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3-29 19:04:56

区域旅游

区域旅游范文篇1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由义乌、永康、东阳、兰溪四个市和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城及其它中心镇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一、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是浙江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浙江省2007~2020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金衣义大都市圈”,目标是培育成“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发挥整体优势,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提高金华对浙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历来有“四省省衢”、浙中交通枢纽之称。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5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间距不超过30公里,区域内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横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45省道在城区交汇;有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通往区域外。

(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

浙中城市群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各城市之间类型互补。有部级风景区金华双龙洞、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东阳花都-屏岩、汤溪九峰山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及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村及东阳卢宅、浦江郑宅等中国传统家族建筑体制;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东阳有人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以影视带动旅游,主题公园引人入胜。

二、区域旅游协作的构想

(一)发展旅游联盟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程度、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着诸多的形式。笔者认为发展旅游联盟模式比较适合浙中旅游现状。

旅游联盟模式一般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广泛参与,旨在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空间跨度的局限,以资源为纽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联盟区域的资源互补,资源互通,市场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旅游联盟的合作主体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等。

浙中城市群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范围与金华管辖的行政区域完全一致。因此由金华市旅游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管辖城市的旅游资源,建立行业合作平台,达到共赢状态相对较易。

(二)打造浙中主题旅游产品

浙中旅游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类型的内在联系与资源地理空间的外在联系的实际情况,联合规划、开发、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专题旅游产品,打造浙中大旅游圈。就同类型旅游资源而言,可以组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如:以八咏楼、武义俞源太极星相村、赤松黄大仙宫、江南第一家、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永康方岩、浦江仙华山、兰溪地下长河、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百杖潭、东阳花都-屏岩为代表的名山秀水游。以义乌小商品购物游、生态年货购物游为代表的购物游。以武义温泉游、东阳横店影视城为代表的休闲娱乐游等等。

(三)建立浙中旅游联合营销机制

目前浙中城市群的客源主要以周边市县以及上海、江苏等周边省份为主,其客源市场特点一致,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因此,浙中城市群内各个市县在旅游营销时,改变各自为政、互相竞争、花费较大却效果有限的状态,建立联合营销机制,以浙中城市群为整体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整体旅游形象,全方位高质量满足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

(四)建立浙中旅游核心品牌

现代旅游需要塑造高品质的旅游形象,一切旅游策划和营销策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造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既然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在《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打造以金华—义乌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树立区域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战略、制定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在浙中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浙中旅游需要整体推出,将各个市县品牌优势联合,以横店影视城带动影视旅游,以义乌小商品城带动购物旅游,以金华双龙洞带动山水旅游,以武义温泉带动休闲旅游等等。各县市资源互补,联合形成浙中旅游大品牌,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区域旅游范文篇2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由义乌、永康、东阳、兰溪四个市和浦江、武义、磐安三个县城及其它中心镇共同组成的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生态优良、协调发展的城市群。

一、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分析

(一)政策支持

《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提出,金华是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是浙江中西部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和现代工业基地。浙江省2007~2020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金衣义大都市圈”,目标是培育成“第四大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浙中城市群建设,发挥整体优势,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提高金华对浙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旅游业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合作前景。

(二)地理位置临近,交通便利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历来有“四省省衢”、浙中交通枢纽之称。浙中城市群是以金华市区为内核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金华、义乌、永康、东阳、兰溪5个中等城市,这些城市间距不超过30公里,区域内交通便利。浙赣铁路横穿东西,金温、金千铁路纵贯南北;公路四通八达,330国道、03省道、45省道在城区交汇;有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高速公路通往区域外。

(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优势互补

浙中城市群内,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各城市之间类型互补。有部级风景区金华双龙洞、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东阳花都-屏岩、汤溪九峰山等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太平天国侍王府、宋代名刹天宁寺、八咏楼、五峰书院等胜迹及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太极村及东阳卢宅、浦江郑宅等中国传统家族建筑体制;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斗牛、道情、龙灯、浦江抬阁、永康《十八蝴蝶》、磐安龙虎大旗等。传统与现代交融,在东阳有人称“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以影视带动旅游,主题公园引人入胜。

二、区域旅游协作的构想

(一)发展旅游联盟模式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类型及开发程度、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对象的不同,导致了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着诸多的形式。笔者认为发展旅游联盟模式比较适合浙中旅游现状。

旅游联盟模式一般由旅游行政部门牵头,旅游企业广泛参与,旨在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空间跨度的局限,以资源为纽带,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联盟区域的资源互补,资源互通,市场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旅游联盟的合作主体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景区等。

浙中城市群有一个区别与其他城市群的一个特点,就是其范围与金华管辖的行政区域完全一致。因此由金华市旅游行政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管辖城市的旅游资源,建立行业合作平台,达到共赢状态相对较易。

(二)打造浙中主题旅游产品

浙中旅游资源众多,形式多样,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类型的内在联系与资源地理空间的外在联系的实际情况,联合规划、开发、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形成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专题旅游产品,打造浙中大旅游圈。就同类型旅游资源而言,可以组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旅游,如:以八咏楼、武义俞源太极星相村、赤松黄大仙宫、江南第一家、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永康方岩、浦江仙华山、兰溪地下长河、武义郭洞-龙潭、磐安花溪、百杖潭、东阳花都-屏岩为代表的名山秀水游。以义乌小商品购物游、生态年货购物游为代表的购物游。以武义温泉游、东阳横店影视城为代表的休闲娱乐游等等。

(三)建立浙中旅游联合营销机制

目前浙中城市群的客源主要以周边市县以及上海、江苏等周边省份为主,其客源市场特点一致,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因此,浙中城市群内各个市县在旅游营销时,改变各自为政、互相竞争、花费较大却效果有限的状态,建立联合营销机制,以浙中城市群为整体旅游目的地宣传,树立整体旅游形象,全方位高质量满足旅游者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以更好地吸引游客,达到更好的营销目的。

(四)建立浙中旅游核心品牌

现代旅游需要塑造高品质的旅游形象,一切旅游策划和营销策略的实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打造独具魅力的强势旅游品牌。既然浙江省政府和金华市政府在《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都明确打造以金华—义乌为中心的浙中城市群,把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杭、宁、温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经济圈来培育,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树立区域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战略、制定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创新品牌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在浙中城市群建设背景下,浙中旅游需要整体推出,将各个市县品牌优势联合,以横店影视城带动影视旅游,以义乌小商品城带动购物旅游,以金华双龙洞带动山水旅游,以武义温泉带动休闲旅游等等。各县市资源互补,联合形成浙中旅游大品牌,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

结语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浙中城市群构建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浙中各个市县旅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旅游的合作,从而推动浙中城市群旅游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0-85

区域旅游范文篇3

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为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总体看来这些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需要,研究的问题对解决实际问题不够重。有些问题尚研究不够深入,有些重要的问题则被忽视了。通过对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目前的研究现状的研究,我们发现,关于区域旅游合作中主体的界定相对而言比较模糊,这也极大的阻碍了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此重新界定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界定及其功能

(一)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演进轨迹表明,各级政府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最重要力量。无论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交通建设、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的合作,还是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都不乏各级政府活跃的身影,许多合作其实就是通过政府间的安排来进行的。政府是地方整体利益的代表和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政府层面的合作是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在现行“垂直控制、财政分权、地方问责”的制度框架中,在复杂的竞争形势和强大的外部压力下,各级政府通过增进相互间的合作来共享区域旅游发展的收益,已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政府又是区域经济中最有效的调控主体,政府的决策和调控不仅对本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关系到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利益协调。政府还是规范旅游市场和竞争秩序的主体,区域性制度障碍的清除,区域性旅游竞争行为的监管,区域性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善等,均有赖于各地政府的合作与联动。

(二)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主体

在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中,政府主导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是由单一主体或其单一行为所决定的,而是多种主体及其“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广泛、深入的区域旅游合作,不能没有旅游企业和的积极参与。企业是旅游经济的运行主体,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也是区域旅游合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没有企业的参与,区域旅游合作只能浮于表面化,无法深入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大量旅游企业为适应竞争和追求效益,会不断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要素,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向专门化、专业化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一些已具规模的旅游企业,也会逐步在一定领域内形成系列化、集团化的扩张。这两种情况都要求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而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形成有机的旅游产业链。

因此,从长远看来企业才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核心主体。随着市场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企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笔者称这一过程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化进程。

(三)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不可或缺

行业协会同样是影响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的一种重要力量,它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而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与纽带,是沟通协调各方关系、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行业协会在影响地方法规和政府决策方面,在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利益关系方面,在维护行业利益和竞争秩序方面,在促进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方面,在开展专业培训和咨询服务方面,在塑造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方面等,都具有独特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是不同的主体往往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之间可能是互补的,但是也很有可能互相冲突。因此需要我们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避免或者化解三大主体之间的冲突,保持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

二、合作的对策研究

(一)转换政府主导机制,增强共赢激励

面对我国旅游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区域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必须与主体的多元化相适应,遵循市场规律,协调利益关系,强化激励约束,促成互利共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了自上而下、行政推动的主导机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目前看来,合作效率在逐渐衰减,负面影响在逐步显现。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必须实现由行政主导机制向市场主导机制的转换,通过“看不见的手”来驱使旅游企业突破行政区划开展更广泛的分工与合作。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区域旅游合作必须注重平等的、旨在增进共同利益的协商制度,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协商机构,扩大协商范围,充实协商内容,规范协商程序。由于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互动行为,而互动的基本条件,是存在着对合作行为的激励和对非合作行为的约束。为此,在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之外,还需要作出一些制度安排,规定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体现机会均等、利益分享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参与区域旅游分工合作而为全局利益损失局部利益等情况,给予合理的补偿;对违反区域旅游合作规则的行为追究经济及其它方面的责任,严厉惩罚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区域内外旅游企业加强合作

各地之间的企业和行业协作,是区域旅游协作的必要基础。政府应鼓励各地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相互渗透,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企业联营、重组。我国已加入wto,旅游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我国旅游业要加速集团化经营。“旅游业集团化经营有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节约、规避市场失效的风险、多元化经营、垄断等优势”。组建区域性的旅游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网络经营,逐步解决旅游产业规模大而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整体竞争力不足、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鼓励旅行社、旅游饭店以签约的形式,跨地区联合经营,统一卖价,平等互利,共同争取市场份额。旅游企业可实行跨地区连锁经营,提供统一价格、统一规格的旅游服务,提高效率和效益。

区域旅游范文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完善我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同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改进完善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实现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围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设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和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有效实现旅游资源整合,适应旅游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要参与竞争,除了引进国外先进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之外,还需要“走出去”,主动出击,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应对竞争。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战略,都需要我们将旅游企业做强做大,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要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有赖于在旅游市场中建设一大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这样就要求旅游资源加强整合,树立整体品牌。由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差异,加上长期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我国的区域间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很大,如果国内各地区之间还是各自为政,相互排挤,内耗严重,过多地重复建设,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和竞争力,最后丧失的是整体的竞争力,对哪个区域的发展都不利,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区域联合一致对外,是增强我国在开放环境下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建立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冲突的需要。目前,从全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来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各合作方组建的具有旅游协作性质的共同管理机构只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组织,行使协调、监督的功能,没有行政管理权,管理失效;区域旅游合作经常在联合开发线路、联合促销等方面达成协议,但是在区域范围内组织起权威性的整体旅游规划的却很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导致了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近距离重复建设景点的现象时常发生,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于浪费。

同时,由于地区保护主义的存在,“伪合作”倾向在地区间合作过程中时有出现,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争夺资源,形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通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在当前和今后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合作方实现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位利益及旅游企业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克服我国地区旅游合作障碍的需要。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念意识、政治、经济、民族等原因。总体上讲,我国各地区区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最重要的合作主体——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双重行为常常导致区域间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发生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体现。此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同时,各地区情的复杂性、差异性,如基础不同,人员的结构不同,景区的内涵不同导致的价格不同,客源市场不同造成的工作重心的不同等,直接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只有建立完善高效、优质、务实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二、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信息交互机制。区域旅游合作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合作关系要得以巩固,首先需要在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旅游信息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信息,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设立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达到联动表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特色,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目的;信息交互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客流,促进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树立国际性旅游区域品牌,在国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形成强大的推广之力。旅游信息平台同时也是政务信息化在旅游行业的具体实施,是地方性区域政策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信息互动,特别是地方性局部区域政策信息的公开是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础性措施。

组织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合作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阻碍,为推动旅游合作的进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合作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通过建立各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订旅游发展信息与动态监控,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实现区域联合,产销联合,政策协调。

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旅游合作,人才为先,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合作。要做到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是不容易的。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无法进入和不愿意进入的矛盾,导致区域之间人才不能顺畅流动,这样会影响到区域旅游实现持久的无障碍发展,影响到旅游经济优势的整合,最终延缓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等手段,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行为约束机制。为了防止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方的行为。这种机制应包括: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中,明确区域合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区域旅游合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区域合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它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如旅游质监合作联合体,负责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进行规范,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作出惩罚性的制度安排。

三、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运行和实施

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实际证明,政府是区域合作关系的倡导者、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者、区域经济利益的协调者,在解决行政区划分割所主导的四大壁垒(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制度障碍)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可从根本上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彻底改变各个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政府应用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跨区域的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政策优惠、政策肯定。对于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评价也应通过量化指标予以认可,以鼓励区域旅游合作,保护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远远超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需要政府的界入,即区域旅游合作不只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事,应由政府领导亲自抓。

发挥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合作与交换网络的形成。一般来讲,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有两大类,即旅游企业和政府。政府强调合作为社会效益,旅游企业更多地为经济效益。出发点不同,利益不同,但作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主体,都应在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区域旅游合作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区域旅游合作既是政府行为,由政府协调、组织和引导,也是市场行为,由旅游企业的运作来实现经常性的具体合作。

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合作的反应迟缓,那么合作就仅仅停留在“宣言”和“协议”上,而不是共同制约的‘合同’文本上,更不是有关方面的具体行动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不只在于组织形式的设立,更重要的在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政府的政策要充分反映旅游企业的要求,让旅游企业在这种合作中得到好处。要兼顾旅游企业的利益,调动旅游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通过确立景区、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共同优惠制度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和鼓励两地的旅游投资者携手合作,共同进行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现旅游区的真正无障碍提供保证;通过旅游企业的参与,完善协调机构的组织体系。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加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结成旅游企业联盟;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整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推动在合作区域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企业组织,合作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相互渗透,在区域范围内开展旅游企业联营、重组,如旅行社、饭店的集约、连锁、景区点经营权的转让和联合开发等,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小型旅游企业簇群化的发展道路。

区域旅游范文篇5

*濒临北部湾,背靠大西面,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西南与越南接壤,并有着1595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020公里的陆地边界线,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开展,*的国际区位优势日益显现。2007年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出席*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沿海、沿边、沿江,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作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凸显的区位优势将*由原来的边远民族地区推向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为*经济特别是*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旅游实现区域化、国际化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舞台。为此,*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致力开展多区域国际旅游合作。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二、建立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近几年来,*大力构筑国际旅游发展新格局,努力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空间,形了成一套卓有成效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一)积极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努力打造*与东盟国际旅游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首府南宁的良机,创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平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设立旅游馆或“魅力之城”专题展馆,集中展示中国、东盟10国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树立中国—东盟合作旅游先行的理念,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搭建平台。各参展单位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推介会,加强业内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南宁市还在博览会期间,协调开通南宁至东盟10国重点城市的临时空中航线,实行2个月的临时落地签证政策,极大地方便了前来参加博览会的客商。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迅速升温,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明显更快。2007年的第四届博览会期间,*签约的旅游国际合作项目多达21个,投资金额857亿美元。2007年,*接待东盟国家旅游者达46万人次,而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之前的2001年只有13万多人次。

(二)举办国际旅游合作论坛,形成区域合作发展共识

一是在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前夕,成功主办了“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合作论坛”,邀请东盟各国和我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旅游部门的负责人,围绕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特别是*与东盟旅游合作与发展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二是在历届的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将旅游合作列入峰会论坛的重要内容;三是将旅游合作列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重要专题,邀请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全国和北部湾地区旅游专家,就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进行深入研讨;四是与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合作,在桂林举办国际区域旅游合作论坛和世界旅游发展趋势研讨会。这些旅游合作论坛,使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形成许多发展共识,为今后的持续合作奠定基础和理论依据,推动和加快了中国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

(三)加强国际旅游交通对接,实现旅游交通便利化

近年来,*积极加强与东盟及周边地区的国际旅游交通对接,长期制约*和东盟旅游的空中航线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旅游交通便利化得到了一大步提升,为*入境旅游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空中航线方面。*自治区高度重视国际及区域航线建设,每年安排一个亿的资金补贴航线建设,将空中航线建设与旅游线路建设结合起来,由旅游局和机场集团共同操作实施。同时,南宁、桂林等枢纽城市也拿出很多的资金进行补贴。仅2007年,*就新开辟了10条国际航线,主要通往东盟各国及日韩,如胡志明、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金边、雅加达、马尼拉、首尔等城市。

铁路方面。增开了区内旅游专列班次,开通了桂林、南宁至越南河内、下龙旅游专列。

公路方面。南宁成立了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开通了至越南河内、下龙、海防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等地的直达快班。

海运方面。2006年3月,中国第一条跨国海上豪华油轮航线即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航线复航。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和抓紧落实北海至越南下龙湾海上航线延伸到泛北部湾各主要旅游港口城市以及防城港至越南下龙湾的海上航线复航的申报、筹备等各项工作。

(四)整合资源,开辟国际旅游新线路

紧紧抓住*与周边各国和地区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互补性特点,积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在完善“新马泰”传统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新开辟了“越老柬神秘之旅”、“中越跨国胡志明足迹之旅”、“中越边境探秘游”、“中越海上跨国之旅”等多条跨国旅游线路。目前,我们正在与越南的河内市、广宁省等共同打造“中越跨国自驾车旅游线路”,并将扩展到整个东南半岛地区。

(五)创建跨国旅游联合营销新模式

积极创建跨国旅游联合营销模式,在东盟和“泛珠三角”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不定期开展“走进东盟—*旅游国际大篷车”大型跨国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东盟各国开展大型公众宣传、旅游推介、招展、招商等工作,产生了轰动效应。活动中,*旅游局先后与东盟各国的17家旅游机构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二是开展“两国三地”联合旅游大促销活动。例如2007年,我们与越南广宁省、河内市旅游厅共同组团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在广东联合举办“两国三地”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共同举办中越边境旅游展、中越边境旅游推介会,联合开展花车巡游和文艺表演等活动,成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上的一大亮点。三是与越南广宁省联合举办越南下龙国际旅游节等活动,提高*旅游在越南及周边地区的知名度。

(六)建立维护游客权益的国际旅游应急合作机制

*与越南接壤,双边游客互相往来频繁,加强双边旅游应急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双边旅游应急机制非常重要。为此,*旅游局与越南的广宁省旅游厅、河内市旅游厅、海防市旅游厅、胡志明市旅游厅都建立了双边高层互访机制,确定双方的高层领导今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工作会晤的机制,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在旅游安全与应急机制合作、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如对于出现危害对方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发事件、服务质量投诉反映和安全事件等,除不可抗力因素外,按发生地负责原则,以人为本,高效、及时、妥善处理,并及时互通情况;建立双边假日旅游联动机构和值班机制,开通热线电话,遇到突发事件,及时通报,并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协调解决;加强对旅游环境整治,共同防范和打击组织游客参赌等非法违规行为等。

三、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的思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即将正式建成,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近20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有着很好的旅游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景。建议国家旅游局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加快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平台,构建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这不但能促进中国与东盟国际旅游业的共同发展,而且对我国与东盟的政治、外交等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加快推进泛北部湾旅游圈的开发建设

泛北部湾地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已批准北部湾发展规划,将北部湾作为国际区域旅游合作经济区来开发,而且将旅游业列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议国家旅游局在北部湾总体规划的框架下,整合*、广东、海南及泛北部湾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资源,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国际合作,开发建设泛北部湾旅游圈。

(二)进一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旅游合作

大湄公河次区域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云南是中国两个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省区,在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近几年,我们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旅游合作。希望国家旅游局在项目建设、线路整合、宣传促销、人力资源培训以及旅游信息平台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三)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合作平台

建议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由国家旅游局和东盟各国旅游部门共同主办中国—东盟高层旅游合作论坛及中国—东盟国际旅游展,建立中国—东盟高层旅游会晤和磋商机制,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旅游合作平台。

(四)开发中国—东盟旅游信息平台

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互补性较强,前景十分看好。但在信息共享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建议国家旅游局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开发建设中国—东盟多语言旅游信息交换平台,实现具有操作性的信息交流大网络,为多边旅游合作提供便利,并为今后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无障碍国际区域大旅游创造前提条件。

(五)在东盟地区增设旅游办事处

目前,国家旅游局在东盟10国仅有新加坡一个办事处。为加强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旅游宣传促销等领域的合作,建议国家旅游局在东盟地区,如亚太旅游协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协作办公室所在地的泰国曼谷,至少再增加一个办事处,为国家旅游局及各省市区旅游部门与东盟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

区域旅游范文篇6

1.1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1.2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4.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4.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13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2013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4.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亿美元,占全省的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517万人次、国内游客4.43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2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比较随意,秩序混乱。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各自为政,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作的实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强区域的协调沟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大区域整体规划,为系统的旅游市场体系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本着谋求“共赢”的目的,构建合理的以公平竞争、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顾为原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许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或开发不合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的开展,合理布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旅游产业大联盟,建设系统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大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2.2有利于提升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推进区域旅游协作,参考国内外区域旅游协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蓝色经济区实际,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地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旅游产业的管理、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区域大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在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既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区域旅游协作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的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地的旅游开发合作。蓝色经济区通过对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互补共享,节省建设费用,避免了重复开发浪费,保证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3.1旅游资源

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们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近年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良好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度假环境可以对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历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滩宽广,山海相依,气候宜人。蓝色经济区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其中部级有1个,还拥有全省2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18个。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是我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市拥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青岛是奥帆赛举办地,拥有包括国家5a级的崂山风景名胜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59处,还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它是全省唯一的部级旅游度假区。东营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烟台名胜古迹众多,气候温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a级旅游景区4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着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泥塑等。威海有长达985km的海岸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有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汤伯温泉度假区等。日照是新兴的水上运动之都,主要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浮来山风景区等。滨州有黄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农村生态园特色旅游村等。各地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存在重复开发、开发不当等不良现象。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海滩资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现重复开发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青岛近海的浒苔绿潮一直是制约海洋旅游的一大问题。

3.2旅游市场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旅游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蓝色经济区积极发展特色海滨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相结合,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区域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较少,旅游业的季节性导致游客相对比较集中,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多,对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广大的海外市场和国内高收入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蓝色经济区大多数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尤以日韩游客居多,2013年韩国游客占到了54.5%。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旅游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为争夺客源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

3.3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结构、人才技术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随着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以旅游饭店为例,2013年山东省旅游饭店为715个,从业人员达94846人,营业额16.68亿元;蓝色经济区的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57.0%,中等规模的旅游饭店相比较多,大规模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61.3%。区域内拥有全省29家五星级饭店中的22家。蓝色经济区内旅行社的特点是国内社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社的数量则较少。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对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价,酒店的客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旅游行程安排紧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真正游玩、游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少数不规范的旅行社还存在任意加点的现象。

3.4旅游交通

交通条件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网络,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蓝色经济区除了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以外,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多个港口,有发展海洋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航空事业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以胶济和蓝烟线为主,胶济铁路连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地区,与蓝烟铁路构成了胶东半岛铁路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众多,各市之间联系紧密。航空事业发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都有机场,青岛机场是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交通设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较早的地方,道路比较窄小,容易造成拥堵。旅游景点的停车场规划较少且收费高,使得很多车主随意在公路边停放,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4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途径

4.1区域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好周边地区的关系,必然能使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趋于良性发展。蓝色经济区应该既要发展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要加强和其他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区域内各市应该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发挥合作的力量,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各市既要相互联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发挥区域优势;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蓝色经济区在开展区域内各地协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进一步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另外,积极拓展广大的海外市场,不要局限于日韩等周边国家,让蓝色经济区成为世界化的品牌。

4.2管理协作

旅游业是协调性很强的行业,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仅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调控的能力,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建立蓝色经济区旅游管理机构。机构要有实权,有权威性,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推动区内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开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实行规范化经营,使景区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通过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区旅游信息平台,各市的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更新旅游动态、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资讯,推动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在对外宣传时,要体现出区域整体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表现出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4.3产业协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为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相关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协调合作。旅游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的结构,是动态的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内各部门协调合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动态协作。旅游产业也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协作。例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又能促进宣传。只有通过旅游产业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其顺利发展。

4.4企业协作

区域旅游范文篇7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的区域之间或者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旅游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旅游企业),为了获得和把握某一市场机遇,经过科学的选择方法找到适合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合作伙伴,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分布于各个运行旅游经济主体中的实现该区域所需的资源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最佳旅游经济组织,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旅游经济活动。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成为各地提高旅游竞争力、改善区域旅游总体形象、实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2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了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做出了“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作用,构建沈阳核心经济区”的战略选择。沈阳经济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武汉经济圈之后的我国另一大经济区。沈阳经济区是辽宁省城市密度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辽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通过沈阳的旅游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旅游活动联系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共同体”。沈阳经济区内八个城市在空间上有很强的积聚性,旅游产业上有互补性。因此,无论从自然地理角度还是区域旅游经济角度看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单元。这种客观的现实基础,使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下进行的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沈阳经济区通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八城市相关部门已经共同签署了《进一步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圈区域合作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产业的规模效益已逐渐显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总收入均有明显的增长幅度。与此同时,科学客观地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引导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尤显重要。

3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最后综合得出总的评价结果。由于旅游业的特殊性,其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指标体系又有别于其他行业,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当前理论界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有定论,在探讨建立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文在结合区域旅游合作的特性以及借鉴其他行业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遵守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充实、调整,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

无论是相邻区域或不同区域具一定文化联系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其合作开发的数量与比例、开发的有效性(使各地旅游资源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旅游线路的设计,反映了各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状况,应特别关注。

3.2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旅游活动作为暂时性异地行为,交通网络建设对区域旅游合作十分重要,区域内各城镇、景区景点之间交通状况的数量、质量,尤其是通往各主要景区的道路状况,包括交通往来安排的合理性均应重点考察。

3.3区域旅游合作市场开发

旅游市场合作开发的力度和成效包括:合作营销是否制度化、经常化,区域内各地旅游市场的互补程度和区域外各地旅游市场的共享程度、合作开发的目标市场的客源增长率等,这些因素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市场开发程度。

3.4区域旅游形象塑造

理想的区域旅游形象应具有完整性、统一性、一定的市场认可度,同时区域内部旅游形象又应有自身特色,能够形成互补。这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应纳入考察。

3.5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

区域旅游合作政策与管理在区域各地也应较为接近或统一,如政府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建设的政策力度、是否建有常规性的旅游协调机制并有实质性运作、各地旅游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差异程度、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对旅游空间的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具有实质性影响。

4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过程

4.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

对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进行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表1。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形成判断矩阵,常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判断定量化,常用1~9标度法。由此,采用专家法为各因素及指标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有关数据如下:

4.2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用

乘积方根法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指标的权重。确定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最终权重用。综合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作归一化处理,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得:bk=maxb1,b2(,…,b)n=max(0.2242,0.2568,0.2381,0.1979,)0.0830=0.2568则得出fuzzy综合评价结果对评语集中v2的隶属度最大,所以沈阳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绩效评价为v2=良。

区域旅游范文篇8

[关键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项殊荣为桂林乃至广西经济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桂林辖区内的永福县距离桂林市区45公里,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在社会热议如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时,笔者也在认真思考,并萌发了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

一、关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思考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投入建设,桂林旅游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模式将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纷纷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出谋划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桂林市经济学会会长颜邦英提出了“中心说”,认为桂林应该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华南的旅游中心,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经营和管理示范中心、旅游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旅游交流与合作中心等。阳国亮在颜邦英“中心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将桂林建设成世界旅游集散中心、世界著名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旅游文化产业与发展示范区、旅游区域合作与交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化试验区等设想。笔者赞同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大受启发。笔者认为桂林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应该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自己的核心地位,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效应。

正如社会各界热议,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离不开这些内容,如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等。从更微观的角度思考,笔者认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建设若干个旅游示范区(图1)。建立示范区的根本目的是对周边更广大的区域或是同类地区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作用,应重点建设对同类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区。在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既然是“综合”的,就应该体现多元性、多样性。既然是“国家”层面的,就不应该局限在桂林城区,而是以桂林城区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县域乃至周边城市。在整合旅游资源中,创建各种专项旅游示范区,如度假、娱乐、商务、会展、农业、工业、文化、乡村、生态、森林、温泉、漂流、体育、科技、修学、红色等旅游示范区。比如,恭城是广西第一个获准通过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位一体”(恭城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广,可以打造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或乡村旅游示范区;龙胜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民族风情浓郁,可以单独或联合柳州三江县共同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永福是闻名遐迩的“福寿之乡”,福寿文化独具魅力,同时又是“养生产业示范基地”,可以打造成为养生旅游示范区。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以此类推,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区。

二、永福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养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1、养生旅游的内涵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身体、性命以达长寿。我国有着丰厚的养生文化积淀和历史悠久的中医中药产业,是发展养生旅游的基础。我国的养生旅游以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南宁中药养生旅游为起点,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市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时尚旅游亮点。周刚在《对养老旅游及其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对养生旅游的理解,笔者比较赞同张跃西的观点。张跃西认为养生旅游是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方式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他进一步澄清了养生旅游与健康旅游的区别,认为养生旅游可以涵盖健康旅游和医疗旅游,养生旅游与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密切关联并双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健康旅游以医疗卫生产业作为依托,是单向的支撑关系。他将养生旅游的范畴由原来的保健康复为主的健康旅游扩大为系统养生旅游,产品内容有自然养生、人文养生和产业养生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温泉养生、生态养生、滋补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艺术养生、理疗养生、国药养生、休闲养生以及茶饮养生等。

2、养生需求催旺养生旅游市场

追求健康、长寿是全人类的心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命的质量,越来越期盼能够健康快乐、延年益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大力进展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居住环境的恶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增加,一点一点吞噬着人们的健康,“亚健康状态”不同程度存在。据统计,1995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占我国人口总数的6.20%,2009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上升到了1.13亿人,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47%。如何安度晚年,实现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今天的养生不仅仅限于追求长寿,而是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不管年轻或年老,人们越来越渴望健康长寿,科学养生意识逐渐增强。为满足现代人追求健康的心理,养生产业随之崛起,养生旅游应运而生。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很好地融合了养生文化与旅游业,适合各个年龄层面的旅客。现代人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使养生旅游迅速成为旅游新时尚。

(二)永福具有丰富养生旅游资源

永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长寿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发源地和“东方神果”罗汉果的原产地,蕴含着人世间最吉祥的福寿文化,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在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福寿文化源远流长

永福县素有“福寿之乡”美称,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长寿之乡。永福县有近2000年历史,永福的“福寿”文化起源于永福县城凤山顶上的清代“福”字石刻和百寿镇著名的北宋“百寿图”石刻。“百寿图”于南宋绍定已丑年(即公元1229年)由一批书法家创制和石刻家镌刻而成,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大寿字内镶嵌100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以上之意。据史料记载,该县最长寿的老人廖扶高寿158岁。目前,永福县70岁~99岁以上老人有19599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寿星36位,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33人,超过目前世界公认的每10万人有7名百岁老人的世界长寿之乡评定标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永福县人均预期寿命为75.24岁,高出全国人均预期寿命3.24岁。2006年以来,永福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桂林永福国际养生旅游福寿节。养生旅游福寿节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深入挖掘和开发福寿文化的重要载体。永福的长寿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纷沓而至,前来调研探究的人们络绎不绝。

2、养生自然资源丰富

永福地处亚热带交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4.1%,有“生活在树上的城市”之美称。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长年身居其中,自然延年益寿。

永福县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保健养生食疗资源,有黄芪、金银花、灵芝、板蓝根等药用植物资源、药用动物资源和药用矿物资源2741种。永福除利用好丰富的自然养生产业资源外,还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广西首个千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就在永福三皇乡创建。目前,永福共建有西红柿、罗汉果、优质米、柑桔等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0多个,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0多万亩,拥有罗汉果、西红柿、柑桔、优质米等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永福空气清新,据桂林市环境监测站测定,2008年,永福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在三个评定标准中,该县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许多地方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5~12万个,比正常值高出50~80倍。

永福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享有“健康之水”、“营养之水”和“长寿之水”美誉。优质水资源是永福人长寿的要素之一。永福境内的水质具有小分子团,呈弱碱性、氧化还原低、矿物质含量丰富,矿化度优于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水中含有硒元素四个特点。经勘测,永福县许多河流与泉水的ph值在7~8之间,最符合人体内弱碱性环境,可使身体更有效抵制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从而使人健康长寿。永福的土壤含硒也是使人长寿的重要元素。永福土壤为富硒土,硒含量为1.1mg/kg,为全国平均值0.29mg/kg的3.3倍,其土壤总体硒含量处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的最佳状态。永福生产的罗汉果、优质米等农副产品天然富硒。在这样的土壤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含硒量都比较高,经常食用有益人体健康。

3、“养生产业基地”招牌做人

世界养生大会首块“养生产业基地”招牌为永福所获,足以证明永福悠久的养生文化和丰富的养生资源不仅得到世人的认同,而且在发展养生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可以作为示范来学习推广。永福要打好这张金字招牌,把养生旅游与养生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旅游来推动养生产业的发展,以养生产业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把永福打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休闲养生之都。

三、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思路

(一)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范

永福的养生旅游发展应有一个中长期规划与设想,并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保障。永福旅游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逐步向成长成熟阶段发展,比较适合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政府主导性战略是指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在政府主导下,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对永福养生旅游的现状作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制定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指导养生旅游科学、有序地发展。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措施,并将永福养生旅游的发展纳入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加以考虑。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制度创新是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传统旅游业走向现代旅游业。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制度应对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同样具有效力并起指导作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建设包括旅游休闲发展相关制度(如旅游产业政策)与配套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建设,具体涉及旅游休闲相关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规范的创新建设。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分开的管理体制,使行业行政性管理与自律性管理各得其所,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之间的平衡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指导协调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委员会、互动合作机制。二是政策创新,包括旅游休闲相关的消费政策,诸如带薪休假制度、出入境管理制度、文化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旅游休闲产业政策,诸如空间布局政策、结构优化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旅游用地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等,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获得综合效益。三是法规、标准创新。通过制定、完善地方与部门层面的各种法规,推进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旅游基本法的制定。制定有关示范区与示范产品建设、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提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四是建立专家全程参与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公务员之家

(三)加强养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特色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永久吸引力的根本。永福的福寿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养生主题为中心,以福寿文化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构建特色鲜明的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探索养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养生旅游与福寿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养生旅游与山水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养生旅游中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利用养生文化的深厚根基,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扬传统文化为主旨,建立永福养生文化旅游景区;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充分挖掘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又合理利用现代的方法手段,使传统养生文化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从而推动养生文化产业化。养生文化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业中去,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养生文化资源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进入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旅游产品一刻也不能停止宣传促销,海南旅游的突破口就是攻势持久的宣传促销。永福的旅游营销不能依靠盲目炒作,要讲究方式方法,突出“养生”主题。要大力加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书籍、光盘等各种传媒,通过举办福寿节,不断提高永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生博物馆,展示长寿之乡的养生文化、长寿资源以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物品,演示绿色长寿食品的制作方法,介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政府和有关组织还可以组织讲师团到各地去宣讲永福的养生文化、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增强人们的养生意识,从而唤醒人们对养生产业及养生旅游的兴趣。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广泛、持久地宣传永福的长寿生态环境和健康长寿养生产业,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永福长寿之乡,懂得来到这里养生、疗养、度假以获得健康长寿。

区域旅游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区围绕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设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全局来看,还缺乏一个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有效实现旅游资源整合,适应旅游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旅游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要参与竞争,除了引进国外先进旅游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之外,还需要“走出去”,主动出击,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应对竞争。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战略,都需要我们将旅游企业做强做大,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要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战略目标有赖于在旅游市场中建设一大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旅游精品,这样就要求旅游资源加强整合,树立整体品牌。由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差异,加上长期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我国的区域间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差异很大,如果国内各地区之间还是各自为政,相互排挤,内耗严重,过多地重复建设,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和竞争力,最后丧失的是整体的竞争力,对哪个区域的发展都不利,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因此,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通过区域联合一致对外,是增强我国在开放环境下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

建立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实现各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冲突的需要。目前,从全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来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政出多门、事权不分,各合作方组建的具有旅游协作性质的共同管理机构只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性质的组织,行使协调、监督的功能,没有行政管理权,管理失效;区域旅游合作经常在联合开发线路、联合促销等方面达成协议,但是在区域范围内组织起权威性的整体旅游规划的却很少。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充分发挥合作的作用,导致了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近距离重复建设景点的现象时常发生,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利用甚至于浪费。

同时,由于地区保护主义的存在,“伪合作”倾向在地区间合作过程中时有出现,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争夺客源、争夺资源,形成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通过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利于各地区在当前和今后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合作方实现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位利益及旅游企业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地区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

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克服我国地区旅游合作障碍的需要。我国的区域旅游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念意识、政治、经济、民族等原因。总体上讲,我国各地区区情的复杂性决定了各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作为区域旅游合作最重要的合作主体——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双重行为常常导致区域间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发生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障碍;“在高度集中的旧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体现。此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金的极度浪费。”同时,各地区情的复杂性、差异性,如基础不同,人员的结构不同,景区的内涵不同导致的价格不同,客源市场不同造成的工作重心的不同等,直接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只有建立完善高效、优质、务实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区域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

信息交互机制。区域旅游合作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合作关系要得以巩固,首先需要在各不同区域之间建立旅游信息的互动关系。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整合各个旅游区域之间的各类旅游信息,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信息数据库,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设立信息平台。通过建立信息交互机制,达到联动表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互补特色,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的目的;信息交互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客流,促进各旅游区旅游目的地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各区域鲜明的联合旅游形象,树立国际性旅游区域品牌,在国际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中形成强大的推广之力。旅游信息平台同时也是政务信息化在旅游行业的具体实施,是地方性区域政策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信息互动,特别是地方性局部区域政策信息的公开是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基础性措施。

组织协调机制。区域旅游合作会遇到来自经济、社会、观念等方面的阻碍,为推动旅游合作的进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实现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制度化、长期化,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合作机构和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通过建立各层级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合体等协调机构,统一制定本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区域间旅游发展的明显政策差异;制订旅游发展信息与动态监控,策划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实现区域联合,产销联合,政策协调。

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旅游合作,人才为先,旅游合作说到底还是人才的合作。要做到人才的完全自由流动是不容易的。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无法进入和不愿意进入的矛盾,导致区域之间人才不能顺畅流动,这样会影响到区域旅游实现持久的无障碍发展,影响到旅游经济优势的整合,最终延缓合作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实现人才流动合作无障碍,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通过旅游人才资质互认、建立各层次培训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等手段,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行为约束机制。为了防止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保障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约束机制,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约束参加合作各方的行为。这种机制应包括:在区域旅游合作协议中,明确区域合作各方在合作关系中应遵守的规则、违反区域旅游合作条款后应承担的责任、对违反区域合作规则所造成的经济和其它方面损失应做的经济赔偿规定;建立一种区域旅游合作冲突的协调组织,如旅游质监合作联合体,负责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的矛盾和冲突;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进行规范,对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不规范行为作出惩罚性的制度安排。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运行和实施

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实际证明,政府是区域合作关系的倡导者、区域合作政策的制定者、区域经济利益的协调者,在解决行政区划分割所主导的四大壁垒(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制度障碍)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和突出政府在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可从根本上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彻底改变各个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的局面,为区域旅游合作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政府应用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合作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对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项目、跨区域的旅游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政策优惠、政策肯定。对于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评价也应通过量化指标予以认可,以鼓励区域旅游合作,保护区域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解决,远远超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限,需要政府的界入,即区域旅游合作不只是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事,应由政府领导亲自抓。

发挥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促使合作与交换网络的形成。一般来讲,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有两大类,即旅游企业和政府。政府强调合作为社会效益,旅游企业更多地为经济效益。出发点不同,利益不同,但作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主体,都应在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即区域旅游合作需要政府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区域旅游合作既是政府行为,由政府协调、组织和引导,也是市场行为,由旅游企业的运作来实现经常性的具体合作。

各地之间的旅游企业和行业合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基础。旅游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利益,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如果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或旅游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合作的反应迟缓,那么合作就仅仅停留在“宣言”和“协议”上,而不是共同制约的‘合同’文本上,更不是有关方面的具体行动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并不只在于组织形式的设立,更重要的在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政府的政策要充分反映旅游企业的要求,让旅游企业在这种合作中得到好处。要兼顾旅游企业的利益,调动旅游企业在合作中的积极性,通过确立景区、宾馆、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共同优惠制度和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和鼓励两地的旅游投资者携手合作,共同进行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实现旅游区的真正无障碍提供保证;通过旅游企业的参与,完善协调机构的组织体系。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可根据自愿的原则,加盟旅游合作协调机构,结成旅游企业联盟;深化旅游企业改革,整合旅游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推动在合作区域内有实力的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企业组织,合作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相互渗透,在区域范围内开展旅游企业联营、重组,如旅行社、饭店的集约、连锁、景区点经营权的转让和联合开发等,走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小型旅游企业簇群化的发展道路。

区域旅游范文篇10

关键词: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路径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3月,青岛、烟台等山东半岛城市被列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2015年11月,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启动;2018年1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精品旅游产业被列入山东省“十强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推进旅游业多元化、全域化、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值此背景下,通过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的整合与提升,以围绕发掘和增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竞争力为重点,对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和联动开发,必将对深化山东半岛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一、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原则

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需要按照特色性、整体性、保护性、生态性、协调性、平等互利等原则进行,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1.特色性原则。旅游要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特色,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挖掘特色旅游资源,通过系统调查与梳理,有效整合山东半岛区域的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山东半岛区域的特色旅游形象。2.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要站在山东半岛乃至山东省的整体高度上分析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可行性,整体性原则还要求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与整合,促进区域旅游统一协调发展。3.保护性原则。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要贯彻好保护性原则,对特色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适度开发,促进区域旅游业长远发展。4.生态性原则。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应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基本准则,坚持生态导向,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力图做到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协调性原则。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要求要与涉及的政府职能部门相协调,与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协调,与区域内经济、生态、文化相协调,只有协调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区域旅游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6.平等互利原则。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方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利益的共同体。要想保持山东半岛区域旅游整合与合作的稳固,使利益相关方发挥最大能动性,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二、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旅游业也转向区域旅游整合与传播阶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全域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大旅游、大产业、多业态发展要求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目标就是基于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现实条件与环境,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协调机制,按照统一的模式、机制、路径,取长补短,挖掘潜力,进行跨地区优化与整合,使山东半岛区域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以及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使分散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确立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识,助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以提高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形成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综合体,保持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提升山东半岛乃至山东省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三、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条件

1.旅游资源。没有资源何谈旅游,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业的必要条件。旅游资源要有个性和特色,才有吸引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不同地区和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产品要形成合力,相互吸引、相互协同、融合发展。山东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沿海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物产丰富,有着诸多a级旅游景区和风景名胜区,但是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应通过山东半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丰富、独特的旅游形象,从而提升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客源市场。客源市场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范畴,旅游产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信赖的客源市场,客源市场定位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走向和产业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市场也在逐步地扩大和改变,山东半岛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环境较好,这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提供了基础保障。稳定现有的客源市场,开拓潜在的客源新市场,实现旅游客源市场的结构性优化与整合,这是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市场整合的发展方向。3.区位条件。区位包含场所、位置、布局等含义,区位条件指不同区域的空间相互关系,区位条件对于旅游产业来讲事关重要,它联系着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旅游区内部空间等。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黄海间,北瞭望辽东半岛,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山东半岛三面临海,海域面积达到15.95万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交通发达,山东半岛区域游线路的形成是区域旅游整合成败的关键所在。4.发展环境。发展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可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一方面,发展环境包含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布局等;另一方面,发展环境也包含政府管理水平、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旅游企业形象等。山东半岛是山东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主战场。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占全省人口的35.67%,占土地面积的41.88%,占gdp总量的52.78%,占金融资源总量的50.4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66.92亿元。这足以说明山东半岛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路径选择

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以挖掘和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为出发点,对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信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形象和旅游管理等进行有效整合,以期达到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战略目标。1.区域旅游信息整合。在现代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类信息纷繁复杂、信息量异常庞大,这就要求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信息整合要顺应当下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在政府主导组织下,构建区域旅游信息合作机制,实现对旅游信息资源的秩序化、共享化、安全化,制定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信息整合标准,建立互认共享的跨地区旅游信息平台,如有必要可以联合成立区域旅游信息咨询公司,进行旅游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拓宽旅游信息资源应用领域,挖掘旅游信息价值的管理过程,进一步开拓更大空间的旅游信息市场。2.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要素,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山东半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指山东半岛区域内具有互补性的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手法相互联系、补给,利用资源整合后在数量、种类上形成的优势提升山东半岛的区域旅游形象。3.区域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市场整合是将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捆绑串联,联合开发,形成线状或带状旅游组团,优化旅游线路,整体对外宣传、推广传播,是旅游者在区域内按照旅游线路在线状或带状旅游组团之间进行的游览,能够促进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市场良性发展。4.区域旅游产品整合。旅游产品是旅游资源的有效提炼、升华与外化表现形式。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产品整合方式包括两种:一是要形成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精品化路线,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用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将山东半岛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景点进行串联、展示,强化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产品的整合效果;二是要将山东半岛区域内旅游产品进行主题化设计,将主题性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包装,整体营销推广。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将分散的旅游产品进行资源配置整合,塑造全新的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促进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品牌化发展。5.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旅游形象是旅游资源与产品给旅行者的体验和印象,它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识别性。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是对山东半岛区域内旅游资源、历史文化、风貌风情、旅游设施等要素进行评估、分析、加工、再造、整合与提升,重新塑造特色鲜明的山东半岛区域特色旅游形象。6.区域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交通实现了旅游产业空间的衔接与转移,可达性是评价旅游交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支持。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交通整合要做到方便旅游目的地和客源集散地的有效交通联系,方便区域内部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大交通通道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客源地、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之间形成有效畅通的交通网络,增加旅游体验满意度,是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交通整合成败的关键。7.区域旅游管理整合。山东半岛涉及区域范围广、跨度大,涉及的管理整合要素繁多。2015年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联盟的启动,对于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与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管理整合要依托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合力,特别是政府的干预与引导必不可少。山东半岛区域政府组织要统一管理模式,成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机构,指导各地区开展旅游管理合作,强化协同发展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管理形象。

山东半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基础,区域旅游市场整合是布局,区域旅游信息整合是平台,区域旅游产品整合是核心,区域旅游形象整合是方向,区域旅游交通整合是主线,区域旅游管理整合是保障。通过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形象整合,确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识,形成区域旅游形象构建的思路与方法,助推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深化山东省新旧动能的转换,提升山东省的旅游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浅谈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对策[j].世纪桥,2013,(14).

[2]张平青,王洋.烟台市龙口徐福街道公共设施整合化设计[j].美术观察,2017,(9).

[3]马庚存.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体系的完善与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王洋,张平青,姜德峰.韩国城市形象策略对山东半岛区域城市形象塑造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7,(5).

[5]唐美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吕葎,汤蕾.区域旅游整合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5).

[7]郁广健.关于建构陕西大旅游产业定位链的深度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