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学范文10篇-ag尊龙app

时间:2023-08-25 17:14:11

劳动教育学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学生成长需求

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劳动教育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劳动教育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作为劳动教育发展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展示平台十分必要[1]。根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劳动教育现状,对该校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进行随机调查和分析,从学生劳动价值观、学校劳动理论教育、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三方面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以及需求情况;探讨不同年级、专业在劳动教育认知和需求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主要通过自填式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7份,问卷最终有效率为94.5%。问卷随机发放给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同学,其中男生186人,约占比32.8%;女生381人,约占比67.2%。大一年级学生360人,约占比63.5%;大二学生207人,约占比36.5%。农村户籍学生214人,约占比37.7%;城市户籍的学生为353人,约占比62.3%。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的调查;第二部分为学生视角下学校劳动技术培养、劳动教育思政课程等开展情况;第三部分为学生个人劳动教育的需求调查,如是否需要增添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等。同时,通过面对面聊天、网上在线采访等方式对个别学生进行采访,就学生个人劳动价值观、个人劳动教育需求以及现在学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采访。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

结果显示:在认为该校劳动教育中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比重如何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劳动实践大于思想教育,说明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学校较为重视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例如,该校十分重视会计专业、烹饪专业等专业技能培养,但容易造成过于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培养[2]。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表示有关于劳动价值观的课程开展较少,恰好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十分缺乏这方面的认知。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劳动素养不强、劳动意识薄弱、缺乏劳动认同感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来源于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智能化与便利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劳动素养培育长期处于被异化、弱化甚至是缺位,造成的劳动教育养成效果不佳。

1.2高职学生主动劳动意识不足

劳动意识是劳动教育目标中劳动情感的体现,树立劳动意识是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本人是否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在三个选项“不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基本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中,56.1%的学生选择了中间的选项,21.5%的学生选择了“基本具有主动的劳动意识”。根据问卷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劳动意识相对淡薄,劳动意识较为被动,大部分学生缺少主观能动性。此外,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价值观。根据问卷结果显示:40.8%的学生在问卷中选择将劳动的“体面感”放在了首位,其次才是劳动的“幸福感”,并且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两个选项中选择更认可的劳动方式;73.3%的学生选择了“脑力劳动”,说明了高职学生对于体力劳动的劳动价值并不太认同,更加追求劳动中所能获得的“面子感”。在“什么原因会促使你劳动”的问题上,39.3%的学生选择了“劳动收入”,在所有选项中占比最高,这也侧面说明了部分学生存在劳动价值观功利性强的问题。

1.3劳动实践活动参与不够

针对校内外是否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问题,38.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多,25.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较少,还有少部分学生并不清楚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对于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调查显示47.6%的学生表示这一学年比较积极地参加过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是这里面绝大部分填写者都是大一学生。说明劳动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基本以大一新生为主,二年级学生基本很少参加劳动实践课程,但是高职二年级学生将面临着实习踏入社会,应当多参加劳动实践课程。总的来说,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情况还是不足,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

2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策略

2.1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策略——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

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主动劳动意识和劳动理论素养最直接的办法,也更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劳动教育需求。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应丰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劳动意识。比如通过劳动技能实践周、第二课堂加分等形式加强劳动教育与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日常教学中也应当渗透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如召开劳动实践班会或增添劳动课程,在教室外上一节生动的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劳动,一起通过浇灌校园内花草、擦公共区域玻璃等集体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在劳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浇灌花草,以及劳动工具的辨别和使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授课激发学生劳动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劳动课程中的劳动成果换取素质学分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并教育学生辛苦劳动产生劳动成果从而产生劳动价值。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校级荣誉,激发学生主动劳动意识,比如举办疫情下的家务劳动短视频大赛、劳动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体验各种劳动角色的转换。在志愿劳动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

2.2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方略——拓展学校劳动教育形式

因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应以“线下教育为主,线上与线下教育结合”的方式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教育方式也不再局限于线下。和线下劳动教育相比,线上劳动教育拥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和便捷性。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劳动教育能够及时宣传、搜取信息,也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劳动后的成果。例如,线上劳动教育课堂、线上劳动知识竞赛、劳动教育宣讲等。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目标,搭乘新时代网络飞速发展的“顺风车”,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并注重引导和规范开展劳动教育。

2.3学生成长需求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完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重要的实施途径之一是使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推进劳动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发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在理论上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加强马克思劳动观和总书记关于劳动与劳动教育系列内容的学习,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思政课堂中。思政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劳动观的教育。结合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思政内容,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专业学科教育中推动劳动教育发展。在课程中宣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此外,为了得到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应当分层实施,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户籍所在地所受到的劳动教育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劳动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专业、户籍所在地,实行精准的劳动教育,完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层次性原则。一是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把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相结合,在加强专业实践的同时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保障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满足大学生成长不同时期的阶段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构建由低到高的劳动教育体系。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应当侧重于养成劳动价值观、劳动观,在新生入学时,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劳动、公益劳动、服务志愿者等活动,培养一年级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实习、走向社会,劳动实践能力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校所学的劳动技术,锻炼学生劳动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有特色、有层次性的劳动教育体系,既满足劳动岗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最终保障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伟.“双创”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1):177-179.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构建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强调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劳动教育不能少于32个学时。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大高校相继出台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等文件,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需要劳动教育的奠基[1]。尽管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但受经费、人员以及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和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如何,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方向,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质量,必须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准确了解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对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内容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以及生源地四个题项。第二部分为五分量表题,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从1至5进行赋值,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

(二)量表信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检验问卷整体信度。问卷整体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990,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各个维度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0.967、0.960、0.962、0.960、0.964,均大于0.9,说明问卷各个维度的信度良好,可用于进一步研究(cronbach’salpha的值超过0.7表示信度良好,数值在0.6~0.7为可以接受)。通过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样本数据kmo值为0.981>0.8,显著水平p=0.000<0.01,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问卷效度良好(kmo值高于0.8,则说明问卷效度很好,研究数据非常适合提取信息)。

二、结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主要包含农学、动物医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确保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本次调查研究采取匿名方式作答。剔除信息缺失的问卷之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137份,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性别来看,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从年级来看,主要以正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为主,占97.3%。从专业来看,湖南农业大学主要学科农业类的学生占39%。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9.1%,其主要因素可能和农业类大学生源更多来自农村有关。在研究中将3、3.75、4.25作为李克特五分量表的临界值来判断被试的得分情况,小于3分,情况较差;3~3.75分,情况一般;3.75~4.25分,情况较好;大于4.25分,情况非常好[2]。将劳动教育各维度题项的数据加总后取平均值即可得到各维度的得分值。由表2可知,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学生态度、学习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条件保障五个维度平均分都大于3.75分,其中学校顶层设计的平均分大于4分,整体情况较好。从得分情况来看,五个维度当中学校顶层设计整体状况最好,条件保障方面相对来说最薄弱。

(二)湖南农业大学劳动教育实施状况1.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但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不强烈。学生态度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3所示,学生劳动态度维度的平均分为3.87分,有60.9%的学生在学生态度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学生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较为端正,对劳动教育有着较为正确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非常有必要弘扬‘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精神品质”题项中,平均分为3.98分,说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着正确的认识,非常认可学校弘扬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意识到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但题项“我非常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及“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平均分分别为3.75分和3.83分,相对而言得分较少。说明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知道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懂得其内在价值,但是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自己参与劳动教育的意愿并不是那么强烈。高校要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热爱劳动、愿意参与到劳动当中。2.学校顶层设计合理有效,但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作用凸显不够。学生顶层设计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4所示,学校顶层设计的维度平均分达到了4.06的高分,有69.7%的学生在学校顶层设计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顶层设计比较完善,整体情况良好,但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对来说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从题项“学校将劳动教育写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平均得分为4.02分;“学校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置了学分”平均得分4.11分;“学校下发了劳动教育相关文件以及规章制度”平均得分4.14分可知,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制定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及规章制度,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为劳动教育实践设置了具体的必修学分。但其中题项“学校有非常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平均分为最低分3.96分,说明学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相对其他的环节来说比较薄弱,还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3.校园劳动教育氛围营造较好,但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氛围营造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5所示,氛围营造维度的平均分为3.89分,有60.9%的学生在氛围营造维度的平均分>4分,说明学校对于劳动教育的氛围营造比较到位,校园里拥有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从题项“学校经常组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或课程”“学校经常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劳动教育相关宣传”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8分和3.95分可知,学校会经常开设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劳动教育宣传以及张贴劳动模范人物榜等多种形式进行劳动教育的氛围营造,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但题项“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平均分最低为3.77分,说明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一般,参与程度不高。营造更好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热情。4.理论教学师资较为充足,但实践教学师资匮乏。师资队伍维度以及各个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6所示,师资队伍维度的平均分为3.87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良好。从题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过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辅导员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给我们普及劳动教育观念”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3分和3.96分可知,学校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会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向学生讲授、普及劳动教育的观念以及相关内容,在劳动理论教育方面比较到位。相对而言,题项“学校会聘请生产一线工作的劳动模范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的平均得分最低只有3.75分;“专业课教师会带领我们进行专业课程劳动实践”与“学校配备了教师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和指导”平均得分为3.86分和3.87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进行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校在建设具有丰富劳动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的同时,也可以聘请一线劳模来担任兼职教师。5.条件保障体系不完善,经费、物质、场地投入不足。条件保障维度以及各题项的调查问卷数据如表7所示,条件保障维度的平均分在五个维度里面最低只有3.866分,说明学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劳动教育保驾护航。题项“学校会准备充足的劳动工具以供劳动教育实践”平均得分为3.99分,说明学校对劳动教育方面给与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提供了劳动工具确保劳动实践的顺利进行。但是题项“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会设置物质或者经费奖励”的平均得分仅有3.72分,说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财务投入比较少,组织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经费有限。

三、结论与启示

从总体来看,学生态度、学校顶层设计、氛围营造、师资队伍以及条件保障五个方面整体情况都比较好,但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的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全面有效推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含了理论与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的营造、师资队伍建设、个人财物的保障、政策的落实、高效的管理等诸多方面。对于高校来说推进劳动教育要抓住要领,把重点放在对劳动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来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把难点放在现状相对薄弱的环节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实现其育人功能,需要高校与社会、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凸显出其效果。因此,本研究结合调研分析结论有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

(一)健全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是基础就调查数据来看,条件保障的现状相对其他方面来说最薄弱。为了有效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高校应该在物质经费、实践场地、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健全高校劳动教育条件保障体系,提高高校劳动教育整体水平。在物质和经费保障方面,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劳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劳动教育经费的严格管理,设置专项资金项目。专项资金可用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与劳动教育技能比赛等。另外,高校也可以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资金保障。高校应该在综合考虑学生数量以及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增加专门进行劳动教育场地,不能仅依靠校园场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清洁活动。同时,劳动实践场地可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设立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在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时要配备专业人员,同时也要让教师学习相应的防范与应急知识。

(二)提高学生劳动价值观念教育是前提从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态度当中可以看出其能够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自己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热情与意愿相对偏低。同时,学生也普遍认为周围的同学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劳动教育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劳动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以及对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来提高学生对于劳动教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还要从思想层面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高校要认识到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3],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

(三)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师资较为薄弱,没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坚实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保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劳动教学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针对带领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一定要强化其劳动教育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应对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与困惑。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聘请一线劳模作为学校的校外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劳动教育实践。

(四)完善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补充劳动教育评价既是劳动教育的最后一步,也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步。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对于后续劳动教育实施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劳动教育后续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取决于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否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价标准,会导致劳动教育得不到正确的反馈,失去发展的方向,从而被弱化、边缘化。教育部门应当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与监测,建立严格而灵活的劳动教育考核标准,安排专职人员进行监管与评价,同时应当及时将评价结果和考核明细公开。

参考文献:

[1]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2]杨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3

1.1劳动教育塑造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蕴含着敬业乐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推动社会的主体力量,肩负着新的时代重担和历史使命,更需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精神土壤。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使学生通过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和专业技术,锻造工匠精神。

1.2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课程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检验自身能力和水平,发现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实践情况不断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学习方法。

1.3劳动教育促进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对工科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其职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更能在导向和精神上促进其增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坚定人生理想。高校应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探索,积极组织工科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方法、注重实际操作环节,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使工科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2.1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不强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清晰,没有透彻的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只是将劳动狭义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如清洁宿舍、打扫校园等,忽视了脑力劳动、劳动精神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很少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任务,很少组织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此外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很多情况下就是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各类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新时代对工科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工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通识教育知识、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工科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强度的增强制约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意愿、时间及精力。此外,一些学生劳动意识比较弱,不愿意参加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够手脑并用,不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差,出现推诿、偷懒等现象;还有些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态度不端正,对劳动、劳动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出现一定程度的扭曲,认为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就是做一些脏累差的活儿,进而形成了歧视劳动的不良心理。最后,劳动教育不被学生家长重视,一些家长认为劳动和教育没有什么关系,对孩子智力的培养非常重视,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习以外的事情代劳代办,使得学生在家庭中没有机会接触劳动,无法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2.2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首先,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标准尚未高度统一,部分高校存在把专业实训课等同于劳动教育课,把劳动活动局限于课余打扫卫生、校园环境绿化等情况,使得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缺乏多环节、多类型的劳动实践场景。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中,缺乏劳动教育的载体和途径,分配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这样的做法无法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内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脱节,未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迁移至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存在认知与行动脱节的问题。

2.3劳动教育师资不足

首先,高校一直都很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选聘专任教师上投入大量的资源,而并不重视对具有劳动教育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的选聘。其次,对专职教师、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培训不系统,使得专职教师在劳动教育专业化建设方面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较少。最后,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精力不足、专注度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劳动教育目标。2.4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定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在日常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评价进行一定的跟踪、评价和应用,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目前在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师德师风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等工作中,缺乏对教师劳动素养教育行为和质量的考核,导致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持续建设。

3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思政课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等内容,强化劳动教育的道德引领和精神塑造作用。第二,将劳动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有机融合。开设劳动教育类通识必修课或选修课,加强学生劳动伦理、劳动关系、劳动法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现象和本质,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第三,将劳动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相关元素,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将劳动教育元素按照专业特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强化专业劳动意识,提升专业劳动技能,以课程劳育推进专业建设。第四,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实践课程不仅包括专业实践环节,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还包括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勤工俭学、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强化劳动知识的传授,促进劳动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建立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一方面,发挥高校在新时代工科学生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校内劳动资源,在校内建立劳动教育基地。首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实训活动中进行劳动实践锻炼,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借助所学内容对问题加以解决,可以更加直观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加深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融入社会劳动环境。其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就业创业类活动等形式,鼓励工科学生积极关注并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有助于学生拓展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最后,建立志愿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课余志愿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社会、社区,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另一方面,发挥家庭、社会主体(企事业单位)、政府的劳动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与家庭建立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与学生交流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家庭劳动中锻炼自己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幸福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品质,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企业单位共建劳动教育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践、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促进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地方政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社会实习、毕业实习等,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3.3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培养既理解劳动学科理论又精通劳动实践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劳动理论与实践培训以及经验交流,使得专业教师劳动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使得专业教师劳动教育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实施劳动教育。第二,培养谙熟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与教育培养规律的专职教师。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化培养,及时更新学科知识,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水平,专职教师不仅要专心从事劳动教育工作,而且要致力于劳动教育现象、问题的研究,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策略、新举措。第三,聘请专业领域的劳动楷模、技能大师、企业工匠担任兼职劳模导师。邀请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开设专业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专业培训;聘请行业劳模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职业规划等。兼职劳模导师要充分发挥职业优势和经验优势,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求、综合素质的要求等。

3.4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一方面,将劳动教育实践内容融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劳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让学生自觉提升劳动素养。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定量评价是如实记录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以及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等,根据学生综合表现客观给出相应的评价等级。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科学的评价,生成动态劳动教育质量监控报告,发挥评价的反馈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党政领导干部听课评价、校院督导听课评价、学生评教中增加课程劳动教育评价指标,激发教师劳动教育的动力,引导教师多形式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4结语

劳动教育在当代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帮助工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增强劳动素养,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劳动致富意识。高校要为工科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平台,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悟责任和使命,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孙伟,冯晓东,罗迪.劳动教育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难点、路径与意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06):77-81.

[2]徐亚亚,孙晨明,田其真,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23):62-63.

[3]吕艳娇,姜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价值、困境与路径[j].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16-124.

[4]唐烨伟,陆淑婉,赵一婷,等.跨界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内涵、路径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05),49-56.

[5]刘志军.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形态的内涵、表征及其实施[j].教育与职业,2021,(07):85-89.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4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劳动精神;专业教育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劳动精神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目标,在专业实训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加强劳动锻炼和劳动考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具备今后从事专业技能工作所必须的精益求精、创造性劳动的素质。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时代紧迫性,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以往的教育中缺少劳动锻炼,劳动意识比较薄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新时期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特别高职院校要在日常的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劳动的种子慢慢在学生中生根发芽,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初,中国人民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肺炎疫情保卫战,在总书记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拯救了无数的生命。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各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特别是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冲锋在前,他们的劳动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他们的劳动技能拯救了许多同胞的生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这些劳动者的付出,是他们的劳动付出,才有了今天安宁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深刻领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指导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思政中体现劳动教育精神,在课程实施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结合本校专业实际情况,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创新教育等内容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适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将与专业相关的劳动教育内容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扎实劳动专业技能的同时,使他们具备较高的劳动精神。[2]

二、高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正处于初步实践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3]。

(一)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不少于16学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以课外实践为主,在专业教育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或者很少体现劳动教育的内容,存在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脱钩的情况。劳动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有些学校劳动教育学分的认定工作往往以体力劳动为主。[4](二)劳动教育意识薄弱,劳动教育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以实践课程为主,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劳动教育。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已经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动手实践了,就没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学习了,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缺少系统的课程设计,劳动教育浮在表面,学生劳动意识薄弱,甚至有抵触思想,劳动教育效果不佳。[5]

(三)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单一,与专业教学关联度不高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往往以社会实践为主,与专业结合度较少,只是一些简单的校内外志愿者活动,例如社区实践活动、图书馆实践活动,校园卫生大扫除等活动,以及一些社区或企业的志愿者活动等。这些活动与高职院校已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类似,把劳动教育简单的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体力活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开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应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加强研究。

三、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对策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精神,要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劳动素质)高技能(劳动技能)人才。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根本路径就是人才培养体系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等全过程。在专业教育中,以劳动教育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技能。[6]

(一)加强专业教育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正是对其开展劳动思想教育扥最佳时期。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展实实在在的职业劳动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有较好的劳动能力,而是要有正确的劳动思想,用劳动精神指导劳动过程,这一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最终使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要正确的开展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教育,使教师具备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其次是引导学生的劳动思想,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有了正确的思想引领,才能保证劳动教育的成效。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将劳动教育放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把劳动精神、敬业精神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将劳动教育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工作对劳动技能的要求更高。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培养具有深厚劳动情怀、扎实劳动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图1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形成“劳动意识 劳动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并且要在专业劳动教育中融入企业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邀请具有规模的企业参与,在专业教学设计中融入企业工作岗位内容、工作标准,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劳动教育体系。[7]劳动教育要具有全面性,要从基础课程开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公共基础课开始培养其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在后期专业课程中培养其劳动综合能力(劳动精神、劳动知识、劳动技能)。

(三)改革课程体系,融入劳动教育

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因此要融入劳动教育,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学生劳动教育融入进去,构建劳动教育特点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现提出两种构建方式:1.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不变在课程标准制定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例如打破传统校内教师任课的形式,采用双师制,邀请企业老师参与到专业课程教学,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融入劳动敬业精神、劳动技能的培养。2.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构件围绕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开发一系列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劳动 ”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基本劳动素养的教育,还需结合将来的专业就业岗位,并能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劳动精神、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劳动 ”课程体系就是要结合基本素养、专业教学、就业指导、科技创新等,建设完整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劳动素养课(大国工匠等)、劳动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劳动创新课(科技创新)、劳动就业课(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四个部分。在劳动素养课中,利用国家及地方媒体的大国工匠宣传片,让学生初步领悟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专业课中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引入企业劳动工作场景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创新课中,采用参与科技创新比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劳动就业课中,让学生在实际企业工作实践中,锻炼劳动精神,提高劳动技能。

(四)劳动教育融入师资队伍培养

要保证和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实现,前提条件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教师队伍的劳动素养高低直接决定学校劳动教育的好坏,老师首先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劳动素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其次要充分发挥校内全体教师的主体作用,让专业教师、辅导员、实训室管理员、校内外实训指导老师都具备劳动教育的基本素养,并能各司其职,打造一支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五)专业实践课中融入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与劳动结合紧密,学习场地一般为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点。应充分利用专业实践教学,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专业实践教学对接企业需求,可开展各种真实情景下的教学项目,学生在专业实践课堂中就是劳动者的角色,对照企业劳动评价标准,开展实践教学实施。

(六)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与校园文化融合,重视劳动文化培养,结合各高职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劳动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贯穿到学校的各项校园活动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内课外融合,通过举办劳动为主题的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劳动文化。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非遗工匠等的劳动实际,弘扬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震撼。还可以开展劳动为主题的一些讲座、竞赛、培训等活动,邀请地方行业的劳动模范开展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劳动精神;同时结合一些学校定期开展的劳动教育周,校园开放日等活动,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劳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劳动教育的氛围,逐渐感化和熏陶学生的劳动精神。

(七)劳动教育融入评价考核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全过程教育,也是学生素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需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劳动评价体系,并根据各专业劳动教育特点,制定合理的劳动评价指标,并将劳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把劳动学分考核放入毕业条件中。

四、结论

劳动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具有优势,只有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的劳动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具有较高劳动精神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宋世杰.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路径[j].船舶职业教育,2020(4):69-77.

[3]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4]谭泽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87-91.

[5]邹丹,张锶,赵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对策解析[j].辽宁高职学报,2020(9):72-75.

[6]李纯斌.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2):78-80.

[7]郑治伟,许艳丽,张雨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108-112.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5

一、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提升劳动育人实效

职业院校要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使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巴」。自2016年以来,陕铁院师生连续五年支援陕西西安铁路局的春运工作,近900余师生舍小家为大家,以良好的实习实训基础和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助力于春运工作,获得一致好评,并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经验,更有助于其未来的就业和}创业。与此同时,陕铁院青年志愿者定期前往当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火车站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其中,2018年9月至今,青年志愿者们坚持定期前往渭南市临渭区槐衙社区开展“志愿我先行、爱在四点半”活动,累计近300余人次参与,社区近60余名中小学生受益。此项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持续开展,成为了渭南市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的亮点项目并予以推介。此外,中甲联赛2019赛季陕西主场确定在渭南市体育中心,陕铁院师生主动请缨,配合渭南火车站组织100余人次,开展了系列欢迎仪式活动,并荣获车站颁发的幸运奖杯。

二、校地共建志愿服务,确保劳动育人落地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断探索劳动育人校地共建新模式,引导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全而发展.」。陕铁院历来高度重视开展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一直将其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陕铁院在2019年暑期组织了12支志愿队分赴延安、西安及渭南等地,通过政策宣讲、红色教育、实践调研、文化传承及教育关爱等方式,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与当地社区、村党支部形成了在资源上的整合、优势上的互补和发展上的协同的志愿服务对接模式,确保学生深入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达到了校地共建共赢、落地劳动育人的目标。与此同时,陕铁院不断探索校地共建新模式,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方而取得丰硕成果,如在20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中,陕铁院“礼仪服务你我他”志愿队荣获优秀视频奖;在2018年陕西高校“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扶贫攻坚专项活动中,陕铁院“青春扶贫、教育先行”团队荣获“扶贫攻坚看高校”优秀图片团队_等奖;在2019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陕铁院“出彩青春社会实践队”和“筑梦志愿服务队”两支队伍荣获省级优秀团队。

三、宣讲志愿服务经验,树立劳动育人观念

职业院校肩负养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具有从事宣讲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深挖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讲好普通青年志愿者的故事,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为此,陕铁院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在校园形成学习青春榜样、崇尚青春榜样、争当青春榜样的新时代最靓丽的风景线,自2008年起己经连续开展十_届青春榜样的评选工作。其中,每一届的“甘于奉献”榜样的中报最为激烈,也是全校师生有目共睹的。“甘于奉献”的他们能积极参与班级、社团、学院和社会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敢于担当、不辞辛劳,用青春承载理想,用奋斗成就未来,不负韶华、超越自我,为广大学子树立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来志愿服务社会的观念,激励他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祖国栋梁之材。与此同时,陕铁院将“志愿服务时长”作为评选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团十部的重要指标之一,能树立基层团组织先进典型,展示优秀团员风采,充分调动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广大团员青年科学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奋发进取、立志成才。而且,每年对在学雷锋活动中,对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文明懂礼、互帮互助、学风优良,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的学生进行“学雷锋先进个人”表彰,并对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扎实开展了各类丰富的志愿学习服务的集体进行“学雷锋先进集体”表彰。这种把劳动教育中的志愿服务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营造了关心和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胜男.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劳动教育如何立德树人[j].人民论坛,2020(01):90-91

[2]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高校有关劳动教育课程缺失。这里的劳动教育课程,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学校教学计划里的劳动课程;二是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目前高校暂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材料内容也较少,不能够给青年大学生提供充分的、系统的学理性劳动课程,要对青年大学生施以劳动教育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和学生们的劳动教育意识指的是,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教育看作是提升自身素养的一种途径。目前,老师和学生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第二,劳动价值观被异化。受中国古代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思想的钳制,许多青年大学生认为一线劳动者就是社会地位低的表现。高校不是一座孤岛,其开放与包容让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了可乘之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炫富等思想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从而其劳动价值观被异化,主要体现在很多青年大学生图一时之快,在网上进行网贷、裸贷等。第三,劳动能力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如今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5岁之间,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几代人的希望,他们成为家里的“小皇帝”,从小就没有劳动的机会,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从而导致了青年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有限。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高校要肩负起价值引领、人才培养和内涵式发展的历史使命[4],要求高校要有更高的站位与前瞻意识。小学、初中、高中的主要责任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劳动能力的养成等方面,高校的劳动教育应有所侧重。本文认为,高校的劳动教育首先应要牢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高校的劳动教育仍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因为只有实实在在劳动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是要在手脑并用的基础上,促进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做好准备。劳动教育可以依据劳动内容的不同,以不同方式实现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功能,达到以劳健体、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立美的目的。[5]所以劳动教育不能单独存在,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劳动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目标:劳动教育的落脚点是“劳动”,劳动创造财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源泉,实干才能兴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牢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才不会偏离航向,只做高校能做的事,做好高校能做的事。其次,实践是实现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只有真正做了才能了解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再次,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要有深度。现阶段我们面临着学校劳动教育弱化、社会劳动教育价值观异化、学生们劳动能力低下、家庭劳动教育淡化、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窄化泛化等问题,虽然有很多学者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沾沾自喜满足于此。还要继续进行探索。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圣地,要积极面对这些问题,深入梳理劳动教育的学术脉络,将责任分类,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才能在劳动教育这个问题上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要坚信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道路是曲折的,趋势是前进的。

高校更要“一叶知秋”,通过探索劳动教育这一理论,让青年大学生有所收获。最后,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多方位、立体化的联动配合。高校劳动教育的影响是有限的,要靠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学校、政府、企业等共同联动与参与,要重视家校合作、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动、高职高专学校与企业的互动,等等。这一切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劳动教育只被学校重视,而整个社会不支持,家庭教育不鼓励,那么劳动教育还是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要最大化利用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尽好自己的职责,不越位,不逾矩,不推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政府、企业、家庭、学校形成合力,营造全民尊重劳动者、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gintis,h.education,technology,andthecharacteristicsofworkerproductiv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1,61(2):266-279.

[2]bowles,s.,gintish.,osborne,m.thedeterminantsofearning:abehavioralapproach.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1,39(3):231-243.

[3]朱红,张宇卿.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大青年大学生初职月薪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05):42-50 166.

[4]王永清.肩负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07(001).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劳动教育;劳动观念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这句话诠释了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并且,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之动力。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未来接班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高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特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育素材,同时高中地理教材也是德智体美劳的结合体。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重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劳育渗透。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

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劳动教育是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各学科在劳动方面的教育都较为薄弱。通常,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新时代,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导向,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中亟待补齐的薄弱环节之一[2]。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新时代社会的人要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质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劳动[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既需要体力劳动又需要脑力劳动的新型复合劳动形态产生于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需要许多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投身其中,为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做出贡献,因此重视劳动教育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而,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应该有机地结合德、智、体、美、劳,使其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4]。例如,在讲高中区域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以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治理问题为例,探讨解决非洲因荒漠化而造成该地区贫困问题的方案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该地区地貌实体模型,模拟非洲荒漠化土地,让学生自行动手治理,启发学生在实际的劳动生活中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案例既给予了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5]。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

(一)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既包含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如资源、环境、土壤、地貌、气候等,又包含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知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将地理理论教育与劳动教育充分融合,达到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递劳动观念的效果,充分利用地理课堂主阵地进行劳动教育。例如,讲解高中区域地理中“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流域的综合开发,全面、客观地了解流域综合开发过程中各个方面所涉及的劳动,如管理者制定的开发措施、修建者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附近居民的劳作方式等,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平等的正确观念。教师再以我国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让学生通过观看修建以及修缮都江堰水利工程劳动者们的视频,明白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数以万计的劳动者,不论是最初的设计者李冰父子,还是治水中的农民以及后期的维护人员,他们都为建设都江堰水利工程付出了智慧和劳动,这项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6]。人们与生俱来的劳动精神,使得人们为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建设、创造,这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劳动生活方式,更是磨炼人类自身能力的途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劳动人民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地位平等,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光荣的劳动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对无私奉献的所有劳动者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认识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地理实践的劳动能力。我国陶行知先生和美国学者杜威均倡导在学校教育中做到“做中学”[7],列宁也曾说过,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此,教师应通过劳动实践等方式将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提高地理教育的有效性,在地理实践劳动中帮助学生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即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该做到形式新颖,具有挑战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达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效果。地理实践活动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和室内试验、模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课堂外的地理观测、地理调查都属于地理实践。例如在野外地质考察时,需要采集不同的岩石类型,拍摄不同的地貌类型,观察岩石层理、产状、磨圆度等。通过艰辛的地理野外考察、调查、数据分析处理等,判断岩层新老关系,获取知识。课堂内的教具制作、地图绘制、地理实验等也属于地理实践。例如,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下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绘制同一地区不同地理要素,如天气状况、地形地势、资源矿产等示意图或地图。教师再结合学生所绘制的地图进行课堂教学或课堂讨论研究,通过不同形式的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和不同的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野外考察或室内试验、模拟以及绘制过程中将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相结合,融入到地理实践活动中,达到以劳树德、以劳提智、以劳健体、以劳赏美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有魅力的教育,它能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育人价值。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学校素质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以及劳动成果。在高中地理课本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例如,在高中区域地理第三章第一小节小标题“能源的综合利用”下描述到“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即珍惜劳动成果的体现。该区的能源利用由传统的、粗犷的模式转变成新型的、多元的模式。原来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未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未达到资源合理利用的最优化,在构建产业链后,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使得资源达到利用的最大化。在进行这一部分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及最优化,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爱护资源、粮食、环境等,使学生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最终使学生对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与劳动,从劳动中获得地理知识并且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三、结语

“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提智、以劳健体、以劳赏美,将中学生培养成未来接班人,为成就中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渗透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教师通过融合地理知识和劳动理念,不仅能使学生收获地理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中认识劳动,正视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地理作为一门最“接地气”的学科,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做到真真正正地渗透劳动教育,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才生.创新高中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成长[j].学周刊,2019(33):153.

[2]朱雅.劳动教育中的立德树人[j].基础教育研究,2019(6):9.

[3]郭长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

[4]郑芝杨.“研学后教”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为例[j].地理教育,2019(s2):17.

[5]刘瑞连.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73.

[6]王承云,陈政融.提升都江堰水文化旅游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4):88.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8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路径

一、引言

新时代下各学段有关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已经提上日程。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文件中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由此可见,新时代下各学段劳动教育得到国家更多的重视。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梳理文献发现,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段的劳动教育内涵明晰、教育价值等理论层面,以及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等实践探索层面。然而,关于大学阶段尤其是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文献却很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尝试从制度保障、课程实施、资源优化以及劳动教育评价角度提出改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的意见与建议,以供各职业院校参考。

二、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为中小学段重要的必修课之一,但在大学段便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更应将劳动教育内涵贯彻始终,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色,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工具人”的劳动教育误区。分析其成因关键在于,一是劳动教育内涵建设不足,职业院校未能正视院校内部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二是劳动教育内涵价值认识不足,职业院校未能规范设计与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三是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足,职业院校未能在思想认识上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一)职业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缺失与误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庞茗萱等在对天津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抽取天津市的40所样本校中有27.5%学校未开设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仍存在缺失情况,职业院校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不容乐观。职业教育始终坚守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学校培育的学生不仅具有技术过硬的本领同时要兼备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所要求的劳动精神与劳动素养。然而,由于学校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不清,导致有的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教育价值目标的引导,单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能学习,甚至存在有作秀心态。劳动教育成为走形式、过过场,并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

(二)职业院校鲜有专业的劳动教育课程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管理者对劳动教育价值内涵认识不到位,错误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习、实训教育内容画等号,认为不需要单独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其次,部分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将劳动教育开展流于形式化,为应对上级管理单位的要求,象征性地在某学期进行1-2次的劳动教育讲座,组织社团进行1-2次志愿者活动就相当于进行劳动教育,同时调研显示有57%教师在对待劳动教育态度上认为提高成绩更为重要;再次,部分管理者们陷于学校本身管理资源限制,没有足够的能力资源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后,部分管理者们呈现有心无力的现象。关于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由于缺乏该方面的专业指导经验,职业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资源分配、教学规划、师资配备、课堂实施以及教材选用规格等无从借鉴,尽管管理者们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是无从下手。

(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劳动观

学生们在家庭中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失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认为劳动即是个人体力劳动的付出,忽视了在劳动中的获得感,缺失了集体责任感与荣誉感;学生们在学校安排的重复性强、技术性低的实习实践的活动中,疲于应对并陷入了人被物化为“工具人”的误区。“劳动”成为仅是获得或者巩固“技能”的手段,“劳动”教育片面发展为巩固技术技能的基础,学生劳动行为与劳动认知平行发展,使学生们丧失了在劳动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乐趣,个人价值也未能实现;随着社会产能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机械的体力劳动已不再成为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的禁锢。部分学生现在应用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同时,学生们也受传统“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出现轻视劳动的现象,形成失衡的职业观,向往“不劳而获”的成功,追求“一夜暴富”的虚无。

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举措

在倡导立德树人、工匠精神等崇高品质时代背景之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需要统筹管理力求多方面协同推进。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应正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树立正确劳动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从教师层面来讲,需要更改已有的知识与结构来满足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需求;从学校层面来讲,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开发并实施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配备资金、制度、师资保障,拓宽综合实践渠道,丰富学生们的职业体验,从而掌握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与生活实践中的劳动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劳动道德品质;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讲,应以确保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是否符合其效果评价标准为工作导向,使得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行之有效、行之有范。

(一)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帮助学生重塑劳动观,鼓励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丰富个人劳动知识,提升个人工作技能,培养劳动意识,为今后个人的工作实践奠定基础。学校应正确宣扬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校园建设当中。像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的文明宿舍评优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日常的生活劳动,使学生们养成自觉、主动的劳动习惯。劳动是连接知识与实践之间的纽带。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秉承理论检验的践行者的理念,积极参加学校带有组织性、目的性的校内外社会类的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学校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公益志愿项目、工农业生产活动、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劳动实践,并学会在实际劳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养成热爱劳动意识、尊重劳动价值、主动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习惯,树立起劳动可以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态度。

(二)形成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

新时代下的职业院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切实推进劳动教育可行性实施。学校科学统筹安排劳动教育方面资金投入,建立劳动教育制度保障,成立劳动教育实施机构,配备基本工作人员,制定劳动教育方案,明确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学校在师资投入上,调整现有师资结构,开展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知识培训,改变教师对其认知不足与偏差,辅助教师更新升级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提高其教育和教学能力,满足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需要;另外,要配备必要的专任教师,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教研活动,促进劳动教师专业化;完善评价标准,设置健全的工作考核机制。学校利用顶层设计,规划资金投入、提供师资保障、制定劳动教育相关制度,为学校实行劳动教育提供基本保障。

(三)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在构建新时期全面劳动教育体系时,探索劳动教育与职业技术学科的有效结合,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新方法,增强劳动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关于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上,遵循职业教育学科设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改变劳动教育课程属性。将其设置为必修课课程,依据学生个人生活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在学校可提供资源范围内,开设个人生活劳动类、集体义务劳动类或者公益劳动类课程。一方面唤醒学生们的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一方面也可以平衡到部分设计类学生体力劳动教育缺失,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二是开设技术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依据学科特色,在专业理论教育阶段加入劳动价值观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规范的劳动技术流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与劳动习惯。在专业实践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

(四)拓宽实践渠道,形成劳动教育体系开放化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是科学、数学、工程、艺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体系,仅依靠学校资源不足以支撑学生的劳动教育需求,应借助校外教育资源支持。与各类外部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形成劳动教育资源共享的综合机制。例如,文化类、运动类场馆等公共设施。学校应尝试拓展调动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的专业资源和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条件,丰富职业体验,让他们参与探索性、综合性和基于项目的劳动,并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打破组织和制度上的障碍外,这种合作企业还可以帮助建立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形成学校与社会相互支持的劳动教育开放体系。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新时代下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为目标,给予学生评价应更具有综合性,在衡量学生全面发展依据上,劳动教育逐渐崭露头角。教师方面应注意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综合应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式。给予学生科学指导,像是表演、播音、美术等艺术性课程的评价方法更多使用的是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学校方面应依据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特点制定评价标准,设计开发劳动教育评价量表,建立激励机制和公示、审核制度。另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考虑设计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电子档案袋。一方面对每个学生劳动作品形成连续式记录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作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参考。学校后期可借助成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档案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多层比较,形成学生画像,可给予学生全面的劳动素养评价,也能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正确认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正视劳动教育缺失与误用成因,保持科学严谨治学方略,提高思想站位,正确实施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同时应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目的、目标,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涵意义,注重重塑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解读,改变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认识,引导学生对职业学院劳动教育与专科课程融合的科学理念,注重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实施策略,使其行之有效、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实施过程监控,辅助修订劳动教育制度章程缺陷与实施短板问题,不断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地运行。劳动教育体系制度化,坚持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制度保障措施,提高劳动教育有效实施能力,将劳动教育与职业院校课程落地融合;劳动教育体系开放化,应坚持开放、融合、共享、共赢的理念,拓宽劳动教育内涵与外延,将劳动教育与社会职业技能教育科学融合,形成合力举措;劳动教育课程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以课程为载体,创新性开发劳动教育与课程融合新方法,保持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活力,形成劳动教育课程长效机制;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注重劳动教育综合实施全面评价反馈,创新评价机制多元化,实施劳动教育过程监控,逐步优化劳动教育实施举措。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0.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09).

[3]裴艳庆.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2).

[4]蒋丽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念辨析与实践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19,(02).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9

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说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并举。这一论述对我们强化劳动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认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并赋予时代的新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解决当前包括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内的社会上存在的逃避劳动、轻视劳动甚至鄙视劳动以至于滋生寄生思想的问题。[2]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同时承担班主任的工作,深刻感受到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以实利主义解读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存在很大的弊端。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近年来中央重提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且对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劳动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这些意见如何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而2020年初,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学生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家学习,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将危机转化为契机,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对家庭的劳动教育进行指导,弥补了可能因学校与家庭劳动教育意识、理念不一致等带来的问题。

二、家庭中对于劳动教育认识的误区

笔者实践中发现,对劳动教育理念认识的差异是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劳动教育深化的重要阻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在不少家庭中仍然存在。例如,笔者目前执教一年级,在对新生进入小学后的入学适应教育中,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通过开展班会活动、课前课后的自理能力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收拾文具、书籍,如何整理书桌和书包,学生在学校得到这方面劳动技能的训练,但是回到家庭中,较多的家长仍认为孩子还小,包办代替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整理工作,结果孩子在学校中习得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得到巩固,甚至有个别家庭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是抵触的,认为家庭可以完全帮助孩子做好这些事情,孩子在学校应集中精力学习。又如,对于孩子打扫教室卫生的能力培养,笔者及班级的其他老师在孩子入学后即开展了指导孩子扫地、擦桌子等能力的训练,并将学生分为劳动小组,负责班级及学校部分公共区域的卫生工作,这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小学一直以来坚持延续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有的一年级的家长并不理解学校的这一做法,认为这增加了孩子的劳动负担,或者认为孩子还小,不能较好地完成相关劳动任务,所以认为低年级的孩子没必要让他们参与班级卫生和学校公区的劳动,甚至有的家长替代孩子来学校进行相关劳动。这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显然受到实利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影响。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将来升学考试不考劳动技能,所以孩子没必要花时间学习,或者认为将来孩子的劳动都可以交给家人或者是保姆、机器等来替代完成,学习这些技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家长的这种认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市场。但是,从育人的角度而言,这是对劳动的狭隘理解,它忽视了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其二,割裂地看待五育之间的关系,忽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融合价值。深究这些错误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对劳动的认识只将劳动视为一种技能,没有意识到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以及对于每个个体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去分析,劳动对于人类而言,是劳动创造了人,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社会的“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以实践的方式得以落实。从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起源于劳动中经验的传承,劳动就是人实践的方式,这种实践的方式是直接经验的获得,也将其转化为间接经验进行传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劳动对于人类、对于教育都极为重要。从个体成长发展的角度去看,劳动则是人成长过程获得直接经验的方式,是个体的实践。因此,在我国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中,一直以来就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是教育的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中需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引领家庭充分认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发展教育的合力。在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与家庭合作,在智育、体育等方面是非常容易达成共识的,家庭对学校教育中的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等能够给予充分的支持,并且将学校的教育内容继续在家庭中进行巩固,有效达成了教育的合力。但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则存在上述认识不统一的情况,家长将劳动教育视为可以被其他人或机器替代的劳动技能培训,没有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与学生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教师则因对于教育理论认识的不断学习、对于教育实践的认真反思,对于五育之间的关系和五育融合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劳动教育的开展是将德育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就是在孩子们每天做好班级和学校公共区域的卫生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又如,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建立有序学习秩序的重要前提,孩子能收拾好书桌、收拾好文具和书籍,是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教育需对家庭的劳动教育理念进行指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学校指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在抗击疫情居家学习时期,笔者进一步加强了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正是在此时,家校双方发现了对学生在家进行劳动教育指导的契机。家长体会到了教育的全面性,劳动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家长对于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笔者作为班主任,积极组织了线上的劳动教育指导和劳动教育展示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首先,笔者认为学校应积极介入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指导,不能认为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就是家长的事,其实家长也需要学习劳动教育的理念,才能与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笔者发现,以前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是形式主义,是应付上级的要求,并未体会到劳动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但此次在抗击疫情的家校沟通中,笔者通过网络给家长分享了多篇关于劳动教育的文章,还有专家的微课,家长在理念上发生了些许转变,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尤其是认识到劳动的过程也能促进德智体美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协助家长安排儿童在家庭中的具体劳动任务。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换仍然需要学校的指导。笔者与家长们讨论后,为孩子们在家的劳动做了较为具体的安排,如择菜、洗米、煮饭、扫地、擦桌子、晾晒收叠衣服等,既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又把一年级孩子应掌握的自理能力、在家从事劳动的技能融入每天的任务安排中。每个家庭都形成一张孩子劳动能力培养合作表格,孩子每天自行完成劳动后进行“打卡”。孩子的积极性得到了鼓励,在劳动中获得的愉快体验尤其是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的体验激发了孩子继续参与劳动的热情。家长们明显地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也更能体会到劳动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当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一个小学六年家庭劳动计划。第三,组织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笔者将班会课开到了网络上,通过班会课组织孩子们展示在家劳动的成果。这也是对孩子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笔者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档案袋,用档案袋的方法记录孩子的劳动教育的过程及成果。在开学复课后,也将继续这一工作,一是收集孩子劳动的过程性资料,二是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成果的展示,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通过这种过程性的评价,起到反馈、激励的作用。第四,结合社会真实情景,指导家庭对学生劳动的意识、态度进行引导。抗击疫情期间,很多的医务工作者、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都积极投身到抗击疫情的社会服务中,笔者通过新闻分享,组织班级家长、孩子一起学习和讨论各行各业的人们踏踏实实地在工作岗位上劳动的精神。这就是准确地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劳动教育的资源,为家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资源和指导。

综上,关于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实施,学校应积极介入指导,使家长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价值,深刻理解人与劳动的关系,这是激发劳动教育内在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在具体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家庭指导,使家长能结合家庭的情况有效地指导儿童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评论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二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8-9-14(01).

劳动教育学范文篇10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当前形势下,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让学生动手实践、亲力亲为、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因此,学校应把劳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快速成长和发育期,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面对困难的意志,此外,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思想境界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学校劳动教育密不可分,学校及家庭是引导孩子参与劳动教育的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适当、适时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在饭前摆放和分发碗筷、饭后收拾卫生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孩子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频繁而高效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帮助孩子开发智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会独立地思考,为完成任务,孩子会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会努力解决。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开发孩子智力的玩具,譬如乐高、托马斯等,这些玩具能够培养孩子的逻辑和发散思维,通过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作品,让孩子产生获得感、成就感。

二、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劳动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逐渐走入小学课堂。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校劳动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生源差异性明显

我校目前的生源现状,大致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地区,一部分学生是本地城区长住居民子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从外地随父母搬迁而来的。不同的地域、经济文化导致学生的家庭背景存在客观的复杂性,劳动意识及观念也存在较大差异,劳动体验性水平参差不齐。

(二)家长教育观念良莠不齐

一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通常会由几个长辈照顾一个孩子的生活起居,长辈的事无巨细、溺爱,会导致学生的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二是农村或多孩家庭。因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限,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注重看得见的关爱,没有意识到应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三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利用课余时间将孩子送去“补课”已成为常态。大量的补课时间挤占了孩子的业余劳动时间,即使家长有让孩子劳动锻炼的意识,孩子也无参加劳动体验的时间。

(三)学生缺乏自主性

部分小学生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在劳动方面缺乏相应的基本常识,导致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安排的个别劳动任务未能有效完成。生活在农村家庭的孩子,在节假日会有一些机会帮助父母、爷爷奶奶干农活的经历。但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多数孩子,缺乏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岗位和机会,部分城市中的街道或社区由于现实环境的局限性,也未能为社区生活的孩子提供合适的劳动教学场地以及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这些造成个别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不愿意、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乃至不具备或者丧失了基本的劳动技能,劳动意识淡薄。

(四)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一是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存在重教育轻劳动的功利性教育理念,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二是在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结合劳动教育实际全面进行劳动教学设计,甚至劳动教学计划的制订还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学生劳动教育缺失。三是劳动课程未能走出去。因为主客观原因,劳动课程大都拘泥于课堂,进行形式上的劳动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走出去,孩子们无法体会劳动带给的快乐和满足。

三、普及和推广劳动教育的建议

要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必定不能缺失。结合我们学校现如今开展的劳动教育教学及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学校、社会、家长及学生都应该进行自我反省,尽最大努力改善目前的劳动教育现状,让青少年学生幸福快乐地成长。

(一)推进劳动教育与艺术融合

劳动产生艺术、艺术寓于劳动,二者紧密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启发和引导,可以通过模型、视频、道具等一些实物课件进行系统的讲解,让学生领会其创造的美学意义及实用价值。学校要结合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争取建设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例如布制品创作、木制品创作等手工制作室、3d打印实验室等。靠近郊区、有场地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学实践建设学校农场,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劳动教学的意义和乐趣。劳动教育与生活中的艺术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可以让孩子通过绘画、剪纸、拼图等艺术表现形式,明白其中的劳动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推进劳动教育与生活教学融合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一门独特的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教学体验和认知过程,但也有自身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我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合理编制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劳动教育教学大纲。首先,大纲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师资力量、学生自身素质、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其次,大纲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年龄段进行劳动课程大纲的编排,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要详略得当。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年龄、体力等原因不适合力量强的课程内容,应当选择室内娱乐性较强的劳动课程,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体力相对较好,可以开展一些植树、种花之类的教学课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种植的过程,对开拓学生思维有很好的教学意义。

(三)推进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融合

劳动教育教学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教育,是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探索,主动思考教育方式,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体验劳动过程,珍惜劳动成果,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锻炼品质、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深植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中。通过劳动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从而不断激发孩子们思考、发明和创新的潜在能力,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及认知习惯,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推进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