文字中。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充分意识到飞天由梦想转化为现实的基石,即科学的力量,由此逐渐培育起学生的科学意识。(三)经典故事中的人生哲理。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叙事类篇章,尤其是经典故事。故事中描绘的情节与人物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做人道理,成为学生生活的典范,启发学生的道德认知。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经典故事的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与规范自己的行为。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尊严》一课聚焦于“以诚待人”的单元主题之下,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渗透德育的典型文本。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文中没有空洞地阐述尊严的含义,而是蕴涵在人物的言行之中,课文的故事情节之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尊”并不陌生,而“尊严”,尤其是文本所呈现的困境中仍能坚持的这种自爱、自强、自尊却是接触较少。因此让学生从课文的内容展开对尊严的思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学生而言,更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四)自然题材中的环保理念。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部分的课文包含了环保教育内容。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充满花和阳光的地球上,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充满着欢声笑语,我们的地球是那么的美,我们的家园要靠大家来共同建设。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品读关键词句,彰显教育价值。文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自然彰显出作者表情达意、谴词造句的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在指导学生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句上下功夫,抓突显主旨的中心句、浓缩内容的概括句、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词。每一篇课文之所以可以入选我们的教材,都是因为有着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而这些在品读词句的过程中一定可以发挥作用。(二)关注人物言行,体会核心价值。课文中人物的言行隐含着人物的身份、个性、情感、性格、阅历以及说话背景等诸多信息,关注人物的言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本、人物的理解,也会在爱憎的感受中培养他们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例如:执教《尊严》时,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形象,读懂什么是尊严,树立自立、自强、自爱的意识,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我。关注人物言行,评价人物言行,必然会对自己的为人处世、为事做人进行思索,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在这熏陶感染下建立并形成。(三)感悟表达方法,领略思想情感。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通过细节描写、排比、拟人、想象、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所以,感悟表达方法也是激活语言文字的有效策略。例如执教《慈母情深》时,对文中排比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通过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品味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使学生充分体会母亲的苍老、疲惫与辛酸,发现排比这种语言形式之下蕴藏的母爱之伟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因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悉心地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发现语言之魅力,感受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情感与情绪,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四)巧用合理想象,升华人文精神。放飞想象可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心灵震撼,更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磁场中净化心灵,丰富情感,感悟生活。例如,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奇丽的景色、奇异的民族,文章的描写是有限的,但是当我们利用文章的描写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悟时,德国街头繁花似锦的景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会在街头巷尾的物、景、人中显现得淋漓尽致。文章所渗透的人文精神不用老师娓娓道来,学生自然在此景、此情中感同身受。巧用合理想象激活了静止的语言文字,带领我们走进万千世界。这是想象赋予人类最独特的财富,也是学生最大的思维乐园,更是语言文字最大的魔力。

五、反思

时代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上,教育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小学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因为只有青少年本身的道德思想提高了,才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有所作为的人。因此,对于小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应当与语文课程充分地结合。通过语文这门学科,作为一种手段和媒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引领者,只有巧借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够既实现立德树人又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才能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能使德育之花永结硕果。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车丽娜.教学理解的意义之维[j].教育研究,2017,(09).

教学德育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化学;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全国职教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学校培养应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1],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2]。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德育大纲实施途径上又明确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等课程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3]。”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认真探索渗透德育工作的方法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利用化学规律及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思维能力

化学知识本身包含很多哲学思想,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例如,利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原子半径、最高正化合价和负价以及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揭露元素周期律是原子结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必然结果,引导学生掌握看待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分析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从道尔顿模型开始,历经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枣糕模型、波尔模型再到电子云模型,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思维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前进的。科学是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真理。学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掌握元素及化合物这些繁杂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尤其是对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实训操作课尤为重要,通过实验的探索,掌握相关技能,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有,分析同主族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认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利用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各项研究及科学家的成功事例显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人成功成才的道路都至关重要,甚至非智力因素更胜一筹。一个人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智力的充分发挥,弥补诸多方面的不足。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如何取火和保存火种。从那时起,人类就开始了化学实践活动。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酿造酒类。经过几代化学家的努力,近代化学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向微观的不断深入,化学科学的发展更为迅速,进入到辉煌的现代化学时代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分析苯的分子结构:凯库勒在晚上回家的马车上睡着了,在梦境中,碳原子和氢原子变换着各式花样在眼前飞动,一条白蛇扭动着摇摆着最后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变成了一个环,于是苯的环状结构诞生了!凯库勒坚持不懈对科学的探索,才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受到梦境的启发,发现苯环的环状结构,看似一种偶然,实则是日夜苦思的必然,成为有机化学结构史上的里程碑。比如:波义耳被称作指示剂之父。如何能简便地测出溶液的酸碱性,曾困扰很多科学家。一天,波义耳把刚采来的一束美丽紫罗兰插在实验室花瓶愉悦心情。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几滴盐酸滴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瞬间紫罗兰花竟变成了红色花!波义耳感到很新奇又兴奋,经过反复大量的实验加上敏锐的观察力,石蕊指示剂诞生并广泛使用流传至今。这些成功的意外重大发现让学生明白科学人的坚持不懈、敏锐观察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大胆想象,勇于创造。

3利用化学家的事迹和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

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随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生涯教育成为新的德育要素。结合化学家的奋斗历程和化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舍勒,瑞典著名化学家,出生极度贫寒,勉强上完小学,14岁就进入药店打工。勤奋自学的他利用工作之余,努力读书,艰苦实验,是氧气和氯气的发现者。他从普鲁士蓝染料中发现一种易溶于水的无色气体,亲自口尝得到这种气体具有苦杏仁味。这种气体后被证实为具有剧毒性的氰化氢。他研究领域涉及化学的多个分支且在各方面都做出了出色贡献。年仅43岁的舍勒死于长期中毒引发的肾衰竭。这种奋斗献身精神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对人生的思考,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同时,化学在生活、生产、医疗、国防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医疗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职业院校,更注重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更要加强并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化学教学中,首先,倡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和专业方面的化学问题及现象,试图用化学知识及原理解释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其次,站在科学视野下,尽可能鼓励学生搜集各个领域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可能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为今后走入社会更好地发展自己奠定基础。最后,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适当穿插和渗透一些社会发展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重大疾病攻克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并不断提高职业综合素养。

4利用化学科技的前沿发展和重大成就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长期的任务。化学比其他学科更具特色。我国化学成就及重大突破对学生的爱国情怀的熏陶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因此讲授各章节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利用配置课本的插图和化学发展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侯德榜制碱法,1924年,我国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品畅销国内外,开启了中国重化学工业,奠定了近代化学工业,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讲授有机化学部分,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家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并最终在1965年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个蛋白质的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其性能与天然胰岛素完全相同。这是一项伟大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还证明中国可在尖端科研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一决高下。其巨大的意义可与“两弹一星”相媲美。因此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零距离接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奖,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民族自豪感。这些重大的成就使我国化学在国际上占稳了脚跟,得到世界公认,为国家争得荣誉,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化学发展的成就,感受作为中国人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德育因素,结合课程、专业和岗位等特点,将德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上述渗透式教育方法只是初步的实践认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的地方,只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及内容,就能在无形中使学生德育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韦韦.2014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教育与职业,2014,(10):22.

[2]朱波.谈中职教育下的学生管理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2,(7:下):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