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2-01-05 12:52:33 凯时k66会员登录的版权声明

中学文言文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常用词积累指导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吸收民族文化的养料,借鉴作品的写作技巧。而对文言常用词的学习和理解无疑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一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积累文言常用词,是每个中学教师应该致力研究的课题之一。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中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积累文言常用词重要性的认识。

文言常用词一直是各地中学、高考中语文考试的内容。此外,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常用词还有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中学生必须重视文言常用词的积累。

二、其次,要让学生形成习惯。

每学习一篇古文都要有意识的去积累几个常用词,要把积累的常用词的词义,连同例句写到本子上去。随着课文学习的增多,要不断扩充,持之以恒,积累的常用词就会越来越多。

三、要组织学生加强复习,巩固平时积累的常用词。不断加深印象,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四、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一些适用的方法识记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这一点十分重要。本文着重谈这一点。

(一)熟记句子,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多数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时,常常是单纯的记教材注释。这种做法费时费力,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注释较多,都记下来难度极大。对教材注释应区别对待,常用词要牢记,其他注释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积累文言常用词必须弄懂出现这个词的句子的意思,并熟记该句子。这样常用词就会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实践表明:记住句子,比孤立的记住一个词,效果要好得多。比如,要记住常用词“地”与“方”的意思,首先要弄清楚“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一句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记住“地”(土地),“方”(方圆)就很容易了。不弄懂这个句子的意思,很可能将两个文言词“地”与“方”合并为一个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混为一谈。)

(二)用成语印证,加深对文言常用词的印象。

目前,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数量有限,某些文言常用词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而成语中往往保留了某些词的古义。所以可以用成语加强印证,以加深对文言常用词的印象。如“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一句中的“益”,意思是“更”,成语“精益求精”中的“益”即此义。再如“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句中的“名”就是“说出”,成语“莫名其妙”中“名”即此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一句中“负”意思是“背”,成语“负荆请罪”中“负”即此义。总之,利用成语印证,既能加深对文言常用词的印象,又能促进对成语的理解,收到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功效。

(三)整理常用文言词的多个义项,全面掌握某一常用词。

在文言文中,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这种词称为多义词。在积累某个常用词时,要把这个词的几种意义都积累起来。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一句中的“故”是一个多义词。在本句中它是“特意,故意”的意思,此外它还有多种意义:①原因,缘由(例句:《曹刿论战》中的“既克,公问其故”)②所以,因此(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③原来,原先,过去。引申为旧(与“新”相对)(例句:《狼》中的“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④老朋友。引申为交情(例句:《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⑤表老(《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⑥去世,死亡(例句:故先考××)⑦事故(例句:《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

通过归纳,整理,对常用词“故”就有了全面的掌握,甚至对其多义项中的某些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能了解到。

(四)利用同义或反义扩展,扩大文言常用词积累的数量。

文言文中也存在着同义词或反义词现象。可以以某一常用词为基点,进行同义或反义扩展,来扩大常用词积累的数量。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皆”意思是“全,都”;与“皆”同义的文言常用词在教材中也有好多。如:“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触草木,尽死”。这五句中的“咸”“悉”“毕”“具”“尽”都与“皆”同义,记住了“皆”,同时也记住了这几个常用词。这是同义扩展。公务员之家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2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文言文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老师认为,文言文是中国封建文化,许多作品宣扬了落后的思想,束缚了人的个性,和现代社会的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背道而驰,惟恐对学生发展不利;有些学生认为,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时空距离缩小,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文言文,倒不如去多背几个外语单词。再加上文言文的字词音义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因此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

2.“简单化”“、繁难化”并存

一些教师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读读、背背、译译”,没什么难教的。致使有的学生也会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背会课文,背会译文就行了,没什么学头。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诵读上,效率极低;还有的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几篇文言文,很少补充课外阅读;只停留语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很少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如此种种定会降低学习的质量。

一些古文学知识渊博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学懂文言文,于是大讲特讲语法修辞,旁征博引,俨然一副“老学究”模样,使文言文教学变得繁难化。这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甚至因学不懂、学不会而放弃学习,这样也难达到满意的效果。

3.“一言堂”“、满堂灌”盛行

在现代文阅读中,教师大都能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一直被一些教师奉为圭臬。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的死输硬灌,于是一字字的讲,一句句的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学生成了接受的容器,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是为了应试,只好应装,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源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文言文的益处很多,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一)积累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二)朗读、背诵,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2.质疑、解难、细读和正确翻译课文

人们通常以“信、达、雅”作为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文言文的翻译也是如此。好的译文能够将一篇文章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真实、完美地再现出来。如果将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译得干巴生硬,或艰涩难懂,就没有完全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也歪曲了原作。可见,翻译不仅是文言文综合水平的体现,也反映出译者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公务员之家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精读,应该是在对课文比较熟悉的时候了,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文章的内涵,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感悟、理解作品,体会该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

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反复诵读课文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

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需要在历史沿革的链条中去把握。在五四白话文运动的背景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言文教学在转型时期中面临许多问题,譬如,如何规定文言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怎样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过程?如何编纂教材?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面对这些问题,胡适、朱自清、夏丐尊、叶圣陶等学者在理论上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探索。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重新研究他们的论著,还能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胡适:文言文教授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胡适对国文教学所提出的问题,其中涉及文言文教学(古文教学)的有多处,至今还有一些看法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他提出了理想的国文标准、假定的国文课程、国语文教材和教授法古文的教材和教授法、文法和作法等。作为第一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胡适对中学国文教育定了四条标准:

一、人人能用国语(白话)自由发表思想——作文、演说、谈话——都能明白通畅,没有文法上的错误;

二、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书籍,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之类;

三、人人能作文法通顺的古文;

四、人人有获得一点古文文学的机会。

这个标准和八十年后的今天语文的教学目的:“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相同之处。他当时强调的“国语文”,就是今天的“现代语文”,即当时的白话文。“能看古书、能用古书”的能力,从今天语文教育的目的来看,则仍然是需要的。

对中学国文每周课程的学习时数,胡适作出如下规划:古文三学时(授课四年),国语文(授课两年)、文法与作文(授课四年)、演说一学时(授课一年),辩论一学时(授课一年)。从课时比例看,文言文的课时比例仍然是最高的。对古文教材,胡适主张第一年专读近人的文章,如梁任公、康长素、章太炎、蔡孑民、李守常等人的近体古文。第二、三、四学年,多读古人的古文。教材分为两类,一类用选本,从《老子》、《论语》、《左传》、《檀弓》、一直到姚鼐、曾国藩。一类自修书,为此他开列了一个史、子、文学书的书目。

对教授法,胡适有许多新的见解。如上课有三件事可做:第一件,学生质问疑难。第二件,大家讨论所读的书的内容。第三件,教师可以随时加入一些参考材料。胡适主张讲古文文法应该处处同国语文法对照比较,指出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何以变了,变的理由何在,变的长处或短处在什么地方。用今天新课程的理念来看,我们注意到胡适非常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开发。

朱自清:经典的训练

朱自清认为文言教学和白话教学的目的要有所区别,他主张“文言的教学从高中开始,初中只学白话”;白话要达到能读能写的目的,而“文言教学的写的方面而只到造句就成。”并进一步指出文言文的学习注重古文学的欣赏和经典的训练,逐渐把文言文作为了解古代文化的载体。1946年,他编著出版《经典常谈》,指出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文书、一些集部在内的经典,是中学语文训练的一个必要项目。这是对文言文经典文学化的伟大工作,被称为是一项“嚼饭哺人”的工作,这种工作在今天仍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朱自清写过较多的文章强调诵读和写作的方法技巧。他认为语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人手”。他很推重魏建功举行的“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指出课堂诵读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因为他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最大毛病是思路不清,认为思路表现在文字里可称‘‘文脉”,表现在语言里可称“语脉”,要解决文脉语脉问题,需要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训练正确地朗读。

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上,朱自清先生对文言文提倡诵读而不是吟唱,诵读注重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而吟唱只是机械的重复。在文言文的欣赏上,特别批评了教学中容易产生的抽象讲解的弊病,认为其实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精致”“豪放”“婉约”“温柔敦厚”“典丽”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就算数的;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去体会去领略.才是切实的受用。这和了解是分不开的。那些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其实倒是避免的好。这些意见,对于分析和解决今天的文言文教学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

夏丐尊: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初探

夏丐尊关注文言文教学的阅读材料,他说:“‘阅读什么?’这是我屡从我的学生及一班青年接到的问题。关于这问题,曾有好几个人开过几个书目。如胡适的《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此外还有许多人发过不少零碎的意见。我在这里却不想依据这些意见,因为“国文”与“国学”不同,而且那些书目也不是为现在肄业中学校的诸君开列的。”把国文与国学的概念与内涵加以区别,就厘清了文言文在教学上的庞杂含混的选材问题。他批评当时的国文教学没有一定的轨道,今天选读一篇冰心的小说,明天采一篇柳宗元的游记,再过一日来一篇《史记》列传,教师走马灯式地讲授,学生打着呵欠敷衍,或则私自携别书观览。他认为只就学习者方面来说,中学国文课中既以选文为重要成分,占着时间的大部分,应该好好地加以利用。

为防止教师随便敷衍,他以为“不妨由学生预先请求教师定就一学年或半学年的选文系统,决定这学年共约选若干篇文字:内容方面,属于思想的若干篇,属于文艺的若干篇,属于常识或偶发事项的若干篇,属于实用的若干篇;形式方面,属于记叙体的若干篇,属于议论体的若干篇。属于传记或小说的若干篇,属于戏剧的若干篇,属于书简或小品的若干篇。”(这就在理论上开启了后来教材编选的基本体例。

选文的原则既定,那么在对选文的学习上,他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具体到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夏丐尊认为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知识。例如选授陶潜的《桃花源记》,夏丐尊罗列了八个步骤:

(1)求了解文中未熟知的字与辞。

(2)求了解全文的意趣与各节各句的意义。

(3)文句之中如有不能用旧有的文法知识说明者,须求得其解释。

(4)依据了此文记叙文的作法。

(5)借此领略晋文风格的一斑。

(6)求知作者陶潜的事略,旁及其传记与别的诗文。最好乘此机会去一翻《陶集》,

(7)借此领略所谓乌托邦思想。

(8)追求作者思想的时代的背景。

这里不仅停留在字词的学习,还体现了文言文的教学注重文学欣赏的一面。

叶圣陶:文言文学习重在文学欣赏

自20世纪二十年代白话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起,教科书选人的文言文相比以前更凸显文学性,文言的学习不再是一门工具,更重要的在于进行文学熏陶。叶圣陶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除了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还有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叶圣陶所谓的欣赏,就是内心体会而有所得,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而所谓体会,他主张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儿。这种能力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这段议论将文学欣赏的层次步骤与教学相结合,是对文学欣赏的专门的正面论述,在教学上是一次全新的理论创新。而文学欣赏与教学的典型的负面例子就是“逐句讲解”。旧时书塾里的夫子讲新书是逐字逐句且不厌其烦地讲,直到学生完全弄懂为止。叶圣陶认为,这样逐句讲解,弊病极大:“它不能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平凡单调,使人厌倦);它不能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平均用力,‘讲如未讲’);它的最大毛病‘在于学生太少运用心力的机会”。

叶圣陶认为,如果课前不教学生预习,上课时候又只能做逐句讲解的工作,那就谈不到培植文学欣赏的兴趣。不教学生预习,他们便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活动,专教学生听讲,他们便渐渐养成懒得去仔细咀嚼的习惯。综合起来,就是他们对于整篇文字,不能做到透彻了解。欣赏文学要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是预习之前的事儿。实际与文学对面,是预习与讨论时候的事。一个例子是:如教师讲解归有光“先妣事略”末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

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句的情感的:

要与上面的话连带体会,才知是表达孺母之情的至性语。上面说母亲死后十二年,他补了学官弟子,这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必须告诉母亲的,母亲当年责他勤学,教他背书,无非盼望他能上进;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有说母亲死后十六年,他结婚了,妻子是母亲所聘定的,母亲当年给他聘定妻子,就只盼望他们夫妇和好,生男育女;然而母亲没有了,怎么能告知她呢?因为要告知而无从告知,加深了对母亲的怀念。可是怀念的结果,对于母亲的生平,只有一二成“仿佛如昨”,还记得起,其余的却茫然了;这似乎连记忆中的母亲,也差不多要没有了。于是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呜乎痛哉!”好象世间不应当有“无母之’似的,由于怀念得深,哀痛得切,故而这样决绝的话不同平常的话,正是流露真性情的话。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创连意识个性化

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中的语言”。文言文教学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生语文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文言文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动下,本文试从中学文言文现状,分析成因、正视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对处于困境中的文言文教学改革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1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当前,文言文教学仍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观念滞后

首先,因为文言文考试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多少年来,大部分老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仍采用的是逐字逐句串讲的基本教学模式,力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堂还是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造成语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单边活动多,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教学少。

其次,以前的中学文言文选文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的篇目,它过多地强调文章的政治功用,教师在授课时直接把强烈的政治情感讲授给学生,这样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禁锢他们的创造力。

最后,教师对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仅停留在背诵记忆上是不够的,容易造成片面追求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提高。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注重文学常识的积累。

1.2教学方法陈旧

我们现在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法呆板,大多数教师千篇一律“读一译一抄一背”,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讲,学生被动地接受。

当然也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严重弊端,开始尝试找出解决的方法,主张采用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方式。确实课堂是生动活泼了,但并没有形式的变化多姿,也没有明确、实在和深刻的内容。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界必然要改变陈旧的观念和传统方法,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观念,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推广实行切实可行的新方法,才能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1.3教学重点偏颇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条件。文言文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但一些教师忽视了文言文的特点,尤其忽视了文言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误区。

2确立文言文教学理念

在全面分析了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之后,我认为,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中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对策至关重要。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确立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首先,改“字词”教学为“文”的阅读教学。其次,重视学习主体的参与和创造意识。

3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策略选择

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前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现在我将一些切实可行并能高效完成文言文教学任务的学习方法归纳总结如下几点。

3.1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字和字、词和词、句和句、篇和篇都可以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

阅读的时候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文体相近或相同,或是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个性化写作

个性化写作是用现代的语言,把文言文中的意境嫁接到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中,把文言文与现代文有机地连接,实现其生命的转化,这样就会使学生发觉自己的缺失,从而有目的地探究和学习文言文。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目的无外有两条,简而言之就是读得懂和写得通。读得懂就是把别人的文章读出原味,把别人的心意揣摩明白;写得通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态度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文言文教学一定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夸美纽斯早已指出阅读与写作的练习永远应当结合在一道。因此,个性化写作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通过个性化写作,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得文言文教学活动能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进行,而且更重要的是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通过这样的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和写作的畏惧心理,达到真正的“双赢”目的。

3.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话剧、音乐剧、朗诵、演讲、竞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5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6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han)、单于(chan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7

论文摘要: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成为目前中学教育的难点,本文浅谈文言文的教育方法及文言文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经典,要了解中囤经典,不得不学习文言文,另外古代文化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文言文进行文化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和语感的角度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希望能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沣入新的活力。

1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好理解,不易记忆,尤其是象用法比较灵活的代词,学生更感到头痛。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文距离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运用的机会,所以学生缺乏语感。新课标中就提到了要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提出,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换句话说,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是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占的能力。在知识的巩周阶段,语感能有效抑制遗忘,同时,它还是文占文运用的重要基础。

学生在学习文言时通过多次反复诵读对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也正是占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另一方而存学习完成后,多次朗读学过的内容,这也是种及时的复习,能很好的克服学生出现的遗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只有多次识记不断强化屺忆痕迹,才会防止其逐渐衰退减弱以至消失。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准确响亮地读出内容。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中,不可少一字,不町多一字。”古人强调反复读,其实也有一定道理。朗读时口、眼耳和大脑一起活动(呆址了信息被多次强化,比阅读默记的效粜更好。另外,多次重复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如古人所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语文材料,埘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吟咏的时候,对十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了解,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种境界。”正如苏东坡之诗句“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能准确响亮地读出内容还只是朗读的基本层次,更高的层次是让读和听的人都为情所动。如果读者能做到读人如见其人,读声使人如闻其声,读景让人如临其景,读事使人感到历历在目,让昕和读的人都沉醉在内容情景中。学生在朗读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和表情、动作。一边读一边揣摩,就能体会文章内容。反复读,熟读成诵时,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能被学生消化、吸收,最后增加到自己的语言储备中去。

2文言文与中国古代文化

文言文是时代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创造的为人类共享的。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人类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内心活动的结果、各种历史事件、信念、观念,己成为陈迹的悲哀与欢乐,都融入祖国语言的宝库中。简言之,人类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迹都保存在民族语言中,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代代的人民连接成一个伟大的、历史的活生生的整体。”一部艺术作品无论它如何拒绝或忽视其社会,但总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之中的。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无疑也是汉文化的载体和写照。德国哲学家赫德尔曾说:“语言的特质就是该国(民族)文化特质。”语言和文化之川存有依附关系,这一点词汇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文言文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活。文言文中一些词语集中概括了相应文化领域的思想范畴。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广义的文化即人化,指物质生产及其产品、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和。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规范的、艺术和社会等。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小组合作;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汉语的母语形式,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囿于时展,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非常大,这也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困难。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不重视,也不感兴趣。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过程的“死角”,古文教学需要创新。那么教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创建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经过六年的实践,笔者所在学校初步建成了高效课堂“115”模式,对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有较好的效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注重预习,加强独学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预习,这是求知的良好开端。然而,中学生在面对生疏的文言文时,通常会因看不懂而不愿意预习思考,久而久之就对老师的讲解产生了一种心理依赖。“115”高效课堂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的第一步:独学,针对课前预习工作的缺乏,在课前,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导向性的预习题目,先发放导学案,引领学生对所学课文提前预习,让学生清楚每一篇古文应该学什么?如以《出师表》为例,问题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课文;问题二:根据书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圈划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上就是第一课时导学案中预习的内容,学生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每学一篇文言文都先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不解的字词或问题,便做上记号,第二天拿到课堂上,进行对学、群学,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迸射思想的火花,解决各自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此,学生们也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找到了分享的快乐,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二、在合作中分享学习方法,实施对学与群学策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独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再将对学中未解决的问题带入群学中解决。正如台湾学者黄政杰先生在其所著的《台湾省国民小学合作学习实验研究》中所发表的观点,“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策略,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成团体目标。”根据此原理及学校指定的教学步骤合作学习,组长安排学习的内容和组内发言的顺序,解决组员的困惑,整合小组答案,以备展示,这种学习模式获得了教师的良好评价。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来解决问题,互相补充,组间交流,教师调控,适时指导点拨。让所有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怎样得出答案的,让学生将学习内容前后联系在一起,检查并确保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已理解与掌握学习材料,在认真做好记录的基础上,再在全班进行展示准备。

三、采用大、小展示的方式,展现学生的风采

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部分体现在高效课堂的时效性,变换教师主讲的角色,把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变得自信满满,真正实现快乐学习。第一,通过展示性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热情。对于文言文而言,如若细细品味,就像是美味菜肴一般。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指导学生深入的研读和品味作品,并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兴趣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前提。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应当“品出真情实感”,教师引导学生对朗读的小组做具体的评价,即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文章的感情、小组的参与度、小组的创意设计等等,充分地调动学生读文言文的积极性。实际上,评价也是告知学生读好一篇文言文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改变了以前教师单纯灌输知识的被动性。第二,解释句意。中学生在读文言文过程中,品味其形、领悟其意、感受其情,适当地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自觉地译句解意,最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实践效果来看,比老师逐句逐字的讲解效果要好。第三,析文悟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某种表现形式来达到教学之目的,表现其主题和感情。在读文言文过程中,老师应当指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背景介绍,品析和感悟文章主旨。通过老师的点拨指导,督促学生们在学习时析文悟旨,丰富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第四,词句积累。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积累文言实词和一些虚词的用法,包括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都要积累牢记,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外文言文的考试中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学进行展示,更能促使竞争,产生怀疑和对抗,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为深刻。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加分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通过测试反馈小组合作的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篇课文学完以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所学内容的重点和宗旨,对学习环节进行梳理,然后自己编写习题检测试题。(1)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实践中,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准备好笔记本,暂且命名为“文言文专辑”,在学习一篇课文以后,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归类整理。比如,某个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对重点词语进行详细的解释,注意其中包含的通假字、一词多义以及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等,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总结,切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死记硬背。(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编习题并开展小组间的检测活动。在学生自主归纳梳理知识点之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共同编写习题,然后小组之间交换答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

五、结语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加平.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03).

[2]邱凯旋.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指导问题[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2).

[3]张航.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9

(一)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诵读文章,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说文言的时代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晤对一堂,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能用得上,记得快,能培养文言的语感。需要强调的是,诵读必须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文言文与阅读现代文不同。现代文是从现代汉语写的,所用的词汇和句式在口头上就很熟,并且理解了,只要把文章念出来,体会体会,就能明白意思。文言文是用古汉语写的,我们虽然通过汉字,用现代的语音读出声音来,但不明白这些声音的意义,也不明白这些声音是如何组合起来的,当然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叶圣陶先生曾举“弃甲曳兵而走”为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现象,“弃甲曳兵而走”,六个字中,除了“曳”字外,其余五个字都在2500常用字表中,小学毕业生都会认会写,但会认会写并不等于能够理解它们在文言中的意思。“弃”只在“放弃”这个词儿里学过;“甲”呢,只知道甲乙丙丁的“甲”;“曳”字没学过,当然不明白是“拖”的意思;“兵”字认识,但只知道是“水兵”“士兵”的“兵”;“走”字认识,也只明白是“行走”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高声朗读,甚至死记到能“背诵”的程度,纵使悟性很高的学生,也很难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的弄懂,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样的读法,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的前提下,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才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意义。因此,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重新识字”的问题,所谓“重新识字”,是指要让学生明白那些虽然能读出声音,但不懂得它们在文言中的意义,即字的词义。教师的讲解,注释、工具书,都为这种“重新识字”提供了方便。我之所以强调在诵读前要理解词义、了解句式,是因为过去文言文教学中,有一种过分强调熟读,不管懂不懂,背了再说的教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这种作法没有了,但它的影响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只串讲课文大意而不落实字词句,甚至只对照教参的译文讲一通,讲完之后就是读,就是背,至于文章中字词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一点也不知道。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一直到熟,熟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一篇课文,提出其中某一句,要能知道出自哪一篇,是什么意思;如果能背诵则也更好。

(二)词语和句式的对比练习,可以训练学生注意古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因为对象或场合的不同,同样一个意思,所用的词语和句式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不同,式语气不同。区分这些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理解。

词语和句式的归纳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这种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对比、归纳练习,可以在一篇之内进行,也可以不限于一篇的范围之内。

(三)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字、词、句是否真懂。

如果是不懂,或者是半懂,那么,只要一翻译原文,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问题暴露出来了,或是词义没弄清楚,或是句式不了解,就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纠正。荀子:“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阻碍,遇到疑惑,经过思考,经过教师的指点,得到了解决,记忆也就更深了。练习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还可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有些句子,我们可能已经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用现代汉语表达不出来,除了因为自己对原文的理解还不够准确、清晰之外,现代汉语的语汇不够丰富、文字表达能力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搞点文言文的翻译练习对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文言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可以是口头翻译,也可以笔泽。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都应该以准确、规范为标准。准确,指词语要翻译得准确,要牢牢落实;规范,指译文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那种只写出句子大意的翻译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译文要准确规范,对中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开始训练时,总是不够准确、不够规范的。但是,如果教师每次都指出那些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并予以纠正,要求又很严格,那么,准确规范的翻译是能够逐步做到的。

中学文言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