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4-02 01:32:22
人力资本范文篇1
关键词:人力资本储蓄经营模式人才经营
与人力资本储蓄相关的理论文献的回顾
1948年,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增长模型,其模型中的一个前提假定是生产技术不变,因而经济增长率取决于社会储蓄率。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他认为,在实物经济中,不管初始状态如何,只要储蓄率不变,资本产量比率的变化总能使经济进入稳定状态。
贝克尔等人在1992年提出“劳动分工演进”的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劳动分工受“协调成本”的限制,均衡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成正比、与协调成本函数中分工人数的弹性成反比,如果参与分工的人数与协调分工的成本函数中的弹性与其在生产函数中的产出弹性之间的相对差异小于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那么均衡增长率将大于零。
从国内学者李京文等人的分析看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一直保持正向贡献,但贡献率呈下降的趋势:1978-1984年为8.65%,1985-1989年为5.93%,1990-1993年为3.12%。宋林飞认为中国一方面由于政府长期倚重有形物质投资而忽视相对长期无形的人力资本投资,导致了人力资本贡献水平低以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足导致人才短缺、人才外流。程承坪则站在人力资本产权所有者个体的角度,提出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资源配置能力既定前提条件下,企业经济效率的差异关键在人力资本产权是否得到充分地界定和保护。其他许多学者也站在企业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泛泛地描述,如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储备、人力资本的培训等,但是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有前瞻性的目光和广阔的时空,较窄的视角会影响公司长期的发展和战略的实现。
笔者拟站在企业群的角度,就广义概念的人力资本储蓄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探讨,以期得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储蓄方面的对策。
人力资本储蓄内涵和原因
人力资本储蓄的内涵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以较大的技艺、知识等形式体现于一个人身上的资本”,人力资本储蓄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人力资本载体,下同)在工作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人力资本的积累,称为自我储蓄;二是人力资本的契约所有者为了组织战略、内部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在组织内外部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称为人力资本的组织储蓄;三是人力资本储蓄不是由于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力资本决策行为权主体与契约所有者不能产生共鸣而双方的产出为负,为了追求全社会人力资本产出效益最大化,由政府相关政策的干预而推动人力资本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或者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使自身的行为决策单方终止契约,称为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储蓄。本文人力资本储蓄仅指第二种情形。
人力资本储蓄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能动性、可变性、不可彻底转让性等特点;而科学知识就其产权而言具有“排他性”,并且研发增加了发现新的中间产品的可能性。因此,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就有了扩张规模增加经验积累减少协调成本、加强研发增强专业化技能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为提升公司绩效、追求人力资本的储蓄提供了动力机制。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否实行人力资本储蓄这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受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两大要素的影响。同样,人力资本储蓄政策也影响着组织的直接产出和长期效果,长期效果也影响着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储蓄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企业人力资本目标性的储蓄目前仅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者为了公司战略和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战略规划中需要发展的行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会进行有意识的储备。企业对其内部关键技术和重要的管理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内部储蓄和培训,并利用组织的快速发展而提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企业能快速发展,管理者又会感觉人才储备的不足;如果企业发展较慢,一方面企业会考虑成本收益的关系,对所储备的人才不十分重视,另外一方面,企业所储备的人力资本会由于生涯发展的空间受限、自身的价值未能很快实现而对企业内部环境产生怀疑而跳槽。
企业交易成本理论认为组织交易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成本结构上的不同,企业和市场都是组织生产的有效方式,企业通过行政方式来组织生产,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组织生产。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是通过市场机制完成还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完成,取决于哪种方式所需的成本较低,这种成本比较的判断正确与否也就带来人力资本储蓄的决策风险。因此,决策者对于欲储蓄人力资本本身的信誉、所处的行业、未来人力资本市场供需状况、竞争对手人力资本储蓄的情况、公司长远发展战略等要有清晰的了解,防止人力资本储蓄决策性失误,增强不确定性的感知、预防性的选择以及协调判断性的决策能力。
团体生产理论认为,组织能够考察的只是团队生产的整体绩效,而每个团队成员个体对产出的真实贡献和努力量则基于成本和技术上的原因根本无法科学准确的度量。而人力资本储蓄提供“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行为更大的空间,这就需要一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监督者专门从事对其他成员的监督工作,这就带来了监督风险,为了避免陷入无限循环的监督监督者的困境之中,最终的监督者就必须具备自我监督的动机,让监督者成为剩余索取者,分享企业剩余的所有权安排使现代公司企业具备了古典企业的内生激励。目前部分企业的改革使知识资本的拥有者也拥有部分股份,这样就克服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监督风险。
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同样的人力资本储蓄可能差异性很大。高存量的人力资本由于其稀缺性使得跳槽现象没有正常的交易过程和确定的交易结果,因而使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安全性较低,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风险。对管理风险的防范无外乎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机制中除了普通的经济利益激励以外,由于高存量的人力资本拥有者在专业上拥有对低人力资本存量拥有者的指导权,因此,还可以对人力资本的权利和地位进行激励,甚至采取期权激励行为,使之成为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
人力资本储蓄的风险最终是由于涉及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所谓人力资本的产权是指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人力资本收益权是指产权主体享有由人力资本使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权。又由于人力资本的特点,因此,企业在按上述三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本储蓄时有可能得不到投资收益,甚至由于企业储蓄的人力资本被竞争对手所拥有而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损失。
这样,就要详细分析人力资本流动的原因。由于人力资本自我储蓄是一个增量的过程,因此,企业与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在激励约束方面,要因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同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于高新技术行业中人力资本流动比较频繁的企业,一方面要靠经济利益的激励,如靠高工资、高奖金、高福利、高发展机会等等吸引保持人力资本储蓄的良性流动。
另一方面,一要靠激励机制中的环环相扣;二是靠制度合同约束;三是靠优秀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和谐的企业环境去感染,很多高新技术产业中人力资本的流动原因是由于缺乏人性化的凯时k66会员登录的文化;四是靠企业联盟、中介组织或政府共同构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信用体系,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市场约束。但如果是人力资本契约所有者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所有者发展的需要或经济利益,此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人力资本的中介组织向外积极输出人力资本,也可以对外进行有感情的人力资本的储蓄,让这些人力资本在跨国公司中工作。
人力资本储蓄的意义
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的结构矛盾大于总量矛盾(高存量和特殊行业的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人力资本的有效储蓄不足,国内企业在人力资本使用的过程中忽视人力资本的追加和更新,同时也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保障机制,往往把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储蓄搁置一边,损害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我国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瞄准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在这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本的储蓄;在人力资本储蓄的管理上,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约束中包含激励,在激励中体现约束,增强人力资本的退出壁垒。
就单个企业而言,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利于内部竞争向上气氛的形成,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根据米切尔·谢帕克等人提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组织绩效的提高是企业的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四个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涌现行为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单独对企业绩效产生作用,必须与其他三个变量相互配合。而企业人力资本的储蓄可以优化四个变量的效果,有利于组织效益的提高。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企业储蓄适当的人力资本的收益大于其支付的成本。
就整体企业而言,人力资本储蓄可以改善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的层次。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相比,人力资本是主动性资本,其资本能力蕴藏于人体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外界的环境、客观的条件和恰当的约束激励机制等等。普遍来说,人力资本比较重视对组织的贡献和成就的满足感,所以人力资本储蓄要放到社会环境甚至全球环境去考虑。对于我国人力资本在国外的储蓄,我们要打造人力资本适宜的工作环境、利用人力资本的成就感和传统优秀的中国文化去吸引储蓄,发挥储蓄乘数的放大作用。
参考资料:
1.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十九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宋承先,《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与君,《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三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李京文等,《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2(1)
5.宋林飞,《“入世”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五大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6)
6.程承坪,《论人力资本产权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管理科学,2003(1)
7.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6
8.迈克尔·比尔等著,《管理人力资本》第二章,华夏出版社,1998
人力资本范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人力资太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
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理论基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发展思想受到了挑战,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已经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在舒尔茨看来,人力、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为人力资本,它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财富的主要缔造者,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学者认为舒尔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
1.马克思的人力资本内涵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是多次使用“劳动力”这个概念,为揭示人力资本内涵奠定了基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资本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资本,一类是人力资本。西方学者给人力资本所下的定义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也就是指人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下的定义是“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①。可见,马克思的劳动力所包含的体力、智力就相当于罗默的“人力资本”,马克思所讲的“智力”不过就是舒尔茨所讲的“知识和技能”,他还在《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科学劳动”、“生产力中也包含科学”等重要概念。②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很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力”和舒尔茨称之为“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不过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实质上是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从而也就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劳动者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主导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能动因素。马克思以劳动创造价值为起点分析了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及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与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观点一致。
2.马克思人力资本的生成路径
西方学者认为人力资本的取得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本需要投资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健投资—基础性投资,二是教育投资—核心投资,三是在职培训投资,四是人力迁移投资。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重点研究的投资形式。人力资本投资又分为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和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分析,揭示了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和形式。“在劳动力的价值总和中,应包括三个部分:a.在正常状态下,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以重新补偿劳动者劳动力使用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b.劳动者为养活家属,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保证劳动力商品的不断延续和更新。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分析,资本家用于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支出(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是为了保证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一种功利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可见,马克思论述的劳动力价值构成中的前两项是生存性人力资本投资,第三项是发展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形成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支出。
马克思还对当今人力资本理论热议的人力资本流动迁移投资有过相关论述,马克思指出:“劳动者的智力水准是否能提高,是大工业发展生死效关的问题。在现代化条件下,资本具有很大的流动性,社会内部的分工变革很快,劳动者如果不接受综合训练,不开发智力资源,是根本无法适应劳动的变换和全面流动性的。”揭示了现代人力资本用于劳动力的国内和国际流动需要支付的投资的重要性。
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扩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归属问题,这些理论思想扩展了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进一步揭示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划分的本质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效用。
1.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从产权角度来讲,资本都有其所有者,这个所有者可以是个人、国家、企业和公司等法人。而人力资本这一特殊的资本,他的所有权只能属于劳动者所有。资本通过劳动力市场购买到的只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二是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出卖。但劳动力所有者,即劳动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所有权。
马克思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性质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力资本是个人产权属性,劳动者始终保持对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而且社会也必须承认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说,要“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的特权”。只有明确人力资本的产权是私有的,保护其私有产权才可以保证人力资本的正常运行,发挥其资本的经济价值,否则价值降低甚至降到零。正像“人力资本之父”舒尔茨指出的那样:“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身上;它又是资本,因为它具有未来的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或者两者的源泉……人们当然能获得它,但不是作为一种市场上出售的资产而是通过向自身投资……没有人能把自己同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分开,他必将始终带来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这笔资本是用于生产还是用于消费。”可见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能够分离的,人力资本是具有明确的私有产权性质的,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人力资本就不可能存在,人力资本永远凝结在特定的个人体内并随人体的运动而运动,随人体的消亡而消亡。
2.人力资本划分的本质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物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显著地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物力资本投资也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持久发挥作用。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是决定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将资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变资本,一类是可变资本。所谓不变资本,就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一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就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这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对资本的划分相一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而自身的价值量却不发生变化;可变资本则不同,可变资本的价值不是被转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过程具有二重作用,一方面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一方面创造出新价值。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些剩余。因此,通过对资本的划分进一步说明,可变资本即劳动力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对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的肯定,实质上是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充分肯定,这与人力资本理论中对资本的划分的实质是一样的。
3.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用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及收益计量模型,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及收益模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舒尔茨和贝克尔等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进行测算,得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率结论。
人力资本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特点
1.效益的多样性。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的可以量化,比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等;而有些却难以量化,如对企业员工的影响方面,员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等,所有这些一般只能用“好”、“差”等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因而,在建立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指标时,除了尽可能地选用可量化的指标外,还必须使用一些定性的指标。
2.效益的难分割性。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其中到底有多大一部分是由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这个问题还处在研究中,即使人们能提出很好的分割方法,也难以完全把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分割出来。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评估的难度。
3.效益的缓慢性和长期性。人力资本经过培训后,其效益一般是慢慢地产生的,有的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出它的效果,而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内才能显现,并在长时间内产生。因此,在进行效益评估和设置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设置能反映短期经济效益的方法指标,而且还要设置一些能反映长期效益的方法和指标。
4.效益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好坏与受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有关,效益的大小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也无法事先准确地预测。因此,在对这样的效益进行评估时,难以得出准确的数字结果,而较适合于用模糊语言进行评判。
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原则
1.科学性原则。进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科学规律办事。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设置效益评估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准确,切忌主观臆断;第二,评价指标的选取、数据的计算等问题要有代表性、可比性;第三,要运用科学先进的评估方法、技术及工具,这样才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真正起到评估工作应有的作用。
2.全面性原则。由于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内容较为复杂,这就要求培训投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能从整体上衡量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效益。
3.可测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要有相应的标准,以相同的标准作为统一尺度,来衡量被评价对象的表现。对于定性指标的测量只要建立详细的评价标准,也可认为是可测量的。
4.针对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效益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企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调整培训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优化培训结果。因此,应建立切合实际且实用的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围绕培训目标进行效益评估。
三、人力资本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
山企业培训效益的特点得知,企业培训的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较明显的效果,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培训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效益是无限的,因而要正确评价培训的效益,应分别进行短期效益的评估和长期效益的评估。这里,首先讨论短期效益的评估。
培训投资短期效益的评估可采用菲利普斯提出的以结果为中心的投资回报率方法。计算投资回报率,就是要使用培训的利润和成本数据。投资回报率的计算是用净利润除以成本。净利润是培训的利润减去成本,投资回报率的计算公式为:
投资回报率二培训的年净利润/培训的总成本×100%
这里,培训的总成本包括企业进行培训的开发、实施整个过程中所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培训设施费用、参与培训人员(开发人员、受训员工、管理人员和讲师)的工资福利、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用等。
培训的年净利润是指员工接受培训后为企业创造的总利润与受训员工在假设不接受培训情况卜将创造的总利润之差,也称为增量利润。受训员工在不接受培训情况下创造的总利润可根据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而得,此不赘述。
四、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分析。人力资本培训长期效益可从经济效益、科技效益和管理效益三个方面进行评估。(1)经济效益。在培训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接受培训的员工操作会更为熟练,在实践中应用培训传授的知识,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事故发生率显著降低等。经济效益主要评价指标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牛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改进、资金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故障率或事故率的降低等。(2)科技效益。企业的培训还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科技效益,主要表现为企业员工的技术和知识的更新,科技意识的提高,此外还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等等。其主要评价指标有:职工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科技新领域的开拓等。(3)管理效益。企业人力资本培训能够产生一定的管理效益,特别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能产生较好的管理效益要在较长时期内才有所体现,一般采用定性分析法。主要评价指标有:企业员工团队协作水平的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提高、品牌价值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员工管理素质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等。2.构建长期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分析,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3.长期效益评估的步骤。长期效益可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方法,应用在管理中解决许多复杂、模糊不清的相关关系如何转化为定量分析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基于模糊数学模糊集理论对评价对象作出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效益的评估过程中,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具有典型的模糊性,因此,本文结合培训效益自身的特点和评估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对企业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
(1)建立因素集。因素集是指能直接反映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长期效益的评估指标的集合,记为c,共由16个指标组成,即c=(c1,c2,a,c16)
(2)建立评价集。评价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记为v=(v1,v2,a,vn),其中vi代表第i个评判语,模糊综合评判的目的就是在综合考虑所有因素的基础上,从评价集中选出一个最佳的评判结果。本文在对培训投资长期效益进行评估时,采用五级评价标准,即设v=(v1,v2,v3,v4,v5),其中v1、v2、v3、v4,v5(分别代表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3)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经济效益指标的权重值最大,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所占评价指标权重较小。而管理效益和科技效益的权重值依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大,科技效益的权重值相对较小。反之亦然。
这里,我们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计算上述指标的权重,权重记为w,w=w1,w2,a,w16)。
(4)建立模糊评判矩阵。采用专家咨询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各个效益指标进行模糊评判,确定各指标对评判等级的隶属度,模糊评判矩阵r的元素ri,的计算公式为:rij=对指标ic进行vj评价的所有专家人数/参评专家的总人数其中,rij表示指标ci对于评价vj的隶属度。由以上公式得出c中各
由因素集c、评价集v和模糊评判矩阵r就构成了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模糊综合评判。由上面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向量w,与模糊判决矩阵r进行合成,可得到相应的模糊综合评判向量b:
y=w·r=(y1,y2,y2y4,y5)
其中y1、y2、y2、y4、y5、分别具体反映了评判对象在最终评价结果上的分布状态。例如:相对于评语集为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最后得出y=(0.25,0.55,0.28,012,0.15),则表示培训效果隶属于好的程度最大,为0.55,说明培训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企业进行培训投资取得了预期的效益。
人力资本范文篇4
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少、水平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2%。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只有接受相应的技术与技能的培训,转变成现代工人,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农民工培训涉及的主体至少包括农民工、企业(及中介机构)与政府三个层面。近年来,不少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在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规划、管理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企业普遍没有履行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的法定义务。有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仅为37%,而城镇职工在职培训参与率为49%,说明企业对农民工在职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工获得的在职培训机会较少。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对企业针对农民工在职培训投资风险予以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二、农民工在职培训人力资本特性分析
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人力资本是由人们通过对自身的投资所获得的有用的能力所组成的”,他还说“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资本为人力的,是由于它已经成为人的一个部分,又因为它可以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所以称其为资本”。归结起来,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
所谓在职培训,“就是指提高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农民工的在职培训之所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原因在于这种培训活动的目的与效果是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他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而这种就业者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付出成本,这种成本支出不能立即使当前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效率提高而是有助于提高未来的产出水平,无论是企业还是农民工都能从中获得未来预期收益的满足,因此这是一种投资活动,即人力资本投资。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性:
1.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职业更换频繁,流动性强的特点
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和“跳槽”,使企业因担心无法实现投资收益而不愿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投资。据调查,“80后”打工者因为没有挣钱的压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换工作,他们的职业流动率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跳槽频率是“50后”的近6倍。工人的频繁跳槽,很容易打乱企业的生产计划,使得企业在考虑是否对他们进行培训时顾虑重重。随着这群人不可逆转地走向打工舞台中央,企业主们开始面临一项难以琢磨的新挑战。
因为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使得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无法由投资机构或个人像买卖商品或进行物资资本或金融资本投资那样自由让渡并收回全部投资。在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收益分配或达成的契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将会影响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积极性。另外,投资收益只有通过农民工才能实现。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投资的直接结果不是经济收益,而是使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在职培训的效益并不全部以实用价值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有相当一部分表现在非经济方面,使农民工在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得到满足,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投资的收益。
2.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人力资本范文篇5
关键词:人力资本有限理性经济人审计合谋人力资本产权审计制度安排
会计师事务所是一典型的“人合”企业,人力资本作为一个“人合”企业的立家之本,他在审计执业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应是被重点关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汪丁丁认为接下来的话就是,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制度,这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中有深刻体现。具体到审计中,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必然会影响与约束人力资本的载体——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行为,相应地,审计师不仅会在既定的制度安排约束下进行追求经济利益、规避风险的审计活动,同时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支撑性的制度安排,使得审计制度安排发生变化,之后又对制度安排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本文中,我们只把经理级以上人员列为人力资本,因为只有经理级以上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才有可能影响到审计制度安排,而一般的审计人员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工作,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的审计行为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同时我们把人力资本分为两类:非合伙人——单纯人力资本所有者,与合伙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集合体,文中有时统一以“审计师”来代替这两类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本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完全理性和自利性是两个基本假设,这两个假设的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人们会合理利用掌握的信息来预估将来行为所产生结果的各种可能性,然后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但现实生活中,人在复杂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下进行决策时,不会对自己的决策进行理性计算,也没时间和耐心去考虑各种行为结果的概率问题,在面对复杂情景和问题时会采取捷径或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信息进行决策,因而决策的非理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人是有限理性的,不是完全理性的,这就是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同样,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载体——审计师也是有限理性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人,在现阶段还没达到“道德人”的境界,尽管他有一些并不是“经济人”假设所能解释的一些“道德”行为,如大多数情况下会遵守审计准则、法规进行审计,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些施善行为。既然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那么在现行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完全理性地拒绝被审计单位的“利诱”而坚持原则,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审计合谋有时就不可避免了。如前所述,人力资本主体可以分为两类,参与审计合谋的人力资本主体不同,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就不一样,下面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合谋和合伙人(即整个事务所)一起参与的合谋及各自对制度安排的影响。
1.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被审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事务所的合伙人便会委派项目经理带队审计,此间有两层委托关系:被审单位委托事务所,事务所委托项目经理,其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变得更加严重。审计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倾向,当被审单位抛出“诱饵”引诱审计师共谋时,审计师此时会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据行为经济学理论,人们进行决策时,容易给高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高的权重,而给低概率发生的事件赋予较小的权重,于是往往将极小概率的事件看成不可能,而将极大概率发生的事件看成是确定,而极小与极大概率又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印象。审计师进行合谋与否的决策时,他会根据现实中这种“损人利己”的合谋被发现曝光的比例很小而存在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合谋被发现的机率极小而将其看作不可能,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能让他清醒地意识到合谋一旦被发现的严重后果,就算被发现,由于现阶段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较轻,合谋的收益大于合谋的成本,审计人员的“经济人”特性便会让他作出合谋的决定,于是他会向信息不充分的合伙人隐瞒审计风险,与被审单位一起骗取“无保留”的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为什么会参与审计合谋?这反映了审计制度安排的什么问题?审计人员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内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制度的安排(外因)来改变审计人员做决策时的考虑因素及其权重,从而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据行为经济学理论,额外财富的边际效用在人富裕时会低于贫穷时的边际效用。审计合谋审计人员将得到的报酬就是一种额外财富,此时,即使富裕的cpa与贫穷的cpa一样只具有有限理性,但这笔额外报酬对富裕的cpa没有很大的边际效用,从而没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而导致审计师合谋,这时被审单位就得加大“贿赂金”才有可能“打动”富裕的cpa,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当“贿赂金”大到等于或大于合谋能给被审单位带来的“利益”时,被审单位便没有动机合谋,合谋自动中止。从这看出,提高cpa的薪酬待遇,让他们成为富裕的cpa,可提高cpa的“免疫力”,从而减少合谋的发生。这就要求合理化事务所内部收益分配机制,提高新酬待遇,让cpa的利益与整个事务所的利益相挂钩,一荣俱荣,便不会出现cpa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而向合伙人撒谎,欺骗合伙人。另一方面,法律法规应加重cpa的个人审计责任,加大合谋一旦被发现的惩罚,提高cpa合谋的成本,此时被审单位若想合谋,就必须提高“贿赂金”以弥补审计师冒的高风险,从而加大了被审单位的合谋成本,合谋便不会那么容易发生。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审计的监管,加大上市公司审计的复查力度,使审计合谋案件“曝光”机率大大增加,从而改变审计人员主观印象中的审计合谋被发现的概率极小,起到警戒作用,让审计人员不敢轻易合谋。
2.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的审计合谋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若事务所委托的cpa足够忠诚,他会如实将发现的问题“禀告”事务所的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集合体——合伙人,这时,合伙人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特征便起作用了。现行审计制度安排实质是:由被审单位管理当局聘请事务所审管理当局自己,那么,事务所面对自己的“上帝”——客户的不当请求时,他的“经济人”特征使得他不能断然地拒绝这种请求,否则不但得不到“合谋金”,以后的合作关系也就终结了。同时,现时大部分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制,且注册资本金要求低,那么事务所与被审单位的合谋一旦被发现所需承担的只是有限责任,最多让事务所倒闭,而不会危及到合伙人未投入到事务所的私人财产,于是合伙人的“理性经济人”特征容易使他接受合谋,同时,他的“有限理性”不会让他有完全的理性认清形势,不会让他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从维护公众利益出发而拒绝合谋。
审计合谋的频繁发生,企业管理当局利益不断上升,但这种利益的上升是以其他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受损为代价的。据吴联生的“利益协调论”,利益相关者之间现有的利益关系一旦发生变化,便产生了新的冲突,便会破坏目前审计制度安排的基础——审计域秩序,从而要求利益相关者达到新的纳什均衡,产生新的审计域秩序,从而导致审计制度安排的变迁。“审计制度安排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过程,它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变化而变化”(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由于审计合谋的不断出现,目前的审计制度安排至少需要进行以下两方面的变化:(1)审计委托权由证监会掌管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经营者的审计,事实上接受的不是社会公众的委托,更不是股东或经营者的委托,而是政府的委托。因为政府的合作广度最大,所以有权进行委托,同时政府规模有限,所以应该进行委托(吴联生,《审计研究》,2003)。这是社会审计最根源的本质,是我们肉眼所不能直接看到的,我们目前看到的就是股东进而演变为管理当局委托cpa进行审计,从而容易导致审计合谋。既然cpa实际上接受的是政府的委托,那么在形式上,至少在第三者看来,也应该由政府进行委托。目前谁最具有优势代表政府来执行审计委托权呢?证监会。它本身就是一个政府机构,是上市公司的监管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可以代表政府委托cpa,从而改变目前事务所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依附地位,减少审计师“被逼无奈”进行合谋的发生。
(2)事务所组织形式由有限责任制逐步过渡到合伙制
目前,大多数事务所实行有限责任制,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破产所造成的损失却可能远远小于事务所与管理当局合谋所带来的合谋收入,于是,事务所容易与管理当局合谋。现在,把事务所的经济体制从“有限责任制”转变到“无限责任制”是很多学者所推崇的,无限责任制加大了事务所的法律责任,合谋一旦发现,合伙人可能就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使得事务所合伙人进行合谋决策时不得不加大对合谋成本的考虑,他的“经济理性”又会促使合伙人不会轻易进行合谋,从而有效减少了合谋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王善平还提出合伙人必须是德高、足资、多才的cpa,才能有效减少审计合谋的发生。德高,从道德品行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进行审计合谋;足资从物力资本上保证合伙人不会轻易用自己足够多的私人财产作赌注而去进行审计合谋;多才的cpa要求合伙人是审计行业的专家与行家,那么他手下的审计人员的“逆向选择”能被合伙人识别,从而也制止了单纯人力资本参与的审计合谋。
二:人力资本在审计行为中的产权特征及对审计制度安排的影响
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这组行为权利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意志体现,以至于出现了产权残缺时,产权的主人可以拒绝使用其人力资本为别人服务。审计师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拥有人力资本所有权,他将这种所有权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进行合作,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这个公共合约即事务所又是周其仁所说“市场中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契约”中的特殊,它对人力资本具有更大依赖性,从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影响更明显。
如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说,人力资本产权具有两大特征: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属于只能属于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不可“压榨”。正是事务所包含了人力资本,其产权特征使得这个企业契约是一个“不完全契约”。受有限理性和高交易成本的限制,这个契约双方——合伙人和单纯人力资本无法在事前就可能影响双方关系的所有未来事件达成一致,各方只有在合约的发展阶段上明确或默契地对出现的新问题达成一致,在此期间,双方的谈判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由于事先不能明确界定所有交易条件,那么在合约的执行过程中就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与自主性,特别是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者——审计师对自身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程度。当人力资本对自己的所得与付出满意时,就会越干越起劲,不需监督也能自觉地努力,相反,若不满意,他就会偷懒,省略必要的审计程序,更不会积极的创新。人力资本是需要激励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动资本,审计师同样如此。若合伙人对其激励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产权的主人——审计师就把自己的才能“关闭”起来,默默无闻,没有创新,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浪费。
理解了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我们就不难理解“激励理论”。人力资本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体,特别在事务所中,离开人力资本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只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他对自己的“资本”不加保留的加以利用,进行创新,才能增加事务所的价值。其实,事务所合伙人是那个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打开以及打开多少智慧大门的守门人,他只要用对了激励手段就能“控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事务所的人力资本是事务所获得盈余的根本来源,但是,若不对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进行适当的控制,引发事务所最终风险的也会是人力资本。象毕马威去年的销售滥用非法避税产品案件,差点就使得“四大”减少为“三大”,就是由于创新过度没有节制变成了冒险。因而事务所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人力资本创新同时,约束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2]王善平.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制度中的私人财产与创新能力[j],2005,
内审网/public/shownewsnoref.asp?id=29771
[3]吴联生.利益协调与审计制度安排[j].审计研究,2003,2
人力资本范文篇6
论文摘要:针对人力资本组合投资模式仅定性分析职员和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特点,应用博弈论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将贝克尔投资模式与组合投资模式相结合,建立了确定企业投资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投资提供了定量的决策依据。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类型。一般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提高各种企业劳动生产率均有用。受训者的劳动技能提高,会提高其在各种就业机会中的工资,所以培训成本应当由受训者自巴承担。特殊培训是指接受培训的职员得到特殊知识和技能,能够极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提供培训以外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特殊培训的费用较一般培训高得多,但也会给企业带来相当可观的效益,其培训成本应由企业承担。由此形成了贝克尔投资模式理论。
作为贝克尔投资模式的补充,有学者提出了一种企业和职员对人力资本共同投资的组合投资模型。该模式按照“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人力资本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②高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③低价值高独特性人力资本,④低价值低独特性人力资本。并认为①、④两种人力资本遵循贝克尔投资模式,而②、③两种人力资本则由企业和职员共同投资。组合投资模式仅在对职员和企业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定性结论,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要求有定量的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因此,本文在投资组合模式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分析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行为,找到合理且定量的组合投资分析与决策依据。
1人力资本的分类
本文仍采用人力资本培训组合投资模式中的人力资本分类方式。人力资本作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并不是对企业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来进行划分。“人力资本的价值”是指“相对于人力资本的雇佣成本,人力资本通过其技能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与顾客价值相关的战略利益的属性”。若职员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或创造具有更多客户价值的产品,那他就具有高价值;反之,只有低价值。“人力资本的独特性”是指其技能的不可复制和不可模仿性。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将影响到交易成本,并直接影响该人力资本能否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源泉。由于独特技能更多地是一种适用于某一特定环境的技能,企业不可能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对这些人力资本实行外部化将是不可行的或者将导致更多的成本,所以独特的人力资本需要进行内部开发。相反,适用于广大企业的普通技能,很容易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依赖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将是获得低独特性人力资本的较好选择。
按照上述两种人力资本的属性可以将企业内的人力资本分为四类:第一类人力资本具有高价值并且是独特的,即这些职员拥有特定于企业的技能,这些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并且职员为企业带来的战略性利益远远超过雇佣和开发他们的管理成本。也就是说,该类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竞争优势所必需的核心技能。第二类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价值,但职员拥有的技能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也就是说,其拥有的技能是低独特性的。第三类人力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对创造客户价值并不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其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或者不直接产生价值。第四类人力资本拥有普通的技能,具有有限的战略价值。以上四种人力资本类型与引言中提及的四种人力资本类型按顺序一一对应。
2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在利益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局中人(即博弈的参与者)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获得最大效用的理论。博弈论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许多令经典理论无从人手的问题。博弈论最主要的特点是研究相对具体决策情况而言的最优决策,即寻找相对最满意策略而非最优策略企业和职员的人力资本培训投资选择的过程存在的正是一个博弈问题。
根据投资组合模型的思想,企业与职员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实际上是培训投资过程中的博弈,可以用如图1的博弈树来描述。假设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为,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q;职员选择投资策略的概率为p。通过培训投资,企业因人力资本增加而经营效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为,职员因人力资本增加而职业生涯改善或薪酬、福利增加所获得的利益为r。为增加人力资本而进行培训投资的成本为c。按照组合投资模式的思想,企业承担的成:本为cx;职员承担的成本为c(1一)。显然,r一c>>r一c>0,1>p、q、>0。
根据子博弈均衡的逆归纳方法,只能找到一个均衡点:企业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职员承担全部的培训投资成本。但是,如果职员是非理性的局中人,那么在企业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承担培训投资成本,最终使企业和职员都不获得利益。即在企业选择不投资策略时,职员可能也选择不投资策略来对企业进行威胁。由于企业选择投资策略时,职员选择不投资策略存在不承担任何培训投资成本的可能性,并且企业在利益驱动下也会对职员的威胁妥协,所以职员的这种潜在的威胁是有效的。就此而论,职员进行培训投资的概率也就是职员是否为理性的局中人的概率。如果职员是理性的,那么在获得升职、加薪或更佳的职业发展等利益的驱动下,职员将会积极地对自身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反之,则不然。不难发现,企业投资、职员不投资与企业不投资、职员投资两种策略组合的结局,前者的结局对应贝克尔提出的特殊培训,后者的结局则对应一般培训。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现实情况下,企业倾向于投资具有独特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而职员倾向于投资具有一般性和高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和职员了解培训属于何种类型的情况下,他们的投资将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即遵循贝克尔提出的投资模式,企业承担特殊培训的全部成本,职员承担一般培训的全部成本。
然而,在不了解对方类型的情况下(包括难以归于特殊培训或一般培训的情况),培训投资的博弈过程将如图1所示。根据图1中的博弈树可以得到:
(7)式给出了企业承担培训投资成本的比率的取值范围。显而易见,由于n与m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且只有当m>n时,(7)式才成立,所以在实际情况下企业要首先确定m与n的大小才能决定投资比率。由于企业和职员投资倾向的存在,所以可以推断p与q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且是递减关联的。也就是说,当p(或q)增大时,q(或p)会随之减少。但是,由于企业与职员的投资决策过程相对独立,他们对投资类型的判断并不完全被对方了解,故他们的投资概率并不遵循严格的函数关系。
这就使得判断n和m的大小关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即nn成立。
那么,在满足(7)式的前提下,当p很大、q很小时。即职员倾向于投资、企业倾向于不投资时,m趋近于0,n将小于0,的取值也接近于0。这说明在这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中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少,接近于不投资。同样,当p很小、q很大时,即职员倾向于不投资、企业倾向于投资时,m趋近于无穷,n趋近于i,的取值接近于1。这说明在种投资情况下,企业在组合投资种承担的投资成本很多,接近于全部。由此可见,通过(7)式可将贝克尔投资模式和组合投资模式结合起来。
3结论
在培训投资的组合模式思想基础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培训投资成本的组合方式,得出了关于确定企业投资比率取值范围的计算式,并将投资组合模式与贝克尔模式结合起来。因此,(7)式为企业在人力资本培训投资过程中确定投资策略和投资比率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该式也体现了职员策略对投资比率的影响,反映出并非企业投资越多就越好。
人力资本范文篇7
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ag尊龙app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一、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
你的位置:ag尊龙app首页>>经济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论文人事管理论文>>新闻正文
让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
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人力资本范文篇8
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ag尊龙app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一、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人力资本范文篇9
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ag尊龙app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一、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人力资本范文篇10
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ag尊龙app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公务员之家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所有
一、在凯时k66会员登录的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2)激励:
- 上一篇:
- 下一篇:
相关文章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中薪酬福利探讨 2023-01-03 08:55:29
人力资源经济管理创新措施 2022-12-26 09:08:40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思考 2022-12-09 14:41:29
高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022-12-07 14:59:26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及个性化管理分析 2022-12-05 11:27:44
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2022-12-05 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