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范文10篇 -ag尊龙app

时间:2024-04-17 12:31: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职业决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职业决策

论文关键词:自我效能职业决策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综述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决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对职业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本文将对国内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人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efficacyorsenseofself一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现有的生涯规划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应该遵循的准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super于1955年提出职业成熟度(occupationalmaturity)概念。当时,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一个人进入某职业之后,基本不大改变,故常用词语是occupa-tion和vocation,反映的是职业静态性和分类性的一面。随着社会变化的加快,相应地,职业的稳定性降低,变动性增加,人们用career的频率增加。career代替occupation和vocation反映的是职业动态性和发展性的一面。职业成熟度(careermaturity)作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理论概念,用于评价个体是否具有做出符合其年龄特征的职业决策的能力和态度。crites等人的研究表明职业成熟度水平能够较好地预测个体的职业发展和行为。

本研究尝试以职业成熟度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指导,从参加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特点研究的2087名有效被试中,选取大学四年级中找到工作的学生2名和未找到工作的学生1名,深入探讨职业决策发展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发生事件对求职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大四学生a(男,未找到工作),b(男,已找到工作),c(女,已找到工作)。

(二)结构化访谈

1问题提出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的现实问题之一。gottfredson指出,职业决策是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表达。当选择一个职业路径时,个体运用性别类型、职业社会声望、职业领域这样的社会标准要多于运用兴趣、人格这样的个性特征。也有研究认为个体追求的首先是社会认同,其次才是个人认同。在做出职业决策之前,职业抱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社会空间(限定)。简言之,职业决策就是“放弃最爱,接受可行”的职业自我概念发展过程。

职业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兴趣。有研究表明,在个体不断限定职业范围的过程中,妥协会遵循一定的次序进行:首先让步的是职业兴趣,其次是社会声望,最后是性别类型;即妥协的优先次序假设。然而blanchard和lichtenberg(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妥协的优先次序仅在男、女被试的单独检验中部分支持这一优先次序假设,还有部分研究没有取得与此一致的结果。本文所关注的妥协是指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这三个维度的逐个妥协的策略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然而,“就事论事”的就业指导多数只能提供一些面试技巧类的指导。因此,从生涯发展角度提出的职业决策理论更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在众多的职业决策研究中,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妥协策略却无人研究。本文试图以大学生为被试检验国外有关职业决策的妥协策略,以期寻找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中的妥协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就业辅导与生涯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2方法

2.1预测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由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社会经济爆发式增长,我国初等与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爆发式持续快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从探索性教育,逐步发展到现在系统教育;从一两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几十个专业,并且按专业计划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更高层次和水平教育的需求逐渐增加。特别是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普通高中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导致职校生源不足,影响了职校的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究分析发展职业教育的障碍及对策。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障碍

1.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滞后

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对超前,社会各界较为重视,而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文化鄙视职业教育。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基层领导及教师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也认识不足,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对象不是很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被国民充分认识。由于社会观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作情况等多种因素,使得国民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一些人甚至认为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职业教育没有必要,可以少发展、慢发展,甚至取消。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人总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不仅轻视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而且对近几年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持轻视的态度,影响了职业教育的积极发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困难重重,职业教育招生急剧下滑,许多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更困难。许多家长和学生选择职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非心甘情愿,而且上了职业学校也觉得低人一等。针对这种情况,社会舆论要多为职业教育鼓劲,正确引导社会重视职业教育,使国民都能认识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认识到社会需要职业教育。

2.职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职校在社会上信誉度不高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职业决策;理论与模型;困难因素;干预方式;职业指导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各种有光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成果,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为主线,对职业决策的理论与模型、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职业决策困难干预方式、职业指导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职业决策的理论与模型

首先是职业决策精神观。richards.sharf在其著作《应用职业发展理论到咨询》中,把miller-tiedeman的毕生职业理论(lifecareertheory)和bloch和richmond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认为他们的理论代表了职业决策的精神观。持有精神观的研究者把工作看成一个能滋养一个人的精神和发展自己的场所。miller-tiedeman认为,个体应该重视来自选择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关注对与错的答案。其次是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观。peterson及其同事将信息加工理论应用到职业决策中并提出了四种假设。他们用信息加工金字塔来说明个体职业决策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个体的信息加工包括三个成分:知识领域、决策技巧领域和执行加工领域。最后是职业决策的pic模型。pic模型中涉及7个基本概念,即职业的有关方面、可选职业的核心方面、方面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方面内水平、方面内偏好、有结构和无结构信息、敏感性分析。

gati等人认为,职业决策过程的本质是找到与个体的偏好和能力最兼容的可选职业。在多数情况下,广泛尝试所有的可选职业是不实用的。所以,他们把职业分成具有不同目标、过程和结果的三个主要阶段:(1)预先筛选可选职业;(2)深度探索有希望的可选职业,该阶段目标是确定一些既有希望又适合个体的职业;(3)选择最适合的职业(choosingthemostsuitablealternative)。

2.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

职业生涯决策的概念由美国学者jepsendavida等人于1974年首先提出。他们认为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收集来自自我和外部环境的相关职业信息,然后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前景进行评估,进而作出最佳的职业抉择。职业生涯决策不仅是一个即时的职业选择行为,还是一个动态的决策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人不再是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一个职业,而是会不断进行职业选择和工作转换。然而轻率的跳槽只会让自己迷失方向,徒然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了职业生涯决策的引导,求职者就可以理性地对待工作和职业的转变,把握好发展的良机。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有效的职业生涯决策方法不仅能让他们在踏入职场的第一步抢得先机,更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利前行。

一、职业生涯决策的类型

大学生要想作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决策,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类型。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在本文中所用的表格均来自由曲振国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一书。表1就是职业生涯决策风格类型测试表。大学生只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计算得分,就能够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并将其作为择业的基础。职业生涯决策风格类型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测试者可以据此判断自己所属决策类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冲动决策型的人在做决定时全凭感觉,较为冲动,很少会系统地收集与职业选择相关的信息。但他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很少后悔,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但有时也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依赖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总是等待他人为自己作决定,他们不会主动收集信息并进行判断、抉择,而是抱着“安于天命”的思想,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安排。这种类型的人在上学期间也许是教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和乖孩子,但在职场中却难以独当一面、承担重任,往往会丧失发展的机会。犹豫型的人在决策前会收集大量信息,征求多方面意见,准备较为充分,但到了该做决定时,又思前顾后,犹豫不决。这种类型的人能够认真分析、仔细考虑,但常常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把握不住机遇,事后又懊悔不已。理智型的人能够理智地分析各种利弊得失,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及时作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类型的人目标明确,行为果断,职业生涯发展较为顺利。决策风格无对错之分,大学生应该在认清自己决策风格类型的基础上,掌握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排除影响正确、有效决策的因素,以理智的头脑把握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次机遇。

二、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

(一)平衡单法平衡单法是将重大事件的决策方向集中到四个主题上,即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通过平衡单法,大学生能够系统地分析每一个选项,根据每一个选项对自身影响的大小进行加权,再根据加权后的计分排出各个选项的优先顺序,执行最优先的选项。第一步,列出可能的职业选项。大学生首先要在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表(见表3)中列出有意向的3—5个职业选项。第二步,判断各个职业选项的利弊得失。平衡单表中的利弊得失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个人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具体考虑因素可以因个体情况不同而异。大学生要根据不同职业选项的利弊得失,为其赋值,通常以“ 5”至“-5”的十一点量表( 5, 4, 3, 2, 1,0,-1,-2,-3,-4,-5)来赋值。第三步,各项考虑因素的加权计分。各个考虑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会因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考虑因素在不同情境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详细列出各个考虑因素之后,要进行加权计分。第四步,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的得分。大学生要逐一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在每一考虑因素上的加权计分与累计计分,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的总分。第五步,排定各个职业选项的顺序。大学生可以依据各职业选项在总分上的高低,排定优先次序并以此作为职业生涯决策的依据。

(二)swot分析法swot是英文单词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缩写。大学生在职业生涯决策中运用swot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职业环境因素以及备选职业的前景,确定自己的最终职业方向。第一步,构建个体的swot矩阵。大学生要通过与他人作比较以及评估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周围职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构建出自身的swot矩阵(见表4)。该矩阵既列明了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发展机会,使之能够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也列明大学生的不足和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为其弥补不足、提升自我提供现实依据。第二步,定量的swot分析。定量分析即对swot矩阵中的每一项因素标出一定的权重值再进行量化分析。大学生选择的职业不同,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必须根据决策时所处就业环境的具体情况,用量化的方式分析个体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晰地看出选择的职业是否更具有优势,才能作出最佳的职业决策。在这里,权重分值并不是随便赋予的,而是基于每项因素对于不同个体的重要程度而设定的。要强调的是,每项因素的加权标准都应该是一样的,即每项评判内容都同时以5倍加权或10倍加权为最高标准,依重要性而逐次降低。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职业生涯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当代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决策不当、对职场及职业了解不足、不具备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质能力等问题更是其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出现困难,影响了顺利就业。同时,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对应聘单位、应聘方式、甚至是应聘结果,大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难的现状要求大学生更具主动性,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主动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具预测力的人格特质。$ateman和crant(1993)认为〔z7: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主动性个体主动改变环境,较少受环境约束;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相对而言,不主动的个体表现了相反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一、自我调节的决策

决策就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加工过程,在不同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加工过程。考虑到人类决策的结果,许多学者尝试去理解决策的加工过程]。byrnes(1998)提出自我调节决策模型,并把自我调节策略的概念引入决策领域,借助该能力人们可以克服自身心理的局限性,在关键点上做出成功的决策。自我调节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加工,指向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依照srmdm,一个自我调节决策者制定适当的计划,去成功达到目标,通过产生、评估和学习阶段,继续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正确的行动kruglanski等(2000)进一步把调节模式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评估模式,指个体在自我调节过程中,以各种方式收集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全部相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备择目标和行为策略进行全方位的评判和对比,以期获得最优目标和行为策略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做不正确的事情,秉持“三思而后行”。二是运动模式是自我调节过程中以改变当前状态为目的的心理模式。持该模式的个体不能忍受的是不做任何事情。秉持“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自我调节的益处已被广泛用于许多领域,包括执业行为,然而,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在决策背景下的调节能力。有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决策与工人的自我效能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同样,在护士中调查自我调节在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上的情况,结果发现从事高工作满意度与低工作压力的护士,有更好的自我调节决策经验。miller和byrnes(2001)认为自我调节决策仅在做出重大决策时才需要,一般的决策并不需要自我调节决策的参与。考虑到职业选择的意义与重要性,自我调节决策起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个体自我调节的决策加工是影响职业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员工的调节模式与上司的领导风格的研究中,研究发现运动模式与独裁式领导风格匹配、评估模式与民主式领导风格匹配,这种契合可以使员工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相反,则工作满意度比较低.

二、专业与职业的契合性

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往往喜欢选择与自己在学校所学一致的专业,但是,有些人则不一样,可能去选择舒服的、挣钱多的、稳定的职业等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的职业,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种自我调节策略也有它的优势,可以获得稳定的并可能持续增长的收入,保证了在该职业领域的连续性,工作满意度比较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其中,个体对大学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在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契合性上就有非常显著的影响(kang,2010)。对职业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局限于专业与课堂教学,在指导或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时,最好选择学生满意的专业,这种考虑不仅是学业成绩的要求,更是将来获得满意的职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满意的职业路径非常重要,因为满意的职业路径直接影响从业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人们选择职业不仅要考虑经济与社会意义,而且要考虑职业的心理价值。而且,现在人们选择职业的标准已经从传统上所重视客观价值,例如:工资、名声,逐渐转向主观价值,例如:喜欢和成就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路径上,用人单位也在努力招聘那些与该单位所需岗位相适合的员工,这样就使职业与个体之间存在很高的契合性,可以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然而,由于社会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如此完美的机遇,很多人并不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一致并与自己的特性相匹配的职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就需要在找工作之前对自己有明确的了解,但实际是很多学生与青年并不了解自己与职业的要求。即使对自己有比较好的了解,如果缺少运用这些信息的自我调节能力,仍然可能遭遇失败,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还有一些影响专业与职业关联的因素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缀学、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和收入等如果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与所学专业领域非常匹配,他或她就希望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份与专业联系紧密的职业。有研究表明有一份专业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收入比那些专业与工作不一致的人要高。在一项对大专毕业生的研究中,robst(2007)发现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得到的收入少于那些专业与职业匹配的大专毕业生。同样,allen和vandervelden(2001)研究发现接受的教育与职业不匹配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依据这些研究结果,个体在面对职业路径选择时,自我调节倾向于做出一致性决策,该策略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去找到一份专业与能力、个性相匹配的职业。大学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契合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种契合是一种横向契合。可以用人力资本理论框架来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该理论认为专业教育提高了人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对某个专业的学习增加了个体在这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体选择某个专业意味着他们将投资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的技能(robstjone,2007)。有学者把技能分为一般性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并认为一般性技能的获得增加了劳动力职业转换的可能性,而职业特定技能的获得则降低了这种可能性。这中间的决策就依赖于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依据个体所具有的现实影响因素,来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路径选择。

三、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性

个人-组织契合就是将个体特征和情境特征结合起来,共同影响某一特定个体对某一既定情境的反应(chatman,1991)。有研究者把个人-组织契合分为一致性契合和互补性契合两种形式。一致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强调个体和组织其他成员或组织文化的相似性,muchin-sky和monahan(1987)称之为“人-人匹配”。互补性匹配是指个人和组织具有相互补充的特性,强调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实际生活中组织往往从这个角度来招聘员工。kristof(1996)在根据以往研究提出了匹配的整合模型,受到很多学者的推崇。个人与组织的良好契合对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均有积极影响。bretz和judge(1994)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组织的契合直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满意感。tziner(1987)的研究发现,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在追求成就感上与组织气氛相合的员工比背离组织气氛的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绩效。burke和deszca(1982)研究表明那些在a型人格问卷上得分较高的员工,比起得分较低的员工来说更偏好组织特征能与个人特征一致。要做出明智的职业路径决策,必须要考虑自己的个体特征,同时也要考察可以利用的有效职业信息,自我调节会在这些信息之间权衡,作出利于个体的决策,这种自我调节掺杂有情绪的卷入,目前在认知研究中还不能很好地把情绪从决策中分离出来。因此,个体还必须去控制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影响职业决策的干扰因素,例如:拖拉、与父母发生冲突等等。总而言之,这些活动可以解释为自我调节,其中包括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在选择职业时绕不过自我调节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个体往往能够从自我调节中获益。个体与职业的契合,是个体与环境契合的一种具体类型,反映的是个体能力与工作需求之间具有一致性。个体与职业的契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要求与能力相契合和需要与供给相契合。前一个是在个体能力、技能和知识与职业的需求之间相匹配;第二个依赖于个体的期望和需要与从事该职业可以获得的满意度。员工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的感知与各种工作因素有关。例如:有研究发现工作中的自我调节和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调节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往往能够做出利于自己的决策,在所选职业或组织中会积极参与组织的发展,工作满意度呈现出高水平,这种满意也是专业与职业契合的一种反映。以往对于个体与职业契合主要限于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个体,现在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个体与职业契合不仅可以在工作场所进行,也可以在大学进行。一些研究表明个体与大学专业契合非常重要,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兴趣和个性特质的研究上,而没有考察个体的能力仅有个别研在研究大学专业的契合性时,考察大学专业需求与个体能力之间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大学专业与个体契合性高,个体在学业成绩、专业承诺和专业满意度等方面表现出高相关,这些研究证明,个体在运用自我调节时,需要考虑因为这种契合性,而且会对大学生在校经验产生重要影响。在个体与职业和大学专业的契合上,比较而言职业与专业契合的满意度之间联系相对更强。有研究发现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学生满意度比较高,而那些职业与专业契合度低的学生满意度比较低。logue,lounsbury,gupta和leong(2007)发现商学院的学生在职业与专业契合上显示出同样的表现,与专业相一致的职业往往倾向表现出高满意度[30]。在个体与工作的契合和工作满意度上,一些专业与职业一致的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等。因此,自我调节在契合性的决策上非常重要,良好的契合度不仅可以预测工作满意度,而且可以作为大学专业满意度的反映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