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14 21:41:55
教学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教学教案范文篇2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学教案范文篇3
课题:unit2myfriends
教学重点:1.句型:who''''she/she?who''''syourbestfriend?
2.词汇:hair,thin,strong,quiet
教学难点:1.发音:friends,thin
2.名词复数的使用
教具准备:
1.画有猴子、兔子、长颈鹿、梅花鹿的图片
1.amy,chenjie,sarah,mrblack的面具或头饰
2.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3,let''''slearn/a]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猜谜语。教师说,学生猜。
it''''ssobig.ithasalongnoseandashorttail.whatisit?(anelephant)
it''''ssmall.ithastwolongears.whatisit?(arabbit)
2.教师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说:themonkeyhasalongtail.therabbithasashorttail.
教师再出示长颈鹿和梅花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it''''stall.it''''sshort.
3.复习单词big,small,long,short,tall,并说出中文意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chenjie的面具,问:whoisshe?学生回答:chenjie。教师说:shehaslonghair.
(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isshe?学生回答:amy。教师说:shehasshorthair.(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面具,说:chenjieandamyarefriends.theyarefriends.
2.让学生看着面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说:shehaslonghair.shehasshorthair.theyarefriends.
3.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说:shehaslonghair.hehasshorthair.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longhair,shorthair和friends。(把单词卡贴在黑板上)
4.教师出示sarah和misswhite的面具,问whoisshe?学生答:sarah,misswhite。教师把面具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鼓励学生说出shehaslonghair.shehasshorthair.
5.教师指着班里很瘦和长得很健壮的同学说:sheisthin.heisstrong.并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学说这两句话。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thin和strong。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读thin时,注意咬舌尖儿。
6.教师出示zhangpeng和mr.black的面具,并把它们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让学生说出:heisstrong.heisthin.
7.教师把右手的食指放在嘴上,做出让学生安静的动作,让学生说出单词quiet。并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quiet。(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再把chenjie的面具贴到这个单词前,让学生说出:sheisquiet.让学生翻译中文。
8.教师导入课文对话:johnhasafriend.你能根据他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让学生观看课件[unit3let''''slearn/a]教师问:whoishe?(板书)
9.听录音带,跟读对话。[unit3let''''slearn/a]
10.教师: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吗?myfriendisthin.shehaslonghair.shehasquiet.
whoisshe?(板书)
11.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来描述黑板上所贴出的人物,让大家猜。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let''''sfindout
教师出示第一组单词:hair,eyes,ears,nose,mouth.
教师出示第二组单词:long,short,big,small
教师出示第三组单词:thin,strong,quiet,cute,tall,short
操作:让一个学生问:who''''syourbestfriend?
回答问题的学生可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来用英语描述这个人的模样和特征,让大家猜。看谁描述的恰当、准确,看谁猜得快。公务员之家:
2.listenanddraw
教师简要描述几个人的模样和特征,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描述画出这几个人物。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看谁画得准确漂亮。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为爸爸、妈妈画像
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然后让大家看着画像,由自己来描述爸爸或妈妈的模样。看看谁画的画像与自己的描述是一致的。
板书设计:
unit3myfriends
教学教案范文篇4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
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的背景”。
一、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教学教案范文篇5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
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公务员之家:
五、放声朗读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
六、再讨论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七、练笔交流
教学教案范文篇6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
(一)必知点:
1.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介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3.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意图:
背景见预习提示。
写作意图:古为今用,借古讽今。用作者的话说当时是“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作者“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作者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
(二)重点:
4.作者笔下的屈原形象及其它人物形象
屈原:剧中屈原是正义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他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的奸佞们战斗到底。屈原的形象是为正义和光明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的形象。婵娟: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郑詹尹: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帮凶。
5.本文的情节结构和矛盾冲突:
课文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的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2部分是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第3部分是婵娟之死。这一部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6.屈原歌颂风雷电的内心独白的结构和特点(《雷电颂》)
(1)结构层次
《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两层: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艺术特色
①闪耀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它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耀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
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整个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7.一些物象的象征义及蕴含义
(1)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3)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身子自由时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4)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5)土偶木梗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指河伯神像,其二指在《九歌》中抢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三)运用点:
8.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屈原身上学到了什么?写一篇读后感,联系现实谈一谈你的体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阅读全文,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注音、释义
提示:诡谪咆哮潸然痉摩稽首踉跄睥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尚飨(注音、释义自己动手查工具书)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出划分的依据。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勒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是发展,也是本文的核心。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高潮,写婵娟之死。表现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誓不两立的冲突。
3.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是:“东皇太乙庙之正殿……名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设置这一场景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郑袖、勒尚设下毒计要毒死屈原,执行者就是郑袖之父郑詹尹,他千方百计劝屈原饮下那杯酒,屈原没喝,最后他说:“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这表现了这个刽子手什么样的心理?提示:急于毒死屈原,故意使用激将法来“激”屈原喝下毒酒。
4.学本文,要有感情地准确朗读《雷电颂》部分,准确地体会屈原的情感。所以,首先要注意朗读中的节拍停顿。下面两段对白,节拍停顿正确的项是:
(1)a.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b.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c.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d.啊,我/思念那/洞庭胡,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提示:d
(2)a.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b.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c.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d.那湘妃竹/不是/主人们/用来/打/奴隶的刑具么!
提示:c
5.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
提示:《雷电颂》这篇独白,结构浑然一体,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划分为二个层次。
第1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前,他不能不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那些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眩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内在的力量。
第2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鬼像来愤怒地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屈原之所以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是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是象征暴戾、奸诈、怯懦的怪力乱神。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总之,这篇独白,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也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6.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用一种具体事物来表现一种特殊事物或特殊意义)。独白中的风雷电象征什么?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什么?
提示:(略)
7.简要分析《雷电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提示: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感情,增强语句气势。首先,《雷电颂》通篇用了拟人兼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期望风、雷、电;而“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词语,无比愤怒地对恶神进行斥责。这样,就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也使整个独白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8.《雷电颂》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在《雷电颂》中,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急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这段独白想象奇特,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9.婵娟在这场戏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她的出现,对塑造屈原这一人物形象、展示全剧矛盾冲突有什么作用?
提示:婵娟是屈原的侍女,是有正义感的女性形象。她爱戴、崇敬屈原,把他当作“父亲”、“师长”;她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但是却深明大义,知道“做人的责任”;她不屈服于公子子兰的威逼利诱,甘愿为搭救屈原而献出生命,这一切都突出地体现了她高尚、善良、纯真的品质。通过婵绢为正义而献身的行动,有力地衬托屈原正气凛然英勇无畏的形象。婵娟之死,使正义和邪恶的冲突达到高潮。
10.综观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屈原这一伟大形象,联系当今,谈一谈自己如何从行动上向屈原学习。
提示:(略)。
【妙文赏析】
猫不吃鼠的启示
一提到猫,人们立即会想起捕鼠能手,老鼠的天敌。可我家却有一只不吃鼠的猫。
为什么呢?原来,奶奶每天都喂它十几遍,它吃饱喝足之后,便呼呼大睡。久而久之,变得又馋又懒,竟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捕鼠。现在,即使老鼠就在眼前,它也不会抓了。
猫尚且如此,人何尝不是这样?现在,很多老师都把我们当成了“猫”,把那些现成的书本知识,给我们喂了又喂,灌了又灌。猫总是要饱的,怎能吃了又吃?可有的老师就不管我们这些“猫”的消化能力。白天满堂灌,晚上题海战。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六,想消化一下,老师又怕“饿”着:“《××习题集》《××千题解》都不错,星期天玩够了的时候好好做吧。”玩够?唉!真是天大的笑话。
“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口号,已经喊了许多年,可我们一些老师做起来时却又把它忘了。猫总是饿了才去觅食。同样,学生有时间,才能消化已有的知识,猎取更多的课外知识。如果猫不喂那么饱,它一定自己去找食物。这样,既省了喂,又锻炼了捕鼠的本领,也不至于变得又馋又懒,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老师不“喂”给那么多东西,使学生能够吃得消,接受得了,那么学生就有时间和精力潜心于课外,去猎取更多更精美的“食品”。无形中,就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智力,发展了能力。这是一举数得的好事,我们的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呢?
如此看来,师“喂”徒也应讲求点方式方法了。
赏析:
类比论证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两个特征或属性基本相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已知事物的结果,来证明另一个事物也会有相同的结果。
《猫不吃鼠的启示》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论证方法。
文章不长,论题也不新,但却具有吸引力,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在于作者找到了一个好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具体的论述中,将事例和分析逐步展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类比推理的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其论证时是从较形象的已知事物出发,容易使读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思维体操】
这一年,纪晓岚随乾隆南巡。一天傍晚,两人微服出游。他们在江边散步时,只见那儿停着一艘小船,一个老头儿正蹲在船头,手持鱼杆在钓鱼。但见浮标晃动,老头儿手腕一甩,钓上金色鲤鱼一条,活蹦乱跳,老头将大腿一拍,朗声大笑。
此情此景,使君臣诗兴大发。乾隆当场要纪晓岚口占七绝一首:限在四句二十八字中,必须嵌入十个“一”字。
晓岚望着江水渔舟,来回踱了几步,悠然吟道:_________________乾隆听了,连声赞叹:“好诗!好诗!”
同学们,你们尝试一下,就这幅图画展开联想,写几句诗。
提示:纪晓岚吟的七绝为:“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全诗清新自然,生动传神,一幅《秋江独钓图》历历在目。
三、智能显示
【心中有数】
1.本单元《雷雨》、《屈原》、《窦娥冤》三篇戏剧在高中教材中十分重要,也很有代表性。要求大家要对课文作者、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矛盾冲突、戏剧常识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2.从戏剧语言和舞台说明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是学习本单元戏剧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认真领会。
3.因为戏剧的矛盾冲突复杂、集中、尖锐,所以,戏剧语言常结构复杂,蕴含信息量大,感情充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力求把握人物的神态、语气、心理,从而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反复诵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常考内容举例及方法总结(1989年全国高考广东题)
下面一句话综合运用哪几种修辞方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在长期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中,总司令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啊,他对敌人总是针锋相对,革命意志像钢铁一样地坚强;而对自己的同志又总是宽宏大量,情感像春天一样的温暖。
a.排比比喻借代b.对比比喻
c.对比排比比喻d.对比对偶比喻
解答方法:“惊涛骇浪”(比喻中的借喻),“对敌人”“对自己的同志”(对比),“情感像……温暖”(比喻),因此,答案为b。
【例2】对下列古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天上来”极夸张黄河来势之猛来势之高。
b.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借代为秋天:“南冠”借代为囚徒。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是个设问。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银河落九天”是比喻与夸张融合在一起使用。
解答方法:答案应选c,c是反问,不是设问。
【动手动脑】
阅读下面屈原的一段独白,完成1—4题。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a!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b,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c呀。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你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但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眩目的光明呀!
①在“你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这个句子中,应该重读的音节是()
a.你b.这c.最d.剑②对红色的两个“你”的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是()
a.都指自然现象。
b.前一个指邪恶势力,后一个指自然现象。
c.前一个指自然现象,后一个指邪恶势力。
d.都指邪恶势力。
③对划曲线的三处短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ab指闪电,c指信念
b.a指信念,b指佩剑,c指闪电
c.a指闪电,b指佩剑,c指信念
d.ab指闪电,c指佩剑
④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诵读语气正确的一句是()
a.渐弱渐弱b.渐强渐弱c.渐强渐强d.渐弱渐强
答案提示:1d2d3c4c
【创新园地】
1.甲、乙两人对着吹牛。
甲:“我是一个巨人,两脚踏在地上,头能顶到天上!”
乙:“那算什么巨人?我一张嘴,上唇能顶着天,下唇能贴着地!”
甲:“那你脸呢?”
乙:“我不要脸了!”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唐诗名句。
2.妈妈让儿子填籍贯。
儿子:“妈妈,籍贯这栏怎么填?”
妈妈:“就填你出生的地方。”
儿子:“噢,我明白了,籍贯——妇产医院。”
根据这则笑话,打一报纸名称。
教学教案范文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二、教学设计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习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4.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幽%c
第二篇、《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下阕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
第三篇、《滕王阁序》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法及思路: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课文。
1、作者: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①。教师补充:《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要求:分段读,师个别指导正音,节奏校正。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三、作业:背诵课文2~~5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课文
二、重点段落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学生,全体学生)
二、理清全文结构,重点分析2~~5段。
1、问:速读课文,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2、背3段分析景物之美。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三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3、背4、5段,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感慨?
(1)、第四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2)、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三、作业:练习三、四。
附:板书设计
一、述宾主之美。
二、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三、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四、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二、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练,概括一下骈文的特点。
明确:
1、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饰和用典。
2、结合课后练,找例句。
二、本文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
加强论证,叙事抒情,而运用的手法却有所不同。有明用,有暗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积累实词,完成课后练习三。
1、旧1、全、都
2、所以2、没、干
故3、特地尽3、全部用出
4、原因4、完,尽头
1、属于1、依附
属2、类即2、就
3、在3、则
四、虚词义项及作用。
1、将,副词1、表陈述,了
2、将近,副词
且3、暂且、姑且,副词矣2、感叹,了
4、将要,副词
5、尚且,还,连词3、表疑问语气,了
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句式的特点。
1、默写课文2、找出本文的成语3、找出通假字并加以归纳。
第四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构想
1、设计意图
本文是古诗词单元的讲读课,在设计课件时,一方面是要将本首词的重点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理解这首词,同时还要能由此及彼,课件中要体现出引导学生欣赏这一类诗词的特点,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词中的精品,代表了苏轼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它第一次运用词的形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苏词的独特面貌。词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词将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这应是文章的学习重点。
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宋词,对于宋词的有关常识,以及苏轼的有关情况应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但高中阶段的诗词教学应重在诗词的鉴赏,应结合诗词,将诗词鉴赏的有关常识贯穿在诗词教学中,使得学生能学会赏析诗词。这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词中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的教学内容之一,文中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应引导学生对这种变化加以理解,这样方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
2、确定目标
根据上文的分析和高中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①了解苏东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的特点;
②学习该词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③理解词中表现出的苏轼的情感矛盾。
3、过程安排
教学的具体过程拟设计为读——析——结——赏几步。
拟设计问题如下:
①上阕作者如何写景?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②作者对曾经活跃在这里的英雄人物有具有怎样的情怀?
③作者如何刻画周瑜形象的?又如何写自身的?
④怎样理解作者对周瑜和对自己的感情的矛盾?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注意朗读、分析、总结和赏析的结合,将赏析的部分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并注意及时总结。
二、课件制作
(一)素材准备
本课件只用了一个图片素材,即苏轼的图片,在网上即可搜寻到。
作为诗词的课件,还应该有音频素材,即课文的朗读录音,因为在操作时未能找到录音带,故本课件没有朗读的部分。条件允许的应尽可能准备,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转录即可。
图片位置:
(二)过程略解
第一页:导航页面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导航页面,显示该课件的主要内容,方便教学操作。
制作要领:1、在powerpoint中新建一文件,命名后保存;2、应用设计模板japanesewaves;3、插入课题、作者和图片,调整大小、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4、插入文本框,输入导航内容,调整文字大小、颜色、位置,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二页:目标页面
页面解说:该页面设计主要为让学生明确学习本课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加强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制作要领:1、插入新幻灯片;2、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分别输入“教学目标”及其具体内容;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三页:作者介绍
页面解说:此页面为作者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此处的介绍应适当具体详细些,使学生对苏轼的一生中重大的转变有所了解。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苏轼图片,调整位置,设置动画效果;2、插入文本框,分别输入“作者介绍”及其具体内容;3、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四页:词语解释
页面解说:此页面主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疑难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全文的表面含义,也为更深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词语解释”和全文;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和颜色,将需要解释的词语设置成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别;3、插入若干文本框,对应每个需要解释的词语输入该词语的解释,个别位置在中间的词语可插入自选图形中的标注进行解释;4、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五页:课文分析
页面解说:此页面和下一页(下阕的分析)为课文内容的分析页面,具体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咏史、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课文分析”及“上阕”,调整大小位置;2、插入7*5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删除表格中的某些线条;3、在表格的最上一栏填上相应的内容;4、插入若干文本框,分别在对应位置输入相应内容,并设置文字颜色为红色;5、为每一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6、下阕与此同。
第六页:总结课文
页面解说:此页为课文的总结页面,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若干文本框,在每个文本框中输入一个内容,调整文字的大小、颜色;2、插入若干箭头和一竖直线,设置线条的线形及颜色;3、将文本框、箭头和直线分别放到适当位置,设置动画效果,并调整其出现顺序。
第七页:比较阅读
页面解说:此页和下一个页面(比较阅读)是将两首豪放词、一首豪放词一首婉约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领会豪放词的特点。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比较阅读”,调整大小、位置和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2、插入两个10*1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并分别在表格中输入两首词,设置文字的大小、颜色;3、为两个表格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4、下一页豪放词和婉约词的比较与此页同,略。
第八页:总结特点
页面解说:此页面在比较前面三首词的基础上总结豪放词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框,输入“豪放词特点”,并调整大小位置;2、插入4*2的表格,设置表格的边框和填充颜色;3、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输入除具体特点的其他内容;4、插入三个文本框,分别输入三个特点,并调整至相应位置;5、为每个对象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第九页:思考练习
页面解说:此练习页面主要要检测学生对诗词鉴赏领悟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在下面的诗词教学中及时补过。
制作要领:1、在新幻灯片中插入两个文本框,分别输入“思考练习”和具体练习内容;2、调整文字的大小、位置、颜色,并设置适当的动画效果。
三、操作要领
1、诗词教学应突出朗读,朗读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没有录音带,课件中没有朗读的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加强,不可忽略。
2、分析课文时,应将问题和填表相结合,在问题中解答中完成表格的填写,否则将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3、比较阅读时应将两首豪放词之间的共同点和与婉约词的区别讲解清楚,便于豪放词特点的归纳。
4、应将鉴赏诗词的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不可单方面强调,那样不利于学生对诗词鉴赏的掌握。
四、预期效果
本课件注重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阅读诗词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苏轼的其人其事与所了解,对词人的遭遇对创作的影响能有一定的领悟,同时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词的风格特点,能进行简单的诗词鉴赏。
第五篇、《死水》教学设计与教案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七、讨论: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色彩感的词藻,绘声绘色,给人以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八、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闻一多的其它代表性的诗作,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附:板书设计
死水
绝望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一、水的特点吹不起半点漪沦
及作者的态度扔愤激之语
泼
铜:翡翠
铁:桃花
油腻:罗绮
二、具体描给死水霉菌:云霞绘形
臭水:绿酒
白沫:珍珠
花蚊:偷酒
教学教案范文篇8
课题国外礼仪介绍(一)圣诞庆祝活动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圣诞节的种种庆祝活动,联系中国春节展开讨论,从而达到开阔眼界,操练口语的目的。
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
教具录音机、图片、自制投影片、圣诞小礼物
教学步骤:
step1freetalk
talkabouttheweather,theconversationmaybeginlikethis:
a:whatalovelyday,isntit?
b:yes.buttheradiosaysitllgetcloudysoon.
a:well,ireallydontlikecloudymeather,whataboutyou?
b:notatall.
a:……
step2presentation
askoneofthestudentsthefollowingquestion:
⑴whatdayisittoday?
⑵whichmonthisit?
⑶whichisthelastmonthoftheyear?
⑷doyouknowwhichisthemostpopularfestivalinthismonthinmostwesterncountries?
step3briefintroduction
tellthestudentssomethingaboutchristmasday.
christmasday,whichcomesondecember25th,isusuallysaidtobethebirthdayofjeanschrist.(耶稣基督)alotofchildrenlikethisfestival,becausefatherchristmaswillcomeonchristmaseve.heisakind-heartedman,andoftendressupinaredcoat.helandsontopofthehouseandclimbsdownthechimneyintothehouse,helikesgivingchildrenmanygifts.usuallyheputthesegoodthingsinastocking,soeverychildputstheirstockingontheendofthebedbeforetheygotosleeponchristmaseve.
step4lookandsay
lookattheflashcardsandsaysomethingaboutthem.
step5discussion
discusswhatpeopleinwesterncountriesdoonchristmasday.
theanswersmaybelikethefollowing:
⑴childrenwakeupearly,theycantwaittoopentheirpresents.
⑵theysay"merrychristmas"toeachotheronthatday.
⑶theygiveeachotherpresents.
step6askandanswer
⑴whenischristmasday?
(ondec.25)
⑵peopleinwhichcountrycelebratechristmasday?givesomeexamples.
(peopleinengland,canada,theu.s.a.,france,...)
⑶whatsfatherchristmaslike?
(hedressesupinaredcoat,sittinginthesleighdrawingbyadeer,...)
step7singandplay
listentosomebeautifulchristmassongsandmusic,iftheylike,singwiththem,handoutsomechristmasgift.
step8discussion
discusswhatdochinesepeopledoonspringfestival?
theymayfindtheseimportantpoints:
⑴chinesepeopleusuallyhaveabigfamilydinner.
⑵theyplaycrakers,fireworks.
⑶childrenmayreceiveredbagswithmoney.
⑷theyvisittheirfriends.
教学教案范文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肖像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手法。
3.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以及鲁迅先生为革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伟大的鲁迅先生与世长辞,这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如果你是鲁迅先生的亲朋好友,学生,或者就是一位鲁迅先生的一位仰慕者,这时,让你写一篇文章来悼念先生,你怎么写?
一般来说,纪念伟人介绍伟人的文章,多从介绍其生平开始,摘取能体现其崇高品质,伟大成就精神的重大事迹来写。的确,当时有很多很多的人写诗赋文来悼念鲁迅先生,记叙他一生突出的事迹,歌颂他的精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篇。但这篇文章相对于大多数的文章来说,构思很精巧独特。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小的角度,即选取同鲁迅先生的一次偶然而短暂的一面,选取鲁迅先生生活中极其细微的一件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将一次“小”的见面同鲁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
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看看在一个普通工人眼中,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课文分析
本文结构,以空行自然分开,分为两部分,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1.“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
2.“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一)第一部分
1.开篇交待了什么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环境)
环境描写:
店外的景象:“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阴冷)
为什么要描写店外的景象?有何作用?
明确:既点明了当时的自然环境,说明我进店的原因;又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开篇作者就点明了时间,1932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非常猖獗,大肆捕杀革命人士,各大城市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2.从店外进入店内,店内又是如何一种景象呢?我是如何观察书店事物的?其观察视角(描写顺序)是如何变换的?看2~5段,请注意表示作者眼光移动的词语,从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观察视角的转换就决定了描写的顺序)
提示:a先描写“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冷清)b再“书架一角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惊喜)c最后“一本书的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兴奋)
从“赫然”“像得到保证似的”这些字眼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情感?
(体会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看出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那么这一笔有何作用呢?(从情感上为后文鲁迅从幕后走到前台做了一个铺垫)
书店这个特定环境的描写作者是按视角的转移按远景近景特写来安排描写顺序的,同样,对于鲁迅先生的描写作者也是按一定视角的转换来具体描写。
现在就请你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鲁迅先生肖像的语句,并按“远景”“近景”、“特写”的顺序对其进行分析。
提示:远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观察条件的揭示。
近景: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描写人物忌讳泛泛而谈,应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概括)反复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是先生为革命工作鞠躬尽瘁的体现;反复写瘦,从一个侧面表明作者对先生的关心与敬爱之情
3.除了肖像描写,本文还有什么描写?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我”同鲁迅先生的对话很精彩,意味深长,请你找出我同鲁迅的对话。
从这些对话中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感受,对先生的感情在随之不断变化?下面我们就从对话入手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第一句是“你要买这本书?”,当时我的反映是什么?
“立刻感到受了父亲的抚摩”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父亲,我们最亲近的人,我是一个处于最下层的公交车售票员,被人歧视,然而此刻鲁迅先生却对我这样温和,这样亲切,使我从心底感到温暖,感到亲人般的亲切,感到长者的慈爱。
下面就请模仿老师这种分析,分四组分析后面的对话。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哦!您,您就是——”
“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
4.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第二部分
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明确: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公务员之家:
明确: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总结课文
1.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关心和敬爱之情,及继承先生遗志奋勇前进的决心。
教学教案范文篇10
lesson93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句型:itsquiteaniceelephant.
(2)初步学习过去进行时态的用法。
2.能力目标
能够用过去进行时准确表达过去某个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
二、教具
录音机;一组图片,画有人物和动作,如:打篮球、跑步、唱歌、写作业等,并标有具体的过去时间。如:8:30yesterdaymorning等。
三、课堂教学设计
1.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分别做出扫地、读书、写字等动作。教师依次提问:
t:whatareyoudoing?
s1:imsweepingthefloor.
s2:imreadingabook.
s3:imwriting.
教师手指这三位同学,依次问大家:
t:whatishe/shedoing?
学生按照实际情景,依次答出:
ss:heissweepingthefloor.sheisreadingabook.heiswriting.
教师要求全班将三个人的动作分别记清楚。
2.复习值日生报告。
教师可继续要求学生就所学科目提出看法,并就他人看法表示同意或不同意。
3.就刚才三位同学的动作,向全班提问:whatwas×××doingwhenicamein?
重复两至三遍,板书这个句式,用彩色粉笔标出was,启发大家猜测句子的含义,并引导全班回答:
hewassweepingthefloor.shewasreadingabook.hewaswriting.
板书上述三个答句,启发学生观察谓语部分的变化,并简要介绍一下过去进行时态所表示的含义。
4.打开书,借助课文插图教授本课词汇,反复练习。
5.两人一组,练习课文第1部分问答。请几组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评。
6.合上书。准备放课文第2部分录音。教师给出听前提问(pre-readingquestions):
whatislileidoing?
放录音一遍,学生回答问题。
7.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做课文第3部分练习。教师先与一位程度较好的学生表演以下对话:
t:whatwaslileidoingwhentheteachercamein?
s:hewasdrawingapicture.
t:what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ahorse.
t:whatwasheusing?
s:hewasusingchalk.
t:wherewashedrawing?
s:hewasdrawingontheblackboard.
全班两人一组,就meimei及thetwins进行内容相似的问答练习,请几组同学表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就上面的人物及活动与学生进行问答练习。
8.教师解释课文难句(见难点讲解)。
9.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短语,练习朗读本课对话;2)完成练习册习题。
四、难点讲解
butpleasedontplaywithmychalk.但是请不要玩粉笔。
句中的play是不及物动词,意思是:玩,玩耍。例如:letsplaytogether.让我们一起玩吧。
play还可作为及物动词,有“参加游戏、玩球、扮演、弹琴”等意思。例如:
1)thechildrenareplayingbasketballoverthere.孩子们正在那边打篮球呢。
相关文章
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实践教学研究 2023-05-16 08:55:42
国际市场营销思政教学研究 2023-05-16 08:39:16
历史教学中社会干扰与课堂失范探讨 2023-05-05 09:02:36
住院医师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2023-05-05 08:58:42
微课在生理学教学中探索 2023-03-24 15:22: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教学实践 2023-03-24 1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